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1
一、2020年工作開展情況
(一)積極開展增減掛鉤工作。
按照跨省交易指標既定的工作目標任務,積極組織組織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拆舊復墾實施工作,完成拆舊復墾規模344.583畝,其中,實施完成并通過縣級驗收第一批次河支鄉獨哇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復墾規模194.583畝,農民集中安置建新區使用掛鉤周轉指標65.577畝,節余指標127.506畝;第二批次8鄉10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完成四洼鄉2個地塊復墾施工,面積150畝。同時,積極籌措專項資金451萬元,并以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至源拓土公司為第三批次10鄉26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目前期技術服務單位,包裝立項周轉指標規模約917.1畝,復墾規模約700畝,預估節余指標約630畝。項目方案現已報省土整中心備案。
(二)征地補償工作
一是會同久馬高速建設項目協調辦和相關部門,積極開展久馬高速C2標段紅線用地范圍核定及征收補償測算工作,完成紅線用地測量7310.59畝,其中耕地1869.96畝、草地3772.93畝、林地1667.7畝、其他土地117.18畝。二是全面完成久馬高速C2標段總承包部臨時用地選址確認,確定臨時占用土地面積1214.703畝,其中耕地91.155畝,林地724.47畝,草地244.254畝,其他農用地2.871畝。審定了臨時用地復墾、植被恢復方案并報縣政府審批。三是繼續強有力地抓好S220線征地補償費撥付,已完成133.3畝征收土地補償款撥付600余萬元。
(三)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工作
全力統籌協調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極力助推脫貧攻堅。一是充分整合利用我縣“十三五”期間用地指標,積極主動與省、州對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調整建設用地491.787畝,確保了漫澤塘旅游扶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220.4505畝;麥爾瑪公安用地14.8725畝;武警四支隊駐訓基地項目用地240畝;LNG氣化站12畝等重點項目用地需求。二是為確保藏高公司入駐我縣,劃撥75.87畝國有土地用于久馬高速建設監控、應急中心建設項目。同時,通過收取土地成本費,實現土地收益2427.84萬元。三是劃撥231.99畝國有土地給武警省總隊機動第四支隊用于策應反分維穩,支持駐勤武警后勤保障建設。同時通過收取土地成本費,實現土地收益5000萬元。
(四)著力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態修復
一是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堅持把保護耕地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管理的第一要務,盡職盡責保護耕地資源,為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126.67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5700公頃的保護目標,在全力保障久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用地的同時,根據項目設計及其勘測定界成果,積極與有關鄉鎮、村對接,協助技術作業單位對該項目占用1003.6965畝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了補劃,形成了補劃方案已經州、縣兩級審批,上報至省人民政府審查。二是以27.1萬元委托涂源信房地產土地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完成了《縣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制定工作,確定我縣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2個區片,分別為Ⅰ區片37600元/畝,Ⅱ區片28000元/畝,并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三是積極對接科農蓄水局,完成農村宅基地審批工作移交,與發改、林草、生態環境、科農畜水等相關部門對接,順利完成《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方案》編制。
二、2021年工作計劃
一是加強用地保障,促進項目落實。進一步提升審批效能,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報批,確保全縣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并圍繞重點項目加大土地儲備,確保城市建設融資需求。
二是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調整完善,完善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積極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是嚴格耕地保護,堅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耕地保護考核制度,堅守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不動搖,完成我縣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2
關鍵詞:生態河道 治理 回歸自然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5-115-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利等基礎性工程的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防洪、排洪、灌溉等農田水利設施系統進一步完善,水利行業有了較大的改觀,中小河道的治理項目不斷深入,而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愈加受到人們關注的今天,水利行業中也涌現出了“生態”、“環境”等詞匯,給水利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標準和更高的要求。多年來,閔行區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直重視水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但大部分河水水質仍維持在劣五類標準,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污水配套設施不完善,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質進一步惡化,為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要求,就須要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河道生態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水環境面貌,構建具有良好循環功能的水生態系統,以實現人水和諧的關系,進而促進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生態河道治理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保證河道防洪、排澇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過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復措施,恢復河道水生態系統,從而構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
根據生態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點,在進行生態河道治理時,需要遵一定的原則,通過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目標、利益相關者、分析人類活動對河道功能的影響、識別河道主要天然資產、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資產保護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對制定的策略和措施進行細化,制定出更加詳細、可以度量的目標,對目標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制定和設計修復工程的詳細計劃和評估方案,進行修復工程的組織工作,制定時間進度表,明確施工任務,落實資金來源,在完成以上步驟之后,再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工程的具體實施,工程完成后,評估確定其達到了生態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個生態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態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綜合性、協調性、自然性和經濟性的原則。生態河道治理的綜合性原則,要求在進行修復方案的設計時,既要保證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慮到河流生態功能、景觀等功能的要求,同時還要兼顧人們親水活動的安全;生態河道治理的協調性是指河道要與周邊區域發展的特點、沿線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在進行修復工作時,要堅持以人工修復輔助自然修復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圍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環境及河岸、水下物種,以保證構建起的水生態系統能夠有較強的自我維持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影響,在確保達到河道治理目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統籌好前期的建設和后期的維護工作,減少維護成本,以實現河道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2 河道生態治理思路
2.1 水利基本概況
閔行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的西南部,區域總面積371.68km2,現轄9個鎮,3個街道,1個市級工業區,現有耕地面積約5754公頃,自解放以來,閔行區水利工程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全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適應了防汛排澇的要求,但水利建設中還存在著工程老化失修、農田分布零散,灌區規模小、河道引排水不暢、澇漬災害的防御能力不高,田間排水設施有待完善、農田灌排設施配套不能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等問題,尤其是河道淤積嚴重,引排水不暢,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給閔行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2 造成河道功能下降的原因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一些企業環保意識淡薄,有時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而不惜以環境為代價,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對危害到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還給城鄉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業用水安全帶來了威脅。一些城鄉居民生活區沒有建立污水收集網,日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劇了河道污染。
另外,農業生產中,長期使用磷肥等肥料及化學農藥,對河岸上和河流中生物的生存環境破壞十分嚴重,河流水體的自凈能力逐年下降,水生態循環變差。
而由于水利工程的興建改變了河道斷面,對水流形態及其原有的功能產生了影響,在沒有洪水發生時,水流速度慢,極易造成泥沙的沉積,使水生態循環不暢,而在洪水發生的時候,河道斷面往往不足,無法達到泄洪的要求,造成一定范圍內的洪水災害。
3 生態河道治理整體設計思路
3.1 治理理念
河道生態治理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構建起一種既適合人類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適合自然生存的狀態,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目的表現在實際中的具體要求為水流必須清澈、河岸須有綠色植物、河道的橫向要保持空氣、水分的流通、河道要盡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態。
首先是對水體質量的要求,清澈的水流是保證河岸、水下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水流的流勢要自然多樣,生動豐富;兩岸的河濱要有多種類、搭配合理的綠色植物群落,綠色植物選擇時要根據不同的水情選擇合適的物種,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野生植物,營造自然的環境氣息;河道的橫向要保持空氣、水分的流通,以能保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河道的縱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期原有的蜿蜒曲折的形態,尤其要避免裁彎取直的設計思路,而要創作條件增加河水自然流勢的多樣性,減少人工痕跡,體現河流及周圍景觀的自然性。
3.2 設計思路
根據河道生態治理的思想,在進行河道生態建設時,要堅持將“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相結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岸原有的水草、礁石等,恢復河道原有的排洪、蓄水、航運等自然功能,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體流勢的多樣想,建設仿自然型的河流,還要處理好人、水關系,建立起親水、安全的人水和諧環境,滿足人類活動對河道的要求。
針對閔行區存在的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在進行河道生態建設中,應當著重加強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處理配套措施,通過沿河埋設管道,設立分級沉淀池對居民生活區的生活污水進行截留、沉淀,將其中對水體有害的物質排除后,再將其排入河道;同時,在建設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礎上,還應設立多功能的攔污柵,采取一定的保潔措施,對已整治好的河道進行保護,以保證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實現治理的目的。
3.3 生態河護岸在河道生態建設中的應用
生態護岸是指河道恢復后的自然護岸,或是具有自然護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它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了一種“可滲透”的界面,具有豐水期泄洪、枯水期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還能構成豐富的生態系統,保證河岸橫向的空氣流通、河岸和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使河流地貌更加多樣,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同時還能與周圍的環境構成一道優美的風景線。這一新型的護岸結構在實踐中的不斷應用和推廣是河道生態治理水平發展的中的一大進步。
4 結語
在生態河道治理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治污、防洪、還生態、促發展”的目的,首先應當堅持將以“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相結合的思路,樹立牢固的生態和諧理念,注重開發河道的多種功能,加大河道生態建設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河意識,大膽創新,在綜合性、協調性、自然性和經濟性原則的要求下,進行河道生態建設,實現河道治理的目標,從而促進水生態系統的良好循環,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瓊,張敏秋,周志華,等.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工程中減滲方案的設計與思考[J].北京水務,2011(4).
[2] 何靖亞.富陽市生態河道治理思路探討[J].浙江水利科技,2010(1).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3
關鍵詞: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清水產流機制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1梁王河小流域基本情況概述
撫仙湖是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容量約206.2億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總蓄水量的72.8%,至今仍保持著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極其珍貴。梁王河是撫仙湖流域最長的河流,全長21.2km,河道平均寬約5m,流域總面積90.4km2。平均年流量占撫仙湖103條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產生的大量污染負荷成為撫仙湖北部水體的重要污染源。
1.1梁王河水環境現狀
多年來梁王河入湖口處水質多為劣V類,主要超標因子為TN,某些年份TP也超過湖庫Ⅴ類水質標準,COD和NH3-N基本不超標,可滿足水環境區劃Ⅲ類水質要求,因此本工程的主要削減目標是削減梁王河流域內產生的TN、TP。水質情況可見表1.1-1
表1.1 1 梁王河入湖口水質單位:(mg/L)
時間 CODMn CODCr TN TP 氨氮 BOD5 水質類別
2012年8月 ― 12 4.42 0.063 0.047 ― 劣Ⅴ類
2011年10月 2.64 ― 3.41 0.271 0.337 0.65 劣Ⅴ類
2009年7月 5.50 ― 3.98 0.114 0.165 ― 劣Ⅴ類
2008年1月 6.65 ― 4.39 0.05 ― ― 劣Ⅴ類
注:數據來自玉溪市環境監測站。
為了解梁王河水質現狀,本設計對梁王河進行了沿程水質監測。
2012年2月布設了10個監測點進行采樣分析,其中3個監測點設在溝渠:
圖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質變化圖
表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質監測數據表單位:(mg/L)
水樣編號 采樣點位置 TP NH3-N TN CODMn 水質類別
4 毛家營處梁王河水 0.177 0.072 4.022 2.72 劣Ⅴ
5 師家村處梁王河水 0.494 0.641 7.145 3.12 劣Ⅴ
6 梁王河與西龍潭出水交匯后 0.025 0.017 1.467 1.20 Ⅳ
7 梁王河水庫 0.021 0.105 0.400 3.36 Ⅱ
8 西大河水庫 0.064 0.357 0.388 3.92 Ⅱ
9 萬家營處梁王河水 0.234 1.096 1.824 7.60 Ⅴ
10 師家村水匯入后 0.235 0.192 2.841 3.36 劣Ⅴ
注:數據來自玉溪市環境監測站。
以上可以看出:梁王河水庫及西大河水庫出水水質較好,為Ⅱ類水質;沿程受納了沿途的農業回灌水、農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質下降,至師家村段由于村落,農業大棚、農田影響,水質變為劣V類,嚴重污染,其TN達7.1mg/L,TP達0.5 mg/L;直至入撫仙湖梁王河水質一直處于Ⅴ類水平。
TN為梁王河主要超標指標,沿途匯入的村落污染及農田面源污染物影響梁王河入湖水質,是梁王河壩區的主要污染源。
圖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TN沿程變化趨勢圖
1.2梁王河流域主要環境問題
(1)梁王河入撫仙湖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因子為TN
(2)沿途污染物產排量大,污染源急待系統控制
梁王河流域污染負荷產生量大,每年產生COD4854.38噸,TN419.77噸,TP59.44噸,氨氮106.26噸,產生的污染物量占撫仙湖全流域污染物產生量的14%【1】,是撫仙湖北部各小流域污染物產生量最大的流域。梁王河流域每年入湖污染物量約占撫仙湖全流域(不含降雨降塵和磷礦石)的16%,約是山沖河小流域的2倍。
(3)面源污染凈化系統工程不完善,治理范圍和力度有待加強
TN污染物來源以農田面源為主,占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量的44%,其次依次為生活污水污染和牲畜糞便,分別占35%、13%。
(4)流域污染物主要通過梁王河入湖,河道溝渠化,生態功能喪失
梁王河為撫仙湖流域最長的河流,其年徑流量僅次于東大河,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中56%通過梁王河入湖,梁王河成為流域污染物輸移的主要通道,但是歷史上,由于灌溉、防洪的水利需求,梁王河河道被裁彎取直,用毛塊石支幫,以混凝土澆底,基本完全硬質化。這些改造措施雖有利于防洪、灌溉,卻完全破壞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河流自凈功能基本喪失。
(5)上游產流區水庫水質較差,山區水土流失嚴重
梁王河產流區的水土流失污染是上游產流區主要污染源,流域內輕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上游清水產流區面積的52%。
梁王河流域上游有3個水庫,其中梁王河水庫出水達地表水Ⅲ―Ⅳ類標準,西大河水庫和虎山河水庫由于以往長期養魚,水質較差,退魚還庫后,庫內蓄積的大量污染物仍是污染隱患。
(6)湖濱區人為干擾嚴重,緩沖帶生態功能缺失
梁王河流域湖濱區僅1028畝,卻居住著2223人,分布有農田400畝,是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區域,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農田面源污染,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撫仙湖,對撫仙湖水質產生嚴重影響,湖濱區成為一個重要污染源。梁王河湖濱區亟需去除人為干擾,重建生態系統,修復緩沖帶【2】生態功能。
2梁王河流域分區
設計根據清水產流機制的分區原則,結合梁王河流域地形、地貌及污染源分布情況等,對梁王河流域清水產流機制各片區的劃分如下:
(1)清水產流區【3】
該區指梁王河等水系上游山區,即包括梁王河水庫匯水區、西大河水庫匯水區、虎山河水庫匯水區和上游塘壩匯水區,此區面積約72.1km2,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級保護區上游山區。
(2)清水養護區
該區指從上游水庫到澄川公路的壩子地區,涉及澄川路以北的32個自然村,總面積17.6km2,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級保護區的中游、下游壩區。
(3)湖濱緩沖區
湖濱緩沖區指澄川路以下,西起大河口村,東至鎮海營村,南鄰撫仙湖面積約0.7km2的湖濱范圍。該區包括《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劃分的梁王河流域全部一級保護區和部分二級保護區。
圖 2.1 1梁王河流域分區圖
3 治理思路
設計以撫仙湖流域污染治理相關規劃與文件為指導,針對撫仙湖湖泊特征、梁王河流域清水產流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在綜合分析流域的清水產流機制遭到破壞原因的基礎上,根據流域內的水系特點,以實現污染負荷削減為核心目標,以“系統控源―低污染水系統凈化―產業結構調整―流域環境管理”為總體思路,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管理維護”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在清水產流區、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和湖濱緩沖區三大區域實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并結合流域已實施的相關工程,使各類污染得到系統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促進整個清水產流機制的修復和健康運行,進而維持健康的湖泊生態環境,為撫仙湖的保護作出貢獻。
圖3.1 1 總體思路圖
(1)流域系統控源
①清水產流區控源:重點對西大河水庫、虎山河水庫的水庫養殖污染和水庫內源污染,以及梁王河水庫上游山區5個村落及周邊的農田面源污染進行治理。
②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控源:此區是梁王河流域系統控源的重點區域,重點對清水養護區內32個村落污染和農田面源污染進行治理,并對牲畜糞便污染源進行控制,以及全流域建設完善固體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
③湖濱緩沖區控源:重點實施緩沖帶內種植業結構調整工程,種植低污染綠色經濟植物,降低緩沖帶農業面源污染。
(2)低污染水系統凈化
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本區是流域低污染水截留凈化的重點,主要在梁王河兩側構建低污染水處理系統,采用河濱下凹式綠地【4】、河濱緩沖帶、人工濕地、生態水塘、生態礫石床【5】等工藝處理低污染水。各處理單元和系統之間通過溝渠等實現水系連通,并與緩沖帶構建和已實施工程共同作用,形成梁王河流域的低污染水的系統攔截處理體系。
湖濱緩沖區低污染水系統凈化重點是對湖濱緩沖帶的建設,通過對湖濱緩沖區修復生態功能,截留凈化漫流入湖的低污染水。
(3)產業結構調整與流域環境管理
梁王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促進其種植業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轉型,促進流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結合撫仙湖全流域環境監管及綜合管理措施,實施梁王河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建設與運行機制建設,加強流域環境管理。
4技術路線
在現場調查研究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梁王河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及入湖量估算。在此基礎上,進行清水產流機制破壞的源解析,對陸生生態系統退化、清水產流機制破壞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梁王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標,針對梁王河流域水系環境特征,遵循清水產流機制修復的理念,編制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設計。技術路線圖見圖4.1-1。
圖4.1 1 技術路線圖
5工程布局
空間布局圍繞清水產流區、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以及湖濱緩沖區3大主體工程、1項管理與監測方案對梁王河流域進行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三區污染控制主體工程布置及管理方案詳見下圖:
圖5.1 1 工程總平面布置圖
6投資及效益分析
6.1 投資估算
本項目為云南省玉溪市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工程概算投資額為22777.37萬元。建設地點為撫仙湖北部梁王河流域。
6.2 效益分析
6.2.1經濟效益
本工程的經濟效益達2870萬元/年,主要為間接的經濟效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資源經濟價值
水資源是一種十分重要、有限的自然資源,本工程通過水資源機會成本分析來計算工程實施產生的水資源經濟價值。水資源的機會成本為由于水資源受到污染,不能發揮其資源特性用途時所犧牲的效益或造成的損失。計算辦法參照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劉晨和伍麗萍【6】提出的模式進行計算:F=RQ(W入-W允)k本項目Q取值為0.20億m3/a,則每年減少水資源污染的經濟損失為:F=RQ(W入-W允)k=2600萬元
(2)居民醫療與生活保障收益
本工程實施后,流域內污水得到收集處理,垃圾及時清運,大大改善了周圍居民生活衛生條件,增強了居民的身體健康,減少了周圍居民的醫療衛生支出人每年10元,以及周圍居民在因病無法勞動期間的收入損失每人每年10元。流域總人口約為2.6萬人。本工程實施后的醫療與生活保障收益約為52萬元/年。
(3)拉動旅游業的經濟價值
根據《撫仙湖-星云湖流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07年撫仙湖流域旅游總收入達到8.2億元,今后旅游業將是撫仙湖流域重點發展的產業,到2027年,旅游業產值將達到65.6億元。按其增加的經濟效益占撫仙湖流域旅游產業現產值的2‰計算,達138萬元/年。
(4)生態價值的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與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我們在此對生態價值進行量化,根據森林、濕地、耕地的覆蓋度,引入生態價值修正系數,采用Costanza等人【7】提出的各生態系統類型的單位公傾面積生態價值,乘以修正系數k,得到分類生態群落的單位生態價值。再根據項目實施前后的生態價值的增加得出整個項目增加的生態價值。
經過計算,工程實施前耕地的生態系統價值為1500$/a,工程實施后建成濕地的生態系統價值為14萬/a;本項目所增加的生態價值總計80萬人民幣/年。
6.2.2社會效益
(1)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本工程的實施分別在工程建設期和工程運營管理期增加了當地農民就業機會。估計在工程建設期每年增加就業機會在4000個,而工程運行維護管理階段,估計所需就業人數在100人左右,另外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可進一步增加地區居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提高了人們環境保護意識
工程建設和實施以及產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觀有效的環境保護宣傳作用,使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能夠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改善與自身生活狀況的密切聯系,大大提高居民環境保護意識。
(3)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
自然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廢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人畜糞便和垃圾的有序收集等,一方面凈化了區域水體和空氣,同時消除了蚊蠅等疾病傳播媒質的滋生環境,減少疾病發病率,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對區域居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有很大作用。
(4)促進流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本工程實施后梁王河流域范圍內的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促進了旅游業發展,為區域生態經濟轉型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2.3生態環境效益
(1)削減流域污染物負荷
根據流域污染源計算結果可知,梁王河流域每年產生污染物量CODCr4854.38t/a、TN419.77t、TP59.29t、NH3-N106.26t/a,入湖量CODCr650.63t/a、TN117.33t、TP14.44t、NH3-N34.48t/a,梁王河流域污染量巨大,不容忽視。
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標削減量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通過本工程的實施,針對源頭和徑流過程產生的污染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有效削減了污染負荷。工程實施后,每年可削減污染物CODCr322.82t/a、TN71.78t/a、TP8.10t/a、NH3-N13.269t/a。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的入湖削減量大于目標入湖削減量,本工程的實施對于維持撫仙湖Ⅰ類水質,保護撫仙湖水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河流水質,滿足規劃要求
梁王河為撫仙湖流域最長的入湖河流,其流域年入湖水量非常大,占撫仙湖103條入湖河流的17.3%,目前梁王河水質常年處于V類、劣V類的水平,大量污染物由河流輸送入湖,進而對撫仙湖水質也造成嚴重影響。通過本工程的實施,可大量削減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和入湖量,改善梁王河水質。
(3)有效控制與治理水土流失
據2007年衛星遙感資料,梁王河流域內現有中度、輕度水土流失面積為36.53km2,占流域總面積的40%,水土流失急需治理和控制。通過本工程的實施,尤其是通過一系列封山育林、水源涵養林建設等措施,共減少水土流失面積20.95km2,占梁王河流域面積23%。使梁王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入湖泥沙量,增加流域森林植被覆蓋率,提高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4)修復和完善生態系統
通過本工程的實施,產流區涵養林得到修復與保護,將逐步形成連片的河濱緩沖帶及具有一定規模的壩塘低污染水凈化體系,從而恢復流域清水產流機制和生態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使得梁王河流域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和完善。
(5)大大改善流域環境衛生和生態景觀
本工程實施后村落污水橫流、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隨處堆放的現象不見了,村落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在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中部分采用景觀物種,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流域的生態景觀。
7結論
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工程范圍涉及高西村委會、華光村委會、梁王村委會、龍街村委會、萬海村委會、小西村委會、忠窯村委會、左所村委會8個村委會的39個自然村,90.4km2。總投資為22777.37萬元,工程內容包括清水產流區水源涵養綜合整治工程、污染物凈化與清水養護區控制治河工程、湖濱緩沖區污染控制及生態修復工程、工程運行管理及環境監測方案,
共實施12項子工程,全面削減梁王河流域污染物量,提高地表水水質,修復流域清水產流機制。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標削減量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 工程實施后實際可達削減量為COD 322.83t/a,TN 71.78 t/a,TP 8.10 t/a,NH3-N 13.269 t/a,遠超目標削減量。通過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實施,可實現經濟效益2870萬元/年,增加社會就業量,提高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和公共健康水平,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梁王河入撫仙湖水質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
【1】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撫仙湖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11-2015年).2011年10月;
【2】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撫仙湖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實施方案.2011年9月;
【3】金相燦,胡小貞.湖泊流域清水產流機制修復方法及其修復策略【X】.北京:中國環境科學,2010, 30(3):374-379
【4】張煒,車伍.圖解法用于雨水滲透下凹式綠地的設計【C】.北京:中國給水排水,2008,24(20):35-39
【5】朱寶玉,劉洋,林武.生態礫石床在低污染水體治理中的應用研究【A】.安徽: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746-6750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4
水源短缺加劇
導致汾河水源短缺情況加劇的主要原因一是降水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量增加等,引起汾河中下游干流河道斷流;二是工業和城市生活嚴重依賴地下水開采,以及農業用水增加,致使地下水嚴重超采,造成水位急劇下降;三是污水垃圾處理水平低,中水價格不合理,回用規模小,加劇水資源的短缺;四是植被被破壞,土壤儲存水分能力下降;五是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水資源的嚴重破壞。
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
汾河中下游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在人為因素影響下急劇減少,主要是河道喬灌木的過度砍伐,造成了大量動物、植物、微生物受到威脅;其次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和加大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生物所需的食物大大減少;三是捕撈業的發展,人工過度的捕撈使得生物數量大大降低,很多種類已經絕跡;四是山西工業化的發展造成環境污染,很多不能適應環境的生物被很快淘汰。
生態修復技術概述
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是通過調控水生態環境中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各環境影響因子,促使其形成平衡和穩定的生態系統為目標。生態修復技術包括利用培育的高等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對水體中污染物進行富集、轉化、吸收及降解,使水質得到凈化的相關技術。該技術具有修復效果穩定、低耗能或不需耗能、工程造價相對較低、運行成本低廉以及不形成二次污染等特點,主要用于受污染而失衡的自然水生系統的修復。這類水生態修復技術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較為成功的應用,在我國也開始大量的應用,主要有土地處理、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和人工濕地等技術。
1土地處理技術
廢水的土地處理,是將一、二級處理出水用于農田、牧場或林木灌溉,或將原廢水經土壤滲濾后回注于地下水等處理技術的總稱。廢水中通常含有農作物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據我國一些城市污水的測定結果表明,污水中含T-N為30~90mg/L,NH3-N為20~50mg/L,P為3~4mg/L,K為5~40mg/L。上述養分經一級或二級處理后只有少量被除去,而大部分隨出水排出。利用廢水灌溉,不僅解決了農牧林業對水、肥兩大要素的需求,并通過其中的腐植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地溫,可獲得十分顯著的增產效果,而且能除去人工生化處理難以除去的N,P營養物和難生化降解有機物,進一步降低COD,SS和病原菌,使廢水資源得到再生。
2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術
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術是近年來隨著廢水處理的不斷完善和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新型技術。是指將經過培養的高效微生物、酶或菌藻共生群限制在特定的材料區域內部,達到提高微生物或酶的濃度,創造有利于生物代謝的環境,有效減少微生物流失,并使固液容易分離的目的。該類技術主要用于治理富營養化水體。
3人工濕地技術
人工濕地是在土地處理、穩定塘和生物濾池等污水處理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工構建并控制的、主要利用天然凈化能力的污水處理和生態修復技術。它利用了微生物、濕生植物和動物等一系列生物的代謝活動,綜合了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復雜過程,使污水中污染成分得以降解,并將其無害化或轉化為可利用的物質。
人工濕地技術的可行性分析
1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機理
人工濕地床基具有巨大表面積、特定的化學組成和無數的植物根系及其代謝產物(氧、生物活性物質),為污染物的過濾截留、物理和化學吸附、化學分解和沉淀、生物攝取和氧化分解、礦化等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污水中的有機物主要依靠人工濕地床基內的物理和生物、化學的綜合過程去除;不溶性有機物被過濾截留、水解、生物攝取和氧化分解;溶解有機物直接被水解、生物攝取和氧化分解;氨氮在床基中大部分通過硝化—反硝化生化過程被去除,部分氨氮和硝氮通過植物吸收而去除;有機氮主要呈懸浮狀,被床基過濾截留,并通過生化作用礦化為氨氮、硝氮,進而通過植物吸收和硝化—反硝化過程去除;污水中磷大多以正磷酸鹽形式存在,并主要通過人工濕地床基中的鈣、鐵、鋁離子沉淀固著,以及植物的吸收過程去除,沉淀固著在床基中的磷可通過床基料更換而移出;污水中一些微量的金屬通過人工濕地床基的吸附或沉淀作用去除,被濕地植物吸附、吸收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病原菌和病毒被人工濕地床基好氧微生物攝食分解,部分被植物根系分泌物殺滅。
2人工濕地的類型分析
從工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按照系統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統中流動方式不同劃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自由表流濕地和構筑表流濕地)、潛流人工濕地(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和復合式潛流濕地)。不同類型的人工濕地對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具有各自的優缺點。表面流人工濕地和自然濕地類似,污水從濕地表面流過,在流動的過程中得到凈化。這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具有投資少、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優點,但占地面積較大,水力負荷率較小,去污能力有限。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是指污水從濕地表面縱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床體處于不飽和狀態,氧可通過大氣擴散和植物傳輸進入人工濕地系統。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可用于處理氨氮含量較高的污水。其缺點是對有機物的處理能力不如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系統,落干/淹水時間較長,控制相對復雜,夏季有孳生蚊蠅的現象。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因污水從一端水平流過填料床而得名,它由一個或多個填料床組成,床體填充基質,床底設有防滲,防止污染地下水。與表面流人工濕地相比,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較大,對BOD5、CODcr、SS、重金屬等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好,而且很少有惡臭和孳生蚊蠅現象,有利于在北方地區的冬季運行。
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開發的復合流式潛流人工濕地技術(以水平流為主,與垂直流結合)中的復合流濕地結構由底至上分別為防滲區、導淤區、主控區及種植區。與其他類型人工濕地相比,復合流式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大,對BOD5、CODcr、SS、氮磷等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好,而且很少有惡臭和孳生蚊蠅現象,特別是能有效地解決濕地系統的淤堵問題和北方地區的冬季運行問題。
3人工濕地生態修復適用性分析
從汾河流域亟待解決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來看,主要是水污染的治理、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以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問題。而人工濕地的技術特點正是以不同類型的濕地系統的營建和組合來實現河流水質的凈化、生物棲息地的營建和水源涵養與保護,這從形式到內容都與汾河生態修復的總體目標相一致。再從該技術的經濟可行性和技術成熟性來看,人工濕地技術是目前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技術中投資較低,且便于維護管理的實用技術。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使人工濕地生態治污技術進入到標準化、規范化的階段,在河道與湖泊水體凈化和生態修復方面已有很多成熟應用的經驗。從人工濕地類型特點的適用性來看,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和復合流式潛流人工濕地的選用有利于處理污染負荷較高的水體,適宜凈化目前汾河中下游嚴重污染的水質。表面流人工濕地處理負荷雖然較低,但便于在汾河灘地應用,對河水水質有較好的緩沖調整作用,有利于汾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改善與營建。
因此,可根據汾河及其支流的不同河道特點、河床與灘地的可利用性、不同河段的水質污染狀況和生態修復目標,在不同河段將潛流濕地與表流濕地優化組合,合理布設。對于汾河太原出境處的嚴重污染河段還可考慮適當的預處理措施,以保證水質達標及濕地系統的入水要求。綜上,結合汾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和人工濕地生態修復的技術特點,以人工濕地為主要技術手段實施該流域的生態修復是可行的。
汾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對策
1源頭治理調整布局和優化結構
對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要進行源頭治理,堅決杜絕未經處理直接向汾河排污。在沿岸幾個重點排污城市應增擴建污水廠,擴大處理規模,中小城市也應因地制宜地建設合適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或污水處理設施。工業廢水應當根據各個企業的產品及所產廢水性質區別對待,經過處理的廢水,有回用條件的應該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實行達標排放,應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從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對于汾河中下游流域的污水治理,應結合實際情況,建議污水先通過城市污水廠處理,再通過濕地系統處理后排放入河,這樣對于水環境容量較低、自凈能力較弱的汾河來講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汾河的斷面達標。特別是人工濕地技術,不但成本低,而且植物根系土壤可以涵養水分,大量植被的形成有利于生物數量與種類增多,同時可營建生態景觀,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2加快汾河支流流域治理
汾河支流是汾河全流域的重點水源補充,直接影響著汾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與其生態修復息息相關,故針對汾河支流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一,對汾河支流流域內的污染源進行治理,從源頭上對排入汾河支流的污水進行治理,降低入河的水質指標,為汾河支流的生態修復做準備;第二,以人工濕地技術為主,在汾河支流干線實施生態修復,提高水環境容量;第三,在汾河支流入汾河河口處營建河口人工濕地,利用潛流濕地、功能表流濕地和景觀表流濕地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改善汾河的支流水質,同時營造濕地景觀環境,提高汾河流域河口環境質量。
3落實汾河流域干流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程
以汾河流域干流殊區域重點段生態修復為基礎,以人工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為依托,加快落實汾河整個流域干流人工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改善汾河水水質指標,增強汾河的自凈能力。通過濕地工程的營建,流域內的植被系統逐漸得到修復,野生動物系統也會隨之得到恢復,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從而使汾河流域生態環境從根本上得到修復。
4提高全民水憂患意識,依法保護水資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存的命脈。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水憂患意識,強化水利基礎產業的重要地位。加大環保宣教力度,提高環保法律法規的普及,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公眾要通過擴展環境權益來提高環境意識,把個人的環境意識的提高過程與對人們切身利益的保護和改善聯系起來,自覺參與環境管理。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5
關鍵詞:麗江市 水資源規劃 利用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自然地理及社會經濟概況
1.1 自然地理
麗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西北中部、金沙江中游,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結合部,跨橫斷山峽谷和滇西高原兩個地貌單元,屬低緯度的內陸高原山區。全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玉龍縣玉龍雪山最高峰扇子陡為全市最高點,海拔5596m,華坪縣新莊河匯入金沙江的河口臘烏渡為全市最低點,海拔1015m。
1.2 水資源開發利用
至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水庫塘壩3937座,其中:中型水庫6座,小(一)型水庫36座,小(二)型水庫90座,塘壩3805座,蓄水總容量3.20億m3;引水工程6796處,年設計供水能力39261萬m3;水利工程設計供水能力74645萬m3,實際供水量65691萬m3,其中向工業年供水量2167萬m3,城鎮生活年供水量1624萬m3,農業年供水量58709萬m3,生態環境供水量100萬m3,水電站年供水量129748萬m3(河道內用水)。供水量占水資源總量的1.3%。
二、水文地質特征
地層組合、巖性特征決定了地下水賦存條件。按照賦存條件的差異,麗江市地下水類型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
三、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3.1 地下水開采方式及用途
麗江市地下水開采方式可分為鑿井式、泉水引流式。鑿井式大部份在工業相對發達人類集中的城區和盆地取水不便、水源較少的鄉村。取水時間性可分為季節性、常年性。工業、城鎮集中供水水源和鄉村生活多為常年性,農田灌溉用水的水源為季節性。
3.2 地下水現狀開發利用量
2005年麗江市地下水實際開采利用量為1.319億m3,其中生活用水0.745億m3,占全年開采總量56.2%;工業用水0.089億m3,占6.7%;農灌用水0.496億m3,占37.2%。實際開采量模數為0.64萬m3/km2?a,實際開采量占全市地下水資源量的4.8%,占全市地下水可開采量的10.1%。其中淺層水的實際開采量為1.041億m3,占全市實際開采量的78.9%;深層水的實際開采量為0.278億m3,占21.1%。
四、地下水及其生態與環境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高,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同時,對地下水及其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劇。主要表現為:
⑴局部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資源量減少,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
⑵由于補給區開發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地表水的涵養功能減弱,引起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導致部分地區泉水涌水衰減或斷流;
⑶由于廢污水排放和面源污染不斷加劇,部分地區地下水污染問題日趨突出。
五、淺層地下水利用與保護修復方案
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的保護目標、基本規劃單元內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況以及水資源配置對基本規劃單元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的要求,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合理制定各基本規劃單元不同水平年的地下水利用與保護方案。
⑴水質標準:①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具有生活供水能力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區,水質標準不低于國家標準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的Ⅲ類水的標準值,現狀水質優于Ⅲ類水質時,以現狀水質為控制目標;工業供水功能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區,以現狀水質為控制目標。②分散式開發利用區:具有生活供水能力的區域,水質標準不低于國家標準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的Ⅲ類水的標準值,現狀水質優于Ⅲ類水質時,以現狀水質為控制目標;工業供水功能的區域,水質標準不低于國家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的Ⅳ類水的標準值,現狀水質優于Ⅳ類水時,以現狀水質作為保護目標;地下水僅作為農田灌溉的區域,現狀水質或經治理后的水質要符合農田灌溉有關水質標準,現狀水質優于Ⅴ類水時,以現狀水質作為保護目標。
水量標準:年均開采量不大于可采量。
⑶水位標準:開采地下水期間,不會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不引起地下水系統和地面生態系統退化,不誘發環境地質災害。
六、 深層地下水利用與保護方案
近期規劃水平年(2010年),控制深層承壓水嚴重超采區的年均開采量小于年均允許開采量,提出超采區的壓采量。
中期規劃水平年(2020年),深層承壓水嚴重超采區禁止開采,控制深層承壓水一般超采區的年均開采量小于年均允許開采量。
遠期規劃水平年(2030年),深層承壓水超采區禁止開采;尚未開發利用深層承壓水的地區,原則上作為保留區在規劃期不進行大規模的開采。
七、地下水利用與保護修復措施
淺層地下水以地下水二級功能區界線與水資源三級區套地級行政區界線相切割,作為地下水規劃的基本規劃單元。深層承壓水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規劃單元。
7.1 工程措施
2010年在南華建地下水治理工程一件,估算投資200萬元,2020年在縣城建地下水治理工程一件,估算投資300萬元,2030年縣城建管理維護工程一件,估算投資200萬元,共計投資800萬元。
永勝縣淺層地下水永北鎮分散式利用開發區利用與保護規劃工程估算總投資3600萬元。
7.2 非工程措施
7.2.1 地下水監測
地下水監測站包括水位(頭)監測站、水量監測站和水質監測站。根據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區的要求,中型和小型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區,要求每1km2至少保證有1個監測站。保護區中的各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地下水水位(頭)、水量和水質監測站的布設密度,要求每100km2不少于1個。我市3個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區均屬泉水型水源地, 這三個區在中遠期共設監測站9個。生態脆弱區設立地下水監測站7個,諸備區1個,地下水涵養區設立58個。
7.2.2 管理措施
⑴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法規體系。制定地下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完善《麗江市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對事關城鄉人民飲用水安全的區域,嚴禁開采地下水,對劃定為保護區和保留區的地方,嚴格控制開采量;對出現生態惡化的區域,禁止開采,對已開采的予以封填。
⑵完善地下水管理制度。根據淺層地下水的功能區劃,確定水功能區水質保護目標,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和總量;完善《麗江市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對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建立相應的保護管理辦法,做好確界立碑工作。
⑶加強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地下水取水許可總量控制目標,全面貫徹實施《云南省用水定額》,加強水資源費的征收力度,深入推進水資源論證制度,推廣節水技術改造、節水新技術、節水新產品,促進廢、污水的處理和回用。
⑷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一是調整水價要與改革水價計價方式相結合,對居民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對非居民用水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用水管理及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辦法;二是制定合理的水價來促進景觀用水的可持續利用。不同水景觀的水價應分類設定。從黑龍潭調水,可采用較優惠的價格;從清溪水庫和拉市海調水,水價必須反映供水成本,應執行水利工程供水價;三是合理確定回用水價格與自來水價格的比價關系,建立鼓勵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來水的價格機制。同時,要加大污水處理費征收力度,逐步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四是在城市自來水管網覆蓋區、城市規劃區和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禁止新開采地下水,已開采的潛水井,實行地下水資源費與城市供水綜合水價執行同一標準。
⑸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針對目前我市存在的“多龍管水、多龍治水”的弊端,成立麗江市水務局,對全市防洪、供水、排水、節水、水資源保護,地下水、地表水管理,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務實行統一管理,變多部門的分散管理為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變城鄉分割管理為城鄉統一管理。建立新形勢下水利工程建設投融資新模式,組建麗江市供排水有限公司,負責城市供排水設施、融資建設及經營管理。
⑹加強水政監察執法隊伍建設。注重人才的選拔,加強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保障執法經費,完善執法裝備。
農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6
【關鍵詞】青獅潭水庫;水源保護;生態修復;技術;管理;措施
1、前言
青獅潭水庫位于桂林市漓江上游靈川縣,是一座集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漓江補水、防洪、發電、生態環境調節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桂林市重點應急備用水源地。是桂林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六江四庫四湖一濕地”中唯一一座已建成并發揮重要生態調節作用的大型水庫。水庫水質從建庫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均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庫大規模的網箱養魚和旅游度假區的開發,致使水質污染日趨嚴重,已降為目前的Ⅲ--Ⅳ類。為切實凈化水庫水質,實現為國際旅游勝地桂林市提供優質水源的目標,對青獅潭水庫實施水源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現狀
2.1水庫水環境評價標準及水環境質量狀況
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要求,青獅潭水庫水質目標為Ⅱ~Ⅲ類,水質評價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Ⅲ類水質類別作為評價基準。桂林水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青獅潭水庫的水質情況為:2011年為Ⅱ、Ⅲ、Ⅳ、Ⅴ、劣Ⅴ類水質。其中Ⅱ類為3月,Ⅲ類為1、2、6、11、12月,Ⅳ類為5、7、8、10月,Ⅴ類為9月,劣Ⅴ類為4月。2012年為Ⅲ、Ⅳ類水:其中Ⅲ類水質有10個月,Ⅳ類水質有2個月(即6月、11月)。超標的主要成份為: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PH值。
2.2水華現象頻繁,危機初步顯現
水華出現的時段主要在春夏換季、國慶節前后庫水位較低和氣溫升高的時候。主要特征是水體呈黃綠色,透明度低,有粘滑感,懸浮物多,腥味臭味大,有死魚現象。2011年4月1—7日水庫出現了最寬面積為14平方公里水華現象,占當時整個庫水面的73%,庫面死魚量大,水質達到劣Ⅴ類,速度很快,整個水面幾乎成了藍藻的世界。
3. 水源地污染嚴重的原因分析
3.1大規模網箱養魚是造成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
2010年7月調查表明:青獅潭水庫水面有網箱養魚226戶2970箱,面積68840平方米,比2005年底增加84%,網箱數量大且增長很快。
3.2旅游休閑度假污染水體,燈光誘捕導致藻類天敵的消失
在庫區周邊和入庫河兩岸有29個休閑山莊,庫區有16個采礦點,庫區生活污水、群眾用于生產的農藥、化肥及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水庫,致使水庫水質中氨氮、總磷嚴重超標。2010年7月青獅潭庫區有燈光誘捕魚類設施408處,面積60041平方米,對野生大頭魚、白鯽魚等食藻魚種大量捕撈和誘殺,加劇藻類的泛濫,降低了水庫的自凈能力。
3.3管理體制不明,監督缺位
水庫雖然運行了50多年,但工程管理范圍沒有真正地確權劃界,目前只局限于法律層面文字表述。歷史的情況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由水庫管理單位負責水面養殖,80年代后期由地方政府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水面養殖,2005年后基本上沒有單位負責管理。由于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庫區養殖和旅游管理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缺乏有效監管。一些別有用心的養殖戶打著庫區移民的旗號趁機而入,為了一已私利或將來獲得政府的拆遷補償,大肆建造網箱,致使水庫網箱面積呈現爆炸式增長。
4.技術和管理措施
4.1總體目標
工程總體目標:2015年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Ⅲ類水標準,2020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水量和供水保證率達到供水生態規劃目標要求。2025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水源地水質全面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
4.2技術和管理措施
4.2.1從源頭抓起,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在保護區邊界設立隔離防護設施,防止人類活動等對水源地水源保護區水量水質造成影響,攔截污染物直接進入水源保護區。在水源地周圍選擇適宜的樹木種類進行營造防護林。在入庫河口設置淤積壩、滲濾池、沉沙池、集水設施和水處理設施等,保護農田不被洪水沖刷,防止洪水把污染物帶到庫中,減少泥沙的淤積。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重點實施生態護岸、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水源保護區界標、警示標志和宣傳牌、配套設施建設。
4.2.2從生態凈化入手,做好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一是投放生態魚苗(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完善水體生物鏈。二是在水庫周邊正常蓄水位225m至多年平均運行水位之間的消落區,種植香根草,保護庫岸,凈化水質。重點在三個鄉(鎮)入庫河段,規劃清理阻水屏、河道內源污泥,河道兩側排污口,疏浚河道,整治河岸垃圾場,增加水體復氧,減少污泥、垃圾、污水進入水庫。主要實施內容:生態修復保護、清障截污、生態護岸工程及建立水源地水生態水質監測系統。
4.2.3立竿見影之策,堅決取締網箱養魚。認真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切實保護好桂林市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的高度,把整個水庫水面全部按一級保護區標準進行管理。痛下決心,排除干擾,堅決果斷地把網箱養魚和燈光誘捕設施全部拆除。對非法礦山開采企業、廢舊輪胎冶煉加工及違法建筑進行查封拆遷,對上游及庫區周邊度假村、休閑山莊限期整改,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4.2.4長遠之計,體制改革長效管理。及時研究制定保護青獅潭水庫水質的長效管理方案。成立青獅潭水庫水源地保護領導小組,制定水庫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建立執法機構,明確責任,落實三定方案,確定人員編制、經費。充分發揮庫區群眾的積極性,推廣有利于水質保護的生態養魚,成立養殖合作社,科學管理,群防群治,有效經營。對庫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進行實地幫扶,形成長效投入機制。對青獅潭水庫綜合治理和水源地保護納入執法監督考核范圍。嚴格按照《廣西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完成青獅潭水庫工程管理范圍、保護范圍的確權劃界,以確保水庫工程的安全管理。
4.2.5啟動民生工程,實現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青獅潭水庫調蓄能力大,水量豐富,無論是從水量、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還是供水位置和工程地質條件看,都完全可以作為城市供水的首選水源地。實施“引青入城”的最大好處是徹底斬斷“備而不用”的觀念,市民也絕對不會自己在自己的水缸里“投料”。為此,建議市政府及時啟動“引青入城”工程(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規劃并擇機實施。使這一福庇子孫后代的工程,盡快地造福于桂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