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1
關鍵詞:庭院空間;繼承與發展;空中庭院;親近自然;交流
Abstract:China is in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 of urbanization. Toward to high-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is the trend. Courtyard Houses are ideal homes for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in today's high-density cities, people have been very difficult to feel the courtyard space life. In this paper, I will summarize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tyard.
Keywords:Courtyard spac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air courtyard; close to nature; commun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06-0090-02
1空中庭院的提出
在中國傳統住宅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可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無論是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石庫門內的天井、還是廣州西關大屋的內庭院,庭院無疑是東方人綿延至今的居住情結。然而,在當今高密度的城市中,人們已經很難感受到“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的生活樂趣。現代人們既渴望生活在都會的中心地帶,享受著城市提供的便利,又為鬧市的喧囂煩雜所困擾。提及住宅庭院空間,人們想到的是傳統的在水平面上展開的庭院布局方式,若要在高層建筑上實現庭院生活,只能在豎向上布置庭院,“空中庭院”這一概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這里所說的“空中庭院”既為具有庭院功能的高層住宅,我們稱其為“庭院高層住宅”。
對于“庭院高層住宅”的界定,我們先從其定義入手。首先,什么是庭院?《辭源》里對“院”的解釋為“周垣也”,“宮室有墻垣者曰院”四周圍墻以內的空地可謂“院”。這里可以看出,庭院的產生首先要有實體對周邊進行空間限定――“圍合”,實體可以是房屋,也可以是墻。庭院具有:空間的內聚性、空間的復合性、職能的多樣性。其次,高層建筑的定義,在新《高規》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里規定:10層及10層以上或高度超過28m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稱為高層建筑結構。
可見“庭院高層住宅”即為將庭院空間引入現代高層住宅中的建筑,并具有傳統庭院內向的空間品質,過度空間復合性和使用功能的多樣性。在空間劃分上,庭院是內與外的中介,它區別于無限制的院外空間和封閉的室內空間,既封閉又開敞,給人以強烈的領域感。人們可以在庭院中感受細雨清風、鶯歌燕舞,在“家”的氣氛中無拘無束地感受自然的無限愛意。它是家庭休閑、聚會、納涼、交流的場所,是家庭生活的幾何中心、功能中心以及景觀中心。在庭院空間里人們完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對話。
一般庭院又分為私有的獨院與半私有的合院,對于生活概念和價值觀念有所差異以及受經濟條件約束的中國居民來說,人們目前給予更多關注的一般是私人庭院。如何在今天大量性建設的高層集居住宅中引入綠色,創造類似地面的庭院式居住環境,為居住者提供接近自然,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筆者就目前業內常用的空中私有獨院設計手法進行一些歸納總結。
2高層住宅庭院復興設計手法
現代高層庭院形式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庭院空間,不是簡單的臨摹與照搬。這種垂直空間的庭院,將傳統庭院的原型進行了抽象的再現,使居民處于一種在想象中與傳統進行對話的狀態,隱喻著一條垂直立體的傳統街道與單元庭院的組合與重構。
2.1設置較大進深和寬度的陽臺
陽臺空間作為室內外聯系的過渡空間,在功能、形態、氣候條件等方面與傳統的庭院空間極為相似,因此可以從傳統的庭院式住宅形式中吸取經驗,適當地擴大陽臺空間,將其作為廳、房共享的“庭院”概念來設計,使之成為住宅的“邊庭”、“側庭”,成為延續室內家庭起居生活的場所。這種類型是現代高層住宅中最常見的庭院形式,各種樓盤宣傳語中標榜的空中庭院大多是這種。在小戶型住宅中,這種手法同樣適用。小戶型住宅在功能合理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設置較為寬敞、深度較大的凹陽臺以獲得庭院空間。原理是將其面積較大的臥室和客廳設置在內部,而在設置體量較小的廚房、衛生間,從而自然地在形成面積較大的“空中庭院”。重慶瑪雅上層的住宅則展示了這種布置(見圖1)
2.2將套型中某房間置換為“空中庭院”
這主要是在設計中,將靠近客廳、餐廳的功能房做開敞處理,設計為一個約15m2的內部庭院,使之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點。客廳、餐廳、臥室圍繞這個“庭院”呈U型布局,較之普通的凹陽臺,具有更強的圍合感,由此更接近于傳統的庭院空間。更有甚者合材料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擴大了客廳、餐廳、臥室的空間感和視野,居住者無論是安坐在客廳里,或是就餐,或是在臥室看書的時候均可以享受到庭院的景色。這樣的設計使三個功能區都能看到空中庭院景觀,形成景觀四面開放的視覺格局,客廳的空間無形增大,大大增強居室的采光通透感,身居高層卻得享別墅的居住體驗。相當于別墅的中庭的內嵌式空中庭院在高層洋房中出現。市場上成功的案例由:中信凱旋城三期楓丹白露區、中山凱旋藍岸、金鴻凱旋城二期等(圖2)
2.3 “前庭院”設置
有的專家稱此類庭院空間為“觀景前室”或“入戶花園”。這種空間概念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三要素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起居、餐廳和“前庭”的互動關系,在這種“前庭院”住宅中,入戶必須經過庭院,在南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很多功能在這個空中庭院中進行,從而實現生活中有休閑,休閑中有生活。前庭院空間的活動成為生活的前奏,大大增加了內部空間的私密性和層次感。這種空中庭院可采取每層之間平行布置或錯位布置。從市場反應看,帶“入戶花園”的創新產品不僅備受開發商垂青,更獲得了購房者的認可,“入戶花園”走俏樓市已是不爭的事實。成功的案例不少,如:江南一品(圖3)、武漢金地格林小城等。
2.4通過體量的挖減,獲取“庭院”空間
早期的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設計的干城章嘉公寓大樓(見圖4a),通過對建筑體量的挖減,在建筑的四角,形成兩層通高的“庭院”空間,并且向兩個方向開敞,使庭院獲得了更好的日照通風條件。我國也有建筑師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天津大學的何敏所設計的“三合院敞廳式住宅”(見圖4b)也是在此原理上結合中國三合院元素進行的創新。但是,這種方式往往是利用下層套型的屋頂設置“庭院”空間,因此容易使陽光對下層屋頂進行直接輻射,不利于套型的夏季隔熱; 而且,由于增加了建筑的外表面面積,也不利于其冬季保溫。因此,應加強樓板及墻體的保溫隔熱處理。
2.5設置錯層陽臺,獲得“庭院”空間
通常是將每戶的起居室與其相鄰的臥室共同設置一個大露臺,并每隔一層露臺把位置左右錯開,使每戶形成一個兩層高的內院式空中庭院。這樣使空中庭院既滿足基本尺度的要求,又能使空間不至過于低矮、壓抑。根據此戶型,也可以變形出小型的躍層住宅使每個兩層高的庭院上下層均有自家的窗戶,可完全消除住宅的私密性干擾。當然這樣的內庭院住宅在結構處理上會比較復雜,造價相對也會高于普通住宅。成功的實例有:萬科第五園、杭州錢江時代公寓(圖5)等
3結語
庭院住宅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理想住居,現代庭院式住宅體現了現代人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向往。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高層庭院住宅,都是當代追求新生活方式的體現。現代高層建筑庭院關注的是人們精神上對自然的回歸與依戀,并同時力求符合新時代的特征,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庭院空間的當代傳承的實踐,抵制了居住環境“均質化”、缺乏人文關懷的趨勢,對創造根植于風上地域和歷史文脈的、具有多樣性、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
當然,傳統庭院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和發展仍有空間可以發掘,為了使我們的住宅回歸中國文化的本源,為了使我們的環境更以人為本,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鐘洛克.當代建筑的庭院空間[J].重慶建筑?建筑設計,2006,38-41.
[2] 張雙慶. 現代庭院式居住環境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6,(1):156-157.
[3] 雷平,王向陽. 中國傳統民居的中庭建筑空間[J].南昌大學學報,2005,(36):64-68.
[4] 鐘新平. 承繼中國傳統民居精神的新思維-空中庭院[J].建筑,2006,(24):55-57.
[5] 歐雷. 傳統庭院空間與現代建筑創作[J].山西建筑,2006,(32):39-40.
[6] 嚴敏. 對住宅庭院空間的人文解讀[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6,(29):1445-1449.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2
關鍵詞:別墅庭院;景觀設計要素
一、別墅庭院景觀設計要素
1、實體要素
每個人都有其審美觀觀和價值觀。現代生活中,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回歸自然,在景觀設計方面也體現出了這一特點,尤其是在庭院設計方面體現出了趨向于自然的風格特點。別墅庭院景觀的設計風格影響著整個建筑的風格特點。庭院景觀中的主要內容為一些實體景物,包括植物、石塊、水文等。植物是別墅景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別墅庭院景觀中的植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一些實用性的功能。在別墅景觀設計中經常使用植物來為住戶營造一定的私密空間。庭院設計中主要使用植物來進行觀賞性景觀的營造。不管是觀賞性植物還是實用性植物都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合理的設計和搭配,重點需要對光照條件和種植區域進行考慮。不同種類的植物有不同的高度和色彩,在搭配時可以將不同的植物進行分層搭配,使得植物的層次和色彩更加的豐富。此外,也可以結合植物的生長的時序性對植物的分布進行合理的安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庭院自身的觀賞性,也可以提高庭院生態效益,為住戶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水體在別墅庭院設計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體不僅可以改善別墅的環境,還具有調節小范圍內氣候狀況的作用。庭院水體具有別致、精美的特點。庭院水體的形狀和質量都直接影響著庭院給人的直觀感受。如圖1所示,在該別墅設計中,融入了方形的游泳池設計,與整個房屋的設計遙相輝映,簡潔大方,給人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感覺。因此,在庭院景觀的設計中經常通過改造庭院水體環境進行達到提升別墅的美觀性,例如對光線、溫度等要素進行更好的控制。別墅中的水體主要是人工制造的,在進行水體的設計和建造時還要考慮到工程的造價問題。鋪裝是決定別墅庭院最終風格和實用性的關鍵環節。鋪裝的方式、選料、拼接等方式都應當與建筑的整體風格相適應。別墅庭院可以通過鋪裝方式的變化改變別墅的空間界限,為住戶提供更好的活動空間。合理的鋪裝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庭院的整體氛圍和意境,通過一些特殊符合和圖形的應用表達一定的主題意境,形成導向性的作用,這在傳統的庭院景觀設計中也十分常見。要想提高庭院景觀設計的質量和效果,必須合理的應用鋪裝技術,并且明確鋪裝與其他景觀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一致的風格。景觀小品是庭院設計中的特色所在。景觀小品主要通過座椅、花架、景觀燈等要素的應用提高庭院整體的審美特點。這些小品也可以與其他庭院景觀要素進行搭配,但在應用的過程中要注重傳達出一定的文化特點,提高與庭院整體的協調性,形成真正高質量的庭院景觀,使庭院的風格更加的協調,意境更加的生動詩意,在提升空間整體質感的同時,也為住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2、圍合要素
庭院的圍合要素是指庭院的建筑結構和構筑物。在進行庭院的圍合設計時,需要首先進行合理的規劃,界定出空間的邊界,然后由內向外進行整體風格的考慮。庭院的邊界確定需要結合其內涵和功能,使建筑的形態與庭院設計相協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庭院的功能、用途和價值。建筑庭院屬于半封閉形式的空間,庭院圍合的形式也使得別墅空間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庭院的空間結構是由各種實體要素組合而成的,不同人對空間結構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進行庭院圍合的設計時需要根據住戶的要求來完成。合理設計的綠色屏障、植物、巖石等景致都可以為庭院營造良好的私密空間。如圖2所示,在該別墅設計的沙盤模型中可以看到,左側利用了草坪和樹木進行了空間的分割,同時,右側也同樣通過綠色植物配以巖石來形成屏障,不僅能夠與鄰居相隔開,而且還給予別墅一個私密安全的居住空間。此外,從空間的類型來看,圍合的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在空間組合上體現出了更加多變性的特點。對于庭院景觀的設計者而言,應當結合人的活動特點以及圍合的形式進行合理的布局與分配,最終形成科學、溫馨的空間。庭院圍合的界面也有很多種形態,例如界定空間布局的墻體,減弱空間封閉性的梁柱等。這些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的封閉性。建筑物的封閉程度通常是由建筑物的高度、疏密程度、距離等要素所決定的。建筑的密度越大,空間的封閉性越高。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越小,其封閉性也越低。除此之外,建筑物也可以通過自身建筑材料的改變來調整建筑物的封閉性,例如通過使用一定透明材料來實現建筑的虛實變化,虛化空間之間的界限,提升建筑與庭院之間的協調統一。
3、虛體要素
庭院景觀中的虛體要素主要呈現建筑的空間形態,可以適應庭院空間中的不同結構類型。庭院的空間設計應當滿足住戶不同的活動需求,但與此同時區域空間也必須符合整體的風格。將不同區域中的空間形態進行協調與統一就是虛體要素需要考慮的內容。別墅空間有許多形態組織的類型,例如網格型空間結構就可以將同一網格中的別墅庭院置于一條鏈路中,形成一種交錯的效果。合理的布置網格可以協調不同空間作用的場景,實現空間之間的合理過渡,并更好的發揮每個空間的特點和功能,這種空間組織方式也更加符合庭院自身的特點。這種利用網格進行空間布局的方式在獨棟別墅中的應用較為廣泛。除了網格的設計方式之外,串聯組織方式在別墅庭院景觀的設計中也是較為常用的。通過串聯的方式可以連續的進行場景的布置,并形成一定的回路。這種組織方式具有經濟、實用等特點,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的利用價值,因此在實際設計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除此之外,自然式的空間組織方式在庭院景觀設計中也有良好的效果。隨著自然式組織方式在實際中的應用不斷普及,這種空間組織方式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在庭院空間設計中也可以綜合利用各種發生進行空間上的分割,例如通過建筑材質變化或建筑圍合的應用巧妙的進行空間區域的劃分。在空間要素的劃分上,可以通過矮墻、植被等要素作為空間分割的依據,還可以通過建筑材料的改變來進行建筑圍合的設計,提高建筑圍合的通融性和完善性。當空間的范圍較小時,為了擴大空間感,可以應用滲透的方式提升空間的層次感,或者利用借景的方式擴大空間的層次感。此外,也可以利用鏡面反射的原來形成視覺上擴大的效果。
二、別墅庭院景觀設計要點
在庭院景觀的設計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在當代的庭院景觀設計中也要更加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注重藝術與景觀的結合。現代的景觀設計師已經開始應用新的設計手段實現這一目標。串聯式和自然式的園林空間結構就可以滿足上述的設計要求。國際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從庭院尺度入手進行庭院景觀設計的思路也為我國的庭院景觀設計提供了參考和靈感。要確保庭院景觀設計的合理性,首先要對庭院進行合理的布局,明確設計的思路,提高別墅庭院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和實用性。不同類型的庭院景觀需要采取不同類型的設計方法和構思。在別墅的設計和建設中,庭院是關鍵的設計內容,它具有劃分區域、分流等功能。因此,在別墅設計中應當充分發揮庭院的功能和價值。為了提升庭院的觀賞性,在庭院景觀設計中可以采用多種圍合設計的方式,如開放式、閉合式,同時對庭院景觀的各種要素也要進行更加合理的整合。例如,當別墅采用合院的圍合形式時,別墅還可以通過矮墻、綠化等小品形成庭院,或者也可以將庭院的幾個面組成內院的結構,在中間留出更加開闊的空間用于進行綠化,滿足住戶休閑娛樂的需求。在立體式庭院中,則要更加注重景觀要素之間的搭配和協調,例如空中花園的搭配就要將這種設計要素進行整合與解析。在進行庭院景觀設計時可以借鑒一些我國傳統的審美藝術,重拾“國學精髓”,在建筑設計中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就包含有一定是造園思想。儒家的造園思想強調儒、釋、道這三個方面,也就是強調“三境”的體現,分別是生境、畫境和意境。在現代別墅設計中引入傳統的國學理念能夠使別墅更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發揮地域風格,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提煉和宣揚。在進行別墅設計時,應當在吸取傳統理論精髓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別墅庭院景觀風格。要在現代別墅設計中體現出國學特色對設計師們國學基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設計師的人文、地理素養的一種考驗。園林美學是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美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園林美學結合了植物學、建筑學、文學、生態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實現了美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園林美學的特點就在于利用美學的手段,在園林設計中達到審美的目的,實現虛實的統一,提高園林的意境和美感,在外在形式的美與內容的實現協調統一。色彩心理學也是別墅庭院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在別墅庭院設計中應用色彩心理學的理論有助于提升別墅庭院的地域性特點。合理的應用色彩的搭配可以營造出不同的審美體驗,從而能給住戶帶來不同的居住感受。在進行別墅的設計時要盡量從住戶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要求出發,并應用色彩搭配的原則對建筑周圍的環境進行合理的美化。可以根據別墅的整體風格選擇合適的植物對別墅進行裝飾,例如在適合年輕人的別墅庭院中可以多選擇具有生機的植物,在顏色的搭配上也可以更加的大膽,多采用黃色、紅色等暖色調的搭配。而在以老年人為主要住戶的別墅中則可以選擇偏向于冷色調的色彩搭配,這樣會給人一種穩重、靜謐的感覺。色彩心理學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別墅庭院的設計中應當對色彩心理學的特點和優勢進行合理的把握,根據植物的色彩特點進行有效的搭配,將整個別墅景觀進行調和,帶給人們更好的視覺享受。地域自然環境因子是影響現代別墅庭院地域風格景觀設計重要影響因子。只有對地域自然環境元素進行深入的挖掘,才能找尋出具有地域風格特色的表現效果。如同動物的骨骼。地形對任何規模景觀的地域特征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結語
別墅庭院景觀設計是由各個要素組成的,但并不是各個要素簡單的相加,在進行別墅庭院景觀設計時,要綜合住戶的心理需求、別墅周邊環境特點、區域配置等要素,綜合應用傳統美學觀念、色彩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合理有效的整合資源,劃分空間層次結構,實現風格的統一。
作者:章雪飛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方方,關惠元.新中式家具生態設計的新思維探析[J].包裝工程,2015(18):92-96.
[2]倪春洪.城市文化意象在導視系統中的演繹[J].包裝工程,2014(08):16-19.
[3]丁熊.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創新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02):13-17.
[4]成果.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解讀及其在別墅庭院環境中的應用[D].湖南農業大學,2013.
[5]鐘崢嶸.基于形式美法則的別墅庭院景觀要素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4,06:40.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3
關鍵詞:博物館;庭院;景觀設計;美學價值
1博物館的發展過程及其庭院景觀設計
自我國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南通博物苑建立以來,博物館的價值日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幾乎每個城市都建設了承載該城市文化和傳統的博物館。博物館作為一個具象的平臺,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文明和優秀文化,折射出這個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新舊更替。傳統的博物館更多的是以一種教科書式的教育教導形式向參觀者傳播知識和文化,參觀者被局限于博物館的內部空間,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博物館外部空間的景觀設計是參觀者進入內部空間時的鋪墊,這主要體現在博物館庭院景觀的設計考究中。現代博物館面對的人群復雜多樣,并在其原有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增添了更多功能,逐漸朝著多元化交往平臺、人性化服務的方向發展。開放性的現代博物館設計必將在其庭院上下功夫,創造出與博物館內部空間相映成輝、為參觀者所接受并參與其中的外部文化空間。
2色彩運用
2.1冷色系
在博物館庭院設計中,對于空間較小的環境邊緣,可擺放冷色或傾向于冷色的植物,以增加空間的深遠感。在面積上,冷色可起到收縮作用,使空間聚集起來。在空間較大的博物館庭院中,用冷色可以聚集庭院中的展品。此外,冷色還能給人以寧靜和莊嚴感。
2.2暖色系
暖色系中的色彩,其波長較長、可見度高,色彩比較活躍,是構成博物館庭院的良好要素。色彩絢麗的花卉、靚麗的雕塑多見于藝術博物館和兒童博物館的庭院中,可以營造活潑氣氛,給人朝氣蓬勃的歡。
2.3對比色
由于補色對比在色相等方面差別很大,對比效果強烈、醒目,因此,在設計中使用得較多。在博物館的庭院設計中,可以利用比色關系組成各種圖案的花壇、花柱等造型,表達強烈的視覺效果。
2.4同類色
同類色是指色相差距不大、比較接近的色彩。由于這種色彩組合在色相、明度、純度上都比較接近,因此容易協調。在博物館的庭院中,運用同類色能夠在色彩上產生空間層次感,在心理上產生柔和、寧靜、高雅的感覺。
2.5黑、白色
黑、白色多用于南方的園林建筑和民用建筑中。比如在蘇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園林建筑中,其灰黑色頂部與白色墻體對比分明,呈現出優雅的生活情境。在現代博物館的庭院設計中,以黑、白色為主導的設計也很多。此外,黑、白兩色還能搭配出簡潔的圖案,起到參觀導向的作用。
3水景的運用
古人稱水為園林的“血液”“靈魂”。在博物館庭院的規劃、建設中,重視對水體的造景作用、處理好園林植物與水體的景觀關系,不僅可以營造引人入勝的博物館室外景觀,還可以延長參觀者在博物館中停留的時間,使參觀者放松心情。
3.1噴泉
噴泉能夠增加局部空間的空氣濕度,減少塵埃,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在博物館庭院水景中,噴泉形式主要有壁泉、涌泉和跳泉等。在不同的地點設計不同類型的噴泉,能夠給庭院空間帶來異彩紛呈的景觀效果。
3.2跌水、溪流
跌水是呈階梯式的多級跌落瀑布,其水流較緩,給人以沉穩、綿綿不息的感覺。溪流則提取了山水園林中溪澗景色的精華,是回歸自然的真實寫照。曲折多變、叮咚作響的溪流給人以親臨自然的感覺。將這些景觀運用在博物館中,也能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
3.3水池
在博物館的庭院設計中,也有多樣的水池設計。許多水池配合噴泉被一同納入庭院空間中。水池不僅為海洋、湖泊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還為庭院空間增添了一些特別的游樂項目。
3.4山石
利用自然山石和水,在水旁散置自然山石,并以平靜的水面、變化的山石為主體,能夠在博物館庭院中創造出曲徑通幽、曲折多變、濃郁恬靜、景色深遠的庭院宜人空間。
4鋪地、雕塑的運用
4.1鋪地
博物館庭院的鋪地與室內的地面一樣有著不同類別的設計方式,它是庭院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并決定著整個庭院的用途和魅力。鋪地的材質有很多,比如礫石、鵝卵石、石板、枕木、花崗巖等,它們與各種形狀和色彩的植物、草坪組合,能夠給博物館的庭院空間帶來更好的藝術效果。博物館庭院的鋪地設計不一定要與室內空間的鋪地相配相襯,但色彩應和諧,讓室內外的搭配具有對比性或連貫性。
4.2雕塑
雕塑作為景觀空間的“語言”,是博物館庭院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一些藝術家嘗試在博物館庭院中表達獨特的雕塑語言,使現代雕塑朝著“擴大尺度”“走向抽象”和“使用自然材料”的方向發展。
5結束語
博物館庭院空間不僅能滿足參觀者的各類需求,比如休憩、餐飲、娛樂、活動等,而且它的介入對提升各類不同博物館在展示文化內涵的表達方面也有極大的影響。博物館庭院景觀應給予參觀者美的享受,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時,人的感情、精神、思想都將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梁進.淌過博物館[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
[2]孫淼.中國藝術博物館空間形態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3]宋嫻.新媒體與博物館發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appliance of the personal behavioral psychological need in private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When designing the private courtyard space, we should take the various needs into consideration to create an hommization and functionalized beautiful private courtyard space.
關鍵詞: 私家庭院;環境心理學;行為心理
Key words: private courtyard;environmental psychology;behavioral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8-0259-02
0 引言
私家庭院是業主室外活動最頻繁的場所,私家庭院的空間設計與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關,生活在環境中的人對“實體環境”刺激能進行儲存、了解、組織與重構,形成不同的感覺,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甚至形成“環境壓力”。在設計時應結合環境心理學,綜合考慮人對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閑與自我實現的多方面的需求,創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私家庭院空間。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是一門邊緣性和綜合性的學科,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環境與處于其中的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狀況的科學,主要是研究人與環境關系的最適化,強調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目標取向和循環本質。簡單來說,就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相互作用的邊緣性學科領域”。它把人的行為與其相對應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結合起來加以分析,以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心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為主要內容,側重于在特定的環境情況下,研究人們特定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特點。本文著重介紹私家庭院空間設計中的需要著重考慮的人的行為心理需求。
1 行為心理與空間的關系
心理,是指人們心中的情理和思想感情,可分為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方面,包括人的情緒和感覺[1]。行為,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或者指足以表明人們思想、品質、心理等內容的外在的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是心理的反應,心理支配著行為。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為了滿足人們需求[2]。人的行為心理是各種基本需求在環境中的反映。空間,如果不與人的行為發生關系,便不具備任何的現實的意義,因為它只是一種功能的載體;人的行為,如果沒有空間環境作背景,沒有一定的氛圍條件也不可能產生。空間和人類行為的結合,構成了人使用的場所,以適應人類各種不同的行為需求,只有這樣,空間才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
作為私家庭院空間,需要考慮人的關系。人在私家庭院空間中的活動表現主要有兩類: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心理活動指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與理解,行為活動指人們在環境空間中的動作行為。心理與行為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利用,進而影響空間的價值體現[3]。
2 私家庭院空間中人的行為心理需求
居住者的居住行為心理構成了對私家庭院空間的特殊要求。私家庭院空間中人的行為心理需求是人的各種基本需求在私家庭院空間中的反映。
關于人的需求狀況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遞進理論。他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將人類需求細致地劃分為五種層次:生理需求(生存、健康的舒適),安全需求(保護性、私密性、恐懼等)、歸屬與愛的需求(愛、性、柔情、友誼和自立)、尊敬需求(名譽、威信、褒獎和成功),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如圖1)。人們首先追求較低層次的需求,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凸現出來。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通過居住者的行為心理反映在空間中,體現居住者對空間的各種行為心理需求[3]。一個良好的私家庭院空間應該使居住者的各類需要得到滿足(如圖2)。
2.1 舒適性的需求 舒適性是人的心理普遍追求的目標,是人的一種基本生理需求,是由多層次多因素構成的。它包括功能上的方便、生理上的和諧以及心理上的愉快和舒暢。其內容主要涉及足夠的面積、完善的設施、良好的物理條件(隔聲、隔熱、保暖、光照和通風狀況等)等客觀的物質需求。這些圍繞人而存在的客觀環境發出信息刺激人的感官,進而引起居住者心理舒適感的變化。心理舒適感與生理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感到不舒適。然而一個滿足基本生理要求的居住環境不一定是居住者感覺舒適的環境,因為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調節自己的行為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舒適的居住環境應該對人的居住生理需求做出完善的回答。
2.2 安全感、私密性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類求得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們的安全需求,主要體現在對安全感及私密性的要求,人類最初建造住宅,除了遮風避雨,免受嚴寒酷暑之苦,另一目的就是抵御野獸及其他部落的侵襲,即安全的要求,可見安全感在居住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人類的發展,居住形式逐漸分化,與之相關的私家庭院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但具有保護人們安全的特性這一點卻從未發生變化。
按照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個人或人群希望有控制、有選擇與他人或外界環境交換信息的自由,私密性需要就是對這種控制機制和功能的需要,它是人們基本的行為心理需求之一。私密性有助于建立自我同一感。私密性是一個能動的過程,人們通過私密性來調節自己與他人的接近程度,保持安全距離[4]。因此私家庭院需要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在不同的文化中,這種需要具有不同的反映方式:英裔美國人以宅前的草坪象征戶外的私密性空間和群體統一性;丹麥人宅前常種有一人高的山毛櫸樹籬,這是與草坪和圍欄類似的暗示;中國傳統文化中,民居建筑與私家庭院構成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例,由房間圍合成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私家庭院,院子的門通過過道對著廂房的山墻,無論獨門小院還是深宅大院,站在門外都不可能看到私家庭院內部。
2.3 領域感的需求 明確的空間領域感是滿足人們“尊重的需要”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領域”的概念來自個體生態學,意指針對其他組織成員的受保護區域。心理學及社會學家對人及動物的觀察中得出人的領域性是一種本能行為,但也受文化背景的影響。領域的擁有者對領域的認同,并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來,就構成了領域感,即個人或群體控制某個場所或物體的能力與感覺。行為上則表現為人們能隨自己喜好使用空間,或在實質上加以改變以反映他們的特性。具體的說,這種表達在實質私家庭院環境方面就是建立了領域標志,包括實際的和象征性的標志,如保持私家庭院環境的整潔、美化私家庭院、柵欄、圍墻、以及其他領域邊界。領域的建立可以使人們增進對環境的控制感,并能對他人的行為有所控制。如果居住者把私家庭院空間看成是他們擁有的領域,便會在私家庭院內部形成共同的領域感和責任感,加強對環境的監視和控制,及時發現不良事端;領域的擁有權還會增強擁有者防衛領域的決心和能力,使其可以對抗更強大的侵犯者。
2.4 歸屬感的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是一個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偏向于精神需求。歸屬感是指居住者對自己的地域和人群的喜愛、關懷、依戀、認同等心理感受,如對私家庭院的位置、標志物等的積極感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豪感和其它特有的感情。在社會人群構成中,人的歸屬感是一種很基本的感情和需要。正如亞歷山大曾說的那樣:“人們需要一個可認同的特別單元以便歸屬之”。當人們在一個熟悉、認同、舒適的環境中,進行輕松、愉快、自然的交往是最容易得到歸屬感的,從而滿足“愛與歸屬感”這一層次的心理需求。交往是實現居住者歸屬感的重要條件。在明確的領域空間內,可以消除心理上的隔膜,加強歸屬感。對私家庭院進行明確的空間劃分,有利于交往活動的發生,不同交往空間的形狀、位置、尺度等因素,應充分考慮人的場所心理,營造符合人心理需求的空間環境,使人愿意駐足其間,從而在輕松、愉快、自然的氛圍中相互交流,實現交往需求。滿足居住者各種行為需求的多樣化的活動設施,為空間場所上的人提供了交往的契機[5]。除了精神因素,物質因素對歸屬感的滿足也極為重要。居住場所的可識別性與居民歸屬感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居住環境中,當空間具有明確的可識別性時,居民往往會對該空間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意識到自身與居住環境的一種精神心理上的相依關系,進而形成對居住空間的歸屬感,因此建立一個有良好歸屬感的私家庭院環境顯得更為重要。邊界要素是私家庭院空間首要圍合元素,其體量、形式、輪廓、外部材料的色彩和質感直接反映私家庭院的外部空間形象,同時又與獨立要素一起營造私家庭院空間的氛圍,影響著居民的心理感受。不同地域的私家庭院景觀之所以有著不同的造型風格,其原因錯綜復雜,但很重要的一點是都較好地符合了當地居民的心理認同,受到居住者極大的認同和熱愛。
2.5 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類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表現為對環境能動性的改造和營造,這其中包括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改變,使庭院空間能夠滿足居民休閑、娛樂、交往,怡情養性的高層次需求。人都希望能夠按自己的意愿來塑造自己私家庭院的環境,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在私家庭院空間的景觀設計中,住戶既是設計者,又是使用者,對自己的私家庭院有一定的參與性及較強的自主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需求及愛好來進行設計,同時由于使用權的獨立性,還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私家庭院景觀,以適應家庭人口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并使自己的私家庭院在形式上是有特色和美觀的,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
3 結論
環境心理學在私家庭院空間設計中的應用隨處可見,只能對其中極少的一部分進行一些淺顯的分析與探討。但庭院設計應當以人為本,尊重人的行為心理需求,創造出適合人使用的怡人的私家庭院設計。
參考文獻:
[1]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馬鐵丁.環境心理學與心理環境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趙長城,顧凡.環境心理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5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0422(2007)07-0015-04
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由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向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和素質培養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轉化,知識不僅由老師傳授,而且是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甚至是學生與學生的接觸和交往中被傳播與證實。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需要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專業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交流合作,促進師生相互間的交流、交往。
高校開放教育理念使得校園課室外部空間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教育空間,是教室室內功能的外延,校園建筑摒棄了那種彼此孤立、封閉的空間形式,改變大學中各院系封閉獨立環境的布置,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更多可融和不同學科知識的空間領域,以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學科交流,加強學校的資源優勢互補及多學科的綜合發展。
校園的空間環境應創造出輕松、流暢和交融的建筑內外空間、打破大學校園中院系空間封閉、破碎而不連貫。在校園空間的設計中,引入連接空間的概念,將校園空間中的廣場、院落、底層架空、水體空間和綠地串接成為整體的校園空間,而將各個分散的校園場所連接起來,形成人流動的空間,包括線性廊、人行步道、開放空間。使校園充滿流暢、生長和具有內聚力的人性場所,連接空間一般分為廊道、屋頂與平臺、底層架空、庭院與廣場等。
1校園建筑之間的連接空間
1.1連接體
連接空間將建筑中不同的功能空間組織在一起,具有連接各個功能區域的作用,對于整體的校園空間而言,連接空間的設計顯得十分突出,連接空間所形成的路線是師生天天通過的道路:并把多數空間要素相互統一并與更大的整體聯系起來,在校園設計中,廊道也經常被采用,如用連廊,觀景平臺,室外樓梯,步行橋等所形成的開放空間能較好地形成交流區域,同時也增加校園空間整體性、秩序性和開放性。
1.1.1廊道:走廊、步行橋、樓梯等形成的空間,屬于線性空間并具有連續性、方向感的動態空間特征。在使用功能上“廊道”空間主要作為交通空間將人引導到目的地,起聯系、交通功能,它不僅是方向上的指引和傳導,還是空間過渡的界質,能使人停留或導向兩側的功能空間,“廊道”空間也是校園中師生相遇、停駐的場所,引導人們駐足停留、學習交流,是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好地方。此外,“廊道”空間不但可以遮陽避雨,其特有的通透性和開放性獲得外部空間圍合界面的統一效果,給師生較好的視覺感受,廊的庇護功能又使人們的活動不受氣候干擾。樓梯是縱向通道,是解決樓層之間人流的集散,樓梯也是上下空間溝通的載體,使空間自然的承啟轉折。
1.1.2平臺:平臺也是創造豐富校園空間環境的一個有效手段,同時為高校的師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戶外交往活動的場所。師生既能在此交往,站立交談、觀景,也可以設置臨時的座椅作為較為私密的交流。同時,又能欣賞建筑周圍優美的景色,這對于交往活動的進行無疑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平臺使建筑外部空間環境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增加了空間的滲透性、連續性。在各幢教學樓之間設置的休息平臺為師生課間休息以及課后提供了交流的場所,加強了不同學科和院系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1.1.3架空層建筑的底層架空,最大限度地開放底層空間,讓綠化相互滲透,為校園公共活動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吸引學生參與交流,促進校園學習氛圍的形成。
架空空間是介于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是校園的開放空間。建筑架空底層連續的空間使地面師生的活動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時也是延續校園滲透的,流動的綠化景觀。它既可成為建筑內的“私密”空間,又可作為交往的開放空間,既具有室內空間舒適的環境,又可將室外的綠色景觀引入,是一種內外交融的空間。
連接空間穿梭、滲透于建筑內外空間,使校園空間連續有序,既是交通空間,更是交往空間,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形成師生日常出行、相遇和誘發交往的積極空間,在有意與無意中營造出學生的學習與交往的場所。同時能夠有效地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的層次感。連接空間的連貫和設計的統一創造出內外一致的建筑,使校園空間環境呈現自然的有機整體。
1.2庭院與廣場
大學校園中的庭院和廣場是師生日常生活、學習與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環境,也是構成校園景觀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圍合的廣場和庭院空間,組合校園的空間環境,使其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并組織著相互之間的交通聯系。同時,它也是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場所,是師生交流的場所。通過廣場平面形態與尺度產生的圍合感和親切感,創造交往氛圍。
建筑之間的廣場與庭院建筑布局都將功能相近的建筑布置在一起,形成建筑集群。如:廣州大學域廣州大學校區教學區分別由理工類教學實驗組團、人文藝術類教學實驗組團等組成。各組團間由車行道和高架的擋雨遮陽人行長廊(信息廊)相連如: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的信息廊。尤其是在各學科或學院之間應有意識地創造一個精心設計的小廣場,有足夠數量的座椅和展示交流的空間,這將是一個理想的學科之間師生交往場所。
建筑之間的廣場與庭院空間對于學生來說,它具有明確的空間界定和向心性特性,更易于形成內向的集聚性,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使學生在此駐足停留、學習交流。或休憩、談話,或討論、交流,有利于各種信息、知識的相互傳遞而達到智慧的升華。在環境設計上,應充分保留原有樹木等自然植被,結合主體建筑的布局增加臺階、走廊、構筑物和小品以豐富師生的活動場地。
2校園建筑之間連接空間的設計
2.1連接體的設計
對于校園空間整體的設計而言,連接空間的設計顯得十分重要,連接空間的連貫和設計的統一創造出內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內外部的界限,給人一種自然有機的整體感覺。
2.1.1廊道和平臺的設計
2.1.1.1秩序:連接作用,進入或穿越不同的建筑打通了室內外空間的界限。利用空間在相互交融中體現出的相容性、模糊性,使校園空間(如室外庭院空間、公共廣場)和建筑空間相互滲透,貫穿相應的邏輯秩序使校園空間形成有機的整體。
2.1.1.2尺度:廊道既是交通連接體,又是校園學生相遇的場所,除了滿通通行,也要
符合交流場所的尺度。平臺設計應具有聚集人群規模的尺寸,為學生、教師等進行交流、活動、聚會、觀景、排演等提供理想的場所。
2.1.1.3開放性:封閉的廊、通透的廊、露天平臺、內庭院底層架空空間等,使其成為一系列的開放交流空間,為學生創造充滿陽光、空氣、綠化的內部主體生態體系和外部多層次綠化系統,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素質及思維能力,并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來體現學校的凝聚、交流、有活力的學習氛圍。
2.1.2底層架空設計
2 1.2.1“灰空間”:校園建筑中底層架空的建筑形式介乎室內與室外之間,屬于所謂的“灰空間”。其特點表現為既是建筑內的“私”有空間,又具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性,既具有室內空間舒適的環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底層人流量大,過往行人較易發生碰面形成交往,它既不受天氣陰晴的影響,又具備室外活動空間開敞、光線充足的優點,是師生進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場所。
2.1.2.2地域性:底層架空設計應符合地域氣候條件。如:廣東地區屬于亞熱帶,典型的濕熱氣候,架空空間設計,一方面設計一些陰影區,可以抵御強烈的陽光,又可避雨,提供適于交往的公共開放空間;另一方面亞熱帶地區的植物茂盛與建筑形成圖底關系,豐富建筑景觀層次,形成建筑通透、輕巧的風格。
2.1.2.3尺度和細部設計:架空層空間的尺度以適應相應的活動為宜,層高太高,空曠和不親切,層高太低又易造成壓迫感,所以,在活動較頻繁和人流較多的場所,如:門廳、過廳和交通節點層高可適當高;而在私密性較強如:安靜談心和交流的地方,層高可適當降低。底層架空細部設計,注意綠化、景觀和設施小品的設計,以營造出親切的校園空間環境。
2.2庭院與廣場的設計:
2.2.1庭院與廣場空間的主體化:在校園外部空間的設計中,將庭院與廣場空間作為主體,根據建筑與空間的圖底關系,分析其形態和尺度。庭院空間對于建筑群內的學生來說,有比較明確的空間界定,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更易形成以庭院和廣場為中心的交往和共享的區域,以“場所”連接周圍的建筑物。
2.2.2庭院與廣場的空間尺度:單體建筑之間形成的庭院與廣場是圍合感較強的空間,若以H為垂直界面的高度,D代表人與界面的距離,當D,H=1時,庭院與廣場空間安定,有內聚力;D/H=2時,庭院與廣場空間內聚向心還不至于產生離散感:當D/H=3時,庭院與廣場空間圍合性差,空間離散。當然,這組尺度概念僅僅是個參考值,具體還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設計。
2.2.3設施與小品的細部設計:利用距離、綠化、高差變化等方式將庭院或廣場空間與主要步行人流隔開,形成較完整的區域,庭院與廣場設計滿足集會、學習、等人、觀賞等活動,設計應提供站立和可坐位置,并結合樹籬的圍合、臺階的高差、樹木的遮蔽以及各種景觀小品來創造。為師生的活動提供舒適、周到的設施,設施的尺寸和材質以舒適、親切和適合室外環境為主。
3校園建筑連接空間設計的幾個原則
3.1多樣性的原則
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師生關系、管理模式、教育空間等層面上正發生著重要變化,反映出許多新的時代特點。同時也促進校園規劃設計觀念的改變,要求校園空間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廊道、屋頂與平臺、底層架空、庭院與廣場等空間促使了校園交往的相遇性和多樣性的活動,連接空間具有了多樣性和適應性。
3.2秩序性的原則
校園空間的秩序是由建筑單體各部分的邏輯關系形成的,校園的建筑群體彼此間往往具有一定的序列和層次關系,秩序以長短、高低、內外、大小、曲直、疏密等韻律起伏,而人行走在其中體驗著空間的流暢性、延續性和節奏性。連接空間將校園空間有機形成一種理性的格局清晰的和有機的整體。
3.3開放性的原則
新型校園規劃設計立足于探求一種更趨于開放和便于交流的校園空間環境。連接空間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分界,整合、集中開放教學、科研、行政辦公等空間,同時建立整和性的學科領域,注重系與系之間的互動,加強學生與其他方向、領域的互動與交流。校園空間環境由封閉走向輕松、舒適、開放并傳達著民主、大眾化教育的精神,使校園成為吸引和便于人流匯集的場所,而正是這種空間環境成為校園的標志。
3.4整體性的原則
庭院空間的設計范文6
關鍵詞:東方建筑;文化精華;庭院空間
Abstract: eastern architecture art major is the art of combination group, the group that constitute the rich space order, the spac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courtyard.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space, element and structure mode to clarify the east building culture essence. And by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modern courtyard architecture community how to reference to traditional courtyard space form, reflect the east building verve.
Keywords: east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essence; Courtyard Spaces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東方文明很可能是人類文明轉進中的主要形態——“連續性形態”的典型。尤其是中國古代文明,一直延續到近代,保持其基本結構和模式大致不變,并在歷史上影響了包括日本、朝鮮等整個東北亞地區以及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從這個意義上,中國所代表的這些地區的文明是比較純粹的東方文明,其建筑是比較純粹的東方建筑。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作為國人,對中國古建筑的喜愛是從骨子里滲透出來了,而我恰巧又是一個建筑學的學子,用我的目光去審視中國古建筑。中國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空間秩序。木結構的房屋多是底層(以單層為主),所以組群序列基本上是橫向鋪陳展開,空間的基本單位就是庭院。因此,我尤以 “庭院”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精華所在。
1、中國傳統庭院空間的內涵
“庭院”二字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庭者,“堂”前階也;院者,“周垣也”,“宮室有垣墻者曰院”。這里我們理解庭院空間就是由墻垣圍合的堂下空間,與建筑實體相比它是一處虛空間,是借助其他建筑形式圍合形成的一處對外封閉、對內開敞自成天地的空間模式。
從古代一系列文獻對于庭院的解釋和表述中可以看出“庭院”二字構成了中國古代以院落空間為建筑核心的基本概念,這種基本概念導致了中國古代以房屋建筑圍繞院落向心而筑的基本建筑模式。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筑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以房屋圍合的形式中,裝載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這種內向封閉而由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曾經滋養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為最普遍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中國庭院里,不僅有花草樹木四季變化帶給人的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中國庭院表現中國文化中家庭血緣、倫常道德的情感空間,在中國人傳統的居住方式中,庭院的意義是十分豐富的,是家庭成員活動起居,溝通交流的理想所在。從某種意義而言,庭院就是建筑的靈魂所在。
2、中國傳統庭院空間的基本構成元素
傳統民居庭院,多由房屋和墻圍合而成,建筑單體被大大弱化,建筑在面對院的一面以大尺度的門窗隔開,使得室內空間與庭院空間得以充分的交流。
2.1 單體建筑要素
單體建筑一般位于庭院中最顯著的位置,是庭院的主建筑。主建筑的功能、規模、性質決定了整個庭院的功能、規模、性質,制約著庭院空間構成的形態、景象和氣韻。
2.2 圍合要素
墻作為最明確的圍合要素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庭院中,墻是一種連續的面要素,它與廊廡、建筑共同圍合成了庭院空間。通常用的是實體墻,形成庭院的界面,既隔斷院內外的人流交通,也切斷院內外的視線聯系,是一種封閉性很顯著、限定性很明確的圍合手段。
廊是一種“虛”的圍合要素,廊的存在進一步豐富了庭院的空間構成,并且形成了從院到廊,再到室內的空間私密化的過程。
2.3 景觀要素
景觀要素主要指的是庭院空間中的建筑小品要素和自然要素,它們的存在極大豐富了庭院的空間層次和情境。建筑小品在庭院構成要素中充當了庭院的設施和點綴物,如石桌、石凳等,雖然體量不大,卻有著鮮明的功能屬性或象征意義,可以起到刻畫庭院功能個性的作用,有著很強的標志性。
3、庭院空間的構成方式
庭院式布局以院為構成單元,同時它也是單體建筑的連接紐帶。庭院空間起到了棟與棟之間的聯系作用,使得同一庭院內的各棟單體建筑在交通聯系上、使用功能上聯結成一個整體。
這種布局形式適應了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態需要。庭院式布局可以說是木構架建筑體系適應宗法制家庭形態的最合適、最自然的組合方式,具有“原型”意義。
庭院空間的構成方式,明顯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格局:一種是規則型的構成,大體上沿用程式化的布局模式,有串聯、串并列和串并聯以及重圍和護圍三種類型的布局方式;另一種是活變型的構成,一種是在規則型庭院布局基礎上的適度活變,另一種則是不拘一格的自由式布局庭院布局。
4、現代庭院建筑群落實例
4.1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2006 年 10 月開館。館址位于蘇州古城的歷史街區中心,毗鄰拙政園(16 世紀明代)和忠王府(19 世紀),有著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先生把中國建筑引入現代建筑語境的一次成功嘗試。
整個博物館就是以一種中國自由式布局的庭院布局形式鋪陳開來的,從它的總平面圖上來看,它具有極為明顯的自由式布局的特征。然而它卻又是一座設施十分現代,材料十分現代的可以滿足蘇州當今城市使用需求的優秀的博物館。這一古一今在這里沒有絲毫的隔閡,是那么的順暢,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