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1
>>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政策淺析 解決我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幾點建議 淺析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福利問題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行動研究 淺析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現狀與成因 試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淺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策略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 新時期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 農村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對策 撐起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藍天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的斷鏈現象思考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美國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法規及其對我國的借鑒 流動人口子女的學校教育 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從平等教育權利的角度談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 淺談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 農村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綜述 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現狀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江渝.政策分析方法――視角、路徑、工具[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1.
[4]劉復興. 教育政策分析:價值、內容與過程[J].現代教育論叢,2008 (5):38.
[5]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義務教育實施處. 義務教育法規文獻匯編(1900 年―1998 年)[G].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562,579,34,35,133- 134,136,294,295.
[6][EB/OL]..
[10][EB/OL]..
[11] [EB/OL]..
[12][EB/OL]..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2
關鍵詞:流動人口人口計劃生育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55-02
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體制的轉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戶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城市流動人口也隨之快速增長,給計劃生育的管理帶來了不少困難,成為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的重點和難點。
1現狀及特點
1.1流動人口管理計劃生育的機構成立晚、起步遲。自八十年代,我國各鄉鎮、街道才先后成立了管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機構。直至1998年國務院才授權國家計生委頒布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對管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做了許多原則性的規定。各省市結合實際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投入巨大物力財力人力做了大量的工作[1]。
1.2宣傳教育形式單一。宣傳教育形式單一,外地來的很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觀念淡薄,存在很多超生的現象,流動人口很少有人了解人口計劃生育中的許多優惠政策。
2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綜合管理體制不健全。流動人口婚姻、生育的管理,假若依靠某一個部門進行是困難的,必須由各級政府部門牽頭統一領導,協同各部門形成管理“齊心共進,分工協作,齊抓共管,通力合作。對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涉及部門多、實施難度大、可操作性差、很容易流于形式[2]。雖然國家法律法規賦予了我國各級各部門都有支持、協助、配合搞好計劃生育的法定義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一制度無法落實。在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對流動人口工作缺乏統一領導,對相關部門組織、協調非常不力。
2.2考核機制不完善??己藢τ诠芾砉ぷ饔写龠M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全國許多省市,在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中實行居住地和戶籍地雙向考核制度,既要考核流動人口的流入地管理情況,又要考核流動人口流出地管理狀況。在不同的城市地區之間由于差異巨大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造成人口大量流動。當前流動人口的總體流向趨勢是從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在現實當中,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往往伴隨著經濟的差異,流動人口現在的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在考核中的地位不對等、不平衡。
2.3計劃生育管理人員、經費短缺。在人員編制的方面,各地計劃生育機構、人員的人數一般都是按當地戶籍人口的人口數量而設立的。但隨著流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計生部門、城市街道、社區所擁有的人力很難承擔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責任。很多已經設立的管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機構在機構改革中甚至面臨裁撤的危險。如果沒有這些機構,將會嚴重影響國家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在流動人口管理費的停收條件下,各地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經費出現明顯短缺狀況,使各項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有的甚至連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礎管理支出、流動育齡婦女計劃外妊娠的手術費都難以支付。
3如何加強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對策
3.1加大政府部門對流動人口專項經費及人員的投入。在全國范圍內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專項基金的投資,而各級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及財政部門,則要保證資金投入,核定用于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合理支出成本,從而可以讓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基金能夠納入各級財政正常的預算范圍。國家要加大對西部及貧困地區的投資力度,克服以往的平均主義,設立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專項資金,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幫助流入地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同時建立相應的考核評估體制,確保資金到位;成立在編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常設行政機構,做到機構、編制、人員、經費的落實,以確保流動人口的數量統計及時準確,管理服務到位。
3.2建立以流入地為主的工作考核體制與責任追究制度。針對當前我國對流動人口實行以考核責任屬于流動人口的戶籍地,但卻以現居住地的管理為主這種模糊概念的關鍵問題,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建立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主體的責任、權利以及利益能夠統一起來的考核體制與責任追究的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考核體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以解決“責任落實為輔”與“工作地位上為主”的矛盾。在我國處于人口及流動人口加速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加強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管理為主體的職責的要求,建立起意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為主的考核體制以及責任追究制度,徹底轉變目前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考核方案,把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狀況直接納人流動人口現居地政府目標管理,做好流動人口管理的全國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工作。
3.3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社區服務型管理模式。在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形勢下,流動人口管理應以社區為依托,建立政府、社區和單位良性互動的機制,按照相關法規要求,各負其責,形成一種新的“以社區為主”的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的模式[3]。社區是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創新社會管理,把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放在社區,體現了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流動人口中育齡婦女的各項權利和人格,有利于滿足其在計劃生育各環節、身體與生殖保健甚至是家庭的各種服務等方面的最大需求。
流動人口是城市的一支生力軍,他們大部分人年輕但文化程度低,對生殖健康的認識不足,缺乏避孕節育知識。在對待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工作時,應做到對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同管理、同宣傳、同服務。各級政府應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的要求,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最終實現計劃生育工作很好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孟光輝.改革創新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體制不斷探索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服務路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10(1):77-80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3
關鍵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社區參與 影響因素
一、問題的背景及視角
“新四化”作為未來戰略部署,又會促進人口流動,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在其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中為建設與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他們一直處于“邊緣化”。而促進他們社區參與卻能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市民化”和創造社區和諧局面的重要意義。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理論中指出“場域”為一種沖突的社會空間和網絡關系,里部存在著資本與權力,其中的行動者利用它們交換與競爭,并形成各種支配關系以從中獲利。美國學者帕特南在其理論中強調,“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他們能夠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并只有在實際參與中才能構建社會性組織、網絡與信任等資本,且在其中獲取資源與維護公共利益。
二、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區參與的因素分析
筆者在蘭州市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通過問卷和訪談收取了116份有效問卷,樣本以回族和東鄉族、男性、青壯年、已婚與文化程度較低為主要特征。
(一)接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區參與的因素
1.參與空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于流入地居民來說,則是一個“外來群體”。因此,要讓他們進行社區參與,則需要流入地社區創造“參與空間”。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考量流入地社區,流入地社區實際為一個小場域,其最重要的資本為“權力”。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參與空間也是個小場域,而“權利”是這個場域中最重要資本。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區參與實質為權力與權利的統一,即如何構建參與空間則是流入地社區行使“權力”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利”的本質出發點。
為了了解社區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參與權利的具體因素及問題,則對社區負責流動人口的人員進行了訪談。并根據訪談內容總結了如下因素及問題:一是社區是政府的行政“附屬物”以及工作人員的管控觀念與思維;二是社區參與相關組織系統缺位;三是組織與服務人才缺乏;四是社會組織賦能缺失;五是財力保障不足。上述這些因素與問題是不利于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參與社區事務與活動的。此外,“義務”也是“特殊資本”,是流入地社區需要提供空間的,而在本文不予重點論述。
2.資格接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社區進行社區參與,也需要一定的資格接納。通過調查發現主要有兩大方面資格要求:一是制度接納;二是文化接納。
在制度接納上,主要是戶籍制度。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由于受戶籍限制,則制約了在社區各方面的參與。為了打破二元體制,社區里已經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呻m然已經實行,但在其中仍然有很多具體問題使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居住證申請就很困難。
在文化接納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傳統民族文化的適應問題。筆者了解社區居住很多信仰伊斯蘭文化的居民,并且有清真寺等宗教文化活動設施,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很大部分是信仰伊斯蘭的民族,且在調查中94%的人口表示能夠“適應流入地的語言和習俗文化”。二是現代城市社區文化的接納問題。為此,筆者訪談了一位社區負責文化宣傳的工作人員,她說:
“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適應現代城市社區的文明規范、市民精神與先進網絡文化很難,原因主要是他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以及觀念和思想認識不到位,形成的習慣難改??;再就是社區宣傳教育不夠;和缺乏必需的條件以及問題的復雜性造成的?!?/p>
(二)發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區參與的因素
在發展因素方面,主要考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狀況,并從下列變量進行研究。
1.社區認同?!吧鐓^認同”主要是指社區成員的歸屬感;并覺得能夠對社區事務有控制和參與感以及影響力,是一種很強的感情聯系狀態。[1]
在分析中則以“參與意愿”為因變量,并進行相關分析。通過薩默斯dy系數分析法得出結果:社區認同與參與意愿的相關系數為0.286,顯著性水平sig為0.004,則分析是有意義的??梢姡贁得褡辶鲃尤丝谏鐓^認同與參與意愿是正相關,但為弱相關。從調查中顯示,他們的社區認同度較高的占86.2%,并且參與意愿較高的占94.8%,可見絕大多數人是認同社區并愿意參與的。
2.社會網絡?!吧鐣W絡”是社會資本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指通過投資而建構起來的并能從中獲取有價值信息或實質性利益的社會關系。[2]同樣以“參與意愿”為因變量,用薩默斯dy系數分析法進行相關分析并得出結果:兩者相關系數為0.178,sig為0.033,分析有意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網絡與參與意愿也是正相關,但也為弱相關。從調查中顯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網絡較大的占了68.1%,可知多半人社會網絡是較大的。
3.參與能力和參與認知
在參與能力方面,主要結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社區的實際情況從“政治能力”、“思維能力”、“互動能力”、“關注能力”等四個維度進行了量表測量。通過統計,政治能力較強的占了調查總人數的53.4%,思維能力占了93.1%,互動能力占了60.3%,而關注能力只占了43.1%。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注能力和政治能力較弱;其次為互動能力,而這些是妨礙社區參與的具體因素。
從中得知三點:一是他們缺乏“參與時間”,這是個重要因素及問題,尤其對全天工作的人;二是文化水平的限制;三是“參與動力”,即參與價值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促使他們社區參與的重要推動力。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區參與實質為流入地社區“權力”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利”兩種場域中最重要資本的優化結合問題。在接納因素上,社區傳統行政體制的束縛和現代社區建設能力的不足是致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參與空間不足的主要因素。在資格接納上,化解居住證實施的具體問題和促進適應現代城市社區文化為重要方面。在發展因素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區認同和社會網絡等因素對參與意愿具有影響作用。但在參與能力上,他們缺乏專門的社區參與能力,并在認知上表示缺乏價值導向和合理的時間供給。
為此建議:第一、增加制度文化供給,加強社區參與的引導。第二、搭建參與平臺,并合理賦予價值與參與時間。第三、健全相關組織系統,多方保障財力、人才和社會組織等能力要素。第四、創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教育平臺。第五、建立自治組織,培育社會資本,探索與流入地居民的共同參與。
注釋:研究由“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ycx13051。
參考文獻:
[1]朱穎.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4
關鍵詞: 城市流動兒童 社會適應 親子關系
1.城市流動兒童增長迅速
根據馬潤生學者關于城市流動兒童的定義,城市流動兒童一般指戶籍在農村,年齡在6~14周歲,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后隨父母遷入城市尚未取得城鎮戶口的在城務工農民子女[1]。這一群體是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特殊人群。1985年中央1號文件為農民工進城打開了大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發展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1995年流動人口達到8000萬,適齡流動兒童約300萬,到2000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為102297890人,其中學齡流動人口達到878萬人[2]。根據全國婦聯課題組在2013年5月在人民網上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截至2010年0~17歲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為3581萬,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7%,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從1995年開始城市流動兒童人數上升趨勢逐年增加[3]。
2.城市流動兒童現狀
城市流動兒童作為與留守兒童一樣特別需要社會關注的弱勢群體,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巨大窘迫的生存現狀,其社會交往現狀及親子關系沖突特別應該引起關注。
2.1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交往現狀。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獲得社會的認可并獲得良性社會交往,兒童才能健康成長。我國流動人口與同為經濟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流動人口在居住環境上具有巨大差異。印度的流動人口大多聚集在一起,在城市周邊形成了很多流動人口聚集地,城市流動兒童基本與自己在社會屬性上相同的兒童生活在一起,拋開較惡劣的物質條件,在生活中受歧視的可能性不大,社會交往與社會認同感較好。我國城市流動兒童,基本與城市兒童雜居在一個區域。據調查,78%的城市流動兒童生活在“純外來人口的家庭”中,也就是生活在城市的各種租用房屋中[4]。這種居住模式,雖然流動兒童生活在較完整的家庭中,但他們“孤立”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很難與外界交流,尤其與本地兒童交流。據調查62%的流動兒童好友也是流動兒童,80%以上的流動兒童對城市同齡兒童持否定態度,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對生活的城市沒有認同感。另一項調查顯示,盡管75%的城市流動兒童生活在城市的時間遠超過生活在農村,甚至一出生就在城市,但只有6%的城市流動兒童認為自己是城市人,且在絕大多數城市兒童眼中流動兒童與他們的父母一樣都是外地人[5]。
2.2城市流動兒童的親子關系。
據《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研究指出,在全國城市流動兒童中學齡前流動兒童增幅為38.59%,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增幅為30.83%[6]。這兩個增幅加大的年齡段兒童,恰好處在兒童親子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研究表明,0~3歲是依戀關系的形成期,也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關系發展的關鍵期。學齡前城市流動兒童,無論是出生在城市還是后來來到城市,在依戀關系的形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城市流動兒童父母面臨經濟與福利制度、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壓力,因此大量精力要花在打工賺錢上,在兒童的照料方面很難投入大量精力。兒童離開自幼生長的環境來到陌生的城市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壓力,父母對于很多兒童來講不亞于陌生人。在沒有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上,無論是兒童還是兒童父母都面臨巨大的溝通壓力。現實中,一方面作為流動兒童的父母,很難接受兒童在農村形成的不良生活、學習習慣,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容易加大與兒童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流動兒童在面臨城市生活環境、同齡城市兒童歧視等多種條件下,本身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加之作為父母的教育者對于很多兒童來說基本屬于陌生人,因此在與父母交往時常常采取離家出走等過激的反抗方式,加深與父母之間的沖突。
3.改進措施
3.1消除制度、經濟與社會文化的排斥。
隨著城市流動兒童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來到城市。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決定了戶籍不同待遇不同。絕大多數城市,基本都規定本地區教育機構在完成本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接受任務后,可接受跨地區或城市流動兒童。但現實是在完成基本人數后,教育機構所剩名額寥寥無幾,因此城市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很難得到保障。其次,文化之間的沖突,很難使城市流動兒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實現城鄉一體化是消除城市隔離的關鍵。
3.2建立社會關愛體系,幫助解決親子關系問題。
由于城市流動兒童父母受受教育程度、經濟壓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面對兒童教育問題上往往難以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加劇親子矛盾。因此,發展社會關愛體系,采用家長教育、社區服務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幫助城市流動兒童父母掌握科學合理的育兒觀念,將有效緩建親子關系問題,促進城市流動兒童更好地成長。
城市流動兒童是我國特有的弱勢群體,利用政策引導、政府介入、社會關愛等多維手段,改善城市流動兒童的生存現狀,消除城鄉、戶籍、身份等多方面歧視,幫助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將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馬潤生.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困境及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1):16-18.
[2]段成榮,梁宏.關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5(1).
[3][6]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人民網,2013-05-10.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5
北京市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北方經濟中心,近年來吸引著全國各地農村流動人口的涌入。農村流動人口在特大城市的就業問題便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通過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支持,對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特征及就業現狀做了分析,并進一步說明該群體就業難的原因,最后對其就業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意見。
【關鍵詞】
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就業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在京津冀城市圈乃至全國的經濟地位同樣不可小覷。2011年,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251.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1658元,是中國北方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重要特大城市,對周邊省區有著極強的經濟輻射能力,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農村流動人口來此就業、務工。
農村流動人口為北京的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北京城市化進程推進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隨著產業升級的逐步深化,不斷轉變的經濟發展方式對農村流動人口就業帶來了較大影響。
1.2研究意義
第一,研究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有其重要的實踐意義。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北京就業,首先能提高其收入水平,進而使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流動人口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有積極影響;其次能穩定社會大局,有效緩解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就業壓力,為城鄉和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研究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由于農村流動人口受到戶籍、受教育水平等條件的制約,其就業壓力,尤其是體面就業的壓力巨大。國務院在200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因此,研究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特征、比較分析、影響原因等方面,有利于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理論的不斷深化發展,也有利于相關就業理論在北京的因地制宜。
2.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特征
2.1性別特征
如圖1所示,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性別特征呈現男多女少的狀態。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長表數據百分之一的抽樣數據,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中,有男性2012人,女性1617人,男女比例為1:0.8。由此可見,男性是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
2.2 年齡特征
如圖2所示,在抽樣數據中,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在16-25歲區間的人數為1195人,在26-35歲區間的人數為1115人,在36-45歲區間的人數為881人,在46-55歲區間的人數為336人,在56-65歲區間的人數為102人。其中35歲以下的農村流動人口人數為2310,占農村流動人口總數的63.7%。由此可見,在北京的農村流動人口呈現年輕化趨勢,以16-25歲的年輕人為最主要組成部分。
2.3 受教育程度特征
如圖3所示,在抽樣數據中,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為未上過學的人數為48,小學的人數為356,初中的人數為2164,高中的人數為756,大學??频娜藬禐?11,大學本科的人數為93,研究生的人數為2。其中,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人數為2568,占抽樣總人數的70.7%,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人數為95,僅占抽樣總人數的2.6%。由此可見,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4 婚姻狀況特征
如圖4所示,在抽樣數據中,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中未婚的人數為1124,有配偶的人數為2465,離異的人數為27,喪偶的人數為13。其中,未婚的人數為抽樣總數的30.97%,有配偶的人數為抽樣總數的67.9%,離異和喪偶的人數僅占1.1%。由此可見,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婚姻狀況特征是以未婚和有配偶為最主要組成部分,這也符合其年齡的分布特征。
3.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現狀
3.1 行業分布
數據來源:根據《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長表抽樣數據》估算。
如表1所示,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長表抽樣數據,即總人口10%抽樣數據可知,農村流動人口從業人數約為485241人。在這些抽樣數據中,分布最為集中的三個行業分別為制造業(41.83%)、批發和零售業(16.83%)和建筑業(11.77%),而分布最稀缺的三個行業分別為國際組織(0%)、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0.14%)和金融業(0.29%)。由此可知,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多集中在第二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對知識技能要求較低的行業中,這也與農村流動人口相對較低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
3.2 工資水平
數據來源:《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如表2所示,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三個行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的年人均工資水平分別為56742元、70711元和52455元。其他農村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7.74%),住宿和餐飲業(5.76%),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5.59%)的年人均工資水平分別為59540元、37830元和34498元。分布在上述6行業內的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占北京市流動人口總數的89.52%,而6行業的年人均工資均低于所有行業年均工資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且具有普遍性。
4.阻礙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的原因
4.1 戶籍制度的制約
戶籍制度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通過城鄉分割來控制人口流動,用農業利益來保障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陸學藝2004年的計算表明,自1960至1978年,國家通過價格“剪刀差”無償從全國農民手中拿走了700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待遇逐漸市場化,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繼續伴隨著戶籍制度,并且有愈發嚴重的趨勢。以北京市為例,教育資源的政策性傾斜、購買房產、小汽車搖號申請、社會保障福利待遇等權利,都依附在戶籍制度上。
戶籍制度對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地方為保證城市常住人口就業,規定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形式和種類。北京市政府也不例外,面對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和城市資源的日益緊缺,北京市不得不出臺相關地方法規來引導和限制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第二,戶籍制度使得農村流動人口的相關權利缺乏保障。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在就業時應該享受到的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險福利待遇等權利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減損,維權困難也直接制約了農村流動人口在北京的正常就業。
4.2 社會保障的欠缺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流動人口的保障依然存在缺陷。新農保和新農合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權利,但是流動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卻由于政府的嚴格管理(需要身份證、暫住證、務工證三證齊全)和用工方的苛刻要求(工作時間長、節假日加班)而犧牲就業中應享有的權利。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所在行業多為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建筑業,勞動強度大,作業風險高,工資收入低,并且缺少保障。社會保障制度對此類人群惠及面小,保障程度低,既不利于城市化的進程,也為農村流動人口在北京就業埋下了隱患。
4.3 農村流動人口自身的限制
首先,由于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異明顯,教育資源分配嚴重失衡,數量眾多的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北京前并未收到過良好的教育或職業技能培訓,這使得很多北京市流動人口在就業時舉步維艱。缺少用人單位急缺的技能,沒有用人單位需要的個人基本素質和知識結構,對于網絡和計算機的掌握程度過于薄弱等因素都為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增添了阻力。
其次,“民工荒”與“民工潮”的對接不通暢同樣阻礙了農村流動人口就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中技術工人的“民工荒”和青年農村流動人口盲目涌入城市的“民工潮”在就業結構上存在嚴重的失衡狀態,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
最后,農村流動人口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缺乏,更為其在北京的就業雪上加霜。用人單位在雇傭農村流動人口時多會通過壓低工資、少繳社保等方式來降低用工成本,利用的就是農村流動人口薄弱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在此方面,除了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外,提高農村流動人口的各項意識及綜合素質迫在眉睫。
5.政策意見及結論
5.1 政策意見
5.1.1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現行戶籍制度是為了配合“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而產生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戶籍制度的弊端日益凸顯。它不僅對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優化配置有阻礙作用,也不利于城鄉人口流動和城市化推進。因此,戶籍制度改革是緩解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就業難問題的重中之重。
首先,應提倡建立新的戶籍管理制度體系。在全國建立一體化的人口管理系統,改變當前公安部門管理戶口、民政部門管理婚姻登記、統計部門管理人口統計、人社部門管理檔案的各自為政的現狀。
其次,要逐步剝離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特權。戶籍制度本身是公平的,但是依附在其上的各項諸如教育優先、保障穩定特權對于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來說,才是不公平的。取消戶籍特權才能真正讓農村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
最后,應改變傳統戶籍觀念。應摒棄“北京市戶口代表著穩定”這種傳統的戶籍觀念,戶籍改革就是要為所有在城市居住的人提供一個公平的舞臺。正確認識戶籍背后的權利,才能真正讓這些權利普適于民。
5.1.2 提高農村流動人口就業能力
面對農村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就業能力差等難題,政府部門應積極主動的采取措施,提高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能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及時開展針對農村流動人口的就業能力培訓項目,加強其適應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公檢法部門應配合開展提高農村流動人口維權意識的講座等活動,提高其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農村流動人口也應從自身出發,努力學習各類就業技能,不斷充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立工作技能學習小組互幫互助,成立法律事務互助小組在收到侵害時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5.1.3 促成農村流動人口就近就業
隨著外來人口不斷向特大城市涌入,特大城市就業水平終將飽和。如何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經濟的發展就成了推動農村流動人口就業的重要議題。
工業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極具競爭力的土地轉讓價格,接納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將農、牧產品的初加工工業升級為深加工工業,為農村流動人口的就近就地就業創造條件。
服務業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應合理引導農村流動人口進鎮入區,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中心,發展餐飲、商貿、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并依托商貿和交通運輸的便利穩步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5.2 結論
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就業既關系到北京市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涉及社會穩定,是多方關切的重要問題。雖然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還存在就業能力不足、維權意識不強等缺陷,但是通過政府和農村流動人口自身在制度完善、教育培訓、合理安置、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農村流動人口一定會融入城市,為北京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民工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總報告[R].改革,2009,(2)
[2]許學真.北京市流動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3]高穎,李善同.農民工工資水平調查分析.國研網
[4]郭繼嚴,王勇錫.2011-2020:中國就業戰略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6)
[5]金雙秋,李少虹.民政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6]侯晉封.中國農民工流動就業問題研究,2009
[7]中國統計年鑒2012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6
【關鍵詞】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現狀及對策
我國的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己取得了顯著成績,相繼實現了以省、縣、鄉為單位兒童免疫接種率85%的目標,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進步發展,人口的流動頻繁,流動兒童也不斷增加,我國流動人口約有1億左右,占全國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流動人口的兒童免疫接種工作難以落實,已成為影響計劃免疫工作持續深入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何做好流動兒童的免疫接種,已成為當前計劃免疫工作的難點和薄弱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者在調查區對滿一個月至7歲的流動兒童進行走訪調查。
1.2調查方法
在調查區挨門逐戶進行調查,并要求每戶填寫統一的調查表,最后進行統計分析。
1.3調查內容
兒童的流動趨向;流動兒童的發證建卡狀況;流動兒童的免疫接種情況;兒童家長對兒童計劃免疫基本常識的掌握情況。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對270名0―7歲的流動兒童進行調查,占全調查區的同齡組兒童總數的3.91%;其中有121名省外流入兒童,占44.81%;有78名省內流入兒童,占28.89%;有71名本市其他地區流入兒童,占26.30%;有245名有戶口的兒童,占90.74%;有25名沒有戶口或戶口不詳的兒童,占9.26%。當地兒童建卡率為85.10%,流動兒童為40.80%。
2.2五苗接種情況
乙肝疫苗接種率為87.78%,卡介苗接種率為90.37%,百白破接種率為97.04%,糖丸接種率為87.41%,麻苗接種率為84.44%。1―7歲的流動兒童的五苗全程覆蓋率達68.89%,與常住兒童相對比較低。流動兒童與常住兒童的免疫接種率和全程免疫覆蓋率有著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計劃免疫的概念是在70年代提出的,此概念就是按照相關規定的免疫程序,利用疫苗有目的的進行免疫接種,以此來增強人群的免疫能力和最終達到消滅一些傳染病的目的。在我國,目前有許多流動兒童的產生是由于兒童家長外出打工,忙于生計,往往忽視了兒童預防接種。另外,由于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處于偏遠地區,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夠對兒童接受免疫接種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對計劃免疫的知曉率低,致使流動兒童不能夠正常進行預防接種。在本文的調查中,發現有44.81%的外省兒童流入,其中2―3歲的兒童占很大的一部分,而2―3歲的兒童正是免疫接種的基礎時期,同時也是兒童計劃免疫最為關鍵的年齡段。
影響計劃免疫的實施還有另外一種原因,是來源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不足導致的。在實施免疫計劃以來,社區的預防接種的工作量明顯增加,由于一些專業人員的缺乏,致使一些理論基礎不足、專業基礎不強、缺乏責任心的醫務人員有了用武之地。這樣的情況必然會為計劃免疫工作帶來極大的危害和嚴重后果。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接種免疫無關緊要,甚至拒絕免疫接種。
針對以上幾種情況,通過對地區的調查,對我國計劃免疫工作有以下幾點建議:①建立健全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并建立橫向網絡。通過公安、交通、計劃生育等部門的聯合,對流動人口進行管理部門注冊登記。在發現流動兒童后,立即對其進行建卡、補卡、轉卡等措施,對于疫苗接種不全的兒童,應立即進行補種。②廣泛宣傳。通過多種媒體渠道進行宣傳,使流動兒童的家長能夠及時了解計劃免疫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加強流動兒童家長的預防意識。③加強執行力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認真貫徹我國《疫苗流動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加強管理。確保流動兒童免疫規劃工作的正常運轉。具體如下:
3.1加強基層計劃免疫管理
要想使流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得到有效強化,便需要對基層計劃免疫管理進行強化。對于鎮、街道衛生院來說,需要做好相關組織工作,比如“醫生下村”等,組織醫生進入農村,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對流動兒童的具體狀況做好詳細分析,對每一個村衛生室對流動人口的管轄區域加以確定,若流動兒童居住時間>3個月,需實施規范化管理,對流入適齡兒童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做好適齡兒童疫苗接種情況的調查工作,為這些兒童建卡、建證、登記記錄,從而使管理有據可依。另外,需采取分片區管理措施,實施包干社區措施,每個月開展冷鏈運轉,以此使流動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工作能夠在轄區適齡流入兒童中順利開展。
3.2做好計劃免疫宣傳工作
借助各類媒體,拓展渠道,加強計劃免疫宣傳力度,對兒童家長宣傳計劃免疫有關知識,讓兒童家長認識到計劃免疫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流動兒童家長對傳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識。構建規劃、科學的免疫接種門診,以此使兒童就診服務質量得到提高。另外,合理增加接種工作日,對流動兒童建卡、建證及接種等工作進行完善。
3.3增強計劃免疫工作的執行力度
對兒童計劃免疫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同時將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依托,從而使流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的執行力度得到有效增強。以《疫苗流動與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為依據,加強對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的管理,進一步使該項工作能夠處于長期穩健的運行狀態。另外,有關部門領導及管理者需對流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進行充分重視,落實此項工作,狠抓管理,做好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工作,構建溝通交流平臺,加強溝通,以此使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管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進一步使流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能夠獲得順利開展。
總之,結合本市流動兒童的計劃免疫接種情況,可以發現我市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現狀主要問題為:“三低”現象嚴重,即為建證率低、建卡率低以及基礎免疫接種率低;免疫針對性傳染病發病率較高。針對上述問題,需要做好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的強化管控工作,包括加強基層計劃免疫管理、做好計劃免疫宣傳工作以及增強計劃免疫工作的執行力度等,通過加強計劃免疫的實施,使流動兒童能夠得到正常的接種免疫,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加強兒童接種的規劃化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加大計劃免疫宣傳力度,消除免疫盲區。
【參考文獻】
[1]羅耀星。廣東省免疫規劃工作現狀及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1,22(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