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勞動力市場調查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勞動力市場調查報告范文1
就這類綜合指標而言,目前有中外可比性的研究和數據尚不多見。這里主要借助英國 EIU 機構所開發的全球商業排名來衡量不同國家商業環境的質量和吸引力。該排名主要根據從事商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以及一些原則進行的,這些原則包括:政治和經濟環境,政府對市場競爭的政策,稅率,勞動力市場以及基礎設施等。按照 EIU 的排名,荷蘭在全球的商業環境中處于最佳位置,因為該國有健全的政策環境,包括:吸引外商投資和自由的外貿環境等。由于美國的經濟預測下滑,使得他的排名處于第二位。EIU 認為東歐未來幾年的商業環境會有所改善,這是由于他們開放市場,完善基礎設施和持續增長的經濟等。中國的商業環境排名為41位。
5.流通效益指標。設置該類指標的目的在于反映流通業生存、發展的狀態,反映流通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產出水平。應當選取的指標包括流通實現值、流通業增加值、流通利潤率、單位營業面積(平方米)年銷售額和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
6.流通組織化程度指標。發展現代化的流通業,需要培育經營規模大、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規模效益。為此,選取、設置了“排名前10家、50家、100家大型零售企業、批發企業的年銷售額、利潤額分別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利潤總額中所占比重”的指標,以便比較和了解中國流通企業規模和市場集中度。同時,由于目前在流通領域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它們有著自身的優勢,能夠適應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潮流。在發達國家,流通組織也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基于此,專門選取、設計了“中小商業企業發展程度”這一指標,以關注中國中小商業企業的發展與成長。
2001年沃爾瑪的銷售額為2198.12億美元,家樂福的銷售額為622.25億美元。2001年中國零售企業百強的第一名上海聯華的銷售額為140.63億元人民幣,約17億美元,其中零售額為99.62億元人民幣,約合12億元美元,相比之下,差距懸殊。2001年中國零售企業百強總計銷售額為1620億元人民幣,約合196億美元。美國前100強零售企業占美國全部市場34%,其中僅沃爾瑪就占美國市場的6%。 德國五大零售企業的零售額早在1998年就占到德國市場的63%。相比之下,中國2001年零售百強僅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占沃爾瑪的8.91%,市場集中度水平非常之低。
7.流通結構指標。該類指標主要顯示構成流通活動諸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經濟聯系,是國民經濟結構在流通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結構指標主要包括零售業的業態結構、外商投資企業在流通業所占比重和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流通業的狀況等等。
(1)零售業的業態構成。在2000年全球零售200強的業態構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超市(95家)、專賣店(90家)、百貨店(58家)、大型綜合超市(56家)、便利店(38家)和折扣店(38家)?,F購自運(Cash & Carry)和DIY作為新興業態異軍突起,汽車零售交易也被列入評選范疇,有5家汽車零售商位列200強。通過合并和收購,許多大零售商向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服務業態。但是,在200強中有94家公司(占總數的47%)仍然堅持單一的商店模式。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成功的零售企業仍然把絕大部分精力專注于它們原有的商業模式上。
2001年中國零售百強的業態分布可以看出,占據主要地位的業態分別是超市(44家)、大超(42家)、便利店(31家)、餐飲(13家)和倉儲店(9家)。家電專業店和連鎖藥店已有長足發展。但從一些新興業態的發展來看,如現購自運(Cash & Carry)、DIY、郵購、折扣店等的發展相對滯后。因此,零售業態的現代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從2000年美國零售百強的業態構成看,占據市場份額大的業態為超級市場、折扣店、專業店和大賣場,四種業態所占據市場份額分別為:22%、14%、11%和8%,合計超過50%
由此可見,發達國家的大型零售企業在穩固自已所經營的主要零售業態市場份額的同時,根據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要求,積極向其他現代業態擴展或創新,保持一種隨時應變的姿態,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零售業態、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業態的主導、領先性。而這些情況,恰恰值得中國在推進流通現代化過程中給予較大的關注。
(2)流通業的對外開放程度。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投資開店的數量越來越多。為此,選取、設置了“外商投資企業在流通企業中的比率”這一指標,以此衡量流通主體之間的比例關系,這不僅關系到中國流通業自身的狀況,還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自1992年上海八佰伴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成立,到2001年底,限額以上外商投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已發展到110家法人企業,252家活動單位,港澳臺商投資零售企業 100家法人企業,134家活動單位。
2001年限額以上外商投資批發零售貿易業的商品零售額,占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5.29%;占全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1.46%。港澳臺占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3.27%,占全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0.90%。
2001年外資商業商品銷售額占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左右,占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1.5%,這兩種比重,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別為0.8%和1.3%、0.9和1.4%。2001年上海外資商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6.2%,北京外資商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1%。
目前,外商在中國零售市場所經營的零售業態形式主要為大賣場、倉儲式商場和會員店。到2001年底,家樂福已開設了27家店,沃爾瑪已開設了19家店,麥德龍已開設了15家店。外商投資的零售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濟南、成都、武漢、重慶、天津等大中城市,目前正向東北三省及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拓展市場。
在中國獲得便利店經營權的只有7―11和OK店,7―11店經營權地域在華南地區,并已經開設了85家分店(主要集中在廣東),OK店在我國內地獲準開店的數量是300家,經營權地域是我國整個內地。
加入“WTO”,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加上各國對中國將成為世界消費品制造中心的預言,從長遠看都將刺激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店的積極性。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都宣布將全球采購中心遷到中國,并提出了新一輪在中國開店的宏偉計劃。
8.流通業人員素質指標。流通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巨系統工程,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但長期以來,流通業人員素質偏低,人才儲備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流通現代化的需要。因此, 需要選取、設置“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流通業從業人員中所占比重、大專以上學歷者在流通業從業人員中所占比重、從業人員每年的職業培訓率和再培訓率、各類從業人員的人均業績指標和流通企業經理層、管理層人員的素質指標”等5個一級指標,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以便衡量流通領域人才素質的現狀、差距及今后人才培養、教育的重點與方向。
自1999年至今,流通業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總數逐年減少的,比重不斷下降。因此,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成為制約中國流通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另外,根據《2002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資料顯示,在城鎮流通業(這里指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從業人員中,大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占全部大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4%、4.2%和3.7%,明顯低于制造業等其他領域??梢娭袊魍I從業人員的平均素質較低,反映在企業經營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比較落后,這是流通現代化建設中的最大瓶頸,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9.流通信息化指標。流通領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流通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在這個系統中,需要選取、設置“網上年交易額及其占全社會交易總額的比重、網上購物人數及其占全社會交易人數總額的比重、注冊域名企業數及其在企業總數中所占比重、網上廣告投放量及其在廣告總量中所占比重、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及其增長幅度、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指標”等8個指標來考察流通領域信息化水平的發展。
流通業信息化管理是流通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POS機、條形碼技術、色碼技術、基于PC的MIS、財務管理軟件等產品廣泛進入零售業。特別是隨著商業ERP、商業智能BI、供應鏈管理SCM與客戶關系管理CRM等高端產品不斷被越來越多的流通企業所采用,極大拓展了流通企業的信息化管理范圍,使大批量、多種類的統一采購和分散銷售得以實現,并代替了傳統流通業大量手工制單和紙質化的交易結算方式。
目前,中國大中型零售企業中80%不同程度采用了計算機管理,其中絕大多數是實行連鎖經營的零售企業。據統計,70%以上的連鎖企業建立了系統開發的前臺POS銷售時點系統和后臺MIS/ERP管理系統,30%左右率先進入了商業自動化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集成的階段。信息化的發展給中國連鎖零售業帶來的績效是相當可觀的。
與此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流通業的信息化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仍相差甚遠。例如,中國流通企業投在信息系統中的資金只占到其銷售額的0.1―0.3%左右,國外一般占到1.2 ―2%;國內流通企業在信息系統中投入的硬件與軟件之比一般是5:1,國外一般是1:1或1:1.2;國內流通企業的管理人員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較差;為流通企業開發設計信息系統的商業軟件企業發展緩慢,盈利微薄,而且有盈利也大部分靠的是與商業軟件集成銷售的硬件等等。因此,中國傳統流通業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來實現向現代流通業的歷史性跨越。
10.流通方式指標。流通方式決定著流通主體的類型與構成,決定著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和商品流通的速度。流通方式的現代化是流通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從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看,現代化的流通方式主要表現為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需要選取、設置這三方面的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
(1)連鎖經營的發展程度。資料顯示,從1997年至今,中國連鎖百強在銷售額、店鋪數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是逐年提高的,且增幅也逐年上升。統計數據表明,1999年連鎖百強銷售總額640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000億元的2%;2000年連鎖百強銷售總額為980億元(增長5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62億元(增長6%)的2.9%;2001年連鎖百強銷售總額為1620億元(增長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74億元(增長11%)的4.3%;到2002年,連鎖百強銷售總額為2465億元(增長5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911億元(增長8.6%)的6%。
與此同時,連鎖百強的銷售增幅遠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幅度,而且保持幾年的快速增長,同時連鎖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逐年加大,說明它們在零售市場中的地位逐步增強。連鎖經營的集中化和規模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特別是上海和北京,連鎖企業的銷售額已分別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0%和18.2%。
但是,與流通業發達的國家相比,中國連鎖經營的發展仍較為滯后。比如,美國最大的50家連鎖商業企業銷售總額在1993年即已達4910億美元,占當年美國零售總額的21.34%。 2001年美國前100強零售企業占美國全部市場34%,其中僅沃爾瑪就占美國市場的6%。2001年德國的前十名零售企業零售額占德國市場的84%。相比之下,我國2001年零售百強僅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這說明我國流通產業集中度較低。因此,在流通現代化建設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經營,組建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勢在必行。
(2)物流配送的發展程度。首先從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總額中的比重來看。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美智(Mercer)管理顧問公司聯合的一份關于“中國第三方物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中國2001年與物流相關的總支出有19,000億人民幣,2001年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在400億人民幣,占當年物流總額的2.1%。整個中國第三方物流市場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長率達25%,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仍處于發展初期。
根據《中國物流年鑒2002》提供的資料,2000年美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規模達564億美元,占當年物流總額的5.6%。在第三方物流市場最發達的歐洲,其第三方物流市場的規模在1999年為422億美元,占當年全部物流總額的27.4%,預計到2005年這一比重將達30.6%。
(3)電子商務的發展程度。根據賽迪咨詢顧問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1999年中國網上購物(不包括個人對個人的拍賣)總交易額為5500萬元(相當于660萬美元),只占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0018%。而Boston Group 的報告表明1999年美國在線銷售達331億美元,占其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的1.4%。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2001年電子商務與發展報告》稱:2000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升至93.3億美元,其中B2B占80%,交易額為74.64億美元,B2C交易額為18.66億美元。以此推算,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僅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23%。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仍然很低。但發展的勢頭和空間卻相當大。因此,在流通現代化建設中,應正視國內外電子商務現狀和差距,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發展這一現代化的流通方式。
11.流通資本指標。這類指標系統主要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企業投資籌措的主要來源和渠道以及資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為此,需要選取、設置流通企業貨款結算周期、流通企業對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利用程度、流通企業自有資金量及其在資金總額中所占比重、流通企業賒銷量及其在交易總額中所占比重、流通企業呆壞帳及其在資金總額中所占比重、流通企業上市公司數量及其在流通企業總量中和上市公司總量中所占比重等6個一級指標。
以上所選取、設置的一級和二級指標以及所作的中外比較,盡管都十分重要,但還只是初步的,對各個指標及其“前后左右”的邏輯相關性尚需要進一步的歸類整合;特別是需要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論證,從中篩選、抽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便于操作的10-15項指標,以便為分析、評價中國流通現代化提供最緊要的核心指標。
但是,盡管如此,運用以上選取、設置的指標來衡量或從報告中初步進行的中外相關數據分析比較來看,仍然能夠得出一些有意義的基本判斷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