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1
關鍵詞:微課;古詩詞;融合
古詩詞教學面臨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古詩詞年代比較久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一定距離,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是由于古詩詞自身的特點,“言簡義豐”,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上課方式引導學生體味簡潔的文字背后的深意,領會其深遠的意境。因而,改變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探索新的古詩詞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詞的積極性,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至關重要。在這一背景下,加大對微課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微課概述
微課與通常的上課有很大的區(qū)別,主要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以視屏的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將重點的教學內容以精簡的方式呈現出來,一般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大約是十幾分鐘。只以某一個知識點為講解中心,所以教學目標極為明確,借助數字化視頻的方式將所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采用這一教學途徑,學生可以不受r間地點的限制,對于知識視頻反復地觀看。微課的核心雖然是教學視頻,但同時還包括相關的練習、測試。微課的最大教學優(yōu)點就是進一步將教學課件的繼承與發(fā)揚,把整體的課堂知識分割碎片化,一個微課內容對應一個教學重點,最大限度的實現知識的有的方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二、在古詩教學中引入微課的優(yōu)勢
1.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微課主要是以視頻為教學載體,這就極大地方便了學生自由支配學習時間,實現不同層次之間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結合自己的學習習慣隨時隨地展開學習。同時,視頻內容可以反復觀看,有助于學生重點吸收教學重點知識,暫停操作給學生記錄或是思考留下時間,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2.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古詩詞雖然精簡短小,語言凝練,但是給人留下的語境、意境卻是豐富而耐人尋味的,如大漠、邊城、塞下、月亮等這些在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針對這些特點教學視屏中可以借助各種相關圖片、視頻音樂等網絡資源,多維度多方式多體驗的刺激學生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活動體驗,讓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挖掘詩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古詩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從而起到逐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的作用。
3.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博大的中華古詩詞中包含的內容是極為廣泛的,老師需要借助自己的微課帶給學生更多心靈的體驗與沖擊,增強一種“代入感”,與詩人“同呼吸,共命運”。例如在學習王維的名篇古詩《使至塞上》時,其中的經典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對于這句詩表面意思容易理解,但是想要切實的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借助微課是頻播放實際畫面,在配上比較合適的音樂,大漠上孤單的景物,“直”所表達的勁拔堅毅之美,“圓”溫暖而又蒼茫,把詩人所蘊含的孤寂之清,巧妙的融化到了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助于學生更容易理解詩句中深層意思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自然之美。
三、將微課融入古詩詞教學,促使現代與傳統(tǒng)相融
在利用微課展開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具體詩句的分析理解,整個詩篇內容的欣賞與體驗,以及古詩詞的朗讀與背誦。微課可以針對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展開視頻制作,將微課融入古詩詞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1.建立班級統(tǒng)一微課直播平臺。教師將提前錄制好的微課視頻發(fā)放到班級群內,方便學生的下載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網絡上相關的優(yōu)秀視頻上傳到群當中,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這種先進高效的教學手段,方便學生借助智能手機或是電腦結合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反復觀看、研究。詳細地了解詩人的生平以及整首詩的寫作背景,對詩篇的大概意思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可以對其中自己認為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標注,以留在實際課堂進行解決。
2.體現古詩詞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對古詩詞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解讀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到對學情的合理把控,對詩詞內容的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在備課過程中,通過大量資料的查閱,對詩詞內容有清楚的自我認識;最后,微課視頻錄制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通俗易懂,更符合他們年齡層接受的語言進行知識講解、表達,將一些比較晦澀難以理解的內容通俗化。視頻制作的時間不宜過長十幾分鐘即可,做到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3.制作有助于鞏固知識的視頻。古詩詞的學習效果如何,還需要進行相關知識的練習檢測,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所以還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展開對錄制一些相關知識的聯系檢測內容,進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如古詩詞的填空,讀詩詞的聯想記憶背誦,以及古詩詞的鑒賞賞析。還可以針對那些古詩詞的名句,以及重點詩人制作單獨的視頻錄制賞析,采用“專題式”的微課制作,實現學生有系統(tǒng)、有重點地復習,并將古詩詞閱讀由課內引導有效地延伸到課外的自主閱讀,系統(tǒng)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實踐證明,微課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借助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由枯燥、單點、晦澀難懂變得簡單、豐富、愉悅,現代先進的教學技術與經典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融合,能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我們大范圍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秀萍. 微課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的小策略[J]. 語文天地:小教版, 2017(1):42-42.
[2]呂麗紅. 微課在詩詞教學中的有效嘗試[J]. 教育科學:引文版, 2017(1):00103-00103.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2
【關鍵詞】利用 網絡資源 解決語文 重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38-02
計算機網絡技術已走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豐富的網絡資源給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就網絡教學資源而言,大體上可分為文字資源、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和圖像資源幾類。它們有的是單獨存在的,有的是幾種資源共同存在一起的,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多媒體資源。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優(yōu)勢,解決教材重難點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充分利用網上的文字資源,拓寬知識,解決重難點。
在古詩教學中,學生要理解古詩的內容,知曉時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我們在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時都是依賴于教參書。可教參書上只對相關知識作了簡單的介紹,不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事先從網上下載一些和詩有關的背景知識,有條件還可讓學生自己去下載。學生掌握了這些背景知識,理解詩的內容就容易多了,這就較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充分利用網上的音頻資源,激發(fā)興趣,解決重難點。
播放配樂的朗讀錄音可以加強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誘發(fā)學生朗讀文字教材的趣味,還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解決重難點。如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先在網上下載了《月光曲》和部分配樂朗讀。上課一開始,教室里就傳來優(yōu)美的鋼琴曲――《月光曲》,隨著樂曲的波瀾起伏,我隨機講述: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zhèn)上演出。一天夜晚他正在散步,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于是貝多芬便懷著好奇的心來到一所茅屋前,聽到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被他們所說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于是貝多芬就走進去為窮兄妹倆彈奏鋼琴曲。這時,貝多芬發(fā)現這位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多么難得啊!貝多芬無比激動,靈感頓生,開始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便誕生了。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被教師講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就在學生強烈地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時候,我趁勢向學生提出問題,也就是本課的重難點:《月光曲》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月光曲》的內容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一次聽配樂的朗讀錄音(從“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然后全體同學有感情的朗讀這段,再個人朗讀,最后議論,同學們很快就把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掌握了,而且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同學們學得輕松、愉快,達到了樂學的目的。
三、運用網上視頻資源,激感,解決重難點。
電視錄像不僅聲畫并茂,視聽結合,而且圖像活動變化,能展開情節(jié),容易引學生入情入景,更易解決教材中的重難點。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為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描寫大榕樹的靜態(tài)和鳥兒的動態(tài)。我在某市級電教館網站找到了《鳥的天堂》的視頻錄像,通過適當剪輯,課堂上再現了作者巴金筆下的“水鄉(xiāng)景色”、“大榕樹”和“鳥群”等宜人景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很快就被那“美麗的大榕樹靜臥在水面上的靜景”和“百鳥歡騰”的動景所深深吸引了。此時此際,我即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榕樹的“大”和怎樣描寫榕樹“茂盛”的,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描寫大榕樹靜態(tài)的句子。由于學生已被那美麗的大榕樹所陶醉了,所以很快就體會出作者對這充滿蓬勃生機美麗的大榕樹的喜愛和贊美的感情。同樣,學生看了“百鳥歡騰”的錄像場面,興致很高,很快就把描寫鳥兒的動態(tài)的句子找出來了,還由衷地贊嘆到:這棵大榕樹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教學的重難點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學生視野也開闊了,情感也豐富了。
四、運用網上的圖片資源,情景再現,解決教學重難點。
山村里的孩子見識相對較少,往往對課文中所提到的事物比較陌生,教師提到的東西在學生頭腦里不能形成印象,教學掛圖少之又少,怎么辦呢?網上的圖片可以幫我們的大忙,它不僅讓學生圖文并茂的理解文字,還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于解決教學的重難點,自然就沒問題了。
目前,農村中小學開通了遠程教育網絡,實現了“班班通”,這給教師們上網提供了更加優(yōu)越的條件,充分利用遠教網上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已成為現實。教師們可借助中央及地方各級電教館網站或其它專業(yè)課件網站,下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這對于解決語文教材的重難點提供了便利。
總之,現代網絡資源的利用,給課堂教學開辟了一片嶄新天地。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網絡資源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互為一體,相得益彰,給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這對于解決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構建“卓越課堂”如虎添翼。
參考文獻: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過程的改善”.張家全.《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3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多媒體;有效性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增強教學的藝術性,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小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從而為實現高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簡單分析一下。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創(chuàng)設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直觀形象思維比較強的階段,對于生動形象的圖案以及視頻具有很強的記憶能力。因此,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生認字“羊、鳥、兔”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這三種動物的圖片,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對這幾種動物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學習“羊”時,我先播放羊在草地上吃草的情景,并告訴學生這是羊,叫聲是“咩咩咩”(讓羊開始叫),并在屏幕上顯示“羊”字,先整體顯示字,再一筆一畫地展示怎么寫,學生就會對這個字印象深刻。并用同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認識另外的兩個字。形聲俱備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藝術性
運用多媒體進行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藝術性,提高小學生的藝術情感。
古詩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理解能力有限,很難真正地明白古詩中所描述的情境,難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情感。而運用多媒體進行古詩教學,教師可以將古詩中的情景用視頻以及動畫展示出來,既讓學生體會到美感,又有助于學生明白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古詩《村居》時,學生在熟悉這首古詩后,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這樣的一幅景象:在早春的山村,小草都開始發(fā)芽,花兒開始吐出了花苞,河畔的楊柳都長出了綠油油的新芽,鳥兒在枝頭歌唱,清風吹來,放了學的學生都開開心心地放起了風箏,學生的歡聲笑語縈繞在耳邊,久久不散。這樣歡快而愉悅的情境使得學生心中對春天更加充滿了向往,對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理解得更加透徹,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很多人都認為語文好學,只要會讀書認字就可以了,其實不然,語文中也有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對于這些教學內容,即使教師十分認真地講解,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可以將文中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有趣,既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還有效地降低了教學的難度,進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稱象》這篇課文時,雖然學生都熟讀了課文,但是他們還是難以理解曹沖是怎樣稱出大象的重量的。這時,我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功能,在一張幻燈片的上邊展示大象在大船上時的圖片,并在船上標記此時的水面位置,然后在這張圖片的下方展示裝石頭的圖片,并且水面的位置與之前大象在船上的水面位置相同。接下來我就讓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張圖片,能得到什么結論,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知道了大象與石頭的重量相等。因此,只要測出石頭的重量,那么自然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通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分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增強教學的藝術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雪瑩.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8).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4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課堂提問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181-01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師生的相互交流是完全依仗課堂提問進行展開的,所以課堂問題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一節(jié)課的成敗。如何設計問題呢
一、以問激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永遠勝過責任感。"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學任務的落實不應只是針對班級的中上等生,而是要面向班級的全體。由于學生有參差不齊的各種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應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盡量適當設置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喜歡學習,能自覺主動地學習,
二、以問啟思,突破教材重難點
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如果說問題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懸念便是探索的動力。每一節(jié)課都有它的重點與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衡量課堂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怎么樣圍繞重點難點設置問題成為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首先要求教師充分專研教材,設置由淺入深的,便于學生理解接受的問題,為下一步突破難點做好鋪墊;其次是設置有懸念的問題,這樣能使學生立即產生急切閱讀課文的欲望,從而主動去合作學習;再次要把握提問的時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難點,攻破重點。
三、以問強記,積累優(yōu)美詞句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經典國學和古詩詞,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感情真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積累優(yōu)美古詩文,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古人說,背得現句子,便是好文章,就是強調對古詩文的背誦,積累,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
四、以問練語,提高口語表達力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5
關鍵詞:語文;小組合作學習;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5-0094-01
目前,課堂上的合作學習逐漸被認可和廣泛應用。但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下面,針對這些方面,論述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采用的可行策略和具體措施。
一、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注重形式。在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從學生和內容的需要出發(fā),而是盲目地拋出一個問題就讓小組合作。比如在“同課異構”的公開課中,教學《探母》時,在導讀的導入時,采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先呈現將軍的照片,然后提出問題“你們認識這位威風凜凜的將軍嗎”,給學生兩分鐘時間進行討論。其實,這個問題的討論和合作是多余的,討論這個問題與開展合作的意義不大。
(2)合作學習忽視差異性。語文教師往往注重合作的開展,沒有注意到實效。突出表現為沒有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具體的學情分析,隨意分組,缺少合理的分工。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教師隨意的一個問題,學生就嘰嘰喳喳一陣。并且所提出的問題,缺少對學生的差異性分析,缺少層次性。
(3)忽視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現在學生人數多,一個班級的人數60人以上司空見慣,有的多達七十多人。人數眾多,年齡又小,合作學習活動開展起來也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有時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語文課堂中合作學習的開展策略
在語文課堂中,合作學習有時存在重形式、輕效果、忽視差異性、沒有明確的任務、能力培養(yǎng)目標得不到落實等問題,核心問題在于合作的時機不恰當。那么,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開展合作學習,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新舊知識銜接時,開展合作學習。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促進知識學習的正遷移。所謂正遷移,是指“有意義的遷移”“助長性遷移”。反之,負遷移,就是對學習沒有影響,或者影響力很小的遷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較好地引申發(fā)展,但也有部分學生做不到,對問題和新學的內容感到陌生,有時力不從心。此時,合作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部分學困生在優(yōu)秀生的幫助下,順利實現新舊知識的跨越。比如閱讀教學,第二課時以閱讀為主,如果第一課時的生字詞沒有掌握,初讀沒有很好的感知,那么,深化閱讀、拓展閱讀就會有難度。此時,通過合作互查,可以實現彼此提高的目的,為進一步進行閱讀做好鋪墊。
(2)重點、難點處合作。教學《探母》時,字詞解決之后,閱讀文章是重點,對文章的理解和拓展訓練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在這些重點和難點之處,設計問題、安排活動、開展合作。比如教師提出問題和任務:1)將軍的母親生病了,將軍著急嗎?你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2)不僅是個大將軍,還是個大孝子,對母親特別孝順,你能從課文的哪些方面看出孝敬母親?3)細讀課文,關注和母親的對話,你能不能說說母親的感受?這些問題的設計,針對重、難點,通過合作使學生之間暢所欲言,互相取長補短。必要時,老師及時給以點撥和提示,使學生茅塞頓開。
三、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開展形式
(1)識字合作。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對于識字教學,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都有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在課堂上先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他們相互交流課前預習的心得體會,給他們展示自己課外識字的機會。學習生字時,組內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比如組詞,你一個,他一個,看看哪個小組組得詞多。讓學生自己根據生字特點,運用拆字、合字、意義轉換等方法,編寫猜字的游戲,一個組編寫謎面,另一個小組找出謎底。比如,“興”字去掉“八”,鉆進“廣”字里;“二兒合成元”。
(2)朗讀合作。朗讀合作,讓同學互讀互助,教師再做出恰當的評價。如學習《狐假虎威》時,讓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老虎和狐貍,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比如老虎說:我是林中大王,瞧,我頭頂上有個“王”字。對于課文的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老虎和狐貍,演出課文主要內容。這樣,在訓練口語的同時,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3)古詩合作。古詩詞教學,是語文的重要部分。雖然每冊教材中只有兩首古詩詞,但與之配套的課外閱讀,比較注重古詩詞的積累。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要求學生每周背誦一到兩首古詩。每天的早讀課上,同學之間相互檢查,相互促進,并定期舉辦小組賽,定期評比。
四、結束語
總之,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形成、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尤為重要,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探討,讓合作學習在關鍵處定位,真正發(fā)揮實效,助力語文教學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葉廷.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05).
古詩教學的重難點范文6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精神營養(yǎng);審美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對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發(fā)展。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yǎng)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下策略:
一、誦讀,把握詩歌的韻律美
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音節(jié)語句的聲調節(jié)奏及其變讀,包括糾正學生的讀音,適時講解古詩的押韻、平仄,以便讀準節(jié)奏,讀出語氣和語勢。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如果教學時能認真揣摩、品味,并引導學生加以賞析,就能使學生體味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由于當今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古代語言接觸得不多,他們對其中的一些詞語覺得難以理解,對全詩內涵的把握不夠。教師要善于捕捉關鍵字詞,因為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表現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意味雋永。對詩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理解是個難點,怎么理解呢?在教學時,還得借助插圖。圖上畫著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與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輝映,遠遠望去,水色、月光融為一體,顯得多么和諧。理解這個詞后,再去讀后面的詩句,就相對淺顯易懂了。
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
古詩是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詩創(chuàng)作的本原,小學教學古詩要借助詩人的想象,啟迪學生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過看錄像和反復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我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如教《游子吟》這首詩,有的學生想象的意境是兒子睡在床上,母親在床邊燈光下給兒子縫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兒子在燈下看書,母親在燈光前縫衣服;還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則是兒子到臨行時穿著衣服,母手拿針線在兒子身上縫補。如果每課都用出示畫面的方式進行教學,那就肯定會影響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揮,就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必需依照創(chuàng)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兩個方面各取所長,以補其短,以此取得古詩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詩意,渲染意境,體會詩情畫意
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然而,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要讓學生領略到詩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
如教學《登鸛雀樓》,出示畫面,有太陽、群山、黃河、鸛雀樓等,師問:“同學們看,這就是詩人王之渙在一個傍晚登上鸛雀樓所見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學們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詩人王之渙,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描述它呢?”老師引導學生去描述當時的情境:登上鸛雀樓向遠處望去,只見一輪落日正在漸漸地向綿延的群山中緩緩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見黃河的水,洶涌澎湃,滾滾向前,朝著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壯美的景象啊!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水奔騰咆哮的聲音,同學們聽到了沒有?”(這樣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看到這里,我們還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遠一點呢?”“想!”“那怎么辦?”“再登上一層樓。”“對!”“再往高處走,我們登高后看到的景色會是怎么樣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h。同學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因為它不僅僅是指看景,同學們想想,還指什么?”這樣的講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詩意,掌握了詩詞中應該掌握的字、詞、句,而且,還使學生感受了詩詞的意境美,另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創(chuàng)設情景,輕松入詩境
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多媒體課件,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很快進入詩境。又如我教《鵝》這首詩,它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上課初始放映多媒體課件,畫面上:池水清清,楊柳依依,幾只毛色雪白、紅掌、長頸的大白鵝歡快的游來游去,不時對天“嘎嘎”歡叫,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
參考文獻:
[1]吳月圓.“唐宋詞”教學的“已然”“實然”與“應然”――例談“學為中心”背景下的“唐宋詞”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12)
[2]徐毅.小學古詩詞“五步教學法”探究[J].學周刊.2016(08)
[3]常蘭香.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6(05)
[4]余映潮.余映潮教語文(小學卷)[J].語文建設.2016(04)
[5]李彩香,孫珍卿.走進“生活”――《清平樂?村居》課例分析[J].語文知識.2016(04)
[6]孫娟.淺談國學特色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原則[J].語文知識.2016(04)
[7]朱國忠.中國語文教育,不能“去中國化”――從“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說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