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1
《統計學》是財經院校經濟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對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為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表現和數量關系的方法論科學。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統計這個認識工具的特點、作用;掌握統計學的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種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研究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更好地掌握《統計學》課程,除課堂教學應有的54課時外,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后總結,重視本課程作業練習這一環節,以實現本課程的既定目標。
二、課程的教學目標及總的教學要求、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及總的要求: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表現和數量關系的方法論科學。
通過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明確統計這個認識工具的特點、作用;掌握統計學的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種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在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研究時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各專業課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學的重點:
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統計總體、總體單位、標志、變量、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及其相互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統計調查的意義,統計調查的分類。
統計調查方案的內容,調查對象、調查單位、填報單位和調查表、調查時間等概念。
統計報表制度的意義、作用和內容。
各種專門調查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統計整理的意義、步驟。
統計分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分配數列的概念和種類。
分配數列中的名詞概念,尤其是組中值的計算。
統計表的作用、結構和種類。
統計表的編制原則
總量指標的概念和作用。
總量指標的分類,尤其是時期指標與時點指標的區別。
相對指標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各種相對指標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正確運用相對指標的原則。
平均指標的概念和作用。
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眾數、中位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注意算術平均數與強度相對指標的區別。
標志變異指標的意義和作用,各種標志變異指標的計算方法及特點,尤其是標準差的計算方法。
正確應用平均指標的原則。
動態數列的概念和作用。
動態數列的種類。
動態數列的編制原則。
各種動態水平分析指標和動態速度分析指標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這些指標相互之間的關系,如逐期增長量與累計增長量的關系、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的關系、環比發展速度與定基發展速度的關系、發展速度與平均發展速度的關系等。
序時平均數與一般平均數的異同點。
平均發展速度兩種計算方法的側重點。
動態數列的四種變動形態。
幾種常用的測定長期趨勢的方法:間隔擴大法、移動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動態趨勢方程。
季節變動的測定方法。
指數的概念、作用和種類。
綜合指數的編制原理,數量指標指數、質量指標指數的計算。
平均數指數的編制原理,加權算術平均數指數、加權調和平均數指數的計算。
平均數指數與綜合指數的關系,以及平均數指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平均指標指數的編制和分析方法。
指數體系的概念和作用。
運用指數體系進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據指數體系進行指數間的推算。
抽樣推斷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抽樣推斷的基本概念。
抽樣推斷的理論依據。
抽樣誤差的概念和抽樣平均誤差的意義,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方法。
抽樣極限誤差的意義及計算。
概率度的意義及其與抽樣推斷可靠程度的關系。
區間估計的方法與步驟。
抽樣方案設計的內容以及抽樣方案設計的原則。
主要的抽樣調查組織形式。
簡單隨機抽樣條件下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確定。
相關關系的概念和種類,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的兩種類型:函數關系、相關關系。
相關關系的特點。
相關關系的測定方法,相關系數的概念、計算方法和性質。
回歸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特點、方法。
相關系數與回歸系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估計標準誤差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相關系數與估計標準誤差之間的數量關系。
國民經濟統計核算的概念及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內容。
國民經濟核算中三大產值指標的核算方法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核算方法。
國民經濟統計核算中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賬戶體系。
教學難點:
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
調查單位與填報單位的區別。
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的區別。
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的分類,相對指標的計算方法。
各種平均指標的應用條件及計算方法。
標志變異指標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各種動態分析指標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指標之間的關系。
數量指標指數與質量指標指數的區分和編制。
算術平均數指數與調和平均數指數的區分和編制。
因素分析法。
抽抽樣誤差、抽樣平均誤差、抽樣極限誤差、概率度的意義。
概率度與概率的關系。
區間估計。
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確定。
相關關系的種類。
相關系數的計算方法。
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建立及其與直線趨勢方程的區別。
估計標準誤差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2
【關鍵詞】物探;地質災害調查;方法;技術
1 地質災害調查中物探方法及技術應用的原則
1.1 優化組合原則
地質災害調查中物探方法及技術的應用要遵循優化組合的原則。優化組合不僅能夠保障勘察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物探方法選擇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勘查地已知的地質資料,并用不同的物探方法進行試驗,比較試驗結果,最終選擇合理的組合方法開展地質災害調查。
1.2 綜合分析原則
地質災害調查中物探方法的應用還要遵循綜合分析的原則。由于災害地質體和圍巖介質之間存在很多物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地質災害調查中,可以選擇多種物探方法來獲取參數異常,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物性差異來進行信息數據的綜合分析,從而對災害地質體的特征及形成條件有更加準確的認識,避免物探異常的多解性,以更加準確可靠的對物探資料進行解釋。
1.3 由簡到繁原則
地質災害調查中的物探技術應用還要遵循由簡到繁的原則。因為勿談工作的開展要充分的運用現有的各種地質資料,從現有的資料中找出合理的技術參數,從而建立地質―地球物理模型,以有效的知道物探數據的采集,這樣才能夠保障所處理的數據及解釋資料的準確性,相關推斷也更具有參照性及可比性,所以,在物探工作布置前,要認真的進行資料的收集及分析,充分利用現有的地質資料,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的物探工作布置原則。
2 物探在地質災害調查各個階段中所發揮的作用
2.1 地質災害發生之前預測
物探工作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就開始發揮其作用,這一階段其主要起到預測的作用。首先,地質災害發生之前,要對區域物探資料進行充分的研究,以了解災害易發區的區域地質特征,從而對地質災害可能形成及發生的地質背景、地質條件及地址類型進行有效的掌握,對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的區域進行預測及圈定;其次,在圈定的區域中進行地質體地層物性特征及發育規律的分析,而后選擇合適的物探方法及物探儀器,對現有的目標地質進行數據的采集,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的物理參數及地質信息;再者,運用科學計算及分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目標地質的形態、底層產狀、構造規模及埋藏深度等地質特征進行研究,并做出必要的三維圖形及剖面圖及供資料解譯使用;最后,在前期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研究結果,對地質災害圈定區域內的危險性進行客觀的評估,并進一步部署工作并提出治理的相關對策。
2.2 地質災害發生時監測
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準確的對地質災害發生的情況進行監測,有效的分析地質災害發生過程中的相關資料,是物探工作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又一重要作用。首先,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地區的底層悟性特征及底層發育規律,對物探方法技術及物探儀器進行選擇,保障物探方法技術的先進性及物探儀器的精度,以有效的對地質災害發生地區進行應急探測,并且通過長期監測獲取真實有效的數據;其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科技手段,對相關的地質資料進行處理,并解譯成圖件,以有效的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條件及背景,對其它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對地質災害的分布現狀及形成可能性進行判斷,對地質災害可能延伸的區域進行圈定。
2.3 地質災害發生后檢測
地質災害發生之后物探工作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物探工作主要起著檢測的作用。地質災害發生之后,對地質災害的治理也會告一段落。此時,要選用顆粒的物探方法技術及物探檢測儀器,更具地質災害發生區域地質體地層結構的物性差異,對災害治理效果進行檢測,從而為災害治理工程的驗收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及依據。另外,在地質災害發生區域內,要利用專門的物探檢測儀器,進行定期的檢測,以發現異常情況,并進行及時的處理,有效預防災害的再次發生,避免類似災害的再次重演。
3 地質災害調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技術探討
3.1 電探測技術
電探測技術主要是根據巖土因種類、成分、結構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電性差異為基礎,來獲取電參數以解決地質問題。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電探測技術中的電測深法及高密度測量系統的應用較多,其在滑坡、塌陷及滲漏等地質災害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方法除了可以對災害地質體及周圍介質的電性差異進行反映,還可以捕捉因溶洞而引起的低阻變異,從而獲取相關地質災害異常標志。高密度測量系統具有分層好及探測細小目標的能力,因此在堤防隱患探測及淺部巖溶等地質災害探測中常被選用。
3.2 淺層地震技術
淺層地震技術是通過人工激發地震波在巖層中傳播的規律來對淺層地質問題進行解決的技術。這一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折射波法,在地質災害調查中主要對不同介質的分界面及斷層進行研究;
(2)橫波反射法,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這一方法常被用來探測災害多發地區的地下構造及地層界面,對巖土性質的劃分及地基沙土液化情況能夠進行判斷,且其精度和分辨率較高,對于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效果較好。
(3)瑞雷波法,這是一種沿著自由表面進行傳播的振動波,其傳播速度和介質的密度密切相關,其振動波長和頻率與有效勘查深度相關。在采空區及裂隙帶等特殊地質中,其傳播的速度會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可以通過這一方法識別地質災害性的異常地質;
(4)地脈動測試,這一方法是利用專門測量儀器對地面振動進行測量,通過頻譜分析來確定地基的卓越周期,從而可以為地基和建筑物的共振引起的災害提供有效的數據。
3.3 地質雷達探測技術
地質雷達探測技術主要是利用脈沖電磁波來對目標物及隱蔽介質進行探測,通過儀器向地下發射的高頻寬頻帶脈沖電磁波隨介質的電特性及幾何形態變化,來進行介質內部結構及目標物埋藏深度、形態的判斷。地質雷達探測技術在如今的地質災害調查中經常被用到,尤其是當地下有介電或介磁特性分界面的時候,選擇的采集參數合適,便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這一探測技術的速度快且精度高,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3.4 瞬變電磁技術
瞬變電磁技術主要是用來觀測目標地質體受感應而產生的二次渦流信號,這一技術是感應電技術中的一種,其勘查的對象為低阻良導體。如果是勘查目標和周圍巖體存在明顯的電性差異,便可以通過瞬變電磁技術對地下典型分布結構進行區分,從而有效的將目標地質體的位置及幾何形態進行圈定。這一技術在高祖覆蓋區有比較大的探測深度,從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其一般用于熔巖及水源地等區域的勘查。
4 結論與建議
物探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物探工作中,要遵循相關的原則,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其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作用。通過本文的分析,明確了物探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原則,并了解了其在,地質災害調查各個階段所發揮的作用,對地質災害調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進行了探討。對進一步發揮物探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作用,有效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地質災害多發區的人身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勤海,王璇.滑坡地質災害調查中的綜合物探技術應用[J].勘查科學技術,2011(6).
[2]趙成斌,劉保金,姬繼法,李長法,袁宏克.綜合物探方法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研究[J].物探于化探,2001(6).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3
關鍵詞:統計;主要糧食;作物;糧食產量
一、糧食產量概述
所謂糧食產量,是指當年某一地區農作物(谷物、豆類和薯類)總共的產量,我們往往也稱它為糧食總產量。比如: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2012年河北省糧食總產量。
對糧食的統計,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分類。它按農作物的品種不同可以谷物類、豆類和薯類三種;按作物的種植和收獲季節不同則可分為早稻、夏收糧食和秋收糧食三種。其中谷物類包括玉米、小麥、稻谷和高粱以及其它谷類(如蕎麥、大麥等),豆類包括紅小豆、綠豆、大豆等,而薯類有甘薯、馬鈴薯等,不包括芋頭、木薯。
對糧食生產量的計算也按種類的不同有所區別,谷物類、豆類一律按脫粒、曬干后的原糧以國家標準含水雜率計算產量;薯類則將鮮薯重量按5:1折算產量。
二、 我國糧食產量的統計方法
1.統計概述。統計是統計部門或統計人員對社會經濟現象數據資料的獲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斷方法的總稱,包括獲取數據資料的方法和用好這些數據的方法。
統計作為一種方法和工具,具有綜合性和廣泛性,其作用可歸納為認識和服務兩方面,其中認識作用是基本作用。統計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了解國情國力、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2.有關我國糧食產量的統計方法簡述。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和農業生產經營戶是我國的糧食和農作物的生產者。國家糧食總產量的95%以上是由農業生產經營戶生產的,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量不到5%。對這兩類農業生產者的統計,統計部門會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
1989年以前國家主要靠全面報表取得全國糧食產量數據,1989年以后采用抽樣調查數據方法。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設立調查隊,以省為總體,各調查總隊采取抽樣調查方法推算取得農戶的糧食產量和播種面積數據。主要做法是:
(1)對于農戶的糧食播種面積,依據與耕地規模成正比例的概率的原則,采取抽樣的方法,統計部門選擇村民小組(村民小組要對全省的主要糧食作物具有代表性),并登記抽選出來的所有耕地地塊,同時對這些地塊的農戶建立臺帳,年終(季終)統計人員收集農戶臺帳,或由調查人員對所登記耕地地塊直接觀測的方法,按時記錄糧食作物的種植情況,再結合抽樣時確定的權數,調查總隊即可推算出全省的糧食農作物播種面積。
(2)農戶的單位面積產量的獲得方法是:統計部門根據主要糧食農作物的預計產量,在村民小組實際播種面積的基礎上,采用系統平衡抽樣的方法,選取出單位面積產量的樣本地塊,并在樣本內抽選若干等面積的小樣本,在糧食作物的收獲季節,調查員對樣本地塊小樣本經過收割、晾曬、脫粒、測水、估計損失等技術過程后,測出各小樣本地塊的單位面積產量值,利用平均方法計算出全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
(3)農戶的糧食總產量的計算,是將已經測算出來的農作物平均單位面積產量與播種面積數據相乘。以2013年河北省為例,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6315.9千公頃,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為5327.9公斤/公頃,則河北省的糧食作物產量=6315.9千公頃*5327.9公斤/公頃。
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通過全面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及產量數據報送上級所屬統計部門,省統計局對數據進行匯總得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糧食作物總產量。
最后,所有調查總隊匯總調查結果,獲取本省當年的糧食總產量數據,再將這個結果和基層數據一并報國家統計局主管業務部門,通過審核,國家統計局得出全國的糧食總產量。
三、 當前糧食產量的統計弊端及思考
1.弊端。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戶對抽樣調查的配合度越來越低,樣本和樣本框的維護越來越困難;同時,調查和監督手段落后,使調查受人為干擾的可能性增加,調查質量的控制程度減弱。而在國內外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糧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基礎地位日益凸顯,對糧食統計調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從根本上提升糧食統計調查能力。
2.思考。針對上述問題,國家統計局對現有糧食統計調查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農作物對地調查就是重要的改革方向。目前,通過對國外經驗的學習和交流,對我國現有調查系統進行創新和完善,一套符合我國基本情況的方法體系已經基本完成。
建立抽樣框,將耕地按標準規模(例如5公頃)劃分單位區,進行概率抽樣設計,取得具有精度代表性的單位區樣本。采用空間信息技術確定單位區樣本的空間位置和到達途徑,按糧食作物播種季節由調查員對樣本單位區上的種植情況直接調查,依概率推算總體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然后在收割季節,按調查作物播種面積自加權的方法,抽選種植調查作物的面積區,再進行單位面積產量實割實測調查,最后推算糧食產量。
相較于現有調查方法,農作物對地調查具有明顯優點,即調查過程不受被調查者的主觀影響,從而可以減少現有入戶調查方法的調查誤差和人為因素影響,提高了調查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統計教育中心:學習指導與習題》.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熱點問題解讀》.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郭洪波.《統計知識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4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干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于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5
關鍵詞:腈菌唑;玉米黑穗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S1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041-1
0 前言
腈菌唑是一類具保護和治療活性的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主要對病原菌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對子囊菌、擔子菌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該劑持效期長,對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長作用,同時對表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其具有強內吸性、藥效高,對作物安全,持效期長特點,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1-3]。本研究采用田間試驗的方法驗證了10%腈菌唑懸浮劑對玉米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從而為10%腈菌唑懸浮劑的田間使用提供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條件
供試藥劑為10%腈菌唑懸浮劑,對照藥劑為愛米樂(中種集團農業化學有限公司),以當地常規玉米品種先育335作為供試作物,試驗用地位于山東恒利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試驗用地,供試土壤類型為黃土,有機質含量為1.5%,pH值為6.8,已連續多年種植玉米,地勢平坦。2011年5月10日春翻地,施用基肥磷酸二銨225公斤/公頃。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重復4次,小區面積30m2,按隨機區組排列,處理及用量見表1。
并且于2011年5月17日拌種并人工播種,種植密度270穴/小區(45穴/行,每穴2粒種子)。施藥時風力1級,天氣晴,氣溫8—21℃。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藥害調查:出苗后到生育期結束,隨時觀察玉米生長情況及有無藥害發生;出苗率調查:種子出苗后每天記錄各小區出苗數,直到出苗停止為止;黑穗病調查:測產前調查每小區全部植株黑穗病發病情況;產量調查:收獲前,每小區選擇有代表性的5點,每點2m2進行實收測產。
1.4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方差分析,地下害蟲調查和黑穗病調查數據處理時先進行倒數轉換,多重比較采用新復極差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調查結果
施藥后至整個生育期結束,經過觀察未發現本試驗各處理對玉米有藥害癥狀,對株高、根系生長無影響,在本試驗各用量下對玉米安全。
2.2 出苗率調查
該試驗條件下,經調查各處理玉米出苗率均達95%以上,施藥后對玉米出苗率有影響,隨著用藥量增加出苗率呈上升趨勢,藥種比為1:50時,出苗率達到97%,處理4、5與處理1均差異不顯著。
2.3 黑穗病調查
對玉米死黑穗病的調查結果顯示處理1的防效最低,為68.5%,處理3防效最高,為83.9%,處理2和對照藥劑的防效相當,分別為74.2%和73.4%,并且處理3和其他各個處理相比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
2.4 產量調查
由表2可知,各處理與空白對照相比都有增產作用,增產率在12.9%以上,其中處理3增產效果最大,達到22.4%。
3 結論
(1)本試驗各處理用藥對玉米安全,對生長無不良影響,并且玉米出苗率均達到95%以上;各處理與空白對照相比都有增產作用,增產率在12.9%以上;處理1的防效最低,為68.5%,處理3防效最高為83.9%,處理2和對照藥劑的防效相當,分別為74.2%和73.4%。
(2)考慮用藥成本及氣候條件,10%腈菌唑懸浮劑最佳用量為藥種比1:100,該劑量下對玉米黑穗病防效較好且增產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張志祥,任永霞,劉娜,程東美,徐漢虹.腈菌唑導致的細胞膜穿孔對斜紋夜蛾SL細胞膜通透性的影響[J].昆蟲學報,2009,(02):147-152.
[2] 崔淑華,王開運,楊娟,錢家亮,劉金峰,張立東.腈菌唑在大蔥中的殘留分析與消解動態[J].農藥,2011,(04):283-285,288.
調查方法的作用范文6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大學英語 優化教學
1.研究背景
21世紀網絡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推動了外語教學的深刻變革。外語教學由傳授語言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查找、處理和接納外語信息媒體的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外語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實踐條件。
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部分教師忽視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2)以老師為主體的填鴨式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多弊端;(3)部分地區的大學教育存在與中學教學脫節的現象;(4)以標準化考試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應試教學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對如上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探討,以便找出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本研究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學改革實踐為依托,探究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框架,試圖構建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和教師發展的先進理念。
2.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W英語課堂教學優化界定
在信息技術進入大學英語課堂后,傳統教學要素的改變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內容,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效率。然而,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學生和老師方面都造成了失調現象。蔡基剛在他的研究中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1)目前開發的教學軟件忽視了學生對英語口語練習;(2)傳統教學方式在教改后沒有根本轉變;(3)部分依賴性強、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不能適應新的教學模式;(4)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如何就外語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失調現象構建出大學外語課堂的優化框架是課程整合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3.外語教學優化的實踐研究
3.1研究的問題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對教改模式實施過程中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找出多媒體網絡條件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在學生、教師等方面出現的具體失調現象,調查失調產生的原因。研究問題如下:
(1)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遇到哪些問題?
(2)多媒體網絡大學英語改革中,大學英語教師方面產生哪些不協調因素?
(3)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軟、硬件環境建設存在哪些不足?
在調查以上問題后,分析產生這些問題和缺陷的原因,找出優化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
本研究實證調查的對象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學英語部的部分英語教師,以及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考察、文件查閱、訪談等。
3.2信息化時代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3.2.1關于學生學習觀念的調查
本研究采用Horwitz設計的《語言學習觀念調查表》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非英語專業部分學生進行了語言學習本質和自我效能感的調查。具體結果如下表顯示:
表1 語言學習觀念調查表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58.22%的學生認為語法規則的掌握影響他們運用英語進行交流;65.38%的學生認為應當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來學習英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態度;71.7%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耗費了他們很多時間和精力,說明很多學生沒有找到切實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65.77%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中很自然會犯錯,表明學生能夠接受英語學習的錯誤。調查也顯示出問題,例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自信,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強,同時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英語寫作能力較差。綜上所述,大多數學生的語言學習觀念較為保守,目前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自我效能感有待提高。
3.2.2關于多媒體網絡的教學作用調查
本研究從學習觀念層面就多媒體網絡對大學英語教學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調查(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本校三個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認為多媒體網絡在大學英語教和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借助多媒體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興趣。三個年級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借助多媒體網絡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另外,統計數據也反映出多媒體網絡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上并沒有發揮重大的作用。
表2 多媒體網絡的教學作用調查表
3.2.3關于學生學習觀念的調查
本研究針對本校會計、金融和法學專業的學生,就多媒體網絡條件下自身學習角色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把自我定位為自主學習者及主動的意義建構者,34.7%的會計專業學生、31.3%的金融專業學生和25.6%的法學專業學生認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屬于是合作者。54.5%的會計專業學生、63.2%的金融專業學生及69.1%的法學專業學生認為,學習者屬于信息采集者和處理者。上述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不認為自己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他們基本上能把自己定位為自主學習者,但還沒有完全理解和認同學習中的相互合作具有的重大作用(見表3)。
表3 關于自我角色的觀念調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