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1
關鍵詞禽流感病毒;基因組;變異性;分子診斷;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16-02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傳染病,國際獸疫局(OIE)把該病定為A類烈性傳染病。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 rus,AIV)典型的病毒粒子為球形,直徑80~120nm,有時呈絲狀體等多形態,至今A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已發現有16種,神經氨酸酶有10種。其血清型較多,容易變異。常發生在禽,有時也發生在低等哺乳類動物,至今在人僅有偶發病例。禽流感病毒根據其對雞致病性的不同分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和低/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僅會給養禽、畜牧業帶來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對公共健康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1AIV基因組及其編碼蛋白的功能
1.1AIV基因組
AIV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共有8個獨立的RNA節段。通過對某些毒株8個節段的測序,發現它們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即所有基因節段的5′端前13個核苷酸均相同,3′端也有12個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另外在每一節段靠近5′端15~21位核苷酸處有一保守區。其序列為PolyU。這一序列可以在病毒mRNA合成時產生PolyA。
1.2病毒的蛋白
1.2.1血凝素(Hem agglutinin,HA)。HA是流感病毒囊膜纖突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基因表達產物中最大的糖蛋白,為誘生保護性免疫的主要抗原,HA在病毒吸附及穿膜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刺激機體產生的中和抗體,可中和病毒的感染力,抵抗病毒的感染和發病。它是A型流感病毒毒力的主要決定因素。
1.2.2神經氨酸酶(Heuram in idase,NA)。NA由病毒核糖核酸(vRNA)片段6編碼,是另一個主要的表面抗原,其成熟的形式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四聚體,能將唾液酸從糖蛋白和糖脂中切開。其作用是水解細胞表面的特異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基神經氨酸。避免病毒粒子的聚集,有利于病毒的釋放,對病毒在感染細胞周圍的擴散能力有很大影響。
1.2.3白(Nucleo protein,NP)。NP是由片段5編碼的結構蛋白。主要功能是使病毒RNA(vRNA)形成核糖白復合體,以此來穩定vRNA,使其免受核糖核酸作用。另外,NP在病毒基因組的轉錄和復制以及決定病毒的宿主特異性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是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識別的主要抗原。
1.2.4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MP)。第7節段RNA編碼的蛋白被稱為M1,部分分子量較小的蛋白稱為M2。M1構成病毒的基質膜,具有型特異性,其抗原性的差異也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據之一。另外,M1在子代病毒粒子的裝配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M2是一種跨膜蛋白,其作用是在HA合成過程中作為離子通道控制高爾基體內的pH值,在病毒脫殼時酸化病毒粒子的內部環境。
1.2.5聚合酶蛋白(PB1、PB2、PA)。A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蛋白由PB1、PB2、PA等3種成分組成。這3種蛋白質的共同特點是含有一特異的親核序列區,其作用是使這幾種蛋白質在胞漿合成后能順利進入細胞核。其中,PB2、PB1與合成互補RNA有關,而PA、白與病毒的RNA合成有關。
1.2.6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A型流感病毒的結構蛋白由片段8編碼。片段8也有2個編碼框,可編碼2種蛋白質即NS1和NS2。NS1和NS2 兩種非結構蛋白的編碼區是基因組中最小的RN段。NS1和NS2相互間有70個氮基酸重疊,分別由不同的mRNA翻譯,提示它們由不同讀碼框架翻譯。在早期感染中NS1合成并在細胞核內積聚,磷酸化的NS1蛋白在病毒的復制過程中起調節作用;NS2主要在晚期感染中出現,并主要在胞漿中存在,目前它的功能還沒有徹底搞清。
1.2.7其他蛋白質(HE、M3、NB)。由基因節段7編碼,明確的功能還不清楚。
1.3AIV毒力變異的分子基礎
AIV很容易發生變異,誘發AIV發生變異的主要機理有抗原性變異,即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轉變(Antigenic Shift)。在甲型流感病毒中,抗原漂移主要是由HA或NA基因發生點突變引起的,其中HA基因的變異率最高。每個核苷酸在每個復制周期中的變異率可高達2.0%。一般認為,來自宿主的免疫壓力是HA和NA抗原漂移的主要原因。由于突變幅度較大或各節段RNA間發生的重排導致抗原性發生大轉變導致新病毒亞型的產生,這種變異稱為抗原轉變。大量試驗證明,不同亞型病毒同時感染1個細胞時,病毒基因組可發生節段間的交換。理論上講,8個RN段存在256個不同的組合方式。事實證明,在自然界中經常有混合感染導致基因重組的事件發生。
2AIV的分子診斷
2.1血清學診斷技術
血清學診斷技術是從禽類體內采集血液析出血清后,檢測血清中抗體的有無和滴度變化,如瓊脂凝膠擴散試驗(AGID)、細胞凝集抑制試驗(HI)。AGP試驗鑒定病毒或檢測特異性的血清抗體或基質蛋白MP(Matrix protein)、特異性白NP。血細胞凝集試驗(HA)和血細胞凝集抑制試驗(HIT)鑒定病毒或血清抗體的亞型,神經氨酸酶抑制試驗(NI)鑒定病毒或血清抗體亞型等。
2.2RT-PCR分子診斷技術
崔尚金等(1998)建立了一種能夠直接檢測禽糞和雞胚尿囊液中H亞型禽流感病毒RNA的RT-PCR檢測方法。檢測過程僅需8h,不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還可大大縮短對禽流感病毒的檢出時間。而應用毛細管PCR(15 min,30個循環)代替常規PCR(2.5h,30個循環)進一步縮短檢測時間的研究也已展開。并進入更深層次的領域,以期用于不同樣品的檢測,使該方法更加適用于禽流感病毒的臨床早期診斷。該技術在特異地檢出H或H亞型禽流感病毒同時,還可根據應用特定引物經RT-PCR擴增出的H和H包括裂解位點在內的HA基因片段。經測序推導出的氨基酸序列,判斷H或H亞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高低。
2.3酶免疫測定(EIA)技術
EIA技術在AI的診斷與監測方面已被廣泛采用。Doller等建立了一種從鼻咽分泌物中直接檢測流感病毒抗原的酶免疫方法,該方法無須對病料進行超聲處理,而且在4h即可出結果。Cherian等建立了一種用于檢測呼吸道分泌物中A型流感病毒RNA的PCR酶免疫(PCREIA)方法。該方法對感染后4d的病料A型AIV的檢測特別有效。Schweiger等建立了用于檢測A型AIVN1和N2型的DNA酶免疫(DEIA)方法。該方法簡單、快速,可進行大批樣品的檢測。
2.4熒光PCR法
熒光RT-PCR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將熒光素標記的探針與引物一起,在熒光PCR儀中反應,電腦對整個反應進行實時監測,避免了交叉污染,提高了檢測敏感性,已成功用于人乙型肝炎病毒、衣原體、艾滋病病毒等的檢測,根據A型禽流感病毒的共有NP基因序列設計引物、探針,建立的通用型熒光RT-PCR檢測方法不僅能夠用來檢測禽流感病毒H5、H7、H9亞型,而且對其他禽流感病毒亞型也能檢出。用通用型探針、引物檢測常見其他禽類病毒,未發現交叉反應。說明該方法敏感性高、特異性強。
2.5核酸探針技術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是目前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是定性和定量檢測特異性DNA或RNA的有力工具。用PCR技術制備了白基因片段(NPC)的地高辛標記cDNA探針,建立并優化了檢測AIV的探針雜交法。該探針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從分子水平探討禽流感的發病機理和臨床早期快速診斷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對以基因芯片技術為基礎的檢測H5、H7、H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診斷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DNA芯片技術可以提供一種有效的AIV診斷方法。
3結論
禽流感是一種全球性的烈性傳染病,可在宿主中不斷發生變異和基因重組,是2l世紀我國養禽業將面臨的最大的瘟疫性威脅。禽流感可在禽、豬和人中進行傳播。AIV不僅作為人流感的最大基因庫而間接威脅人類健康,而且還可作為人類的新病毒而直接構成人類的威脅。因此,預防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和經濟意義。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同其他學科間的滲透,禽流感的傳統檢測診斷技術將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或者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其他學科研究技術有機結合,一定會實現診斷的快捷、方便、準確、靈敏、經濟、易操作,為禽流感的防治做出重大貢獻。
4參考文獻
[1] 李莉萍,韋平,韋天超,等.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及其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5(1):10-12.
[2] 馮玉萍,馬忠仁.禽流感病毒(AIV)的特征與防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69-72.
[3] 張家誰,徐紅.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研究進展[J].病毒學報,2007(4):335.
[4] 牟維東,王永靈.禽流感的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科技,2004(4):32-37.
[5] 李建麗,馬仲彬,王澤霖,等.禽流感病毒遺傳變異及其分子機制[J].中國動物檢疫,2004(6):44-46.
[6] 鄭騰,陳枝華.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及研究近況[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2(2):41-43.
[7] 金元昌,李景鵬,張龍,等.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3(1):12-15.
[8] (美)B.W.卡爾尼克.禽病學(第10版)[M]//高福,蘇敬良,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9] 衣翠玲.禽流感病毒的研究進展[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l(4):451.
[10] 魏泉德,譚愛軍.禽流感病毒實驗檢測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07(5):986-990.
[11] 宋曉暉,王中力,陳西釗.禽流感診斷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03(11):45-47.
[12] 傅生芳,獨軍政,常惠蕓,等.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5(5):22-24.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2
摘要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紹了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開展與體會,為適應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考核
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將細胞分子生物學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的學位課程,包含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等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目前設有27個學院,11個生物學二級學科分散在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農學院、獸醫學院、醫學院,各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也較廣泛,如何適應這種多學院、多學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揚州大學不斷進行嘗試、改革,構建了適合各二級學科培養目標要求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現將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介紹如下。
1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
細胞分子生物學是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而興起的一門較新的學科,是一門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對細胞活動調控以及各種細胞結構的形成和功能執行的科學[1]。對生物學專業的研究生來講,本科階段都學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這2門課程,因此研究生所開設的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體系應該和本科生的課程體系有所區別。由于傳統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教材與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在內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失去興趣。揚州大學將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細胞結構、細胞遺傳、細胞代謝與調控、細胞發育,該校沒有選擇任何固定教材,僅僅指定少數最新出版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如韓貽仁主編的分子細胞生物學[2]、Gerald Karp主編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
揚州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授課對象差異比較大,學生的來源和專業背景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使用開放式教師、開放式教學和開放式課堂的教學方法。
2.1開放式教師
以往的研究生課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師一上到底,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細胞生物學各個領域的前沿知識都熟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揚州大學采用不固定教師上課的制度,跨學科跨學院請資深教師進行授課,確保學生能夠了解該領域的基本知識與前沿動態。設置的4個部分教學內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專業教師負責主講,教師可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根據不同教學模塊,設置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書進行授課。有些教師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對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比較熟悉,講授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可以做到深入淺出,而對動物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講授效果會比較差,因此主講教師可選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師。對于學生,有些是來源于農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來源于醫學院或獸醫學院,其背景知識和興趣側重在動物方面,這就要求選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開展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
2.2開放式教學
由于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現有教材和參考資料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將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的新進展、新知識、新方法介紹給學生,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培養其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
在每一個教學模塊中,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講解不同側重點的專題。如細胞結構部分包括講了2個專題,一個是細胞內膜系統:結構、功能、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另一個是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內膜系統一般是指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核、溶酶體和液泡(包括內體和分泌泡)5類細胞器膜的總稱,而廣義的內膜系統概念也包括線粒體、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細胞核等細胞內所有細胞器膜的總稱。在本科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這些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功能和發生是分別獨立介紹。雖然這些細胞器具有各自獨立的結構和功能[4],但它們又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它們的膜結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轉換的機制則是通過蛋白質分選和膜泡運輸來實現的。在講授內膜系統時,可通過蛋白質合成這條線將這些相關內容串聯起來講述。由于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上與內膜系統互為一體,因此將核糖體也加入進來,同時向上講可以提及細胞核中核糖體大小亞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還可講述細胞膜上的蛋白功能,從而用蛋白質合成一條線將細胞的三大結構即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聯系了起來。同時,也啟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線索,找出一根主干,將盡可能多的內容串起來。又如細胞骨架對于維持細胞的形態結構及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以及在細胞運動、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細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對細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它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儀器的應用和實驗方法技術的改進。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重點向學生講解細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種方法的原理、基本過程和結果分析,以最新的國外權威期刊上發表的細胞骨架方面的論文為例,向學生介紹細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開展的。
2.3開放式課堂
研究生課堂和本科生課堂相比,講授內容量非常大。筆者一般會在課后將課件提供給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記筆記,而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到聽課上,跟著教師的引導考慮問題,這樣使其思維保持很高的興奮度,且感到疲勞。在嚴格遵守課堂紀律的前提下,在上課時要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性。課后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指定或推薦的原始文獻,或者讓他們自己到網上查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以此可培養學生閱讀文獻、查找資料、進行科研的能力。
3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方式
作為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細胞分子生物學的考核以考試為主,考慮到研究生學習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利用學到的細胞生物學知識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問題,實用性較強,因此筆者選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所出的試題都是綜合性的分析題,在考場內學生可以查閱任何參考資料,但參考資料中沒有現成的答案,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仔細分析才能得出答案。這種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師了解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檢驗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以后教學的開展。
4參考文獻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與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4-137.
[2] 韓貽仁.分子細胞生物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3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 基因工程 營養學
一、正文
1.引言
分子生物學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形成了以基因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生物學、醫學等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就目前來看,我國動物營養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尚處在機體水平。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尚處于初級階段。動物機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如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免疫與疾病等,就本質而言,都是動物基因的表達調控發生了改變的結果,許多生理現象的徹底闡明,最終需要在基因水平上進行解釋,所以動物營養學的各方面研究應與分子生物學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相結合,從分子水平上來解釋各種營養素對機體的作用機制、動物機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等問題,這也是動物營養學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2.分子生物學在動物營養學的應用
2.1 營養與基因的表達調控
營養與動物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已成為當今動物營養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如何通過改變日糧組成成分來調節體內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使動物體處于最佳生長狀況已成為現代動物營養學研究的重點;通過營養對動物基因表達的調控途徑及其機制的研究,將為人們如何更加有效地對某些特定有益基因的表達提供理論依據。已有大量證據表明,主要的營養物質如糖、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鋅)對動物體內許多基因的表達都有影響。
2.2 微量元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2.2.1鋅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鋅作為動物體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細胞增值分化、參與核酸蛋白質代謝、維持細胞周期正常進行等生物學功能。上述作用以前曾被認為主要是由于含鋅酶活性的改變以及對細胞信號傳導系統產生影響的結果,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事實并不如此,鋅主要是通過對基因的轉錄和表達的影響而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認為,鋅離子是1’2聚合酶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鋅對于維持1’2聚合酶的活性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另外鋅通過影響1’2聚合酶活性及轉錄因子的作用,能夠導致基因轉錄異常,從而使蛋白質表達也發生變化;還有飼料中鋅的含量,可以通過影響金屬調節蛋白的轉錄活性而影響金屬硫蛋白基因的表達。
2.2.2其他微量元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鎘、銅、汞等元素的增加將顯著提高基因的表達量。研究表明高銅將顯著提高體內EH基因的表達水平。鐵可以通過控制1’2的穩定性和翻譯過程,調節鐵蛋白的水平。
2.3基因工程技術
所謂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們的意愿在體外獲得目的基因,再按預先的設計,在體外將目的基因進行酶切連接,構建成適當的表達裁體,然后導入細菌或動物細胞或機體內,以研究該目的基因的結構與功能、表達的調控機制、或者獲得該基因的表達產物。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核心就是基因工程,而基因克隆和表達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術。
2.4抗菌肽基因工程
自從首次從美國惜古比天蠶中成功地分離到兩種抗菌肽蠶素后,國內外很多科學家對這一類抗菌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現在許多昆蟲、植物、哺乳動物中均有這樣的多肽存在,它們由多個氨基酸殘基組成,不同來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較強的保守性。其抗菌機制大致如下:抗菌肽作用于細菌的細胞膜,破壞膜的完整性,造成離子通道,最終導致細胞內含物的泄漏。由于抗菌肽具有廣譜殺菌作用、相對分子量較小、熱穩定、水溶性好等優點,更為重要的是抗菌肽對真核細胞幾乎沒有作用,僅僅作用于原核細胞和發生病變的真核細胞,在目前不少病原菌對原有抗生素逐步產生耐藥性,尤其是肉用動物長期使用抗生素受到嚴格檢查和批評時,對畜禽體內自然產生的抗菌肽功能的了解以及設計一種方法來調節動物體內自然抗菌肽的功能便顯得極為重要。[2]其中通過抗菌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而大量生產抗菌肽是一種較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2.5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是指用實驗手段,將外源基因導入動物細胞或動物受精卵中,由此穩定整合到動物基因組,并能遺傳給子代。目前常用的轉基因技術主要有:顯微注射法;胚胎多能干細胞蟲;裁體法;反轉錄病毒載體法以及電轉移技術等等,其中顯微注射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基因導入技術。[1]目前培育成功的轉基因動物絕大部分是采用該方法獲得的。最早的轉基因動物是將皰疹病毒基因與BCDE早期啟動子聯在一起,用顯微注射法導入小鼠受精卵獲得的轉基因小鼠。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4
[關鍵詞] 早期宮頸癌;復發;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0-39-03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宮頸癌死亡率每年大約26萬,其中8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HPV16和18是最常見的兩種致宮頸癌的病毒,70%的宮頸癌由這兩種病毒引起[1]。近年來采用陰道脫落細胞圖片檢查的普及,使不少宮頸癌患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但臨床發現宮頸癌年輕化傾向明顯,25~54歲人群發病率不降反升[2]。導致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因素較多,許多國內外學者對早期宮頸癌的各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很多與早期宮頸癌復發有關的原因。本資料通過對國內外最近五年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學習,總結導致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分子生物學因素。
1 宮頸上皮細胞間質轉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宮頸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與宮頸癌的形成和轉移復發有密切關系。
1.1 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
正常的上皮細胞靠專門的細胞間粘附力緊密連接在一起,而且具有頂-基底極性。間質細胞形似紡錘體,連接松散,流動性強,具有前-后極性。上皮細胞通過復雜的程序轉變成間質細胞的過程稱為上皮細胞間質轉化。上皮細胞轉變為間質細胞后會失去原來的特性,中間會形成一種亞穩定的細胞既有上皮細胞又有間質細胞的特性,這是一種很多腫瘤都有的過程[3]。上皮細胞間質轉化有3種類型,其中第3型存在于腫瘤的侵襲與轉移中[4]。宮頸上皮細胞通過EMT過程,形成上皮樣的癌細胞失去極性,不穩定,但是還具有上皮細胞的其他特性,經惡化和分化形成具有轉移、侵襲能力的癌細胞。癌細胞離開原始位置,侵入基底膜下,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隨血液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形成轉移灶。在這過程中,還有以下因素參與,干細胞機制[5]、抗吞噬作用[6]、免疫逃避、藥物抗性等。
1.2 EMT的分子生物學
上皮細胞間質轉化的標志性分子變化主要有:(1)E-鈣粘蛋白和β-連環蛋白的下調。E-鈣粘蛋白和β-連環蛋白的下調與早期宮頸癌的組織學分化、轉移和復發成正相關[7]。(2)N-鈣粘著糖蛋白、纖維連接蛋白以及波形蛋白的上調表達。波形蛋白的上調表達與早期宮頸癌的轉移、復發成正相關[7]。(3)Rho GTP酶介導的細胞骨架重排。RhoC在正常宮頸組織、CIN 組織和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逐漸增高,在有淋巴結轉移的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織,同時RhoC的沉默可以明顯降低SiHa細胞的體外粘附能力和侵襲、遷移能力[8]。(4)調控EMT的基因轉錄因子的上調和易位,如Twist1、Twist2、Snail、Slug、Six1等。Twist1、Twist2和E47抑制E-鈣粘蛋白的表達以及調節其它基因功能誘導EMT過程[9]。
1.3 EMT的信號通路
上皮間質轉化的信號通路有轉化生長因子(TGF-β)通路、Wnt通路、Notch通路、NF-κβ通路等。這些通路相互作用,共同調節EMT的過程[10]。
1.3.1 TGF-β信號通路 TGF-β是一組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多肽,哺乳動物中有三種亞型TGF-β1、TGF-β2、TGF-β3,其中TGF-β1是TGF-β相關的致瘤作用研究的重點,TGF-β1在腫瘤細胞中是上調的[11]。TGF-β通過細胞膜表面具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活性的TβR Ⅰ和TβR Ⅱ結合形成復合物。TβR Ⅰ有ALK1/TSR-1、ALK1/TSK7L、ALK5/TβRⅠ 3種受體,TβR Ⅱ只有一種受體。TGF-β與TβR Ⅱ結合形成復合物使TβR Ⅰ磷酸化,隨之smads被磷酸化,誘導該復合物進入細胞核;這一信號通路受到干擾發生異常,與腫瘤的發生有重要關系[12]。與TGF-β信號通路影響細胞核內轉錄的因子有smad、Ras、Rho、TAK1、PP2A、β-catenin 以及NF-κβ、ATF2等。Smad7和TGF-β1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臨床分期、侵潤和淋巴結轉移相關[13]。Stephanie等[14]的研究發現TGF-β信號通路在EMT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導致癌細胞具有侵襲和轉移能力。Iancu等[15]研究TGF-β通路在HPV誘導的宮頸癌中發現TGF-β通路的破壞與宮頸惡性進展有很大關系;在宮頸上皮樣瘤變到宮頸癌的過程中TGF-β1表達減少;同時TGF-β1受體基因表達也下降。
1.3.2 Wnt信號通路 Wnt信號通路有經典的Wnt信號通路、Wnt/ca+通路、Wnt/PCP通路,其中經典通路最重要,通過β-catenin激活基因轉錄;其機理概括為WntFzdDshβ-catenin降解復合體解聚β-catenin入核TCF/LEF基因轉錄[16]。參與Wnt信號通路的蛋白有Frizzled、Dishevelled、Gsk3β、CK1、APC、β-catenin等。Wnt信號通路受到刺激后,APC基因突變使β-catenin降解復合物合成障礙,以及β-catenin基因突變使β-catenin不能被磷酸化和泛素化降解,從而使β-catenin降解障礙,胞漿內游離的β-catenin聚集,進入核內激活Cyclin D1、C-myc等基因轉錄,導致腫瘤發生。細胞核的Survivin、Cyclin D1受Wnt通路的激活[17],影響宮頸癌的復發和轉移。Survivin、P21、Cyclin D1蛋白對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影響中發現,三者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表達明顯升高,并且三者共表達時與臨床分期、病理分級有關;Survivin、Cyclin D1表達與早期宮頸癌復發有關,二者共同表達與盆腔淋巴結轉移有關[18]。
1.3.3 Notch信號通路 Notch信號通路是腫瘤血管生成和轉移的一個關鍵因素[19]。Notch信號通路由Notch、Notch配體(Jagged)、受體等組成,其中配體有Delta-like1、3、4,Jagged1、2,CSL,受體有Notch1、2、3、4,Notch信號通路在不同的腫瘤以及不同的階段作用不同。Notch信號通路概括為DeltaNotch酶切ICN細胞核CLS/ICN復合體基因轉錄[19]。Notch1中有Notch1-RBP-Jκ路徑、Notch1-PI3K-PKB-Akt路徑、Notch1-IKK-NF-κB路徑共同相互影響宮頸癌的發生發展[20]。Bajaj等[21]研究發現CD66+細胞中Notch信號通路對宮頸癌有重要作用。免疫組織化學分析顯示Notch3在宮頸鱗癌中過度表達,Notch陽性表達的宮頸癌患者比陰性表達的患者的生存率小[22]。
1.3.4 NF-κB信號通路 基本的NF-κB信號通路包括受體、受體近端信號銜接蛋白、IκB 激酶復合物、IκB 蛋白和NF-κB二聚體。受到刺激后IκB 激酶復合物被激活,IκB 蛋白磷酸化和泛素化,IκB 蛋白被降解,NF-κB二聚體釋放修飾后進入細胞核內,進行基因轉錄。NF-κB一般情況下位于細胞胞漿內,由兩個功能亞單位P65和P50組成,與其抑制因子IκB-α和IκKB-β結合在一起。宮頸癌中IκB-α的去磷酸化使IκB-α減少,從而NF-κB的P65進入細胞核內[23],參與細胞核內基因的表達調控。NF-κB激活對腫瘤的促進作用主要有:(1)①NF-κB激活對宮頸癌的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24];(2)NF-κB的GADD45α和γ表達下調使腫瘤細胞逃避凋亡;(3)NF-κB上調Cyclin D1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NF-κB的P65和c-IAP2的過度表達和caspase-3的下調,是宮頸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24]。
2 小結
目前國內外對早期宮頸癌治療后復發的因素研究較多,都認為復發是由于多方面、多路徑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發現復發轉移的關鍵因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是有必要的。除EMT、VEGF信號通路、notch信號通路等,是否可以發現更多關鍵的分子生物學層面的相關因素,使早期宮頸癌能更早的發現,得到早期治療,阻斷關鍵的分子生物路徑,減少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Castellsagué X. Natural history and epidemiology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J]. Gynecol Oncol,2008,110(3 Suppl 2):S4-7.
[2]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124-1169.
[3] Lee JM,Dedhar S,Kalluri R, et al.Th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new insights in signa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 Cell Biol,2006,172:973-981.
[4] kalluri R,Weinberg RA.The basic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J clin invest,2009,119(6):1420-1428.
[5] Mani SA, Guo W, Liao MJ,et al.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generates cells with properties of stem cells[J]. Cell,2008,133:704-715.
[6] Franco DL, Mainez J, Vega S,et al. Snail1 suppresses TGF-β induced apoptosis and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EMT in hepatocytes[J]. J Cell Sci,2010,123:3467-3477.
[7] Cheng Y, Zhou Y, Jiang W,et al.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 β-catenin, and vimentin expression as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dicators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Hum Pathol,2012,43(8):1213-1220.
[8] 賀曉琪. RhoCGTP酶對宮頸癌侵襲轉移的影響以及與上皮間質轉化的相互調控機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34-39.
[9] Peinado H,Olmeda D,Cano A.Snail,Zeb and bHLH factors in tumour progression: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epithelial phenotype?[J].Nat Rev Cancer,2007,7:415-428.
[10] Yang J,Weiberg RA.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t the crossroads of development and tumor metastasis[J].Dev Cell,2008,14(6):818-829.
[11] Rik Derynck,Rosemary J.Akhurst,Allan Balmain. TGF-βsignaling in tumor suppress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J].Nature Genetics,2001,9(29):117-129.
[12] 劉成敏,張成仁,王秀梅.Smads介導的TGF-β信號轉導通路與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8):631-634.
[13] 孟茜,孟娟.Smad7和TGF-β1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當代醫學,2010,16(21):78-79.
[14] Stephanie B.Walsh,Jianmin Xu,Hui Xu,et al.Cyclosporine A mediates Pathogenesis of Aggressive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Augmen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Role of TGF-β Signaling Pathway[J]. Mol Carcinog,2011, 50(7): 516527.
[15] Iancu IV, Botezatu A, Goia-Ru?anu CD,et al.TGF-beta signalling pathway factors in HPV induced cervical lesions[J].Roum Arch Microbiol Immunol,2010,69(3): 113-118.
[16] Paul Polakis.Wnt signaling and cancer[J].Genes Dev,2000,14:1837-1851.
[17] Clevers H.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Cell,2006,127(3):469-480.
[18] 李全紅,姚嘉斐,胡淑敏. Survivin、P21WAF1/CIP1及Cyclin D1蛋白表達及與早期宮頸癌復發的關系[J]. 中國癌癥雜志,2003,13(6):495-499.
[19] Alejandro Garcia,Jessica J.Kandel.Notch:A key regulater of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J].Histol Histopathol,2012,27(2):151-156.
[20] 周建松,葉楓.宮頸癌NOTCH1相關信號路徑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09,36(3):238-240.
[21] Bajaj J, Maliekal TT, Vivien E,et al.Notch signaling in CD66+cells drives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cervical cancers[J]. Cancer Res,2011,71(14):4888-4897.
[22] Yeasmin S,Nakayama K,Rahman MT,et al.Expression of nuclear Notch3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J]. Gynecol Oncol,2010,117(3):409-416.
[23] Kuncharin Y, Sangphech N, Kueanjinda P,et al.MAML1 regulates cell viability via the NF-κB pathway in cervical cancer cell lines[J]. Exp Cell Res,2011,317(13):1830-1840.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5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較強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因此科研創新能力也成為了衡量研究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并且將其與研究生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等密切結合,形成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因此,關于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課題。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課程,代表了現代生命科學前沿發展水平,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科學從研究細胞整體水平逐漸深入到分子水平,所以在生命科學的研究生培養方面,也要緊跟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分子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研究科研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驗科學,都已經滲透到醫學、藥學等相關領域中,所以關于分子生物學教學的相關研究活動也越來越多。研究生的科研過程中須要撰寫相關的畢業論文,如果可以從研究活動中獲得更多系統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可以為研究生的論文提供更大的課題范圍和先進的理論支持,而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關系到他們是否能夠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挖掘到科研活動所需的內容,因此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十分重要。同時,中國擁有豐富的中醫藥文化,為了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研究人員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揭示中醫藥的分子機制,對中醫藥中運用基因組、基因譜、基因群等分子機制的原理、運用方法等內容進行辯證研究,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中醫藥研究成果。總之,分子生物學是醫藥學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具有相對較為有利的理論和實驗環境,有利于幫助研究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用分子生物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二、理論課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強化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因此,要加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首先須要強化的是教師的科研長信能力,構建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尤其為青年教師創造更多出國學習的機會。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可以拓寬教師的事業,而且有利于改變國內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引入更多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提高國內教育水平。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學術研究活動持續不斷,形成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更新,對國際研究成果給予更多關注,有利于促進我國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教師須要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研究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以及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只有教師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科研創新的積極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二)教學設計的完善
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顛覆,教學設計與研究生教學成果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就必須要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與優化,這里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添加更多國際最新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動態,并且介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使研究生對國際學術研究的趨勢有更多了解。拓寬研究生的視野,有利于形成更加豐富的創新思維;第二,在現有的分子生物學課時安排的基礎上增設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專題講座,聘請科研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進行學術報告,針對分子生物學的學術地位、研究技術等,打消研究生“學非所用”的顧慮,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研究生布置一些課后小任務,這些任務應當具有探索性,可以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實踐實現很好的結合,而且應當突破教材的限制,將其與學術前沿相結合,使研究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更開闊的視野。
(三)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多媒體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設備,將靜態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的形式,既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有利于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和記憶的難度都較大,因此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生物學的專業知識。同時,多媒體技術也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術前沿的知識,尤其是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研究生可以運用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隨時登錄網頁查詢相關的知識,可以隨時隨地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可以有效地增強研究生的學習熱情。另外,運用多媒體工具,可以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工具分享學習心得,交流關于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知識和文獻查詢結果,有利于激發研究生的科研興趣,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三、實驗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充分運用探究性實驗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實驗課的有效開展,是對研究生理論知識掌握水平的檢驗環節,也是增強研究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發揮探究性實驗對于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空間。教師可以為研究生提供一個探究性的科研小課題,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并輔助文獻查閱,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完成,這就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不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被充分激發,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通過設計實驗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
由研究生自主完成實驗設計是培養他們創新思維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可以充分運用實驗設計的環節,根據分子生物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探究性實驗的設計目的,將實驗設計的過程交給研究生。當研究生接到實驗設計任務時,須要擬定一個實驗方案,并且驗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同時還須要考慮到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學生擁有主動權,并且積極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鍛煉和強化。在實驗完成后,教師需要對實驗設計和實施的過程進行總結,讓學生對參與實驗設計的過程有系統的認知,并且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并且增強科研興趣,促進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考核評價體系的完善
分子生物學研究范文6
【關鍵詞】 子宮腺肌病;血管生成;免疫
Abstract:Adenomyosis (AM) is the common disease in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In clinical aspec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lantation,recurrence and invasive growth of endometrial tissues which are similar to biological behaviors of malignant tumors. However, their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well-clarified yet.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denomyosis might be correlated with the factors of vascular formation, immune, apoptosis, neurophysin receptor and heredity
Key words:adenomyosis(AM);vascular formation; immune
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在多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侵入子宮肌層而引起的以經量過多、經期延長、繼發性痛經漸進性加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良性病變。該病首次由Frank命名,為良性疾病,但在生物學行為上具有粘附、侵襲、轉移等許多類似惡性腫瘤之處。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現代診斷技術的發展,許多學者對本病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相關因素。現就近年來有關本病發病機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1 血管生成與子宮腺肌病的相關性
近年來血管因子在細胞的增生、遷移發生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宮腺肌病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Han[2-3]用免疫組化染色發現子宮腺肌病的子宮內膜和肌層的血管生成活性顯著升高。Hirotaka[3]通過宮腔鏡檢查發現近一半的子宮腺肌病內膜有異常血管形成。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是抑制因子活性降低,或兩者平衡失調,經過一系列過程形成新生血管,其中至少包括微血管基底膜和細胞外基質的降解,血管內皮細胞遷徙及增殖分裂,新的原始血管分化成熟,最后形成新的毛細血管。以上過程受到多因素的調節,如血管生成因子、細胞因子、整合素家族和其他黏附分子、成纖維生長因子、蛋白水解酶、透明質酸酶及小分子物質等,其中血管生成因子家族在血管生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該家族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小板來源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PD-ECGF)、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腫瘤壞死因子(TNF)等,而VEGF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其他因子最終都是通過它而發揮調節血管形成作用。
VEGF通過增加血管通透性,改變血管細胞基因表達,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有絲分裂等途徑導致新生血管形成,成為目前公認的最關鍵的促血管形成因子,是參與調控血管生成的最重要的血管生長因子,它在組織中的表達反映了該組織的血管生成活性。
2 免疫與子宮腺肌病的相關性
免疫系統是機體的一個重要功能系統,擔負著免疫防御、免疫監視與免疫自穩的功能,但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可引發或促進疾病。近年國外有研究表明,子宮腺肌病患者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增強,免疫功能失調在子宮肌腺病的發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4]。
2.1 細胞免疫
(1)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單核- 吞噬細胞、NK細胞等。正常的子宮內膜間質中具有一定數量的免疫細胞,約占子宮內膜間質細胞的10%~15%,主要成分為T細胞與巨噬細胞,免疫細胞數量及功能的異常與子宮腺肌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Propst 等[5]用免疫組化染色證實子宮腺肌病組織確實表達巨噬細胞單克隆刺激因子(GM – CSF),且GM - CSF 配體的表達在子宮腺肌病組織腺上皮比在位內膜明顯增加,尤其在月經周期的分泌期更明顯。表明子宮腺肌病腺上皮產生的GM- CSF 配體水平上調,可能在子宮腺肌病活化的巨噬細胞水平的增加上起作用。
(2)細胞因子:細胞因子( cytokine, CK)是指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如血管內皮細胞、表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經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小分子蛋白質,主要調節免疫應答、參與免疫細胞分化發育、介導炎癥反應、刺激造血功能并參與組織修復等。免疫細胞數量及功能的異常,導致其分泌的細胞因子發生變化,而細胞因子的變化,又可影響局部一些生長因子的活性,從而引發疾病。
ENA-78屬于趨化性細胞因子超家族,主要來源為活化的巨噬細胞,對中性粒細胞有特異性趨化作用。有研究顯示,子宮腺肌病患者體內存在著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包括細胞表面抗原表達增強、巨噬細胞活化及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成分的沉積,激活的免疫細胞分泌不同的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如IL-1、TNF、IFN-γ等,形成復雜的細胞因子網絡, ENA-78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有學者報道在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產生ENA-78和IL-8可增加IL-1、TNF、IFN -γ的量[6]。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是一類降解細胞外基質的酶,主要參與細胞外基質的重建,在很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作用。Qiu F等[7]于2006年研究認為,AM異位內膜組MMP-2的表達顯著高于在位內膜組,提示MMP-2的過度表達使內膜的侵襲力增強,異位內膜組織能降解包括基底膜在內的ECM成分,破壞了阻止子宮內膜侵入的“天然屏障”,為AM異位病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E-cadherin屬粘附因子家族,其功能主要是調節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黏附反應,對維持組織結構形態起重要作用。有學者研究發現,在月經周期的各個階段,子宮內膜中E-cadherin都有表達,而在分泌期明顯高于增殖期,主要在上皮細胞表達。子宮腺肌病是雌激素依賴性疾病,子宮內膜分泌雌二醇、孕酮能力增強或其受體表達能力增加,使局部激素水平上升,從而導致E-cadherin表達增強。在妊娠、流產等因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子宮內膜—子宮肌層連接區、子宮肌層受到損傷,而高表達E-cadherin的子宮內膜腺上皮細胞有較強的黏附力,在其與子宮內膜接觸后,黏附并在子宮肌層生長,形成異位的子宮內膜,發生子宮腺肌病,這也解釋了肌層中的異位內膜與宮腔表面的子宮內膜有直接通道相連的病理表現。我們認為E-cadherin在子宮腺肌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3)人類白細胞抗原( 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是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由抗原呈遞細胞使抗原內在化并降解、加工抗原,然后作為免疫原復合物釋放至細胞表面。HLA-DR(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 Ⅱ型抗原(MHC - Ⅱ))是經典的HLA基因之一, 其被巨噬細胞識別,進而激活T細胞并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研究結果[8]顯示子宮腺肌病的在位和異位內膜腺上皮細胞中HLA-DR 抗原的表達比正常子宮內膜明顯增高, HLA-DR 優先分布于子宮腺肌瘤的腺上皮細胞,且分泌期高于增殖期。HLA-DR抗原表達升高引起抗原傳遞以及其后的免疫反應異常可能是子宮腺肌病發病的原因之一。
2.2 體液免疫
在子宮腺肌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自身抗體,如磷脂次黃嘌呤IgG、磷脂酰甘油IgG和磷脂酰絲氨酸IgG的增高,在切除子宮或使用達那唑治療后,這些抗體明顯下降,說明了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反復流產有關的抗磷脂抗體的存在,也預示了該病患者常常伴發不孕和體外受精成功率低。同時,相關研究報道補體系統通過沉積C3和C4也參與子宮腺肌病的免疫調節。
3 細胞凋亡與子宮腺肌病的相關性
細胞凋亡又稱程序性死亡(PCD),指有核細胞在凋亡刺激信號的作用下,通過啟動細胞內死亡機制,經過一系列信號傳導途徑,最終發生細胞程序性變性和壞死的主動死亡過程,是受高度調節的生理過程,它與細胞有絲分裂相互協調,共同調控胚胎發育、形態發生、正常組織的更新,同時消除多余、衰老和受損傷的細胞,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9]。目前, 已經認識到, 細胞凋亡不僅參與了胚胎發生、組織塑形、造血調控、發育、生殖、老化、免疫等生理過程, 而且與病毒感染、增殖性疾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及治療有關。子宮腺肌病是一種增殖性疾病,因此它的發生可能與凋亡調控基因有關。
Survivin 基因:Survivin (生存素)作為凋亡抑制蛋白( inhibitor of apop tosisp rotein, IAP)家族中的新成員, 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Survivin 位于17q25染色體上,與細胞分裂、增生有關,是目前發現的最強凋亡抑制基因,是通過直接抑制凋亡通路下游的caspase - 3 (半胱氨酸天冬氨酰蛋白酶- 3 )和caspase - 7而發揮抗凋亡作用[10]。Survivin主要分布于胚胎及分化不成熟的組織中,在正常成人分化成熟組織一般不表達[11]。生存素高表達時能促進細胞增殖,參與調節細胞的有絲分裂,并能對抗各種凋亡誘導因子如IL-3、TNF-α、Bax、Fas和某些抗癌藥物及放射線等的作用,可調節細胞周期,并可參與血管生成,而一些細胞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還可以促進生存素再表達[12]。湯淼等[13]采用免疫組化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檢測Survivin在AM (子宮腺肌病)中的表達發現: 腺肌病中異位內膜生存素高表達,細胞凋亡抑制作用增強,增生增加,使異位內膜細胞存活期延長,細胞死亡與增生失衡,過度的增生使增生性疾病發生。由此推測,生存素引起的凋亡抑制可能是腺肌病發生的一個因素。
4 激素、受體蛋白與子宮腺肌病的相關性
子宮腺肌病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 多見于育齡期婦女,絕經后異位的內膜組織逐漸萎縮被吸收,如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可使原病變復發,其異位內膜也隨卵巢分泌的甾體激素周期性變化而改變,均提示本病與雌激素水平相關。目前雌激素在子宮腺肌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公認。
Noel JC[14]等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腺體、間質及肌層均有PR (孕激素受體)及ER (雌激素受體)的表達,且主要集中在異位病灶,在月經周期的各個階段均為PR>ER,除直腸陰道異位病灶外(增生期PR及ER的表達水平高于分泌期),其他部位異位病灶無明顯周期性變化。還有學者發現異位病灶本身還能分泌雌激素,因異位內膜中雌激素合成酶的含量增加,使組織中的雌激素水平異常增高所致,這些酶包括芳香化酶細胞色素P450、17p羥類固醇脫氫酶2型、硫酸雌酮脂酶。異位間質細胞芳香化酶高表達和雌激素濃度增加,促進環氧合酶- 2 (COX - 2)活性,增加前列腺素PGE2 生成[15]。反過來, PGE2通過增強異位內膜芳香化酶活性,進一步促進雌激素生成,如此芳香化酶- 雌激素- 前列腺素在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內形成正反饋調節循環。動物實驗中發現子宮腺肌病的小鼠血清中有高水平的催乳素,子宮催乳素受體表達也增加;研究還發現子宮腺肌病異位子宮內膜腺上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的受體基因mRNA 和受體蛋白的表達明顯高于在位子宮內膜,而間質細胞的表達無明顯差異,提示子宮內膜腺上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受體表達水平的升高與子宮腺肌病的發生有關。
5 遺傳基因與子宮腺肌病的相關性
Patois等[16]發現異位子宮內膜間質細胞可見染色體(7q) (q21.2. q31.2)部位缺失。Zong 等[17]發現HLA - DQA1 0301 和0401 等位基因與子宮腺肌病和子宮內膜異位癥均有關,兩者可能在HLA - DQA1 和HLA - DRB1 等位基因頻率上有共同的發病機制。此外,還有眾多關于癌基因與子宮腺肌病的研究,p53、MDM2、和p21Waf1都是癌基因蛋白,他們都具有調節細胞周期的能,Anas-tasiaa[18]等的研究發現這些癌基因蛋白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表達而在子宮腺肌病不表達,p53, MDM2,和p21Waf1癌基因蛋白的表達表明了這些癌基因蛋白在調節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細胞生長中起作用,但是在子宮腺肌病中沒有調節作用。近年研究還發現,氧自由基代謝失衡可引起組織細胞發生破壞性的反應,與子宮腺肌病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多次妊娠分娩及宮腔操作均可造成子宮內膜和淺肌層的損壞,有利于基底細胞增生并侵入子宮肌層。
綜上所述,子宮腺肌病雖為良性病變,但具有惡性腫瘤遠處轉移、種植和生長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探討本病的發生機制有利于臨床選方用藥及新藥的研發,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減少遠期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Kang S,Zhao J.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denomyosis[J].Environ Mol Mutagen,2009,50(5):361-366.
[2] Han Y,Zhou Y,Zheng S,et al.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adenomyosis of the uterus[J].Zhonghua fuchanke zazhi,2002,37(9):539-541.
[3] Hirotaka O,Tanaka T.Stromal vascularization in the endometrium during adenomyosis[J].Microsc - Res – Tech,2003,60(4):445-449.
[4] Kawahara R,Matsuda M,Mori T.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ntegrinbeta1-immunoreactive monocyte-lineage cells in experimentally-induced adenomyosis in mice[J].Life Sci,2003,73(7):907 - 916.
[5] Propst AM,Quade BJ,Nowak RA,et al.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Adenomyosis and Autologous Endometrium[J].J Soc Gynecol Investig,2002,9(2):93-97.
[6] Bersinger NA,Frischknecht F,Talylor RN,et al.Basal and cytokine-stimulated production of epithelial neutrophil activating peptide -78(ENA-78) and interleukin-8 ( IL-8) by cultured human endome-trial epithelial and stromal cells[J].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7,28.
[7] Qiu F,Gao XM.Expression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in adenomyosis[J].Sichu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6,37(1):118-122.
[8] Koumantakis EE,Panayiotides JG et al. Different HLA-DR expression in endometriotic and adenomyotic lesions:correlation with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findings[J].Arch Gynecol Obstet,2009,8.
[9] Nasu K,Yuqe A.Involvement of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J].Histol Histopathol,2009,24(9):1181-1192.
[10] Ye CP, Qiu CZ,Huang ZX,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vivin expression and recurrence,and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World Gastroenterol, 2007,14;13(46):6264–6268.
[11] Li E.Role of Survivin and its splice variants in tumori - genesis[J].Br J Cancer, 2005,31:92(2):212–216.
[12] Cheng KW,Lahad JP,Gray JW,et al.Emerging Role of RAB GTP ases in Cancer and Human Disease[J].Cancer Res,2005,65:2516-2519.
[13] 湯淼,王敏. 生存素在子宮腺肌病異位病灶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7,3(8):213 – 215.
[14] Noel JC,Chapron C.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aptors in smooth muscle component of deep infiltrateing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09,11 .
[15] Carli C,Metz CN. Up-regulation of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and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 in human endometriotic cells by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involvement of novel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J]. Endocrinology,2009,150(7):3128-3137.
[16] Nikos P,Christos K,Georgia B,et al . Chromosome Analysis of Uterine Adenomyosis: Detection of the Leiomyoma - Associated del(7q) in Three Cases[J].Cancer Genet Cytogenet,1995,8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