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1
【關鍵詞】彩葉樹種;景觀;配置;應用
植物是園林景觀構成的要素之一,也是應用最廣泛最不可或缺的材料。人們對城市園林植物色彩的要求愈來愈高,傳統的綠化植物材料品種單一,綠化景觀單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因此應該加強彩葉樹種的應用。彩葉植物因在生長季節內能呈現出鮮艷的色彩而備受人們的歡迎。
一、彩葉植物的定義和種類
彩葉植物是一類在生長季節或生長季節的某些階段全部或部分葉片呈現非綠色的植物,其種類很多,一般分為常色葉植物、春色葉植物和秋色葉植物三大類。常色葉植物是指整個生長期內都能呈現色彩葉色,常見的常色葉植物有:紫葉李、金葉接骨木、紫葉小檗等。春色葉和秋色葉植物只是在生長期某一段時間呈現彩色葉色,常見的春色葉植物有:金葉白蠟、紫葉矮櫻、臭椿等;常見的秋色葉植物有:雞爪槭、三角楓、鵝掌楸、元寶楓、銀杏、黃櫨、漆樹、火炬樹。在北方多提倡用彩葉樹木中的春色葉和秋色葉樹木。
二、彩葉樹木的造景設計與要求
色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植物的葉色和花色以及果色是最重要的園林觀賞要素。彩葉植物景觀是園林中最重要的季相性景觀。因為彩葉樹木色彩豐富,觀賞期長,季相變化明顯,與其他園林組成要素相結合可以創造出各種優美的園林景觀,所以在園林景觀中應該加以廣泛應用。
1、景觀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彩葉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如金葉黃楊、金葉連翹要求全光照才能體現其色彩美,一旦處于光照不足的半陰或全陰條件下,則將恢復綠色,失去彩葉效果,影響景觀設計效果。
2、景觀設計時不同色彩彩葉樹木與背景植物合理搭配,才能獲得最佳觀賞效果。如紫紅色的紫葉矮櫻與金黃色的金葉榆的搭配是彩葉樹木之間互為背景,再如在松林前叢植雞爪槭,或在大草坪中孤植銀杏,在綠色的背景襯托下秋季能顯得格外動人。
3、在確定好彩葉樹種后,設計時還應注意它們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如在建筑前或立交橋下,為了與環境相適應,應經常在平面上采用圓形、曲線形等幾何圖案,在立面上采用直線形、拱線形或波浪形。在大草坪上,可進行大面積的色塊或較大體量的孤植。
4、景觀設計為曲線或圖案構圖的低矮彩葉灌木需要經常修剪,促進植株枝葉生長緊密而整齊,并保持較多的頂梢新葉。如在大草坪上,紫葉小檗適宜與金葉榆(黃色)等同綠色植物相搭配,可構成美麗的模紋圖案,可廣泛用于城市的廣場草坪、分車綠化帶、立交橋下、交通島綠地、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小區綠地等。這種構景要經常修剪,否則圖案紋樣容易變形,從而影響景觀效果,并且彩葉樹木要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以確保植株正常生長。
三、彩葉樹木的配植形式
1、規則式配植
按照一定的幾何圖形栽植,具有一定的株行距,體現出整齊、莊嚴,適用于規則式園林和需要體現莊重的場合,常常采用的形式有中心種植、對植、列植、環植等。
1.1中心種植。常常栽植在園林設計構圖中心,一般要求樹形整齊美觀,如栽植于花壇中心、廣場中心等。
1.2對植。同一樹種沿構圖中軸線兩側栽植的形式,目的在于襯托主景,也能形成夾景,增加景觀的深遠感,如建筑物前、廣場入口、大門兩側、石臺階兩旁等。
1.3列植。沿著一定的軸線關系的栽植形式,在園林景觀構圖設計時要體現韻律與節奏的動態變化,這樣景觀效果好,主要用于道路兩旁的行道樹、建筑物周圍、防護林帶、水邊種植等。
1.4環植。采用環形、半圓形、弧形的栽植形式。目的在于襯托主景,常作背景用,如栽于花壇、雕塑、噴泉的周圍。
2、自然式栽植
沒有固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自然靈活,富于變化,適用于自然式園林、風景林、庭院綠化,常見的栽植形式有孤植、叢植、群植、林植等。
2.1孤植。孤立種植喬灌木的形式。彩葉樹木色彩鮮艷,可作為景觀的中心視點或引導視線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個體美。因而應選擇姿態優美,樹冠開展,樹形挺拔、雄偉、端正的樹木。配植得體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襯托園林中建筑或山石,常用于庭院、草坪、假山、水邊。
2.2叢植。把彩葉樹木三五成叢地點綴于園林綠地中,是最常用的配植方法。彩葉植物既豐富了景觀色彩,又活躍了園林氣氛,可用于園林建筑的點綴和陪襯,也可用于路旁、水邊、庭院、草坪或廣場的一側。如將紫色或黃色系列的彩葉植物叢植于淺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綠色的針葉樹種為背景,將花葉系列、金葉系列的種類與綠色樹種叢植,均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2.3群植。成片種植同種或多種樹木的形式。主要是為了體現樹木的群體美景觀效果。一般要求長度不能超過50m,長度不能超過寬度4倍以上。而且整個樹群疏密自然,林冠線和林緣線富于變化,林下配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增添野趣,從而形成優美的園林景觀,常用于自然式園林、綜合性公園的園路邊及林地邊緣等。
2.4林植。以塊狀、片狀大面積種植的形式。彩葉樹木成片地種植,構成風景林,獨特的葉色和姿態一年四季都很美麗。由彩葉樹木組成的風景林其美化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單純的綠色風景林,常有自然式林帶、密林、疏林等形式。由彩葉樹木構成的自然式林帶可用于城市周圍、河流沿岸等,可以取得豐富城市景觀的效果,密林一般用于大型公園和風景區,疏林常常用于綜合性公園的休息區。
2.5垂直栽植。五葉地錦等藤本植物秋葉紅艷,是垂直綠化的好材料,可應用附墻式以及裝飾假山石等,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彩葉樹木在園林景觀綠化中的應用前景
園林植物配置景觀應用設計中,彩葉樹木可以豐富構圖、調整色彩、形成絢麗的圖案和不同的季相效果,在園林綠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應用形式多種多樣,發展前景廣闊。彩葉樹木與草本花卉相比,在綠化中栽培簡單、管理方便,一次栽培可以多年觀賞。同時,由于色彩豐富,適合不同季節的景觀布置,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色彩,而且枝繁葉茂,易于形成大面積的群體景觀,是目前園林綠化美化的發展方向和新寵。
參考文獻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2
關鍵詞:度假村;規劃布局;景觀營造;客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1-0019-05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簡介:李傳成(1974-),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建筑師、講師。
1 場地分析及主題探索
本項目位于廣東省和平縣,用地為長扇形,北邊、東邊臨和平河及賓水河岸,西邊臨和平大道,南邊為一城市道路??紤]到度假村的特點及其獨特的環境,本設計以生態自然、休閑娛樂、溫泉休養、寧靜浪漫和客家文化為主題。力圖實現“營造―深處自然,生態而寧靜的休養生息之場所;營造―浪漫、令人無限遐想的人們喜歡逗留的場所;營造―以其特征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所;營造―高度關注并滿足賓客本身特殊需要的場所?!敝O計理念。
2 規劃布局
2.1空間序列劃分
本方案把整個地塊分為四大區域。一是酒店、餐飲、娛樂區,包括旅館、餐廳以及娛樂中心。用地南邊和西邊臨城市干道依次展開為酒店、餐飲、娛樂、寫字辦公,依托城市干道解決復雜的各功能車流、人流的關系;同時是表達令人振奮活力的入口空間和恢宏建筑體量的臨街界面:二是步行休閑商業街,包括濱臨和平河的商鋪、客家文化廣場、客家生態門樓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業休閑場所;三是獨立式度假別墅區,布置在用地中部,臨生態水域而形成的人工綠島上;四是生態水域四部分,是將和平河水引入,形成的自然水景穿插于三大規劃結構之間,表達共用自然的生態理念。方案在空間序列的組織上借鑒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圍合手法,酒店、餐飲、娛樂區和步行休閑商業街一起,圍合出一個巨大的“庭院”空間。這“庭院”內有湖有島,有曲徑小橋與外部相連,可謂別有洞天。“庭院”還可以通過沿河商鋪的平臺形成借景,欣賞和平河的美景,而“庭院”本身也為酒店、步行休閑商業街提供景觀,成為它們的后花園。
2.2道路交通
出入口布置:用地南邊由東到西依次布置步行休閑商業街主入口、商業停車入口、商業計程車臨時停靠點、別墅入口、酒店出入口;用地西邊由南至北布置餐飲、娛樂主入口、餐飲、娛樂地庫入口、步行休閑商業街主入口。
流線組織:旅館車流在用地南邊進、出形成環路,車輛進入門廳停靠、下客,而后前行進入地面停車或地下停車庫。別墅主入口設在用地南邊中間,亦為VIP入口,設置景觀入口迎接人流,賓客下車后經景觀廊道,過曲橋進入別墅區。
餐飲、娛樂主入口設在西邊,面對和平大道,考慮車流靠近主入口方便下客。地面設大面積停車場,與旅館兼用。
辦公及后勤入口,用地西邊設辦公和后勤入口和地下車庫入口,同時設員工自行車入口,并考慮寫字樓、后勤辦公地面停車。
步行街人車分流,在東南端步行街的盡端設地下車庫入口和地面停車場。用地東南邊設計程車停靠點,從而實現商業街人車分流。商業街人流從西北、東南及客家文化廣場架空層進入,形成入口廣場、架空層、節點廣場、濱水步行帶等,層次豐富、空間變換的步行引導空間。
靜態交通:方案設置立體化靜態交通系統。用地西邊設大面積地面停車滿足餐飲、娛樂、旅館停車,東邊設置商場地面停車,北部設后勤停車,同時設大面積地下停車。地下還設置了自行車停車。
3 景觀及特色空間的營造
在景觀設計中依據自然、生態和人性化原則,強調基地人文、地理環境,突出生態主題。通過不同層次空間領域的處理,在設計中引人自然、體現自然,并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精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人們營造一自然生態而寧靜的休養生息之場所。通過坡屋頂以及方圓形體組合等客家傳統建筑元素和語言的引入,力求反映客家文化特色,探索景觀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3.1自然環境
方案將自然環境作為設計的起點和歸宿,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和回應。在設計中吸取中國古典園林“本于自然”的特色,突出和平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力求使建筑融入自然,營造和諧而寧靜的度假環境。注意建筑體量的控制,利用形體的穿插變化和裝飾構件的靈活分隔未減小體量感。建筑多呈舒展的流線型,沿河展開,具有良好的親水視野。在鄰水處設置木頭椅、綠化休息區、垂釣區等營造詩情畫意,湖光水色,盡收眼底。溫泉是大自然對這塊土地的恩賜,也是本項目的核心。設計中引水進入場地,環繞別墅,使每棟別墅都有自己的溫泉。酒店的客房也有半室外溫泉。對游客來說,臨湖享受自己的室外溫泉,自然就在身邊,身心與湖光水色連為一體。由自然風景圍繞的土地,具有南國風情的棕櫚樹,通過曲線的體塊鑲嵌在樹木河流之間的建筑群,帶有溫泉的客房,樹木掩映中的別墅,優雅的河岸,這些元素將賓河、原始的自然環境充分融入規劃設計中。度假村與自然交織成隨機和諧狀態,為久居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了自然、平和、寧靜而浪漫的休養生息環境。
3.2外部空間
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中,將中國古典園林的可游性以及借景手法與現代商業建筑的趣味性、可達性和連續性等處理方法相結合,并積極體現鮮明的地域文化及氣候特征。整個度假村仿佛一個優雅的江南園林,酒店、餐飲、娛樂區和步行休閑商業街一起,通過曲線的形體相圍合。圍合以外為動區,主要是酒店、商業街等的出入口。圍合以內為靜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庭院”空間。“庭院”中引和平河水成人工湖,湖心的小島上,別墅鄰水分布,圍出中心廣場,作為別墅區的公共活動平臺。靜處可修身養性,賞水觀景;動處可游覽購物,曲徑探幽,領略客家風情。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構成渾然一體的外部空間框架。
建筑通過曲線的體塊,穿插圍合的組合方式等,將基地劃分成各具特色的外部空間序列。各區域之間是保留的樹木、河道、廣場道路、連廊等景觀小品,形成隔而不斷、有機聯系的外部空間環境。旅館以一個C字型的體量面向南面的城市道路,界定出U型的主入口,結合樹陣和雨棚,構成引導空間。商業步行街通過一線狀、弧形、半開敞的步行街和對稱、封閉圍合的直線街,構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廣場。游客可從西北、東南或客家文化廣場的架空層進入,在這里游逛、購物、體驗客家風情。在人造湖邊、沿和平河邊長達700m的濱水帶,設置為生態、景觀步行街。商業店鋪設開敞外廊、平臺朝向和平河,視線開闊,平臺上覆蓋張拉膜,同時設架空層,與河岸的綠化樹木及小品相結合,形成連續的空間序列,共同營造觀景、交往、購物的空間主題。 `
3.3建筑的灰空間(共用模式)
酒店綜合體的三個建筑實體相互穿插圍
合,構成豐富的空間。在東邊,旅館棟和餐飲建筑一起圍合出一處面向人工湖的幽靜空間。玻璃的頂棚使它有別于露天的廣場,形成半室外的灰空間。這里視線開闊,景觀優美,可欣賞近處的人工湖景和遠處的和平河景。在此設置半室外茶座,結合棕櫚樹陣,營造既內又外的休閑、聚會的交流場所,達到空間的多功能共用。在沿河展開的商業店鋪中,設置多處朝向和平河的平臺,上覆蓋張拉膜,同時設架空層,形成灰空間,為游客提供休息交流場所,使商鋪中游客的行為保持連續性,同時引入河岸景觀,活躍商業環境。
3.4浪漫的內部空間
室內設計充分結合建筑設計空間的特點,追求寬松休閑的氣氛和浪漫的韻味。盡量體現地域文化的特色,運用傳統的裝飾材料,融合鋼、玻璃等現代材料。用優雅的弧形線條及客家文化元素,結合色彩的搭配,營造浪漫的內部空間環境。
4 單體及細部設計
建筑單體的設計強調反映地域文化的獨特浪漫的建筑元素運用以及與現代空間組織觀念的融合,傳統的材料和現代技術的對話。
4.1酒店綜合體:采用分散設計手法,三段“C”字型型體穿插組合,形成聯系緊密又互不干擾的各個功能區。形體舒展,內部房間采光、通風、視線好,在兩邊城市干道均形成對稱、迎合之勢。
旅館坐北朝南,一層設公共大堂、會所、餐飲,大堂為一流動空間,結合二層上空,非常富于變化。二、三樓為溫泉客房,四、五層為行政客房和總統套房。標準間為一間半形式,集居住、療養、會客于一體的高檔豪華客房。標準層突出垂直交通空間的景觀性,設有旋轉觀光梯和景觀電梯。
餐飲大廳為中間聯體,面對西邊城市干道。西邊眺望城市街景、東邊眺望和平河水景。大宴會廳前設前庭,視線開闊,為一理想的交往空間。設于一層和二層的中餐廳、豪華包間注重與外部空間聯系及視線景觀。
娛樂區設桑拿房和KTV包房,主入口設于北端,入口經架空層進入,較私密,而接待大廳跨兩層,氣派豪華。樓層的桑拿房和KTV包房都遵循主入口、接待區、大廳、私密單元的空間序列。寫字樓、集團辦公設于玻璃圓臺體和主樓連體內,五層以下為寫字樓、五層以上為集團辦公,都為大空間靈活分隔,設觀光電梯和開敞外廊相連。
4.2商業步行街:突出景觀性和客家文化特色,由一線狀、弧形、半開敞步行街和對稱、封閉圍合的直線街組成。坡屋頂、方圓形態等客家文化元素的運用――門樓,主體為兩層,局部架空或設置二層平臺,空間開敞,與自然融為一體。商鋪通過二層敞臺、伸出水面的挑臺以及張拉膜,形成垂直和平河軸線,加強形體與空間向水中的延伸感。建筑群采用反映客家文化的黑白灰,黑瓦、白墻、黑色基座,色彩深沉而優雅,極富有個性。
4.3高檔別墅:將別墅區布置于人工湖的中心島上,與其他部分保持聯系又相對安靜。各別墅單體沿島周邊布置,外邊共用水域,內部共享綠化,景觀、功能完美結合。每棟別墅都有自己的溫泉,溫泉往往位于室外,是一個開敞的,風景優美的環境,使人們在泡溫泉的同時能感覺到與外面的景色緊密相連。別墅采用坡屋頂形式,設架空層支撐于水面,輕盈舒展,突出水的環境特色。
5 結語
強調生態主題,反映地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筑設計的結合,是當前旅游度假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和平度假村的規劃設計的分析,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索,希望能為旅游度假建筑設計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3
關鍵詞:高速公路 生態 綠化
中圖分類號:F54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064-02
1 公路生態學的歷史來源及含義
1.1來源
“生態”一詞來源于希臘“Oikos”一詞, 意思是“家”或“住所” 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首次提出了生態學這一名詞,并于1886 年創立了這門學科。2002 年美國景觀生態學之父, 哈佛大學教授Forman聯合來自交通部門、生態環保部門的14位科學家, 在經過2年多詳細耐心的全球范圍內的文獻檢與案例研究之后,出版了專著《道路生態學:理論與實踐》(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當今時代,生態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目前, 隨著國家對高速公路環境保護的不斷重視, 對公路生態學的探討和研究也在隨之展開。
1.2國外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發展概況
國外很早就開始重視公路的景觀和綠化設計,1965年美國制定了《公路美化規定》,1975年,前蘇聯制定了《建筑和景觀設計規范》,日本于1965年頒布了《日本干線公路環境保護法規》,又在1976年制定了《公路綠化技術基準》。
自20世紀70年代起,各國的公路綠化又逐漸開始以生態恢復為目標。70年代以來,國際道路會議將道路和環境問題作為一項重要議題來討論;自2001年開始舉行的國際生態和道路會議(ICOET),每兩年一次集中討論與道路相關的各種生態問題。與此同時,道路生態學也在歐美各國蓬勃發展,2002年以R.T.T.Forman教授為首的景觀生態學家們再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道路生態學:科學與解答》一書,為公路的生態恢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
1.3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的概念
陳紅認為:公路生態綠化是建立在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以生態系統(自然)的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綜合考慮決策、設計、施工、管理的全過程,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結合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而建立起來的公路綠化系統川。高速公路生態綠化是生態學與高速公路綠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其發展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區域公路的發展要求。高速公路生態綠化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綠色系統工程。與以往公路綠化相比,高速公路生態綠化應該更美觀,更和諧,更能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周德培和張俊云的看法則是:利用構成生態系統的各植物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種群與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來調節和改善公路環境的綠化方法。其技術手段是根據態學、環境學、造林學、園藝學、美學、路橋工程等學科的原理, 通過科學設計、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品種, 利用群落的成層現象, 在高速公路路域空間配置植物, 采用先進的栽植術建立起具有特定生態功能和使用功能的植物群落。
周銳的公路生態學(Road Ecology)是探討自然環境與道路系統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他認為公路生態學是一門研究與道路車輛相關的、有機體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在更大范圍內, 公路生態學研究公路基礎設施中的交通流和相關設施形成的道路系統。它包括:路域、植被、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公路、車輛和交通規劃;水、沉積物、生態系統和大氣;不同景觀中道路系統的生態效應。
2 我國高速公路綠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發展
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由于受到國情和發展速度的限制,早期的公路建設對綠化的投入很小,眾多被公路破壞的自然環境任其退化,或簡單地使用工程技術加以防護。
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速公路的綠化開始受到重視,交通部先后制定了《公路建設項目環境評價規范(試行)》(JTJ005-96)和《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J/T006-96)等行業標準,《公路綠化規范》也正在報批修改中,這些規范對高速公路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景觀與綠化設計等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同時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的研究人員也展開了大量高速公路綠化環保和生物防護等方面的研究。
2.2現狀
高速公路綠化強調短期效果,忽視長期效果,直接導致“一年綠,兩年黃,三年枯,四年死”的現象發生。
高速公路綠化存在重視覺、輕綜合生態功能的傾向,有些綠地基本上種草為主。這種“稀樹草原”雖然視覺效果較好,但綠地總體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態效應只有喬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發揮綠色植物的自然生產能力。高速公路綠化過分強調綠化效果。如一些干早少雨的西部省區也強調植被覆蓋率,甚至要種樹,往往投人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學也不經濟。觀賞樹種、常綠樹、花灌木當前已成為公路綠化的主角, 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言而喻。但由于受觀賞樹種、常綠樹、花灌木的生活習性和公路特殊的生長環境限制, 其后期管護費用居高不下。同時,觀賞樹種、常綠樹、花灌木的經濟產出很少,使公路綠化的投人與產出懸殊越來越大。在當前管護經費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資金成為制約公路綠化發展的關鍵。
2.3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高速公路的綠化中, 不符合生態系統結構理論的現象時常發生,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忽視了植物系統的異質性。異質性包括物種的組成上的異質性、空間結構上的異質性年齡結構上的異質性以及資源利用上的異質性等。保持生態系統異質性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物種的生態位盡量錯開, 避免種群間的直接競爭, 以充分利用資源環境, 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忽視了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合理配置。生態系統中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大功能類群組成的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它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主要路徑。
3 高速公路生態綠化設計原則
3.1 總體原則
高速公路的綠化設計要適應高速公路的整體需要,符合小氣候的特殊性以及“高速”、“安全”的要求。綠化是高速公路設施的組成部分.綠化必須充分考慮現有行車要求、交通安全、環境狀況、自然條件及道路養護維修等問題。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時要遵守下列基本原則:
(1)為高速公路的運營服務,保障車輛在高速運行下的交通安全。由重點到一般,優先抓好距城市較近公路主干道、互通式立交橋的景觀建設。
(2)綠化考慮通行問題,留出足夠的安全距離,保證視野良好、開闊。
(3)綠化模式應注意防護功能與觀賞性相結合,以立交橋出入口為景點綠化,干道實行普遍綠化,不讓土地。
(4)綠化建設應考慮背景條件,要同綠化帶外側毗鄰的現有農田防護林、果樹經濟林、村屯綠化等建設相結合,做到防護、綠化、美化和諧統一。
(5)增加生物多樣性。在栽植鄉土樹種的同時,大力引種具有美化、經濟、高效、適用等多用途、多目標、多功能樹種,綠化植物的選擇、配置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做到因地制宜。
(6)堅持公路綠化與防護功能并重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
則。要使綠化見效快,壽命長,景觀富于變化,與道路設施功能緊密結合,通過綠化加強設施功能的發揮,方便道路設施的養護維修,充分考慮機械化作業的操作。
3.2生態恢復
高速公路建設過程占用大量的土地、開挖山體等, 對自然環境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為非污染型環境影響。一般為:植被破壞、局部地貌破壞、土壤侵蝕、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影響(土地、草場、森林、野生動物等)、景觀影響及生態敏感區影響(著名歷史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水源保護地等)等。多數學者認為:通過人工輔助的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復力得到充分發揮應當是公路生態恢復和綠化的基本思想.尊重自然植被的演替規律,不在大的程度上改變自然恢復的植物演替序列,在生態系統允許的范圍內綠化,才是正確的生態恢復途徑。反之如果強制綠化,就會長期受到自然的制約,從而可能導致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的發生。所以,應從”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恢復自然”的角度來進行生態恢復設計.在技術上,盡量模擬自然界的內在規律進行植物配置和輔助工程設計,避免違背植物生理學、生態學的規律進行強制綠化。
3.3綠化設計
3.3.1中央分隔帶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位于高速公路中央,起著分隔交通、誘導視線、保障高速行車安全、減輕車燈眩光干擾、美化道路景觀的作用,以利于車輛的安全通行。橫斷面不同,中央分隔帶的景觀效果也不同。依據與兩條行車道的關系的不同,可分為整體式和分離式。在美國,中央分隔帶采用的最小標準是15米,他們認為只有中央帶寬度大于12米時,才能真正將兩個方向的車流分開,既減輕交通氣流和噪音,又加強防塵的效果。在我國由于受用地所限,中央分用帶都較窄,寬度一般在2-3米。當條件受限制時,其寬度不得小于2米。中央分隔帶還應在一定距離設開口,解決高速公路維修時的交通,一般情況下以每2公里設一處開口。
3.3.2邊坡
(1)路基邊坡的綠化美化要考慮到高速公路行車的高速特點,在設計時應考慮設。設計要素的流線性、連續性、以及簡潔性。既有統一的主體景觀特征,又有變化的個體景觀差異。這樣既不會使司乘人員感到疲倦,又不影響行車安全。
(2)路基邊坡景觀綠化植物選擇以本地鄉土植物材料為主,適當引進外來優良植物為輔。同時以草本植物為主,藤本、灌木為輔,樹種材料豐富多樣,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利用草本植物的生長優勢在較短的時期內形成良好的護坡及景觀效果,并逐步自然演變到穩定的灌草結合群落類型。植物選擇以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耐粗放管理、根系發達、覆蓋度好、易于成活為主要指標。
(3)路基邊坡綠化形式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高速公路邊坡綠化應與外部自然環境相協調。它不僅要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和保護周圍環境的能力等生態上的功能;而且還要從景觀上也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營造近似于自然的邊坡景觀,為高速公路整體景觀服務。當周圍為森林時,以中低林型種植為目標;當周圍為平原時,以草灌型或草本型種植為目標;當坡面接近城區、風景區等人口密集區時,以觀賞型種植為目標。坡面種植類型采用森林型、草灌型、草本型、觀賞型等
3.3.3 互通區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整體結構中的重要節點,也是與其它道路交叉行駛時的出入口。從景觀構成的角度看,它是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場地最大、立地條件最好、景觀設置可塑性最強的部位。因此可以將其看作是公路景觀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景觀往往與入口管理區統一考慮、整體布局。在立交的設計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去保護用地范圍內的原有的自然特征,如小型濕地、溪流、巖石和樹木,以及名勝古跡和風景等,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這些自然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立交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以達到其與原有地形地貌最大限度的統一。立交區的景觀設計以滿通功能為前提,突出誘導栽植、標志性栽植和明暗過渡栽植等,同時兼顧綠化、美化和環境保護的功能。
3.3.4服務區、辦公區、生活區綠化
服務區的位置選擇及布設形式應充分結合現有特色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使其具有親切感,且表現地方特色。綠化以庭院綠化形式為主,形式開敞簡潔,局部采用自然式栽植。服務區綠化應考慮各個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
(1)服務區的停車場綠化設計需要考慮遮蔭休息功能??蛇m當栽植高大喬木,形成一定的綠萌,使車輛免受曝曬。用植物來加強防護和遮蔽效果。如加油站種植常綠和不易著火的防火樹種。
(2)內側庭院可結合服務區的建筑布局設置小庭院,體現小橋流水之美。以叢植種植為主,多選擇香花、觀花樹種進行配植,使整體環境舒適宜人、輕松活波,起到良好的休閑目的;辦公區、生活區喬、灌、花、草布局合理,創造舒適宜人的工作環境。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4
關鍵詞:區位性; 庭院空間; 傳統空間
Abstract:By design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plan of the Huai Hua City social welfare institute building,the glorious yard ,containing the Huai Hua City civil service integral moving project ,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the welfare character buildings , have certain effect on drawing lessons to the same kind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area place nature: courtyard space: tradition space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4-0116-02
2006年3月,筆者代表湖南建設集團建筑規劃設計院參加懷化市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含懷化市民政局整體搬遷項目)的規劃、建筑設計競標,該項目位于懷化市河西開發區,神龍路與沿河路之間,占地總面積約140畝,總建筑面積近50000m2。分二期建設,一期建設范圍為民政局機關辦公區及社會福利院,二期建設范圍為老年公寓;該項目是懷化市2006年的重點建設項目。
1概念立意:“愛心”――“紐帶”
1.1背景分析
2006年全國老齡辦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這是全國老齡辦首次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報告?!秷蟾妗分赋?,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44億人,平均每年增長200萬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1%。
同時,目前世界上生活著5億殘疾人;在我國有5千萬殘疾人。由于遺傳、事故、疾病等難以避免的原因,我國殘疾人口以每年70~80萬的速度增長,就是說,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殘疾人,每40秒鐘左右就增加1名殘疾人。福利院性質建筑的建設正在成為國際和國內的共同課題。
1.2“愛心”――“紐帶”
政府、企業、個人、志愿者四級主體以“愛心”為“紐帶”,緊密聯系團結在一起,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愛,形成真正和諧社會,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愛,共同發展。
1.3愛心廣場及庭園設計
考慮到將來有可能舉辦大型公益活動,整體規劃中,把老年公寓區和福利院區的集中綠化在構圖上進行融合設計,以便極大限度地容納人流。福利院入口廣場同時形成為愛心廣場,主體雕塑“愛心紐帶”位于中間,突出表達福利院的公益慈善性質。
設計師在研究分析的過程中,意見一致,最終確定以“愛心紐帶”為規劃概念起點,以抽象的紐帶形式,打破城市道路對用地的局限,貫穿整個用地,形成強烈的統一感,寓意整個社會以愛心為紐帶,突破原有的局限,緊密聯系致力中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的發展。
2規劃設計
該場地由城市道路分割為三塊地,本次規劃設計作為整體統一考慮,依功能要求分區布置。擬分二期建設,一期建設范圍為民政局機關辦公區及社會福利院,二期建設范圍為老年公寓。根據地形條件,本方案在總體結構上考慮劃分為三級結構模式。
第一級――整個用地范圍,強調全局考慮,整體協調;
第二級――三個地塊內的建筑布局,交通組織,強調承上啟下,向上服從整體,向下考慮細部節點的深入;
第三級――建筑單體間的協調與組織。強調對細部空間雕琢,追求創造宜人的具有親和力的細部空間與居留環境。
2.1整體布局:系統化與組織化
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慈善文化廣泛傳播,企業的社會責任普遍增強以及公民普遍認同并參與福利慈善事業,基本形成慈善事業高尚的社會氛圍并促成福利性質建筑的蓬勃發展。在設計上,整體布局將“愛心符號”作為強化概念,融合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空間,在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等各個方面均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設計以半圍合為主,結合廣場、庭院綠地及辦公樓、宅間空間,使之渾然一體,建筑嚴格按概念性自然棟劃分,有組織地將它進行限定。對整個空間進行引導與總結。
2.2建筑布局:區位性、標志性、統一性
通過對地段的詳細分析,充分考慮現狀與先天條件,結合功能要求進行合理布置:南面地塊安排一棟辦公樓和附屬四棟住宅,構成民政局辦公區;北面東部地塊包括兒童福利院、老年福利院、光榮院和三院辦公樓,以入口愛心主題廣場、中心景觀廣場及多個庭院進行圍合劃分,構成安靜、祥和、便于管理、相對開放又半封閉的福利院區;北面西部地塊以老年公寓為主,構成具有政府引導的開發性質老年社區。
福利院區的設計在總平面布局上,重點表達與辦公區、老年社區的銜接與協調,包括主要軸線的處理和愛心紐帶的引用。在布局上根據各單體建筑特點,兒童福利院的位置應該在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之間,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修養情緒,更好地達到療養效果,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每個角落。福利院部分單體建筑全部采用封閉外廊,有利于中央空調的安裝使用;外廊每隔一段設置節點空間――交談區,方便交流。庭院的組合也是本次設計的重點,通過紐帶式的布局自然形成庭院序列空間,滿足療養條件的日照前提下,布置庭園景觀,達到步移景異效果。
三個地塊通過道路劃分相對獨立,又通過景觀軸線及抽象的“愛心符號”互相聯系;建筑造型各有特點,又通過外墻材料、色彩以及屋頂形式強調空間統一性。
2.3綠化及環境設計:系統性和層次感
設計綜合各種因素,采用景觀節點景觀組團景觀片景觀區的方式將各中心綠地,建筑間綠地以及城市預留綠地進行系統化考慮,使之成為一個既具有明顯層次又相互聯系緊密的系統綠化環境,各種幾何形綠化與其自然游園式宅間綠化相互映襯,顯得豐富多彩,通過步行、游憩、入口廣場系統的分隔與串聯,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景”則串聯各種空間,“擋”則創造幽靜的情趣空間。綠化布置以集中、開放型綠地為主,帶狀、組團狀結合,以最貼近建筑的方式布置,提高綠地的觀賞與使用效果,輔以雕塑、花壇、臺階、庭院燈具、彩色鋪地、淺水游魚、健身步道、游戲設施、康體器械,形成四季有花,豐富而生動的室外活動,結合局部架空底層的建筑以及連廊,又提供了足夠的雨天活動場所,使得環境成為生活藝術化的最好體現。
2.4道路交通:科學安全和閑逸,符合時代特征的交通手段和理念
努力營造流暢、方便的道路交通系統和充足的停車用地特色,同時保證人的步行活動不受、少受干擾,使人車最大限度的分流,同時滿足消防必須。
基地用地與周邊除接入點外,有綠化帶隔離,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使之與城市干道不存在太多人車交匯,安全度大大加強。
2.4.1動態交通:結合用地特點,三塊基地內分別設有兩個出入口。民政局辦公區前有大的停車廣場,后有環道,便捷安全并創造豐富的景觀環境。
福利院區主入口小型愛心廣場,對外可供出租車臨時???,對內緩沖車流,并適當起到舒緩人流的作用。區內道路滿足救護車直通各棟建筑入口。
老年社區通過入口廣場分流和環行車道的設置,既滿足人車分流,又滿足救護車直通各棟建筑入口。
2.4.2靜態交通:相對于動態交通而言,靜態交通可分為室外及地下兩部分,室外利用車行道路邊緣地帶布置適量停車位,方便各區建筑使用,而另一方面利用辦公區較大面積的人防工程,采用平戰結合方式停放小汽車,而一些不甚好用的邊角余地則可以考慮非機動車或摩托車停放。
2.5空間塑造――宜人的尺度與傳統空間理論的發展
傳統院落及圍合作為改變單純的行列式布局的一種模式,卻不可避免的帶來封閉,而適當地圍合符合尺度的院落則成為一種營造多變空間的有效手段。我們利用愛心符號強化的各種庭院空間是一種半圍合半封閉的空間,既有開放性又具有私密性,這種形態本身就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把平屋頂的兒童福利院放在主入口,在空間形態上活躍了入口氛圍,并與老年區的坡屋頂構成變化的空間。
2.6適應動態的時代變化與入住者需求
時代變化與入住者需求作為動態的兩個層面,對設計分別提出要求,設計一方面應通過建設標準的差異形成多樣化的供方市場,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應通過靈活多樣,功能合理的戶型設計,盡可能滿足空間的適應性,滿足入住者不同要求而具有靈活多樣的可能。
3建筑單體設計理念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5
關鍵詞: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設計要素;設計原則
一、研究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城市的發展及居住區建設的大量增長,環境景觀設計已跟不上住區建設的步伐。人們的居住需求從滿足于居住面積的大小轉向追求生態型、舒適型的居住環境。當下景觀設計仍重視平面規劃設計,追求片面的風格形式,重視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視景物單個的塑造形態而忽略塑造整體形態與環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觀設計勢不容緩。
二、住宅區環境的景觀特征與變遷
(一)傳統民居
古代人們在營造住宅前會先對周遭環境進行考察,講究環境、風水的好壞,對地形、氣候、地質水文、生態、植被、景觀等進行選擇,這些充分證實其對自家居住環境影響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歷程的重視程度。我國傳統民居包含著豐富多樣又靈活多變的建筑形式和空間組織,此統一又富于變化的設計體現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與自然共生”的“適居性”,加上極具美感與韻律的空間環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民居“合院式”也因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成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學東漸”的熱潮,中國發現了西方許多先進科技的好處并致力于學習其各方面技術。于是,在住宅庭院環境的設計建設方面也體現了這一點,出現了“洋房”?!把蟆本唧w表現為:樓房增加層數、弱化傳統的院落層次、將木結構與磚結構有序結合、集中處理住宅的內部空間問題。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區形式,有的是單幢住宅形式,前者影響較大,即低層聯排式住宅。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間則是“里弄”。相較于中國傳統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約化更適應近代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而住宅內部結構的功能集中化成為了這之后中國工業化住宅內部設計的先鋒。上世紀50~70年代所興起的“多層住宅”和“福利型房屋”僅僅是因為政局動蕩和資金不足為解決廣大工人階層居住問題提出的,只解決了場所問題談不上任何舒適性。
(三)現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居民區的開發歷經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階段,此歷程同西方住宅區發展有很大差異。改革開放后,我國才真正進入開發商品住宅區的行列,也正因為這短暫的時間,住宅區發展水平與房地產業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如下。
1.最開始的居住區開發,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內部沿河道、街道開發的商業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樓下為店面出售商品,樓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繼商品化住宅后出現的是早期雛形的商業型住宅區。這使住宅區整體形態和布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商業和居住兩個功能開始分離,城市區域劃分也發生變化,出現商業區和住宅區,樓型戶型也隨之變化。
3.純粹的商業住宅區域開發的出現,讓開發商意識到商機,他們注意到綜合性開發的優勢,將住宅景觀設計和公共服務設施融合進設計理念中,通過設計師的合理規劃設計,使住宅區包括居住、商業、辦公、教育、體育、綠化、交通等各項功能,方便人們的生活。
三、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構成要素及分類
(一)住宅小區環境構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區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為構成城市居住條件的基本用地單元。居住區環境的好壞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及市容有著重要且直接的影響。另外,居住區除了為人們提供居住場所還提供多樣的戶外活動,為居民提供豐富的生活,擔負著一部分社會功能。住宅區環境的基本評價標準是居住環境的好壞。人們對住宅區環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實現,更加注重舒適、安全、自然、便捷、衛生的居住環境。住宅小區環境設計分為光環境、聲環境、通風環境、溫濕度環境、視覺環境、嗅覺環境、建筑環境和人文環境。好的光環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環境、較少的光污染及適宜的燈光強度;聲環境則包括噪聲污染程度低、舒適好聽的背景音樂;優質的通風環境則由良好的自然通風、有意識的疏導自然氣流、調節好住宅區內部的通風排濁系統及優質的大氣質量構成;溫濕度環境則要求北方保溫、南方降溫,濕度保持在30%~60%之間;良好的視覺環境則要求設計者通過景觀元素創造宜人的觀賞效果,達到以視覺控制環境景觀,提升整個環境景觀價值;嗅覺環境是通過遠離廢棄物避免其發出異味,同時引進散發芬香的綠色植物,摒棄對人體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稱贊的建筑環境除了擁有鮮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還需良好的建筑材質做支撐及整個建筑顯著的立體感,彰顯出建筑本身的個性特征;景觀設計中對人文環境的要求則是保留當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跡、古建筑等文物古跡,重視保護古樹名樹,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環境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觀。
(二)景觀設計的分類
景觀設計分類是根據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進行劃分的。其中,組成住宅庭院景觀的素材是各種景觀設計元素,分為園藝類、功能類、表象類元素,它們與綠化種植景觀、場所景觀、道路景觀、水景景觀、硬質景觀、照明景觀、模擬景觀、庇護景觀、高視點景觀等九類設計一起構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觀環境。
1.綠化種植景觀由園藝類元素構成,包括植物配置、隔離綠地、宅旁綠地、架空層綠地、屋頂綠地、平臺綠地、古樹名樹保護、綠籬設置等。
2.場所景觀大部分是功能類元素構成,包括休閑廣場、游樂場、健身運動場等。
3.道路景觀則由步行道、機動車道、路緣、纜柱、車擋等功能類元素組成。
4.水景景觀包括功能元素和園藝類元素兩大類,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棧道、景觀橋)、景觀用水、泳池水景,園藝類元素則有裝飾水景(倒影池、噴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態水池)。
5.硬質景觀也由園藝類元素和功能類元素構成,園藝類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類元素的硬質景觀包括信息標志、便民設施、圍欄、扶手、臺階、坡道、擋土墻、入口造型、種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觀則是由功能類元素和表象類元素構成,有人行照明、車行照明、安全照明、場地照明等功能類元素,還有裝飾照明和特寫照明等表象類元素。
7.模擬景觀全由園藝類元素構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樹木。
8.庇護景觀則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結構。
9.高視點景觀則為表象類元素,包括圖案、屋頂、色塊、色彩、密度、層次、輪廓、陰影等元素。
四、國內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現狀
1.輕視空間和功能的多樣性。設計師往往太過看重形式,著重研究住宅環境的風格、形式以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為追求有力的視覺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營建舒適有親和力的活動空間,沒能從功能方面考慮其空間的合理開放及隱蔽,出現過于單調、空曠的小空間。沒有達到居民環境規劃同時適應不同年齡、文化層次、興趣的人開展活動的需要。
2.不注重環境與風格的協調。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應尊重周邊環境狀況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區類住戶的工作性質。但近年來,由于向國外學習,草坪風、歐陸風、各色西方風的住宅涌入國內,與國內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誠然,適當地引進國外住宅景觀特點,在本國特色基礎上融入國外特色,能很好地滿足居民審美需求,豐富住宅區形態。但當它成為一種“風氣”和“盲從的時尚”時已走入誤區。
3.沒有體現環境景觀的生態效率。自草坪風盛起,住宅區的綠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喬木、灌木等改善生態環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環境綠化區單一的綠化結構和低下的生態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貴的草坪保養費。
4.沒有有效地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論。樹種選擇單一,風格形式極易過時,缺乏持續性;有的設計公司選擇速生樹種,影響樹木的群落發展;過度追求珍稀樹種和花卉,勞民傷財又沒考慮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設計。設計者沒有充分調查居民意愿,沒有與居民進行良性溝通。很多安全性、舒適性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如:預防水災、火災等災害;設置盲道、綠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設計不貼近人群,缺乏親和力。
五、景觀設計原則
1.社會性原則。需要設計者更多地關注社會群眾心理,使環境景觀設計更富于藝術感召力,強化居民歸屬感,共建美好社區文化及文明的社區環境,增進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為心理,促進社會交往,攜手創建和諧社會。
2.經濟性原則。尋求效益最大化,根據地域經濟條件進行選擇,提倡樸實簡約,根據市場需求和長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資源。
3.生態性原則。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系統,在保護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體協調性原則。景觀設計注重整體效果,從整體上確認景觀的特點,構造住宅區整體形象,并通過設計主題展現出住宅建設的靈魂。同時還要求協調有序,建筑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創造有序空間,另外,人與建筑也應協調,從而達到極致舒適自然的美。
六、結語
“居移氣,養移體”這句話道出了居住環境與人的氣質的培養的聯系。中國自古重視居住環境,創造和諧環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會發展迅速,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關注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創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環境。
作者:陳瀚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鞠小穎.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化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2.
庭院景觀綠化設計案列范文6
關鍵詞:沖擊;空間;一軸;一心;三院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 中學校園建設將在整個教育建筑設計探討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中學校園各種行為活動的載體,它在滿足最基本的教學功能的同時,還要為使用者提供更為多樣化的空間模式,通過特有的建筑語言為空間注入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涵義。在方案構思過程中,我們從地塊特點入手,提取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院落空間,通過連廊將各種層次的院落組合起來,利用建筑語言擁有的 “提示”作用,構建一個傳統氛圍濃厚的學習生活環境。
1現狀條件分析
該工程建設基地位于成都市高新區中和片區,校區西、北、南三邊臨城市道路,校區地貌開闊,地勢平坦.建設凈用地約80.9畝,地面建筑面積約20000平方米,地下室面積約3900平方米。
2總體規劃設計
校園總體規劃設計要求遵循“經濟、適用、美觀”的原則。要求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現代氣息和藝術感。 體現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中學教育理念,體現“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環境”的校園空間氣氛.
總平面圖
在設計中,我們因地制宜,引入了特色鮮明的設計理念:
(1)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構思新穎,風格鮮明,有利教學,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實施。
(2)在功能上應滿足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應用性,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3)通過對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提取中式“院落”空間符號,通過傳統建筑語言的提示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以人為本的原則。設計中從建筑布局到細部構造都從學生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出發,力求通過理性的分析實現設計的合理性。
設計概念圖
3設計目標
基于以上設計原則,通過以下的設計手法力求達到設計目標。
3.1 人文校園,體現文化特色與內涵。
營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層次豐富的交流空間,特別是宜人的院落空間和多層次的連續的步行系統,促進交往,增強了校園活力。
3.2可持續發展與分期建設
院落布局考慮和滿足了建筑與環境分期建設及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有序生長,逐步完善,未來建設不影響校園整體結構,局部調整不破壞已有格局。
3.3理性的總體規劃布局
3.3.1 功能分區
A、根據地塊區位與人流方向,校園主入口設于西面 ,入口序列的端部為中心景觀區域,沿景觀庭院周邊分別布置了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等,建筑與環境有機
融合,讓建筑成為景觀 鳥瞰圖
一部分。校園次入口設于北側,只在上下學時間段開放,平時則關閉。機動車出入口也設于西側,但與人行入口分開設置,避免人車混流.
B、主教學樓院落位于東北角,由兩棟教學樓和教師辦公樓圍合而成,教學樓的外廊設計采用盡端式,避免相互之間的干擾。兩棟教學樓之間以及教學樓與南側運動場地之間留有足夠的間距,且設置綠化隔離帶。
C、行政樓與實驗樓群位于地塊偏西位置,靠近校園主入口,建筑布局延續了教學樓群的空間特色,分別與合班教室、風雨操場圍合成庭院空間.
D、體育運動區集中布置于地塊南側。田徑場布置于東南側,籃球場與排球場地則位于西南側。
E、預留學生宿舍區布置在地塊南惻。 與教學區之間是籃排球區域,風雨操場及食堂。流線設計符合學生行為特征。
3.3.2交通組織
規劃設置一條環狀主干道貫穿校園北側,并沿道路結合各建筑組群布置若干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場。規劃力求形成完整通達富有特色的步行系統,以貫穿南北的景觀軸延伸至各庭院內部。休閑性的步道 形成尺度和景觀感受變化豐富的步行空間,為師生創造安全舒適的日常交通環境和宜人的交往活動場所。
3.4建筑單體布局特色鮮明。
A.“一軸,一心,三院”
“一軸”為聯系各院落空間的南北貫通的玻璃連廊,設計通過軸線將建筑 與環境中的景觀節點組織起來,通過活動平臺,水面,綠化,廊橋,鐘塔等元素串聯起層次豐富的軸線,強化了 教學區,實驗區,行政區,運動區 的聯系。同時玻璃連廊也是學生平時交流,玩耍的區域。
“一心”為中心景觀庭院,它成為聯系各教學樓的灰空間,就象植物細胞有機嵌入建筑群中,串聯成為線。教學樓之間局部設有連廊, 提供交通空間的同時成為又一層次的交往空間 .設計希望通過一個中心區域來實現各部分的有機聯系.
“三院”則是各種功能體量圍合成的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每個庭院都與中心庭院既有機聯系,又相對獨立。
B.多樣統一的單體建筑設計
建筑單體設計既具有不同功能建筑自身的性格特征,又保持較為統一的風格,使整個校 園不論從宏觀的教學樓透視圖
規劃布局到微觀的建筑細部都呈現出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建筑外立面設計充分考慮了平面空間的特色,通過外墻材質,顏色等延續平面的文化內涵。既保持學校建筑的文藝性有不失現代建筑的沖擊力。
4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