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1

一、發揮網絡歌曲的作用

在化學第一節課“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的教學中,播放北大原校長周其鳳的歌曲《化學是你,化學是我》。歌中抒情悠揚地唱到“化學究竟是什么?”“化學究竟為什么?”,提出了化學研究的對象和學習的目的。跳躍歡快的歌詞“父母生下你我是化學過程的結果,你我的消化系統是化學過程的場所”“記憶和思維活動要借化學過程來描摹;即便你我的喜怒哀樂也是化學神出鬼沒!”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人體的密切關系,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激越寬廣的尾聲“為人類的航船奮力揚波”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學好化學的熱情。歌詞很美,輕快的韻律配上震撼的交響樂更美,給學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人教社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1“愛護水資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從生動的畫面中感受水污染的嚴重性,播放網絡視頻歌曲《放心水》,學生在看這段視頻時沒有了《化學是你,化學是我》的喜悅,而是喚醒了他們的思考,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在化學新授知識與復習的銜接教學課上播放視頻音樂《化學版青花瓷》,歌中吟唱的“無色酚酞面對堿羞澀臉緋紅,紫色石蕊遇到堿青藍慢淡出,酸堿和鹽融入水離子解離開……”等內容,正是學生需要熟記的化學知識。采用歌曲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一種幽默、輕松的音樂環境中學習,可以更加愉快、更加牢固地記住原本生硬枯燥的化學知識。

二、編制順口溜記憶知識

網上可以查到很多記憶化學知識的順口溜,值得借鑒,在化學教學中可以思考補充或自編更適合自己教學的順口溜。如:對元素符號的記憶是學生感到難記而又不得不熟記的知識,對人教社九年級上冊教材表3-4要求記憶的27種元素符號,我編制的順口溜是:氦碳氮氧氟氖氫,鈉鎂鋁硅硫氯磷,氬鉀鈣錳鐵銅鋅,銀鋇鉑汞鉛碘金。其中增加的鉛元素是第十二單元要了解的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先逐句記住元素名稱,然后對照名稱記憶元素符號,再反過來對照元素符號說出元素名稱。又如:對下冊教材114頁“部分酸堿鹽溶解性表”中69種化合物的水溶性記憶方法是:按易溶、微溶、難溶分類編制為――鉀鈉銨鹽硝酸鹽,都能溶在水中間;硫酸鈣、銀,碳酸鎂,水溶性表標一“微”;氯化銀、硫酸鋇,兩類僅此不溶水。微溶堿是熟石灰,易溶銨鉀鈉和鋇。讓學生在朗朗上口和富有節律的語言環境中樂意記住一些難記的化學知識。為了活躍氣氛,還可在上課前齊聲背誦振奮精神,在課中擊掌齊誦調節氣氛。

三、教學中巧用對仗韻語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2

主題詞:新課改形勢 高三化學 總復習策略

新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了挑戰。作為選拔高素質人才的高考考試制度,也相應進行著重大改革,命題側重于對學生潛在力和創新意識的考查。對近兩年的新課標理綜試卷研究發現,化學學科明顯比物理、生物學科偏難,化學成績是制約理科學生提高高考成績的“瓶頸”。因此在教學中,如果只注重讓學生記住幾個概念,會做幾道習題,會寫幾個化學反應方程式,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不到激活,更談不上參加高考,接受挑戰了。要應考就必須備考,除了在教學中以“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導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敢做、敢想、敢為的精神和知識的系統學習外,考前總復習無疑是讓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綜合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就新課改形勢下高三化學總復習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在總復習前,教師對一年的復習內容要有一個總體規劃,擬出總復習方案:

一:認真學習《考試說明》、《考試大綱》,做到“胸有成竹”,制定出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和學生都應明確新課改的考試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變化趨勢。在高三復習階段,教師應對化學學科的《考試說明》、《考試大綱》認真研究,深刻理解,明確考試要求。正確處理好《考試說明》、《考試大綱》、《教材》三者的關系,在復習中緊扣《教學大綱》,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挖掘課本潛力,充分尋找新教材在老教材基礎上的增加點:如平衡常數,溶度積,鹽類水解平衡常數等。同時注重教材中資料卡片上的信息。

二:從教材、課程教學改革趨勢中發掘信息,正確指導學生學習。

1:認真確定教學重點,重視知識的識記與積累。

〔1〕 知識點

新課改形勢下,化學高考題特別注重對知識點的考查,越來越體現出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的特點。因此,在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化學知識的積累與識記。新教材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好的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化學過程、元素化合物、有機化學、化學實驗、化學計算等知識,應在復習中深化基礎,活化知識。

〔2〕 能力點

在總復習過程中學生的的學習必須向深入理解、獨立思考、強化應用、知識遷移等方向發展。用學過的知識去處理新問題、新信息、新題目。這就要求學生的知識面不全不行,知識復述未能“升華”也不行。在化學總復習中,必須以化學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強化基礎、訓練思維、提高能力,使學生具備化解化學過程、選擇分析問題的策略,達到優化學生思維的目的。

〔3〕 德育點

本著落實國家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節約型環境友好化學的理念,對學生進行低碳生活的思想教育。

〔4〕 考試點

認真研究近年來的新課標高考考試題,找出課本中的重點與考試點,課本中的知識點與考試點的關聯,關注當年發生的與化學有關的重大熱點問題(如: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太陽能電池翻板、宇航員在太空中進行的醫學實驗)等,指導好學生復習應考。

2:按照復習方案,具體落實總復習內容,綜合運用教學方法,強化主干知識的復習。

第一輪:分塊復習階段

分塊復習按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無機、有機、計算、實驗等模塊進行復習。而每一個模塊的復習又按章節的知識線索,使知識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在復習過程中,做到節節清、章章清、塊塊清,知識點到位、能力點到位、題型到位。如在復習化學計算是,以高中化學必修Ⅰ第一章第二節為線索,高度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牢處理計算題的“四個基本”:即基本計算類型、基本計算原理、基本計算規律和基本計算方法。課本章節知識則主要由學生預習、復習、仔細閱讀為主,使復習落到實處。其次綜合應用強化訓練,立足化學原理,理順計量關系;扎根基本類型,培養解題思路;精選例題、練習題,形成合理梯度;及時點撥、講解,力求一題多解。

第二輪:抓住高考命題規律,進行專題突破。

認真研究近年來的高考化學試題,對于近年來出現率較高的熱點問題:如阿伏加德羅常數、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原電池與電解池的工作原理、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等,進行專題突破,做到每一個專題既有專題分析,又有專題測驗。只有這樣,學生對“熱點”才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能力才能夠得到強化和提高。

專題復習階段,應以分塊復習的進展情況為線索,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落實:

1.選擇題專題

(1) 重視知識點的結合,加強無機物與有機物的聯系,識圖與計算的結合。

(2) 強調應用數據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思維能力培養。

(3) 信息遷移題:訓練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常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如排除法,代入法,比較法,猜測法等。

(5) 聯系實際,強調化學知識的應用。

2.實驗專題

(1)基本實驗,在復習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問題:如能用于直接加熱或間接加熱的玻璃儀器、容量瓶,、酸式或堿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濃H2SO4的稀釋、可燃性氣體純度的檢驗、常見發生裝置氣密性的檢查等操作。

(2)大、小裝置的識圖能力培養,分析反應過程及判斷能力的培養。

(3)應用實驗原理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

3.無機專題

(1)以元素及化合物為載體,培養學生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

(2)以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為指導,培養學生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3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 多媒體技術;模擬

高中化學課程中許多化學現象、化學概念、化學反應、化學規律都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有一個正確的第一印象,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造成認識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錯誤。在講授新課時,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運用文字、聲音、圖像來刺激學生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多種方式,不同的表現手法對新授課的內容進行加工,生動、有趣地展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現象,化學反應及規律。同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加大傳輸的信息量和信息傳輸的質量,實現課堂的優化組合。實踐證明,正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生動形象,學生普遍感興趣,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接受快,課堂效益好。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情景是使人入勝的好途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愉悅的課堂情景、求知的課堂情景、成功的課堂情景,適時地呈現適當內容的形象材料給學生多通道的刺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認識理解化學表象和本質。用生動、具體的化學現象揭示物質結構、化學反應,變主動為客觀,變枯燥為生動,就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引起探索化學世界的好奇心,為積極主動地學好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老師也就提高了教學的質量,真是一舉兩得。再如甲醇、一氧化碳的中毒現象及原理等許多新課教學都可以利用開發軟件制作成如意的教學情景。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剖析化學反應機理

高中化學中物質的結構,化學反應的機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多媒體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以其豐富的表現力把化學現象,化學過程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特別是學生平時無法觀察的難以了解的更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為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最充分的認知。利用flas將鈉原子、氯原子的化合過程展示出來。起初的鈉原子、氯原子自動相遇后在一定條件下,鈉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轉移到氯原子最外層電子層上,融入并繞氯原子核運轉,同時顯示出負電性,此時,鈉原子最外電子層消失,使次外層變成了最外層,同時顯示出正電性,在靜電作用下,兩離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體使許多通常看不見的反應過程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化學過程。如HCl的形成過程、金剛石和石墨結構的差異、紅磷和白磷的結構區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一般化學反應都進行得較快,無法控制,學生難以看清,難以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二維或三維動畫軟件,可模擬化學反應的過程,進行隨教學過程而同步 控制。多媒體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識的密度,加快了教學的節湊,提高了課堂的效益。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解剖教學中的重、難點

教材中有關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反應是:氧化汞受熱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許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屬汞,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許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氣。這個內容是為了給學生建立原子的概念,單就書上內容、圖示、講解,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原子概念確有一定的難度,把這個內容開發成課件,學生看見了形象逼真的動態演示,就能較好地理解了原子概念,使教學重難點的解決猶如破竹之勢,順利完成。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優化實驗教學

第一、可以增強實驗的可見度,強化實驗的演示效果;例如,演示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實驗中,過去是鈉與水反應在大燒杯中進行,可改在方型投影試管中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屬鈉,學生在投影屏幕上能清晰地觀察到“浮、游、熔、響、紅”等現象,實驗效果明顯得到提高。第二、模擬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減少污染;中學課本中有些實驗,如氯氣、一氧化碳的毒性是無法讓學生感知的,這時,可借助計算機設計三維動畫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謹防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第三、模擬化工生產過程; 對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如接觸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學生大多數未見過,缺乏感性認識,用計算機多媒體可形象、逼真地表現出每一步生產過程,對于各個環節也可以反復演示或局部放大。第四、模擬化學反應過程模擬無機或有機化學反應過程,使學生看到化學鍵的斷裂及重新組合的過程;例如,高二有機化學中羧酸和醇的反應,羧酸是提供氫還是提供羥基?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很容易把中和反應跟酯化反應類比,認為酯化反應中,羧酸提供氫而醇提供羥基,為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可利用電教媒體模擬含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應,形成含有的酯這一反應歷程,證明羧酸提供羥基而醇提供氫。第五、演示整合;化學教學中經常要對前后不同時期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多媒體能很好的展示相異反應類型、相似反應過程等。諸如氫氣、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氫氣、碳、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等的比較、總結,以上內容,重做實驗,既浪費時間,又無新鮮感,利用多媒體文字、聲音、圖像、表格、動態再現化學實驗,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進一步得到同化,使學生知識有了結構和系統。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了培養,讓他們知道化學反應不是孤立的,學習化學知識也不能單一學習。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輔助學結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4

關鍵詞:問題教學;教學策略;中學化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5-0026-03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罷了。”這是世界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對他的卓越創造才能的解釋。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對奧秘的探索與對問題解決的歷史。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決問題,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是培養未來創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馬赫穆托夫認為“問題教學是發展性教學的高級類型,在這種教學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這些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需要由教師系統地創建一些問題情景,并組織學生為解決教學問題而進行活動,同時也把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與掌握正確的科學結論最優地結合起來。”因此,在運用問題組織課堂教學時,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組織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問題教學成功的關鍵。

1 問題情境的創設

思維從問題開始,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問題教學首先要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才能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

1.1情境的設計

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依據教材內容、問題類型、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特點,綜合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設計恰當、合理的問題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或教學媒體展現的化學現象、化學史中化學家的發現過程、生活生產實際等方面來設計問題情境。例如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教學中,就可以引入伏打發現電池過程的化學史實,從他對“生物電”的疑問到研究結論引入問題情境。

1.2矛盾的產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能針對學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進行設疑,引發學生已有觀念和化學知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造成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和心理懸念,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比如,學生都知道金屬能夠導電,但通過伏打的實驗發現“金屬會產生電流,這是為什么呢?”又如在“鈉的化合物”的教學中設問“生活中常常用水來滅火。你相信水也能引起火災嗎?”演示實驗:“取一小團棉花,包裹1 g左右的過氧化鈉,用滴管在棉花團上滴加幾滴水,片刻棉花便開始燃燒。”從而引發學生興趣和思考。

1.3問題的形成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觀察、聯想、分析、綜合、歸納、抽象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形成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在上面“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演示實驗后,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討論金屬產生電的本質,形成問題:金屬產生電流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電流?

在化學教學中運用教學論的方式方法,刻意為學生創設一個在認識上有困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想解決這一認識上困難的要求,從而去認真思考所要研究的問題。只要所提出的認識困難能吸引學生去獨立地思考,就說明問題情境已經產生。

2 問題分析的引導

所謂問題分析就是明確問題的各個屬性,分清問題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例如在前例“鈉的化合物”的演示實驗后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發現棉花燃燒的本質,明確燃燒的條件是有氧氣存在和達到燃點,就可得出過氧化鈉和水反應放熱生成氧氣的結論。

2.1抓住關鍵,找出主要的化學過程

分析問題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判斷化學問題中所描述的研究對象、化學現象和化學過程及其聯系,弄清問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及其相關因素,抓住問題的一些外部特征,搞清楚解決問題的一些條件,然后通過各種方式,把題中的研究對象、化學現象、化學過程及其聯系形象化、具體化,在頭腦中形成問題的整體的、形象的、清晰的化學圖景。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2.2引導選擇、收集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化學事實

引導學生回憶原有認知結構中存儲的知識信息,教師再提供一些素材,如化學實驗、直觀教具、文字材料等。

對于難度不太大,無法用實驗或直觀教具提供感性材料的教學內容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或資料,經過思考提煉,一方面可以獲取問題解決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較難的,不能用其他方法獲取的事實材料,也可通過教師的講授提供給學生。

2.3提出假設,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能出路

學生要根據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分析當前問題的特點,確定問題所隱含的基本關系,通過對問題情境及內部關系的理解,提出關于問題的假設,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演示、實驗、推理等加以檢驗。

學生通過上述伏打的實驗中的有關信息,推斷金屬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產生電流?提出電流產生條件的假設:

假設1:與金屬的相對活動性有關。

假設2:與溶液導電性有關。

假設3:與能否發生反應有關。

假設4:與線路是否閉合有關。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假設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對比方法,控制實驗變量。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

3 問題解決的組織

問題解決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面臨新情景、新課題,發現與主客觀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卻沒有現成對策時,所引起的尋求處理問題辦法的活動。

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思維的特點以及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以便在啟發學生思維活動時,盡量掃除一切障礙,引導啟發學生自己探索出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上例,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時,學生既要聯系對照實驗的方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要求他們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演示自己的實驗方案。學生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紛紛展示了自己的討論結果,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同學們既增強了合作學習的意識,也在學習中互補各自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3.1問題解決的關鍵是揭示規律

問題解決需要先提出假設,是在分析基礎上,人腦對化學問題進行概略的推測、預想和推論,然后再有指向、有選擇地得出解決化學問題的建議和方案,探索解決化學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包括探索解答和實施計劃。

例如學習“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后就要明確:原電池的原理內容、構成原電池的條件、能量變化、電極反應及電流方向、電極的區別等。

3.2化學實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

化學實驗是一種手腦并用的問題解決過程,不僅是提供直觀素材的手段,也是培養各種技能手段。通過化學實驗來解決問題,不僅為建立概念和發展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也為理論研究打下了基礎。

上例中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交流、找出電流產生的條件,師生共同評價交流情況,就可得出原電池形成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電極、電解質溶液和閉合電路。

4問題結論的討論

問題解決后,教師應組織學生交流得出的結論,評價任務的完成情況。經過師生合作,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同時努力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教師還應在問題解決后及時對問題結論點撥、延伸和進一步討論,利用變化問題條件、對問題進行變式練習,及時對學習成果進行遷移。學生也只有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問題時,才能把知識學活、能力提高。

例如,在學習原電池原理后請學生根據反應Fe+CuSO4=FeSO4+Cu,設計一個原電池。

4.1中學化學實施“問題教學”時還應該注意

(1)“問題教學”的實施必須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師需以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體貼、關心、愛護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現個性,就具有了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管其正確與否,教師鼓勵目光的注視和專心細致的傾聽,會極大的鼓舞學生的信心。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幾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于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一定要持寬容的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歡迎爭辯。通過一步步引導,使學生走出幼稚,培養較強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2)“問題教學”的實施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要依據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學生的觀察為基礎、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中心,精心設計一系列能夠啟發思維的問題,然后通過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交流氛圍,有目的的引導,使學生和“問題”彼此交織、主動學習,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能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知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問題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師的素質是學生問題意識的促進劑。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準的問題,教師要坦誠承認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和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相長,遮遮掩掩只會扼殺問題教學。另外,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能老想著完成認知目標,還應該注重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不要怕這怕那,一切都應著眼于學生全面的發展,終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5

 1.多媒體強化課前研究

 課前研究是講課教學的準備,只有課前研究進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質量的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強化課前研究,輔助備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計算機備課便于隨時修改教案,當然這并非計算機輔助備課的主要目的。現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師實行無紙備課,即要電子備課。如果想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要備好一節課是不容易的,要輸入文字、制作動畫等則需花二、三天才能備好一節課。而且不是每個老師都懂得制作電腦動畫的。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的資源共享,想備好一節含有多媒體的課就容易很多了,不會制作動畫可以到網上找,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以修改,這樣變成自己的課件,可大大加快老師的備課速度和質量。例如,我備《氨氣》這一節課時,從網上下載了氨氣溶于水的噴泉實驗模擬動畫、氨氣分子結構模擬動畫、氨氣與酸反應的實驗模擬動畫。然后把這些組件插到我的課件中,充實了我的課件,使我的課件有內容,又生動。最主要還是大大縮短了備課的時間,充分發揮了資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收集整理化學教學內容和信息,從中選擇或借鑒對教學有用的東西來充實化學課堂,提高課前研究的質量。

 2.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

 化學的新課,不容置疑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許多化學現象、化學概念、化學反應、化學規律都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有一個正確的第一印象,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造成認識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錯誤。在講授新課時,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運用文字、聲音、圖像來刺激學生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多種方式,不同的表現手法對新授課的內容進行加工,生動、有趣地展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現象,化學反應及規律。同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加大傳輸的信息量和信息傳輸的質量,實現課堂的優化組合。實踐證明,正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生動形象,學生普遍感興趣,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接受快,課堂效益好。

 2.1 創設情景

 情景是使人入勝的好途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愉悅的課堂情景、求知的課堂情景、成功的課堂情景,適時地呈現適當內容的形象材料給學生多通道的刺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認識理解化學表象和本質。用生動、具體的化學現象揭示物質結構、化學反應,變主動為客觀,變枯燥為生動,就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引起探索化學世界的好奇心,為積極主動地學好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基礎版化學《氮和氮的化合物》這一部分有句彥語"雷雨發莊稼",怎樣解釋這彥語呢?要做實驗是不可能的,我從網上清華同方資源庫中找到了"雷雨發莊稼"的教學動畫,這動畫形象、生動,用在教學上,使學生很容易知道: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在雷電的作用下,有小部分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氣中的氧氣轉化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轉化為硝酸,硝酸遇土壤轉化為能被莊稼吸收的硝酸根離子,雷雨后相當于給莊稼施了一次氮肥,這就是為什么有"雷雨發莊稼"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老師也就提高了教學的質量,真是一舉兩得。再如甲醇、一氧化碳的中毒現象及原理等許多新課教學都可以利用開發軟件制作成如意的教學情景。

 2.2 剖析機理

 物質的結構,化學反應的機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多媒體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以其豐富的表現力把化學現象,化學過程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特別是學生平時無法觀察的難以了解的更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為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最充分的認知。利用flas將鈉原子、氯原子的化合過程展示出來。起初的鈉原子、氯原子自動相遇后在一定條件下,鈉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轉移到氯原子最外層電子層上,融入并繞氯原子核運轉,同時顯示出負電性,此時,鈉原子最外電子層消失,使次外層變成了最外層,同時顯示出正電性,在靜電作用下,兩離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體使許多通常看不見的反應過程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化學過程。如HCl的形成過程、金剛石和石墨結構的差異、紅磷和白磷的結構區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一般化學反應都進行得較快,無法控制,學生難以看清,難以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二維或三維動畫軟件,可模擬化學反應的過程,進行隨教學過程而同步 控制。多媒體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識的密度,加快了教學的節湊,提高了課堂的效益。

 2.3 解剖難點

 氧化汞熱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許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屬汞,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許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氣。這個內容是為了給學生建立原子的概念,單就書上內容、圖示、講解,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原子概念確有一定的難度,把這個內容開發成課件,學生看見了形象逼真的動態演示,較好地理解了原子概念,使教學重難點的解決猶如破竹之勢,順利完成。

 3.多媒體輔助學結

 復習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之一。復習課一般應將該章知識的內在關系、外在異同和與其他章節的聯系、差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道這些聯系及差別。傳統的復習課是老師一邊講一邊將這些聯系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往往耽誤了許多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會打斷學生的思路,不能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將知識結構事先用軟件輸入到計算機中,復習時一邊講,一邊逐步把知識結構顯示出來。及時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所學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網絡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 4.多媒體深化反饋檢測

 快反饋、強矯正是搞好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貯量大、速率快、交互性能好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檢測,這樣可把學生對問題的思維過程、方式、結果的正確與否給以立即判斷,以矯正思維過程。調用計算機題庫中的試題,學生可以直接在計算機上練習或考試。練習或考試完后,學生可以調出參考答案,及時找出問題的所在,起到老師面批的效果,而且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可以利用計算機來編擬試卷,可隨時修改,隨意排序,控制題目的難易程度。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數據庫軟件,幫助分析試卷、分析成績。通過各種成績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采取措施彌補不足,強化優勢。

教學手段的應用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強勁優勢,在于它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開辟了更加寬廣的道路。

 參考文獻

[1] 安寶生《教育信息技術的掌握與運用》 北京 中國和平出版社 2001

[2] 《中學化學實驗也要注意環保 》 新華網 2001 01 21

化學過程與途徑的關系范文6

關鍵詞:數形結合問題;數形結合思想;教學對策;教學實施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6-0062-05中圖分類號:G632.479 文獻標識碼:B

我們處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之中,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數據、圖表的分析能力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綜合能力的要求之一。近幾年來在高考題全國卷以及上海卷、廣東卷、江蘇卷中,通過曲線圖形、數據表格等來提供和傳遞信息的試題頻頻出現,往往一份試題中就有3~5題,成了教師和學生關注的高考熱點題型。把自變量和應變量之間對應的函數關系與二維坐標系中圖象關系結合起來的問題我們在這里稱為數形結合問題;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二維坐標系中的圖形、位置關系結合起來的思維方法稱為數形結合思想。“數”與“形”的結合能力是《上海市中學化學課程標準(試行稿)》及《考試手冊》中對中學生思維能力要求的具體體現,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結合具有特殊的意義。面對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作為高中化學教師理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以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

1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意義

數形結合,從數學意義上講主要指的是數與形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數形結合思想就是要通過“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即通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可以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應用大致又可分為兩種情形:或者借助于數的精確性來闡明形的某些屬性,或者借助形的幾何直觀性來闡明數之間某種關系,即數形結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種情形是“以數解形”,而第二種情形是“以形助數”。因此,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1.1 通過“以數解形”,使學生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

數和形反映了事物的兩個側面,一個是數量、一個是形狀。華羅庚教授曾說過:“數無形,少直觀;形無數,難入微。”因此可見,化學反應同樣可以通過“數”和“形”的結合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

例如:在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中,若以0.08mol/L的NaOH溶液滴定0.05mol/L的H2SO4,接近終點時,半滴試劑可以引起指示劑顏色的變化,視為滴定的終點。教師會給學生指出:此時溶液中出現了pH值的“突躍”。學生對此反應過程往往難于理解。假如教師能夠讓學生計算接近終點時pH值的變化并作圖(如圖1),學生就能很輕松地從曲線的變化圖象理解pH值的“突躍”的含義。

1.2 通過“以形助數”,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過程

“以形助數”從數學的意義上講,是指把抽象的數學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圖形。從化學的意義上講是指把化學反應過程轉化為直觀的圖形。 “以形助數”中的“形”,或有形或無形。若有形,則可為圖形、圖表與模型;若無形,則可另行構造或聯想。因此“以形助數”的途徑大體有三種:一是運用圖形;二是構造圖形;三是借助于代數式的幾何意義。

例如,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用正、逆反應速率的變化來構造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如圖2。

對于可逆反應,開始時反應物濃度最大,因而正反應速率最大;而生成物濃度為零,因而,它的逆反應速率為零。構造圖形如圖2(a)表示。

隨著反應的進行(由0t1)反應物濃度逐漸減小,正反應速率也逐漸減小;而生成物濃度逐漸增大,逆反應速率也逐漸增大,如圖2(b) 表示。

反應進行到一定時刻(t2),正反應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處于化學平衡狀態。如圖2(c)表示。

1.3數形結合,促進學生掌握化學過程的規律

化學中的數形結合與純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有所差別,化學中不太重視代數式的精確刻劃、曲線的弧度、直線的斜率等,重視的是線段的變化趨勢、拐點(轉折點)的意義等。因此,數形結合能促進學生掌握化學過程的規律。

例如:一定溫度下,將一定質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溶液的導電能力變化如圖3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b、c三點溶液pH的比較:c<a<b

B.a、b、c三點醋酸的電離程度的比較:a<b<c

C.用濕潤的pH試紙測量a處溶液的pH,測量結果偏小

D.a、b、c三點溶液用1mol/L氫氧化鈉溶液中和,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比較:c<a<b

一定溫度下,將一定質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釋的過程是冰醋酸加水過程中離子濃度變化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0~b點,隨著加入水體積的增大,離子濃度逐漸增大;b點以后,隨著加入水體積的增大,離子濃度逐漸減小。理解了醋酸加水電離過程中離子濃度的變化趨勢,理解了“拐點”b的意義,解答本題并不困難。答案B和C。

2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化學中的教學對策

2.1由“數”到“形”,尋找反應規律

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必須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重、由定性到定量的過程。在由“數”到“形”的過程中,要側重“數”和“形”的對應關系和化學意義,側重曲線的變化趨勢與化學反應規律的對應關系。使學生逐步實現由抽象到直觀的思維模式轉化。

例如:在氯化鋁溶液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畫出形成氫氧化鋁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關系圖。

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原理和結合數學知識,能夠作出如如圖4所示的關系圖。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形成氫氧化鋁沉淀和溶解氫氧化鋁沉淀所對應的堿的體積關系。

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完成:在含有一定量鹽酸的氯化鋁溶液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畫出形成氫氧化鋁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關系圖5。

學生在完成該題的作圖時,則要考慮多重反應的存在,氫氧化鈉首先中和的是鹽酸,因此反應開始時沒有沉淀產生,當鹽酸中和完以后才形成氫氧化鋁沉淀和最終氫氧化鋁溶解。這樣,學生的抽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2由“形”到“義”,理解化學原理

由“形”到“義”是由“數”到“形”的逆向思維過程,也是數形結合思想中“以數助形”的過程。該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各條線段、變化趨勢、轉折點的化學意義,從而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原理的理解。

例如:常溫下,向0.1mol?L-1的硫酸溶液中加入物質的量濃度相同的氫氧化鋇溶液,生成沉淀的量與加入氫氧化鋇溶液的體積關系如圖所示,a、b、c、d分別表示實驗時不同階段的溶液,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溶液pH的比較:abcd

B.溶液導電能力的比較:abdc

C.a、b溶液顯酸性

D.c、d溶液顯堿性

學生如果能夠理解各條線段與化學反應的對應關系及b、d點的化學意義,解答本道題是不困難的。

3 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

3.1 形成性教學中,增加數形結合的積累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指出:“……數學是以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非常現實的材料為對象的”。這給數學本質作出了很科學的概括。作為自然科學的化學,同樣可以借助數學工具,建立“數”和“形”的關系。而化學中的由“數”到“形”,首先要確定自變量(X軸)和應變量(Y軸)的化學意義,然后根據化學反應規律得到相應的圖形。在教材內容的發展過程中,由以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內容轉變到以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內容時,其角度、特點以及抽象程度都有顯著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把元素化合物類[如圖7(a)]、基本理論類[如圖7(b)、圖7(c)]、化學實驗類[如圖7(d)]、化學計算類等作為隱性要求的數形結合問題顯性化,逐步實現由“數”到“形”的“量變”的積累。

3.2專題復習教學中,實現數形結合能力的飛躍

數形結合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學生能夠掌握并加以運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有了量變的充分準備,質變才能顯得自然。當然,作為思維方式上大的轉變,都是對前面習慣思維的揚棄,此時可以說學生的思維進入歸納思維的范圍,急需教師分類提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歸納。

首先,可從二維坐標系中的x軸、y軸所賦予的化學意義進行歸類:x軸一般表示化學反應中反應物量的變化、化學反應的時間等,y軸一般表示生成物的量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123区 |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 | 在线欧美v日韩v国产精品v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最新| 欧美在线一二三区 | 手机精品在线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www.国产精品.com |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 欧美色另类 | 欧美日韩亚洲天堂 | 日韩αv | 国产午夜小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91导航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小说 | 日韩精品成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国产九区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人与禽一级一级毛片 | 欧美色图第一页 | 国模双双大尺度炮交g0go |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也 |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一级成人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91精品国产91 | 一本久久道 | 日本欧美韩国专区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高清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久久一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 另类 在线 欧美 制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