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1
目前,對物聯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概念,總體來說它是指利用各種傳感器和互聯網連接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物聯網就是利用數據采集設備,如傳感器、二維碼、電子標簽等實現對物體信息的采集,然后組成一個嵌入式網絡,通過異構網絡的融合技術,通過通訊接口實現嵌入式網絡和互聯網的對接,實現對物體的監控。物聯網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各種方法和形式對物體、人、設備進行感知,實現無所不在的感知;實現不同網絡接入方式、不同應用系統、不同環境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綜合信息服務,支持信息數據處理和輔助決策實現智能服務。供應鏈管理與物聯網理念一致,通過信息共享,建立協同關系。因此,物聯網對供應鏈的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首先,物聯網技術幫助物流企業跟蹤貨物,跟蹤運輸設備的狀態。這些信息共享給上下游后,提高上下游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多贏。其次,供應鏈上的所有信息在一個平臺大集中后,可以利用大數據優化運輸路線,優化配載,為物流企業帶來價值。通過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智慧物流平臺提供感知供應鏈的能力,可以更智能、更有效地管理物流運輸活動的整個過程,幫助企業提高物流過程的可控性,提升物流服務質量。因此,研究物聯網在供應鏈上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供應鏈
物聯網技術使整個物流供應鏈管理更精準、高效、智慧、可控、可知及可視。通過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強化物流精益管理,提高調度智能決策;通過運用攝像頭、溫濕度和紅外線傳感等技術手段,實現全環節可視監控;通過RFID技術,對批次物料進行標識和不中斷傳遞,實現物料全過程質量監控和回溯;通過生產過程數據自動采集、自動加工,實現智能信息處理與服務決策,實現整個供應鏈全面覆蓋、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傳感監控網絡”采集捕獲的信息,通過有線網絡、無線網絡、衛星通信、電信網絡、廣電網絡、藍牙等多種傳輸技術和通信網絡,快速準確地上報監控信息智能分析系統,分析系統根據預先定義的關于物移、闖入、徘徊、滯留、超速、越界、溫/濕/火/水/煙等不同環境異常觸控閾值條件,生成不同優先級的警報信息,并以指標、視頻、聲音、時間等不同維度的信息通報用戶。實現對環境、位置、時間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精細化管理,提高物流倉儲管理的安全可控性。通過這樣的集成,可以方便地實現:在物流中控室隨時檢查某個工作間的溫、濕度傳感標簽,溫、濕度標簽在接收到溫、濕度數據后,可以定期向遠距離閱讀器發送數據,這些數據信息實時傳輸到監控室的顯示屏上。當任何一個監測數據超過事先設置好的警戒線時,就會發出報警提示,監控平臺可以在第一時間確定位置,進行有效處理,實現快速響應。另外,可以將監控系統與移動通信技術相結合。在機房出現異常時,利用短消息、郵件、手機或電話振鈴等方式進行提醒,充分實現無人值守的遠程監控,提高物流現場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智慧供應鏈平臺架構設計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供應鏈平臺的總體架構設計思路,以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思想為核心,建立統一的平臺多元數據中間件,基于物聯網和SOA技術,建立流程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見圖2)結構體系,以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系統資源和數據資源,增強供應鏈的可視性,強化績效管理和成本控制,為供應鏈提供監控調度手段,提升供應鏈整體執行效率,降低供應鏈總體成本,為智能化決策支持提供依據。
4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方式發生巨大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管理,實現產品的質量保障。通過在供應鏈各個環節運應物聯網技術,如RFID、二維碼、電子標簽等,對每個物品的流動信息進行采集,保證物品的可追溯性,實時監測產品的動態信息,利用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換,通過信息平臺可以查詢這些數據信息,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管理,保證產品質量,提高企業信譽度,實現價值最大化。(2)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保證信息的同步傳輸,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同步是供應鏈信息化追求的目標,只有實現各個環節信息的同步化管理,才能有效發揮供應鏈協同化管理的價值。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各環節的信息采集,及時發送信息平臺,及時共享,減少數據采集的失真現象。快速有效的數據流動,可以有效應對客戶需求的變化,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大大減少庫存量,降低企業成本。(3)實現供應鏈的智慧管理。通過物與物的信息交換,實現自動化控制,減少對人工的依賴,節約成本,減少出錯率。智慧的物流供應鏈系統通過對數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和智能分析技術進行智能化處理,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將結果回傳到設備采集器和節點,實現整個系統的閉環控制。遇到緊急情況,根據這些數據信息,自動啟動防護預案,實現多系統聯動,全面提升災害自動修復水平,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管理。
5結論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2
關鍵詞:智能物流;制造業;協同
基金項目:寧波大紅鷹學院校科研基金項目:“智能制造、工業4.0背景下的寧波現代物流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320161026)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4日
工業4.0時代的制造企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式生產,而是借助于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從客戶需求開始,按照客戶訂單、客戶化設計,采購、物流、生產計劃到生產的全流程進行的拉動式生產。借助于龐大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進行信息流與物流的高度智能化流動是工業4.0時代實現上述拉動式生產的重要保障。
一、物流業與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相關綜述
制造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在這方面,國內外學者有了很多研究成果:鄭麗娟(2014)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基于2002~2013年蘇州地區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中相關指標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盛珊珊(2015)從智能制造對供應鏈需求變化的角度對“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環境下的智能制造及其對物流供應鏈的要求進行了闡述。唐振龍、陳湘青等(2015)認為工業制造業到了工業4.0的智能制造能促使物流業與制造業走向融合。
二、物流業與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的必然
隨著信息技術像制造業的全面滲入,可實現對生產要素的高靈活度配置和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從工廠布局、生產流程、企業管理模式以及生產管理方式等進行變革。工業4.0時代的智能物流服務的是工業4.0時代智能化的供應鏈、生產鏈,在工業4.0時代,客戶需求高度個性化、產品創新周期繼續縮短,生產節拍不斷加快,這些不僅僅是智能生產系統本身的問題,更是對整個服務于智能生產供應鏈的物流系統提出的挑戰。與此同時,業務流程、物料供應鏈由傳統的企業內部為主的鏈接發展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上下游高效供應鏈為紐帶、以企業之間的智能物流為支撐的虛擬制造體系。從物流與生產制造業的關系來看,在智能制造框架下,智能物流是實現從客戶到智能制造工廠環境的關鍵,也是構建整個智能工廠的基石,具體而言包括從智能采購物流、智能生產物流以及智能銷售物流等不同的物流作業環節。
從生產物料周轉單元來看,智能物流系統需要具備既有自助管理本單元庫存的能力,又有具備與該供應鏈上下游作業實現自動庫存報告與動態更新的能力,實現單個生產流程對庫存的智能化控制。在這方面,德國物流研究院早在2011年就自主研發了inBin智能周轉箱技術,并且通過該周轉箱技術實現了對企業整個生產、運輸系統的主動控制,使得運輸系統能自動地將箱子送達對應目的地。
三、工業4.0時代寧波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政策梳理
在全國同類型城市中,寧波在智能物流發展方面起步很早,早在2010年,寧波市就制定了《第四方物流平臺業務服務規范》、《第四方物流平臺電子商務交易規范》等12個第四方物流平臺市級地方標準規范,作為全國首創的該領域標準,它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其他專項物流技術,綜合集成各種物流信息,實現互聯共享、融合創新,構建具有優化資源、中樞決策、流程協同、人性化服務的智慧物流協同平臺;并且在2012年,寧波市全面啟動智慧物流標準化建設,市質監局和市發改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寧波市物流行業特色和發展方向,研究形成了《寧波市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圍繞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實施方案,對智慧物流的定義及其標準化工作的功能特征、任務目標、關鍵措施等進行了詳細闡述,為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提供了依據,在具體實施方面:寧波市相繼開展了20多項智慧物流標準化試點,涉及平臺服務、集裝箱運輸、危化品運輸、零擔貨運、倉儲管理等物流產業各個領域。其中,既有塑料電子商務服務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也有交通物流業RFID技術應用、航運交易服務、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服務、集裝箱雙重運輸服務等一批省、市級智慧物流標準化試點項目。
從現有的主要物流體系平臺狀況來看,寧波現有的智能物流服務業主要集中在物流平臺、第四方物流服務和具體的非企業生產物流方面,而針對以企業生產物流為核心鏈接供應鏈上下游的制造業協同發展物流產業及物流服務還較少,但這恰恰是工業4.0時代,制造業鏈接消費者實現按消費者需求完成低成本的拉動式生產的關鍵之一。
四、工業4.0時代寧波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展望
寧波物流業要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在現有物流體系基礎上還需要更進一步切合寧波產業發展需要,做好慈溪家、余姚塑料以及新興材料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鏈物流智能化升級服務。
首先,可以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政策、資金等資源的調動進行科技資源的集聚,通過以智能化供應鏈為核心的創新鏈條驅動,圍繞傳統優勢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實現現有產業物流供應鏈上的跨越式發展;最后實現帶動整個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其次,物流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基礎是制造業要先具備實現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占領制造業高端的恰恰又是被稱作“國之重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因此要占領制造業制高點必須著眼于企業智能制造所需的包括智能物流在內的資源的獲得;把握智能制造發展特點和規律,整合現有的寧波智能物流、平臺標準,借鑒國內外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智能裝備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建設。
最后,通過“制造+服務”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價值鏈控制力。當前,從國內制造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制造業服務化是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增值點,也是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的焦點,因此寧波發展“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業也應考慮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通過“服務”和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鄭麗娟.灰色關聯模型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實證研究――基于蘇州地區行業面板數據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1.
[2]盛珊珊,邱伏生.滿足智能制造要求的物流供應鏈建設研究[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5.12.
[3]唐振龍,陳湘青,王衛潔,關秋燕.工業化演進與制造業物流發展及對佛山的啟示[J].中外企業家,2015.12.
[4]鄧良.中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實證分析――基于經濟轉型期行業面板數據分析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3.27.7.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3
“十三五”期間,中國集團企業將從應用、技術、信息資源、安全、IT管控五個方面完善和優化信息化戰略。
構建以“四鏈融合”為核心的信息平臺
在國家強化“兩化”深度融合、工業4.0的大背景下,構建以生產精益、供應協同、產融倍增、決策靈活為特點的“四鏈融合”信息平臺,優化原有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體化應用系統,將成為“十三五”期間集團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大重點。
所謂“四鏈融合”指的是通過智慧決策信息平臺、智慧營運信息平臺、智慧金融信息平臺和智慧物流信息平臺的有機結合,實現管控鏈、生產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融合,有效創新商業模式,大幅提升集團的競爭力。
通過智慧決策信息平臺實現管控鏈的協同化、高效化、智慧化管理,通過管控鏈將企業戰略有機融合到物流、生產、金融等各環節,發揮總部在企業整體運營中的服務、指導、管控等作用;通過智慧營運信息平臺實現生產鏈的一體化、可控化、智能化管理,打通營銷、生產、供應、物流的信息命脈,支撐高效、安全、環保的生產經營,發揮生產在戰略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智慧金融信息平臺實現價值鏈的感知化、智能化、高端化管理,對內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對外發揮金融資產的價值最大化,體現金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集團供應鏈的可視化、動態化、智能化管理,打通營銷、商貿、物流、生產、金融的信息命脈,創新商業模式,發揮物流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以“大云平移”為核心構建全新基礎設施
在技術方面,“十三五”期間,集團企業要以“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全新基礎設施。
在大數據方面,將實現“大量數據”向“大數據”的轉變。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大數據獲取、存儲、組織、分析和決策四個階段。
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可以圍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管理兩個方面進行規劃。實現傳統結構化數據管理模式與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模式的有機結合,是大數據管理平臺得以發展和推廣應用的關鍵因素。要充分利用高度可擴展的Hadoop大數據處理系統和MapReduce技術,實現新舊數據、新舊信息系統、新舊軟硬件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應用和新知識的發現。
在云計算方面,構筑更為靈活的混合云架構支撐應用融合。企業新業務的拓展很大程度上依靠靈活的IT架構來作為支撐,使得混合云應用更加廣泛。為了在周期性的IT能力需求波動和業務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集團企業應該為核心業務打造私有云平臺,而將支撐邊緣性業務和新業務的系統遷移到公有云平臺。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整合將成為一大挑戰。私有云和公有云的集成需要從服務器點對點連接、底層存儲集成、數據同步、消息同步等方面實現。
在平臺方面,要利用電商平臺優化企業管理模式,提高生產率,降低經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電商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商業模式復制到互聯網上,而要結合企業自身優勢與特點,充分考慮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構建多主體共享的商業生態體系,借助網絡效應實現多主體的商業共贏。電商的應用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拉近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縮短供應鏈,實現按需生產,驅動產品創新,實現全球采購和營銷,促進組織的扁平化。
移動應用+互聯網
深度推廣企業移動應用建設。通過移動辦公和掌上運維等傳統業務運營支撐類移動應用,實現涉及企業內部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過程的內部管理的移動應用,提升決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強化精細化管理。在內部應用建設完善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移動應用覆蓋面廣、到達率高優勢,創新業務服務模式,將業務模式從傳統營銷模式向移動終端營銷轉移,實現精準營銷。
企業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啟,企業聚力互聯網轉型,搶占未來產業高地。“十三五”期間,互聯網將發生重大變化,移動互聯網應用將全面深入,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各環節的應用將普及,產業互聯網時代將正式開啟。大批企業將通過“十三五”信息化規劃,著力將互聯網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互聯網轉型。
當前以互聯網金融、O2O、P2P等為主要形式的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沖擊越來越大,這就要求處在爬坡過坎、結構調整關鍵時期的集團公司,必須高度重視和盡快融入信息化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隨著集團公司創新戰略的深入實施,產業鏈的延長和拓展,相應的管理面將不斷擴大,這就要求集團企業盡快建立適合集團戰略轉型和產業發展的信息化系統。
集團編碼落地和信息資源整合
以集團主數據項目為抓手,實現集團編碼落地和信息資源整合。在集團范圍內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編碼體系,落實集團統一的信息編碼規則,實現信息的唯一性、統一性,避免數出多源、信息失真、信息缺失,促進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并支持集團財務穿透查詢、人力資源綜合統計等業務的開展。
集團企業應該通過主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統一管理整個集團的重要信息,如人員、產品、組織、崗位職責等信息,確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塊、跨公司、跨業務系時的一致性,實現重復應用和信息共享。
以生態圈安全為出發點設計安全架構
信息安全環境與信息技術突破帶來信息安全架構設計理念的變革。隨著國家對信息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企業面臨越來越多來自政府、行業組織和自身戰略的合規性要求。同時,信息安全的建設要適應云計算、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普遍應用。信息安全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基礎能力,企業需要從架構層面考慮如何應對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方面的挑戰。
安全架構設計的重點從自有封閉系統安全向安全生態圈建設轉變。企業需要與上下游企業,以及安全管理機構和評測機構等第三方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在管理制度、流程、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協作,確保企業安全目標的實現。
從被動式服務向主動式服務轉變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4
關鍵詞:中國;物聯網;RFID技術;智能物流
1 目前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
1.1 以傳統的經營方式為主、信息化程度低
我國目前對現代物流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絕大多數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運輸、倉庫、配送、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各自獨立的管理活動。從觀念上還停留在傳統的物流的觀念上,物流供需雙方往往都關注價格而忽視“供應鏈”所能帶來的總成本降低的優勢,許多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極低,仍普遍采用電話、傳真等傳統設備開展業務,從而使企業反應遲緩、效率低下。少數一些物流企業雖然已經開始了信息化建設,但其使用的相當一部分國產物流管理軟件仍停留在“電算化”的層次,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不能實現集成和實時控制,無法從根本上降低運營成本及提高效率。
1.2 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
盡管我國已出現了一些專業化物流企業,但物流服務水平和效率還比較低。尤其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另外,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缺乏必要的服務規范和內部管理規程,經營管理粗放,很難提供規范化的物流服務。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與經濟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各種物流設施及裝備的技術水平和設施結構不盡合理,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較低,不能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設施的效率。
2 物聯網發展促進智能物流的建設
當前,物聯網發展正推動著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技術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來的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智慧物流將迎來大發展的時代。據專家預測分析未來的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將出現如下幾個趨勢:
2.1 利用RFID技術促使供應鏈與生產融合并實現智能化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但是我國物流業現狀中較為注重供需雙方的價格成本,并沒有估量采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供應鏈”的優化成本遠遠低于以前的傳統運輸成本。如果物聯網中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得到普及,使得物與物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提供平臺,而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物聯網的普及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2.2 利用發達的互聯網網絡開創智慧物流網絡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如一些社會化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能夠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聯網或物聯網手機終端,實時便捷地查詢、追溯產品信息。這樣,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就不僅僅是一個物流智能系統了,它將與質量智能跟蹤、產品智能檢測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
3 智能物流的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智能物流的建設離不開網絡信息的鏈接,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網絡安全問題,而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各種消費需求與客戶訂單,怎樣能使物流業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滿足人們的需求,并能在最優化的條件下實現效益最大化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3.1 實施智能物流的成本開發高
實現智能物流RFID技術開發的成本對于建設智能物流道路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一道墻,盡管RFID技術有很多優勢,但提到RFID應用是很多人會有疑問,那就是誰來為RFID買單?“以RFID標簽開發為例,當前可以實現遠距離掃描的標簽每個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個解讀器成本大約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成本還包括接收設備、系統集成、計算機通訊、數據處理平臺等綜合系統的建設等。這對低利潤率的物流產業可謂是難堪重負。業界預計,只有當標簽成本將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圍的應用。”所以在我國RFID的推廣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實現智能物流的道路還任重道遠。
3.2 難以形成統一的業界標準
物聯網是一個多設備、多網絡、多應用、互聯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個大網,相關的接口、通信協議都需要有統一標準來指引。整體上來看,由于各行業應用特點及用戶需求不同,國內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標準規范,這成為了物聯網發展的最大障礙。標準的研究要有權威性、應用性、被行業接受,就目前而言,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和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采用1000mm×1200mm標準、集裝箱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大大降低了系統運轉難度。在物流信息交換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也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各國之間的系統交流更簡單、更具效率。韓國產業資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發展五年計劃提出了推行物流設施的標準化問題。所以我們國家可以效仿一些國家的有用經驗來發展我國的物流業。
3.3 政府政策要有所側重并付諸實踐
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更多地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真正落實到實踐上的很少,我國很多物流企業都是自主經營的,這就是我國物流業得不到提升的一大障礙,如果政府能在資金技術上對一些小型物流企業進行支持并且不斷融合一些小型物流企業與大型物流的整合,物流也不斷得到統一化標準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推快我國實現智能物流的步伐。
4 結語
社會是不斷的發展的,我國憑借強大的物流產業的市場,以及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最終我國會實現物聯網與物流業的整合,從而轉型我國的物流產業,使得產業化不斷升級,最終為我國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福生.物聯網開啟全新生活的智能時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楊剛.沈沛意.鄭春紅.物聯網理論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寧煥生.張彥.RFID與物聯網.[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4]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物聯網及其對物流供應鏈影響之展望,2010.
[5]佚名.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問題,2011.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5
ELP平臺緊緊圍繞國網公司“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戰略目標,堅持“服務工程、保障供應、質量第一、安全高效”原則,以精準有序保障物資供應為核心,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強化資源統籌、質效優先、專業創新,大力推進現代智慧供應鏈建設成果應用、落地,全面提升物流工作質效,為 “新基建”下的特高壓等電網工程建設提供堅強物資保障。
ELP平臺主要包括兩項核心功能:運輸監控、配送規劃,及六項拓展功能:供需對接、應急運力、服務評價、資源共享、數據分析、供應鏈金融。自上線以來,持續、穩定、高效運行,平臺注冊用戶總數已達28000余個,監控總里程達150余萬公里,為近1000批物資提供了全流程線上可視運輸監控服務。目前已在全部重點基建工程中全量應用,各單位計劃到2020年底全面覆蓋220kV及以上線圈類設備(變壓器、電抗器)及鐵塔。平臺投入使用后,管理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一、提升物流數字化應用水平。應用物聯感知技術,開展采購物資運輸監控,跟蹤物流軌跡及狀態,運輸任務、物力資源、位置參量等信息形成結構化數據,提升數字化應用水平。
智慧供應鏈建設范文6
[關鍵詞] 運動服裝企業 供應鏈比較 耐克 李寧
一、運動服裝企業的供應鏈特性
1.運動服裝行業的本質
郎咸平在研究運動服裝行業時,構建了著名的行業本質金字塔,如圖1。金字塔的第一層是最基本的“產品實物”,第二層是“提升運動表現”,第三層是“聯系運動精神”。耐克和李寧之所以能占據目前在行業中的地位,正是抓住了行業的本質,把運動服裝與運動精神聯系起來,通過虛擬經營,把有限的企業資源從生產轉移到了設計和營銷,從而到達金字塔的頂端。
2.運動服裝企業的供應鏈特點
(1)基于微笑曲線的物流與供應鏈分析
微笑曲線為運動服裝企業物流與供應鏈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如圖2。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具備高附加價值的分別是專利、技術和品牌、服務,耐克、李寧等優秀企業紛紛集中有限的資源,通過研發和營銷來實現。而在微笑曲線的底端,僅有低附加價值的組裝、制造,以及中間的物流。在這種企業運作模式中,供應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供應鏈的有效整合,使得上下游企業無縫對接,高效運作,最終使企業乃至整條供應鏈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費舍爾的供應鏈匹配模型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的馬歇爾•L•費舍爾教授提出了供應鏈匹配模型。他將產品按需求性質分為實用性產品和創新性產品兩類,將供應鏈功能分為實物功能和市場協調功能兩種,形成一個供應鏈戰略與產品戰略的四象限組合,這就是費舍爾的供應鏈匹配模型,如圖3。
由于運動服裝行業具有產品種類數量繁多、生命周期短、市場反應迅速等特點,所以運動服裝屬于創新性產品,根據費舍爾的供應鏈匹配模型,運動服裝企業應建立高度快速反應的供應鏈體系與之相匹配。
二、中外運動服裝企業供應鏈比較研究的指標選取
1.定性指標
根據IBM公司對全球近400位供應鏈執行官進行的“全球首席供應鏈官調查報告”, 定性指標主要包括先進、互聯、智能三個方面。
先進指以前由人工創建的供應鏈信息將逐步由傳感器、RFID標簽、儀表、執行器、GPS和其他先進設備和系統來生成。
互聯指智慧的供應鏈將實現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一般情況下,不僅可以與客戶、供應商和IT系統實現交互,而且還可以對正在監控的對象,甚至是在供應鏈中流動的對象之間實現交互。
智能指為協助管理者進行交易評估,廣泛采用智能系統以衡量各種約束和選擇條件,模擬各種行動過程。智慧的供應鏈還可以自主學習,無需人工干預就可以自行做出某些決策。
2.定量指標
定量指標主要包括三項財務指標,即資產收益率、庫存周轉率、收入增長率。這些指標是借鑒了權威市場調研公司AMR Research連續多年評選世界供應鏈25強時所使用的財務指標。
資產收益率(ROA)為整體運營效率和生產力提供了總體體現。
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總資產
庫存周轉率(Inventory turns)可以衡量供應鏈快速響應的程度。
庫存周轉率=銷貨成本/存貨
收入增長率(Revenue Growth Rate)可以清楚地反映市場和組織效率,也為創新提供了線索。
收入增長率=(今年銷售收入-去年銷售收入)/去年銷售收入
三、耐克與李寧公司供應鏈定性比較
1.耐克公司的供應鏈
耐克公司在供應鏈管理及創新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其物流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非常先進,通過自建配送中心、在全球布局生產基地等手段,對其客戶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務,確保了競爭優勢。
2000年以來,耐克開始導入全球統一的供應鏈信息系統NSC(NIKE Supply Chain)。耐克通過與埃森哲公司合作,進行業務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簡化并合理化了業務流程;通過與SAP、Bristlecone、惠普等公司的合作,進行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術和Internet技術的整合應用,實現了耐克公司的各國家分部與區域/全球總部之間,以及與制造商、第三方物流廠商、零售商和最終客戶之間的充分整合和信息實時共享,從而使得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耐克在其電子商務網站Nike. com上進行網絡營銷,并使用電子商務物流方案,將部分物流業務外包給UPS、MENLO等物流公司,實現NIKE從虛擬世界到消費者家中的快速服務。
2.省略)和潭友網(tanyou.省略)三方合作聯手推出網上專賣店,李寧全面進入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耐克與李寧公司供應鏈定性比較見表1。
由表1可見:
在先進性指標方面,耐克顯然領先李寧。李寧公司僅從倉庫與配送中心建設出發,運行了物流直發項目,實現了安全庫存,且使用的技術、設備、系統等顯然要遜色耐克很多。因此,李寧想要在供應鏈整合方面有進一步突破,需實現供應鏈系統的整體升級。
在互聯性指標方面,耐克與李寧可謂平分秋色。并且李寧在互聯性的改善和提高方面比耐克更顯著,但隨著日益擴張的全球化戰略,李寧應著眼于更廣闊的全球視野來部署其供應鏈網絡,爭取在全球互聯上趕超耐克。
在智能性指標方面,耐克明顯優于李寧。未來智慧的供應鏈將更加先進、互聯、智能,耐克始終走在供應鏈發展的前端,而李寧在供應鏈優化與整合方面仍然任重而道遠。
四、耐克與李寧公司供應鏈定量比較
由于耐克公司的財年是從每年6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而李寧公司的財年是從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為此,本文根據李寧每年的期中報告及年度報告,將數據進行了調整,使之與耐克的年度報告期間基本一致。見表2-表4。
1.資產收益率的比較
表2 耐克和李寧公司的資產收益率比較
年份
指標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單位:百萬美元)
凈利潤 1211.6 1392.0 1491.5 1883.4 1486.7
總資產 8793.6 9869.6 10688.3 12422.7 13249.6
資產收益率 13.78% 14.10% 13.95% 15.14% 11.22%
李寧 (單位:百萬人民幣)
凈利潤 145.8 238.4 363.2 609.0 860.1
總資產 1357.1 1799.0 2322.2 3903.8 4974.5
資產收益率 10.74% 13.25% 15.64% 15.60% 17.29%
從表2三組數據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李寧的凈利潤、總資產一直呈上升趨勢,而耐克的凈利潤、總資產在2009年時出現回落,這可能與國際金融危機下耐克為減少風險而出售部分資產有關,但李寧的凈利潤、總資產遠不及耐克(注意:耐克的數據單位是百萬美元,李寧則是百萬人民幣)。在資產收益率上,耐克的資產收益率在2006年之前均高于李寧,從2007年開始,被李寧超越。
2.庫存周轉率的比較
表3 耐克和李寧公司的庫存周轉率比較
年份
指標(單位:次•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庫存周轉率 4.4 4.3 4.4 4.5 4.4
李寧庫存周轉率 3.8 4.9 5.1 6.0 6.5
由表3得知,耐克的庫存周轉率變動不大,五年來一直維持在4.3-4.5之間。李寧的庫存周轉率從2005年的3.8增至2009年的6.5,增長迅猛可能與李寧從2006年開始實施加速反應的供應鏈流程(PPT)有關。
3.收入增長率的比較
由于李寧是2004年才上市并對外公布財務數據的,在此之前的銷售收入無從得知,無法計算出2005年的收入增長率(額),因此從2005年開始比較兩公司的收入增長率。
表4 耐克和李寧公司的收入增長率比較
年份
指標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單位:百萬美元)
銷售收入 12253.1 13739.7 14954.9 16325.9 18627.0 19176.1
收入增長額 - 1486.6 1215.2 1371.0 2301.1 549.1
收入增長率 - 12.13% 8.84% 9.17% 14.09% 2.95%
李寧 (單位:百萬人民幣)
銷售收入 - 2193.7 2718.1 3718.0 5500.1 7681.2
收入增長額 - - 524.4 999.9 1782.1 2181.0
收入增長率 - - 23.91% 36.79% 47.93% 39.65%
由表4可知,耐克的銷售收入逐年增長,尤其是08年增長率達到了14.09%,但是在09年遭到重創后,增長率也只有2.95%。李寧的銷售收入、收入增長額均逐年穩步增長,增長率更是明顯高于耐克。
通過以上對耐克和李寧財務數據的比較,可得出以下結論:
1.單純從資產收益率、庫存周轉率和收入增長率的歷年數據及趨勢來看,李寧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這三個指標上都已經超越了耐克。但是從凈利潤、總資產和銷售收入這三方面來看,李寧在規模上遠不及耐克。
2.李寧之所以在上述三個指標上優于耐克,可能是因為目前李寧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國內,通過近年來對供應鏈的優化與整合,在供應鏈的快速反應上有了顯著改善,因此在這些指標上有所體現。而耐克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上的消費需求大幅減少,且通貨膨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使得公司不得不精簡組織結構和資產,經營業績有所下降。
3.以上數據所反映的是在國內市場上,李寧的表現已十分優秀,甚至能與耐克匹敵。但隨著李寧的國際化,從全球市場來看,其能否保持在資產收益率、庫存周轉率等方面的優勢還是個未知數。因此,李寧應在穩步中求發展,切勿操之過急,以免喪失了現有的競爭優勢。
五、對國內運動服裝企業供應鏈整合與發展的啟示
通過以上比較,不難發現,盡管李寧在定量指標的一些方面超過耐克,但總的來說,耐克在供應鏈優化及整合能力方面居于全球行業領先地位,值得李寧及國內其他運動服裝企業學習。
1.加強技術研發,提升運動表現
像耐克這樣成功的運動服裝企業,在保證產品實物質量的基礎上,通過設計研發來提升產品的運動表現,這是符合運動服裝行業本質的;而且從微笑曲線中可以看出,專利、技術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值得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
國內運動服裝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企業的數量眾多,它們接受耐克等虛擬企業的加工任務進行代工生產,但企業自身不具備核心技術及品牌。這樣的企業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制造環節微薄的利潤,而應在積累代工經驗的基礎上,爭取在技術研發上有所突破,從而實現企業從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轉變。
2.促進品牌營銷,聯系運動精神
在運動服裝行業本質金字塔的頂層是“聯系運動精神”,而耐克和李寧公司正因為抓住了行業的本質,把運動服裝與運動精神聯系在一起,才有了如今在行業中的地位。要宣傳企業的運動精神就要進行品牌營銷,同樣,在微笑曲線中品牌和服務具有高附加值,也就是說提升企業的運動精神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對于國內的ODM企業來說,它們擁有相應的生產技術,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定牌生產,但它們所賺取的利潤遠不如品牌委托企業。品牌建設的滯后直接導致了這類企業只能淪為全球知名品牌背后的企業,因此它們可以通過自創品牌實現華麗轉身,從而加入正牌運動服裝企業的行列。優秀的運動服裝企業往往通過巨額廣告費用、富有創意的廣告設計、與體育明星簽約、贊助各種賽事等營銷方式來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轉正后的ODM企業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促進品牌營銷、聯系運動精神、提升品牌形象。
3.優化整合供應鏈,彰顯競爭優勢
打造強勢的品牌,供應鏈是保證;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由于運動服裝行業產品種類數量繁多、生命周期短、市場反應迅速,所以建立高度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是運動服裝企業提高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優化整合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關鍵在于借助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平臺(ERP、EDI、電子商務等),增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互聯性,全方位實現供應鏈體系的升級。具體來說,企業管理者要從戰略高度認識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戰略融入企業戰略,形成一個以滿足用戶需要為目標的供應鏈體系,整合上下游供應商和企業內部的供應鏈條,并通過信息化工具升級管理平臺,通過供應鏈人才培養和物流基礎設施升級,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郎咸平:本質――破解時尚產業戰略突圍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2] 馬歇爾•L•費舍爾:合適的產品供應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Robert W. Moffat:智慧的未來供應鏈――全球首席供應鏈官調查報告[R].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