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病例分析報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病例分析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病例分析報告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1

[關鍵詞]麻風??;疑似病例分析

江陰市1996年~2009年先后發現3例復發病例,2010年發現1例新發瘤型麻風病例(屬于外來人口)。雖然江陰市屬于麻風低流行區,1996年達標基本消滅麻風病,但現今由于交通發達,人口流動頻繁,今后發生新病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除麻風專業人員外,綜合性醫務人員特別是綜合性醫院的皮膚科和神經科醫師應當掌握麻風的診療知識,日常工作中想到麻風的可能[1]。筆者收集了2008年~2010年江陰市醫療機構上報的麻風疑似病例43例,并進行分析,以期提高醫務人員的麻風疑似病例報告及轉診水平,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江陰市疾控中心皮防所2008年~2010年接收到6家醫療機構上報的麻風疑似病例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齡7~69歲,平均40.08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3.5年。

1.2診斷標準

1.2.1慢性皮疹。

1.2.2局限性麻木(溫、痛、觸覺障礙)。

1.2.3外周神經粗大。

1.2.4組織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陽性。

1.2.5皮損活檢有特異性病理變化或侵犯皮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

疑似病例:具備1.2.1,1.2.2,1.2.3任何兩項。

確診病例:具備1.2.1,1.2.2,1.2.3三項或疑似病例加1.2.4或1.2.5。

1.3鑒別診斷

臨床上,類似于麻風病而需要加以鑒別的疾病很多。在鑒別診斷時必須掌握麻風病的皮損特點,皮損常伴有感覺障礙,周圍神經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風的損害中常檢查出麻風菌。用這些特點與其它疾病鑒別,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鑒別的。

2.結果

2.12008年~2010年江陰市醫療機構上報的43例疑似麻風病例均在醫院皮膚科確認并轉診至江陰市疾控中心皮防所,麻防專業人員按照麻風病診斷標準,根據病史、臨床檢查、細菌學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2例LL瘤型麻風,1例為氨苯砜單療后復發病例,1例為新發病例。41例疑似病人經過麻防專業人員排查,被排除麻風(表1)。本文確診的2例LL麻風,主要表現為斑疹、結節和彌漫性浸潤,在患者多次就醫時,先后誤診為“過敏性皮炎”、“皮炎、濕疹”、“結節性癢疹”、“多形性紅斑”等病。1例新發患者,在張家港地區多次就醫時均遺漏了對麻風病的考慮,延誤了確診時間,造成較長時間傳染他人的可能性。1例復發患者,也在鎮私人皮膚科診所誤診1個月。究其原因,多為臨床醫生缺乏對該病的認識,診斷水平較低,又未做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檢查,加上病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確描述病情,還有病人諱疾忌醫隱瞞家屬史等所造成的。

2.2被排除的41例疑似病例,在臨床上或多或少都有與麻風相似的癥狀和體征,容易與麻風引起混淆,醫生能夠想到麻風,實屬不易。銀屑病、環狀肉芽腫、體癬、二期梅毒疹、盤狀紅斑狼瘡、持久性隆起性紅斑等可類似于結核樣型麻風;脂溢性皮炎、職業性光毒性皮炎、眉毛稀疏等可類似于瘤型麻風;貧血痣、汗斑、老年性白斑等可類似于未定類麻風;一些神經科疾病如股外側皮神經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也需要與麻風病相鑒別。

表12008~2009年江陰市麻風病疑似病例情況

年份 疑似病例數 男 女 確診病例數 銀屑

病 脂溢性皮炎 梅毒 其它排除病例數

2008 6 5 1 0 0 1 1 4

2009 16 10 6 1 4 2 1 8

2010 21 15 6 1 3 1 1 15

合計 43 30 13 2 7 4 3 27

3.討論

麻風病目前已較少見,故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警惕性不夠,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同時由于麻風病患者發病大多數緩慢,早期癥狀及體征不明顯,皮損或神經損害可類似于許多皮膚病或神經性疾病,若不仔細詢問病史及作相應檢查,易誤診為其他皮膚病。實行麻風疑似病例報告及轉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級醫療機構最大限度地被動發現麻風病例,減少誤診誤治。從報告的43例疑似病例來看,江陰市近幾年建立和實行的麻風疑似病例報告及轉診制度;針對綜合性醫院皮膚科、神經科,防保科醫務人員開展的麻風病早期癥狀及10大可疑線索的專業培訓,已經在防治麻風上初見成效。

近年發現的復發和新發患者全為基層醫務人員報病,可見患者首先還是到各級醫療機構就診,因此除麻風專業人員外,各級醫院皮膚科、神經科成為了發現患者的主要途徑,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充分發揮皮膚科、神經科醫生在發現麻風病人中的的關鍵作用,日常工作中對麻風病人有警覺性,對一般慢性皮膚病或神經科疾病患者在無充分證據診斷為另一疾病或對正常有效的治療未顯示療效時能夠想到麻風的可能,要詳細詢問病史,全面檢查皮疹及外周神經,及早發現有鑒別意義的癥狀和體征,如麻木無汗和周圍神經粗大等,這對今后有效的減少麻風病的漏診,促進病例的發現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2

【關鍵詞】萊姆病;顱神經損傷;腦炎

1 病例報告

1.1 患者xxx,男,44歲,既往健康,因發現蜱叮咬1周后,出現發熱伴周身不適3 d入院。入院時查體:體溫:37.2℃,周身皮膚散在紅色丘疹,右腰部可見0.5 cm×0.5 cm圓形丘疹,表面壞死,外緣呈鮮紅色,頸部略有抵抗,心肺未見異常,腹軟,無明顯壓痛,肝脾未觸及腫大,腹水征陰性。入院后,結合病史及輔助檢查,符合“萊姆病”的診斷標準,給予“青霉素”480萬U 2次/d靜點以抗螺旋體治療,因萊姆病一期可出現頸部輕度強直,給予“甘露醇”20%-250 ml 1次/12 h靜脈點滴,1 d后患者發熱消失,頸部抵抗消失,于第二天晨5時許患者突覺右眼視物模糊,雙影,查體見右側瞳孔散大,直徑約4.0 cm,對光反射消失,右眼瞼不能上抬,右眼上視、下視、內收均受限,頭部CT:正常。清神經科會診后,基本排除腦血管病變,眼科會診后未發現眼部病變,均考慮為“萊姆病”引起的顱神經損傷,繼續給予“青霉素”480萬U 2次/d靜脈點滴、“多西環素”0.1 g 2次/d口服以抗螺旋體治療,并給予“地塞米松”10 mg靜脈點滴10 d后漸減量,及七葉皂苷鈉“20 mg 1次/d靜脈點滴、“甲鈷胺”口服等營養神經藥物以促進顱神經回復,經治療7 d后患者右眼瞼下垂有所好轉,瞳孔縮小至3.5 cm,但仍有視物發白及右眼上視、下視及內收功能障礙,治療6周后,仍無明顯好轉,出院后6個月隨訪,眼瞼下垂及眼球遠動障礙仍無明顯好轉。

1.2 患者xxx,男,60歲,既往健康,發現蜱叮咬7 d,發熱、周身不適6 d、皮疹5 d,出現神志恍惚3 d入院。入院時查體:體溫:37.0℃,神志恍惚,周身皮膚散在紅色丘疹,疹間有正常皮膚,壓之褪色,以軀干為著,左側頸部被蜱叮咬處皮膚紅腫,中央有壞死,周圍有紅暈,直徑約10 cm,有觸痛,球結膜水腫,雙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靈敏,咽充血,無項強,雙肺呼吸音略粗,心率:110次/min,節律規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浮腫,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患者入院后經全面檢查及相關科室會診后,排除神經系統原發病變,考慮為萊姆病引起的早期腦實質變化,神經系統改變。心率快,萊姆病第二期可出現心血管改變,腰穿查腦脊液呈無菌性改變?;颊呷朐汉蟮?天出現便血,約500 ml,并有嘔吐,為胃內容物,帶少量淡紅色血液,有呃逆及四肢震顫。嘔血考慮為萊姆病引起的應激性潰瘍所致。

2 討論

萊姆病于1975年在美國東北部Connecticut州Lyme鎮發生此病流行后,于1980年以此鎮名命名此病,于1985年在我國黑龍江省首次發現萊姆病疑似病例以來,全國各地相繼出現此病例報告,我省林區廣泛,為主要發病地區。萊姆病為伯氏疏螺旋體經蜱叮咬后,經血液蔓延至各器官或其他部位皮膚,常見的有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和肝脾等,對皮膚、神經、關節和房室結有特殊的親和力,當病原體游走至皮膚表面則引起慢性游走性紅斑,除菌體附著可直接損傷人體各器官細胞外,螺旋體并能誘發產生交叉反應抗體,并能激活與動脈內膜有關的大血管閉塞(如神經組織、心臟和關節的大血管)發生有關的特異性T和B淋巴細胞,引起腦膜炎、腦炎及心臟受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可檢出循環免疫復合物,當血清IgM和含有IgM的冷球蛋白升高預示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心臟及關節受累,神經系統病變主要為進行性腦脊髓炎和表現為軸索性脫髓鞘病變。此病通常有三期經過,早期以皮膚損害為主要表現,有明顯的發熱、頭痛、疲勞、淋巴結腫大、關節痛、肌痛等,顱神經損傷及腦炎常在發病后2~4周出現,以上兩例病例,均在發病3~4 d內迅速出現顱神經損傷的改變及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等癥狀,甚至以顱神經損傷及神經、精神癥狀為首發癥狀,在臨床工作中極易誤診。

此兩病共同特點:①近期均有明確的蜱叮咬史;②常為體力勞動者,有春季在草木繁盛地區活動史;③均有特征性的發熱、周身皮疹、游走性紅斑;④身體素質好,無明顯基礎性疾病;⑤經詳細檢查,基本排除其他神經系統原發病者。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3

[關鍵詞] 肝性脊髓??;肝移植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各種肝病晚期發生的脊髓損害,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緩慢進行性痙攣性癱瘓,一般不伴感覺障礙和肌萎縮。多發生于門腔靜脈分流術和自發門體靜脈分流后。Leight和Card最早于1994年首先報道肝性脊髓病。為進一步了解該病特點,現將我院10余年來收治的7例肝性脊髓病報告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例患者均為男性,41-56歲,肝硬化病程2-11年,其中乙肝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側支循環形成者6例,門腔靜脈分流術后1例。6例有肝性腦病史。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4例,腹水6例。

12 臨床表現 7例均為隱匿起病,5例分別于肝性腦病后18 d、6個月、8個月、1年、2年出現脊髓癥狀。1例脊髓癥狀出現于腦病前。1例無肝性腦病。7例除有肝硬化的臨床體征外,均出現不同程度痙攣性癱瘓,表現為雙下肢無力、僵硬、行走困難,雙下肢肌力降低(0.IV級),雙下肢肌張力增高,雙側膝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所有患者雙下肢深淺感覺正常。

13 實驗室檢查 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三系減少及肝功能異常:ALT 52-304 IU/L,AST 45-180 IU/L,GGT 50-502 IU/L,ALP 100-248 IU/L,TBIL 24-409 μmol/L,DBIL 14-241 μmol/L,ALB 18-342 g/L,A/G 0.92-1.2,3例膽堿酯酶994-2415 U/L。6例血氨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2-204 μmol/L。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降低、凝血機能障礙。1例行腦脊液檢查正常。腦電圖4例正常,1例輕度異常(以低波幅慢節律為主)。頭CT檢查6例未見異常,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脊髓MRI檢查4例未見異常,余未做。

14 治療及轉歸 所有患者均給予低蛋白飲食、保肝、補充B族維生素、降血氨、降門脈壓、利尿等治療,部分患者配合針灸、理療、按摩。經上述治療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肌力均呈進行性降低。2例死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1例死于肝昏迷,1例死于肺部感染。

2 討論

21 病因及病理 多數學者認為肝性脊髓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病理過程。其典型病理變化為頸段以下脊髓側索對稱性脫髓鞘病變,以皮質脊髓束為著,由頸膨大向尾端逐漸加重,以脊髓胸腰段明顯。

該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分述如下:①神經毒性物質作用:門體分流使腸道吸收的有毒物質未經肝臟處理直接進入體循環,肝功能不全使得肝臟對毒性代謝物質滅活作用減低,毒性物質在體內聚積,作用于脊髓神經而發生HM。毒性物質主要為血氨,其次為尿素、硫醇等含氮分解物。②神經營養物質缺乏:由于門體分流及肝功能不全造成的吸收及合成功能降低,使體內對脊髓有保護和營養作用的物質,如B族維生素、磷脂等減少,引起脊髓神經的損害。神經毒性物質增多及營養物質缺乏均可干擾神經纖維和髓鞘的營養代謝,使脊髓側索得不到充分的營養,產生變性和脫髓鞘病變。③免疫因素:尸檢病理學研究證實:脊髓病變是由于兩方面原因,病毒感染、病毒高度免疫反應導致血管炎,或兩者均存在。而HM大多數為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后肝硬化,故有人提出免疫因子造成脊髓病變的學說。

22 臨床表現 本病特點為逐漸加重的、持久的痙攣性截癱,以雙下肢為重。雙下肢肌張力增強,呈強直性,肌力下降,腱反射亢進,Babinskis征陽性。肢體癥狀一般雙側對稱存在,近端較遠端明顯,一般無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及肌萎縮。

肝性脊髓病的臨床分為4期:①神經癥狀前期:主要為肝病表現。②亞臨床期:即亞臨床肝性腦病期,無明顯肝性腦病癥狀,但數字連接試驗、視覺誘發電位檢查結果陽性。③肝性腦病期:可反復出現一過性肝性腦病癥狀。④脊髓病期:緩慢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脊髓癥狀。部分患者僅出現神經癥狀前期和脊髓病期。

23 診斷 本病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診斷依據如下:①有急、慢性肝病史和臨床表現及肝功能異常,可有反復發作的肝性腦病史。②有門體靜脈分流(手術或自然分流)。③有起病隱襲,發展緩慢,進行性的以雙下肢為主的不完全性痙攣性截癱,雙下肢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椎體束征陽性,一般無肌萎縮、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④腦脊液正常,肌電圖呈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脊髓MRI正常或頸胸髓的T2W2像異常。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變。

24 治療及預后 目前尚無特效方法,需綜合治療。①病因治療:治療原發肝病。②肝性腦病治療:限制蛋白的攝入、減少腸道氨的吸收、降血氨等。③脊髓病治療:予維生素B、C促進神經再生,輔酶A、ATP、肌苷、前列腺素、復方丹參促進神經功能恢復。④中醫藥治療:以補益肝腎為主。針灸在HM治療中有其獨特優勢,有待于總結更多經驗。⑤手術治療:Roberto、Weissenborn等、王順祥等報告5例肝移植后,脊髓病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表明肝移植對該病有一定療效。

本病預后不良,脊髓損害為不可逆性,痙攣性截癱往往呈進行性加重。死亡原因主要為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沈毅,陳京龍肝性脊髓病4例臨床分析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08,2(3):199201.

[2] Leigh AD, Card WI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A case associate with posterolateal column degeneration Neuropath Exp Neurol,1949,8:338346.

[3] 鞏維進,王穎,張敬治肝性脊髓病2例并文獻復習.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4):2427.

[4] 拱忠影肝性脊髓病研究進展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5):876877.

[5] 王華,汪濤,劉煉煉肝性脊髓病的研究進展西南軍醫,2009,11(6):11331134.

[6] 王洪波,劉振文肝性脊髓病研究新進展實用肝病雜志,2009,12(5):393396.

[7] 周小平,席亞莉,韓梅英肝性脊髓病23例臨床分析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8,18(6):377378.

[8] 王慰,任桂芳,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肝性脊髓病19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291630.

[9] Roberto T Improvement of hepatic myelopath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N Engl Med, 1999, 304 (10):1517.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4

克羅恩?。–rohn’s disease,CD)是一種胃腸道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癥,1973年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正式命名為克羅恩病。在西方近25年來本病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國內尚無精確統計報道。文獻報道本病發病率較西方國家低得多,但近10年報道已逾千例。提示病例數有增多之勢[1]。本文總結我院消化內鏡室自2001年9月~2006年3月進行電子腸鏡檢查4048例,共檢出并由病理證實為克羅恩病10例,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齡16~47歲,平均29歲。年齡最小16歲,最大47歲。內鏡確診之前病程10天~4年不等,平均1.5年。

1.2 臨床表現 本組腹痛、腹瀉者9例,以右下腹多見。消瘦9例,貧血7例,發熱4例,便血4例;大便次數每天2~10次不等,并發瘺管形成者1例。

1.3 內鏡檢查 10例病人行電子結腸鏡檢查。病變位于回腸末端、回盲部和升結腸9例,肛周膿腫、肛瘺1例。內鏡表現:7例回腸末端及升結腸見節段性凹陷潰瘍,上覆白苔,邊界清,周圍見息肉狀增生形成卵石樣改變;2例為升結腸肉芽增生伴有潰瘍形成并導致腸道狹窄,鏡身無法通過;另有1例患者以肛周膿腫、肛瘺為主要表現。

1.4 病理組織學特點 結腸黏膜呈慢性炎性潰瘍,黏膜固有層內見無干酪樣壞死的結核肉芽腫5例;另有5例病理結果為結腸黏膜呈亞急性炎癥改變,伴有息肉樣增生及潰瘍形成,未見明顯無干酪樣肉芽腫,結合臨床,符合克羅恩病的改變。

2 討論

克羅恩病過去又稱“局限性腸炎”或“肉芽腫性腸炎”,為不明原因的非特異性腸炎。本病從口腔至的消化道均可受累。本病在高加索發病率較高,亞洲人發病率較低。好發于回腸末端和右半結腸,呈節段性、多發性??肆_恩病在我國尚缺乏流行病學資料,本組發病年齡主要在20~40歲,男性多于女性。

2.1 克羅恩病的病因 C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及精神等因素有關,目前多認為與遺傳易感性、某種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免疫調節異常有關。本病發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通常一級親屬中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病灶常好發于細菌接觸最多的部位,有報道表明在克羅因病者腸黏膜中已檢測出相關的細菌及其產物,如副結核分支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機體免疫因素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患者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異常,血清中可檢測出特異性自身抗體[2]。

2.2 克羅恩病的臨床表現 由于克羅恩病侵犯的范圍、部位不同,所以克羅恩病的臨床表現極不一致,其中以腹痛、腹瀉、消瘦、貧血、發熱、便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部分病例出現腹部腫塊,以右下腹和臍周多見。偶有以內隱痛、肛周膿腫、肛瘺等為首發癥狀。本文10例患者中腹痛腹瀉者9例,消瘦9例,貧血7例,發熱4例,便血4例,1例以肛周膿腫為首發癥狀,在肛腸科以肛瘺進行治療,后腸鏡檢查確診為克羅恩病。由于CD常位于右半結腸、盲腸或回腸末端,可有便秘的表現,尤其是腹瀉與便秘交替者,需注意排除CD。CD患者常有腸外表現及并發癥,最早的常見癥狀是肝周病變,如肝大、膽管炎、膽囊炎。主要并發癥為:腸梗阻、腸穿孔、腸瘺、腹膜炎。本組腸外表現及并發癥較少,無一例有肝周病變及上述并發癥,可能與本組結腸病例較少有關。

2.3 克羅恩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由于克羅恩病的病因不明,臨床表現不一致,實驗室及影像學上無特異性,但近年來隨著結腸鏡的廣泛開展,CD的大體形態改變通過腸鏡即可觀察到。內鏡活檢作為腸鏡大體形態的補充有較大的診斷價值。以往許多學者特別強調非干酪樣肉芽腫對CD的診斷價值,認為一定要看到肉芽腫才能診斷[3]。本文報告的10例CD,實際病理肉芽腫檢出率為50%,另外5例,我們則根據臨床表現、X線、內鏡及病理綜合診斷。在內鏡檢查中,由于活檢取標本存在技術上的問題,有些檢出率較低,相當一部分僅表現為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改變,故腸鏡擬診克羅恩病的送檢標本需多塊、深鑿活檢以提高陽性率。鑒別診斷:由于本病缺乏特異性表現,CD常需要與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盲腸癌相鑒別。故需結合X線檢查、腸鏡及病理檢查綜合分析,大多數克羅恩病患者是可以明確診斷而獲得及時治療的。

[參考文獻]

1 徐克成,江石湖.消化病現代治療.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1,135.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5

【關鍵詞】艾滋?。会t療衛生機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52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2027-02

艾滋病流行是目前社會面臨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如何能最大限度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是做好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重要環節,針對我市2009――2011年三年間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報告現住址為本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后簡稱:HIV/AIDS)病例情況進行分析。

1材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2009――2011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有償/無償采供血機構)報告現住址為我市HIV/AIDS病例個案資料,為進一步分析病例報告特點將有病例報告機構按其工作性質分為三類,一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包括: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二是臨床醫療機構(包括:鄉鎮衛生院和??漆t療機構);三是無償/有償采供血機構分別統計分析。利用SPSS18.0對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分類變量統計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

2結果

2.1病例基本概況2009――2011年各醫療衛生機構共報告我市HIV/AIDS病例1372例,其中HIV感染者1002例,AIDS病人370例。

人群分布2009――2011年三年間醫療機構共報告1372例,其中男性824例(60.1%),女性548例(39.9%);平均年齡(42.04±12.07)歲,最小1歲,最大91歲;未婚243例(17.7%),已婚有配偶985例(71.8%),離異或喪偶137例(10.0%),不詳7例(0.5%);文化程度中文盲109例(7.9%),小學462例(33.7%),初中590例(43.0%),高中或中專156例(11.4%),大專及以上55例(4.0%);民族分布共報告有8個民族,其中漢族1102例(80.3%),壯族235例(17.1%),其它6個民族35例(2.6%)。

感染途徑分布:三年間報告病例中靜脈注射88例(6.4%),性接觸+注射4例(0.3%),異性性傳播1206 例(87.9%),同性性傳播17例(1.2%),母嬰傳播17例(1.2%),不詳34例,(2.5%),輸血及血制品2例(0.1%),其它4例(0.3%)。

2.2三類機構統計結果三類不同性機構報告病例共報告1372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共報告561,占全部病例的40.9%;臨床醫療機構報告792例,占57.7%;采供血系統共報告19例,占1.4%。

2.2.1三類醫療衛生機構報告艾滋病病例年度統計分析結果詳見表1。

3討論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和無償/無償采供血機構病例報告占當年報告病例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而臨床醫療機構報告病例所占當年報告病例比例逐年增加明顯與廣西其它地市報道相一致[2]。

病例病程階段結果顯示臨床醫療機構報告病例病程病人的比例明顯高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采供血機構。

感染途徑結果顯示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的注射吸毒有關病例不論數量和比例都是最高,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三年報告的97例與吸毒有關的病例中占報告了57例,占了58.8%,而采供血機構三年無一例與吸毒有關病例報告;異性傳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數和比例低于臨床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報告病例;同性傳播途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的數量和比例遠高于臨床醫療機構,三年報告的同性途徑感染的病例17例中有15例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占88.2%。

樣品來源分析結果顯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的病例主要來源于自愿檢測咨詢服務和陽性配偶或性伴檢測,共報告482例,占其所報告病例86.0%;臨床醫療機構報告病例主要來自醫療機構自身服務有關檢測內容,如術前/輸血前檢測、其他就診者檢測、孕產期檢查、性病門診和婚前檢查(含涉外婚姻)以上幾個檢測內容共報告695例,占其報告病例比例87.8%;采供血機構則全部來自無償/有償獻血。

以上差異與三類機構工作性質和服務人群有直接關系。臨床醫療機構作為醫療服務機構面對群體主要有疾病癥狀就診的病人,因艾滋病從感染到發病時間長、早期艾滋病感染者發病[1]、醫務人員診斷能力提高和臨床醫療機構規范醫療診斷服務后對有創傷性醫療操作中艾滋病檢測力度加強,故醫療機構中發現病例特點有報告數量逐年上升、報告病例中艾滋病病人比例高、樣品來源多集中在其承擔服務內容和職業分布范圍廣泛,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家有相關政策在臨床醫療機構中開展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但從結果可以看到實際效果不理想,三年中臨床醫療機構只有73例感染者或病人是通過咨詢檢測發現,僅占其全部報告病例9.2%。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作為承擔國家公共衛生服務主要機構,雖然也對外公眾開放提供艾滋病檢測服務,但工作重心是高危人群和已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屬并主動提供相關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報告病例特點是吸毒、同性傳播途徑病例多、樣品來源中以自愿檢測咨詢服務和陽性配偶或性伴檢測為主,隨著早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干預措施落實早期感染病例被發現,所以出現報告病例逐年下降的趨勢。

無償/有償采供血機構主要職責組織無償或有償獻血工作,故在采供血機構中發現病例少、樣品來源單一、且病程也是以艾滋病感染者為主,同時隨著國家防艾工作措施落實,在相對固定的獻血群體中發現艾滋病病例也呈下降趨勢。

醫療衛生機構因各自工作職責不同,服務群體不同,報告病例存在不同特點。制定相關政策應當充分考慮醫療機構職能和服務群體不同特點,分別制定切實可行方案和措施,以進一步提高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效率。

參考文獻

病例分析報告范文6

關鍵詞:結腸癌 腸梗阻 治療

中圖分類號:65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4-0025-03

結腸梗阻是結腸癌常見的并發癥,也是結腸癌晚期的癥狀之一臨床特點是高頻基礎疾病為合并癥多,致死率比較高,因此正確的圍手術期處理合理有效的抗生素應用,術中有效的腸道灌洗正確及時的手術方式選擇,是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本文通過對我院1991年4月-2009年10月,141例結腸癌合并梗阻病例的外科治療作一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男性114例,女性27例,年齡45-80歲,平均62.5%,其中70歲以上18例(12.8%),術前誤診65例(46%),均以急性腸梗阻入院,住院天數9-123天,平均29.6天。占本組病人同期收住結腸癌病人的36.5%。

1.2 腫瘤部位

右半結腸50例(36.2%),左半結腸91例(63.8%)腫瘤直徑3-5cm,87例>5com,54例肝轉移28例(19.7%)腸系膜廣泛轉移6例(4.2%)其中一例與胃大彎侵潤成團塊壯。

1.3 臨床分期及病理類型

141例中Duks A B O 例 C 57例 D 84 例,其中潰瘍型92例,增生型35例,狹窄型4例,病理類型:腺Ca112例,粘腺Ca25例,類Ca4例。

1.4 合并癥

本組病人僅16例(11.3%),無明顯合并癥。其余125例均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合并癥。其中心血管疾病108例(次)。呼吸系統疾病31例(次),糖尿病34例(次),前列腺肥大42例(次)。其它疾病82例(次)。

1.5 手術方式:

根治性切除100例,切除率70%,其中右半結腸切除28例,包括橫結腸切除+胃大部切除1例,左半結腸及Dixo術72例,姑息性切除10例,Hartmamm12例,結腸造瘺14例,短路9例,無手術死亡病例。

1.6 術后并發癥:

本組40例術后發生各種并發癥56例(次),發生率28.4%,切口裂開12例 吻合口瘺10例,肺部感染5例,心功能衰竭8例,心肌梗死6例,尿路感染8例,低蛋白血癥7例,圍手術期死亡10例,其中多臟器功能衰竭7例,(MOSD)心肌梗死3例,肺部嚴重感染1例。低蛋白血癥1例。

本組141例病人誤診65例,大部分均為早期病人。其中誤診為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的41例,乙壯結腸扭轉6例,卵巢腫瘤8例,急性腹膜炎10例,其中乙壯結腸穿孔6例。

2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提高,年齡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有資料說明我國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目前結腸癌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在老年急性腸梗阻疾病中腸道腫瘤占59%,其中結腸癌占23.6%[1],特點是晚期病例尤其是進展期病例多,本組Dukes C D 期占100%。文獻報道大腸癌所致梗阻占大腸癌病人的7%-29%[2-5] ,本組病人在我院既往全部大腸癌中發病率36.5%,一旦發生梗阻,根治性腸切除率相應降低,術后并發癥明顯增多。

誤診率比較高。國內文獻報道為38.0-96.9%[6] ,平均56%。本組病例誤診65例(46%),大部分均為早期病人。其中誤診為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的41例,乙壯結腸扭轉,卵巢腫瘤8例,急性化膿性腹膜炎10例,其中乙壯結腸扭轉6例。文獻報道右半結腸癌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占20.8%-25%[7]。原因是病人闌尾炎并存結腸癌,癌腫繼發感染炎癥可直接波及闌尾[8],如果醫生經驗不足,檢查不全面可造成誤診,漏診。并發癥多,由于年齡較高常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本組病人88.7%的病人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合并癥。所以對手術耐受性明顯降低,并發癥及病死率增高。

由于病人為急性腸梗阻就診的晚期病人,及時有效的術前準備對減少并發癥,提高療效是至為重要的。如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失衡,有效的胃腸減壓,及抗生素及時有效的應用等。對提高手術耐受性,降低手術風險有極大幫助。

解除梗阻,切除腫瘤。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進步,基礎促論及營養學發展,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合并癥和病死率明顯下降,一期切除率大大提高。本組手術一期根治切除率70%,對于腫瘤不能切除的可行結腸造瘺或短路手術。年高體差,感染嚴重,腸管高度擴張,腸壁水腫明顯,腸道清潔不滿意,腫瘤可以切除。一期吻合愈合有疑慮者,可行根治性腫瘤切除,Hartmamm結腸造口術,本組有12例病人經此處理,取得滿意效果。

隨著內鏡及微創技術的開展,現代外科進入一個全新領域,逐漸成為治療結腸癌梗阻的主要方法。內鏡下全屬支架引流術,可使手術由急診能為選擇期,避免造口。置入支架后行手術的病人可明顯縮短住院天數,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Tileny等[9]。對10項比較內鏡下金屬支架引流和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結腸癌梗阻的薈萃分析認為可以明顯降低造口率及住院天數。相信隨著內鏡及腔鏡的逐步開展,相關技術的完善,將有取代傳統手術觀念的趨勢,成為下消化道腫瘤治療的重要武器。

參考文獻

[1] 孫以開,馬向濤,顧晉,等.成年人急性腸梗阻150例病因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3.150-152.

[2] Ohman ULH,Stockholm.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ng colorectal carcinoma.Am J Surg.1982;143(6):742.

[3] Irvin TT,Greaney MG.The treatment of colonic cancer presecting with intestinal obstrucrion.Br J Sury,1977;64(6):741.

[4] Umplby HC,Willianmson RCN.Survival in acute obstruction col-orectal carcinoma.Dis Colon Rectum,1984;27(5):299.

[5] Cennaro AR,Tysob RR.Obstrutive colonic cancer.Dis Colon Rec-tum,1979;21(5):346

[6] 趙殿昌.大腸癌的誤診(綜合)[J].中國肛腸病雜志,1988;8(1):38.

[7] 許惠綿,等.結腸癌致梗阻308例外科處理綜合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5;7.412-414.

[8] 司呈泉,宋景賢,孫華賓.合并急性闌尾炎的結腸疾病13例報告[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1998.13;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 欧美一区二区二区 | 黄色aⅴ| 91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日本v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 午夜香蕉视频 | 亚洲视频一二区 |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 天天操夜夜做 | 俄罗斯女人禽交zozo | 青春草国产 | 亚洲看片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九九热这里有精品 | 国产在线视频资源 |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二区 | 日韩 欧美 综合 在线 制服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久久 | 97人人插| 丰满老熟好大bbbxxx |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资源在线看 | 一级一黄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 男女激情网址 | 国产第八页| 亚洲色图第四页 | 国产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