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1

    一、關于極端氣候變化的趨勢研究

    世界氣象組織2012年11月《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聲明》,在《聲明》中指出,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事件,主要表現為熱浪、干旱、洪水和低溫。美國賴斯大學氣候變化專家羅恩·薩斯在2012年9月也指出,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將變得越來越常見,這會是一種全球現象,人類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否則將會面臨災難性嚴重后果。2012年8月28日的經濟參考報也指出,有跡象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成為常態,年復一年愈演愈烈。

    二、關于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研究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承載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極端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系統產生的影響多為負面(Stern N,2006)。比如,溫度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溫度升高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會影響作物生長,從而對作物產量帶來負面影響(Rosenzweig,Hillel,1995)。還比如,氣候變化帶來的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生長季起始時間和長度變化,將影響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季長和種類(Conway,1998;Rosenberg,1990);未來水分狀況是決定未來很多地方,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降水的變化和作物生長季的變化將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是利還是弊的決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雖然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促進了光合作用,或將提高作物產量,但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及病蟲災害高發等將抵消有利因素,從而引起糧食產能的不確定性(潘根興,2009)。氣候變化在中國的區域格局不同,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農作物生產的影響也不同(林而達,2007;張厚瑄,2000;周舟,2010)。但是,極端天氣氣候因子與農業經濟產出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中國農業經濟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劉杰、許小峰,2012)。

    三、關于氣候影響糧食生產的機理研究

    國內外有關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產影響的研究成果表明,氣候變化主要從四個方面影響作物的生產。一是溫度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氣候變化帶來的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生長季起始時間和長度變化會影響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季長和種類。二是二氧化碳將直接在生理上影響作物生產,對作物的生產產生有利的效果,大氣中的CO2濃度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Conway et al.,1998;Rosenberg et al.,1990),濃度的升高對C3作物(如小麥、水稻和大豆)會產生顯著的正效應,對C4作物(如玉米、高粱)產生的正效應較小(Ringius et al.,Hulme,1996)。但由于溫度升高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會影響作物生長,從而對作物產量帶來負面影響(Rosenzweig,Hillel,1995)。三是未來水分狀況是決定未來很多地方,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降水的變化和作物生長季的變化將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是利還是弊的決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四是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可以影響未來農業的生產,但對未來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極端氣候事件(洪水、干旱、極端高溫等)。國內外學者對前三個方面的研究關注較多,研究的時間較長,取得的成果較豐富,但對第三個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也很少。

    四、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糧食生產的定量測算研究

    國內外專家學者通過觀測實驗(Finn et al.,1982;Nie et al.,1995;劉建國,1992;曹仁林,1994;林而達等,1997;蔣高明,1997;李吉越,1997;林偉宏,1999;李伏生,2003)、動態數值模擬(Hoogenboom G,1999;金之慶,1996;Huang,1998)、統計分析(趙宗慈,1989,1993;程延年,1993;張全武,2003;楊文欽,2004;彭少兵,2004)、經濟模型 (周應恒,2011;Liangzhi You,Mark W Rosegrant,2005;Fuhrer,2003;Ciais et al.,2005;David Haim et al,2007;Torriani et al.,2007;Robert Finger,Stephanie Schmid,2007)和Logistic模型(Seo and Mendelsohn,2008)等對氣候變化影響糧食產量作了較好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2

劉然,男,湖南常德人,現任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湖北大學生態政治研究所負責人。

摘 要: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建設方向和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整合生態環境各主要部分,謀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這其中,氣候問題一直是全球熱議的中心問題,“氣候”正在脫離原有的狹隘的生態和社會建設層面,逐漸與政治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方向和角度,即氣候政治。本文通過對湖北大學生態政治研究所負責人劉然教授的采訪,總結概括了若干問答內容,以解釋氣候政治的獨特內涵及影響意義。

關鍵詞:氣候政治;生態政治;氣候外交;生態政府

曹:劉教授您好,很榮幸能跟您探討有關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

劉:你好。

曹:當今世界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工業革命這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但另一方面,它衍生出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文化特質,特別是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行為和態度,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法愈合的破壞。氣候的破壞直接導致生態的失衡,并且會對世界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您是生態政治方面的專家,在去年的五月初,您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和德國波恩應用政治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首屆中德學術高層論壇”,并提交了《用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概念分析生態環境自主治理的可行性》的學術論文,這篇文章已經由《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刊出。那么您如何看待此次論壇?另外,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該如何去理解氣候變化呢?

劉:此次能夠就全球氣候治理問題參加中德高峰論壇,我感到非常榮幸。不僅能夠與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而且對于自己能夠作為一名學者參與到全球氣候分析與治理的體系中來,我感到沉甸甸的社會責任。這次會議讓我們中外學者齊聚一堂,暢談氣候變化的感想和體會,不僅對于學術的交流和融合有很大的助力,更對氣候問題全球治理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所提交的論文的主要觀點是從中國傳統道家的生態思想在環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為例,結合西方公共產品理論,闡釋論證了文化構建在生態環境自主治理中可發揮的效用,著重強調民間組織在生態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有機會我們可以詳細交流一下這次會議的成果。

如果要從純粹自然地理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氣候變化,就你所知我還稱不上是專家。但是我們研究政治的,有必要從政治科學的視角去認識氣候變化。我們知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我想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更多的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氣候變化的三個表現:全球氣候變暖、酸雨以及臭氧層破壞,而全球氣候變暖更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致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這也是全球變暖主要的元兇。它所帶來的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冰川消融、極端氣候、糧食減產、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等等問題,都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曹:“生態政治”這個概念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認可,它所強調的政治視角下的生態化建設,符合當前世界的生態現實。氣候問題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世界都在尋求可行的解決路徑,各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中的主張和做法也可以反映其觀念上的差異。您認為氣候變化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確實,生態政治這個概念已經在我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研究。但是有些學者將生態政治等同于綠色政治或政治生態,在我看來這是有待商榷的。綠色政治是西方綠黨、綠色社會政治運動以及綠色政治思想有機統一的總稱,國內相關的綠色政治一說,只是在其意義上的引申和拓展。而政治生態,從“感性”方面來說,它是指某單位、某區域、某國家政治活動及社會政治生活出現的一種有序或無序的現象。從“理性”方面來說,則是指影響政治體系運轉的內外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政治生態是政治的一種運行的氛圍,比如政治民主、行政自覺、政治參與都是政治生態的具體表現。一句話來說,政治生態是一種政治運行環境。但是生態政治跟政治生態有很大的差異,它是站在政治的角度和立場去分析具體的生態行為以及影響,這是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情況下,對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衍生出來的具體學術分支,并快速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成為很多西方國家逐漸引以重視的一種政治思想。氣候政治正是生態政治的更為微觀的表現和反映。

談到氣候對政治的影響,我們首先來搞清楚氣候政治是什么。從學理上說,氣候政治是面對這個具有強大外溢效應和市場失靈特征的大氣世界,人們用了20年時間試圖學會在一個越來越熱的世界里相互依存。但這顯然并不容易,氣候變化,已經從一個科學問題演變為了政治問題,叫做氣候政治。我們接下來談下氣候的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3

關鍵詞: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城市森林;空間規劃

Abstract:The extreme weather caused by climate warming has a strong impact on human’s life, and leads to our reflection o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 Urban forest as one of the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can mitigate and adapt global climate changes with its adverse effect through appropriate planning. This paper rethinks urban forest planning patterns with the goa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of climate change through cognizing the beneficial function of urban forest on climate changes, referenc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rban forest planning, combined with domestic issues of urban fores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regulation methods is elaborated, hoped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maximiz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 , and maintain urban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 urban forest ; spatial planning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7)-01-46(7)

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日趨頻繁的極端溫度、強降水、強臺風等多種極端天氣嚴重影響著城市,引發洪澇、高溫、沙塵暴等災害。在城市規劃領域,國內外學者都做了較多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理論探索,如新城市主義、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低碳生態城市、適應性規劃等[1-3]。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能在應對氣候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減少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小雨洪沖擊和污染,減緩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局部微氣候,降低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最小化災害損失。然而目前城市森林規劃的內容相對單薄,重指標輕服務,未重視其內在生態適宜性,難以緩解氣候變化給城市帶來的不利影響,發揮綜合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筆者試圖梳理城市森林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借鑒國內外城市森林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建設的現實問題,重新思考城市森林規劃模式、規劃策略、空間布局和管控方法,以求最小化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化城市森林綜合效益,改善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生態環境。

1 城市森林與氣候變化

城市森林的生態服務效益來自其自身的結構和組分,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同時也通過其反射率、氣溫及降水等的變化對城市局部氣候起反饋作用。合理的城市森林規劃與管理能提升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的緩沖能力和適應能力,緩解氣候變化影響。

1.1 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圍

城市森林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和加拿大興起,80年代被引入國內。1994年,中國林學會成立城市林業專業委員會,將“城市林業”“城市森林”“城郊型森林”“城鄉綠化”“都市林業”“城市國土綠化”“城市園林”“生態園林”“花園城市”等概念統稱為“城市森林”[4]。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圍仍存在部分分歧,但基本上把城市森林共同認定為,在城市及其周邊范圍內,以木本植物為主,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游憩活動場所,促進人們健康,提升城市景觀形象等多種功能為目的,具有生態、社會、經濟等效益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綜合體,包括樹木、小型植被、野生動物、土壤、水、空氣和在里面的人等,且與城市體系緊密聯系,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8]。需要強調的是城市森林具有多種服務功能,其首要的生態功能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范圍上城市森林超越了傳統的城市綠化范圍,把市區、郊區及遠郊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9],其組分包括城區綠地、郊區的片林、護路林、河道林、農田防護林、水體等[10]。

1.2 城市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城市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減緩氣候變化,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方面同等重要。

(1)減緩氣候變化。 減緩氣候變化是控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增加碳匯量,穩定或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濃度,緩解氣候的進一步暖化。城市森林通過植被光合作用,森林土壤等固定有機碳,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地率能提升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雖然有學者認為城市森林在直接固碳方面對于城市碳減排貢獻率是較低的,但城市森林還可以通過樹冠遮蔭和蒸騰作用調節溫度,減少建筑物制冷與供暖設備的能源消耗從而間接降低碳排放量[11]。

(2)適應氣候變化。為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或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已有的或可能發生的影響會做出一種調節,以降低相關極端情況的脆弱性或增加其彈性,這被稱為適應性規劃[12]。需要適應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包括溫度變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變化、熱帶風暴、物種減少等環境狀態。城市森林能具體適應性作用包括:恢復和促進城市水循環過程,緩解洪澇、干旱與水環境污染;減少地表輻射,增濕降溫,防風降塵,遮陽避光,調節微氣候,提升環境舒適度[13];通過森林綠道,引導低碳出行方式和健康游憩活動;保存生物棲息地,保障物種多樣性;促進低碳生態的環境教育等。

2 國內外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2.1 國外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20世紀70年代美國馬里蘭州南部地區就開始編制城市森林規劃[14]。之后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受到影響也開始了城市森林的規劃實踐,通過政府部門和地方團體的合作,對在建成區內和建成區外,以及公有和私有土地上的所有樹木進行規劃和管理(表1)。

普遍的方法和程序是先對現有樹木的進行詳細調查,檢定、庫存并記錄城市森林的健康和狀態,再以此為基礎確定規劃目標,提出完成目標的策略。

國外的城市森林規劃都有比較注重現狀樹木調查,不僅關注數量指標,而且還關注質量問題,注重公眾參與以及政府、公共機構、非利益團體、私有機構之間的協作。不同國家規劃的側重點不同。美國的城市森林規劃如西雅圖、波特蘭比較片中城市建成區的樹木管理和維護,對公園和行道樹樹木的調查非常翔實,按城市土地利用(居住,商業,工業,交通,開放空間,自然區域等)進行分類管理。歐洲的城市森林規劃如倫敦、多倫多強調社區間的協作,長期并最大化社會、環境和經濟回報。澳大利亞的城市森林規劃如悉尼、墨爾本則較關注彈性、健康、多樣的森林,并與開放空間規劃、水敏性城市設計(WUSD)及城市集水區策略(City as a Catchment strategy, 2009)聯系。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關注氣候變化給樹木帶來的影響,包括生物物理特征的變化、水需求的變化和疾病蟲害等。普遍的氣候響應框架為:合作――脆弱性評估――森林適應性資源――示范項目。

2.2 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國內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國外的城市森林概念,并在90年代后期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對城市森林的功能、生態服務價值、作用機理和評價方法等展開研究[22]。大部分研究在城市森林景觀格局特征,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效益,綠量研究,森林植被類型和植被群落結構的碳匯能力、蓄水能力、碳儲存量估算等方面。

在21世紀初期進入城市森林建設的規劃與實踐階段,上海、北京、廣州、成都、重慶等城市相繼開展了城市森林規劃和建設。2004年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的評定程序,依托每年舉辦的“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來授予“國家森林城市” [4]。國內城市森林規劃的普遍流程也是從現狀調查開始,制定規劃目標、指標、范圍和期限,結構規劃和總體布局,分類規劃,確定重點建設項目,制定實施政策與管理等,但注重指標、口號和形象工程,建設成本大,在規劃目標、范圍、內容等方面尚未達成共識,編制方法各異。

3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的思路探討

3.1 國內既有城市森林規劃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

雖然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已經如火如荼進行了十多年,編制方法和指標體系已相對完善,但筆者認為既有規劃思路仍然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難以緩解氣候變化給城市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大化發揮其綜合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前期基礎資料搜集和樹木調查階段未足夠重視對當地氣候情況的認識,包括溫度、降水量、日照、風力風向、空氣濕度及極端天氣等,也未對城市碳排放清單進行搜集和估算。因此難以確定適宜的規劃目標、策略及措施。

(2)未重視把環境單元特別是不同尺度的流域單元或城市間成區內部的集水單元作為城市森林空間組織的基本單位。人工劃定或依托各級行政邊界的管理單元與環境單元錯位,使得森林內在生態系統割裂,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和阻隔。

(3)重指標輕服務,盲目追求規范指標,缺少對使用需求及社會經濟導向的考慮,難以適應氣候變化影響(高溫、干旱、內澇、水短缺、污染等)下城市棲息者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用需求與生態、社會與經濟的綜合公共效益。

(4)未分析和評估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內在適宜性,規劃流于形態和形式,難以實現城市森林空間結構布局與功能的高度耦合,主觀圈畫綠地和盲目造林,忽視內在功能性低碳生態環節,使得建設與維護成本高昂。

(5)城市森林空間涵蓋土地寬泛,分屬城市建設、國土、農業、林業、水利、園林、交通等不同管理系統,各部門職責分散,管理意圖各異,導致城市森林內在生態系統被眾多部門人為分割管理。

3.2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思路

3.2.1 規劃內涵與模式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是以低碳生態城市、城市碳氧平衡、適應性規劃、流域規劃與管理、森林景觀恢復等理論為依據,以氣候變化影響為主要切入點,在充分調查城市碳排放狀況、氣候環境要素以及現狀林木情況的基礎上,對城市森林的總體數量、功能結構、空間布局與形態、植被群落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減緩和適應性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應依托自然生態過程(特別是流域生態過程),與城市基礎設施相結合,能夠滿足城市棲息者(人和動物)適應不同氣候環境要素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需求,并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盡可能減小人工建設帶來的環境負荷,讓自然做工,規劃建設低成本投入和低碳過程維護。從現狀調查與分析、確立規劃目標、制定規劃方案、方案比較與選擇、管控與實施等方面形成對應氣候環境要素的減緩和適應性規劃模式(圖1)。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模式,有以下幾方面重點:

(1)多目標復合:城市森林以生態目標優先,保護森林流域過程和植被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兼顧社會、經濟和安全目標,綜合效益目標與氣候適應子目標相結合。(2)多尺度結合:城市森林的概念經過發展涉及尺度跨度較大,從市域、城市規劃區、中心城區到建設區應把握各個尺度的規劃架構和規劃重點,以及上下相鄰尺度之間的關系。(3)建設區與非建設區全覆蓋:城市的非建設區的綠色森林空間與城市內部建設區進行功能整合,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新城代謝”,保障城鄉區域碳循環、水循環、能量循環、物質循環等自然過程。(4)環境單元與規劃單元耦合:環境單元特別是流域單元是保證森林內在自然生態過程連續的基本單位,規劃單元邊界的劃定需盡量包含環境單元,維護其完整性。(5)多功能承載:與灰色基礎設施結合,提供城市通風、排水、調溫、增濕、遮陽、防災、動物棲息、游憩、交通等多功能需求,作為綠色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與舒適度。(6)動態適應性:通過景觀自組織性和恢復性設計增強城市森林的適應性,承載氣候變化的壓力,保障城市森林建設、運行、維護的全過程低碳節約。

3.2.2 規劃策略和空間布局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策略需圍繞四個方面的內容展開:生物多樣性、水、碳儲存、文化與教育(表2)。生物多樣性越小,森林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就越大。增加生物多樣性能增加更適應未來氣候樹木的可能性,維持地方生態系統功能。水的策略包括水資源需求、水環境生態,水安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下用水量和水資源變化,保護森林流域生態過程,促進植被恢復,加強建設區的雨洪滲透、過濾和儲存。碳儲存是城市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直接貢獻,阻止森林碳流失到大氣中,在增加區域內總碳儲量的同時還需注意高大喬木的種植和維護,提升碳密度。文化和教育是城市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間接貢獻,但卻非常重要,通過森林文化的認同和環境教育,能引導低碳生態的出行方式、游憩活動及其它生活方式,進而減少碳排放,也是社會經濟目標之一。

在規劃目標和策略引導下進行城市森林空間布局,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

(1)城鄉生態空間一體化區域,布置生態踏腳石恢復碎片化森林景觀,人工基礎設施廊道和自然藍綠廊道相結合,通過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等復合林網構筑城鄉整體森林景觀生態網絡。

(2)根據城市森林與氣候要素的城鄉梯度特征,從郊區、邊緣區到建設區,對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四大策略(生物多樣性、水、碳儲存、文化與教育),對不同功能類型的城市森林進行分類空間規劃和布局(表3)。

(3)加強城市邊緣區的森林補給與生態維育,城市邊緣區作為城市“生態呼吸”的咽喉區能方便流入和合理消化輸出健康的自然物質流,利用自然能減少城市綜合耗能,將郊區潔凈空氣導入城市,同時也是環境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需注重關鍵銜接節點的生態維護。

(4)在城市建設區內,選擇適宜性用地,利用本土植被發展喬灌草垂直植被群落結構,爭取結構上空間上效益最大化。發展低沖擊綠地建設模式,布置吸水、凈水、儲水的生態基礎設施,包括雨水花園、街邊沼洼池、植被過濾帶、季節性濕地等。

3.2.3 管控方法

城市森林由于涵蓋廣泛,分屬城市建設、國土、農業、林業、水利、園林、交通等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的管理重點不同,管控難度較大,需分級控制、分類引導和分步實施。管控內容可分為五個方面:總量控制、結構控制、功能引導、指標控制和形態控制(表4)。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落實“減緩適應”導向下的人均功能需求總量,進行指標的定量控制;落實城市森林在區域尺度的“基質-斑塊-廊道”結構,進行定形的結構控制,再在細分的環境單元或城市片區上進行功能引導。與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銜接,落實“減緩適應”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如多樣性指數、郁閉度、樹冠覆蓋率、農田林網密度等;落實社區、街區尺度上城市森林的形態控制。

4 結語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4

關鍵詞: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內工作;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4-05

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危害(Loss and Damage)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每年奪去近40萬人的生命,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也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1.6%[1]。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治理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進程進展緩慢,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急需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2]。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遭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十分嚴重,為維護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正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下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我國部分區域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損失與危害也逐年加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內涵,尤其是梳理出這種國際機制對于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對于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涵義

1.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由來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是在《公約》下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議題談判中逐步形成和演變而來。2007年,巴厘行動計劃要求締約方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損失與危害的方法與策略[4]。2008年在波茲南會議(COP14)上,小島國聯盟首次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多窗口機制[5]。2010年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16)的《坎昆協議》中決定建立一項旨在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的損失與危害方法的工作計劃[6]。2011年第十七屆締約方大會(COP17)的《德班協議》中提出締約方之間開展討論以加深對損失與危害問題的認識[7]。2012年,由于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的推動[8],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急于關閉巴厘路線圖授權的有利機遇,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損失危害問題上提高要價、尋求突破,使損失與危害問題突然升溫,在多哈舉行的第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18)上,成為影響大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多哈協議》決定在第締約方大會(COP19)上建立應對損失與危害的機構安排[9]。

1.2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涵義

學術界尚未對損失與危害問題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基本認同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是人類通過減緩或適應未能避免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10],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政治決策與行動遲緩、資金技術缺乏等限制導致減緩或適應行動不能完全消除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殘余的損失與危害”;二是某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當前人類無法采取適應行動的,如海洋酸化;三是按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本-效益”的原則,采取行動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的損失與危害。由于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實踐的現狀決定了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已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就成為必然選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多窗口國際機制主要通過保險、恢復與賠償、風險管理應對損失與危害:保險部分支持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創新性的保險工具,幫助管理、傳播、對沖、減少和轉移與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經濟風險。恢復與賠償部分用于應對漸變事件的不利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溫升、海洋酸化。由發達國家出資建立“國際保險基金”補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漸變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危害。風險管理部分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與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和漸變事件相關的風險[5]。

2 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針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應對機制。但現有的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提供了基礎,主要有三種:一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二是社會捐助制度,三是自然災害保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代國家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自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用。如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災后重建補助資金300億元。同時,通過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建設的形式,實質上形成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11]。

社會捐助是慈善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重要資金和物資來源機制,汶川地震災區接受的社會直接捐助超過100億元。目前,我國的社會捐助制度尚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制度正在建設。

逐步由一種零散被動的行動演變為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活動,創新型的社會捐助制度

正在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運行的是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但與先進國家對比,仍存在捐

贈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社會捐贈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捐助來源單一,缺乏相應的激勵機

制等問題。在進一步發揮民間組織在社會捐助中的作用,明確社會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社會

捐助違法行動的法律責任,提高捐贈款、捐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等方面仍待提高

[12]。

自然災害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增強社會和個人對自然災害承受能力的良好做法。在市場機制發展較好的國家普遍應用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損失與危害的風險轉移。

減輕政府救濟和居民自救壓力。我國習慣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災害管理和救助,但政府在重大

自然災害補償中的比例不高,大約在3.5%左右,居民自我負擔比例約為90%以上。同時,

盡管社會存在對自然災害保險的強烈需求,但國內保險市場的自然災害保險產品極度匱乏。

一般保險公司不提供巨災保險,財產險均將洪水等自然災害作為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無法從

保險公司獲得相應賠償。如汶川地震后獲得保險業的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1%。因此,

進一步加強和推廣自然災害保險,建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市場化應對機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

損失與危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宜興、蘇州等地區正在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的試點,

嘗試適應農業自然災害不平衡發生的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功能,在補償災害損

失、恢復生產、保障災民生活、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為全國自然災害

保險機制的建立積累經驗[13]。

3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對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及建議

3.1 構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框架系統

我國氣候災害涉及面很廣,受災程度較深,僅依靠個人、家庭和企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若借鑒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建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系統將可能極大的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框架,將氣候災害損失與危害通過商業模式、政府分擔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形式,損失與危害實行分級、分層分擔,有助于受災人群和地區的快速重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尚未成形,建議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一是適度調整政府過度承擔的災后重建模式,將財政轉移支付由災后應急的、臨時的和隨機的模式轉向災前系統的、穩定的、長期的災害防治機制;二是探索制度化、規范化的災害捐助制度,加強捐助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效和公平,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的參與到自然災害的重建和恢復過程;三是逐步建立和擴大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通過公共和私營資金的合作,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沖擊,最大化的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最終,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救災捐贈體系和農業災害保險等的整合機制。

3.2 充分利用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中的保險工具

保險工具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損失與危害機制的核心作用點,在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設計中充分突出保險作用的創新性模式,給國內保險相關領域潛力開發帶來啟示。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的保險部分包括無法采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行動來應對的中等或很高氣候變化風險,分為兩條線:對中等頻度和低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氣候保險援助機制通過公共或私人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脆弱的地區。比如,對農業的宏觀保險、國家的風險基金。對低頻度高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提供金融安全網來應對[14]。國內氣候保險、特別是農業災害險已經初具規模,在近年氣候災害的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臨機制創新不足、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參與程度有限等問題。國內應該通過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創新的保險機制,如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災害基金、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等[15],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氣候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氣候保險在應對災害、維護農民生計、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針對氣候災害的特點,重點發展巨災類保險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現有農業災害險、財產險的基礎上,發展氣象災害保險/再保險,建立完善的保險產品體系系統設置,適度增加政府的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氣候災害保險的覆蓋度和受益度。

3.3 加強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啟示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以更高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風險管理模塊主要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風險。如英國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風險的泰伍士河大壩、荷蘭綜合管理洪水災害風險和淡水供給的三角州地區治理機制、歐盟的城市地區綜合應對熱浪、洪水和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組合行動等,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區域和領域的風險[16]。國內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領域,城市、海岸帶等區域面臨較高的氣候變化風險,通過風險減少措施,特別是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建議加強重點區域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對城市、海岸帶等氣候災害高風險區域加強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估、災前預警、災中救助和災后恢復等機制,有效降低重點區域的氣候災害風險,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4 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的科學基礎研究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存在科學不確定性,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關科學基礎也急需加強。首先,由于《公約》下氣候變化的定義是狹義的,特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直接或間接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改變地球的大氣組成導致的氣候變化,不包含氣候的自然變率。現有科學認識無法準確的區分氣候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在遭受的損失與危害中的貢獻[17]。其次,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的空間范圍巨大,涉及的類型和種類多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廣義上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化和社會傳統等[18]。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需要加強損失與危害的定義和范圍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三,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樣,國內也需要建立具有共識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的科學評估方法,還需要收集、獲得全國范圍內準確的損失與危害的數據開展評估。建議系統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應對機制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歸因,深入分析損失與危害問題的內涵,加強損失與危害評估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等方面的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的科學基礎。

3.5 警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帶來的出資壓力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仍在設計與談判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存在為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的壓力。雖然,《公約》第4.3條中關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責任認定是非常明確的,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17]。但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竭力逃避和轉嫁自身責任,強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都是脆弱的,在國家驅動的原則下,損失與危害是各國自己的問題,應該由各國對自身的損失與危害負責[19]。同時,發達國家向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施壓,讓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承擔出資義務[20]。小島國聯盟在損失與危害機制中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也不符合《公約》由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宗旨,有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風險。建議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談判工作需要早做準備,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不能承擔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責任,并制定損失與危害機制談判中“污染者付費”責任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search Associates (DARA).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ing Report 2012[R/OL]. 2012[2012-10-10]. http:///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2012.

[2]馬欣,李玉娥,何霄嘉,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談判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5):357-361.[ Ma Xin, Li Yu’e, He Xiaojia, et al. The Progress on Loss and Damage Negotiation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UNFCCC[J]. Progressus Inquisoitiones De Mutatine Climatis, 2013,9(5):357-361.]

[3]UNFCCC Secretariat.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Assessing the Risk of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EB/OL].2012[2012-5-14].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advanced_search/items/6911.php.

[4]Decision 1/CP.13. Bali Action Plan [EB/OL].2007[2008-3-4]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eng/06a01.pdf#page=3.

[5]AOSIS Submission. MultiWindow Mechanism to Address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EB/OL]. 2010[2018-03-15]. http://unfccc.int/files/kyoto_protocol/application/pdf/aosisinsurance061208.pdf

[6]UNFCCC Decision1/CP.16.The Cancun Agreements [EB/OL]. 2010[2011-03-15]. http://unfccc.int/meetings/cop_16/cancun_agreements/ items/6005.php.

[7]Decision 2/CP.17.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EB/OL]. 2011[2012-03-15].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cop17/eng/09a01.pdf#page=4.

[8]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ion[R/OL]. 2012[2012-03-13]. http://ipcc.ch.

[9]Decision 1/CP.18 . Agreed Outcome Pursuant to the Bali Action Plan [EB/OL]. 2012[2013-02-2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8a01.pdf#page=3.

[10]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ioneering Study Shows Evidence of Loss & Damage Today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Beyond Adaptation? [EB/OL]. 2012[2012-03-12]. http://

[11]史麗佳.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J].商業時代,2009,(2):59-61.[Shi Lijia. Reexamine o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J]. Commercial Times, 2009,(2):59-61.]

[12]高麗虹,伊海燕. 我國法治政府在社會捐助法律制度建設中的理念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4):23-30.[Gao Lihong, Yi Haiya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n Social Contributions Legal System for Leg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s in China[J]. Jounal of Chongqing Unv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4):23-30.]

[13]席勁松.試論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構建[D]. 廣州:中山大學,2009.[Xi Jinsong. Discuss on Chinas Major Natureal Disasters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

[14]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8. Summary of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surance Mechanisms at the 2008 Climate Negotiations (COP 14) in Poznan[EB/OL]. 2009[2009-02-15]. http:///Activites/Seminairesreguliers/090317_COP14andinsurance_reportbyMCII_SddeeK.Warner.pdf.

[15]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Clim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Party Questions Posed to MCII at Poznan COP14[EB/OL]. 2009[2009-02-06]. http://.

[16]EU.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OL].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2013.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adaptationinformation/general.

[1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OL]. 1992[1992-4-13].http://unfccc.int/resource/ docs/convkp/convchin.pdf.

[18]UNFCCC Secretariat.Synthesis Report on Vi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Thematic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Programme[EB/OL].2011[2011-1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sbi/eng/inf13.pdf.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5

【關鍵詞】氣候變化;城鄉規劃;低碳;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 A

The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uwei1 Lilin1

( 1.Urban and R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verseas studies and measure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regional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are written into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advocating the land function mix; mading low-carbon industries progress, and mading rational planning for layout; increasing the urban green land, and improving the self- adjusting capacity; develop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transit-oriented urban planning;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rban-rural planning; low-carbon; strategy

1研究背景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氣候災害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城鄉規劃對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省近50多年來年平均氣溫、四季氣溫均表現為波動上升趨勢,其中冬季增溫幅度最大;年降水量呈波動減少趨勢,農業生產受到干旱影響逐年加劇;極端天氣與氣象災害頻發,水災與水荒并存,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區域響應的典型表現[1]。鄰近京津區域發生的沙塵暴災害天氣也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2]。按此趨勢發展,未來河北省的氣溫將繼續升高,水資源短缺難以緩解,旱災不斷加劇,海平面持續上升,秦唐滄沿海地區的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威脅不斷增大,地下水水質咸化、土地鹽堿化逐步加劇,河北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危機。十會議把建設生態文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明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目標,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大勢所趨。如何發揮城鄉規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是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筆者擬借鑒外國經驗[3-4],結合河北省實際梳理若干城鄉規劃策略來應對氣候變化。

2外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舉措

2.1英國

英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于2008年開始實施《氣候變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寫進法律的國家。該法案承諾,英國將在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80%。英國政府建立基礎設施規劃委員會,并發表多項適應氣候變化的規劃政策: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生物多樣性和地質保護、區域空間戰略、地方空間規劃、城市發展和洪水災害防范等,這些政策為地方適應氣候發展戰略規劃構建了從上而下的國家政策基礎。

英國對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氣候變化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熱量平衡,城市綠化、屋頂綠化和綠墻、洪水風險的管理、可持續的排水系統、水的利用和供應、廢物管理與受污染土地治理等方面。后者則關注二氧化碳低排放目標的設定、可持續設計與建設的實施、分散式能源系統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廣泛使用等。

2.2美國

美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立法確立碳減排目標。2009年美國眾議院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中明確,到2050年碳減排目標為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80.2%。二是地方政府建立氣候監測指標體系,指導城市規劃建設。例如紐約市已建立包括氣候本身、極端事件和基礎設施三大類指標的氣候監測指標體系。三是地方政府將氣候變化目標納入到城市規劃目標中。依據氣候監測結果并考慮其他因素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減排目標值,將其納入總體規劃目標體系,使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落實到城市管理中。四是多方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政府間、政府與社會團體間在經濟發展、土地利用、交通規劃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

從城市規劃而言,現有研究同樣關注于適應變化和減少變化兩個方面。前者研究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風暴等不利影響。后者研究如何通過城市規劃途徑,從發電、交通、工業、居住和商業等方面入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3德國

德國是積極的氣候保護倡導者。2008年12月德國政府《德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第一次從全局出發,整合各部門工作形成一個共同的戰略框架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并提出到2050年德國二氧化碳排放將減少80%。

當前德國進行空間氣候適應性規劃是基于由漢堡MPI研究所建立的氣候變化區域模型REMO,依據該模型針對不同區域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采取不同的規劃手段對氣候、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此外還針對海濱城市、山區城市、旅游城市等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城市進行專門的戰略研究,并開展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實踐。

2.4日本

日本十分重視全球氣候變化,是世界上第一個立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1998年日本頒布的《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明確了全球變暖的定義,溫室氣體的種類,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及市民的相應責任和罰則。2008年,日本在《面向低碳社會的l2大行動》報告中提出到2050年碳減排目標為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礎上減少70%,并通過迫切要做的包括技術選擇、社會改革、政策措施等12大行動來保障碳減排量的完成和低碳社會的建成。

2.5小結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首先是為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并出臺一系列國家或地區的方案、規劃或行動計劃,并把碳減排目標納入到規劃目標中;其次,通過城市規劃途徑,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主要從土地利用布局、產業、綠化、交通、能源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河北應對氣候變化的城鄉規劃策略

3.1建立區域氣候監測系統,將碳減排目標寫進規劃目標

城鄉規劃只有遵循當地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才能趨利避害。因此,建立河北省氣候監測系統,獲得精確的氣候變化數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通過對氣候數據的分析,推測出河北省氣候變化模型,并確定氣候變化類型和分區,進行相應的氣候適應性發展規劃,制定不同的碳減排目標,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沿海城市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要加強對海平面監測和堤防工程建設,規劃中應考慮提高防潮標準。易發生旱災地區要進行淡水資源保護規劃,開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提升地下水位,首要保證農業生產不受水資源限制。

3.2優化土地利用布局,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

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是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緩解熱島效應,實現城鄉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一環。低碳土地利用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開發,即工作、居住、商業、教育、服務等多種資源在某一特定區域的有機融合。功能混用通過對用地的綜合開發,減少居民出行需求;通過公交設施的有效配置,達到減少使用小汽車的目的;通過對城市功能的有機結合,提升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發展對用地需求,最終實現防止城市蔓延。例如,在商住區內適當布置無污染的高科技產業及輕工業,以解決職住平衡;在中心區布置商務、零售、行政管理和居住等多種功能,但混雜程度要降低;在邊緣區以工業功能帶動居住功能,然后引導商業服務功能的配套;建立向空中和地下發展的模式,鼓勵包括高層建筑和地下空間在內的多維立體發展,具有很高的土地開發利用率和資源利用率,使城市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載更多的人口及所需設施,緩解因城市高密度發展而給地面交通和環境帶來的壓力,并留出更多生態綠地,增加碳匯。

3.3發展低碳產業,合理布局規劃

產業活動既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影響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因素。對于城市第一產業而言,“低碳農業”應強調生態效益,土地利用應從分散的小農經濟向大規模現代機械化的用地方式轉變,建立農、林、牧、副、漁和農產品加工結合的良性循環系統。對于城市第二產業而言,除工業用地布局時所要考慮的區位、風向、季節、地形等因素外,要根據生態工業學的共生原理,實施工業園區規模發展和企業集群策略,通過空間布局,把有聯系的經濟活動集中布置在一定地理范圍內,使他們在技術、資源、設施等方面互補共享,建立共生和代謝的低碳循環產業鏈。對于城市第三產業而言,規劃應增強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中相關業務的關聯性和功能性,推動其在城市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旅游業應與低碳交通方式相結合,并鼓勵其與農業、工業相結合,從而增加資源的循環利用。

3.4增加城市綠量,提高自調節能力

在低碳城市建設背景下,植樹造林通過生物固碳,成為減緩溫室效應最為經濟和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城市各尺度層面把綠地系統的構建與城市用地特征、城市功能組織以及公共服務中心等的布局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城市環境品質提升與社會經濟低碳轉型的最佳結合。

從宏觀尺度來看,自然生態空間、防護綠地或公園游憩場所通過綠道實現系統串聯,形成平衡城市空間的緩沖器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棲息空間。盡量擴大綠地系統與高密度建成環境的“生態接觸面”。從中觀尺度來看,規劃中應增強綠地斑塊的數量和可達性,保證大中小綠地的均衡分布,尤其重視貼近市民生活的小型綠化,達到河北省城鎮建設考核指標“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公園綠地服務標準。從微觀尺度來看,綠地斑塊內部要把生態功能放在首位,綠化植物以鄉土樹種為主,最大限度提升林木郁閉度,重點提高喬灌木比率,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相結合。同時提倡進行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以實現在不占用土地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城市的綠量。

3.5發展綠色交通,制定公交導向的城市規劃

樹立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理念,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的便捷高效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引導城市土地優化配置,形成緊湊集約的城市布局模式。對于河北省而言,有條件的城市應盡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城市快速軌道系統;大力建設和推廣步行和自行車系統,降低非機動車出行比例;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高公交分擔率。

3.6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導發展新能源

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鋼鐵、化工、造紙、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存在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先進技術的巨大空間。有條件的城市要重點發展包括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鼓勵河北省各城市發展新能源產業,減少高碳能源的使用。

4結語

合理的城鄉規劃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效緩解氣候變化。河北是全國唯一兼有海洋、平原、湖泊、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的省份,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是氣候濕潤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5],因此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在進行城鄉規劃時,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應對策略,統籌考慮規劃方案的氣候適應性,提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和綜合防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東,潘學標,龍步菊,李春強.近50年來河北省降水和溫度極端事件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2):170-175.

2高慶華,蘇桂武,張業成,等.中國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141.

3姜允芳,石鐵矛,李莉.城市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發展戰略――英國等國的經驗[J].現代城市研究,2012(01):13-20.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6

關鍵詞:低碳;輕型;影響;發展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轉型的背景

目前,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對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而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帶來的威脅也日益加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經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綜合分析了氣候變化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列出了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路徑。巴黎氣候峰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人類社會對于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達成了共識,各國在峰會都提交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計劃,中國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抵御風險、預測預警、防災減災等領域向更高水平邁進。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城鎮化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高耗能、高污染問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轉型,其中產業轉型和能源轉型刻不容緩,傳統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急迫需要轉型升級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產業,煤炭等化石燃料帶來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因此,在氣候變化和產業轉型兩方面的壓力下,中國繼續轉變發展模式和能源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

2我國工業化進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1年):確立了消費導向型的工業化戰略,進行結構糾偏、輕重工業均衡化調整,全面展開經濟體制改革。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出現了紡織工業等高增長行業,城鄉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動了這一時期的輕工業快速發展。80年代中后期,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呈現新變化,消費結構向“用”的領域升級,出現了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一致性傾向,又強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電產業的投資和快速發展。

第二階段(1992~2001年):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工業化表現出中前期的階段性特征,并告別了短缺經濟。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進展,在于著重解決工業化的發展機制問題,經過比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今后工業化的快速、持續發展奠定了體制基礎。

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高增長周期,并顯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特征,由此判斷我國的工業化開始進入中后期階段。

3我國能源結構

中國是一個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國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雖然近年來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對天然氣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依然過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費所占比重高達66.0%,石油消費比重為18.4%,而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分別僅占5.8%和98%。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現狀為“富煤貧油少氣”,因此也決定了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是最大的,霧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國能源轉型和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國家和地區還明確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轉型戰略,例如歐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線圖》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歐盟全部能源消費的55%以上。美國能源部也了《可再生能源電力未來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滿足美國2050年80%的電力需求。

4低碳轉型的面臨的調整與機遇

4.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首先由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

4.2低碳轉型的特征

低碳轉型與傳統技術和產業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術的市場價值與以前的產業革命的技術不同,低碳技術傳遞社會效益而不是個人效益,減緩氣候變化是屬于對公共產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術相關的政策、工具和行動是受氣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3)實習低碳轉型及碳排放減少的目標的時間尺度是比以前的a業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戰的。

4.3低碳技術發展的困難與方法

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即使低碳技術在下降,但是同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的現有技術來對比還是缺乏競爭性。這就需要制度和激勵措施促進創新和低碳技術的發展過程。低碳技術的獨特性能否使它快速發展和擴散呢?根據歷史經驗,如果低碳技術給用戶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話,那么市場的動力會使它擴散。那么,對于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低碳發展的實行來說,有兩個關鍵問題:一、現在的低碳技術帶來的減緩氣候變化的好處是公共利益的好處而不是個人的利益得到好處,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處與私人利益結合那就需要用價格機制如碳稅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術無法廣泛推廣還因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對能源流的控制,核能發電就存在安全性和廢物處置等問題。成功的低碳技術是能夠取代現有的高碳技術或者其相關技術。現在的問題就是,低碳技術的可以減少排放的高獨特性并沒有市場價值,而不具有現有技術存在的市場價值。

4.4低碳轉型應與信息技術結合

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生產力的提高使得其應用越來越廣泛。低碳技術應該和計算機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例如電動車智能控制、智能熱泵以及智能電網等技術,使能源技術和能源傳遞服務技術發生改變,提高效率,并且促進新型能源技術的提高和普及,從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和真正的低碳發展。同時,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也有可能對低碳技術帶來挑戰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術通過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進步更加滿足用戶需求,那么將給低碳技術的發展帶來挑戰,同時新型低碳技術的效率的提高,是否會使用戶使用時間的增加而得不到減排效果。

5低碳轉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5.1低碳轉型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

美國國內觀點認為,氣候變化給美國帶來的損失可能達到600億~700億美元,實施《京都議定書》目標費用可高達380億美元左右,再考慮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其他不利影響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付出的代價遠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對于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盡管碳的邊際減排成本較低,但經濟增長必然伴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繼續增長,碳的減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慮相應的技術引進、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完善、能力建設、資金等措施因素,發展中國家減排的實際成本會增加很多。

5.2低碳轉型對就業的影響

能源系統中采用的減排措施會對社會經濟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于就業的影響也是廣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帶來的影響也不同,有些是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有些則有可能減少就業機會。在關于能源系統對就業影響的研究中,研究顯示在2030年前,德國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應部門也可以分別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比重的增加,電力系統部門在2010年凈增加472000個工作。對于相同數量的發電量,太陽能光伏的需求崗位分別是核能和風能的18倍和7倍。雖然認為增加的減排措施會帶來就業機會,但是一些冷靜的研究也強調潛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顯示,在德國太陽能光伏部門,每個工作的成本達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業內,研究已經發現建筑部門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經產生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包括創造就業、經濟成長,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門對于資本存量的需求。

工業部門的研究表明,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的其他可能的好處包括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減少還會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提高能效技術也能為就業帶來積極影響。同時,工業減排的措施差別很大,對就業帶來積極的影響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提高積極影響,盡量減少不利的負面影響尤為關鍵。

6中國低碳轉型發展的方向

中國向低碳發展道路轉型的方向主要有三個方面。

6.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

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要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而且還有從通常的經濟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包括適度調整發展速度、提高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加大科技創新等自然資源投入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等。轉變生產方式,就是要從目前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入手,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機遇,走跨越式的發展道路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其中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發展循環經濟等。

6.2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在轉變社會消費模式方面,需要從市場主導的被動的消費升級,轉變為主動推進節約型的公共服務,重點領域包括選擇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嚴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調控居民生活消費升級等。在轉變個人消費方式方面,需要從崇拜物質消費,向綠色消費和節約消費轉變,重點領域包括轉變消費觀、鼓勵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綠色能源體系

在能源供應領域,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核電、重點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術、研發下一代低碳清潔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領域,應著力提高工業、建筑、交通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電氣化領域,重點推進電氣利用比例,減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進電力供暖、電動車等電力技術。

參考文獻

[1]李友華,王虹.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视频 | 日韩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一区 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电影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国产日韩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另类第一页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牛牛 | 99热只有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 欧美亚洲欧美 |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第八页 | 香港经典a毛片免费观看…伊人色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第一页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 |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 亚洲图片欧美在线 | 欧美日韩一二 |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 | 欧美一级成人影院免费的 | 午夜一级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 a毛片免费 |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 91九色国产porny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日本道免费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a | 一级毛片免费毛片毛片 | 国产区二区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