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1
關鍵詞:資產評估基本方法;對比;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7-0115-02
1 三種基本方法
1.1 概 念
1.1.1 成本法
也叫作重置成本法。是指在估測出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的前提下,進而對被評估資產已存在的各項貶值因素進行估測,同時將各項貶值因素在重置成本中扣除,最終得到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評估技術方法,其所得出的價值亦稱“積算價值”。成本法可以通過公式簡要概括為:資產的評估價值=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資產經濟性貶值。
1.1.2 市場法
是指以收集和利用公開市場上相同或類似的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為基礎,進而通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等手段來估測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所求取的價值亦稱比準價值。市場法是一種以替代原則為依據,通過采用比較和分析的總體思路及技術方法來估測資產價值的評估技術規程。這種方法可理解為:資產評估價值=若干修正后的參照物成交價格的算術平均值。
1.1.3 收益法
是指對被評估資產的客觀預期收益進行預測并折現,以此來估測資產價值的評估技術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預測估價對象的未來收益,進而利用合適的報酬率或者資本化率等等,將未來收益轉換為現行價值,該價值亦稱“收益現值”。簡單提煉為:資產的評估價值=資產在剩余收益年限內預期收益現值的總和。
1.2 三種基本方法之間的聯系
三種基本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分別有他們自己的具體的技術方法,不同的方法指導下的各種技術方法之間同樣存在交叉關系,這就說明者三種基本方法之間相通性和關聯性,他們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首先以成本法舉例,在估算其重置成本的過程中有很多技術方法可供選擇,如可以通過查詢現行市價來確定,也可以通過分析重建所需的資金成本及開發者合理收益取得,還可以利用類比估價的技術方法獲取。 其次,對于市場法,既可以直接利用可比實例的近期交易價格及可比實例某一基本特征來評定估測被評估資產的價值,也可以利用可比資產的成本市價率或價值比率作為參數來估測評估對象的價值。 最后從收益法的角度,其預期收益一方面可以通過該資產的成本及銷量等因素確定,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公開市場上的客觀收益來確定,折現率的數值也會受到市場條件的影響,與此同時,在它的預期收益很難確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尋找參照物,再通過參照物的相關數據指標來確定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
2 三種基本方法不同之處
2.1 基本前提的不同
2.1.1 運用成本法的前提條件
①估價對象實際上處于或被假定認為處于繼續使用的狀態;②估價對象的實體特征、內部結構和它的功能等一定要和假設的重置全新資產之間存在可比性; ③被評估資產必須是可以再生的或是可以復制的;④應當具備隨時可能用到的歷史資料;⑤被評估資產一定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具有貶值特性的資產。
2.1.2 運用市場法的前提條件
必須具有一個充分活躍的、成熟的公開市場;在公開市場上要存在與估價對象具有可比性的相似資產的交易活動;可以收集到可比的指標和技術參數。
2.1.3 運用收益法的前提條件
估價對象的預期收益能夠預測并且能用貨幣衡量;被評估資產主體因獲得預期收益而承擔的一系列風險能夠預測并且能通過貨幣衡量;估價對象的收益期限能夠被準確預測。
2.2 基本思路的不同
2.2.1 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即是重建或重置估價對象
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他在對某項資產進行投資決策時,其所能承受的價格不會超過他在購置或建造該項資產時的現行重置成本。該方法是從購買者的立場出發,以估價時點的價格為標準,來重新購建與估價對象具有相似功能及用途的全新資產,就所發生的全部費用來估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
2.2.2 市場法的基本思路是以替代原則為根據,通過對比和類 比的手段來判斷資產的價值
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他在對某項資產進行投資決策時,其所能接受的價格一定會低于公開市場上與該資產用途相同或類似的替代品的價格。
2.2.3 收益法的基本思路,則是采用資本化和折現的方法來判 斷以及估算資產的價值
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他在對某項資產進行投資決策時,其所能接受的投資額不會超過該資產在剩余收益年限能夠為其帶來的預期收益的總和。
2.3 經濟技術參數不同
成本法是運用重建或重置即重新取得資產的思路來分析、估算估價對象的價值,也就是在已經求得該資產的重置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扣除各項貶值項目來計算估價對象的價值。因此,運用成本法必須具備四個基本參數,即估價對象的重置成本、估價對象的實體性貶值、估價對象的功能性貶值以及估價對象的經濟性貶值。
由于市場法首先要獲取并充分利用公開市場上與估價對象類似的資產的成交價格信息,再以這些價格資料為基礎來進行差異的修正,最終預測與評估估價對象的價值,因此在市場法的運用過程中,主要涉及的技術參數指的是參照的成交價格以及各個可比因素的差異修正系數,如交易情況修正系數、期日修正系數、個別因素修正系數、容積率修正系數以及剩余使用年限修正系數等。
收益法是通過把估價對象的預期收益額利用折現率折現來評定估測其價值,因此它涉及的經濟技術參數主要有收益額、折現率及收益期限。
3 基本方法的選擇
為了更加合理并準確地決定資產評估價值,在選擇資產評估方法的時候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3.1 資產評估方法要與評估目的相適應
正確地使用資產評估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前提條件,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求評估人員能夠正確認識并深入理解資產評估特定的目的和評估方法之間的聯系。所謂的資產評估特定目的,一方面是資產評估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即是資產評估活動的起點,另一方面也是資產評估結果的最終用途,即是資產評估活動的歸宿點。評估特定目的實現需要合適的評估方法。資產評估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估價對象及其所面臨的市場條件等眾多因素起著約束和限定的作用,由此對資產評估的基本思路、各種具體技術方法的選擇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參數的搜集產生重大的影響。
3.2 資產評估方法要與評估對象相適應
估價對象的類型、特征、所處的使用狀態等眾多因素都會對評估方法的選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評估對象的存在形態不同、是否具有綜合獲利能力以及能否獨立存在,在評估時所選擇的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譬如,對于有大量參照物的資產,可以選擇市場法;對于處在經營中的資產,可以優先選擇收益法;而對于既無可比交易實例又無經營記錄的資產,則只能選用成本法進行評估。
3.3 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會受到可搜集數據和信息資料 的約束
每一種評估方法的運用都要以特定、充分的數據資料為依據,以此進行分析、處理及轉換,有著特定影響價格的因素,若沒有相應的數據資料,評估方法就會成為純粹的數學公式,因此對獲取信息資料的處理、分析和利用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資產評估的整個過程中,搜集資料的過程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可靠的資料的搜集保證著評估業務的質量以及評估方法的科學性。
3.4 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必須與資產評估價值類型相 適應
資產評估的價值類型決定了價格類型,評估方法作為實現資產評估特定目的的一種技術規程必須要與估價對象的價值類型相適應。價值類型與評估方法分別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論述著完全不同的問題。資產評估的價值類型說明的是“評估什么”,是對資產評估價值的本質性的限定,對評估方法的選擇具有有約束作用。而資產評估方法是解決“怎么評估”的問題,代表著對評估價值的量的規定,而且有替代性和多樣性,并服務于估價標準。因此明確價值類型的準確性、評估方法的科學性以及兩者是否匹配是資產評估價值科學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4 案例分析
以上是對三種基本方法的對比分析的概括,在此,通過具體實例進一步研究基本方法在實務中的應用。
4.1 評估對象基本情況
快潔賓館,共有200張床位,總建筑面積為6 000 m2,市場價格為3 500元/m2。剩余使用年限15年。據調查,當地同檔次賓館一般床價為每床每天120元,年平均空房率為25%,每年需支付的運營費用一般占年總收入的30%,資本化率為10%,房地產折現率為5%。評估該賓館在2014年6月1日的價格。
4.2 評估目的
本次評估目的是為房地產轉讓提供價值參考依據。
4.3 評估基準日
本次評估基準日是2014年6月1日。
4.4 確定評估方法
由于該賓館屬于商業房地產,其能夠產生預期收益并可以預測,收益年限也可預測,因此適用收益法評估。同時,當地市場上擁有大量可比實例及其交易活動,因此市場法也同樣適用。
由于C參照物的修正后價格數據異常,故不予考慮。而A參照物與B參照物的修正后價格比較相近,因此以兩者的算術平均值為最終評估值,即快潔賓館的單價為:(5 250.04+ 5 131.30)÷2=5 190.67(元/m2),總價值為5 190.67×6 000 = 3 114.40(萬元)
總之,在整個資產評估活動中,評估人員必須保證能夠充分掌握和理解三種基本方法各自的概念、特征、理論依據、應用前提、技術思路、優缺點以及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根據相應的價值類型、評估目的、評估假設以及所搜集到的數據資料,來做出真實的、合法的、客觀的、具有說服力的以及能滿易各方需求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 劉杰,曹秀娟.資產評估[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
[2] 柴強.房地產估價[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3).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2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收益法;凈現金流量
企業價值評估就是專業人員基于特定的目的,遵循相應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的價值、股東的權益價值進行測算、評估和判斷的過程。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的目的主要是衡量企業或者其內部的一些經營單位的市場價值,為投資人和企業的管理者做出決策提供相關依據。近些年,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一直是財務界的焦點,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收益法、比較法、期權法等。根據可持續增長理論的觀點,企業存在的最終目的不是過去的收益,也不是現在的資產價值,而是未來的獲利能力。企業只有未來持續獲利,才能一直經營下去,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產生效用,進而成為企業自身的價值。收益法就是以此為基礎的一種評估方法,目前在許多國家已被廣泛應用。
1.收益法的定義
收益法又被稱為收益現值法或還原法,是指對被評估對象在未來也就是在資產的剩余壽命時間內所能獲得的預期收益進行評估,將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現,以此來作為被評估對象的價值,從而確定企業價值。利用收益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必須基于一定的假設條件:第一,企業必須是持續經營的,即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應該能一直延續下去,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會進行清算;第二,企業在未來一定時間內的預期收益應該是正值,如果是負值則不能采用此種方法;第三,企業未來會計期間的現金流量是能夠衡量的。
2.收益法的基本公式
收益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收益資本化法,另一種是未來收益折現法。其中第一種方法是將被評估資產在未來某年的預期收益除以相應的資本化率或者乘以相應的收益乘數,轉化成價值的方法。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企業價值=未來某年的預期收益/資本化率
=未來某年的預期收益×收益乘數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收益資本化法只需要測算出企業未來某年的預期收益,收益乘數的大小也是通過市場的具體數據而確定的,這就要求資本市場必須足夠成熟,在我國現有的條件下,此種方法運用相對比較困難。第二種方法未來收益折現法,又稱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將預期收益除以相應的折現率折現得到現在的價值后然后進行累加,此種方法比較能夠真實準確的反映出企業未來的獲益能力,因此較為常用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為未來收益折現法。具體公式為:
3.收益法的具體應用
3.1對未來收益進行合理預測
預測企業的未來收益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通常包括生產、技術以及市場層面的。同時,要確定企業未來的經濟狀況還必須考慮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稅率等。在預測時要根據企業的經營現狀分析過去,預測未來。凈現金流量的計算不會因資產計價方法和折舊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凈現金流量需要考慮受益獲得的時間,因此更能反映出資產的使用為企業帶來的附加值。所以,用凈現金流量來評估企業的價值更能夠真實體現企業的受益能力和盈利能力,這樣既符合國際規定,又容易操作。故利用收益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一般都會采用凈現金流量來預測其未來收益。
3.2對收益期限進行合理預測
在預測收益期限時應重點考慮盈利能力較強的資產的收益期限,將此作為企業的收益期限,因為這類資產的盈利狀況一般與企業的生命周期比較一致。除此之外,在確定收益期時還要考慮企業固定資產的期限、主要產品的生命周期、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變動等。具體的確定方式可預測一項資產的收益期限,主要包括自然壽命、經濟壽命和法律壽命期限。在實際運用中,通常根據以上三個期限孰短來確定整體的收益期限。
3.3選擇合適的折現率
通常情況下,企業每年的預期收益都有所不同,折現率也會隨著銀行利率、經濟狀況、通貨膨脹率以及整體行業的狀況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企業現金流量應該與折現率相匹配。一般來說,現金流量穩定時,如果是永續現金流量,那其對應的折現率也應該是永續的折現率。雖然折現率大小可變,但最終都與永續折現率相同。運用變動的折現率來折現的話能夠更好地體現企業的資本結構變化情況以及風險的大小,更能夠合理地反映出企業的真實價值。
總之,收益法在應用上既需要相關評估機構和評估者在理論上不斷深入,又需要相關的評估人員加強這種方法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對未來收益、收益期限以及折現率的預測,進而提高我國對企業價值評估的科學性,加快我國企業價值評估行業的發展進程。(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
參考文獻:
[1]鄒磊,陳平.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收益法研究[J].企業導報.2012.(13).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3
關鍵詞:企業并購;企業價值評估;收益法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2-208-02
企業并購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通常一個完整的并購過程包括準備、談判和整合三個階段,在整個并購過程中會涉及一些列的財務問題,即第一階段,在企業戰略目標和并購標準的指導下,對候選目標企業進行并購可行性分析,其核心內容是確定并購企業的增值;財務是第二階段的核心,主要包括確定并購價格,支付方式及籌資方案等;第三階段,評價并購成功與否。這以上幾大財務問題的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企業估值、支付方式和籌資方案的選擇以及并購績效評價三部分。由此,企業價值評估在企業并購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我們要想并購就首先要做好企業價值的評估。
目前,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中收益法的應用比較多,在企業并購中也是這樣。當然,從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來看,收益法也是最適合的,所以說我們要掌握好資產評估收益法的運用,更好的為我們的企業并購中的企業價值評估服務。
一、企業價值評估的收益法簡介
收益法,又稱折現現金流法,是建立在美國經濟學家艾爾文•費雪(Irving Fisher)的“企業價值是企業所能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價值理論基石之上的一種評估方法。收益法是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
針對企業并購特定目的的資產評估的收益法,我們需要注意這幾方面的內容:(1)投資者在投資某個企業時所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該企業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成的現值;(2)能夠對企業未來收益進行合理預測;(3)能夠對與企業未來收益的風險程度相對應的收益率合理估算。
二、收益法的具體評估方法
(一)未來收益折現法
未來收益折現法通過估算被評估企業將來的預期經濟收益,并以一定的折現率折現得出其價值。
這種方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廣泛運用,通常需要對預測期間(從評估基準日到企業達到相對穩定經營狀況的這段期間)企業的發展計劃、盈利能力、財務狀況等進行詳細的分析。
未來收益折現法評估企業價值的一般公式為:
V = ∑nt=1at(1-r)t
式中:n――企業收益期限;
r――折現率或資本化率;
at――未來第t期的企業預期收益。
(二)收益資本化法
收益資本化法是將企業未來預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對穩定的收益,以資本化率轉換為企業價值的一種方法。通常適用與企業的經營進入穩定時期,即在可預計的時期內將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或變化,其收益達到穩定的水平。收益資本化法在企業價值評估實務中常用加權年金法的評估思路,其原理是:將預測得到的資產未來前m年的收益at(t=1,2,…,m)以對應的折現系數1/(1+r)t為權數加權平均得一數額a,則以a為年金收益,采用永續年金法計算收益現值V。評估公式為:
V =ar= ∑mi=11(1+r)tat∑mi=11(1+r)t÷r=∑mi=1at(1+r)t(P/A,r,m)÷r=∑mi=1at(1+r)tr(P/A,r,m)
式中(P/A,r,m),為年金現值系數。
三、收益法的三個參數的確定
(一)企業收益期的確定
一般認為在企業價值評估中應用收益法,收益期的確定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但從收益法的評估公式來看,不同的收益期會對評估值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對收益期的確定必須持慎重態度。在不同情況下的收益期確定方法如下:
1.永續法
如果企業經營比較正常,無特殊情況或充分證明得知企業在未來哪一年經營中斷,則在測算其收益時,收益期的確定可采用永續法,即收益期為無限期。
2.合同年限法
整體企業的經營期限可能會受到法律、合同等規定的限制。這種限制可能是對整體企業而言,也可能是對企業經營所必須得到某種單項資產而言。企業整體資產發生產權變動后,合同約定企業的經營期限時,應該以合同年限作為企業資產的收益期。
3.企業經濟壽命法
企業整體資產發生變動后沒有規定經營期限的,按其正常的經濟壽命測算。對企業而言,經濟壽命可以理解為,對收益主體來說,企業各項資產繼續以綜合體的形式經營能夠給其帶來最大收益。一旦不能滿足這個條件,收益主體就會考慮是否要轉讓其獲得收益的權利,或者將企業整體資產分割變賣,獲取更經濟的效果。企業經濟壽命往往指這樣一個時點,收益主體持有該收益資產在經濟上不再有利。
(二)預期收益的確定
1.會計利潤
會計利潤容易受到企業所采取的不同會計政策的影響,具有較大的調節空間,缺乏客觀性。會計利潤沒有考慮到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支出等因素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2.現金紅利
對股權投資者來說,特別是控股股東來說,他們所關心的不僅僅是現金紅利的收益,他們更關注的是企業的成長性等因素。
3.現金流量
包括企業所生產的全部現金流量(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和屬于股東權益的現金流量(權益自由現金流量)兩種口徑,與之相對應的價值分別為企業整體價值(包括付息債務價值)和股東全部權益價值。
(三)折現率或資本化率的確定
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根據所使用的預期收益口徑,確定應使用的資本化率或折現率的口徑。例如,企業未來產生的全部凈現金流量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相對應;流向股東的現金流量與權益資本成本相對應;如果預期收益考慮了通貨膨脹因素,那么資本化率/折現率也應當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實務操作中,經常存在用凈資產收益率來對凈利潤進行折現,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主要原因是凈資產是一個賬面價值的概念,而評估的是市場公允價值,兩者的口徑不一致。在評估實務中常用的是權益資本成本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計算方法。
1.權益資本成本
在實際操作中常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計算權益資本成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是以威廉•夏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在馬柯維茨資產組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的。該模型在計算權益資本成本中被廣泛運用。運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計算權益資本成本的具體公式如下:
Ke=rf+β×MRP+rc
其中:Ke :權益資本成本;
rf:目前的無風險利率;
β:權益的系統風險系數;
MRP:市場風險溢價;
rc:企業特定風險調整系數。
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通常,企業的融資方式包括股權資本和債權資本。加權平均資金成本指的是將企業股東的預期回報率和付息債權人的預期回報率按照企業資本結構中所有者權益和付息債務所占的比例加權平均計算的預期回報率。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WACC=ED+E×Ke+DD+E×(1-t)×Kd
其中: E:權益的市場價值;
D:債務的市場價值;
Ke:權益資本成本;
Kd:債務資本成本;
t:被評估企業的所得稅率。
四、總結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并購可以促成有限資源的更為合理的流動,并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從實際意義上講,通過并購可以實現快速業務擴張,或盡快進入某個具有吸引力的市場。實際上企業并購的動力就在于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快速整合資源,分散風險,提高盈利水平以及進入新的領域,以期在未來得到更高的市場地位或更高收益的能力。因此,一項成功的并購首先要做好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收益法是資產評估中的基本評估方法之一,在并購企業的企業價值評估的實務應用中,我們最常用的就是收益法。以企業并購為目的的企業價值的評估我們在評估時也要根據現實情況選擇最優的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麗英.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的價值評沽分析[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2).
[2]劉成華,陳強.企業并購中的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創新[J].商業時代, 2008,(23).
[3]王化成.高級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任登奎.自由現金流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時代金融,2007,(06).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4
品牌價值就是品牌資產的價值。這里,品牌資產是從資本化的品牌收益這一角度來定義的。
我國有研究者提出,品牌具有“內在價值”與“交易價值”,它們的關系類似于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的關系。據認為,品牌“內在價值”是在產權沒有發生變動的情況下,通過宏觀比較研究而量化的品牌價值,它是靠足夠數量的、卓有成效的智力和體力勞動在市場競爭中凝聚而成的。所謂宏觀比較研究是指在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企業、企業內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之間關系的框架內,對不同品牌進行的比較研究。所謂品牌“交易價值”則是為了進行產權交易而通過個別評估量化的價值,是建立在“內在價值”基礎上的,不過同時加進了供求關系、買賣雙方具體狀態等因素。同時,合理的“交易價值”應當是圍繞“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的,并且不能背離太遠。而品牌“內在價值”則由社會必要勞動耗費決定。
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用勞動價值論來界說品牌價值涵義及品牌價值評估的創新理論。這表明,在品牌價值研究方面是有廣泛空間的。不過,品牌內在價值與交易價值的相關界定及論證,卻不無可商榷之處。
首先,由于不同的品牌評估機構采用的評估標準不同,在對同一品牌進行價值評估時就必然產生很大差異。為使評估具有權威性,就必須統一評估標準,規范評估行為。但是,把遵循統一評估標準所做的品牌價值評估說成是對品牌的宏觀比較,是令人費解的。一般說來,宏觀是微觀個量的總和,而統一的品牌評估標準無論如何都不具有宏觀意義。從構成品牌的所謂“宏觀比較”體系的諸關系看,無一不屬于微觀關系。既然如此,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宏觀比較。
其實,品牌是典型的微觀個量現象,不是宏觀總量現象。規范統一的品牌評估體系一經建立并實行,任何評估機構就都必須遵循之。
再次,采用統一的評估體系認定的品牌價值不僅可以改善廠商的財務結構,而且是日后進行品牌交易的價格基礎:實際交易價格只能在此基礎上通過討價還價確定。因此,無論是否涉及產權交易,品牌價值都可以視為一項產權或財產的價值。
最后,如果品牌的內在價值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必須存在由競爭確定的品牌自身的一般生產條件和與之相應的社會效率標準以及社會效用標準。但是,品牌通常不能與品牌產品相分離。不僅如此,與品牌產品不同,品牌本身必須是互異的。這些情況阻礙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得以確定的機制――競爭的充分作用。沒有這種作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很難確定。事實上,同樣成功的品牌創意在勞動耗費與實際成本支出方面的差異常常大得出奇,而品牌價值與這種差異卻不存在任何平均耗費意義上的系統聯系。
另一方面,廠商為實施其品牌策略而針對品牌本身所發生的耗費都無一例外地被計入品牌產品的營銷成本中,這就更加排除了對品牌本身的勞動耗費進行競爭性評價的可能。
如前所述,品牌價值實際上是品牌資產的價值。而品牌資產則是從資本化的品牌收益的角度來定義的。因此,品牌價值的內涵不能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加以說明。
二、品牌的評估
目前,國際上較通行的品牌價值評估方法是英特品評估方法,其要點是根據廠商市場占有率、產品銷售量、利潤等實際資料,結合主觀判斷的品牌“力量”來評估品牌價值。它以品牌目前的獲利能力為基數,乘以品牌力因子得出品牌價值,計算公式可表示為:E=I?G。公式中的E為被評估品牌的價值,I為品牌給廠商帶來的年均利潤,G為品牌力因子,它是根據品牌的領先度、穩定度、市場特性等7個因素確定的品牌的獲利年限。英特品規定品牌的獲利年限為6―20年。
但是,流行的英特品方法實際上并不是關于品牌自身價值的評估方法,而是關于品牌預期總收益的評估方法(年均利潤乘以獲利年限所得到的只能是預期總收益)。如果將品牌預期總收益視為品牌自身的價值,會產生如下問題:
第一,品牌購買者無利可圖。假定品牌交易價格等于其價值即未經貼現的預期總收益,那么,在未來6―20年內,品牌購買者將不可能利用購得的品牌來獲取收益,即利潤。考慮到預期長達6―20年,若按品牌預期總收益進行品牌交易,則品牌購買者不僅無利可圖,而且要承擔極大的風險。因為預期是不確定的,超長時間(如20年)的預期更是不確定的。事實上,同一品牌的預期總收益的每年評估價值都是不同的,這至少意味著年均利潤是一個不斷修正的變量,這種情況與均值本身的性質是不相容的。因此,如果按品牌預期總收益進行品牌交易,將使品牌購買者面臨巨大的風險。
第二,虛增資產價值。出于競爭考慮,廠商的確可以將其品牌價值用于改善自身的財務結構以提高其實力地位。但是,品牌價值是待實現的預期收益,用這種含有風險的待實現預期收益改善財務結構,只有導致廠商資產價值的虛增。在廠商主要依靠外部融資的情況下,用含有這類虛增價值的資產進行融資擔保,將會增加金融風險,使資產泡沫化。
第三,品牌價值涵義多重化。由于按品牌預期收益購買品牌將使購買者無利可圖,為保證購買者能夠通過購買品牌而獲利,就不得不針對品牌交易來評估品牌價值,以確定交易價格(成交價格)。這樣一來,品牌價值的涵義就失去了統一性。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5
關鍵詞:收益法 改進 應用
一 收益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背景
2004年12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了《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稱《指導意見》),正式將“企業價值”和“企業價值評估”引入我國資產評估行業,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與國際價值評估行業全面接軌。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雖然目前我國國內市場的完善程度和市場參數的獲取,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即收益法的應用環境較國外略差,但并不是說就不可能采用國際通行的價值評估分析方法。
二、收益法的應用
(一)企業價值評估的基本方法
1、市場法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市場法, 是指將評估對象與參考企業、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比較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市場法能否被選擇和運用, 關鍵看是否具備以下前提條件: 一是有一個充分發育、活躍的資本市場。
2、成本法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成本法也稱資產基礎法, 是指在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的荃礎上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但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一般不能單獨采用加和法對企業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 還要應用收益法進行驗證。
3、收益法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收益法, 是指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收益法可分為未來收益折現法和收益資本化法。運用收益法進行評估需具備三個基本前提:一是能夠對被評估企業未來收益進行合理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衡量;二是能夠對與企業未來收益的風險程度相對應的收益率進行合理估算;三是被評估企業預期獲利期限可以預。
(二)收益法的核心思路
收益法是預測評估對象的未來收益并將其轉換為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基于這樣的評估思路:投資者現在想購買一個有一定收益期限的企業,即投資者在未來的收益期限內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凈收益,如果現在有一筆資金可以與這未來一定期限內的凈收益的現值之和等值,則這筆資金就是投資者要購買的企業的價值。從本質上說,收益法是建立在資金具有時間價值的觀念之上的,它以企業的預期收益能力為導向求取評估對象的價值。收益法在實際應用中是通過對未來收益額、收益期和折現率三個參數的預測來進行的,分為未來收益折現法和收益資本化法兩種方法,下面將分別對其進行研究。
1、收益法的三個參數及其預測
⑴未來收益額的預測
企業的收益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企業凈利潤和企業凈現金流量。 對于經營凈現金流量的預測,首先要對企業的歷史和現在有一個比較透徹的了解,通過對歷史會計報表的調整得到企業現在的凈現金流量,然后用現在的經營凈現金流量對未來的凈現金流量進行預測。股權自由現金流量=凈利潤+折舊-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追加額-債務本金償還+新發行債務
⑵收益期的預測
收益途徑的應用中,收益期限可分為有限期限和無限期限兩種情況。在企業價值評估實踐中,評估的價值前提都是企業的持續經營。因此,收益年期可以設定為無限年期,不考慮企業的終值。
⑶折現率的預測
主要有三種方法,具體分析如下:
①風險累加法:r=Rf+Rm
②WACC模型:折現率是市場對企業期望報酬率,也可以認為是企業的資本成本,資本成本就是企業的期望報酬率,可用企業的資本資產加權平均成本進行折現。
③CAPM模型:用方差來度量不可分散風險,將風險與收益聯系起來,期基本表達式如下:r=Rf+β(Rm-Rf)
2.收益法的應用
收益法的應用, 實際上就是對被評估企業整體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進行折現或本金化的過程。具體來說, 收益法應用于企業資產評估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年金資本化法或叫年金法, 其適用于生產經營活動穩定、市場變化不大, 因而每年收益大致相等的企業價值評估。其計算公式:
另一種是分段法。這種方法是在充分調查和了解被評估企業內部經營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 預測企業未來若干年收益, 并假定從前若干年最后一年開始, 以后各年將保持固定收益。計算公式為:
三、收益法的未來展望
(一) 收益法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仍以成本加和法為主,收益法為輔。收益法應用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即收益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有缺陷和不足。
首先,收益法的參數值的預測難度較大。收益額折現率的預測難度較大,受較強的主管判斷和未來收益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其次,預測本身也有自身的弱點。企業預期未來收益額的預測,要本著從企業的經營現狀出發,分析以往和現在的業績,去推導未來。它的確定必須是在考慮資產的最佳與合理使用的基礎上,通過對未來市場的發展前景及各種因素對企業未來收益額的影響進行分析,模擬出企業在未來若干時期的經營成果。而這些預測復雜而且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再次,收益法的應用要求評估人員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得具備多種數理統計分析技術和能力。否則就會產生較大的盲目性和評估風險,缺乏科學依據。
(二)期望收益法
實際工作中常常是假定企業以后每年取得的收益不變或者按照一個固定的比率增長。以上方法對企業未來年度收益的預測都是只考慮單一的數值, 這個數值是在各種可能取得的收益當中最大可能取得的收益, 也就是概率最大的收益。
傳統收益法確定企業預期收益沒有考慮各種可能的收益及相應概率的綜合影響, 這樣確定的企業預期收益折現后的評估值不反映公允價值, 不完全符合企業價值評估的目的。與此相適應, 我們為產權轉讓和交易提供參考的評估值也應該是一種公允價值。但是, 按照上述收益法預測的收益折現得出的評估值, 并不是一種公允價值。
為彌補傳統收益法用最可能的收益折現評估企業價值的缺陷, 筆者主張采用期望收益法,即在預測企業未來收益時, 應考慮到每一種可能的收益及其發生的概率,加權平均, 以求得的期望收益作為企業預期收益, 將其折現后的和作為企業價值的評估值。采用期望收益法更能準確地評估企業的價值, 為交易雙方提供一個正確的交易參照價。
盡管收益法存在缺陷,但我們不能否定它在企業價值評估中日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改進缺陷借鑒國外收益法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加強對收益法預測技術的研究,提高評估人員的專業技能等,從而加快收益法在我國的應用。
參考文獻
預期收益評估方法范文6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交易是市場經濟的核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股權交易活動日益頻繁,企業價值評估成為市場交易雙方關心的問題。評估方法是企業價值評估的手段和工具,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是三種基本方法。
一、市場法
市場法以價格形成的替代原理為基礎,選擇近期市場上相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通過直接比較或者類比分析進行價值評估。市場法的原理決定了它的使用前提:一是必須要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才能找到參照物。二是參照物及被評估資產相關的指標、參數、價格等能夠計量并且可以搜集到。市場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通常用可比企業基本財務比率乘以目標企業相關指標作為評估值。常用的基本財務比率有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
(一)市盈率模型
目標企業每股價值等于參照企業平均市盈率乘以目標企業每股收益。市盈率模型的優點是計算簡單,數據獲取容易;該指標涵蓋了收入、增長率、股利支付率等因素,綜合性較高;缺點是不適用于收益為負的企業價值評估。
(二)市凈率模型
股權價值等于參照企業平均市凈率乘以目標企業凈資產。市凈率模型的優點是當收益為負,市盈率模型無法使用時,可以使用市凈率模型,因為絕大部分企業市凈率很少為負數。缺點是市凈率指標容易受到會計政策的影響;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價值與凈資產沒有太大關系,選擇該指標不能很好反映企業價值。
(三)市銷率模型
目標企業股權價值等于參照企業平均市銷率乘以目標企業銷售收入。市銷率模型的優點是不會出現負值,比市盈率、市凈率模型有更廣泛的適用性。缺點是該指標不能反映企業成本,而成本是影響企業價值的重要因素。
二、成本法
成本法的原理是從買方的角度估算重新購置與被評估資產相似或相同的全新資產所支付的費用。使用成本法時,首先要根據現有市場條件估算重新購置相同資產所需要的全部費用,然后減除各種貶值,包括物理損耗引起的實體性貶值,技術進步帶來的功能性貶值,外部環境變化產生的經濟性貶值。用公式表示為:
成本法在企業價值評估運用中以企業資產負債表歷史成本為基礎,分別計算企業各單項資產的重置成本,減去對應的各種貶值得到各個單項資產的重估價值。企業各單項資產的重估價值減去負債后的余額即是企業價值。成本法的優點是估算數據有據可查,適用范圍廣,只要企業有實物資產就可以進行客觀可靠的估算。同時其缺點也很明顯,成本法將企業資產割裂開來,忽略了資產間的協同效應,也沒有考慮無形資產對于企業價值的影響,其評估結果反映了企業各資產在基準日的現時價值,卻沒有反映出企業未來發展的潛能。
三、收益法
理性的投資者在購買資產時,所支付的成本不會超過購買資產未來產生的收益。收益法通過預測資產預期收益,采用貼現的手段進行價值評估,其基本公式為:
從基本公式上看,使用收益法進行評估時,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預期收益能夠合理預測并用貨幣單位度量;折現率即投資者為取得預期收益承擔的風險報酬率也要能用確切數據衡量;能夠預測出產生收益的年限。
收益法通常比成本法和市場法更適用于企業價值評估。首先它幾乎反應了企業運營資本的整個收益情況,能夠全面的評估企業價值;其次它考慮了時間的價值,將未來產生的現金流量折現到評估基準日,折現率反映投資該項資產獲得預期經濟收益的風險回報率;
收益法同時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測算過程比較困難。首先,各期現金流的預測可以采用各種合理方法;其次,折現率的確定也比較困難,陳蕾,劉旭(2012)研究發現:如果折現率成本低估50%,企業價值就會高估100%;如果折現率高估50%,企業價值僅僅會低估30%。參數選擇稍有不慎,評估價值評估結果將相差萬別。
四、上市公司資產評估情況基本分析
根據上市公司在巨潮資訊網(cninfo.com.cn)披露的資產評估公告,本文按照2015年公告時間均勻選取了常發股份、亨通光電、萬訊自控、粵宏遠A、菲達環保、京山輕機、合力泰、日發精機、內蒙華電、新華百貨、銅陵有色、海寧皮城、江蘇國泰、南通科技、中航資本、蘇州高新、惠天熱電、雅致股份、渝開發、利歐股份、中國中鋁、金牛化工、隆平高科、紫金礦業、涪陵電力、京新藥業、首鋼股份、溢多利、馳宏鋅鍺、富春環保、順鑫農業、海能達、誠志股份、碳烯新材、神農大豐、中安消、柳化股份、中科英華、山東黃金、海航投資40家發生資產評估業務的上市公司,并對其資產評估報告中的目的、對象、價值類型、評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比較。
評估目的分布
(一)從評估目的分布圖來看,上市公司進行資產評估的目的涉及到股權收購(占比45%)、股權轉讓(占比23%)、資產重組(占比15%)、部分資產處置(占比12%)、其他(包括減值測試、增值擴股等,占比5%)。其中,股權收購與股權轉讓是資產評估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要發展壯大,增強自身實力,通過股權收購進行資本擴張是快捷有效的途徑。其次,上市公司進行資產評估是為了在資產重組或處置部分資產的過程中,更好的了解相關資產價值。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障礙,需要及時的調整內部結構以適應經濟發展,資產重組、處置閑置資產能夠使得企業的資源重新得到合理分配調整。此外,還有以資產減值損失測試、增資擴股等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業務,這些業務在上市公司中發生的最少。綜上,上市公司進行資產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對交易的股權進行估值。 評估方法(二)從評估方法柱形圖上看,上市公司資產評估業務中,對于三種基本方法的運用,更側重于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使用相對較少。對于部分資產的評估,由于涉及到的資產往往是單一的、相對獨立,無法與其他資產發揮協同效益創造出更大價值,評估相對簡單,結合評估目的和評估對象的實際情況,這些單項資產更多采用的是成本法和市場法,幾乎不采用收益法。對于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評估,這類業務往往涉及公司兼并收購,待評估的企業未來預期收益可以合理預測,與之相對應的風險收益率也能夠合理估算,故采用收益法;被兼并收購的企業會計憑證健全,成本相關的信息資料比較容易獲得,故采用成本法。
在40家上市公司評估案例中,62.5%的評估報告采用兩種方法,剩下37.5%的報告只采用了單一方法。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評估報告更偏向于采用兩種評估方法作為比較,結合評估目的、對象范圍和實際情況最終確定某一種評估方法的結果得出評估結論。部分資產的評估相對簡單,報告更偏向于采用單一方法直接得出結論,比如對礦產資源的評估,一是市場上罕有此類交易的數據,故不適用市場法,二是其未來收益難以從企業經營中剝離,難以預測未來風險,故不適用收益法,因此直接采用成本法經行評估。
五、結論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評估的目的主要是進行企業價值評估以確定標的企業的股東權益價值,成本法和收益法是評估中常用的兩種方法,較少使用市場法。這是因為市場法需要在市場上找到類似的交易案例,然而我國市場上的交易案例相對較少,缺乏統一的數據平臺,獲取交易案例的成本較高。更重要的是,很難找到與待評估企業相類似的可比企業,兩者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無法消除。
從理論上講,收益法具有成熟的模型和理論基礎,更適用于企業價值評估,但是在評估中收益法又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尤其是對于未來收益的預測以及相關參數的選擇上,這些都限制了收益法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故在實際企業價值評估中,評估師們偏向選擇成本法。但是從以下方面來看,收益法具有成本法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是企業價值評估的對象是企業的整體資產,整體資產的價值并不是單項資產的簡單相加,應當注意到各項資產之間協同效應產生的價值,資產不同的組合方式會產生不同效率。成本法在估值時沒有將資產之間的協同效應考慮進去,是其缺陷之一。二是企業中的無形資產,如商譽、商標、口碑等,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效益,在評估時應當考慮在內。收益法可以很好的衡量這些資產帶來的企業價值,而成本法則無能為力。(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德功.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2]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3] 安慧.上市公司資產評估方法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5(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