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1
關鍵詞:服裝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233-02
一、“產教融合”的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對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產教融合是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以培養適合服裝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性人才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模式,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校企雙向參與,產教緊密合作,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業技術人才必須以能力為本位,而在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上,服裝專業學生實習和實訓環節是本專業技術培訓的“重頭戲”,如果不能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服裝專業教學將無“戲”可唱,可見唱好這臺“戲”對于高質量地保證服裝專業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教融合有利于實現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要求,在培養技術與技能型人才方面獨具優勢。學校根據服裝企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開設課程,使服裝專業與行業、產業發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融為一體,教師在服裝生產實踐中鍛煉,以加快教師向“雙師型”轉變,服裝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任課,學生在實踐崗位學習鍛煉,實現學用統一,在做中學,或先做后學,或學做交替的學習模式。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為服裝企業生產一線培養和輸送具有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技術和管理人才,實現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贏得社會廣泛認同。
二、“產教融合”的基本內涵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融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這種深度融合式發展,打破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藩籬,使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合作雙贏”共同體,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不僅促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還將促進服裝專業和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并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服裝業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所從事的教育實際上是從業前的教育,如何讓學生的就業觀與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吻合,這是當前服裝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問題。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觀念,堅持跟著市場走、圍著企業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及時把握新興產業以及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新方法對服裝專業職業崗位的新要求,科學調整專業技能發展方向,實現“五個對接”。一是服裝專業設置與服裝產業需求對接。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優化專業設置,重點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二是服裝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三是服裝專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按照生產工作邏輯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四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雙證”制度,將職業資格標準和服裝行業技術規范納入課程體系,使職業學校合格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三、“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
1.實行專業實體化,產教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校企聯合”,是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在新形勢下開發學生能力的根本道路,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一個主要內容。圍繞專業辦產業,就是要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運用市場機制,采用資本營運的辦法,借助社會的力量,把原來的實習室、實訓場所建成具有經濟功能的專業實體。
我校通過引進企業管理和技術力量,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利用我校的服裝設備、廠房、教師、學生等教學資源建立服裝實訓中心,承接服裝加工、產品研發等業務,為學生實習創造了條件。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有機結合起來,車間各崗位學生輪流實習,使學生掌握服裝生產工藝流程技能,畢業時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競爭能力。教師直接參與生產實踐活動,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步伐。
2.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實現多贏目標。(1)校企聯合,優勢互補。從學校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增強專業的適用性,從企業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學校的教學力量,提高教育層次,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2)探索“教學―生產”模式,實現多贏。我校在產教融合、校企聯合的過程中,正在探索采用教學―生產模式:結合教學組織生產,聯系生產開展教學。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部分教學過程直接安排到企業中進行,學校做好教育管理,企業加強現場指導,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過程,頂崗工作,感受企業文化,參與企業管理及經營活動。學生通過工讀結合、頂崗工作,提高了全面素質,掌握技術,培養技能,從而增強了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為今后就業打下了良好的職業基礎。
教師通過實踐訓練,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和產品更新換代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也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技術前沿的信息,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教師教學藝術和手段,加快了向“雙師型”教師轉變的步伐;企業通過學生頂崗工作和教師的智力支持,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產教融合”的教學實效
校企合作下服裝專業產教融合教學針對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合作的形式,由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織學生共同完成服裝成衣生產中的制版、裁剪、縫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產實訓。在生產實訓過程中,由教師與技術人員對四大生產流程中涉及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講解或示范,將專業教學中的制版、裁剪、縫制、后整等知識技能與企業生產實際進行有效銜接,以崗位輪換的形式,通過流水線作業,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生產實訓機會,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得到磨煉和提升,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專業教師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教學質量的產教融合教學目的。
1.服裝制版方面。在產教融合教學中,服裝制版通過改變以往授課過程中教師對某單一款成衣的講解,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根據企業的生產進度,對某成衣款進行工業紙樣制版講解,講解內容上涉及制訂商品規劃書、繪制款式圖、制作紙樣、試制樣衣、繪制基樣板、系列工業樣板推板等整個制版生產流程。在制版流程過程中,會涉及款式設計(助理)師、制版(助理)師等崗位的講解和崗位職責要求,從而可以實現知識技能與崗位的對接,增強授課的實效性,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性。
2.服裝裁剪方面。服裝裁剪的產教融合是指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根據生產貨單號,組織學生完成制訂裁剪方案、領樣制樣、排料、填寫裁床鋪料記錄和裁床生產報表、運用現代電動設備進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產流程。在整個裁剪過程中,明確裁剪師崗位要求和職責,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單色插色服裝裁剪方案制訂方法、樣板領用細則、單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寫裁床記錄和生產報表的方法和要求、電動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對裁剪師崗位的認識,為今后從事裁剪師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礎,學生學習起來更有效也更有針對性。
3.服裝縫制方面。服裝縫制在產教融合教學中,通過學生定期的流水線輪換作業形式,在車間班組長的指導下,學生完成制訂流程工藝文件、設計和制作生產工序工藝卡、組織生產縫制流水線、流水線場地安排、前中期原輔材料收發等縫制生產流程。在生產實訓中,學生通過與車間主任、技術員、班組長、檢驗員、機工、付工、設備維修人員等崗位人員的了解、接觸、認識,不斷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崗位職責和要求,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崗位能力,逐漸形成職業崗位意識,為今后從事相關的縫制車間工作打下基礎。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2
1.一套機制:制度規范保障教師發展
學校將“教師隊伍建設及專業化發展”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根據教育部《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做出了明確的規劃和要求,并作為學校重點工作。
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師隊伍工作機制及管理制度,規范、評價、激勵全校教師,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有序開展。學校制定《ΧΧ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三年規劃》,明確教師專業發展與隊伍建設的目標及愿景;制定《ΧΧ中學教師基礎性評價考核方案》、《ΧΧ中學專業技術崗位等級晉升聘用考核實施辦法》,從制度層面,推進教師有序、合理流動,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制定《ΧΧ中學師徒帶教工作方案》、《中學青年教師沙龍工作方案》、《中學“校名師”培養對象申報方案》,規范學校教師梯隊建設流程,形成分層、分類教師培訓機制;制定《中學教職工挑戰性評價方案》、《中學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辦法》、《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推動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打造教育教學風格、凝練教育教學思想。
2.兩重支撐:硬件保障服務教師發展
為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學校從經費和平臺兩個方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撐。
經費支撐。學校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性經費,如為購買專業書籍、組織專項培訓、開展項目研究、出版學術專著等提供經費保障;學校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激勵性經費,如績效考核方案中為教師教育教學競賽獲獎、及獲獎、課題立項及獲獎等設置專項獎勵。
平臺支撐。為滿足信息時代下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學校整體教師自主發展網絡平臺:搭建基礎性評價網絡平臺模塊,實現教師績效評價的網絡化、電子化;搭建挑戰性項目網絡平臺模塊,提升教師“挑戰性項目”項目過程管理的動態性、即時性;搭建師訓課程網絡平臺模塊,通過利用平臺現有專家課程,結合校本師訓課程開發,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體系化、模塊化的課程支撐;搭建校本研修網絡平臺模塊,組建學科內研究共同體、跨學科研究共同體等教師互助團隊,以網絡項目驅動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長。學校現正申報華東師范大學開放學院“校本研修平臺”創新實踐基地校。
3.四支隊伍:梯隊建設帶動教師發展
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教學經歷、個性化發展需求,打造4支教師發展隊伍,設置差異化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形成學校教師梯隊。
(1)針對新進教師隊伍,推進“三新工程”建設。對學校新進教師、新班主任教師、新高三教師,通過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師徒帶教等途徑,幫助教師進一步磨練教育教學基本功,初步發掘教育教學潛能,提升在教育教學崗位中的勝任力。
(2)針對青年教師隊伍,推進“青藍工程”建設。對學校青年教師,通過學習共同體、青年教師沙龍、項目研究等途徑,幫助教師進一步錘煉教育教學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學優勢,找到適合教師興趣特長、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特色發展方向。
(3)針對骨干教師隊伍,推進“名師工程”建設。對學校骨干教師,通過高級教師教育教學專題研討、初步嘗試撰寫著作等方式,幫助教師進一步提煉教育教學風格,高度凝練教育教學特色,成為在市、區層面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教師。
(4)針對名優教師隊伍,推進“示范工程”建設。對學校特級校長、特級教師,通過進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臺,幫助教師進一步展示教育教學藝術,示范輻射教育教學成果,提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及學校整體發展的品質。
4.四大板塊:專業引領促進教師發展
構建師德素養、教學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塊的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內容板塊,著力打造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和研究能力,培養的“厚生樂教,固本求真”教師群體。
(1)以師德為先,提升教師職業道德
學校文化浸潤。學校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構建了“樂群篤志,協同致遠”為核心價值觀的學校選擇教育文化氛圍,形成了“厚生樂教,固本求真”師風,促使學校教師在文化浸潤中理解中學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中學教育事業,承擔育人使命,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認同中學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積極開展協作與交流。
師德素養校本研修課程。形成學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課程培訓工作方案,開展師德素養類及實踐體驗類課程,并以此為契機在全校廣泛開展師德素養、育人能力大討論活動。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持續多年開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樹立“教書育人楷模——ΧΧΧ老師”等師德榜樣,形成教師愛校、愛崗、愛生的精神風貌。
讀書活動。教師通過閱讀教師專業發展、師德素養等相關書籍,提升專業使命感和教育責任感,為逐步樹立新的課程觀、教育教學觀、學生觀等奠定良好基礎。
在歷年的學生問卷調查中,學生對學校教師的滿意度高,認可學校教師的敬業心及轉專業素養。
(2)以能力為重,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校本研修課程。在完成市、區要求的相關師訓課程要求后,學校在進行教師專業發展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設置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請專家開設校本研修課程、講座,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如,以校本研修專項主題活動“教學目標設計中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引導一線教師能關注學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科素養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學目標設計中學科素養的要點內涵。
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以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為抓手,引領、幫助見習教師熟悉教育法規政策,提升師德修養,了解教學常規,掌握教學基本功,關注自身專業發展。學校現為普陀區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師徒帶教制度。《ΧΧ中學師徒帶教工作方案》,組織校內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等,對新進教師、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師等進行帶教培養工作,形成校內帶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學競賽。每學年設置主題、開展校內“ΧΧ杯”教育教學競賽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激發青年教師創新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方法的熱情,加強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和能力的訓練。
青年教師沙龍。定期組織青年教師沙龍,通過同伴互助、專家指導等方式,指導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邀請普陀區教育學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級教師ΧΧ老師針對青年教師開展“如何說課”專題講座,幫助青年教師提升專業技能。
主題教研活動。學科組、教研組聚焦學科發展特色,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特色發展。如,歷史教研組“見微知著以人見史”的特色主題教研活動,指導教師從“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的在教學中的涵育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實踐;理綜學科組“滲透核心素養、優化教學設計”和“研究學科融合路徑,完善課程開放性” 主題教研活動,關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協同性,指導教師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及課程開發能力。
學習共同體。根據教師能力特點和發展需求,組建學習、教學共同體。如,語文學科組組建了“關注課程標準的落實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注命題與作業的研究”、“重視學生的心理及思維特征”等四個學習共同體;理綜學科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題的學科命題團隊等。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能夠在知識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礎上,通過參與交流、協作、反思等活動,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競爭,最終促進個體的成長。
教學成果校內展示。通過校內“一師一優課”評審及相關課堂展示、研討論壇,校內論壇“協心戮力,行穩致遠——單元教學設計成果交流論壇”、 “微課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課程成果交流論壇”、 “合理運用導學案,提高教學有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論壇”等活動,展示教師在教學轉型、課程建設等領域的經驗與成果。
2015年至今,學校教師共獲得國家級教學競賽獎項8項,市級教學競賽獎項122項,區級教學競賽獎項30余項。
(3)以學生為本,提升教師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專題培訓。邀請市、區級專家,開設教師育德能力專題培訓講座,促進教師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中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位中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如,邀請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市、區優秀班主任,開設《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以情優教,提升教學的藝術性》等專題講座,
學科德育滲透。根據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導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學科德育滲透點,并開展校級“德育示范課堂”大獎賽。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通過挑選骨干教師參與“上海市學校中級心理咨詢師培訓”、開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等方式,幫助班主任教師學會與班級學生溝通與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將心理咨詢技術融入班級、學生管理的全過程。
德育論壇。通過“創設多元育人環境,促進學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課堂展示交流論壇”、“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卓越發展育人環境班級建設班主任工作論壇”等活動,展示教師在班主任工作、學科德育等領域的經驗與成果。
(4)以研究為翼,提升教師科研品質
“挑戰性項目”研究。學校突出教師的個性化與研究力,設計和開發了《ΧΧ中學教職工挑戰性評價項目》,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和能力優勢,聚焦學校重點項目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從課程教學、德育創新、信息技術、專業發展、管理服務、自主創新等角度選擇項目,開展項目研究。目前學校組織的首輪教職工挑戰性項目的申報,共有74個項目申報和立項,100多位教職工參與項目研究。學校組建了校內專家立項審核工作小組,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審核工作,從不同角度為教職工的挑戰性項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啟發意義的建議。
“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制度。制定了《ΧΧ中學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辦法》,就教師的課題評比獲獎、文章、論文評比獲獎等進行獎勵,鼓勵教師將項目研究經驗進行總結和理論提升,逐步凝練自身的個性化風格,打造教師教育教學特色。
高級教師教育教學專題研討會。學校聘請校外專家、搭建展示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水平的平臺,積極鼓勵骨干教師提煉教育教學思想,形成教育教學風格,開展“教師教育教學經驗專題研討活動”。
《ΧΧ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學校鼓勵、支持學校教師將教育教學經驗轉化為學術成果,從而提升學科發展品質及學校學術影響力。學校制定《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為在職教師提供出版學術專著、基礎理論著作、課題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額支助。
5.多方協同:組織協作推動教師發展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3
關鍵詞:工程專業研究生;MOOCs;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083-02
引言:
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學位的設置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由學術型向學術應用型轉變,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舉措。現代信息化教育改革嘗試為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提供理論保障和技術支持。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概念在2008年被首次提出,隨即引起高等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和商業資本集團的關注,在教育研究領域引起在線教育討論的熱潮,尤其是全球范圍內許多著名高校都已紛紛加入MOOCs研究行列[1-2]。我國政府和高等院校也正從政策導向、資金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多方面推動MOOCs發展,加強和促進高等教育領域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推動學習型社會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3-5]。因此,我校要抓住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建設機遇,全方位深度推進面向理論課程層面和專業技術層面的系統化混合式教育教學模式在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學領域的改革嘗試和實踐運用。
一、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內容改革
我校電子信息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圖像處理方向教育教研組提出了借助互聯網教育平臺將MOOCs作為課程資源引入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課程課堂教學實踐,著力重構工程碩士教育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逐步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革新,促進融合實體課堂教學和在線虛擬教育的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構建基于混合式學習和翻轉課堂的適應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1.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教育在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本著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原則,重構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教育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立一套相對獨立適應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教育教學體系。教育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強化基礎性課程、突出應用型課程,補充和拓展與本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反映當代工程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前沿,將行業組織、培養單位和個人職業發展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培養相關行業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課程教學方案設計改變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拓寬知識面,由單一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和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相結合,運用團隊研討學習、案例問題啟發式探究、現場訓練與實踐研究、模擬重大項目綜合集成訓練等輔助教學方式,倡導學徒制教學改革實踐,引導工程碩士研究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知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工程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2.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圖像處理方向課題組專業課程主講教師將各種與本專業課程相關聯的網絡MOOCs課程資源進行合理設計和改編,嘗試在工程碩士研究生課堂利用MOOCs網絡視頻實施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中使用MOOCs課程視頻資源主要有三大功能模塊:自主學習模塊,包括課程內容講座視頻、相關知識點測試、學習進度跟蹤和平時學習成績綜合評價;交流討論模塊,包括基礎知識查詢、學習小組研討和有教師參與引導的問題探究;在線考試模塊,包括基于平時成績的期末考試申請、在線考試試題抽取和課程學習情況綜合測評。課前,教師把《圖像處理》課程MOOCs講座視頻資料作為家庭作業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完成在線學習情況調查表。課堂內,教師將課堂授課與MOOCs測試交流學習穿行,組織學生分組研討,完成對理論知識的思考、探究。課后,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完成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難點問題解答,最終完成本課程綜合測試評價。總體上,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圖像處理》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教師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學生的需求整合各種在線開放或實體教學資源設計課堂教學,采用講授啟發式、問題探究式、案例學習、實踐項目協作等多種研究性教學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探知欲望和熱情,自由調控課程節奏進度,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過程模擬從前期調研、項目執行到市場調研的流程,充分發揮實踐基地企業設施先進和專業人才經驗豐富的整體優勢,要求工程碩士研究生直接參與本專業領域研究方向的實際工程項目研發、設計和實施工作,目標是使工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工業界需求。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選題方面應注重密切結合工程實際,強調題目內容來源于實際工程設計項目,學生通過撰寫碩士學位論文科學系統的掌握進行工程技術項目研究的過程,培養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獲取相關科技資料的技能,訓練學生對搜集的科技信息進行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綜合評述并著手解決生產科研中的實際問題。本研究課題是探索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驗室,工程碩士研究生通過參與相關工程實踐項目,推行雙導師制和學徒制為工程碩士教育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加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環節,實現分工合作、共同把關、聯合指導的研究生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培養研究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模式改革成效
互聯網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深刻的,我校教務處與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愛課程”合作建立輔助教學模式,積極而靈活地將MOOCs引入我校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教育教學中,分析評估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圖像處理》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的實際意義。重點高校和名牌院校的優質開放在線課程MOOCs在技術支撐下具備穩定的運行模式,鼓勵研究生掌握與本專業相關國際前沿,對促進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當前的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教育背景下僅提供MOOCs課程資源是不夠的,還應當對其進行系統研究,促進學習者深度思考、內化吸收以至產生新認識,才有可能對目前的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形成真正的沖擊。
三、結論
《圖像處理》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充分發揮我校理工類學科教育教學特色和優勢,明確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并舉的科技工作方針,以培養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產學研合作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導向,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相結合,使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成為我國卓越工程師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
參考文獻:
[1]楊玉芹,焦建利.MOOC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生態設計框架[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14,8(5):32-37.
[2]蔣卓軒,張巖,李曉明.基于MOOC數據的學習行為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2(3):614-628.
[3]鄭麗,秦立栓.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優質課程資源共享途徑比較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3):25-29.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4
關鍵詞:自閉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262-03
早期融合教育是服務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的世界潮流。我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中明確指出:各地要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列入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支持普通幼兒園創造條件接收殘疾兒童。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增設附屬幼兒園(學前教育部)。隨著早期融合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兒童進入普通班級尤其是普通幼兒園接受教育。然而,自閉癥是一種較嚴重的兒童綜合性發育,主要表現為社交困難、言語發育遲緩以及刻板行為。自閉癥兒童在各種障礙類型中屬于個別差異較大的障礙類別,在同樣的融合環境下,自閉癥兒童的教育方法明顯不同于其他障礙兒童。因此,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更需要特別關注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幼兒園作為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主陣地,是完整支持系統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教師作為早期融合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和實施者,其支持主導作用會對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中的教師作為調查和訪談對象,以他們的工作經歷作為背景,期望在一定層面反映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中幼兒園支持現狀,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建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調查”自編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為了保證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將問卷編制好之后對南京市開展融合教育的幼兒園中20位教師進行了初測,根據結果對問卷進行了一定的修改。最終確定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內容:基本信息、教師對自身從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認識以及教師對幼兒園給予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的認識,調查問題由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組成。
本次調查選取南京市5所有自閉癥兒童就讀的幼兒園,請75位幼兒園教師填寫“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調查”自編問卷,收回問卷72份,有效問卷72份,回收率為96%,有效率為100%。
二、調查結果
1.教師基本信息。調查發現,所有教師都具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然而,僅有11%的教師具有學前特殊教育專業背景。(1)教師與自閉癥兒童的接觸。僅有7%的教師直接從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55%的教師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接觸過自閉癥兒童,或者是幼兒園其他班級中有自閉癥孩子,或者是自己生活周圍有這樣的孩子,他們僅限于觀察或者嘗試著和這些孩子交流過,并沒有深入與這些自閉癥孩子互動,更沒有直接教育過這些孩子。(2)教師對早期融合教育的認識和態度。所有教師都對早期融合教育有所了解,都支持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但是80%的教師對在自己班級開展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持中立態度。
2.教師對自身從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認識。
從表1可以看出,幼兒園教師對自身從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信心不足,僅在創設環境一項信心較高,其他關于自閉癥兒童知識、技能以及教育方面都顯示出教師對自身的主觀認知,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師都有學習自閉癥兒童知識的需求。
3.教師對幼兒園給予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的認識。(1)幼兒園是否努力建設全員參與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納氛圍。早期融合教育的全員參與涉及管理人員、教學人員以及幼兒園孩子。對于這個問題,多數教師認為幼兒園在努力建立全員參與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納氛圍方面做得的還不夠,需要加強和引導。(2)幼兒園是否建立完善的幼兒園支持體系。
(3)幼兒園在其他方面對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現狀。
表3顯示,幼兒園在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方面還需努力,加強對教師特殊教育知識技能的培訓,加大與自閉癥兒童家長的合作以及對自閉癥兒童家庭教育的引導。
三、研究結論
1.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中幼兒園支持體系尚未建立。
2.我國從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教師對自己從事這一工作的能力不自信,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3.我國開展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幼兒園在支持工作方面還需做多種努力。
四、討論與建議
多年的摸索與實踐證明:物理環境的融合只是體現了融合教育的形式,這種融合并不能滿足自閉癥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需求,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對自閉癥兒童的了解程度、接納水平以及所能提供的滿足其特殊需求的支持性措施。對自閉癥兒童而言,到位的政策支持、結構化的教育環境、良好的接納氛圍、區別性的課程設置以及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等是滿足其特殊需求的基本條件。目前,我國要發展早期融合教育,提高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質量,就必須從當下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現狀出發,從各方面給予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支持,建立完善的教育支持體系。
1.加強對早期融合教育的宣傳,建立完善的早期融合教育政策。政策支持是教育開展的硬性保障。在我國,人們對早期融合教育意義和價值的認識正在逐漸深入,教育部門也逐漸出臺相應教育規劃發展融合教育,如我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首要目標便是“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但僅有計劃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政策,在教育場所、實施人員、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可行。因此,在推進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過程中,只有依靠“權利和義務”框架下的制度性構建,才能夠對自閉癥兒童進行“零拒絕”的融合教育。
2.引в錐教師形成正確的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態度。普通幼兒教師的態度對于自閉癥兒童是否能夠真正被融合在全納的教學環境中接受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教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1]。近年來,國內學者通過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來了解普通教師對早期融合教育的觀念或態度。談秀菁等發現,當面臨學前特殊兒童,絕大多數普通幼兒園教師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學前全納教育的要求并對現有的教育資源缺乏信心[2]。幼兒教師對早期融合教育認識不足,對幼兒園招收自閉癥兒童持中立態度,這些都不利于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的真正融合與發展。當務之急,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幼兒教師早期融合教育的引導,為建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做好準備。
3.建立全員參與的早期融合教育接納氛圍。全員參與的接納氛圍是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就幼兒園而言,全員參與的接納氛圍意味著幼兒園管理人員、幼兒教師以及幼兒都能夠對自閉癥兒童的融入真心接納。然而,不管是全納教育發展很好的美國,還是處于融合教育發展初期的我國,全員參與的接納氛圍還有待發展。有研究指出,美國普通學校對自閉癥兒童的接納深度仍然不夠,教師在對自閉癥兒童學習特性和教學策略的了解掌握上相對不足[3]。在我國的相關研究中,也有信息顯示,很多教師因為對特殊兒童不了解,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不知道該如何對待這些特殊兒童,所以不愿意接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4]。在普通幼兒中,有大部分的普通幼兒不喜歡殘疾人[5]……因此,如何在全員參與接納態度初構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每一位成員的具體行動是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4.提升幼兒教師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只有接受了額外教育干預支持的自閉癥兒童才可能在普通班級中獲得長足的進步。本次調查研究中,80%左右的教師對自己能否勝任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持懷疑態度,75%的教師認為自己還不具備為自閉癥兒童設計個別化教學計劃的能力值得肯定的是,在有時間、精力和機會前提下,所有教師都表明愿意學習掌握自閉癥兒童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教師有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為教師創設或提供機會,參加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研修班或各種培訓會議,為教師購買相關書籍,適當減少教師其他工作,保證教師的學習時間等措施,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兒教師相關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從而促進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的建構。
5.設置資源教室,引進或培養資源教師。資源教室方案是一種極具彈性的教育服務措施,其服務對象是融合教育班級殊需要兒童,在每天或每周的一部分時間開展特殊教育指導,指導內容包括評量、教學及咨詢。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幾所幼兒園中還沒有專門的資源教師,老師們也不清楚什么是資源教師和資源教室。可見,資源教師和資源教室還沒有成為廣為人知的普遍內容,作為融合教育中極其重要的支持要素,我們必須加快資源教師和資源教室知識的普及,同時在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或課程設置中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從而培養融合教育中急需的資源教師。
6.努力建構完善的幼兒園支持體系。幼兒園支持是早期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核心。目前我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的建立還需努力,急需從以下方面加以建構:增強教師特殊教育知識技能,加強教師從事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信心,讓教師能夠從內心真正愿意接納自閉癥兒童;多種途徑為教師提供學習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知識技能的機會,引導教師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專家引領下設置適應自閉癥兒童學習特點的彈性課程;對幼兒園孩子進行引導,正確對待自閉癥兒童;有條件的幼兒園設置資源教室,引進資源教師,從多方面齊頭并進,加快自閉癥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幼兒園支持體系的建構。
參考文獻:
[1]Zhang,K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how well do they mi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2011,15(6):683 - 697.
[2]談秀菁,尹堅勤.普通幼兒園殊教育服務現狀調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8,(5):13 D 15.
[3]Myles,B.S.,Simpson,R.L.,Ormsbee,C.K.,et al.Integrati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with their normally developing peers:Research findings and best practices recommendations.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1993,(8):1-18.
[4]于玉東,鄭艷霞,王新.河北省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8,(1):14.
[5]劉頌,錢紅,付傳彩.北京市學前融合班級中普通幼兒對殘疾的認識與接納態度[J].中國特殊教育,2013,(10):6-7.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5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 教育教學 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也實施了新的教育教學方案。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語文教學理念,結合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現狀,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研究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以促進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并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遇到的問題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授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進行被動地學習,其教學過程與學習行為都存在欠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對學情了解不夠。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并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目標以及設計教學方案,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學情的了解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及教學方案的設計。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由于觀念問題、教學技能等因素的影響,對學情的了解并不深入,不僅表現在課前不了解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同樣也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了解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這個問題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堂教學主體之間的配合不夠緊密。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這種教育教學要求下,很多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放到主置上,但是其效果卻不甚理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語言交流等都存在著問題,相互之間的配合不夠緊密,出現學生跟不上教師思路,適應不了新教學方法等問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2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創新策略
第一,改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新課改的內容,并認識到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以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到主置上,教師作為指導者與組織者,輔助學生學習。在這種教學觀念下,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并在教師的有效組織與指導下,開展各種學習活動,體驗交流、討論、思考以及成功的喜悅。
第二,深入了解學生心理變化與學習情況,設計適宜學生發展的教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能力,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出適宜學生發展的教案。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隨時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進而針對不同問題給出不同的解決策略。在這里,需要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與應變能力,才可以提高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第三,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為教育教學進行奠定情感基礎。高中學生正處于情感敏感的時期,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有效展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同時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還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抓住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第四,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學會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靈活、有趣、帶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學習的欲望,并將此有效地轉化為學習行動,從而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綜合能力、文化素養的提高。在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自主學習模式與探究性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融合到各種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與自己的思考,在完成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可以找到問題答案、獲得新知,同時還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等。可以說,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效果,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在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僅創新了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在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上,也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相信,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也必將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以提高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忠毅.論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0).
[2] 李初發.論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8).
融合教育教學方案范文6
(一)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產教融合,為構建并實施工學結合教學體系提供了保障我校根據市場對中職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需求調研,成立了由學校、院或企的學科帶頭人、檢驗專家、骨干教師或技術骨干組成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了我校中職醫學檢驗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并進行實施,與省內外共60多家包括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檢驗試劑廠等檢驗檢疫機構建立了臨床教學基地與實習實訓基地,提供了具有先進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的實踐教學環境。
(二)校企合作,構建了我校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以“能力為本位”的“3445”工學結合教學體系(“三級理論教學體系、四級實踐教學體系”“四級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五項教學評估體系”),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工學結合,構建了“三級理論教學體系、四級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傳統的課程設置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實踐技能課程,使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發展嚴重滯后于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校根據近幾年中職醫學檢驗技術畢業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分析,以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改革了傳統的課程設置。
2.以就業崗位為切入點,將四級素質教育(“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業務素質”)貫穿于三級理論教學與四級實踐教學體系中,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我校依據企業要求和學生實際,將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四個方面培養貫穿于理論與實踐教學中,有效地將企業文化融入育人環境,引導廣大學生積極向上,將學生的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中,使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專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3.構建“五項教學評估體系”,促進教師教學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五項教學評估體系”包括教學檢查與聽課、教學督導、考試管理、學生評教、院(企)評價五項,一方面,此評價體系便于學校掌握教師的教學情況,及時解決一些突出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本人也可以查閱學生及院企行家對自己評價的結果及所提出的建議或意見,以便改進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共建一支由企業骨干、學校專業帶頭人及骨干教師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能有效實施“四級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我校過去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多數由醫療專業畢業的教師承擔,而且又缺乏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所以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缺乏連貫性與整體性認知,僅憑個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內容實施教學,導致與臨床工作任務明顯脫節,不利于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改革為由企業骨干、學校專業帶頭人及骨干教師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能促使我校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
5.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讓學生能感覺到“學有所用”的“工學結合”校本教材與實訓教材,以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由于生源質量下降,給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我校根據學生實際及崗位職業能力分析,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開發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校本與實訓教材,教學內容“貼近崗位、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有所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會了“學會所用”,從而提高的教學質量。
6.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技能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進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忽略了實踐教學的“教、學、做”,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同時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我校試行“一課多人、一人多課、一課多元化教學”模式,不但加強了實踐技能的訓練,而且催促專業教師不斷參加企業實踐,提高了專業教師檢驗技術崗位素能,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對實施“3445”“四步模式化”工學結合教學體系的思考
1.在實施“3445”工學結合教學體系中,應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深化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專業培養方向。因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生已由過去單一的基層醫療機構醫學檢驗技術崗位,已擴展到個檢驗部門的檢驗儀器維護與維修的崗位,故優化專業課程結構與教學體系是培養既有醫學檢驗專業技能,又有儀器維修技能的復合型實用人才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