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綠色消費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綠色消費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綠色消費研究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1

關鍵詞:綠色飯店;女性消費者;消費意愿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3

一、引言

綠色飯店倡導的是一種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相結合的科學管理模式,它在有效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的努力直接關系到生態經濟的健康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末綠色飯店的理念興起,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從消費者的角度研究其對綠色飯店的認知、態度及消費行為得到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因為上述問題直接關系到飯店綠色管理的有效性和普及率。總結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發現消費者的個人特征與其對綠色飯店的認知、態度及消費行為存在密切的相關性:不同性別1,3,5、年齡1、職業1、住宿次數1、住宿目的1、住店類型1、收入2,3、受教育程度1,3,4的消費者對綠色飯店的消費行為表現出了顯著差異;顧客的個人特質對不同環保措施的認知程度有差異, 尤其是年齡、受教育程度、住宿目的對部分綠色措施的認知差異相對較多1。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從市場細分的角度來研究不同類型消費者對綠色飯店的消費行為是目前急待開展的工作。本文擬從性別差異的視角,研究我國女性消費者對綠色飯店的消費意愿及影響消費意愿的主要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夠為促進我國綠色飯店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沈陽市女性居民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其對綠色飯店的認知、態度、消費意愿及影響消費意愿的主要因素。對于擬調查的關鍵問題,要求受訪者根據對題目的感知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進行打分,分值的大小可以表征受訪者對綠色飯店及其環保措施的實際需求。調查工作在2015年5月進行,采用便利抽樣的方式在沈陽中街、沈陽世博園、沈陽市內居民小區現場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為64%。運用 SPSS16.0 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分析。

三、研究結果分析

1.受訪者的基本信息

年齡構成:21歲以下占14.6%,21-30歲占55.2%,31-40歲占16.7%,41-55歲占6.3%,55歲以上占7.3% 。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為24.0%,大學為 60.4%,碩士及以上為15.6% 。個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為60.4%,2001-3500元為21.9%,3501-5000元為11.5%,5000元以上為6.3%。職業:公務員為5.2%,企業職工為 12.5%,文教科技為7.3%,自由職業為20.8%,其他為54.2 %。每年住店3次以下的為56.3%,4-6次的為26.0,7-10次的為9.4%,11次以上的為 8.3%。住宿主要目的:公務活動為16.7 %,旅游為 59.4%,探親訪友為9.4% ,其他為14.6%。住店主要類型:二星級及以下為30.2%,三星級為50.0%,四星級為14.0%,五星級為6.0%。綜上所述,多數受訪者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青年女性,常以旅游為住宿目的入住三星級及以下飯店。

2.女性居民對綠色飯店的認知

(1)了解程度

首先采用單項題詢問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了解程度,四個備選答案及受訪者選擇該答案的比例分別為:A沒聽說過(28.1%)、B聽說過但不清楚(35.4%)、C大概知道(31.3%)、D很清楚(5.2%)。認為自己很清楚了解綠色飯店的受訪者只有5.2%,而沒聽說過和聽說過但不清楚的消費者卻超過總數的60%,可見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知曉程度較低。

為進一步確認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了解程度,接下來分別請受訪者填寫出我國綠色飯店的標識和等級,結果顯示:給出正確答案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6.3%、30.2%,這與在第一題中受訪者對自己的判斷基本一致,進一步驗證了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知曉程度較低。

(2)飯店推行環保措施的目的

推廣綠色飯店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飯店、消費者和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即實現三方共贏。因此本文從有利上述三方的角度,共設置了4個選擇題來考察受訪者如何看待飯店推行環保措施的目的,請受訪者根據李克特5點量表打分(1分表示非常反對、2分表示比較反對、3分表示中立或不好說、4分表示比較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每個問題的平均得分及標準差如下:①增加飯店知名度(均值3.11、標準差1.06);②提高飯店經濟效益(均值3.31、標準差1.20);③保護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均值3.80、標準差1.88);④給消費者帶來利益(如價格優惠、健康舒適的產品)(均值3.20、標準差1.06)。對于李克特5點量表,當得分處于2.4和3.5之間時,代表受訪者對該問題持中立態度;當得分大于等于3.5時,受訪者持贊成態度;當得分小于2.4時,受訪者基本持反對態度。

上述統計結果顯示:消費者認為飯店推行環保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但態度并不鮮明);而對于有利飯店自身和消費者,受訪者卻沒有明確觀點。受訪者態度不鮮明的可能原因是其對綠色飯店的了解程度較低。

(3)消費者選擇綠色飯店的目的

關于消費者選擇綠色飯店的目的,也參照3.2.2部分來設置3個選擇題,各題目及其得分均值、標準差如下:①得到個人利益(如健康、舒適、價格優惠等)(均值3.88、標準差0.91);②對他人和環境有益(均值3.73、標準差1.06);③從眾效應(均值3.09、標準差0.97)。上述結果顯示:人們在選擇綠色飯店時,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其次是為了對他人和環境有益(這表明多數受訪者已具有一定的環境意識,從眾心理在決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但上述觀點不夠明確。

(4)消費者獲取綠色飯店信息的方式

通過單項選擇題的方式詢問受訪者獲取綠色飯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各選項及選擇該項受訪者的比例如下:①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現場宣講、課堂教學、商場導購、親朋好友之間的交流等)(31.3%);②借助電視、廣播、網絡、書籍等媒介(54.2%);③其它方式(如親身體驗等)(14.5%)。上述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主要通過各類媒介獲取綠色飯店信息,通過人與人的溝通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很重要,而透過親身體驗等方式感知綠色飯店的受訪者卻相對較少。

3.對飯店施行環保措施的態度

本文根據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少對資源的使用、對可以重復使用的物品重復使用、對不具使用價值的物品進行回收再利用),列舉出飯店推出的3大類共11條需要消費者配合的環保措施,同樣采用(2)部分中的李克特5點量表打分方法,分別詢問受訪者對11條環保措施的態度。統計結果詳見表1。

表1顯示:受訪者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環保措施(如分類回收垃圾、不過度包裝、節電、生活污水回收利用、再使用再生材料制成的設施及用品)基本贊成(但態度不鮮明);對不必每天更換浴巾、毛巾、床單等持反對態度(但態度不鮮明);對其余環保措施持中立態度(可能原因: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認知程度低,詳見3.2部分)。

4.消費者對綠色飯店的消費意愿

(1)消費意愿

本文設置兩個選擇題來調查受訪者對綠色飯店的消費意愿,同樣采用(2)部分中的李克特5點量表打分方法,統計結果如下:問題“飯店是否全面實施環保措施是我選擇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得分均值3.10、標準差1.04;問題“我會配合飯店推行的環保措施”得分均值3.94、標準差1.06。上述結果表明:①飯店是否推行環保措施并非是影響受訪者住宿決策的決定性因素,即受訪者不會主動優先選擇綠色飯店(可能原因:對綠色飯店缺乏深入了解)。②多數受訪者愿意配合飯店推出的環保措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受訪者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可能原因:認為飯店實行綠色管理是主要是為了保護環境,并不僅是為了自己營利)。

(2)影響消費意愿的因素

通過對現有文獻中有關影響綠色飯店消費意愿的因素進行整理及預調查,本文從認知、態度、經濟性、方便性、舒適性、綠色消費的從眾心理、傳統消費思維定勢和安全性八個角度,來分析上述因素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會對女性消費者的綠色飯店消費意愿產生影響。

對綠色飯店的認知:因為缺乏對綠色飯店的深入了解(詳見2部分),而女性消費者往往在進行消費決策時持謹慎態度,所以她們不會主動選擇綠色飯店入住;但由于受訪者普遍認為飯店推行環保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詳見2部分),因此不論受訪者基于何種動機入住綠色飯店,她們普遍愿意配合飯店推出的綠色環保措施。

對綠色飯店的態度:通過計算受訪者對綠色飯店推出的環保措施與消費意愿之間的相關系數(詳見表2),來分析受訪者態度對其消費意愿的具體影響。表2數據顯示:態度與消費意愿成正相關,但鑒于表2中各項態度與消費意愿之間的所有相關系數絕對值均較小(相關系數最大值為0.559,多數小于0.4),態度對消費意愿的直接促進或阻礙作用強度并不大。

本文共設置6個選擇題來調查方便性(如果飯店推行的環保措施會給我造成一些不便,但對環保有利,我仍會積極配合)、經濟性(飯店推行的環保措施即使價格高一些,我仍可以接受)、舒適性(如果飯店推行的環保措施對我的舒適度有一定的影響,但對環境有利,我仍會積極配合)、綠色消費的從眾心理(如果很多人都選擇入住綠色飯店,我也會跟隨大家的選擇)、傳統消費思維定勢(綠色飯店會使用再生制品、注重節約,入住這樣的飯店會讓人覺得我小氣、讓我丟面子)及安全性(重復利用物品和再生材料制品的衛生性難以保障,因此我不會選擇綠色飯店)這六個因素對綠色飯店消費意愿的影響。同樣采用3.2.2部分中的李克特5點量表打分方法,統計結果顯示:只有“方便性”的得分均值超過3.5分(平均得分3.57、標準差1.04),表明方便性并不是影響受訪者消費意愿的關鍵因素(但態度不鮮明)。而經濟性等其它5個影響因素的得分均值都界于2.4至3.5之間(其中:經濟性得分均值3.25、標準差1.02;舒適性得分均值3.46、標準差1.03;綠色消費氛圍得分均值3.18、標準差1.05;傳統消費思維定勢得分均值2.26、標準差1.14;安全性得分均值2.82、標準差1.01),位于態度中立區,表明受訪者對它們是否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意愿并沒有明確的結論,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它們是影響受訪者綠色飯店消費意愿的主要因素。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女性消費者對于綠色飯店的認知、態度與消費意愿表現出了如下特征:

1.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對綠色飯店的評價比較正面。

2.由于對綠色飯店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其對綠色飯店不能進行明確評價,不能形成鮮明的態度與消費意愿。

3.由于認知不夠深刻,女性消費者往往不會主動尋找綠色飯店入住,但若已入住的飯店推出了需要賓客配合的環保措施,多數女性愿意配合。

4.若能夠積極引導女性消費者對綠色飯店形成鮮明的、正面的認知,綠色飯店產業應該會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成果將為我國綠色飯店的設計、管理與營銷提供有益的參考,有助于促進我國綠色飯店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祝平.旅游飯店綠色消費行為研究[J]. 旅游學刊,2009, 8(24):34-39.

[2] Polonsky Michael,Mintu Winmsatt Alma.環境營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Guoqing Guo. How green products are accepted by different consumer group in China[J].USA-China Business Review, 2001, 12: 65- 69.

[4]VanLiere, Kent D, Riley E Dunlap. Environmental concern: Does make a difference how it is measured?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1, 12: 651- 676.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2

一、武漢市在構建綠色消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跨世紀戰略決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就制定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略。1999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6個部門隆重啟動了“三綠工程”。在此前后,武漢市提出了建立“山水園林城市”的規劃,隨后推出了一系列促進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最近幾年又著力推進包括“四城同創”、建立循環經濟、推進綠色消費方式等一系列重要發展計劃。所有這些不僅高度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大大推動了武漢城市可持續發展,而且逐步培育了武漢市民良好的環境保護、綠色消費意識,為全面推進我市綠色消費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可以預見武漢市現在進行的“兩型社會“改革試點,對于繼續轉變傳統消費觀念、加快綠色消費的進程也必將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但是目前從總體上說,武漢市包括整個武漢城市圈,不論是綠色消費被公眾所了解的程度還是綠色消費的推進,與當前正在進行的綜合改革試點的要求,還是有著較大距離。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綠色消費意識仍然較為淡漠。所謂綠色消費,是指以綠色、自然、和諧、健康為宗旨的、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的新型消費模式。綠色消費從內容上來看,包括對綠色產品的消費以及物資的回收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利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其涵蓋的范圍擴展到生產行為、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與其他消費方式相比較,綠色消費是人類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它修正了人類把自然作為自身對立面的誤區,突破了以往消費增長導致生態惡化、環境破壞的悖論,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綠色消費是以消費者有較高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為終極支撐的。不可否認,最近幾年我市大部分人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雖然有明顯的提高,但仍然未達到實現綠色消費的基本要求。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它和自己無關,缺乏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保意識,只希望政府機構解決環境問題,而自身則做著各種不利于環保的非理;加之近些年農村人口的大量遷入,使得我市人口綠色消費觀念總體上呈現低落態勢,制約著綠色市場的發展。因此轉變消費觀念,增強綠色、可持續、循環經濟的意識,是發展綠色消費的首要任務。

二是不論是生產者、管理者還是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的理解均不夠完整。多數人認為,提倡綠色消費的目的,只是通過發展食品行業的綠色或清潔生產,帶動其他行業的綠色消費,它主要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只考慮綠色標識和產品質量、價格等因素,很少考慮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事實上,綠色消費不僅僅是指消費綠色,也不能僅停留于健康的層面。綠色消費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用國際通行的“5R”原則來概括,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Rescue)。可見“綠色消費”要求人們在物品生產和消費中,既要注意對自身健康是否有益,更要看是否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生態平衡。綠色消費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意識,要求人們的消費活動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人類整體素質的提高,它體現了科學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我們應該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全面把握綠色消費的本質要求,以便更好實現武漢城市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改革目標。

三是綠色消費市場發育處于較低水平。不論是綠色產品的生產、供給還是需求,均處于較低發展狀態。突出表現在綠色產品不多,開發難度大、風險高,品牌建設更是嚴重不足,綠色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之企業從技術的選擇、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包裝方式的采用、運輸倉儲方式的選用、廢棄物的處理,直到產品消費過程都必須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做到安全、衛生、無公害,企業生產綠色產品一般要比生產傳統產品多支付成本費用。因此綠色產品的成本與售價較高,直接制約了綠色產品的購買。另外綠色產品流通渠道不健全,在整個流通體系中的比重過低,在流通中還存在管理上的阻滯,雖有“綠色食品”統一標志和標準,但宣傳和執行不力,導致魚目混珠,市場秩序較亂,影響和阻礙了綠色消費需求的實現。不難預計,在今后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武漢市綠色產品的市場培育和開拓的任務將異常艱巨。

四是推行綠色消費的力度不大。構建綠色消費模式,需要有堅定持續的決心、明確具體的階段性目標、系統銜接的政策措施和有力的獎懲規制。但是很顯然,這些推行綠色消費的制度化、系統化、組織化的東西目前仍然不夠充足,整體工作還是屬于初期或起步階段,我們在今后還需要為此繼續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推進綠色消費方式需要加快推出多種層次和系統有效的綜合性措施

發展綠色消費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貫穿于社會再生產全過程,涉及社會各層面。因此發展綠色消費不光是政府或者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而需要社會全體的共同參與。結合我市改革試點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實際需要,重點是要調動全市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構造完整系統的對策措施。當前主要對策是:

(一)大力開展制度化、系統化、大眾化的綠色消費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

構建綠色消費模式,首先要把開展綠色教育轉變消費觀念、放在首位。要讓全社會認識到,綠色消費不僅是個人權利,也是個人的社會義務,更是一種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要加大對綠色消費的宣傳力度,提高全體市民綠色消費意識或素質。要從政府的以身作則開始,在全社會樹立起簡潔為榮、奢侈為恥;講求公共衛生為榮、破壞公共衛生為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良好風氣,澄清錯誤的消費觀念,提高全市的文明水準。要樹立合理利用資源、適度消費的新風尚,提倡不浪費資源,按需而用;提倡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教育全體市民避免過早使用生長周期長的資源;盡量不用或少用稀缺資源或不可再生資源,拋棄炫耀型和獵奇型消費行為。通過提高閑置物回收點的密度,增加和強化民政系統、慈善機構受贈點和健全落實教科書無償借用制度等措施,盡可能循環利用資源,提高閑置物和廢舊物的循環利用率。教育市民在采購、消費過程中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教育市民盡可能不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和一次性用品;在超市等自選商場挑選商品時,應輕拿輕放,盡可能不損壞商品及其包裝;在消費過程中盡力消減消費時所產生的負效應,如噪聲(高分貝地聽音樂、唱卡拉OK等)、不良氣體(燒烤食物產生的油煙、放鞭炮產生的硝煙等);在消費過后注重科學處置垃圾等等。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付出持續性的努力,決不能搞一陣風,更不能搞花架子。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重點是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個人,核心是確保教育的經常化、系統化和制度化,關鍵是宣傳教育的組織化。要充分發揮政府、媒體、社區、企業、學校,民間綠色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與功能,確保綠色消費知識普及和綜合教育活動落實到位。

(二)采取系統有力措施,突出法律和政策層面重點對策,加快綠色消費發展。

由于經濟活動外部性的存在和環境的公共資源性質,無論消費者個人或者企業都難以真正做到綠色消費。這就需要政府出面,發揮法律和政策的引導和規制作用。當前應該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完善和切實執行環境保護法規,減少和最終消除污染排放,確保綠色產品的生產質量。二是稅制改革向綠色產業傾斜。按照以資源稅為核心的稅制體系改革為方向,逐步通過征收環境稅、補貼和反補貼等選擇性的激勵獎罰機制,促進企業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鼓勵企業采用綠色技術,擴大綠色產品生產。三是加強對綠色產品的檢驗監督和對綠色食品生產廠家的抽檢、監控,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廠家應限期整改或取消資格。同時加大對“仿綠色”產品或假冒偽劣產品的依法打擊力度,消除假冒偽劣產品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綠色產品的侵權,規范綠色市場秩序。四是通過綠色立法規范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對有礙于經濟持續發展和持續消費的非綠色消費予以有效的約束。五是在現有的綠色產品認證法規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綠色產品認證和準入市場制度。

由于我國關于綠色消費立法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必須緊隨日益繁雜且多變的社會經濟活動不斷完善,這就需要有一個常態運行、隨時啟動的立法機制,以便及時應對新的立法需求,而不至于等問題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才匆忙應付。當然,為了確保綠色立法機制的及時啟動,社會相關民間性組織和新聞媒體的監控和督察作用,也應該受到真正的重視。

(三)發揮現代商貿業促導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的先導作用。

實現“清潔生產、綠色流通、適度消費”是構建全社會綠色消費模式的總體指導思想,流通在其中居于承上啟下的中介地位。生產決定流通,流通積極反作用于生產并促導生產。由于商品流通業直接服務于最終消費,因此它在促進綠色消費的進程中,更是處于非常關鍵的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責任。為了發揮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綠色先導作用,必須從完善綠色商品供需鏈出發,積極主動地調整流通經營結構,發展完整的綠色商品流通體系。

一是發揮現代商業促導生產的特有功能,促進綠色生產的發展。商貿業要積極促進生產企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引導生產企業不僅要在設計生產過程中考慮有益健康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產品使用后的廢棄物銷毀和環境保護等問題。要積極提供國際國內有關綠色產品生產與技術信息,使生產者充分了解國際國內的綠色需求。要大力扶持開發符合國際潮流的綠色產品,不斷擴大綠色產品經營比重,運用各種優惠條件,積極引進名優綠色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大綠色產品品牌的市場培育力度,鼓勵開發綠色生產高新技術,不斷滿足綠色消費需求。

二是要按照“開放先導”發展戰略,構建我市綠色內外貿經濟運行體系。要根據武漢城市圈發展需要,從政策導向、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上逐步建立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品生產出口體系。要加強進口商品檢驗與投資審查工作,防止“病從口入”。同時積極有效收集發達國家環保標準與評估等相關信息,擴大引進綠色項目投資。要因應發達國家“綠色壁壘”建立我市綠色外貿發展戰略,同時切實加強環保監管力度,加強環保國際合作和對外開放,優化外貿結構,使外經工作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是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目標,對從商品的采購、物流配送、市場銷售及廢品回收,到流通的組織、交易方式和營銷管理等領域全面進行“綠色改造”。

———充分利用商業的窗口作用,以先進的綠色營銷理念,引導和培育綠色消費。要運用各種手段,積極宣傳資源價值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弘揚綠色消費的倫理精神。要在盡可能多的營銷場合,廣泛展示和宣傳綠色倫理,鼓勵人們多使用綠色產品,多支持綠色營銷,不斷強化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要不斷營造綠色消費時尚,發展綠色消費的各種互動組織,通過專家講座、消費經驗交流、生產技術與品質介紹等,促進綠色產品的推廣和綠色文化的廣泛傳播,引導和促進人們的綠色消費行為,培育人們的綠色消費傾向,形成有效的綠色需求,使綠色消費成為一種消費者自身受益又受到社會尊敬的社會行為。

———強化綠色產品采購管理,不斷擴大綠色產品采購。商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除了高度重視并加快企業環境標準與國際接軌,搞好ISO14000的引進采用和認證申請,通過確立先進的管理制度、管理工藝、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還要嚴格綠色產品的標識管理。綠色標志是綠色產品通向市場的通行證,也是商貿業綠色流通的重要依據。對采購的綠色食品必須考察產品或原料產地是否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農作物果蔬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是否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是否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準;產品包裝、貯運是否符合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準等。要按照綠色產品標準,有計劃地發展一批穩定的綠色商品加工生產基地。要在綠色標識管理基礎上加強綠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定期對綠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特性及質量進行評估與調整。要高度重視綠色標志的認證申請工作,同時自覺抵制各種不規范的商業性的綠色標志推廣活動。要積極參與建設綠色商品誠信體系,抵制假冒偽劣,確保綠色市場的正常秩序。

———進一步發揮我市商貿連鎖經營體系的規模化集約化經濟優勢。要發揮連鎖經營統一進貨、統一送貨優勢,不斷減少多頭進貨、重復運輸帶來的物質損耗和商品庫存流轉與裝卸的資源損耗。要通過合理設計物流線路、合理布局連鎖經營網點,促進物流方案的不斷優化。要發揮連鎖超市的集約化優勢,進一步擴大食品集中加工,不斷減少分散加工所產生的能源材料消耗和廢棄物污染;通過規模作業,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滿足更多的綠色消費需求。要發揮連鎖超市的現代物流優勢,通過發展高效物流或綠色物流,減少不合理運輸,減少運力損耗、空駛率和廢氣污染。要發揮連鎖物流的供需鏈優勢,積極協助生產部門的包裝物品和廢舊物品的回收。要發揮連鎖經營的品牌優勢,協助社會搞好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做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表率。

———要積極開展綠色營銷活動,使商貿企業成為我市綠色消費的堅實后盾。廣大商貿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取消一次性使用、降解性能差的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大量使用易于回收、可再生、降解、需求量大的塑料材料。要反對過度包裝,提倡采用簡易包裝和周轉包裝。要開發并提供便于攜帶和回收、無污染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購物工具,緩解廢物回收壓力。在營銷過程中,要自覺減少排放噪音、廢氣、油煙等,創造綠色舒適的消費環境。要繼續發展網上交易、郵購和電子商務,不斷提高無紙化流通、無紙化經營和無紙化管理比重,減少流通的物質消耗和污染。要注重節約資源,大型賣場要大量采用節能照明設施,增加綠色空調配備,合理調節空調溫度,避免顧客產生不適感和造成不必要的電力浪費。

———創新商貿業態和服務方式,增加綠色服務含量。要積極調整業態結構,鼓勵服務類流通業態的發展,提高創意設計等服務價值在流通中的物質資源總消耗的比重。要搞好綠色信息服務工作,定期綠色產品與技術知識信息,不斷引領綠色消費新潮流。營銷過程中企業可以將商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積極組織工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發展綠色商品的體驗營銷。通過組織綠色生產基地的實地考察和綠色體驗,使消費者獲取綠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的完整信息,進一步展示和傳播綠色文化價值理念,宣傳企業綠色形象,贏得消費者信任,堅定綠色消費信心。

———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新技術。在銷售環節,要有計劃開發和推廣使用綠色產品檢測技術手段,讓消費者對綠色商品真正放心。在物流配送環節,要鼓勵和研究各種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鏈系統,完善各批發交易環節的商品檢測及信息跟蹤,為發展綠色消費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3

關鍵詞:綠色食品;減少感知風險;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36-0038-02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nsumers to Reduce Green Food Perceived Risks

Li Lingling Luo limi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is oriented towards green food and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arry out a preliminaryresearch of the consumers’ perceived risks. And we sum up five types of the strategy to reduce green food perceived risks andconsumers will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to mitigate risks. Finally,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green food enterprises.

Key Words: green food; reduce perceived risk; factor analysis

一、引言

目前,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食品領域,安全無污染的營養綠色食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雖然綠色食品有巨大潛在市場,但也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其原因可歸結為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居高不下的感知風險。消費者在購買綠色食品時充滿顧慮,產生感知風險,會推遲或取消綠色食品購買行為。如何減少消費者的感知風險、擴大銷售,值得我們深究。

二、理論概述

1.感知風險界定

感知風險最初的概念是在1960年由鮑爾提出來的,他認為感知風險是購買結果的不確定性和由此產生的不愉兩者的函數。Derbai x認為感知風險實際上是消費者因無法預期其購買行為能否帶來希望的結果,而產生的一種不確定性認知。

2.影響感知風險的因素

許多研究指出,人口統計變量與感知風險有顯著的關系(H a r o l d,1971)。人口統計變量主要指消費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等,而購買意愿可視為消費者選擇某一產品的主觀傾向,是預測消費行為的重要指標(Fi s hb ei n,1985)。消費者購買產品缺乏經歷,抑或有過不滿意的經歷,同樣會使消費者產生很高的感知風險(Mitchell)。

3.減少感知風險的方法

Ta y l o r(1974)提出了兩種減少感知風險的策略,一是利用信息搜索來增加感知的確定性;二是降低個人的期望水平來減少損失。Staelin(1994)指出可以從獲得產品信息、購買名牌、高價位的產品降低風險。Mitchel l(1992)認為消費者愿意購買曾經購買并使用滿意的產品來減少感知風險。

三、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問題1:綠色食品消費者減少感知風險的策略有哪些類型?

問題2:人口統計變量、購買意愿、購買經驗與減少感知風險策略的關系如何?

假設:人口統計變量、購買意愿、購買經驗對消費者減少感知風險策略有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武漢市18周歲以上的消費者為調查對象,對綠色食品有一定認知,是現實或潛在的消費者。

(2)研究方法:使用配額抽樣方法,采取街頭攔截方式調查了430位消費者。回收問卷411份,有效問卷311份,達到統計分析要求。采用SPS S11.5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LSD法。

五、數據分析與結果

1.減少感知風險的因子分析

在提取因子前,對樣本充分性進行檢驗。由下表可知,樣本充分性K M O測試系數是0.719,樣本分布的球形B a r t l e t t檢驗卡方值是960.66,P值是0,小于0.01,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是適宜做因子分析的。從特征值和方差解釋貢獻率來看,前五個因子累積方差解釋貢獻率為55.85%,以此提取出五個公因子,過程如下表:

減少感知風險的因子分析

信息搜索型是指消費者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收集信息以減少感知風險;外部評價型是指消費者利用社會對產品的認可度規避感知風險;產品保證型是指消費者借助產品的特征來降低感知風險;品牌選擇型是指消費者通過選擇品牌以規避風險;價格指示型是指消費者通過價格來間接判斷規避風險。

2.減少感知風險的均值分析

對消費者減少感知風險的策略偏好調查分析,到信譽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購買這一策略以平均數5.82被排在第一位,是消費者最常用的策略。購買過去食用并感到滿意的產品,購買政府或權威機構檢測的分別以平均數5.82和5.6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食品口碑和名牌與否排列在第四和第五位,也是消費者采用頻數較高的策略。而名人專家推薦、搜索信息分別為第十四位、第十五位。促銷活動、產品昂貴策略排在最后。說明消費者不傾向于購買有促銷活動的品牌、搜集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方面的信息或者是購買名人或專家推薦的品牌。可知,在購買綠色食品時,消費者愿意選擇那些對規避風險有較大把握的方式,以增強購買行為的確定性。

3.減少感知風險的假設檢驗

(1)人口統計變量與減少感知風險的假設檢驗。根據方差分析的判別準則,結合L S D法進行多重比較,可知不同年齡、婚姻狀況等消費者在外部評價型上有顯著性差異,而有不同家庭人口數的消費者在信息搜索型上有顯著性差異。

(2)購買經驗與減少感知風險的假設檢驗。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購買經驗只與價格指示型存在顯著性差異,即購買綠色食品頻次不同的消費者采取的減少感知風險的策略是不同的。通過LSD和Tamhnane法,對購買經驗做關于感知風險構面的多重比較。可知:購買綠色食品頻數多的消費者比購買頻數少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信息搜索型和價格指示型減少感知風險。

(3)購買意愿與減少感知風險的假設檢驗。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L S D法,可知購買意愿強烈的消費者同購買意愿不強的消費者相比,更傾向于選擇信息搜索型、價格指示型和外部評價型減少感知風險策略。

六、研究結論和建議

1.主要結論

通過研究得出減少感知風險的策略有五種類型。通過減少感知風險的均值分析,發現消費者在購買綠色食品時,傾向于到信譽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購買,購買政府或權威機構檢測合格的產品等,而不傾向于購買昂貴、有促銷活動的品牌。在人口統計變量等與減少感知風險策略的假設檢驗方面,都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差異。

2.對企業的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可為綠色食品企業制定如下相關營銷策略和市場開拓方針:

(1)加強產品宣傳。通過分析可知消費者更樂意到信譽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購買綠色食品,因此要做好商店、超市或綠色食品的宣傳,盡可能提品功能、品質的詳盡信息,使消費者清晰地了解綠色食品的具體功能。同時,進行大型公關活動,如開展相關知識講座、綠色食品希望工程等。

(2)改進產品服務。由于消費者對綠色食品認知不夠,且銷售人員的態度直接影響購買行為,所以具有專業知識并有良好表達能力及溝通技巧的終端銷售人員十分重要。不僅要對所負責的品牌產品相當熟悉,更要靈活應對挑剔的顧客提出的質量或技術上的問題,讓消費者信服,達成購買行為。此外,切實做好售后服務。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4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創新 綠色生態消費

國內學者對商貿流通業的先導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對商貿流通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商貿流通業促進社會分工、商貿流通業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商貿流通業促進社會就業、商貿流通業拉動內需等領域的研究都是層出不窮。但是,目前我國也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生態建設無疑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亮點。在消費領域,如何推進綠色生態消費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商貿流通業對綠色生態消費的影響也值得研究。但目前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從我國國情出發,系統地研究商貿流通業創新對綠色生態消費的影響。

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的作用機理

(一)直接作用機理分析

商貿流通的基本功能在于將產品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傳給需求者,從而實現流通的目的。在當前低碳經濟大背景下,商貿流通業創新的目標在于尋求綠色生態型流通方式和渠道,引導生產和消費不斷綠色生態化。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的直接作用有:

首先,在技術方面,商貿流通業能通過技術創新,使自身向流通生態化發展,為低碳商品提供綠色生態流通渠道,從而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生態型商品;也可以通過廣告、促銷、展會等銷售方式創新,加強綠色生態產品的品牌宣傳,快速地向消費群體傳導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消費的理念和發展模式,誘發消費者綠色生態消費的動機,進而促進社會消費向綠色生態發展。其次,在效率方面,商貿流通業能通過創新,為市場帶來更新的商業模式和更廣闊的購物空間,促進商品在多層次的空間廣泛流通,這便促使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商的跨區域銷售成本和宣傳成本不斷減少。廣闊的購物空間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商貿流通企業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銷售平臺,加速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之間的對接,節省大量資源,從而達到綠色生態消費的目的。再次,在經營觀念上,商貿流通業通過經營創新,形成不同類型的生態經營觀念來引導綠色生態消費,比如批發零售企業和住宿餐飲企業都可以通過將綠色生態經營作為自身的經營目標,來誘導消費者不斷進行綠色生態消費,物流企業可以通過綠色生態化配送經營作為經營理念,引導消費者的綠色生態消費。最后,商貿流通方式的創新可以改善社會消費環境,并通過信息傳遞,誘導生產企業通過綠色生態技術和綠色生態原料進行生態生產,從而提升產品的生態性。如,商貿流通方式的創新可以誘導產品不斷向可循環利用發展。

(二)間接作用機理分析

渠道資源整合效應。隨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方式不斷現代化,流通領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于是商貿流通業務各個功能在不斷深化的同時,商貿流通渠道的信息承載量也將不斷增加。此時,商貿流通業的運作就是整合渠道內的各個環節,以提供包含生產、技術、商業性質的綜合。而商貿流通創新發展的前提是適應高層次消費需求和可持續發展,其任務之一就是從戰略上優化消費形式,引導高質量消費,虛擬性參與商品生產。商貿流通創新發展中的綠色生態理念也將通過綜合對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產生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能通過不斷整合渠道資源,間接地對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產生影響。

節約社會成本功能。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而此時商貿流通業的轉型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節約社會成本、提高就業水平等方面對經濟產生外部性,推動我國社會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商貿流通領域的綠色生態經營可以引導社會綠色生產和消費,通過創新來實現生產、消費各環節的信息完整性和及時性,減弱流通環節的滯后性,降低庫存,平衡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促進國內總福利得到實質性提高和消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商貿流通業發展創新可以通過就業效應,不斷吸納勞動力。由于我國商貿流通業是產業關聯面較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吸納空間較大,而且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對關聯產業存在較強的中間需求,于是可以推動關聯產業擴大規模,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創新乘數效應。而這種創新乘數效應必然促進社會生產高效化,進一步推動綠色生產,從而也起到促進綠色生態消費的功能。

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我國綠色生態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變量與基本數據選取

根據目前學術界對商貿流通領域較為公認的范圍界定,本文選取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三個部門的指標總和來反映商貿流通業對應指標。采用的樣本范圍為1991-2012年,其中1991-2004年商貿流通業采用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電通信業表示。

參考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采用商貿流通業的創新指數來反映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程度。具體選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規模、商貿流通業的流通結構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效率三個指標,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從而綜合計算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程度。其中,商貿流通業的規模采用三大部門的增加值之和表示,流通結構采用商貿流通中主要業務的營業收入與流通總量的比值表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效率采用單位勞動力的產量規模表示,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CSMAR數據庫。

根據目前我國綠色生態消費的相關要求和綠色生態消費指標的可獲得性,部分參考李杰蘭等人(2009)的研究方法,選取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指標、資源環境指標、環境保護指標和消費可持續性指標,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從而綜合衡量我國綠色生態消費水平。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首先,繪制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指數和綠色生態消費指數的變化趨勢,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程度基本上處于不斷提升的趨勢,尤其是1999-2000年和2010-2012年這兩段時期的商貿流通業創新程度進步相對較快。而我國綠色生態消費指數呈現了平緩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轉折點為2007年。

以綠色生態消費指數為因變量,記為GEC;以商貿流通業創新指數為自變量,記為CCI。為體現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流通規模增加,引入商貿流通業規模變量,同時取對數,記為lnSCA,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構建計量模型如下:

GECt=α0+α1lnSCAt+ α2CCIt+εt (1)

其中,下標t表示序列, αi(i = 0,1,2)為待定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另外,根據環境庫茲涅茲曲線理論,即使商貿流通業創新可能促進綠色生態消費,但也可能符合“倒U型”規律。為此,在式(1)基礎上引入商貿流通業創新指數的平方項,擴充為如下計量模型:

GECt=α0+α1lnSCAt+α2CCIt+

α2CCIt2+ξt (2)

對式(1)和式(2)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一)可知,CCI的系數為0.3035,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前面的理論分析可知,商貿流通業可以從技術和非技術兩個層面對綠色生態消費產生推動作用,顯然,本文的實證結果基于我國的數據驗證了這種推動作用的存在。另外,lnSCA的系數為0.0115,且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我國商貿流通業的規模增長對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其作用程度遠不及商貿流通業創新帶來的推動作用。這顯然是符合我國的實際的,單純的數量式的擴張雖然在短期內能促進生態消費,但隨著規模不斷上升,邊際生產率遞減,資源利用率不斷降低,隨之出現對生態資源的浪費,因此不利于綠色生態消費。

由表1中(二)可知,CCIt2的系數為 -0.7892,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影響符合“倒U型”曲線規律,即支持了綠色生態消費的庫茲涅茨曲線觀點。根據這個結論,本文給出以下解釋: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通過改革流通渠道,節約流通資源,促進生產和流通消費,從而對綠色生態消費帶來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科創技術的不斷提升,根據邊際產出遞減規律,當技術水平到達某一水平后,每一份科技產出帶來的綠色生態消費增量逐步減少,甚至由于過度的技術增加而產生資源浪費或技術冗余,出現不利于生態環境消費的狀況。這個結論帶給我們以下啟示:即使技術條件允許,商貿流通業的創新發展也并不是無止境的,應該充分重視商貿流通業創新與綠色生態消費的平衡。

此外,計算可得到“倒U型”曲線的拐點為CCI = 0.9685,而由圖1可知,目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程度尚未達到該水平,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把握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的方向,積極促進商貿流通業創新與綠色生態消費協調發展。

結論

本文在分析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定量研究了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的影響程度。研究發現,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影響符合“倒U型”規律,即在一定的創新程度下,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對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商貿流通業創新程度超過一定范圍時,創新程度的增加只可能帶來綠色生態消費水平的降低。

綜合本文的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我國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商貿流通業對綠色生態消費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適當通過技術升級,促進商貿流通業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綠色生態消費;第二,應充分認識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對綠色生態消費推動作用的有條件性,積極促進商貿流通業創新與綠色生態消費協調發展;第三,應充分挖掘我國其他綠色生產、服務等領域的生態積極性,以此推動綠色生態消費進一步發展,與商貿流通業一起構成支持我國綠色生態消費的綠色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李霞.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我國流通經濟與消費協調性評價[J].商業時代,2013(36)

2.劉鵬.流通業發展對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3(22)

3.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

4.肖軍,文啟湘,王貴森.陜西省生態消費模式發展狀況評價與對策研究[J].消費經濟,2012(6)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5

關鍵詞:大學生;綠色消費;消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2-0089-02

隨著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維系生態平衡已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由此,綠色消費應運而生。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和負責任的消費,是消費者意識到環境問題之后對實現購買目的和減少環境損耗的有效兼顧[1]。發展綠色消費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于新的理念接受較快且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辱感,他們既是新興理念的接收者,也是新興理念的實踐者和傳播者[2]。了解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現狀,分析影響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因素,探討提高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對策,對促進大學生綠色消費行為、推動綠色消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徐州市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416名,男生191名,女生225名;最大年齡24歲,最小年齡17歲,平均年齡20.3±1.1歲。

2.調查工具。本研究采用《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調查表》和《一般資料調查表》進行調查,《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調查表》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謝九梅編制[3],共22條項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制,“非常不同意”為1分,“非常同意”為5分,得分范圍為22―110分。《一般資料調查表》為自制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等12條項目。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對徐州市3所本科院校的450名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6份,有效回收率為92.4%。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描述統計、t檢驗和方差分析等。

二、結果

1.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得分情況。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得分在101―110分者有79人(18.99%),在91―100分者有135人(32.45%),在81―90分者有139人(33.41%),≤80分者有63人(15.15%)。

2.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與人口特征的關系分析,見表1。

3.提高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途徑分析。在問及提高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途徑時,87.3%的同學認為媒體應加大對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的宣傳,81.5%的同學贊成學校開設有關綠色消費的課程,80.0%的同學選擇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政策和條件推廣綠色消費,60.1%的同學認為家長也有責任對大學生進行綠色消費教育。

三、討論

1.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現狀分析。根據謝九梅編制的《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調查表》計算,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總分為110分,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得分為90.2±12.1分,綠色消費意識得分>100分者僅占18.99%,48.56%的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得分≤90分,說明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總體水平不高,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可能與大學生對綠色消費的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有關。羅靜[2]等研究表明,52.4%的大學生對綠色消費不太了解,29.6%的大學生甚至不知道綠色消費。孫國志[4]等研究也表明,43.4%的大學生對綠色消費不太了解或沒聽說過。綠色消費知識是基礎,對知識進行有根據的獨立思考,才能形成綠色消費意識,進而轉化為綠色消費行為。大學生對綠色消費知識缺乏足夠了解,難以形成綠色消費意識。

2.徐州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影響因素分析。本研究通過分析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與人口特征的關系發現,是否參加勤工助學或社會兼職對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有一定影響,不參加勤工助學或社會兼職者綠色消費意識明顯高于參加勤工助學或社會兼職者(P

3.提高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對策探討。劉東梅[5]等調查表明,大學生獲得綠色消費信息的主要渠道為電視、網絡等媒體,本研究也表明,87.3%的大學生將“媒體應加大對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的宣傳”作為提高其綠色消費意識的有效方法。政府和環保部門應充分發揮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在綠色消費宣傳中的重要作用,運用媒體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的相關知識,增加大學生對綠色消費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大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大學具有較好的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消費意識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6],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綠色消費的相關課程和講座,增加大學生的綠色消費相關知識,提高大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家庭教育和熏陶也是提高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的重要環節[7],60.1%的大學生認為,家長也應承擔提高大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的責任。良好的家庭氛圍、正確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表率作用及綠色消費知識的灌輸,有利于端正孩子的消費觀念,提高大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

參考文獻:

[1]徐湘荷.大學生綠色消費觀念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4,(28):80-82.

[2]羅靜,蘭敏.大學生綠色消費觀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導刊,2013,(4):242-243.

[3]謝九梅.北京市大學生綠色消費意識與行為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23-24.

[4]孫國志,葉倩文.大學生綠色消費觀念和行為的實證研究[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11,(4):30-34.

[5]劉東梅,雷虹艷.大學生綠色消費觀培養研究[J].學理論,2011,(25):134-135.

[6]郭晨.低碳經濟時代大學生綠色消費觀的構建[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1:35-36.

[7]付董董.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綠色消費觀[J].理論觀察,2011,(1):104-105.

Analysis on Green Consumption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Xuzhou

LI Li,YANG Zhi-hong,HAN Jing,ZHANG Kai-li

(Nursing schoo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4,China)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6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a higher development; consumers also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 to enterprises. In this rapid development market, the environments which human depend on have become worse,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the people. In this situation, people tend to choose brand with more safety, mo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idea of green brand asset advocate that is based on harmoniou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valuation of green brand asset valu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evaluate the brand asset valu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brand; the results can help enterprises establish the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focused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關鍵詞: 綠色品牌;品牌資產;品牌資產價值;品牌價值

Key words: green brand;brand asset;brand asset value;brand value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1-0009-02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品牌成為企業躋身于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法寶,品牌資產則是指品牌所產生的市場效應,因此,對綠色品牌資產價值評價體系的研究更是眾多學者和企業關注的焦點。

1 相關定義

1.1 綠色品牌及綠色品牌資產 品牌,就是企業將品牌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獲取差別利潤與價值作為企業經營的主導方式。[1]20世紀80年代,在營銷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出現的一個新的重要概念就是品牌資產,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品牌資產開始對我國的企業管理產生影響,同時也出現了品牌資產價值的概念,這是對品牌作為一種資產、一種權益的價值量化,較高的市場定價由較高的品牌資產價值支撐,企業因品牌資產價值高而獲得更多的成長和品牌延伸的機會,在面對其它競爭者時,就有更多的反映空間和時間。

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中,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日益惡劣,因此,環境的保護成為人類當務之急。一場新的轉折從各國的環保戰略轉變開始了,綠色消費和綠色品牌開始誕生。

綠色,指得就是環境保護,是一種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生存、共同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企業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其經營理念,以綠色文化作為其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力求滿足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綠色營銷的目的是“用綠色為品牌添彩”,打造綠色品牌。綠色品牌是一種消費者的體驗,是要建立一種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經營理念,并將這種理念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便提升企業形象,增加商業利潤,建立與消費者的密切度,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加綠色化。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在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以綠色經營管理為企業文化,發展綠色品牌,擴展企業品牌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價值的最優最大化。[2]

1.2 品牌資產價值及綠色品牌資產價值 品牌資產價值是反映消費者根據自身需要對某一品牌的偏愛、態度和忠誠程度,特別是指消費者賦予一個品牌超越其產品功能價值之外,在心目中的形象價值部分,是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主觀認知和無形評估。所以品牌資產價值需要品牌經營者不斷地去維系,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以實現增加其品牌資產價值的目標。

綠色品牌資產是根據當今經濟環境的現狀提出的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生存、共同持續發展的品牌資產,綠色品牌資產價值,則是反映消費者綠色消費,綠色生存方式的一種主觀認知和無形評估。而現代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最終目標是謀求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整合和最優化。企業經營者要迎合人們的綠色消費需求和綠色生存方式,才能在保留住原有消費者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和認可。由此,現代企業的生存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綠色制造、綠色產品和綠色營銷為核心的運營模式。

2 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評價因素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品牌資產的研究有一種是從消費者角度衡量品牌資產價值的,該研究認為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需求狀況是衡量品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而綠色品牌資產,則是消費者目前對品牌產品的需求,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理論認為,品牌資產主要包含5個方面:品牌忠誠度、品牌知名度、品質認知度、品牌聯想和其他資產等五個方面。本文對綠色品牌資產的研究是在前人對品牌資產的研究基礎上,針對綠色品牌的主旨,進行完善和修改。

2.1 指標的選取原則

2.1.1 可持續發展原則 本文主要針對的是綠色品牌企業建立的指標評價體系,因此一定要結合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消費者的綠色購買需求的特殊性進行研究和選取。

2.1.2 真實性原則 指標體系要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綠色品牌的整體水平。選取指標的過程要做到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現實指標與潛在指標的緊密結合。并且要選取操作性強的、接近客觀實際的指標。

2.1.3 動態性原則 指標的設計既要反映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也要反映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價值。

2.1.4 針對性原則 選取的指標要具有代表性,即屬于品牌資產的維度又能充分反映綠色品牌資產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從各個層面著手,制定能夠給企業帶來幫助的指標體系,進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

2.2 指標的選取方法 要研究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就要先考慮消費者的購買心理,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好的方案來滿足消費者。根據以上指標選取的原則,通過調查研究以及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做的大量的研究發現[3]:

2.2.1 消費者品牌消費傾向與綠色品牌購買頻率(y)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r=0.016,p=0.794)。品牌消費者與綠色產品消費之間關聯不密切,這說明,一方面現在的綠色品牌比較少,傳統產品品牌仍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品牌消費者可能更不愿意轉換到新興的綠色產品品牌。

2.2.2 可以界定一個綠色品牌優先度(BGREENITY)指標,如果消費者選擇“沒貼綠色標志的知名品牌產品”,其綠色品牌優先度為0;如果消費者選擇“貼有綠色標志的普通品牌產品”,則其綠色品牌優先度為1。我們將綠色品牌優先度(BGREENITY)與消費者品牌消費傾向(BRNANDITY)、綠色購買意識(EC3)進行相關分析。綠色品牌優先度與消費者品牌消費傾向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系(r=-0.106,p=0.037),這說明消費者品牌消費意識越強,越不會購買新興品牌的綠色認證產品,所以新興的綠色品牌似乎應該重點把握非品牌消費者的大眾市場。綠色品牌優先度與消費者綠色購買意識正相關(r=0.173,p=0.001),綠色購買意識越高的人,越會購買新興品牌的綠色認證產品。這兩個方面相結合,企業應該把握大眾消費者中的具有綠色購買意識的消費者,與他們共同成長為綠色品牌,而不要過于追逐純粹的品牌消費者。

2.2.3 將消費者綠色品牌宣傳策略中信任的第三方認證數量定義為綠色品牌第三方認證策略信任度(GBGCB),該指標與綠色產品購買頻率(y)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r=0.179,p=0.000),顯示消費者越信任企業通過的第三方認證,越可能會經常購買綠色產品;同時該指標與綠色產品標志認知采納率(GPI)之間也存在較高的相關關系(r=0.305,p=0.000),顯示出良好的信任――采納聯系;綠色產品標志認知采納率(GPI)與綠色產品購買頻率(y)之間相關性也較高(r=0.388,p=0.000),具有良好的查看―購買聯系。因而,似乎顯示出認知――信任――查看――購買的順序聯系。

3 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評價體系的構建

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由于雙因素品牌資產價值評價模型考慮品牌投入以及品牌未來收益風險對品牌價值的影響而進行品牌資產價值評價,適合倡導環保,以綠色為主體的綠色品牌資產價值的評價,因此采取了雙因素品牌資產價值評價模型來對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進行評價。

在雙因素品牌資產價值評價中,引入品牌成本因子C和品牌經營風險因子R,分別體現品牌價值與品牌投入成本的關聯、品牌經營管理水平對品牌未來收益的影響。通過兩個因子的引入,對品牌表面超額收益進行修正,使之能夠更合理地反映其真實價值。

根據雙因素品牌資產價值評價模型中的反映出來的相關要素,以及綠色品牌資產特點、品牌資產價值評價的維度等相關研究,構建出以下指標體系。

4 結語

品牌資產價值主要來源于企業、消費者、市場三個方面,本文從品牌資產價值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綠色品牌的相關定義,分析了消費者購買綠色品牌的傾向,從而給出企業綠色品牌資產價值的定義,并在前人研究的雙因素品牌資產價值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選取出適合綠色品牌資產價值評價的指標,進而進行評價。

綠色品牌資產價值是在品牌資產價值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生存需求的綠色化標準衍生而來的。在指標的選取過程中,更多是定性的指標,需要在今后的繼續研究當中進一步完善和整改。

參考文獻:

[1]蘇勇,陳小平.品牌通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2]劉清蓮.企業的綠色品牌戰略[J].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2).

[3]劉呈慶.綠色品牌發展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0.

[4]Farquhar."Managing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1.30Isse.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99 | 欧美日韩不卡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 最新国产区 | 好骚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欧美日韩ay在线观看 | 午夜大片网 | 伊人影院久久 | 成人特黄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久久婷婷国产麻豆91天堂 |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不卡 |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在线 | 精品一二三区 | 欧美日韩精选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日韩色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 欧美精品久久久亚洲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欧美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视频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综合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亚洲va欧美va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 99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在线看 | 亚洲欧美第一 | 不卡一级aaa全黄毛片 |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在线看 | 在线欧美色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