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1
【關鍵詞】景觀設計 ,居住區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具有諸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居住區科學、合理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舒適度還可以起到調節居住區周邊的氣候環境的作用,而且隨著提升居住區整體環境的特色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帶動周邊環境的優化。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國內整體環境惡化嚴重,城市機動車和工廠造成的各類氣體污染、噪聲污染逐漸加劇,使得城市居民在選擇居住區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考慮到園區周邊環境的美化和綠化程度。居住區環境質量水平的高低,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城市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意義逐漸得到放大和關注。這也就是我們進行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意義所在。
二、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功能和效應
城市園林景觀除了其本身存在的生態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功能以外,它帶來的巨大的環境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也是開發者和設計者不斷追求的動力。在城市居住區興建的園林景觀力求要與城市其他功能分區的園林景觀達到相互和諧,共同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園林景觀所具有的巨大功能和效應,促進城市的科學發展。
1.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發揮的生態和環境效應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發展和氣候環境的急劇變化,城市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彰顯無疑,面對突然的大范圍降雨很容易造成大范圍的城市內澇,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路面的硬化程度高加之土壤硬化城市排水系統部完善,導致積水無法及時排出,造成內澇嚴重地影響到了城市的發展。而一個設計優良的城市園林景觀將有助于能夠有效的緩解一個城市的排水問題,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注重整體的排水和含水能力,多采用布置立體式、復合式的園林結構,能夠有效緩解城市的排水壓力,同時對城市地下水的質量和含量也能起到大幅地改善作用。
2.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發揮的休閑功能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節奏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人們在經濟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想到的是是休閑和養生。而居住區是人們重要的生活場所的同時也能是一個休閑養生場所。通過建設自然地景致,色彩和休閑設施,搭配良好的環境,同時注重樹木花草的搭配營造視覺和感覺上舒適來舒緩居民的生活壓力,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2
關鍵詞:人居環境;傳統中式園林景觀;新中式園林景觀
1基本概念
1.1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顧名思義,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1.2傳統中式園林景觀
中國傳統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它承載著中國五千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中式園林景觀即為古典園林景觀,我國古典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人工仿造自然山水,表現出較為理想的自然景色。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園家尊重自然,他們在原有氣候、地形等現狀條件的基礎上,將自然中的美景凝縮到有限的空間內,移縮天地,使之成為天地的集萃縮影。園內樓臺錯落、曲徑通幽,花草繁茂隱奇峰秀石,別是一番情趣。傳統園林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在布局上多采取靈活多變的手法;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第三是十分講究園林的細部處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中式園林是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理想與情懷。中國園林體系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是歷史分布最久,范圍最大的風景園林體系。按照其選址與造園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自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
1.3新中式園林景觀
“新中式”最早出現在新中式風格一詞當中,即現代中國風,其設計理念是運用中式風格來塑造清雅雋永、自然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境。“新中式”景觀設計是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后,從而追求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新中式”景觀風格不是單純的元素堆砌組合,新中式景觀不是純粹照搬中國古典園林而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在時間長河里邂逅、碰撞的結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透徹領悟,將現代元素和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根據現代人的審美取向來營造富有傳統文化意境的景觀空間,讓傳統藝術在現代景觀中得以體現和延續。新中式居住區景觀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人的居住方式和心理需求,用現代的理念詮釋傳統文化的回歸。這種設計手法既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了新時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求,使得“新中式”景觀設計得以誕生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國的的新中式景觀設計還處于剛起步階段,但在當今市場環境以及經濟需求的刺激下,逐漸成為一股主流的景觀設計趨勢。新中式景觀設計是把我國古典園造園手法的精髓部分利用現代語言,講述給現代人聽,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這種講述方式,最終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生活習慣,實現古典與現代的交融。
2新中式風格的特征
按照建筑風格劃分,中式住宅分為現代中式風格和新中式風格。現代中式指將現代與傳統建筑風格相結合,從現代人的經濟、生活需求出發,運用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或對傳統元素作適當的提煉與創新。新中式風格,已經超越了對傳統建筑外貌的模仿階段,通過現代的材料和手法重新來詮釋傳統建筑中的各個元素,但在空間結構上則遵循傳統住宅的布局格式,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空間意韻和精髓[1]。“新中式”景觀設計把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和諧的融合在一起,既體現出傳統文化又體現出現代時尚,這種風格是傳統文化與時代特色的集合體,打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循規蹈矩、缺乏活力等常見的不足之處,重在提煉傳統色彩搭配、圖案符號、植物材料運用傳統的造園藝術手法,營造出具有中國韻味、靈活多變、功能性強的現代景觀空間[2-5]。
2.1新中式景觀基本特征
風格是指其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新中式景觀風格最主要的特點是傳統文化的凝練及傳統造園手法的運用。傳統文化凝練包括色彩的運用、圖案符號的運用以及植物的運用等。這些要素在傳統造景手法靈活組合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景觀空間。
2.2色彩特征
在景觀設計中,景觀的色彩是主要的造景元素,良好的色彩的組合構成能夠很好地突出甚至于優化當前景觀的特色。“新中式”景觀設計主要選用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色彩,可以稱之為“國色”,以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玉脂白、國槐綠為主,這些顏色是對歷史的提純,如中國紅的印象來自與紫禁城的城墻,琉璃黃則來自于琉璃瓦,長城灰的顏色來自于長城的城磚等等。“新中式”色彩選擇還需要結合景觀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水墨黑,這些色彩共同來營造景觀,營造崇高、喜慶、祥和、寧靜、內斂的“新中式”景觀空間。上海世博園中國館采用了中國紅的色彩,打造出喜慶祥和的,且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參觀者無法忘記,色彩深入參觀者的心靈。相同處理手法的還有俞孔堅的設計作品———秦皇島湯河公園“紅飄帶”,讓人感受到熬中國元素、中國色彩的魅力與震撼。例如,萬科第五園用長城灰木原色在鋪裝和諧共處,對鋪裝紋理進行了條理的劃分與拼接,形成有機的裝飾紋樣,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飾墻面散置地面,形成寧靜純潔的空間[6]。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上,色彩的選用是關鍵的一步,合理選取色彩,做到輕重得失、有主有次[7]。新中式景觀的常用色彩明度、純度較高,若搭配不當容易產生惡俗感。例如白色、灰色兼具現代主義色彩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是新中式景觀中的主基調色。但是大面積使用會給人以強烈的壓抑感。因此在設計中需要運用對比度墻的亮色進行調節,在中國傳統韻味背景下,強化藝術特征。新中式景觀不拘泥于傳統色彩選擇,更加重視博采眾長,注重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得新中式景觀具有現代藝術特征的時尚感與傳統藝術的內斂。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項目整體從建筑外觀材質、圍墻到鋪裝都采用灰色系,給人以穩重與壓抑之感,缺乏活力。如果色彩選擇上可以采用如中國紅等色彩進行搭配,可能會增加亮點,調節壓抑感受,更容易讓人在心里上接受。
作者:陳瑋 單位:牡丹江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代元麟.基于傳統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設計研究———以新“中國風”住宅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李康淳等.“新中式”景觀設計初探———以南京夫子廟街巷景觀整治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1.
[3]朱林.現代新建中式園林景觀的探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
[4]徐千里.“傳統”與“現代”之間[J].城市建筑,2004.
[5]蔣鴻興.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的發展之路[J].建筑師,2005.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3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由于居住區所擔任的特殊的場所角色,我們必須運用恰當、合理的設計手法來營造好人們居住環境中的景觀,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人們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質量。居住景觀發展的重點應該不斷地因地制宜、努力去創造有親和性的景觀,使人們能夠自然而然的置身其中。
一、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常見在的問題
1、 盲目模仿跟風,缺乏和諧意識
目前,居住區景觀設計行業中的炒作風氣較重,很多設計師一味模仿,僅仿其形式,而不能取其精神,缺少創新與和諧。當歐陸風情盛行時,不管建筑風格和周邊環境情況,在景觀中大搞羅馬柱、歐式線角與歐式雕塑小品;當熱帶風情漸盛時,不管當地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實際,一窩風地在居住區大搞熱帶風格的設計,往往造成復制者被復制者復制,“千城一面”。
2、 人性化設計欠缺,缺乏親切感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是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因此人性化設計在居住區建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視居住區人性化設計的情況不在少數,主要體現在:設計者和用戶缺乏溝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區的安全性問題考慮不周,如預防火災、水災的系統設計,預防突發事件的綠色通道系統、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等;居住環境的健康性設計沒有足夠重視,如日照、通風、防塵、除噪等問題;許多景觀設計缺乏系統性,造成許多景觀作品只可遠觀,不可親近,缺乏親切感。
3、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與落實
其一,忽視地域環境特色和個性特色,模仿克隆者居多,抄襲雷同的現象較為普遍,其風格與形式很容易過時,缺乏可持續性。
其二,在綠地系統設計中,樹種單一,不注重樹種的多樣性,最終影響綠地系統植物群落的穩定性。
其三,在植物材料的選用上過度追求植物珍奇與奇特,忽視了本土植物的利用,盲目大量引進外來植物。
4、 表現在沒有突出地方特色,適應地方氣候
一是,對居民的行為規律和心理需求研究不夠。受我國國情與設計體制的影響,設計過程中缺乏對人的研究,致使設計成果不被使用者接受。
二是,在整個住宅區規劃中,環境設計一直處于配角的次要地位。不少住宅區綠地的設計,在規劃布局單體方案完全定稿后,甚至開工或快要竣工時,景觀設計人員才介入,綠地設計只是對住宅布置完成之后留下的“剩余空間”的處理,或者是對建造意義及功能不明確的“建筑空地”的處理。由于兩個階段由不同人員去設計,往往致使在主題構思、空間效果及整體風格的把握等方面脫節,造成不協調,形成不了整體感;再者,缺乏投資來源也使精心設計的環境設施得不到完全的實施,也或者由于缺乏對居民對美的欣賞的引導,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維持手段,使設施不久就面目全非。
二、提高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對策
1、配置植物要有明顯的季節性,避免單調、造作和雷同
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景觀各異,近似自然風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及其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按季節變化,可選擇的樹種有早春開花的迎春、桃花、榆葉梅、連翹、丁香等;晚春開花的薔薇、玫瑰、棣棠等;初夏開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楓香、紅楓、三角楓、銀杏和觀果的海棠、山里紅等;冬季翠綠的油松、檜柏、龍柏等。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蔭好乘涼,秋季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的設計原則。在林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3~1/4 較合適。枝葉茂密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比純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選用一些藥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
2、保留原有植被
在小綠地的建設中,常常會忽略一個問題,就是保留場地的原有植物,當然并不是全部保留,而是對植物的生長狀況和景觀效果進行考察,該留則留。一般在城市發展中很難將原生的植物群落保留下來,次生群落和人工植被倒是較為常見,因為它們與環境,有相對穩定的關系,通常就會保留下來。
3、 協調植物關系
眾所周知,“互惠共生”是指兩個物種在長期共同生存的環境下產生的互相依存,互相惠利的關系,比如,真菌共生,地衣就是藻菌結合體; 一種植物的分泌物對另一種植物有利,就像黑接骨木和云杉根; 反之,有胡桃和蘋果、松樹與云杉等,這些都應當是受到重視的。
4、 植物營養空間的定位
園林綠化中的植物搭配以美觀為主,而設計師也需要考慮植物個體之間的關系。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氣候、土壤、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出現水平及垂直分布現象。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營養層,這就要求人工栽植需符合自然群落構成的規律。小型的綠地一般兩個配植層次就可以了,也就是喬木與小灌木、喬木和地被層,其優點是,充實頂層,中空留虛,視線通透,避免出現郁閉感,也滿足了對營養空間的需求。
5、模擬自然群落結構,保證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的理論體現了群落和環境物種的豐富程度、變化程度、均勻程度和其穩定性、群落相互之間的關系。專家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其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都是互相補充,并非直接競爭,因此,系統越復雜、群落也就越穩定。同樣的,在園林景觀中也要保持物種多樣性,協調與自然的關系。在滿足自身的同時尊重并盡可能滿足其他物種。在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必須要通過生態建設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廢物產生率增強其生態的服務功能。在我國的城市生態設計中,需將審美、精神、生態功能三者有機結合,為城市建立一個良好的景觀格局,同時運用現有的相關知識,以促進資源利用、循環再生、減少排放,讓城市走環境良好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6、重視水景,動靜結合
自古以來,水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同樣綠化環境也少不了它。居住區的綠地規劃設計,有水容易,成景難。想要水景設計成功,一是水質,二是水形。還要保持水不斷的流動,做到真正的“活水”,避免成為一潭死水,讓住戶天避而遠之,叫苦連天。因而,想要做到真正活水,就要對水進行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些列的設計。大多數是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推動水流動,造成水位落差讓水自然流動,做出溢水、涓流等動態的水景。因為坡度的不同、水面的寬窄也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水深,不同流速,這樣也可以促進水的流動。同時,還要考慮到交通、娛樂生產等等的因素,并開挖水渠將土方堆成高低起伏的地形,不僅自然,且節省費用。在流域附近的綠地用自然水灌溉,形成對雨水的回收利用,促進水循環。還可以在周邊布置一些石塊、亭臺等將空間錯開構成景觀,以各種形式加大景觀深度。
總之,現代化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要分析居民的心理需求,居住區內的居民活動的方式和行為方式,景觀設計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鍛煉、娛樂、休閑等功能。
參考文獻:
[1] 萬婧.現代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探討[J]. 現代園藝. 2013(04)
[2] 蘇凱勇.小議居住區景觀設計[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09(11)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4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存在問題;基本原則;趨勢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including the integrity, ecology, comfort, humanistic principle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Existing problems; Basic principles; trend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居住區開發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對城市居住區環境景觀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創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環境,設計人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至關重要。
一、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但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幾十年。因此,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改革開放后,隨著房地產業的興起,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景觀類型混淆,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辦公區、商業區或公園)搬進居住區,出現大噴泉、大廣場、大門區的景觀,讓人無法放松。
硬質鋪裝過多,以大量高級建材、燈光裝飾環境,樓號是住區唯一的區別,且綠地率達不到標準要求。
追求新、奇、特,忽略綠色生態與人的舒適性,不能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
設計追求圖案化而不是空間序列,華而不實,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宗旨。
設計手法雷同,缺少特色與文化內涵。
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居住景觀設計的完成,從其構建來看,包含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設計,既要有設計技巧上線條圖案的美學特征,也要有工程設計上材料的科學選擇,同時也要有考慮文化的內涵和地域的特色。
(1)空間組織立意原則
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則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當然,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軸線、節點、路徑、視覺走廊、空間的開合等,都是通用的 。同時,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如公共空間為居住區居民服務,景觀設計要追求開闊、大方、閑適的效果;私密空間為居住在一定區域的住戶服務,景觀設計則須體現幽靜、浪漫、溫馨的意旨。
(2)體現地方特征原則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如青島,“碧水藍天白墻紅瓦”體現了濱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風海韻”則是一派南國風情;重慶,錯落有致那應是山地城市的特點;而蘇州,“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的韻致了。同時居住區景觀還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3)使用現代材料原則
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盡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幾種趨勢:
(1)非標制成品材料的使用,
(2)復合材料的使用,
(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螢光漆、PVC材料,
(4)注意發揮材料的特性和本色,
(5)重視色彩的表現,
(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組合的兒童游戲材料等。
當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業主的需求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環境景觀的設計還必須注意運行維護的方便。常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好的設計在建成后因維護不方便而逐漸遭到破壞,因此,設計中要考慮維護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證高品質的環境日久彌新。
(4)點線面相結合原則
環境景觀中的點,是整個環境設計中的精彩所在,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道路、河道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點線景觀元素使得居住區的空間變得有序。在居住區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區,線與線的交織與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區中景觀匯集的。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系列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傳統空間布局手法已很難形成有創意的景觀空間,必須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從而構筑全新的空間網絡:(1)親地空間,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2)親水空間,居住區硬質景觀要充分挖掘水的內涵,體現東方理水文化,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3)親綠空間,硬軟景觀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后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綠色環境。(4)親子空間,居住區中要充分考慮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培養兒童友愛、合作、冒險的精神。
三、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趨勢
(1)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
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應使每套住房都獲得良好的景觀環境效果,首先要強調居住區環境資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規劃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能均勻享受這些優美環境;其次要強化圍合功能強、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安全安靜的院落空間,達到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從而創造溫馨、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
(2)強調環境景觀的文化性
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近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開發商和設計師開始不再機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環境景觀,開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規劃和策劃,通過建筑與環境藝術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如杭州的“白蕩海人家”、“江南山水”,蘇州“錦華苑”、“佳安別院”等居住區無一不是在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從而開發出兼具歷史感和時尚感的純正的中國風格的作品。
(3)強調環境景觀的藝術性
90年代以前,“歐陸風格”影響到居住區的設計與建設時,曾盛行過歐陸風情式的環境景觀,如大面積的觀賞草坪、模紋花壇、規則對稱的路網、羅馬柱廊、歐式線腳、噴泉、歐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區環境景觀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提倡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同時環境景觀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為人所用。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又一趨勢。
四、結語
美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居住景觀之美是居民高層次的需求。通過對居民景觀整體和各要素的合理組構,使其具有完整、和諧、連續、豐富的特點。居住景觀之美能潛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觀念、提高人的修養、提升人的品質、培養人的情操,這是創造優美居住景觀的更高追求。在當今城市的發展中,景觀設計越來越體現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設計者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并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設計出優美、舒適的高質量居住小區,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水平,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真正將居住區建成一個具有認同感、安全感、歸屬感的“家園”。
4參考文獻
[1] 石松.淺談改善居住區環境質量[J].山西建筑,2004,30(2):5,81.
[2] 徐偉國.淺談小區規劃中的住宅設計[J].山西建筑,2004,30(14):2-3.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5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景觀;理念;元素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簡介:劉盈盈(1962―),女,湖南湘潭人,工程師,主要研究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7-0031-03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各大城市不斷擴張試圖解決“人多”和“地少”的矛盾。在這個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相對軟性的需求被輕視甚至忽略,比如對美的追求。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人們不僅需要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居住面積,還迫切需要居所周圍有美好的景色,這給居住區的建筑師、園林景觀設計師帶來了很大的考驗。為應對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前人在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
前人對該領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具體的問題上,也是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衍生品。而對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缺少整體的把握和概括,缺少綜述性研究。
2設計理念研究
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6
關鍵詞:居住區 園林 環境景觀 設計
中圖分類號: X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3-110-01
1引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與自然的和諧,謀求環境與城市的共同發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居住區環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環境的質量的提高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服務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基礎。不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居住區環境都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于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建筑樓群已建成,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設計者們往往利用各種布景手法,通過綠化空間、鋪地廣場、園林小品、園林道路等設計手段,使生活和娛樂空間相互交融、滲透、連貫。精心規劃設計出適合人居、休閑、活動的小環境,他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不完全分割,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同時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功能性要求。
2居住區環境景觀構成
(1)水體景觀。居住區中的水景不單是物質景觀,更是住區中的文化景觀。它能有效調節溫濕度,從而改善居住區的生態環境,此外還有凈化空氣、吸塵降噪等功效,能有效調節居住區的小氣候,根據水體的大小不同,影響的氣候范圍也有所不同,一般較大面積的水體或水系統,可以改善整個住區的小氣候,影響周圍環境的溫濕度;但是對于較小的水體,只能改善局部地區的微氣候。
(2)鋪地景觀。廣場鋪地在居住區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通過的人群較多,且人們經常在此進行散步等室外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是簡單的廣場設計,優秀的規劃設計往往別具匠心,在鋪地鋪裝設計中,通過改變它的地坪高差、材質、顏色、肌理、圖案,創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極富裝飾美感。
(3)服務設施景觀。服務設施在居住區硬質景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體現小區的文化內涵,精心設計的優秀小品往往成為人們視覺的焦點和小區的標識。當今的居住區環境中,園藝小品則更趨向多樣化,更加具有個性化,往往通過小的細節設計,來提升整個小區園林設計的層次。
(4)植物景觀。綠化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綠化向多層次方向發展,平面與立體結合,水平和垂直相結合,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同時講究各種樹種的選擇和搭配,還要注意和硬質景觀的結合使用,二者相互映襯。在后期要注意綠化的維護和保養,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居住區綠化的內涵。
3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居住區環境與建筑、規劃的互動,要打破以往單向的建筑決定論,從而形成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建筑學互動的態勢。居住社區規劃設計中已經不再僅僅由規劃和建筑專業所決定,景觀設計要提早介入,要對居住區環境進行從總體到細節的深入研究,并貫徹整個建設過程始終。二者的地位是對等的,要根據各自的要求對整個規劃進行設計,相互協調,形成良性互動的機制。
(2)居住區園林應成為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具有自我維護、自我發展的功能。在園林的規劃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經濟問題,盡可能的降低成本,自我維護的居住區園林綠地生態系統,不需要大量的后期投入,可以有效降低園林維護的成本;同時它還具有自我發展的功能,對居住區生態環境改善起到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居住區環境的建設。
(3)廣場的形式。社區的廣場主要滿足社區居民休閑的需要,為居民活動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主要在于滿足社區的人車流集散、社會交往、活動娛樂等要求。社區廣場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在規劃設計中應考慮多用一些不規則的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可采用虛隱的方式,有利于植物景觀與硬質景觀之間的相互穿插,而且可以做到與周圍的社區環境有機地結合,更富于生氣,顯得自然。
(4)居住區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合理融合。居住區園林環境必須與附近地區的環境融為一體,成為具有一定結構性和功能性的完整的整體,形成綠色植物系統的體系,而不是獨立于周圍的環境,封閉地建設居住區內部的園林。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既要把居住區環境對整個地區的意義體現出來,同時又要充分利用居住區以外的環境資源為本居住區居民服務,以形成內外貫通的居住區園林環境發展模式。
(5)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在景觀設計中要注意安全的問題,臺階采用的材質禁止表面光滑,例如華麗光滑的大理石、瓷磚、磨光花崗巖等鋪裝材料,美觀又大方,但在設計時如果運用不當,會出現安全隱患,特別在惡劣的天氣時,將造成人們出行的不便。另外在兒童經常活動的區域,各種游戲器械的邊角面應避免尖銳,較深的水體要設置防護裝置,以防止在兒童活動時造成傷害。
4結語
隨著居民小區設計的多樣化,打破以往社區規劃的模式進行建設,就要求園林環境規劃設計也隨之改進,園林環境也將隨之出現多樣的特點。可以說多樣化是居住區環境的發展方向,這是由居住區環境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的,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余安清.對居住區園林設計的思考[J].國外建材科技,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