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1
關鍵詞:土傳病害 基本特征 因素 措施
土傳病害因難以防治而著稱,被植病界普遍認為是五大難防治的病害之首。有農作物“癌癥”之稱, 其危害廣泛、嚴重,一旦發生,作物會出現葉片黃化、開花延遲、生長瘦弱、果實減少,在干旱條件下極易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土傳病害一般年份使作物減產20-30%,嚴重年份減產50-60%,甚至絕收。通過近幾年觀察發現,一些作物的土傳病害有逐年上升趨勢,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土傳病害屬根病范疇,主要是由土傳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初次侵染源來自土壤,如病原體真菌、細菌、線蟲和病毒,作為傳播體長時期存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則從作物根部或莖部侵害作物,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土傳病害在溫室中發生最為普遍,種類很多:菌核病、根腐病、枯病、疫病、軟腐病及線蟲等土傳病害的基本特征:
1.病害易被輕視、難以診斷。該病由土傳病菌引起,多數作物先從根部或地下部器官開始出現癥狀,早期發生時不易被種植者察覺,且土傳病害容易發生復合侵染,在識別和診斷上易引起誤診。
2.病害有持續的致病期。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土壤條件對病菌生長發育有利,病菌就會大量繁殖,產生大量菌體并侵染寄主,從而造成作物發生病害,不斷傳播,持續發病。由于土壤病菌具有持續的致病期,當容易發病的植物不存在或作物的養分被消耗殆盡或者收獲以后,土壤條件如溫度、濕度等不利于病菌的傳播時,病菌可以通過殘枝落葉或者其他的作物,或是藏在土壤中越冬,進入休眠期,以便于來年條件適宜再繼續感染、發病,如此循環,病害越來越難防治。甚至有的病菌即使沒有寄主也能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如鐮刀菌和輪枝菌。
3.病害難以防治。土壤是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土壤病菌能產生大量菌體,每一種植物又都帶有天然的土傳致病菌,而引起病害的病菌多屬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圍廣,存活方式多樣,很難被殺死,只要條件有利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土傳病害屬于積年流行病,病害易受土壤環境和栽培措施的影響,采取單一措施難以防治。
引發土傳病害的關鍵因素:
1.連作。連作是土傳病害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連年種植某一類作物,使得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得以連年繁殖擴散形成病土,成為年年發病的根源。由于大棚內的特殊環境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棚室連作的危害性更大。
2.施肥不合理。長期使用化肥和施肥不合理是導致土壤生態惡化、土傳病害越來越嚴重的基礎原因。施肥不合理致使土壤中養分不平衡,大面積土壤出現“貧血癥”和“富集癥”,“貧血癥”的出現是施用化肥過少,造成農田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補充不足;“富集癥” 的出現是大量施用化肥超出適宜水平,造成肥害,無論哪一種施肥方法都對土壤微生物有較大影響,會破壞土壤微生態平衡,加重土傳病害的發生。
3.盲目使用農藥。絕大多數農藥會隨著雨水流入土中,農藥無節制的使用,造成土壤中農藥殘留超標,土壤不再疏松,土壤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有益微生物減少,病菌抗性增加,土傳病害加重。
4.線蟲侵害。排除人為因素,植物根系的傷口可由土壤線蟲造成,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這種情況往往導致線蟲與真菌病害同時發生。
5.土壤不消毒。很多種植戶僅僅是重視了對苗子根系進行殺菌消毒而忽略對土壤的消毒處理,治標不治本。對土傳病害而言,土壤就是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這也是對苗子進行處理后仍然會出現大量的爛根死棵的原因。
土傳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土傳病害影響因素較為復雜,任何單一的防病措施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防治土傳病害,應秉承"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維護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為最終目的。
1.土壤消毒。土壤中含大量的有害菌,石灰既可以殺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用石灰消毒可以有效的減輕土傳病害,土壤翻耕前每畝撒石灰80kg,再進行翻耕;播種前,用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針對真菌性病害可用50%敵克松600倍液或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細菌性病害可用88%水合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利用作物休閑之季,將水堵起來較長時間浸泡土壤也能達到對土壤消毒的目的;夏季進行高溫悶棚是遏制土傳病害最好的一個手段,50℃以上高溫可殺滅大部分病菌。
2.選用抗病品種。要控制和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程度,應選用、培育抗病或耐病的品種,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3.合理輪作。合理進行作物與作物間輪作,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因不同的病害需要輪作的年限不一樣,建議開啟兩年以上輪作。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2
關鍵詞 稻苗疫病;水稻爛秧病;病原;發病因素;防治方法;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099-01
近年來,隨著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的急劇增加,水稻品種更新迅速。異地調運頻繁,再加之土壤狀況、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已經引起了水稻田潛在病害出現,給當地水稻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如何防治病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就黑龍江省水稻田幾種潛在病害癥狀特點、病原菌類型、發病因素、防治方法等進行詳細論述如下。
1 稻苗疫病
1.1 癥狀特點
主要在育秧棚發生。危害秧苗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現黃白色小圓斑,后擴展成灰綠色不規則條斑,病斑呈水漬狀[1]。病害加重后,病斑融合擴大,造成葉片縱卷或者折倒。濕度大時病斑上面可見白色稀疏霉櫻即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隨著病情加重,病斑逐漸褐變,中央呈灰褐色。霉層變為灰白色。致使秧苗中下部葉片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1.2 病原菌類型
草莓疫霉稻疫霉變種,屬于鞭毛菌亞門真菌。
1.3 發病因素
該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水存條件下萌發,產生游動孢子,侵入危害。飽和濕度情況下,才能產生孢囊梗,孢子產生需要水膜或水滴存在,游動孢子休止后,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并寄生,病苗在飽和濕度條件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對濕度60%~90%只產生褐色小斑,病害發病適宜溫度為16~21 ℃。氣溫超過25 ℃病害受到抑制,陰雨連綿利于發病,秧苗三葉期最易感染。秧田水淹、深灌利于病害流行。另外,播種過密、苗弱容易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
1.4 防治方法
1.4.1 農業防治。選擇地勢高的田塊作秧田,且秧田要年年輪換。加強肥水管理,要淺灌勤灌,防止串灌,適當增施磷鉀肥,盡量均衡施肥,提高秧苗抗病能力[2]。
1.4.2 化學防治。即藥劑防治,于秧苗三葉期噴藥,可選用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 水稻爛秧病
2.1 癥狀特點
爛秧是秧田中發生爛種、爛芽和死苗的情況。爛種指播后種子不能萌發或者腐爛[3]。爛芽是指播種過深,芽鞘不能伸長導致腐爛或露籽不能扎根入土而干枯。水稻秧苗二至四葉期出現點片或大片青枯、黃枯、死苗等,并迅速擴展。易導致秧田整片枯黃,停止生長,逐漸死苗。
2.2 病原菌類型
由多種病原菌引起,有半知菌亞門的禾谷鐮刀菌、尖孢鐮刀、菌立枯絲核、菌稻德氏霉,還有鞭毛菌亞門的層出棉霉、稻腐霉。
2.3 發病因素
2.3.1 生理性爛秧。生理性爛秧是由環境條件不適而導致生理失調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于育秧過早,苗期遇陰雨、低溫、寡照等,造成水分供應不合理、根系發育緩慢、吸水能力差等[4]。生理性病害主要包括凍害、無吸水吸肥能力、生長點停止生長等。
2.3.2 侵染性爛秧。由病原菌引起的能傳播的病害[5]。其病原菌都屬于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活。鐮刀菌以菌絲、厚垣孢子在寄主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立枯絲核菌以菌絲、菌核在寄主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靠菌絲在幼苗中傳播。腐霉菌以菌絲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游動孢子囊,散發出游動孢子,借水流傳播。棉腐菌、腐霉菌寄生性弱,只能通過傷口傳播,所以在出現種子破損、催芽熱傷、凍害情況下才能侵入種子或幼苗。
2.4 防治方法
2.4.1 農業防治。主要是提高改進育苗技術,改善環境條件,增強抗病力[6]。①提高秧田質量。秧田應選擇肥力中等、避風向陽、排灌方便、地勢較高的平整地塊。②精選種谷。種谷要純、凈、健壯、成熟度高。浸種前曬種1~2 d。③提高浸種催芽技術。浸種要浸透,催芽過程中要使水分、溫度、氧氣三者關系協調。④掌握播種質量。根據品種特性,確定播種適期、播種量和秧齡。⑤科學管水。芽期保持畦面濕潤,不能過早上水。⑥合理施肥。秧田施足基肥,追肥少量多次,應提高磷鉀肥的比例[7-9]。
2.4.2 化學防治。①使用移栽靈混劑,按旱育秧常規方法整土做床,也可用秧盤,床土不需調酸消毒,把移栽靈混劑溶入適量水中,苗床用1~2 mL/m2,一般加水3 kg/m2。用秧盤育秧的每盤(60 cm×30 cm)用移栽靈0.2~0.5 mL,一般每盤加水0.5 kg,可把底肥一起溶入水中,把上述藥液均勻澆在床土上,然后播種,覆土。如果用拋秧盤育苗,用量減半。②用3.2%惡甲水劑(育苗靈)300倍液噴灑,進行床土消毒,苗床用8~10 g/m2,苗床發病初期,苗床用12~15 g/m2。
3 參考文獻
[1] 陳志才.水稻爛秧的發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農業,2006(12):14-15.
[2] 玄武星.關于水稻爛秧識別與防治建議[EB/OL].(2015-12-25)[2016-12-24].http:///post-4641172-107529664-1.shtml.
[3] 楊現甫,李翠華.水稻爛秧病的發病原因和預防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07(6):62.
[4] 王修明.水稻爛秧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07(3):63.
[5] 陳建發,蔡淑華.早稻爛秧的發生與預防[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9):42.
[6] 方中.水稻爛秧的識別與防治[J].農技服務,2011(5):655.
[7] 朱賢東,劉喜榮.水稻爛秧的原因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103.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3
關鍵詞:葡萄病患;綜合治理;研究與分析
據相關的資料數據記載顯示,我國安徽地區的葡萄種植業正在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常見的葡萄病害高達十余種,由于疏忽或防治不恰當、不及時等原因,導致葡萄的大面積減產,嚴重的還會出現植株死亡。據有關的統計數據,我國普通年份的霜霉病導致葡萄果實產量的損失就達到15%~20%,病害流行時期則更嚴重,損失可達到60%以上。
1 葡萄病害的預防
葡萄病害的治理以“預防為主”。發病前可以采取噴灑農藥的治理方式,使發病率降低,并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據不同病害的發病時間等信息以及天氣的陰晴狀況,合理、適時的噴灑農藥,秉承“趁早不趁晚”的原則。
2 葡萄病害的防治
2.1 植物檢疫、栽培管理技術預防、化學防治等都是防治葡萄病害的有效方法 充分、合理及恰當的運用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各種方法能夠揚長避短、互相協調,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栽培管理技術的預防,指的是在管理葡萄的過程中,盡量選取對植株抗病性有增強作用,能夠有效阻斷病原菌繁殖、擴大、感染的有針對性的栽培技術。合理提高果穗的質量,及時摘除發病的葉子或果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葡萄病患的出現,同時有助于果實質量及品質的提高;針對葡萄病害進行化學治療,有利于抑制病害的發生及擴散。
2.2 葡萄病害的前期防治 包括:黑痘病、穗軸褐枯病等;中后期的病害防治分為: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全生育期的病害防治含有:灰霉病、根癌病、蔓枯病等。葡萄病害的初始發病期,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合理的噴藥治理。高溫陰雨天氣不利于農藥的噴灑,且容易引發感染病毒,因此,可以在天晴后重新噴藥一次,每日對葡萄園實行全面觀察與預測等措施。
3 綜合治理技術
3.1 葡萄病害是嚴重影響葡萄產量及品質的極為嚴重的災害之一 葡萄病害可以分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兩種。不同的葡萄病害的危害情況也不同,總結其主要的發病規律我們可以發現:霜霉病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病原開始于美洲,它主要對葡萄的葉片、新梢、卷須等有損害,霜霉病的發生及盛行與天氣狀況密切相關;葡萄黑痘病的發生具有全球性,世界上很多的葡萄產區都出現過此種病害,特別是一些培植單一葡萄的歐洲區域,病害尤為嚴重,該病害對葡萄的果實、葉片等綠色幼嫩部位存在危害,其發生與流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雨水、空氣濕度有關;葡萄白腐病有被稱為腐爛病、爛穗等,其主要發生于我國北方的一些葡萄產區,其病原菌可以對葡萄的幼莖、花序及果穗等進行侵染,導致果實、葉片的大量脫落等。針對不同的病害,進行不同的治療。
3.2 陰沉多雨的天氣,容易造成肥料的嚴重流失 因此,合理提高施肥量可以增強葡萄的抵抗功能。果農可以根據葡萄的生長情況及土壤質量等判斷是否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合理、適當的添加鈣、鎂、磷等,以增強葡萄植株的抗病性;適時、合理地對土壤進行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尤其是大雨或暴雨之后,葡萄園的土壤過度陰濕,表層板結,通透性不好,所以導致葡萄的根系嚴重缺少氧氣,生長趨勢被減弱,抗病性降低等。因此及時在進入雨季前或雨季間隙的晴天對葡萄園的土壤進行深度的活土;另一方面,陰雨季節,葡萄更容易出現徒長趨勢,而且葡萄樹干副梢的發病率極高,所以要進行及時、合理的剪枝及摘心等。對葡萄園進行全面、完整的清園工作,嚴密控制病害的感染及傳播,盡量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等情況。
3.3 對葡萄園土壤進行地膜覆蓋,可以有效阻止侵染病菌通過雨水或其他擴散 能夠顯著減少霜霉病、黑痘病等情況的發生;合理改良土壤,及時施肥灌溉,有利于葡萄根部的發育以及顯著提高葡萄樹的抗病功能;對高于地面40厘米區域的新梢、多余枝葉等進行修剪,以提高通透度,接受陽光直射,使葡萄園內土壤的濕度得到有效的降低。
3.4 對葡萄病害的防治要堅持三個原則 盡力做好葡萄果園的清潔工作,有效的防止侵染及病原;提高培植管理的相關技術,促進空氣濕度的降低,提高葡萄樹的自身抗病性;合理、及時的進行農藥噴灑,使幼嫩部分得到良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永升. 葡萄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河北果樹,2007(1):50-51.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4
[關鍵詞] 重慶;青枯病;氣候條件;防治
煙草青枯病又稱煙瘟,是一種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病菌性病害,是一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其最顯著的癥狀是枯萎,一旦發病即可造成全株死亡,對煙草的產量和質量影響極大,是煙草上一大毀滅性病害[1]。特別在苗期,此病致幼苗成片枯死,造成大量缺苗。該病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和一些溫暖的地區。在中國,此病在河南、山東、江蘇、云南、廣西、河北、湖南、廣東、福建等地普遍發生。
近年來,由于該病害在重慶各煙區屢有發生,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許多煙田發病率達50%以上,不少煙田幾乎全部發病,尤其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率達80-90%,特別嚴重的絕產絕收,對煙葉生產造成極大危害,高度重視該病的綜合防治在烤煙生產管理中顯得十分重要。
一、重慶市煙草青枯病發生流行的氣候條件
煙草青枯病是高溫高濕型病害,凡低溫高濕或高溫干旱都不能使病害發生和流行。許多研究資料表明,當日均溫穩定在22℃以上時,煙株根系層的土壤達充分濕潤后(一次性連續降水量達到約5mm時即可達充分濕潤,灌溉亦具有同樣效應),病菌即可侵入為害[2]。但此時病害能否發生,取決于降雨或灌溉,降雨早,始病期早,反之則遲。病害流行需要更高的溫度(30℃以上)和更高的濕度(90%以上的相對濕度),發病最適宜溫度為30-35℃。在病害發生后,溫度上升為左右病害流行速度和為害程度的主導因子。暴風雨或久旱后遇暴風雨或時雨時晴的悶熱天氣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往往易造成該病的大發生[3]。重慶地區在海拔較低的長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點猶如鍋底,四周山地環抱,地面熱困難,使氣溫不斷升高,而且水田網密布,水汽多,濕度大,夏季高溫高濕氣候較多。這種氣候給青枯病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重慶青枯病區的煙田土 壤粘重且團粒結構差,加之不揭膜,中后期膜下溫度高,足以傷害大量根系,一旦早期感染青枯菌,在雨后高溫的蒸騰作用下,中后期病情上升很快,防不勝防。
二、防治
1.農藝防治
(1)不斷輪換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要因地制宜,并合理輪換,避免常年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可選用K326等有一定抗病性的品種[4]。
(2)合理輪作
土壤是煙草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也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寄主。采取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特別是與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進行水旱輪作,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青枯菌的數量,是防治煙草青枯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5],國內外對此有著一致的意見。旱地煙的輪作間隔年限至少要3年以上,輪作作物最好選用禾本科作物[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行“稻一稻一煙”的輪作制度,禁止種植茄科、十字花科、葫蘆科等作物。然而,青枯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存活8年以上,重慶又是山區,人多地少,存在嚴重的糧-煙爭地現象,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合理輪作控制此病的效果甚微,并且這一措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青枯病進行控制而無法徹底消除。
(3)合理選地和施肥
有條件的地方,最好選擇砂壤土且排灌方便的田塊。地勢較低濕度大的田塊要起高壟,以利于排水。完善排灌設施,做到排灌分家,防止串灌浸灌,可減少病菌傳播機會。適當增施磷鉀肥,以提高煙株抗病性。
2.化學防治
對于青枯病的防治,目前尚無非常有效的治療藥劑,應及早用藥劑進行保護。商勝華等[7]研究了大蒜提取液對煙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發現濃度大于1.5%的大蒜提取液對煙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半徑與5000倍72%農用鏈霉素相當,說明高濃度的大蒜提取液對青枯病的防治有效。不過,雖然大蒜提取液用于防治青枯病有效且不污染環境,但從其生產成本過高,其費用遠遠高于農藥防治,所以并不能被用于大面積防治病害。胡述泉[8]在青枯病田間發病初期,每間隔7d施用一次農用鏈霉素泡騰片,共施用兩次,發現農用鏈霉素泡騰片防治煙草青枯病有一定的效果,其與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防病效果相當,在改變農藥劑型或施用方法的情況下,農用鏈霉素可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但對該病害不能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或控制病情。劉雅婷等發現利用藥劑防治可以延遲青枯病的發病時間,其中90%乙霜青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為6%葉枯凈可濕性粉劑和10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孔凡玉等[9]發現,20%青枯靈可濕性藥劑好于農用鏈霉素,投入產出也較為明顯,青枯靈為有機硫殺菌劑,以發病前應用效果最好,因此各地可結合本地青枯病發生實際情況,在煙草團棵后施用1次,在青枯病零星發病用1次,以后連續應用2-3次,可起到較好的效果。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5
關鍵詞:大棚蔬菜 病蟲害 發生 防治
隨著棚室栽培的迅速發展,既有利于蔬菜生產,也為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條件。病蟲害種類顯著增加,為害程度明顯加重,并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蟲源。
一、土壤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環境,也是多種病原菌越冬場所。在露天栽培條件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因棚室栽培的蔬菜種類比較單一,栽培面積有限,輪作倒茬困難,連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質和病根的殘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漸失去平衡,病原菌數量不斷增加,誘使病害發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溫度和濕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產中又缺乏抗病品種,土傳根病隨連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發生瓜類枯萎病后如不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從零星病株到普遍發病只需4~5個小時。減產非常嚴重,進而造成廢棚。據調查,大棚蔬菜病蟲害形勢在不斷變化。
多種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發生流行的重要環節。露地環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長季節才能侵染,發病遲,為害輕,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區季節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發生,已成為發展棚室蔬菜生產的大敵。如瓜類炭疽病、細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黃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葉霉病,豇豆和菜豆銹病,芹菜斑枯病,多種蔬菜菌核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寄生,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嚴重發生。害蟲如螻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溫暖、潮濕、疏松肥沃而發生早、數量多、為害重。
二、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防治策略
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多年連作,病害逐年加重,必須進行土壤消毒。
1.1農業防治
種苗脫毒,高溫悶棚,茬口輪作,太陽能土壤消毒。
1.2化學防治
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線威進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時用20%苯來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蟲害防治
2.1毒餌誘殺
以螻蛄為主的地塊,可用毒餌誘殺。方法是:將花生餅或麥麩炒香,每100kg花生餅或麥麩加80%的敵百蟲可濕性粉劑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勻,配成毒餌,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順壟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km2,不僅對螻蛄誘殺效果良好,同時對蟋蟀、地老虎幼蟲也有良好的誘殺效果。在地老虎發生較重的地塊,可將上述某一種農藥的10倍液噴拌在鍘碎的害蟲喜食的鮮草或鮮菜葉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鮮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間,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揀拾死蟲,防止其復活。
2.22 噴霧或噴粉。種蠅可在成蟲羽化盛期,在蔥、蒜類蔬菜上和田間糞肥堆上噴灑80%敵敵畏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以殺死成蟲,減少產卵和幼蟲數量。用90%敵百蟲晶體300~500倍液或5%樂果乳油1000倍液澆灌。澆灌在大蒜、韭菜種蠅發生較重的地塊,于幼蟲發生的關鍵時期施藥防治幼蟲。在韭菜移栽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
三、空氣濕度對病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棚室在寒冷季節、夜晚密閉保溫條件下,空氣相對濕度可達90~100%,棚室屋面、壁面對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黃瓜、番茄等蔬菜熱容量大,葉面和果實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濕環境,對蔬菜生長發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卻適宜多種病原真菌、細菌的萌發、侵染和繁殖。如黃瓜霜霉病菌,必須在葉面結露3h以,才能萌發、侵入寄主。病害一旦發生,傳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減產甚至絕收。以上多種病害為害加重,均與高濕環境有密切關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減輕病害發生。②藥劑防治,可選用百菌清、綠亨二號、綠亨五號等藥劑防治。
四、溫度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蔬菜與病原菌長期協同進化,結果導致棚室溫暖的條件,一般不成為病害發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環境,通常可以引起發病。害蟲和螨類屬于一類變溫動物,外界環境溫度直接影響它們的體溫及其生命活動。溫度對害蟲分布地區及發生為害的影響比濕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對策:可選用阿維菌素、克螨特、蟲螨清等藥劑防治(任選一種)。
五、寄主對病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范文6
關鍵詞:三七;黑斑病;圓斑病;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567.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223002
三七又名田七、參三七,隸屬于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名貴中草藥,其藥用歷史悠久,曾享有“南國神草”“金不換”之美譽[1]。云南文山是中國三七的道地產區,也是主要種植區,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占全國的90%以上,質量全國第一[2],該藥材已經列入省重點開發對象[3]。
三七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圓斑病、黑斑病、炭疽病、灰霉病、疫病、立枯病等[4],其中圓斑病與黑斑病近年來已成為三七地上部分的主要病害[5, 6],成為眾多三七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本文以三七的植物學特性為基礎,重點介紹其圓斑病與黑斑病及其綜合防治方法,為其規模化優質栽培與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三七的植物學特性
三七為五加科宿根草本常異花授粉植物。株高60cm左右,莖直立,光滑無毛。葉片有長柄,輪生于莖頂,呈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傘形花序,黃綠色,長20~30cm,花期在6~8月份。果實近腎形,熟時紅色,結果期在8~10月份[7]。主根肉質,短圓柱形,外皮棕黃色。三七生長適宜溫度為18~25℃,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范圍廣,但以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為好,一般土壤含水量為22%~40%,pH為5.5~7.0[8, 9]。
2 三七黑斑病害
2.1 病原菌
三七黑斑病由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暗色孢科鏈格孢屬的Alternaria panax Whetz病原引起[10]。該菌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0℃,濕度100%,pH值為6,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發,菌絲生長最適為25℃,pH值為6,全光照有利于菌絲生長;病菌最佳碳源為馬鈴薯淀粉、蔗糖,氮源以有機氮利用更好。該菌產孢最適溫度為18℃,pH值為8,全光照,以甘油、木糖為碳源,蛋白胨為氮源的產孢量高于其他碳氮源[11]。
2.2 表現癥狀及主要危害的部位
葉部受害時,先是出現類似圓形、橢圓形的斑點,葉脈略帶黑色,色澤逐漸加深;莖桿受害時,發病部位皺縮,病斑向上下擴展,莖桿中下部的稱“黑桿瘟”,莖基部的稱“爛腳瘟”;葉柄受害時,凹陷而扭折;花軸受害時,早期病斑較淺,后期可明顯看到黑色霉層,俗稱“扭脖子”“扭盤”;果實受害時,表面產生不規則褐色水淺病斑,果皮逐漸干縮,附有黑色霉狀子實體[6]。
黑斑病病菌能感染三七植株的任何部位,主要以幼嫩組織部位或組織結構較松散的部位受害為主,無論是在干燥還是潮濕的情況下,病斑中心均產生黑褐色病斑。受害葉片會產生不規則水浸狀褐色病斑,其余部位受害會產生黑褐色病斑,常導致落葉、植株折垂而枯死[12]。
2.3 發病規律及主要傳播途徑
黑斑病發生一般有3個高峰期,文山地區分別集中在5月、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中下旬,最高峰為9月,每個峰值可隨當年氣候變化、初次降雨時間而前移或后延5~10 d;黑斑病的發生與降雨關系密切,當日均溫在18℃以上,空氣相對濕度達65%以上,即持續2~3 d小雨天氣或日降雨量達15 mm以上時,黑斑病即可發生,并且發病率隨降雨量和降雨次數的增加而增加,發病率與病情指數顯示出高度正相關[6, 13]。若光照越強,黑斑病的發生會隨蔭棚透光率的增加而加重[14]。病害發病末期還會因環境而改變,海拔高的七園發病率高于海拔低的七園,用玉米桿作蔭棚材料,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高于杉樹枝做天棚的七園[13, 15]。
該病菌主要由帶病種子、種苗、病殘體、氣流、雨水、土壤及病菌孢子等傳播,帶菌種子、種苗是新七園的初次侵染源,殘存在七園內的病殘體及土壤帶菌是老七園三七黑斑病的主要侵染來源[15, 16]。
3 三七圓斑病害
3.1 病原菌
三七圓斑病病原菌為半知菌絲孢綱的槭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 [17]。該病菌在PDA 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最快,最適碳氮源分別為木糖,牛肉膏;其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0℃,pH為6[18]。
3.2 表現癥狀及主要危害的部位
三七圓斑病可危害三七植株的各個部位,在各齡期三七植株上均有發生,受害部位的表層病斑一般呈圓形褐色,發病組織較干,有明顯的輪紋,在病交界處可見黃色圓圈,潮濕環境下病斑表面生稀疏白色霉層[5, 19]。
葉背面可看到黃色小點,遇到連續陰雨,病害發展迅度快,小點病斑呈透明狀且迅速擴大至直徑為5~10mm,從發病到脫葉僅1~2 d,若天氣晴朗,發病速度減慢,形成“魚眼珠病”的大病斑;莖桿感病部位呈褐色,初期時不會造成扭折,發病后天氣晴朗時受害部位會產生裂痕,稍微用力觸莖桿即可從受害部位折斷;芽部和幼苗莖基部組織表皮為褐色,莖基病害部位凹陷且中央為黑色;根莖和塊根受害部位和表層一般呈褐色,發病組織較干且剖開發病組織在肉眼下可看到黑色小點或黑色小塊[5]。
3.3 發病規律及主要傳播途徑
三七圓斑病最為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其發病期主要在春夏兩季,主要因降雨量增多,溫濕度不平衡時田間的病殘體及土壤中的一些病菌分生子引起;在海拔1700m以上的三七產區發病造成的損失占整個三七生長過程中各種病害造成損失的70%以上,而在1700 m以下的中底海拔地區發病較少[5, 20]。
三七圓斑病初發生時一般由田畦邊開始,靠雨水飛濺傳播,病害大面積發生時,氣流也會加劇傳播[20]。
4 兩種病害的綜合防治方法
4.1 植物檢疫
對已出現黑斑與圓斑病害的三七產區采取局部地區檢疫,防治病害傳入無病的三七產區。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方針,有效控制病害,降低經濟損失[21]。
4.2 農業防治
黑斑病與圓斑病的農業防治方法如下[22-24]:
加強七園管理,勤查三七園,一旦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并帶出七園外,集中深埋或焚燒處理,以避免病菌的再次浸染。雨季期要勤開園門,通過空氣流動,降低園內濕度,給病害發生創造不利的環境。
合理施肥,氮肥施用過多,會導致三七植株徒長而抗逆性降低,三七是塊根植物,對鉀肥的需求量略高于其它作物,可適當增加鉀肥施用量,提高三七植株的抗逆性。
在七園管理過程中,規范農事操作,減少或避免病害的人為傳播。
選用無病種子和種苗。在篩選種苗時,盡量選擇健壯無病、無損傷、根系良好的種苗進行移栽。
嚴格選地,以減少田間菌源數量,三七適宜生荒地生長,忌連作,需輪作,尤忌與花生連作。
4.3 生物防治
通過土壤處理和苗期使用707復合菌劑,有益菌可以起到改良土壤、防病抗病作用,減少病害的發生;播種時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各3 g混合均勻拌種1 kg,可有效防止土壤病殘體的侵染;黑斑病初發期根據七齡及植株大小可用不同濃度的多抗霉素粉劑和寶麗安進行防治,1.5%多抗霉素(150倍)作為一種生物源農藥,在三七圓斑病田間具有較高的相對防效,達到74.14%[25]。
4.4 物理防治
播種前將三七種子放在55℃的溫水中浸泡10~15min,可有效殺死三七種子表面存有的病原;在種植三七前將土壤進行火燒處理,可以有效防治三七土傳病害;深翻土壤,經過充分暴曬后,可有效殺死或減少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害;撒生石灰,在發病區域撒上適量的生石灰粉,可有效防止病情快速、大面積的傳播[26-28]。
4.5 藥劑防治
4.5.1 播黑斑病害的藥劑防治如下[29]:
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菌粉凈可濕性粉劑(1:400倍液)、40%大生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菌核凈(1:500倍液)、45%菌絕王(1:500倍液)、58%腐霉利(1:1000倍液)等,上述藥劑可任選其中1種或者2~3種混配后兌水噴霧防治,7 d左右噴藥1次,接連噴施2~3次,可見藥效。
代森銨、代森鋅(1:300倍液)混合液+新高脂膜對防治三七黑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5%丙環唑水劑2000倍液、30%愛苗乳油3000倍液、25%腈菌唑水劑2000倍液對三七黑斑病的防效均達80%以上。
4.5.2 圓斑病害的藥劑防治如下[30]:
在病害發生初期,采用代森錳鋅、噴克等藥劑噴霧,可及時控制病害蔓延。
用50%腐霉利(1:600倍液)和佳爽(1:500倍液)或科露凈(1:800倍液)和代森錳鋅兌水噴霧防治,每兩次施藥間隔期一般為7~10 d,接連噴施2~3次,可有效的預防和控制三七圓斑病害。
混配藥劑福星+春雷霉素的室內抑制率及田間相對防效分別為100%和89.99%。
用藥時,根據七齡、植株大小及當地氣候變化嚴格控制藥劑濃度的使用,不要隨意增加濃度或用量.防止三七藥害的發生。每種農藥在1a內使用次數最好不要超過5次,最后1次施藥距離三七采挖期要間隔20 d以上。
5 小結
無論是二年七還是三年七,其黑斑病發病率與蔭棚透光率均呈正比關系,說明病原孢子的萌發、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照,一旦溫、濕條件俱備,即可加速病害的流行[15]。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應圍繞防止病菌的侵染源與傳播而進行;其圓斑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區基本都在高海拔、溫度較低的地區,發病率隨產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持續時間長、危害重,對其病害防治主要以藥劑防治為主。
針對三七黑斑病與圓斑病的防治,重在預防為主,生產上應根據病害發生規律,結合氣象預報,及時發出病害發生趨勢預報,指導七農進行防治。病害發生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例如:調整蔭棚透光率、合理施肥、清除七園病殘體、施用保護性殺菌劑等,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有利于三七生長的環境,是防治病害的重要輔助措施。
總之,只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三七黑斑病與圓斑病的為害,達到保產增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林景超,張永煜,崔健等.我國三七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中國藥業,2005,14(2):18.
[2]陳曦.幾種云南道地中藥類保健食品市場現狀分析與營銷定位[D].西南大學,2012.
[3]曹玉娟.云南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3.
[4]方勁羽.三七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藥市場信息,2012,(21):41.
[5]劉云龍,陳昱君,何永宏.三七圓斑病的初步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17(3):297-298.
[6]陳昱君,王勇,劉蕓芝等.三七黑斑病發生規律調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7):557-558.
[7]王福東.保健蔬菜―養心草[J].農村百事通,2007(1):31.
[8]崔秀明,賀承福,王朝良.三七育苗技術介紹[J].中藥材,1991(6):10-11.
[9]劉承訓.田七栽培采收與加工[J].致富之友,2004(5):23-24.
[10]陳昱君,王勇,劉云芝等.不同中藥材對三七黑斑病病原AlternariapanaxWhetz抑制作用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2,25(6):16-18.
[11]陳昱君,王勇,馮光泉等.三七黑斑病病原生物學特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5,35(3):267-269.
[12]舒彬,韓春梅.三七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11,(9):43.
[13]王勇,陳昱君,周家明.三七黑斑病田間發生規律調查初報[J].中藥材,2000,23(11):671-672.
[14]王勇,劉云芝,陳昱君等.三七黑斑病的研究[J].人參研究,2005,17(3):42-45.
[15]陳昱君,王勇,馮光泉等.三七黑斑病發生與生態因子關系調查初報[J].云南農業科技,2003(1):33-34.
[16]王朝梁,喻盛甫.三七黑斑病初侵染來源及傳播途徑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0):597-599.
[17]MBELLLS.MoreDematiaceousHyphomycetes[M].CMI,1976,225-226.
[18]陸寧,陳昱君,魯海菊等.三七圓斑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20(2):193-195.
[19]陳克,陳樹旋,余子畏.三七上的一種新病害[J].植物保護,1997(1):49.
[20]王勇,陳昱君,范昌等.三七圓斑病發生與環境關系[J].中藥材,2003,26(8):541-542.
[21]王朝梁,陳昱君,馮光泉等.三七農藥使用準則(草案)[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3(17):30-32.
[22]馮光泉.三七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科技,2000(3):30-31.
[23]王勇,范昌,陳昱君等.三七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現狀[J].人參研究,2003,15(1):43-45.
[24]王淑琴,于洪軍,陳仙華.三七黑斑病的綜合防治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1,11(2):45-52.
[25]王勇,陸寧,范昌等.三七圓斑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J].中藥材,2004,27(11):802-804.
[26]勤農.三七的種植栽培與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10(12):41-42.
[27]舒彬,韓春梅.三七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冶[J].四川農業科技,2011(9):43.
[28]劉桂云.三七病蟲害的防治[J].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2010(1):24.
[29]王勇,陳昱君,楊建忠等.幾種殺菌劑對三七黑斑病防效及與三七質量關系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3,2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