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1
一、通過聯想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二、深入內心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和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進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的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為垃圾的稻草。學生因此而悟道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后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的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的“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的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同學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符合原詩。第三位同學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2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想象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3-0065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言:“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筆者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筆者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象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下轉第114頁)(上接第65頁)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3
關鍵詞:創新思維 語文閱讀 想像力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想像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像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應從閱讀文本,二度創作;架設橋梁,達成共鳴;凈化領悟,各抒己見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閱讀文本,二度創作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地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二、架設橋梁,達成共鳴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共鳴。
李白的《蜀道難》三次出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如果不細想,不想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的。這就要讓學生明白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就是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三、凈化領悟,各抒己見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上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盡情想象,然后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如講授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像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像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像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掌握文本知識的基礎上盡情的放飛思緒,展開聯想與想像的雙翼,迸發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百家爭鳴”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處。
參考文獻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4
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 營造氛圍,放飛想象
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培養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民主、自由、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最有利于學生表達各自思想、培養想象力、提高創新能力甚至養成良好的個性。例如:七年級語文教材《童趣》一文,作者追憶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接近,學生理應比較喜歡才是,但學生剛上初中,對文言文很陌生,普遍有畏難情緒,因此課堂上表現不積極,不活躍。教學本課時,我盡量讓學生回憶自己小時候玩游戲的輕松愉快,引導學生找回童心童趣,營造出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張開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幾分鐘后,有的學生大膽發言說,曾近距離長時間觀察過螞蟻搬家,用煙熏蚊子,用沙包粽子,通過這些美好的回憶和豐富的聯想,學生非常容易地進入了文本。課堂氣氛活躍后,我開始講解課文,正當繪聲繪色講述“夏蚊”聯想到“群鶴”妙句,欽服作者豐富想象時,一名女生說:“老師,蚊子聯想成直升飛機,行嗎?”聽得入神的同學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打斷,都責怪這位同學。坦白地說,這位女生聲音不大,經其他同學一指責,滿臉通紅,低垂著頭,我卻及時肯定其類似性,鼓勵同學表達心中所想,并隨即和大家進一步深入討論類似聯想,進而舉例說明想象與聯想的區別、聯系。當大家弄清類似聯想需要生活基礎,重要的是找到聯想雙方的相似點時,課堂討論得到深化,學生對教材的整體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吟誦詩詞,促誘想象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作品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學手段。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是通過調動學生朗讀吟誦的積極性,促誘學生想象來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體會作品獨特的意韻美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中我主要是采取朗讀促思,齊讀明意、分讀悟情、賞讀生境,促誘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沉浸于作品當中,啟發學生大膽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基本能構想出愛國詩人陸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風雨交加的寒夜,強撐著衰老的身體,靠在冰涼的床榻上,滿含悲憤,奮筆疾書的感人形象,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之心。尤其是最后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想象詩人在風雪飄灑的夜晚,做夢都在想著,身披戎裝,騎著戰馬,跨越北國冰封的河流,同敵人在疆場廝殺的壯烈場景。對于一個傷病纏身的老人,在將近古稀之年,猶有如此豪邁的夢想,真是可歌可嘆。讀著這樣的詩詞,穿越時空隧道,讀者與作者碰撞著思想感情的火花,又怎能不激蕩起學生的激情與豪情呢?
三、激發感情,創設想象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5
創造離不開想象,創造要以想象為基礎,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多年的實踐中,我覺得以下幾種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一、借助課文描述,咬文嚼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在閱讀教學中,把握契機,借助課文的描述,咬文嚼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在《海濱小城》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這樣設問:軟綿綿的沙灘上點綴著許許多多五顏六色的貝殼,在陽光照耀下,像什么呢?這種啟發式想象,不僅使學生更充分地領略了貝殼的美,而且引導學生將五彩的貝殼融進了金色沙灘這一大背景中,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我又抓住“喧鬧”的詞義“聲音大,很熱鬧”啟發學生想象:為什么海灘上會這樣熱鬧呢?這時海灘上來了哪些人?他們的神情怎樣?會說些什么?干些什么?這么一點撥,又使孩子們個個展開想象的翅膀:或從出海歸來的漁民身上說開,或從一窩蜂般擁向海灘的頑童身上談起,還有的想象出挎著送飯籃,腳步匆匆的媽媽,拄著拐杖,樂得合不攏嘴的奶奶……兒童腦海中想象的野馬縱橫弛騁,構思出一幅幅收獲的喜悅場面,一幕幕親人團聚的溫馨情景,使人感到小城景美、物美、人更美。
二、由讀文悟情到自由抒情,激發想象,與作者產生共鳴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閱讀教學便是一個讀文悟情的過程,“悟情”的過程中,學生在不停地感知、感悟著,浮想聯翩、感情激蕩,最后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我們語文老師完全可以甩開請學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走出讓每個學生都一抒胸臆的步子。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在對《廬山的云霧》一文進行總結教學時,只是請學生聽了一遍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誦,然后布置了這樣一道練習:廬山的云霧啊,你_____ ,我______。3分鐘后,43位學生都輕松地寫完了。我一份份翻閱著他們的即興式練筆,竟被深深地吸吸引注了,多么簡潔明快,又是多么生動活潑的自由抒情啊!
有的學生寫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渴盼之情:
于炎培:廬山云霧啊,你是那么美麗神奇,我真想馬上去領略你的風采。
劉雨欣:廬山云霧啊,你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我是多么想親眼看一看你的秀姿。
有的學生緊扣課文內容,表達了贊美之情:
郭曉靜:廬山云霧啊,你的美麗,你的神奇,你的一切我都是那么喜歡和愛慕。
有的同學還聯系自己,抒發了美好的理想:
李美琪:廬山云霧啊,你不但壯美,而且變幻無窮,我長大后一定把我們家鄉也妝扮得如此美好!
這時的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與作者交流,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這樣的氣氛,不正是語文老師追求的效果嗎?
三、利用含蓄的結尾,進行聯想假設,推測結局,突破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結尾含義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較為困難。因此,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假設,推測各種結局,以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如《凡卡》結尾處,明寫凡卡給爺爺寄出了求救信后,滿懷希望,做著幸福的美夢入睡。但聯系全文,不難發現,作者暗示的卻是一個悲局,凡卡的希望根本不可能實現。問其原因,多數學生認為凡卡沒寫清具體地址,也沒貼郵票,顯然,這樣的理解是淺顯的、片面的。此時,我并不急于把教參上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這樣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和推理:如果凡卡寫清了地址又貼了郵票,爺爺收到信后,凡卡就會過上幸福生活了嗎?然后,我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討論當時沙俄時代的社會性質,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再請大家想象:凡卡的爺爺那么疼愛自己的孫子,當初為什么會把他送到莫斯科當學徒?通過這樣層層推想、設問,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在沙俄時代,窮孩子想過上好日子是不可能的。
四、讓學生自己設計“活作業”,放飛思想,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閱讀教學中,多數文章課后都有諸如“按課文內容填空”或是“找出描寫什么什么的句子”等此類作業,學生都成了復印機。因為這些題目有現成的答案可抄,學生基本上不需要動什么腦筋。要是讓學生長期只做這類“死作業”,那他們創造的個性和才智就有可能“退化”。因此,我大膽設想,讓學生自己設計“活作業”。
上完《晨霧中的人影》一課后,我向學生征集作業題。經過一陣緊張的思索,有位學生說:“我想當小作者,向大家介紹我看到的那位掃路女工。”這個題目引起了大家的極大興趣,從他們欣喜的眼神中看得出他們愿意做這個作業。我一說“錄用”,所有的學生都寫出了“對女工的介紹”。
我瀏覽了一番,真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部分學生的作業令人稱贊:
孫魁魁寫道:“大家好,我今天清晨看到了一位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的清潔女工,她的品質真是值得我們學習。”任沙沙借自己的口夸起了清潔女工:“她掃路一絲不茍,不怕臟、不怕累,他用自己勤勞的手為大家換來了清潔的環境,讓我們大聲贊美她吧!”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范文6
一、要求學生讀出層次,讀出深度
1.讀出形。即在朗讀之中喚起語言描繪的形象,執教《日月潭》一課時,學生在朗讀感悟日月潭樣子后,我讓學生把在自己頭腦中喚起的日月潭形狀用筆描繪出來。學生創意很多,尤其是一位同學把兩潭湖水溝通在一起,而且還解釋說,書中說兩潭湖水相“接”,既然是“接”,兩潭湖水就是相通的,所以畫成這個樣子。在朗讀中,運用一定朗讀技巧,在學生頭腦中喚起了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讀出情。在執教《羅盛教》一文時,我把重點放在了羅盛教三次救人的研讀上。在學習第三次救人時,為體會人物思想,感悟文中蘊涵的真情,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聽一聽,羅盛教二次救人失敗,又開始第三次救人,他此時此刻心里會怎么想。學生從羅盛教的動作“頂”中感悟到,羅盛教會想:“我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孩子救上去。”于是我因勢利導:“是啊,羅盛教一定要把孩子救上去,這種信念是多么堅定呀!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于是在品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在文中留有空白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第一要圍繞中心展開想象。執教《日環食》一文時,圍繞日環食罕見,進行了多次設疑,激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真正感悟到日環食的奇、美、罕。第一處是“同學們看到日環食還做哪些準備?”第二處是“日環食除書中描繪形狀,你覺得還像什么?”第三處是“白天突然像是到了傍晚,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在這三處留有空白,引導學生想象,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日環食的罕見。
第二是化概括為具體,展開想象。執教《羅盛教》第四段,當讀到“是羅盛教用頭和肩膀把他頂出來的。”這一部分時,我就激發學生想象,羅盛教是怎樣把崔瑩頂上來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就好像一塊石頭扔進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學生在課堂上紛紛描述羅盛教救人的感人場面。通過教師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感悟到羅盛教已無力氣了,可他仍在竭盡全力救人,于是他那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便會躍然紙上。
第三是文尾延伸,再造想象。有的課文結尾言由未盡,十分含蓄,使學生浮想聯翩。如《塞下曲》。這首詩僅寫了一逃一逐,仗有沒有打,詩中并沒有寫,但從氣勢能感到,這是一場箭在弦之戰,一觸即發。于是我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中未寫完的情節想出來,從而使學生理解我軍的驍勇善戰及不畏艱險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