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寶寶急疹的護理方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寶寶急疹的護理方法范文1
幼兒急疹的癥狀
幼兒急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尤以春、秋兩季較為普遍。常見于出生6個月至2歲以內的寶寶。幼兒急疹往往是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次生病,所以爸爸媽媽難免驚慌失措。事實上,幼兒急疹雖然是傳染性的疾病,但卻很安全,病愈后寶寶可獲得永久的免疫力,以后不會再復發。
寶寶感染幼兒急疹后,經過一段潛伏期,便會突然發高燒,溫度可達39℃~40℃,起病兇猛,來勢洶洶。高熱早期,有的寶寶可能伴有驚厥,出現輕微流涕、咳嗽、眼瞼浮腫和眼結膜炎。發熱期間,寶寶食欲較差,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輕度腹瀉或便秘等癥狀,還有咽部輕度充血,枕部、頸部及耳后淋巴結腫大。一般3~4天后會突然自行退燒,然后全身出粉紅色的斑丘疹,面部和四肢疹子較少或無疹,伴隨發燒出現的癥狀如厭食、惡心、嘔吐、腹瀉等也隨著燒退疹出逐漸消失,1~2天后皮疹會消退,并且不留疤痕、不脫皮。
幼兒急疹的護理
寶寶得了幼兒急疹后,爸爸媽媽不要慌張,因為目前還沒有什么藥對幼兒急疹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大部分得幼兒急疹的寶寶病情都比較輕,很少合并其他感染或其他疾病,所以爸爸媽媽只要細心照料,做好恰當的護理就夠了。
1 幼兒急疹一般會連續發熱三四天,等發熱退后才會出皮疹。很多爸爸媽媽往往在寶寶發燒的幾天里,帶著寶寶天天跑醫院,這樣是不可取的。如果已經明確診斷,只要按照醫囑在家護理,三四天后寶寶就會慢慢好起來。
2 在寶寶發熱期間,應多給寶寶飲水,以溫開水為佳,不要喝甜水。因為寶寶發熱時食欲欠佳,甜水會進一步影響寶寶的食欲,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在飲食上以清淡為主,給寶寶吃易消化并且有營養的食物。
3 患病期間寶寶體虛,應特別注意避風寒。寶寶發熱出汗時,可用溫熱的濕毛巾或柔軟的干毛巾給寶寶擦拭,這樣既可散熱又很舒適。
4 寶寶高燒時,要采用物理降溫法。比如給寶寶貼退熱貼,或者用溫水擦澡。當寶寶體溫超過38.5℃時,應及時給寶寶服用退熱藥,防止寶寶因高熱引起抽風。服用退熱藥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慎用含雙氯滅痛、撲熱息痛類鎮痛解熱劑和抗生素。可適當應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板藍根沖劑、清解合劑或抗病毒口服液等。發生驚厥時,可給寶寶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如果寶寶有腹瀉,可予止瀉及助消化的藥物。
幼兒急疹的預防
幼兒急疹沒有什么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但爸爸媽媽可以注意寶寶的飲食,精心照料,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對寶寶也是有好處的。
寶寶急疹的護理方法范文2
診斷病情有方法
發熱時常伴隨一種或幾種癥狀,有助于推斷發熱的原因和對疾病的診斷。從寶寶全身情況的變化,可以對病情的輕重程度有初步的估計,你不至于一籌莫展。
•呼吸道癥狀: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部發紅、聲音嘶啞、呼吸加快等
發熱元兇:最有可能是感冒。重癥感冒是先發熱,后有流涕、咳嗽等癥狀。
•腸道癥狀:腹瀉、腹痛、嘔吐
發熱元兇:消化不良、腸炎。腸炎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腸炎,后者最重的是輪狀病毒腸炎,多發生于6個月~2歲嬰幼兒,癥狀為發熱、咽紅、嘔吐及腹瀉水樣便,量多、次數多,容易造成脫水及酸中毒。
•神經系統癥狀:精神狀態意識改變,頻繁驚跳、嗜睡、煩躁(親人抱時也會哭鬧)、頭痛(自己用手打頭)、噴射狀嘔吐等
發熱元兇:病毒性腦炎、腦膜炎、流腦
•泌尿系統癥狀:有尿頻、尿急、尿痛(排尿時哭鬧)、排尿困難(排尿費勁),寶寶同時會伴有消化道癥狀,腹瀉、嘔吐
發熱元兇:尿路感染、腎盂腎炎等
•出疹性傳染病的早期癥狀:發熱及呼吸道癥狀。出疹以前很難判斷,大多在發熱1~3天出疹。疹出后,才可明確診斷
發熱元兇:常見的有幼兒急疹和水痘
寶貝發熱居家護理
1.呼吸道感染
不必急于退熱處理,體溫升高是人體的自然防御反應。如果寶寶體溫持續增高,你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溫。如果物理降溫效果不佳,再選用適當的藥物降溫。
2.細菌性腸炎
冬季逢元旦、春節等節日,不少寶寶往往因為亂吃東西,不注意飲食衛生而導致腸炎。
這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學藥物進行降溫,以免出現高熱驚厥。
發熱期,寶寶的飲食要注意“清淡稀食”,如吃濃米湯、藕粉、豆漿、淡果汁等較合適。大便次數多時,多讓寶寶喝些淡鹽開水;大便次數減少后,給寶寶吃無渣少油的爛面片、稀飯、爛掛面、蛋花湯、菜水、西紅柿湯等;腹瀉停止后,寶寶可以吃些魚片、碎嫩瘦肉、菜泥等食物。
3.尿路感染
盡快將寶寶送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學藥物進行降溫。
寶寶如果出現急性感染癥狀時,應臥床休息,多喝水,勤排尿,以減少細菌在膀胱內貯留的時間,有利于控制感染。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能放松對寶寶的衛生要求。女孩多注意外的清潔,每天清洗一次;男孩則要注意清洗包皮內垢物。
小貼士:家庭實用物理降溫法
•頭部濕冷敷:將濕毛巾敷于發熱寶寶的前額,2~3分鐘換1次。
•冰枕:把冰塊搗碎,與水一起裝入冰袋(或熱水袋)內,排出空氣后,擰緊袋口,放在發熱
寶寶的枕頸部。
•溫水浴:讓發熱寶寶在30℃左右的溫水中沐浴20~30分鐘。
寶寶急疹的護理方法范文3
1最常見的病――感冒
感冒是孩子最容易得的一種病,一般嬰幼兒每年平均感冒4 ~ 5 次。
典型表現:發熱、咳嗽、流涕、咽痛等,不同年齡段又各有特點:小嬰兒表現為輕微發熱或不發熱,但會因鼻塞癥狀較突出而出現哭鬧不安、張口呼吸、吸吮困難、拒奶,有時還伴有嘔吐及腹瀉;嬰幼兒表現為局部癥狀不明顯而全身癥狀重,如突然高熱39.5℃~40℃,持續1 ~ 2 天,有的孩子還可能發生高熱驚厥;大孩子一般癥狀較輕,有鼻塞、流涕、咳嗽或咽痛等癥狀,多不發熱或低熱,有的孩子還會出現腹痛,這可能與腸蠕動增強導致腸痙攣,或腸系膜淋巴結炎等有關。
選擇科室:小兒內科
醫生的建議: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病原體主要侵犯鼻、咽、扁桃體及喉部而引起炎癥。
孩子感冒時不能隨便用藥,尤其是小嬰兒,要先區分病因,看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再針對病因用藥。如果孩子感冒合并發燒,不要急著退燒,只有體溫超過38.5℃時才需要使用退燒藥物。因為適當的發燒對人體是有利的, 它可以幫助人體消滅體內的細菌或病毒。但當孩子體溫持續不退時,要到醫院查明病因。
2最讓人心急的病――腹瀉
孩子患腹瀉病,通常癥狀要持續一周左右,令家長們又是心急又是心疼。
典型表現:大便性狀改變(比如出現蛋花湯樣稀水大便),大便次數增多(比平時次數明顯增多),嚴重時甚至出現皮膚干燥、尿少、眼淚少等脫水癥狀。
選擇科室:小兒內科
醫生的建議: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感染性腹瀉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而非感染性腹瀉則是由飲食不當(如喂養方法不當、食物不適宜或突然改變、食物量過多或過少)、食物過敏及腹部受涼等因素引起。
孩子出現腹瀉時,首先要查明原因。可進行大便化驗,如果孩子同時伴有發燒癥狀,還應該檢查血常規。嬰幼兒最常見的腹瀉為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表現為急性起病,大便次數多、量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秋季腹瀉容易發生脫水,治療主要是合理補液,孩子腹瀉期間,家長要給孩子喝一些糖鹽水,吃易消化的食物。
腹瀉用藥要根據癥狀決定。比如,細菌感染性腹瀉通常伴有發熱,大便化驗發現有白細胞及紅細胞,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而非感染性腹瀉則要調控飲食,適當減少奶量,以米粥等清淡食物為主。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助消化藥物及腸道微生態藥物(如媽咪愛),以利于恢復。
你知道嗎?
有時候,并不是止住腹瀉就萬事大吉了,比如孩子拉痢疾時,腸道里存在大量細菌,腹瀉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如果過早使用強力止瀉藥,毒素排不出,反而對孩子的身體有害。
3最容易復發的病――濕疹
寶寶臉上長了濕疹,抹上治療濕疹的藥膏,小疙瘩很快就消退了。可沒過多久,小疙瘩又出現了。反反復復,令媽媽們煩惱不已。
典型表現:濕疹主要表現為針頭大小的紅色小疙瘩,對稱性分布,表面可以起皮,嚴重時會流水、糜爛。其中額頭、下巴和臉蛋為濕疹的最好發部位,嚴重時累及頭皮、軀干及四肢。大多數寶寶會有非常明顯的瘙癢感,寶寶因而哭鬧、煩躁,甚至影響睡眠。
選擇科室:小兒皮膚科
醫生的建議: 僅有小紅疙瘩時,可以外用副作用相對較小的激素類藥膏,如:1% 氫化可的松、尤卓爾或艾洛松等,但要“見好就收”,病情好轉就及時停用,以免出現副作用。流水、糜爛時,要用3% 硼酸水冷敷,每天3 次,每次20 ~ 30 分鐘,冷敷可以很快減輕皮膚的水腫和滲出。
大多數患濕疹的寶寶皮膚非常干燥,干燥會加重瘙癢感,引起搔抓,搔抓又會使濕疹加重,導致皮膚更癢,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所以保持皮膚濕潤對控制病情非常重要。在病情緩解期,每天堅持給寶寶擦不含香料和色素的潤膚品,可以滋潤皮膚,降低皮膚敏感性及減輕皮膚瘙癢,減少濕疹的復發概率。夏季潮濕,可以選擇潤膚露;冬季干燥,可以選擇潤膚霜。熱也會增加瘙癢感,所以不要讓寶寶過熱,衣服要穿得適當。
你想到了嗎?
濕疹反復發作,可能與過敏有關。尤其是3 歲以下的嬰幼兒反復出現濕疹,很可能是食物過敏所致。過敏的食物以雞蛋清、牛奶最為常見,其次是小麥、魚、黃豆和花生等。寶寶或哺乳期的母親不吃這些過敏食物,濕疹會明顯減輕甚至痊愈。但雞蛋、牛奶是寶寶最基本的蛋白質來源,所以不能草率禁食。如果懷疑寶寶有食物過敏,可以帶他上醫院檢查過敏原,明確過敏食物后,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膳食,以免引起營養不良。
4最有驚無險的病――嬰幼兒急疹
一直很健康的寶寶突然發起高燒來,真是嚇著了爸爸媽媽。過了幾天,燒退下來了,身上出現一片片的小紅點,這才放下心來―原來是嬰幼兒急疹!
典型表現:突然出現高熱,體溫高達39.5℃甚至40℃以上,持續3 ~ 7 天。在體溫消退的同時,全身出現略帶桃紅色的斑疹或略高于皮面的丘疹,受觸壓會褪色。紅疹主要密集于軀干部位,面部和四肢也會有稀疏的分布,皮疹持續幾個小時~ 2 天消退。
選擇科室:小兒內科
醫生的建議:嬰幼兒急疹是一種自愈性疾病,過一星期左右寶寶就會自行康復。但是由于患病時體溫很高,讓父母非常擔心。尤其是在體溫驟然升高時,大約有10% ~ 15% 的寶寶會出現高熱驚厥,持續2 ~ 3 分鐘,令父母驚恐不已。
嬰幼兒急疹的護理很重要。要讓寶寶多喝水,以補足水分。體溫過高時,可以服用退熱藥或采取其他的降溫措施。一般來說,發病期間雖然寶寶體溫很高,但精神狀態還是比較好的。如果發現寶寶精神不振,或者突發高熱驚厥,應盡快送醫院觀察。
嬰幼兒急疹是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常常在春、秋季節形成小規模的流行,最易侵犯6 個月~ 2 歲的寶寶。所以,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疾病發生,此外,在流行期間要盡量少帶寶寶到公共場所,以防被傳染。
5最容易發現的病――鵝口瘡
寶寶患鵝口瘡時,即使不喝奶,口腔里、舌面上也有一層白白的東西,很容易發現。
典型癥狀: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剛開始呈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
選擇科室:小兒內科
醫生的建議: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在新生兒期發病率高,尤其多見于營養不良、體質弱、慢性腹瀉、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寶寶。感染多來源于產道或不干凈的奶具,但正常新生兒也可發生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是條件致病菌,機體免疫力正常時不會發病,當免疫力低下時才會發病。鵝口瘡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少數嚴重者全部口腔黏膜都被斑膜覆蓋,甚至可累及咽部、食管、腸道、喉、氣管、肺等,寶寶因此會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癥狀。
防治鵝口瘡,可用以下方法:1.母乳喂養前,先用溫開水清洗,必要時喂奶前后用2% 的碳酸氫鈉涂抹。2.寶寶的食具、奶瓶要保持清潔、干爽,定期消毒。3.經常用溫鹽水或2% 蘇打水給寶寶清洗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長和繁殖。4.發病后,可用消毒棉簽沾2%碳酸氫鈉水清洗患處,每天3 ~ 5次。同時給寶寶口服維生素C 和復合維生素B,病情嚴重時可局部涂抹10 ~ 20 萬單位/ 毫升制霉菌素,每天2 ~ 3 次。
你知道怎么區分鵝口瘡和奶塊嗎?
鵝口瘡雖然形似奶塊,但與奶塊不同:奶塊很容易就能擦掉,但鵝口瘡則不容易擦掉。如果強行剝落,局部黏膜會潮紅、粗糙,還可能溢血,而且會迅速再生。
6最容易被忽略的病――尿路感染
小寶寶患尿路感染時,往往不像成人那樣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癥狀,而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全身病變等癥狀,很容易被家長忽略。
典型表現:尿急,尿頻,尿痛,但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尿布更換的次數增多,而每次排尿量卻不多;會發現有尿布疹或有臭味等,都可能是尿路感染的特征。
選擇科室:小兒內科
醫生的建議:嬰兒發生泌尿系感染的概率并不低,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8.5%,2 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尤其高,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3 ~ 4 倍。
小寶寶不會表達,尿路感染的癥狀又不像別的病那么明顯,所以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寶寶年齡越小,越容易發病,所以,尿常規檢查非常重要。不僅是發現寶寶尿頻或尿液顏色改變時要查尿常規,有時候寶寶發燒也應該驗尿。
寶寶患了尿路感染后,不要給他亂用藥,要讓寶寶多喝水,必要時可以做尿細菌培養,以便選擇不耐藥的、副作用最小的抗生素。
7最容易被誤解的病――尿布皮炎
寶寶又紅屁股了,這種病醫生稱之尿布皮炎,所以,家長一般都認為是尿布惹的禍。其實,雖然尿布要承擔主要責任,但并非全部責任。
典型表現:輕者表現為尿布區(臀部、外陰、小腹、大腿根等尿布覆蓋區)皮膚粗糙、發紅。重者可以起皮,出現小紅疙瘩。更嚴重的甚至出現皮膚破潰和糜爛。
選擇科室:小兒皮膚科
醫生的建議:尿布皮炎的發病與尿布區皮膚悶熱、潮濕和摩擦刺激有關。尿布過硬、過厚、沒洗干凈,或使用了不合格的紙尿褲等,都會刺激寶寶的小屁股,導致皮膚出現炎癥反應,引起尿布皮炎。
但是尿布皮炎不全是尿布本身惹的禍,沒有及時給寶寶更換尿布或寶寶腹瀉等,也是尿布皮炎常見的病因。因為尿布更換不及時,會使尿布中陳舊的尿液分解產生氨,氨使皮膚酸堿度發生改變,從而刺激皮膚出現炎癥反應。而且,尿布不及時更換,會使寶寶的小屁股悶熱、潮濕,從而導致細菌和真菌感染,誘發或加重尿布皮炎。寶寶腹瀉時,大便的酸堿度也會發生改變,從而刺激寶寶的小屁股,引起尿布皮炎。
避免尿布皮炎,關鍵在于保持小屁股的清潔和干燥。首先要為寶寶選擇柔軟、清潔、透氣的尿布或質量合格的紙尿褲。其次,尿布一定要及時更換。2 ~ 4 小時更換一次尿布,夏季或寶寶腹瀉時應增加換尿布次數。大便后( 尤其是寶寶腹瀉時)不能光用手紙擦, 一定要用溫水清洗, 清洗后別忘了給小屁股涂抹一些護臀霜,以保護皮膚。如果發現小屁股發紅了,清洗后可以外用5% 鞣酸軟膏(注意:抹藥時一定要用洗干凈的手揉一揉,幫助藥物吸收),每日3 ~ 4 次,一般7 ~ 10 天就會明顯好轉。如果不見好轉,要及時看醫生。
8最早出現的眼病――鼻淚管堵塞、淚囊炎
剛出生的寶寶通常是沒有眼淚的,如果你的小寶寶一出生就眼淚汪汪的,那很可能是鼻淚管堵塞了。
典型表現:愛流淚,眼睛有分泌物,嚴重時,壓迫淚囊區皮膚,能看到膿性分泌物從淚小點溢出。
選擇科室:小兒眼科、眼專科醫院
醫生的建議:人的淚道由淚小點、淚小管和淚囊組成, 鼻淚管堵塞多數是由于鼻淚管在鼻腔下端出口的先天性膜組織沒有破裂,或因上皮碎屑堵塞管道(特別是近鼻腔的下部)所引起,少數可能是鼻骨狹窄或鼻部畸形所造成。胎兒時期,鼻淚管下端有一層薄膜,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時,鼻淚管膜組織是完整無缺的,在淚腺開始分泌之前(約出生后3 周)就會破裂。如果這一薄膜沒有破裂,那么,在淚腺開始分泌之后,淚液就會潴留在淚囊內,淚液長期被堵塞于管道內,刺激管道腔黏膜并引起細菌感染,就會引起淚囊炎。
在治療上,一般先局部滴抗生素眼液,最好能在醫院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滴藥前,先將淚囊囊腔內的分泌物全部擠出,再在眼內滴抗生素眼液。眼藥水一次點1 ~ 2 滴就夠了,如需同時滴用兩種眼藥水時,至少要間隔5 分鐘,每天點的次數為4 ~ 6次。另外,每天要給寶寶向下擠壓淚囊部,因為先天性殘膜有可能被淚囊內液體沖破。方法是:在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液的同時,從淚囊部朝鼻腔進行輕壓按摩,每天2 ~ 3次。
由于大多數寶寶在出生6 個月內,淚道仍處于繼續發育階段,因此,開始治療時一般采取保守治療方法。年齡稍大(出生后2 個月左右)后,可考慮淚道沖洗或探通術。
9最緊急的病――急性腸套疊
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的一種特有疾病,而且是急癥。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
典型表現:陣發性腹痛,嘔吐,便血,腹部包塊,而且腹痛開始得異常突然。
腸套疊的首發癥狀就是陣發性哭吵。平時健康的寶寶會突然哭鬧不安,安靜10 分鐘或數十分鐘后又發作,而且面色蒼白,手足亂動,哭鬧表情異常痛苦。
嘔吐是另一早期癥狀,在疼痛發作后不久出現。剛開始吐的是吃下去的東西,繼而帶膽汁,1~2天后嘔吐物中會帶有糞臭味腸內容物,這說明梗阻已經很嚴重。疼痛和嘔吐開始后不久,寶寶會拒絕吃東西。便血多發生在疾病開始的6 ~ 12 小時,大便時排出一種稀薄帶黏性果醬色的液體,幾小時后又會重復排出幾次。
選擇科室:外科急診
醫生的建議: 腸套疊是嬰兒期的一種特有疾病,起病急,多見于健康肥胖兒,以2歲以下尤其是4 ~ 10 個月的小寶寶多見,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
腸套疊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兩種。早期發現早期就診,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而得到治愈。如果延誤診治,輕者須開腹手術復位或因腸壞死須進行腸切除,重者則可能因腸梗阻并發電解質紊亂、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腸套疊的治療方式與時間密切相關,所以,如果發現寶寶的哭鬧與平時不一樣,而且無法安撫時,要及時帶寶寶到有經驗的大醫院就診。即使忽視了寶寶的哭鬧和嘔吐,但發生血便時,必須馬上到醫院就診,不能延誤。
10預防時間最早的病――佝僂病
“他會不會缺鈣?”這是媽媽們常問的問題。要想寶寶不缺鈣,你需要從他還沒出生起就早早預防。
典型表現:佝僂病的前期表現缺乏特異性,汗多、夜驚、枕禿、肋骨外翻、出牙遲等都可能是佝僂病的前期表現,但同時引起這些癥狀的原因復雜,有這些癥狀也不一定是佝僂病。顱骨軟化、方顱、雞胸、漏斗胸、下肢彎曲、肋串珠等是比較典型的佝僂病表現。
選擇科室:兒童保健科
醫生的建議:佝僂病更多的時候被稱為是“缺鈣”,似乎佝僂病是因為鈣缺乏而引起的。事實上,引起佝僂病的原因可以是缺鈣,也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或兩者都缺乏。因為人體鈣的代謝與維生素D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會導致骨骼鈣化異常。佝僂病主要見于生長發育快速期的嬰幼兒,嚴重的會遺留骨骼畸形。
寶寶急疹的護理方法范文4
夏季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時候,由于氣候濕潤、溫度偏高,適合各種細菌大量繁殖,再加上蒼蠅、蚊蟲的肆虐,更為各種細菌提供了廣泛的傳播途徑。因此,如何讓寶寶安然地度過夏天,也就成了爸爸媽媽必須考慮的問題。
下面,我們將為新媽媽介紹幾種寶寶在夏季常見傳染病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
1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夏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主要由痢疾桿菌引起。一般來說,2~7歲寶寶的發病率最高。
一般來說,菌痢可分為3種,分別是急性普通型、急性中毒型和慢性痢疾。
普通型痢疾最為常見,發病特征為:起病急,腹瀉、腹痛,可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膿血便或黏液膿血便。
中毒型痢疾表現為:起病急、高熱、精神萎靡、反復抽風、嗜睡,甚至昏迷。病情重的寶寶可能會有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心音低弱甚至休克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若有以上癥狀出現,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將寶寶送往醫院。
慢性痢疾多由急性菌痢遷延不愈引起,病程超過2個月。表現為食欲低下,腹瀉、腹部陣痛,寶寶身體較虛弱。
就醫指征:
菌痢常因治療不及時而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無論是哪種情況,爸爸媽媽都應該將寶寶及時地送往醫院,不可小視。
預防措施:
預防菌痢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不給寶寶吃不干凈的食物,給寶寶喂牛奶或者其他乳制品時定要將其煮沸、消毒,絕對不要給寶寶喝剩奶:讓寶寶從小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勤剪指甲,不讓寶寶用牙咬指甲或吸吮手指:另外,提倡用母奶喂養寶寶,尤其是在寶寶患病或病后更應堅持母乳喂養。平時做到勤換尿布、勤曬被褥也可以控制細菌傳播。
2 傷寒
傷寒是一種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與由感冒引發的體寒不同。其發病范圍主要是學齡期寶寶,周歲以下寶寶較為少見。
寶寶在患傷寒后的第一周體溫呈梯形上升,第二周呈高熱,持續1~2周,最長可6周:脈緩;表情淡漠,反應遲鈍,高熱時伴譫妄、嗜睡;部分病例于第二周皮膚可出現淡紅色玫瑰疹。
當寶寶患病后,要讓他臥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暢,熱退后酌情輕度活動,飲食以高熱量、高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為宜,必須為流質、半流質無渣飲食,以便容易消化:同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給養。
如果寶寶高熱持續不退,可以用酒精摻水擦浴、頭枕冰袋,或者額部放冰袋降溫。
在寶寶發病期間,應保持寶寶的皮膚和口腔衛生,防止感染。
就醫指征:
要注意一旦寶寶腹部和腹痛嚴重,應及時就醫。如果寶寶原因不明地持續發燒,也要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措施:
平時,不要給寶寶吃腐敗變質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凈;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勤為寶寶洗手。
3 瘧疾
瘧疾是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熱帶和亞熱帶傳染病,通常由感染了瘧原蟲孢子的蚊蟲叮咬后進入到人體的血液而引起發病。
患了瘧疾的寶寶會出現高燒和間歇性的寒顫、陣發性高熱、寒戰、出汗,并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特征。
間日瘧是瘧疾里最為常見的疾病,潛伏期為1O~12天,有微熱、無力、全身酸痛,發作為隔日次,先寒戰、后高熱。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發抖、高燒,面色赤紅,頭痛,數小時后,大汗淋漓,熱退,癥狀緩解,反復發作可引起貧血、脾大。
寶寶年齡越小,癥狀越無定型,到5~6歲以后表現和成人瘧疾相似。
寶寶瘧疾發作一般間隔無規律,發冷期僅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發紺,無寒戰。發熱時常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在夏天的時候,瘧疾是很容易診斷的。
就醫指征:
惡性瘧疾常伴有胃腸病與休克等癥狀,病勢兇險,不可大意,爸爸媽媽應及時送寶寶去醫院救治。
預防措施:
大力消滅蚊蟲,用蚊帳或蚊香防止蚊蟲叮咬寶寶。
4 紅眼病
紅眼病又稱為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
紅眼病有傳染性強和發病急的特點,健康寶寶的眼睛如果無意中接觸了病人眼屎或眼淚污染過的東西,如毛巾、臉盆、玩具等就會受到傳染。常在感染后1~2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兩個眼睛先后紅起來,引起眼球結膜和眼瞼結膜充血,伴有眼分泌物多,流淚,有異物感,眼內燒灼樣疼痛等。
患有紅眼病的寶寶會雙眼先后發病,眼瞼紅腫、眼結膜充血和出血、眼睛發癢、怕光、流淚、眼屎多,一般不影響視力,耳前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
就醫指征: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寶寶感染上了紅眼病,應及時帶他去醫院請眼科醫生診治。紅眼病如果治療不徹底可能變成慢性結膜炎。寶寶發病后,爸爸媽媽要做好室內用具、玩具、毛巾等物品的消毒。爸爸媽媽也應該勤洗手,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預防措施:
在平時,爸爸媽媽應該教育寶寶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毛巾專用,不讓寶寶用臟手揉眼睛,勤給寶寶剪指甲,飯前便后要洗手;眼屎多時,要用干凈手帕或紗布為寶寶輕輕拭;游泳要注意衛生的泳池。
5 乙腦
乙腦又稱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般2~6歲的寶寶最容易得病。患病的寶寶常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呼吸衰竭和腦膜刺激癥等特征,患病嚴重的寶寶會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
乙腦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受感染的動物(豬和其他家畜),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蚊子叮咬傳播。
在發病初期寶寶通常起病情較急,發熱89℃~40℃以上,汗少、嗜睡、精神萎靡等;后期體溫持續高熱,可出現意識障礙,嗜睡甚至昏迷、抽搐。
護理患了乙腦的寶寶,爸爸媽媽首先要保持病室的安靜,注意寶寶口腔及皮膚的清潔,防止發生褥瘡。
就醫指征:
一旦寶寶出現體溫居高不下、精神恍惚、呼吸急促或困難、脈搏紊亂、血壓過高、瞳孔放大等狀態,應立即就醫。寶寶高燒時可用30%的酒精給寶寶擦浴,在腹股溝、腋下、頸部放置冰袋,或用降溫床或冷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