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1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對于有著豐富生活閱歷的人來說,品茗聊天是笑談人生、抒懷的最佳休閑方式。秋涼時分,一壺清茶,沏出濃濃的感悟;一杯在握,芬芳繞指,便有了三日不絕的裊裊情思。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沖和恬淡。而在四川,飲茶更是古老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除了對飲茶有著天然的喜好之外,更倚賴茶文化所帶來的舒逸、親和、利于交流的良好氛圍。
綜上所述,本案將深刻挖掘茶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關系,結合“邊城水戀”客戶群體特征,著力于緊密聯系“城市精英的第二居所”這一形象和水域特色,渲染“邊城水戀”所營造的懷戀、親和、宜心養性的文化氛圍,以增強推廣宣傳效果。
一、活動擬訂目標:
u 全面展示樓盤形象,利用現有設施硬、軟件進一步貼合、吸引目標客戶群體
u 消除觀望性客戶在落單選擇上的疑慮,并于行銷推廣中不斷挖掘、增長目標客群,為二期銷售沖刺儲備富足的客源
u 加大力度豐富和提升“邊城水戀”的文化定位
u 實現十一月的營銷熱潮
二、活動執行標準:
u 實現推廣的針對性、有效性、可執行性和可見收效性
u 吸引市場關注,擴大社會效應
u 達到市場宣傳的口碑化效應,深化“邊城水戀”在消費者心中的文化影響力
u 最大合理性使用推廣資金,最大利潤化獲取市場收益
三、活動應用推廣語:
為你暖一壺茶,等你走遍天涯
四、活動執行核心點:
整合項目資源優勢,以本次活動的主要載體“茶文化”以及所營造的懷戀生活基調為磁場,針對性吸引目標客戶群來到現場,集中展示一期已呈現景觀,輔以利好性優惠政策,達到營銷目標,并為二期開盤造勢。
五、活動企劃方案:
1、活動建議主題:“茶中歲月,水樣情懷——邊城水戀中國茶文化現場展示會”
2、建議執行時間:11月16、17日
3、活動地點:“邊城水戀”項目現場
4、活動組織建議:
主辦:天祥房產
協辦:名茶、茶具經銷商及茶藝表演社團
5、活動現場:邊城水戀銷售大廳、樣板間、私家花園
6、活動邀請人士:
l四川省茶協領導
l民間知名茶文化研究人士
l知名茶藝表演社團
l“邊城水戀”業主、準業主、意向客戶及茶文化愛好者
l《成都商報》、《成都晚報》、成都經濟電視臺、四川電視臺等相關媒體人士
六、相關配合措施:
措施實施目標:
u 以情感觸動+利益激發帶動銷售熱潮
措施具體內容:
u 當日下定的客戶均可享受一定程度優惠
u 前10位下定客戶可額外獲得由開發商贈送的裝修禮包
u 由業主或準業主介紹所達成購房的雙方均可享受免一定時間物管費的優惠
u 二期已接受排號,當天排號客戶在正式購房時享有一定程度優惠
七、活動具體內容及實施流程:
11月16日
1、“茶話”
四川省茶協領導發表講話
——為本次活動烘托專業氛圍,提供有力支撐,加強活動的隆重色彩
“邊城水戀”領導發表講話,邀請知名茶文化研究者、茶藝表演社團逐一亮相,并簡潔致辭感謝本次活動的支持商家
——調動觀眾的懷戀情緒,渲染現場活動的熱烈氣氛,為本次活動的可觀賞性埋下伏筆,高度吸引觀眾關注
“邊城水戀”業主代表發表講話,并宣布本次茶文化現場展示周末活動會正式開始
——以居住者的角度進行陳述,真實再現“邊城水戀”的居家環境,契合人們的居住理想對接項目本身,以達到推廣目的
2、“茶思”
由民間茶文化研究人士列舉參與本次活動的名茶品種,細述其產品特點、歷史淵源及相關知識點;同時安排觀眾進行選擇性品鑒
——極富民族氣息的開場,為整個活動鋪墊厚重的文化基調,自然聚焦觀眾注意力
3、“茶韻”
由茶藝社團進行別開生面的茶藝表演;并即興邀請觀眾現場參與、傳授、品鑒;參與觀眾可獲贈名茶禮品
——進一步提升觀眾對茶文化的興趣,并調動其參與性、積極性,自覺培養主人翁形象,形成對“邊城水戀”的親切感
4、“茶景”
由“邊城水戀”置業顧問分發項目資料,進行詳盡的產品說明,展示樓盤形象、環境
——著力渲染景觀特色和私家花園帶給居住者的生活氛圍,與本次活動主題有機結合,將觀眾的注意力自然轉移到項目本身上來,以形成對“邊城水戀”更直接和深刻的印象
5、“茶具”
由“邊城水戀”置業顧問組織觀眾觀賞茶具;隨后參觀項目內部景觀及樣板間,并在私家花園內進行現場抽獎,所產生的幸運觀眾將獲贈茶具禮品
——以茶具觀賞為牽引,全景展示項目細節,加深“邊城水戀”在受眾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6、“茶事”
宣布本次茶文化展示活動會圓滿結束;組織觀眾在私家花園內品茗、休閑;告知本次活動期間相關優惠政策;由置業顧問料理詳細講解、接受下定、排號等事宜
——活動終端回到營銷事項,延續茶文化活動留下的影響力,展開銷售工作,促成更多落單,以達到本次活動的推廣目的
11月17日
凡當日到“邊城水戀”現場參觀的客戶均可免費品茗、參觀茶具,并繼續享受茶文化活動期間優惠項目
八、企劃操作:
企劃操作步驟:
n結合強大的項目硬件優勢,提高市場知名度、關注度,大力拉動成都及溫江市場目標客戶群的注意力
n全面展示已呈現的項目實景和配套設施,消除市場疑慮
n以強針對性的pr活動聚集人氣,吸引目標客戶群體親臨項目現場,為二期銷售造勢蓄水,儲備足夠客源
n以適宜的銷售利益點吸引更多意向客戶,促使原意向客戶盡快落單
企劃操作周期:11月8日—11月15日
企劃推廣手段:
u 報媒平面
u 電視cf廣告
u dm直郵(邀請卡)
企劃推廣節奏:
—— “報媒”
1、主 題:整合“邊城水戀”項目優勢+相關活動信息
2、形 式:《成都商報》1/3彩版
3、執行時間:11月15日(星期五)
——電視cf廣告
1、主 題:“茶中歲月,水樣情懷”
2、形 式:制作一則“茶中歲月,水樣情懷”的15秒電視cf廣告
3、投放媒體:四川電視臺、四川有線電視臺套播時間
4、投放時間:11月13日——11月15日
—— dm直郵邀請卡
1、
主 題:“茶中歲月,水樣情懷——邊城水戀中國茶文化現場展示周末活動會”
2、
形
式:單頁;編號
3、
執行形式:按業主/準業主/意向客戶的聯系方式投放;配合指定地點索取
4、
執行時間:11月8日——11月15日
九、媒體資源整合應用:
11月12日、13日《四川省有線綜合頻道》、《成都經濟電視臺》房產節目報道
11月14日,《成都商報》社會新聞報道
11月15日,《成都晚報》軟性新聞報道
十、現場包裝建議:
大門、通道——
u 渲染氣氛的現場布置(如氣球、拱門、布幅),及指示系統。
活動主場銷售大廳——
u “邊城水戀”發售信息(實景呈現、二期排號信息及優惠政策)的大幅主題活動背景板;與茶文化相關的易拉寶;臨時表演用舞臺及簡單音響設備;古典味背景音樂等
銷售大廳門口——
u 分類設置簽到本和名片盒,分別作為業主和意向性客戶簽到之用。簽到處均設小禮品(如印有“邊城水戀”字樣的名茶小禮包)派送。
銷售大廳內——
u 茶水、糕點設置大廳一角,旁附項目資料。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2
【關鍵詞】茶文化;教學改革;素質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開設茶文化課程,能在大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創新等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中國茶文化》選修課程,因授課教師有限,開課班級太少,在全院影響力小,且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一等問題。鑒于此,筆者著手對本課程教學方法、開課形式和教學手段等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方法改革
2.1改變教師“角色”長期以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占據著教學主體地位,這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顯出不足,因而,教師必須要轉變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要創設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選修《中國茶文化》課程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每次開講新內容,筆者都會讓學生爭相發言,講述本地域有特色與茶文化有關的習俗,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到教學中來。2.2改變教學“手段”2.2.1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制作好教學課件,能夠創設形象、直觀、逼真、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把抽象、枯燥、難懂的計算機知識轉變成具體、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索、研究中。茶藝課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課件制作方法簡單理解為制作軟件的應用技術,這僅是一個方面;有兩個原則是不應忽略的,一個是審美原則,比如色彩搭配,針對視頻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紅綠藍,因此頁面主色盡量不要突破三種顏色,不然的話會讓人眼花撩亂;二是圖文并茂原則,尤其是像這種更需要呈現意象的文化傳承類課,要學會將課件和現場實操有機結合,呈現“以形之象,傳意之美”的高顏值的文明古國文化。課件內容務必“語言流暢、脈絡清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用圖說清的盡量減少文字,圖文并茂中的圖力爭原創,符合教學內容。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節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引用《紅樓夢》中“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2.2.2在《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實訓室建設是一個重要環節。茶藝實訓室是學生熟悉和掌握茶葉及茶藝基本知識,進行茶藝表演訓練的場所。通過各類茶樣、茶具展示,結合主要茶品的鑒賞和沏泡訓練,使學生拓展其職業技能,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審美情趣。茶藝實訓室的主要實訓項目有:識別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種茶葉的鑒別方法、茶藝的基本要素、茶藝的分解動作及訓練、烏龍茶行茶法、紅茶行茶法、綠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過茶藝實訓,使學生能夠辨認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信陽毛尖、君山銀針、普洱茶、鐵觀音、凍頂烏龍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類的沖泡方法并進行茶藝表演。實訓室的建設必須堅持茶藝實訓的仿真性,環境布置突出傳統文化氛圍,必須具備屏風、字畫、插花、多媒體等設備,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其涵蓋美學、表演學、音樂、美術、設計等藝術元素,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背景文化對各類茶藝進行創作和演繹,設計合理科學完整的茶藝過程,在合理、科學、完整的基礎上設計富有美感的茶藝。
3.大力推廣《中國茶文化》教學
3.1我國旅游業迅速發展,而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結合當地茶文化資源開展旅游活動,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而我州既是茶葉大州,又是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讓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作為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恩施職院應該大有作為。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學習的《導游基礎》、《旅游文化》中雖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內容簡單,短短的幾個學時遠遠不夠了茶文化的內涵。因此,我認為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等課程非常重要。3.2弘揚中國茶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中國茶文化》作為公選課:其一能開辟學院其它專業學生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其二能使學生,特別是工科學生從自然的角度認識茶,從文化的角度評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對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應培養師資,在全院各大專業推廣茶文化的學習。3.3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飲茶作為保健康樂,凈化精神,傳播文化的紐帶,日益為世人所矚目。應社會上許多茶葉生產企業、茶葉銷售企業和茶葉愛好者的需求,進行社會培訓和職業能力資格認證,提升各大企業形象,為精品名牌的實施和發展打下基礎,同時突顯學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
結束語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3
關鍵詞:茶博園;4A景區;公共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F28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099-03
江蘇茶博園始建于1960年,前身為句容市高廟茶場。1961年冬季開始改植茶樹,1964年經省林業特產廳批準,改名為句容縣高廟茶場,確立了以茶為主的種植結構。1980年元月1日,改名為句容縣高廟茶場,由句容縣管轄。1985年,鎮江市多管局在茶場舉辦“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現場訓練班。1986年引進無性系良種茶“大毫”,后陸續引進17個新品種,達200余畝面積,成為全市的茶葉品種庫。1992年,向國家工商局申報“容寶”牌茶葉產品商標及系列商品條碼,并獲批準。1995年,句容縣撤縣建市,遂改為句容市高廟茶場。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將句容市高廟茶場與句容市高廟職業中學劃撥給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充分利用江蘇省科技廳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省內有限的茶業教學、科研資源,掀開了茶場建設的新篇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農業類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學院承載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的功能,使生產與教學融合,茶園與校舍為伴。由于不斷地升格與擴大影響,學院與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設了新校區,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江蘇省級品牌專業――茶藝專業利用原有高廟茶廠的廠房、設備、技術力量,經省農委批準,建設了江蘇茶博園,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與特點,著力籌建了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江蘇茶博園建有的主要景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茶文化知識長廊。茶博園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響,內涵豐富,無論是在道教理論、哲學、經籍、建筑、金石、音樂、化學、醫藥、冶煉學、養生學、氣功學以及民俗學等方面均留下許多著述和遺跡,這些不僅是茅山地區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推動社會進步發展上起過積極的作用,深受海內外學者的關注。新打造的茶博園景區進口設立了茶文化知識長廊,定位為茶文化的科普展覽,從茶的起源、分類、栽培等五大類專業知識,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傳遞著茶的淵源,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識,幫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揚茶文化。
2.茶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原高廟職業中學原有的校舍與設施,成立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風景園林學院(茶學院),學校能容納3000余名學生在此學習和生活,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學院風情的特色旅游景區。校區整體建筑為現代徽派風格,各類設施齊全。學院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教學設施先進,辦學特色鮮明,就業前景寬廣。學院為各類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產品:中小學生夏令營游、初高中學生理想游、大學生求學訪友游、上班族休閑養生游、校友重溫母校游、培訓人員充電培訓游,同時,學院本著“產、學、研一體”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讓學生特別是茶藝學生全程參與茶葉的生產、加工與制造。
3.茶業研究所。江蘇省茶業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蘇省科技設施基礎項目――江蘇省茶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由學院內較強的茶業教學與科研實力打造而成,以檢測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圍繞著茶葉優質、高產、高效和茶葉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科技問題開展攻關創新的研究機構。江蘇茶博園作為首創國內特色景區申報4A,主要目的是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知識,其特色在于文化性與參與性。江蘇茶博園創建國家“4A”景區的目標是“植茶樂”、“曉茶事”、“知茶效”、“通茶禮”、“悟茶道”。
(1)植茶樂,景區將專門設置的一塊近20畝的土地命名為“茗人園”,讓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時,逐漸了解現代化茶園,領略種植茶樹的過程與興趣,感受濃厚的茶文化。
(2)曉茶事,以茶待客,歷來是有數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中國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禮儀。客來賓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風塵、敘友情、示情愛、重儉樸、棄虛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尚禮節和純潔美德。茶與禮儀已緊緊相連,密不可分。江蘇茶博園專門建設了長達500米的“茶文化知識長廊”,從茶的起源、種類、功效與茶俗等五大板塊介紹了茶文化基本知識,并在內部建設了長達400米的竹長廊,專門介紹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紹國內外茶俗)”與“名人茗事(主要介紹國內外名人與茶)”兩大板塊。
(3)知茶效,茶這種奇妙的飲料,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江蘇茶博園另精心制作了一個“茶與健康”的知識長廊――木長廊,完全以木結構制作,總以茶與健康為主題,以各茶類保健作用為版塊,翔實地向游客介紹健康飲茶的相關知識,是游客、學生學習茶文化的好場所。
(4)通茶禮“習茶院”的建立,是景區最大亮點。該景點包含茶類加工(紅、綠、青及黑茶等四大茶類機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體驗(讓游客切身體驗制茶的趣味,身臨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藝表演(中國茶館、歐式茶館及日韓茶館)及一些相關制壺、字畫等文化形式的展現,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藝體驗、茶葉加工制作于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體驗區,位于江蘇茶博園東南角,自然環境優美,周邊的茶樹使得整個習茶苑茶香四溢。整個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內、中庭和室外三個空間。室內主要是對茶葉加工制作、茶文化陳列展示以及茶藝體驗等的展示,通過對展區的設置,不僅加強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強了對茶文化的認識,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為品嘗休憩和室外觀賞提供簡單停留。習茶苑室外展園主要是將江蘇茶文化融入園林景觀,再現江蘇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長環境,加深對江蘇茶文化景觀的直觀映像。同時,游客還可以進行制茶體驗,增加了景點的內涵,提升了旅游景區的文化品位。景區知名度和市場吸引力不斷提高,讓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藝”的文化內涵,讓人不知不覺地如同徜徉在江蘇茶區的山水之間。
(5)悟茶道,自古水為茶之母,好茶須有好水配,茶有靈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壺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藝外,心情的好壞、環境的優劣、器皿的選擇都會影響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響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水的選擇。本景區設立“天下第一壺”、“茶道碑”、“茗苑廣場”等三個景點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壺,茶壺主體以玻璃鋼制作,直徑3.05米,高度3.05米,重達1.5噸。整個壺身垂懸于水面,上書“茶業福地、科技洞天”八個金色大字。因茶壺直徑和懸挑難度舉世無雙,景區現已將此壺向吉尼斯世界記錄總部申報為“天下第一壺”。②“茶道”碑,廣場正中,一塊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書法家米南陽手書的兩個遒勁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園建園記,該記概述了茶博園的由來及學院辦學理念與成果。游客佳賓可以登臨親水平臺,親覽湖水蕩漾;亦可靜坐環廊之中,親品茶韻流長。③茶道廣場,茶道廣場是吸引游客駐足瀏覽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區域。廣場設有景觀噴泉和專業演出舞臺,到了晚上會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時容納兩千多人觀賞表演。廣場綠化以本地常綠樹種為主,各種花卉、灌木點綴其中,與噴泉、小橋流水共同營造出和諧的旅游休閑環境。所以“茶道廣場”可謂是集今古詩賦丹青于一,配茶藝室當場獻藝,縷縷絲竹乘風送爽,產品琳瑯茶香彌漫。
(6)展茶技,茶博園在農業科技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景區內設有茶業研究所、運動草坪研究所、茶學院等科研機構,強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園景區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區的特色之一。景區先后組建了江蘇省茶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葉科技平臺,承擔茶葉科技攻關科研任務。目前,茶博園擁有國家發明專利23項,各級科研項目獲獎22項,承擔國家省市各級課題數百項,組織高規格座談會、學術研討會20余次。院士任繼周、陳宗懋、向仲懷等一大批學者專家先后來茶博園交流、指導。①茶樹品種基因庫,建成“茶種質資源庫”(百茶園),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經引入了祁門種、黃山種、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個國家級無性系茶樹良種,按照栽植形態、方式不同進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內知名茶葉品種基因庫。此外,景區還先后建成百竹園、百藥園、百果園等項目,為種質資源的保護、保存、新品種選育及教學等提供資源支撐。②茶園科技示范區,茶園是茶博園景區的主體景觀資源,現已形成生態茶園與設施茶園相結合,傳統種植模式與現代高效種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閑觀光、科技示范為一體的特色游覽區。③育苗工廠,景區還設有茶葉及色彩苗木擴繁育中心,建有溫室大棚等設施,收集優良品種,將各種育苗技術相結合,實施工廠化育苗,建成省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與推廣中心。育苗工廠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內使用移動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盤育苗技術,達到快速繁育優良品種的目的。景區內現有育苗工廠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龍井長葉、福鼎大毫等無性良種茶苗及紅葉石楠、紅楓等彩葉苗木。工廠達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學化生產,實現了年出圃苗木200萬株,服務了一方群眾。
江蘇茶博園為了打造國家級“4A”景區,圍繞“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閑”這一主題,不斷豐富旅游資源,通過舉辦江蘇省鄉村旅游文化節、全民飲茶日、江蘇省手工制茶比賽、中秋游園等活動,吸引了新華網、新浪網、新華日報、南京日報等近20家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擴大了景區影響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個國家近60萬人次的來賓、游客。經過近10年的建設,江蘇茶博園在建設目標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針對江蘇省茶產業發展特點和趨勢、市場需求新變化和茶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問題,組織本領域的專家開展調查研究,對茶農及茶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疑點、難點技術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對共性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重點開展茶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催芽素、茶葉專用肥等共性技術攻關。目前已有一名專家獲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個人稱號。
(2)品種創新、技術創新研究、推廣,廣泛收集國內特別適宜我省條件生長的茶樹種質資源,并利用現代育種技術進行品種創新。積極引進茶葉生產加工新技術,進行茶葉生產工藝及深加工工藝的技術改進和茶樹栽培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著重推廣龍井43、龍井長葉、中茶102、浙農113、錫茶11號等適宜在江蘇茶區生長的國家或省級良種。積極推廣日本防霜凍技術――茶園防霜扇技術,并在周邊進行了推廣,為江蘇省早春名優茶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3)提供質量檢測服務。利用服務平臺的專業檢測設備的技術優勢,幫助茶企業進行產品研制過程中的有關技術指標測試,提供測試結果;為出口茶、內銷茶、有機茶、無公害茶、綠色食品類茶葉提供檢測服務。
(4)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建立江蘇省茶葉專家庫、茶葉技術信息、網上技術咨詢、茶園病蟲害預測預報、茶葉質量安全標準等專業信息服務網站,提供茶園、茶廠建設、改造規劃、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業工程咨詢等技術咨詢服務。
(5)提供人才培訓服務,積極為茶場、茶葉農民合作組織提供種茶、制茶技術員及管理員的相關專業技術培訓;為社會提供評茶師、炒茶技師、茶藝師等職業技能培訓。
(6)豐富了省內茶業活動,江蘇茶博園利用現有的一些影響與技術力量,先后舉辦了“江蘇省手工制茶競賽”、“江蘇省茶藝競賽暨全國茶藝大賽江蘇省賽區選拔賽”、“全民飲茶日”等科普與文化活動,大大地豐富了江蘇省區茶業活動,為茶業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休閑茶業的發展豐富了旅游市場。隨著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崇尚自然,返璞歸真,越來越多的游客傾向于鄉村旅游[1]。江蘇茶博園毗鄰國家5A級旅游景區――茅山道家文化景區,且江蘇省句容市著力打造全國鄉村旅游市場,茶園特有的綠色景觀、獨特的茶文化氛圍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到這里參觀、了解茶葉知識、品茶以及購買茶葉。茶園之所以稱為新的旅游熱點就在于其特有的茶業生長環境和茶文化底蘊,這些自然環境和文化內涵極具吸引力,成為旅游活動開發的基礎,休閑茶業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旅游市場。緊張的工作生活以及嘈雜的城市環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懷抱,“返璞歸真”已成為城市居民的時尚追求,而農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休閑旅游場所。觀光休閑農業也應運而生[2]。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江蘇茶博園以茶為主題,圍繞“綠色、生態、有機”的理念,為江蘇人營造了一個全新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陳明秀,王奇.基于鄉村旅游的休閑茶業發展模式[J].福建茶業,2015,(6).
[2]陳杭芳.淺淡茶與休閑農業[J].中國茶業,2005,(4).
Create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o Build a First-Class Province Tea Expo as an Opportunity to 4A Scenic Spot
―Report on the Jiangsu Tea Expo Garden
GE Jin-gang,LIU Min,ZUO Kun,WANG Run-xia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Jiangsu 212400,China)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4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體育教學;教學新思路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課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對傳統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傳統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特有人文藝術表達,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資源。體育教學活動是有目的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全民健身意識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主要圍繞實踐展開,課程和考核通常在戶外進行,與一般文化課學習有著很大不同,因此,傳統體育教學往往是由教師組織的體育活動,忽視了教學中的人文性元素。當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體育教學展開需要兼顧當代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所以,在教學中引入傳統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傳統茶文化的認知程度,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促進精神發展。通過實現高校體育教育的人文性,發揚和傳承傳統茶文化知識,利用民族文化內涵重塑當代大學生文化修養,樹立科學的體育教學理論并參考理論進行實踐,確定融入傳統茶文化體育教學思路的施展空間和具體可行性,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體育教學開展提供新的途徑。
1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分析
1.1傳統茶文化內涵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產地之一,神農氏嘗百草,茶葉作為解毒藥材被人們了解,隨著歷史發展,茶葉逐漸由草藥轉變為一般日常飲品。茶葉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香氣受到各地區、不同民族的歡迎,人們不斷提升茶葉的生產工藝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漸形成富有規律的茶文化現象,唐代陸羽的《茶經》,首次將茶葉的相關知識系統地向世人作了介紹。唐代以來,茶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表現形式日益豐富,古代文人通過吟詩作賦、舉辦茶會等方式進行茶文化創作與交流,逐漸將茶葉從一般植物飲品提升到審美藝術高度。茶文化從表象的茶具、茶藝發展為茶禮、茶德,包含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想內涵,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三教文化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茶利益、茶道德對個體文化修養及價值觀建立有著指導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飲茶活動的社交性和團體性都對現代體育教學有著指導作用。青少年學生在體育比賽中往往求勝心較重,面對體育課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績的現象,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作用。傳統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有著廣泛基礎,以熟悉的文化切入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2高校體育教學現狀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主要通過大學體育課程形式展開,是帶有明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體育技能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必修課程。體育課程學習是目前貫穿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課程,傳統體育教學思路主要是通過教師對體育技巧的教授,讓學生進行模仿和練習,通過對多個體育項目的成績測試作為考核標準。近年來,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會各界認可,但是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體育課程作為“副課”被相對邊緣化,學生及教師重視不足,學生對大學體育滿足于必須考及格,缺乏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熱情;其次,體育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大綱,沒有明確體育理論教學的重要性,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沒有統一標準,往往憑借任課教師的經驗和主觀喜好,多數學校存在體育理論教學缺失,使體育課逐漸淪為缺乏科學支持的活動課;最后,教學方式的單一化,長期固定的教學方式使課程缺乏趣味性,課堂教學成果很難實現課下延伸,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參差不齊,無法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求。
2傳統茶文化與體育教學
2.1傳統茶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融合
通過上文對傳統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發現傳統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在跨學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學生不能自發地開展體育鍛煉,僅憑課堂時間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將傳統茶文化中相關因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現實意義,茶文化的內在價值理念可以有效幫助改善體育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問題,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在提高學生民族文化認識水平的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通過跨學科知識的融合應用,符合當前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為社會培養能力全面的綜合性人才,也使體育教師在全新教學思路的指導下獲得二次學習、二次提高的機會。提煉傳統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養學生不驕不躁的態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團體活動,倡導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傳統民族文化內涵規范當前高校學生行為,確保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與學生思想道德成長水平,為茶文化元素的推廣做出積極示范。
2.2傳統茶文化與體育教學融合的新思路
傳統茶文化元素在體育教學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關的授課內容,通過教育方案的形成規范高校體育教學開展,并根據教學上發生的變動適當調整考核方式,使師生雙方最大程度地認可全新教學思路。第二,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增加體育教學經費投入。傳統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結合創新基礎上,學校需要定期組織相關教研活動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并加大體育教學經費,為多樣化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由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的飲茶活動或茶藝表演,理論結合實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充分實踐,勇于創新。雖然傳統茶文化是“偏理論”的教學元素,但在體育教學思路變化中需要進行充分實踐,保障課程內容的可操作性,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地區學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異性,如果學生出現接受困難或興趣較低現象,教師需要及時了解情況并對教學做出調整。高校體育教學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兼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與人文水平培養,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調動起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課下自發參與體育活動。
3結束語
傳統茶文化融入體育教學新思路的出現為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體育教學內涵的豐富可以在充分發揮實踐課程對學生體能素質方面功效,加深學生對傳統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學生對高校體育課程的參與積極性,在民族文化價值觀指導下進行全面素質教育。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面對著多元化信息環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十分有限,通過學校教學中傳統茶文化融入,使學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開展課程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自身認知水平的機會。教學過程中,全新教學思路帶來了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變,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綜合評價形式,避免一次成績決定學生最終考核,逐漸形成符合學生需求和現代教學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關部門需要鼓勵任課教師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改革中,不斷再學習建立起對傳統茶文化的基本認識,為我國傳統茶文化傳播與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劉力 殷國璽 郭春龍 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洋,張振軍.民族體育元素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96-100.
[2]于善.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桂東南采茶舞引入高校體育課堂為例[J].福建茶葉,2016(5):252-253.
[3]李全德,趙福祥.云南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體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01-104.
[4]張勃,劉俊榮.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的模式與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為例[J].福建茶葉,2015(6):224-226.
[5]周靜,劉振忠,康建敏.創新創業文化融入體育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2):53-55+60.
[6]孫云,莊希琛,任平社.文化傳承視閾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現狀調查[J].山東體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與校園文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67-68.
[8]張同懷.從高校體育教育的現狀看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意義和途徑[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2):68-69.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5
關鍵詞:茶學;特色專業;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38-02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創辦于1958年,是我國高校中成立最早的3個茶學專業之一。茶學專業自1982年以來一直是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2008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在國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專業整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歷程輝煌
自茶學專業成立伊始,在各級政府和學校的全力支持下和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茶學專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奠定了在國內同類專業中的先進地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校茶學專業就一直是全國統編教材《茶樹育種學》、《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核心教材的主編單位,在茶樹品種選育、茶樹高產栽培、紅碎茶和速溶茶的研制等方面均處于當時的國內領先水平。自1982年以來,我校茶學專業一直是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我校茶學專業不斷發展壯大,1989年茶學實驗室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先進實驗室,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茶學專業被國家科技部定為“國際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理論培訓基地”;2006年國家教育部與湖南省政府確定在我校共建“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成為省部共建實驗室。2008年茶學專業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茶學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設備、教學實習基地等較為齊備。專業已發展成為我校以本科為主,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農業推廣研究生、舉辦各種茶學技術訓練班等學歷層次最多、條件領先的專業之一。
二、特色鮮明
我校的茶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知識結構定位、辦學模式上均具有明顯特色。在人才培養目標特色上,專業著力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從事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產、加工、茶葉品質審評與檢驗、茶業經營管理、茶葉貿易、茶葉深加工、茶文化推廣以及類茶植物開發利用的農、工、貿、文復合型茶學專業技術人才。在人才知識結構定位特色上,致力培養基礎寬厚、專業面廣、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綜合掌握茶樹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葉貿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融農、工、貿、文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在辦學模式特色上,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擴大國際培訓領域,加大社會企業緊需人才培養力度。實現學校、企業的教學、科研、產業的良性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緊密接軌國內國際前沿。
三、設施一流
實驗室建設水平一流。通過特色專業建設經費支持和申報省部共建茶學專業實驗室建設以及茶學重點學科建設經費支持,茶學專業實驗室近幾年實驗室共投入建設經費400萬元,使茶學教研室和八個茶學實驗室得到全面武裝,進入全國同類專業一流水平。現有實驗室面積1000m2,教學儀器設備(500元以上)200臺(套),價值600萬元。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和“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實驗室面積1000m2,擁有價值近1000萬元的現代先進儀器設備。教學實習基地條件優越。為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茶學專業利用省部共建實驗室項目經費以及學校的配套經費,共投入100余萬元對原湖南農業大學長安教學實習茶場、茶廠進行了武裝改造,完善了名優茶、普通紅、綠茶、烏龍茶加工機械設備,同時對茶園進行了科學改造。另外,茶學專業近幾年新增湖南農業大學校外教學實習基地4個(云南茶葉研究所,白沙溪茶葉有限公司,貴州茶葉研究所,長春茶業有限公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場地。
四、成果豐碩
師資隊伍力量雄厚。堅持引進、自我培養、送出培養相結合的辦法培養教師,近4年,新進5位教師,其中3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碩士,師資隊伍增加到32人,使茶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講師7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碩士13人。茶學專業教師隊伍2009年湖南省級優秀教學團隊。以茶學為骨干的《園藝植物功能成分優異資源高效利用》團隊2009年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團隊2012年入選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專業以茶產業和茶學學科發展需求為根本,積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4年來茶學專業組織茶葉企業、科研單位和同類院校的企業家、專家對茶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3次討論,本校老師進行了數次討論,統一了思想,發表了相關教改論文18篇。同時,我專業與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共同完成了教育部《茶學專業規范》的制定,同時堅持人才培養與服務經濟社會相結合。茶學專業4年招收本科生235人,為社會企業培養2年制茶學專業48人,1年制茶學專業36人,培養茶藝師、評茶員(師)1080人,通過本專業申報的國家科技部“國際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理論培訓基地”,4年為12個國家培養茶學專業人才100余人,全面提升我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影響力。2010我校茶學專業本科學生在全國首屆茶藝技能大賽中包攬團體一等獎、二等獎;獲個人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專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以茶產業提質需求和學科發展要求為目標進行調整,從課程體系上增加了茶文化學、創新學、交際英語、商務談判、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茶學專題、現代茶學實驗技術、茶藝與評茶技術等課程。在課程內容上,茶樹栽培學增加了茶葉無公害生產、綠色食品茶生產、有機茶生產內容;在茶葉加工學上增加了茶葉深加工內容;在茶葉生物化學上增加了其功能成分提取分離技術內容;在增設茶文化課基礎上增加了茶藝技能訓練內容,在茶葉審評檢驗課程上增加了評茶員訓練內容。4年中,茶葉專業教師主編參編《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教材和專著16部,《茶葉加工學》、《茶葉審評與檢驗》兩門專業主干課程以及《茶葉生物化學》、《茶樹英語生理與品質化學》兩門茶學研究生學位課獲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茶葉加工學》同時獲校級雙語課程建設。朱海燕老師制作的《茶文化》課件2010年獲得教育部高教文科組三等獎。專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3年中我專業在全國茶學專業建設研討會上,分別就我校茶學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驗室和基地建設以及我校茶學實驗班教學情況進行了交流,發表了相關教改論文18篇,得到同類院校的一致好評。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9年茶學學科成為“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園藝植物功能成分優異資源高效利用》團隊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團隊2012年入選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4年中茶學專業教師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60多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和專利23項。發表科研論文300余篇。
五、改革創新
為了確保茶學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專業今后將根據專業教師大討論形成的思路加快進度,同時確保新修訂的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遵循教育規律,符合茶產業發展和茶葉科學研究發展的需求,為全國茶學專業提供有效參考;通過特色專業和教學團隊建設經費加大對省級精品課程的支持。在已有4門校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申報省級精品課程;學校學院應加大開展教學評優、教學成果評獎獎勵力度。改變教師過于偏重科學研究、輕教學研究的狀況;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異緣結構比例。特色專業建設是學校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是體現學校辦學定位、辦學思路和辦學特色的重要方面,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對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在教學改革、精品課程建設、辦學條件等方面應被給予更大的支持。鼓勵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從事教學研究。對于教學質量好、教學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在計算教學工作量時給予稍高的系數等支持。
茶文化推廣方案范文6
花卉圖案在茶包裝設計中的設計要點
花卉圖案是指設計師按照要求選取一定的花卉作為素材,通過藝術構思,對花卉的造型、色彩、裝飾效果等進行設計,然后按設計方案制成的圖樣。花卉圖案在茶包裝設計中的使用是最為廣泛的,自古中國人就有以花卉圖案裝點生活的傳統:秦漢時期花卉圖案以清晰、簡明的形式呈現在生活用品之上;唐代花卉主題圖案已成為裝飾的主要應用題材;明清時期花卉圖案的裝飾應用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應用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以花卉圖案作為表達主題的茶包裝設計不勝枚舉,而如何更好的使花卉圖案在茶包裝設計中得以應用,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茶葉種類合理選擇是否應用花卉圖案。并不是所有類型的茶制品的包裝都適合花卉圖案,相比而言花草茶、果茶、涼茶類的更適合花卉圖案,而一些例如突出“陳年”效果的熟普洱,黑茶等可能花卉圖案的清新感就不宜表達之。
2.認真處理花卉圖案的表達形象。選擇好需要應用的花卉類型后還要根據需要判斷選擇要表達的形象特征:突出肌理效果的撇絲技法花卉圖案,織造工藝的花卉圖案、抽象花卉圖案、通過分面處理達到與真是花卉比擬效果的花卉圖案,視覺效果細膩的數碼繪制花卉圖案、應用AI制作出的花卉圖案矢量圖類型的花卉圖案、真實花卉拍照為素材通過專業軟件處理制作的花卉圖案等等。
3.注重應用花卉圖案時的版式設計。好的圖案素材有賴于好的版式處理,尤其是包裝盒的主面通常安排最引人注目的花卉圖案設計,此時要注意合理構圖將花卉圖案的位置進行有目的的放置,以實現最優視覺效果。常用的構圖方式有:以花卉圖案滿布包裝主頁面的全局式構,給人以整體感,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均衡式構圖是最常用的一種版式設計方式,花卉圖案在包裝版面中的位置可以是對稱的,也可以是不對稱但保持平衡感的,這種構圖給人端莊、穩定、滿足感;散點式構圖是將花卉圖案按照設計需求以自由,無拘無束,輕松的感覺看似無規律的布局在包裝版面,可以塑造出一種豐富的視覺效果,并有一定的空間感;水平線式構圖是將花卉圖案規則的構成水平線效果,通過調整比例和相互間的位置,形成平穩,安靜的效果。
花卉圖案在茶包裝設計中的內涵性應用
將花卉圖案應用于茶包裝設計當中除了要注意上述設計要點,還要注意圖案本身與茶葉商品的內涵相結合,在這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結合茶的產地,利用花卉圖案設計強調茶包裝的文化內涵:如河南的洛陽牡丹聞名天下,洛陽的特產牡丹花茶就可以選擇牡丹花為素材加以塑造進行包裝設計,具有包裝美感的同時將洛陽的牡丹文化加以凸顯;2.突出茶的功能,通過花卉圖案優化茶包裝設計的指示內涵:如現在非常流行的山藥薏仁茶,在進行包裝設計時就可以選擇將山藥、薏仁的折枝形象加以凸顯,強化草本藥物的形象特征,表現出綠色養生的效果;3.強化品牌效應,花卉圖案設計緊密結合品牌特征:在使用花卉圖案進行茶葉包裝設計時要注意包裝的整體塑造,特別是對茶葉品牌的烘托,使大眾通過一個包裝圖案設計記住一個茶葉品牌這才是包裝設計的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