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1
【關鍵詞】 水利工程建設 生態環境 影響分析 改善措施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取決于順利。近年來,中國水利建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建設項目不僅提供服務的社會,和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會對當地的氣候,影響水質,地下水水位,物種。因此,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生態和環境問題,爭取通過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可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保持甚至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優化功能。
1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不同的水利工程項目,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環境影響的特點和程度不同。
1.1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
水利工程不直接產生污染問題,屬于非污染生態項目。其建設可以為區域提供發電、防洪、航運、灌溉、供水、水產養殖等方而的綜合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在汛期發揮蓄滯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枯水期流量,提高抗御洪、澇、旱、堿等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為人民提供了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為防洪、灌溉、發電、城鄉生活和工業用水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各項水利工程建設中,水電開發工程占有絕對優勢的比重。水電是永不枯竭的清潔能源,有著較低的環境開發成本,可以取代化石燃料。與建火電站相比具有不污染環境、減緩溫室效應和酸雨危害的優勢,還可以減輕北煤南運的運輸壓力。水利樞紐工程中核心部分是水庫的建設。
水庫抬高水位可以有效改善水庫上游的天然水運運輸系統,與陸運系統相比,水運可充分發揮具有運輸成本低、少占地或者不占地的優點。
此外,水利工程還有攔蓄泥沙、提高附近地區的地下水位、改善涉禽和非遷徙鳥類的生境、提高灌區含氧成分等作用;在血吸蟲疫區,水利工程結合滅螺,血防效益顯著;而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是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開發目標等。
1.2 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水利工程影響的對象主要為區域生態環境。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為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人群健康、土壤侵蝕、土地利用等因素,受影響的性質多數為不利影響。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減小。水利工程對環境管理是盡量避免或減小工程不利環境影響的有效方式,而環境監測則可為工程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因此,制訂水利工程的環境管理與環境監測計劃是工程規劃和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初步設計中均需要詳細地擬訂并列出有關內容。
2 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措施探討
(1)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研究設計過魚的建筑物等設施,研究設計用于人工孵育場和人工產卵場的建筑物,研究設計為改善水生物生境的眷水或排水工程,研究設計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施,研究設計改善壩下低溫的建筑物,提高水溫的工程措施。
(2)在防治水污染方面,通過修建閘壩等工程,合理調節水量,增加環境用水,保證環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提高河流自凈能力,建設氧化塘處理工程系統,土地處理工程系統,設計調節水庫、污水庫、截流工程、增設曝氣設備,開挖引水沖污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體稀釋自凈能力的工程技術措施。
(3)在改善景觀方面,應用水利美學原理設計形式優美的與景觀相協調的水工建筑物。
(4)研究設計水利工程,防治疾病發生和流行以及防治病蟲害方面。由于現在社會上對于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認識水平越來越高,通過專門的學科門類來研究水利工程的環境問題及其改善措施,將會使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更豐富、更全面、更深入。
(5)推動生態水利建設的發展是改善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生態環境的根本方向。在某種程度上,水利工程不僅影響和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也破壞了水資源,導致水質惡化,甚至產生嚴重的水資源問題。人們基于水資源現狀與生態工程的原理,提出了生態水利。其理論基礎是,生態水利不僅涵蓋了水利事業和水利產業目標,并突出了環境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一致,最終的目標是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滿足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建設“生態水利”是當前工作研究的熱門與重點。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首先,應遵循工程安全性原則,對工程進行技術經濟論證,保證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的合理性,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維護河流形態奇異性,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再者,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做好水利現代化規劃,使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都能結合當地河流的自然屬性,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同時,繼續完善環境評價、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為“生態水利”建設保駕護航,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堅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努力把水利工程建設成為安全經濟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型”、“環保型”的“生態水利”工程。
3 結語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對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當前,水利工程師們亟須進一步樹立和提高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充分認識水利工程對環境與生態可能產生的重大而潛在的影響,在流域的開發,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調度及水庫運行中,均應充分考慮生態與環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甚至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措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合諧統一。
參考文獻: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2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必要性;問題;對策
1 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的必要性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我國總體實現小康,并開始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即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止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深刻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存和生產方式,對森林資源作為生話和生產原料的單一經濟需求,逐步發展為提供林產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發展森林文化等多樣化需求,并呈現為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雙重要求。
2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2.1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資金投入欠缺
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況突出,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這就導致部分地區森林覆被率過低,與生態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比較廣任務比較繁重,而國家投資總量嚴重不足,資金缺口較大,生態建設整體進度緩慢,生態治理的規模受限,導致局部治理,總體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2.2 生態環境意識淡薄“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
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造成了人們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或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注重短期經濟效益,過度地采伐森林使我國本來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門對林業生態工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工程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思想準備,沒能將林業生態建設的深遠意義貫徹到群眾中去,從而導致建設工作進展慢,對建設成果保護不力等現象發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
2.3 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
林業生態項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區短期內退耕面積過大、退耕速度過快帶來不少問題。由于良種生產供應不足,導致劣質種苗被栽種,進而使得補植任務過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質量不高。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不能穩定地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 林業生態工程管理水平粗放
2.4.1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可操作性差
各級規劃只有工程總體目標,沒有分解為各個環節,未確定各個環節的技術指標,沒有將規劃落實到地塊上,不能進行質量和進度的有效監督,為不同規劃的地域重疊和統計造林面積的數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植數造零”現象。
2.4.2 經濟林發展缺少整體規劃及數量調控
受經濟利益驅動,各地明顯存在盲目增加經濟林面積的傾向,政府沒有根據經濟林的最優適生區和供需平衡對其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調控,因而出現了果品銷售難和群眾忍痛砍掉果樹的現象。
2.4.3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普遍存在責任不明現象
據反映,受地區部門利益驅動,存在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確的現象。如果國家不注意及時制止,這種趨勢會有可能增強,如很多縣份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經費由縣計委這樣的非行業部門掌握,但卻牽頭組織農業、水利和林業部門共同實施項目。這樣以來,實際上縣計委為項目管理者和決策者,林業等行業部門的決策權卻受到削弱,對應的“責、權、利”關系弱化,極容易出現偏離自然規律和生態環境建設要求的所謂“首長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林業生態工程投資利用方向錯誤和投資效益較低。
3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相關對策
3.1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樹立生態經濟思想。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進一步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地實施。要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群落結構,培育速生優質新品種,追求綜合效益最佳。
3.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強對資金的監管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主體是國家,國家要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力度,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動員社會力量,廣開渠道,建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基金制度,統籌安排,分級管理,專項使用,并逐年增加資金規模。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援助和優惠貸款。在加大投資的同時,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強制審計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
3.3 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森林經營和保護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規劃,用于指導生產,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組織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充分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管護工作要及時跟上,建立健全管護機構,組建管護隊伍,購置管護設備,建立管護制度,確保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嚴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3.4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建設激勵機制
探索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制度,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完善省、市、縣三級地方補償基金制度。積極探索分級管理,分類補償政策,制定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實施公益林國家贖買機制,賦予林木所有者補償基金支配權。要努力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政策體系,使地方政府、群眾、投資者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和發揮,確保工程建設穩定、協調發展。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3
摘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是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環境的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無時無刻不在危害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怎樣才能解決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呢?現在,生態環境危機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直接威脅,成為我國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從而,環境工程也將成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之一,也是改善惡劣生態環境的必備條件。本文針對環境問題,淺談我的幾點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生態危機 對策及預防 環保工程 存在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到現階段,保護環境同樣重要,針對環境問題,我提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目前生態環境情況分析
空前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如果任由危機蔓延和加劇,那么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有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成為地球上滅絕物種之一。
(一)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人類活動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能源緊張、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減少、森林減少、野生動植物滅絕等現象。人類從未停止過身大自然的索取,不管是在古猿時代還是在已經進入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不停的過度開采能源,過度砍伐樹木,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由于人類活動,將污染物過度排放,且不斷擴大污染源,造成嚴重的水體、空氣、土壤等污染。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步伐不斷加快,化工廠的建立越來越多,對其污染物處理不當,導致污染性加大。
(3)由于相關應用技術失控或濫用引起負效應,如核技術污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經遠遠高于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白色垃圾、農藥等等污染也在迅速向農村蔓延,有的飲用水源也遭受污染,多數地區仍未采取相應措施;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加之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所以環境污染仍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鎮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污染迅速向農村轉移。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綠色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二、生態環境危機對策及預防
“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是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當今世界,保護環境和生態安全,爭取可持續發展,是最具全球性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的形勢來說,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也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做到這些,我們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解決過度開發和利用的問題。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防止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過度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防止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對于已經過度開發和利用的,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通過環保工程進行處理,種樹栽草,甚至還原原始地貌,使過度開發的區域逐漸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
(2)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要對排污量大的工業生產進行停業整頓,制定相關規章規范管理,促進企業轉型,提高生產效益;另外,對于農村污染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宣傳、教育等途徑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對于已經被污染的領域,要通過環保治理工程,及時對水源、空氣、土壤進行科學凈化,且應該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3)要控制核技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帶來的污染,有計劃地開展實驗及試驗。避免該技術的濫用與污染,并盡快研究出更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環保工程方式應對生態危機。
三、環保工程的存在意義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經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怎樣才能有效地減少及避免更多的環境問題出現呢?環保工程在這一角色中的意義何在呢?
環保工程的定義是:指特定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工程,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而以某種設想目標為依據,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一群人的有組織活動將環境污染問題去處理解決的一些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工程,以及噪聲控制工程等。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境工程是在目前生態環境背景下的重要工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環保工程,這一系列的環境污染防治及處理等相關工作將會是怎樣?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即將被污染而無相關防治工程或是已經被污染而又得不及處理的環境當中時,我們的生活是怎樣?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4
關鍵詞:生態水利;河道治理;應用
1.生態水利
生態水利是指水資源的一種利用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生態明時代對資源利用的一種新的認識,其本質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的建設基于幾點必要性。首先是生態系統自身的需要。生物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水資源的存在,而自然界物質的循環過程都要水參與其中,只有生態系統良好發展才能為人類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是現實環境的要求,由于過去人們對于水資源利用沒有科學的認識,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及污染,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污染嚴重與水資源短缺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最后,在以往的水利工作中,沒有將人類自身作為環境中的一部分進行考慮,單方面對環境進行索取,對流域內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2.當下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
(一)人為改變河流的多樣化
在對于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形態,人為的對河流進行改造,導致河流原有布局改變,河流自身形成的局部生態環境受到影響。比如濕地消失,水產資源的日益匱乏。河流的生態性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于人類的改造活動難以在短期內有效的恢復,生物多樣性會受到一定程度損害。
(二)對流域內環境的影響
河流在流域內形成局部小環境,各要素在其中呈現良性循環,人為活動改變了原有循環模式。同時在河流開發之后,沒有重視到生物種群恢復工作,流域內的淺灘以及濕地在經濟利益的作用下被現代化設施所替代,對于水循環形成了障礙。
3.生態水利與傳統水利工程的區別
生態水利與傳統水利工程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范圍,資源利用,治理后期的管理工作,原則,對于水功能的開發,對于河道的治理,堤防的建設。可以通過圖表進行直觀的感受。
4.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
(一)觀念
觀念指導人的行為,生態水利的應用首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認識到傳統水利工程對環境的破壞,人類文明發展與環境發展是統一的,在自然大環境中,人類是參與循環的一個環節,對于自然環境要改變以往的單一索取,改造,而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合理的利用,與自然和諧相處。水利工程不只是體現在防洪以及供水等方面,對于社會發展起著保障作用。改善生態環境,水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要認識到國情,從總體來看我國的水資源是缺乏的,沒有資源,社會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從類文明的發祥地大多在大河流域,水資源在農業時代是農業生產的保障,在工文明時代則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要將資源的利用納入社會發展的大局之中進行考慮,提升對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方法
a護岸工程。生態水利沒有固定的方法,各地區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應對。在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將防洪功能與水環境優化二者有效的結合一起,合理安排布局,保持流域沿岸的生態環境,為河流沿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其次是要考慮到流域內環境的承載能力,流域內的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環境承載力,因此在對水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要合理的進行優化配置。再者是水生系統的保護,該項工作是綜合的大系統,體現在多個方面。生態河堤。主要是通過植物對河堤進行保護,如柳樹,白楊,蘆葦,菖蒲,用植物根系對河堤進行加固。自然型護岸。護底采用天然材料,坡角人為設置護岸,斜坡面種植植被。人工型護岸。該模式是在自然護岸的基礎之上,采用一定的人工材料對其進行補充,主要是用于防洪要求較高的河段。b清淤水利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洪,河流在人為開發過程需要定期的進行清理工作,清理工作要從生態角度進行考慮,如對淤泥的處理。水下作業會對水生物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對環境的監測。c河流濕地開發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該區域生態環境功能的發揮。對于河流沿岸濕地要以保護為主,對于不可避免要開發的部分,要做好規劃工作,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二者結合在一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d退化河帶恢復河帶是指河床高低水位之間的部分,包括被淹沒的河床以新及生的灘涂。恢復工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是生物恢復,人為的引進相關物種,并通過一系列的保護手段,促進種群的發展。其次是環境恢復,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植被對局部環境進行改善,提高環境的穩定性。
結語
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主要是生態系統的構建,在滿足基本用水的基礎之上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并對河流環境進行綜合治理。生態水利的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觀念,對于水資源利用要尊重自然規律,將經濟效與生態效益二者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陳求穩.生態水力學及其在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模擬調控中的應用[J].水利學報,2016(03).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5
(1)對氣候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對氣候產生影響,特別是水庫的建設,由于蒸發量增多,在大氣循環中,增加了該區域的降水量,也導致霧霾天氣的增多,也增加了該區域極端天氣的出現。
(2)對水質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水循環速度減慢,導致污染物擴散遷移能力和水汽交換速度降低,從而影響了該區域的水質,甚至會造成嚴重的金屬污染。
(3)對河道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從一些大型水庫來看,由于水流較緩且水面較寬,導致特殊水溫結構的形成,蓄水水溫會高于天然河道的水溫,導致某些低溫生物生長環境的改變,影響了生物的正常生長。(4)對陸地植被的破壞。由于水利水電工程需要占用較大的面積,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棲息在該區域的生物也受到影響。加之污染物排放速度較慢,造成該區域內的動物、植物遷移,甚至是滅亡。
(5)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雖然能避免農田大范圍淹沒,但改變了土壤的熱狀況和養分,降低土壤自身的肥力和酸堿性,導致土壤沼澤化和鹽堿化程度加劇。同時水庫水位的波動容易造成滑坡、崩岸等災害,不僅造成環境破壞,還對沿途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
(6)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由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涉及到移民安置問題。移民對環境等的影響非常大。在移民安置中,應減少毀林開荒政策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就移民安置過程而言,將庫區居民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本身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不僅包括工程建設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等對庫區居民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應該包括因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造成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破壞。
2基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措施分析
為了減少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價值,可以通過以下措施。
2.1開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評價從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水路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必然的。如何趨利避害才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因此,從工程建設的情況出發,以環境科學的經濟價值理論對工程建設的價值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對工程的自然生態、環境價值、社會生態等變化情況,包括有形、無形變化兩種,立足現狀,但也應注重長遠的利益。
2.2根據生態環境評價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針對風險評價和經濟評價的結果,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工程建設立體評價體系,對工程建設的不確定因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如在葛洲壩水利工程建設中,以扶助放養的措施,使原處于瀕危狀態的中華鱘能夠順利繁衍,從而擺脫了物種滅絕危機。再以青銅峽水庫為例,在工程建設中,充分利用淤積形成了大范圍的濕地和農田,大大改善了該區生態環境。長江三峽建設過程中,修建了一個大型的污水處理系統,改善了長江沿岸的污水處理能力,保證了長江的水質。
2.3健全移民政策,保證移民的利益移民政策的完善,不僅對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也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整體效益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應注重以人為本,健全移民政策,保證移民的利益。雖然高額的移民安置費會增加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成本,降低水利水電工程等的實際意義,但也應認識到,人才是整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保證人民的利益,才能促進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實施。從目前來看,可以將房屋、土地等有償設施作為股本,參與到水電開發建設中。
3結語
對環境生態工程的認識范文6
關鍵詞:生態建設;天然林保護;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 stable, natural disaster happens ceaselessly, carry out natural protection be imperativ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an slow down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as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application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nd to promote our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ense.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economy
中圖分類號:S718.5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我國天然林保護和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比如由于人們對珍貴樹種的認識不夠全面,而導致大量的資源在無知中被消耗,或者對天然林整體保護意識不足導致天然林遭受破壞,而且嚴重影響天然林資源的穩定與保護。針對我國天然林存在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天然林保護不徹底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不足,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對此,我們必須加強天然林管理,增強保護意識。
從生態建設觀念提出后,保護天然林備受關注,天然林保護的實施要以生態環境不被破壞,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護與改善生態平衡,減少自然災害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滿足社會發展對林業資源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1 生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的含義
生態建設是以生態平衡為基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對人為干擾和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前提。由此可見,生態建設至關重要。
生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天然林保護是指對天然生長的森林和經過砍伐或破壞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林采取各種保護措施,防止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維持它們的結構與生產力,使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發展。其目的是保護、培養森林資源,使其穩定的發展成長。
天然林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社會系統工程,天然林保護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要保證其順利進行,就需要做好各個方面的社會工作并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
2天然林保護對生態建設的重要性
2.1天然林保護的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天然林在生產、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天然林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經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不僅可以凈化空氣而且對涵養水源、增強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保護好天然林,更對提高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提高重視,促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建設與有效實施。
2.2 天然林保護的實施意義
生態建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對自然,經濟及整個社會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與核心工程,天然林保護的進行有著極為重要的實施意義。天然林保護的意義在于完善生態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穩定性,保護物種多樣性。洪災的屢次發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使人們清醒的認識到國內森林資源的濫砍亂伐,使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差,森林植被必須要嚴加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必須嚴格執行。
天然林保護工程是政府以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其實施的意義更在于對林業價值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價值的認識局限于經濟意義上,顯然不夠全面。 實際上保護天然林工程為林業及整個國民經濟帶來的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要比經濟價值高出數倍。天然林保護的實施更要轉變經營思想,將過去以利用木材、經濟效益為主的思想改變為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經營思想,改變林區單一的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這項復雜龐大的工程是林業的復興工程,也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巨大生態建設工程,為社會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效益與價值。
3天然林保護對生態建設的必要性
天然林保護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是生態建設的必要措施。近些年來,天然林的破壞日益嚴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由于我國過度采伐樹木,生物種類不斷減少,土地荒漠化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洪澇,泥石流,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也在此情況下不斷發生。而種植樹木可以更新空氣,減少大氣污染,更是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從而維護生態穩定。實施天然保護勢在必行,對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其管理,增強其保護的意識。
實施天然林保護是建設祖國,美化環境的一項戰略性舉措,亦是一條經濟、有效和快捷的保護生態建設之路,天然林完善、強大的生態功能對防止水土流失、遏制土地沙化、制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關鍵的作用。對加快西部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全國的均衡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糧食生產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天然林物種多,群落結構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強。天然林里的許多動植物的潛在使用價值還有待發掘,具有人工林所不能替代的生態價值。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不僅加快營造速生豐產林及果林等商品林,還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同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林業經濟走出困境,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天然林保護是禁止亂砍亂伐,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并沒有改變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而是要林業部門改變傳統思想,將砍伐樹木向營造樹林轉變,減少對天然林的砍伐,切實保護森林植被。只要調整思路,堅持改革,盡管任務艱巨,林業經濟一定能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4 總結
隨著人們對生態建設的認識,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天然林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保護天然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逐漸深刻,并且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在此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加強科學實施工程的力度,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保護天然林。
在保護現有天然森林資源的同時,要大力實施人工林營造計劃、封山育林,使受到破壞的天然林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加強林業法制建設,重點加緊天然林管理和保護;加強林業執法和執法監督,嚴厲打擊無證采伐和運輸行為;林業主管部門要對林地的征占實行嚴格審核,堅決制止和打擊亂砍濫伐林木違法犯罪行為。
天然林保護工程具有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大的特點。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組織管理實施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運轉自如的運行機制,現代的科學手段,科學的管理辦法和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這不僅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更是一項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重點建設工程。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建設,人們對天然林的保護工作將會越來越順利,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成效將會越來越明顯,而天然林將會我國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雷加富.在全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現場會上的講話[J].林業經濟,2003,(9):4—7.
[2] 張德朋,張鐵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與多種經營發展[J].中國林副特產:2000年04期.
[3] 郭勝軍,張恒.天然林可持續經營研究的內容和目標[J].民營科技:2007年09期.
[4] 郝淑清.淺談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應做好的工作[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7,(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