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養殖場的實習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養殖場的實習報告范文1
這一個月,我被分配到xx市xx鎮xx市養殖場做學徒。這里的飼養技術水平相對較高,豬品種較超前,豬場多規模化。通過在豬場里的基礎操作、平時遇到的一些問題和豬場楊老師的細心講授,對現代的這種中小型家庭自繁自養式的養殖模式有了一定認識和了解。作為一名飼料銷售人員,了解農戶的現實需求,這是一個根本問題。
1豬的品種問題
在現實生產中,經過長期的發展,xx市xx豬的品種相對較超前,以杜洛克、大白豬、長白豬的雜交組合為主。商品豬場母豬主要為長大和大長母豬,終端父本多數采用杜洛克進行三元雜交,生產杜大長和杜長大肥豬。但因豬種更新時間長、豬種混交、本地化嚴重等原因造成母豬生產力低下、肥豬生長速度慢、體型差等多重經濟問題.
2豬的疾病防疫問題
現代豬的流行性感染性疾病非常多,如豬瘟、狂犬、圓環病、藍耳病、口蹄疫等烈性傳染病;如鏈球菌感染、負嗜桿菌感染、傳染性腸炎等細菌性傳染病.這些病傳染性強擴散快,如果防治不完全,造成面積性傳播,對豬場和本地區來說都是毀滅性的.但是以現在農戶所掌握的醫學手段,這種急性傳染病是難以治愈的.為了避免損失,所以防疫才是大問題.很多農戶對于防疫的重要性不是很了解,從防疫質量和防疫效果上都不能做到完全,對防疫的認識、防疫的方法、時間和用藥時的配伍禁忌知識缺乏是農戶面臨的大問題.未治先防,通過合理的防疫程序和不同豬場針對性的防疫,從根本上避免或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從而保證農戶的利益.
3母豬的飼養管理問題
提高農戶的養殖經濟效益,母豬是一個大問題,農戶現在的母豬飼養水平較低,觀念比較落后,多是一統而論,階段性知識較少,對于不同期的母豬營養配比差別區分不大,其實不然,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營養需求不同時期都各不相同.
(1) 妊娠母豬的管理: 配種后0―21天應加強管理,減少應激,應限量飼喂,最好控制在2.0―2.2kg/天。①過高的采食量和日進量會導致胚胎死亡率增加。②過早大量采食會使血液中的孕酮含量下降,造成胚胎死亡率升高。③妊娠后9―13天是著床期,15―21天是胚胎器官分化形成期,豬胚胎易受強烈刺激而死亡。妊娠22―95天,母豬對維生素礦物質元素的需求相對特殊飼料品質需求較高,營養調整應根據實際情況兼顧母豬個體差異適當調整;妊娠90―110天,母豬體內小豬快速生長發育,母豬營養需求量大,此間可將飼喂量最大化(6-----------7kg/天)妊娠110-114母豬即將臨產(進入產房)應根據母豬體型差異適時限飼,直至產前不進食,(1減小母豬腹內壓,防止母豬腸道因小豬蠕動,母豬起臥而導致的腸道扭曲打結。2提前活化動員母豬儲備元)
(2) 哺乳母豬的管理:母豬產子后1-2天,母豬因精力消耗過大、腸胃回復等問題采食較少,也應限制飼喂;母豬哺育期間,溫度是影響母豬采食量的一大問題,少飼多喂是一種有效的增加母豬采食量的方法。(大采食量=大泌乳量+母豬不掉膘)產房里,哺育階段,冷熱寒暑,不同時節,乳豬于母豬生長所需溫度各不相同,乳豬所需溫度高,所以保溫設施要好。乳豬初生,體質較弱,易感染疾病,所以防疫也很重要。93天內滴鼻狂犬疫苗進行狂犬防疫,第14天肌肉注射圓環疫苗進行圓環病防疫,第21天肌肉注射豬瘟疫苗進行豬瘟防疫。)母豬體型較大,壓豬現象較多,所以豬場人員應多注意產房情況的觀察,以免壓豬。乳豬斷奶后,母豬應短期優飼,促使,適時配種。(老在早,少在遲,不老不少在中間)
4仔豬前期的飼養管理問題
乳豬18–20斤后,進入保育房,這個階段,仔豬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高,對飼料的要求嚴格,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低下,易感染,所以很多疾病易復發,應做好2次防疫(豬瘟狂犬口蹄疫)。豬場人員應多注意保育房里仔豬的健康狀況,注意衛生飲水和飼喂,做到豬體壯膘肥,為下階段育肥做準備。
5育成豬的飼養管理問題
育成階段,育成豬的免疫系統趨于平穩,對外界不利因素體抗能力大大提高,較仔豬前期易于飼養,但還是應多注意豬舍內空氣的流通,多注意豬舍內的聞聲清潔與溫度的控制,防止季節性傳染病的侵入。育成豬達到210–220斤后,應根據市場價格,走向趨勢,適時出欄,使利益最大化。
以上是我對本次實習在養殖上的認識,雖然很片面,但也證明了這次實習的效果。很感謝公司給我的這次機會,我也很珍惜,時間雖然很短暫但也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很多精彩而美好的回憶。在這段時間里,公司的史經理和豬場的楊叔都給予了我足夠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工作側面的知識。同時,也讓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和以后的發展方向。在這一個月里我學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不論從知識儲備還是到社會經驗,都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感謝公司,感謝x經理,感謝xx叔,謝謝你們給我的這次經歷。
編輯推薦:
小編推薦:標準實習報告格式
會計實習報告大全
養殖場的實習報告范文2
關鍵詞:水產養殖;生產實習實踐
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根據水產養殖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要求,東北農業大學動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農林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 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99~O1級學生(每年)進行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產(14周)和畢業(14周)相結合的實習,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產實習基本思路
根據高等教育應培養具有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時展需要的復合型專門人才的綜合素質教育總目標的基本精神,結合東北農業大學“面向黑龍江省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人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面培養、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通過構建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切實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的總體規劃,將生產和畢業實習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堅持教學實習與養殖生產生態環境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水產養殖生產經營方式及其設施,以水產養殖技術、土著特產魚類資源評估與利用為主要內容和結合點,堅持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多門主要專業課緊密聯合與協作,經過周密策劃與科學組合進行生產與畢業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二、實習方式與方法
實習學生(5~12名)分為8~13組,每1~3組1名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前指導教師結合實習單位所從事研究或生產任務,給實習學生進行3~7天專業知識、生產技能或試驗方法進行講授與培訓。在實習過程中,每一個試驗或生產環節由指導教師或特聘實習指導教師(技術職稱為副高職以上)進行講解和培訓,并針對上一個環節進行技術總結 實習內容盡可能由實習學生親自操作,對當地漁業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并寫出評估與利用的報告。實習結束時,撰寫實習報告;實習單位結合實習期間學生綜合表現和所掌握知識與技能情況,給出學生生產或畢業實習業績。
三、實習課程范圍、水域和參觀內容
生產實習的課程包括: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 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參加生產實習的指導教師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其中魚類增養殖學1名、甲殼動物增養殖學1名、冷水魚養殖1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2名、水產動物疾病學2名和水產餌料生物學1名。
實習地點: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松浦試驗站和冷水魚試驗基地(牡丹江寧安市)、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黑龍江省鱘鰉魚試驗站(鶴崗市蘿北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房山冷水魚試驗基地、哈爾濱市魚苗繁殖場、黑龍江省軍區政治部農場、佳木斯市農墾佳南養殖場等12處長期實習地點,其中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和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為“掛牌”長期合作實習、試驗、試訓、教學基地。
四、教學目標及其要求
教學目標:復習和鞏固所學的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的基本內容和實驗方法;學習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方法與漁業合理利用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教學要求: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分析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養殖生產的主要環節和基本設施。在研究制定水產養殖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的基礎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關人員進行研討,并撰寫生產和畢業實綱與實習指導書印發給學生,同時相應作好各種物質準備和實習地點、參觀地點選定工作。實習前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印發實習工作計劃并召開全體師生動員大會,實習過程中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定期召開指導教師總結會,研究解決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與難題,這是作好生產和畢業實習工作的基礎條件。
五、結語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招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和單門課進行教學實習存在的弊端等實際問題,教師們以深刻地認識到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學實習的目的是復習與鞏固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方法”的舊觀念已不適應教學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將單門課獨立實習改為多門課聯合進行綜合教學實習(即生產和畢業實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生產技能。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改革意識是生產和畢業實習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參考文獻:
養殖場的實習報告范文3
關鍵詞:養殖水環境化學;教學模式;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66-03
在水產養殖中應該充分重視水質的調控,根據養殖對象所在環境及具體的水質情況,采取積極的、科學的水質調控手段,才能建立起最佳的水產品養殖環境,實現優質、高效的水產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并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1]。《養殖水環境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主要專業基礎課[2],一方面要為學生學習魚、蝦、貝類增養殖學等專業課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又要為學生將來從事水產養殖專業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論和技術準備。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較系統和較深入掌握水環境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2],然后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養殖方式向集約化養殖發展,水質調控技術也隨之變化,也為該課程的授課提出新的挑戰。傳統的教學內容顯得不合理、脫離生產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和枯燥,缺乏興趣,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難于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的。為此,本文根據快速發展的水產養殖業對《養殖水環境化學》的需要,以養殖水質調控為導向,進行課程教學的再設計,基于“實際應用理論學習”的教學思路,理論課采用以課堂教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的方式展開教學。實驗課內容緊密結合養殖生產水質指標的測定項目,符合實際生產需要。從滿足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角度出發,探討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內容建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完善水產養殖學科體系和提高水產養殖人才素質提供參考。
一、水產養殖專業《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需要更新。目前,大多數高校開設水產養殖專業《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授課的主要教材使用雷之主編的《養殖水環境化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版),該教材體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反映養殖水環境化學的發展動態,并在突出學科實踐性、應用性特點的同時,適當增加水環境化學理論知識。但教材出版至今已超10年,教材內容為了避免與專業課內容重復,只根據水環境化學成分的動態規律對水質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見,而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水產養殖專業沒有開設水處理原理及調控的課程。隨著養殖模式逐漸向現代工廠化養殖的轉變,水質調控技術也隨之改變,水處理原理知識需要補充和更新。因此,授課老師應把握養殖模式發展趨勢,關注水環境化學相關的動態,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完善,使學生獲得最新的參考資料。
2.學生缺乏對課程的學習主動性。《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是一門相對難學的課程,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需要很好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知識背景,同時紛繁的推導和計算使得學生難以提高學習興趣,此外,學生對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水產養殖生產實踐中,更是一籌莫展。如果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抽象的教學內容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容易出現“學生上課不聽,教師麻木教學”的后果。因此,從明確教學目的、契合水產養殖專業的特點等角度,對綜合性強的《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的教學再設計是有必要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和激發學生積極性。
3.實踐教學重視不足。《養殖水環境化學》實踐教學對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訓練水質分析操作技能,以及對從事水產養殖專業的生產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各高校水產養殖專業雖然已經充分地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從實踐內容設置和教學形式上來看,表現出實踐教學重視不足,同時學生對實驗操作表現出積極性不高,對實驗基本理論掌握不夠深刻。常規的養殖水環境化學實驗內容主要安排基礎和驗證的實驗內容,雖能起到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但與養殖生產實踐脫節,無法滿足實際生產需要。而且大多數水化學實驗已由教師按要求把所用的藥品配制好,學生進入實驗室后聽老師講解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后直接按照實驗指導書上進行抓藥式的實驗操作,往往實驗過程中一般不會遇到什么問題,但做完實驗不知道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所加藥品起什么作用。這種實踐教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改革措施
1.基于“實際應用理論學習”的教學思路,進行課程教學的再設計。依據“實際應用理論學習”的教學思路,就是本著養殖水質調控中的應用和實例出發,講解其理論知識的宗旨進行教學改革。首先,查找文獻資料,收集不同養殖模式下的水質調控技術,如池塘養殖系統、高位池養殖系統、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生物絮團技術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等實例,然后再以雷之編著的《養殖水環境化學》和王凱雄編著的《水化學》[4]為依據梳理水質調控的理論知識,包括化學動力學、化學平衡、酸堿化學、配位化學、氧化還原化學和相間作用的原理。例如,先通過圖文并茂向學生展示葉輪式增氧機在池塘養殖中廣泛應用,具有增氧的功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發討論,要講解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和亨利定律;在講水質物理調控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即沸石粉被用來控制蝦池的氨氮濃度的一種普遍的做法,讓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其原理,授課教師結合實例講解離子吸附原理及其影響的因素。再比如通過文獻的數據向學生展示1mg/L的明礬能去除0.5mg/L的水體總堿度,產生CO2可使水體pH值降低[5],讓學生討論明礬的作用原理,最后授課教師再講解絮凝作用。通過這種生產實踐中水質調控案例的啟發,讓學生明確了所學知識有何用,如何用并能夠學會用。同時,根據近幾年水質調控技術發展充實了一些熱門話題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含氮物質的氧化還原轉化、氣-液界面的吸附與氣浮分離作用等。在教學過程中對一系列養殖水質調控的典型實例進行了總結,并結合相應的理論內容開展分析,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積極地去探索養殖水化學中的原理、規律。
2.多元手段提高理論教學效果。目前,筆者在《養殖水環境化學》理論講授過程中,涉及到基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如pH調整的有關計算、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計量關系采用板書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對計算過程理解透徹。大多數課程內容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方式,具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特點。近年來,微信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在教學活動中起到輔助作用,只要合理應用,能夠提高教學效果[6]。為此,筆者也嘗試將其應用在《養殖水環境化學》教學當中。通過建立微信教學群,在講課前1周左右,通過微信教學群向學生們提出設計好的相關問題,多數都是實際應用的水質調控的內容。以講溶解氣體為例,可將一些問題,如溶解氧動態對水質化學成分的影響、改善養殖水體溶解氧的方法、氣泡病發生與溶解氧的相關性,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相關專業知識在微信群中進行討論,或自己思考,或查閱相關資料共享。這樣能促進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學會貫通。在課中,教師可根據討論的共性表達在教學設計上有所側重,合理分配各授課內容的時間。在課后,教師通過微信群配置小測驗題目或課后思考題,進一步理解和消化上課所學知識,反饋授課效果。通過微信教學群,教師更多的是提供資源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鼓勵學生將所讀的優質材料及時共享到群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分享,供感興趣的同學閱讀學習,營造集體探究性學習氛圍。此外,其他專業教師也可通過加入微信群與學生進行實習討論和互動,解答學生的疑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因此,采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相結合,微信平臺的介入無疑豐富了《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地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拓展,增加了學習興趣。
3.生產科研結合加強實踐教學。養殖水環境化學實驗是通過化學分析和應用實驗使學生掌握養殖水化學組成成分的測定方法和有代表性的常用化學分析儀器的使用方法,使學生掌握水環境化學基本原理和漁業水質調控技術,為將來從事水產養殖專業生產和科研工作做好技術準備[7]。根據水質調控技術的發展,在生產中常用的pH值、溶解氧、總硬度、堿度、總氮、氨態氮、亞硝酸鹽、化學耗氧量等水質調控指標選入實驗內容。教師帶幾個學生從學校附近的養殖場現場采水樣,送到實驗室測定相關水質指標,并讓學生做好現場采樣的基本情況記錄,如水色、透明度、養殖對象等。實驗過程中,學生自己配置藥品按操作步驟進行,教師從旁指導。實驗結束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討論實驗結果對養殖生產的影響。由于實驗內容符合實際生產需要,激發熱情,使學生明白學以致用,而不是機械記憶。在課程結束后下一學期,進行為期5周魚類增養殖的實習,我們安排了實習期間養殖過程水質指標的跟蹤測定內容。學生根據測定水質指標如pH值、溶解氧、總硬度、堿度、總氮、氨態氮、亞硝酸鹽,按小組自行準備需要用到的實驗藥品、儀器、耗材等按照操作步驟獨立完成,最終以實習報告形式提交。比如跟蹤測定了高位池育苗石斑魚的溶解氧在水層分布及動態變化;氨氮、亞硝酸鹽、pH值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石斑魚的變化。通過實習讓課程內容延伸,學生能獨立開展水質調控指標的測定,掌握水質因子對養殖生產的影響存在著交互作用,并明白在不同的養殖模式水化學成分表現形式和動態不相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從事養殖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提供平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無縫對接,形成育人聯動效應,推動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本科生人才培育工程的順利實施,激發學生參與學術活動的積極性,學院積極推動本科生進實驗室項目,使得科研活動走到學生當中。配合學院開展的活動,筆者開設養殖水環境化學研究設計型實驗。選擇了適合本科生的現有知識儲備,保證研究設計型實驗的可操作性的實驗內容,包括石斑魚在不同環境因子條件下耗氧率、窒息點、排氨率的測定;氨氨、亞硝酸鹽對不同發育階段石斑魚的毒性試驗;石斑魚工廠化養殖系統水環境變化及影響因子研究。為了順利完成實驗,學生除了應用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相關知識還要自主查閱相關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及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實驗過程中數據收集、數據統計分析。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激發參與科研工作的熱情,幫助學生加深對科研實踐的理解,培養適應未來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莫國華.關于水產養殖水質調控技術的探討[].當代畜牧,2014,(11):95-96.
[2]雷衍之.養殖水環境化學實驗[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姜宏波,包杰,何劍斌,等.《養殖水環境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與探索[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3):34-36.
[4]王凱雄.水化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5]申屠青春,董雙林.池塘養殖生態系水質調控技術研究綜述[J].水利漁業,1999,19(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