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興市場的特征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1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臨床特征;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為心血管高發疾病,常合并心律失常,臨床死亡率高,常引起猝死[1]。本研究探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旨在提高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心內科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資料,與同期52例急性心肌梗死未發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作對比。前者為觀察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59.5±2.5歲,發病時間1-6h;后者為對照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58.5±2.5歲,發病時間1-8h;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及心肌酶學標志物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①劇烈胸痛,疼痛時間超過30min,含服硝酸甘油無效;②發病時間小于12h;③心肌壞死的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的動態改變。④心電圖的動態改變,至少有兩個相鄰胸前導聯或Ⅱ、Ⅲ、aVF導聯中的任何兩個導聯的ST段抬高程度超過0.1mV[2]。

1.3治療方法①絕對臥床,吸氧,心電監護,實時監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②靜脈滴注胺碘酮,1.5-2.5mg/kg,加入20ml生理鹽水稀釋后于10min內滴注完;硝酸甘油10mg溶于250ml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③給予可待因鎮痛,對于痛感較劇烈者使用哌替啶。④應用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⑤根據患者情況行溶栓治療,常用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等[3]。

1.4統計學分析所有臨床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χ±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肌酶學標志物結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CK、CK-MB、LDH、HBDH、AST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時,由于心肌局部缺血缺氧,無氧代謝增強,酸性代謝產物增多,導致梗死周圍組織水腫,從而引起電解質紊亂,兒茶酚胺等代謝產物增多,心肌的自律性增強,易形成折返激動及觸發活動,導致心律失常。據研究報道,急性心肌梗死后發生心律失常的概率為75%-95%,竇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為11%-30%,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為13%-3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K、CK-MB、LDH、HBDH、AST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清cTnI、MMB及MYO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符史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9(31):3508-3509.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2

內容摘要: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地位的不斷提高,這些國家日益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目標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在該類國家的投資策略就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特點和跨國公司對其市場的投資策略的改變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這一改變對于中國的跨國公司的經營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新興市場國家 跨國公司 投資策略

研究背景

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歐洲和美國的消費品制造商面臨國內增長緩慢的困境,更多的跨國公司把目光投向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國家。這類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其進出口貿易在全球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眾多跨國公司進一步拓展市場的目的地。

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在新興市場國家開發針對新興市場特性的新設備,然后回銷母國,進而銷往全球其他市場。這與我們以前所熟悉跨國公司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為何要采取這種新的投資方式?如能洞悉這些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投資戰略的最新趨勢,將對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具有啟示作用。

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策略的轉變

新興市場國家通常指經過實施體制改革,加速經濟發展而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經濟體。當今的新興市場國家是指一些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有不少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家進行過組合,例如10國、7國等,但具體國家不盡相同。其中,四個最大的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被稱為BRICs(即“金磚四國”)。這些國家皆具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模式外向化、市場的長期潛力巨大的特征。它們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系之一,更有機會成為全球對產品及服務需求最大的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自1999年以來,新興市場在全球GDP總值中所占比例已攀升了近10個百分點。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在抵御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正在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秩序的主要力量。全球跨國公司對新興市場也越來越重視。

(一)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傳統投資策略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過去一般都是把新興市場國家視為一個市場,將在總部開發好的產品在該市場銷售,部署在這里的全都是銷售團隊。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國軟件公司微軟公司習慣于將軟件天才聚集在設于美國雷蒙德的總部,龐大的研發團隊在那里開發出所有重要的軟件,然后通過市場渠道把它們銷往全球各地。通常微軟僅會針對目標市場作一些界面、語言等表面調整。

在母國開發定位全球市場的產品、輔以本地化改進,這一模式之前被幾乎所有跨國公司所采用且效果較好。發達國家市場往往是跨國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在新興市場國家只要略作本土化改進就可以取得較高的利潤。通用電氣董事長曾表示,通用電氣此前在發展中國家只要銷售美國研發的商品,就可以獲得高達15%到20%的利潤。

(二)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新投資策略

在政府鼓勵和市場需求雙重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在新興市場國家建設研發機構,更多的是使用當地的人才資源;針對新興市場特性而開發成本低廉和相對低端的產品,在新興市場獲得成功之后推廣到全球,作為滿足成熟市場不同層次需求的補充。在過去的幾年里,通用電氣、西門子、微軟和飛利浦等公司在醫療、交通、電信、互聯網和家電領域紛紛基于新興市場研發產品并率先投放該市場,然后選擇適當時機,銷往母國(其中不乏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市場,都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新投資策略的分析

(一)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新投資策略的原因分析

1.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戰略的改變主要源于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倒逼”。當新興市場經濟水平并不發達時,把持高端產品技術的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可以輕易獲得良好收益。但隨著“金磚四國”的崛起,全球經濟格局正在從過去由美歐等發達國家為主導,向新興市場在全球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多份額的局面轉變。例如,200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已經位列世界第三。高盛公司預測,到2018年,“金磚四國”和美國占全球GDP的比例將同為25%。

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就要求跨國公司調整對新興市場國家戰略地位的定位,提升對其消費者主張的重視。國內競爭也在加劇,跨國公司要想在此立足和發展,必須使用有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因此,目前越來越多的全球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針對該市場消費者的特點研制新產品。有些跨國公司甚至逐步將戰略重心轉移到有潛力的新興市場。

2.本土化經營思想的延伸。“思考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是企業在海外投資經營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國公司的成功之道。只有根據各國不同的生活消費習慣生產出適用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才可能在東道國占據一席之地。

很多跨國公司最初進入新興市場國家時,只是將一些在母國技術總部開發的產品進行少許修改,來適應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但在經營過程中,跨國公司發現:雖然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的富裕消費者都愿意為品牌支付溢價,但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總體收入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低收入客戶群體并不看重昂貴的品牌。且有研究表明:在規模較大的低收入客戶中,采用當地的品牌和組織結構戰略的公司業績最佳,這和較發達地區的成熟做法正相反。

因此,要迎接競爭的挑戰,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除了對于高收入客戶群體繼續遵循復雜的品牌建設戰略以獲得利潤以外,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占領低價的大眾市場。現在跨國公司開始專門在新興市場國家建設研發機構,更多的是使用當地的人才資源,針對當地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研制新產品。這實際上是本土化策略的不斷深入,也是目前占領該市場的有效手段。在新興市場國家本土扎穩腳跟之后,跨國公司再將本土化經營策略延伸回母國,瞄準對價格敏感的顧客群;最后伺機進軍海外。

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這一新投資策略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成功驗證。例如,此前一直是以提供高端CT、核磁共振等精尖醫療解決方案為主的通用電氣,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針對中國一些地區醫療基礎設施缺乏且資金有限的情況,研發出一些價格低廉的醫療設備,如15000美元的便攜式PC超聲波檢測儀。隨著美國醫改法案的通過,價格低廉的醫療產品在美國醫療界大有市場,這款低成本的便攜式超聲診斷儀立刻被投入美國市場。這套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研發的檢測儀現在正在美國本土熱銷。而設在中國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根據中國消費者需求研發的新版本Windows CE在投入中國市場使用后,微軟決定將其引入美歐市場。

3.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2008年9月開始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動蕩不安,也讓世界經濟走向極度的低迷之中。新興市場國家在這場危機中也不能幸免,損失也不小。當金融危機襲來時,裁員、降薪、縮小投資、抽回資本理應成為跨國企業的無奈選擇。但由于新興市場國家極具經濟發展潛力,不少在本國深受金融危機之苦的跨國企業,不但沒有向其國內抽回資金“保本”,反而增大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例如,丹麥在華最大投資企業之一的自1994年起在華累計投資2億美元、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很多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的諾維信公司就表示,未來將不斷加強在中國的研發力量。

而且,當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或尚在衰退中、或增長放緩的時候,新興市場經濟水平已迅速從危機中復蘇。這就使得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市場之間的經濟差距在減少,導致兩個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在趨同。滿足發達國家市場需求的高端產品已經可以被新興市場接受,而滿足新興市場需求的低端產品也開始可以被發達國家市場使用。

另外,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各國紛紛出臺貿易保護措施。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3月2日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8年11月以來,G20中有17個國家實行了47項不同程度的限制貿易的措施。在47項限制貿易的措施中,發達國家占12項。這說明新興市場國家中有不少國家采取了貿易保護措施。因此,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新興市場國家投資設廠、生產符合其市場需求的產品、再銷售給該市場的消費者不失為一個繞過貿易壁壘的好辦法。

(二)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的新投資策略的理論分析

1966年哈佛大學教授費農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之后威爾等經濟學家也發展了這一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每一種新開發的科技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可分為創新、成熟、標準化、衰退四個階段。費農把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出現的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在創新階段,即產品剛投入市場的階段,創新國國內市場潛力很大,產品全部在國內生產并用于滿足國內消費需要,在國際市場方面,產品少量出口到國外且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成熟階段,產品基本定型,生產走向規模化。隨著生產和競爭的發展,生產工藝和方法開始擴散到其他地區,廠商開始向國外投資,主要投向市場需求大致相近的發達國家,以占領其市場。在標準化階段,激烈的競爭使產品的生產完全標準化,技術擴散使國外競爭者開始生產仿制品。創新國和一般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以保持競爭優勢,開始大量地在成本小、工資低的地區(通常是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再將產品遠銷至別國和第三國市場。在衰退階段,國外子公司的生產成本加上返銷本國所需費用低于國內生產成本時,產品將會大量返銷創新國國內。這就表明產品已進入衰退階段。當又推出新產品時,原產品生命周期宣告完結。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部分揭示了戰后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特征,發展了跨國公司理論。跨國公司傳統投資策略的方向: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它反映了跨國公司從最發達國家到一般發達國家,再到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和新產品產生、發展的過程,這也是跨國公司的傳統投資策略的方向。

這恰恰與目前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新投資策略方向相反,跨國公司新投資策略的方向:新興市場國家發達國家全球其他市場。

實際上,不管是以前的產品創新階段的最發達國家還是現在研發中心所在的新興市場國家,都是最適合創新產品運用、能給跨國公司帶來最大收益的國家。跨國公司新投資方向中的發達國家既可能是具有相似經濟特征的鄰近國家也可以是某些情況下的最發達國家(如目前經濟危機情況下,歐美國家的大眾也樂意接受價格低廉的醫療產品、農具等)。因此,只要換一種表示方法,這一理論還是成立的,如下所示:最適合新產品運用的國家較適合新產品運用的國家新產品能運用的國家。其中,較適合新產品運用的國家主要是指適用該種新產品的層次的人數較多的國家。可以說,新投資策略的產生并不是反駁而是豐富、完善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跨國公司的新投資策略對中國跨國公司的啟示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投資策略的改變也給中國跨國公司一些啟示。

(一)中國的跨國公司要先立足本土

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在國際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跨國公司紛紛將眼光和戰略重點轉向這里。2007年,《財富》雜志評選出的世界頂級500強企業中,已經有58家企業的總部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這些公司的利潤絕不低于他們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同行。例如,丹麥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丹佛斯公司中國總裁曾表示,盡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丹佛斯2009年仍然在中國市場取得了30億元的收入。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特別看重中國這樣一個新興的、具有13億人口的、并在逐步向周邊市場輻射的極具有示范意義的市場。因為它們篤信“得中國者得世界”,正是為了在這樣一個市場有所為,很多跨國公司增強在華投資力度、建立制造基地。例如,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豪士科集團于2008年投資4000萬美元在亞洲設立的首個制造加工基地于2010年10月25日在中國天津空港經濟區正式投產。該基地占地8萬平方米,擁有1.5萬臺的高空作業平臺生產能力。基地生產的剪刀式、單臂式高空作業平臺在全球同行業中排名第一,在美國擁有多項專利。本土裁員卻在中國建制造基地美國大型高空作業設備及特種車輛生產商豪士科公司總裁曾表示,金融危機從美國發端,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響,資金流轉困難,社會購買力降低,不少計劃開工的項目也不得不下馬,可是他們卻對中國十分看好,通過提供機場專用打擊消防車、除雪車、垃圾夯壓機、高清戶外轉播車以及奧運建設項目使用的高空作業設備平臺,他們參與到北京奧運會中。此外,中國政府出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公司生產的設備正是基礎設施建設所必需的。再如,中國水力發電站的建設市場達到了世界市場的約50%,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根據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國水力發電設備容量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300兆瓦,是2007年的2倍。因此,東芝水電設備有限公司加大了在中國這方面的投資,對在浙江杭州電氣工廠進行了擴建,面積達到了約9000平方米。另外,還有不少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整合在華的研發資源。統計資料顯示,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歐美的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密集性地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涵蓋食品、通訊、制藥、軟件、化工等眾多的行業,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各類研發中心已超過1200個,主要涉及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通信、生物醫藥、交通化工、軟件設計等。

因此,中國的跨國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應該首先鞏固好中國市場這一根據地,千萬不能丟棄在“家門口”發展的優勢,如熟悉當地語言和文化,溝通起來更順暢;了解當地情況,更容易收集散亂的信息和質量參差不齊的數據,等等。

(二) 中國的跨國公司要重視新興市場

根據高盛集團的預測,到2040年的時候,“金磚四國”的經濟規模會超過目前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7個工業化國家(即英、美、德、法、意、加、日)。

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如通用電氣、寶潔公司、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都清醒地意識到它們未來一多半的生產增長要依靠新興市場的份額。中國的跨國公司就更應該重視新興市場,利用地域上相近的新興市場國家所具有的相似特點向其他新興市場拓展。聯想集團就曾表示,因為發達國家中聯想的大客戶相繼消減了IT方面的支出,聯想在這次危機中受到很大影響,所以下一步聯想將充分利用經濟危機過后新興市場國家在電腦需求上的后發優勢、加大對新興國家消費類產品的支持力度。

中國的跨國公司也可以與他國跨國公司在某些本土化技術推廣應用上進行合作,然后利用跨國公司的平臺,與之共同開拓其他新興市場,這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條捷徑。

(三) 中國跨國公司可采用新投資策略

中國跨國公司也可以將跨國公司這種新的投資策略趨勢,用到自身的發展中。利用海外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和資源,在這些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及時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動態,不斷研發出新的適應性產品,可以為開拓當地市場和全球市場帶來新的動力。如海爾在美國根據學生群體的需求特色,設計出帶折疊活動臺面和帶電腦桌的小冰箱;根據老年人的需要,開發出一款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根據單身貴族的需要,推出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機。這種針對東道國消費者專門研制的產品使海爾公司在美國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快速提升。

同時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可以吸收當地的技術人才,也為自身發展和國內產業發展及時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術發展動態,大幅度地增強公司產品的技術含量。如華為在硅谷、莫斯科等地設立了6家海外研究所,同摩托羅拉、微軟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專門開發針對東道國目標市場的產品,目前,華為的產品已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通過海外研發,華為還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截至2009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42543件。

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有遠見的企業會選擇在東道國經濟低迷期、經濟調整期投資,經過兩三年的生產建設周期,經濟恢復時也正是這些企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時候。另外,美國當地時間5月25日,世界銀行貿易和國際一體化小組的最新報告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國一共新發起19項反傾銷調查,其中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調查有9項,占總數的47%,全球最高。而且這些反傾銷調查均有可能成為新的貿易禁令。中國出口商品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受害國。而在東道國設立研發中心,就地生產,就地銷售,除了能夠大幅度降低運輸、人力等生產經營成本、極大地減少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外,還可以有效地避開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獲得東道國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等相關優惠政策的支持。

綜上所述,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正引發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轉變,而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也正從發達國家轉移到新興市場。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這種趨勢也將進一步演變。我們應該準確把握這一變化并從中吸取成功經驗,適當調整投資策略、加強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力度,為中國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和本土市場的發展和競爭服務。

參考文獻:

1.(美)安東尼•范•阿格塔米爾著.蔣永軍等譯.世界是新的:新興市場崛起與爭鋒的世紀 [M].東方出版社,2007

2.陳向東,魏拴成.當代跨國公司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魯桐.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選擇[J].當代世界,2007(8)

4.鞏愛凌,劉鵬.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實施“本土化”策略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8(18)

5.Tarun Khanna ,Krishna G. Palepu. Emerging Giants Building World - Class Compan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October 2006

6.陳瑋瑾.新興市場國家市場進入模式選擇[J].市場論壇,2010(1)

7.郄永忠.跨國公司重構在全球和中國的戰略布局[J].經濟導刊,2006(10)

8.Gilberto Duarte de Abreu Filho, Nicola Calicchio, Fernando Lunardini. 國際品牌入侵新興市場 跨國公司經營模式分析[EB/OL].慧聰網,2009-2-22

9.杜宇,陳雍容,陳穎.金融危機下新興市場“看漲”跨國企業重擬戰略布局[EB/OL].新華網,2009-4-20

10.唐燁.跨國公司新興市場經營“三步曲”[N].新聞晨報,2010-6-4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3

[關鍵詞] 新興市場國家 資本流動 金融危機

一、前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 新興市場國家爆發了多次金融危機,發生危機的新興市場國家無一例外地在危機前后經歷了資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轉、巨額流出的過程。1994年“墨西哥危機”,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貨幣危機”以及隨后在傳染效應作用下急劇動蕩的眾多拉美國家的歷史都印證了這一點。因此,新興市場國家的危機和資本流動的關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在剛剛經歷過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中,新興市場國家深受其害,資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轉和巨額流出的現象在這些國家再次上演。而本次資本涌入和回撤所波及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速度之快都史無前例。在這種情況下,研究新興市場國家的危機和資本流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擬就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情況及其與危機的關系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做實證研究。研究共分為四部分,分別為:第一,新興市場國家危機期間資本流動關系的機理分析,包括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強,資本的過量流入和巨額流出,資本流動的地區性差別;第二,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動和危機關系的實證分析;第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二、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動和危機關系的機理分析

資本流動和危機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流動波動性強

縱觀歷史,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資本表面上看似具有長期性,實際上即使在國內外投資環境較為和平的條件下,資本流動仍具有很強的波動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國際資本在新興市場國家大進大出,尤其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危機前后,資本流動都經歷了資本大量流入到迅速巨額抽離的過程。

第二,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持續加快,甚至出現超速現象。這一方面表現在全球外匯市場的名義日交易額大幅增長;另一方面表現在金融衍生工具的總交易規模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未平倉數額增長率下降,而交易期限明顯縮短。

第三,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會出現周期性逆轉的現象。資本流動的周期性逆轉不是某一特定新興市場國家的特殊現象,而是所有新興市場國家普遍經歷過的事實,同時也反映出資本流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

2.資本的過量流入和巨額流出

(1)資本的過量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在危機發生之前,都經歷了一個巨額國際資本迅速流入的過程。新興市場國家自身的資金存在一定的短缺現象,理論上來說適量的國際資本流入有利于這些國家充分利用國外資金發展國內經濟,有利于這些國家緩解信貸緊張、有利于新興市場國家開放本國金融領域、促進本國金融體系的改革,以及增強本國金融業經營效率和管理能力。但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國內金融市場相對狹小,數額巨大的國際資本流入對于這些國家來說往往是過量的。一方面,資本過量流入使這些國家面臨經濟過熱、市場泡沫和通貨膨脹的負面效應。這主要表現在,巨額的國際資本流入增加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都隨之上升,惡化了經常賬戶,也使國內的物價水平面臨上升壓力、房地產出現泡沫,最終惡化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另一方面,資本過量流入對實施固定匯率制的國家造成政策選擇的難題。

(2)資本的巨額流出。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會出現突然的轉向并且資本會加速流出,事實證明這種突變與金融危機存在密切關系。國際資本具有逐利本性,這決定了資本流動必定會向高收益的國家和地區流動,因此一旦國內外緊急基本面發生變化,國際資本就會聞風而動、突然逆轉。新興市場國家對國際資本有較強依賴性,加上這些國家自身經濟基礎又存在固有的薄弱性,因此國際資本巨額流出往往成為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同時,資本在危機發生后加速流出又會使得危機繼續深化和加重。

3.資本流動的地區性差別

在每一次資本流入新興市場的大浪潮中,總有一個主導地區吸引著更多的資金。這主要是因為新興市場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繁榮和衰退的周期也不是完全同步,各時間段內新興經濟體中那些宏觀經濟基本面較好、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比較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資本流入往往更多。這是追逐高收益的國際資本各國各地區之間轉移的結果。然而也是因為這樣當資本流向發生逆轉并巨額抽離時,這些國家就淪為受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地區。

綜上所述,資本流動的強烈波動性、資本流動過量流入和巨額抽離既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危機中資本流動的表現,也是誘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并會在危機發生之后繼續惡化國內經濟情況,增加經濟整體的波動性,使新興市場國家原本就脆弱的宏觀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三、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動和危機關系的實證分析

1.數據選取與說明

本文采用1995年-2009年新興市場國家 的GDP增長率和私人資本凈流入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GDP增長率采用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數據庫所公布的實際GDP增長率,私人資本凈流入(Private flows net,PF)數據也采用自該數據庫。

2.資本流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直觀的來看,過量的資本流入往往預示著危機即將到來。90年代出現了國際資本大量涌入新興市場國家的浪潮,根據IMF的統計,1990-1996年間新興經濟體的私人資本凈流入額年平均為1481億美元。但是僅1996年一年,私人資本對新興市場的凈流入就達到了空前的2408億美元。在這一時期,新興市場的吸引力和發達國家的推動力產生了同方向的正面合力,推動了新興市場的表面繁榮。而2007年新興市場國家私人資本凈流入的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支撐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高速增長(參見圖1)。2007年新興市場國家私人資本凈流入高達9290億美元,約占GDP的6.9%,比2005年的兩倍還要多。這一數目的龐大和增速之快顯然比1996年新興市場國家的私人資本凈流入3200億美元(占GDP的5.7%)更加驚人,這使得新興市場國家整體的經濟增長率在2007達到了歷史最高的7.9%。這些資本流入國從2007年紛紛面臨經濟過熱,市場出現泡沫,通貨膨脹壓力顯著增強,以中國為例,消費物價指數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7月一直處于6.50%-8.70%的高位,房地產市場也火熱異常。事實上,每一時期的經濟增長率與資本流入的趨勢是一致的(參見圖1)。歷史證明,這些都成為了危機的先兆。

3.資本流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

上述的變化趨勢需要進一步檢驗,因此以下部分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和數據分析。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設實際經濟增長率的對數GDP為自變量,私人資本凈流入的對數PF為因變量,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在檢驗和分析之前,需要對各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即驗證實際經濟增長率序列與私人資本凈流入序列是否為平穩序列且同階單整。否則,模型的建立將是無意義的。采用統計軟件分析對兩組變量的序列進行檢驗ADF,結果如下:

經檢驗,實際經濟增長率(GDP)序列與私人資本凈流入(PF)序列各序列均在5%的顯著水平下為1階單整平穩過程,所以可以對各序列進行協整分析。

(2)協整性檢驗。根據協整理論,兩個變量,雖然他們具有各自的長期波動規律,但是如果它們是協整的,則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本文采用Q檢驗統計量檢驗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圖3。

在圖2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實際經濟增長率(GDP)與私人資本凈流入(PF)的殘差序列是一個白噪聲序列,因而是平穩的。這證明了實際經濟增長率序列與私人資本凈流入序列存在顯著的長期協整關系。因此可以使用經典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其相關性。

(3)經典線性回歸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實際經濟增長率序列與私人資本凈流入序列存在顯著的長期協整關系。因此可以使用經典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其相關性。

由回歸結果可知,P=0.015(P值表示將觀察結果認為具有總體代表性的犯錯概率),PF的系數=0.641621,由此可知,經濟增長與私人資本凈流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也驗證了前面的分析,即當危機期間的資本流動波動性很強時會出現資本流動的過量流入和巨額流出的現象。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動情況及其與危機的關系做出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私人資本凈流入之間有顯著地正相關關系,危機期間的資本流動波動性很強,會出現資本流動的過量流入和巨額流出的現象,并呈現資本流動的地區性差別。

因此,針對當前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金融形勢嚴峻、部分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社會穩定面臨巨大挑戰的現狀,新興市場國家在開放金融的市場條件下應當采取以下措施:應當加強對市場的官方支持,促進經濟步入正軌;加強國際合作, 各國協調有關國際資本流動的政策,建立新的合理的國際金融政策框架;應當在不妨礙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 適當加強跨境資本監管、增強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應當做好應急性的準備,建立全面的機制以減少系統性清償能力問題,同時加強公司重組框架體制建設,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和和銀行重組機制;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當考慮到兼顧支持需求的需要、防范加劇資本流出和損害金融穩定的風險的需要兩個方面。另外,新興市場國家積極為自身爭取在國際社會的知情權、話語權、規則制定權;保證充足的外匯儲備,積極拓展外匯儲備投資領域;減少對外國資本的依賴,加強各國匯率政策協調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資本流動研究課題組,《金融風暴下的國際資本流動態勢與展望》,北京,《中國金融》,2009年第1期,第62-第64頁

[2]丁志杰:《亞洲金融危機會不會重來》,北京,《中國外匯》,2007年7月,第47-第48頁

[3]金洪飛 李子奈:《資本流動與貨幣危機》,北京,《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第3頁-第10頁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4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系統GMM

一、 引言

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崛起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重要特征。而關于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則是一個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相關的問題是如此之重要,不僅因為這是一個學術爭議,更為重要的是,這還是一個決策層面的問題,如中國現在就面臨是否放開資本賬戶的問題,而放開資本賬戶是一個國家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本文就研究了金融全球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 文獻綜述

關于金融全球化測度指標的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采用法定層面的測度指標,一類采用事實層面的測度指標。關于前一類,相關研究大多是在IMF的關于匯率制度和匯率限制年度報告(AREAER)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如Chinn和Ito(2008)構造的KAOPEN指數。但是,上述研究的一個共同缺陷是這些指數不能精確反映一國官方對本國經常賬戶、資本賬戶的控制程度,從而也就不能精確衡量一國的金融全球化程度。有鑒于法定層面測度指標的缺陷,一部分學者采用了事實層面的測度指標。如Edison(2002)等使用一國證券組合投資流入流出總量與GDP的比值來衡量一國金融全球化的程度。

關于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標準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里,金融全球化會促進資本由資本富余的國家流向資本稀缺的國家從而促進資本稀缺國家的經濟增長。Fischer(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是新興市場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一個重要步驟,他指出,資本的自由流動便于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的配置儲蓄資金,便于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并提升相關國家的福利水平。從單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金融全球化的好處有三方面:一是增加國內可供投資的資金;二是增加國內居民與國際增長市場的聯系渠道;三是可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競爭的強度并進而改善金融服務的質量。從國際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金融全球化拓展了各國金融業對貿易的支持渠道,并進而支持了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此外,金融全球化還有助于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的配置資源。Acemoglu、Daron和Zilibotti(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便利了風險分散從而促進了生產專業化、資本配置合理化和經濟增長。Jeanne等(2003)指出,金融全球化促進一國改善其經濟政策并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另外一些學者卻指出,金融全球化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的巨大風險遠遠超過其帶來的潛在收益。持有上述觀點的學者包括Rodrik(1998)以及Stiglitz(2000)等人。

關于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方面,Quinn(1997)使用了64個國家1960年~1989年的數據,使用自己構建的測度金融全球化的指標,運用截面OLS的方法,研究發現,金融全球化與一國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Rodrik(1998)使用95個國家1975年~1989年的歷史數據,運用截面OLS的方法,發現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沒有顯著的作用。Klein和Olivei(2005)使用70個國家1976年~1995年的數據,使用了截面OLS和工具變量的方法,并且把70個國家分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組,研究發現,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發達國家享有了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和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并沒有帶來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

三、 計量模型和數據

由于我們的目的在于檢驗金融全球化與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系而非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所以在下面的研究中只考慮重要變量的影響。

1. 選擇指標。在結合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前提下,本文選擇的變量如下:(1)實際人均GDP年增長率(GDPGR);(2)國外金融總資產和總負債(GSAL);(3)政府支出(GE);(4)固定資本形成(GCF);(5)資本市場發展(CMD);(6)技術進步(TP)。

2. 研究方法。本文中,我們運用面板數據研究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共收集了20個國家1980年~2010年的數據。然而,在使用面板數據時,必須要解決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為此,我們選用的基準模型表達式為:

GDPGRi,t=?琢+GDPGRi,t-1+?茁′Xi,t+?濁i+?著i,t(1)

其中t和i分別表示時間和國家,GDPGRi,t為第i個國家在第t年的實際人均GDP五年平均年增長率,相應的,GDPGRi,t-1為其滯后一年的增長率,Xi,t為自變量,?濁i和?著i,t相應為觀測到的國家效應以及殘差項。為了消除未觀測到的國家效應的影響,我們對(1)式進行一階差分:

?駐GDPGRi,t=?駐GDPGRi,t-1+?駐X′i,t?茁+?駐?著i,t(2)

然而,由于GDPGRi,t-1與?著i,t-1相關,進而導致?駐GDPGRi,t-1與?駐?著i,t-1相關,所以,GDPGRi,t-1為內生變量,我們需要適當的工具變量才能得到一致估計。為此Arellano和Bond把所有可能的滯后變量作為工具變量,然后對上式進行差分GMM估計。然而,使用差分GMM估計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Bundell等提出了系統GMM(System GMM),該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提高估計效率并更好的解決內生性問題。

目前,在進行系統GMM估計時,比較通用的是兩步估計法。而對于GMM估計量是否有效,Bond,Hoeffler和Temple基于經驗提出了如下的檢驗辦法:如果系統GMM估計值落在混合OLS估計值和固定效應估計值之間,則系統GMM估計量是有效的。綜合上述,本文所采用的最終模型如下:

GDPGRi,t=?茁0GDPGRi,t-1+?茁1GSALi,t+?茁2GEi,t+?茁3GCFi,t+?茁4CMDi,t+?茁5TPi,t+?著i,t(3)

3. 使用數據。本文中,實際人均GDP、政府支出、固定資本形成、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的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國外金融總資產和總負債的數據(1990-2004)來自于Lane和Milesi-Ferreti的論文,2005年~2010年的數據由Lane向作者提供。

四、 結果分析

表1給出了對(3)式的回歸結果,其中,第一列是固定效應估計的結果(豪斯曼檢驗的p值為0.0000),為了克服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我們在第二列給出了系統GMM估計的結果。本文的模型共使用了6個自變量,除了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滯后項以及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水平之外,還有政府支出、固定資本形成、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技術進步。與我們的預期一樣,第三列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滯后項的系數(0.843)剛好落在了由固定效應回歸滯后項的系數(0.772,第四列第二行)與混合回歸滯后項的系數(0.906,第五列第二行)所構成的區間之內。殘差項自相關檢驗AR(1)和AR(2)伴隨P值分別為0.0049(0.1),這說明一階差分方程中殘差項存在自相關且二階差分方程中的殘差項不存在自相關,即本文設定的模型滿足了矩約束條件的要求。Sargan檢驗的結果大于0.1,說明我們選取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估計結果顯示,人均GDP年增長率滯后項高度顯著表明人均GDP年增長率具有持續性,金融全球化對人均GDP年增長率的促進作用不顯著,政府支出顯著為正表明政府支出的礦大有利于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提高,單位GDP的固定資本形成顯著為負表明盲目擴大投資率并不能促進GDP年增長率的提高,技術進步對于促進新興市場國家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率提高的作用并不顯著,資本市場發展顯著為負表明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利于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提高。下面,我們將對上述實證結果進行詳細的解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討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此,下文中將主要解釋為什么金融全球化并沒有顯著地推動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提高。

關于金融全球化對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年增長率的影響。從1990年~2010年,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條件下,金融全球化并未對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年增長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從理論上分析,金融全球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渠道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第一,增加國內儲蓄;第二,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第三,促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第四,促進國內金融部門的發展;第五,促進專業化生產(Imbs等)。但是,在理論支撐很充足的情況下,本文的實證結果卻顯示,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地推動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提高。下面,我們將從金融全球化促進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實現條件和實現機制方面做出進一步分析。毫無疑問,金融全球化促進經濟增長需要一定的實現條件和實現機制,如果一國并不具備這些實現條件和機制,則金融全球化并不能促進該國經濟增長歷程的提高。對于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從實現條件來看,新興市場國家脆弱的金融體系、不健全的監管措施、薄弱的制度環境以及不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都制約著金融全球化積極作用的發揮。從實現機制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大多仍為發展中國家,生產要素的流動性較差,投資的效率很低,加之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體系往往以銀行為主導,資本市場不發達,而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較弱,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進而使金融全球化的積極效應難以顯現。對此,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金融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的發揮必須以發展良好的金融部門、健全的公司治理和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為條件。更進一步的,金融全球化與這些條件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并決定了經濟增長。(Kose,Prasad和Terrones)此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就是金融危機的作用。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說,有很多都是在國內銀行體系比較脆弱的條件下參與了金融全球化進程,這樣,一旦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國內的銀行部門往往首當其沖的遭到嚴重打擊,緊接著發生的信貸緊縮便會對企業經營造成較大影響,而后便是產出水平的下降,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危機期間,泰國的人均實際GDP就下降了15.9%。因此,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的促進新興市場國家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提高。最后,有必要指出的一點是,本文的研究結果僅能說明金融全球化沒有有效的促進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金融全球化與新興市場國家成功的經濟增長無關,事實上,已有一些研究指出金融全球化與國內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積極的關系。

擴大政府支出能有效的促進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年增長率的提高。傳統的新古典理論認為,由于政府投資效率較低且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因此政府支出的擴大并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但本文研究結果卻顯示,從1990年~2010年,政府支出的擴大顯著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率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其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而私人資本又不愿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政府往往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經濟增長的條件,這些投資本身就會拉動經濟增長,加之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往往會有利于吸引外資流入并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因此,政府支出的擴大顯著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率的提高。單位GDP的固定資本形成顯著為負,其原因在于,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不斷增長,企業在不斷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以及研發投資。同時,相應減少了對固定資本投資所占的比重,因此,我們觀察到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率與單位GDP的固定資本形成存在顯著負向關系。此外,本文的實證結果還顯示,技術進步對于促進新興市場國家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率提高的作用不太顯著,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則產生了抑制,限于篇幅,此處不在解釋。

五、 結論

本文創新性的構建了新興市場國家國外金融總資產和總負債與GDP的比值這一指標,并運用這一指標來衡量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全球化的狀況,然后構建了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收集了19個新興市場國家1990年~2010年的數據,在控制了政府支出、技術進步等因素之后,對金融全球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檢驗。根據本文的系統GMM估計結果,我們得到了下面的結論:金融全球化并沒有顯著的促進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率的提高。雖然在理論上,金融全球化可以通過降低國內資金成本、提高國內金融部門的效率等渠道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具體進程當中, 下列原因的存在阻礙金融全球化積極效應的發揮:首先,新興市場國家存在金融體系效率低下、監管缺失以及宏觀經濟政策不穩定的問題, 缺乏金融全球化促進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基礎條件;其次,新興市場國家的生產要素流動性不足,投資效率較低,銀行部門的風險管理能力較弱,國內儲蓄未能轉化成有效投資, 進而造成金融全球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缺失;第三,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體系比較脆弱,在其放開時資本賬戶的管制之后, 在1990年~2010年間遭受幾次金融危機的打擊,金融危機通過銀行部門傳導到了實體經濟,并進而對人均產出水平造成了很大影響,該因素的存在進一步的削弱了金融全球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結果僅僅說明金融全球化沒有有效促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金融全球化與新興市場國家成功的經濟增長無關。

參考文獻:

1. Kose, Prasad, Terrones.Does financial gl- obalization promote risk sharing?.Journal of De- velopment Economics,2009,89(2):258-270.

2. Chinn, Ito.A New Measure of Financial Op- enness.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2008,10(3):309-322.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5

關鍵詞:量化寬松退出;新興市場;東南亞市場暴跌;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9月27日

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聯儲、歐央行等央行紛紛采取了非傳統貨幣政策,以量化寬松為主要內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經濟復蘇逐漸穩固,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政策剩下的只是時間和節奏的問題。

一、東南亞市場暴跌的主要原因

2013年8月東南亞股市、債市、外匯出現大跌,重點在印度和印尼,直接導火索是印尼、印度和泰國的經濟形勢惡化、雙赤字高企特別是經常項目惡化,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QE退出預期上升,意味著東南亞過去幾年依賴QE的廉價資金即將枯竭,加上經濟前景惡化,促使資金大量外逃,且印度的資本管制使外資擔憂加劇而加速撤離。

具體來看,印尼、印度、泰國經濟形勢惡化是觸發這跌的直接原因。印尼方面,二季度經常項目逆差升至創記錄的98.5億美元,年化后占GDP的比重達4.4%,外債更是高達2,512億美元,這帶動匯率貶值,進一步導致償債壓力上升、國際收支狀況惡化。印度方面,印度8月13日、14日接連出臺限制黃金白銀進口和收緊海外投資、海外匯款等資本管制的措施,意在對抗資本外逃和貨幣貶值,但反而加劇投資者對印度經濟和政府的不信任,而且印度通脹高企、經常項目赤字和預算赤字攀升、貶值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也拖累印度經濟,因而資本外逃變本加厲。泰國方面,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從5.4%下降至2.8%,低于市場預期的3%,導致外資撤離泰國。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市場貨幣的暴跌是從5月美聯儲表示未來或縮減QE開始的;而隨著9月的臨近,在美國經濟數據總體偏好的情況下市場對于美聯儲開始縮水的預期增加,新興市場貨幣拋售加劇。熱錢流出,是本次新興市場暴跌的直接原因。

此次新興市場暴跌和1997年金融危機的相同點在于:重災區均在東南亞,且處于經濟下行周期;外部環境相似: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帶動美元升值和日元貶值;危機前東南亞均享受了廉價的美元貸款,危機時均受到跨境資本特別是投機資本外逃導致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惡化,償債壓力和違約風險上升。不同點在于:目前的東南亞經濟結構比1997年有所改善,例如當時東南亞國家采取的是盯住美元匯率制,而目前是浮動匯率制,抵御風險的能力略有增強;此次資本外逃的總規模尚不及1997年,1996~1997年凈流入東南亞的外資減少1,050億美元,而今年至今,流出印尼、泰國、菲律賓的外資合計103億美元。因此,1997年金融危機目前尚不會重演,但未來形勢仍不容樂觀,過去五年為東南亞提供廉價資金的QE政策即將退出,導致外資大幅撤離東南亞乃至整個新興市場,導致流動性緊張、融資成本上升、赤字擴大、經濟惡化的風險。

二、量化寬松退出,新興市場受到影響最大

美聯儲量化寬松的退出對新興市場的沖擊最大。首先,過去十年中,為追逐高成長、高收益,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資金流入新興市場體,該趨勢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政策以來更甚。其次,以東亞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1997年危機后普遍采取浮動匯率制。資金流入加之對外貿易增加,新興市場積累了約7.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據IMF估計,美元部位在60%以上,約4.4萬億美元,其中,80%為美國國債。(泰國、印尼、韓國外匯儲備較1996年前增加4倍、9倍和3倍)這兩方面因素使得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和新興市場的關聯性異常緊密。美聯儲收縮流動性,會使先前涌入新興市場的資金撤離。資金的大規模流出導致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印度盧比、南非蘭特、巴西雷納爾近期即大幅下跌,泰國、菲律賓等市場紛紛暴跌。

資金流出對不同新興經濟體的影響有所差異,兩類國家受到的沖擊最大。第一類,經常賬戶赤字、以資本項下流入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缺口。印度為例,截至2013年3月的財年,印度經常賬赤字達到95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4%多,同期資本凈流入926億美元。泰國、印尼也均屬貿易逆差國家;第二類,外幣債務占比更高的國家,泰國、菲律賓等國外幣債務約占GDP的30%左右。

三、量化寬松退出對中國的影響

對于量化寬松對中國的影響,較普遍的觀點是由于資本項下的管制,心理意義大于實質影響。但是,雖然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外債占比小且積累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卻存在嚴重的貨幣錯配,表現是資產端大部分是債,負債端是常年的FDI以及購買人民幣資產的資本流入,造成公共部門對外凈債權,私人部門將近1.5萬億美元的對外債務。這些負債對應的是人民幣資產,且在過去資產泡沫的積累盈余巨大。如果QE退出,私人部門由人民幣資產向外匯資產進行轉移將導致資本流出擴大,對我國資產價格、流動性以及人民幣匯率均產生影響。

2013以來月度新增外匯占款規模一路向下,1月曾達創記錄的6,836.8億元,2月至4月均在2,300億~3,000億元之間,5月猛降至700億元以下。6月則徹底結束了增長局面,出現了今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凈減少412億元;7月凈減少規模有所收窄,但仍處于下降通道。一方面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銀行補充自身頭寸,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匯占款;另一方面這更多體現了美聯儲QE退出的預期使得國際資本開始撤離新興市場。

具體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出口型經濟,貿易順差較大,外匯儲備較多,貨幣持續升值,國際資本持續進入,經濟增長是資本投資推動型的,而不是技術創新等各種生產要素生產率提升帶來的增長。一旦國際資本流向翻轉,資本投資將出現斷崖式下跌,資金鏈條將急速斷裂,經濟增長斷崖式下降,各種金融風險包括匯率風險、資產價格風險等迅速爆發。

四、政策建議

第一,維持穩健的經濟基本面。新興市場應重建政策緩沖工具,強化宏觀經濟基本面,降低脆弱性;需要有穩健的資產負債表,限制外部融資環境收緊造成的潛在損失。保持經常項目平衡,增加外匯儲備,維持適度的外債水平和期限有助于形成自我保險機制,低于國外的負面沖擊。

第二,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和財政擔保,拓展投資者基礎。在危機期間,為恢復信心、穩定預期,央行可通過流動性工具放寬抵押要求,提高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實施利率互換拍賣,幫助市場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此外,財政部可向企業貸款提供政府擔保,降低企業債務的風險溢價,調整投資組合。此外,有必要大力發展新興市場的金融體系,增加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隨著國外投資者資金撤出,為避免更大的經濟損失,讓地方私人投資者、商業銀行和機構投資者填補外資留下的空間顯得很重要。

第三,及時的政策應對。在國外資本流入突然逆轉時,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避免市場混亂,恢復投資者對經濟的信心。同時,應尋求可持續經濟增長路徑,實現結構性改革,促進生產增長。

第四,新興市場央行應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及其他央行的合作,激勵政府改善國家宏觀經濟的基本面,確保市場相信國家的償債能力,顯示高度的宏觀經濟穩定性。與此同時,需要對新興市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代表性進行改革,以保障資金來源。

主要參考文獻:

[1]Guillermo Ortiz,彭春輝摘譯.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新興市場的挑戰[J].中國金融,2013.17.

[2]廉薇,王芳.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會否引發新興市場危機[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9.9.

[3]申銀萬國.關于QE退出和外資撤離新興市場的幾點問答[R].鳳凰財經綜合,2013.8.26.

新興市場的特征范文6

為何要投資海外

在購買QDII基金之前,不妨先想想你為何要投資海外以及期望回報如何?是為了分散投資,還是對某些市場情有獨鐘?例如,面對A股市場大幅上漲后的高位震蕩,你已然忐忑,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進一步分散化,分享海外成熟市場的長期穩定收益。又如,你對港股市場覬覦已久,尤其是那些H股價格遠低于A股價格的中國上市公司,卻苦于沒有途徑參與且缺乏投資經驗。再如,你對傳說中的越南股市甚為向往――近年的高回報令人對其印象不再停留于杜拉斯筆下倚靠在渡輪舷墻上的小姑娘。

如何挑選基金

目前國內的QDII產品相對較少,有銀行去年以來發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也有最近基金公司開始正式發行的QDII基金。

早期發行的QDII產品多數以投資固定收益產品為主,選擇與匯率、結構性票據等掛鉤的策略,風險小且收益率也比較低,因人民幣升值降低最終回報而吸引力不高。

而今年5月份以來發行的QDII產品多以投資境外股票市場為主,風險收益特征相對較高,緩解了人民幣升值對回報的蠶食程度。此外,有的基金會投資一些中國概念公司,若其主要營業收入來自中國的人民幣收入,也可相對有效地降低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無論你面對的是哪一款QDII產品,首先,要看看其投資對象和投資范圍,了解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一是股票、債券、現金等不同投資品種的比例;二是資產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市場的配置比例,如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又比如在哪些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等等。如果有的產品投資于海外基金,這時候需要了解一下所投資的基金有什么特點,以及基金經理如何來選擇這些基金。此外,關注產品的業績基準由哪些指數構成及其權重如何,有助于更加明晰該產品的風格。

例如,南方全球精選配置招募說明書規定,對基金和股票投資占基金資產的目標比例為95%,可能比例為60%-100%,其中投資于基金部分不低于基金資產的60%,投資于股票的部分(僅限于香港證券市場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不高于基金資產的40%;貨幣市場工具及其他金融工具占0-40%。而在基金和股票投資部分,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目標比例為60%、40%,可能比例為60%±15%、40%±15%。

投資范圍涉及全球化的資產配置

目前國內開放式基金的投資范圍僅限于國內市場。而該基金的投資對象包括境外ETF基金,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在香港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貨幣市場工具以及中國證監會允許該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其中,基金和股票的投資占基金資產的95%,浮動范圍為60%到100%。作為一種試探性的品種,其投資于境外基金的資產占該基金的比重較大,下限為60%,而股票投資則選擇較為熟悉的港股,占該基金資產的上限比重為40%。

隨著股指逐漸攀升,股民和基民開戶數屢創新高,市場關于A股的整體估值偏高的評論不絕于耳,國內股市缺乏做空機制,投資者只有通過買進才能獲得收益,勢必增加股市的估值壓力。因此,該基金通過全球配置、尋找相對低估的市場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單一市場的風險,讓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分享海外市場的投資收益。近期,令投資者振奮的消息莫過于天津獲準開放境內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多數投資者正是發現同一上市公司存在A-H價差,對港股投資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對于非專業的投資者,投資基金QDII產品比個人直接投資更穩健。預期產品的風險較高,適合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

成熟與新興市場遵循“6?4”的資產配置策略

依據招募說明書,該基金將全球股票市場分為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兩類,在資產的配置方面,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的目標比例是60%和40%,并據此設置業績比較基準為60%的MSCI世界指數加40%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同時根據全球經濟以及區域化經濟發展,結合全球范圍的資本流動,各市場比例的調整幅度在15%以內。其擬在12個成熟市場和13個新興市場的國家或地區選擇重點投資的10個市場,并投資于成熟市場的ETF基金、香港市場的股票和新興市場的ETF基金與股票型基金。

選擇成熟市場的ETF基金基于其指數的代表性、市場占有率比較高,同時ETF基金具備流動性好、管理費用低的優勢。在市場有效性較好的成熟市場中,ETF基金長期業績好于大部分主動管理型的開放式基金;在新興市場中同時關注ETF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希望發掘超過股指漲幅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來獲取超額收益;香港市場主動投資股票的原因基于上市公司A/H股比價使港股有較大的投資吸引力。

在投資對象之外,其次要關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以及境外投資顧問,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和豐富的境外投資經驗。

基金實行團隊管理制

由于投資涉及海外市場,該基金將實行團隊投資策略,在投資流程中,境外投資顧問的主要職責包括提供資產配置建議、提供投資組合建議、協助交易執行、協助基金管理人進行業績評估和進行資產風險管理,基金經理將根據投資建議、研究報告等決定不同國家、不同投資品種的配置比重。海外投資涉及的外匯交易則由國內的基金托管人工商銀行提供支持,境外二級托管人紐約銀行給予基金清算確認、資產組合評估和全球托管報告等服務。

與國內開放式基金不同的是,基金QDII產品的投資風險主要來自于境外投資產品的風險,主要包括海外市場風險、匯率風險、政治管制風險與政治風險。

再次,做個精明的投資人,關心一下費用,包括認購/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以及認購的最低門檻等。當然,采用何種計價貨幣也是應當注意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条麻妃在线播放 | 亚洲va欧美va | 日韩精品欧美高清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97伊人久久|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是公开 | 亚洲第一导航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91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日韩欧美一卡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欧美一级成人影院免费的 | 欧美性xxxxxx爱 | 国产成人精品aaaa视频一区 | 熟年交尾五十路视频在线播放 | 97成人资源 |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播放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高清 |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2 |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大香伊人中文字幕精品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 日韩 综合|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