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討Epley手法第2、4步驟出現的眼震形式與復位效果的關系。方法 應用Epley 手法對73例確診BPPV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CBPPV)患者進行治療,在裸眼狀態下觀察治療過程中位置性眼震的特點,并根據Epley 手法復位第2步驟眼震形式將患者分為3組: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Ⅰ組)、相反方向的眼震(Ⅱ組)、無眼震(Ⅲ組)。結果 在手法復位第2步驟,有56例患者出現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與其DixHallpike試驗第1步驟眼震一致),6例患者出現反向的眼震,11例患者未出現眼震。56例患者中有40例首次復位成功,12例第2次復位成功;相反,經過2次復位后,6例出現反向眼震的患者中有4例,11例無眼震的患者中有7例,均復位失敗。在首次或第2次復位成功過程中, 42例的Ⅰ組患者在手法復位第4步驟時出現下跳性眼震。結論 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出現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以及第4步驟出現下跳性眼震,大多數可以預示著復位成功。
【關鍵詞】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后半規管;Epley 手法;眼震形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ystagmus patterns during the second and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repositioning results.Methods The Epley maneuver was performed in 73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oning nystagmu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aked eye.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they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nystagmus patterns into three groups :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 Ⅰ), reversed nystagmus(group Ⅱ), no nystagmus(group Ⅲ).Results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56 patients developed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which was in the same direction during the first position (DixHallpike maneuver), whereas 6 patients showed a reversed pattern. In 11 patients, nystagmus was not induced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Repositioning was successful in 40 of the 56 patients after the initial treatment, and another 12 achieved resolution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In contrast,4 of the 6 patients with reversed nystagmus and 7 of the 11 patients without nystagmus failed to resolve after the two treatment.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Ⅰ), 42 patients with the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had resolution of BPPV after the first or second treatment.Conclusion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second position and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mostly predicts a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osterior canal;Epley maneuver;Nystagmus pattern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見的周圍性眩暈之一,隨著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機制的明確,耳石復位成為首選的治療方法。耳石復位治療前要求能準確定位患側半規管[1],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可行Dix Hallpike 誘發試驗,觀察到典型的眼球震顫可確定病灶側。對于病灶在單側PCBPPV可行Epley手法復位,在復位過程中旋轉運動刺激半規管的壺腹嵴可引起眼震。我們對200510~200903收集的73例門診或住院BPPV患者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組男20例,女53例;年齡21~79歲,平均55.8歲;病程1d~2年,平均28d。第1次發病57例,多次發病16例。合并頭部外傷12例,原發性高血壓46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癥23例,偏頭痛12例,慢性中耳炎9例,前庭神經元炎3例。BPPV病灶在左側28例,右側45例。
1.2 方法
1.2.1 診斷:單側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CBPPV)[2]: ①典型的臨床癥狀:有因頭位改變誘發的短暫眩暈發作史,惡心、嘔吐少見,常見發病是起、臥時。②特征性試驗——Dix Hallpike 誘發試驗陽性, 即受檢者坐于檢查床上,頭向一側轉45°(注視檢查者) ,迅速將受檢者放倒, 頭超出床沿并下垂30°,經過3~5s潛伏期后出現眩暈和方向指向受試耳、帶上跳性(up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持續時間多數不超過30s,呈疲勞性。恢復原坐位時出現反方向的旋轉性眼震。③行仰臥側頭試驗為陰性。所有納入標準的患者均行雙側Dix Hallpike 試驗及仰臥側頭試驗,以排除雙側PCBPPV 、水平性位置性眩暈(兼具PCBPPV 和HCBPPV 特征)。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經頭部CT或MRI、頸椎MRI等有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1.2.2 治療方法:Epley 手法(針對后半規管耳石癥),共4個步驟[3]: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頭懸位(頭超出床沿并下垂30°),并向患側扭轉45°,使管石沉到后半規管中部。②頭逐漸轉正,然后繼續向健側偏45°,使管石移近總腳。③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使其側臥于治療臺,頭部偏離仰臥位135°,使管石通過總腳。④坐起,身體及頭部轉正前方,頭前傾20°,使管石回歸橢圓囊。完成上述4 個步驟為1 個治療循環,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每一治療循環后讓患者坐在椅子上或坐原位至少10min以防跌倒,每個患者就診首日接受1~2個治療循環(首次復位成功者只行1次治療)。
在上述復位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主觀反應, 如眩暈、惡心、嘔吐等, 4個治療步驟中囑受試者應配合睜眼,治療者要密切觀察眼震變化,并根據Epley手法復位過程中第2步眼震變化予以分組: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Ⅰ組),背向患側耳、帶下跳性(down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Ⅱ組),無眼震(Ⅲ組)。治療結束后即可正常工作,不限制頭部活動,復位成功后6個月電話隨訪。
1.2.3 療效評定:①成功: 眩暈消失,DixHallpike試驗陰性。②失敗: 眩暈及位置性眼震仍存在。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中確診單側PCBPPV 73例,首次行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時,出現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Ⅰ組)5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復位即成功40例,占71.43%;出現相反(背向患側耳,帶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Ⅱ組)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復位即成功1例,占16.67%;未出現眼震的(Ⅲ組)11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復位即成功3例,占27.27%;Ⅰ組與Ⅱ、Ⅲ組的首次復位成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5.017、5.995 ,P<0.05),見表1。
3組首次Epley手法復位失敗患者第2次行同方法復位,Ⅰ組復位成功12例,占75%;Ⅱ組復位成功1例,占25%;Ⅲ組復位成功1例,占12.5%;Ⅰ組與Ⅱ、Ⅲ組的第2次復位成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47、0.008),見表2。
Ⅰ組56例患者在Epley手法復位(≤2次)過程中,第4步驟出現帶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43例,兩次復位共成功42例,占97.67%;僅有第2步驟出現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而第4步驟未出現眼震13例,兩次復位共成功10例,占76.92%;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Epley手法復位過程中第2步眼震形式及其首次復位療效(略)
注: Ⅰ組與Ⅱ組比較,χ2=5.017, *P=0.025
表2 3組首次復位失敗患者第2次以同方法復位療效(略)
注:Fisher確切概率檢驗, Ⅰ組與Ⅱ組比較,*P<0.05; Ⅰ組與Ⅲ組比較,**P<0.05
表3 Ⅰ組56例患者Epley手法復位(≤2次)過程中第4步眼震形式及其療效(略)
注:Fisher確切概率檢驗,P<0.05
所有病例隨訪6個月, 共6例患者復發,占8.2%;其中Ⅰ組有4例復發,Ⅲ組2例復發,Ⅱ組無復發。
3 討論
關于BPPV 發病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學說:一是以Epley[4] 提出的“半規管耳石癥”(canalithiasis) ,認為變性的耳石懸浮在半規管長臂的內淋巴液中,當頭位變動時,變性的耳石及內淋巴液均發生離壺腹運動,使壺腹嵴神經興奮,出現眩暈、眼震。二是Schuknecht[5] 提出的“壺腹嵴帽耳石癥”(cupulolithiasis) ,認為因橢圓囊自發性退變,耳石自囊斑上脫落,沉積在后半規管壺腹嵴上, 從而使其對重力變化的敏感性增加,當頭位改變時,誘發壺腹帽耳石發生變位,臨床上出現眩暈、眼震等表現。由此可見眼球震顫可由旋轉運動刺激半規管的壺腹嵴引起。從發生機制來看,眼震慢相是前庭活動相,快相為眼球的快速復位活動,臨床上一般以快相作為眼震的方向,眼震快相運動一般認為是大腦皮質興奮后對眼球位置的矯正動作,但其神經通路不甚清楚[6]。“半規管耳石癥”和“壺腹嵴帽耳石癥”在臨床表現上均可出現短暫眩暈、眼震,行DixHallpike 誘發試驗時,上述兩種耳石癥患側半規管中的壺腹帽均可能發生離壺腹運動,故根據病史或行該誘發試驗難以將二者相鑒別。后半規管耳石癥多于后半規管壺腹嵴帽耳石癥,Epley手法復位是針對后半規管耳石癥發病機制而設計的。Epley手法復位第2步出現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預示著耳石顆粒離壺腹運動,第4步坐起后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預示著耳石顆粒回歸橢圓囊,故我們選擇觀察Epley手法復位第2步、第4步的眼震變化來判斷復位效果。
對于PCBPPV患者,可以通過Epley手法復位過程中出現的眼震特征來預測耳石復位的效果[7],其中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的眼震形式很重要。Brandt T等[8]認為在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時誘發出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預示著復位成功。本研究資料中3組患者在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時的眼震形式不同,其中Ⅰ組(指向受試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的首次復位成功率為71.43%,遠高于出現反向眼震的Ⅱ組(16.67%)、無眼震的Ⅲ組(27.2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 05); 部分患者(特別是高齡)初次經歷Epley手法復位,配合欠佳(如恐懼,轉頭或轉身動作速度較慢、不到位等因素),影響觀察及治療效果,但患者經歷一次復位過程后心理有所準備,動作配合改善,故我們予以第2次Epley手法復位,其中Ⅰ組患者再次復位的成功率為75%,也遠高于Ⅱ組(25%)、Ⅲ組(1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 05)。Ⅰ組患者在此步驟中誘發出的眼震與DixHallpike誘發試驗倒下時的眼震(指向受試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一致,說明耳石碎屑離壺腹運動,逐漸移向半規管的總腳,這將預示耳石復位成功率較高。Ⅰ組中2例患者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動后氣喘明顯,其余2例因頸部肌群僵硬,轉頭不到位,2次復位后均不成功。
在我們的資料中,Ⅱ組患者首次及第2次復位失敗分別占83.33%、75%,說明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時,出現相反形式眼震的大多數患者預示著復位失敗。在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出現這種眼震,可能有兩種機制[7]:首先,耳石碎屑可能黏附在壺腹帽,導致壺腹帽向壺腹運動,這可能是壺腹嵴帽結石的特征性體征;其次,自由漂浮的顆粒可能移回壺腹帽。出現指向健側耳、帶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多數預示著復位失敗[8],需要重新手法復位或改用Semont手法(針對壺腹嵴帽耳石癥)。需要注意的是該類型眼震的PCBPPV容易與前半規管BPPV(anterior canal BPPV, ACBPPV)相混淆,后者有以下兩個特點[9]:(1)單側ACBPPV患者行雙側DixHallpike誘發試驗時可能均陽性,此時眼震表現為單純快相向下,或者帶有很弱的旋轉性眼震,但由于潛伏期短或快相向下眼震太強烈,臨床上不易觀察到;(2)ACBPPV患者直懸頭位試驗(頭超出床沿并懸垂直位)檢查陽性,直懸頭位試驗時頭位要比DixHallpike誘發試驗時低約20°(后者因為頭部已向一側水平轉45°,倒下后頭部無法達到更低位置),頭位更低20°對于誘發ACBPPV至關重要(此時前半規管壺腹帽處于垂直向下位置,易誘發出眼震)。Ⅱ組6例患者行雙側DixHallpike誘發試驗及直懸頭位試驗后排除了ACBPPV。
Ⅲ組患者經過2次Epley手法復位后仍有7例復位失敗,其中3例行多次Semont手法,4例重復多次行Epley手法復位(其中1例最多達26次),最終全部復位成功,說明兩次Epley手法復位時第2步驟均未出現眼震的,可能為頑固性BPPV。在這步驟中未出現眼震可能有以下四種機制:(1)壺腹嵴帽結石:壺腹帽可能與重力軸線平行,這種頭位情況下壺腹帽未發生偏移。(2)半規管中分散的顆粒既有向壺腹方向移動,又有離壺腹方向移動,導致復位效果不佳。(3)適應性可能抑制了眼震的出現。(4)復位中自由漂浮的顆粒密度較低、松散,以致于無法誘發出眼震。令人感興趣的是,Timothy C[10] 利用合并流體動力學的數學模型來研究BPPV時,發現耳石顆粒分散后產生的眼震并未減弱,反而更明顯。
Ⅰ組56個患者首日接受Epley手法復位1~2次,第4步驟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眼震的43例患者,其復位成功率達97.67%;而該步驟未出現眼震的13例患者,其復位成功率達76.92%,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Ⅰ組患者在Epley手法復位第4步驟時,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眼震,提示耳石復位成功率更高。 Brandt T等[8]認為,行DixHallpike誘發試驗后坐起,因為耳石顆粒向壺腹移位,所以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根據這個理論,在Epley手法復位第4步驟時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預示著復位失敗?然而在我們的觀察中,復位第4步驟時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大多數預示著復位成功(成功率達97.67%),這兩者機制的不同:Epley手法復位第2步出現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耳石顆粒離壺腹運動,移向半規管的總腳,第3步使耳石顆粒通過總腳,第4步坐起后耳石顆粒回歸橢圓囊,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而DixHallpike誘發試驗后坐起,耳石顆粒未經歷離壺腹運動,通過總腳等步驟,坐起后出現帶有下跳性質的眼震,是因為耳石顆粒向壺腹運動。
在復位治療過程中,由于潛伏期短或眼震較弱時,若配合使用紅外視頻眼動采集儀,通過視頻影像可更直觀地觀察BPPV 患者的眼動變化,特別是對旋轉性或扭轉性眼震的觀察[11]。我們發現5例復位成功患者,在耳石復位坐起或移向靠背椅后10min內出現瞬間向后傾倒,這可能是耳石碎屑出現在橢圓囊新的、不熟悉的位置,人體對此刺激產生的前庭功能有一個過程,因此復位后10min內要特別小心對患者的防護,以免跌倒。目前不支持復位過程中常規使用乳突振蕩器,復位后患者不必要保持頭部直立24~48h[12]。至于每個復位步驟姿勢保持時間與療效的關系需要更多的研究。
總之,Epley手法復位第2步驟出現指向患側耳、帶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轉性眼震以及第4步驟出現下跳性質的眼震,大多數預示著復位成功。 【參考文獻】
1] Han BI, Oh HJ, Kim JS. Nystagmus while recumbent in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6,66:706710.
[2] 邢光前, 卜行寬. 顆粒復位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34:163.
[3] Epley JM. The canal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2, 107:399404.
[4] Epley JM. New dimension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0,88:599605.
[5] Schuknecht HF, Ruby RR. Cupulolithiasis[J]. Adv Otorhinolaryngol,1973,20:434.
[6] 王德生,金立德,張守信. 眩暈診斷與治療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6465.
[7] Oh HJ, Kim JS, Han BI, et al. Predicting a successful treatment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7,68(15):12191222.
[8] Brandt T, Dieterich M, Strupp M. Physical Liberatory maneuvers. Vertigo and dizziness[M]. London: Springer, 2005:4750.
[9] Bertholon P, Bronstein AM, Davies RA.Positional down beating nystagmus in 50 patients: cerebellar disorders and possible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iasis[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2002,72:366372.
[10] Timothy C,Hain, Todd M,et al .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nn N.Y. Acad Sci, 2005,1039: 384394.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2
耳石脫落可引起眩暈
人的內耳的橢圓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層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鈣的結晶,稱為“耳石”。某些情況可引起橢圓囊的囊斑蛻變,導致耳石脫落。耳石脫落后,有可能掉到內耳中的半規管,半規管是一個負責管理平衡的裝置,當耳石脫落后,會直接影響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給平衡神經提供不正確的刺激信息,就可能引發眩暈。
耳石癥容易被誤診
耳石癥引起的眩暈與頸椎及心腦血管病引起的眩暈是有區別的。頸椎病和心腦血管引起的頭暈,都是由于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頭暈、惡心想吐、視物旋轉,而且隨頸部的轉動明顯。腦血管引起的頭暈,常常伴有頭痛,疼痛位置固定。最好做個頭頸部CT,以明確診斷。耳石癥的這種眩暈只在某種時發生,比如睡覺的時候向一側翻身,或早晨起床、晚上睡覺躺下時,又或者晾衣服抬起頭,都可以誘發眩暈;另外,耳石癥來得猛去得快。眩暈發作時會產生天旋地轉的感覺,有時還伴有惡心、嘔吐和冒冷汗等癥狀,但這種眩暈是短暫性的,一般不超過1分鐘,如變換,眩暈好轉得更快。一些常年被眩暈折磨的患者,躺下或坐起來都會覺得天旋地轉,但做遍了所有檢查都找不到原因,這類眩暈很容易被誤診為頸椎病和心腦血管病,久治不愈。
耳石為啥會脫落
發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確,可為一孤立的特發癥狀,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發:
遺傳性因素 耳硬化癥患者直系先輩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較多,約54%有家族史,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半數以上病例可以發現異常基因。
內分泌紊亂因素 本病多見于青春期,以女性發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與絕經期都可使病情進展加快,被認為與激素水平有關。
自發性退行性改變 若本病發生于老年者且無明確誘因時,可能為前庭迷路的退行性變化使內淋巴中產生高比重的沉淀物所致。
外傷 耳石癥是頭部外傷后出現的最常見的表現。另外,血管病變如高血壓、低血壓、頸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引起的內耳循環障礙,特別多發于輕度頭顱外傷后數天及數周,或頭部加速減速運動時所致的外傷也可以引起。有報告頹骨縱行骨折的病人中這種位置性眩暈的發生率占47%,頭部嚴重損傷但無顱骨骨折的病人中約占20.8%。其發病機理可能為橢圓囊耳石膜破裂。耳石釋放于肉淋巴。這種類型其癥狀可維持2~6個月,因為移位的耳石吸收需要上述時間。
中耳炎 很多既往或現在有耳部感染者也容易引起耳石脫落。
耳部手術 可發生于耳手術、特別是鐙骨手術后。主要是損傷橢圓囊耳石膜,使耳石釋放于內淋巴液中所致。
手法復位眩暈立刻消失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3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誤診;療效
Clinical analysis of 48 cases of misdiagnosised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ANG Jin-yong, PENG Jian-hui.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misdiagnosis reasons, curative method and effect of 48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he 48 patients. Results All 28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8 cases for Meynier's disease, 5 cases for hypertension, 5 cases for cervical vertigo, 2 case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later 39 cases were diagnosed for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 9 cases were diagnosed for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 BPPV; all misdiagnosed cases were recovered by giving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fter definite diagnosis. Conclusion Usually when patients have vertigo associated with head movements and short duration, Dix-hallpike test and supine side head evoked test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order to avoid mis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of giving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fter definite diagnosis is clear.
【Key words】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is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見的外周性前庭性眩暈疾病, 在耳鼻咽喉科相關眩暈疾病中占首位[1]。因多發于中老年人, 常合并腦梗死、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臨床診斷時易被這些疾病所掩蓋。部分臨床醫生對BPPV的認識不足, 容易將BPPV的患者誤診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頸性眩暈、梅尼埃病等疾病導致患者輾轉于耳鼻咽喉科、脊柱外科和神經內科之間。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于2010年2月~2013年12月治療他科誤診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48例, 為提高臨床醫師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認識, 避免誤診,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48例, 其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 年齡45~81歲;25例為住院患者, 23例為門診患者;合并有腦梗死病史10例, 高血壓病史20例, 糖尿病史8例 , 頸椎病病史8例。48例患者均行聽力檢查, 其中38例患者在正常聽閾范圍內, 10例為感音神經性耳聾;48例患者確診前分別于神經內科、急診科、心血管內科、老年病科、脊柱外科就診, 誤診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28例、梅尼埃病8例、高血壓病5例、頸性眩暈5例、腦梗死2 例 , 本科就診前給予擴血管、降血壓、營養神經、鎮靜、使用激素、高壓氧等治療, 治療時間3 d~1個月, 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后請本科會診, 經本科會診后診斷后半規管BPPV(PC-BPPV)39例, 水平半規管BPPV(HC-BPPV)9例, 無上半規管BPPV(SC-BPPV)病例。
1. 2臨床診療方法所有誤診病例在本科行誘發試驗陽性, 后半規管BPPV 的誘發試驗為 Dix-Hallpike 誘發試驗, 兩側分別進行以判斷患側;水平半規管BPPV 的誘發試驗是平臥側頭誘發試驗。診斷后予行手法復位:后半規管BPPV 的復位方法為改良Epley 法, 水平半規管BPPV的復位方法為 Barbecu 翻滾法。若仍有發作, 隔天再次進行復位治療。復位后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抗眩暈治療, 并患者24 h內勿側臥及低頭, 1周內勿劇烈運動。
1. 3療效評價所有病例觀察治療后1周和1個月時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標準為:痊愈:眩暈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 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 但未消失;無效: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 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規管BPPV[1]。
2結果
48例BPPV誤診患者經試驗確診, 行管石手法復位治療均獲得痊愈, 所有患者復位過程中未發生眩暈加重等不良反應, 其中42例經1次復位痊愈, 4 例患者經2~3次復位后痊愈。
3討論
BPPV是因特定頭位改變而誘發的陣發性短暫眩暈, 為常見的前庭末梢器官病變, 亦稱耳石癥, 好發于中老年人, 以女性居多[2]。BPPV 的發病機理, 現廣泛認同的嵴頂結石癥學說和管結石癥學說[3], BPPV的發病在于前庭囊(橢圓囊和球囊 )斑內耳石的變性與脫落, 從黏附在囊斑變為漂浮在內淋巴液中, 隨著頭部的運動, 聚集成塊的耳石沿著重力方向移動, 這些變性的顆粒就會撞擊半規管的感受器, 形成眩暈的臨床癥狀。只有當頭位改變時才會引起耳石移位與壺腹嵴偏移, 故BPPV患者典型癥狀為變位性眩暈;因頭位改變引起耳石移動, 克服慣性需要時間, 故變位后有1~5 s的潛伏期后才出現眩暈。由于半規管與橢圓囊之間的空間解剖關系以及耳石比重遠大于內淋巴液的因素, 脫落的耳石最容易漂浮到后半規管, 后半規管BPPV發病率高, 水平半規管BPPV 次之, 前半規管 BPPV 最少見。
本組48例病例中易誤診的眩暈性疾病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梅尼埃病、頸性眩暈等。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好發于中老年人, 亦為臨床常見病;其病因為椎-基底動脈及分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血液黏度增高, 血流緩慢, 血液呈高凝狀態或微血栓形成狀態, 導致腦部血液循環障礙, 血流阻力增加, 腦組織灌注減少, 最終影響腦平衡系統功能而發病;常見癥狀為頭暈、眩暈、頭痛、嘔吐、復視、短暫意識喪失等, 無變位性眩暈癥狀。梅尼埃病確切的發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 以膜迷路積水為基本病理基礎;典型臨床表現是突發性旋轉眩暈、波動性耳聾、耳鳴三聯征, 眩暈時間持續20 min至數小時, 至少發作2次以上, 任何變化都可引發眩暈加重, 并非單一誘發眩暈。頸性眩暈為頸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暈為主癥的臨床綜合征, 其特點是眩暈多發生于頭頸活動時;其病因可能是椎動脈受壓或椎動脈受刺激引起痙攣;部分影像學檢查可發現頸椎增生或脫位。
以陣發性頭暈為主訴的BPPV患者誤診原因可能是臨床醫師對此病認識不夠深刻, 未詳細詢問本病發作是否與頭位相關。在接診眩暈患者較多的神經內科及脊柱外科醫師中, 部分醫師對BPPV了解與重視不夠, 對眩暈認識水平有限, 診斷眩暈時腦海只有梅尼埃病、頸椎病、后循環缺血性眩暈、高血壓病等, 這時眩暈診斷就像一個迷宮了, 容易將BPPV患者誤診。若BPPV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頸椎病等病史, 臨床醫師容易被原發病誤導, 導致臨床誤診。其實是BPPV常見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大概占到全部眩暈的20%~30%[4]。在眩暈診療過程中, 臨床醫生應要考慮到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這一常見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結合患者臨床表現診斷應不困難, 避免臨床誤診, 減少患者痛苦。
管石手法復位治療針對其發病機制, 通過一系列頭部運動使管石碎片重新回到橢圓囊, 最終被內淋巴囊吸收或清除, 絕大部分患者能得到治愈, 為BPPV治療指南中推薦的方法。其簡單、方便、療效明確, 治療后復發可多次手法復位。現為臨床上治療BPPV患者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頭頸外科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與療效評估(2006年 貴陽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7, 42(7):163.
[2] Oas JG.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clinician's perspective. Ann N Y Acad Sci, 2001, 942(1):201-209.
[3]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嗓音學組、《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八次全國聽力學及嗓音言語醫學暨第五次全國人工聽覺技術學術會議紀要.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2(5):409.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4
【摘要】 目的 觀察Epley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PC-BPPV)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52例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復位治療,觀察治療后即刻、治療后2周的療效。結果 經1次手法復位單側受累者治愈40例,改善5例,雙側受累者有效1例,總有效率88.46%。2周后隨訪,單側受累者均治愈,雙側受累者2例治療有效,總有效率94.23%。結論 Epley手法復位治療PC-BPPV安全有效。
【關鍵詞】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后半規管;Epley手法復位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 BPPV)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眩暈,約占周圍性眩暈的17-20%[1],其中最常累及的半規管為后半規管。本研究通過Dix-Hallpike試驗診斷后半規管BPPV(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并觀察Epley手法復位治療該病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就診并確定為PC-BPPV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的診斷依據[2]。所有患者有頭部運動至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短暫眩暈的病史且Dix-Hallpike試驗陽性。52例患者中其中男15例,女37例,男:女為1:2.47;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1.25±15.35)歲,;病程1h~2年,平均90.42天。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5例,高血脂病史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2 治療方法:采用Epley手法進行復位。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并向患側扭轉45°;②頭逐漸轉正,然后繼續向健側偏45°;③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使其側臥于治療臺上,頭部偏離仰臥位達135°;④保存原頭位,扶患者坐起,頭轉向正前方,頭前傾20度。完成上述4個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對治療后無效或復發者隨訪時重復Epley手法復位。
1.3 療效評估 按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07年)的療效評估標準[2]評定。①治愈:眩暈消失,復查Dix-Hallpike試驗陰性;②有效:頭位變動時仍有輕微短暫眩暈感,但較前明顯減輕,或程度不等的頭昏、不平衡感,或Dix-Hallpike試驗有誘發性眼震,但持續時間縮短,眼震度數減小;③無效:治療后眩暈發作次數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④復發:復位后眩暈消失或緩解,但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出現與首次眩暈發作時相類似的癥狀。分別于治療后即刻、治療后2周隨訪評估療效。
2 結果
Dix-Hallpike試驗誘發陽性患者中單側受累49例(其中左耳23例,右耳26例),雙側受累3例。經1次手法復位單側受累者治愈40例,改善5例,雙側受累者有效1例,總有效率88.46%。2周后隨訪,單側受累者均治愈,雙側受累者2例治療有效,總有效率94.23%。
3 討論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為周圍性眩暈中最為常見病因,該病具有自限性,也是各種眩暈病中最有希望治愈的疾病。盡管BPPV預后良好,但亦有反復發作甚至頑固發作者,其發作時的劇烈眩暈以及惡心嘔吐常導致患者緊張恐懼,在生理、心理上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臨床工作中。
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18—39歲之間青壯年的7倍[3],以女性多見,且最常見的類型為PC-BPPV。本研究52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1.25±15.35),男:女比例為1:2.47。這一結果亦支持中年為BPPV的好發年齡,且以女性患者為主。
對BPPV發病機制尚存較多爭議,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是Hall和Epley提出的半規管管結石癥理論,該理論認為半規管腔內淋巴中存在一些細小致密顆粒,當某個頭位時,這些顆粒物受重力影響牽動內淋巴,使流體力學發生改變而刺激壺腹嵴的毛細胞引起眩暈和眼震。在此假說的理論支持下,Epley[4]提出管石復位法并得到推廣及應用。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目的是通過序貫的變化使游離于半規管中的細小致密顆粒回到橢圓囊中,不再影響內淋巴的動力作用。目前Epley手法復位仍是治療PC-BPPV的常用和經典方法。Epley手法復位動作相對緩和,過程簡單,更易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注意每個步驟頭部所處的位置,將患者的后半規管放置在最有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使耳石誤入其他半規管繼發形成另外類型的BPPV的可能性降低。
BPPV行手法復位療效較好,尤其是半規管,李艷成等[5]研究了275例半規管患者,手法復位有效率達99.3%,Epley[4]報告治愈率為97.7%。本研究表明手法復位總有效率94.23%,與國內文獻報道一致。本研究一次復位的有效率達88.46%,部分患者需2次或2次以上復位治療,可能因半規管中耳石數量較多,尚未完全回到橢圓囊中,或者因為各種原因使橢圓囊中的耳石重返回半規管中,故復位時在不同提供足夠的耳石移動時間,必要時重復復位操作直至各個均無眩暈或眼震出現。李艷成等[5]研究認為與復位治療時的幅度與速度有關,可能動作幅度越大、速度越快,一次復位成功率越高。本研究證實了Epley手法復位治療PC-BPPV療效顯著,而且復位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病人較少發生并發癥狀,故Epley手法復位治療PC—BPPV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Parnes LS,Agrawal SK,Atlas 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J].CMAJ,2003,169:681-693
[2]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63-164
[3] Brevem M,Radtke A,Lezius F,et a1.Epideml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10-715.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5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復位法;藥物治療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疾病,約占所有眩暈的25%[1]。其主要特征是患者頭部運動到某一位置,出現短暫的旋轉性眩暈與眼震,偶或伴有漂浮感或翻轉感,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該病患者多就診于神經內科、普通內科、耳鼻喉科、急診科等。常因就診科室不同,患者接受到的治療有所不同。本文旨在研究BPPV患者治療方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患者均為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住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81例BPPV患者,均為漢族。81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51例,年齡在18~74歲,平均年齡(56.67±11.2)歲,病程1d~3w。
1.2診斷標準 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2007年的BPPV診斷標準[2]:①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現短暫性眩暈病史,②變位眼震實驗陽性,③具有短暫潛伏期 、(
1.3方法 將納入本研究的81例患者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及手法復位組。藥物治療組41例,平均年齡(55.43±12.3)歲,男性14例,女性27例,病程(4.9±1.8)d。手法復位治療組40例,平均年齡(54.43±10.9)歲,男性16例,女性24例,病程(4.6±2.1)d。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藥物治療組給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靜脈輸液,1次/d;倍他司汀片6mg,口服,3次/d;共14d。手法復位組根據患病類型選擇復位方法,后半規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復位法,水平半規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滾法治療。Epley管石復位法[3]:①患者坐于診斷床上,頭向患側轉45°,治療者手扶患者頭部,迅速使患者由坐位變為平臥位,頭向下垂30°。②將頭向健側轉90°。③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繼續向健側轉90°,此時身體由平臥位改變為側位,頭與地面呈45°。④坐起,頭向前略傾。Barbecue翻滾法[4]:①患者坐于診斷床上,讓其變為平臥位,頭向健側扭轉90°,身體向健側翻轉180°,頭轉90°鼻尖向下,繼續向健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②坐起,頭向前略傾。以上每個步驟均停留足夠時間,一般維持至眼震消失,或旋轉感消失后再保持1min左右。如此反復操作,直到在任何頭位都引不出眼震,或直到連續3個治療循環結果完全相同為止。14d后結束治療。
1.4療效評估 分別在結束當日、第3d、第7d、第14d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評估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07年的BPPV療效[2],評估標準:①痊愈:眩暈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但未消失,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③無效: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有效例數為痊愈及改善例數之和。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13.1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值變量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
2結果
兩組各評定時間點療效比較,見表1。
于治療第1、3、7,14d評定兩組療效,并對比分析,耳石復位法療效在各評定時間點均優于藥物治療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疾病,發病率約為64/100000[5],男性與女性性別比約為1:2,發病高峰期在40~50歲。BPPV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數與老年退行性改變、頭部外傷,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內耳血循環障礙、耳部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耳硬化癥等[6-8]。BPPV的治療主要采用耳石復位法;藥物治療,包括血管擴張劑、營養神經藥物、抗膽堿藥物,抗眩暈藥物等[9,10],包括后壺腹神經切斷術、半規管堵塞術等。復位法主要通過對耳石浮游顆粒進行溶解、消散作用而實現治療作用。天麻素、倍他司汀可改善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及內耳血流,后者還可以影響前庭神經核,抑制神經沖動向前庭外側核多突觸神經元傳導,從而有抗眩暈作用。
本研究可看出,手法復位治療在各評定時間點均取得明顯效果,有效率高于藥物治療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使用血管擴張劑、抗眩暈藥物能夠減輕眩暈及植物神經癥狀,但不能改變疾病的自然病程,此結論與國內外報道相似。本研究為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一定參考價值,提示與藥物治療相比較,手法復位起效快,療效確切,簡便經濟,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Pames LS, Agrawal SK, Allas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J]CMAJ.2003.169(7):681-683.
[2]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3]Eplpy JM.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Head Neck Surg,1992,107:399-404.
[4]Lempert T, Tiel-Wilck K. A positional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canan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Laryngoscope.1996,106:476-478.
5、Froehing DA, Bowen TW, Mohr DN, et al. The canalith res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randomizad controlled trial[J]Mayo Clin Proc.2000,75(7):695-700.
[6]張淑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病機理、臨床診斷和治療[J].繼續教育醫學.2006,20(20):16-22.
[7]錢淑霞,胡興越,張曉玲,等.特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誘因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0,22(3):286-287.
[8]Von Brevern M, Seeling T, Nevhavser H, et 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redominantiy affects the right labyrinth[J]Neur Surg Psyc.2004,75(10)1487-1488.
耳石癥治療復位方法范文6
我1年半前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做了切除手術。術后服用“比卡魯胺片”,至今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最近去醫院復查,PSA(前列腺特異抗原)、FPSA(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都在正常范圍,但血小板從發病時的50×109/升下降到20×109/升,已服用過血美安膠囊和升血小板膠囊未見成效。我想知道,血小板降低與服用抗癌藥物有關嗎,用什么藥可提升血小板?
安徽 耿先生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成文武:比卡魯胺片是前列腺癌常用的激素治療藥物,從說明書上看,其有可能導致貧血,但沒有提及對血小板有較大影響。你的血小板降低,可能與腫瘤本身、前期的其他治療以及身體的原因有關。可以使用相應的升血小板藥物,口服的起效慢一些,畢竟血小板是血液中最難升的細胞,也可以適當使用針劑,起效快一些,不過也因人而異,需要經治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開處方。
專家門診:周五上午
糖尿病腎病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問題
我母親患糖尿病多年,最近出現了并發癥――糖尿病腎病。為了控制病情,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上海 張女士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糖尿病防治科主任醫師李銳:要比較好地控制糖尿病腎病,需要在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的基礎上,注意以下3方面問題。①改變生活方式,如合理控制體重、戒煙及適當運動等。②低蛋白飲食,腎功能正常的患者飲食蛋白入量為每日0.8克/千克體重,在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后飲食蛋白入量為每日0.6~0.8克/千克體重,飲食中蛋白質來源應以雞蛋、牛奶等優質動物蛋白為主,禁食豆制品。③低鹽飲食,鹽的攝入每日應控制在5克以下,發生水腫時,對鹽的限制要更嚴格,同時還要限制飲水量。
特定為何會眩暈
最近我經常頭暈,躺在床上向左翻身就會感覺房子在轉,其他不會暈。這是為什么?應該怎么治療?
江蘇 王女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楊軍: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抱怨,在某個特殊的會出現眩暈、視物旋轉感,換一個眩暈即好轉甚至消失。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得了位置性眩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偏頭痛、腦干或小腦損傷等均可出現位置性眩暈,其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最常見,約占90%,耳石脫落移位是“罪魁禍首”,因此也被稱為耳石癥。治療耳石癥,手法復位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通過頭部位置的調整,改變耳石碎片的位置,從而消除眩暈癥狀。
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周五全天
出現血尿是否意味著膀胱癌
最近,我的小便經常透著紅色。曾經有同事因出現血尿而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我很擔心,尿中帶血是否意味著得了膀胱癌?
浙江 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