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1
【關鍵詞】 經食道超聲;射頻消融術;心房顫動;左房;左心耳;血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044
房顫是指心房出現無效收縮或無序激動的房性節律狀況, 其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射頻消融術是治療房顫的常用方法, 但進行治療前需將患者血栓消除。超聲檢查是臨床疾病檢測的常用方法, 此次研究中探討經食道超聲對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診斷效果, 以期保證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性。以下進行具體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本院105例行射頻消融術治療的房顫患者, 均符合《2012 ESC心房顫動診療指南》。排除其他心臟疾病及嚴重內科疾病患者。研究對象中男61例、女44例, 年齡39~78歲, 平均年齡(57.4±7.2)歲;病程2個月~3年, 平均病程(1.3±0.6)年;陣發性房顫57例, 持續性房顫48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射頻消融術治療, 術前均選用飛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測, 患者術前進行經食道超聲和經胸超聲檢測。進行經食道超聲檢測時, 患者需在檢測前10 h進行禁水禁食處理, 并經口腔選用丁卡因噴霧劑給予患者黏膜麻醉, 探頭型號S7-2omni, 頻率為2.0~7.0 MHz, 使患者保持平臥位, 給予患者食管插管, 深度保持30~40 cm, 檢測過程中需加強對患者心電圖監測。進行經胸超聲檢測時, 直接進行常規多切面檢測, 探頭頻率為1~5 MHz, 加強對患者左房及左心耳檢測, 觀測患者左房及左心耳內部狀況, 檢測患者是否存在絮狀、霧狀、團塊狀等相關回聲狀況[2]。
1. 3 觀察指標 對比經食道超聲和經胸超聲檢測效果, 對比兩種檢測方法對左房血栓、左心耳血栓、左房自發性顯像(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SEC)、左心耳自發性顯像的檢測效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采取超聲檢測時, 存在左房、左心耳血栓患者顯示狀況為:內部存在異常回聲, 呈現為團塊, 并多附著在左房及左心耳內壁, 團塊形狀、形態處于不規則狀態, 且團塊多附著在左房及左心耳內壁。采取超聲檢測, 存在左房、左心耳自發性顯像患者圖像顯示為:患者左房及左心耳內部存在旋渦狀或云霧狀回聲, 血流呈現為自發顯像狀況, 且血流表現為高凝。
2. 2 經食道超聲檢測出左房血栓24例(22.9%), 經胸部超聲檢測出左房血栓8例(7.6%), 經食道超聲左房血栓檢出率高于經胸部超聲,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9.438, P
2. 3 經食道超聲檢測出左房自發性顯像19例(18.1%), 經胸部超聲檢測出左房自發性顯像2例(1.9%), 經食道超聲左房自發性顯像檢出率高于經胸部超聲,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5.291, P
3 討論
房顫是心律失常的臨床常見類型, 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老年人年齡增加時, 竇房結及周邊相關區域將會出現增厚狀況, 引起心臟傳導及起搏功能下降, 進而導致房顫發生率升高。臨床可將房顫分為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 房顫患者治療不及時引起患者心力衰竭,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
射頻消融術是當前治療房顫的常用方法, 而房顫患者常存在血栓狀況, 自發性顯像是血栓的危險因素, 而血栓是對射頻消融術的手術禁忌。以往進行血栓檢測多采取CT檢查, 但進行CT檢測時需使用造影劑, 加大了檢測風險, 對患者機體具有一定損害[4]。此次研究中給予患者超聲診斷, 經胸部超聲檢測時, 其具有無創性, 但檢測過程中易出現誤診和漏診狀況, 檢測效果不佳。此次研究中給予患者經食道超聲檢測, 其對血栓及自發性顯像的診斷效果明顯高于經胸部檢測, 說明其診斷效果顯著。采取經食道超聲檢測時, 可進行多切面檢測, 并可將探頭晶片旋轉, 進行連續掃查, 以提高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 經食道超聲檢測左房及左心耳血栓檢出率高, 可在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前血栓檢測中具有良好的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向農, 王麗萍, 崔英凱, 等. 經食道超聲對射頻消融術前房顫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診斷價值. 醫學研究與教育, 2014, 31(6):21-23, 40.
[2] 羅小平, 鄭春華, 范劍峰, 等. 64層螺旋CT在心律失常及瓣膜介入術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2, 22(27):45-48.
[3] 陶小玲, 張賢銳, 熊斌, 等. 三種評分系統對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預測價值.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5(6):644-650.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2
【關鍵詞】 小兒;腸套疊;超聲診斷
超聲是診斷小兒腸套疊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點是直觀準確、方便迅速、無痛苦、無創傷。對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共31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超聲檢查資料進行總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經超聲檢查診斷小兒急性腸套疊并住院病歷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男女之比為2.1∶1。發病年齡5個月~4歲,其中5~10個月20例(64.5% ), 11個月~4歲11例(35.5% )。發病1 h~3 d。患兒均有陣發性哭鬧不安、拒乳,部分有嘔吐、大便呈果醬樣以及腹部觸及包塊等。
1.2 儀器與檢查方法 采用TOSHIBA-660、PHIL-iu22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75、7.5、10.0 MHz。患兒取平臥位,對患兒腹部進行全面掃查, 首先探查腹腔內各實質性臟器,而后重點探查胃腸道,以清楚顯示腸管及腸套疊的部位為佳,詳細觀察其形態、大小、邊界、內部回聲、腸壁的各層結構及腸腔內容物的震動等情況。
2 結果
31例小兒急性腸套疊均經空氣灌腸復位或手術確診,診斷符合率100%。31例在超聲檢查中均可見腹部包塊,其中位于右側腹部23例(74.2% ),臍上橫結腸部位4例(12.9% ),左上腹脾曲部位3例(9.7% ),左下腹1例(3.2% )。31例腸套疊的聲像圖特征:腹部探及混合性腫塊圖像,該腫塊形態規則,套疊部橫斷面呈“同心圓”樣改變(圖一),由外向內分四層呈環狀,包括較薄的光滑完整的高回聲、較厚的環行低回聲、不規整的高回聲區及低回聲區;縱切時,為多層平行高低相間的回聲帶,呈“套筒征”(圖二),其構成與橫斷面聲像圖相同。腸管套疊時間較長的出現腸梗阻聲像,表現為腸管擴張、積氣與積液,甚者出現腹水。本組31例中, 27例經X線下空氣灌腸復位,原混合回聲腫塊消失,復位成功;另4例行手術治療,證實為腸套疊,其中1例有腸壞死。
圖1 橫切呈“同心圓”樣改變圖2 縱切呈“套筒征”樣改變
3 討論
急性腸套疊是腸管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鄰近腸管內的一種疾病,多發生于2個月~2歲小兒,2~10個月之內最多[1]。本組31例中發病年齡在5~10個月的20例(64.5%), 2歲后逐漸減少。目前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嬰兒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盲部游動度過大引起。腸套疊一般由3層腸壁所組成,外層為鞘部,內二層為套入部,包括反折壁與最內壁[2]。本病起病急、變化快,腹痛、嘔吐、便血和腹部腫塊是小兒腸套疊的四大癥狀,其中以醬紅色黏稠血便和腹部腫塊最具有特征性。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兒缺乏典型表現,如早期病例血便尚未發生,或由于患兒哭鬧、腹部膨脹,導致觸診不滿意,給診斷造成困難,延誤診斷和治療。及時行超聲檢查,可為臨床及時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而且超聲檢查無禁忌、無痛苦,患者容易接受。腸套疊具有一定的臨床與超聲聲像圖特征:大多發生于4歲以內兒童,尤以10月以內小兒更多見;病變部位大多位于右側腹部,其次為橫結腸部位,左下腹部較少;超聲檢查其短軸切面圖像呈“同心圓征” ,即腸套疊鞘部漿膜層在超聲上顯示為較光滑的高回聲,反折壁肌層與鞘部肌層為較厚的低回聲,反折壁漿膜層與最內壁漿膜層緊密相貼,空隙很少,顯示為不規整的高回聲,最內壁肌層則為低回聲,中心部為腸腔氣體或液體,可呈相應的強回聲或強弱相間回聲;超聲檢查縱軸切面表現為“套筒征” ,由“同心圓征”的環狀結構變為相應的條狀結構。腸套疊一旦形成后很少有自動復位者,故及早確診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超聲能為腸套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臨床應重視腸套疊的超聲診斷。
參 考 文 獻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3
【關鍵詞】高頻超聲;小兒隱睪;解剖定位
隱睪是男性先天性發育性疾病,是小兒最常見的男性生殖系統疾病之一,隱睪患者的位置多變,臨床診斷較為困難[1]。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已較普遍地作為臨床首選方法,現對高頻超聲診斷經手術證實的68例隱睪癥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68例,年齡10個月~13歲,平均6.5歲。因出生后單側或雙側陰囊內未觸及來診。
1.2 儀器與方法:儀器采用GE公司Lo9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14MHz高頻探頭。首先要求患兒安靜,取平臥位,必要時取站立位,使用高頻探頭先探查陰囊,確定陰囊內有無回聲,則于空虛的陰囊處上部至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區、膀胱周圍,從內下至外上或外上向內下做一系列縱橫切探查,若未能在此區域探查到回聲,則向上延伸,當探測到時記錄部位、大小、形態。
2 結果
68例75個隱睪,超聲檢出70個,檢出率為93%。在腹股溝部探及者50例,例,其中右側26例,左側17例,雙側7例,位于陰囊根部的隱睪5例,右側3例,左側2例。位于腹腔內的隱睪7例。超聲未發現的5例隱睪患兒,經手術證實位于腹膜后2例。缺如3個。隱睪最大約17 cm×10 cm,最小約6 cm×4 cm,患側比健側小,呈發育不良狀。其中腹股溝型隱睪與陰囊根部型相差不大。
3 討論
隱睪為先天性陰囊內沒有,它包括下降不全,異位和缺如。由于胚胎期遷移過程障礙,可終止于從腎下極到腹股溝管的任何位置。隱睪因其發育環境較差,往往比健側小,并常伴有發育不全,甚至萎縮。我們結果顯示超聲對隱睪的檢出率為93%,尤其對腹股溝區型及陰囊根部型的隱睪準確性更高。
檢查小兒隱睪時,應先注意從腹股溝區探查,重點掃查腹股溝管及其內、外環口附近。若腹股溝區未探及隱睪時,可在陰囊上方或恥骨上區、膀胱周圍、腹膜后掃查。由于腹膜后間隙大,位置深,且有腸道氣體干擾,此處隱睪常不易探及。[2]
對腹膜后隱睪要注意探查腎下極處。探查這些部位的隱睪時,可適當加壓,以推開腸管盡量排除腸氣的干擾,有利于發現隱睪。位于腹膜后者常不容易查到。特別是位于腹腔內的隱睪容易漏診,還要考慮異位的可能。[3]隱睪會影響生殖細胞繁殖,隱睪位置越高生殖細胞越少。為避免日后影響生育、惡性變以及扭轉的可能及精神因素,都應早期診斷、治療。 未探測到者,仍不能下“缺如”的診斷,仍需手術探查。[4] 隱睪在超聲檢查中須注意與腹股溝腫大淋巴結、輸精管盲端膨大腹、股溝疝、精索囊腫等鑒別。腫大淋巴結通常為多個,活動度小,內部回聲較低,質地較硬,彩色多普勒顯示其內小點狀或條狀回聲;輸精管盲端膨大的縱斷面呈梭形或圓柱形,可見明顯管壁回聲;腹股溝疝:腹股溝部見一混合性囊狀包塊與腹腔相通,可見腸管蠕動;精索囊腫超聲顯示為無回聲區,位置為正常上方,無血流顯示。
超聲診斷小兒隱睪方法簡單、安全、經濟、重復性好,對術前定位很有價值。應作為探查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高元桂,蔡祖龍.磁共振成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84.
[2] 歐陽健雄.隱睪11例的B超診斷.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4,9(10):60.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4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 先天性心臟病
本文經隨訪21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前、術后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情況,認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應作為先天性心臟病的首選檢查方法。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集2005~2008年經我院確診的21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表現,并隨訪這21例患兒在不同三甲級醫院術前心導管檢查結果及術后情況,其中室間隔缺損11例,房間隔缺損5例,動脈導管未閉3例,法洛氏四聯癥2例,年齡1~6歲。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
儀器:超聲檢查采用東芝AplioXU-77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相控陣扇形掃查探頭,探頭頻率3.5~7MHz,選用兒童心臟檢查條件。
方法:受檢者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采用常規掃查方法,在左心室長軸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或劍下四腔切面、主動脈根部短軸等切面,二維與M型超聲,可顯示回聲失落的斷段的部位和大小。M型超聲可將圖像成像呈勻速移動現象,通過超聲波聲速投照在心臟結構的部位上,形成曲線型動態變化。運用彩色多普勒對心臟、大血管內血流時間和空間信息做出測定,同時顯示心臟某一切面上正常與異常血流束出現的時相和持續的時間,而做出超聲診斷。結合隨訪患兒在上級醫院術前心導管診斷情況及術后情況,得出結論。
結果
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與術前心導管檢查對21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診斷符合率為95.2%,且安全、無創、經濟,對先天性心臟病的早期診斷有價值,值得在基層普及,作為首選。見表1。
隨訪:21例患兒術后情況,20例患兒目前生存狀況良好,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正常,1例患兒(5歲)系法洛氏四聯征患兒,因術后半年繼發急性支氣管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
討論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5
【摘要】 目的:探討高頻超聲對嬰幼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診斷價值。方法:分析我院30例經手術證實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患兒高頻超聲表現,測量幽門肌層厚度、幽門管長度及幽門管直徑,并與術中的測量值比較。結果:高頻超聲可清晰的顯示幽門肌層增厚呈均勻低回聲,幽門肌厚度≥4mm,幽門前后徑≥14mm,幽門管長度≥16mm為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標準。結論:高頻超聲檢查對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有較強的特異性,安全、簡便、可靠,可作為常規首選檢查方法。
【關鍵詞】 高頻超聲;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嬰幼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以往診斷主要依靠X線鋇餐檢查來確診,近年來高頻超聲逐漸成為檢查本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我們回顧分析本院30例經手術證實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的超聲檢查結果,并結合文獻進一步探討高頻超聲對本病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7年—2011年期間收治并經手術證實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患兒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齡15~81d。全部患兒均因喂奶后嘔吐,或伴有體重不增,腹部可捫及腫塊就診。上訴病例均經手術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儀器采用美國GEV73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0MHz。患兒禁食4h,于安靜狀態下取仰臥位或右側臥位,先觀察胃腔可見擴大,然后在腹中線偏右縱切,于右腎上極的前方,膽囊的下方顯示幽門管橫斷面,測量幽門肌厚度、幽門管直徑,轉動探頭90°顯示幽門管長軸切面,測量幽門管的長度,然后讓患兒飲水或者吮乳觀察內容物通過幽門管的情況。我們采用的診斷標準是幽門肌厚度≥4mm,幽門前后徑≥14mm,幽門管長度≥16mm [1]。
2 結果
本組30例患兒超聲圖像均表現為幽門管肌層增厚,幽門管變細變長,肥厚的幽門肌呈實質性中等或低回聲,幽門管中央黏膜層呈強回聲,幽門官腔呈線狀無回聲,幽門縱切呈“宮頸管”征,橫切呈“靶環”征,胃腔內大多有潴留物,幽門通過受阻,可見逆蠕動。超聲診斷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與手術結果相符合。
3 討論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新生兒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主要病理改變是幽門肌肥厚增大,使幽門管腔狹窄引起的不完全機械性梗阻,胃內容物潴留,胃腔擴大。病兒出生時多無癥狀,生后2~3周左右開始嘔吐,進行性加重,常為噴射性,嘔吐物為奶及乳凝塊,不含膽汁。患兒體重不增,繼之反而下降。體檢右上腹捫及橄欖形腫塊是幽門肥厚狹窄的特有體征,大部分患兒有胃蠕動波由左上腹向右下腹推進。本病應與幽門痙攣、幽門前瓣膜及賁門痙攣等相鑒別。正常小兒幽門管壁厚度
嬰幼兒腹壁薄,透聲效果好,高頻超聲可以清晰地顯示幽門管形態,幽門肌增生的程度,以及動態觀察胃內容物的潴留、胃蠕動情況,還可以準確測量幽門肌厚度、幽門管的長度和直徑。通過患兒禁食與飲水后對比觀察,可提高超聲診斷準確性。有文獻報告幽門肌長徑與幽門管直徑的超聲測值在正常兒與患兒之間有明顯的交叉重疊,幽門肌厚度是診斷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最精確的標準[2]。本組患兒幽門肌層厚度均≥4mm,與文獻報道相符[3,4]。高頻超聲對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診斷符合率高,而且方法安全、簡便、無創傷、可重復性強,可作為疑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夏焙,吳瑛主編. 小兒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2313
[2] 邵雪竹,鄧華.超聲對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診斷及探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4(5):3821
小兒超聲診斷學范文6
【關鍵詞】四維超聲波 成像 胎兒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11-02
2002年以前,我國還很少有四維超聲波成像檢查儀器,因此,許多對胎兒進行的檢查工作也都由二維超聲儀器完成。超聲檢查是產前診斷的主要影像學方法,大部分胎兒畸形或異常可通過超聲檢查得以診斷,為產前診斷胎兒畸形,提高圍產兒生存質量,提高人口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中通過比較二維和實時三維超聲對胎兒畸形的診斷,探討四維超聲在診斷胎兒畸形中的臨床價值。近年來實時三維成像(四維成像)檢查儀的研究和投入使用使得妊娠婦女和胎兒有了更為親密的交流,這也給婦產科的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本文對96例四維超聲成像檢查儀對胎兒檢查的結果作報告如下:
1 一般材料
1.1 基本資料 對96例妊娠正常的停經婦女96例做常規檢查。96例婦女的年齡為24-33歲,平均年齡為27歲。96例妊娠婦女的孕周均超過21周,最大孕期為39周。采用的儀器為阿洛卡@-10高檔四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為高密度、高清晰度的容積探頭,成像質量很高。
1.2 方法 對該96名妊娠婦女進行二維超聲掃描檢查,確認胎兒均無畸形。再對胎兒進行四維超聲檢查。將四維探頭的位置置于具有觀察價值的手足和面部。采用3D模式待屏幕出現胎兒的動態圖像,即可對胎兒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觀察。移動探頭的速度要緩慢,且要具有連續性。對胎兒在母體內的運動情況做等待觀察,對在母體內運動的胎兒的運動實時數據和圖像進行采集。對采集到的數據和圖像存儲到診斷儀的硬盤內。對胎兒的手足和面部再做二維超聲的對比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存儲于硬盤內。對妊娠婦女作二維和四維圖像的辨別率認知調查,比較兩種成像效果的滿意度。
2 結果
2.1 無腦畸形
超聲下不能顯示顱骨光環,似青蛙樣面容或米老鼠樣形態,無腦畸形常合并脊柱裂,但本資料中無腦畸形胎兒未見脊柱裂。
2.2 腦積水
胎兒腦室見程度不等的液性暗區,雙頂徑大于胎齡,嚴重者可見中線漂浮征。
2.3 唇裂和唇腭裂
該類畸形是最常見的面部畸形,可見胎兒唇部失去正常結構,間斷或部分缺損,上唇回聲中斷,四維超聲對該類畸形明顯優于二維超聲,近似于直觀檢查,能發現以往二維超聲難以發現的較小唇裂。本組患者中,16例胎兒上唇連續性中斷,其中4例為雙側唇裂,6例裂口>0.8cm,上腭裂開,直通鼻腔,鼻翼塌陷,裂口處上牙槽相對后縮,形成錯位征象,診斷唇腭裂經引產證實。
圖1 四維彩超胎兒口鼻部結構,胎兒上唇回聲不連續,
左右兩側分別見、寬約0.6cm回聲中斷.
圖2二維彩超顯示胎兒上唇兩側回聲缺損
2.4 臍膨出
這是胚胎(10周前)出現腹壁體層發育停頓所致,腹壁中線缺損,腹腔內容物通過臍根部突于臍帶內,表面有囊膜覆蓋。四維超聲顯示,胎兒前壁腹中線皮膚強回聲中斷,可見胎兒臍部向腹壁外膨出囊性包塊,外形規則,內含腸管或肝回聲,彩色血流多普勒見豐富血流信號,膨出的包塊呈圓形,表面規則、光滑,有膜狀結構覆蓋,并與臍帶相連。診斷臍膨出時要注意與臍疝和腹裂相鑒別。
經過二維和四維超聲檢查的96名妊娠婦女腹中的胎兒有74例成功采集面部成像圖像,80例采集到手部圖像,54例采集到足部圖像,采集到面部和手足圖像的有48例。有26例胎兒的母體內運動圖像采集成功。孕周超過30周之后的胎兒面部圖像非常清晰,接近于新生兒的面部表情圖像。
在采集到的圖像中,胎兒在母體內有多種動作姿勢,其中面部的表情有“熟睡”、“掩面”、“張嘴巴”、“抿嘴”;手部的動作有:“張開五指”、“用力握緊拳頭”、“伸展手做拍掌準備狀”;足部的動作有:“腳趾頭攥緊”,“腳趾頭上翹”。
經過母親辨識自己子宮內胎兒的辨識率統計表如下:
表1 對兩種不同的超聲成像的認識率
有表1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對于四維立體圖像的辨識率遠遠超過了對于二維圖像的辨識率。一般人們對立體的圖像具有更高的辨識率,因此在超聲波的成像上,也表現出了這一規律。二維圖像的抽象程度非專業超聲檢查人員很難辨識,一般超過5%已經很出色了,這也說明,四維立體成像的超聲儀器的成像效果明顯優于二維超聲波成像檢查儀。
3 討論
在對胎兒的產前檢查中,無論是二維、三維還是四維超聲都“需經過圖像采集、圖像數據處理和三維圖像顯示三個基本步驟”。[1]現代四維超聲診斷儀可以將過去必須人工采集數據樣本這一步驟融入機器的檢查之中,從而節省了檢查和診斷的時間。
四維超聲診斷儀的探頭能夠實時移動,并獲取圖像和數據,對胎兒的動態進行跟蹤。一般的二維超聲診斷儀只能形成靜態的圖像,如果胎兒在檢查的時候正處于運動的狀態,采集到的數據成像則可能出現成像扭曲變形。四維超聲成像診斷儀能夠實時顯示胎兒的運動,且保證畫面質量流暢和清晰。這對于妊娠婦女來說更能夠感覺到母子的親切感和交流感。這種畫面感為公眾提供了超聲圖像的一種新的認識途徑。對于許多產婦來說,這種畫面能夠有效地緩解她們在產前的各種焦慮感,對產婦和胎兒建立感情提供了更為實際的保證。
本報告中的96例產婦對立體三維圖像的辨識率達到了百分之百,而對于二維圖像的認識率極低,不超過6%。四維超聲對于醫護人員預料準確的臨產日期和評估胎兒的實時狀況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對于目前我國醫院的婦產科來說,四維超聲波成像診斷儀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診斷標準和診斷準確率。但是,由于孕婦的子宮中羊水少、胎盤子宮壁與胎兒的面部、手足比較接近,胎兒的成像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四維超聲診斷儀的價格比較高,特別是探頭的價格昂貴,且在操作使用的過程中容易損壞,維修難,其診斷費用比二維超聲診斷儀要高。許多基層的醫院仍需等待時日,特別是鄉村醫院,因此推廣起來不容易。這對我國農村新醫改來說也是一個考驗。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經濟實力的提升,四維超聲波成像檢查在婦產科的應用前景將隨著這種儀器的普及越來越廣闊。
參考文獻
[1]解麗梅,蔡愛露,劉守君,胎兒四維超聲成像的初步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2,18(4):46~47.
[2]劉明春,曾愛琴,胎兒四維超聲在產科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2006.12,3(35):51.
[3]焦明德,蔡愛露主編,實用三維超聲診斷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4(06):132.
[4]Peter Twinning,David W. Pilling, Josephine M. Mchugo著,李勝利等譯,胎兒產前診斷教程[M].第二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5):121.
[5]黃福光等主編,胎兒與小兒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