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免疫學的應用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1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221-01
醫學免疫學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理解其對機體有益的防衛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機制,以發展有效的免疫學措施,實現防病、治病的目的[1]。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與其他基礎醫學內容及臨床各學科聯系密切。特別是近年來,免疫學理論與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疾病的研究、預防、診斷、治療等應用中不斷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醫學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而連貫性強,初次接觸免疫的醫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常感到聽不懂,是歷屆學生反映較難的課程,所以要提高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就要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求知欲,那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講好免疫學開篇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學緒論的講解尤其關鍵,當給學生們介紹免疫學發展史及現狀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雖然免疫學的發展只有三個半世紀,但是發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學家因在這方面作出重大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同時可從網上搜索下載相關的內容和圖片,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這些科學家的事跡及其研究工作。還可以給學生看看典型的天花患者的圖片,使學生知道天花的危害性,而后告訴他們這種病已經在這世界上消失了,并告訴他們Jenner是如何發現牛痘可以預防天花的。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免疫學是一門非常實用、非常重要的學科,另一方面還可以使他們對免疫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2.1運用啟迪式、討論式、比喻式教學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設計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活躍課堂氣氛,運用“啟迪式”教學法,循循善誘,不讓學生吃“現成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2]。比如在基礎免疫內容結束時,留下一道綜合討論題:“機體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讓學生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針對學生的答案,一一講解,指出優缺點。這種教學模式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免疫學教學要多采用形象貼切的比喻,例如:在講到抗原的概念時,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沒有鑰匙的鎖,而把抗體比喻成鑰匙,然后讓學生們討論:如果我們只有鎖,而沒有鑰匙,要文明地開門,應該怎么辦?可以得出結論:先配鑰匙,然后將鑰匙插到鎖孔中開鎖。這樣,學生們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抗原這個概念,而且容易記住,并能提高學習興趣。
2.2 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的問題。反之,講課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學生不但會理解透徹,而且可以增加學習的信心,是事半功倍。
2.3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能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把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產生的效果是傳統的教學形式不能達到的。CAI課件具有直觀性好、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等特點,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點和難點。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板書的時間,教師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3]。例如,在講授ADCC效應、抗原提呈等時,教師采用形象生動的動畫描述免疫反應過程,配合動畫加以講解。這種講解方式可使原本抽象難懂的反應原理變為生動的畫面,學生能很快理解講授內容,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益。
2.4 理論與臨床的結合的教學方法。免疫學是一門與臨床有著密切聯系的基礎醫學學科。許多臨床現象都是學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沒有清楚地理解:為什么乙肝疫苗可以預防乙肝?為什么器官移植時會發生排斥反應?為什么輸錯了血會發生溶血反應?在教學中把學生已感知到的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從“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躍為“一覽眾山小”的境地。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教學內容有聲有色、有血有肉。
3 注重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針對免疫學基本概念多,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特點,有效地運用實驗教學,不僅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計劃所做的實驗應遵守幾個要點:一是要能涉及到主要的知識點。二是實驗現象明顯,可操作性強。三是在條件的允許下安排前沿實驗技術,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實驗儀器和方法。這樣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可以使原來枯燥的內容變得鮮活,極大促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學習興趣,而且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我們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不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學素養顯著提高,即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陳慰峰.醫學免疫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2
關鍵詞: 醫學免疫學;PBL教學;教學方法
醫學免疫學是生命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作為現代醫學的前沿科學之一,其不但已成為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診斷不可缺少的工具,且已滲透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醫學免疫學已成為醫學和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主干課程之一[1]。
1. 醫學免疫學的教學現狀
醫學免疫學課程特點主要為知識點繁雜瑣碎、內容系統性極強,同時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早,學生尚未系統地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此外,學生對醫學免疫學與相關臨床疾病的聯系知之甚少。最后,現代免疫學理論及技術日新月異,更新速度快,內容抽象而繁雜,學生理解難度大。如仍沿用傳統 “以課堂灌輸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勢必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引起其厭學情緒,最終造成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機械記憶,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如何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及求知欲是醫學免疫學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2. PBL教學模式的內容及特點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學首先創立的,其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臨床問題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2]。較之傳統教學模式,PBL教學主要有如下幾方面不同之處:①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②注意將問題引入,帶著問題進行學習;③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中分析及解決問題,從而學習知識,培養其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綜合而言,PBL教學模式的優勢恰恰是傳統教學模式所欠缺與亟需的,因此,我們結合了PBL教學及傳統教學法,進而引入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收效良好。
3. 資料與方法
3.1 一般資料
學生對象為我校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由于我校醫學免疫學教學為大班教學,因此,選擇了1,3大班為實驗組,學生人數為192人;對照組選擇2,4大班,人數為195人;兩組對象總體往期綜合成績相當;兩組學生使用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醫學免疫學》(第6版);學習內容為超敏反應;學時總數為6個學時。
3.2 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傳統教學與PBL教學結合的方法。先進行2學時傳統教學授課,將相關基本概念與原理進行介紹,而后進入PBL教學階段。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貫穿整個6學時教學過程。
3.3 PBL教學模式的實施
3.3.1. 提出問題 教師進行教學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與目的收集并整理臨床病例及問題,制定教學進度表及教學計劃。
3.3.2. 小組自主學習 每個大班所轄小班分為3~4組,每小組人數約為10~15人,小組的成立為隨機組合,每組選定一名組長,組長需組織組員收集材料、討論及匯報。教師在課程開始前一周,預先將問題發放給每個小組組長,要求每位組員就所得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文獻查閱、整理及分析資料等,時間為一周。
3.3.3. 組內討論 各組組長在一周查閱、整理文獻時間到達時,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資料匯總;同時,就所給問題及病例從發病機制、疾病類型、診斷及防治等方面進行討論;要求討論過程中各組要進行詳盡記錄。
3.3.4. 總結與匯報 經過小組討論后,組長應就組內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并制作相應匯報PPT,在最后一節課時對小組的學習結論等進行全班匯報。最后,教師對各組進行點評與總結,并根據各組在整個自主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獨立思考、團隊協作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給予評價。
4. 教學效果評價
學期結束后,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考試評價,兩組均采用同一試卷考核,比較兩組成績并進行統計分析,成績采用t檢驗分析;此外,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PBL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學習興趣、學生能力等方面。
5. 結果
5.1 考試成績
兩組學生全部參加期末考核,缺考人數為0。實驗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
5.2 調查問卷結果
發放無記名調查問卷192份,收回192份,調查問卷結果發現90%以上學生對PBL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學習興趣及綜合能力培養方面表示贊同(見表二)。說明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可行的。
6. 討論
6.1 PBL教學體會
近年來,大量教學同行的研究表明,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更能接受PBL教學,教學效果較好,與我們的發現是一致的[4]。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學習氛圍活躍,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綜合分析能力。此外,由于PBL教學采用了學生分組的形式,在資料查閱、組內討論等過程中均需較強團隊協作意識,因此,通過PBL教學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臨床工作奠定基礎。PBL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已學習的知識,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新的相關知識,并且需要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相聯系,有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啟發者”或“引導者”的角色,因此,對于教師的教學思路及綜合水平均有較高地要求,促使教師需不斷完善自身能力,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同時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6.2 存在的問題
教學過程中,需要較好地控制能力,才能使教學進度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實際過程中,往往由于討論或匯報等內容較多導致時間的延長,從而使得課時安排較為緊張;第二,由于教師數量有限且工作量大,導致不能很好地顧及全面,勢必造成有個別學生積極性受到影響,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索與改進。
總而言之,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法綜合,取兩者之所長,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PBL教學值得深入研究、改進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方亮,陳麗華,金伯泉. 醫學免疫學引入PBL教學模式的機遇與困境 [J]. 基礎醫學教育, 2012, 14(10): 724-726.
[2]韓超峰,陸元修,李天亮,等. PBL教學模式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 2013, 15(5):456-457.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3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激趣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92-02
當代醫學免疫學發展極為迅速,在揭示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移植排斥等疾病的發生機制及其診斷、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醫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現醫學免疫學教學一般可分為基礎免疫和臨床免疫兩部分,其中基礎免疫主要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等內容,這些內容是醫學免疫學教學的主干部分,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嚴謹的邏輯性。學生普遍反映該部分知識抽象深奧、內容繁雜,理解起來困難、枯燥,難產生學習興趣,是醫學專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因此,如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是每位免疫學教師面臨的難題。為讓免疫學基礎課能生動有趣,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和視頻資料,并將所學到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聯系科學故事,吸引學生注意
醫學免疫學的每一個知識點,從發現到證實,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科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將這些科學故事穿插其中,既能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又能引導出相關免疫學知識,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的醫學人文教育。這方面常可用的例子有如下幾個:
在醫學免疫學緒論教學中,非常適合運用前人發現“人痘苗”、“牛痘苗”預防天花的故事作為鋪墊,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免疫”具體化成同學們接觸過的事物,能讓同學們對“什么是免疫”有一個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向同學們介紹免疫的概念、功能等抽象知識就水到渠成了。在有趣的氛圍中展開一門新課的學習非常重要,它將影響學生對整個課程的學習情緒。
學習抗體、補體、免疫細胞等相關章節時,同樣我們可以向同學們簡要介紹科學家發現這些物質的故事。利用德國科學家貝林首次使用抗血清拯救患白喉的兒童的故事可以引出抗體的發現,順勢導出抗體的概念、結構、功能等學習內容。而補體的學習也同樣,可以將博爾現補體的科學實驗再次展現在同學面前,并引導著同學們對實驗進行推導:有種物質具有溶菌和溶解細胞的作用,但須有抗體的存在才能實現,即最初發現補體的存在。這個做法既吸引同學注意力,同時在推導的過程同學們就可以認識到補體的特性和作用。同樣,在講到淋巴細胞相關章節時,我們可以將B細胞、T細胞發現的一系列科學故事簡要介紹給同學,從研究者在一個無關免疫的試驗中發現雞的法氏囊與抗體產生密切相關至最終確定哺乳動物的T、B這兩種免疫細胞相對應器官,讓他們知道這些細胞的來龍去脈,增添課堂趣味性。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同學們對諾貝爾獎有很濃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地將知識點背后與免疫學相關的諾貝爾獎人物故事介紹給同學們,可以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將科學思維融入到理論教學中。此外,講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時,我們可以利用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神仙用荷花、荷葉重塑哪吒的故事作為引導,從文學的幻想引導著同學們對現實中的器官移植進行思考和討論,提出器官移植會存在哪些問題,再來幫助學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現的原因,什么決定兩者間的組織相容性,由此引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概念,非常自然地過渡到課堂教學內容,在最初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他們的畏難情緒。
二、聯系生活實例,增添學習動力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問題形式把一些生活實例,巧妙地與抽象繁雜的免疫學知識相聯系,從現實到理論,從現象到本質,將感性知識轉變成理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引起學生的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同學們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常見的感冒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生活實例,貫穿很多免疫教學過程。我們可以問:為什么感冒有時好得快,有時好得慢?為什么感冒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為什么感冒后即使不打針不吃藥,自己也能好?這些都是一些基本問題,學生容易作答,通過這些小問題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同時教師適當誘導,把免疫系統、免疫應答過程等內容融入進去,就能讓同學們通過聯系實際來理解機體免疫發揮作用的過程,一定會印象深刻。乙肝疫苗預防接種也是一個常用的例子: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種疫苗,通過多次接種后為什么可以預防相應的病原體的感染?同學們在以往的體檢中“乙肝兩對半”的檢測代表什么含義?其陰陽性有何意義?通過提問同學們這些問題,可以引入免疫的概念、抗原的性質、抗原進入機體的途徑等教學內容。外傷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幾乎每個同學都有類似經歷,在講機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理論時,我們也可以把它融入教學,皮膚屏障被破壞后病原微生物經皮膚侵入機體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就是我們機體的免疫應答過程。
三、巧用比喻、擬人等方法,調動學生想象力
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充分發揮想象,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專業術語,用形象的比喻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趣味化、通俗化,渲染樂學氛圍,將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思維調節到一種興奮狀態,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
免疫學教學中比較經典的擬人比喻是:把我們人體看作國家,免疫系統就是這個國家的軍隊和治安管理系統,肩負著“攘外安內”的職責;這個系統有完善的部門,有各種兵種,有常規和現代化武器軍事設施等;我們的中樞免疫器官就是培養士兵的軍校,外周免疫器官是士兵的戰場,免疫細胞是各種士兵,免疫分子則是各種武器;而我們免疫應答過程,就像軍事作戰,而入侵我們體內的抗原就是敵人、小偷等壞人。將復雜的免疫應答看成是打仗、抓壞人的過程,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幫助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一舉多得。
抗原提呈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難懂的過程,但是也是必須讓學生熟悉的內容。我們找到一些聯想方式,非常生動而準確地演示了抗原提呈的過程――內源性抗原提呈和外源性抗原提呈過程都可以看作是T細胞“吃大餐”的過程:抗原提呈細胞可以看作是農家樂、餐廳,內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可以看作是餐館自己飼養的雞禽或從外面采購的食材;而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是后廚房大廚,根據不同客人的要求對“食物”進行各種加工,形成的抗原肽就是大廚們做好的菜;MHCⅠ類和Ⅱ類分子可看作侍者,是遞呈抗原肽的服務員,專門負責上菜給客人,客人分別是CD4+和CD8+T細胞,他們對服務員還很挑剔,CD4+T細胞表面的T細胞抗原受體只接受由MHCⅡ類分子盛上來的菜,而CD8+T細胞只接受由MHCⅠ類分子盛上來的菜。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不是簡單地對知識的記憶,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并以獨特的形式又表現出來的,我們將這一比喻穿插到抗原提呈教學中,在課堂上引起了同學們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不但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同時也向他們展現了一種知識學習的境界,對學習方法有指導意義。
又比如,在講授抗體時,可以讓同學們把它的形狀想象成一只大龍蝦,蝦帶齒的鉗子部分類似于抗體的Fab段,身體對應恒定區;在講解B細胞對胸腺依賴性抗原的免疫應答時,可以將B細胞想象為一位待字閨中的姑娘,那這個枯燥而復雜的免疫應答過程完全可以想象成B細胞這位姑娘佩戴著抗原信物在相親會尋找到它的意中人輔T細胞,并結婚生子的故事。這些有趣而貼切的比喻不但能增添課堂趣味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課堂教學
現在高校課堂通過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已成為常態。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動的畫面將抽象的問題表現出來,讓抽象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使我們免疫學課堂變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充分表達教學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例如講解到免疫應答時,T、B細胞如何以淋巴結或脾作為免疫應答場所進行免疫應答,其免疫應答過程復雜,可以將這個過程制作成動畫或利用英文原版教材配套的動畫素材向同學們展示,從時間、空間上提醒同學們要以動態的思維去理解免疫學問題,文字與動畫恰當地整合,讓講授內容更形象具體,復雜的過程變得一目了然,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學難點,又使學生對教學內容記憶深刻。
漫畫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同學眼球,因此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一些與教學內容關聯的漫畫,并適當運用到多媒體課件中。例如在講到免疫記憶時,我們插入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漫畫,戴著警帽的免疫細胞一手拿著某個病原體的“通緝令畫像”,一手拿著槍,在巡邏過程中不斷辨別所遇到的事物是否是其通緝令上的事物,這個漫畫很形象地向同學們展示了什么是免疫記憶。
在免疫教學中,面對眾多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免疫應答機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不易。《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主張,指出了教、學是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矛盾統一關系。從教師方面而言,是“教然后知困”,只有知道困難所在,才能鞭策自己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水平。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思考多總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素材,讓組織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有志于學、樂于學。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努力使免疫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4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多媒體技術
[Abstract]: The Immunology is the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science, the course content relates to the molecular, genetic level, student learning is difficult, so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and have achieved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the strengths and deficiencies, the aim of better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more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expand two-wa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應用多年,是高校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普通手段[1]。所謂的多媒體技術就是一種把文字、圖形、圖像、視頻、音頻及動畫等多種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同時又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鏈接等使用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信息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的普遍運用,多媒體技術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尤其在醫學、藥學等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獨特的優勢[2]。但在免疫學多年的教學體會中,除了有利的優勢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弊端,下面淺談一下在免疫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應用的利與弊。
一、 多媒體技術在免疫學教學中的有利優勢
醫學免疫學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支柱學科,涉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分子與基因水平的知識,知識體系復雜,但前后知識具有相互關聯及系統性。為了使學生們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顯出其特點。
1.使復雜的概念簡單化。免疫學課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
為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單用漢字表述,對于初學者都是難以理解的,但是用圖來解釋,NK細胞殺傷靶細胞要利用抗體作為橋梁,通過免疫球 蛋白的Fc段結合,把效應細胞、抗體和靶細胞三者聯系起來,最終執行殺傷作用。若能配合Flash動畫效果會更形象的理解和記憶。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觀化。課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較大,而且是免疫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掌握不好會影響學習后面的免疫應答等內容,因此要盡量講解好這部分內容。比如免疫球蛋白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為什么要用兩種酶來水解,水解的位點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義,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使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觀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復雜的分子機制系統化。免疫學的核心內容是免疫應答,而免疫應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是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但每當講到抗原提呈細胞對內源性抗原與外源性抗原的處理和提呈機制時,學生理解起來都覺得難度大,通過多媒體技術中動畫演示,一步步展示此過程,就使復雜的問題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體技術在免疫學教學中的弊端
多媒體技術在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1.禁錮了思維。授課中過于依賴電腦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師教學經驗少,課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發揮和講解的知識內容就較少,課程中怕講錯、講漏內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讀,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知識空間,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死盯著屏幕,不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
2.信息量大顧此失彼。學生普遍反映PPT內容多,翻頁快,跟不上記錄,不利于做筆記。沒有多媒體時主要靠板書教學,教師邊寫板書邊講解,下面的學生也跟著教師的進程,基本上能完成筆記。但多媒體的應用卻顧此失彼,若顧著記錄就顧不上聽教師講解,影響了部分記錄速度慢的學生學習效果,往往要求課下回放投影,不懂的還要課后重新講解。
3.復習局限于PPT。對于懶惰的學生不喜歡記筆記,等下課了就要拷貝老師的課件,而課后就根據課件內容復習。熟不知課件內容簡捷、文字少,在課后不利于理解,若課件上不表明重點及難點內容,一味地按照課件復習的學生會一頭霧水,對于掌握知識點及考試答題的完整性都受影響。
三、在多媒體教學中克服弊端發揚優勢
根據以上教學體會和分析,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克服弊端發揮優勢。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體技術,首先要給學生留足思維空間,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性思維;其次適當運用多媒體的動畫,結合板書的傳統教學模式,讓聽講與記錄融匯一體;除此外還要用教師本身的肢體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而多媒體只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教師授課的主導性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總之,總結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使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學理論教學的質量,有利于拓展教與學的雙向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5
關鍵詞 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PBL;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95-02
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動物醫學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一直以來,各個學校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教師一般都是單純地依靠教材來講解獸醫微生物學有關知識。由于獸醫微生物學理論知識比較繁雜,各種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又存在其相似性,某些知識理論和邏輯性強,抽象難懂,學生感到難記憶并且容易記憶混亂,有些內容又會覺得枯燥乏味,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而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作為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如獸醫傳染病、獸醫生物制品學、獸醫寄生蟲等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相關知識,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PBL(Problem Basic Learning)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獸醫微生物學的教學。
1 PBL教學模式
PBL教學模式是基于問題式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區別。這種模式主要以問題為導向,學生為這種教學模式下的主體,主要以討論的形式完成教學,更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靈活性。PBL教學模式是醫學院校近年來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最初誕生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在20世紀末期,中國大陸地區也開始采用這樣教學模式。據統計,全球大約有1700所院校已經開始采用PBL教學模式,而且還有更多的院校正在積極探索在課程中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PBL教學模式具有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系統性、全員性、交互性等特點。實踐證明,與傳統教學相比,PBL教學模式具有如下優點: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我學習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及協調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 PBL 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施
根據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自身的特點,結合動物醫學專業的發展狀況,PBL教學方法在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上的應用大致可以分為幾個環節,這些環節自成體系。
2.1 知識的講授
在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之前,先介紹解決問題的有關知識點,尤其對于本學科發展前沿的問題,需要新觀點、新理論同時結合傳統的知識體系才能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學生分組
將全班學生以5~7人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安排一名組長,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把該組的答案統一到組長,由組長把該組的答案對教師進行匯報,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討論氛圍。
2.3 內容的選擇和問題的設計
成功源于良好的開端。課堂上好的導入方法,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教師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首先要設置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可以留在上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讓學生下課在一起討論,查閱相關資料,找到與問題相關的答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對新課的內容起到預習的作用,教師講解起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在上課剛開始的時候,設置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起思考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要考慮到與所講內容的相關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的設置不能太難,太難了學生找了很多相關資料都找不到答案,就會有挫敗感;問題設置太簡單,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會失去興趣。
例如,在講述免疫細胞這節課的內容時,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老年動物和青年動物哪個更容易患癌癥?為什么?動物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對抗癌細胞的?因為學生已經初步有了免疫學知識做基礎,很容易回答老年動物比青年動物容易患癌癥,主要是老年動物的免疫器官功能已經退化,不能及時行使免疫監視功能消滅癌細胞,所以老年動物比青年動物容易患癌癥。那么,青年動物的免疫系統又是如何應對癌細胞的呢?其中一部分答案就在本節課所要講述的內容當中——部分免疫細胞發揮的功能,最終將癌細胞殺滅。在正式開始講述前,教師可以用一個圖片或者動畫的形式闡述機體內的幾種主要免疫細胞是如何完成對癌細胞的殺滅過程的,如NK細胞、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可以通過ADCC作用殺滅癌細胞,T細胞可以通過釋放穿孔素直接殺滅癌細胞,等等,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教師也能引導學生從免疫學角度多方面分析機體對抗癌細胞的主要機制,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創新能力。
2.4 問題解決
學生在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可以多種方式進行討論,提出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要討論的是如何獲得資源以及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資源解決問題。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自我學習意識以及調動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2.5 課堂發言,教師總結
課堂發言階段是對學生PBL教學模式效果檢驗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環節充分展示自我。通常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討論之后,都會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觀點。每個討論小組選擇一種能夠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匯報。每個小組由組長發言,代表小組來闡述本小組的觀點和見解,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以進行適當補充。發言可以采取口頭表達、辨析、板書、幻燈片等不同形式來進行。由于不同小組所獲得信息來源不同,所以對于同樣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見解,也可能是每個小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答案。這種匯報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現場應變能力和總結能力。教師在聽取了不同小組的匯報后,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種集思廣益的形式同時也能彌補教師的某些思考缺失。因此,PBL教學模式無疑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要不斷探索本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解決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理解的偏頗,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啟迪。
2.6 問題解決后的反思
在學生進行匯報和教師及時總結后,學生應該對上述問題做出反思。這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參考文獻
[1]楊瑞生,秦利,姜義仁,等.PBL教學在高等農業院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0(4):63-65.
[2]陳霞,顧錦華,吳鋒.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0(4):772-774.
[3]楊玉梅,薛永志,張東,等.PBL教學法在藥理學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3):109-111.
免疫學的應用范文6
近代催眠術起源于18世紀。奧地利醫生麥斯麥爾,在法國先以磁石按摩人體引起催眠狀態,取得治療效果。后來他不用磁石也能催眠。19世紀上半葉,當時還沒有藥物麻醉,催眠術成為外科醫生進行手術時的麻醉方法。后來,催眠術逐漸運用于治療精神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催眠術在一些國家得到更加廣泛地應用。1958年,美國正式批準醫生可以使用催眠術治病。蘇聯、英國、西德、東德、意大利也都有用催眠術治病的。在國外,催眠術的科學應用,正在吸引很多學者的注意。
催眠的原理與方法
一般認為,催眠的基礎是人的暗示感受性。例如,冬天在集會場所一個人咳嗽,可誘發許多人同時也咳嗽,這就是暗示作用的結果。著名生理學家巴洛夫認為,睡眠是大腦皮層的抑制,而催眠是一種局限性的抑制。他在研究高級神經活動時,就經常遇到動物中發生的催眠現象。
在人類中,一般兒童的暗示感受性高,所以4歲到14歲的兒童比較容易接受催眠;老人的暗示感受性味;婦女則比男子較易接受暗示。
常見的催眠方法有:(1)視覺刺激,即讓病人目光凝視某一發光物體或施催眠術者的眼睛;(2)聽覺刺激,發出單調的聲音催眠;(3)觸覺刺激,對身體進行有規則的按摩動作。在運用上述方法的同時,催眠師還要用肯定、單調、緩慢的語言進行暗示。語言暗示在人類的催眠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催眠前,術者向被催眠者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要求被催眠者按照要求認真去作。一般在催眠前,要測定被催眠者暗示感受性高低的程度。這樣的測定方法很多,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采用的簡便測定法有:用一塊金屬板放在病人手或額上,暗示“通高頻電”后,會使手或額發熱;或者讓病人兩手臂平伸,告訴病人由于“電磁吸引力”,會使左臂沉重,不自主下垂。然后根據反應的情況,可以判定受術者暗示感受性的高低。無反應者,為缺乏暗示性;有點反應者,為有暗示性;反應明顯者,如感覺金屬板熱得發“燙”。或,左臂明顯下降,為暗示性高。
運用視覺刺激催眠往往也很有效,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曾成功地運用此法。即先請患者靜坐片刻,要求他全身肌肉放松;讓患者凝視頭上方的光亮燈罩;暗示病人越看越疲勞,想睡,眼皮會越來越沉重,不由自主地閉上眼睛,果然不久病人就昏昏沉沉,很快進入了催眠狀態。
催眠治療
蘇聯醫生普拉頓諾夫關于催眠狀態對人身心影響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工作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只需要20分鐘的催眠性睡眠,就可以明顯地改變他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集中的過程,使他的聯想過程活躍。對于神經系統十分疲憊的病人,通過“催眠一休息”后,心境會變得安靜,食欲增強,睡眠好,工作能力得到恢復。因此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的,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現在認為,比較適宜催眠治療的疾病是神經官能癥,特別是歇斯底里(即癌癥)。此外,高血壓、胃潰瘍等心、身疾病也適宜作催眠治療。例如,一位婦女因丈夫在車禍中死亡,受到嚴重精神刺激,哭得兩只眼睛什么也瞧不見了。經醫生檢查,她的眼睛結構沒有發生病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失明。在使用各種方法治療無效果后,運用催眠術進行治療。催眠師對她說:“我數五個數,數到五的時候,你醒來就能看見東西了!”催眠師運用催眠的辦法,慢慢地數“一、二、三、四、……”,果然數到五時的候,病人醒來,發現她真能看見東西了。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在最近三年內,使用催眠術治療了一百多人,有效率在80%以上。
催眠麻醉
1973年,法國首先報道切除術在催眠術下麻醉獲得成功。催眠應用于外科,最有名的是英國外科醫生埃斯臺爾。他于1845年~1851年在印度使用催眠麻醉作過數千例手術,其中近三百例是大手_術。當時手術一般死亡率約為50%,而他的手術死亡率僅5%。19世紀中葉以后,藥物麻醉進展較快,催眠麻群就逐漸處于藥物麻醉的輔助或備用地位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俄國醫生曾用催眠麻醉作過30例外科手術。在1933年,另一位俄國醫生在催眠麻醉下成功地完成了一個上胸廓的成型手術,手術進行了兩個半小時,去掉了病人的7條肋骨。據說術中與術后各方面都滿意,患者也不記得手術經過,
1965年有人統計,現在全世界用催眠術麻醉進行手術的,每年約達三萬例。
催眠術在產婦分娩中用得很多。在美國每年有數千個嬰兒是在母親處于催眠狀態下生出來的。催眠不象一些常用的那樣抑制子宮的活動,因此能大大縮短分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