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1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措施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鞏膜、皮膚、黏膜黃染,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癥狀,該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引起新生兒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的后遺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藍光治療是降低血清間接膽紅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治療期的護理對于療效影響重大,為探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護理措施,筆者選取我院160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兒140例,早產兒20例;順產119例,剖宮產41例,膽紅素值為221. 32~472. 33μmol/L,黃疸出現日齡詳見表1,所有患兒均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符合藍光治療指癥[4]。
表1 黃疸出現日齡統計分析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將患兒的病例資料、臨床治療資料等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總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方法。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3 治療方法:首先對患兒采取常規治療,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以及口服魯米那、可拉明等酶誘導劑,并靜脈滴注白蛋白等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并在上述基礎上,實行單面藍光間歇照射治療,并配合護理措施,每次照射時間為12~36 h,光照總時間24~86h。全部患兒均使用單面光療暖箱(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光照治療,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長為425~475nm的藍色熒光燈。
2 結果分析
本組16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經過光照療法配合精心護理,145例(90.63%)患兒痊愈出院,13例(8.13%)患兒病情好轉出院,2例(1.24%)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3 護理體會
3.1 藍光治療前的準備:①護士工作準備。在患兒入箱前,護士應了解其的日齡,并對詳細了解其皮膚完整性、生命體征、精神反應等基本狀況。并評估新生兒黃疸程度,動作輕柔,洗澡、喂奶及換清潔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膚。不可使用爽身粉及護膚油。給新生兒戴上眼罩并墊好尿片,松緊適宜,保護會陰,便于新生兒更好地接受光療。②儀器及外環境準備。保持病室內潔凈通風,保持室溫24℃~26℃,濕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療箱必須清潔、完好,調試箱溫30℃~33℃,水槽應加水至2/3滿,將嬰兒床墊放好,并搖高床頭10°~15°。③家長的思想準備。在為患兒進行治療之前,應對患兒家屬開展相關知識的宣講教育,重點講解治療的重要性、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使家長盡快配合治療。
3.2 藍光治療期間的護理:①的護理,是患兒保持舒適,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輪流接受照射,采用側臥、仰臥、俯臥交替進行,并保證皮膚最大面積接觸照射[7]。②撫摸護理,因身體裸露,患兒會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懼不安,躁動哭鬧。護士應輕柔的撫摸新生兒頭部、背部、腹部、四肢進行撫摸,并輕聲細語與之講好,使新生兒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舒適而安靜下來。必要時使用鎮靜劑[8]。③加強皮膚護理。光療中,患兒容易哭鬧而出汗較多,護理人員應及時將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避免受涼。同時在光照治療中,新生兒的分泌產物經腸道排出時會刺激腸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數增多,而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也對其皮膚刺激很大,易引起紅臀[9],因此要做到經常檢查,勤換尿布,大小便后及時清潔。④喂養的護理。光療時,患兒哭鬧出汗、腸道稀便、不顯性失水等均使患兒的失水量增加。除靜脈補液外,護理人員應告知家長盡早開奶,并增加哺乳次數。患兒臥于暖箱中光療,不能抱起拍背,應將其抬高頭部10°~15°[10],頭偏向一側,便于患兒呼吸,促進胃內空氣排出,防止喂養中出現溢乳。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使新生兒裸睡于已預熱的光療箱內,為其帶好標識手鐲。固定好雙手再進行靜脈輸液,以防止撥脫輸液針頭。因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全,容易隨環境變化,故每2 h測生命體征1次,體溫高于38℃或體溫不升,均應作相應處理[11]。詳細記錄照射時間,并在光療過程中勤巡視。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面色。神智、皮膚黃染情況,并注意有無腹脹、腹瀉、皮疹,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對癥處理。
3.3 藍光治療后的護理:光療結束后,要注意患兒的保暖。及時為其清潔皮膚,穿好衣服后將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內的水,并及時對光療箱清潔消毒。繼續觀察新生兒的哺乳情況、精神反應、大便的顏色及性狀以及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時將病情動態向醫生匯報,為治療提供依據,促進患兒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桂順.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 6(14): 2798
[2] 湯淑娟,4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0(10):985~986
[3] 駱清霞,吳惠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8, 21(2): 233
[4] 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劉桂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2006,(1):62~63
[6] 金漢珍,黃德珉,關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黃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純.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4):958~960
[8] 趙英榮,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5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3):60~61
[9] 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光療及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4,10(10):960~961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2
作者簡介:熊素勤(1973.11-),女,大專,護理部主任,主管護師。
【摘要】病理性黃疸在內兒科中很多見,本文就對黃疸患兒病情的觀察和護理,總結出一些護理心得體會。
【關鍵詞】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護理
在內兒科病房,病理性黃疸患兒很多見,可見于60%~70%的足月新生兒和幾乎所有早產兒。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嚴重者可致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甚至引起嚴重后遺癥或死亡。引起患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較多有:(1)膽紅素生成太多;(2)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低下,可引起未結合膽紅素增高;(3)膽紅素排泄異常;(4)腸-肝循環增加。
1 臨床資料
按照第七版《兒科學》的診斷標準[1]選取2006-08~2009-04本院收治病理性黃疸患兒7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37例;日齡在生后28d內,其中1~10d12例(15.7%),11~20d48例(63.1%),21~28d16例(22.2%)。
2 結果
本組7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其中1例患兒死于核黃疸,其余75例均治愈出院,無核黃疸及后遺癥發生。
3 護理
3.1 密切觀察病情:注意觀察皮膚、鞏膜、大小便的色澤變化,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估計血清膽紅素的近似值。詳細掌握患兒的黃疸發展狀況,對于生后24h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并發展迅速的患兒應高度重視,避免溶血癥及核黃疸的發生。早吮吸、早開奶可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刺激腸蠕動,以利于排便,減少肝腸循環[2]。
3.2 藍光療法護理:藍光照射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療效好且無嚴重副作用,得到廣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間接膽紅素經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膽紅素,使之易于從膽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護理過程中,首先評估患兒的黃疸程度,稱體重,檢測生命體征及觀察大便情況。光療前,給患兒洗澡、喂奶、更換清潔尿布、剪短指甲、處理臍部皮膚、帶好眼罩并保護好會陰,以避免新生兒煩躁不安影響治療效果。調節藍光箱內的溫度為28~30℃,濕度55%~65%,將患兒放入床中央,以獲得最佳光照的位置,調節好燈管與患兒皮膚的距離。光療期間每隔2~4h測生命體征1次,尤其注意體溫變化,根據測得的體溫隨時調節光療箱的設置溫度,控制患兒體溫在36.5~37℃。光療期間勤換尿布,注意患兒的臀部護理,每次便后用溫水擦洗。保持水分營養的供給,按需喂奶。經常為患兒更換,使全身皮膚均勻受光。光療結束后再次予患兒洗澡,并檢查全身有無皮損等,做好記錄。
3.3 進行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撫觸是通過撫觸的雙手對新生兒全身皮膚以溫和良好的刺激。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增加嬰兒的哺乳量,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
3.4 進行預防性用藥: 新生兒藥物劑量比較小,應根據患兒體重精確抽吸藥液,以保證藥物有效濃度。針對特殊藥液如靜注丙種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要避免浪費,導致劑量不足,影響療效等。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5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3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光照療法;護理
【中國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428-01
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病癥之一,其發病原因多是由體內血清未結合的膽紅素升高而產生皮膚鞏膜等黃染現象。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及護理,嚴重者有可能繼發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危及患兒生命安全。光照療法是通過熒光燈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臨床療法,該法可使患兒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氧化分解成為水溶性異構體,并隨尿、膽汁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減少患兒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含量[1]。我院對2008年2月-2010年10月間收治的52例新生兒黃疸按照其病情采取光照療法及治療的相應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醫患糾紛,具體報告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病房住院的5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其中男30例,女22例。在出生2-4d后面部、四肢及軀干出現黃疸,重度患兒出現精神萎靡,肌張力亢進或減退,凝視、吸吮反射弱等癥狀,光照前查總膽紅素均超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臨床診斷標準[2]。
1.2 方法:所有入選患兒均予以雙面照射光療暖箱機光照治療,同時針對患兒病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1) 光療前護理:首先,患兒家長心理準備。因對新生兒黃疸缺乏正確、科學的認識,會使很多家長誤以為新生兒皮膚黃染屬正常現象,加之對光照療法認識不足,個別家長會存在焦慮心理,甚至會拒絕接受光療。鑒于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兒家長常規新生兒黃疸知識宣教工作,使家長了解該病發病原因、光療作用、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及解決措施,消除家長疑慮,取得配合,保證患兒盡早接受治療。其次,患兒準備。光療前對患兒進行常規體溫監測,并檢查患兒皮膚是否完好,有無硬腫、紅臀,確保患兒皮膚清潔,剪短指甲以防患兒抓破皮膚,必要時對患兒手足進行包裹處理,并佩戴眼罩,應松緊適宜。為防止損傷患兒生殖器,以尿墊遮蓋其會,及時更換尿墊。最后,環境準備。檢查光療箱燈管,并用酒精清潔,接通電源,觀察燈管是否正常,若不正常應及時更換。預熱藍光箱,向箱內注水至箱容積的2/3,將箱溫設在30~32℃間,相對濕度設在55%-65%間[3],嚴禁在箱上、箱內放置雜物,以防遮擋光線,影響療效。(2) 光療時護理:待患兒進入光療箱,將其裸放于箱內最佳光照位置,每照射2 h進行1次體溫測量,并做好記錄。將患兒體溫維持在36-37℃間,根據其體溫來調整燈箱溫度,若患兒體溫低于35℃或高于37.8℃則應立即停止光療,并及時給予適當處理。治療過程中應盡量減少患兒哭鬧,使其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以減少消耗。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哺乳需要、箱溫是否正常、尿墊是否干爽、患兒是否存在嘔吐、發熱腹脹及驚厥等癥狀。若存在異常情況應立即報于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解決。按醫囑進行靜脈輸液,確保患兒的水分與營養補給。光療進行過程中患兒全身,失去了,此時護理人員應通過觸覺及聽覺給予患兒一定心理安慰,使其獲得安全感,有所依靠。通過給予輕聲安慰、溫柔撫摸四肢等愛的提示可使患兒情緒穩定,保持安靜,也有利于其生長發育。(3) 光療后護理: 出箱前應先預熱患兒的貼身衣物,穿好衣物,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摘除患兒眼罩,觀察患兒皮膚黃染癥狀的改善情況,檢查皮膚有無破損、皮疹及炎癥等,若存在異常應立即聯系醫生,作出處理。
2 結果
本組5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在經光照療法及治療的相應護理1-2d后鞏膜、皮膚黃染現象明顯減退,第3、4 d的復查顯示所有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均低于170μmol/L,未繼發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及其它并發癥,均好轉出院。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應盡早接受治療,尤其是早產兒及伴嚴重酸中毒、缺氧、嚴重感染、顱內病變的患兒,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發生核黃疸[4]。對其的治療有藥物、換血、光照等手段,其中光療最為簡單易行,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經濟方便,但在光療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險及問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首先,環境的改變。新生兒在接受光療時全身,會失去安全感,加之溫度改變、燈光刺激,往往會出汗、劇烈哭鬧、煩躁不安。
其次,皮膚損傷。新生兒皮膚嬌嫩,若保護不當,皮膚易被損傷。足月兒其指甲會超過指端,易劃破前胸及面部皮膚,若未及時修剪患兒指甲,光療時患兒極有可能抓破皮膚,引發醫患間矛盾。同時患兒雙足會與床平面有機玻璃進行反復摩擦,有可能擦傷外踝皮膚。光療時環境溫度較高,若更換尿墊不及時,易形成紅臀,再加上光療時間相對較長,新生兒皮膚嬌嫩,患兒眼罩處皮膚也易損傷。
再其次,體液不足。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極高,比正常情況高出2~3倍,因此,若不及時補水會引發脫水。
最后,家長知識及護理人員自身知識的缺乏。若護理人員宣教力度不夠,同患兒家長的交流不充分,會導致家長對新生兒黃疸認識不足,對該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預后處理等存在疑惑,在多次問及患兒病情未得到滿意解釋時引發醫患間矛盾。同時,有少數護理人員對光療療效影響因素認識不足,如機箱濕化器、燈管灰塵等的清潔處理,新生兒皮膚涂油劑、撲粉的使用,燈管使用壽命等,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到光療療效[5]。
因此,在光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精心護理,做好光療時間記錄工作,勤巡視,密切觀察患兒神志、反應等。定時監測體溫、箱溫并做好記錄,一旦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處理,及時更換患兒尿墊,做好母乳喂養指導工作,重視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增進醫護患間的信任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崔焱. 兒科護理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99-100.
[2]金漢珍, 黃德民. 實用新生兒學. 衛生出版社,2002:265-266.
[3]胡嫦. 兒科護理學.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71.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4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因素;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4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57-01
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時期較為常見,主要是新生兒因血清中的總膽紅素升高而出現黃疸癥狀的疾病,病情嚴重的患兒有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功能[1],威脅患兒生命健康。本文主要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相關護理因素和護理措施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間我院兒科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共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為20-34d,平均為16.5±1.6d,患兒在入院后均經相關檢查診斷為高膽紅素血癥,對其血清中總膽紅素進行測量,結果為222.1-373.5μmol/L,平均為257.6±42.3μmol/L,患兒出現黃疸癥狀的時間為2-7d,平均為3.5±0.8d。
1.2 方法 在患兒入院后對患兒血清中的總膽紅素進行檢查測定,在治療期間要每天對其皮膚顏色變化進行詳細觀察,并對膽紅素進行測量。在治療上則可采用藍光照射的方法進行治療。
1.3 護理方法 ①采用母乳喂養,向患兒母親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并向患兒母親介紹母乳喂養時注意的事項,適當增加母乳喂養的次數,在母乳喂養不足的情況下,可采取奶粉和白糖混合喂養的方式進行;②撫摸護理,在每次喂乳期間可對患兒腹部進行按摩護理,每日按摩次數維持在兩次以上,每次控制在20min左右;③光照護理,藍光治療方法是目前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臨床方法之一,將新生兒臥于光療箱中,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部用尿布遮蓋,其余均。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持續2-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患兒體內的膽紅素在藍光照射下能夠發生氧化分解反應,分解為無毒水溶性衍化物,并從患兒的尿液或膽汁中排出體外,這樣就能夠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含量。對接受光照治療的患兒進行護理時要注意保持光療暖箱中的清潔,定時更換燈管,以免灰塵對光照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同時要注意調整光療箱內的溫濕度,讓患兒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工具SPSS12.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P
2 結 果
經過一系列治療和護理后,本組42例患兒的大小便狀況得到了明顯好轉,對其膽紅素值進行檢查,結果顯示在24h內患兒血清中的膽紅素值降至10.0mg/dL以下的有29例,膽紅素值在10.0-12.9mg/dL之間的有11例,膽紅素值在12.9mg/dL以上的患兒有2例;在72h后再次對膽紅素進行測量,結果膽紅素值降至10.0mg/dL以下的患兒有37例,膽紅素值在10.0-12.9mg/dL之間的有5例,膽紅素值在12.9mg/dL以上的患兒共0例。
3 討 論
由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患兒在經過一系列治療護理后,血清中的膽紅素值明顯下降,在72小時后,患兒血清膽紅素值均下降到12.9mg/dL以下,這說明母乳喂養、撫摸等一系列針對性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癥狀具有突出效果,能夠鞏固治療效果,降低患兒血清中的膽紅素濃度。而通過本次研究也可以發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與母乳喂養、撫摸護理以及光照護理等之間具有相關關系。新生兒在產后6小時左右就可以進行母乳喂養,若喂養的時間過晚,胎糞在新生兒體內停留時間過久就容易引發高膽紅素血癥[2]。喂養過晚的患兒由于其熱量攝入不足,導致對胎糞中膽紅素吸收增加,而患兒肝膽的排泄能力又較弱,因而使得血清中膽紅素濃度增加,因此在產后應該盡早開始母乳喂養,并適當增加喂養次數,以促進患兒排泄,加快膽紅素的排泄速度[3]。再者,對患兒腹部進行按摩能夠刺激患兒胃腸激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腸道蠕動,從而改善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加快膽紅素的代謝速度,減輕患兒黃疸。另外,對于接受光照治療的患兒,應該注意保持光療箱中的溫濕度,增強光療治療效果,分解患兒血清中的膽紅素。
綜上所述,采用母乳喂養、按摩等一系列綜合性護理措施能夠明顯改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黃疸癥狀,鞏固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蔡小紅,賀曉萍,王芳莉.早期護理干預對提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17):3469-3470.
[2] 陳碧泓,趙洪珍,劉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風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2,12(8):77-78.
[3] 楊艷紅,楊燕妮.外周動靜脈全自動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2011,40(7):742-743.
[4] 羅風珍.新生兒黃疸[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2):69.
[5] 金漢珍,黃德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52,215,59.
[6] 李佩紅,俞善昌,李云珠,等.母乳性黃疸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雜志,1994,9(2):110.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5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征(ICP)是一種常見的妊娠合并癥,它以妊娠期瘙癢及黃疸為主要特點,易引起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死胎、死產、產后出血等不良結局。發病率為0.8%~12.0%[1]。是近幾年來導致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文獻報道ICP早產的發生率高達30%~60%[2]。羊水混濁發生率為25%-43.9%[3]。病因尚不清楚,其發病可能與妊娠后體內雌激素代謝失調有關,現已廣泛地引起臨床的重視。現將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25例ICP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5例ICP患者,平均年齡27歲;分娩孕周平均(37±5)周,初產婦19例,經產婦6例;主訴孕期出現皮膚瘙癢并實驗室檢查符合診斷者18例;無自覺癥狀,實驗室檢查符合ICP診斷者7例。其中陰道分娩6例(包括胎吸助娩1例),剖宮產分娩19例。
1.2 實驗室檢查:血清膽酸升高是ICP最重要的特異性實驗證據,妊娠中晚期出現皮膚瘙癢,伴有或不伴有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增高,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分娩后,瘙癢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復正常。
1.3 ICP患者的妊娠結局:25例病例共25名新生兒,無新生兒死亡。體重最低2450g,最高3500g,平均體重2750克。Apgar評分9~10分23例,5~6分2例。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大多數ICP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是皮膚騷癢,一般出現在孕中、晚期,經常性的騷癢干擾孕婦的睡眠,使之產生焦慮過度。孕婦極易由于擔心胎兒的質量而產生緊張甚至恐懼的心理。護士應針對性地向孕婦和其家屬介紹成功病例,加強與孕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ICP相關的知識,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對待妊娠,取得他們的理解,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給予孕婦積極有力的支持,使孕婦在健康愉悅的心情中度過孕期。幫助孕婦降低情緒的緊張度和減輕擔憂心理。
2.2 孕期護理
2.2.1 加強產前孕期檢查 強調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在產前檢查中,應詳細詢問孕婦的自覺癥狀,加強肝功能和膽汁酸的檢測。詳細講解孕期的注意事項。增加產前檢查次數,指導孕婦自數胎動。,
2.2.2 營養支持 ICP孕婦中晚期有輕度的肝損傷,影響營養的攝入消化和吸收。因此孕期要多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和足量碳水化合物飲食,多吃牛奶、新鮮蔬菜及富含維生素,無刺激性的清淡飲食。
2.2.3 皮膚護理:ICP孕婦膽紅素升高,刺激皮膚而引起全身皮膚瘙癢,應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勤換內衣褲,以純棉寬松的內衣為宜。剪指甲,忌用堿性肥皂水或熱水燙洗皮膚。皮膚瘙癢嚴重可用爐甘石洗劑涂擦。并注意保持床褥清潔干燥。
2.2.4 藥物治療:除給予保肝治療外,對于病情較重者給予強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膽酸水平,以盡快消除瘙癢癥狀,改善肝功能,抑制子宮肌收縮[4],減少早產的發生。孕周較小時給予地塞米松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以促胎肺成熟,以避免早產而發生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靜脈點滴能量合劑、復方氨基酸,以促進胎兒宮內生長發育。遵醫囑給予小劑量鎮靜劑,減輕瘙癢癥狀,有助于夜間入睡。
2.2.5 加強監護:由于ICP會造成早產、胎兒窘迫和胎死宮內等諸多的不良結局,指導患者認真進行胎動計數,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小時。按時進行產前檢查,加強胎兒監護、B超等檢查,及時了解胎兒、胎盤情況。左側臥位以增加胎盤血流量,改善胎兒宮內缺氧的狀況。
2.3 分娩期的護理:妊娠35周后應住院監護胎兒安危,氧氣吸入2次/d,左側臥位,每天按時計數胎動。每周測宮高,腹圍,體重以檢測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情況。每周進行胎盤功能測定,一旦發現胎兒存在宮內險情,及時處理,搶救胎兒。妊娠達到37孕周后,應及時予以終止妊娠,行陰道分娩的ICP患者應加強動態觀察,持續胎心監測,觀察胎心變化,觀察產程進展、破膜情況和羊水性狀,防止發生胎兒窘迫,以便及時處理。若有胎兒窘迫且胎兒已成熟則應當機立斷終止妊娠且以剖宮產為宜,并做好新生兒搶救準備工作。ICP孕婦由于膽汁酸分泌不足,維生素吸收減少,使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而導致產后出血。應用維生素K1 可以減少并防止產后出血。胎兒娩出后及時應用縮宮素以加強宮縮,防止產后出血。
2.4 新生兒護理:由于ICP孕婦娩出的新生兒早產兒率高、新生兒窒息率和宮內窘迫率高,低體重兒較多,故需根據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羊水混濁程度和胎齡評分等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特別要注意新生兒保暖并做好新生兒的搶救準備,密切地生觀察命體征、反射、肌張力、膚色、大小便、哭聲等;適時給予吸氧,提高血氧含量,注意保暖,給予維生素K15 mg肌肉注射,1次/d,連續3 d,預防顱內出血。
3 討論
ICP是一種嚴重妊娠期特發性疾病,對孕婦無明顯危害,也不會遺留慢性肝臟病損,瘙癢和黃疸通常于產后1~2周可自行消退。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對圍產兒的不良影響。導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缺氧,甚至可發生胎死宮內的嚴重后果。本文25例ICP產婦,未發生死胎、死產,它表明ICP作為一種高危妊娠,在積極主動的護理下,加強孕期保健,自我監護,加上藥物治療,對ICP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及時治療,適時終止妊娠是降低早產率、產后出血率以及圍產兒死亡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樂杰,豐有吉.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7-109
新生兒黃疸護理體會總結范文6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護理特點
新生兒是指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后滿28天[1]。近年來,我國的新生兒數量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及病死率卻大幅度的降低。這一結果的出現是與護理意識和護理觀念的轉變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才能獲得良好的生長發育基礎[2]。根據多年來對新生兒科工作的經驗,有關新生兒的護理特點總結如下:
1 注意室溫、體溫及光線
新生兒是胎兒的繼續,胎兒脫離母體以后就會獨立生存,他所處的環境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可以說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因此出生后應立即將其全身輕輕擦干,用潔凈溫暖的棉毯包裹,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3],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新生兒體溫應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時測一次體溫,體溫穩定在36.5℃左右時,可改為每6~12小時測一次[4]。若體溫低于36℃或高于38℃時,應查找原因,進行處理。而室內的光線[5]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里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膚護理
新生兒皮膚嬌嫩,容易損傷,因而接觸動作要輕柔,衣著要寬松,質地要柔軟,不宜釘扣子或用別針。要用溫水擦洗皮膚皺折處,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兒洗澡時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種脫脂劑,而嬰兒的皮膚很嬌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個星期前只用水洗。你也許想要試試一種特別的液體肥皂,這種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無須沖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過所有的褶皺,然后再沖洗干凈。將皮膚徹底揩干,潮濕的褶皺部分非常容易導致發炎[6]。
3 注意臍帶護理
嬰兒一出生臍帶就會被夾住并立刻剪斷,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過幾天,臍帶就干枯了,然后它會脫落。在新臍帶未脫落時,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臍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紗布蓋上,洗澡后必須保持臍部干燥清潔。臍部有粘液或膿性分泌物,帶有惡臭味,臍窩周圍皮膚發紅時,稱之為新生兒臍炎。由于臍炎可引起腹壁蜂窩組織炎、腹膜炎、敗血癥、肝膿腫等嚴重疾病,所以,預防臍部發炎顯得更為重要。如已經發炎時,應及時用雙氧水清洗臍部,再用75%酒精消毒處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絡碘溶液”進行臍部的處理,避免酒精帶來的皮膚刺激),并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7]。
4 注意喂養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后半小時左右。然而剛出生完畢的產婦來說,其母乳量可能不能滿足嬰兒的應用需求,為此可以在初期對嬰兒進行適當劑量的糖水喂養。也要盡量讓新生兒吮吸,以促進乳汁分泌,并增進母嬰的感情。同時,對嬰兒的母乳喂養基本上來說不需要定時定量,以嬰兒的實際需求為主,每次喂養并不是越多越好,應適當而增加喂養頻率為宜。人工喂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并注意溫度,奶嘴喂奶時盡量不要讓嬰兒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此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5 正確看待特殊生理現象
如所謂的新生兒“馬牙”、女嬰出生后數天內陰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紅尿、腫大、紅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3天出現)等,這些現象過幾天后就會自然消失,不必特殊處理。如果時間較長或出現其它不良癥狀時,則應去醫院檢查[2]。
6 注意預防感染
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對新生兒居住的室內進行及時的通風和換氣,確保室內空氣新鮮。并且盡量避免流動性人員對嬰兒進行密集的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8]。
總而言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可見新生兒護理是極其重要的。相關的護理人員在進行新生兒護理之前,應對有關新生兒護理的基本常識進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護理意識和護理活動。新生兒出生不久,不能馬上適應外部的環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體質都比較薄弱,因此,新生兒護理是新生兒時期的主要工作內容,也是新生兒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提高新生兒的護理水平,就等于給新生兒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護理起來應需細心、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 實用新生兒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紅.淺談新生兒護理的體會[J].華章,2013,2:359
[3] 陳琴.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03-08
[4] 陳清霞,付偉.新生兒體溫測量研究現狀[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繼敏,胥素平. 醫院新生兒室環境衛生學監測[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08-07-15
[6] 李自美. 新生兒皮膚護理體會[J].世界中醫藥.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