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1
一、我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發展現狀
1.我國檢驗醫學的概述與現狀
我國檢驗醫學始于上世界頭20年中后期,1924年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吳憲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學系開始講授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內容,并展開一系列的工作,我國檢驗醫學由此發展起來。在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醫學與國際醫學界交流的加強,我國檢驗醫學得到迅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檢驗醫學發展成熟并趕上世界領先檢驗醫學技術。我國當前檢驗醫學的診斷技術還將面臨著許多挑戰,檢驗診斷技術雖然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但檢驗設備和管理方面還有待改善。尤其是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還沒有完全實現交流與合作。我國檢驗醫學當前還存在絕大部分檢驗設備還依賴進口,自主研發水平與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的缺陷,出現我國醫療設備基礎產業相對薄弱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相關扶持政策還不夠健全,管理技術和醫學創新得不到很好的重視。
2.我國臨床醫學的概述與現狀
近50多年來,隨著我國醫學和世界醫學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國臨床醫學發展迅速,隨著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我國臨床醫學日臻成熟。在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方面有了不斷改進和發展,同時我國臨床醫學在醫療創新和自主研發方面為我國和世界作出不少貢獻。但是當前我國臨床醫學的醫療設備大部分還靠引進國外醫療設備,自主研發的能力相對薄弱,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尤其是我國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還不夠加強,這方面還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強兩者的交流與合作。
二、如何加強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合作
醫院里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準確、可靠和及時的檢驗報告,從而給臨床醫生提供有關診斷依據,便于臨床醫生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及時的診斷。如果臨床實驗室提供的檢驗報告是不準確的或檢驗數據不夠全面,這將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正常的檢查過程中必須嚴格把好檢驗質量關,相關檢驗科領導對檢驗人員必須進行嚴格管理。此外,檢驗醫生還要加強臨床醫療知識方面的研究,并認真聽取臨床醫生的意見和建議,對資歷高的臨床醫師的交流與溝通應更加予以重視[2]。在檢驗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實踐創新的檢驗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的檢驗工作水平,提高檢測技術,達到全方位地給臨床醫學提供更可靠,更準確,更全面的檢驗報告,從而提高現代醫學的整體質量,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1.檢驗醫學檢驗人員隊伍和檢驗設備的管理
嚴格按照檢驗標準,加強各檢驗科室人員的管理,對檢驗過程進行嚴格的全程監管和控制,醫院要建立健全相關檢驗監管制度和責任制度,加強對檢驗隊伍的建設管理。同時,檢驗設備要長期保養好,經常對檢驗設備進行檢查和保養,做到檢驗設備無檢驗失誤,達到極高的準確率,從而保證檢驗報告的準確度。
2.加強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合作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2
1 分子生物技術概述
分子生物技術也稱之為生物工程,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主要標志,它是以基因重組技術和細胞融合技術為基礎,利用生物體(或者生物組織、細胞及其組分)的特性和功能,設計構建具有預期性狀的新物種或新品系,以及與工程原理相結合進行生產加工,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綜合性技術體系,其內容包括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DNA測序技術、DNA芯片技術、酶工程技術等。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誕生以70年代DNA重組技術和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迄今已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實踐證明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糧食、健康、環境和能源等重大問題方面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受到了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是21世紀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醫學領域是分子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臺,也是目前現代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據統計,國際上分子生物技術領域所取得研究成果的60%以上集中在醫學領域。
2 分子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應用
2.1 分子生物傳感器在醫學中的應用
分子生物傳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學固定技術,將生物識別元件(如酶、抗體、抗原、蛋白、核酸、受體、細胞、微生物、動植物組織)固定在換能器上,當待測物與生物識別元件發生特異性反應后,通過換能器將所產生的反應結果轉變為可以輸出、檢測的電信號和光信號等,以此對待測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達到檢測分析的目的。分子生物傳感器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對體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機物、核酸等多種物質的檢測。在現代醫學檢驗中,這些項目是臨床診斷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據。能夠在體內實時監控的生物傳感器對于手術中或重癥監護的病人都很有幫助。
2.2 分子生物納米技術在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基因診斷是利用分子雜交及熒光技術檢測DN段,已經為基因診斷在臨床上的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研究表明,利用納米技術,如利用金納米微粒結合雜交DN段,很容易進入機體細胞核,并與核內染色體組合,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可以克服目前基因診斷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基因診斷在實驗室中的地位??茖W家通過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粒脂質體對肝癌的研究,提高了直徑3 mm以下的腫瘤檢測率。結論表明,納米微粒對腫
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2.3 分子生物技術在醫學制藥中的應用
分子生物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醫學制藥的研究與開發。與傳統的化學合成制藥相比,它不僅具有針對性強、療效好、副作用較小的優點,同時對蛋白質藥物改造、提高療效、降低毒性、提高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夠利用生物系統,將自然界中存在的含量極低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進行大規模生產以及建立起高效、快速、準確、簡便的分子診斷技術和開發出新藥,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和治療一些應用傳統治療方法無法克服的疾病。目前這一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產基因工程藥物;生產發酵工程藥物;生產核酸類藥物;利用生物系統加工天然藥物;從海洋生物中純化提取藥物。
2.4 分子納米技術在基因療法中的應用
基因治療是臨床治療學上的重大發展,其基本原理是:質粒DNA進入目的細胞后,可以修復遺傳錯誤,或可產生治療因子,如多肽、蛋白質、抗原等,納米技術能使DNA通過主動靶向作用定位于細胞。將質粒DNA縮小到50~200nm,帶上負電荷進入到細胞核,插入到細胞核DNA的確切部位,起到對癥治療效果。同時分子納米技術能夠快速有效地確定基因序列、基因和藥物的體內走向、傳送和定位傳遞,使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效率得以提高。同時無機納米顆粒體積小,可在血管中隨血液循環,透過血管壁進入各個臟器的細胞中,作為新型非病毒型基因載體能有效介導DNA的轉導,并使其在細胞內高水平的表達,從而為基因表達、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
2.5 分子生物芯片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3
如今這樣的技術在我國也已經研制出來了,僅需一滴血就能對心血管、腫瘤等惡性疾病進行基因檢測,從中提前預知將來疾病的發病風險。這項技術出自中關村一家民營機構――中關村華康基因研究院(簡稱華康基因)。
我國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萬,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位居全球各國之首。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人約200萬, 8成左右發現時已處于晚期,由此導致每年癌癥死亡人數高達160萬。盡管對國內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基因檢測目前還是個新鮮事物,但華康基因院長魏偉認為,這項技術很快將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技術先鋒
人類所患疾病多數是外部環境和內部遺傳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部分甚至完全由遺傳因素所決定。基因是人體最微觀的遺傳單位,攜帶每個人生老病死的所有健康信息。解密基因為人類健康服務,從生命最內因找出疾病發生的規律性,是世界醫學的前沿。
經過多年發展,細胞分子遺傳學檢驗在歐美國家已成為臨床必不可少的檢驗項目,分子醫學被公認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美國,分子醫學領域已形成千億規模的龐大產業鏈。僅2010年就已有超過500萬人接受了基因檢測,占美國總人口的1/40。
正是由于基因檢測領域良好的市場前景和其在保障中華民族健康方面的良好社會效益,魏偉從德國留學回國后,就一直致力于基因檢測在疾病診斷和預防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在前期研發階段,由于資金投入太大,他家里為此賣掉了2套房子,至今租房居住。研究中魏偉注意到許多疾病臨床癥狀類似,例如神經肌肉系統遺傳病涉及數百個基因的成千上萬個突變位點,不同病因對應的治療方案和用藥各不相同。如何快速準確找到致病基因,對醫生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為了幫助醫生更好地進行疾病診斷,魏偉帶領技術團隊于2012年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estSeqTM致病基因檢測技術。BestSeqTM致病基因檢測技術是基于高通量測序平臺的、一次可以同時對上百個樣品的幾百個基因、數千條序列的基因進行測序的新一代基因檢測技術。使用該技術,可以簡便有效地針對多個樣品的目的區域進行深度測序,測序精確度可以達到99.99%。此外,華康基因建立的PENEL TEST(打包檢測)及家系覆蓋的理念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其技術優勢將檢驗成本大幅降低。例如國外收費超過8000美元的檢測項目,華康收取3000多元人民幣即可完成檢驗。
傳統的基因檢測技術有一代測序和基因芯片兩種。一代測序是基因檢測的金標準,檢測準確性高,但具有檢測效率低、人為錯誤多和價格昂貴等缺點;基因芯片雖然具有高通量的優點,但是準確性不足、假陽性問題突出、無法檢測未知突變等缺點限制了其應用。
BestSeqTM致病基因檢測技術是對已知突變的檢出率為100%,檢驗敏感度遠遠高于目前國際市場領先的各類基因芯片檢測產品,可以檢測與疾病相關的所有致病基因的全部序列,克服基因芯片技術和第一代測序技術的缺點。
臨床轉化
技術的價值在于應用。對于BestSeqTM致病基因檢測技術而言,要實現它的價值,就要盡快服務于臨床,實現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學的轉化。
在魏偉帶領下,華康基因的技術人員一方面通過文獻調研、數據庫分析,以確定基因檢測在遺傳相關的各種常見病、罕見病和傳統方法難以確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深入醫院臨床,與患者、醫學專家學者廣泛交流,調查醫生在疾病基因診斷技術上的具體需要,了解各類患者求醫之路的艱辛、痛苦和希望。
在調查中,魏偉發現,醫生對很多臨床癥狀類似但病因不同的單基因病的鑒別診斷需求巨大,例如癲癇、遺傳性肌病、智力障礙、遺傳代謝病等,由于引起該類疾病的原因復雜,常規檢查無法鑒別各種不同的病因。但是因為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明確,如果進行致病基因檢測,在分子水平上對上述臨床表型類似的癲癇等的具體病因可以明確區分,就很容易做到鑒別確診。
自2012年開始至今,華康基因共成功研發出16個致病基因檢測包,覆蓋神經肌肉系統、遺傳代謝、癲癇、智障、性腺發育異常、呼吸系統、心血管、皮膚、腎內、眼科、腫瘤等多科疾病,涵蓋病種超過1500種。這些致病基因檢測包以相同類似的臨床癥狀作為設計檢測目標基因的依據。例如癲癇檢測包共含有300多個基因,通過檢測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疾病的所有已知致病基因,對疾病做到高效鑒別診斷。
例如北大醫院曾接診過一名3歲男孩,其臨床表現為難治性癲癇,反復多地求醫無法確診,臨床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而患者父母表現正常,并無家族史。那么孩子的癲癇病因究竟是什么呢?這關系到采取何種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此,北大醫院的醫生委托華康進行了致病基因檢測。檢測報告顯示,患者不幸分別遺傳了父母的ALDH7A1基因的兩個突變位點,這兩個雜合位點突變導致患者體內ALDH7A1基因失去正常功能,進而導致患兒罹患吡哆醇依賴性癲癇,而只攜帶一個突變位點的患者的父母表現均正常。確定病因后,北大醫院及時調整了治療方案,使患者癥狀有所改善。
2013年3月,華康基因得到了各級政府與衛生主管部門的支持,通過了國家衛計委(原衛生部)及北京市衛生局的審批,獲得了細胞分子遺傳學的臨床檢驗資質,成立了北京康旭醫學檢驗所,成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合法為醫療機構提供該專業第三方檢測服務并出具臨床檢驗報告的機構。
前景無量
據魏偉介紹,致病基因檢測服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的肯定,逐漸成為臨床醫生確診疾病的一種新型檢驗手段,尤其在是一些傳統檢測方法無法確診的疑難雜癥的鑒別診斷、嚴重疾病患者家庭的病因確診和疾病預防方面,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應用價值。
目前,華康基因已和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全國數十家三甲醫院開展合作。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4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 第三方檢驗機構 獨立實驗室 檢驗機構服務模式【摘 要】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進入國內數十年,隨著醫改的深入及市場競爭體制的不斷完善,已經成為檢驗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從國內外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產生背景出發,結合特有國情,探討其現有的服務模式及市場作用,并對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作出了相應分析。
The role and market prospects of 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 ZHANG Wan, CAO Yongtong,WANG Yunting//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8):27-28
【Key words】clinical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third party laboratories,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the service mode of medical laboratories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has been entered in China for decad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healthcare reform and the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system,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With the start poin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3rd party laborat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a, the service mode and market effectare discussed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 are also analyzed.Author’s address:China 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No.2, Yinghua East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100029,PRC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又稱獨立實驗室,是運用現代物理、化學技術和方法,針對人體標本進行醫學檢測,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的非政府專業性檢驗機構,它具有檢測效率高、費用低及專一性強等特點;獨立實驗室利用現有的服務模式進行資源共享,以實現醫院、患者和社會多方面共同獲益的目標[1]。
1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產生、服務模式及市場作用
1.1 第三方醫學機構產生背景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當時政府為了減輕不斷攀升的醫療費用給社會帶來的負擔,提出“合理利用資源,減少醫療開支”的想法,醫療體制的一系列改革把市場內競爭機制引入到醫療行業的發展中,為第三方檢驗提供了機遇,一些小的獨立專業性實驗室不斷出現[2]。20世紀90年代中期,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及計算機水平的逐步提高,帶動了檢驗醫學的發展。實驗室越來越自動化,檢測水平高質量及低耗材,醫學獨立實驗室真正開始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兼并和重組,跨地區、跨國界的獨立實驗室應運而生??傮w而言,獨立實驗室的專業減少了中小醫院機構的經營成本,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有助于優化公立醫院的資源配置,這已成為發達國家臨床醫學檢驗的主要方向。國外獨立實驗室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在醫學檢驗市場所占比重相對較多,美國約占30%-40%,歐洲和日韓占50%-70%[1,3-4]。
為了更合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臨床檢驗效率,2009年原衛生部出臺了《醫學檢驗所標準(試行)》,獨立實驗室正式進入醫療機構,為獨立實驗室在全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2013年10月,國務院繼續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第三方服務,引導發展專業的診斷中心和影像中心,肯定了第三方醫學檢驗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為其快速發展掃清了障礙[5]。
1.2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服務模式及市場作用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醫學獨立實驗室——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我國最早獲得《醫療執業許可證》并進入市場的獨立醫學檢驗機構。目前中國從事第三方醫學診斷的實驗室約有110家,但大部分規模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達安(達安基因投資)是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合計占比70%左右,并且這4家企業均為連鎖化經營綜合型診斷服務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諾、杭州致遠、國立柏林等企業雖然市場份額占比較少,但憑借特色專項診斷服務也占據著一定的市場地位,醫學獨立實驗室呈現蓬勃發展趨勢[6]。
獨立實驗室服務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面向三甲醫院互助協同服務模式;面向社區主動快速服務模式;面向縣市鄉服務一體化檢驗模式。其服務對象不同,但工作流程大體相似(圖1)。與三甲醫院互助可以提高第三方醫療檢測機構的關注及認可度,彌補自身不足;面向社區的主動快速模式可以對社區醫療提供資源及技術支持,及時解決常規醫療中需要完成的檢測項目,節省醫療費用開支,提升社區醫療水平,為社區醫療服務提供保障;面向縣(市)鄉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可以帶動縣(市)鄉醫療機構在檢驗資源方面的相互支持和調配,提高區域整體檢測水平,降低國家投入,將醫改政策深入基層。這三種服務模式能夠有效優化現有的醫療資源,彌補醫院檢測機構的不足,可促進檢驗行業健康發展[7]。
2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發展前景分析
2.1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特點及存在意義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市場化的競爭體制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點[6-7]:(1)實現標本快速中轉服務。獨立實驗室作為標本接受的中轉站,不僅可以直接接收大型醫療機構的標本,利用自身實驗室設備、技術及工作人員出具相應報告,還可以將標本轉運至其它醫療機構檢測,這種第三方的中轉檢測任務已成為其日常業務之一。中轉的目的往往是將同類檢測集中到最有能力的檢測機構,降低檢測費用,提高利用率。(2)大樣本集中處理,檢測項目,種類試劑采購及成本方面有明顯優勢。獨立實驗室的出現是對大型醫院檢驗科室的有益補充。通過樣本中轉實現集中檢測,在節省費用的同時便于提高檢測效率和質量,降低錯誤率,有利于主管部門對檢測結果統一質量控制和管理。(3)檢測設備高端先進,質量控制精準。獨立實驗室雖然在我國形成較晚,但發展之初就與國際接軌,且多數集中在沿海及一線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品質、規范化服務,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參與建設規劃,引用設備先進,嚴格培訓工作人員,高新聘請經驗豐富的醫學檢驗專家,確保了獨立實驗室檢測質量的準確及有效性。(4)醫學互聯網技術跟進,實時跟蹤標本傳輸,數據錄入,結果查詢及保存。目前加入醫聯體的各單位已利用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建立HIS、LIS等信息系統[8-9],使得醫院與第三方檢驗機構之間實現對接,減少因手工錄入產生的錯誤,方便臨床醫生和患者及時查詢關于檢測方面的信息,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
2.2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發展機遇及挑戰
第三方檢驗醫學機構隨著社會前進及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而出現。獨立實驗室提供的檢驗服務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質量的檢驗診斷服務,減少重復檢查費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經濟壓力;同時,眾多的檢測項目彌補了中小型醫院檢測項目的不足,也是對大型醫院的有益補充。隨著醫改不斷深入及社會逐步發展,控制醫療費用無序增長仍然是首要目標。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引入市場競爭已經成為重要的政策手段。政府積極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市場,為獨立實驗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長此以往,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所占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勢必會獲得更廣闊的融資渠道及更充足的資金支持[10-11]。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為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巨大幫助,但同時也不能忽略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社會認可度低。獨立實驗室在我國存在及發展僅有數十年時間,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患者普遍更愿意相信大型公立醫院檢驗結果,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是獨立實驗室與醫院合作、為患者服務的基礎,加入全國質量控制體系并取得認可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條件。2014年3-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委派協和醫院檢驗科對分布于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共38所醫學獨立實驗室進行抽樣調查,6家通過了IOS15189認證,4家通過了CAP認可,2家通過了ISO17025認可,1家通過了ISO9000認可,1家通過了ISO13485認可,尚有23家實驗室未進行認可,1家未填寫[8,12]。誠信度是發展根基,獨立實驗室應該積極參加國家或省級的能力驗證。除此之外,加強內部質量控制,參加實驗室比對,組織檢驗人員參加培訓及學習,使用各種方法確保檢驗過程及結果的準確及穩定性,不斷提高社會認可度。其次,獨立實驗室目前處于發展初步階段,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沒有建立有序的市場管理體制,已有的獨立實驗室服務未能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地域性差異及地域性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業務推廣。再次,檢驗人員的結構和素質差別明顯。受中國醫生多點執業機制的限制,有資質醫生往往更傾向于在大型醫療機構工作,導致可調配到第三方檢查機構的醫生更加稀少[13-16]。獨立實驗室不僅僅是一個提供數據的部門,還需要檢驗師與醫師的對話,對疾病做出相應分析。獨立實驗室的發展必然要求醫學檢驗人員進行結構和素質的調整,分出不同層次的崗位責任,適應集中檢驗的需求[17]。
參考文獻
[1] 程敬偉,傅譚娉,孟群,等.中國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發展現狀及服務模式分析[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4,29(1):1-4.
[2] 秦勇,于潔,高毅華.我國醫學獨立實驗室發展前景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2(12):20-22.[3] 陳吉力.基層醫院檢驗科與第三方醫學實驗室[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1):43-46.
[4] 張譯,王菁.美國現代醫學實驗室發展趨勢及啟示[J].醫院院長論壇,2009(2):58-62.
[ 5 ] 宮芳芳,王承馨,李穎麗,等.大型公立醫院創建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可行性研究[J].中國醫院,2014,18(6):28-29.
[ 6 ] 黃夢桃,沈振芳. 淺析新醫改給我國醫學獨立實驗室帶來發展機遇[ J ] .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20(1):62-64.
[7] 傅譚娉,孟群,胡建平,等.醫學檢驗所基本標準(試行)符合性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5):7-9.[ 8 ] 馬毅, 閆碧如. 醫學實驗室在I S O 1 5 1 8 9 認可過程中的幾點啟示[ J ] .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17(4):270-272.
[ 9 ] 陳平, 何劍虎, 楊大干. 醫院和委托實驗室間的檢驗數據共享方案研究[ J ] . 臨床檢驗雜志,2012,30(1):66-67.
[ 1 0 ] 熊懷民, 蔣廷旺, 周金保, 等. 區域性臨床檢驗服務集約化的實踐[ J ] .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3,36(1):92.
[11] 陳建波,梁耀銘,胡朝暉,等.醫學獨立實驗室的發展及其在醫療市場的作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1):679-680.
[12] 宋超,張偉民.我國醫學獨立實驗室現存問題與監管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1,3l(1):58-59.
[13] 吳鵬,李艷,陳進,等.重視醫學獨立實驗室給醫院檢驗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J].現代檢驗醫學.2007,22(5):71-72.
[14] 羅育春.談醫學獨立實驗室的發展現狀[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1):114-115.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5
【摘要】我國的檢驗醫學已發展成為與內科、外科并列的醫學領域重點學科,檢驗醫學進入了一個儀器自動化、方法標準化、管理科學化、服務人性化的新時代。在高速度發展的同時,新的理念需要深化與理解,新事物需要逐步消化與吸收,新技術的應用需要不斷總結與提高,因此實踐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檢驗醫學;醫學檢驗;工作理念;臨床
1 臨床醫學與實驗醫學的關系慎密
醫學檢驗又叫臨床檢驗,臨床醫學的發展與實驗醫學的飛速前進密不可分,以臨床醫學與生物學三大工程(基因、細胞、蛋白質)為例,如DNA合成技術,基因表達調控技術,各種電泳技術,細胞和器官培養技術,DNA、RNA提取技術,層析技術等都是21世紀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的聚焦。例如神經生物學迅猛發展,在生物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中,正在崛起的認識科學和行為科學,對精神世界進行研究成為可能,這對于人類思維發展有著無比深遠的影響。又如基因技術不僅在遺傳病、產前診斷、腫瘤、老年疾病等看到光輝前景,在這些疾病的預防、病程觀察及治療發揮作用,正?;虻靡员磉_,從而使有缺陷的基因錯誤信息能夠獲得糾正,使細胞、器官功能恢復正常。通過上述,臨床醫學面向21世紀發展將對實驗醫學有更高的要求。
2 工作理念的轉變,檢驗管理更加科學化和人性化
醫學檢驗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是多學科的組合體?,F代的醫學檢驗是一個龐大的部門,其業務范圍不斷擴大,能夠進行上千種試驗,每天發出成千上萬的報告。如何管理好這一龐大部門,保證其正常地科學地運行,特別是保證其發出報告的可靠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幾臺顯微鏡、離心機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規工作,有一臺目測比色計就可完成大多數生化測定項目,依靠醫師的知識和經驗就能管理或控制檢驗科的檢查質量。而現代檢驗室中,常聽到的則是醫師所不熟悉的術語,如EQA (室間質量評價),IQC (室內質量控制),PT (能力比對檢驗)等等。這些檢驗工作理念的轉變,顯示了檢驗管理的科學化。現在也已經建立了很多制度并設立機構進行管理,包括方法標準化、實驗室和檢驗人員資格能力的考核認證、檢驗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儀器試劑的質量考核監督、實驗室的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等等,都有一套制度,甚至立法形成法規。今后國際范圍的質量控制,相互承認的資格認證,以及檢驗方法的國際標準化必將進一步加強。
實際上,檢驗學科的發展更多體現在檢驗醫學理念的變化上。目前檢驗技術正在逐步向“小型化、簡單化、床邊化”發展,各類床旁試驗(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檢驗人員可在患者身邊進行各項試驗并即刻得出結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臨床,充分體現了人性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醫院檢驗科從事檢驗工作,醫生或病人把標本送到實驗室,再將檢驗結果報回臨床,被稱為“醫學檢驗”。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實驗室工作不再是機械的標本檢查,要綜合病人變化、臨床診斷,結合數據做判斷,還要對臨床醫生得出的試驗診斷提供咨詢,稱為“檢驗醫學”。從“醫學檢驗”到“檢驗醫學”不僅是一個詞匯順序的變更,對學科發展理念、服務模式、工作范圍、知識結構都有深遠影響。過去檢驗科“以標本為中心,以實驗數據為目的”,而現在檢驗醫學“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目的”。在現代檢驗科室中,人人參與科研,人人參與同臨床對話和對檢驗結果的闡釋,科研素質的提高和臨床技能的培養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職位:檢驗醫師。
3 加強醫學檢驗實驗人員學習臨床知識,接觸病人開展經常性與臨床工作者對話極為必要
Schwarz在“開展臨床與實驗室對話”一文中強調了實驗室管理的要素就是交流、對話。和臨床醫師定期交流、交換意見,可將醫生的建議和專業問題深入闡述。這對只接觸實驗室標本的檢驗人員尤為重要,因為影響檢驗結果除合格的標本、準確的操作外,還有臨床的用藥等治療措施。如在判斷血氣酸堿分析結果就與病人的輸液特別是堿性液相關。不了解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同樣的例子在輸血后可影響血液分析和骨髓檢查結果。Schwarz提出“一個實驗醫學工作者沒有同臨床溝通和對話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實驗工作者也要傾聽病人的意見。一份有氨味的尿液(堿性)常是病人不了解尿液分析必須留取新鮮尿,是放置一夜后造成的。同樣常在門診看到病人送檢的糞便是“正常”的(實際上他不了解要送檢含粘液、膿液、血液的病理部分糞便)。這樣的例子很多,同病人的溝通、解釋也是有益的。我們就碰到女性病人送檢有陰道分泌物污染的前段尿,造成結果明顯異常。其實用無菌棉簽搽拭尿道外口,真正留取中段尿就能避免污染。實驗室人員必須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開展新的實驗方法,才能在與醫師對話過程中提出新觀點,例如循證醫學(Euidence based medicine)就強調實驗方法的淵源性及存在的問題,在實際中發現后正確解決。例如出血時間的毛細管刺血法(Duke)在多年的應用過程中既不反映血管損傷,也不證明血小板減少,就要選擇敏感的其他方法取代。不看書,不上網就掌握不了新理論、新技術。此外,實踐、實驗也是非常重要的。
4 醫師到實驗室主動與檢驗人員對話是加強溝通的積極措施
有的醫院試行新分配的臨床醫師(特別是內、兒科)到實驗室輪轉,了解實驗檢查項目數周周,這是有助加強醫檢聯系的好辦法。醫師在開展科研課題時要主動與實驗人員聯系,指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請檢驗醫師為臨床開展講座,對新開展的實驗項目的標本要求、參考值、影響實驗因素、臨床意義等進行講述、最好由臨床出面邀請實驗相關人員到病房參加病例討論及查房。討論對話不僅活躍學術氣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與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參考文獻
[1] Jones RT•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thePas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Med Lab Sci•1987,44:388-392
[2] 朱忠勇•醫學檢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臨床檢驗信息,1999,6 (3):74-80
[3] Guiles HJ, Ward-Cook K•Learn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icskills by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medical technology [J]•Clin Lab Sci•2006,19 (2): 104
[4] 叢玉隆,秦小玲•檢驗科治理中的幾個主要問題與對策[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3,11(26):649-651
醫學檢驗技術的前景范文6
目前人工顯微鏡檢查仍是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金標準”,鏡下形態識別能力是醫學檢驗人員的基本功。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學生形態識別能力,首先要重視師資培養,加大設備投入力度,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
醫學檢驗技術;形態識別能力;教學模式
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級醫院儀器檢測項目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對于形態學檢測,儀器檢測的弊端也日益突顯。目前最先進的儀器也不能明確識別各種細胞及有形成分的形態,只能起到過篩作用,人工顯微鏡檢查仍是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金標準”[1]。儀器檢測結果的復檢工作至關重要,臨床上急需具備形態復檢能力的檢驗人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形態識別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是醫學院校教師必須思考及關注的問題。
1臨床醫學檢驗人員形態識別能力現狀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學檢驗人員外周血和骨髓中異常細胞形態及脫落細胞檢查技術薄弱,過分依賴儀器檢測,如依賴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依賴PCR儀和流式細胞儀等進行白血病診斷,忽視了外周血及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的作用,導致出現漏診、誤診甚至引起醫療糾紛。醫院實驗室ISO15189現場評審中血常規鏡檢方面問題最多,被評為“不符合項”或“觀察項”比例高,主要集中在細胞形態學檢驗相關項目上。這與很多因素有關,除了醫學檢驗人員過于依賴自動化儀器、科主任不重視經典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應用、相關部門缺乏相應的崗前培訓制度等外,也與檢驗人員形態識別能力參差不齊、醫學院校血細胞形態相關課程課時少有關。因此,作為開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培養具備較強形態識別能力的學生尤為重要。
2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形態識別能力培養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中涉及形態學的內容較多,最主要的有臨床基礎檢驗和血液學檢驗中血細胞與各體液中的正常及異常細胞形態。由于高職學制只有3年,專業課課時明顯不足,而形態學內容需要強化學習,短時間內很難掌握,因此學生畢業時只具備初步形態識別能力。工作后臨床上不重視血常規先儀器后鏡下復檢的規則,檢驗人員在學校里所學的形態學知識就會逐漸遺忘,長此以往,具備較強形態識別能力的檢驗人員越來越少。
3提高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形態識別能力的措施
3.1培養合格師資是根本
形態識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經驗積累,多看多學是唯一捷徑。作為形態學課程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形態識別能力才能正確指導學生,這就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新進教師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入職后可用半年時間到臨床血液形態室進修,積累臨床工作經驗,豐富臨床知識。青年教師每年定期到附屬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臨床實踐,參加檢驗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術職務考試,不斷提高細胞形態學識別及診斷典型血液系統疾病能力,并將所學知識融入教學。專業課教師要多參加臨床相關形態學培訓或學術會議,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附屬醫院醫生為任課教師,專兼職教師定期開展集體讀片、交流活動,就一些不典型細胞的形態辨認進行探討,通過集體讀片活動起到“以老帶新”作用。
3.2學校教學設備投入和維護是保障
隨著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教學手段的聯合應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形態學教學,離不開現代教學手段的支撐。這就需要學校購置相應的教學設備,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及時做好設備的維護工作,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聯合應用為血細胞形態教學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可制作多媒體課件,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應用數碼互動系統構建細胞形態圖片庫,將每年衛生部形態學室間質量評價圖片和臨床上收集的與細胞形態有關的案例上傳到網絡平臺,豐富課程資源,供學生學習。因此,所有使用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必須參加相關培訓,會正確操作教學設備,愛護教學設備,從而減少設備故障或損壞率,延長使用壽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秩序,促進形態學教學。
3.3教學模式改革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催化劑
3.3.1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們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均在實訓室完成。借助課件中真實、生動、典型、清晰的細胞彩色圖像講解完一種細胞的形態特點后,讓學生立即在鏡下找到這類細胞,以提高學生積極性,這對于知識的鞏固也起到很大促進作用,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看到典型細胞形態時,把學生集中起來一起觀看,對認對細胞的學生給予鼓勵,對認錯細胞的學生及時糾正,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對血細胞形態的認識,真正實現了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
3.3.2將繪圖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鞏固細胞形態特點
血細胞形態教學非常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我們采集了大量血細胞形態彩色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觀察細胞形態圖像時很認真,但是對于形態要點的記憶不深刻或不長久。因此教學中,筆者采用繪圖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如在講解早幼粒細胞和中性中幼粒細胞的區別時,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圖片中細胞核染色質的粗細程度、核形以及胞漿含量和顆粒之間的區別,在鏡下尋找相應細胞,相互交流;再在黑板上邊繪圖邊總結細胞之間的區別,尤其是早幼粒細胞漿內的非特異性顆粒和中性中幼粒細胞漿內的中性特異性顆粒的區別,把兩種顆粒的大小、分布和顏色不同之處在黑板上繪出來;最后通過板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細胞的主要形態結構特征,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繪圖是學好細胞形態的捷徑,因此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一邊復習各種細胞的形態要點一邊在實訓報告上繪圖,這樣既可加深記憶,又可鍛煉觀察和思維能力。
3.3.3利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師生共同讀片,查漏補缺
當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后,可采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進行形態觀察。由于同一種細胞形態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理論知識進行判斷,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當學生在鏡下觀察到不易辨認的細胞形態時,可以通過數碼顯微系統向教師提問并將細胞圖像上傳,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2]。教師通過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可以觀察到每位學生的鏡下圖像,對學生的實驗情況了如指掌,若發現某位學生鏡下有典型細胞時,可將其投放至大屏幕作為示教圖像供學生集體討論和觀察,以提高教學效率。每次課結束前花一定時間進行師生共同閱片,即在教師機顯微鏡下放置標本片,將鏡下細胞圖像展示在大屏幕上,師生共同進行全過程閱片,除按正規流程閱片外,對看到的任意細胞可讓學生先判斷、討論,教師再針對性講解判斷該細胞的要點,使學生提升細胞形態識別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
4增強臨床檢驗科主任的形態檢驗意識
除教學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學生形態識別能力外,臨床檢驗科主任的形態檢驗意識也至關重要。隨著臨床工作時間延長,分工越來越細,有的檢驗科主任多年來不專攻形態學檢查,對于相應儀器也不熟悉,忽視了手工鏡檢的重要性,導致先儀器檢測后鏡下復檢的規則不能很好地執行,分片率低,漏檢率高。這就需要科主任重視形態檢查項目,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提高其形態識別能力。綜上所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形態識別能力培養非常重要,需要通過提高師資水平、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多種措施,提高檢驗人員細胞形態識別能力,從而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林滿華,謝朝陽,吳斌華,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細胞形態學特色專業方向實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24):3831-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