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1
Abstract: The social associ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s of contemporary museum public activity. Design of the public social space is on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sign of museums that were set up lately. This article launches a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trend in the social space of contemporary museums, carry on case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induce its development regulation.
關鍵詞: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發展趨勢
Key words: contemporary museums;social space;design trend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084-02
0引言
在過去30年中,特別是自從休閑產業迅速膨脹以來,博物館作為高雅文化場所如今被疏遠,潛在的來訪者被更流行的休閑活動吸引。博物館為了贏得公眾注意,當代博物館已經增加了這樣的一些重要功能:作為公眾休閑、交互教育及作為舉辦大規模展覽的場所。
社會交往是當代博物館公共活動的核心內容。公共交往空間設計在新建博物館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古典博物館時代博物館主要承擔作為藝術品殿堂的角色,展覽廳是博物館的主體。大英博物館的入口是一個以帕提隆神廟為摹本的希臘式門廊,扮演著藝術品殿堂角色,成為了整個參觀流線的唯一。大英博物館在擴建之前,并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核心空間,進入門廳后是環狀串聯的無盡展室。福斯特為大英博物館擴建設計了內圓外方的中庭光棚,把室外庭院變成了光庭。這個光庭成為了城市的交往空間,連接著博物館和圖書館。游客可以自由進出及流連于中庭、博物館和圖書館之間。圓形圖書館周邊加建了商場、咖啡座等空間,使中庭成為了真正的市民客廳。
從大英博物館擴建可以窺見到從古典博物館到當代博物館的演變過程。古典形式的博物館幾乎沒有交往空間及為參觀者提供服務空間,當觀眾走完一個又一個看不到盡頭的展廳時,會覺得非常疲勞。這也似乎也符合了當時博物館作為藝術殿堂的主旨。古典博物館缺乏休息交往及服務觀眾的空間使博物館觀眾日益流失。
縱觀當代博物館公共交往空間案例,其發展有著以下三大趨勢:面積擴大化、空間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樣化復合化。
1面積擴大化
20世紀60到70年代一批新型博物館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印象,增加了交往空間和服務空間,商業、餐飲、教室、圖書館、工作坊等功能陸續被加入到了博物館空間當中。
1.1 服務設施及核心交往空間的擴張隨著時代演變,美術館和博物館扮演的角色也有所變遷,相關的交往及服務空間反倒占據較多的空間。如貝氏建筑生涯中的美術館及博物館作品已反映了此時代特性。貝氏強調美術館要成為社交場所。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咖啡座、餐廳與書店、光庭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14.1%。波士頓美術館西廂社會服務空間也占有較大面積。盧浮宮服務空間的規模甚至遠超過一個小型美術館,其一期擴建的服務空間與核心交往空間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近40%。
服務空間與核心交往空間的面積比例擴大化還體現在空間體積擴大化上,如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如以樓層建筑面積來算,渦輪機大廳的交往空間比例僅為整個建筑樓面面積的八分之一。但渦輪機大廳占據了南側七層通高,就占用空間體積算,交往空間的比例是整個建筑的一半。如此巨大的通用空間不僅提供了寬敞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間,同時也為創意藝術活動提供了活動場所。
1.2 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當代博物館的交往空間除了面積擴大化趨勢外,還表現為建筑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延伸和擴展。如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內傾斜的斜坡廣場,提供了豐富的街頭文化交往場所。首都博物館首層周邊是下沉庭院空間,與負一層娛樂休閑空間連接,娛樂休閑空間在戶外得到了延伸,擴大了交往空間的使用面積。
除了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半室內半室外空間也被塑造成了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的亮點。如東京江戶博物館是一個以四根巨柱支撐起的龐大體量,其大部分展廳都被提升到半空中,展廳下面的巨大空間是被稱為“江戶東京廣場”的公共活動平臺。又如墨爾本博物館,其巨大的“飛翼”屋頂遮蓋的“博物館街”同樣也屬于半室內半室外空間。
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擴展提高了交往空間的使用效率,同時也豐富了博物館的周邊景觀環境,避免了博物館孤立于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引入到博物館中,同時,博物館也作為一個微縮城市,容納著城市所容納的一切交往活動。
2空間界限模糊化
博物館的門廳、中庭、公共過道、露臺、休息廳、咖啡座等空間一般被認為是博物館主要的交往空間。從對當代博物館研究案例來看,博物館屬于城市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其具有公共性開放性的特征。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區域都廣泛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但從研究交往空間設計理論的角度來看,公共交往空間與空間的開放程度、視線的通透性和人的活動相關聯。當代博物館的交往空間并不單純的局限于門廳過道等空間,當代博物館角色的轉變和新的功能空間的發展導致了交往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空間的模糊性指的是空間具有不定性和多義性。它不但允許對立矛盾的成分同時發生,也暗示了空間中各種行為的流動與相互融合。
當代新建博物館交往空間設計在空間界限設定方面有著兩個方面的趨勢:一是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二是室內外空間界限模糊化。
2.1 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流動空間理念的運用室內交往空間的界限有著以下的兩種變化:過渡空間的設置以及通用空間的一體化。但由于陳列空間具有特殊的展陳要求,在設計中展陳空間與一般的交往空間還是會有一定的差別,室內空間界限的模糊化并非要打破上述的差別。
博物館交往空間設計有著三種思路:一是把展陳設定在一定的路徑之上,路徑與路徑之間可以相互跳躍轉換,交往空間穿插于路徑之上;二是把展陳設定為通用空間,通用空間可以經過臨時的措施相互轉化為展陳空間或交往空間;三是在展陳空間與交往空間之間設置過渡空間,避免過度的交往行為對展陳空間的干擾。
如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鹿特丹康索爾美術館就是以復合化的路徑為組織展陳的案例。其交往空間穿插在路徑之上。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公共交往空間主要存在于其圍繞中庭的螺旋形路徑上;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把單一路徑型的交往空間發展為多元復合型的交往空間,把交往空間的要素融入到整個空間折疊的路徑之中;鹿特丹康索爾美術館則是把不同功能的活動通過同一的路徑串聯起來,把不同的空間交往行為和事件并置,達到了促進交往的目的。
而把展陳設定為通用空間的案例是蓬皮杜藝術中心,它開創了容器式的博物館建筑空間。而皮亞諾在20世紀90年代設計的巴塞爾比耶勒基金會美術館與阿姆斯特丹“新都市”博物館則是這種概念的延續。而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機大廳則把藝術實踐與公共交往大廳融合在一起,同時也是藝術事件發生的容器。
由于傳統的博物館展品需要有專業的人工照明,與交往空間所強調的視線流通、自然采光以及戶外化的要求有所沖突。一些博物館設計的案例仍然堅守著展廳與公共交往空間的劃分,但在其空間過渡上做了些文章。如首都博物館的展廳與走廊之間設計了過渡廳,提供休息座椅,配備紀念品的銷售。過渡空間的設立有效的把交往行為引入到展廳中,也避免了過度的交往行為對展陳的干擾,同時也保證了觀眾從明亮到黑暗的視覺調整。
2.2 室內外空間界限模糊化——建筑灰空間的運用及室內空間戶外化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室內空間界限模糊化,還表現為室內空間戶外化以及建筑室內交往空間向戶外的延伸。室內空間戶外化在貝氏的案例中最能體現。貝氏光庭空間目的在于取消室內與室外的區別,從而達到促進交往的目的。其明亮化的中庭、走道化身為廣場與街道,使得博物館猶如一個微縮城市,使人們的心情比在室內空間更進一步放松,達到聚集人流和提供人們流連場所的目的。福斯特為大英博物館加設內圓外方的屋頂也是這種理念的反映,事實上,玻璃屋頂的設置僅僅是為了隔絕雨水和多余的陽光帶來的熱量,但其并沒有隔絕充足光線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又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妹島和西澤設計的輕、薄、透明的圍合界面則反映了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透明外墻和圓形平面把建筑室內空間與周邊城市街區緊密相連。
3功能多樣化復合化
3.1 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多樣化當代博物館日益成為一個可以提供多種文化活動與服務設施的綜合體。許多博物館都與其他機構連成一個整體。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除美術館外還結合了視覺藝術研究中心。金澤21世紀美術館則由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坊、多媒體研究中心、電影院、劇場等組成。當今博物館已經成為多功能的場所,除了展廳、藏品庫房外,常常還包括有圖書館、多功能廳、電影院、商店、咖啡廳、餐廳以及教育設施等。不過在這種日趨多樣化的綜合體中,博物館的展覽空間仍擔負著主要角色,對展品的陳列觀賞、研究仍是主要內容。
3.2 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復合化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功能復合化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當代博物館中不同功能結合在同一個建筑綜合體中;二是指不同使用功能有可能復合到同一個空間中,從而達到充分利用空間的目的。如公共交往空間往往承擔著藝術品展示和藝術活動事件。貝氏的光庭交往空間注重藝術品的點綴和展示,同時也注重動態的藝術裝置對交往空間的積極影響。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機大廳則是注重藝術事件在公共交往空間的發生而由此展開的藝術家與市民的交流和對話。首博則是強調公共交往空間的禮儀功能。
4結語
當代博物館公共交往空間的發展有著面積擴大化、空間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樣化復合化三大趨勢,當代博物館交往空間的設計必須緊貼著時代的潮流,關注人與人之間行為模式的轉變對空間設計的影響,以新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成.博物館建筑的演變與發展.中國博物館,2001年01期.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2
1.大型商業空間指的是購物中心、超級市場、百貨商店、商業步行街等綜合型商業空間。它包含眾多品牌和商鋪,因此,不能以某一家與消費者有直接接觸的店鋪的色彩作為表現主題,而應該選擇恰當的色彩統領整個商場的形象,強調整體性。這個顏色往往是中性的,不宜過分突出張揚,旨在調和空間中各個品牌展示個性的眾多色彩。另外,此類商業空間的色彩還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如對商鋪進行功能劃分、對顧客進行引導分流等。在具備以上種種條件后,此類空間的色彩設計還應該注意與同類型空間的區別,謀求特色。
2.中型商業空間主要包括專賣店、品牌主題商業空間等。中型空間色彩設計大多以品牌標準色為母題,以空間色彩作為媒介,傳遞品牌信息,這類空間特別注重色彩作為載體所呈現出的品牌意識。因此,在色彩的選擇上往往直接選用企業的標準色,或者標準色的類似色作為主色調,特征色和點綴色則直接選用標準色。
3.小型商業空間主要包括洗浴中心、spa、餐廳等。此類空間主要以色彩營造空間特殊氛圍。小型空間普遍具有較為單一的功能性,如洗浴或者餐飲功能等,色彩主要塑造符合功能的空間氛圍,以吸引消費者。色彩承載的文化信息相比標準色空間較少,更多的是以隱匿于空間中的氛圍營造者的角色出現。
二、色彩在商業空間中運用的基本原則及案例分析
色彩基本原則是指導各色彩元素組合的一般規律。1.主題性??臻g的主題性指的是空間設計中所要突出表現的方面,如品牌形象、商品、企業相關的文化等內容。商業空間色彩設計應該考慮以怎樣的色調來創造整體效果,突出主題。如以商品作為色彩的主題,應該研究商品的特點,選擇色彩要利于突出產品,可以利用色彩對比使產品形象更加鮮明。2.多樣性。在色彩設計時,應該避免過于單調,沒有變化,缺乏生氣。在色彩面積、色相、純度、明度、光色、肌理等方面注意有規律的變化,保持消費者在瀏覽過程中的新鮮感和興奮感,以減少步行造成的疲勞。宜家(IKEA)是瑞典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的企業標準色是藍色和黃色,這也是瑞典國旗的顏色。宜家賣場的色彩設計動機主要源于其企業標準色體系,下面以宜家為例來具體分析其色彩設計。
(1)建筑外觀色彩設計。外立面運用高飽和度的藍色作為底色,配合底面架空層的素水泥灰色調和。企業標準色中明亮的黃色作為突出色,用來標示出建筑的主要入口和IKEA的企業標志。總的來說,建筑外立面色彩設計考察了周邊建筑環境和植物的色彩,形象突出,具有很高的識別性。
(2)建筑內部色彩設計??傮w來說,宜家的內部空間以藍色作為基調色,以白色作為調和色,以黃色點綴出重要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特征色——黃色在部分建筑空間中沒有使用,而是應用在了員工的工作服。在整體規劃中,入口休息區是進入商場的第一個節點,主要作用為過渡室內外空間以及疏導人流。頂面被簡單地處理成白的鋼架,整個空間唯一的色彩出現在正對著入口的墻面上,把人的目光集中到了第一個家具展示區。作為商場中心形象的中庭空間則大量運用了宜家的標準色——藍色,處于視覺中心的藍色的主要功能是指示方向、引導人流等。此外,中庭的地面、天棚運用飽和度較低的灰色和白色,襯托標識色。為了便于空間的靈活使用,宜家的購物通道沒有采用實體隔斷分隔,而是運用色彩加以區別,灰色的樹脂地面和淺黃色的木質地面自然地劃分出通道的形狀。由于貨物的顏色復雜,貨架和大部分的墻面都采用了簡單的白色,利于凸顯商品。另外,通道空間中飽和度最高的藍色,則起到了指引方向、標示區域的作用。結算區的色彩設計,貫徹了企業標準色的精神,無論是結算臺、墻面、指示牌還是地面上的方向箭頭,都是以藍色作為主要色調。頂面的色彩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結算區頂部的區域,為白色鋁扣板;另一部分是公共走道的頂部區域,采用簡單的灰色乳膠漆頂結合白色鋼架。頂面兩部分色彩的不同反映了平面上不同的區域劃分。
三、色彩在商業空間設計中運用的發展趨勢
現代設計師應該予以空間色彩更多的關注,著眼于未來,充分發掘色彩的潛在特性。商業空間的色彩處理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各類人群在特定的空間環境色彩中的行為,尤其需要關注社會特殊群體;另一方面,應該思考如何運用色彩改善商業空間環境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色覺異常者在人群中占有相當的比例,根據2009年中國健康醫學會報告,中國成年男性約有5%的人為色覺異常者。因此,在進行商業空間色彩設計時,需要給予他們必要的考慮。在大部分的色覺異常者中,紅、綠色區分障礙是最為常見的,在色彩信息傳達過程中,要避免以紅色和綠色作為區別色,應優先選用以黃色和藍色為主的顏色。另外,也不可完全依賴色彩差異傳遞大量的功能性信息,而應采用明度差異的方式,也就是說在視覺信息的設計中,應該先考慮基于明度對比的區分,如線的亮度、粗細、花紋、形狀進行區別,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增加色彩。注重心理需求是堅持空間色彩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另一個體現。商業空間活動時刻都需要人的參與,因此在進行色彩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的心理需要。
不同的空間色彩給人的心理傳達是不同的,需要推敲消費群體的構成、需求、心理狀況等。而且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地域、信仰的人,對于同一種色彩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這就要求設計師運用各種相關理論塑造的色彩環境符合商業活動參與者的心理需求,以更好地調動人的主觀情感,創造出舒適的空間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決定現代設計師在色彩設計中也要做到綠色生態。其一,盡量運用材料本身的顏色,不修改材料的色彩。僅僅是為了追求美觀而改變材料的色彩,不僅違背了以功能為主的設計初衷,而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我們應該倡導材料本身的色彩美,以材料的固有色裝飾空間。其二,色彩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在商業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建筑的外立面要與周邊的環境相和諧。這里的周邊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其三,節約能源。盡量用淺色的墻面,增加自然反光,減少人工照明??傊?,考慮到以上因素的發展,我們在大力發展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彩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去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借鑒國外科學的色彩設計方法和充滿異域風情的色彩動機。另外,國外的色彩搭配充滿了異國情調,對于其進行大膽的借鑒,有益于豐富商業空間的色彩,創造出充滿特色的空間氛圍。
四、結語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3
關鍵詞:城市綜合體;建筑設計;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綜合體的解讀
城市綜合體就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購物中心、餐飲還有會議以及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高效率、多功能的綜合體。類似東莞,西安,還有青海這些二三線城市在功能的選擇上要根據城市經濟特點有所側重,一般而言,寫字樓、酒店以及購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組合。
二、城市綜合體的典型特征
(1)超大空間尺度
城市綜合體是與城市規模相匹配,與現代化城市干道相聯系的,因此室外空間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規模和尺度的擴張,建筑的室內空間也相對較大,一方面與室外的巨形空間和尺度協調,另一方面則與功能的多樣相匹配,成為多功能的聚集焦點。
(2)通道樹型交通體系
通過地下層、地下夾層、天橋層的有機規劃,將建筑群體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間貫穿起來,同時又與城市街道、地鐵、停車場、市內交通等設施以及建筑內部的交通系統有機聯系,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樹型”(Access Tree)體系。這種交通系統形態打破了傳統街道單一層面的概念,形成豐富多變的街道空間。
(3)現代城市景觀設計
應用現代城市設計、環境與行為理論進行景觀與環境設計是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特征。通過標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鋪裝、照明等手段形成豐富的景觀與宜人的環境。
城市綜合體的城市價值
土地集約化利用——城市本身就是一個聚集體,當人口聚集、用地緊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這個區域的核心部分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綜合物業。
提升城市形象——應用現代城市設計、環境與行為理論進行景觀與環境設計是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特征。運用對建筑群體的深度表現打破傳統建筑立面概念,通過標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鋪裝、照明等手段形成豐富的景觀與宜人的環境。使建筑群體成為景觀的主體,同時又承載著城市文明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責任。
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居住是城市開發的基本成分,城市綜合體是解決市中心居住問題,避免每天上下班長途跋涉造成交通擁擠和能源浪費的有效辦法。
積聚區域價值——城市綜合體的各種業態刺激經濟發展,能提升稅收收益,促進城市發展;同時,城市綜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工業化生產以及產品的多樣化之上,這就帶動城市其他行業的發展,并創造就業機會。
改變夜間空城現象——城市綜合體將不同時間段的功能組織在一起,各功能在時間上的銜接,使其保持24小時的繁榮,提高了綜合體的使用效益。尤其在市中心地區,城市綜合體將居住、娛樂活動注入其中,使那些在非工作時間“死去”了的區域的功能得到完善。
城市綜合體的規劃布局
成功的城市綜合體有很多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城市價值,然而失敗的案例在國內也屢見不鮮,失敗的城市綜合體不能聚集人氣,不僅上述的城市價值無法實現,反而會帶來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如何打造成功的城市綜合體就成了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造就成功的城市綜合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結合實際設計工作,僅從建筑規劃設計的角度予以分析——綜合體設計一定要有合理的規劃布局。
1)規劃布局以商業設計為核心:商業設計是對商家、對消費者,包括對以后商業地產運營的綜合的專業性的考慮和提出要求,然后建筑設計,包括將來的內部空間設計都是為商業來服務的,所以,我們認為商業設計是規劃設計的核心,也就是說它是指導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基礎條件。
2)規劃布局以研究綜合體外交通結構體系為基礎:城市綜合體外的交通體系包含城市道路、城市地面公共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等,它是將人流和物流從城市有效組織到綜合體內的交通體系。
3)規劃布局以內部動線設計為依托:成功的綜合體動線設計能引導和方便消費者購物,能延長消費者在綜合體內的停留時間,帶動品牌人流量和購買率的提升,所以,綜合體在布局規劃初期就應重點放在內部動線規劃上。
五、設計案例及心得體會
近期我部門承擔了深圳蛇口A2地塊城市綜合體的設計工作,在此我想結合案例分析及設計過程對我們上述的觀點予以進一步的闡述。
(一)、關于城市綜合體的業態組合
城市綜合體的業態組合,與其所處的商業環境、區域經濟及消費結構情況及其目標消費人群的結構、消費能力有很大的關系,這必然會影響綜合體的業態選擇與配比。因此,必須對項目做出明確的策劃定位,有目的的進行招商,有效的安排業態組合,然后再進行設計工作,避免反復修改設計的情況;所以,前期的業態策劃定位及招商工作對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以我們此次設計的深圳蛇口A2地塊為例,項目位于市南山區中心購物區,周圍居住環境尤為突出,未來發展前景良好,可發展為城市地區中心型購物廣場,考慮到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性,在規劃設計中我們采用了“主題中心+街區+超高層”的規劃模式。首先,選擇有關聯性的業態進行組合,各種業態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形成共生的綜合體。其次,由于不同的業態其技術設計標準也不一樣,在設計初進行的預招商使我們在設計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主題中心+街區+超高層”的規劃模式
(二)、關于城市綜合體的流線設計
在做城市綜合體設計時,我們應該站在城市設計的高度,進行全局的把控,積極與政府協調車站、地鐵、輕軌站點,與綜合體進行銜接,將商業廣場升級為城市廣場,從而實現城市空間與商業界面相互促進、雙贏的效果。
1)、外部交通流線設計
對外部交通條件合理整合、進行引導,使項目能充分利用市政已有交通設施,盡量多樓層引入市政交通設施及出入口,形成多個首層,能最有效的匯聚人流,提升人氣,使商業廣場既作為具有市政職能的城市廣場,又能廣泛的匯集人氣,促進商業氛圍的提升。
充分利用外部交通形成“多首層”界面
2)、項目內部的車流流線的設計
在案例分析中,我們也見到有的商場因為停車困難而漸漸失去大量客源的現象,因此,停車庫的設計在綜合體的設計中也至關重要。首先,在設計中我們要設計有充足的車位數量,包括客用車位、殘疾人專用車位以及卸貨位,同時要注意客流與貨流流線要分離,這樣才能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我們建議貨流從次要市政道路直接進入地下車庫卸貨區,以實現人車分流。其次,在此次設計中,我們改變了僅設置地下車庫的傳統設計手法,設計中,借鑒萬象城的車庫做法,我們使車庫與賣場多層聯通,多個樓層引入人流。
與賣場相聯的車庫設計
(三)、內部人流動線設計
在商業的空間設計中,設計師往往更傾向于設計出豐富多變的空間,但是在人流流線的設計上,設計則一定要簡潔流暢,使顧客用最短的距離走遍賣場;同時,人流流線一定要連續閉合,保證人流的循環。在動線設計中,應避免一些華而不實的空間設計,力求視覺的通透,讓顧客一眼能看到越多的店鋪,越能刺激人的購買欲望。通過我們對多個案例的分析比較,最常用最有效的人流組織方式為主中庭帶一個閉合環道的形式,中庭提升空間的可識別性,而環道則最有效的解決便捷的可達性。
中庭帶環道的人流組織
在綜合體的設計中,步行街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石家莊地塊的設計,步行街在其中起到了“紐帶”作用,把幾個主題中心串聯起來的同時又與外部交通相銜接,讓人流從一個主力店到另一個主力店都要經過設置了小商鋪的步行街,這樣既能使綜合體特色化,又能帶來租金收益。
六、結束語
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的不是僅由規劃或者建筑專業主導完成的一項設計工作,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能讓商業策劃、業態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燈光設計、廣告設計、VI設計等多專業共同參與并相互協作的過程。通過對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的研究,以期在未來的綜合體規劃設計中創作出積聚區域價值,提升城市活力的優秀的城市綜合體,并以其復合效應與整合能力,將彰顯并抬升整個城市的投資和商業價值,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 聶向東.綜合體建筑的功能成長、設計定位及設計經驗;建筑創作[M].2011年11期.
[2] 張國全,郭雁,葉松青.城市綜合體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4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4
【關鍵詞】城市綜合體;設計方法
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的不是僅由規劃或者建筑專業主導完成的一項設計工作,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能讓商業策劃、業態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燈光設計、廣告設計、VI設計等多專業共同參與并相互協作的過程。通過對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的研究,以期在未來的綜合體規劃設計中創作出積聚區域價值,提升城市活力的優秀的城市綜合體,并以其復合效應與整合能力,將彰顯并抬升整個城市的投資和商業價值,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1、城市綜合體的典型特征
城市綜合體就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購物中心、餐飲還有會議以及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高效率、多功能的綜合體。類似東莞,西安,還有青海這些二三線城市在功能的選擇上要根據城市經濟特點有所側重,一般而言,寫字樓、酒店以及購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組合。
1.1 超大空間尺度
城市綜合體是與城市規模相匹配,與現代化城市干道相聯系的,因此室外空間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規模和尺度的擴張,建筑的室內空間也相對較大,一方面與室外的巨形空間和尺度協調,另一方面則與功能的多樣相匹配,成為多功能的聚集焦點。
1.2 通道樹型交通體系
通過地下層、地下夾層、天橋層的有機規劃,將建筑群體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間貫穿起來,同時又與城市街道、地鐵、停車場、市內交通等設施以及建筑內部的交通系統有機聯系,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樹型”(Access Tree)體系。這種交通系統形態打破了傳統街道單一層面的概念,形成豐富多變的街道空間。
1.3 現代城市景觀設計
應用現代城市設計、環境與行為理論進行景觀與環境設計是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特征。通過標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鋪裝、照明等手段形成豐富的景觀與宜人的環境。
城市綜合體的城市價值
土地集約化利用――城市本身就是一個聚集體,當人口聚集、用地緊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這個區域的核心部分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綜合物業。
提升城市形象――應用現代城市設計、環境與行為理論進行景觀與環境設計是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特征。運用對建筑群體的深度表現打破傳統建筑立面概念,通過標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鋪裝、照明等手段形成豐富的景觀與宜人的環境。使建筑群體成為景觀的主體,同時又承載著城市文明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責任。
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居住是城市開發的基本成分,城市綜合體是解決市中心居住問題,避免每天上下班長途跋涉造成交通擁擠和能源浪費的有效辦法。
積聚區域價值――城市綜合體的各種業態刺激經濟發展,能提升稅收收益,促進城市發展;同時,城市綜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工業化生產以及產品的多樣化之上,這就帶動城市其他行業的發展,并創造就業機會。
改變夜間空城現象――城市綜合體將不同時間段的功能組織在一起,各功能在時間上的銜接,使其保持24小時的繁榮,提高了綜合體的使用效益。尤其在市中心地區,城市綜合體將居住、娛樂活動注入其中,使那些在非工作時間“死去”了的區域的功能得到完善。
2、城市綜合體的規劃布局
成功的城市綜合體有很多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城市價值,然而失敗的案例在國內也屢見不鮮,失敗的城市綜合體不能聚集人氣,不僅上述的城市價值無法實現,反而會帶來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如何打造成功的城市綜合體就成了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造就成功的城市綜合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結合實際設計工作,僅從建筑規劃設計的角度予以分析――綜合體設計一定要有合理的規劃布局。
2.1 規劃布局以商業設計為核心:商業設計是對商家、對消費者,包括對以后商業地產運營的綜合的專業性的考慮和提出要求,然后建筑設計,包括將來的內部空間設計都是為商業來服務的,所以,我們認為商業設計是規劃設計的核心,也就是說它是指導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基礎條件。
2.2 規劃布局以研究綜合體外交通結構體系為基礎:城市綜合體外的交通體系包含城市道路、城市地面公共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等,它是將人流和物流從城市有效組織到綜合體內的交通體系。
2.3 規劃布局以內部動線設計為依托:成功的綜合體動線設計能引導和方便消費者購物,能延長消費者在綜合體內的停留時間,帶動品牌人流量和購買率的提升,所以,綜合體在布局規劃初期就應重點放在內部動線規劃上。
3、城市綜合體設計方法
3.1 關于城市綜合體的業態組合
城市綜合體的業態組合,與其所處的商業環境、區域經濟及消費結構情況及其目標消費人群的結構、消費能力有很大的關系,這必然會影響綜合體的業態選擇與配比。因此,必須對項目做出明確的策劃定位,有目的的進行招商,有效的安排業態組合,然后再進行設計工作,避免反復修改設計的情況;所以,前期的業態策劃定位及招商工作對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3.2 關于城市綜合體的流線設計
在做城市綜合體設計時,我們應該站在城市設計的高度,進行全局的把控,積極與政府協調車站、地鐵、輕軌站點,與綜合體進行銜接,將商業廣場升級為城市廣場,從而實現城市空間與商業界面相互促進、雙贏的效果。
3.2.1 外部交通流線設計
對外部交通條件合理整合、進行引導,使項目能充分利用市政已有交通設施,盡量多樓層引入市政交通設施及出入口,形成多個首層,能最有效的匯聚人流,提升人氣,使商業廣場既作為具有市政職能的城市廣場,又能廣泛的匯集人氣,促進商業氛圍的提升。
充分利用外部交通形成“多首層”界面
3.2.2 項目內部的車流流線的設計
我們也見到有的商場因為停車困難而漸漸失去大量客源的現象,因此,停車庫的設計在綜合體的設計中也至關重要。首先,在設計中我們要設計有充足的車位數量,包括客用車位、殘疾人專用車位以及卸貨位,同時要注意客流與貨流流線要分離,這樣才能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我們建議貨流從次要市政道路直接進入地下車庫卸貨區,以實現人車分流。其次,在此次設計中,我們改變了僅設置地下車庫的傳統設計手法,設計中,借鑒萬象城的車庫做法,我們使車庫與賣場多層聯通,多個樓層引入人流。
與賣場相聯的車庫設計
3.2.3 內部人流動線設計
在商業的空間設計中,設計師更傾向于設計出豐富多變的空間,但在人流流線的設計上,設計則一定要簡潔流暢,使顧客用最短的距離走遍賣場;同時,人流流線一定要連續閉合,保證人流的循環。在動線設計中,應避免一些華而不實的空間設計,力求視覺的通透,讓顧客一眼能看到越多的店鋪,越能刺激人的購買欲望。通過我們對多個案例的分析比較,最常用最有效的人流組織方式為主中庭帶一個閉合環道的形式,中庭提升空間的可識別性,而環道則最有效的解決便捷的可達性。
3.3 中庭帶環道的人流組織
在綜合體的設計中,步行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石家莊地塊設計,步行街在其中起到了“紐帶”作用,把幾個主題中心串聯起來同時又與外部交通相銜接,讓人流從一個主力店到另一個主力店都要經過設置了小商鋪的步行街,這樣既能使綜合體特色化,又能帶來租金收益。
4、結束語
參考文獻: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5
【關鍵詞】會展藝術設計 會展業
會展藝術設計包含了各類商場店鋪設計、展會設計、展覽館或博物館設計,近年逐步興起,由此帶來專業設計人才缺口,社會需求量每年突破近百萬,原有的中國美院所培養的藝術設計人才已無法適應設計市場的需求,因其涉及的行業成本高,所以員工待遇也較高,行業前景可觀。該方向的研究范疇主要集中在商業和公共性的集會。
適應發展的需要,眾多的教育研究機構也都加入了會展人才培養的行列,主要是兩類:一是開設會展設計專業的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如上海大學、廈門國際會展職業教育學院等;二是依靠大學或行業骨干力量辦的科研類研究中心,如復旦大學會展與服務經濟研究中心、上海世博研究中心、重慶海納會展研究所等。開設會展設計教育的高校主要有經貿學院、旅游、師范、職業技術、藝術設計、綜合類六種,大多分布在院系下的會展經濟與管理、會展管理與策劃(服務)、國際會展、會展商務類(語言)、會展廣告與設計、旅游與飯店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幾大中心城市會展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狀況調查數據:
深圳:深圳目前從事會展設計的公司(其中包含裝飾公司、廣告公司)約700家左右,從事會展設計的專業人才近2000人。深圳市商業性展館主要有深圳會展中心和華南城國際會展中心兩個,會展企業近600家,從業人員近萬人;上下游相關企業近千家,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人,全年舉辦展覽超過80個,會議活動近萬場。2009年,深圳會展業直接收入超過20億元,拉動相關產值將近200億元。4所大專院校開設5個會展專業方向,在校生500多名。目前,深圳市會議展覽業協會與5所培訓機構合作開設了會展商務師、會展策劃師、會展設計師三類職業資格培訓課程。
北京:北京是會展行業的發源地,是全國會展的組織地,而且是國家級協會、各部委的所在地,很多展會源于北京。北京作為首都,各式人才較多,但缺乏有高端設計能力的資深會展設計師。
上海: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上海會展類人才的缺口達到10萬余人。2011年,“后世博時代”的來臨使人才缺口進一步擴大。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注冊該協會的會展設計公司2011年達到150家,從業人員大約是5000名,但具有5年以上實際操作經驗的只有1%。通常舉辦一星期左右的展覽,如車展或房展類的大型會展,需要專業會展人才近百名,如果展會時間和內容增加則這一人數還要增加。即便是在會展業條件最好的上海,有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也不過百人,而復合型會展設計人才也成為了稀缺資源。隨著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上海逐步成為21世紀亞太地區的重要會展中心,但會展設計人才數量的懸殊差距,已成為上海確立重要會展中心地位的瓶頸。
昆明: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內陸旅游城市――昆明的會展業已躋身全國的“第二梯隊”。目前,每年在昆明地區舉辦的100人以上的中型會議近千個,幾乎每天都有3個以上的會議在昆明召開,在國際、國內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大型會展活動每年都有5―8個。與會展業蓬勃發展的現狀不協調的是,昆明的會展人才隊伍卻并沒有一起壯大。勞動部門預計,當前,昆明會展企業的高級專業人才缺口達近千人。今后,隨著昆明會展業開打“東盟牌”,會展市場進一步擴大,這一缺口還會加大。
在會展行業發展和設計人才奇缺等因素的推動下,各類高校也在主動調整培養方式。目前,該專業(方向)的發展狀況是:第一個展示設計本科專業是1991年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美術學院)開設的。2007年,本科類教育院校開設會展專業的有23所,其中只有兩所隸屬美術或設計系的會展技術與藝術專業。到2010年為止,以原有藝術類專業為基礎而開設會展設計方向的高校數量不到10所,但開設本??聘飨嚓P專業會展方向的高校已達到30所,招生人數約每年300―500名。
下面是幾所高校的具體培養方案,從中可以看出各院系的培養方式和課程內容都有很大差異,但就業率都較高。
1.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會展與博覽)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國際會展策劃設計、電腦設計與應用、展示設計與搭建所需的專業理論、文化知識與基本技能,并了解現代國際會展與汽車新科技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旨在為各類廣告公司、會展公司、博覽會、媒體中介和傳播機構,以及商業集團公司、汽車工業銷售公司等部門,提供能適應中國會展產業和新型博覽與會展策劃設計及制作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技術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設計基礎、攝影、字體設計、編排設計、國際博覽與會展概論、汽車博覽與會展策劃設計、會展管理、展示與公共商業空間設計、三維電腦效果圖與網頁設計、展臺搭建、汽車概論、汽車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汽車駕駛實訓等。
辦學方式:實踐教學――每學年都安排4個星期的實習時間,作為專業教學的階段性檢驗;階段式授課――按學生的年級及專業掌握程度布置實踐題目并分階段指導。
就業情況:專業從事各類展銷會、店鋪櫥窗展示設計,就業率高。
2.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設計系會展設計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造圖研究:形態語言、設計表現、制圖、課題設計、民藝研究;造物研究:空間形態語言、課題設計、虛擬空間設計、中國園林調研;造境研究:虛擬空間設計、課題設計、創意與實踐、實驗性概念設計、社會活動企劃設計。
辦學方式:校企結合――每門課程均有相對應的實際案例操作或實踐;工作室模式教學以工作室為依托,由負責工作室的教師引入設計實踐,帶領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學習,課程系統逐步向工作室制度過渡,將訂單式教學作為主要的教授手段;兩段式教學,分為設計基礎部和專業學習實踐部,第一年以基礎學習和技能學習為主,后三年由工作室的教師指導專業學習和實踐。
就業情況:專業從事各類大型展會、博物館、展覽館設計,就業率高。
3.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將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與傳播學相結合,能夠進行商業展示和文化展示設計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版式文編設計、網頁編排、展示道具模型、展示照明設計、材料與構造、多媒體應用、攝影、櫥窗品牌展示設計、商業展示設計、博物館、展覽館及大型會展設計等。
4.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會展藝術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創新意識,把平面設計、空間設計與會展營銷學、會展傳播學、會展策劃學相結合,具有將造型藝術與現代信息傳達技術結合的能力,掌握會展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對于新材料、新工藝、新媒體在會展空間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和實踐,能夠進行大型會展策劃及設計的實踐性設計人才。
主要課程:會展理論、材料與構造、攝影、展示道具模型、展示照明設計、會展經濟、櫥窗品牌展示設計、商業展示設計、大型會展策劃與設計、會展設計實踐與會展管理等。
從以上幾所院校的不同課程體系設置及培養方向分析,其共同點都集中在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上,材料、工藝等相對訓練較多,但管理、策劃類的訓練相對較少,這主要是與藝術院校的培養特色相關。而對于這一專業(方向)培養的實踐環節,幾所院校都相當重視,尤以中國美術學院的校企結合、工作室制度最為突出,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接觸到會展設計的實例,并從中學到書本以外的策劃、管理、協調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總之,在日益發展的會展行業的推動下,會展設計者的人數在逐步增加,各高校的會展設計人才培養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體現培養模式的優劣,才能真正達到推進行業進步的目標。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課題2011(464),湖南省教育廳科技處立項課題:11C0288)
參考文獻:
[1]諶揚.會展設計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藝海,2011(10).
[2]楊恩德,歐潮海.創新型會展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J].藝術與設計,2011(6).
商場公共空間設計案例范文6
關鍵詞: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生態改造;生態建筑技術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6)05-0000-00
嶺南地區歷史街區蘊含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城市的發展其房屋老化、道路狹窄、規劃無序、采光和通風不良等問題越發嚴峻,生態改造勢在必行。
“生態改造”是指應用(當代)生態建筑技術對原有建筑進行環境、功能和資源利用形式的改造。生態改造的基本原則是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經濟有效地改善建筑綜合環境。通過“生態改造”的街區將帶動周邊落后街區的發展,改善城市環境和形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激發市民的環境保護熱情。歐洲的許多國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后開展了不同類型的生態街區建設實踐,出現了眾多頗具影響力的成功案例。例如,瑞典馬爾默的Bo01街區曾經一度是衰敗的工業碼頭,依托“生態街區”項目成功轉型,為促進城市經濟、恢復地區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1950年建成的馬爾默奧古斯登堡地區和建于1850年―1920年的哥本哈根韋斯特街區,都是傳統住宅區,一直存在著諸多環境和社會問題。依靠政府主導的生態改造計劃,通過生態建筑技術,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環境,激發了當地居民綠色生活的觀念,促進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1-4]。通過以上案例可總結生態改造有以下兩大慣常策略與方法,一是通過產業轉移及功能優化,改善原有用地的工業污染,將工業廠區轉型為城市公共空間;二是通過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對街區的規劃及建筑進行生態改造。
本研究以東莞石龍嶺南一號項目為例,探討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對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生態性的影響,總結適用于嶺南街區的生態改造策略。
一、項目概況
嶺南地區氣候具有夏熱冬暖、日照輻射強等特點。歷史街區在進行生態改造時,應以嶺南地區氣候特點為改造設計的基礎。本研究選取的案例位于東莞石龍鎮太平路西側(圖1),原址建筑類型為兩組廠房建筑和民居,建筑層數不超過5層?;氐谋眰燃拔鱾榷际莻鹘y民居,東南側有一公園,為舊城改造片區的一期啟動區,占地面積4982m2,總建筑面積5038m2,整體規劃布局由東邊入口的騎樓街,北邊的竹筒屋及西南邊的兩組院落建筑組成,入口廣場及中部核心廣場構成公共空間。(圖2)
二、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生態改造策略及其效果分析
(一)利用廣場開敞空間設計改善自然通風
嶺南地區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顯著,具有天氣炎熱,潮濕多雨的特點。自然通風對于降溫去濕改善微氣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歷史街區在不斷發展中由于用地局限、缺少規劃,原有的連續開放空間被不斷蠶食,通風不利的問題逐漸凸顯。在對嶺南地區歷史街區進行改造時,首先應該全面分析用地現有空間狀況,結合當地的主導風向與周邊環境條件,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利用交通組織與開敞空間的設計,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改善街區的自然通風。
以嶺南一號項目為例,用地的東南側為西湖公園,具有良好綠化水體開放空間,有利于降溫與空氣凈化;而用地的南側則有一棟高度超過30m,面寬110m左右的商業綜合體建筑,不利于夏季6、7月份的南向風向進入街區。
考慮到當地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向,規劃設計首先將用地東南側沿街建筑拆除,在用地東南側形成一個狹長的梯形廣場空間,形成基地主入口,入口西側拆除后期加建的廠房并設置方形內部共享空間,東側則通過街道聯系西湖公園,形成收放結合的城市連續開放空間,有利引入東南自然風進入街區內部[5]。計算機模擬分析表明:由于基地東南側的公園水體與基地的溫差,空氣流動的作用更加明顯,東南側西湖公園涼爽的新鮮空氣借助東南風進入基地內部,有利于改善街區風環境[6]。
針對南側受建筑物阻擋這一不利條件,規劃設計將大部分建筑物布置在用地的北側,使南側的空間更加寬松,將街區自然通風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計算機模擬風向為東向風向,根據計算機模擬表明,街區改造前的通風效果比較差(圖3),街區內的風速最高不超過03125m/s;街區改造后的通風效果有改善,入口廣場的風速可達28125m/s,從入口廣場到街區中心廣場的通風效果顯著(圖4),到達中心廣場最高風速可達到15625m/s。而中心廣場的建筑群體圍繞廣場布置,可利用開敞空間形成風壓效應,促進周邊建筑自然通風。
(二)疏通歷史街區肌理形成冷巷空間,加強自然通風
嶺南地區傳統街區由于城鎮用地十分緊張,建筑密度通常比較大。在長期對地域氣候和建筑環境的探索中,嶺南地區傳統街區發展出梳式建筑布局和“竹筒屋”建筑形制。梳式建筑布局疏通了街區的肌理和巷道,形成冷巷通風風道,季風可沿梳式布局的里巷向街區內部深入,為街區提供良好的通風?!爸裢参荨苯ㄖt采用建筑空間的設計來提高單體建筑自然通風的能力,形成街巷――廳堂――冷巷――天井的拔風通風系統。
在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的生態改造中,疏通歷史街區肌理形成貫通的冷巷空間的設計是生態改造的重點之一。首先,應該結合街區形成的歷史研究,梳理街區的建筑肌理,清除后期無序建設中破壞原有街區肌理的不利構筑物。其次,加建的新建筑應延續原有街區肌理與建筑尺度,將嶺南傳統建筑的冷巷、天井等空間植入新建建筑中,有效加強街區以致建筑單體的自然通風,改善街區氣候[7]。
嶺南一號項目的規劃設計中,首先拆除用地內部破壞原有街區尺度與肌理的加建廠房建筑,恢復歷史街區原有城市肌理;其次,項目的北部與舊街區相鄰部分順應舊城肌理,新建建筑借鑒傳統竹筒屋建筑形式,將大體量商業建筑分割成長條狀的竹筒屋建筑形式(圖5)??刂平ㄖ某叨扰c周邊原有建筑尺度的和諧統一,使建筑實體和街巷與周邊建筑形成良好的銜接關系,保證冷巷風道的順暢。項目西南部的院落式建筑群體形成中等尺度的建筑形體,作為北部“竹筒屋”建筑到場地南邊大型商場的過渡尺度。院落式建筑與周邊形成通風巷道,保證自然通風的通暢。在建筑單體的生態改造設計方面,北部的建筑群體以嶺南傳統建筑竹筒屋為原型進行創作設計,設計構成廣場/街道――冷巷――天井的自然通風系統,冷巷與舊街區的道路銜接,形成通風風道,自然風從外部空間進入這些冷巷空間,降溫后進入周邊建筑。
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圖6)表明,嶺南一號項目在進行生態改造后,場地北部建筑的巷道風速最高為1250m/s,最低為03125m/s。場地西南部的巷道風速最高為1250m/s,風速最低為03125m/s。同時,可以觀察得出周邊的巷道也改善了自然通風,自然風可以穿透到周邊的建筑。通風條件的改善,有利于降溫與帶走濕氣,保持人體在自然環境中的舒適度,改善街區的氣候,為居民提供宜人的居住生活街區。
(三)利用互遮陽體系加強冷巷通風
針對嶺南地區太陽輻射大,平均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點,傳統的嶺南建筑群體在規劃設計時多采用形體相互錯落的方法進行規劃布置,在東西向形成建筑單體相互遮陽,有效減少太陽的熱輻射及太陽眩光。
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的建筑密度比較大,在生態改造設計中首先要利用周邊的建筑為街區形成遮陽遮擋物。其次,在改造規劃中,宜把建筑形體通過切分組合,建筑形體互相遮擋,建筑物之間的巷道處于陰影區,使巷道保持在低溫環境中,通過熱壓效應,可以加強冷巷的通風作用[8]。
嶺南一號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把建筑群體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入口北側的騎樓街、項目用地西南側的院落建筑及用地北側的竹筒屋建筑。其中用地北側布置五組5m*10m的竹筒屋形式建筑,每個建筑之間形成2m~3m寬的巷道。根據計算機模擬一年四季建筑在9:00-17:00時間段內陰影的大致范圍表明(圖7),由于建筑群體的錯落布置,相互之間形成遮擋,可以有效地遮檔東西向的陽光。其中用地北側的竹筒屋形式建筑群組中,建筑之間的巷道基本處于建筑互相遮擋形成的陰影中。利用計算機模擬夏至15點巷道的溫度分布(圖8),可以看到由于巷道受到的太陽輻射很低,巷道能保持在較低的溫度,大部分巷道的溫度保持在開氏315eK―319eK之間。根據熱壓通風原理,風進入冷巷后將向氣溫更高的天井流通,保持冷巷的低溫能加強巷道的通風效果。因此,形體互遮陽的生態改造設計減少了太陽熱輻射對于街區的影響,能有效加強街區的冷巷通風,改善街區微氣候。
(四)首層架空及加建連廊形成遮陽空間
嶺南地區傳統騎樓建筑是適應嶺南地區氣候特點而產生的建筑類型,騎樓建筑首層架空的設計對氣候有良好的適應性。首層架空形成的騎樓街能有效緩解南向日照的影響,同時還是遮風擋雨的空間[9]。
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的生態改造可以借鑒騎樓建筑遮陽交通空間的設計,應考慮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在街區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利用首層架空的騎樓空間與風雨廊等形成的遮陽,在人流密集的活動空間形成良好的微氣候[9]。
嶺南一號項目設計中,將整個街區開敞空間面對城市打開,吸引人流進入,在內部開敞空間的周邊采取建筑首層部分架空或加建連廊的設計手法,在聯系各個建筑的人流密集的公共交通區域形成連續的遮陽空間(圖9):場地入口騎樓街以及用地北部的竹筒屋建筑群體將建筑的二層出挑形成垂直遮陽,下部走廊形成騎樓空間;沿南側院落建筑加建連廊,整個街區自入口開始連續到中心廣場區域,形成接近連續的遮陽空間。主要的人流交通活動及商業活動可以在遮陽空間中進行,保證了游客居民在購物休閑活動中人體的舒適度,強化了街區的生態性。
(五)利用遮陽構造設計增強遮陽效果
嶺南地區傳統建筑在建筑單體的設計上,還注重通過建筑構造的設計來增強遮陽效果,包括屋面遮陽,外墻遮陽,門窗遮陽等等,在保持建筑美觀的同時,又達到遮擋太陽輻射的效果[10]。
嶺南地區歷史街區在生態改造的單體設計中,可以延續嶺南傳統建筑的遮陽構造設計手法,采用現代環保材料對設計進行重新演繹,設計出適合歷史街區風貌的建筑單體(圖11)。以嶺南一號街區北部的竹筒屋建筑單體設計為例,考慮在建筑南立面設置鏤花墻建筑構件。每個建筑單體的鏤花墻的立面尺寸為寬4m,高25m,洞口尺寸120mm*60mm。整體鏤花墻在保證透光通風的同時又能減少太陽熱輻射對建筑的影響,降低空調等設備的能耗。另外,建筑單體的屋面遮陽隔熱采用多層次的屋面進行遮陽隔熱。屋頂結構采用鋼結構代替傳統木結構,保證屋面更輕質結構更加穩定,鋼結構屋面出挑建筑立面形成遮陽屋檐。同時設置兩個層次的屋檐遮擋陽光,分別出挑12m及08m。
(六)利用景觀綠化設計改善自然環境
嶺南地區傳統建筑非常重視綠化景觀的生態作用,在歷史街區的生態化改造中盡量引入景觀綠化能有效改善街區的空氣質量,減弱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環境,尤其在降溫增濕方面有顯著的作用。
嶺南一號項目采用喬――灌――草多層次的立體綠化系統,結合功能需求具有更好的生態效應。其中喬木能形成較大的樹蔭,設計布置在中心廣場,入口廣場等開敞空間[11]。入口廣場的南側有一古樹,為高大喬木,設計予以保留。入口廣場處多為人流密集區域,大范圍的樹蔭能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降低廣場地面溫度。整個街區利用建筑的中庭、天井等空間栽種灌木及草坪,同時,利用街角等不規則用地設計街角綠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街區的綠化率(圖13)。
利用計算機對廣場表面溫度進行模擬(圖14)。發現綠地區域的表面溫度:328eK~333eK,要低于硬地鋪裝的表面溫度:335eK~337eK,而且由于植被的遮陽降溫作用,植被周圍的建筑物處于較為低溫的環境中。景觀綠化設計對廣場的自然環境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同時改善了周邊的建筑環境,創造了怡人的綠化景觀空間。
(七)利用主動節能技術改善嶺南地區歷史街區的生態性
主動式節能是指利用環境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時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來降低建筑能耗。嶺南歷史街區的生態改造過程中,在節能技術的選擇中,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與科學智能化的控制手段,進一步提升整個歷史街區的生態性。
嶺南一號項目利用雨水收集技術及屋面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來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雨水收集方面,嶺南一號項目將采用建筑屋面和部分地面的雨水回收技術。本文研究項目的屋面及地面雨水匯流面積為1558m2,依據東莞氣象局的資料,東莞年降雨量為18025mm。雨水收集計算公式:V=ψHAK,ψ為徑流系數(取09),H為降雨量,A為匯流面積,K為初期雨水棄流系數(取085)[12]。根據雨水收集計算公式,得出年均可收集雨水總量達214954m3。雨水收集后可由市政中水廠抽取和收集進行集中處理,達標后的中水送至街區使用。這種同時利用雨水和生活污水,規?;M行中水處理的技術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街區的室外雜用水和40%的沖廁用水采用市政中水,有效節約了水資源,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13]。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嶺南一號項目利用街區的屋面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項目計劃采用多晶太陽能板,多晶太陽能板具有制作成本低,材料制作簡便,節約電耗等優點,可以節約生態改造成本。本文研究項目的屋面面積為1058m2,計劃選用990*1010*35mm的多晶太陽能板進行配置安裝,根據深圳市新陽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990*1010*35尺寸的多晶太陽能電池板輸出功率為130W,系統的轉換率為65%。 計算可得出每年太陽能光伏板理論發電量為174707kw?h,可滿足街區地上商業建筑的每天至少6個小時照明用電需求[14]。通過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及屋面太陽光伏發電,整個街區構建出自然資源回收利用的系統,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減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嶺南歷史街區更加長遠的發展。
三、結語
東莞石龍嶺南一號項目在整體生態改造中,將廣場空間設計、自然通風系統的利用、自遮陽體系的構建、景觀綠化設計、可再生能耗的回收利用等生態建筑技術應用于歷史街區的生態改造。計算機模擬結果及相關科學計算表明,這些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首先能改善街區的自然通風系統,自然通風的加強使街區能保持舒適的建筑微環境;其次,通過加強遮陽系統和景觀設計抵御太陽輻射,創造怡人的活動空間,同時能相應減少空調設備的能耗;最后,加強對可再生能耗的回收利用為街區的可持續生態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莞石龍嶺南一號項目對于嶺南地區的歷史街區生態改造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嶺南地區的歷史街區生態改造應該充分考慮嶺南地區氣候特點、用地周邊的環境、規劃及建筑使用要求等綜合因素,結合傳統嶺南建筑在遮陽,冷巷通風,騎樓空間等方面的經驗與現代生態建筑技術,借助計算機模擬進行評估與優化,將傳統建筑技藝與現代建筑節能技術緊密結合,才能科學有效地改善嶺南歷史街區的建筑環境。通過生態改造,嶺南歷史街區將延續嶺南傳統文化,煥發都市現代活力,從而帶動周邊落后街區的生態發展,構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RR White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Service Science, 2011, 115(s 1C4):1 - 4
[2]Margarita Alario,Urban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in Chicago: Science, Policy and Diss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 2000, 43(4):489-504
[3]田達睿, 歐洲生態街區的建設類型與經驗借鑒[J]. 上海城市規劃,2012(6): 85-89.
Tian Darui,Analysi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ommunity in Europe[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2(6): 85-89.
[4]陳天, 臧鑫宇,王嶠.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策 略研究[J]. 城市規劃,2015(07): 63-69+76.
Chen Tian,Zang Xinyu,Wang Qiao.Research on Urban Design Strategies for Green Blocks in ECO-CITY[J].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5(07): 63-69+76.
[5]王珍吾,高云飛,孟慶林,趙立華,金玲.建筑群布局與自然通風關系的研究[J]. 建筑科學,2007,23(6): 24-27,75.
Wang Zhenwu,Gao Yunfei, Meng Qinglin,Zhao Li-hua,Jin Ling.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Group Distribution and Natural Ventilation[J].BUILDING SCIENCE.2007,23(6): 24-27,75.
[6] MME Nahas,Energy saving through urban design : a microclimatic approach / Mohamed M. El Nahas[J].Theses,1996
[7]曾志輝. 廣府傳統民居通風方法及其現代建筑應用[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0:28-31.
Zeng Zhihui,Research on Ecolog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of Guangfu Traditional Dwellings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28-31.
[8]曾志輝. 廣府傳統民居通風方法及其現代建筑應用[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0:19-22.
Zeng Zhihui,Research on Ecolog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of Guangfu Traditional Dwellings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19-22.
[9]殷實. 基于氣候適應性的嶺南傳統騎樓街空間尺度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5:1-7.
Ying Shi.Study on Spatial Scale of the Traditional Arcade Street in Lingnan Area Based on Climate Adaptation[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5:1-7.
[10]謝浩, 嶺南民居的建筑遮陽[J]. 住宅科技, 2007(04): 9-13.
Xie Hao, Architecture Sun-shading in Folk House in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HOUSING SCIENCE.2007(04): 9-13.
[11]潘萌萌. 城市環境開放空間“林蔭效應”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0:13-18.
Pan Yinyin.The Study of “Shade of Forest Effect”for Open-Spaces in Urban Environment[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0:13-18.
[12]陳小華. 水景社區的雨水收集與綜合利用設計[J]. 水資源保護, 2010(05): 78-81.
Chen Xiaohua . Case Study on Collection and Reuse of Rainwater in Waterscape Community of Shanghai[J].WATER RESORECES PROTECTION,2010(05): 78-81.
[13]蔣濤, 胡文斌與梁添. 綠色技術對嶺南辦公建筑生態性的影響[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81-87.
Jiang Tao, Hu Wenbin, Liang Tian. Impact Of Green Technology On Ecological Office Building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J].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5(02):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