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規模經濟的定義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1

要準確地揭示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內涵,必須認真區分與其相關聯的農業經營規模、農業規模經濟、農業規模經營三個基本概念:

1.農業經營規模。規模,一般是指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生產要素,在一定的經濟實體(企業或其它生產經營單位)內的聚集程度。任何社會生產,尤其是社會化的大生產,都是由經濟實體在聚集了一定的生產要素(即構成一定的經營規模)的條件下進行的。當然,這里所說的規模,不僅僅指經濟實體所聚集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綜合,而且還包括經濟實體聚集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產勞動能力。

農業經營規模是指農業經濟實體(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等)聚集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總和及其優化配置所形成的生產能力。當然,農業經營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關鍵是要尋求經營規模的適度值,而適度值的確定則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經濟、技術條件下,一個農業經濟實體的經營規模能否取得最佳規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2.農業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概念源自西方經濟學,它的一般含義是指經營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即較大規模的經營能夠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或者可以增加總收益(指總利潤、總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利潤率。在現實中,我們理解和使用規模經濟這個概念,必須密切聯系農業發展的具體實際,科學把握規模經濟理論對規模經濟所下的嚴格定義:第一,規模經濟是指純粹規模擴大(即生產要素同比例擴大)而引起的經濟效益提高,同時又是與生產要素配置比例變動會引起報酬遞減的變化相對應的。它要求我們在使用規模經濟概念時,一定要區分純粹規模變動和生產要素配置比例變動對農業經濟效益產生的不同影響,否則,如果只看重純粹規模變動這個假設,就會使規模經濟的研究失去實際意義。第二,規模經濟是指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即經濟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須大于經營規模的擴大幅度。在發展農業規模經濟的實踐中,我們不能忽視這種幅度的比較,也不能簡單認為“只要規模擴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規模經濟,而應該重視經濟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還是小于經營規模擴大的幅度。第三,規模經濟理論認為,經營規模擴大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兩種現象:經營規模擴大,經營效益不斷提高,就是規模經濟;反之,則是規模不經濟。在現實實踐中,我們不能把農業規模經濟理解為“規模越大必然越經濟”,“農業規模經濟是經營規模擴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趨勢”,而應該防止農業經營規模擴大過程中的規模不經濟現象的發生。

3.農業規模經營。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經營規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農業規模經營是在我國農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比較快的地區,由于經營規模太小和生產手段落后,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斷降低,農民務農種糧的興趣下降,農業生產出現了停滯徘徊局面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現在生產關系方面,而是表現在生產力方面,它體現為合理的規模特征。因此,農業規模經營就是指使農業經濟實體的經營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經營形式。它將使農業經濟實體的經營規模與其內部各類生產要素和外部環境相互協調,從而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可見,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經營規模、農業規模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農業經營規模與農業規模經營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對農業經營活動的規模特征的直觀反映,而后者是對具有合理的規模特征的農業經營活動的界定;農業規模經濟與農業規模經營的區別在于,前者側重于表現經營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合理關系,而后者側重于表現為達到這種合理關系而進行的經營活動本身。它們三者之間的聯系表現為,農業規模經濟是農業規模經營所要實現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又必須以農業經營規模的變動作為主要手段。

4.農業規?;洜I。通過以上三個基本概念的區別和界定,我們就可以給農業規?;洜I下定義了。規模是一個名詞,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規模成為一個動態過程。過去,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雖然存在像那樣大的農業經營規模,但卻沒有形成“規?;?,“規模化”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夠產生。農業規?;洜I就是指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最佳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為中心,在改變細碎、分散的極小農業經營規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農業經濟實體之間實現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內部與外部規模經營組織形式,最終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規模效益。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2

內容摘要:本文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理論角度分析和解釋了基金的成本優勢,根據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基本定義比較金融機構經營2種金融產品的成本和不同機構分別經營一種相似產品的成本之和。并將這種方法應用到證券投資基金,得到了多數基金的規模經濟,同時,與規模經濟相比,其范圍經濟較差。研究結論對投資機構管理者、基金經理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證券投資基金 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

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單一的或由各式各樣的產品以不同數量組成的投資組合產品。本文研究的關鍵問題是能否實現規模或范圍經濟。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以相同的效率運營,有些會運營的較好,他們得益于優秀的管理、資源的優化利用、較低的問題等等??傊?效率的評估是個實證問題。以往研究大多圍繞執行實證評估的幾項難題展開,比如設定金融機構的職能方式、假設金融機構的運營接近有效成本邊界等。與這些研究不同,本文著重討論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視但卻很重要的問題:數據對優化評估的作用。為了方便論述,以下將證券投資基金簡稱為“基金”。

基金行業中的規模與范圍經濟

基金與銀行不同,不受經營網點或ATM機數量的物理限制,固定成本相對很低。其主要成本包括用于處理客戶或股東數據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費用、經營管理費用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費用。當這些成本中的一部分以固定成本的形式支出時,隨著基金的增大,這些固定成本就分攤開來,規模經濟就可能實現。當然,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隨著基金規模越來越大,最終超出該限制,處理信息的費用也要增加,從而抵消一部分規模經濟。所以基金規模要適當,基金的投資標的不宜過于復雜,可以投資類似證券。但是規模經濟可能會因為股票個性因素的增加而變小,比如要分析小型國外企業,就要投入相對多的努力。

基金可以通過新增類別相同但有所差異、符合不同客戶群體偏好的產品或推出不同類別的基金產品來增加其范圍(產品種類)。范圍經濟來源于管理、數據處理、企業營銷、總體宏觀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分享。當然,抵消效應也可能出現,比如固定成本的降低可能因為不同投資目的基金需要不同的配置和投資成本而受到限制,增加新的同類基金可能還需要雇傭新的基金經理。另外,即使從屬同族的基金存在范圍經濟,但基金也可能不能或不愿利用這樣的條件。其原因一是基金需要在投資目的、投資組合的構成等方面區分其產品;二是基金經理的競爭會限制其自愿合作的程度??傊?同族基金之間實現范圍經濟的可能性不高。

評估規模與范圍經濟的理想條件

評估經營單一產品公司的規模經濟相對簡單,通過研究不同規模的該類公司就可以估計出其成本函數。范圍經濟(以只經營兩種產品的公司為例)存在的條件是一個企業合并生產兩種產品的成本低于兩個企業分別生產一種產品的成本。設p和1-p為一家企業同時生產的產品1和2的數量,相應的成本為C(1,2:p,1-p),設C(1:p)和C(2:1-p)為另外兩家企業分別生產一種產品的成本。根據定義,評估合并生產產品1和2的范圍經濟所需的數據條件有:分別存在只生產產品1和2的企業;存在同時生產產品1和2的企業。

當企業的產品數量超過2個時,以3個產品1、2和3為例,范圍經濟的形式有所變化。合成等同于生產3個產品的公司的方法有兩個:一是由三個生產單一產品的公司組成;二是由一個生產2個產品的公司和一個生產1個產品的公司組成。因此,生產3個產品的范圍經濟有兩種定義形式:

θ1=C(1,2,3)-[C(1)+C(2)+C(3)](1)

θ2=3C(1,2,3)-[C(1,2)+C(2,3)+C(1,3)]-[C(1)+C(2)+C(3)] (2)

其中,C(1)、C(2)、C(3)是分別生產產品1、2和3的成本。C(1,2)、C(1,3) 和C(2,3)是分別合并生產產品(1,2)、(1,3)和(2,3)的成本,而C(1,2,3)是合并生產產品1、2和3的成本。

數據選擇和研究方法

在金融行業里,基金行業的數據最接近評估規模和范圍經濟所需的理想條件。盡管基金的種類繁多,但還存在只經營單一金融產品、兩種、三種或四種產品的基金。本文選擇1998年3月至2007年12月31日近10年間《中國基金業年報》提供的各年數據。截止2007年末,我國市場共有346只基金,其中有經營單一產品的基金62只,雙產品基金35只,三種產品基金11只。文章使用這三種基金合成其他產品數量更多的基金。同時,用費用率計量基金成本,用二次成本函數進行實證分析。構建的模型如下:

雙產品基金模型:

(3)

其中Ci表示合并經營產品1和產品2或只經營產品1或產品2的i族基金。V1、V2和V12是特殊設置的變量,使得FC1和FC2能夠計量分別經營產品1和產品2的固定成本。MC1表示合并經營產品1和產品2的邊際成本,也就是說,當MC1

三產品基金模型:

(4)

其中,除以上已經說明的變量之外,MC1、MC2和MC3表示雙產品基金的邊際固定成本,MC4表示三產品基金的邊際固定成本,MC5、MC6和MC7表示經營雙產品產生的范圍經濟的邊際可變成本,MC8表示經營三產品的邊際可變成本。

由單一產品基金評估規模經濟

將單一產品基金按類型(1=股票型,2=債券型,3=保本型,4=混合型,5=貨幣型,6= QDII)組成統計樣本可以得到規模經濟評估,其回歸等式為:

回歸計算得到的評估系數表明股票型、混合型和貨幣型基金有規模經濟。其他三種基金因為樣本較小,資產較低,所以沒有規模經濟。這也說明一類基金需要擴大規模以實現規模經濟。

由雙產品基金評估范圍經濟

通過比較雙產品基金和兩只只經營單一產品的基金成本來評估范圍經濟。滿足比較要求的組合有7種:(1,1)、(1,4)、(1,5)、(4,4)、(4,5)、(5,5)和(5,6)。對各組合分別做回歸運算,觀察值條數最低為16,最高為96。擴大基金規模一方面能夠節約成本,另一方面還會因為諸如雇傭新的基金經理、建立新的營銷網絡這樣的重復勞動而抵消成本的節約。另外,還可能因為基金公司高層細化產品分類和公司內部基金經理們的競爭導致范圍上的不經濟。表1給出了主要評估系數。要注意,MC1V12和MC2P1P2分別是邊際固定成本函數和邊際可變成本函數。由此可知:

就固定成本而言,范圍經濟是不存在的。就可變成本而言,有3種組合存在范圍經濟。其余組合的不經濟和無經濟證明了產品細化和內部競爭導致的成本增加效應。系數E表明了顯著的規模經濟。

由經營三種產品的基金評估規模與范圍經濟

上述數據中有三種組合滿足研究的需要:(1,1,4)、(4,4,5)和(1,4,5)。根據等式(4)做回歸運算,樣本觀察值數分別為152、126和81,得到三種產品基金的主要經濟評估系數并發現(見表2):

就固定成本而言,合并經營三種類型的產品與分別經營一種類型的基金產品相比,并沒有范圍經濟。這表明,增加新產品的重復勞動會抵消管理固定成本共享帶來的成本節約。在所考察的三組組合中,(1,1,4)的可變成本范圍經濟十分顯著。全部三組組合都有規模經濟。

綜上所述,本文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金融產品的規模和范圍經濟做了實證分析,提出了評估規模和范圍經濟的理想條件和執行評估的具體方法。結果表明,部分類型的基金有規模經濟,而從能夠利用的數據來分析,各種類型產品的范圍經濟都很微小。諸如產品細化、基金經理的內部競爭這樣的因素會在擴大產品范圍時增加成本,從而抵消管理、營銷和其他運營資源共享帶來的經濟。有意從事基金管理的投資機構和個人可以借鑒研究結果來決定是否需要追求規模,應該遵循怎樣的產品策略,以便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增加收益。另外,文章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計算金融企業兼并的理論成本節約。由此可以推斷今后的研究可以向評估金融服務行業的協同效應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BAUMOL W.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6th ed.[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2

2.鄭新民.銀行效率的利潤函數解釋[J].管理世界,2005(2)

3.BERGER A.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 Scale, Scop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6(20)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3

關鍵詞:銀行效率;參數分析法;非參數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8)11-0028-05

銀行效率是銀行綜合競爭力的體現,反映了銀行對所有投入產出項目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其中既包括各項財務報表反映出的經營業績,也包括無法進行財務分析的經營結果。因此,銀行效率是衡量銀行業績的最具綜合性的指標。國外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經歷了兩個階段:二十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來衡量商業銀行的效率;二十世紀90年代以后主要研究商業銀行的前沿效率(主要包括X―效率、成本效率和利潤效率)。研究發現,反映管理能力的前沿效率比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更重要。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對于擁有同等規模和產品組合的銀行而言,由管理不當所引起的前沿無效率導致銀行業的成本平均提高20%,而由于規模和產品組合不當造成的無效率則不到成本的5%(Berger、Hunter、Timme,1993;Berger、Humphrey,1997)。我國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對國外考察商業銀行效率的主要方法進行了研究,同時對在商業銀行效率研究中起關鍵作用的投入產出方法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起到借鑒作用。

一、商業銀行效率的界定

任何一項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都離不開三個問題:(1)采用的效率概念,效率概念直接決定著研究方法的采用;(2)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是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如果采用定量分析,是采用參數分析法還是非參數分析法;(3)影響商業銀行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是政府的管制、市場結構等外部因素影響大一些,還是組織形式、治理結構、資產質量、分支機構等內部因素影響大一些。

對于效率的界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來度量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在這一方面并不存在爭議。另一個方面是銀行的前沿效率。前沿效率是一種相對效率概念,效率前沿面始終由樣本中最佳機構(100%有效機構)或其組合構成。對于前沿效率的定義爭議比較大, Leibenst-

-ein(1966),Frei、Harker、Hunter(2000)等直接將前沿效率定義為X―效率,即除規模和范圍影響之外的所有技術和配置效率,是關于整合技術、人力資源以及其它資產來生產給定的管理水平的測度。從這一定義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X―效率又可細分為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技術效率反映了在給定投入的情況下企業獲取最大產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給定投入價格時企業以適當比例使用各種投入的能力。Berger、Mester(1997),Maudos、Pastor(2003)等將前沿效率定義為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標準盈利效率(Standard Profit Efficiency)和替代盈利效率(Alternative Profit Efficiency)。成本效率反映了在產出給定的情況下,一家銀行成本接近最佳運營銀行成本的程度;標準盈利效率反映了在投入和產出價格給定的情況下,一家銀行接近它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利潤的程度;替代盈利效率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在投入和產出水平給定的情況下,一家銀行接近它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利潤的程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前沿效率的定義,國外學者仍然存在一定爭議,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將前沿效率歸為X―效率、成本效率和利潤效率。但是,無論前沿效率的概念如何界定,對前沿效率進行測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可歸納為參數分析法和非參數分析法。

二、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測度方法

對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90年代以前,從研究的具體進程來看,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研究的方法越來越成熟。具體而言,對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模型主要有:

(一)單要素投入的銀行效率表達式

在只存在一種投入的情況下,研究銀行效率的表達式為:

在上式中,X為單一的投入要素,Y為在投入X要素后的產出量,a為投入產出比,即給定一單位的投入量所引起的產出的變化量。在采用該表達式來衡量銀行效率時,其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反映銀行的全面情況。因為在實際當中,銀行的投入和產出遠不止一種。

(二)多要素投入的銀行效率的線性表達式

在實際中,商業銀行往往是投入多種要素,并提供多種金融產品。由此便引出了多要素的銀行效率表達式:

在上式中,X1、X2、X3為各種要素投入,Y為產出,為常數項,用來反映銀行在經營中使用的土地、建筑和大型設備等固定成本對產出的影響。相比單要素的銀行效率表達式,多要素情況下考慮了多種投入,但是產出卻被定義為一種。

(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非線性銀行效率表達式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表達式為:

在求解銀行效率時,一般運用其對數形式:

在上式中,X1、X2、X3為各種要素投入,Y為產出,常數項A表示銀行固定成本投入。、、表示各項投入的產出彈性。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能夠反映銀行的規模效率,即由于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平均成本的下降。但是采用該函數最大的缺點是銀行效率的變化呈一致性,也就是說隨著銀行投入的變化,只會出現規模收益增加、規模收益不變和規模收益減少三種情況,難以反映效率變化的動態過程。

(四)超對數成本函數(Translog Cost Function,TCF)

在對銀行效率的研究中,國外學者采用最多的是超對數成本函數,因為該方程不需要太多的限制。該方法已經成為研究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通用方法。通常,用超對數成本函數來近似估計成本函數,其一般形式為:

其中,TC、y、p分別為商業銀行(業)的總成本、產出的對數向量、投入品價格的對數向量。進一步,利用麥克勞林級數展開式將超對數成本函數變形為:

這里,Yi表示第i種產出,Pm表示第m種投入品價格,為隨機誤差項。因此,在研究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時,只要我們能夠估計出其中的參數,就可以得到銀行的效率估計值。該方法具有很強的彈性,解決了銀行多投入多產出的問題。但是,在對于范圍經濟進行研究時,我們不能簡單運用前面的超對數成本函數,因為超對數成本函數不能處理產出取0時的情況。為此,國外學者對超對數成本函數進行了修正,其中,最為流行的方法是對超對數成本函數進行Box-Cox函數轉化,Box-Cox函數轉化對于解決0產出問題十分有效,而且對于解決異方差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其定義如下:

其中值為待定系數且不為負。當Yi=0時,

。在采用Box-Cox函數轉化后,廣義的超對數成本函數的表達式如下:

我們可以看出,在采用了Box-Cox函數的轉化后,不僅有效解決了產出為0時的情況,而且又保留了對數成本函數的所有優點。因為:

我們可以看到對數成本函數是超對數成本函數的特殊形式。

對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方法,目前最為廣泛和最為成熟的就是超對數成本函數法。這主要是因為該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明確考慮了多產品銀行的聯合生產,從而能準確計算銀行運營的總成本;(2)其參數可很容易通過標準統計方法估計出來,所以能夠對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進行量化;(3)其參數的經濟含義直截了當,從而相對減少了單一銀行與分支銀行規模經濟估計的誤差。因此,超對數成本函數法一提出,即在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三、商業銀行前沿效率的測度方法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以后,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沿效率方面,因為與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相比,前沿效率對商業銀行效率的作用更為重要。前沿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非參數分析法和參數分析法,其中非參數分析法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無界分析法(free disposal hull-FDH);參數估計法包括隨機邊界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free approach-DFA)和厚前沿方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這五種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至于哪種方法更有效并未達成統一的看法。

(一)非參數分析法

非參數估計法不需要對目標函數的形式進行設定,不受觀察值多少的限制,無須對函數參數形式進行估計。但是非參數估計法忽視了隨機誤差項的存在,一旦存在隨機誤差,通過非參數方法估計出的效率測度值與真實效率邊界得出的效率估計值就可能存在偏差。

1. DEA方法。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957年Farrell對英國農業生產力進行分析時所提出的效率前沿思想。該方法是利用線性規劃方法,將多個投入產出數據投射到坐標空間,從而尋找可以包住所有觀察數據的效率包絡面,然后計算單一觀察值與效率包絡面的距離,從而求得該觀察點的相對效率。Farrell將微觀層面的效率分為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和經濟效率。其中,技術效率反映了在給定投入的情況下,企業獲取最大產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給定投入價格時,企業以適當比例使用各種投入的能力;經濟效率則是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組合。

在圖1中,X1、X2為投入要素,Y為產出要素,QQ’代表了完全技術廠商的等產量曲線,該曲線及以上空間構成了生產單位產出的生產可能性集合。PP’為廠商的成本預算線,與QQ’相切于D點。如果一個企業以A點的投入組合生產單位產出時,則AC表明了該企業的技術無效率。因為,當企業的投入要素由A點等比例降低到C點時,企業的產量并沒有減少。Farrell指出,AC/OA表示所有投入可以降低的比例,因此,OC/OA表示企業的技術效率。在成本預算線PP’已知的情況下,A點的配置效率為OB/OC。在A點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都知道的情況下,A點的經濟效率由OB/OC×OC/OA=OB/OA表示。以上就是Farrell提出的效率概念。

DEA模型最早由Charnes.A、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提出,最初是用來衡量公共部門和非盈利機構的效率,后來被用來評價金融機構的效率?;镜腄EA模型表示為:

其中X表示投入要素向量,Y表示產出向量,α和β分別表示投入和產出的權重向量。

2. FDH方法。FDH方法可以視為DEA方法的一個特例,在FDH方法中,生產可能性組合僅僅由DEA定點和這些定點內部的自由排列點組成,聯合DEA前沿各個頂點的線上的點沒有被認定為效率前沿。在商業銀行前沿效率研究中,采用FDH方法將產生比DEA方法更具代表性的較大平均效率估計。

(二)參數分析法

參數分析法給出了函數的具體形式,允許隨機誤差項的存在,按照對隨機誤差項分解的不同而分為SFA、DFA、TFA三種方法。但是由于該方法事先給出了函數形式,因此一旦函數形式出現變化將直接導致研究結果的錯誤,這是參數分析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SFA方法。SFA方法提出了一種成本、利潤或者投入、產出和環境因素之間生產關系的函數形式,并允許隨機誤差項的存在。該方法最早由Ainger、Lovell和Schmidt(1977)提出。該方法假定無效率服從不對稱分布(通常假定為半正態分布),而隨機誤差項服從對稱分布(通常假定為標準正態分布)。

假設銀行的隨機前沿成本函數為:

在上式中,表示第n個銀行的總成本, 表示第n個銀行的產出向量, 表示第n個銀行投入要素的價格向量。可表示為:

2. DFA方法。DFA方法與SFA方法相似,將邊界設定為一種函數形式,都假定隨機誤差項和無效率因素的存在。但是DFA方法將無效率因素從隨機誤差中分離出來的方式不同。DFA不對無效率或隨機誤差的特定分布做出任何強假設。相反,該方法假定每家銀行的效率值不隨時間變動,而隨機誤差的平均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于零。在這種方法下,無效率值可以服從任何分布,前提是無效率值是非負的。

假設銀行的隨機前沿成本函數為:

在上式中,表示第n個銀行在t時期的總成本, 表示第n個銀行的產出向量,表示第n個銀行投入要素的價格向量。表示第n家銀行的非效率因素, 表示第n家銀行在t時期的隨機誤差。

將第n家銀行的自由分布估計值定義如下:

其中T為樣本觀測時期數,第n家銀行的效率水平是一個相對值,也就是其相對于樣本中效率最高銀行的效率水平。因此,第n家銀行的效率值為:

其中,,是所有樣本銀行非效率項中的最小值。

3. TFA方法。TFA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待研究的樣本銀行按照資產規模分為若干組,然后分別求各組的平均成本,然后針對平均成本最大和最小的兩組估計其成本函數。該方法假定在銀行平均最低成本的四分之一內的偏離屬于隨機誤差項,而在銀行最高和最低成本的四分之三內屬于無效率。該方法本身不提供對單一銀行效率的點估計,相反該方法試圖提供一種一般水平總效率的估計。

(三)參數分析法與非參數分析法的比較

至于參數法與非參數法在研究銀行前沿效率時哪個更為有效,國外學者并沒有達成共識。按照Berger和Humphery(1997)的研究,采用參數法和非參數法來估計商業銀行的前沿效率,其效率估計值近似,只是后者的效率估計值偏低、離散程度較大。Baul對DEA、SFA、TFA、DFA等前沿效率研究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非參數法和參數法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按照Berger和Humphery(1997)的研究,這五種方法的根本差異在于以下假設條件的不同:(1)最佳運營邊界函數形式不同;(2)是否考慮對某些生產單位的產出、投入、成本和利潤等會產生不確定影響的隨機誤差;(3)若存在隨機誤差,采用哪種對無效率的分布假設(如半正態/截斷正態分布)來消除隨機誤差的無效率影響。在實際研究中,采用哪種方法主要決定于模型的建立、變量的選取、數據的處理方法等。

由于參數估計法事先設定了函數形式,因此如果賦予的函數本身不正確,將直接導致錯誤的結論。但參數估計法允許隨機誤差項的存在,因此能夠方便地檢驗結果的顯著性,同時離散程度較低。非參數方法雖然未對函數形式進行事先假定,但是該方法忽視了隨機誤差項的存在,因此,一旦存在隨機誤差項,效率測度值可能與真實效率邊界得出的效率值存在偏差。同時,該方法得出的效率值偏低,離散程度較大。當約束條件較多時,非參數估計法經常會得出樣本數據100%有效的結論。

現實研究中,由于真實的效率水平未知,因此,很難斷定參數法和非參數法哪種方法更優。為了解決非參數法和參數法各自的局限性,國外學者開始了一些改良方面的研究,如賦予參數法更多的靈活性,同時在非參數方法中引入一定程度的隨機誤差項。

四、投入產出方法界定

在商業銀行研究過程中,確定了效率概念和研究方法后,就需要對商業銀行投入和產出進行界定。商業銀行投入產出的界定在商業銀行效率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業銀行效率研究中,往往由于采取的投入產出數據不同,導致研究結果出現較大差異。從國外研究情況看,對銀行投入和產出的界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國外對于商業銀行投入和產出的選擇,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生產法(Clark和Speaker,1994),該方法將銀行作為金融產品的提供者,存款賬戶的數目和貸款筆數被作為產出,投入一般為資本和勞動力;第二種是中介法(Mertens和Urga,2001;Kasman,2002;Green,2003;Margono和Sharma,2004),該方法將銀行視為儲蓄―投資的轉化機構,產出為貸款和其他利潤性資產(主要指證券投資),投入一般為存款、勞動力和資本;第三種是對偶法(Hunter和Timme,1991;Berger和Humphrey,1997;Kraft和Tirtiroglu,1998),該方法介于前兩種方法之間,突出特點是將存款同時作為產出和投入。在實際研究中,究竟采用哪種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取決于分析的重點和數據來源。

五、啟示

在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的效率直接關系到金融資源在社會中的配置,進而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梢哉f,銀行效率的增強,是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因素。因此,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講,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具有以下幾個實踐意義:(1)對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能夠評價各商業銀行效率的高低,因此可以作為政府監管部門評價各商業銀行的重要依據;(2)通過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可以找出造成銀行低效的因素,進而通過改善這些因素來提高效率;(3)政府監管政策是影響商業銀行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銀行效率的研究可以為政府評價監管效果、調整監管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據;(4)由于同一銀行內部各分支機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及內部政策基本相同,因此對各分支機構效率的研究可以作為對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考核的一個依據。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際上有大量關于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數據和計量方法,這對衡量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盡管我國有許多學者開始對商業銀行效率進行研究,但在我國數據的可獲得性還比較低,因此,這些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外關于商業銀行效率的研究方法,結合我國銀行業實際建立和完善系統的效率研究方法,積極推動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帕特里克T?哈克等:《金融機構的績效:效率、創新和監管》,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徐傳諶、鄭貴廷、齊樹天:《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3]龐皓、李南成:《計量經濟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Baldini, D. and Landi, A. (1990), “Economie di scala e complementarieta’ di costa nell’inustria bancaria Italiana”, L ’Industria, 1, 25- 45.

[5]Berger, A.N. and DeYoung, R. (1997), "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 849-870.

[6]Berger, A.N. and Humphrey, D.B. (1991), The dominance of 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8, 117-148.

[7]Berger, A.N. and Humphrey, D.B. (1997),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 175-212.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4

關鍵詞: 產業內貿易 新貿易理論 新Heckscher-Ohlin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貿易理論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對產業內貿易性質的不同理解。新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分析方法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 factor intensity)產品的交換。理想狀態下的產業內貿易產品被稱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產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 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價格下,貿易產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 factor 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同一產業內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交換,而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要素密集度卻是不同的。本文分別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觀點及爭議進行分析。

一、新貿易理論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新貿易理論在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考慮的是產品的水平差異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產品在存在水平差異時的交換,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內貿易活動主要發生在技術水平、要素稟賦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影響比較大的理論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這些研究的結果認為規模經濟、產品多樣性、消費者偏好等構成了產業內貿易的基礎。

Krugman(1979)將基于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閉經濟下的分析擴展為開放經濟的分析,證明了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國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發生的獨立原因。該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個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相同,而且所有品種都對稱地進入效用函數,即每增加一單位任何品種的消費帶來的總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費的品種越多,總效用增加越多。該模型在供給方面假定,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產品所有品種的生產函數相同并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每一個產品品種只有一個廠商生產,即廠商數目和產品的品種數相同,每一個廠商也都試圖分割市場以形成自己的壟斷力量。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每個國家消費者可得到的產品品種種類和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國家的市場規模。因此,通過國際貿易創建更大的一體化市場,可以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產品品種種類,并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從而增進各國福利。該模型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性的條件下,即使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也能開展產業內貿易活動,并且這種貿易會增進兩國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產品的水平差異性為基礎。該模型認為,每個產品品種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種的特征,正是這些不同的特征構成了產品的水平差異性。消費者對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會選擇具有其喜歡的特征的品種去消費,而不是購買產品的多個品種。在供給方面,該模型假定廠商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并能以相同的成本生產任何產品品種,而且任一品種的生產在一開始其平均成本遞減。該模型以“完全壟斷競爭”(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描述了均衡時的狀況:實際生產的產品品種均等地分布在“光譜”(spectrum)上,每一品種的生產數量和銷售價格都相同,每一廠商都獲得正常利潤,即價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進行貿易分析時,該模型具有了一般均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兩個部門,一個部門以規模報酬不變方式生產同質產品,另一個部門以規模報酬遞增方式生產有差異性的產品,勞動是兩個部門的流動要素,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對差異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當這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開展貿易后,同質產品之間沒有貿易發生,但差異化產品按照“完全壟斷競爭”的方式在兩國共同生產并展開貿易活動。由于開展貿易后消費者得到的產品品種數目比封閉條件下要多,而且有規模經濟利益存在,兩國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雙寡頭壟斷條件下對產業內貿易的發生給出了一種解釋。該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相同的兩個國家中各有一個廠商,他們以同樣的成本生產同樣的產品,并且兩國對該產品的國內需求函數也相同。兩國廠商采取的是古諾競爭行為,即每家廠商都是在對方銷售不變的條件下選擇他對兩個市場的銷售來獲取最大化利潤。由于模型存在著嚴格的對稱性,在均衡的時候,每家廠商都將產出的一半在國內市場銷售,并將另一半出口,產業內貿易由此而發生。在引入運輸成本后,每個廠商從自己國內市場銷售得到的價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場銷售減去運輸成本的價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這種產業內貿易也稱作相互傾銷(Reciprocal 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5

一、 論風險問題

斯蒂格利茨對風險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與羅斯柴爾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與羅斯柴爾德合作的論文《遞增風險:定義》(1970)中,首先對風險的傳統定義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新的定義方法。他們認為,人們通常用四種定義來說明一個隨機變量(Y)較另一個隨機變量(X)具有更大的風險(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隨機變量Y等于隨機變量X加干擾項Z(均值為零的噪音);(2)每一個風險規避者更偏好X,即對一個凹效用函數而言,EU(X)≥EU(Y);(3)與隨機變量X相比,隨機變量Y的概率密度函數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權數;(4)隨機變量Y的方差大于X。通過對隨機變量的偏序進行檢驗,他們指出前三種定義是等價的,而第四種定義則與之不同。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風險的含義,他們還對“更高的風險”給出了一個正規的定義,即如果一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是另一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加上一個“保持均值不變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則該隨機變量具有更高的風險。其中,“保持均值不變的差”是一個均值為零的分段函數。斯蒂格利茨與羅斯柴爾德的這一定義,成為大多數論述風險問題文獻的分析基礎。

斯蒂格利茨在與羅斯柴爾德合作的《遞增風險:經濟影響》(1971)論文中,進一步對遞增風險的經濟影響及其具體應用進行了論述,分別就不確定性對儲蓄收益率的影響、資產組合選擇問題、廠商的生產問題和廠商多期計劃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要結論包括:(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會導致錯誤的結論、相關函數的凹行或凸性條件可以用阿羅-普拉特的相對和絕對風險規避概念進行表述;(2)廠商在不確定條件下的產出總是低于確定性條件下的產出,廠商對遞增風險的最優反應是削減產量而非價格(這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基石之一)。

這些發表于70年代早期的論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學術地位、并部分地奠定他的研究方向和風格。有人曾經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學術生涯,就是他關于風險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個經濟學領域不斷傳播的過程。

二、委托-和道德風險、信息甄別、不完全競爭等理論

斯蒂格利茨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研究,直接導致了他對委托-及道德風險、信息甄別、不完全競爭等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是它對前述分析工具和基本思想的理論應用,又構成了他對各種具體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立足點。

1.委托-和道德風險。斯蒂格利茨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對委托-及道德風險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反映在其與阿諾特合著的《對道德風險的基本分析》(1998)、《道德風險與非市場制度》(1991)等論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等認為,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存在會引起委托-和道德風險問題。由于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和行為動機可能不一致、且存在非對稱信息,因此,人的行為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他們指出,即使發生這種情況(對委托人而言,人的行動并非最優秀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人參與其中的結果、而非沒人參與時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審訊中,殺人嫌疑犯可能更偏愛雇用一個人(律師)所產生的結果(定罪為過失殺人)、而不是沒有人時的結果(判處死刑)。當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結果(無罪釋放)可能通過人的其它行動(例如向法官行賄、做偽證等)取得。由于委托人不能根據可觀測到的信息完全推斷人的真實行為,因而他對人的能力、人根據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動的程度等無法獲得準確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將委托-關系的特征描述為:委托人由于部分非對稱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風險的情形。

將努力函數引入分析模型,使得雙方簽訂的合約對雙方的偏好集和機會集產生了間接的影響、并使得市場活動更趨復雜。據此,阿諾特和斯蒂格利茨(1988)針對意外保險指出:“即使預期效用函數、努力程度與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的關系等基本函數是相當良好的,無差異曲線和可行集卻也未必:無差異曲線不必是凸的、可行集必定不是凸的;價格-消費線和收入-消費線可能是不連續的;努力程度一般不是保險政策或商品價格等參數的單調函數或連續函數”。顯然,不連續性將削弱人們對市場機制的自信。此外,他們認為非市場因素會使得道德風險問題進一步加劇。為此,阿諾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所得出的結論是:“當發生明顯的市場失靈時,非市場因素至少部分具有克服市場缺陷的強烈動機”。

2.信息甄別模型。阿克洛夫的“舊車市場模型”和斯彭斯-的“勞動力市場模型”,分別對逆向選擇的機理和信號傳遞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則提出了信息甄別模型和保險市場模型,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界對逆向選擇和信號理論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發表的《“信息甄別”理論、教育與收入分配》(1975)論文中,以“受教育水平”作為市場信號,對信息甄別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研究。而在《質量依賴于價格的原因和后果》(1987)論文中,則考察了價格水平充當市場信號、并具有信息甄別作用的情形,尤其是對信息甄別問題給出了更一般的分析。斯蒂格利茨認為,價格水平除了傳統經濟理論通常所描述的作用外、還具有充當市場信號的功能-它傳遞信息并影響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在存在非對稱信息的情況下,價格的變化具有兩方面的效應:在信息不變的條件下沿著需求曲線的移動以及信息的變化引起的需求曲線本身的移動。例如,在保險市場上,愿意支付較高價格的投保者,往往具有更大的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可根據他們愿意支付的價格,將投保人甄別開來、并使不同類型的投保人選擇不同的保險合同。

斯蒂格利茨的這類模型,具有四個突出的特點:(1)許多結論依賴于規模收益遞增的假定;(2)所有模型均包含某種信息不對稱;(3)當存在信息甄別時,某一市場價格上的供給和需求可能不會相等;(4)即使對于完全相同的商品,也會出現多種市場價格,即市場價格是一個分布、而非單一值。在信息甄別模型中,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可能使得市場失靈,使得市場均衡偏離最優水平。它們在勞動市場、信貸市場和保險市場上的應用,則為新凱恩斯主義對自由放任的質疑態度提供了微觀基礎。

3.不完全競爭。對不完全競爭的分析是斯蒂格利茨的另一項重要學術貢獻。他在一系列相關論文中均將廠商模型化為面對風險(產出依賴于隨機變量)、市場結構(行業中的廠商數量)內生地決定及采用博弈論思想(進入戰略和退出戰略等)的生產單位。

斯蒂格利茨在其與迪克西特合著的《壟斷競爭與最優產品多樣性》(1977)論文中指出,外部效應、規模經濟和分配公正,是導致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主要原因。為此,他們提出了一個針對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模型,對不同假設條件下的市場均衡與社會最優的關系進行了對比。他們首先將規模經濟問題巧妙地轉換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的關系問題。他們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通過減少產品種類、增加每種產品的產出數量,能夠降低企業成本、節省社會經濟資源;與此同時,產品種類的減少將使得消費者產品消費種類的減少,從而引起社會福利損失(消費者更偏愛消費的多樣性)。由此,他們將規模經濟問題變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問題,且其社會福利性質依賴于消費者效用函數的形式(因為效用函數反映了消費者對產品種類多樣化的偏好狀況)。

為了反映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在消費者效用函數中的作用,并體現產品替代對消費者效用、從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構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數”(后被人們引申為D-S生產函數,在現代內生增長理論、尤其是品種增加型或質量改進型的經濟增長模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分別對固定替代彈性、可變替代彈性和非對稱情形下的效用函數及其市場均衡同社會最優的對比進行了討論。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固定替代彈性的情形下,壟斷競爭市場的市場均衡和約束最優完全一致,即具有相同的企業數目、同樣多的產品種類和產量;無約束最優擁有比市場均衡和約束最優更多的企業和更多的產品種類,但仍沒有企業達到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因此,社會最優并不是將產出擴大到窮盡全部規模經濟的情形。此外,他們還在固定替代彈性情形下,第一次嚴密地推導出了人們熟悉的張伯倫dd曲線和DD曲線。

三、保險市場、金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規模經濟的定義范文6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 斷匯聚的一個過程。從經濟地理學的學科角度看,產業集聚是一種地理現象,因為它表現為產 業在空間上的集中。

第一,早期產業集聚理論研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據絕對利益理論、,從分工協作的角度,通過產業聚集對聚集經濟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認為產業聚集是由一 產業聚集理論群具有分工性質的企業為了完成某種產品的生產聯合而組成的群體;大衛?李嘉圖根據比較利益學說,研究了生產特定產品的區位問題,也指出了產業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經濟問題。韋伯指出產業集聚是源于各種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帶來的經濟收益、成本節約動機下的產業集中。Krugman(1991)認為產業集聚就是大量的產業集中。

第二,現代產業集聚理論早期研究。波特在《論國家競爭優勢》中將企業集 群與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聯系起來,創立了產業集聚的新競爭經濟理論,指的是屬于某種特定產業及其相關支撐產業、或屬于不同類型的產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地理集中。與此相對應的英文是 cluster,也有叫產業集聚的,具體表現是在一個適當的區域范圍內,生 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中間服務業,高 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從而顯著地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要研究產業集聚,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產業集聚理論綜述

對產業集聚的研究,各學派所取得的一致意見是外部性是產業集聚的源動力,而外部性又是規模經濟所致,交通運輸費用在解釋產業集聚時非常重要的。因此,對上述重要概念和范疇的研究和辨析也構成了產業集聚研究的重要部分

第一,外部性。Marshal將外部性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勞動力市場共享;二是專業化中間產品和服務;三是公司創新導致的技術外溢。前兩種稱為金錢外部性,其特征是在降低本企業成本的同時并沒有減少其它企業的效率;最后一種稱為技術外部性,特征是每個公司都不能排他地完全擁有自己生產的技術和知識。Marshal的外部性概念是后來研究產業集聚難以繞開的核心概念。

第二,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由馬歇爾最早提出,他將規模經濟分為兩類: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前者是指隨著企業自身內部規模的擴大,企業成本減少,效率提高;后者又分兩種情況:區域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區域化經濟是行業層面的規模經濟,指在企業投入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行業規模的擴大導致單個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城市化經濟是行業間的規模經濟,指在企業投入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由于城市整體規模的擴大使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城市化經濟和區域化經濟被認為是集聚效應的兩種形式。

此外,Henderson還指出,專業化城市產業更依賴于區域化經濟,因為這種專業化城市可能就以生產某種標準化工業產品為主,更依賴于行業內的集聚;而大都市的產業集聚更依賴于城市化經濟,因為大都市中的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處于產品生命中期的成長階段的、未標準化的產業需要的是差異化的市場環境、豐富的人力資本、巨大的市場容量等。專業化城市和大都市集聚對規模經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第三,運輸成本。以Krugman、Fujita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派、空間經濟學派對運輸成本非常重視。Krugman認為將運輸成本納入其數理模型是新經濟地理學派形成的關鍵之一,空間結構的集聚和分散是規模經濟導致的收益遞增和運輸成本的權衡。Krugman、Fujita所創建的空間經濟學也是以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權衡為主體輪廓。運輸成本在決定產業集聚的強度和地點時有重要作用。當其它條件不變時,運輸成本越高,離心力越大,向心力相對較小,則產業集聚越難;運輸成本越低,向心力占優明顯優勢,產業集聚越容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碰91精品国产91久久婷婷 | 伊人黄 | xx欧美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 欧美人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 欧美精品专区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黄大片观看 | 久久久青青久久国产精品 | 最新国产区 | 国产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最新网址 |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播放 |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 日韩 欧美 亚洲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 欧美 日韩 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 欧美日韩国产片 | 日韩精品亚洲电影天堂 | 欧美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一本一本久久α久久精品66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 xx中文字幕乱偷avxx | 日韩高清毛片 |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 |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 一级毛片免费网站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大黄毛片 | 国产边打电话边做对白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