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低碳生活的實踐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1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生活實踐 結合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課程改革中最強調的理念之一。地理課程在“培養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為的。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

1.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初中學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其中包含大量的與地理有關的現象或問題。例如,寒來暑往,四季變化;日出東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購買等,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這對學習新的知識形成新概念會有極大的幫助。在學習“地球的形狀”時,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提出證據說明地球表面是個曲面。學生除從衛星照片直觀看到地球的形狀外,還回答了在海邊看到帆船從遠方駛來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體;電影電視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馬群,從遠方跑來,先看到前面的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馬等方面進行論證。對于抽象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利用生活中的經驗學習地理知識,引發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讓學生積極地進行生活體驗

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地理知識,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又能為學習新的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體驗的方式包括小實驗、小制作、調查訪問等。例如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溫的影響”時,要求學生用一盆水和一盤沙同時受太陽照射一個上午后,用手分別去試,感覺如何?然后放在陰影下散熱,到晚上還是這一盆水和一盤沙,再去試試,感覺怎樣?學生有了這方面的親身體驗,對“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氏;冬季則相反”這一知識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對學生有關的氣候知識幫助甚大。再如,開展“垃圾不愁嫁”調研活動,學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為研究對象,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稱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種如何減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對策。直觀地認識環境問題,并提高自己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探究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觀察是學生獲得“生活中有用的”、“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證。很多地理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無疑會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教學“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前,布置學生收看晚上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觀察天氣預報過程屏幕上先后出現的圖像,每個圖像上有哪幾種顏色或哪些符號,并思考這些圖像、符號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氣內容?又如教學“水資源”內容時,組織學生課后觀察調查并思考:學校西側小河的水質狀況,分析其水質變化的原因及對周圍的影響,為其發展前景提出設想和建議。這樣,通過觀察發現未知的問題,對這些未知問題進行探究時又可以通過觀察而得到答案。

二、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學生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能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又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學生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欲望。這就要求老師善于把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把地理課堂教學引向廣闊的生活世界。

1.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情境

巧用地圖、播放影像、欣賞樂曲、演示模型、自由辯論、角色扮演、社會探究等,都是創設情趣性教學的好方法。其中,社會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怎樣對重大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對于初中生,我們可以以課堂為舞臺,創設小社會環境,讓學生從小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培養社會責任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學習“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內容時,在學生根據污染指數判斷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際討論,列舉我們周圍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氣的實例;大氣污染對于們的危害,近來有哪些改善或加劇危害;你對凈化大氣,創造美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有何建議等,從而讓學生對空氣質量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在這類活動中將逐步學會如何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利用材料支撐自己的見解,如何發揮講演的感召力、鼓動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這是學習地理要達到的目標。教師應努力激發并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實際、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如教學“聚落與環境”可布置課后作業:你根據學校現有布局設計一個綠化美化方案,并說明理由。這樣不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又如教學“中國的交通”后,讓學生制訂一個暑期旅游計劃,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多個旅游景區的游玩,以節省經費和路途時間為前提選擇交通工具且根據各景區氣候特征準備衣物和必備品。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的考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2

關鍵詞:植樹造林;鹽堿地;因素;成活率

前言

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存在大量的鹽堿地,由于土壤中物質成分含量的特殊性,導致無法種植農作物,為了不使鹽堿地荒廢,我國的林業部門利用鹽堿地種植樹木。雖然在鹽堿地中可以進行造林工作,但是成活率非常低,不利于林業建設的發展。所以針對鹽堿地造林成活率低的問題,我國的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改良的對策,對林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提高鹽堿地植樹造林成活率的改良對策

1.1 鹽堿地樹木種植的前期準備

在鹽堿地進行造林工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其直接關系到造林的成活率問題。在整地方面,要選擇適宜鹽堿地的整地方法,為樹苗的栽種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應該根據鹽堿地的土壤成分含量,當地的氣候條件,水分含量等各項因素,選擇適宜的樹苗,并且科學合理的選擇苗源,一定要適應鹽堿地的特殊狀況。在對鹽堿地進行考察后,要對造林的密度做出合理的規劃,保證苗木的成活率。

1.2 整地方法的選擇

對于鹽堿地的整地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方法,因為鹽堿地也存在不同的因素。在整地之前,要對鹽堿地進行考察,鹽堿地的分布范圍、土壤成分含量以及周邊的氣候等都對整地方法有所限制。如果鹽堿地距離海邊的距離較近的話,那么整地方法可以選擇條田、臺田或者是大坑整地的方法。如果處于內陸地區,則適合使用機耕進行全面的整地,或者是高臺整地。

1.3 樹種以及苗源的選擇

由于鹽堿地的土壤條件比較特殊,所以對于樹種以及苗源的選擇與成活率有很大的關系,只有選擇在鹽堿地中適應能力強的樹種,才能夠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選擇樹種之前應該對鹽堿地的土壤成分進行檢測,然后合理的選擇樹種。在選擇樹種時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選擇耐鹽能力比較強的樹種。第二,選擇根系比較發達的樹種,可以適應鹽堿地的特殊情況。第三,選擇生長速度快,落葉量比較大的樹種,這樣可以提前適應土壤條件,并且落葉還可以改善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

1.4 造林密度的選擇

合理的造林密度,不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改善鹽堿地的土壤條件,造林密度的優勢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造林密度合理可以使得樹林得到提前郁閉,促進樹木的生長。第二,造林密度合理可以快速的增加地表植被的覆蓋率,控制地面水分的蒸發,增加含水量。第三,在密度合理的情況下,可以抑制鹽堿地的反鹽現象,為幼苗的成活提供有利的環境。在我國現行的造林密度選擇中,基本都是以大行距小株距的方式來進行的,樹木的成活率有所提高,并且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環境。

2 鹽堿地植樹造林的處理技術

綜上所述,鹽堿地植樹造林前期準備工作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闡述,使得我們對鹽堿地樹木種植的相關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除了要做好鹽堿地植樹造林前期準備方面的工作之外,我們還需要做好鹽堿地植樹造林的處理工作,選擇最為合適的處理技術來運用到鹽堿地植樹造林的過程當中。

2.1 有機物在樹穴底部充當隔鹽層

在樹穴的底部放置一定量的有機物質來充當隔鹽層是鹽堿地植樹造林處理技術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處理方法。現階段,爐灰以及鋸末是被廣泛所采用的有機物質。上述兩種有機物質放在樹穴的底部之后,對于鹽堿地的返鹽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并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

2.2 化學改良劑的運用

除了要在樹穴的底部放置有機物質之外,化學改良劑的運用也是鹽堿地植樹造林處理技術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化學改良劑是一種比較新型的礦物質專用肥料。由于化學改良劑具有多個方面的優點,因此才被廣泛的運用到了鹽堿地植樹造林的過程當中。化學改良劑在鹽堿地當中運用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鹽堿地在使用化學改良劑之后,土壤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第二,鹽堿地土壤的酸堿度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低;第三,鹽堿地土壤的肥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土壤當中一些礦物質的含量也得到了顯著的增加。在鹽堿地進行植樹造林的過程當中,適當的放置定量的化學改良劑,對于提高鹽堿地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3 綠肥的種植

綠肥的種植也是鹽堿地植樹造林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處理技術。如果鹽堿地的堿性非常的重,那么則適合直接在鹽堿地當中進行樹木的重視,而是首先在鹽堿地當中種植一些耐鹽堿的綠肥,以此更好的對鹽堿地的土壤進行改良。

3 鹽堿地植樹造林所運用的栽植技術

除了要做好鹽堿地植樹造林前期的準備工作以及處理技術之外,我們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鹽堿地植樹造林的成活率,還必須在鹽堿地進行樹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運用最為合適的栽植技術。鹽堿地植樹造林所運用的栽植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法:第一,帶土苗栽植方法。帶土苗的栽植方法是我們在進行樹木的種植過程最為常見的一種種植方法。顧名思義,帶土苗種植方法主要就是在進行樹苗栽植的過程當中,連同一定量的土團進行栽植。這種栽植的方法主要適用于生根比較困難樹苗的栽植過程當中,對于提高鹽堿地樹苗的成活率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這種栽植方法的樹苗在培育的過程當中主要是在一些容器當中進行培育。樹苗在進行栽植的過程當中,土團的直徑以及所挖掘的樹坑深度都是具有一定要求的。因此,為了提高鹽堿地植樹造林的成活率,樹苗在種植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種植。第二,樹苗的栽植除了可以運用帶土栽植之外,還可以采用無土種植的方法。樹苗無土種植的方法主要就是在樹苗進行種植的過程當中,不需要附加土團,直接進行種植。

4 結束語

鹽堿地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是為了有效的利用鹽堿地,我國利用鹽堿地進行植樹造林,增加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由于鹽堿地土壤成分的特殊性,致使林木的成活率不高,影響到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所以對于鹽堿地造林的成活率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成活率。上文中對于提升鹽堿地樹木成活率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對我國林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不斷的造林實踐,鹽堿地的造林工作會越來越成熟,樹木的成活率將會得到提升,為我國的綠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淑梅.提高鹽堿地植樹造林成活率的改良措施[J].新疆農業科技,2011,14(6):149-151.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3

關鍵詞:低碳生活;認知;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18-03

一、低碳生活認知構成的界定

低碳生活觀是國民對人類踐行低碳生活與自然界的運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內在關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是影響人們踐行低碳生活的指導思想。有什么樣的生活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行為。如果國民認為低碳生活是保證自然界健康運行和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那么,他們就會自覺地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節約各種資源。低碳生活價值觀就是國民踐行低碳生活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或有多大好處的判斷。它是影響國民是否自覺踐行低碳生活的激勵因素。凡是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自己有好處或有較大好處的人,都會自覺踐行低碳生活;凡是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自己沒有好處或好處較小的人,就不會踐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信念就是自己認為低碳生活是使人類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最佳生活方式的正確看法。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沒有信念,就沒有意志,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低碳生活信念是激發國民踐行低碳生活的心理動能,激發國民踐行低碳生活的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它各種能力。低碳生活行為原則就是人們踐行低碳生活必須遵循的盡量減少生活能耗,在家庭日常生活領域達到節約能源、從而使生產能源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的根本規則。這是人們必須遵循的生活行為規則,也是國民踐行低碳生活的根本要求。低碳生活行為規范就是人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有關節約能源、減少生活能耗的各種行為規定。它對引導國民踐行低碳生活方面具有強制作用。我國科技部已經于2007年制定了《全民節能減排手冊》,提出了36項日常生活節能減排的行為指標,這些行為指標實際上就是我國國民踐行低碳生活的行為規范,也是國民必須遵守的低碳生活行為規范。低碳生活知識組合就是國民所擁有的關于低碳生活的知識構成,包括各種家庭電器的知識、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識、電能生產知識、家用商品生產與有害廢物排放關系的知識、工業廢物危害的知識、節能減排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知識等。合理的低碳生活知識組合是現代人的必要生存素質,是現代人的基本生活技能。所以,低碳生活的知識組合是國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生活技能。低碳生活方法就是國民在家庭日常生活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科學的、合理的節能減耗操作程式。這是國民在家庭生活中養成的節能減耗技能,是最能達到家庭節能減耗、使低碳生活收到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證。因此,這是國民必須具備的技能。

二、當代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構成存在的缺陷

低碳生活是在家庭生活中盡量節約各種生活資源、重復利用生活物品、回收各種生活廢物,從而使能源和生活物品生產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減少生活污染、減緩生態惡化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對應措施。它的踐行是受人們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制約的。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行為是受其低炭生活認知范式支配的,也就是說,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行為就是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認知范式的外在表現。為了了解當代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認知水平,我們選擇長沙市MD中學高中生作為研究樣本,采取隨機抽樣方式發放70份調查問卷,收回59份有效問卷。按樣本性別來看,男生26人,占有效樣本的44.1%;女生33人,占有效樣本的45.9%。以家庭背景分,其缺失值為9,其余52個樣本中來自公務員家庭的學生16人,占有效樣本的27.1%;教師家庭的學生6人,占有效樣本的10.2%;商人家庭的學生18人,占有效樣本的30.5%;工人家庭的學生7人,占有效樣本的11.9%;農民家庭的學生5人,占有效樣本的8.5%。我們根據自己對低炭生活認知范式的定義,從世界觀、價值觀、社會信念、行為原則、行為規范、知識組合、實踐方法等7個方面對當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進行了實地調查。然后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當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存在一定缺陷。

1.當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構成不健全。從上文分析來看,低碳生活的世界觀、價值觀、社會信念、行為原則、行為規范、知識組合、實踐方法等要素對人們踐行低碳生活都有特殊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完整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應該包括這7種制約因素。但是在樣本中只有15人認為這7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只占到調查樣本的25.4%;17人認為其中6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占到調查樣本的28.8%;25人認為其中5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占到調查樣本的42.3%;36人認為其中4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占到調查樣本的61%;45人認為其中3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占到調查樣本的76.2%;51人認為其中2種因素是影響自己踐行低碳生活的制約因素,占到調查樣本的86.4%。從單個制約因素的角度來統計,有30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世界觀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50.8%;有38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價值觀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64.4%;有39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信念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66.1%;有44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行為原則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74.6%;有41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世界觀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69.1%;有21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知識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35.6%;有31位調查對象只承認低碳生活實踐方法對自己踐行低碳生活起作用,個案百分比為52.5%。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大多數當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建構不完全。

2.部分青少年不熟知低碳生活的影響因素。從青少年認知低碳生活認知范式的每個構成要素來考察,不少當代青少年不熟悉低碳生活的影響因素。就對影響低碳生活的世界觀來說,有8.6%的調查對象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自然生態沒有影響;10.3%的調查對象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社會發展沒有影響;22.4%的調查對象不能判定踐行低碳生活是否對自然生態產生影響;25.9%的調查對象不能判定踐行低碳生活是否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24.1%的調查對象不能判定踐行低碳生活是不是保證自然界健康運行和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可見,有少數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世界觀不正確。就對影響低碳生活的價值觀來說,有8.5%的調查對象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人類沒有價值;6.8%的調查對象認為踐行低碳生活對個人沒有價值;13.6%的調查對象不能判定踐行低碳生活是否對人類有價值;27.1%的調查對象不能判定踐行低碳生活是否對個人有價值;54.2%的調查對象不知道踐行低碳生活對人類或者對個人的價值可以通過科學方法計算出來,自然也不會去尋找科學方法來計算家庭或個人踐行低碳生活的外在價值。可見,有少數青少年的低碳生活價值觀不正確;多數青少年不會探索科學方法計算家庭或個人踐行低碳生活的外在價值。就對影響低炭生活的知識組合來說,有47.6%的調查對象不知道少買不必要的衣服就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37.3%的調查對象不知道減少糧食和畜產品浪費、飲酒適量、減少吸煙就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25.4%的調查對象不了解如下關于低炭生活的知識:夏季空調設定的溫度越低,耗能越多;一臺節能空調比普通空調每小時少耗電0.24度;出門前3分鐘關空調,每臺空調每年可節電約5度;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電扇的中、低檔風速足以滿足納涼需要;32.2%的調查對象不知道如下關于低炭生活的知識:隨手關燈,每戶每年可節電約4.9度;1臺節能冰箱比普通冰箱每年可以省電約100度;每天減少3分鐘的冰箱開啟時間,1年可省下30度電;有45.8%的調查對象不知道所有家用電器在待機狀態下仍在耗電。可見,少數青少年沒有掌握低炭生活知識。就對影響低炭生活的實踐方法來說,有31%的調查對象沒有掌握用手洗代替機洗、少使用洗衣粉和選用節能洗衣機來洗衣的家庭節能減排方法;有32.2%的調查對象沒有養成如下家庭節能減排操作習慣:以高品質節能燈代替白熾燈、將電視屏幕設置為中等亮度、不用電腦時以待機代替屏幕保護、用液晶電腦屏幕代替傳統的CRT屏幕、調低電腦屏幕亮度、不用電器時拔掉電源開關;有33.9%的調查對象沒有掌握用電子郵件代替紙質信函、用電子書刊代替印刷書刊的家庭節能減排方法;有33.9%的調查對象沒有養成合理回收生活垃圾的家庭節能減排操作習慣。可見,少數青少年沒有掌握低炭生活的實踐方法或養成家庭節能減排操作習慣。

3.當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構成存在一定缺陷。從上統計分析可知,目前,我國部分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構成不健全,也不熟知低碳生活的各個影響因素。我們把這種不完善的低碳生活認知構成和不完全了解低碳生活影響因素的認知叫做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這種認知必然造成我國部分青少年對踐行低碳生活認識存在一定缺陷,也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踐行低碳生活過程中做得不盡人意。歸納起來,表現為:不能持之以恒地踐行低碳生活、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都踐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覺地踐行低碳生活、不能自愿地踐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學方法踐行低碳生活等狀況。

三、當代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構成的改進措施

我們必須改變當代青少年的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否則會造成新的生活型耗能群體,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青少年的學業任務較重又缺乏自學的自律性;又由于目前我國城鄉社區還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不管是城市社區還是農村社區都沒有建立起社區教育機構,因而,目前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的任務只能落實到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主體的身上。我國應該盡快建立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分工明確的、效果互補的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范式改進教育體系。

1.社會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的措施。社會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主要是國家來實施,具體措施有:第一,國家通過各種傳媒工具宣傳低碳生活觀、價值觀和社會信念,形成一種全民踐行低碳生活的社會輿論、倫理道德和社會氛圍,使青少年在中國社會環境里得到踐行低碳生活的熏陶。第二,國家還可以通過頒布相關法律來推行低碳生活,對違反低碳生活的個人行為進行必要處罰。第三,地方政府可以每年舉辦踐行低碳生活家庭評比活動,對踐行低碳生活的行為給予必要的表彰和獎勵。總之,國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培養青少年踐行低碳生活的自覺意識和思想觀念,樹立低碳生活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信念,從而完善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構成。

2.學校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的措施。學校可以通過自己的教育系統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主要措施有:第一,通過開設第二課堂或社會實踐課程向青少年學生傳輸低碳生活知識、教授踐行低碳生活方法。第二,利用學校宣傳欄宣傳低碳生活知識和低碳生活方法。第三,通過舉辦踐行低炭生活征文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收集、掌握低碳生活知識和低碳生活方法。學校通過這些途徑在知識組合和實踐方法領域完善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認知范式。

3.家庭改進青少年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的措施。家庭是青少年踐行低炭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家庭主要通過實踐途徑來完善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構成,具體措施有:第一,家長組織家庭成員共同制定家庭低碳生活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使青少年接受一次低碳生活認知洗禮。第二,父母身體力行,處處時時按照家庭低碳生活原則和規范踐行低碳生活,并監督家庭成員執行家庭低碳生活行為規范。第三,家長還可以對家庭青少年實施低碳生活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信念的教育,也可以向家庭青少年傳授低碳生活知識和方法。總之,家庭主要以落實家庭低碳生活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并輔以低碳生活世界觀、價值觀、社會信念教育和傳授低碳生活知識、低碳生活方法等措施改進青少年低碳生活認知范式。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4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認知;低碳行為;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1日

一、研究概況

(一)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從青島農業大學抽取不同性別、居住地、專業及年級的400名學生作為調研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真實性,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狀況。由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樣本在不同調研指標之間的數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許失衡。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調查為主,輔以個案訪談。問卷采用筆者自行設計的“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及行為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知狀況、情感態度狀況和行為狀況三方面,共計27道題。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1.75%。

(三)樣本基本信息。從表1可以了解此次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就性別來看,男性114人,占總數的30.3%;女性262人,占69.7%。就居住地看,家住城市的學生有119人,占31.6%; 家住農村的學生有257人,占68.4%。就專業劃分看,理工科、農學類的學生有137人,占36.4%;文科類的學生有239人,占63.6%。就年級分類看,大一學生85人,占22.6%;大二學生120人,占31.9%;大三學生90人,占23.9%;大四學生81人,占21.5%。(表1)

二、當代大學生低碳認知、情感態度及行為踐行狀況

(一)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概念及內涵認知狀況良好。在376份有效問卷中,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這個詞”的問題回答中,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其基本含義和大體內容,比重達到75.3%;表示熟悉含義和具體內容的學生比重占17.6%,表示“聽說過,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學生占6.4%;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從未聽過這個概念”,比例占0.8%。

從對低碳生活內涵的理解來看(多選),62%學生認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67.3%的學生認為低碳生活是節約能源消耗,41.5%的學生認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29.8%的學生認為低碳生活就是發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徑之一嗎”的問題上,有28.2%的學生表示“知道”,43.4%的學生表示“基本知道”,26.6%的學生表示“稍微知道”,只有1.9%的學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踐行低碳生活是否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上,絕大多數學生(61.7%)持否定態度,25.3%的學生認為可能會對生活質量有所影響,認為踐行低碳生活肯定會影響生活質量的學生的比重最少,占總量的6.6%。

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及相關概念的認知狀態良好,對日常生活與低碳行為的關系也存在比較客觀和理性的認知。

(二)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態度表現積極。在設計調查問卷時,對大學生低碳情感態度的認知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直接詢問大學生有關低碳生活的問題來獲知其對低碳生活的情感態度。在有關低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問題中,0.8%的學生認為與自身關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學生認為,有點關系,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學生認為關系比較大;50.8%的學生認為關系非常大,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是否應該倡導并踐行低碳生活”的問題上,絕大多數的學生(83%)持完全肯定態度,認為踐行低碳生活是應該的,且要從自身做起;9.6%的學生持部分肯定態度,認為踐行低碳生活是應該的,不過主要應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二是間接方式,即依據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及其表現的責任感和道德感來判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情感態度。在“有沒有考慮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對環境產生影響“這個問題上,超過85%的學生表示有所考慮,9.3%的同學雖然沒有考慮過但是想要了解。在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預期結果方面,80.3%的學生認為踐行低碳生活能夠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且很有意義和必要;18.9%的學生人認為想法很美好,但實施會很困難。同時,為考察大學生對低碳與環保問題的了解情況,我們列舉了一些與環保有關的關鍵詞讓學生選擇(多選),結果顯示,知道全球變暖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達到96.3%;知道氣候變化、哥本哈根會議和節能減排的學生人數比例較高,分別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議定書》的人數比例居中,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僅占14.6%。

(三)大學生對低碳生活踐行狀況表現有待提升。對大學生低碳生活踐行狀況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的實際情況;二是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況。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大學生對低碳概念內涵的認知狀況良好,對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現積極,但相當一部分同學仍處于是高碳生活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問題上,只有9%的學生表示非常注意,41.8%的學生表示比較注意,47.9%的學生表示有些注意,但不嚴格,還有1.3%學生平時從不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具體到低碳實踐案例的調查中,35%的學生表示不習慣隨手關燈,41%的學生經常使電器處于待機狀態,18.9%的學生就餐時會經常使用有償一次性餐具,46.7%的學生存在浪費紙張的現象。

在問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踐行意愿時,49.7%的學生表示肯定會,并且還會努力帶動周邊的人一起行動;43.4%的學生表示會根據具體情況而定;4%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只要不影響自己的生活就會參與;2.9%的學生則持完全否定態度,表示不想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

從大學生積極的低碳認知和情感表現來看,該群體對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較為良好,情感態度也比較積極,但積極的低碳生活態度與真實的低碳生活行為之間存在著距離。

三、大學生群體低碳認知、情感態度與行為的差異與相關性分析

(一)專業差異與大學生低碳認知不存在相關性。根據假設,由于專業設置的不同,理工類、農學類及文科類學生對大學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內涵的認知會存在些許差異,但實際檢驗結果卻不能論證上述結論,即大學生的專業類別并沒有影響其對低碳理念的認知。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假設方差相等的情況下,F檢驗顯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則方差不相等,雙側檢驗值大于0.05,接受方差不相等,可知理工、農學類和文科類的同學在對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異。(表2)

(二)家庭居住地與大學生的低碳認知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由于“家庭居住地”與“全球變暖關注程度”都是定類變量,所以選擇交叉列聯表進行分析,運用λ(Lambda)相關測量法來驗證兩者的相關性,λ的值為0.003,用家庭居住地來預測全球變暖關注程度可以消減0.3%的誤差,表示家庭居住地與大學生對全球變暖關注程度之間基本不存在相關性。所以,無論家居農村還是城市的大學生,其對低碳生活的認知基本是相同的,沒有太大的差異性。(表3)

(三)大學生低碳關注程度與低碳行為踐行存在弱相關。根據λ的值為0.062,用個人對全球變暖的關注度來預測平時節約用水用電可以消減6.2%的誤差,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很弱。0.062更接近于0,所以說個人對全球變暖的關注程度與平時節約用水用電的相關程度很弱,大學生的低碳行為并未與較好的低碳關注程度相一致,對低碳的關注程度并沒有較好地轉化為行為實踐。(表4)

綜上可見,大學生的專業設置、家庭居住地與大學生的低碳認知不存在相關性,即大學生的專業設置、家庭居住地對大學生的低碳認知不存在影響。而大學生的低碳認知及低碳踐行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弱相關性,說明大學生的低碳認知對大學生的低碳行為踐行產生影響。

四、結論及建議

(一)認知方面:加強高校低碳教育,加強學生低碳理念認知。學校是大學生獲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開展各種低碳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郁的低碳校園氛圍。通過各種途徑如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報、微信、飛信、微博等形式,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全校范圍內大力宣傳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營造高校范圍內的低碳環境。

(二)情感方面:成立大學生低碳行為試點協會,用實際案例激發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園內成立低碳行為試點協會,制定低碳行為規則和規范,將低碳行為量化、細化和具體化,讓大學生分批次參與低碳行為試點協會的活動,建立個人低碳檔案,找出日常行為與低碳行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異,從而激發學生踐行低碳行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正面情感和積極性。同時,低碳行為試點單位教育大學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來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如鼓勵學生種植綠色植物,回收日常廢棄塑料制品,或定期繳納一定費用成立“生態基金”,從而加強減排意識,在實際的碳排放中培養低碳正面情感。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5

關鍵詞 中職教育 校園環境 低碳生活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Vocational Students'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DING Mei

(Huaiy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a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given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through four aspects,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build the framework and conduc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n campu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low-carbon life working in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practicing low carbon life, to create a low-carbon campu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mpus environment; low-carbon life

1 在職中進行低碳生活教育的內涵及其意義

低碳生活,是指人們盡量減少在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以科學、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講究的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這種生活要從衣食住行這些生活細節實踐實行,要求人們樹立全新的生活觀和消費觀,減少碳排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①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的以就業為導向,本著“先成人,后成才”的辦學理念,使得在職業學校的各個班級開設像“低碳生活”之類的更多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公共課或校本課程成為可能。②

在職中教育體系中進行低碳生活教育是讓學生從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做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樹立一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低碳生活的意識,提高學生對低碳生活理念的認知,使得學生掌握低碳生活知識與技能,成為低碳生活的實踐者和宣傳者。職中學校應全面提升教師、學生對低碳生活發展的理解,通過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幫助中職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的態度,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其綜合素質,構建和諧文明的低碳校園。

2 當前中職學生對低碳生活認知的現狀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中職學生低碳生活意識和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知程度,及其實施行為的現狀,筆者在自身所在職中,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兩種方式進行了解。其中發放了問卷調查400份,實際回收問卷312份,有效問卷288份,男女生比例相當,來自城市的學生123人,來自農村的學生277人。對三個年級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隨機抽取了25名同學,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訪談。結合前期的調研,對當前中職學生對低碳生活認知、態度及其行為的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調查結果來看,63.9%的學生對低碳生活的概念及內容有簡單的認知,21.8%的學生僅是聽說過,但是不了解其具體內容,8.1%的學生對低碳概念毫無認知,6.2%的學生熟悉低碳生活的具體內容并能在生活中注意執行。另外從調查數據來看,生源城鄉差別顯著,對于低碳生活的認知,來自城市的學生相對比來自農村的學生了解多一些。從結果來看,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低碳生活認知不足,缺乏對低碳生活影響因素的了解,不能將低碳生活的方式融入到實際生活中去。

筆者認為,導致中職學生缺乏對低碳生活認知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職生對低碳生活缺乏必要的認識;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中職生低碳生活教育的關注和宣傳缺力度,導致很多學生對低碳生活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常識都不了解,日常生活中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二是中職生缺乏低碳生活方式的執行意識;很多學生對低碳生活理念有基本的認知,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缺乏執行意識,沒有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如不加節制地用電、用水,個人電腦一天24小時開著只是為了玩游戲升級,這些現象隨處可見。由此,可以發現在職中教育體系中仍存在很大的低碳生活教育空間。

3 在中職生中開展低碳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徑

3.1 營造良好的低碳校園環境氛圍

校園建筑、文化設施、綠化、美化等校園環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可以通過其隱性教育作用,轉化為學生個體的主觀精神,內化為個人道德,③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低碳理念的意識。改善校園的整體環境從兩個層面實施開展,從外在的校園環境建設到內在的校園低碳文化氛圍建設,注重各個細節,營造健康文明的低碳校園環境。在校園外在環境設施方面,注重低碳設備的使用,將低碳技術融入到各項設施應用以及改造,如在教學樓、辦公樓及宿舍樓衛生間安裝節水感應器,校園內以分類垃圾箱改造原有的無區分垃圾箱等。在內在的校園低碳文化建設方面,通過校園論壇、廣播、校訊通、宣傳櫥窗以及在相關區域張貼低碳環保宣海報和標語等宣傳方式,普及學生低碳生活常規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時刻強化低碳生活的意識,利于形成良好的低碳校園文化氛圍。這種良好氛圍的營造,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進一步理解低碳生活的理念,這是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社會的責任。

3.2 多元融合的低碳校園文化

將低碳生活的理念融入到校園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如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傳統文化等,構建多元融合的低碳校園文化,讓中職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能注重節能、減排、降耗、創新,對“廢物再利用”,以此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如在宿舍,限時供應水電,將宿舍文化、傳統文化及低碳文化融合,鼓勵學生勤儉節約,廢物利用,垃圾分類,同時可以養一些綠色植物在宿舍,積極組織開展低碳環保的集體活動,幫助學生養成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在食堂亦是如此,將食堂文化、傳統文化及低碳文化融合,在杜絕食物浪費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飲食清淡,盡量以素食為主,有利于健康的同時也有利于環保。

3.3 構建中職低碳生活教育框架

開展低碳生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輿論的宣傳,還需要與平時的教學實際相結合,構建中職低碳生活教育框架,將低碳生活教育納入中職教育體系,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課堂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中講授低碳的相關知識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3.4 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貫徹低碳生活實際行為

在課堂教學中對中職生進行低碳生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不能將理論與實際進行緊密聯系,可能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不僅可以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同時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多樣化的校園活動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社團的組織引領。如在校園開展“低碳出行”互動、低碳論文征集、低碳知識競賽、低碳宣傳圖片展、結合當地情況實際開展低碳社會實踐活動等,這些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調動了學生主管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中職生掌握低碳生活的理念和知識,更能促使他們規范自身行為,改良生活習慣,改變自己的同時向更多的人進行宣傳。

4 結語

在中職學校進行低碳生活教育,有利于培養中職生踐行低碳生活的心理素質,讓他們自覺、自愿、自發的參與到低碳生活中來;有利于幫助中職生養成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行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中職生從以往“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向“低耗能”轉變;有利于培養新型的善于節能減排和回收利用生活廢物的新生力量,維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在中職學校開展低碳生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不僅需要廣大中職教師不斷付出努力,也需要來自社會、政府和學校的關注及支持。

參考文獻

[1] 趙榮梅.加強養成教育 促進高校學風建設[J].才智,2010(14):224.

低碳生活的實踐范文6

[關鍵詞]大學生 低碳生活 低碳教育

[作者簡介]劉宏(1969— ),女,遼寧遼陽人,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電子商務;田笑(1987— ),女,山東日照人,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遼寧 大連 11602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9—0177—02

從2002年開始,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的數量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可見在我國居民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科技和知識的先鋒,是未來社會的主宰,在大學生中進行低碳生活教育,讓環保與節儉的觀念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是一項緊迫的使命。

一、大學生對低碳生活認知的現狀

低碳經濟(Low Fossil Fuel Economy)目的是通過科技和制度等的創新,轉變傳統經濟的發展方式,實現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經濟衍生出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是指人們減少日常生活的耗能量,以一種科學、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在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他們從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樹立一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感,保護好人類的生存環境,將來走向社會身體力行,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為了了解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和他們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知度的現狀,南京郵電大學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校級規劃項目“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研究”通過網絡、電子郵件等方式隨機調查100名在校大學生。通過調查發現,“75%的大學生認為氣候和環境問題對自身生活影響不大,僅有15%的大學生認為對自身生活影響很大。調查還顯示,對節能減排認知度不夠的75%的大學生因認識不足,對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夠,從而覺得氣候和環境問題對自身生活影響不大。”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教育的空間仍然很大。4%的大學生很關心碳的排放,并且注意自己減少碳排放和向他人宣傳;9%的大學生意識到碳排放關系和地球氣候的必然聯系,正在積極采取行動減排;76%的大學生認識到應該為節能減排貢獻力量,但沒有實質采取行動;只有11%的大學生認為低碳排放與自己沒有關系。接受調查的全部大學生都認為政府、學校、社區、環保社團、媒體都應為低碳生活展開行動。造成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知現狀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現在的很多大學生的崇高理想人格,已經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自由主義等思想意識侵蝕。這與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違背的不健康的西方文化部分,對現在的大學生產生了非常不良的影響,傳統文化缺失嚴重有直接的關系。再加上網絡時代的虛幻,現實的道德準則很多時候已經失去了約束力。因此,國家、社會、家庭必須共同努力,在大學生中繼續弘揚傳統文化教育,讓大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2.很多大學生還沒有意識到低碳生活的必要性,也對人、社會和自然這樣一個深刻相關、相互依存的和諧生態系統缺乏必要的認識。國家、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的關注度和宣傳力度還不夠,學生對基本的低碳生活常識非常缺乏。家長缺乏對子女的督導和教育,現在大學生中,生活中奢侈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長明燈”“長流水”的現象經常會發生,食堂里的剩飯、剩菜隨處可見,穿衣服講究名牌,很多同學還開著私家車來上學。學校周邊環境混亂不堪,這導致部分大學生置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于不顧,讓自己的人生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共同努力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教育,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盡到各部門的督導職責,向大學生普及低碳生活常識,做好大學生思想和素質教育,讓大學生樹立起低碳生活的態度。

3.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參與度還不夠,參與空間還很大。國家、學校和家庭應該積極創設各種條件讓大學生行動起來,并發揮民間組織和社團的作用,讓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和與別人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對低碳生活的認識,更好地在享受低碳生活中為節能環保作出貢獻。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教育的幾點建議

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把大學生的低碳生活與傳統文化聯系到一起,是因為大學生的道德現狀的確令人擔憂,也是為了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出路,盡管這個效應會是長期的,但這對于保證以后一些具體教育措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無疑是根基與保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低碳生活需要政策的引導、資金的保障、技術的支撐、法律的監督,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每個人都知道該怎么行事,怎么做人,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夠真正實現,否則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弟子規》中講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誤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現在的很多大學生穿衣服追求名牌,很好很新的衣服穿過幾次就擱置不穿,再買新的。據統計,如果每名大學生每年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便可以節約能源約2.5Kg標準煤,相應減排6.4Kg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的飲食應該講究清淡,平時盡量以素食為主,吃素食既有利于身體健康,同時這樣又有利于環保。如果多吃1Kg肉,將會增加排放二氧化碳1.24Kg。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國家、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幫助他們樹立起環保道德。環保道德主張,人類對自然負有道德責任與義務。加強環保道德教育,讓整個社會的公民負起環保的責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樹立起環保道德觀念,為其注入內在的精神動力,人們才會積極并且持久地踐行低碳生活。

2.國家社會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天津大學的牛曉姿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中,研究證實我國在省際層面上存在資源詛咒的問題,由于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反而帶來經濟發展不穩定、收入不平等、GDP增長放緩等現象,這就是資源詛咒現象。國家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緩資源開發,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開發。同時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盡最大可能減少能源損耗量。國家要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資源節約開發的理念,通過在思想政治課等教材中,闡述資源過度開采對人類和社會帶來的嚴重影響,讓他們意識到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并謀求可持續發展之道。要完善保護環境與資源的法律法規,加大財政經費的投入。要加快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普及大學生關于新能源的知識。這有助于他們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的意義,樹立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意識,同時也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讓他們懂得珍惜資源,避免浪費。

搞好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國家和社會應該發揮電臺、報紙、網絡等媒體的宣傳作用,最近我們國家推行的減少電臺娛樂節目的數量,加強道德宣傳的節目的政策就對大學生的教育大有裨益。政府還應該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治理,讓一些歌廳、網吧、出租房等遠離校園周邊,防止對大學生思想的腐蝕。鼓勵學生真正地走出校園,加入到環保協會這樣的民間組織中來。各市的環境保護協會是環保公益活動的生力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減碳”,我們大學生還可以加入到環保協會中來,多關注環保、能源、氣候問題,和大家一起參加環保公益活動,并且走出校園,向全社會宣傳“低碳理念”,讓全體社會成員都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隊伍中來。

3.加強校園媒體和學校組織的引導。學校應該充分發揮校園媒體向學生宣傳低碳生活。學校網頁、微博和BBS上可以多為學生轉載低碳生活的帖子,建立低碳生活教育專欄,提高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并且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低碳生活心得。在學校的宣傳欄、圖書館、食堂等地方可以張貼低碳生活的海報和標語,讓大學生在生活的點滴中時時刻刻強化低碳生活意識。可以鼓勵學生加入到學校的環保社團,和同學通過合作實踐,強化低碳生活意識。

我們還應該在大學生中盡量提倡低能量、低消費、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對于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學會節約,身體力行地實現低碳生活方式。學校應盡量在宿舍、教室、食堂安置節能燈,大學生的筆記本、充電器等,不用的時候應該徹底關閉;購物的時候應該避免使用塑料袋,鼓勵學生盡量使用環保購物袋,因為生產一個一次性塑料袋就耗能約0.04g標準煤,相應增加0.1g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分解是極其困難的。由于學校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學校落實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對于學生養成低碳生活方式起著關鍵的作用。

4.家長應該對大學生加強監管與教育。現在很多大學生由于遠離父母念書,失去了家長的監管,由于缺乏辨別意識和人生閱歷,可能會讓自己的行為偏離正確的軌道。家長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與思想交流,時刻掌握子女的思想動態,通過電話、視頻等經常勸勉子女加強低碳生活消費意識,做到物盡其用,避免浪費。要適當控制子女的消費,給學生的生活費要合理,不要溺愛子女,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成年,應該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對子女加強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通過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教會他們怎么做人,讓他們樹立起對人類和環境的責任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身體力行,做低碳生活的典范,避免鋪張浪費。比如,家長可以通過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等方式代替開私家車,抑制自己的奢侈性消費行為,選擇節能門窗等節能環保材料,對于日常生活的飲食、衣服生活品做到物盡其用等,這無形中會對子女的低碳生活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

總之,面對能源、環境的日趨嚴峻的挑戰,我們每個公民以一種“低消費”“低耗能”“低浪費”的低碳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自2001年來,我國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耗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加強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國家搞好低碳生活教育的關鍵,這涉及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鋪張浪費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傳統文化教育觀念的薄弱,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根基。將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提高到環保道德的層面上來,只要國家、家庭、學校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搞好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教育,讓他們在踐行低碳生活中,保護好我們人類所共有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王蕾.低碳背景下大學生的低碳生活[J].職業教育研究,2010(6).

[2]胡玉東,瞿丹丹.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現狀及對策調查報告[J].中國電力教育,2010(6).

[3]李東霞.當代大學生道德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角色緊張[J].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2007(5).

[4]李荔歌.淺析當代低碳生活中的環保道德因素[J].科教導刊,2010(8).

[5]牛曉姿.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DB/OL].http://222.21.62.157:8000/rewriter/KNS/http/ckha9bmjh9mds/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263037.nh,2010—05—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视频 |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v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91中文 |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毛片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第一页 | 国产免费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观看 |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 a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亚洲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第7页 | 欧美另类色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 香蕉网视频 | 小草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