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能背過,并深知其中的寓意。
這首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的詩歌,不僅表現了勞動者生產的艱辛,也從側面教育人們要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對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不但不深惡痛絕,而且還滿不在乎,認為那只不過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這確是一件小事,那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實證明這決不是一件小事!
也許有些人認為,我國物產豐富,土地遼闊,是個農業大國,浪費區區一點糧食,不會有什么大礙,不過小事一樁。不錯,我國確是物產豐富,土地遼闊的國家,但在今天每一個有頭腦的中國人,都是不會為此而盲目地樂觀的。因為他們知道,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相對資源貧乏的國家。且不說糧食的其它用途,單就吃飯來說,中國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來養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這一點已可以說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試想,如果我們中國十三億人口,每人浪費一個饅頭,一碗米飯,這十三億個饅頭和十三億碗米飯,將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多么巨大而不可彌補的損失。這里,我不禁要問那些盲目樂觀者,浪費糧食還是一件小事嗎?
還有一些人會說,糧食是我用錢買來的,錢是我自己掙的,我吃掉也好,浪費掉也好,還不是小事一樁嗎?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說是愚蠢之極了。糧食是用錢買來的,可錢不也是用勞動換來的嗎?"幾分耕耘幾分收獲",把自己勞動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費掉,豈不是愚蠢之極嗎?退一步說,即使這些人錢來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勞動,可也得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呀。正如開頭詩歌里所描繪,勞動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勞作,付出了多大的艱辛,才收獲到了顆粒糧食,這糧食又經過多少人之手,才成為現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說,如果浪費得沒有了糧食,即使你有錢又到何處去買呢?所以,我又要問問,那些視自己及他人勞動成果于不顧的人,是否還認為浪費糧食是一件小事嗎?
如今,從學校到餐館,從家庭到公共場所,浪費糧食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決不能等閑視之。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2
一項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新研究成果表示,目前有機糧食的產量普遍低于常規農作物的產量,尤其是對于我們的主食——谷類植物來說。然而,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對于另外某些農作物和某些特定的種植環境來說,兩者之間的產量差距卻并不大。
這項研究分析了多篇有關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產量對比的文獻,希望以此平息圍繞這兩種農業模式的爭論。一些人認為傳統農業對環境有著很大危害,不僅會引起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和水資源的浪費,還將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而另一些人則指出有,與傳統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將占用更多的土地導致糧食產量下降和價格上漲,從而無法滿足世界上大部分貧困國家的糧食需求。
研究人員最后總結道,“要使人們得到可持續的糧食保障,我們很可能需要借助多種不同的技術,比如有機農業技術,傳統農業技術或者將二者結合的“混合”農業技術,從而保證我們在生產更多糧食的同時而不會導致糧食價格的上漲。”
研究表明,總體來說有機農業的糧食產量比傳統農業低25%。然而不同農作物品種之間的產量差距變化很大。比如,根據麥吉爾大學的Verena Seufert博士、Navin Ramankutty教授和明尼蘇達大學的Jonathan Foley教授的研究調查表明,豆類和多年生農作物(大豆、水果等)的產量很接近。
此外,在將最先進的管理模式應用到有機農業之后,其糧食產量僅比傳統農業低13%。研究人員解釋道,“該成果表明,雖然目前來說有機農業在很多方面無法與傳統農業相比,然而在某些方面,比如在作物品種、種植環境和管理模式上,有機農業已具備與傳統農業相抗衡的能力。”文章同時指出,如果能夠提升管理模式或者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采取有機農業技術,將有望減小與傳統農業產量之間的差距。
Seufert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的研究表明由于農作物并不能主動獲取足夠的有機氮肥,所以有機施肥系統可能需要更多的氮肥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在一些地方的有機農業中,農場主也將從中獲益,因為他們可以不再依靠大量的傳統肥料,而轉向使用更少量更有限的化肥向農作物提供氮肥。與此同時,傳統農業也可以向有機農業借鑒成功的生產實踐技術以增加對環境的益處,比如增加農作物多樣性和農業廢料的利用。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3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每當我唱起這首熟悉的歌,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在烈日的照耀下,一個60來歲的老人,頭戴草帽,正彎腰在地里勞作,他不時地抬起頭來,用手擦去臉上的汗水,這就是我最熟悉的一個人??外公。
今年暑假,我隨同爸爸媽媽來到外公家,那正是夏天,太陽當空照,發出刺眼的光芒。我們走在到外公家的時候,看見有一個人正在綠油油的西瓜地上勞動著,當我走近一看,他就是我的親人??外公,只見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了流淌著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外公見是我來了,非常高興,急忙從地里摘下一個又大又綠的西瓜,抱回家讓我們解渴。于是,我拉著外公那粗糙不堪的手回到了家,趁吃清涼可口的西瓜的時候說起了悄悄話,我用小聲的聲音說:“外公,你這么大的歲數了,還到地里工作?”外公一邊摸著我的腦袋,一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傻孩子,沒有我們的辛勤勞動,哪有你們現在這樣的好日子,你們吃的大米、肉、蔬菜……全是我們頂著烈日,冒著大雨勞動而得來的。你們呀,一定要好好珍惜!”聽了外公一番樸素的話,頓時,我心里感到有愧疚,同時也非常悲傷,腦海里浮現出同學們吃飯的情景。
我們學校四千多名小學生,可不知多少同學中午打了飯沒吃一點就把飯菜倒了。那天中午,我們按時又來到食堂打飯。這時,一個小女孩創入了我的視野,只見她端著剛打來的飯菜,用勺子左挑挑右翻翻的吃了幾口就立起了身,然后走向倒飯桶,我以為她要倒掉自己不喜歡的菜,可是她并不是的,而是把所有的飯菜都倒掉了。我走過去問她:“你把飯菜都倒掉了,難道你不餓嗎?”“關你什么事!我有的是錢,可以去買東西吃啊!”她不屑一顧地說,說著頭一甩一甩地走了。看著她的背影,外公和農民伯伯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有浮現在我的眼前。這讓我似乎有點憎恨那些浪費糧食的同學了,外公和農民伯伯們這么辛辛苦苦種的糧食竟然被他們這么的浪費掉了,讓我覺得他們非常可恥。
社會上還有些人,一天在街上悠悠蕩蕩,手腳都齊全,身體也健康,可只靠國家為他們發的救濟金維持生活,他們也一樣可恥。
我再次哼起那首熟悉的我心中的歌謠:“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時,我已經對這首歌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覺得外公和農民伯伯是這個世界上偉大而光榮的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4
一、永豐縣水稻均衡增產技術的試驗、應用與推廣情況
1. 水稻雙季拋秧技術
水稻拋秧技術是利用所育秧苗根部帶有營養土塊的重力,通過拋秧,使秧苗根部朝下,自由落入田間定植的一項水稻種植新技術。它改變了農民插秧“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是一項能減輕勞動強度,節時省工,增產增效的水稻輕簡栽培技術。通過多年的推廣,目前永豐縣雙季拋秧面積達到98%以上。
2. 水稻機插及其育秧技術
水稻機械栽插省工省時省力、省肥水和省秧田。具有栽植淺、寬行窄距勻稱、定苗定穴標準、高產穩產等特點,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大多農民責任田少,購置插秧機械會增加生產成本,所以該技術主要是在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推廣使用。
3. “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技術
針對農民目前用種少、基本苗不足、水稻單產較低的實際情況,提倡增加用種量和合理密植,這是該縣水稻單產提高的最輕簡、最有效途徑。在技術推廣和生產實踐中,用種全部要求早稻雜交種為2~2.25千克/畝,晚稻雜交種為1.5~1.75千克/畝,保證每畝栽插秧苗的蔸數早稻在2萬、晚稻在1.8萬以上的合理密植要求,栽足基本苗,保證有效穗,以確保穩產高產。該技術從2006年推廣至今,已有95%以上的農民在應用。
4. 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通過土壤養分分析測定,科學調配氮、磷、鉀等肥料的最佳施用量和比例,達到減少肥料浪費,增加水稻產量和效益的目的。2008年以來,該縣通過大量的肥效3414小區試驗、肥效簡比試驗和土壤肥力定位監測、測土配方施肥肥效監測等,基本上測定和掌握了全縣各地肥力狀況,建立了縣域施肥指標體系,90%以上農民拿到了農技人員發放的“測土配方施肥卡”,并按照肥料豐缺科學施肥,減少了肥料浪費,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糧食產量。
5. 水稻多?多唑拌種壯秧增產技術
多?多唑是一種藥肥緩釋高吸水種衣劑,它既能防病殺蟲,又能調節植物生長,使秧苗粗壯、分蘗多,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輕型栽培技術。該技術只是在播種時,用多?多唑拌種(早稻用量是藥∶種谷=1∶6,晚稻用量是藥∶種谷=1∶4~5),能把育秧播前的施肥、消毒、化控等多程序作業簡化為水稻多?多唑拌種一次性完成。是一種保證“秧好一半禾”的輕簡增產技術,該技術已在全縣農民中廣泛應用。
6. 水稻“三控”栽培技術
在水稻合理密植的前提下,通過控肥(控制總施氮量和基蘗肥施氮量)、控苗(控制無效分蘗和最高苗數)、控病蟲的“三控”技術,達到水稻抗病抗蟲、省肥省藥、增產增效。通過近年的試驗和應用,技術人員基本掌握了其要領和措施。它的推廣應用改變了以往農民施肥“一炮轟”的陳習,實現了“前氮后移”,滿足了水稻生理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并通過曬田控苗和防治病蟲害,大大地提高了水稻單產和效益,目前正在全縣推廣。
7.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根據水稻生育和高產規律,用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適宜的生育時期,用最適宜的投入量,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果。它是一種輕簡實用的數字化栽培技術,是21世紀我國水稻栽培技術的重大革新和發展方向。自2010年開始,該縣在早稻、晚稻、直播稻等水稻生產上進行了試驗,現已摸索出水稻各種生產技術指標和科學參數,分別制訂了“永豐縣早、晚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規范模式圖”,為大田推廣提供技術集成本土化、技術系統模式化、技術模式輕型化的高產栽培技術。由于該技術需要進行葉齡記載,準確推算,技術要求高,一般群眾難掌握,因此,目前它主要在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和糧食科技示范戶中應用。
8. 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植保技術是注重生態效益,發揮自然控制作用,強調各種防治措施間的相互協調和綜合防治的一種生態、環保、高效的病蟲防治技術。該縣采取優良抗病蟲害品種,大力推廣水稻科學栽培技術,提高其本身的抗病蟲能力;提倡耕漚冬閑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推行稻田養鴨、養魚治蟲等實用技術;結合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標準化糧田及扶貧資金建設等項目的開展,安裝殺蟲燈、性引誘劑等高效、安全措施來誘殺害蟲;積極推廣白僵菌、蘇云菌桿菌(Bt)、井岡霉素等現有高效的生物農藥等來降低病蟲害基數,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它一直是該縣水稻主要病蟲防治技術,全年應用面積在84萬畝以上。
9. 水稻用藥減量控害增產技術
該技術是貫徹“綠色植保”理念,探索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危害,采取最優農藥用藥組合,減少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殘留、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保護環境生態安全的水稻生產技術。該技術的要求是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減少農藥用量15%以上,但水稻病蟲危害損失率要控制在5%以內。近年通過試驗、示范和推廣,已有81.5萬畝水稻得到應用,每年可為農民直接減少生產成本733.5萬元。
10. 水稻防早衰技術
長期以來,水稻生長后期脫肥早衰現象一直制約著水稻單產的提高。因此,該縣大力推廣水稻防早衰技術,即在水稻生長后期(拔節孕穗至破口期或齊穗期)噴施葉面肥(如噴施寶、防早衰劑、磷酸二氫鉀等),以延長水稻功能葉和根系壽命,增加結實率和粒重。2012年全縣晚稻共投入補貼和項目資金15 983元,免費發放防早衰劑噴施寶120萬毫升和99%磷酸二氫鉀5878千克,有效防止水稻早衰面積近20萬畝。
以上技術是目前水稻生產中最輕簡、最科學、最有效的先進栽培技術,是支撐糧食均衡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科技力量。
二、永豐縣水稻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與推廣成效
水稻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秧苗、返青、分蘗、幼穗分化、抽穗、結實成熟等多個生育期,各個生育期需要不同的技術措施進行科學管理,才能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如何應用各種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形成適應本地環境條件下的水稻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并使之互相協調和銜接、達到促進水稻健壯生長和高產高效,是農技推廣人員不斷追求的目標。永豐縣通過多年試驗、示范、應用與推廣,形成了多套糧食均衡增產主要技術集成模式:一是運用水稻雙季拋秧技術,“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技術,多?多唑拌種壯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與藥劑減量防治技術,水稻防早衰技術等水稻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二是運用水稻機械插秧技術、多?多唑拌種壯秧技術,水稻“三控”栽培技術,藥劑減量防治技術,防早衰技術等水稻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三是運用水稻雙季拋秧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多?多唑拌種壯秧技術,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與藥劑減量防治技術,防早衰技術等水稻均衡增產技術集成模式。這幾套水稻栽培技術集成模式增產效果明顯,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技術可根據水稻不同的環境條件和生長情況做相應調整,以達到輕簡、高產和高效的目的。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5
關鍵詞: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問題;對策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但農藥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的同時,也帶來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巨大壓力。國家對這一問題也非常重視,特別是最近這幾年以來,包括毒豆芽、毒豇豆等重大農產品安全問題頻發,相關部門也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在2015年提出了農藥“零”增長的戰略目標,提倡科學用農藥、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在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安全,減少農藥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的意義
實施農藥“零”增長就是實施農藥減量控害。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以集約利用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為基礎,提高了糧食是產量,保障了糧食安全,但與此同時,農藥等投入品的濫用和亂用,也使農業生產陷入危險境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害蟲抗藥性增加、次要害蟲變為主要害蟲、農藥殘留超標、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生產發展后勁不足,從而對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消費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施農藥減量控害。
(一)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
目前,病蟲防治最主要的手段還是化學防治,但因防治不科學、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部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強化“管”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強化“產”的過程控制。“產”的過程控制,關鍵是要控制農殘,注重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實施農藥減量使用、科學使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是減少農藥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
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進入環境的農藥在環境各要素間遷移和轉化,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施用農藥除少部分作用于目標對象外,其余絕大部分進入到水體、土壤、空氣中,造成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等生態環境的污染。據研究,農田噴施農藥粉劑時,僅有10%農藥附在植物體上,噴施液體時,僅有20%附在植物體上,其余部分約有40%-60%降落在地面,約有5%-30%飄浮于空氣中。
同時農藥的使用會給生物鏈帶來嚴重的破壞,使用高毒農藥會使自然界中害蟲與其天敵之間平衡關系被打破,許多物種頻臨滅絕,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因此,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是減少農藥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
(三)實施農藥減量控害、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農藥的大量使用和不科學合理使用,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農藥的防治效果會逐漸下降。防治效果的降低,必然促使生產者增加農藥使用量和次數,這樣就造成農藥大量使用的惡性循環。同時,使農業生產缺乏發展后勁,因此,必須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強化農藥科學合理使用培訓和指導。從而確保農業生產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實現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的主要障礙
(一)農藥生產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藥企業產能過剩,資源分配不合理,生產技術水平落后,要實現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必須削減劇毒農藥、高毒農藥生產量,增加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生產量,許多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或關閉,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制約著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二)農藥經營的問題
我國農藥經營單位多而散,主體素質差,農民用藥主要由個體戶供應。據調查,全國共有農藥經營單位35萬多個,經營人員60多萬,90%農藥經營者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學歷,近八成的經營單位在3人以下。這樣的經營服務模式,難以做到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宣傳、服務和指導,同樣制約著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三)農業生產者的問題
據農業部調查,全國有2.5億左右農戶,從事農業生產人員3億多個,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80%以上是農民自己完成,六七成農民購買和使用農藥依靠經銷商的推薦。全國大田農藥年使用量35萬噸左右,商品量8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農田單位面積用農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農民安全使用農藥情況堪憂,農藥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浪費了30%以上,65%以上農戶噴施農藥沒有保護措施,因農藥使用不當造成危害的事故時有發生,30%多的農戶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農藥中毒。一家一戶生產模式和科學文化素養低下的農業生產主體是制約著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的實現重要因素。
(四)農藥管理的問題
農藥管理條例規定的七大經營主體名存實亡,目前實際上的農藥市場處于完全放開狀態。加之經營單位和個人良莠不齊,相當多的農藥經營人員“賣藥不懂藥,違法不知法”,不可能針對防治需要而供藥,更談不上對農民進行科學、安全用藥指導。農藥管理條例雖經修改,但一些條款仍不與時俱進,處理難度大,處罰力度不夠,監管力量薄弱。對濫施農藥和亂用農藥難以實施有效監管。也是實現農藥減量控害“零”增長目標的不利因素。
三、實現農藥“零”增長目標的主要策略
(一)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
科學合理布局,健全病蟲監測網絡,提升病蟲監測裝備水平,創新預報方式,提高測報隊伍素質,及時準確預報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危害情況,適時指導大面積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做到病蟲草鼠害防治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防止打保險藥、馬后炮和亂用藥,從而減少農藥的不必要浪費,有利于農藥減量控害。
(二)推進綠色防控,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重點推行燈誘、性誘、、食誘“四誘”措施,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集成綠色防控體系,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控制、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產品。大力抓好綠色防控產業化推廣和綠色防控培訓宣傳工作,使綠色防控措施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
(三)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病蟲綜合防控效率,降低農藥使用量
通過統防統治,防治適期、防治藥劑、施藥方法等防治技術應用到位率得到質的提升,防治效果得到了保證,避免了亂用藥錯用藥、配重方施重藥的情況出現,而且應用了新型植保機械,防治效率提高,減少了農藥的流失與浪費,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據調查測算:農民自備的常規手動噴霧器(工農16型)每天只能完成病蟲防治作業面積5~8畝;而使用的背負式機動噴霧器每天能防治30~40畝,大大提高了防治作業效率。
(四)推進科學用藥,提高農藥利用率
在充分掌握當地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危害種類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試驗示范,篩選一批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低毒低殘留農藥,引領和提高農藥應用技術水平。
在水稻、果樹、蔬菜等大宗作物上廣泛開展農藥減量控害試驗示范。采用植物免疫誘抗技術、噴霧助劑輔助技術等措施,減少農藥用量。
根據作物種類和生態區域開展新型植保機械試驗示范,重點推廣靜電噴霧器、風送式噴霧器、無人植保機等機械,全面提高農藥利用率。
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宣傳培訓與指導,重點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和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進行培訓,強化對農藥經銷人員的培訓指導,幫助其掌握科學用藥知識。提高科學用藥水平,提升農藥利用率。
結語: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安天下的產業。我國的農業同時也面臨著頻發的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就當前的科技進步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使用農藥進行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控農業有害生物最主要手段,尚無其他可靠的方法完全替代農藥。但農藥繼續大量使用,將會帶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巨大壓力,因此貫徹落實農藥“零”增長戰略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詹晶,葉靜.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TBT的環境倒逼效應分析――基于農藥使用量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4(06).
[2] 曹坳程,鄭傳臨,董豐收,鄒亞飛,王秋霞,李園,歐陽燦彬,顏冬冬,司玻郭美霞.減少農藥使用量策略與思考[J].農藥市場信息,2015(07).
[3] 李太平,蔡怡靜,聶文靜.農藥稅對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影響――基于山東省玉米種植的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03).
[4] 彭傳華,王利兵,張占英,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J].湖北植保,2015(04).
糧食浪費的危害范文6
[關鍵詞]訥河 災害類型 防御對策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農業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災害性天氣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
農業氣象災害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導致農業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影響訥河市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包括:干旱、冷凍災害、水災和冰雹。
一、災害類型
1.干旱
干旱是北方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是指由于長時間降水偏少,出現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農作物體內水分發生虧損,影響作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造成農業減產,人畜飲水困難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損失比洪澇更為嚴重,是農業穩定發展和生產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土壤干旱,是最主要的干旱形式,指長期無雨或少雨的情況下,又缺少灌溉條件,土壤中水分長期得不到補充,作物得不到正常的水分供應而遭受的危害。
2.冷凍災害
農業冷凍災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而凍害包括霜凍和寒潮。低溫冷害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生長期間溫度偏低、熱量不足延遲作物的生長速度或是作物發育關鍵期遇到一定強度的低溫,對作物發育產生障礙而使農作物減產的氣象災害。當出現冷害時,粒子不能完好成熟,質量下降,嚴重時可出現大幅減產甚至絕產。
霜凍是指農作物生育期間,因土壤和作物表面的溫度降低到某一程度(一般低于0℃)時,使農作物受害或死亡的現象。出現霜凍時經常伴有霜,但有時也可以不出現霜,霜凍著眼于作物的凍害現象,而霜則著眼于物理現象由于近些年訥河市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果蔬等作物因為有著較好的經濟效益,百姓逐漸認可,但受霜凍等的影響也在逐步加大。
3.水災
水災分為洪和澇兩種,洪是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淹沒農田、毀壞環境與各種設施等。澇是指水過多或過于集中或返漿水過多造成的積水成災。洪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年度變化十分明顯,是影響作物產量的氣象災害,而秋雨過多也會對農作物收割產生較大危害,2012年訥河市秋季雨量過大,使秋收比往年延后了半個多月。
4.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稱雹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它是一些小如綠豆、黃豆,大似栗子、雞蛋的冰粒尤其是北方的山區及丘陵地區,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房屋,人被砸傷、牲畜被砸死的情況也常常發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還大,會致人死亡、毀壞大片農田和樹木、摧毀建筑物和車輛等。具有強大的殺傷力,雹災是影響我市嚴重災害之一。
二、防御對策
1.干旱的防御防御干旱根本的途徑是種草種樹,改善生態環境,興修水利,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一方面要認識到水對植物生活的極端重要性,還要認識到我國季風氣候的特征就是降水分布的不均勻、經常性出現水災、旱災是必然的。大水漫灌既浪費寶貴的水資源,還會帶來不利影響。采用噴灌、滴灌、地下灌溉等先進方式,可節約大量水資源,效果也更好,不至于太多或太少。還可以采用覆蓋、免耕技術,選用抗旱力強的品種,改革種植制度等。在遇到有利天氣形勢時,還要進行人工增雨緩解旱情,充分發揮人工增雨的效用。
2.冷凍災害暫無大范圍較好的防御對策,只能加強霜凍災害預報,做好小范圍防范及事后補救
防御措施有:覆蓋防霜、灌水、熏煙驅霜和熱爐加熱法。萬一遭受霜凍,在太陽出來之前,澆水或噴清水洗霜,可減輕作物霜凍危害,已發生凍害的作物,應在晴天對受凍殘體進行清除;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作物受凍害后,體弱,抵抗力差,容易發生病蟲害,要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盡量減少因病蟲害造成的產量和經濟損失。
3.江河洪水的防御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防洪堤、救生高臺、水庫、河道清淤清障,以及城市內的排水渠道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我們做的整個防洪工作。如防洪準備、洪水預報、信息傳遞、淹沒區人員、物資撤離轉移、搶險隊伍、物資儲備、搶險救災,以及河道管理等。我們還要把汛期中防洪抗洪的一切工作準備好。發生洪水險情,要堅決執行上級領導的指令,進行果斷處理對有的地方上級險情一定要了解清楚,我們給領導匯報也要實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4.冰雹的防御
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冰雹的應急工作,氣象部門做好人工防雹作業準備并擇機進行作業。農作物遭受雹災后要及時進行災后補救。如小麥被雹砸后,不要割去殘株,只要進行科學管理,如中耕松土,追施肥料、及時澆水,都能獲得一定的產量。但是,小麥在揚花期后被砸斷的殘株,無恢復能力,就無搶救意義了。玉米遭雹災后,若經過田間管理能恢復生長的,則不要割除莖葉,有利于植株恢復生長。玉米田間缺苗嚴懲的地塊,可補種早熟作物,如綠豆。一般來說,禾本科作物抽穗前抗災能力較強,一般只要留有根茬(玉米留有穗節),均能恢復生長,并獲得一定產量,雙子葉作物卻相反,苗期抗雹災能力較弱,子葉砸斷后,一般不能復生或產量極低;而生育中、后期的抗災能力較強,只要及時采取綜合措施,均能挽回損失,達到災年不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