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1

摘要介紹了氣候變化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調整種植結構、選擇抗逆性品種、加強農田生態保護、采取相應技術措施等內容。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生產;影響;對策

農業是應對災害最脆弱的產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目前遼寧省處于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糧食安全生產任務艱巨,未來的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還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1干旱、霜凍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009年冬、2010春我國西南5省持續高溫少雨,旱情不斷加劇,其中云南、廣西部分地區旱情達到特大干旱等級,貴州出現8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部分地區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東、甘肅、遼寧等地區又出現低溫霜凍天氣,嚴重影響春播春管。氣候變化使人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1-2]。在人類面臨的與氣候相關的諸多挑戰中,很大程度上依賴靠天吃飯的農業,無疑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遼寧農業生態類型多,尤其是農作物,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嚴重影響到糧食安全。

1.2旱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近5年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達5 000萬t左右,為糧食總產的10%,其中,因旱災造成的損失約占全部災害損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氣候變化適應對策,到2030年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紀后半葉,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產量整體上可能下降13%~24%。從2009年遼寧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個東北的低溫凍害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也證明,最近這些年,遼寧省干旱的趨勢將加重,暴雨的日數增加,強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說旱澇的風險增加了,范圍日益擴大,糧食減產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來,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干旱災害,平均受災面積達133.33萬hm2, 2009年遼西北發生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干旱,產量損失嚴重。

1.3災害性天氣頻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氣候本來就多變,而且變率比較高,遼寧省農業總是旱澇不斷,這是一個常態。但是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這些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率正在加快、強度正在加強。其原因,一是季風氣候本身就具有這種特性;二是氣候變化致使這種變化的幅度加大、強度增強,導致了災害性天氣的頻發。氣候變化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使產量波動大。最近30年,遼寧省糧食作物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絕對損失量和相對損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農業生產中,要把氣候本身的規律和“人為因素影響使災害天氣變化加大”這種規律的認識統一到對農業生產的決策中去,也就是要把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作為農業生產安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考慮。

1.4霜期延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遼寧省生長季≥10 ℃界限溫度的積溫值在近50年明顯增加,生長季3 300 ℃有效積溫(大于10 ℃)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空間分布變化不明顯,鐵嶺無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該積溫線明顯向外擴張,鐵嶺無霜期為166~168 d。無霜期延長,使作物品種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發展,農作物種植結構出現適應性調整,這種變化直接導致現有農業生產的地理布局發生改變。

1.5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近幾年來冬季氣溫偏高,使遼北地區冬季凍土期縮短,凍土層厚度變薄,有利于病蟲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蟲源、菌源增加,起始發育時間提前,發育速度加快,周期縮短,繁殖力增強,蟲害越冬界限向北擴展,危害范圍擴大,病蟲害危害時間延長,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蟲卵死亡率降低,病蟲害大面積發生[3-4]。

2對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溫作物,對土壤及外界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況下,日均氣溫穩定≥8 ℃時是玉米適宜播種期。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積溫增加,可減少中、早熟品種種植范圍,擴大玉米晚熟品種種植范圍,整體使玉米播期提前。這不但充分利用農業熱量資源,避免熱量浪費,同時也促進玉米單位產量的提高。就遼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紀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現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在遼寧,水稻主產區基本具備灌溉條件,隨著氣候變暖,水稻產量形成期低溫天氣出現頻率減少,低溫冷害幾率低,水稻適宜生長期延長8 d左右,可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以提高產量。遼寧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66.67萬 hm2,鐵嶺種植面積也達到6.67萬hm2左右。

2.3調整種植結構

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根據未來光、溫、水資源匹配狀況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采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及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在改革種植結構時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而開展合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

2.4選擇抗逆性品種

應該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加強對農業生產能力建設的投入,有計劃地培育和選育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近年來,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在作物和品種布局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使自然災害“受體”改變,加劇了災害風險,旱澇災害、凍害等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種的高產性狀上去了,抗逆性狀下來了。東北地區玉米從中早熟發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溫影響的風險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選擇品種時,不能單一追求高產,還要充分考慮品種的抗逆等性狀。農業科學研究中不僅要注重提高作物單產、改善品質,還要考慮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5加強農田生態保護

加大科技投入,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有效利用水資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蟲害等,以提高農作物適應能力;保護土壤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施用無公害農藥控制有害雜草、害蟲發生,嚴格控制殘留;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控制化學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增加農田生態承載力,同時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使農田生產賴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氣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發展。

2.6采取相應技術措施

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多變數,發展新的適應現在和未來氣侯變化的應用技術十分迫切。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包括根據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調整農業結構,即要在適宜的時間、地點種植最適宜的作物;加強管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要根據未來的氣候變化預測改善灌溉和排水設施;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抵御能力;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從防范氣候變化的風險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應當加強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農業災害的監測評估;加強培訓和服務,增強農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3參考文獻

[1] 趙春雨,王穎,張玉書,等.近50年遼寧省作物生長季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災害學,2009,24(4):102-106.

[2] 紀瑞鵬,陳鵬獅,張玉書,等.氣候變化對遼寧農業的影響和減輕自然災害的對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29(3):52-54.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2

一、關于極端氣候變化的趨勢研究

世界氣象組織2012年11月《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聲明》,在《聲明》中指出,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事件,主要表現為熱浪、干旱、洪水和低溫。美國賴斯大學氣候變化專家羅恩·薩斯在2012年9月也指出,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將變得越來越常見,這會是一種全球現象,人類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否則將會面臨災難性嚴重后果。2012年8月28日的經濟參考報也指出,有跡象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成為常態,年復一年愈演愈烈。

二、關于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研究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承載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極端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系統產生的影響多為負面(Stern N,2006)。比如,溫度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溫度升高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會影響作物生長,從而對作物產量帶來負面影響(Rosenzweig,Hillel,1995)。還比如,氣候變化帶來的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生長季起始時間和長度變化,將影響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季長和種類(Conway,1998;Rosenberg,1990);未來水分狀況是決定未來很多地方,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降水的變化和作物生長季的變化將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是利還是弊的決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雖然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促進了光合作用,或將提高作物產量,但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及病蟲災害高發等將抵消有利因素,從而引起糧食產能的不確定性(潘根興,2009)。氣候變化在中國的區域格局不同,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農作物生產的影響也不同(林而達,2007;張厚瑄,2000;周舟,2010)。但是,極端天氣氣候因子與農業經濟產出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中國農業經濟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劉杰、許小峰,2012)。

三、關于氣候影響糧食生產的機理研究

國內外有關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產影響的研究成果表明,氣候變化主要從四個方面影響作物的生產。一是溫度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氣候變化帶來的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生長季起始時間和長度變化會影響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季長和種類。二是二氧化碳將直接在生理上影響作物生產,對作物的生產產生有利的效果,大氣中的CO2濃度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Conway et al.,1998;Rosenberg et al.,1990),濃度的升高對C3作物(如小麥、水稻和大豆)會產生顯著的正效應,對C4作物(如玉米、高粱)產生的正效應較小(Ringius et al.,Hulme,1996)。但由于溫度升高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會影響作物生長,從而對作物產量帶來負面影響(Rosenzweig,Hillel,1995)。三是未來水分狀況是決定未來很多地方,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降水的變化和作物生長季的變化將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是利還是弊的決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四是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可以影響未來農業的生產,但對未來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極端氣候事件(洪水、干旱、極端高溫等)。國內外學者對前三個方面的研究關注較多,研究的時間較長,取得的成果較豐富,但對第三個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也很少。

四、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糧食生產的定量測算研究

國內外專家學者通過觀測實驗(Finn et al.,1982;Nie et al.,1995;劉建國,1992;曹仁林,1994;林而達等,1997;蔣高明,1997;李吉越,1997;林偉宏,1999;李伏生,2003>!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3

【關鍵詞】 氣候變化 自主性適應 計劃性適應 牧民

面對氣候變化,人類需要同時采取“減緩”和“適應”兩條路徑,其中,減緩能夠降低氣候變化的速率和范圍,而適應則能夠降低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從而最終降低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脆弱性。但無論是適應還是減緩的各種措施都無法避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短期和長期應對氣候變暖所產生的影響方面,采取適應措施是必要的。而且人類社會采取的主動適應措施比自然系統適應氣候變化有更大的作用。對于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正由原來“排在減緩之后的次要問題”變成當今的首要問題了(UNFCCC,2007)。在減緩氣候變化進程的全球協作之外,將適應作為一種生存和發展戰略加以強調也吸引了不同國家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減緩是一項相對長期、艱巨的任務,而適應則更為現實、緊迫,尤其對于經濟和社會系統相對脆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氣候問題將首先是適應問題。

IPCC在2001年指出適應性是指系統的活動、過程或結構本身適應氣候變化包括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事件等,減輕潛在損失,利用機會或對付氣候變化后果的能力。并在2007年的最新評估報告中對適應的定義再次進行了說明。所謂適應是指為降低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而提出的倡議和采取的措施。學者們對氣候變化適應性基本是使用IPCC的定義。

一、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

按照行動主體不同及是否有意識的進行(IPCC,2001、2007),氣候變化的適應可劃分為自主性適應和計劃性適應。其中,計劃性適應可理解為國家或地方政府為降低自然系統和人為系統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而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資金、技術資助的措施,行動倡導建議或措施,國家政策、法律等。根據UNDP(2007),成功的計劃性適應規劃包括:一是有效規劃的信息,包括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等;二是氣候防護性基礎設施;三是基于窮人需求之上的社會風險管理和減貧保險;四是災害風險管理制度。Agrawal(2008)等人的研究發現,有四種有效的計劃性適應機制——提供信息、提供技術、財政支持和領導,能夠增強自主性適應機制,可以由國家、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提供,也可由公民社會組織提供,還可以通過服務機構和私人公司等市場機制解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是配置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資源的基礎性方式,政策的作用在于影響和優化資源配置。各級政府適應性的地方政策必須得到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支持,國家和各級政府間有力的合作才能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1、國家、政府層面的計劃性適應

由英國的尼古拉斯·斯特恩領導完成的“從經濟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報告,強調政府應通過制定政策框架將適應與發展政策和規劃相結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應對,并將其上升至國家的戰略和計劃層面。

歐盟出臺《適應氣候變化發展白皮書》,通過建立起氣候變化對歐盟影響及后果的知識基礎、將“適應”戰略融入歐盟主要的政策領域、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解決資金問題、開展國際適應合作來實施適應戰略。2008年12月17日,德國政府通過《德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分列出農業等13個領域采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可選擇的方案,構建了德國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行動框架。澳大利亞政府通過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或資助某些項目間接幫助地方政府其承擔氣候變化的風險,并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局部影響。

由于不同區域和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成本和適應能力存在巨大的區域差異,適應性選擇也存在較大不同。中國是氣候變化脆弱性高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更高的氣候變化風險。中國應按照“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減緩與適應并重”等原則,強調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主動轉型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不能采用單一的以適應為主或以減緩為主的“單效”方案,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協調推進。未來中國的適應能力建設應該從以推進經濟發展為基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政策法規、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與推廣、公眾參與、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在此基礎上,還應關注和借鑒其他國家或區域進行的具體實踐層面的研究。應當加強國內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研究、擴大研究領域、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研究,以降低影響評估的不確定性,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適應對策。

目前,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研究主要是基于氣候變化的表現和影響分析而進行的宏觀層面的政策回顧或行動倡導,這些戰略或政策措施都是以國家和政府制定并主導的,并且與減緩對策結合在一起。計劃性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兩者都是一種中長期的行動和策略。正如減緩措施需要全球各個國家發揮協同作用一樣,適應策略也需要不同國家或地區、中央和地方的協調。

2、農業和畜牧業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

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最脆弱的經濟部門。氣候變化對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生產影響的強度和范圍要超過其他產業與經濟活動。氣候改變以及極端氣候狀況都會對農業生產體系產生強烈的影響,進而降低農業生產力。近年來,畜牧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逐漸顯現。牧民進行畜牧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草地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顯著的領域之一。因此,氣候變化對農牧民的影響都非常顯著。然而以牧區或草原為單位,主要是氣候變化影響草地生產力的研究。

政府有關決策機構應采取適應對策、通過適當調整以限制損失和充分利用正在改變的氣候條件,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強農業適應能力建設,以盡量減少損失和盡量實現潛在的效益,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農業生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并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反應,應當以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原則,從系統的觀點進行綜合考慮,實現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適應對策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平均氣候條件下的影響,近年來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的增多加重了對農業的危害,因此也應加強對極端氣候的研究。另外,在運用簡單模型來分析各地農業脆弱性的基礎上提出的計劃性適應對策尚不具有普適性。在中國,適應僅僅是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眾多對策中的一部分。而農業也僅指種植業。

目前,微觀層面的研究已開始包括政府的計劃性適應和農戶層面傳統的自主性適應。但是在適應性標簽之下直接進行的針對性研究,尤其是區域層次和社區層次更為薄弱。微觀層次的農戶是適應氣候變化最主要的主體之一。不能忽視農民或牧民的個體行為是適應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他們的作用。政府計劃性的適應措施最需要的是農牧戶層面的支持和實踐,這樣才能保證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的針對性、可行性,真正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然而現在中央出于保證草原減排的考慮,在很多地區實行休牧禁牧、圍欄封育對牧民的放牧活動進行限制,而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為,與牧民的利益存在很大沖突。張倩(2011)的研究就發現草畜雙承包、禁牧等國家旨在抵御自然災害、保護草原生態的計劃性政策卻導致牧民畜牧生產成本提高而生計難以持續,從長遠來看將會降低牧民的適應能力,大大增加他們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而只有國家和牧民實現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二、氣候變化的自主性適應:社區和農牧民層面

“農民和農村社區在面臨氣候條件的變化時會自覺地調整他們的生產實踐,這是一種‘自發’的適應策略”(蔡運龍、Barry Smit,1996),這是可見的中文文獻中最早提及“自主性適應”的研究。這種策略與政府計劃性適應措施相比,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時效性。了解自主性適應過程與機制是理解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制定與執行計劃性適應政策的基礎。

國外已經有很多學者關注氣候變化的自主性適應問題。瑞士氣候變化與發展委員會(2009)通過南非的案例研究發現,當地農戶的自主性適應在沒有外界支持和關注的情況下,大多采取的是一種應對導向措施,難以進一步提高其生計的彈性。Corbett(1988)通過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的案例研究發現,當地農戶在面對干旱時,首先采取的是改變種植、增加小型商品買賣等保險性措施,其次是售賣牲畜、出售農業生產工具和典押土地等資產處置措施,最后通過移民等方式。自主性適應措施包括流傳于當地的鄉土知識文化,比如干旱時集雨、降低家庭成員的營養水平、低價出售牲畜等,同時農戶常常采用多種生計措施,力圖獲得各種收入資源或自然資源,從而保證在干旱等風險期間的生計不受或少受影響。

近幾年國內對農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對農牧民的影響而不是農牧民的自主性適應。雖然有的研究中闡釋了具體的適應行為或措施,但是沒有明確指出這些就是農牧民的自主性適應,并且往往忽視農牧民在受災情況下采取的適應措施產生和具體操作的過程和運行機制。回顧為數不多的中文文獻對社區或農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可將其中涉及的適應措施歸納為以下五種。

1、通過產業調整來適應氣候變化

因近年來的干旱導致草場退化嚴重,牧業難以為繼,農牧交錯區少數民族牧民調整了農牧比例,種植業成為村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梁筱筱,2010)。

2、通過外出務工或發展商業來適應氣候變化

氣候條件不斷惡化,降水減少、干旱多發導致農戶選擇放棄沒有收入的農業生產,將勞動力解放出來外出打工、做買賣等,農牧民外出務工規模擴大,“空心村”現象開始出現。

3、通過調整畜牧生產來適應氣候變化

氣象災害頻發,草原植被日益退化,牧民生存條件愈發惡劣,錫林郭勒盟中北部的阿巴嘎旗的純牧區蘇木開展生產自救,如把種公羊集中管理;對草場實行常年圍封禁牧,建立集體打草場等。在旱災的影響下,牧民會選擇走場或到沒有遭災的地方進行敖特爾放牧(短期性的游牧方式)。通過改進和采用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諸如禁牧舍飼、作物及牧草相結合的帶狀間作技術等,不僅能提高農牧民的適應能力,還能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科爾沁地表的河流湖泊因干旱多已干涸,農牧民的用水模式發生改變,生產生活嚴重依賴地下水,這為科爾沁地區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4、通過讓后代轉變謀生方式來適應氣候變化

張黎(2009)等人的調查發現,全部受訪牧戶都希望他們的后代離開牧區進人城鎮生活,不愿意讓他們繼續從事畜牧業生產。

5、通過合作,共同降低自然風險來適應氣候變化

通過對牧戶生產經營狀況現狀分析,達林太、劉湘波(2009)發現通過組建牧區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協商使用草地,實現移動式減災,能夠達到風險防范的效果,實現小牧戶增收。周立、姜智強(2011)也指出通過制度創新,以社區為基礎,以合作為內容把牧民組織起來采取科學化的生計適應方案。

研究中除了關注農牧民的適應行為,還有研究對農戶適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在認知偏差和思維定式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決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非理,導致適應與變化之間存在時滯現象。牧戶對短期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更加深刻、準確,他們的適應行為多為自發性被動適應,缺乏行之有效的主動適應。

三、結語

隨著“適應氣候變化”這一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政府的計劃性適應和社區、農牧民自主性適應的研究也日益增加。適應本身就是一個降低當前或未來可能存在的脆弱性的過程。無論是對計劃性適應和自主性適應兩者中的哪一種所進行研究,都有利于對今后研究兩種適應的相互作用或者互動提供一定的支持。

國家和政府的計劃性適應政策或措施,其涉及的部門日益廣泛,覆蓋的領域也愈發豐富。為了保證這種自上而下產生的計劃性適應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絕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自主性適應的產生過程及運行機制。目前對自主性適應機制的關注較為缺乏,對自主性適應措施進行分類也還未在目前的研究中涉及,在本文所總結出的產業調整的適應、種植業或畜牧業生產上的適應、讓后代改變謀生方式的適應以及通過合作降低氣候變化風險的適應等方面之外,對社區或農牧民個體層面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自主性適應行為,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發掘和總結。對于關注相對不足的基層社區和農牧民,需要進一步探究他們面對氣候變化風險時自發的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產生及具體運作過程,了解農牧民對計劃適應措施的需求,并結合當地政府的計劃性適應措施的實施和社區、農牧民的回應,為政府今后進一步設計或改善已有的適應氣候變化策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IPCC: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R].瑞士,2007.

[2] 朱建華、侯振宏、張治軍等:氣候變化與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性[J].林業科學,2007,43(11).

[3]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R].2007.

[4] 傅東平: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選擇[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5] 任小波、曲建升、張志強:氣候變化影響及其適應的經濟學評估——英國“斯特恩報告”關鍵內容解讀[J].地球科學進展,2007,22(7).

[6] 葛全勝、曲建升、曾靜靜、方修琦: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戰略與態勢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9,5(6).

[7] 曾、毛媛媛: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法律對策[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10(1).

[8] 姜冬梅、王燦、張孟衡: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定位的初步探討[J].環境保護,2007(6A).

[9] 楊瀟、李楊帆等:“十二五”環境規劃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

[10]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度報告[R].2009.

[11] 林而達、許吟隆、蔣金荷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Ⅱ):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氣候變化進展,2006,2(2).

[12] 吳麗麗、羅懷良:國內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研究進展[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0,22(1).

[13] 李小云、齊顧波、徐秀麗:氣候變化的社會政治影響:脆弱性、適應性和治理[J].林業經濟,2010(7).

[14] 方一平、秦大河、丁永建: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綜述——現狀與趨向[J].干旱區研究,2009,26(3).

[15] 譚英、奉志偉、牛寶亮、潘學標: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牧交錯區村民認知和應對行為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

[16] 趙靜娟:禁牧政策的利益關系分析——以寧夏鹽池A村為例[J].甘肅農業,2006(2).

[17] 張倩: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脆弱性——以內蒙古荒漠草原的一個嘎查為例[J].社會學研究,2011(6).

[18] Corbett,J.:Famine and Household Coping Strategies[J].World Development,1988,16(9).

[19] Eakin H.,Bojórquez-Tapia L.A.Insights into the composition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from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

[20] Ford J.D.,Smit B.,Wandel J.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ctic:A case study from Arctic Bay [J]. Canad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

[21] Ford J.,Smit B.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mmunitie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to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J].Arctic,2004(57).

[22] 武艷娟: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戶生計的影響[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23] 梁筱筱:半干旱農牧交錯區少數民族農牧民適應研究——以內蒙古科爾沁地區為例[J].現代企業文化,2010(18).

[24] 紅歌佐拉:內蒙古牧區生產生活的變遷[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4).

[25] 張黎、龍瑞軍、鄧波、張茂林:內蒙古阿拉善盟3個旗牧民草地生態觀比較分析[J].草地學報,2009,17(6).

[26] 達林太、劉湘波:內蒙古牧區牧民的現實需求與牧區合作[J].北方經濟,2009(11).

[27] 周立、姜智強:競爭性牧業、草原生態與牧民生計維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2).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4

關鍵詞氣候變化;影響利弊;有序與定量適應;主動應對;中國

中圖分類號F12;X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1-00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2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挑戰。《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編制,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基礎性工作,然而新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需求需要我們繼續開展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編制工作。鑒于此,香山科學會議于2013年6月18-19日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了以“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重點問題凝練與判斷”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下稱香山會議)。作為香山會議的中心議題之一,氣候變化的影響受到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會議指出,當前,對中國來說,一個核心基礎問題是:氣候變化對中國自然與經濟社會系統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利弊如何科學界定?雖然國家和地方已經編制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并開始了部分實踐。然而,如何有針對性地根據氣候變化影響的利弊,采取不同行動,合理利用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規避不利風險,仍需要科學認識和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程度,從而實現有序適應氣候變化,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會上,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專家組組長劉燕華參事對今后的工作進行了部署,特別提出要形成以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氣候變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全球范疇的我國氣候變化國策、減緩和適應的關系等為主題的專題報告,進而清除政策與研究之間存在的障礙與瓶頸,縮短我國發展戰略、國際戰略與氣候變化研究的差距。根據會議要求,整合大量相關研究成果,經反復修改,遂成此文。

1氣候變化對中國不同領域與區域的總體影響

氣候變化的總體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不同領域和區域造成的直接影響;通過對水熱格局、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造成對不同領域和區域經濟社會系統的間接影響;減緩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間接影響。

1.1不同領域

(1)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分布、生產力、服務功能等形成可辨識的影響,并可能造成物種減少、生境棲息地退化等危害。東北多年凍土區伴隨著氣溫的顯著升高和降水量減少,植被覆蓋顯著下降[1];北方農牧交錯帶植被凈初級生產力下降[2-3],而新疆、青藏地區凈初級生產力則呈增長趨勢[4];內蒙古中部大部分地區的植被在總體上保持基本穩定,少部分地區的植被覆蓋得到了明顯改善,極少部分地區仍存在較強的植被退化或土地沙化趨勢[5-6]。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包括:樹種分布變化、林線上升,物候期變化,生產力和碳吸收增加,林火和病蟲害加劇等[7-11]。

氣候變化使得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改變,使一些物種在原棲息地消失[12-13],如與上世紀中期相比,青藏高原東部青海湖地區豆雁、灰頭鶇、白頭鷂、鵪鶉和文須雀等26種鳥從湖區消失。此外,氣候變化還可導致有害生物分布范圍改變,危害加劇,并引起物種棲息地退化[14-16]。

(2)自然資源(水資源、能源等):氣候變化導致不同區域的降水變化趨勢不同。總體上,西部地區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華北、東北大部分地區降水減少,南方地區降水量有所增加[17]。海河、黃河、遼河等北方河流的實測徑流量減少較為明顯。

由于氣候的變化,人們生產生活對能源的需求發生變化,北方地區冬季增暖明顯,采暖日數減少[18];夏季高溫則對空調技術、建筑物結構、隔熱水平提出新的需求[19]。同時,減緩氣候變化需要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對能源供應結構形成影響[20]。

(3)第一產業(農業):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氣候資源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利弊各兼[21]。在西北干旱區,一方面, 干旱區熱量資源得以改善, 作物生育期延長, 天然植被氣候生產力顯著增加;另一方面, 干旱區熱害與冷害等極端氣溫事件增加, 光照資源顯著減少, 水資源嚴重缺乏和分布不均, 這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22]。東北地區熱量資源持續增加,使得作物種植結構發生較大變化[23]。由于氣候變暖造成了全國種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麥和雙季稻種植北界北移,熟制的變化可能使種植制度界限變化區域的糧食單產增加。然而降水量的減少造成了雨養冬小麥-夏玉米穩產北界向東南方向移動[24]。1980-2008年氣候總體變化趨勢,包括氣溫、降水、太陽輻射等,分別導致了小麥、玉米和大豆產量降低了1.27%、1.73%和 0.41%,而水稻增加了0.56% 。其間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區域和作物是我國北部和東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區的玉米和小麥,在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氣候增暖引起干旱加劇)的綜合作用下,該區玉米和小麥生產已受到較大負影響[25-26]。

(4)第二、三產業(工業、建筑業、旅游業):氣候變化對工業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氣候變化通過其對農業和自然資源的影響而間接地對第二、三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從生產來看,氣候變化通過影響農業生產而使農產品生產和價格發生變化,從而影響那些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部門的生產[27];氣候變化也可通過影響能源和水土資源的可獲得性或交通運輸成本而影響工業生產的布局和決策。從需求來看,氣候變暖會增加對空調、冷飲和啤酒等工業產品的需求,促進其擴大生產規模[28]。

相對于工業生產,建筑業和旅游業受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會較大一些。氣候變化將促使暴雨等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從而直接威脅建筑工程的施工進度和安全水平,也對建筑物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新的要求[29-30]。氣候變化會引發環境景觀與生物物種多樣性的調整,毀壞當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旅游資源,從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同時,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會致使地區交通停滯甚至癱瘓,氣溫和濕度等在短期發生驟變會影響旅游人數和逗留時間,從而影響旅游業的收益[31-32]。

(5)社會系統(城市、公共健康、重大工程):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事件增加、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可能較大影響社會民生發展。隨著極端降水頻率的增加,城市內澇頻發[33];氣候變化引起的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不僅直接影響人體健康[34-35],同時也會使傳染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36-38];氣候變化對若干氣候敏感性極高的重大工程具有重要影響[39-44],包括:沿海核電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山地災害防護工程、寒區公路鐵路工程、沙漠化防治與水土保持工程、內陸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

(6)自然災害: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事件的頻次與強度顯著增加[17,45-46],包括:極端干旱、洪澇、冰雪冷凍、高溫熱浪等。年均極端高溫的次數上升,而年均極端低溫的次數有所減少;華北與東北部分地區干旱化有加劇的趨勢;長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區洪澇災害頻次與強度顯著增加。

1.2不同區域

華北地區總體暖干化趨勢明顯,水資源緊張態勢加劇,氣候變暖導致的熱量增加也影響該區的農業產量及布局[47-49];東北地區最明顯特征是熱量資源增加,然而東北西部地區干旱趨勢同時加重,農作物由于積溫增加,種植面積擴大[50-51];華東地區受到的最顯著影響為氣溫升高導致的高溫熱浪對人體的影響[52],以及日趨加重的洪澇災害;華中地區近年洪澇災害加劇,濕地面積減少,且部分蟲媒疾病傳播范圍擴大(如血吸蟲、釘螺)[53-54];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個數減少、強度增加,而且海平面上升明顯,進而導致的紅樹林和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55-57];西南地區大部分區域增暖,而四川盆地的氣溫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干旱、洪澇災害頻次增多,程度加重,山地災害呈頻發趨勢,同時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退化、巖溶石漠化加劇[58-62];西北地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冰川退縮,降水總體增加,農業產量有所增加[63-64]。

1.3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雖然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會產生直接影響,但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是應對或減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即通過采取減緩措施而產生的間接影響為主。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包括實施碳稅、碳關稅、碳交易等經濟政策措施和推廣低碳環保技術等技術措施,這些措施的采用將對社會經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65-68]。

從短期來看,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將對中國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高耗能產業的影響最為明顯;但從長期看,部分負面影響會逐漸被正面影響(如有利于擴大政府稅收和低碳經濟投入,促進節能減排技術、清潔能源產業和綠色經濟的發展等)所抵消。不同減緩措施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總結如下:

(1)碳稅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要付出能源密集型部門產出下降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等經濟發展成本。現有很多研究表明碳稅對降低碳排放具有明顯的效果;然而,征收碳稅將提高能源使用價格,顯著拉升能源密集型產業(也是高排放)部門的生產成本,對其產出和出口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雖然由于資源配置效應,征收碳稅對低排放產業部門的產出和出口有促進作用,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從總體上看是以高耗能或高排放的產業為主,總體經濟增長、社會經濟福利和就業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68]。

(2)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對全球碳減排的效果不很明顯,但對我國產品出口和經濟發展產生較顯著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自身產品競爭力下降與碳泄露,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將對未承擔約束性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國家征收碳關稅。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且出口產品中隱含碳排放量較高,歐美等發達國家所征收的碳關稅將對我國高耗能行業出口、產出和總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69-71]。特別是碳關稅政策具有較強的效仿效應,發達國家同時實施碳關稅政策在短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將更為顯著。現有研究表明:雖然碳關稅對全球減排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3)采用低碳環保技術將促進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并減少碳排放,雖然在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上看,有助于培育出新的行業和經濟增長點[72-73]。短期內,采用低碳排放技術需要企業增加設備和技術的投資,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對國內生產和市場占有份額以及產品出口將產生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上看,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業長期平均生產成本,有助于企業生產的轉型升級,提高企業長期競爭力。同時,隨著低碳排放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將培育出新的行業(如新能源行業)和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氣候變化影響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不同領域與區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響,總體上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2.1有利影響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對我國有利的方面包括:①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方部分地區種植制度界限變化區域糧食單產增加;②部分高、寒地區熱量資源增加、作物生育期延長,如青藏河谷、東北地區,使得種植品種、范圍都明顯增加;③西北地區降水增加,氣候由暖干化向暖濕化發展,青藏高原、內蒙古等部分地區植被覆蓋度得到顯著改善,有利于遏制荒漠化趨勢;④短期溫度上升可能使作物產量有所增加;⑤冰川融水增加,使得塔河等流域徑流量增加,有利于西北干旱區綠洲農業的發展;⑥中國森林生物量碳庫累計增加;⑦氣候變暖會增加對空調、冷飲、啤酒等部分工業產品的需求,促進其擴大生產規模。

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間接影響的有利方面包括:①有助于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形成新的產業部門和經濟增長點;②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低碳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有效降低經濟發展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和污染物排放,為實現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契機。

2.2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的近期直接影響不是十分明顯,而中長期高幅度增溫負面影響比較突出。主要包括:①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率與強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災害損失;②降水時空變化的空間差異,導致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洪澇干旱頻繁發生,部分地區的水資源極度匱乏可能加劇;③大幅升溫將加劇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導致生產力與服務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甚至導致部分物種滅絕;④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風暴潮頻率、強度增加,海岸侵蝕和咸潮入侵加劇,并顯著影響海岸帶生態系統;⑤極端農業氣象事件導致作物產量降低,農業病蟲害增加;⑥氣候變化引起的人體健康問題、重大工程建設問題等;⑦極端氣候事件對旅游業影響較大。

應對或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在短期內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①提高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國內產品生產價格,對高排放企業的產出和出口產生不利影響;②對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GDP和就業的增長將有所減緩。

3應對氣候變化的建議

為了有效適應氣候變化,合理利用其有利影響、規避不利影響,從而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3.1趨利避害

趨利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目前較多地表現在農業上的適應。針對氣候變暖的事實或未來氣候變暖的情景,充分利用氣候變暖帶來的熱量資源和無霜期延長等有利條件,采取調整種植結構和作物布局、改變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和開發新品種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作物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發展反季節果蔬[74-77]。

在趨利的同時,由于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近海和海岸帶環境、能源、重大工程、工業、交通、區域發展等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需要采取避害的適應措施[74-85]。包括:適應國家戰略的制定、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的監測評估、適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支持、公眾意識的提高、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3.2有序適應

為避免人類無序適應活動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協調不同部門以形成有序適應,從而實現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達到“有序應對、整體最優、長期受益”。包括: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加強氣候變化及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機理的實驗與綜合評估模型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與風險分析,評估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持續升溫情景對各領域和區域的綜合影響;加強氣候變化適應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氣候變化適應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規劃的結合研究,開展適應氣候變化政策制定和立法研究,以及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86];強化不同部門與領域的協同協作,加強多維知識和學科領域的聯合,緊密結合現有政策、規劃以及資源管理、社區發展、增進生計能力、持續發展和風險管理等相關決策過程,強化適應能力[87]。

3.3定量適應

加強定量適應氣候變化研究,并付諸實踐。定量適應主要包括:①加強氣候變化的定量影響與風險監測評估,尤其區分不同驅動因素的影響,從而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定量目標;②加強適應技術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過開發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標分析和風險-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評估適應的效果[88-89];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對不同適應措施和技術進行不確定性分析,明晰它們的風險、適宜性和優先性,判斷其適應效果,進而可為未來不同時段的適應措施選擇提供科學依據[90]。

3.4主動應對

減緩氣候變化(或減排)將減緩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特別是在短期內的經濟和就業增長,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①逐漸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扶持低碳行業的發展,在國內外實施碳稅和碳關稅前有效地降低高碳排放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以減少未來碳稅和碳關稅實施對總體經濟發展的影響;②深入研究碳稅、碳關稅和碳市場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做好應對發達國家對我們征收碳關稅以及我國征收碳稅和實施碳市場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的準備;③深入研究各種技術減排措施的成本與效益,在短期內對減排和經濟增長目標進行權衡;④加大減排技術研發投入和技術引進以及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使其成為我國新的產業與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毛德華,王宗明,宋開山,等. 東北多年凍土區植被NDVI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和土地覆被變化的響應[J]. 中國環境科學,2011,31(2):283-292.

[2]劉會軍,高吉喜. 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北方農牧交錯帶植被NPP變化的影響[J]. 資源科學,2009,31(3):493-500.

[3]李秋月,潘學標. 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空間位移的影響[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10):1-6.

[4]張山清,普宗朝,伏曉慧,等. 氣候變化對新疆自然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的影響[J]. 干旱區研究,2010,27(6):905-914.

[5]王軍邦,陶健,李貴才,等. 內蒙古中部MODIS植被動態監測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15(6):835-842.

[6]張戈麗,徐興良,周才平,等.近30年來呼倫貝爾地區草地植被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地理學報,2011,66(1):47-58.

[7]張峰,周廣勝,王玉輝. 內蒙古克氏針茅草原植物物候及其與氣候因子關系[J]. 植物生態學報,2008,32(6):1312-1322.

[8]郭連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氣候與草地畜牧業生產的關系[J]. 草業科學,2008,25(1):77-81.

[9]方精云,楊元合,馬文紅,等. 中國草地生態系統碳庫及其變化[J].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0,40(7):566-576.

[10]戴君虎,王煥炯,葛全勝. 近50年中國溫帶季風區植物花期春季霜凍風險變化[J]. 地理學報,2013,68(5):593-601.

[11]郭兆迪,胡會峰,李品,等. 1977-2008年中國森林生物量碳匯的時空變化[J].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3,43(5):421-431.

[12]馬瑞俊,蔣志剛. 青海湖流域環境退化對野生陸生脊椎動物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06,26(9):3061-3066.

[13]袁婧薇,倪健. 中國氣候變化的植物信號和生態證據[J]. 干旱區地理,2007,30(4):465-473.

[14]趙慧穎. 呼倫貝爾沙地45年來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2007,26(11):1817-1821.

[15]吳春霞,劉玲. 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的全球氣候背景分析[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25(5):95-97,104.

[16]李林,吳素霞,朱西德,等. 21世紀以來黃河源區高原湖泊群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245-253.

[17]張建云,章四龍,王金星,等. 近50a來我國六大流域年際徑流變化趨勢研究[J]. 水科學進展,2007,18(2):230-234.

[18]陳莉,方修睦,方修琦,等. 過去20年氣候變暖對我國冬季采暖氣候條件與能源需求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2006,21(4):590-597.

[19]陳峪,葉殿秀. 溫度變化對夏季降溫耗能的影響[J]. 應用氣象學報,2005,16(增刊):97-104.

[20]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ore Writing Team,Pachauri R K and Reisinger A (eds.). Geneva,Switzerland: IPCC,2007.

[21]Wang J, Huang J, Yan 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n Large River Basin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12(7):1267-1278.

[22]孫楊,張雪芹,鄭度. 氣候變暖對西北干旱區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2010,25(7):1153-1162.

[23]紀瑞鵬,張玉書,姜麗霞,等. 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玉米生產的影響[J]. 地理研究,2012,31(2):290-298.

[24]楊曉光,劉志娟,陳阜. 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可能影響I. 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北界和糧食產量可能影響的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329-336.

[25]Tao F,Zhang S,Zhang Z.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Wheat Phenology in China und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ay Length and Cultivar Thermal Characteris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2,43:201-212.

[26]Xiao D,Tao F,Liu Y,et al.. Observed Changes i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r 1981-200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13,57:275-285.

[27]張永勤,繆啟龍. 氣候變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2001,10(2):121-126.

[28]陳宜瑜.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評估(II):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影響與適應、減緩對策[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2):51-57.

[29]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ttp://ipcc.ch/SPM2feb07.pdf,2007.

[30]李瑞,張紅,張洋. 氣候變化對我國住宅產業發展環境的影響[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70-73.

[31]劉慧芬,陳會敏,裴啟云. 氣候變化對旅游活動的不利影響及對策研究[J]. 江蘇商論,2011,(1):135-136.

[32]鐘林生,唐承財,成升魁.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旅游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討[J]. 中國軟科學,2011,(2):34-41.

[33]陳峪. 中國主要河流流域極端強降水變化特征[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65-269.

[34]陳凱先,湯江,沈東婧,等.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人類健康[J].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1):19-23.

[35]錢穎駿,李石柱,王強,等. 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41-247.

[36]楊國靜,楊坤,周曉農. 氣候變化對媒介傳播性疾病傳播影響的評估模型[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59-264.

[37]魯亮,林華亮,劉起勇. 基于天氣因素的我國登革熱流行風險地圖[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54-258.

[38]楊坤,潘婕,楊國靜,等. 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中國血吸蟲病傳播的范圍與強度預估[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48-253.

[39]程國棟. 局地因素對多年凍土分布的影響及其對青藏鐵路設計的啟示[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3,33(6):602-607.

[40]王濤,吳薇,陳廣庭,等. 近10年來中國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間分布的研究[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3,33(增刊):73-82.

[41]康志成. 中國泥石流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2]戴會超,王玲玲,蔣定國. 三峽水庫蓄水前后長江上游近期水沙變化趨勢[J]. 水利學報,2007,10(增刊):226-231.

[43]任國玉,姜彤,李維京,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資源情勢影響綜合分析[J]. 水科學進展,2008,19(6):772-779.

[44]王國亞,沈永平,蘇宏超,等. 1956-2006年阿克蘇河徑流變化及其對區域水資源安全的可能影響[J]. 冰川凍土,2008,30(4):562-568.

[45]章大全,錢忠華. 利用中值監測方法研究近50年中國極端氣溫變化趨勢[J]. 物理學報,2008,57(7):6435-6440.

[46]鄒旭凱,張強,任國玉. 中國氣象干旱指數及其監測研究[J]. 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15(4):371-378.

[47]費宇紅,陳宗宇,張兆吉,等.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華北平原水資源影響分析[J]. 地球學報,2007,28(6):567-571.

[48]Wang J, Mendelsohn R, Dinar A, 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al Economics, 2009,40:323-337.

[49]譚方穎,王建林,宋迎波,等. 華北平原近45年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2009,30(1):19-24.

[50]廉毅,高樅亭,沈柏竹,等. 吉林省現代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影響的簡析[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1):46-49.

[51]石淑芹,陳估啟,姚艷敏,等. 東北地區耕地變化對糧食的影響評價[J]. 地理學報,2008,63(6):574-586.

[52]談建國,鄭有飛,彭靜,等. 城市熱島對上海夏季高溫熱浪的影響[J]. 高原氣象,2008,27(增刊):144-149.

[53]Zhou X N. Epidemiology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13(10):1470-1476.

[54]黃世寬,熊漢鋒. 湖北省濕地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及對策[J]. 鄂州大學學報,2008,15(5):38-41.

[55]韓秋影,黃小平,施平,等. 華南濱海濕地的退化趨勢、原因及保護對策[J]. 科學通報,2006,51(增刊II):102-107.

[56]胡婭敏,宋麗莉,劉愛君. 登陸我國不同區域熱帶氣象氣候特征的對比[C]. //大氣科學研究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7]時小軍,陳特固,余克服. 近40年來珠江口的海平面變化[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28(1):127-134.

[58]Moseley R K.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China[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6: 214-219.

[59]程建剛,解明恩. 近50年云南區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08,27(5):19-26.

[60]崔鵬. 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泥石流滑坡及其減災對策[J]. 中國水土保持,2008,(12):31-34.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5

關鍵詞:氣候變化;病蟲危害;氣象條件

前言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會造成病蟲害危害范圍擴大、病蟲危害程度增大,季節變化較大的地區對農作物病蟲害產生的最主要影響就是冬季越冬和地域性遷徙。因此,氣候環境變化所影響的不僅是人們生存環境,同時也影響著水稻生產。下面我們就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實現水稻安全生產具體實施策略展開論述。

1 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產生的影響

通過實際科研結果分析研究發現,外界溫度是水稻病蟲害產生的主要因素,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病蟲害也會停止繁殖生育,也會出現大量死亡,高溫天氣也會造成病蟲害死亡但其死亡面積相對較小,由此可知,高溫或低溫都能夠扼制病蟲害發育發展。

現階段,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各地普遍存在冬季氣候變暖的情況,這提高了病蟲害過冬創造了一定的生存機會。特別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氣候回暖,農作物播種時期,病蟲害就會提前出現,這會極大的增加病蟲害的暖孵化率,嚴重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再者,降水量也是影響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又一誘因。例如,降水量較多的時期,大氣濕度較高,這樣就會影響稻縱卷葉螟遷飛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卷葉螟的繁殖數量,能夠起到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降水量影響病蟲害繁殖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降水會造成蟲卵發霉變質,降低蟲卵的存活率,破壞蟲卵生存環境。通常每年的3、5月份是病蟲害最佳的繁殖時期,其主要原因是該時期降水量較少。同樣,光照也會影響螟蟲類水稻病蟲害的進食、繁育、休息和休眠等內容,這樣也會對螟蟲類水稻病蟲害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春夏季日照時數的變化,這給病蟲害繁殖發展創造了一定的便利條件。而若是每年3、4月份不能實施水稻種植區域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就會造成稻縱卷葉螟和鉆心蟲危害面積擴大,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2 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途徑

針對當前水稻種植方面的需要,我們需要綜合考量頻繁發生的災害性天氣,做好生產實際情況調查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預防策略,提升水稻質量和產量。

2.1 培育推廣抗逆性較強的水稻新品種

為了更好的應對逐漸惡劣的氣候變化,更好的滿足我國糧食種植需求,我們應當全面考慮當地種植生產情況,并在高產優質的種植基礎上,積極引進、推廣抗逆性較強的水稻種植品種。優質水稻品種的引進,最好是考慮抗病、抗倒伏等特點,盡量將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影響降至最低。目前,最為優質的水稻品種就是雜交稻的抗逆性較強,而雜交稻的優質高產的生長優勢,雜交稻能夠更好的適應氣候環境和栽培條件變化。我們應當積極推廣優質水稻品種種植,保證水稻生產安全,提高水稻質量。

2.2 創新并完善水稻育苗拋秧法

常用的塑盤育苗拋秧法在我國較為常見,我國有極大部分地區采用的是這種水稻種植方法,該方法極大的提升糧食的生產產量和質量。近年來,災害性天氣頻繁,受臺風和暴雨的影響水稻育苗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而受拋秧期早期的影響水稻秧苗易受寒潮冷害的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常用的育苗拋秧法已經不適用于大面積的田地生產種植。因此,我們應當不斷進行育苗拋秧法創新和完善。第一,進行盤下肥改進,選用三元復合肥一次性施用,這極大的增添了水稻秧苗根系的活力;第二,改進原有的拋秧育苗法,采用5.0~5.5片苗帶蘗拋秧法,不斷提升水稻秧苗整體素質;第三,選用單穴近距離點拋秧,不斷提升拋秧質量,提升大田秧苗抗逆性。

2.3 綜合防治病蟲害

氣候變化也對病蟲害發育規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各種災害天氣的影響,水稻病蟲害的危害也更加嚴重。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引進抗逆性較強且生命力頑強的水稻培育抗病品種,全面推動優質水稻品種的使用,優化大田栽培技術。積極開展水稻田間調查,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防治效果,實現水稻增產增收。水稻病蟲害危害應當綜合運用農業防治手段和藥物治理相結合,落實各項水稻栽培技術。

水稻作為種植用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種植作物。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忽視,造成了環境氣候條件的日益惡化,水稻種植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因此,我們必須要正視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發展產生的影響,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產量。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經濟來源,水稻種植極為重要。因此,我們要根據水稻病蟲害發展趨勢影響,積極做好各項應對措施,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條件,貫徹落實水稻病蟲害防治策略。

⒖嘉南祝

[1]張蕾;霍治國;王麗;姜玉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作物蟲害發生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2年06期

[2]古贊飛;興國縣氣象因素對水稻病蟲發生及危害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0年10期

[3]張國慶;氣候變化對生物災害發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01期

[4]寧祖欣.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J]. 農技服務. 2016(11)

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范文6

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性

當今的農業生產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生產出各類農作物秸稈約7億t,畜禽糞便約40億t,每年農業對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總的化肥消耗量中約占25%;全球農業用地大量釋放出可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等),與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當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150億t[3]。高碳農業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之一。與此相比,循環農業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少卻能獲得最大收益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它屬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農業,其特征是高效、節約、安全[4]。現階段我國發展循環農業勢在必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1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必然選擇

據專家分析,氣候變暖將導致降水減少,使農業生產缺少水資源;使害蟲存活范圍更廣、活躍時間更長,加劇病蟲害擴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蝕和鹽漬化,削弱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作物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相應縮短,致使產量逐步減少。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國種植業的總生產能力可能會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國的糧食生產總水平將比2000年的5億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紀后半葉,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大的下降幅度達到37%,我國將來出現的糧食缺口將達到7%~8%[5]。因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發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環農業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唯一選擇。因此,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和應然之策。

2發展循環農業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的緊迫任務

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初見端倪,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因此,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已經迫在眉睫。現代農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這就需要大力開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農業機械,降低“石油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資源節約型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生態文明型技術為支撐,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濟,最大限度地降低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總之,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潔、安全的循環農業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因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已成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2.3發展循環農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助推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依賴于資源與環境。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及資源消耗大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效益,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而循環農業生產的核心為節能減排,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及節約利用進行強調,以達到減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進一步促使生態環境保護、生產發展、經濟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產方式的實現。因而,對循環農業進行大力發展,可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促使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循環農業的發展途徑

1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

要對循環農業進行發展,應在資源互補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在產業體系中綜合種植業與養殖業,實現一體化經營的目的,將種植業中產生的副產品如秸稈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在養殖業中進行有效利用,以促進資源節約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牲畜糞便,使之成為種植業需要的有機肥,以對廢棄物進行重新利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糞便對環境產生的污染,還可有效地減少因秸稈焚燒而產生的環境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阿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视频区 | 亚洲视频入口 | 黄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2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免费看视频 |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 国产91精品对白露脸全集观看 | 亚洲 国产 日韩 欧美 |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 国产 日韩 欧美 亚洲 | 青青青久久久 | 精品视频免费看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欧美综合视频 |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 | 亚洲欧美第一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视频 | 久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 青草青99久久99九九99九九九 |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一区 | 亚洲最新 |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 aa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国产三区 | 香港经典a毛片免费观看…伊人色综合久久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下载 | 国产第四页 | 欧美视频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