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1

借優勢拓展經濟新空間

2月6日,貴州印發《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7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內首個省級層面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我省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是什么?

謝曉堯:貴州的優勢總的來說有4個方面,一是戰略優勢,國家大力支持,數字化發展態勢逐漸形成。先后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獲批寬帶鄉村、遠程醫療、物聯網重大應用等試點示范,在大數據方面相繼出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等系列相關文件,為發展數字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資源優勢,數據加速累積,應用模式和種類不斷豐富。全省數據中心服務器承載能力達37萬臺,安裝使用服務器5.1萬臺。云上貴州系統平臺已承載481個應用系統,三大電信運營商貴安數據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數據共享開放實現突破,云上貴州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成升級改造,完成353個數據資源目錄的梳理和170個數據集上云,共享數據集118個,108家網站與省政府門戶網站實現數據交換等。

三是環境優勢,軟硬生態良好,發展條件和氛圍持續優化。我省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條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宜居宜業環境,推動大數據等新經濟形態發展,開展大數據先行探索,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參與大數據發展的氛圍,形成全國大數據“試驗田”的先行優勢和數字經濟發展良好的環境優勢。交流合作環境不斷優化,貴陽數博會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領域重要的高端交流平臺,中國痛客大賽、中國“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等一批創業創新平臺不斷涌現。

四是后發優勢,發展速度加快,為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工業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旅游業井噴發展,一些優勢產業在全國地位夯實,全省在西部地區實現了趕超進位的歷史性突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全國前列。

發展“四型”數字經濟

《規劃》中提出了發展“四型”數字經濟,“四型”所對應的經濟業態是什么?

謝曉堯:“四型”經濟即資源型數字經濟、技術型數字經濟、融合型數字經濟、服務型數字經濟,是貴州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內容。一是資源型數字濟,主要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數據交換交易等領域產業。這部分對應大數據核心業態部分。二是技術型數字經濟,主要是數字技術硬件產品研發制造、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包括智能終端產品、軟件開發、信息系統集成、網絡通信服務、數字安全等技術領域以及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領域產業。這部分對應大數據關聯業態部分。 三是融合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技術與一、二產業的融合應用,智能制造、數字農業、智慧綠色能源、區域特色產業數字化等新型業態,促進產業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提質增效,形成數字融合型經濟新增長極。四是服務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技術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服務產業新業態,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再造數字消費“新藍?!薄?/p>

當前,我省正深入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發展數字經濟和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是什么關系?

謝曉堯:數字經濟有很強的大數據特征,我們用大數據戰略行動統攬數字經濟發展,把數字經濟作為我省大數據戰略行動的重要方向,作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項目“牽引”培育市場主體

《規劃》不但提出了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而且明確了四個支撐性目標。怎樣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謝曉堯:主要以六個方面為抓手:一是抓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提升現代信息網絡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寬帶、泛在、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數字流動新通道。二是抓發展載體。以創建貴安數字經濟國家級創新示范區,打造貴陽數字經濟示范城市、遵義數字端產品制造集聚區,建設貴陽-遵義-貴安數字經濟核心引領帶和一批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基地(園區、小鎮)。三是抓重點項目。每年謀劃、和實施一批引領性、應用性、支撐性的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四是抓融合應用。抓各行各業的大數據應用,抓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推動轉型升級。今年我們將實施“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重點建設120個典型示范項目。五是抓企業培育。千方百計打造一批引領企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中小微企業。六是環境營造,持續營造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試驗田”環境,讓企業愿意來貴州投資、創業,愿意來貴州試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

《規劃》明確,數字經濟是我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我省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體如何布局?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2

據了解,在本次戰略合作中,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爾電器)進行總額為28.22億元港幣的投資。其中,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電器旗下日日順物流投資18.57億元港幣,設立合資公司,一方面認購日日順物流9.9%的股權,金額是5.41億元港幣;另一方面,認購海爾電器發行的金額為13.16億元港幣的可轉換債券,該可轉換債券未來可轉換成日日順物流24.1%的股份。此外,阿里巴巴集團以認購新股的方式對海爾電器投資9.65億元港幣,獲得投資后海爾電器2%的股份。

虛與實的結合

“沒有像海爾這樣的企業專注的發展,這樣的制造能力,互聯網真正是變成了泡沫。”馬云在雙方簽字儀式上如此評價,他還進一步闡釋了他對新經濟的看法:新經濟不是今天所講的數字經濟,真正的新經濟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完美結合,是“虛”跟“實”的完美的結合,只有實體經濟成長了,數字經濟才有真正的數字。因此,對于與海爾的合作,阿里期待已久,希望雙方共同打造平臺。

網購的快速崛起對傳統銷售模式帶來了強烈沖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O2O商業模式快速崛起,眾多企業已經嗅到這塊大蛋糕,紛紛加快布局O2O,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各家巨頭嘗試O2O都難言順利。事實上,電子商務的未來是C2B,即消費者需要什么,企業就提供怎樣的產品和服務。在這一趨勢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單獨跑贏網絡時代。業內分析人士指出,O2O模式的核心是虛網與實網的無縫融合,是從用戶的交互到交易再到交付的全流程協同,而這正是海爾集團與阿里集團戰略合作的最大看點。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海爾與阿里的強強聯手,資源整合互為生態圈,不僅將破解網購“最后一公里”難題,而且有助于推動O2O虛實融合模式走向成熟。

事實上,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在一直在大件商品配送安裝服務領域有著深度的布局,“通過與阿里集團的合作,海爾電器旗下的日日順物流將形成一個對社會開放的大件物流服務平臺,未來希望也能服務海爾及阿里以外的更多的企業和商家?!焙柤瘓F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未來的經濟是體驗經濟,用戶不再是一個購買者,而變成全流程體驗的參與者。這是所有企業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也是所有企業乃至全世界企業必須面對的?!叭杖枕樛ㄟ^整合四網優勢,線上為用戶提供C2B個性化定制、新品首發等差異化體驗,實網為用戶提供按約送達、送裝同步、全國無盲區的送裝服務,虛實融合為用戶打造全流程最佳體驗?!痹撊耸糠Q。

構建物流新標準

據管理和咨詢公司貝恩預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預計今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消費者網購開支最大的市場。然而,物流配送體系的滯后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目前我國物流企業近萬家,服務質量層次不齊,尤其是在大家電、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上門安裝服務上更是缺乏統一的規范。此次海爾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合作,正是要通過構建開放的生態體系,打造引領行業的大件物流標準。

據記者了解,此次雙方將強強聯手,建立一個以日日順物流為核心、布局全國的倉儲體系、干線配送體系和“最后一公里”配送體系。在倉儲體系上,阿里的菜鳥物流和日日順物流都有規劃,需要平衡,進行雙方資源整合。至于干線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體系,以日日順物流為主,本身菜鳥物流也不涉及這塊。更重要的其實是日日順模式,日日順本身有自建倉庫和固定倉庫,車輛有自己的車輛也有外包車輛,管理是采用的輕足跡模式。不是擁有所有資產,但是整個IT管理系統包括管理軟件都是海爾負責打造?!芭e例來說,我們在全國有9萬輛車,車輛不是我們買的,但是車上系統、訂單是我們給的。車的收益、分配是我們來做的。通過員工大數據庫和用戶大數據庫的匹配,變成有效的管理系統?!鄙鲜鲐撠熑朔Q。雙方希望通過此次合作,在家電及大件商品領域,建立一套從購買、倉儲物流、運輸配送,上門安裝服務的行業新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家電和大件商品消費服務體驗。阿里集團及海爾集團共同希望能由此樹立行業標桿,推動提升家電和大件商品領域的整體服務水平。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海爾希望通過此次與阿里的合作加快自身互聯網轉型。對此,海爾方面提出,阿里的投資并沒有改變原來日日順物流的定位,阿里的菜鳥平臺規劃是設施平臺,最后一公里管理是物流服務管理,兩者是相互整合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好的結合,兩者定位一致,結合后關系更緊密,對訂單、服務、全流程優化上更有效。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3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浙江省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方案(2018—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此件公開)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方案

(2018—2020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數字浙江建設部署,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加快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化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以標準化支撐數字化轉型,推動我省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統一協調的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機制,構建完善結構清晰、系統高效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制定實施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亟需標準,組織開展一批關鍵領域的標準化項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成果,高標準引領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基礎逐步夯實。到2019年,形成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框架,初步建立涵蓋政府、經濟、社會各領域,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以團體標準為補充,基本滿足數字化轉型需求的標準體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競爭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在數字化轉型領域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50項以上,組織開展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10項以上,新增全國、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3個以上,數字化領域標準話語權顯著提升。

——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效應不斷釋放。進一步深化標準研制、標準化項目建設、標準實施監督評價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和管理標準化成果,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標準化規范和引領數字化轉型成效不斷顯現。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系統布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強化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架構。系統梳理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實施任務清單,構建完善標準體系,確保高標準推進數字化轉型。

(二)開放共享,協調發展。著力發揮標準化的互聯互通作用,以標準化促進政府、經濟、社會等領域數字資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島。針對數字化轉型多學科融合和涉及面廣的特點,著力加強各領域標準化建設的統籌協調。

(三)需求導向,重點突破。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先導,撬動經濟和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加快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圍繞數據共享、流程再造、信用體系、服務協同等關鍵領域,優先制定政府數字化轉型亟需標準。

三、重點任務

(一)助力政府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構建數字政府標準體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標準化運行機制,助力爭創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試點省。圍繞大系統、大數據、大平臺、大集成建設,構建涵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環境保護、政府運行等領域的數字政府標準體系,加快總體要求、政務服務、數據共享、業務管理和技術應用等標準研制。圍繞公共數據整合、共享、開放等重點領域,抓好公共數據平臺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數據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列第一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打通數據互通關鍵節點。圍繞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島的堵點和難點,加快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標準模型。圍繞數據共享、流程再造、信用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數據匯聚、數據平臺、數據安全、大數據應用等領域亟需標準的研制,加快公共數據資源目錄編制規范、“互聯網+政務服務”公共數據管理規范及電子證照庫、人口綜合庫、公共信用庫等規范制定。加強政務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標準研制,著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標準缺失問題。(責任單位:省數據管理中心、省質監局)

3、擴大政府治理標準化效應。加快政府決策、執行、督查、反饋等數字化協同標準化步伐,強化財政、金融、國資、商務等領域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機制建設。健全市場監管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結合信息系統建設,將監管要求固化為可量化、可執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標準鏈和監管模式。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標準化聯動應用。加強政府數字化轉型標準宣貫和實施評價,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衛生計生等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打造政府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樣板。(責任單位:省數據管理中心、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二)引領經濟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數字經濟。

4、搶占數字經濟高地。立足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施標準領航工程,加快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制定實施團體標準30項以上,搶占產業標準制高點。圍繞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核心元器件、柔性電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環節,推動成立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3家以上。推動之江實驗室成為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成員單位,爭取獲批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試點,加快創新成果標準化。圍繞術語定義、產品評估、系統和組件接口、數據兼容、互換模型等國際競爭和市場應用重點領域,加快標準研制步伐,提升行業標準話語權。(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質監局、之江實驗室)

5、促進新舊動能迭代更新。強化“品字標”浙江制造標準數字化要求,促進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創業孵化、協同創新、網絡眾包等“雙創”平臺標準化復制推廣,制定并推廣一批支撐制造業創新基地建設的共性和前沿技術標準。探索開展一批互聯網協議版本第六版(IPv6)、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領域關鍵技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培育一批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型生產、組織、服務模式標準。在化工、紡織、造紙等重點傳統產業開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標準化試點示范。(責任單位:省質監局、省經信委、省科技廳)

6、夯實數字金融基礎。以標準化助力數字經濟風險防控,圍繞移動支付、借貸、保險、基金銷售、信托和消費金融等數字化金融服務,加強監管、準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網絡安全、信用建設等關鍵標準研制和實施,構建數字金融行業管理和數據統計監測體系。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數字金融領域創新應用,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標準化,強化金融科技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質監局、浙江銀監局、浙江保監局、浙江證監局)

7、助推數字經濟創新融合。聚力之江實驗室、實體經濟、新興金融中心、新型貿易中心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創新融合標準化建設,加快創新成果標準化。加強與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對接,推動以之江實驗室為代表的浙江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有關工作。優先做好之江實驗室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標準化頂層設計,圍繞醫療、交通、金融、物流、環境保護等領域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關鍵技術、產品、服務標準研制,及時將有效模式和關鍵技術標準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質監局、之江實驗室)

(三)支撐社會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動公共服務智能化。探索“標準化+大數據+公共服務”模式,加快“網上辦、掌上辦”領域數據采集、分級、交換、質量、保密等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及標準。建立全省社會數據標準化協調機制,構建涵蓋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領域的社會公共服務標準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監管、商事登記聯辦、不動產登記管理等全過程標準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醫療等領域信息共享標準化路徑。強化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代辦點等公共服務標準制定、實施與評價。(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省數據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9、推動社會治理集成化。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施社會治理事項標準化指導性目錄,依托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加快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加強政府、企業、個人分層分級分流標準化體系建設,以標準化規范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發等環節的安全邊界和監管措施,制定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息的保護清單標準。開展基層社情民意監測標準化工作,圍繞基層治理重點領域實施一批標準化項目,開展重要標準實施績效評價,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標準化水平。(責任單位:省綜治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省數據管理中心)

10、推動公眾消費數字化。加快數字化消費云工程、云服務、大數據等領域創新成果標準化,促進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應用,培育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模式標準化水平,推動管理經驗和關鍵技術轉化為標準。圍繞新零售、農村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開展標準化建設,培育一批國際先進標準。圍繞打響“放心消費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數字化放心消費“三度一率”社會評價標準指標體系。(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部門協同。完善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標準化管理機制,強化標準化主管部門的牽頭、協調和監督職責,有效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標準制定、實施作用。在省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框架下,設立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專班,統籌各相關部門規劃、政策和舉措,定期開展專題研究,及時協調重點工作。

(二)強化政策保障。積極推薦一批重要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標準實施績效顯著的,按有關規定優先推薦申報省科學技術獎、省標準創新貢獻獎。支持我省企事業單位承擔或參與國際、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優化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完善科技創新與標準創新融合機制。探索建立數字產業服務認證體系。

(三)強化實施評價。將標準實施與數字化轉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標準實施協調力度,強化標準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標準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探索實施符合國際慣例的認證認可模式,培育標準服務市場。每年選定一批重點標準化項目進行標準實施績效評價,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標準實施信息公開,增強實施績效評估能力。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辦公廳,省軍區,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4

關鍵詞 數字城市;數字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實質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從廣義上來講,數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隨著城市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數字城市的建設以成為了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利用數字化及相關技術可以以城市為主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問題進行全方面的信息化處理,不僅提高城市的生產力水平和競爭力,而且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建設發展。

1 數字城市建設概述

1.1 數字城市的概念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美國率先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計劃,隨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從而演變出了數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數字城市”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通過寬帶網絡的鏈接,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的仿真 - 虛擬化技術,如城市進行多分辨率的數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間,時間和多品種的三維描述,即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網絡上的所有內容,數字化虛擬實現。它是從工業化時代向信息化時代轉換的基本標志之一。數字城市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觀察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徑,還可以輔助參與人類智力相關的創造活動。

1.2 國外數字城市現狀

發達國家通過大力發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社區信息化建設,有效地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實現了數字城市信息資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數字城市在線公共服務,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例如政府網站群是數字城市功能實現的根本途徑。而國外的政府網上辦公的數量龐大,主要業務有:城市規劃管理,城市檔案管理,城市審計管理,城市社區管理,城市經濟、文化、旅游協調和服務,城市財政和政府采購,市政工程管理,應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城市政府在網上進行了規劃管理網上作業,將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規劃方案在網上,征求市民意見,從而實現了程序規范、法制健全、申報簡介、過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規劃。

除了政府網站群方面,“數字城市”在地理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等也有著很好的發展?;仡檱H上數字城市的發展道路,主要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第二階段:市政府和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建設階段;第三階段:市政府、企業互通互聯的階段;第四階段:網絡社會、社區、數字城市的形成階段。

1.3 國內數字城市現狀

“數字城市”的我國也積極的開展了相應的活動,并投入到城市建設中。例如在首屆“數字地球”國際會議上,北京市市長正式提出了啟動“數字北京工程”?!爸袊h級第一市”的廣東南海,也積極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電子政務。不僅這些城市,我國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開展而來試點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國進行推廣?!皵底殖鞘小苯ㄔO在我國的發展是有效的,例如廣州市建成了一個市黨政機關城域互聯網絡平臺,建成了政府等幾大光纖網絡,并與多個市直單位實現了高速互聯,建立了省政府、中國經濟網、國家計算機公眾互聯網等國家互聯網絡交換中心的互聯。

我國的政府網站數量也相當巨大,覆蓋了全國30個省市區。但我國政府網站仍處于政府宣傳的初級階段,主要是介紹政府結構、政府首腦、政策法規、辦事程序和統計結果等。由于投入到網上辦公的時間較短,和國外政府網站相比業務上不是很成熟,但這些政府網站對數字城市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向著數字城市的行政管理邁出了跨越的一步,數字城市的社會服務功能需要由政府網站群來實現,因此政府網站群的建設和成長對數字城市管理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溝通,更多交流。

我國目前處在數字城市發展的四個階段同時并舉的形式下,不僅是政府網站群,其他的數字信息系統也不夠完善,政府和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數量和質量是數字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為了更好的建設數字城市,我們需要在政府網站群和各企業信息系統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數字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及存在的問題

2.1 數字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

“數字城市”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其所設計的理論有:多源多時相多分辨率數據集成理論、分布式計算理論、三維仿真理論、海量存儲理論、信息的認知理論、空間數據倉庫理論等。數字城市的關鍵技術主要分為:元數據與海量數據處理、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數據融合與虛擬現實、互操作與超鏈接。

2.1.1元數據與海量數據處理

元數據在一定意義上是溝通數據生產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橋梁,它主要包括:主題內容與使用范圍、參考標準、術語、元數據層次結構、元數據分級、元數據擴展原則及方法等。而“數據城市”則涉及到了大量的數據,對這大量數據處理的技術需要快速、高效地進行存取和運算以及傳輸,它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關鍵技術。

2.1.2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

數據倉庫是將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標準化的過濾和匹配等操作后,進行數據倉庫的建模、概括、聚集、調整及確認等工作。它是“數字城市”整合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信息共享的基礎平臺。數據挖掘是通過建模從大量的數據中來挖掘所需的數據或知識,其過程為:確定數據挖掘對象、準備數據、建立模型、數據挖掘、結果分析和知識應用。

2.1.3數據融合與虛擬現實

空間數據融合主要內容有柵格數據之間的融合、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融合和矢量數據之間的融合。其中柵格數據之間的融合技術相對比較成熟,而矢量數據之間的融合較為復雜。目前全世界都在進行攻關的難題是融合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之間的連接關系。由此可見數據融合技術還需更加提升。

虛擬現實系統主要由顯示子系統、檢測子系統、和模擬子系統三大部分組成。顯示子系統主要負責感覺信息的合成,檢測子系統主要將操作信息傳遞給電腦,而模擬子系統是虛擬現實系統的核心,主要是實現虛擬環境的描述和構筑。虛擬顯示系統的技術基礎有許多,例如高級三維圖形技術、多媒體、網絡通訊等等。實現虛擬現實系統的應用類型有視頻映射系統、沉浸式系統和分布式虛擬系統。

2.1.4 互操作與超鏈接

互操作是異構環境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即使它們的語言、模型和環境不同也依舊可以相互通訊和協調運行,來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務。這些實體主要包括應用程序、處理對象和系統運行環境等。研究互操作不僅要是技術問題,更涉及到了各個組織機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它是“數字城市”實現通信共享和系統集成的重要技術途徑。

超鏈接為“數字城市”提供了資源的關聯,可以將“數字城市”龐大的信息資源相互聯系起來,就如互聯網中超鏈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數字城市”擁有海量的數據,因此對超鏈接的技術要求很高。

2.2 數字城市如何建設

建設“數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標準法規及運營管理體系、訪問方式以及數字化生活、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經營。由于“數字城市”涵蓋的范圍很廣,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適應不同的數字化管理。例如:數字化生活中包含數字社區、數字醫療、網上購物等;政府數字化辦公包含決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務等; 企業數字化經營中包含電子商務、企業資源管理、客戶管理等。

“數字城市”總體構成分為四部分:基礎信息層、地理空間層、應用系統層、決策分析層?!皵底殖鞘小苯ㄔO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好信息基礎設施后,就要建設第二項工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這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NSDI是指對地理空間數據有效的采集、管理、訪問、維護、分發利用所必須的政策、技術、標準、基礎數據集和人力資源的總稱。第三步需要進行“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國已經有26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其中已經有100余個城市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已經建成并投入全面應用。積極響應“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將基本建成由“一個網”、“一張圖”、“一個平臺”組成的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綜合服務,此項包括政府、企業、公眾三個方面,這個環節跟民眾的生活聯系緊密。

2.3 數字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城市數據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也就是說還未達到“快、準、全、廉”的標準,大比例尺空間數據的獲取與提供離標準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同時我國目前在城市數據的共享上存在著缺乏合適數據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數據的問題。由于建設“數字城市”是一項大的工程,所以設備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數據設備才存在著精度、網絡傳輸速度以及虛擬設備模擬的逼真度等方面的問題。建設“數字城市”,技術要求也很高,雖然目前我國掌握一些關鍵技術,但還不能很好的滿足建設需求,所以技術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再者,技術、管理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也有待協調,“數字城市”數據共建共享和系統互操作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管理、政策和經濟的因素,所以協調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國目前城市信息系統建設的進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參差不齊,要實現不同領域的系統互聯互通是尤為重要而有難度的,這將給我國的“數字城市”建設帶來挑戰。同時,我國還面臨著兩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一是沒有建立基礎地理數據和GIS系統的長效更新機制,二是沒有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軟件平臺不統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數字化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這是數字城市建設的起點和保障,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和尖端技術開發、信息化試驗區建設、政府信息系統建設、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等方面。其次,我們要引入人才,此時不僅需要技術人才,還需要各個專業部門的人才,這樣才能更大程度的發揮“數字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協調。再者,“數字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市民,唯有市民的熱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動力?!皵底殖鞘小辈粌H僅只應用與政府,還應用與生活,比如數字化社區、數字化單位、數字化企業等等,那么開展普及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主要涉及到加強領導,促進技術管理和經濟三者關系的協調,以及制定“數字城市”的戰略?!皵底殖鞘小笔浅鞘邪l展和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趨勢,面對目前無法避免的問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帶領業內的院士、專家等,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統一建設“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解決辦法,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就是建設我國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相信在解決這些問題后,“數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

3 數字城市建設應用及發展前景

數字城市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城市規劃、政府機關辦公系統、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種領域的管理,這些大量的城市空間數據在提供和獲取上追求著“快、準、全、廉”的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正是由數字城市的建設來解決的,包括數據生產與更新的速度,數據的準確及精度,數據在空間中的完整性以及體現數據的真三維和時態性。數字城市的建設將大大改善我國城市空間數據的狀況。

因此,數字城市建設是城市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數字城市建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也會加入到建設行列,從而給城市空間數據的生產和處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杜,宋富林,盧中正.基于數字城市的關鍵技術應用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08.

[2]呂長廣,楊玉坤.數字城市建設實施戰略[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

[3]譚嘯.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本思路的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0.

[4]鄭劍宇.數字城市與數據倉庫[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5]李果仁.關于數字城市的討論綜述[J].社科情報,2002.

[6]張晶,韋中亞,鄔倫.數字城市實現的技術體系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1.

[7]龔建雅.數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實現策略[J].3S世界,2001.

[8]簡論數字化城市[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07.

[9]賴遠鯤.淺談數字城市建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

[10]陳堅.如何構建數字城市[J].特別報道,2012.

[11]王建虎,吳昊.數字城市關鍵技術研究[J].科技資訊,2012.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5

與分布式賬本技術(如Hyperledger Fabric或R3 Corda)相比,以太坊區塊鏈保持了相似性但也有差異。在對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及其帶給企業的價值進行合理評估時,對其核心功能和特性進行系統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區塊鏈源于密碼學和數據配置原則,某些功能在協同數據庫系統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而其他一些功能只有在真正的區塊鏈技術中才能實現。

在本文中,我們將評估面向企業平臺(包括Ethereum,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的基礎業務功能,包括軟件如何獲取其影響以及整個系統是如何整體優化的,無論它是通過傳統的分布式系統還是通過區塊鏈系統。

特別是,我們將重點關注三個關鍵功能:

數據協調 – 系統中的信息和信任是如何更好地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分發和分配;

加密經濟內部激勵層 – 系統機制如何構建,以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和用戶基于經濟激勵來確保系統的有效運行,例如博弈論和機制設計;

數字資產整合 – 系統如何融入數字商品經濟,也就是所謂的代幣經濟學。

區塊鏈的主要目標:企業想通過這項技術實現什么目標?

像Ethereum這樣的區塊鏈與其他分布式帳本技術類似,有著相似的目標。然而想知道企業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很難,就像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剛剛誕生時一樣,當時企業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種強大的工具。與現在的情況類似,目前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很多功能,但如何將這些功能架構到商業業務邏輯上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和評估其底層功能。

有三個主要的評估維度:數據的處理和協調,可信及不可變的記錄以及資產的數字化。

這三大維度足以涵蓋區塊鏈的主要用途,同時允許將這些功能進一步外推到其他商業業務場景中。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討論,可以揭示實體企業使用該技術的背后邏輯。

有效處理及協調信息

如果以改進分布式系統設計或數據庫協調性作為唯一目的,那么區塊鏈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傳統的宣傳上,區塊鏈是基于技術促進平臺中數據傳輸,達到更好的數據協調和分布式共識機制。

雖然有用,但這些所需功能特性的重要部分也可通過更好協調中央數據庫或分布式系統設計進行優化。在評估當中,有必要確定平臺和協議試圖優化現有數據協調功能與實施新的區塊鏈功能程度。區塊鏈不僅只適用于更高級的數據協調。

產品和交易記錄的不可變/可信記錄

關于為什么我們需要區塊鏈的原始論文圍繞著“數字化信任”的概念展開。如ConsenSys的Andrew Keys所說“互聯網導致信息數字化,而區塊鏈導致信任和協議的數字化?!?/p>

這個論點體現了區塊鏈希望實現的精神,同時為我們的社會及商業提供了另一條路。額外的變量將是價值的數字化。當信任價值被錨定到系統時,某些聯盟結構和激勵機制將影響和激勵系統內的正確行為,從而形成強大的平臺。

在設計一個系統時,不可更改(不變性)常常被用作信任的同義詞,即因為系統是不可變的,所以人們相信系統不變性機制能確保做壞事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平臺協議評估中,重要的是要評估可信系統實施背后的機制,以確保商業模式機制(通過密碼經濟學進一步探索)會對平臺用戶有益。

資產數字化

商品和資產的數字化被視為大多數區塊鏈或分布式賬本技術的主要目標。如果企業正在嘗試資產數字化,分布式賬本的數據庫協調能夠提供一些功能,但更應該考慮這些數字產品的可用性。

由于數據庫協調實質上是集中運行或通過傳統軟件模式分布在一個或多個交易小組之間,因此數字化水平可能會受限于數字化平臺提供的自由度。

雖然數字化商品的概念聽起來像一個簡單的過程,但圍繞房地產,甚至人類注意力及電力等商品如何數字化在經濟激勵動力和經濟推理的不同方面,我們要重新考慮,哪個平臺負責數字化,哪個供應商平臺在哪種情況下出現“供應商鎖定”程度以及對哪個管理平臺的依賴。

記錄和注冊管理機構(如權證系統和供應鏈)也可以通過分布式賬本系統實現,但如果依賴封閉的專有系統,數字資產與經濟激勵層的互動水平相當有限,并且在擴散到數字生態系統或市場時會嚴重受阻。利用開放市場提供的自由市場系統對于在不斷發展的數字生態系統中起促進作用。

評估數據協調特性

數據庫協調:特征

當深入分析了這些平臺的功能特性時,如不可變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和性能,但通過了解構建體系結構的基礎,可以了解更多內容。

在分布式系統中進行數據協調,已經有許多工具了。其中重要的例子就是Hadoop 及其生態系統集成的Spark,Hive和Zookeeper等工具。對這些產品的依賴顯示了分布式系統工具和協議的大量集成。

進一步的相似性可以在協議中顯示出來,例如Tendermint,BPFT共識引擎被設計為具有與Apache Zookeeper等工具類似的功能。在內部,也有研究沿著事件排序數據庫的方向發展,可以從協調的數據共享系統中復制所需的多種功能。

通過評估Apache Kafka及數據流服務如何在企業環境中實現高水平吞吐量,我們可以根據對這些數據庫協調和優化的不同級別的依賴關系區分區塊鏈和分布式分類賬之間的功能差異。

包括Plasma在內的以太坊實現正在利用像MapReduce這樣的工具來增強UTXO和基于賬戶的模型之上的某些映射功能,同時也將組件減少到Merkle證明中,盡管協議的基礎層依然依賴以太坊區塊鏈。通過了解這些細節,可以進一步了解如何最好地評估這些軟件平臺的技術特性。

數據協調:平臺比較

(1)IBM Fabric

通過深入了解Fabric體系結構,該平臺創建了一個復雜的開發環境,專注于軟件體系結構的詳細配置實現出色的吞吐量,從而在分布式節點環境中實現最佳性能。客戶端和分布式背書節點網絡之間的鏈碼的移動,以及滿足認可政策的交易機制和收據傳輸在封閉系統中是有效的。

而在專用信道內傳播交易的Gossip 協議允許協調大型數據集。雖然基礎設施強大且有能力,但在思考如何設計架構以允許多邊協調結構的過程中,要考慮最終可能存在一個難以管理的網絡涉及的因素。

圖2:Hyperledger Fabric架構

該圖展示了Fabric的一些架構配置以及組件如何組織到為高級信息處理和最大交易吞吐量而設計的系統中。

主要思想是渠道提供了在平臺內移動交易的機會。在查看體系結構時,OSN(ordering service nodes)的功能用于記錄Apache Kafka交易排序的功能。在數據流生態系統中,Kafka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具有將各種交易排序附加到單獨的Kafka集群并最終分區的功能。

這種設置中,數據能夠分布在集群中以形成分布式存儲平臺,該分布式存儲平臺可以記錄數據結構,影射在區塊上或有時記錄在“狀態”的結構定義內被稱為“塊”或Blob的數據結構,價值儲存配置。在此軟件框架中承認的是,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和數據結構都是本地的,因為它們主要與該軟件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用戶一起工作。

圖3:Apache Kafka

盡管應該認識到哈希的配置并不遵循與來自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區塊鏈系統相關聯的原始架構設計,但實際上Fabric采用了分布式帳本的子結構來部署某些哈希鏈接的數據存儲。

雖然數據blob被批量處理并經歷交付事件以最終創建交易的散列鏈接,但必須了解,此過程不一定會將數據轉換為系統狀態的修改。相反,這些塊的配置方式是將信息存儲在具有不同散列實例的數據庫類型結構中。

在Fabric生態系統中,交付事件稱為塊,而鏈代碼通過部署事件最終將數據保護在排序服務結構的鏈接部分中。該系統的數據結構和模塊的配置能夠允許分布式數據庫體系結構預期的交易吞吐量,盡管應該承認,資產代碼協調仍然是一個尚未完全解決的挑戰,作為資產和價值的Fabric生態系統不一定具有可以在賬簿中進行協調的數字表達。

(2)R3 Corda

R3 Corda聲稱不建立區塊鏈的環境之上,而是一個分布式的數據庫,利用各種形式的結構重新配置來構建,它主要由銀行和其他機構用于其流程的系統。該平臺大量借鑒了比特幣交易中使用的UTXO模型,其中狀態由一系列輸入和輸出定義,并且輸入的不同重新配置可以決定輸出的狀態。

R3 Corda架構框架依賴于被稱為公證的子模塊的節點結構,該架構有助于保持其他平臺中驗證器結構的網絡有效性,該結構有抽象共識功能。節點由附加在數據結構中的關系數據庫組成,允許使用SQL進行查詢。交易通信中受制于子協議。

這些流程與IBM Fabric中看到的渠道體系結構相當,只有與交易相關的各方才能訪問信息。類經過轉換,變成稱為Fibers或協同例程的狀態機。該體系結構與子流進行通信,并與在平臺范圍內具有預定義功能的流庫進行交互。此外,Corda內還有一個自包含的身份層,允許在整個網絡中進行不同程度的訪問控制。

R3 Corda公開聲明不打算成為區塊鏈,因為考慮到將分布式數據庫的概念重新配置到分布式數據庫確實非常依賴傳統數據庫系統。雖然系統圍繞新型數據結構和分布式系統組織方式的不同構成進行架構,但該平臺確實具有數據分配的功能,并找到了各種優化數據分配系統功能的方法。

需要記住的是,由于系統僅限于特定架構范圍內的數據協調,因此,由于模塊化和互操作性未在原始設計中實施,所以已經犧牲了與實際區塊鏈系統的集成。

圖4:R3 Corda工作流程

(3)Ethereum

以太坊生態系統由私有鏈和公有鏈生態系統組合而成。公有鏈沒有在數據協調環境中描述的吞吐量和數據處理能力,因此不應根據這些能力進行評估。在評估以太坊的這一方面時,最有意義的是綜合以太坊私有鏈的網絡拓撲的不同細微差別。

以太坊黃皮書頒布了關于以太坊的規范以及代碼庫的技術細節。由于嚴格遵守此協議,以太坊的分支以及聯盟實施方案確實與原有的技術基礎相類似。事實上,無論是在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 PoW ),權威證明(Proof of Authority)或利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實施方面,相同的規范都是連續的,因為協議被認為是相同的以太坊虛擬機(EVM)規范的后代。

改進的體系結構仍然指定與原始EVM對齊。像Quorum這樣的平臺的關鍵變化包括改變共識機制,修改全球根狀態以適應私有和公有狀態,Patricia Merkle嘗試以及處理私人交易的附加模塊。

該架構允許該軟件從原來的以太坊配置中維護系統和數據結構,同時通過改進實現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除了Quorum提供的改進的數據交易優化之外,通過諸如Plasma,Truebit和Cosmos等工具協調和集成公共以太坊環境的功能為協議提供了額外的可擴展性。

通過對Plasma等工具的技術評估以及在Casper中獲得一致意見的形式,數據庫管理工具(如MapReduce和Abstract Rewrite Systems)將在Ethereum中實施。在Plasma體系統中,MapReduce是匯集基于賬戶的系統的協調和多重設置的位圖 – UTXO承諾結構的組成部分。

通過結合防欺詐機制設計(Fraud-proof mechanism designs)和權益激勵結構(Fidelitybond incentive structures),利用根鏈,Plasma鏈和子鏈之間的相互作用,精心策劃的交易處理范例有助于滿足Block-withholding和Mass withdrawalsurfaces之間的動態。

它還允許使用來自Casper或Truebit等系統的機制來填充更多的加密經濟結構,以便根據空間中普遍存在的數據可用性問題鏡像擦除編碼中使用的概念。對于多連接體系結構,以太坊將能夠將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的數據庫協調和吞吐量功能與實際區塊鏈的公有鏈兼容功能相結合。

數據庫協調:結論

關于數據庫協調能力的一個可行結論是,由于依賴傳統數據庫和分布式系統軟件架構,IBM基于整體單一設計和大量資源密集型過程,構建了Fabric,IBM擁有卓越的數據庫管理工具集。

R3 Corda仍在進一步定義其功能,同時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多種協調服務,對比特幣協議中的細微差別進行私人重新配置。以太坊雖然設計用于公有鏈的兼容性,它沒有IBM Fabric的原始數據庫處理能力,但和Fabric相比,在企業案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和可伸縮性。

遵循基于unix理念的模塊化設計,以太坊和互補客戶的私人實例可以作為構建大型系統的構件。與Ethereum相關的代碼庫旨在與Fabric等數據庫平臺的事務吞吐量功能相媲美,同時允許Corda和Fabric中不存在的功能,但互補關系也可跨平臺進行探索。主要的區分因素可能會從后續因素的評估中進一步闡明。

軟件平臺內的一個加密經濟子系統需要機制設計和博弈理論的各種配合,激勵系統內角色以最優方式行事,這既有利于他們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整體生態系統。區塊鏈系統與分布式賬本數據庫系統的核心區分原則是能夠將機制設計作為一種經濟激勵層,確保適當信任和合作,使系統的行為方式有利于實現用戶分布式共識及安全。 這些依賴于“反向博弈論”設計的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在一個子系統內創建一個主導策略,從而形成激勵的均衡結構,并進一步增強整個系統的整體完整性。

加密經濟機制設計實例

Plasma & Truebit

Plasma旨在為以太坊網絡帶來可擴展性和多鏈性。通過提供以太坊體系的多個區塊鏈可以相互連通的催化劑,Plasma可充當私有鏈和公有鏈網絡之間的溝通橋梁。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Plasma為Ethereum網絡提供了擴展性和可用性。

要了解Plasma的有效性,了解Plasma的設計機制很重要。大量的互操作性是通過所謂的Fraud proofs來實現。通過配置區塊鏈,基于MapReduce函數的計算及通過最小化信任來實現可伸縮性,以便即使是新派生的子區塊鏈仍然可以可靠地驗證交易。

圍繞Plasma設計了一種機制,以便在發現故障鏈時允許所謂的Mass Exists。這些與錯誤操作有關的情況與數據可用性的不一致性和阻止預扣攻擊(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相關。通過允許關聯鏈的交替配置懲罰邪惡活動的機制,生態系統希望實現內聚均衡。

Plasma在Truebit平臺上實現相當多高密集的經濟激勵結構,旨在增加以太網網絡的離線計算能力。通過構建Truebit系統圍繞驗證博弈進行構建,在該驗證博弈中,整體共識機制的解算器可以被驗證者挑戰,驗證者如果識別出邪惡行為則獲得獎勵,這是一個系統內部加密經濟的“檢查和平衡”公平的行為策略。

由于Plasma通過TrueBit的影響致力于創建一個多連接互操作性網絡,系統的內部實施對于實現信息和共識保真度至關重要。

以太坊Casper權益證明

在以太坊通過實施Casper權益證明共識機制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加密經濟激勵層的一個例子。盡管工作證明(POW)有自己的內在博弈理論激勵結構來防止參與者操控網絡,但是向權益證明過渡還有更多的內部結構來阻止參與者在遇到分叉時模凌兩可或試圖創建區塊鏈的其他實例。權益協議創建了一個拜占庭容錯環境(Byzantine Fault Tolerant,BFT)。在這個環境中,Ether將被綁定到共識機制中。這意味著,參與者在系統內將受到忠誠的約束。

如果攻擊者計劃在共識機制中模棱兩可或試圖控制,那么有關切入型算法“slasher algorithms”的各種協議將會破壞Ether所有者或攻擊者的權益,從而懲罰他們的惡意行為。在懲罰背后的機制設計中,Ether破壞的數量一直被編程為與攻擊者希望獲得的數量成正比,在這個數量中,攻擊者永遠不想妥協系統。

Cosmos and Tendermint

Cosmos也在建立一個依賴Tendermint共識機制的生態系統,該機制嚴重依賴于拜占庭容錯算法。該平臺依賴于與比特幣網絡中礦工類似的驗證器。驗證人擁有一個叫Atom的token,用于通過依賴綁定驗證器生成的信任的證據機制來保護網絡。

Cosmos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表明了一種博弈理論結構,即如果發現驗證者發現違反協議,驗證者可能會丟失其令牌(Token)或委托給他們的令牌。由于這個系統中的利益相關者的這種保稅存款設計,共識機制允許保護網絡的激勵機制。此安全設計允許應用程序區塊鏈接口(ABCI),區塊鏈間通信協議(IBC)以及Cosmos集線器和區域之間的不同交互功能正常運行。

R3 Corda和IBM Fabric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R3 Corda和Hyperledger Fabric在其軟件體系結構中沒有這些加密經濟激勵層。由于軟件體系結構是基于分布式數據庫聚焦范例進行基礎設計的,因此它們最初不是為在整個框架中加入加密貨幣層而設計的。

由于軟件設計的內在差異,它們還沒有經過校準,無法參與那些與眾多區塊鏈具有互操作性和協調性的多鏈生態系統。由于系統結構的最大吞吐量考慮在內,基于這些系統的初始構建,忽略了包含區塊鏈(包括公共區塊鏈主網)的可互操作網絡拓撲的體系結構布局。

為什么加密經濟機制設計是必要的?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要把加密經濟基礎設施層架構在軟件上?因為存在于計算環境中的這種模型所創造的是一種不變的可信任的新層,而不依賴于中心化實體。

數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客戶端-服務器和數據庫中構建軟件。像IBM,Intel和Oracle這樣的公司在其初創及其后創的系統及子系統中完善了這個模型,而這些模型仍然在分布式系統以及新近的分布式賬本系統中使用。

盡管這些體系仍然集中在各個方面,無論是通過中心化實體還是cartel-like (卡特爾式) 的聯合體結構。這種聯盟結構為了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激勵機制都是基于中心實體而不是真正的激勵結構。

圖6:客戶端服務器模型

去中心化系統為在軟件環境中達到某些目標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這種方案主要權衡是內部交易信任 vs 執行。由于大型中心系統的信任度更高,因此它被認為能夠更好地執行。盡管區塊鏈系統的特征,是在這個系統中信任和價值可以在不依賴大型中心實體的情況下合理配置。

在系統設計中倡導的一個思想是,為了優化系統,還需要對子系統進行次優化。這意味著系統的協調必須進行協調和架構,以便內部子系統在整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中也具有利益及激勵,以進一步實現合作目標。

通過創建一個用于整體環境優化的加密經濟博弈理論,融合計算機科學和經濟模式,以創建數字經濟中的新軟件架構。

基于對數字經濟的這種愿景,應該認識到,使用私有鏈和公有鏈的組合互動,各層商業和商業關系超越傳統模式,創建一個可行的數字生態系統成為可能。

整合到區塊鏈token經濟體系中

為了調查的目的,有必要定義Token化的概念,它借鑒了這樣一個概念,即企業或實體能夠根據我們生態系統中目前存在的某些數字標準,創建各種形式的資產、商品和服務的可互換或不可互換的表現方式。

最初的token化設計會有各種各樣的故障和缺陷,Token經濟仍在發展,需要時間迭代才能進一步完善。盡管資產,金融產品,能源和注意力的Token化都是可行的商業模式,但它們實施的確切動態需要額外的功能和訪問層次,需要時間進行改進。

token化經濟需要博弈論機制設計和區塊鏈創新,隨著它們帶來重大發現和發展,最終促進token化經濟的成功。

正如Josh Stark關于數字經濟學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樣,評估表現出最強可用性跡象的Token,看看它是否構成了整體業務的經濟學和博弈論設計的必要組成部分。

如果企業可以對其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數字化或Token化,那么創建的產品線將以指數級擴展,超越了我們用來交換實物商品,金融資產,商品或技術服務的傳統方式。通過創建Token化資產可以實現數字媒體。一些重要的發展可以從新的生態系統發展而來。

在查看區塊鏈工具的生態系統時,顯然以太坊實際上是Token化經濟得以創建的基礎。如果Token化經濟模型能夠結合私有鏈,可擴展性解決方案和隱私工具(如ZK-Snarks)的功能,則數字資產的整體Token化將全面超越受內部激勵限制的傳統經濟模式。

實現區塊鏈的業務目標

為了實現區塊鏈的上述業務目標,我們必須評估需要提供服務的各個維度。在詳細介紹上述模型功能的圖表概述中,Ethereum能夠實現分布式數據庫協調方案,激勵層以及Token化,而R3 Corda和IBMFabric尚有一些功能未涉及。

我們針對現實世界不同的業務場景應用不同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平臺的功能。

圖7:功能摘要

信息的有效分配

從功能上講,從分布式系統的數據庫協調和利用角度來看,這些產品有著同樣相匹配的功能。 R3 Corda,IBM Fabric和企業版以太坊確實具有分布式信息分配功能,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訪問權限控制和聯盟配置管理來促進信息分配。雖然每個平臺的軟件架構配置都不相同,但每個平臺都可以執行有效的信息分配和協調所需的性能。

可信不可篡改的信息

在許多這些技術的背景下,不變性被視為信任的同義概念。在評估不變性特征時,必須了解的是,在利用基于Apache的數據流工具(如Kafka)的系統中,存在允許讀/寫數據訪問的固有功能。因此,由于在系統設計中進行了一些選擇,IBM Fabric的不變性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對于R3 Corda基于UTXO模型的系統,不變性方面在整個系統范圍內保持不同。由于其系統的整體分布式賬本設計,它們已經建立了可在整個平臺上展示的某些信任方面。

在以太坊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信任和不變性都是在基于Patricia Merkle Tries的公有鏈的子協議中。由于這種生態系統內核心軟件范例的保存以及與公有鏈的可連接性,以太坊區塊鏈和以太坊的相關派生能夠充分證實不變性。隨著資產數字化開始,這種不變性中獲得的信任終將增加生態系統的價值。

資產數字化

應該認識到,IBM Fabric名義上能夠創建數字資產的,因為資產的數字化實際是把產品注冊成數字格式。但是在Fabric上創建的數字化資產將只能在Fabric的系統上運行。就像如果你在某一電子郵件客戶端A上創建的郵箱只能夠與使用完全相同的電子郵件客戶端A的人進行通信,這與當前世界中存在多個電子郵件客戶端可以互相通信的不同。

R3 Corda也存在類似的不一致之處,因為R3的平臺用戶在與R3之外的其他平臺進行交互通信時會受到限制,從而導致供應商鎖定(vendorlock-in)。由于R3 Corda主要關注銀行客戶,而銀行需要獨立的銀行軟件。應該指出的是,該平臺的用戶將僅限于與僅使用R3 Corda的機構建立銀行業務關系,無法與不使用R3 Corda的生態系統伙伴進行無縫互接。

由于以太坊是一種類似于Web服務中的HTTP或TCP / IP的底層協議,因此不存在只面向以太坊的構建者“供應商鎖定”問題。通過以太坊區塊鏈的不同方面建立的信任關系能夠在全球資產數字化的新經濟體系內發揮作用。如果再參考電子郵件示例,以太坊協議可以被視為與IMAP或POP3類似的通用協議來訪問電子郵件。

以太坊和以太坊派生的協議可以充當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可以建立數字資產。類似于每個公司在90年代后期能夠使用HTML創建網站,每家公司都能夠使用以太坊智能合約為其服務和產品創建數字經濟,這些合約可以創建token,可通過更廣泛的網絡訪問。

未來之路

為了構建一個足夠強大的平臺,可以與公共市場進行互動,該系統必須能夠滿足業務需求,以實現數據的高效處理、額外的信任分配層以及具備數字經濟資產的代表能力。顯然,這三個維度的目標都是通過不同的技術進步和技術配置來達到類似的目標。

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必須考慮經濟商業模式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發展方向,顯然基于以太坊的平臺在融入數字經濟中具有優勢,盡管在某些數據交易中存在明顯的弱點,這正是IBM Fabric和R3 Corda的突出特點。

由于不同的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平臺被快速迭代使用,并且超越了我們當前技術時代已有功能,所以圍繞使用哪個平臺進行構建的決策將會嚴重依賴于我們的生態系統中的場景用例,可以看到不同的用例相互依賴。

本文并不試圖說明一個平臺總體上比另一個平臺更好,而是在于說明各有特色。以太坊具有的某些功能是Fabric和Corda這樣的分布式賬本所沒有的,但Fabric和Corda也有Ethereum目前不能達到的較高的性能。

為了真正實現現有系統所期望的交互和可擴展性的水平,必須構建和設計一個協議,并考慮到所有的交互,類似于互聯網最初設計的方式。以太坊作為協議,能夠充當基礎技術棧,為足夠廣泛的生態系統提供服務,可以涵蓋經濟環境中的必要因素,但請記住,該平臺目前尚不完整,并且還可能受益于之前DLT對手們固有的功能。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范文6

[關鍵詞]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發展與規劃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208-02

一、引言

目前可推測的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統被稱為數字地球。它是二十世紀末由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的,數字地球是一種實用的、具有網絡特性的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的提出讓世界各國的地學專家開始認識到建設數字地球城市發展戰略將是推動各國信息化建設和社會經濟以及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統經過不斷發展數字地球中投入了一個全新的科學工程項目――數字城市,數字城市從環境、資源、自然、社會等各方面集中收集信息,集中應用數字地球技術于城市,因此現代城市是由環境、社會、經濟共同構成的綜合性動態系統。準確的信息為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持,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國際上數字城市的建設相繼拉開了序幕,例如說我國浙江省義烏市編制了“數字義烏”的設計方案,啟動了“數字義烏”的城市建設。

就當前地理系統發展情況來看,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是城市信息領域的發展重點。數字城市體系的提出,為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條明亮的道路。從某種角度來看數字化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深入發展,是以城市信息系統要以數字化城市為前提,建設城市地理信息新系統。

二、 數字化城市特點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目前狀況

數字化城市相當于是一個空間信息虛擬化城市,它利用信息技術連接各種數字信息形成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對轉化為數字形式的城市基礎設施、社會資源、人文經濟等進行宏觀的管理以及調控,它具有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以及網絡化等特點。數字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統通過對空間信息進行虛擬,將城市空間具體化,并建立相關數據關系網,這是數字化城市最顯著的特點。網上商務、自動化辦公、電子金融、網上教育、網絡購物、網上娛樂等屬于數字化城市智能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梢暬褪菍⑿畔⑥D化為肉眼可見的具體實物,數字化城市系統通過把數據轉換為圖形等形式,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信息和數據的內涵與現實意義。數字城市的可視化通過三維圖形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來實現,它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信息和數據的重要,數字化城市不斷提高可視化水平,便于人們加強對地理信息的認知和需要。而數字化城市信息系統中數據庫、信息能相互連接,要求數字化城市系統必須網絡化,在網絡的基礎上實現數據的處理和數據的共享等,為各行業的便捷交流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的優勢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數字城市的實質就是將具體設施數字化,抽象空間與具體數字有機融合,使城市信息數據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及更好地管理與處理。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對城市空間各種數據進行輸入、存儲、訪問、管理、更新、分析、顯示來實現對城市實體的宏觀管理以及調控。它是一種先進的科技技術,通過不同地理坐標空間位置為城市信息管理、規劃、建設提供良好地幫助。隨著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不斷發展與普遍應用,國內許多城市也相繼籌劃創建、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特別是很多城市已經在建設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了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如部分城市實行的城市規劃、地下管線、電信等地理信息系統,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收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城市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已經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各個層次,因此產生了空間位置數據能共享以及交互應用等需求。此外人們對地理信息的認知、理解越來越深入,這也要求城市地理信息系統需要加快發展的步伐,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正迫切需要向集成化和整體化方向發展。

三、 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的發展規劃

1.數字化城市與城市地理新系統的融合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被應用到空間信息虛擬化的數字化城市系統,包括虛擬城市技術、三維模型城市、網絡化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對數字城市的創建和發展有促進作用。數字城市是一個分階段發展的,它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在不同的時間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數字化城市還處在慢慢發展的過程中,它的主要技術手段是集成。立足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結果,當前建立的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發展為時空數據庫,并把各種專題地理信息加載在空問基礎數據框架上;把各分布式空問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網絡集成,包括建立網站服務,建立動態異構數據庫訪問,查詢,空間分析,決策系統,建立元數據庫和網絡的標準化。

數字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建立空間基礎數據框架,作為其他地理數據的基礎參考框架,以上傳、整合各類數字化信息??臻g基礎數據框架包含框架數據和框架服務,框架數據基本提取自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城市各種數字化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空間分析的建立必須依靠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數據包括利用航空影像、衛星遙感影像與地圖數據制作DEM數字高程模型,此外還有4D圖像包括數字正射影像(DOM)、數字柵格地圖(DRG)、數字線劃地圖(DLG)等。對此類數據進行改造之后,數據可以重新被啟用并以此建造數字城市的空間基礎數據框架。

2.數字化城市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

在當前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中,由于缺少統籌規劃,并且也沒有統一標準,管理立法、標準和規范制定比較落后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成果難以滿足數字城市建設的需求。實際上,數字城市中的許多思路與工作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統中已加以考慮或付諸實施,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數字城市這樣的高層次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當前,從把握城市建設的總體層面上說,整合城市地理信息的時機已經十分成熟。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信息的分類、信息的格式、系統配置、技術流程等方面要嚴格要求,務必保證數據的規范。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已采集、積累了大量地理信息數據,建立了各方面、各行業地理信息系統。由于統一地理數據標準的缺失,各專業部門在開發建設地理信息系統時無法整體把握,更多的是站在本專業本部門的角度考慮,在系統軟件選用、數據建模方法、數據格式、數據組織結構等方面各不相同,所采集的數據與建立的系統各不相干無法有效融合,不能共享和互操作。其次,目前城市地理新系統在采集、存儲、操作、分析數據時多采用空間度不夠的二維方法,無法滿足用戶重現地表特征以及恢復特征等需求,因此數字化系統還應該將三維技術應用到系統建設中,完善三維城市地理信息系統。運用三維技術在計算機上建立城市三維景觀模型,地理空間數據呈現直觀性,人們對數據的理解認識也更為的理解簡單容易,在工程設計、現場模擬、決策支持等方面具很高的實用價值。

3.城市地理新系統數據維護

數字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統需要不斷的建設以及完善,因此數據的動態維護與更新十分重要。數據的動態維護包括系統硬件設施的完善、軟件的革新和系統數據的動態更新。系統在建設的過程也是系統在不斷老化的過程,如果系統保持原狀態不變,很容易導致系統發送錯誤的信息數據,系統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因此,因此為了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更新機制的研究、完善地理信息新系統。這里還要了解一個概念就是元數據,元數據有利于用戶了解空間信息,元數據的數據量非常的大,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元數據的重視,建立元數據,通過元數據對地理空間數據的內容、定義、條件和其他特征的詳盡描述,使得空間數據的內容易于理解和操作。此外要加強對歷史數據的保存。歷史數據作為科學研究的必要依據,加強對數據的控制十分必要。隨著現代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地理數據變化更新也非常迅速。歷史數據必須加以保存,以便進行時空模擬及事件的逆時空反演的操作,并且該方法也有利于對數據進行查詢分析,一旦信息出現錯誤、缺失,還可以對信息進行及時修正、恢復處理。目前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更新在處理新的信息和過時的信息時,新的信息添加到數據庫中,刪除、替換掉原有數據,這顯然違背了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的發展初衷。在數據更新時,建立專門的歷史數據庫,將原始的信息保存起來。這樣不僅避免數據重復影響數據有效性,也實現數據的動態變化。

四、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與運用已日趨成熟,數字化城市作為城市信息系統的進化,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新的發展方向。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中,必須以數字化城市為指導思想,實現數字化城市地理新系統的戰略方針,并切實把握數字城市、城市地理信息產業化的新機遇,在產業化的進程中求開拓、求進步,為早日建成數字城市,實現城市信息化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簡逢敏. 從數字地球到數字城市規劃(上)──兼論上海城市規劃信息系統[J]. 工程設計CAD與智能建筑. 201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在线 | 在线中文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 久久久青青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另类色图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国产区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 | 欧美成性色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成人亚洲综合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 | 尤物视频黄 | 国产日本精品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洲亚洲色图 | 欧美区在线 |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观看a毛片一区二区不卡 | 熟年中出交尾六十路七十路 | 欧美国产高清 |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一区欧美日韩制服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剧情 |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18黑人 |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