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1
關鍵詞:人工濕地;環境效益;改善水質
1工程概況
近年來,隨著濁漳河南源沿線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逐漸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流域內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河流自然徑流減少,河道自凈能力下降,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工程場地位于濁漳河南源的漳河大橋上游,工程涉及范圍為濁漳河及濁漳河兩岸的未利用區域。主要內容為濕地設計、河道壅水建筑物設計及堤防加固等。主要工程項目:液壓鋼壩閘3座、格賓石籠生態護岸10km、景觀林帶800萬m2、河道疏浚清淤75萬m3。項目總投資為3.1億元。
2濁漳河南源流域污染現狀
由于工業、農業的發展和城鎮建設等原因,濁漳河南源上游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總量日趨增多,其污染源主要是一些鋼鐵、煤炭和后續化產品企業,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嚴重超標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致使濁漳河水污染加重,河道生態受損,其自凈能力直線下降,濁漳河流域生態系統遭受到嚴重破壞,污染河水的滲透也造成了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濁漳河南源監測斷面位于工程建設區下游,該控制斷面能較好地反映濕地工程建設前的水質狀況。今后濁漳河南源流域的工業仍會高速發展,流域正在構建以煤為基礎的產業鏈,隨著潔凈能源、電力、煤化工、鋼鐵等產業的發展,相應的水資源消耗量和廢水排放量都會有大的增加。濁漳河南源本段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實施,既是改善水質的需要,也是實現水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規劃目標的重要舉措。
3人工濕地方案比選
依照水利形態及處置方式的不同,人工濕地一般分為如下3類:表面流人工濕地、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表面形式人工濕地其水面一般位于濕地的基質層之上,該種方式的污水一般以較慢的形式流經濕地表面;人工潛流方式水流一般位于濕地基質層之下,該層次具有過濾水流的作用;垂直流人工濕地水流方向與根系方向一般為垂直的狀態,此種形式的填料床上一般為自上至下的流通效果。通過對這3種濕地類型進行比選,以最終確定本工程采用的濕地類型。
3.1表面流人工濕地
表面流人工濕地(FWS)是各類型人工濕地中最接近自然濕地的一種類型,由于不需要砂和礫石作為基質,只要將現有的河道、低洼地稍加改造即可形成表面流人工濕地,改造后也不影響原有河網的防洪、泄洪功能以及低洼地的土地功能。污水在表面流人工濕地基質的表面上漫流,水面充分暴露在空氣中,氧通過水面擴散補給。一般表面流人工濕地是利用天然沼澤、廢棄河道等洼地改造而成,也可以利用池塘或渠道等構建而成。人工濕地池體或渠道間都裝設隔墻隔離,通常在池底部也會鋪設防水材料(如HDPE膜等)以防止污水下滲,避免污染地下水。濕地池中通常填有土壤、沙、煤渣或其他基質材料,供水生植物繁殖扎穩根系。表面流人工濕地水位較淺,水體流速較慢,一般以水平流的流態流經各個處理環節。大多數有機物的處理是依靠生長在水下植物的下莖或桿上的生物膜來完成,因次,不能充分利用填料及豐富的植物根系。表流人工濕地的水面位于人工濕地基質以上,其水深多為0.20~0.40m。基于此種人工濕地,污水以較為緩慢的流速進入人工濕地的表層,并存在部分蒸發,部分滲入濕地的可能,但大部分會經出水溢流堰流出。對于表面人工濕地結構進行研究時不難發現,接近水面部分為好氧層,底部部分為厭氧層。考慮到濕地植物對陽光有所遮擋,這樣就不會存在藻類大量滋生的可能。可以種植蘆葦、水蔥、香蒲、燈芯草等挺水植物,鳳眼蓮、浮萍、睡蓮等浮水植物,以及伊樂藻、茨藻、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還可以種植慈姑、雨久花、玉蟬花、千屈菜、黃菖蒲、澤瀉等水生花卉類的觀賞植物,既可以處理污水,也可以美化環境。對于表面人工濕地的作用機理進行如下總結:對于懸浮物來說,植物與基質層具有不錯的節流效果。對于淹沒在水中的植物根、葉等,在其表面上容易形成生物膜,這對于水的凈化,有機物及營養物的凈化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對于表面流人工濕地進行研究發現,該方案具備如下優點:(1)先期投資及運維費用相對低廉;(2)不論是建造、還是后期的運維,操作相對簡單;(3)該方案對于土質要求相對較低;(4)該方案更適合針對水污染含量不高的污水。主要缺點有:(1)該方案占用土地資源較多;(2)該方案在冬季,氣候寒冷,存在結冰的可能,因此不合適嚴寒區域;(3)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滋生蚊蠅,嚴重時會有臭味;(4)為避免蚊子與臭味對附近居民生活產生影響,項目選址需盡可能遠離住宅區,或者選擇下方向選址建設。
3.2水平潛流人工濕地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HF)是現階段世界上應用相對較為廣泛的污水處理系統,其水面位于基質層以下,該方案具體基于各種填料的蘆葦床等植物系統。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由上、下2層組成。其中土壤位于上層,根系層位于下層,但下層易于使水流通,如粒徑較大的礫石、爐渣或砂層等,在上層土壤中種植蘆葦、菖蒲、香蒲、水蔥等水生、沼生與濕生植物。對于人工濕地的下面需要鋪置防滲透層,鋪設防滲膜也是不錯的選擇,此舉可以很好地防止污水滲漏,保證了地下水及地表水不受污染。對于人工濕地技術處理,要確保其具有一定角度坡度,這樣可以很好地確保水流從根系層、基質層緩慢流動,并要在出口安裝水位調節裝置,同時集水裝置也是該系統必須具備的,這樣可以保證污水與人工濕地的植物根系層充分接觸。考慮到植物根系釋放氧會導致周邊可能存在好氧、缺氧與厭氧3種可能,這是進一步去除污染物的重要環節,對于除氮也有顯著效果。填料和植物根系的存在,為微生物提供相應的載體,這種“微環境”的存在,可以去除有機污染物。與此同時,對供污水載流也可以提供一定便捷條件。大氣中的復氧,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提供反應所需氧氣,但存在含量不足的問題,導致脫氮效率會有所降低。如果對人工濕地污水進行硝化處置,可極大促進除氮效率。對于水平潛流人工濕地進行研究,總結該種方案具備如下優點:(1)該種方案是在充分利用濕地空間的基礎上,對于植物、微生物及基質之間盡可能發揮協同作用,在此種技術背景下,其處理能力顯著強于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2)該種方案下的污水流動區間基本上是地面以下,保證了污水的保溫效果,尤其適合于寒冷區域污水處理;(3)該種方案具備較好的衛生條件,因此可以被廣泛推廣應用。但此種方案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首先,項目存在建設成本高的缺點;除此之外,管理方面也比表面流人工濕地要復雜一些。
3.3垂直流人工濕地
垂直流人工濕地(VF)具有垂直狀態的水流方向特征,水流自上而下流動,一般將人工濕地底部安裝出水裝置。該技術可以提高氧與基質層之間的轉移效率,在表層通暢放置砂層,這主要考慮到砂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實現間歇性進水的效果。當污水處在砂石床之上時,會逐步向垂直層滲透,并由安裝在底部的集水管網對其進行收集,最后直至排出至污水處置系統。可在下次進水的間隙,考慮投配,此舉可以使污水與空氣進行有效接觸,進而實現高氧轉移效率,大氣中氧氣可以通過灌溉期的排水、停灌期的通風和植物傳輸進入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由此來提高BOD去除和氨氮硝化的效果。濕地植物也會通過根向根區轉移一部分氧。垂直流人工濕地與生物濾池的原理近似。它對懸浮物處理效果不好,這可能是由間歇配水造成短時間內水力負荷提高造成的。通常情況下不單獨使用垂直流人工濕地,一般將它置于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之間,由前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完成懸浮物和BOD的去除及有機氮的氨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濕地完成氨氮的硝化作用,后一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完成反硝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節約建設土地面積,利于脫氮、除磷,而且污水處理效果穩定,單位面積處理效率高,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具有相對較少的死區,如果進水分布均勻,對水體的復氧有一定的作用,獨特的布水過程中增加的空氣層以及人工濕地中的生物特別是微生物的代謝活動所產生的熱量,為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在冬季的正常運行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其對有機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建造條件要求較高,建造費用也高,較易滋生蚊蠅,需要在氣候溫暖的地區建設,目前應用比水平潛流型人工濕地少。垂直流人工濕地主要優點在于:(1)存在污染物高效處置且效果穩定的優勢;(2)該方案同時也具備較高的單位處理效率,相比較于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來說,具有較高的硝化能力;(3)此種方式不需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如下缺點:(1)相較于人工濕地與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具有較高的建設投資費用;(2)管理相對難于表面流人工濕地;(3)應用區域比較局限,僅適合溫暖地區使用,不適合寒冷地區應用;(4)有滋生蚊蠅可能性;(5)有機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綜合對比了3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方案的主要技術指標。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相對于表面流人工濕地具有水力負荷和污染負荷較大、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小、且衛生條件較好等優點;雖然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相比于垂直流人工濕地來說對污水氨氮的硝化和除磷的效果略低,但該工藝技術較為成熟,基建及運行費用較低,管理和維修較為簡單,對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不高。因此,選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作為本項目人工濕地污水生態處理的主要工藝。
4人工濕地設計
4.1人工濕地處理工藝確定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濕地與城市污水凈化之間關系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將濕地作為低廉、低能耗且高效的處理城市污水方法,并先后在多個城市開展試驗得到證實,在實際應用中取得顯著效果。其中以利用天然和半天然濕地系統來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最為普遍。在美國,污水與濕地之間的組合形式主要包括:(1)處理水進入天然濕地處置;(2)利用天然濕地進行三級處理;(3)利用處理水修復、重建濕地等。上述幾種形式的主要目的都在于利用濕地生態系統來充分利用水和水中的營養物。在美國已有數十個大型天然濕地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水的深度凈化。國外學者還研究了濕地系統中多種挺水植物對BOD5、CODcr、SS、N和P的去除能力,發現蘆葦的綜合去除能力最佳。在20世紀的70~80年代期間,我國針對城市污水濕地問題陸續開展相關技術項目,并得出多種有效的凈化工藝方法,建立規模不同的示范工程。研究發現,采用蘆葦濕地系統的策略,對進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凈化水系統,降低N、P等營養物,降低重金屬等都具有顯著效果。作為一項投資較少且見效快的項目,蘆葦濕地系統同時具備后期維護運行成本低、操作方法相對較為便捷的優點,是對城市污水進行二次處理及利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對于濕地常用工藝類型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可分為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2種。現階段城市二級處理水深度凈化技術,普遍采用水平潛流濕地工藝。鑒于此,本項目研究方法也采用水平潛流濕地。本項目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完工后,應開展生態環境效益評估。針對工程近、遠期目標,應補充階段性生態環境效益評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本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質凈化效益、水土保持與護岸等生態環境效益進行評估。
4.2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評估
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包括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程自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和對整個河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程自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通過濕地生態修復面積、修復區新增物種數、生物多樣性指數等指標,利用數理統計法或打分法進行定量或半定量評估。本項目實施后對河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評估包括對河道水生植物、魚類棲息地、水鳥棲息地保護等進行定性或半定量的評估。
4.3水體凈化效益評估
對水體中COD、氮、磷的凈化量和凈化效率進行主要估算。河道是個半開放體系,其水體凈化效益較難定量評估,故通常以單項工程來實施對進出水水質指標控制。本項目采用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藝,其污染物去除效果由進出水指標及處理污水規模進行估算。其中COD、TN、TP作為主要污染物去除指標,其每年污染物減少量為:COD:438t/a;TN:291t/a;TP:18.3t/a;HN3-H:109.5t/a。基于此研究,該項目社會穩定風險不高,但存在個體矛盾沖突的現象。基于上述隱患,已經采取對應防范風險對策,盡可能地消除潛在風險。不可否認,實施后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防范措施的執行力度的。本項目的建設不僅對項目區內荒地等進行整理,恢復其生態功能,形成人工濕地,使項目具有生態、水質改善、環境、經濟等多種效益。在項目實施后,對改善郊區生態環境及濁漳河河道水質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2
巢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巢湖環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建設,擾動土地、破壞植被、渣土堆放、施工噪聲揚塵等都必將對其產生不利影響。《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規定,風景名勝區內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并與景觀相協調,不得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建設活動的,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周圍景物、水體、林草植被、野生動物資源和地形地貌。工程建設首先取得主管部門安徽省住建廳關于同意巢湖防洪治理工程建設的批文,其次在可研和環評報告中明確提出在風景名勝區核心區禁止施工。對于影響景區其他部分的施工建設活動,通過落實報告提出的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減小對風景名勝區影響。如采取生態型護坡,選用格賓石籠擋土墻和護坡方案;工程防浪林平臺初選樹種為意楊、楊樹、垂柳、水杉等樹木,考慮到生物多樣化的需要,以及在低于設計水位時的防浪要求,在防浪林平臺靠岸側及靠湖側設低林帶,種植杞柳等耐水的濕生灌木林。對于1、2級堤防的較寬防浪林平臺,靠岸側高程較高,可以種植一些花草,利于美化環境。此外,在水深合適的湖灘,種植蘆葦等其他挺水水生植物。穿堤建筑物由于在風景名勝區內,建筑物的色彩、外形、結構、布局應與當地景觀協調一致。
2濕地保護
作為國家重要濕地,工程建設首先要遵守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在濕地內禁止從事的活動絕不實施。其次由于工程建設需要占用濕地,在開工前需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并給予補償。臨時占用的濕地,期限不得超過2年;臨時占用期限屆滿,建設單位應當對所占濕地進行生態修復。該工程建設具有環境和生態效益,防浪林臺為人造濕地,堤后填塘為加固堤防,水面轉置為林地,均可以保護巢湖濕地;工程施工和運行對濕地有擾動作用,其中湖區取土修建防浪林臺對濕地影響最大,但是湖區取土是用作加固堤防,不用作其他目的,所取土方只是從湖區移動到堤防兩側,仍在濕地范圍內。湖區取土可以起到疏浚底泥的作用,水環境得以改善。因此本工程建設雖然對濕地有不利影響,但是在采取必要避免、減緩、恢復和補償措施的情況下,工程建設利大于弊。
3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
根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和十八條規定: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從事修建水利工程、疏浚航道、建閘筑壩、勘探和開采礦產資源、港口建設等工程建設的,或者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外從事可能損害保護區功能的工程建設活動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并將其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參與涉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組織專家審查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并根據審查結論向建設單位和環境影響評價主管部門出具意見。因此,廬江縣段和原巢湖市段工程建設內容涉及翹嘴鲌、銀魚、秀麗白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建設項目對翹嘴鲌、銀魚、秀麗白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并取得漁業主管部門對該報告出具的審查意見。經咨詢農業部漁業局的意見,市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參照《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執行,需征求市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管部門的意見,適當簡化專題論證報告。根據工程分析,湖區取土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體現:(1)對湖底生境的破壞導致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是破壞了底棲動物、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生境;(2)湖區取土造成局部水壞境變化導致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同時,工程施工將會對沿岸水生植物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定居性魚類的天然產卵環境。因此,在可研和環評報告中要求,工程施工期主要安排在枯水期,減輕對魚類產卵的影響。相關部門在各個河口設置多處人工魚巢,減輕河口工程對定居性魚類產卵場的影響,施工活動結束后做好生態恢復措施。此外,施工機械和人員活動可能會對施工范圍內分布的野生動物產生不利影響。必須采取分段施工方式,減少工程建設對野生動物及其生境影響。
4結語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3
河北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條例》規定,撿拾鳥卵、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破壞或者移動濕地界標、圍欄、圍網等保護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條例》規定,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因濕地保護需要造成濕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的,應當依法補償;對其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的,應當作出妥善安排。
建立濕地生態紅線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合理劃定并嚴守濕地生態紅線,確保濕地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濕地內從事下列行為:擅自占用、圍墾、填埋或者排干濕地;擅自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破壞水生動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動物棲息地;擅自采砂、取土;向濕地違法排污;撿拾鳥卵,捕獵野生動物;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破壞或者移動濕地界標、圍欄、圍網等保護設施;其他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行為。
擅自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破壞水生動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擅自在濕地內采砂、取土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處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向濕地違法排污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并處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附條例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濕地的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本條例所保護的濕地,是指列入濕地保護名錄的濕地。
第四條濕地保護工作遵循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工作負責,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管理體制,協調解決濕地管理機構、經費保障、保護利用等方面的重大問題,明確各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濕地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水利、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等有關部門與林業主管部門統稱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濕地保護和管理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
第七條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因濕地保護需要造成濕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的,應當依法補償;對其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的,應當作出妥善安排。
鼓勵受益地區與濕地保護地區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展濕地保護科學研究,推廣應用科研成果,提高濕地保護和管理的科學技術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新聞媒體應當組織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
第九條濕地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志愿服務、捐贈等形式參與濕地保護。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保護濕地資源的責任,有權對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投訴、舉報。
第二章 規劃與名錄
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規程進行濕地資源調查,并公布調查數據。濕地資源調查應當與土地、水、海洋、野生動植物等資源調查相銜接。
濕地資源調查數據應當作為制定濕地保護規劃、采取濕地保護和利用措施的依據。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本級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濕地保護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濕地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
濕地保護規劃需要調整和修改的,應當按照前款規定程序報批。
編制濕地保護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與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劃、水資源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等相協調,并通過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
第十二條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濕地資源分布情況、類型及特點、生態功能和水資源、野生生物資源狀況;
(二)保護和利用的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
(三)濕地保護區劃與建設布局;
(四)生態、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分析和評價;
(五)保障措施。
第十三條建立濕地生態紅線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合理劃定并嚴守濕地生態紅線,確保濕地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第十四條濕地實行分級保護管理。
按照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等,分為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并由濕地保護名錄予以確定。
第十五條濕地保護實行名錄管理制度。
濕地保護名錄應當明確濕地的名稱、類型、保護級別、保護范圍等事項,并明確濕地保護管理部門。
第十六條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的確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省級重要濕地名錄的確定及其調整,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意見,經專家論證后,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
一般濕地名錄的確定及其調整,由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意見,經專家論證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
省、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濕地資源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濕地保護名錄。
第三章 保護與利用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列入濕地保護名錄的濕地設立保護標識,標明濕地的名稱、類型、保護級別、保護范圍、管理部門及其聯系方式等內容。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方式,健全濕地保護體系,明確保護管理機構,加強濕地保護。
第十九條具備自然保護區設立條件的濕地,應當依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和管理按照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以保護生態系統、合理利用資源、科普宣傳和科學研究為目的,并具備開展生態旅游條件的濕地,可以建立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分為國家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市級濕地公園和縣級濕地公園。
第二十一條具備國家濕地公園設立條件的濕地,可以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設立國家濕地公園。
第二十二條面積在20公頃以上,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濕地,可以設立省級濕地公園:
(一)濕地自然景觀優美,具有濕地主體功能或者歷史文化價值的;
(二)濕地生態系統典型,在省內具有示范性或者重要地位的;
(三)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價值的。
設立省級濕地公園,由濕地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
第二十三條設立市級濕地公園、縣級濕地公園,由濕地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四條對不適宜設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濕地,可以因地制宜設立濕地保護小區。
需要設立濕地保護小區的,由濕地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濕地保護小區建設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對濕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單位編制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濕地生態功能影響評價內容,并有相應的濕地保護方案。建設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濕地保護方案進行施工,減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避免對濕地生態功能的損害。
第二十六條嚴格控制改變濕地用途。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濕地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確需占用或者征收濕地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應手續。
第二十七條因建設工程等特殊需要確需臨時占用濕地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批準。
臨時占用濕地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不得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滿后,用地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標準進行生態修復。
第二十八條利用濕地資源應當符合濕地保護規劃,維護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得超出濕地資源的承載能力。
在濕地內從事生產經營、觀賞旅游、科學研究、調查觀測、科普教育等活動,應當避免影響、降低濕地生態功能和對野生生物物種造成損害。
第二十九條禁止在濕地內從事下列行為:
(一)擅自占用、圍墾、填埋或者排干濕地;
(二)擅自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
(三)破壞水生動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動物棲息地;
(四)擅自采砂、取土;
(五)向濕地違法排污;
(六)撿拾鳥卵,捕獵野生動物;
(七)擅自引進外來物種;
(八)破壞或者移動濕地界標、圍欄、圍網等保護設施;
(九)其他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行為。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扶持措施,實施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退耕還濕和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合理調配水資源,科學利用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維持濕地的基本生態用水,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功能。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應當對濕地的自然狀況、受影響因素等進行監測,發現存在或者可能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等情況的,采取退耕還濕、補水、限牧、移民搬遷、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保護和恢復濕地。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進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可降解地膜的應用,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調度水資源時,應當在河道徑流量滿足的前提下,維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等濕地的合理水位,并根據水功能區劃對水質的要求和濕地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水功能區的納污能力,向同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
第三十四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兼顧濕地生態用水的需要。因人為活動或者自然因素,造成濕地生態用水不能滿足維護濕地生態功能需要的,應當綜合考慮年度來水情況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適時組織補水。國家重要濕地的生態補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省級重要濕地的生態補水,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當地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報告濕地保護情況,并將濕地保護情況抄送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第三十六條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部門的職責,明確列入濕地保護名錄濕地的保護管理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立濕地保護執法協作機制。具備條件的,可以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制度。
第三十七條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在落實濕地保護監督管理責任過程中不履職、不當履職、違法履職,導致產生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依法依規進行責任追究。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加強對濕地資源的監測、監控。
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全省濕地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定期公布濕地資源保護、恢復、利用和管理信息,接受公眾監督。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確定濕地保護名錄的;
(二)未依法采取濕地保護措施的;
(三)未按照規定批準占用濕地的;
(四)對造成濕地污染的違法行為未采取制止措施的;
(五)未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因保護利用不當,造成濕地生態系統損害的;
(六)其他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臨時占用濕地期滿后未進行生態修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按照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濕地的面積,處每平方米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濕地內從事生產經營、觀賞旅游、科學研究、調查觀測、科普教育等活動,影響濕地生態功能或者對野生生物物種造成損害的,由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占用、圍墾、填埋或者排干濕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處每平方米一百五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破壞水生動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濕地內采砂、取土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并處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4
【基金名稱】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基金項目
濕地,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是具有獨特生態功能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保障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近年來,由于人為干擾程度的增強,全球濕地正面臨面積縮減、生態系統退化等諸多問題。大慶作為擁有120萬公頃濕地的城市,多年來油田的開發和建設,以及對濕地的盲目開墾與改造,導致其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遭遇同樣的生態威脅,因此,開展受損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的必要性顯而易見。而生態修復效益評價,不但是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組成,也是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生態修復方案的現實依據。以下將以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城區內的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將濕地生態功能和生態修復理論作為基礎,從生態效益方面,對其生態修復情況進行初步評價。
研究區概況
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簡介
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東南部,東經125?7′~125?5′,北緯46?8′~46?2′,距離市中心僅5km,總面積5050.39公頃,2003年被批準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位于城區內部面積最大的天然濕地。保護區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范圍內,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其內部地勢低洼平坦,泡沼相間,自然坡降不大于千分之一。土壤則由草甸土和沼澤土組成,其中沼澤土是其主要的土壤類型,分布面積約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0%左右。
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情況概要
所謂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輔之以人工措施,使受損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或向良性方向發展。其目標是實現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和合理結構的重建。
龍鳳濕地的生態修復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1998年,龍鳳區政府正式著手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在原北二十里泡滯洪區濕地的核心地帶,規劃了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并成立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其與大慶市防洪工程管理處等相關部門一道,實施對龍鳳濕地的生態修復工程。
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效益評價
水質評價
根據大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2001年7~9月,對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監測數據,對比2010年5~8月,胡遠東等于龍鳳濕地管理中心觀景平臺附近獲得的水體采樣數據,選取PH值、石油類、總磷、汞、CODMn、BOD5六項指標作為水質比較依據,運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水質(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為評價標準,采用單因子指數評價方法,從水質變化方面,分析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效果。
單因子指數評價方法計算公式
(1)
(1)式中,P為水體的綜合污染指數,Pi為第i項指標的污染指數,n為評價指標數。
(2)
(2)式中,Ci為第i項污染物的平均值,Cis為第i項污染物的評價標準值。
其中,對PH指標的計算方法為:
(3)
(3)式中,CPH為實測的PH平均值,CPHs為PH的評價標準值上限。
各項水質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大慶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水質
單因子指數評價法結果
評價結果顯示,截止至2010年,龍鳳濕地水體污染程度有所減輕,綜合污染指數相較近10年前明顯下降,主要體現在PH、石油類、總磷三項指標上,尤其PH、總磷兩項指標,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處于Ⅲ類水質標準值之內,說明經過生態修復,龍鳳濕地水體在水質方面取得初步改善。
但對比發現,2010年汞、CODMn、BOD5三項污染指數相較2001年成倍增加,且除PH、總磷外,其余指標均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對于Ⅲ類水質的相應要求,因此,龍鳳濕地有機污染仍然較為嚴重,對于龍鳳濕地水環境的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生物物種多樣性評價
由于龍鳳濕地位于大慶城區內部,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大,濕地范圍內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分割和破壞,在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其中鳥類的數量僅為5萬只。但經過近年來的生態修復,情況已有明顯好轉。
目前,龍鳳濕地內有64科314種維管束植物、207種野生動物,分別占濕地植物、動物種類數的28.4%和28.6%。濕地動物中包括鳥類76種,其數量已恢復至15萬只。另外,龍鳳濕地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的成份,在整個物種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其勢有增無減,越來越多。
植物物種。龍鳳濕地內部地勢平坦,為無林區域,植物資源主要以沼生、濕生植物為主,共計314種,其中還包括多種經濟植物,如問荊、蒲公英、細葉百合等藥用植物50~60種,菱、慈姑、野燕麥等淀粉植物10余種。此外,經過對蘆葦、菹草等植物的移植,龍鳳濕地正逐步形成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為垂直結構的立體植物群落。
動物物種。經過調查確認,經生態修復,龍鳳濕地內現有哺乳動物4目11科13種,占全省獸類總種數的14.77%;魚類有土著種43種,引進種2種,占全省魚類總種數的42.86%。相較魚類、哺乳類動物,龍鳳濕地鳥類的種類則更為豐富,據目前統計共有142種,隸屬16目,33科,其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鸛、大鴇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灰鶴、大天鵝、鴛鴦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大白鷺、青頭潛鴨等省級重點保護動物19種,因此龍鳳濕地已經成為觀鳥的絕佳去處。由于龍鳳濕地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溫年較差較大,不利于變溫的兩棲、爬行類動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限制了龍鳳濕地內此類動物的分布及種類數量,目前僅查清了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
雖然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對本區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恢復和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濕地內部水量不足、人類活動等潛在隱患依然存在,一些珍稀物種,如東方白鸛的數量近年來有所下降,需要保護區管理部門提高警惕。
根據蘇琦等搜集的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變化數據,計算得出1990年、2001年、2007年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分別為456787.39公頃、38462.48公頃、204214.86公頃。由此可知,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2001年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急劇縮減,但截止至2007年又出現明顯恢復。
植被覆蓋面積得以恢復的原因,主要源于大慶市斥資開展的一系列生態建設和生態恢復工程。其中,2003年以來,龍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對其展開的生態修復活動,對大慶市區植被面積的增加功不可沒。據統計,在龍鳳濕地核心區內,僅蘆葦年產就達10000噸左右,保護區內植被的恢復,可增強龍鳳濕地水生植物對水體中懸浮物質的捕獲、固定所用,不僅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同時通過沉積作用使保護區內的底質環境得到改善。
調節局地小氣候是濕地的生態功能之一,樊曉丹采用實地觀測的方式,以100米為間距,從龍鳳濕地邊緣向外布設觀測點,得到從龍鳳濕地向城區方向距離地表1.5m處的氣溫與相對濕度數據。經過對5月11日~15日各觀測點5個時段數據的算術平均處理,可得到自龍鳳濕地向的氣溫與相對濕度變化情況(見表2),即距離龍鳳濕地越近,氣溫越低,相對濕度越大。由此可見,龍鳳濕地具備調節氣溫、增加城區空氣濕度的功能。
在對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生物物種多樣性、植被覆蓋面積及對城區空氣濕度影響的情況進行評價后可得出以下結論:
水質方面,經過生態修復,龍鳳濕地的水質污染程度,較保護區成立前有所減輕,但仍然呈現出有機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高的特點。
生物物種多樣性方面,在維持原有動植物物種的基礎上,人為引進魚種兩種,并因濕地環境的改善使鳥類的種類得到增加,且其數量由過去的5萬只恢復至15萬只,形成以觀鳥為主要特色的濕地生態景觀。但由于濕地水量不足、市區內人為干擾不可避免等潛在威脅的存在,東方白鸛等珍稀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波動不定。
植物恢復方面,龍鳳濕地生態恢復示范區進行了對蘆葦、菹草等水生植物的移植。縱觀龍鳳濕地核心區,僅蘆葦年產量就可達10000噸左右,通過水生植物的沉積作用有效改善了龍鳳濕地的底質環境,鞏固了生態修復成果。
對小氣候的影響方面,龍鳳濕地具有調節大慶城區溫度與空氣濕度的功能,且在對大慶市2001~2006年平均最高氣溫和蒸發量指標的對比中可得知,該種效應隨對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的推進而日趨顯著。
總體看來,針對龍鳳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后,其生態功能得以初步恢復,生態效益較為可觀。
在控制污染,保證水質方面,加大對龍鳳濕地周邊,直接排污或排放不達標污水企業的處罰力度,加強污水處理場的建設;倡導生態農業,控制龍鳳濕地周圍農村對低效能、高污染農藥及化肥的使用;積極推廣生物修復技術,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吸收、降解水體污染物;提高水質監測的科技含量,構建龍鳳濕地水質監測信息系統。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5
[關鍵詞] 河道治理 生態環境 修復
[中圖分類號] TV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來,隨著生活的快節奏發展,人們對河流的開發力度也在逐漸增強,對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問題出現。河流開發要考慮傳統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發電、旅游、供水和航運等;另外還要考慮河流的生態系統是否能夠健康穩步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治理河道的目標就是將生態修復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結合,在保護河流的生態系統與開發利用河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河流的開發會帶來經濟上的發展,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第一,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政治河道導致了流量的變化及輸送泥沙的變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棲息地消失,導致了物種的消失。第二,頻繁發生洪澇災害,并且城市中的強度有所增強,河流裁彎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積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響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給,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響兩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態修復的原則
1.生態治理的原則
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河道的生態系統也有所打擊,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時候要對原有成熟的生態系統進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壞原本的自然狀態。有需要時可以進行人工修復,以建造河岸的方式來對河道進行治理,選擇的樹種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喬木等等。
2.遠近結合的原則
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畢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長期的事業,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應該進行詳細規劃,分階段進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與發展狀況要被考慮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確定時間和河流區域。
3.和區域規劃一致的原則
河流的治理好要綜合考慮城市的各方面發展和生態環境,不能偏激的只考慮一方面內容,畢竟治理河道是為人們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現沖突,要從兩方面進行權衡,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體規劃的一部分,要與城市發展一起為人們提供更高的生活質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方法
河道的生態修復有兩種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復,二是調度措施修復。調度措施修復方法是針對水資源利用造成的生態問題進行修復。工程措施修復是對由于河道治理導致的生態受損進行修復。
1.修復河道的形態
對于天然河道我們要盡量保持它原有的狀態,但是形態的修復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河道要有連續性。將舊的攔河壩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緩坡,架設輔助的水道,設置不同種類的魚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斷面。二是使水體的流動具有多樣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頭埋入河底,從而形成了深溝與淺灘。三是給予河流更大的空間。四是選擇治理方案要嚴謹。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瀕臨滅絕的物種等。
2.修復河床斷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蓋可以進行以下處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設置的硬質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狀態呈現,局部河段可以用復式斷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證率,把他們分成幾個等級,按級擴展河道的寬度。河道的上部護坡和平臺的過流頻率較小,一般可以種植矮喬木,這樣還可以促成河道的立體綠化,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嚴謹對待河道覆蓋和侵占。
原來河道與護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態型的護岸。生態型護岸有三種類型,自然原型護岸和多自然型護岸、自然型護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與濕地的群落
濕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河岸帶,它的作用是緩沖、廊道、植被護岸等。利用河岸帶的生物重建技術和河岸的緩沖帶技術,可以建立起一定規模的植被,這是在生物恢復和重建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物恢復和重建的技術包括物種引入、物種保護、物種選育與培植、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調控、群落結構了優化等。河岸的緩沖技術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復、坡面工程等。
4.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
一些發達的國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技術和經驗。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實施了一個計劃,倡導一些河段要盡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籠、木樁等。日本國內把它叫做”生態河堤”,日本政府為了拯救河流的生態狀況應用了這種方式,結果就是流經城市的河岸草木蔥蘢,堤壩的修建都是用純天然的石頭,現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態修復的工作在我國起步比較晚,正處在向外國學習的發展階段,現階段在全國內推行大規模的修復工作還為時尚早。但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已經很明顯,對河道生態修復的熱潮必然興起。
結語
對河道進行治理及生態修復這已經是必然的,此項目在全國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雖然是一種新生事物,相關技術和理論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保證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河流,我們對河道的改造雖然滿足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水質和景觀都受到了極大,尤其是生態功能的破壞。我們進行的修復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態系統,提高水的自凈能力,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要從實踐出發,并且有理論、技術的指導,在不斷實踐當中積累經驗,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創新方法,從而使得環境的良好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到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戴斌,尉紅星.綠化生態河道.造福子孫后代――關于新民市柳繞地區生態河道建設的新思路[J].科技資訊,2009(22).
[2]徐曉艷,王鵬,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9(09).
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措施范文6
關鍵詞: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問題
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當前具有的濕地面積總共為5360萬平方公頃,占全國總面積的5.58%,其中已經有2340萬平方公頃的濕地已經得到了有效保護。濕地作為珍貴的自然資源,被稱之為地球之腎,其對于保證地球的生態平衡具有難以忽視的綜合作用。近年來對于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國家也進行了較大的投入,但是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多種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為止,多種問題的疊加和交織,使得本身就極為脆弱的濕地保護變得愈加艱難。
一、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制度現狀及凸顯的問題
(一)濕地管理立法滯后
當前來說,我國關于濕地保護的立法存在極為嚴重的滯后性,在全球公認的森林、海洋以及濕地等三大生態系統中,僅剩濕地保護尚未形成專有的國家法律體系。雖然我國當前已經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但是由于該公約僅僅屬于原則性的條款,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必須由各締約國對相關法規進行細化,從而保證其形成更強的可操作性。根據我國當前關于濕地保護的法律體系可以發現立法主要從濕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資源要素為基礎出發,但并未涉及到濕地生態功能保護。
(二)濕地管理職責不明確
根據濕地管理體制分析,因為其具有濕地生態特點和自然屬性的復雜性,在全球范圍內對于濕地管理難度遠超過其他生態系統,其作為水陸過渡地帶,同時包含陸生、水生以及兩棲動物,其在管理劃分中分別由林業和農業部門負責。林業部門在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以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要目標,常常會與其他以資源利用和保護為主要目標的其他部門產生沖突。
二、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的具體建議
(一)實施分級管理與所有權制度
在濕地類別劃分過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進行,主要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地方重要濕地以及一般濕地。在此過程中應當按照統一標準由各地完成濕地的認定,進而確定濕地名錄和面積以及范圍,最終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逐漸劃清楚全民和集體之間的濕地界限,明確全民和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濕地資源清單和空間范疇。而中央政府應當對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草原以及海域灘涂直接行使所有權,根據專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標準,對于所有濕地中的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家濕地公園應當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最終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態功能重要濕地名錄》。
(二)完善濕地管理機制
在當前的濕地管理機制中日常管理極為混亂,體系構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統籌規劃,進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當前的工作過程中必須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加強領導作用,并按照“職責清晰、統籌協調、分工合作、守土有責”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明確濕地管理的基本職責,不斷細化規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員調配等方面加大剛性約束,將中央的多種要求落實到具體制度建設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實效果不斷降低的現象發生,從而實現濕地保護管理的統一協調。
(三)建立濕地生態紅線制度
為了避免我國濕地面積的減少,必須嚴格按照對濕地進行科學劃分,并分別開展保護、利用和動態管控等基本原則,加強對于濕地生態紅線的規劃研究,進一步明確濕地生態空間的征用管理制度,對濕地系統退化的基本趨勢形成有效限制。對于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國家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的濕地征用應當予以禁止,從而形成重要濕地開發利用的預警體系。對于其他濕地的征用則應當施行占補平衡機制,對于濕地開發強度進行嚴格控制,嚴格按照先補后占或者多補少占的原則開展濕地開發利用工作。
(四)建立濕地退化修復制度
對于退化濕地應當進行必要的生態評估,并形成具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促使其恢復到濕地的自然狀態。通過河湖水系連通,濕地植被恢復以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等多種方式,避免濕地生態功能退化,不斷修復濕地生態功能。對于濕地面積的擴大應當由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對濕地被侵占的情況進行準確排查,并通過退耕還濕和退養還灘以及排水退化濕地等方式,恢復原有濕地,從而實現濕地面積的擴大。在該項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在水源、用地、管護、移民安置等多方面進行科學安排,進而為濕地面積擴大提供機會。
三、結語
近年來,我國在生態和民生改善中已經獲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績,其已經為我國的濕地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經驗,而通過生態補償體系的不斷健全,科學指導濕地內產業的不斷發展,尋求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活動,實現濕地保護管理重視度和參與度的全面提供,最終實現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參考文獻]
[1]鄭震.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N].人民日報,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