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1
1場地選擇
無公害水產養殖只要水質適用,水量豐足,均可用為水源。必須對水質加以分析,看看有無對魚類有害的物質。要充分結合各季節養魚生產注、排水措施,確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盡可能選用無污染的湖庫岔來建設連片的水產無公害養殖基地。不宜選在距離交通線過遠的地方,以利養殖物資及養殖產品的運輸。遠離周邊有污染的工礦企業。
2池塘清整及消毒
清塘是無公害水產養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修整池塘,清除過多淤泥(保持20厘米左右),池底暴曬20天以上,使淤泥中的有機物充分分解和轉化,達到改良底質作用。清除敵害生物,每畝(667平方米)用70~80千克生石灰消毒或用復合微生物制劑消毒處理。
3調節水質
整個養殖期間應采取“3調”措施。調新,即注換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6~9厘米,3~5天換水1次。調優,即調節pH值,要控制在7.5~8.5之間。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1次,用量為每公頃海米水體深150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供給河蟹吸收。調活,即施用光合細菌調活水體,每公頃用量75~90千克,每半月施用1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3個調”措施后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值7.5以上。
4苗種選擇
選擇良種是獲得增產、高效的前提。應選擇反映敏捷、個體好、生長快,具有較強的抗病及抵御不良環境的養殖品種。可減少病害發生率,降低養殖風險,還可避免大量用藥對水體造成危害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增強效益。水產常規品種有草、青、鰱、鯉、鳙魚等。
5放養魚種
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立體空間養殖動物共生互利原理,實行多品種、多規格立體混養套養。放養數量、品種根據池水深淺、水質、飼料等條件決定。對水溫較低,水質清瘦的池塘每畝放苗種300尾左右,其中草魚180尾,鰱魚75尾,鯉、鯽、鳊魚各10尾,鳙魚20尾;對水草較多的池塘每畝放草、鳊魚各100尾,鯉、鯽、鲴、鰱、鳙各20尾;對水質較肥,天然飼料豐富的池塘每畝可放養長12厘米以上的魚種鰱魚250~300尾,鳙魚50~60尾,草魚100~150尾,鯉魚50~60尾,鯽、鳊、鲴魚各25~30尾。
6合理投喂飼料
餌料是水產動物生長的物質基礎,是其營養的來源。飼料質量的好壞和投喂技術,直接影響養殖效果和生態環境,劣質飼料不僅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還會在養殖過程中大量的產生廢棄物,惡化養殖環境。動物性飼料要新鮮適口,不帶致病細菌;青飼料要青嫩爽口,人工配合飼料符合飼料衛生指標及限量參照《無公害食品魚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標準,選用質量和規格與養殖對象相適應的優質飼料。飼料在水中要穩定,蝦料4~6小時,魚料2小時。顆粒類型及大小要適合養殖對象取食,10克以下魚種選粒徑為0.5~1.5毫米的破碎料;10~15克的幼魚選粒徑為1.5~3.0毫米或長度4~5毫米的柱狀顆粒料;50克以上選粒徑4~6毫米或粒長6~8毫米的柱狀顆粒料投喂。堅持四定原則,科學投喂,根據天氣,水質和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
7強化日常管理
加強巡塘,定期測量水溫、溶氧、pH值等。調節水質,消毒殺菌,使水體保持在適宜的狀態,開增氧機,使水體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觀察池水變化,適時排老水,加入新水,或沖水,使養殖水體保持肥、活、嫩、爽狀態。
8防治病害
無公害水產養殖對病蟲敵害生物的防治極為重要,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預防措施主要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水體、飼料、食物、工具徹底消毒,遇環境劇變可全池潑灑純中藥制劑以減緩應激作用,尤其是梅雨季節,飼料易被霉菌污染,可在飼料里添加中草藥制劑來增強抵抗力。勤巡查,及時清除敵害生物,一旦發病及早診斷,確定病因,對癥下藥,按《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規定,使用高效低毒藥物治療,盡量用中草藥或生物制劑,不能用抗生素。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2
1.科學的選擇漁藥
選擇漁藥應嚴格遵守國家和有關部門的規定,以不危害人類健康和不破壞水域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漁藥必須是具有獸藥許可證且通過農業部獸藥生產GMP認證的正規獸藥生產企業生產,且取得產品批準文號和有生產標準的漁藥。養殖者在購買漁藥時一定要向廠家獲取以上證件,千萬不要購買“三無”漁藥。要根據“三效”(高效、速效、長效)和“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選用漁藥,不要購買和使用國家禁用藥品,提倡選擇使用水產專用藥、生物性漁藥與漁用生物制品。漁藥必須容易分解或降解,產物基本上是無害的或者很容易通過其他動物轉換,避免藥物在養殖對象的組織中或生產環境中積累。
2.漁藥的使用
2.1病害預防 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對病、蟲、敵害生物的防治,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通過使用微生物制劑為魚、蝦創造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增強魚、蝦體質,減少疾病發生。清塘消毒宜選用殺菌力強、藥效期短、藥物殘留小的藥物。定期使用有益活菌改良養殖水體,為魚、蝦創造良好穩定的生活環境,減少疾病發生。養殖中后期如果池塘底質較差時,選用顆粒狀、沉水性活菌產品效果較好,可先用適量粒粒氧全池潑灑進行底部增氧、再用0.5ppm~1.0ppm片狀、粒狀活菌(菌種為硝化菌、枯草芽孢桿菌)進行底部改良,結合使用一些沸石粉高效底改,效果更好。平常不要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多使用大黃、穿心蓮、板蘭根、黃芩、黃連、魚腥草等中草藥物添加飼料預防疾病,毒副作用小,病菌不易產生耐藥性。
2.2對癥下藥 無公害養殖發生病害時應對癥下藥,防止濫用漁藥與盲目加大用藥量、增加用藥次數或延長用藥時間,以免影響水產品質量。 一般來講,細菌性疾病如赤皮、腸炎、爛鰓、白頭白嘴及暴發性魚病等,應使用殺菌類藥物內服加外潑,可選用極具殺菌能力的“強氯精”進行潑灑治療。由寄生蟲引起的魚病,如車輪蟲病、中華蚤病、錨頭蚤病等,則應選用殺蟲類藥物,如漁用滅蟲藥物和菌蟲殺手對殺滅寄生蟲效果特別顯著。真菌病可使用亞甲基藍或主要成分為中草藥的“水霉凈”潑灑防治,淡水網箱魚類、親魚用千分之一食鹽、千分之一小蘇打合劑浸洗10~15 分鐘有一定效果。敵百蟲、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類雖然較有效控制寄生蟲,但本身對魚類毒性大,加上應用時間長,很多寄生蟲對其產生耐藥性,不宜使用。為切實保障水產品質量,水產養殖飼料中的藥物添加也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要求,不得使用國家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或添加劑,也不得在飼料中長期添加抗菌素類藥物;不得直接使用原料藥。
2.3科學合理的用藥方法 科學合理的用藥方法對防治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常用方法有全池潑灑、浸浴、內服、掛簍掛袋、注射、局部涂抹和間接投藥法等。全池潑灑法必須做到藥物充分溶化和潑灑均勻,保證所有個體都接觸到藥物,潑灑藥物應選擇晴天上午9時進行,應盡量避免傍晚施藥,以防藥物殺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后,腐爛造成水中溶解氧的缺乏,引起池魚的浮頭死亡(該種情況極易造成病魚中毒死亡的假象)。內服對預防體內寄生蟲和細菌感染有較好的效果,但要防止盲目增大劑量、增加用藥次數及延長用藥時間。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3
建一個組織
該縣圍繞特色資源,積極從資金投入、科研推廣、教育培訓、生產資料供應、市場信息等方面引導、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經營。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3個,其中種植業31個、養殖業20個、特色農產品8個、其他行業34個,其中4家被列為省級示范單位,2家被市評為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涉及成員數9120人,帶動農戶45950戶,占全縣總農戶的31.3%。
興一個產業 和縣緊臨長江,河網遍布,水面資源十分豐富。可是,水產一直沒有形成規模。2002年,政府引導成立“和縣河蟹健康養殖協會”后,對部分零散的養殖戶實行統一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開展技術培訓,積極推廣種草養蟹、無公害養蟹、蟹鱖混養等新技術,養殖規模迅速膨脹。目前,協會會員已達118人,單位會員3家,養殖面積2萬多畝,注冊的“江螯”牌河蟹先后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被省評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江螯特種水產養殖場還被注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出境動物養殖企業,產品暢銷海內外。河蟹協會帶動了該縣特種水產養殖的全面發展,形成了包含1家合作社、4家協會、300多名會員、15萬畝養殖面積、2萬多噸產量、3.5億元產值的巨大產業鏈。
活一片經濟
和縣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為進一步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該縣在蔬菜產業化上狠下功夫,先后成立了蔬菜產業協會和濟洪蔬菜專業合作社。依托上海濟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等媒介,以推廣優良品種、促進產業升級為抓手,全部實行訂單生產,有效保證了蔬菜質量。注冊的“皖江”牌蔬菜榮膺“全國蔬菜十大暢銷品牌”第一名,辣椒、番茄等35個蔬菜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蔬菜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目前,該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8萬畝,年產無公害蔬菜近100萬噸,實現收入10多億元,成為該縣經濟特別是三農經濟的一個重要亮點。
富一方百姓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4
關鍵詞 現代漁業;發展現狀;對策;河南濟源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16-01
為進一步挖掘濟源市漁業發展潛力,盡快建立“三化”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促進現代漁業快速健康發展[1-4],筆者對濟源市漁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了發展現代漁業的對策。
1 濟源市漁業發展現狀
1.1 水域資源豐富
濟源市水域資源豐富,境內河流17條,其中黃河、沁河穿境而過。有黃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壇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域面積1.12萬hm2,可開發利用水面及灘涂面積6 666.7 hm2。河流庫區溝岔縱橫,水質清澈,有自然魚類黃河鯉魚、鯽魚、花白鰱、翹嘴紅鲌、鯰魚、淡水青蝦等124種,多數水域適宜魚類生長。
1.2 漁業生產基礎良好
濟源市水產養殖品種除草、鰱、鳙、鯉、鯽、魴等常規品種外,還有鱘魚、大鯢等名貴魚種。養殖方式主要為網箱養殖、池塘集約化養殖和水庫、坑塘散養,另外還有利用山澗溪流的名特優品種養殖。池塘養殖以鯉魚為主,平均產量約為45 t/hm2;網箱養殖(24 m2):鯉魚每箱3~4 t,花鰱每箱1.5 t左右。水庫坑塘散養產量不等,大鯢、鱘魚等名特優養殖屬工廠化養殖,起步較晚,仍屬小規模,目前多數未達到商品產量。
目前濟源市網箱養殖13 500箱,利用坑塘養殖面積155 hm2(其中精養漁塘100 hm2),大鯢養殖2 992 m2,2011年預計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4萬t,較2010年增長16.7%,實現產值1.4億元,漁民人均收入10 006元,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 341元高665元。目前濟源市水產養殖行業成立了7家公司4個合作社,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和黃河大峪峽水產養殖公司生產基地已通過無公害水產品基地認證,大奎嶺、張嶺鯉魚、鳙魚、鯽魚產品獲得無公害水產品認證,張嶺草魚、鳙魚正在申報有機水產品認證。
1.3 發展潛力大
一是開發空間大。濟源市漁業資源優勢明顯,目前利用率不足1/5,開發空間很大。二是消費空間大。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善和城鎮化趨勢的加快,水產品消費量將穩步增長。據預測,我國水產品總需求量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濟源市的實際水產品需求量將更大,漁業發展空間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間大。水產養殖業較傳統種植業效益好、收入高。據調查,精養魚池實現產值45萬元/hm2,利潤9萬元/hm2,較糧食作物產值3萬元/hm2增加42萬元/hm2,利潤增加7.5萬元/hm2,增幅500%。濟源市養殖水平參差不齊,產量差異較大,產量提升空間較大。在品種選擇上,以鯉魚、鰱魚為主,名優品種養殖發展潛力很大。四是市場需求潛力大。濟源市北部與山西晉城毗鄰、西部與山西運城接壤,南與洛陽相臨,區位優越,70%以上的水產品運往山西、陜西、洛陽等地,產品深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市場銷售前景廣闊。
2 濟源市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全面規劃,資源利用率低
濟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學規劃,科學養殖技術未很好地普及,粗放養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漁業剛剛起步。全市約有6 666.67 hm2的水面及灘涂可以開發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資源利用率低。
2.2 水產品品牌優勢不強,深加工能力差
濟源市水產品大多以鮮活產品進入市場,沒有形成全產業鏈,規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響,無包裝,嚴重影響了產品的知名度、銷量及效益,價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帶動,起不到引領、帶動作用。
3 濟源市現代漁業發展對策
充分發揮濟源市水利資源優勢,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切實轉變漁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水產健康養殖業,做大做強水產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積極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促進濟源市漁業又好又快發展。
3.1 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水產業快速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支農政策和資金,爭取中央、省各類扶持水產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市財政水產業發展專項經費,爭取一切可利用的資金,為水產業發展提供建設資金,擴大水產業發展的規模。同時積極引進外來資本投入水產業,全面推進濟源市水產業的快速發展。
3.2 搞好規劃,拓展養殖空間
目前濟源市的水產養殖主要是以水庫網箱養殖、坑塘養殖和池塘養殖為主。為加快濟源市漁業發展水平,濟源市應積極拓展養殖的內涵和外延。一是重點抓好養殖水域的規劃。合理確定漁業水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切實加強對漁業水域開發利用的指導與調控,為漁業長足發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養殖空間。不斷拓展養殖空間,促進養殖業向工廠化、集約化發展。三是注重養殖方式的轉變。大力開發新品種養殖,擴大名特優新品種覆蓋率;加快魚塘標準化改造步伐,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大力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強化無公害養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健康、生態、安全的水產養殖業。
3.3 延伸漁業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
延伸漁業產業鏈,對于促進漁業生產、提高效益和產業素質,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扶持水產加工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培育加工龍頭企業,創立名牌產品,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加強水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著力培育一批水產行銷大戶和企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產品流通體系。三是充分利用濟源市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開發王屋山農家樂等系列項目,開展以休閑垂釣、觀光、餐飲等為特色的休閑觀光旅游活動,不斷開發漁文化內涵,進而促進漁業經濟向高深層次發展。
3.4 強化服務,促進科學發展
強化服務,促進漁業科學發展。一是大力推進漁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二是支持漁民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鼓勵合作社、龍頭企業與漁戶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進行產業化聯結,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提高漁業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切實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強化漁業執法能力建設,拓展漁業執法領域,搞好水產苗種、漁用飼料、漁用藥物、產品加工質量、漁業市場、漁業防災減災、漁業水域環境等環節的監管執法,為漁業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4 參考文獻
[1] 遼寧錦州市現代漁業建設成效凸顯[J].科學養魚,2012(2):47.
[2] 汪宏偉.寧夏中衛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領現代漁業發展[J].漁業致富指南,2011(17):10.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5
根據國家標準委《關于下達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項目的通知》,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下達省第十四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的通知》,現代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被列為國家第八批、省第十四批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為確保示范項目的順利推進,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集成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創新運行機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產品品牌建設,在全市農業生產(加工)區,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優質品牌,提升農業標準化覆蓋率,提高農業綜合標準化水平。
二、示范區域
核心示范區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基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漁業產業園,輻射區為古里、梅李、辛莊、碧溪、海虞、支塘等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三、起止年限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
四、預期目標
1.面積:項目實施后至2016年在全市累計推廣應用“常優系列”和“常農粳系列”優質粳稻新品種50萬畝;在董浜鎮建立特色蔬菜產業園區3萬畝;在沙家浜鎮建立特色水產產業園區1.2萬畝。
2.產量:項目實施后至2016年,全市優質水稻總產量達12.7萬噸;全市無公害蔬菜總產量達11萬噸;全市無公害水產品總產量達8500噸。
3.質量:核心區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食品以上質量標準,部分達到綠色食品質量標準,輻射區產品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
4.經濟效益:項目實施后,水稻畝均增加效益100元以上,累計增收5000萬元;蔬菜畝均增加效益200元以上,累計增收3120萬元;水產畝均增加效益300元以上,累計增收1080萬元。
5.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實施,可帶動我市及周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吸引并培養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推動我市農業自主創新,解決農業科技發展瓶頸問題,孵化、推廣一批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全市糧食、蔬菜、水產整體向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化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五、實施步驟
1.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成立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技術工作組,落實示范區域,和有關單位簽訂示范項目責任書。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技術工作組制定實施方案,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積極穩妥開展工作。
2.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推廣應用“常優系列”和“常農粳系列”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應用機插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和無公害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形成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種植;制定相關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2~3個。利用育苗大棚統一培育種苗,推廣防蟲網室栽培和黃板誘殺等病蟲害綜防技術,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控制化肥、農藥使用;推廣節水灌溉,采用噴滴灌技術;制定相關蔬菜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3-4個。建設標準化養殖池、引進優質水產品種,推廣應用優質高效養殖技術和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等,制定優質高效水產養殖技術規程2-3個。
3.2016年1月~2016年6月,做好項目總結、資料整理及申請驗收工作,提供全套考核驗收資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市長任組長,市府辦、質監局、農委、財政局、科技局、環保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虞山鎮、董浜鎮、沙家浜鎮等單位相關領導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確保資金、科技、人員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推動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2.成立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由蘇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分管領導任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全面負責項目實施。
3.成立項目技術工作組:項目實施單位配備水稻生產加工,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病蟲防治、檢測等技術人員25名,其中高級農藝師15人,由市農委負責技術指導與推廣;各相關鎮人民政府負責園區的規劃、建設、用地、環境保護等組織協調工作。項目管理實行目標負責制,任務分配到人,責任落實到人,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
4.示范鎮、示范基地和有關部門分別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和工作聯絡員,市與鎮、鎮與示范基地分別簽訂任務責任書。
(二)完善技術措施
1.組織制定和實施標準:組織制定適合本地生產的水稻、蔬菜、水產各項操作規程。實施國家和行業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GB8371-2009《水稻種子產地檢疫規程》、GB9137-1988《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最高允許濃度》、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評價要求》、NY/T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2-2013《綠色食品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NY/T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755-2013《綠色食品漁藥使用準則》、NY/T847-2004《水稻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1054-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規范》等。
2.每個示范點建立相關產品生產檔案登記制度:統一生產資料使用,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建立詳盡的生產銷售臺帳記錄,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相關鎮負責做好服務指導及監督管理工作。
3.監督檢查:項目實施單位會同有關職能部門一起做好環境質量檢測和投入品把關工作。
(三)落實經費保障
為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項目實施結束通過驗收后,市財政對各示范區核心基地和輻射區相關基地給予適當以獎代補的工作經費補助。
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范文6
一、因地制宜,創建特種水產養殖示范基地。
廣洋湖鎮全鎮水產養殖戶眾多,但規模較少,再加上養殖技術缺乏,不但效益很難提高,而且環境受到破壞。為此,我們成人教育中心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通過開展特種水產養殖品牌項目培訓,既充分利用好當地的水域優勢,又注重保護名優特產和水源環境。首先,積極與相關部門協作組建特種水產養殖示范基地,擬訂了特種水產業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通過調優養殖結構,科技創新和發展龍頭企業等主要措施,我們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重點發展鱖魚、青蝦、甲魚、泥鰍、河蟹等名特優品種。在鎮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們創辦了一批縣級“農科教”示范基地,如在西溪村建立鱖魚養殖基地;在三聯村建立了精品蟹養殖示范基地;在橋頭村建立了青蝦養殖示范基地等等。憑借這些基地,我們積極開展特水養殖實用技術培訓班。通過培訓學習,在引進苗種過程中,為養殖戶嚴格把關,嚴格防止帶病害和對我鎮水域或生物產生災害的苗種的引進。我們還不斷擴大無公害基地的建設規模,努力提高水產品的質量,促進全鎮漁業由“數量漁業”向“效益漁業”的轉變。在發展水產養殖業的過程中,我們考慮到保護自然漁業資源,一直提倡兩條腿走路,一是搞好水產養殖,二是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
二、適時培訓,為農民增收致富和漁業增效搭建平臺。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大,文化程度還相對比較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農村成人教育應該承擔起知識經濟時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使命,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
農民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農村成人教育的成敗和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的首要使命是努力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一是開展《百姓學堂》活動,邀請市縣專家來我鎮講學,幫農民朋友更新觀念,甩掉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讓他們從精神上獲得解放。二是購置了一批國家新農村建設先進示范鎮的CD 光盤和錄像帶及有關書籍,通過播放、辦講座和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為農民致富提供全新的管理手段和理念。三是開辦了水產養殖成人中專班,系統學習水產養殖的理論知識。
(二)把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進行有機的結合。
眾所周知,蘇中地區農村相對比較閉塞,知識和信息來源相對匱乏,農村成人教育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朋友的學習需要。根據本鎮實際情況,2009 年開始,我們舉辦了農民水產養殖專業中專班,除了修完應有的課程,我們還根據本地特色產業自編了《鱖魚養殖技術》、《青蝦優質高產養殖技術》、《廣洋湖漁業環境特點與利用》、等十多種淺顯易懂的教材,補充了培訓教材的不足。本屆學員通過兩年半時間學習,都能順利完成所學專業,拿到了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文憑和技能證書。由于農村經濟力量有限,短期內多媒體形式的遠程網絡教育還很難實現。通過努力,我們和本地廣播電臺和鄉鎮有線電視建立協作,盡可能多地開設有關農業科技知識的講座、致富門路的推廣等節目,讓農民能夠耳聞目睹到適合當地漁業發展的科學常識。在經驗交流時,邀請有經驗的養殖戶作經驗介紹。創設一種人人想說、會說、善交流的學習型的文化氛圍。我們這樣做,不但促進了農民經驗的及時交流,還讓信息潛移默化地變成農民覺得不可缺少的東西。同時,我們增加對農村學員的一線指導次數,下基層到農村,在生源相對集中的村組授課,到田頭、塘口授課,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農民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還經常邀請市、縣水產局專家,就如何解決困擾水產養殖戶的魚病防治、漁藥濫用的問題,以及本地特種水產養殖前景作了專題講座。現場指導時,結合實際問題,直觀示范,深入淺出。學校為了做好品牌項目培訓,每年在全鎮范圍內舉辦為時半年的“學技能、強素質、爭先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這樣,通過農村成人教育系列培訓,提高了特水養殖的科技含量,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示范戶。
三、提升品牌,為農民更好地創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