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1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吳橋雜技;保護和傳承
一、吳橋雜技的文化底蘊
吳橋現有人口30萬,陸地面積600平方公里。因為這里有悠久的雜技文化傳承,在吳橋涌現了很多享譽世界的雜技名人名家,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吳橋作為我國雜技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戰績歷史和精湛的雜技藝術。吳橋雜技文化有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吳橋人世代以雜技為生,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雜技文化,成就了雜技人才成長搖籃的美譽,也造就了吳橋雜技良好的文化生態。
民間雜技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吳橋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歷史上吳橋土地貧瘠,經濟落后,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逐漸把在田間地頭閑來雜耍的“玩意兒”變成了謀生手段,并最終發展成為當地特有的一種文化――吳橋雜技。
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吳橋縣乃至周邊地區都是雜技藝人創造雜技文化的社會場所,有雜技文化得以傳播的社會環境,這種特有的社會環境鑄就了吳橋雜技堅實的文化生態基礎,推動著吳橋雜技文化向海內外的廣泛傳播,并逐步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截止目前,吳橋30萬人口中約有10%的人從事雜技旅游或與其相關產業,其中包括一處國家首批4a級旅游主題公園,40個雜技團體,44所雜技學校,50多個雜技專業村。另外以吳橋命名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經成功舉辦了9屆。
二、吳橋雜技文化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雜技已不是吳橋人唯一的飯碗。文化生態保護成為一個普遍性難題。在多元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家庭不愿再送孩子去學雜技,吳橋雜技之鄉原有文化生態環境面臨沖擊。有關專家呼吁,加強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已刻不容緩。加強吳橋雜技文化和生態保護是當今面臨的一項嚴重的問題。
吳橋雜技人才的培養主要靠雜技學校招生授和家族化的傳承模式。雜技學徒的生源主要來自吳橋和周邊地區的農村和少量外省市的雜技愛好者。近年來,隨著農村多元經濟的發展,不少農民選擇進入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雜技行業收入水平不高,而且演出時有很多高難動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現在大多家庭孩子少了,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受苦學雜技。學雜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回報卻沒有明顯增加。雜技已不再是吳橋人賴以謀生的唯一手段。大多數雜技藝人都必須面對未來再就業的問題。然而,因為這些人是從小學習雜技,受教育程度不高,就業面非常窄,它也成為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學習雜技的原因之一。
吳橋從事雜技表演的藝人不斷老齡化,身體等原因面臨轉行,很多老雜技藝人的絕活兒面臨斷代失傳、后繼無人的危險。當雜技藝術成為人們直接或間接謀生的手段時,其文化生態就能在自然狀態下得到健康發展;反之其文化生態會逐步變得脆弱,急需得到保護和傳承。
三、京津冀一體化在吳橋雜技文化傳承和保護中的促進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給吳橋雜技文化傳承和保護帶來了新的希冀。京津冀三地地緣相近,文化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地域特點明顯,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有著先天優勢。三地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接近百項。另外,京津冀地區經濟發達,市場極具活力,開展區域文化旅游合作擁有很好的市場基礎。為了促進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京津冀區域文化旅游一體化的開發成為趨勢。如果能夠把吳橋雜技文化項目有效地融入京津冀區域旅游的線路產品中,必將提升該地區旅游產品的品位和層次,同時,也能滿足游客參與、體驗民間文化生活的需要。
2014年國務院發文提出要“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即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發揮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這一意見,為吳橋雜技文化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吳橋雜技應憑借這一優勢,與京津冀的旅游產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2
摘 要:為評價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內容、方向、程度并掌握其變遷原因,本文設計了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評價指標體系,提出采用德爾菲法和AHP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并對青島啤酒文化的變遷進行了實證研究,詳細說明了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量化評價的方法。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文化;文化變遷;量化評價方法;青島啤酒文化
一、引言
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的影響長期受到學者們關注,其中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一直是學者們的重點研究方向。總結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知,對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 理論研究,如涵化理論[1]、示范效應[2]等;(2) 具體變遷內容,如犯罪率[3,4]、語言[5,6]、民俗風情[7,8]等;(3) 當地居民的感知和態度,上世紀90年代后,大量研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問題上,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開始出現了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綜合研究[9]、模型構建[10]與評價研究[11,12],實證研究也在不斷增多[13-15]。然而,關于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定量研究仍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文化變遷感知上,研究角度單一,真正建立起來的評價模型屈指可數,且學者們主要關注旅游目的地文化現狀,對文化變遷的方向、程度及其測量方法尚未探究。為了進一步科學、準確地評價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內容,了解變遷的原因,掌握變遷規律,本文設計出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專家打分法和市場調查法獲得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各項指標的分值,通過定期測算分值的變化,得到旅游發展對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具體影響,從而使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研究更具科學性、準確性,以此為控制旅游給目的地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提供嚴密的決策依據。
二、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旅游活動的深入開展,旅游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響已漸漸深入到文化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旅游不僅對文化的特色、保護狀態、規模等基本屬性會產生影響,對文化的社會、經濟效用,對文化的傳承能力等都能產生一定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目的地文化的變遷。
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3級共15個評價因子(見圖1)。一級指標為文化基本屬性、文化效用、文化傳承能力,其中,文化基本屬性包括文化特色、保存狀態、規模、文化稀缺性4個評價因子;文化效用包括社會效用和經濟效用2個二級指標,社會效用又由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約束3個評價因子組成,經濟效用由創收能力和就業創造2個評價因子組成;文化傳承能力包括知名度、競爭力、成熟度和發展環境4個二級指標,發展環境又由文化認同感、政策環境、技術環境3個評價因子組成。各評價因子的評價分值見表1。
三、評價因子解析及分值獲取
文化特色(S1)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區別于其它類型文化的個性特征,如地域性或歷史性文化特征等。隨著大眾化旅游的發展,目的地文化有被涵化、趨同的趨勢[1],有必要對其文化特色的變化進行度量,以分析其變化程度及產生機理。此指標分值可通過專家打分獲得。
保存狀態(S2)是指文化及其載體留存的數量和保存的質量。從旅游活動引起的人文旅游資源被破壞的現象,以及隨后逐漸增強的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的保護措施[9],可以看出旅游對目的地文化及其載體的保存狀態有較大影響。此指標分值通過實地調查打分獲得。
規模大小(S3)是衡量文化基本特性的重要指標,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特別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16],可見,旅游對目的地文化規模的擴大或萎縮有著一定的影響。該項指標分值可通過專家打分獲得。
文化稀缺性(S4)可通過在其它地區、全國范圍甚至世界范圍內查找同類文化的數量多少來衡量。一般而言,稀缺的文化更有價值,而旅游活動的產生與發展能夠促使某些稀缺目的地文化發生復興或變遷,從而改變文化的稀缺性。此項指標分值可通過專家打分獲取。
美感(S5)是指文化及其載體通常能帶給旅游者美的感受,但許多旅游目的地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將文化進行不適當的包裝并大量銷售,使目的地文化逐漸失去原有的美感,向民俗意義甚至庸俗化傾斜[17]。該指標分值可通過專家打分獲得。
教化作用(S6)是指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以及與此相一致的各種行為規范對當地居民及旅游者進行思想教化和行為規范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業的興起使許多目的地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受到沖擊,其教化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涌入使得文化的受眾規模大幅度增加,教化作用在更廣的范圍內得到了發揮。因此,此指標的賦值要考慮質量和數量兩方面的因素,可通過對當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問卷或訪談調查,結合統計分析獲得。
道德約束(S7)是指文化通過共同理想、公認的倫理道德準則等來規范約束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的能力。有研究指出[3,4],旅游業的發展會致使旅游接待地部分居民的道德水平下降,造成、賭博、犯罪率上升等現象發生,說明旅游業的發展可能導致目的地文化的道德約束力下降。該指標分值可通過地方公安局統計數據分析與專家打分獲得。
創收能力(S8)由文化的可消費性產生,可依據旅游文化產品和商品的經營狀況判斷。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文化消費已成為旅游者消費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文化的創收能力隨著旅游產品和商品的進一步開發而變化,由此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商業化和舞臺化也引起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該項指標數值可通過市場調查、統計數據分析和專家評議獲得。
就業創造(S9)是指隨著由文化消費變化引起的旅游文化產品和商品生產的同步變化而增減的就業機會,可通過統計分析目的地旅游文化領域的直接就業人數和間接就業人數獲得該項指標的分值。
知名度(S10)一般用媒介提及率和公眾提及率衡量。知名度對于文化傳承能力有較大的影響,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文化所具有的傳承能力越強。目前有關旅游對目的地文化知名度影響的研究結論均是正面的,即旅游能夠提高目的地文化的知名度,促進文化交流。測度此項指標分值可通過查閱媒體歷史資料、調查某目的地文化在旅游者和潛在旅游者中的知名度獲得。
競爭力(S11)一般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在產品、地域、旅游者、發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強于其它文化的競爭優勢。旅游規劃與開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育或改變文化的競爭力。該項指標分值可通過專家打分獲取。
成熟度(S12)用來描述旅游目的地文化自身的發展程度和階段,即該文化處于起步、發展、成熟、衰落還是復興階段。一般而言,發展成熟的文化更容易形成良好、健康的傳承機制。旅游對目的地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可能促進目的地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加速其傳統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傳統文化起死回生,將其推向新的發展階段。該項指標分值可由專家打分獲得。
文化認同感(S13)是指個人或集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文化的認可,它能夠反映群體的凝聚力。認同感強的文化往往能夠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使當地文化得以順利傳承。而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文化交流可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認同感產生變化。該項指標分值可通過對當地居民的問卷和訪談調查獲得。
政策環境(S14)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所處的政治、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等環境,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目的地文化繼承與發揚的程度和方向。隨著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當地政府往往會采取一定的措施,竭力保護目的地特色文化,鼓勵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乃至積極挖掘、整理各種文化資源,以保證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目的地的文化傳承能力。該指標分值由專家打分獲得。
技術環境(S15)是指與旅游目的地文化傳承有關的社會科技環境,如相關技術人才的供給、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等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化傳承起著積極或阻礙作用。旅游帶動的區域交流,往往在進行文化、經濟交流的同時,也推動著科技交流,從而使目的地的技術環境得到改善,進一步增強目的地文化的傳承能力。該指標分值可由專家打分獲得。
四、指標權重的確定和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度的計算
由于上述15個評價因子對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本文采用德爾菲法對各等級評價因子權重進行調查,并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各因子的權重值。
首先,我們向省內旅游局、文化局、高等院校的相關專家50人發出專家調查表,收集到專家的評價后,取其平均值,給出對于各指標兩兩之間相對重要性的判斷,這些判斷是通過引入表2所示的1~9標度方法用數值表示出來的,由此寫出判斷矩陣。
五、青島啤酒文化變遷的量化分析
青島的文化內涵是在古齊文化與歐陸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的,這種文化的特征就在于消費文化、通俗文化和狂歡精神的結合。從青島市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看,青島表現出的與其它城市不盡相同的文化特征集中體現在青島的啤酒文化上。自1903年日爾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分公司成立,啤酒就與青島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百余年發展,青島啤酒成為青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完全融入到市民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特別是自1991年第一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從當時只有30萬市民參加發展到今天300多萬國內外游客參加,啤酒節已然成為青島文化的象征,并作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啤酒節使青島在海內外具有一定的認知度和影響力。2003年8月青島啤酒博物館落成,2005年青島登州路啤酒街改造完成。可以說,啤酒文化已經成為青島特有的文化景象,成為青島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隨著旅游業的迅速興起以及大量旅游者涌入,啤酒文化在給青島帶來可觀經濟收益的同時,其自身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同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變更也在影響著啤酒文化的變遷。
在2004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8月期間,筆者兩次采用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分別對200名相關人士(青島市民,旅游局、文化局和公安局工作人員,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和學生,旅游者)進行調查,通過整理和修正調查結果,得到青島啤酒文化變遷的量化評價表(見表3)。
調查結果表明,在這三年間,由旅游發展引起的青島啤酒文化的變遷度為CC=11.41%,具體變遷表現在:
文化基本屬性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甜頭”,使青島越來越重視啤酒文化的塑造和培養,其文化個性日益突顯,變遷度為17.04%;受眾規模大幅度增加,變遷度為28.56%;同時,啤酒文化資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但是由于啤酒文化不斷向外傳播,大連、哈爾濱、北京等地相繼舉辦啤酒節,青島啤酒文化的稀缺性明顯淡化,變遷度為-16.94%。
文化效用方面:根據調查結果,在旅游業的帶動下青島啤酒文化的經濟效用顯著增長,其創收能力和就業創造分別增加了10.24%和20.09%;其社會效用卻呈現下降趨勢,游客醉酒事件逐年增多、文化審美感染力日漸減弱等現象表明,啤酒文化的美感、道德約束、教化作用正在弱化。
文化傳承能力方面:青島啤酒文化隨著啤酒節等大型活動的拉動,三年來知名度、競爭力、成熟度有顯著變化,分別提高15.76%、17.87%和33.85%;同時,青島市民對城市的啤酒文化表現出越來越高漲的自豪感,文化認同感上升了2.54%;得益于青島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技術的引進,啤酒文化的政策環境和技術環境也有所改善,分別增加5.12%和26.04%。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旅游業的發展對青島啤酒文化的變遷基本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在文化稀缺性、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約束等方面有著不良影響。
六、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量化結果的應用
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量化結果能夠在政策法規制定、目的地經濟發展規劃、旅游項目規劃等方面得到應用。根據前文所述的方法,可以求得各二、三級指標的變化率,以明確旅游目的地文化變遷的方向及程度,即確定其是正面變化還是負面變化以及變化大小,并結合定性分析,得出旅游給目的地文化究竟帶來多大的影響。同時,還可結合實地調查確定負面影響源頭及渠道,在旅游規劃和經營管理中,采取一定措施,對負面變化進行控制。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經營者在樹立起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上,根據量化結果得出的一般經驗制定出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嚴格實施,并給予違反規定者相應處罰,以保證旅游目的地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蕾蕾.跨文化傳播及其對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認同的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2):95-100.
[2]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8.
[3] Pizam,Reichel and Stein.Tourism and Crime:Is there a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0(3):7-10.
[4] 黃建軍.昆明旅游犯罪研究[J].旅游學刊,2000(3):60-64.
[5] Paul Brunt,Paul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493-515.
[6] 戴凡,保繼剛.旅游社會影響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學英語態度為例[J].人文地理,1996(2):37-42.
[7] 鄭向敏.旅游對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J].旅游學刊,1996(3):44-47.
[8] 馬曉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6):104-107.
[9] Glenn Kreag.The Impacts of Tourism[EB/OL]. http://seagrant.umn.edu/tourism/pdfs/ImpactsTourism.pdf,2001-4.
[10] 鄭媛媛.國內旅游影響因素分析與模型評估[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63-68.
[11] 姚艷虹,趙建軍.旅游對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8(5):62-66.
[12] 郭英之,姜靜嫻等.旅游發展對中國旅游成熟目的地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感知研究[J].旅游科學,2007(2):23-28.
[13] 宣國富,陸林.濱海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亞市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02(6):741-746.
[14] 潘秋玲.旅游開發對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應研究――以西安為例[J].旅游學刊,2005(6):19-25.
[15] 劉燕.旅游業的發展對麗江古城社會文化的影響[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增刊):29-32.
[16] 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出版社,2001:98-132.
[17] 丹尼遜?納什著,宗曉蓮譯.旅游人類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21-2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n Empirical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al Changes
ZHANG Guanghai,GAO Lehua
(Department of Tour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o evaluate the contents,direction,degree and reason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this paper design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AHP method to access indicators weights and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cultural changes,the paper takes beer cultural Changes of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3
關鍵詞: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
1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的背景及現實意義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務院出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發展旅游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與《關于加強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兩個文件,旅游業被多個省市區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四川,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大力發展旅游,并有致力于建設四川旅游環線的格局。從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看,小眾旅游興起,消費者追求個性化、差異化、新穎化的旅游形式,傳統的觀光型旅游逐漸向文化型旅游轉變,同時探尋文化的參與性、體驗性、內涵性。從四川現有的酒文化資源來看,資源豐富且內涵深刻,包括以原料種植、釀酒技術、酒俗酒禮等為標志的特色酒文化模式;以酒文化與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相結合形成的次區域酒文化品牌;以“酒圣節”“酒博會”“老窖封藏大典”等集營銷、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新型酒文化產業等。然而,各區域酒文化旅游資源尚處于散碎狀態,資源開發同質化和浪費等問題嚴重。而今又正處旅游發展的大好時機,若將川酒文化融入旅游開發中,以區域合作進行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將實現文化業和旅游業的共同繁榮。
2川酒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的文化基礎
2.1物質文化川酒物質文化是指與川酒生產與營銷、消費活動相關聯的物質設施體現出來的文化成分。如名酒名鎮、釀酒遺址、酒文化博物館等。(1)名酒名鎮。四川地方政府和知名白酒企業積極推動構建產城結合的文化區域。以“六朵金花”為核心,將一批各具特色、凝聚白酒文化的歷史名城古鎮打造成承載名酒文化的白酒名城名鎮。以川南民居建筑風格和瀘州老窖文化為特色的瀘州老窖•黃艤鎮;如以典型農耕文化為特色的五糧液歷史文化街區;以宮廷酒文化和盛唐建筑為特色的劍南春•劍南鎮;以赤水河文化和自然生態風光為特色的郎酒•二郎國際白酒名鎮;以川西民居風格的酒館酒亭、老街老巷為特色的水井坊•水井坊街區。此外,還有沱牌詩酒文化名鎮、江口醇•小角樓•江口鎮、文君莊園等。(2)釀酒遺址。四川古老釀酒遺址與出土古舊文化遺存豐富,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具有較高人文觀賞價值。如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是中國建造年代最久的古窖池群;水井坊遺址的史學價值可媲美“秦始皇兵馬俑”;劍南春的“天益老號”是始于南齊時期的古老的釀酒作坊;五糧液老窖池遺址是我國現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之一,是中國歷史釀酒工藝和傳統的重要實物遺存,具有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沱牌鎮的“泰安作坊”被稱為“中國酒文化的活文物”。(3)酒文化博物館。五糧液集團早在1984年建造的花園般的規模宏大的“十里酒城”,成為四川的一大人文旅游勝景。成都水井坊博物館將實際生產過程和展示陳列完美融為一體。瀘州老窖博物館陳列著出土文物展覽、傳統釀制技藝展示、瀘州老窖現展史展覽等。劍南春酒史博物館主要收藏和展示與劍南春有關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2非物質文化。川酒非物質文化體現在與川酒相關的精神、行為、人物文化等方面。如悠久的歷史、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禮俗習慣等。(1)源遠流長的釀酒歷史。川酒可考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傳說中的古蜀國蠶叢、魚鳧時代。在廣漢三星堆古蜀都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從這些釀酒器皿所采用的高頸罐特點來看,此時蜀人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秦漢時期,蜀郡壬褒在其《僮約》中規定其家僮“欲飲美酒,才得沾唇漬口,不得傾杯覆斗。”在東漢畫像磚上出現的制酒圖證明蒸餾酒也已問世。在西漢,已有批發酒的商鋪和零售的小店,如“文君當壚”。明代,川酒仍保持名酒眾多的特色,清代,川酒釀造工藝走向成熟。到近代,川酒發展迅猛,成為中國白酒的主要產區。(2)獨具特色的釀制技藝。川酒傳統釀造技藝是養窖、制曲、發酵、勾調及陳釀等幾大技藝系統的集合體,在這幾個環節上,瀘州老窖、郎酒、五糧液、劍南春等各具特點。以窖池發酵的方法追溯到何時尚無定論,具有相對較長釀造歷史的窖池多為濃香型白酒的泥窖窖池。如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川酒傳統制曲技藝分為大曲曲藥與小曲曲藥制作技藝。傳統發酵主要是含淀粉原料在微生物及酶復合作用下轉變為乙醇的重要工藝環節,主要分為濃香與醬香兩種,而釀造過程中的勾調是一門極具個性的傳統技藝。川酒傳統陳釀技藝中尤以郎酒、瀘州老窖的利用恒溫恒濕的天然溶洞、山洞儲酒較為典型。(3)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香醇厚的川酒浸潤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深入到生產、習俗、禮儀等諸多領域,形成豐富多樣的酒俗、酒禮、酒歌、酒詞、酒詩等民俗內容。一是節日飲酒習俗。川酒是四川人品格精神、禮儀智慧的載體、巴蜀文明的符號。四川人喜歡飲酒,一年四季無時不酒,在重大節日更是必飲。如除夕夜喝“團年酒”,全家聚餐并向長輩敬“辭歲酒”。正月里喝“春酒”,合家歡慶,祈福美好生活。中秋節喝“團圓酒”或“桂花酒”。而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皆有飲酒活動。二是少數民俗飲酒習俗。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境內有傈僳族、苗、羌、藏、彝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形式多樣的酒種,其飲酒習俗也非常特別。如傈僳族人早晨起來就要從酒壇舀上一碗酒,再炸一點玉米花下酒,就算吃過早餐。彝族飲酒時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且男女老少皆能飲酒,大家依次輪流喝,稱作“轉轉酒”。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從傈僳族的“早餐酒”到彝家的“轉轉酒”,從土家族的“咂酒”到羌族的“順酒”、苗族的“攔路酒”等,展現著川酒豐富多彩的飲酒習俗文化。
3以川酒文化為基礎的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策略
3.1凝心聚力,夯實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基礎。近年來,伴隨國家區域合作戰略的實施,區域合作態勢突顯。四川省各市州要緊抓歷史機遇,力爭形成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聯盟,在區域合作潮流下共謀川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在合作中,凝聚共識,夯實區域合作基礎。一方面,樹立整體發展意識。長期以來,四川省各市州發展酒文化旅游都是以開發本地區的酒文化旅游為主。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目標要求,指出要“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聯系緊密的經濟圈”。且抱團發展的區域合作在資源配置方面優于單打獨斗的區域競爭。因此,要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必須樹立整體發展意識,立足長遠發展,實施區域合作戰略。另一方面,要樹立合作共贏意識。各市州的某些酒文化資源形式相似,如酒文化博物館等,導致同質性競爭嚴重,規模效益難以突顯,削弱川酒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性川酒文化節,抱團尋找發展機遇。同時,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市州將酒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產業來抓,在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中互惠共贏。3.2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川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參差不齊,景點分布散亂,精品旅游線路尚未形成。要提高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的整體競爭力,必須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從目前各市州的酒文化旅游產業規劃來看,鮮有考慮區域酒文化旅游產業的合作與整體發展。因此,以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為契機,在合作基礎上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區域內的川酒文化旅游產業。以“六朵金花”所在城市為依托,加強重點景區規劃,構建特色旅游組團,改善交通條件,建設精品旅游線路,促進區域川酒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此外,為保障合作規范有序,應積極成立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規劃小組,出臺《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規劃》,從而使科學布局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有據可依。3.3整合資源,打造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品牌。打造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品牌,必須充分發揮各市州酒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互補性優勢,為品牌產品統一進行形象塑造與宣傳、營銷推廣與服務。一是產地資源整合。突破傳統的白酒廠區參觀的形式,通過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文化產業化相結合,整合區域詩詞、書法、音樂、繪畫、山水、民俗等,將“名節、名山、名水、名人、名景”作為名酒的品牌背書,向旅游者傳遞品牌。注重消費者感受,利用大型民族節慶活動推動品牌營銷和造勢。開發體驗式酒文化旅游產品,讓游客參與到制曲、烤酒等體驗活動中,形成酒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優化游客的消費體驗。以酒街、酒鎮、酒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酒莊等酒文化旅游新載體,各企業、各酒種、各市州共同塑造川酒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而品牌授權、平臺搭建、資本注入、廣告植入、營銷捆綁、市場對接等運作方式也將不斷在區域合作中進行資源整合。二是旅游線路整合。形成酒文化博物館、自然風光、酒文化體驗園、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線路組合,提高文化整合度。以文化之旅、觀光之旅、休閑社交之旅等為開發主線,形成自由的以酒文化為主,涵蓋文化體驗、節事活動、商務考察、養生度假等相組合的產品。同時,以酒文化之旅推動區域內交通、餐飲、娛樂、房地產等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的發展。3.4加強領導,理順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實施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是既復雜又龐大的工程,需多部門多主體同心協力精誠合作,倒逼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才能推動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的落實。一是建立切實可行的決策機制。針對川酒文化精品旅游區、旅游線路的開發形式和發展規劃,建立科學的論證、備案與審批制度,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并重,并提高開發使用的效率;二是完善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的管理與協調機制。如成立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工作小組,充分發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政策互惠、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的作用,為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搭建平臺。此外,理順政企合作機制。既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保證合作機制的合理運行。
4結語
綜上所述,川酒文化旅游產業區域合作發展,有利于酒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區域內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技術、人才的溝通和交流。通過開展川酒文化旅游區域合作可以吸引大量資本(人才資本、資金資本和建設物資等)的集中投入,提高酒文化旅游地區資源的配置效率,調整酒業的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潛移默化中實現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形成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以此提高四川名酒產地的城市競爭力。
作者:牟紅 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許雪.瀘州酒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馮健,陳文.川酒傳統釀造中的文化遺產因素分析[J].中華文化論壇,2009(1).
[3]牟紅.川酒文化概述[J].酒城教育.2016(4).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4
以歷史文化為引領,實現教育功能與產業功能的雙豐收。以文化為核心的紅色歷史文化,是遵義的第一品牌文化。只有舞活這一龍頭,才能帶動遵義文化的全盤搞活。因此,要整合以會址為核心的文化資源,實施整體性、系統化的建設開發,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凝聚力量、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以遵義市紅色文化旅游集團公司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
同時,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吸引來的大量人氣,深度挖掘具有影響力的黔北地域歷史文化,延伸歷史文化產業發展鏈條,實現地域歷史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共同騰飛。
以酒文化為載體,推動酒文化產業和白酒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國酒文化是國酒茅臺的靈魂。因此,要保持茅臺酒旺盛的生命力、推進遵義白酒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是傳承和弘揚國酒文化。從這個意義講,我們應該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挖掘國酒文化,打造茅臺古鎮,呈現古老的酒窖、酒坊、酒禮、酒儀、酒俗,以每年一次的酒文化節為媒介,為酒博覽和酒交易搭建更寬廣的舞臺。由此,也帶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以文化產業園區為引力,形成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遵義有區位優勢,遵義以廣播電視和報刊發行業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目前已有一些文化要素正期待遵義有文化產業園區可進入。遵義應該順勢而為,以優厚的園區政策吸引文化企業進駐發展。園區主要規劃發展印刷及平面設計、動漫和影視制作、會展策劃等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品交易等產業項目。與之相呼應,加快推進以廣播電視和報刊發行業為主的文化傳媒集團的建設發展。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5
一、由來
2004年6月吉林省博物院得到文物征集的信息:遼寧省錦州市陵川酒廠出土了道光年間的貢酒。經多方的努力與溝通,酒廠同意捐贈貢酒于我院。據考證,此酒是1996年在遼寧省錦州市陵川酒廠原廠址拆遷時發現的,一共出土了4木酒海原酒,每酒海內藏酒1噸。木酒海口和壁面用鹿血、香油蘸多層宣紙裱糊封存,在宣紙及出土的附屬物上依稀可見“大清道光乙巳年”、“同盛金”的字樣。酒海以紅樺木制作,長2.62米,寬,1.31米,高1.64米。經國家文物局、錦州市人民政府組織考古和釀酒專家鑒定為1845年的穴藏貢酒,世界罕見的珍奇國寶,符合國家食品衛生的飲用標準,命名為“道光廿五”。2004年8月在吉林省博物院舉辦了捐贈儀式,遼寧省道光廿五集團滿族釀酒有限公司捐贈吉林省博物院“道光廿五”貢酒1瓶,及皇宮御用盛酒器——釉下彩青藍花瓶1件。1998年7月“道光廿五”貢酒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2003年7月500斤貢酒在羊城拍賣了558萬元。
二、鑒定與研究
鑒定與研究密切相連,實質上鑒定的過程就是進行研究的過程。文物的內容性、典型性、液體性是鑒定和研究酒類文物的唯一標準和尺度。
1.內容性。即歷史的背景和情節性。就是指對文物年代的準確判定,宏觀地闡述文物的環境及條件,透徹地分析文物的歷史作用及意義,科學地評估文物的歷史價值。如“道光廿五”貢酒,穴藏了166年,是“同盛金”燒鍋留下來的遺物。“同盛金”為陵川酒廠的前身,始創于清嘉慶6年(1801年),由錦州城北羅臺子屯滿人顯貴高士林創辦,經后人的積極經營和發展,形成了東北地區規模較大、知名度頗高的酒作坊。
2.典型性。就是指文物的代表性及文物個性所反映文物共性的程度。文物的個性和共性相輔相成,共性與個性相互包容相互體現,才能反映出文物的本質特性,這是鑒定酒類文物必須尊重的客觀規律。“道光廿五”貢酒典型性可歸納為三點。(1)清代的皇封貢酒。“同盛金”創始人燒鍋高士林持有清朝的赦封龍票,屬于皇封酒作坊。在陵川酒廠原廠址的一根清代松木房梁上發現雕刻文字;“赦建同盛金燒鍋深蒙嘉慶爺隆恩國可一日無君大內不可無同盛金大清嘉慶13年沐手恭錄”。這證明從嘉慶13年開始“同盛金”生產的酒正式走上了宮廷宴席。(2)世界穴藏時間最長,并可以飲用的白酒。1997年英國吉尼斯總部認定,“道光廿五”貢酒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窖貯時間最長可以飲用的穴藏貢酒。陜西西安出土的26千克“西漢美酒”距今2000年,但經過化驗分析,已經失去了酒的飲用價值,含有一定的銅和重金屬離子,對人體有害。清代中期的杭州“袁德順”酒作坊遠近聞名,但只有遺址沒有酒。1662年康熙元年晉商孟子敬在盛京興建了“義隆燒鍋”,雖然為朝廷貢酒,但宮廷用量較少。即使是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茅臺、五糧液和大泉源也沒有留存距今上百年的酒。由上可知“道光廿五”貢酒確為穴藏時間最長可以飲用的貢酒。(3)滿族釀酒工藝。“道光廿五”貢酒的釀制沿用了滿族先人糜子酒的釀酒工藝,借鑒了松苓酒的(清乾隆飲用的御酒)藥用配方和穴藏方式,采用了集發酵、麴曲、穴藏、啟封一體化的程序,主要原料有黑殼紅高粱、薏米、谷子、稗子、菌種等,經過長時間的發酵蒸餾,釀成濃香型的美酒。其悠久的釀酒工藝,獨特的釀兌秘方,是踏入清廷大門的密鑰。
3.液體性。上文提到“道光廿五”貢酒屬于液體文物中的酒類文物,呈液體狀態,屬三大物質形態之一。在體積、壓力和溫度不變的環境下,隨容器的形狀變化而變化。這是酒類文物區別于其他文物的本質特性。鑒定時要把握這一鮮明的特征,一定要分析其物理化學合成的元素,辨析其結構,否則鑒定就會走入誤區。
三、保護與文化
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酒類文化,是文博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酒類文物的保護是一個新課題,保護的要求標準很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有其規律和特點,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其本質,掌握其規律,順勢利導,就能利用規律解決問題。就“道光廿五”貢酒而論,它能保存至今主要因為:其一,道光帝廉于勤儉,忙于,無暇顧及飲宴之樂。其二,皇封貢酒無朝廷之命不可拆封。其三,穴藏地下黃沙土中,土含酸可防腐。此外單體和分類相結合的保護方法更適合“道光廿五”貢酒及酒類文物。單體保護,是指圍繞文物自身的特點和本質規律所采取的保護方法。因為酒類文物屬于液體文物的一種,液體易揮發,受容器限制,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高溫變成氣體,低溫變成固體。其次,本身具有一定的壓力和體積。所以保護酒類文物應探索其規律和特點,對癥下藥。白酒類文物,一者要了解水和乙醇的構成,水和乙醇都容易揮發,特別是乙醇揮發得較快。這直接影響文物保存的時間。一般白酒類文物應常溫保存,溫度保持在12—15℃之間,濕度在65—80%之間,切忌高溫,防止揮發。光線是酒類文物的天敵,酒類文物不宜存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即使是日光燈也會使酒類文物變質,所以應注意光線的遮蔽效果。因此應將酒類文物保存在黑暗的環境中,置于地下室,保持清潔,避免雜質進入酒中。對于釀制原料的合成要認真對待,區分各種物質的化學成分,例如乙醇可以防腐殺菌、高瓶蓋易霉爛、容器封口要嚴,防止漏酒和跑度。我們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現代高科技產品和手段保護酒類文物,如可剝液體膜。分類保護,指的是將文物按照一定的性質、年代、功用、屬性、價值、來源等區分歸類,便利于管理和研究的保護方法。時代、性質和來源比較適用于酒類文物的分類。從時代的意義講,酒類文物可分為舊石器、新石器、夏代、商代……一直到清代。從來源的意義講,酒類可分類為征集、捐贈、發掘、交換、揀選等。從性質的意義講,酒類文物可分成白酒、啤酒、果酒、藥酒等。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分類方法,在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總之一切的分類方法,都是為了酒類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研究。研究酒類文物,必須探討酒文化。“道光廿五”貢酒與酒文化息息相關,并在中華民族酒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酒文化的傳承和意義范文6
中國陶瓷和白酒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向號瓷之國”,中國是陶瓷的故鄉,也是白酒的故鄉,將白酒和陶瓷這兩個代表東方文化的元素放在一起,的確是一個完美的組合。盡管陶瓷酒瓶整體成本比玻璃瓶高出不少,但在白酒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突出白酒品牌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已經成為白酒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個性化包裝也越來越受到廠家和設計策劃者的高度重視。“酒以瓷貴,瓷以酒香”,陶瓷具有完好的密封性能,釉料光潔,能夠保護白酒長期保存不變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白酒廠商愿意花心血花財力把白酒的載體――陶瓷酒瓶設計好。好酒配好瓶,制作精良的陶瓷工藝酒瓶不僅能彰顯艷美酒色,而且提升了美酒的價值,讓美酒身價百倍。
這些年在國內,出現了很多專業設計生產陶瓷酒瓶的企業,他們為推動酒瓶設計作出了很大貢獻。當今陶瓷酒瓶設計是文化性和技術性的完美統一,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工藝品,其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下列三方面:
一、形體之美
白酒市場上的陶瓷酒瓶形態各異,風情萬種,帶給消費者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陶瓷酒瓶造型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活動,而且也是一種藝術活動。陶瓷酒瓶主要由瓶口、瓶頸、瓶肩、瓶腹、瓶底五個部分構成,造型的點、線、面、氣韻等要素的處理成為酒瓶造型美觀與否的關鍵。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工藝技術,從原始粗獷的打磨手工石器,到奢華精致的唐代玉器,到巧奪天工的明清家具,再到當今的熱門建筑,我們的前輩留給我們不計其數的經典器物造型,這些造型均可點燃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圖1)。
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設計思潮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設計師的藝術創新煥發出新的魅力,越來越多地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推崇,中國風設計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新的浪潮。設計師在對原造型傳承地同時,通過提煉、概括、再創作等手法對原造型加以藝術處理,巧妙融入自己的設計思想,從而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的陶瓷造型來。如茅臺水立方酒瓶就是以國酒茅臺的悠久歷史文化與水立方現代建筑科學完美的結合體。國酒茅臺,體現了水在白酒形態上的至高價值;水立方,突出了水在建筑形象上的至高境界。水立方,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功能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建筑,被世界媒體贊為“夢幻水魔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水立方體現了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思想,實現了傳統文化與建筑功能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奧運會公平公正的競技風范。酒瓶造型設計以水立方結構為造型,方方正正,是奧運精神在設計上的傳承和延續,陶瓷酒瓶通過瓷器專家多次技術創新研制而成,堪稱陶瓷工藝精品,把“水,至柔卻至強,不爭卻勝萬物”的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整體瓶身為深藍色,工藝精致,釉面光凈晶瑩,突出了“智者樂水,境界非凡”的藝術氣質。在裝飾上,以經典的蜂巢進行瓶身裝飾,彰顯出水立方最為經典的表面特征和高雅格調,并在包裝上進行延展,給人耳目一新的全新美的享受!極具現代感的造型和精致的裝飾讓人愛不釋手,印象深刻,這樣的設計當然容易獲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水立方品牌的成功問世,也為商家在品牌策劃推廣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圖2)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千千萬萬,我們有責任將這筆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以創新的眼光兼收并蓄,大膽創新,設計出更多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陶瓷酒瓶來。
二、裝飾之美
在陶瓷酒瓶造型確定后,就可以進一步對陶瓷酒瓶進行藝術裝飾。常用的裝飾方法主要有紋樣、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方式,畫面往往集名山大川、神話傳說、民俗風情、歷史典故等于一身,瓶體上的風景人物、書法藝術等圖案記載著酒的歷史典故、產地等信息,讓消費者領略到中國酒文化的藝術價值(圖3)。
中國傳統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紋樣,這些紋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塑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如江西四特東方韻系列酒是由四特集團“打造差異化香型第一品牌”的核心產品,其消費對象直接針對中、高端人群。其陶瓷瓶身簡潔大方,圓潤飽滿,造型優雅,如其“雅韻”系列陶瓷酒瓶就選用了通體藍色,采用了局部描金的方式進行裝飾,在紋飾上采用傳統牡丹花紋飾于瓶腹正面,雍容而富貴,視覺變化上帶給人悠長的回味,瓶頸采用如意紋與蕉葉紋,簡潔大方,意韻豐富;瓶部底端用蓮花紋裝飾,寧靜而悠遠,瓶身中間以精心設計的“四特東方韻”裝飾文字突出其品牌,字體設計含蓄婉轉,氣韻十足,具有濃郁的中國禪味。整體格調高雅,氣度非凡。“雅韻”系列將其產品“色香”的氣質表現地恰到好處,體現出濃郁的東方韻味和鮮明的時代精神,而陶瓷酒瓶這一重要載體,也突出了江西鮮明的地域特色,東方韻系列產品大大提升了四特酒的品牌價值和整體知名度,為其產品搶占白酒高端市場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另外,繪畫和書法也是陶瓷酒瓶裝飾的主要方法,如景德鎮燒酒瓶創意工場設計的很多酒瓶就是以陶瓷繪畫為主,雖然陶瓷繪畫種類有青花、新彩、粉古彩等區分,但是其繪畫規律基本符合國畫規律,經過設計師和陶瓷畫家構圖、色彩技法等各方面的設計,使繪畫和陶瓷造型渾然一體,相印生輝,通過繪畫裝飾使陶瓷酒瓶更具有豐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圖4)。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之一,同樣也普遍地運用于陶瓷酒瓶包裝上,如四川舍得酒業出品的舍得酒,瓶身造型設計莊重大方,古樸自然,色彩采用了黑白對比,對瓶身“舍得”二字主要采用顏楷書法表現,字體蒼勁有力,意境悠遠,巨大的反差有力地詮釋了“合中有得,得中有舍”的智慧感悟,體現了中國深厚的哲學辯證思想,也詮釋了其深厚的品牌內涵。另外雕刻也是我們常見的裝飾方法,雕刻出來的陶瓷酒瓶不僅在視覺上具有豐富的沖擊力,而且更加具有立體感,可以讓人們細細把玩體味。
三、意境之美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意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的核心范疇,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意境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陶瓷酒瓶在造型,色彩,裝飾,品牌名稱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意境,或古樸,或唯美,或高雅,或豪放,人們也會 根據不同聚會場合選擇不同的品牌,其意境塑造將直接影響到人們聚會的心情和情調。
“自古無酒不成席”,自古酒文化和文學藝術之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在席間吟詩作對,潑墨揮毫,留下了許多佳話,許多藝術家因醉酒而獲得了藝術的巔峰狀態,這是中國古代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靈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關酒的傳世詩作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在繪畫界和書法界,“吳帶當風”的畫圣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動筆,醉后揮毫灑墨。書圣王羲之酒醉時揮豪而作《蘭亭序》,而酒醒時“更書數體,終不能及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詩人杜牧早在千年以前就幫汾酒做了一則成功廣告,把酒和詩的意境闡釋得如此美妙,令汾酒名揚天下,千古流芳。
隨著白酒市場的細分,造型獨特,精雕細琢,氣質優雅的陶瓷酒瓶成為商家的熱捧對象(圖5)。陶瓷酒瓶不再僅僅是一個容器,而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一種特殊的文化精神符號,展現出中國高超的工藝性和優雅的藝術性,人們飲酒也不再滿足于酒的口味本身,更重要的是飲酒能夠飲出文化,飲出情調,讓心靈得到凈化和滿足。陶瓷酒瓶集酒文化、陶瓷藝術、裝飾、書畫民俗為一體,常令人達到“酒不醉人瓶醉人”的意境令人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在當今,陶瓷酒瓶收藏也成為了收藏界的新寵,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和市場前景。
白酒產品競爭的最終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是產品品牌中最具個性和最長久的因素之一,而陶瓷酒瓶的形體、裝飾手法和意境之美恰是體現企業文化品位的三個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現代陶瓷酒瓶內涵豐富,可作為文化信息載體,讓酒品企業利用它傳播企業文化,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的認知,拓寬產品的市場銷路,當代陶瓷酒瓶設計的文化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宋曉:《宋代生活器皿設計的文化體現》,《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年第3期。
[2]陳煒:《酒文化對陶瓷酒容器設計的影響》,《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