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私立醫院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私立醫院的盈利模式范文1
醫療服務行業有四大發展方向,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行業有四大模式:1.新建私立醫院:投資額較大,培育期長,風險較高但產權清晰;2.收購私立醫院:無需經歷培育期,通過醫院管理運營優化提升盈利能力,不足在于優質醫院標的較少,收購競爭激烈;3.公立醫院轉制并收購:是中國醫療服務改革的深水區,涉及多方利益與非轉營等政策障礙,國資背景的收購方具有先天優勢,未來政策方向至關重要;4.公立醫院托管:不涉及公立醫院產權,僅通過委托經營方式獲取醫院管理費和供應鏈管理利潤。
三大結構失衡
201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5%,遠低于美國的17.6%、日本的9.2%的水平;中國人均衛生費用支出219美元,近美國的1/40、日本的1/18;人均政府衛生支出119美元,是美國的1/33、日本的1/27;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低,未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供需的角度分析,中國醫療行業需求快速增長而供給結構性不足。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的需求快速增長,2012年全國總診療69億人次,同比增長10%;醫院診療25億人次,同比增長12%。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動力:人口老齡化、患病率的上升以及醫保覆蓋的提升。
從供給角度看,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結構性供給不足。醫師和護士是醫療服務行業最核心的資產,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和執行者,空有醫療設備和床位的醫院是不能運行的。而中國每萬人口醫師數為14,遠低于德國36、美國24、新加坡18的水平;每萬人口護士數14,遠低于德國111、美國24、新加坡18的水平,因此中國醫師人才缺乏嚴重。
從每萬人口病床數來看,中國位于世界前列,甚至高于澳大利亞、美國等發達國家,但是中國各級醫院的病床利用率嚴重不均,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病床利用率僅為50%左右,病床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導致資源浪費,供給結構性失衡。
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的關鍵癥結在于“三大結構失衡”:醫療機構分布失衡、產權結構失衡及收入結構失衡。
醫療機構分布失衡。中國整個醫療體系中,大型三級醫院以有限的資源承載著絕大多數的醫療任務;而中型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缺乏完善的初診和轉診制度,沒有承擔起應有的醫療任務,導致醫療機構忙閑不均,醫療資源與患者需求沒有有效匹配。三級醫院以0.15%的機構數承擔了14.35%的診療任務,而基層醫療機構以96%的機構數僅承擔了61%的診療人次。
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資源和病人向大型醫院不斷集中,大型醫院不斷擴張,卻不堪重負;而大部分的中小型醫院及基層衛生機構資源(技術、人才)匱乏,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不能很好服務當地患者;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倒金字塔結構的醫療體系壓力大。
產權結構失衡。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好的醫院不少都是民營醫院,民營醫院在現當代中國衛生事業發展中功不可沒。而20世紀后半葉,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民營醫院在后來的幾十年中曾在中國完全消失,中國建立了單一結構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并延續至今。
中國現今醫療體系中,公立醫院占據主導地位;2011年,中國公立醫院機構數、門診人次、病床數量、收入占比分別在62%、91%、88%與94%。與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公立醫院占比偏高,私立(民營)醫院未得到充分發展。
收入結構失衡。第三大問題是收入結構失衡,即服務價格低,以藥養醫問題嚴重。最早中國政府采取公立醫院統一收支的模式,但后來減少政府補貼,目前政府補貼僅占醫院收入的9%。政府投入的減少使醫院不得不轉向依靠自身服務和藥品收入維持運營,但是政府對服務價格和項目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最終導致醫院不得不從藥品收入上入手增加收入。
中國藥品收入占比為40%,遠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0%左右,以藥養醫的畸形收入結構進一步誘導了藥品回扣賄賂的發生,過度開藥誘導消費等現象泛濫。
未來,中國醫療服務行業改革的核心在“三大結構調整”:調整產業結構、改善收入結構及調整產權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完善的初診和轉診制度。調整產業結構是指通過建立完善的初診和轉診制度,充分利用和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提高利用率,使大部分基礎醫療需求在區縣級醫院和基層醫院解決。從而使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結構重心下移,改變以前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改變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態。
改善收入結構:服務提價,改變以藥養醫。通過服務提價,提升服務收入在醫藥總收入中比重,降低藥品收入比重及醫院對藥品收入的依賴,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模式。
調整產權結構:引入社會資本,發展多元化產權結構。中國民營醫院過去長期以來受到較大限制,一直未得到充分發展。限制民營醫院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稅收、醫院評級、醫保、自主定價、科研學術、醫生職稱、醫生退休待遇。這些門檻嚴重制約著中國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行業,限制著民營醫院的發展。
在內在需求的驅動和政策的鼓勵下,中國民營醫院發展迅速。中國民營醫院床位數從2005年的14萬張,發展到2012年的58萬張,年均復合增速33%;診療人次從2005年的0.7億人次發展到2012年的2.5億人次,年均復合增速29%。我們預計,未來民營醫院將繼續高速發展。
四大發展方向
專科連鎖、綜合醫院改制、產業鏈延伸和集團化是中國醫療服務行業未來發展的四大方向。
??漆t院中高壁壘專科如腫瘤、兒科等單體規模較大,而低壁壘??迫缈谇弧⒚廊?、體檢等單體規模較小。對于低壁壘??漆t院,由于單體規模小,必須要依靠連鎖形成規模,打造品牌,增大總體體量;而連鎖的關鍵在于復制能力。從收入和診療人次維度,2011年收入和診療人次規模較大的前五大??品謩e是:腫瘤、兒科、婦產、口腔和眼科。
綜合醫院在中國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大部分綜合醫院為公立醫院。綜合醫院發展的四大類核心要素包括:軟件要素、硬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資質要素。其中,軟件要素包括醫護人才、科室設置、服務效率質量、品牌口碑和政府關系;硬件要素包括診療設備、土地與建筑、醫院規模;管理要素包括組織管理與運營流程;資質要素包括產權性質、醫院等級和醫保資質。從收入和利潤構成來看,財政補助對利潤貢獻最大;醫院以藥養醫問題嚴重,藥品對收入及利潤貢獻占比較高;醫療服務收入占比近50%,但是由于服務定價低,其利潤貢獻為負。
隨著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具備實力的醫藥企業已進行全產業鏈布局,通過進軍醫療服務行業,實現產業鏈的延伸與戰略布局,如制藥企業和流通企業向醫院消費端延伸,加強終端控制能力,降低成本,獲得更高利潤,充分發揮產業鏈上下打通的協同效應。
集團化運作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具有突出的競爭優勢。在歐美及亞洲一些發達國家及地區醫療服務行業的發展進程中,成長出了許多大型醫療集團,如美國的HCA醫療集團、臺灣地區的長庚醫院集團、德國的費森尤斯醫療和Rhk醫療集團、印度的富通保健和阿波羅醫療集團,以及新加坡的來福士醫療集團等。大型醫療集團通過收購、新建及托管等模式,迅速擴張,擴大市場份額,并憑借規模優勢降低醫院經營成本,提高與支付方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提升服務運營效率。
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發展尚屬早期,一些領軍企業如鳳凰醫療集團、復星醫藥(600196.SH)等初現醫療集團的雛形,但中國大多數醫療集團尚處在“集而不團”階段,即僅有少數松散連接與有限合作,未形成清晰有效的戰略布局與規模效應。未來中國醫療服務公司的集團化進程將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環境,即國家是否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政策激勵,鼓勵大型醫療集團的成長;二是企業自身的能力,是否具備獲取及整合醫院資源的能力,并具有醫院精益管理和運營的經驗能力。
藥事服務物流供應鏈改革是未來發展趨勢。隨著新醫改的推進,藥事服務改革逐漸升溫。衛計委《2014年衛生計生工作要點》中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公立醫院藥房作為處方藥銷售的終端渠道,產業鏈地位日益凸顯,一些醫藥流通和醫藥生產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布局藥房托管。南京醫藥(600713.SH)、國藥股份(600511.SH)、嘉事堂(002462.SZ)和白云山等上市公司均已介入藥房托管,康美藥業(600518.SH)近日更是接連托管廣東、吉林、遼寧等地近80多家公立醫院藥房。
藥事服務是醫療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藥房托管等藥事服務改革的公司將搶得先機,分享醫療服務行業改革紅利。從外部因素上看,基藥政策的推進和藥品加成的逐步取消給予醫院改革壓力;從內部因素上看,醫院自身要降低成本、提升盈利也成為藥房托管的內在動力。
隨著基藥政策的推進和藥品加成的逐步取消,醫院有藥房托管的內在動力,藥房托管推進進度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決心和政策以及產業內的探索和努力。
引入社會資本的四大模式
根據介入的醫院性質(私立或公立)和介入的方式(新建、收購、托管)劃分,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行業大體可分為四種模式:私立醫院新建、私立醫院收購、公立醫院轉制并收購、公立醫院托管。
私立醫院新建分為綜合醫院新建和??漆t院新建。綜合醫院中,開元投資(開元集團)投資建西安高新醫院和圣安醫院屬于典型的私立醫院新建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所需投資額較大,達到盈虧平衡所需的培育期比較長,因此有著較高的風險,投資回報期也較長。
一般情況下,新建綜合醫院達到盈虧平衡需要5-10年的培育期,投資額也較高,如圣安醫院預計投資額為10億-15億元。
??漆t院中,愛爾眼科多數醫院采取新建的模式,其二級醫院投資額3000萬-4000萬元,培育期為2.5-3.5年;如重慶愛爾2006年成立,2008年實現盈利,培育期為3年。慈銘體檢新建店面投資額約為1000萬-1500萬元,培育期1-2年時間。
私立醫院收購是現在上市公司介入醫療服務行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被收購標的醫院為民營醫院,有些醫院初建時即為民營營利性醫院,有些醫院起初為公立非營利性醫院,后經股份制改革成為民營醫院。比較理想的收購標的為民營營利性醫院,具備較好的醫院資質、醫師資源及患者群。收購方無需經歷培育期,通過醫院管理和運營的優化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獲取醫院利潤。
這種介入模式的優點在于收購方無需經歷培育期,風險較小,股權清晰,并購執行時間相對較短,無需通過公立醫院轉制收購模式的重重困難。缺點在于已轉制的優質醫院標的較少,收購競爭比較激烈,對收購方獲取標的資源的能力要求較高。同時,收購價格相對較高,一般交易價格為10-15倍PE。
公立醫院轉制并收購涉及中國醫療服務改革的深水區。從醫院的公益性和效率的平衡角度來看:一方面醫療服務具有國家公益屬性,公立醫院轉為民營醫院涉及公益性的平衡;另一方面民營醫院可以采取更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可以對公立醫院形成倒逼效應,提升醫院行業整體運營效率,增加中國醫療服務供給,解決供需結構性不足的狀態。
從地方政府和衛生部門的利益角度來看:一方面一些地方財政收入緊張的地區,具有較強的改革意愿,使公立醫院轉制,自力更生,減輕財政撥款的壓力;另一方面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財政壓力較小,若醫院資質好,政府和衛生部門又不愿放棄這塊醫院優質資源。并且公立醫院轉為民營醫院涉及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地方政府在此問題上比較謹慎。
私立醫院的盈利模式范文2
隨著“醫保、醫藥、醫療”改革的深層次推進,吃了幾十年“皇糧”的醫院正在被推向市場的前沿。醫療市場每年高達4800億元的巨大容量和10%以上的增長速度,使醫院的投資價值得到充分顯現。醫療投融資政策的逐步“解凍”,使得民間資本和外資奔涌而來,沖擊著中國的醫療投資體制。
醫療市場:巨大的蛋糕等待分割
美國調查公司專家預測,目前中國醫療市場可能出現與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相類似的爆發式增長。今后幾年,中國的醫療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將由目前的4.5%提升至8%至10%,相應的醫療保健市場將放大數倍。有專家預測,按照13%的年增長速度,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的總市場份額將為6400億元。
衛生部原副部長朱慶生指出,當前,在經濟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情況下,醫療衛生領域還存在一系列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和矛盾,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醫療衛生事業投資渠道單一,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力度不大;公立醫院壟斷的局面沒有完全打破,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公平有許競爭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缺乏活力,醫療服務模式單一與群眾醫療需求多樣化之間存在矛盾等等。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矛盾和問題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群眾對“看病難、看病貴”反映強烈;二是醫療服務不能令人滿意。
由于國情和文化的差異,各個國家開展醫療服務的模式和策略也不盡相同。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我們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醫療機構。這幾年,我們的民辦醫療機構有了一定的發展,引進外資以合資合作形式舉辦的醫院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都有了較大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私營、中外合資合作、股份制等醫院從數量上已占醫院總數的10%。但是總體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因此,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的鼓勵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宏觀層面上形成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私立醫院、股份制醫院等多種所有制醫院并存,公平、競爭有序的醫療服務格局,在保障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滿足他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健需求。
北京藤之健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鵬認為,醫療行業重新洗牌之時,正是民營資本低成本大量購并、托管醫院的最好時候。作為國內最專業、最早涉足醫療產業的投資公司,北京藤之健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也是看上了6400個億的醫療市場。
社會資本進入:阻礙與風險并存
據北京藤之健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的粗略統計,目前我國已有醫療投資管理集團及醫院組合集團117家,在其中95家專門從事醫療投資管理的集團(公司)中,民營的40家,股份制的5家,外資的11家,國營的7家,另有32家資料不詳。通過收購、兼并、托管等方式運作的醫療機構,大部分都辦成了投資相對較少的專科性質的醫院。
劉鵬副總經理介紹,在許多城市,醫院仍然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難以進入。而在已經發生的醫院兼并收購事件中,但發生了資金匱乏,甚至將收購兼并當作投機生意運作的案例。 可以說,眼下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尚處在阻礙與風險并存的狀態。
劉鵬副總經理認為,民營資本深諳成本控制之道,除縱向聯合之外,還可以按同類醫院進行橫向重組。這種重組可以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通過對連鎖醫院中藥品、醫療器械、醫用材料的集體采購,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相同的管理模式也更方便醫療資源共享。但是,民營資本在重組中不敢一下子完全兼并和買斷,一方面怕醫院職工認識不足,一聽到自己的醫院被兼并或賣掉,就著急甚至鬧事;二是醫院前景還不是十分明朗,所以“托管”成為目前最妥善的解決方式。
劉鵬副總經理告訴記者,觀念落后制約著醫院產權制度改革。醫院改革涉及政府組織、人事、財政、稅務、國資、土地、技術監督等部門。他們都管醫院,又都不管醫院。涉及部門利益時他們就可能影響改革。另外,人員是改革中最困難的問題。事實上阻力最多是來自員工的傳統觀念,他們擔心自己的未來。醫院人員養老統籌、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社會保障大部分是在不同的辦理水平,這成為改革的問題。一般說醫院收入水平處于當地中上等,小富即安,容易使人不思進取。從目前情況看,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整體態度積極而穩妥,他們只有兩個要求,職工不上街,資產不流失。衛生系統的官員整體改革意識也是積極的,不少衛生局成立了改革辦、招商辦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