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1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準確把握當前草原工作面臨的形勢。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大力推進草原保護建設,實施草原重大生態工程,集中治理生態脆弱和嚴重退化草原,成效顯著。目前,草原生態發生了積極變化,全國草原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的勢頭初步遏制,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草原牧區發展仍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草原生態環境整體仍在惡化,載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仍很落后,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災害頻繁,防災抗災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問題突出。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僅制約著草原畜牧業發展和牧民增收,影響著牧區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威脅到國家生態安全,草原保護建設各項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國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草原生態優先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確立,“十二五”時期將是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推進草原生態環境實現整體好轉的攻堅期。必須立足草原牧區實際,堅持科學發展,集中力量解決草原牧區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高草原牧區生態文明水平,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統籌推進新時期各項草原工作。做好草原工作,是中央的要求,社會的期望,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按照“保護草原生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草畜平衡、推動轉移就業”的基本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盡快扭轉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局面,提高草原生產能力,促進草原可持續利用。從明年開始,國家將在重點草原省份全面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禁牧補貼、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產補貼、牧區教育支持和績效考核獎勵。這是一項大政策,落實這項政策給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態工程建設的同時,扎實推進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監督執法、監測預警和科技進步等管當前、利長遠的各項工作,把中央的各項惠牧政策切實落實到草場牧戶。
二、扎實推進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一)明確草原權屬。明晰草原所有權、確定草原使用權是深化牧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草原各項制度的基礎。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草原承包經營體制改革任務。加強草原資源調查勘測,確定草原土地類型和四至邊界。結合基本草原劃定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明晰草原的權屬關系。按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法》、《草原法》的規定,依法開展草原登記,實現“草定性、地定權、人定心”,充分發揮牧民保護草原的主體作用。
(二)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將草原承包到戶,明確草原承包者的權利義務是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戶,各類草原補貼才能落實到牧戶。目前尚未實行草原承包的,要盡快落實到戶,簽訂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戶的,要進一步規范承包合同內容,特別要明確承包經營者落實草畜平衡、保護草原生態的義務和責任;實行聯戶承包的,要盡快在承包合同中確定聯戶成員的具體權益和責任。
(三)規范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加強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明確流轉的程序、條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規程和流轉合同登記備案制度,指導草原流轉合同的訂立,建立流轉合同檔案,規范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維護流轉雙方合法權益。加強對草原流轉情況的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動態。強化對草原流轉的監督管理,防止以草原流轉為名,擅自改變草原用途。
(四)強化承包管理。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各地核發的草原所有權和使用權證應統一式樣,承包合同應確保內容齊全規范,數據準確無誤,做到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加強檔案管理,準確、完整、及時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戶承包情況圖表、原始文字記錄等檔案資料,歸檔保管。建立草原承包電子檔案,實現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盡快建立草原糾紛調處機制,充分發揮草原監理機構的作用,引導農牧民通過人民調解、行政調處等途徑,依法解決草原承包糾紛。
三、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
(一)核定草原適宜載畜量。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天然草原生態及生產力狀況,加快確定草原適宜載畜量標準,核定草原載畜量,明確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經營者的放牧牲畜數量上限,為落實草畜平衡獎勵打牢基礎。制定草原載畜量標準或者核定草原載畜量時,應當充分聽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經營者的意見,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確保草原載畜量標準和草原載畜量核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制定減畜計劃。各地要根據核定的載畜量,制定明確的減畜計劃,確定減畜數量,規定減畜時間進度,并逐級上報備案。要將減畜額度落實到村、到戶,對落實減畜計劃、實現草畜平衡的牧戶及時兌現獎勵資金,確保牧民減畜不減收。
(三)盡快實現草畜平衡。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辦法,建立草畜平衡目標管理責任制,逐級簽訂草畜平衡責任狀,明確領導責任。要實行草畜平衡公示制,發揮牧民的自我監督和社會監督作用。各地要切實采取措施,杜絕超載過牧。
四、繼續強化草原執法監督
(一)加強草原監督管理。各地要高度重視草原監理機構執法監督條件和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執法監督裝備,提高監管能力。各級草原監理機構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輪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體落實和管理工作,加強對草原基礎設施的管護。嚴格草原資源管理,保護草原建設成果。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標準和征收辦法,力爭從2011年開始依法開展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工作,確保資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促進草原生態修復。
(二)加大對草原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要在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草原、損害牧民合法利益行為的同時,加大對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禁牧區、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況實行常態化巡查,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實施區放牧牲畜數量,對違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規定的行為做出糾正或處罰。要創新執法方式,重點查處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震懾不法分子。
五、不斷加強草原監測預警
(一)加強草原監測。草原監測是確定草原生產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礎,是評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針對當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態方面監測工作比較薄弱的問題,豐富完善草原監測指標體系,改進監測方法和手段,優化監測指標,創新監測方法。在穩步推進國家級草原固定監測點建設的同時,各地要規劃設置數量適宜、分布合理的省級、縣級草原固定監測點。規范固定監測點的運行和管理,定期開展草原固定監測工作。抓緊開展草原本底調查,摸清政策實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狀況。加快開發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提高草原監測數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時編制監測報告,監測信息,客觀反應草原植被生長、草原生產能力、草原生態、草原災害、草原生態工程效益等狀況和變化情況,為評估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強草原監督執法等提供科學依據。
(二)強化草原火災預警。加強草原火災監測預警,是做好草原防火、保護植被恢復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科研單位合作,開展草原火災監測預警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監測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災監測預警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草原防火預案制度、物資裝備、通訊指揮、應急隊伍等方面的建設,努力提高對草原火災的綜合防控能力。
(三)完善信息預警機制。加強對草原生產和生態變化規律的研究,認真開展草原生產生態形勢分析和預測,對可能出現的重大形勢、趨勢變化做出預報預警。建立信息制度,健全信息平臺,強化信息預警,提出應對措施。積極引導農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設、飼草料儲備、畜群結構調整、牲畜出欄和草原災害防治等工作,不斷提高草原科學管理和風險應對能力。
六、大力推進草原科技進步
(一)加強草原科技創新。要以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為依托,圍繞草原植被恢復和牧民生產方式轉變,開展優質高產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種篩選、人工草地建植、劃區輪牧模式、放牧季與非放牧季家畜補飼和結構優化、草原現代家庭牧場建設、草原鼠蟲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護建設成效分析評估等研究工作,盡快開發出一批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
(二)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要以草原技術推廣機構和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為主,根據不同的草原保護建設項目,做好適用技術的篩選、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優良牧草高產栽培、退化草地補播改良、輪牧休牧、舍飼圈養、遙感應用、全球定位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草原保護建設科技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三)加強人才培訓培養工作。要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培訓需求,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科技入戶、科技書屋等形式,加強對農牧民和基層草原管護員的培訓,提高其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開展多種經營和管護草原的能力。加強草原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加快草原實用人才培養,滿足草原建設工作的需要。
七、切實加強草原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落實工作責任。各地要根據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行“目標、任務、責任、資金”四到位的要求,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具體責任,建立統一領導、各司其職、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保證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切實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逐級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辦法,細化明確考核指標,做到獎罰分明。建立健全的督查制度,對政策落實施行全過程監控,確保政策不走樣、不縮水。
(二)建立健全工作保障體系。要盡快建立機構設置合理,隊伍結構優化,設施設備齊全,經費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體系,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妥善解決機構、編制、人員、經費等問題。在草原面積較大、草原生態脆弱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要建立草原監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充實監理隊伍。已經設立監理機構的地方,要進一步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加強草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明確公益性定位,健全基層服務網絡,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對禁牧、減畜和實施生態移民的牧戶提供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為基礎、覆蓋所有草原的基層草原管護隊伍。
(三)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加強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積極爭取發展改革、財政、教育、科技、勞動保障等部門的支持,盡快制定草原保護建設政策落實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嚴格按照實施方案,一抓到底,要全面開展動員部署,組織落實,監督檢查,及時發現新問題,及時加強和改進相關工作,切實保障各項任務按期完成。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2
關鍵詞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建設;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具有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水資源和農牧產品供給、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跨區域的影響, 是維持我國整體生態環境穩定的要害地區, 加上其本身生態系統相對脆弱,一旦遭到人為的破壞, 很難恢復, 若不給予特別保護, 西部生態環境惡化不僅阻礙當地經濟發展, 而且直接影響我國中部與東南部地區的全面發展[1]。目前,西部地區由于其區域自身自然地理條件不足、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以及長期的不合理開發,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環境惡化和植被破壞等嚴重問題愈發明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被列為重要內容,使得西部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不僅造福西部,而且惠及全國。盡管西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及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在工程規劃、設計、實施和可持續性等諸多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仍處于局部在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環境問題仍很嚴峻。
1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狀況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組成復雜,且區域差異顯著,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根據中國科學院開展的遙感調查,主要分為6類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約占西部土地總面積的42.91%;森林生態系統,約占16.43%;農田生態系統,約占10.00%;聚落生態系統,約占0.52%;濕地生態系統,約占3.19%;其它生態系統,約占26.94%。同時,西北地區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帶,多黃土高原和沙漠盆地,生態環境脆弱,由于降水量少,氣候干燥,除冰雪融化產生的徑流外,水資源貧乏,僅占西部水資源總量的16%;西南地區多高原山地,降水充沛,地表水和水能資源豐富,占西部水資源量的84%,但巖溶地區由于水資源儲存條件差表現為干旱缺水;除青藏高原東南部、川渝桂云貴地區以外,西部其他地區降水量大多在400 mm以下,區域差異顯著。此外,目前西部地區突出的生態問題有:水資源失調,干旱災害嚴重;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加劇,風沙災害蔓延等,生態環境的惡化降低了整個西部地區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2],使自然災害強度加劇并且頻度增加,造成社會經濟的突出損失、增加了社會發展成本、限制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方向。
2中國西部的主要生態服務功能
2.1中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屏障
劉紀遠等:中國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建設路徑的探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10期 西部地區森林、草原、濕地、冰雪構成完整的生態屏障地帶。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形成了從熱帶到寒帶的多種生態系統,即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上形成了一道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天然屏障,影響著毗鄰國家和地區;而青藏高原中東部是我國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該區域的草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等保障了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地區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內蒙古高原為主體的中國北方草原作為中北亞地區戈壁、沙漠南緣的綠色屏障,一直發揮著阻止沙漠前移、減少風沙入河、削弱強風卷攜起沙能力的重要作用,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保障。除了自然形成的生態地理單元之外,國家在西部地區布設數量眾多的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強化了其生態屏障功能。
2.2提供水資源和農牧產品
西部地區水資源豐富,畜牧業發達。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黑河、瀾滄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主要集水區。特別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區,河源地區冰川積雪的季節性凍融,發育了眾多湖泊,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海拔濕地群,更有“中華水塔”的美譽。長江流域46%、珠江流域64%的水資源由本區提供,西部地區水能資源豐富,占全國可開發量的70%,西電東送為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我國的五大牧區均分布在西部地區,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肉、奶、毛絨、皮革產品。由于西部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產出大量的特色農產品。
2.3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聚積區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氣候、地形和基質等自然條件復雜,生境類型多樣,西部地區擁有高原、山地、丘陵、谷地、盆地等地貌類型,分別有寒溫性、溫性、暖溫性、暖熱性和熱性等氣候類型,有森林、草地、農田、荒漠、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為多種生物種類棲息、生長、繁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西部地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物種多樣性表現為哺乳動物約占全國的52%,爬行動物占1/3,兩棲動物占50%,各類動物特有種約占全國的50%-80%。植物種類更為多樣,僅苔蘚植物就占全國的近1/2,特有種占全國的1/4。青藏高原更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種最主要的分與形成中心,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3生態保護建設概況
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以來,相繼啟動了一系列重點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已墾草原退耕還草、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三北”防護林、濕地保護、三江源生態工程、青海湖生態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沙漠化控制與沙化土地修復、石漠化治理、退化植被修復和重建、野生瀕危動植物保護即自然保護區建設、流域生態保護、區域生態綜合整治、受損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等。自2000年以來,全面停止3 000多萬hm2天然林采伐,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6 100多萬m3,調減商品木材產量1 230多萬m3,新增林草面積1 460多萬hm2,其中新增森林面積860多萬hm2,工程區內森林覆蓋率增加3.72%;到2009 年中央累計投入資金176 億元,在六大草原牧區和云南、寧夏等8 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圍欄建設4 503.5 萬hm2,其中禁牧圍欄2 216.5 萬hm2,休牧圍欄2 201.4 萬hm2,劃區輪牧圍欄85.6 萬hm2;退化草原補播改良970.9萬hm2;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10.7 萬hm2。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4%,比非工程區提高12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21.3 cm、3 185 kg/hm2和2 713.5 kg/hm2,比非工程區分別提高36.2%、75.1%和84.1%[3]。
4生態保護建設存在的問題
4.1部門主導執行模式不盡合理,工程缺乏針對性和協調性我國分散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管理體制導致了我國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上表現為“部門主導”的政策執行模式,由于生態建設主要由中央財政投資,許多地區與部門希望在中央投資中多爭取到一些資源。因此,各部門和各地區相應的部門多立足本位去爭取工程立項,在制定計劃時片面強調本部門特點,造成了許多不合理結果。“部門主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地方政府和工程區農牧民的主動性與自主調控能力不足,在區域層面的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效益發揮不夠,地方政府沒有主導權,工程所需配套政策不足,難以適應工程完善和后續發展要求,更達不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幾大生態工程隸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生態建設工程缺乏統一協調,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能達到很好的銜接,工程布局和建設內容要么缺乏明確合理的分工,要么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造成了科技支撐的缺位、滯后和脫節,使得生態建設項目在設計論證階段得不到有效的科技支撐;政出多門,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之間政策的不一致導致了盲目攀比、資源的浪費以及效果異化。
4.2草地生態系統保護重視不夠,持續退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西部大開發中,也實施了草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得項目,但對草地生態系統保護仍重視不夠,持續退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4]。首先,草原監理和技術人員少,不能滿足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需要。據不完全統計,西部平均每150萬畝草原只有1名草原監理人員,目前的人員狀況和條件難以保證完成如此繁重的草原監理任務;平均每100萬畝草地只有1名技術人員,草原技術綜合服務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現階段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其次,草原生態鏈缺失,鼠害治理效果差。超載放牧和鼠害是草地退化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超載放牧,草場的經營方式粗放,安排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會導致草地退化。鼠害對草地具有極大破壞性,不僅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減少草地植被蓋度,而且破壞土壤結構,加速地表蒸發和水土流失。若草地退化嚴重,鼠類則會向未退化和輕度退化的地區遷移,這使鼠害對草地的影響更加突出。再次,重視退化草地的治理,忽略原生草地的保護。在西部所有的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中,都只重視對退化草地治理和恢復,很少考慮不退化或輕度退化的原生草地的保護。
4.3替代產業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規模,農牧民長遠生計未得到根本解決符合西部地區的替代產業在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農牧民的生計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改變了西部地區農牧民的生產方式,但其并沒有創造非種植業就業機會,客觀上影響了農牧民的收入,而且新的退耕還林政策也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去提升農牧民轉變就業、從事非傳統農牧業活動的能力,僅通過延長工程補助期和解決農牧戶基本口糧和生活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牧戶的替代生計和發展問題。此外,由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本身較為脆弱,社會資本相對薄弱,符合當地實際特點的替代產業難以短時間內建立、并形成規模。在新一輪補貼期限結束后,如果替代產業和替代生計沒有很好建立起來,農牧戶復墾、超載的風險依然存在。
4.4生態環境和工程成效的監測與評估滯后
國家級的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監測評估體系尚未建立,工程的成效評價指標單一,主要以覆蓋率和生產力等表象性指標為主,極少考慮土壤、植被群落結構等指標。與此同時,國家對于西部地區過去幾十年生態系統退化的真實過程及其成因不能全面掌握,對生態建設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成效及其存在問題也無法科學評估、快速揭示,直接影響了未來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影響到工程的科學決策與滾動實施。此外,地方上監測能力建設滯后,對已經執行的工程成效說不清楚,也嚴重影響了生態工程的滾動實施與決策。
4.5生態補償機制遠未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政策有待完善生態補償在我國部分行業和省份已有較好的試點,但國家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到目前為止仍停留在呼吁、宣傳階段。事實上,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有利于堅持公有原則和永續利用原則,更好地體現生態資源擁有的間接社會經濟價值;有利于正確化解生態資產大量“蒸發性”流失;有利于改正各種扭曲的環境及其經濟利益關系。迅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于保護好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統籌推進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妥善解決當地生態工程區農牧民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具有戰略意義[5]。
西部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政策也不完善。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以及其他礦產資源與能源開發等重大工程,對西部資源開發和東部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資源開發在當地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并沒有完全包含在這些工程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中,地方政府實際上要承擔這些生態環境成本。這種較低的資源稅征管體制,既不能有效調節收入和保護資源,不能體現煤炭開采社會成本內在化和建立補償機制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地方財政優勢。
5生態保護建設政策建議
5.1改革和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的管理體制
改革過去“部門主導”的政策執行模式,建立中央宏觀綜合管理部門統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負總責和執行的政策框架[6]。首先,改革和完善現行生態管理體制,整合分散于各部門的相關生態管理內容,科學規劃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在總結既有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及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制訂西部地區生態保護、恢復和建設的整體計劃。建立綜合部門規劃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合作機制,聯合開展生態綜合治理工作。建議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綜合協調和主管部門,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有效整合。其次,完善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負總責”的制度和機制。具體來說,即由省區政府負本省區生態環境建設之總責,組織專家起草和規劃本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方案,經中央主管部門論證后,交由省區組織實施,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生態建設展開動態監測和綜合成效評價。第三,建立國家大型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科技支撐機制。在體制上建立、健全科研單位與專業技術機構在工程的前期規劃研究、工程實施和驗收過程中的深入參與和決策支持的機制。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規劃,快速及時地提供監管信息,科學、準確地進行獨立評審,以保證生態恢復和建設能按照自然和經濟社會科學規律開展。第四,統籌制定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長期戰略。一方面,要逐步取消目前單一的生態建設工程項目任務,統籌規劃長效的建設和管理機制,綜合考慮生態區內各項保護、治理、恢復、管理、利用和發展等問題,逐漸將單一的種草、種樹和禁牧、禁采工程轉變為集生態修復、保護、長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業務工作,從而在機制上保證生態建設區具有長期的建設和保護規劃、穩定的管理體系、持續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將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植被的特點,設計已恢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方案,將單純、絕對的退耕、禁牧、禁采等轉變為有效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第五,以生態保護綜合建設區為基本單元,因地制宜的設計生態建設方案。根據生態保護綜合建設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科學的、長期的恢復和建設戰略,按照生態學中的自然地帶適宜性原則,規劃建設項目,設計建設內容,同時,在投資標準、補助標準、政策標準、技術標準、評價標準等方面根據各建設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
5.2加大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力度
加大草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力度,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草原監督管理隊伍,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手段,切實增強服務功能,盡快將禁牧減畜、草原管理、工程設施管理等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是鞏固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的根本保障[7]。
盡快建立健全草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大退化草地治理、草地生態系統保護、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快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步伐,提高草地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科技含量,為生態治理項目提供科技支撐。抓好草原管護工作,進一步加強草原管護力量,在每個村牧委會一級設立公益管護崗位,每個村牧委會設若干名草原管護員,草原管護員在縣草原監理站和鄉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開展草原管護工作。對于未退化和輕度退化的原生草地,要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除了圍欄外,要加強鼠害的監測,并采取以生物滅鼠為主、化學藥物滅鼠為輔的鼠害綜合防治措施。生態滅鼠是利用生態系統中自然存在的食物鏈進行種群間的自然調控,從根本上惡化鼠害的生存環境,不僅可以達到草地鼠害的生態控制,而且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層面收益。
5.3協調好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積極發展農業替代產業生態恢復和重建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協調好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改變當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模式,降低農村特別是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地壓力,將替代產業發展納入到生態建設工程之中。
在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實施區,首要保證農牧戶的生計安全,在基本土地保障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替代產業,促進西部地區的非農就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比較惡劣,人均土地資源并不豐富,生態系統生產力低下,當地居民生活相對比較貧困。因此,在不能保證較大面積的人均土地面積情況下,生態工程應當規劃有必要的移民減壓、口糧補助、就地安排入職等措施[8]。在傳統土地利用方式之下,陡坡和其它邊際土地的墾殖造成了天然植被的破壞,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的恢復必須改革傳統的坡耕地種植方式,代之以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政府應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促進土地利用方式與產業結構的轉變,將脫貧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將經濟發展和生態恢復建設結合起來。此外,非農就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西部地區緩解人地壓力、轉換農業產業結構和轉變土地利用模式,至關重要。改變當前農民、牧民和林農諸多“不可持續”的土地和資源利用模式,根本的途徑只能是通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促進勞動力轉移。通過農業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和東、中部地區的逐漸遷移,逐漸減少過多農業人口對生態承載力有限之土地和資源的壓力。
5.4迅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具有顯著的社會公益性,中央政府應當迅速開展重點生態服務的補償機制試點,同時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9]。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補償機制,加快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受益主體難以明確界定的森林生態服務,在短期內,政府應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服務補償基金制度,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在長期,可通過立法形式設立生態稅,為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對于受益主體相對明確的森林生態服務,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森林生態服務收費制度。此外,可積極參與國際林業碳匯交易、建立綠色碳基金或森林綠色彩票等方式,拓展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渠道和資金來源。加快研究和落實以重大草原保護建設工程為內容的工程性補償制度,以征用、使用草原付費為特征的利用性補償制度和以超載減畜補貼、草畜平衡補貼、種草補貼、牧草種子補貼等為主要內容的鼓勵性補償制度。實行積極穩妥的草原生態移民政策,緩解人口對草原的壓力。
建立跨省區的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和賠償,建立濕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和濕地占用補償政策。主要圍繞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由中央政府協調和引導,建立以省際橫向補償或賠償為主,中央財政引導或獎勵為輔的利益補償機制;建立起下游對上游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的補償和上游對下游超標排污或環境責任事故賠償的雙向責任機制。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周邊社區對濕地資源的利用,因此理當對原來長期使用濕地資源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態補償。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別重要的地區,采用租賃和買斷土地使用權的辦法,為濕地保護提供更好的保障,與此同時,應對湖泊與濕地實行類似基本農田保護的占補平衡政策,對濕地占用實行經濟補償,補償資金用于濕地恢復。
也應進一步改革、調整和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增加資源開發地區的經濟收益并用于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10-11]。首先要抓緊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步伐,切實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損失成本、代內與代際公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其次,要積極推進資源稅費制度重構,實現對各方特別是對資源型城市的合理補償,并適當提高資源開發補償標準,提高央企分支機構的煤炭企業所得稅預繳比例,將石油、天然氣企業所得稅給留適當比例;擴展資源補償價款的用途,增加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生態與環境保護等。
5.5建立西部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全面評估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區域生態系統過程綜合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體系,全面評估過去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并為未來的生態建設規劃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研究并建立適合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特點的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并完成生態系統綜合評估規范;以現代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30年以來中國西部地區完整的時間序列數據庫,研制數據-模型-軟件一體化的生態參數遙感反演子系統、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分析子系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子系統,開發數據/成果庫管理與信息子系統,集成形成中國西部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運行平臺;分析1978年以來經濟轉型、社會變革和生產力提高的背景情況下,西部地區不同空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宏觀結構特征、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空間分布與變化過程;在對過去30年主要生態系統演化過程和邊界空間位置變化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評價生態系統的支持功能、供給功能和調節功能的現狀,模擬分析其變化過程,在大尺度上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模擬與典型驗證,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演化規律;以中國北方防風固沙功能區、青藏高原三江源水土保持功能區為示范,研究開發脆弱生態恢復典型區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系統,并基于該系統分析脆弱生態系統演變態勢,提煉不同典型區域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植被系統恢復、高效生態產業等生態綜合治理模式;在模擬分析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間的相互轉換和平衡關系的基礎上,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區劃,研究地區之間的生態系統功能服務關系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用戶界面友好的典型脆弱生態區生態補償決策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周珂,王權典,陳特. 我國西部生態安全的法制保障[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2, (4):98-104.[Zhou Ke, Wang Quandian, Chen Te. The Legal Guarantee of Ecosecurity in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2,(4):98-104.]
[2]孫志東. 美國西部開發的教訓看我國西部生態保護的重要性[J].環境保護, 2002, (6):38-39.[Sun Zhidong.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West China Using the Lessons of Developing West Americ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2, (6):38-39.]
[3]全國草原監測報告[R].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09.[National Grassland Monitoring Report[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4]張立中. 中國草原利用、保護與建設評析及政策建議[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 33(5):523-528.[Zhang Lizho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Assessment of Grasslands Utiliza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5):523-528.]
[5]蔣升,陸發安. 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機制若干問題研究[J]. 市場論壇, 2007, (1),27-32.[Jiang Shengyong, Lu Faan. Several Studies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Western[J]. Market Forum, 2007,(1),27-32.]
[6]李清源. 西部生態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及策略選擇.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2):20-23.[LI Qingyuan.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Area of China[J].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2):20-23.]
[7]劉云芬,包宗武,包桂蘭. 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淺析[J]. 內蒙古草業, 2003,15(1):23-24.[Liu Yunfen,Bao Zongwu, Bao Guilan.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 2003,15(1):23-24.]
[8]朱淑芳. 發展生態經濟農業是西部農業的出路[J]. 生態經濟, 2001,5:4-6.[Zhu Shufang. Way Out of Western China’s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1,(5):4-6.]
[9]王信,尹杞月. 建立西部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探討[J]. 生態經濟,2009,(2):161-164.[Wang Xin, Yin Qiyu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Western Area Ecolog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 (2):161-164.]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3
美國生態學家貝利(Bailey)1976年提出了美國生態區域的等級系統,并按地域(Domain)、區(Division)、省(Province)和地段(Section)4個等級進行劃分,編制了1∶750萬的美國生態區域圖。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生態區劃研究與實踐,最初的區劃基本是農業生態區劃[13]。直到20世紀末,中國生態區劃方案都缺乏對人類活動在自然生態環境變化中的作用和影響的系統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對生態資產、生態服務功能以及生態脆弱性和敏感性等指標的研究[14]。對此,傅伯杰等、劉國華等在總結國際生態區劃發展過程與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各種區劃特點的基礎,提出了中國生態區劃的目的、任務和特點,認為中國生態區劃的目的是通過開展全國生態區劃和建立區劃信息系統,為區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提供決策依據,為全國和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服務;其突出特點是將特征區劃與功能區劃相結合,自然環境特征與人類活動相結合,生態與經濟相結合;區劃的方法是在要素區劃的基礎上,利用專家集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初步厘定了中國生態區劃的步驟與內容[14-15],隨后傅伯杰等分別以西部地區與中國整體為對象開展生態區劃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生態區劃的原則、指標、方法、區劃層級系統及其命名規則[16-17]。其中,中國生態區劃方案采用生態大區—生態地區—生態區三級區劃系統。根據中國的氣候、地貌、地形、生態系統特點以及人類活動規律等特征的定量與定性指標,采用自上而下逐級劃分、專家集成與模型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將全國劃分為3個生態大區(東部濕潤、半濕潤生態大區,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態大區)、13個生態地區和57個生態區。生態大區的劃分主要根據中國的氣候和地勢特點,生態地區的劃分主要是根據溫濕指標和地帶性植被;而生態區的劃分,則主要是根據地貌類型、生態系統類型與人類活動影響[17]。
幾乎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生態區劃相繼涌現[18-20]。但是,生態區劃在研究中存在著概念不統一的問題,不同的區劃在區劃目的、原則、方法、指標、區劃單元命名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差異,總體而言,近10a來,中國生態區劃在區劃對象、體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生態區劃雖然從理論上強調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但在經濟區劃中對人類活動的考慮遠遠不夠。其次,雖然一些區劃方案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但定量階段主要發生在指標處理過程,區劃邊界的確定仍以定性為主,基于空間技術與數量分析技術的區劃邊界研究仍較為不足。此外,區劃原則、區劃層次單元命名均存在明顯的差異,這與區劃系統的規范性發育不足有關,同時也是區劃目的差異不可避免的結果。
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為明晰各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保障中國主要生態資源的生態安全,為國家或區域戰略決策、生態資源保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科學依據。本區劃以中國各縣為基本區劃單元,運用現代生態學理論、區劃理論以及GIS技術手段,通過分析研究主要生態因子、生態系統類型及其生態功能空間分異規律,在確定分區方法、分區原則、分區依據和指標的基礎上,對中國進行生態區域劃分。
1 方法與數據
1.1 區劃原則
主導因素原則:區域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功能是極其復雜的,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在各個因素之中,必然有一兩個因素起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其他因 素只起調節、修正或協同的作用。本區劃一級生態大區的主導因素選定為溫度、降水和海拔,二級生態地區主導因素為地貌,三級生態區主導因素為生態系統類型。
便于生態管理原則:生態區劃的目的是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增強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能力,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區劃堅持便于生態管理原則,各級生態分區的邊界保持與縣界一致。
1.2 區劃方法
本研究采用三級區劃,一級為生態大區,二級為生態地區,三級為生態區,各級分區的依據和方法如下:
生態大區:主要依據溫度、降水、海拔和植被指數,之后再結合地形地貌、氣候帶等數據,采用聚類分析和空間疊置方法。
生態地區:主要依據地貌。采用主導標志法和空間疊置法。
生態區:主要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和植被類型。主要采用主導標志法和空間疊置法。
1.3 數據源
本研究用到的數據來源如下:全國土地利用、土壤侵蝕、氣溫、降水、植被指數數據來源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geodata.cn)”。地貌、海拔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自然資源數據庫(data.ac.cn/index.asp);全國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據來源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cfsdc.org/)。
1.4 分區命名
生態大區名稱由“地名+氣候特征+生態大區”構成;
生態地區名稱由“地名+(氣候類型)+生態地區”構成;
生態區名稱由“地名+氣候類型+植被類型+生態區”構成。
2 區劃結果
根據上述生態分區的原則、依據、指標體系和命名方法,結合中國的自然地理特點、生態系統類型、主要區域生態問題和人類活動狀況等要素,采用自上而下逐級劃分、定量分析與空間疊置的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區劃各生態區單元。首先,一級區的劃分主要依據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生態因子(即溫度、降水、海拔和植被因子),在得到全國各區(縣)這些指標的平均值后,利用SPSS統計軟件設置聚為5類進行系統聚類分析,鑒于華北平原和東北地區同屬第一階梯,且溫度、降水以及植被差異較其他區小,在此將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合并為一類,再根據中國地形地貌、氣候帶分布等數據進行空間疊置、合并等步驟,最終得到4個生態大區,即東北部濕潤半濕潤生態大區、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態大區、南部濕潤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原生態大區,在此基礎上,再逐級劃分出11個生態地區(圖1)和63個生態亞區(圖2)。本研究得到的中國生態區劃方案詳見表1。
圖1 生態大區和生態地區
Fig. 1 The distributions of domains and ecoregions
圖2 生態區分區結果
Fig. 2 The distribution of ecodistricts
2.1 生態大區
生態大區可以看成是由氣候因素和水熱對比與地形地貌分異決定的生態區域單元,劃分出4個生態大區:東北部濕潤半濕潤生態大區、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態大區、南部濕潤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原生態大區。具體特征如下:
東北部濕潤半濕潤生態大區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南沿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向西南沿燕山、太行山與黃土高原和淮河相連。該區處于年降雨量400mm等值線以東,氣候濕潤,地貌以平原為主,但也存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山地丘陵地貌,面積約166.64×。本區既是中國糧食主產區,也是中國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區。
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態大區,沿青藏高原北部邊緣,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太行山、燕山、大興安嶺一線為界。根據氣候、地貌和生態系統類型,明顯分為內蒙古高原生態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地區和西北干旱生態地區,面積約為315.82×,地貌以高原、戈壁和荒漠為主。由于主要受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年降雨量較小,是中國干旱半干旱主要分布區,也是中國主要畜牧生產區。
南部濕潤生態大區指的是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藏東南邊緣以東的廣大區域,面積約247.55×,以季風氣候為主,降雨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地貌類型多樣,既有山地丘陵、河流、湖泊和平原,也有高原、壩子、臺地等地貌。本區既是商品林主產區,也是水稻和水果主產區,還是中國主要生物多樣性保育區。
青藏高原生態大區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川西及滇西北地區,總面積約為229.99×,約占國土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該區地勢高亢、氣候寒冷,多數地區熱量欠缺,生態系統以高寒草甸草原、戈壁、寒漠為主。本區既是中國濕地和原始林的主要分布區,還是中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因此,該區是中國乃至亞洲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
2.2 生態地區
生態地區是中國特有的大尺度地形地貌和氣候植被地帶性決定的地域相對完整的生態區域。在東北部濕潤半濕潤生態大區中劃分出東北生態地區和華北生態地區;在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態大區中劃分出內蒙古高原生態地區、西北干旱生態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地區;在南部濕潤生態大區中劃分出川渝生態地區、長江中下游生態地區、華南生態地區和云貴高原生態地區;在青藏高原生態大區中劃分出青藏高原高寒生態地區和橫斷山區生態地區。各生態地區之間具有巨大差異,各生態地區內部具有相似的生態環境特征和問題,可以作為生態環境評價和國家生態環境治理對策制定的目標生態地域。
2.3 生態區
生態區可以看成是由植被類型主導的相對獨立的生態區域單元,采用主導標志法和空間疊置法,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原生植被類型和栽培植被類型空間異質性,兼顧地貌、河流,將生態地區進一步劃分成63個生態區,其中,東北生態地區包含6個生態區,華北生態地區包含5個,內蒙古高原生態地區包含5個,西北干旱生態地區包含6個,黃土高原生態地區包含5個,川渝生態地區包含4個,長江中下游生態地區包含4個,華南生態地區包含11個,云貴高原生態地區包含7個,青藏高原高寒生態地區包含7個,橫斷山區生態地區包含3個生態區。生態區內部具有類似的原生植被和栽培植被,可以作為生態功能保護和生態管理的目標區域。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采用生態大區—生態地區—生態區三級區劃系統,根據中國的氣候、地形地貌、生態系統特點等特征的定量與定性指標,采用自上而下逐級劃分,將全國劃分為了4個生態大區、11個生態地區和63個生態區。此一保持縣域邊界完整性的生態區劃方案可為我國生態 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提供依據,命名方面更加注重慣用名稱的應用,邊界劃分保持縣域完整性,以便使生態環境的數據能與以縣為行政單元統計的社會經濟數據更好地融合,有利于生態管理的實施。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4
2020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植樹節事跡總結情況匯報
春染大地,生機勃發,又是一年造林季。
在x市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xx周年之際,全市各級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部署,繼續緊緊圍繞“x兩區”建設和x會籌辦總要求,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多措并舉,創新模式,積極推進“三創四建”活動,大力開展森林城市創建,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扎實推進x地區退耕還草種草,深度推進造林綠化等工作,全市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征程。
眾人植樹樹成林營造植綠愛綠氛圍
春暖x,草木萌發,植樹造林正當時。
揮鍬培土、堆起圍堰、放置樹苗、提桶澆水……x月x日,經開區清水河廊道綠化植樹現場,彩旗招展,人頭攢動,全市xxxx年義務植樹活動在這里舉行。不一會兒,一株株“新綠”在春風中隨風搖曳,顯露出勃勃生機。
歷年來,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持之以恒開展義務植樹。xxxx年x月xx日,x青少年增綠減霾共同行動xxxx年重點項目在我市啟動;xxxx年x月x日,民革中央機關干部到x開展義務植樹活動;xxxx年x月x日,民建中央國家林業局支部到x林場開展義務植樹活動;xxxx年x月xx日,在xx城賽事核心區舉行x市援建x市x綠化植樹活動。每年我市“植樹日”當天,市綠化委員會均會組織全市黨政干部、x部隊官兵、學校師生和市民代表參加義務植樹活動。自xxxx年以來,每年x月“義務植樹月”期間舉辦的“x千人公益植樹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專題義務植樹活動,也一次又一次將全民參與熱情推向。
今年,全市各級各部門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植樹造林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生態強市的重要內容,全市上下圍繞“履行植樹義務共建美麗x”的主題,堅持“方便群眾、重在參與、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的原則,拓展、創新適齡公民“直接參加綠化勞動”和“間接履行植樹義務”盡責形式,通過認領認養、除草澆水、林木管護、森林撫育、參加綠化咨詢、管護巡護、技術指導服務、綠化科普活動、“互聯網+義務植樹”等多種形式履行義務植樹責任。
創新造林體制機制生態建設成績斐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按照“重點工程抓精品,城鄉綠化抓統籌,林業產業抓增效,資源安全抓保護,生態文化抓普及”的發展思路,高位推動造林綠化工作。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部門解放思想、協同配合、創新機制,林業生態建設持續高質量發展。
創新造林機制,按照“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模式,探索總結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會造林、承包造林等xx種造林模式,并在全國進行推廣。創新融資模式,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資金整合、各方聯創”建設原則,在利用貸款、企業和個體投資等資金籌集的基礎上,從政府購綠和PPP項目繼續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完善激勵政策,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建設格局。創新管護機制,繼續實行施工單位管護、造林業主管護和護林員管護等網格化模式,探索市縣鄉村四級生態林場長效管護體系,實現資源、資產和收益一體化。創立造林與扶貧聯結機制,按照“短期扶貧靠造林、中期扶貧靠管護、長期扶貧靠產業”的生態扶貧工作思路,將生態扶貧貫穿造林綠化全過程,努力實現“政府要綠、企業要利、群眾受益”多贏目標。創新考核機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態環境改善考核領導小組,把林業建設的各項任務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做到責任目標、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和問責措施“四落實”。
全市按照“黨委統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圍繞“一核(x核心賽區)、兩沿(沿河、沿路)、三環(環城、環鎮、環村)、四帶(防風固沙帶、水土保持帶、水源涵養帶、生態經濟帶)”整體布局,創新“工程化、公司化、市場化、項目化、林場化”建設模式,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綠色產業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全力打造x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xxxx年至xxxx年,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xxxx萬畝,完成面積居全省之首,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營造林典范。重點實施了x綠化工程、x地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工程、x風沙源治理工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一批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全市林木綠化面積從xxxx年的xxx萬畝增加到目前的xxxx萬畝,林木綠化率從x.x%提高到了xx%。沿x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農田牧場防護林網、沿河沿路防護林、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以及深山區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為骨干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已基本建成,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成效逐步突顯。
xxxx年,我市空氣質量在全國xxx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xx名,我市也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進入全國前xx的城市,同時,我市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第一。
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濕地公園xx個(國家濕地公園x個,省級濕地公園x個);擁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x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x個,省級自然保護區x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xx處(國家森林公園x處,省級森林公園xx處)。
xxxx年榮獲“中國葡萄之鄉”、“中國杏扁之鄉”;xxxx年榮獲“全國綠化先進單位”;xxxx年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xxxx年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xxxx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為全省首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地級市;xxxx年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示范區,xxxx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xxxx年獲得國家“關注森林活動xx周年突出貢獻單位”。
鞏固市級“創城”成果強力推進x綠化
植樹催濃春意,播綠造福后人。
今年,我市將繼續緊緊圍繞“x兩區”建設和x會籌辦總要求,積極推進“三創四建”活動,一個個擴大x國土綠化面積、提升綠化品質的項目在實施———
積極啟動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按照《x省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實施方案》要求,今年,在鞏固市級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繼續保持“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同時,各縣區正在按照“到xxxx年前,x區、x縣將創建成國家森林城市;x將創建成省級森林城市。到xxxx年前,其他縣區將完成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目標,采取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提升森林質量、鞏固建設成效等措施,陸續啟動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努力打造林灌草有機結合的復合生態體系,加快推動林草資源大市向林草質量強市轉變。
實施x地區退耕種草。為落實x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規劃,進一步修復x地區草原生態系統,提升草原生態功能,促進可持續發展,今年我市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法合規、自愿有償,政府主導、多元參與,農民不失業、收入不降低”的基本原則,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穩步推進x地區xxx萬畝退耕還草種草工作。工作中將引導農民將沙化、鹽堿化耕地,農業基礎差、種植效益低的旱地集中連片退耕,并合理確定補助標準、補助年限,保障農民利益。在此基礎上,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方式,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科學有序發展草牧業、生態旅游業等綠色生態產業,努力打造草原公園和國家示范牧場,構建功能完備的草原生態體系和綠色產業體系。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5
一、林草部門在脫貧攻堅領域工作開展情況
(一)集體公益林管護。2014年-2019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集體公益林管護工作,生態補償面積203.2232萬畝,兌現資金19762.57萬元,涉及16個鄉(鎮),171個行政村,8848戶,40783人。
(二)退耕還林。一是2014年-2019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5.2萬畝,兌現資金4758萬元,涉及16鄉(鎮),5793戶。二是2016年新一輪退耕還林0.1萬畝,兌現資金120萬元,涉及全縣4個鄉(鎮),384戶。
(三)生態護林(草)員選聘工作。按照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和草管員的工作要求,我縣于2016年-2019年期間在全縣16個鄉(鎮),171個行政村中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37人作為生態護林(草)員,兌現勞務收入2086萬元。
(四)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按照2018年度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購買式造林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相關要求,在2018年和2019年期間先后組建了5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其中“縣格色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三個合作社承接了2018年縣片區鎮人工造林(村)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60萬元,資金來源為州級財政資金,項目覆蓋2鎮1鄉15個村794戶3760人,其中貧困戶168戶708人,為項目區農牧民增加勞務收入260萬元,為當地群眾戶均增收為3200元,人均增收為690元,由于在項目后期撫育管護中優先安排貧困戶和貧困群眾,貧困戶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為800元。該項目截止2019年11月為縣格色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撥付勞務費49.46萬元;為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撥付勞務費119.40萬元;為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撥付勞務費70.36萬元。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還承接了2017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項目建設總投資為2665萬元,20%為合作社部分,資金來源為2017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項目覆蓋1鎮2村85戶470人,其中貧困戶18戶92人,項目預計可為項目區農民增加勞務收入280萬元。該項目截止2019年11月為該合作社撥付肥料款和勞務費225.07萬元。
2019年“縣鄉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縣鄉村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兩個合作社承接了2018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項目建設總投資5820萬元,資金來源為2018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項目設計治理面積734.79公頃,其中198.31公頃由合作社實施,截止目前為“縣鄉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撥付2019年度勞務費27.45萬元;為“縣鄉村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撥付2019年度勞務費16.92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退耕還林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高原獨有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因素,自退耕還林實施以來,我縣嚴格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宜林則林的原則,主要以種植生態林為主,無經濟效益,導致退耕還林國家補助到期后農牧民無經濟來源。建議:一是延續退耕還林國家補助或以復種的方式對農牧民進行補貼。二是在退耕還林戶自愿的前提下,對首輪退耕還林進行更新改造,營造兼具采花采果或觀賞功能,具備一定經濟價值的生態、經濟兩用林,既可生態增效,亦可經濟增收。三是將退耕還林納入公益林序列管理,按照公益林生態補償形式進行管護,保障廣大農牧民的經濟效益。
(二)造林專業合作社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人才缺乏,人員素質需提升。合作社人員大多數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普遍素質不高,由于受傳統觀念和宗教的影響,對脫貧攻堅農村造林合作社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參與項目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嚴重阻礙于合作社發展。二是資金匱乏,合作社發展受到限制。我縣目前成立了5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如沒有項目支撐,這些造林合作社將難以為繼,造林合作基本都是通過林業口子管理,日常管理開支較大,沒有管理經費,希望中央、省、州能出臺相關政策,解決造林合作社的部分管理經費。建議:一是加強指導和管理。職能部門要堅持“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干預”原則,搞好對造林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指導,加大對造林專業合作社財務工作的監管力度。二是積極引導,不斷促進造林專業合作社規范化運行。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造林專業合作社堅持依法辦社。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用法律來保護合作社和全體社員的利益,用規章制度來約束社員的行為,為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6
伊犁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部邊陲,是新疆地區生態環境比較優越的地區之一。伊犁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到2006年為止,伊犁地區經普查勘探和評審認可的煤炭資源有292×108t,預測伊犁河谷煤炭資源量可達3009×108t,占新疆煤炭預測儲量的18.84%。伊犁地區大規模的煤炭資源開采和相關工程的建設勢必會對煤炭開采區的陸地生態系統造成大范圍的擾動,對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產生影響。本文以《新疆伊犁伊寧礦區總體規劃》[1]為例,對該煤炭礦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提出對策和建議。
2研究對象概況
新疆伊犁伊寧礦區總體規劃區域范圍位于伊犁河南、北兩岸。礦區由伊南礦區和伊北礦區組成,礦區范圍為1178km2。礦區開發建設采用一次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的方案,煤炭開發總規模為生產煤炭31.10Mt/a,全部采用井下開采,礦井及地面工程建設用地約1653.8hm2。
3伊犁礦區生態補償機制
目前伊犁地區的生態系統環境不穩定,已經表現出退化趨勢,為了避免伊犁地區今后在大規模開采煤炭資源同時,加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伊犁地區的優美環境,提出如下生態補償機制建議。
3.1伊犁伊寧礦區煤炭開采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原則根據國內外生態補償的成功經驗,在煤炭資源開發生態補償過程中,須遵循原則如下。a)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基本原則。在礦區內實施煤炭資源開發的單位或個人有責任和義務在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從生態建設中獲得利益的一切受益者,也有責任和義務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自身的價值給予補償[2];b)預防為主。為保證生態環境與煤炭資源開發的同步發展,要預防為主,保護與建設并舉地進行礦區內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c)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礦區規劃范圍大,生態環境具有差異性,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礦區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補償方案;d)合理、公平。煤炭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生態補償資金的再次分配應做到合理、公平。
3.2制定礦區生態補償機制管理條例伊犁州人民政府應制定伊犁伊寧礦區煤炭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管理條例,以確保在統一尺度下,開展礦區內生態補償。首先確定,伊犁伊寧礦區內煤炭資源開發者必須做到煤炭資源邊開發邊保護,各生產企業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國家現行環境保護要求,環保主體工程與工程設施要求“三同時”;煤炭開發企業受伊犁州人民政府和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其次:煤炭資源開發者也是煤炭資源開發的受益者,礦區內煤炭開發企業必須出資用于礦區整體修復,這是煤炭企業進入礦區開采煤炭資源的先決條件。
3.3伊犁伊寧礦區生態補償實施主體伊犁礦區煤炭生態補償建議政府作為生態補償實施方和實現主體。由伊犁州人民政府具體承擔礦區煤炭資源生態補償。總體負責礦區內新礦和老礦的生態恢復治理。
3.4確定生態補償方式生態補償的發生存在區域差別和行業差別,從補償接收方的便利考慮,以資金補償最為靈活方便、受歡迎[3]。本礦區采用資金補償方式進行生態補償。
3.5生態補償費用通過對礦區煤炭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損失,通過經濟估算的方式,確定為減少或恢復這種環境損失需要付出的資本,從而確定補償資金。
3.5.1礦區地表生態修復成本費用礦區總規劃面積1178km2,到規模末期,初步估算地表沉陷面積達到946.9km2,必須采用多種修復工程進行地表恢復。礦區地表生態修復費用采用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項目課題組(國合會)給出的噸煤計提地表生態修復費用(見表1)作為礦區體表生態修復成本確定系數。伊犁伊寧礦區地處丘陵地區,礦區地表生態修復費用按6.16元/t計算。礦區規模煤炭生產目標為3110000t。經計算,礦區地表生態修復費用為1915.76×104元。
3.5.2地表工程占用草場補償費用礦區總體規劃總計永久占草地1450hm2,屬于二等二級草場。按照新計價房[2001]500號中牧草地補償標準進行補償,二等二級草場補償標準為148元/畝。地表工程占用草場補償費用合計為321.9×104元。
3.5.3占用耕地補償費用礦區實施永久性占用一般耕地65hm2,需要按照國家要求補償征用耕地補償費用,該費用包括了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a)土地補償費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新計價房[2001]500號的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倍~10倍。伊犁伊寧礦區征用耕地主要種植小麥,按照畝產小麥800kg計算,市場價1.9元/kg計算征用耕地補償費用,按照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8倍計算,土地補償費用合計約1185.6×104元;b)安置補助費用。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4倍~6倍。但每畝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本文按照被征用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6倍計算,安置費合計約902.88×104元;c)青苗補償費用。伊犁伊寧礦區占用農田青苗補償費用按照一年種植小麥產能計算,按1520×975元進行補償,合計約為148.2×104元。
3.5.4人員安置費用礦區地表最大變形值大于建筑物的允許地表變形值,井田開采范圍內各建筑物將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在開采過程中對集中比較大居住區采取留設保護煤柱,確保其不受開采的沉陷的影響。而對井田范圍內的北房字村和牧民定居點在開采受影響比較大,必要時采取搬遷措施,可搬遷至井田外的附近村莊,拆除房屋約7200m2。新安置場所房屋面積不得小于被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積,按每戶補償18×104元計算。
3.5.5礦區煤炭資源開采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價值損失伊犁伊寧礦區生態系統主要為草原生態系統,為了避免生態系統價值損失核算與前面重復,本論文核算將從生態服務價值進行價值損失的評估。謝高地等人通過計算得出我國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生態服務價值(見表2)。
3.5.6煤炭開采水資源污染造成的價值損失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與礦井水的治理費用,采用恢復費用法進行核算。礦區生活區年排放生活污水2044000m3,礦井涌水量4632210m3。礦區產生廢水經處理后盡可能綜合利用。根據新疆烏魯木齊地區污水凈化廠的調查,凈化污水平均成本費用為5.4元/m3。廢水治理的總費Q=排放廢水A×凈化污水的平均費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