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考古學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考古學研究范文1
對古錢幣的研究自南朝劉氏《錢志》和顧垣《錢譜》就已經開始,但是社會文化背景會制約一個學科的產生和發展,古錢幣學在近代考古學傳入之前,對古錢幣的研究停留在最基本的描述摹繪和考據兩大方面,所以直至清末對古錢幣的研究還停留在傳統金石學的范疇。這段時期的成果,是產生了很多古錢幣的譜錄和對古錢幣字、形、色、質、聲及出土地點的研究。
自近代考古學的方法和技術傳入之后,中國錢幣學界不再滿足于“忽略制作,偏重文字,斤斤于色澤肉好,戚于珍常多寡,范圍狹隘”的簡單的經驗型研究。1936年,由葉恭綽、吳稚暉、丁福保等組織成立中國古泉學會,其創辦的會刊《古泉學》第一期中提到了其宗旨,“以闡明古泉學識,研究古泉制作,鑒定真贗,辨別年代,啟人好善之心為宗旨”,這反映了當時古泉學研究的對象有所擴展,已經開始注意錢幣的制作了。1940年,丁福保組織成立中國泉幣學社,提出研究錢幣須“按諸貨幣原理,以究其制作沿革,變遷源流,利病得失之所在,治亂興替之所系”。(張N伯《本刊發刊詞》,見《泉幣》第一期)盡管民國以來考古學已經傳入,對古錢幣的研究的認識有所突破,但是古錢幣研究仍然比較沉寂,此時期出版的書籍,如《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等,仍然具有圖譜的性質。直到1954年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問世和1989年后中國錢幣學理論體系的提出,對古錢幣的研究才更加科學,中國錢幣學逐漸成熟、繁榮。
從1954年至1989年之間,有一本著作不僅在考古界影響重大,被譽為有“中原漢墓編年可資借鑒的標尺”,同時在錢幣學界的影響也非常重大,是考古學與古錢學結合起來的經典,那就是由蔣若是先生主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科學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洛陽燒溝漢墓》。
在《洛陽燒溝漢墓》一書,以科學的考古學方法,解開了號稱歷史貨幣研究的“謎團”――五銖錢分期斷代,此后的半個世紀以來,對五銖錢的斷代基本都沿襲此書的方法,并且被多次證明結論的正確。那么《洛陽燒溝漢墓》何以能夠解決這一個千百年來的謎團呢?這就需要仔細閱讀一下此書了。
《洛陽燒溝漢墓》一書是1953年洛陽燒溝區發掘的255座漢墓的報告,報告分為序言、第壹編、第貳編、第叁編、第肆編、結論和編后記,著重研究了漢代墓葬的墓室結構和陶器、銅器、鐵器、鉛器、玉石器等等器物類型的發展演變及分期依據,建立起中原地區漢代墓葬的年代標型序列,給漢代物質文化史研究也提供了寶貴資料,其中就包括對255座漢墓出土的11267枚錢幣的分析、研究。
《洛陽燒溝漢墓》在第叁編第十章專門對出土的錢幣進行了研究,從錢幣的形制、年代、與墓型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在這些錢幣當中,從時代上看有秦、西漢、新莽及東漢的錢幣,種類有半兩、五銖、新莽錢及雜錢,除了一枚鐵質、一枚鉛質外,其余都為銅質。
書中對半兩的分型比較簡略,分為三型(圖1),根據墓葬年代、文獻記載及大小輕重關系,認為第一型為秦半兩,第二型為呂后半兩,第三型為文帝半兩,但是在第四、五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半兩第三型出土,即是說第三型半兩是東漢晚期的。但是在書中227頁的表五五中,沒有分型說半兩的年代,而且表中表示的半兩流行時代只有武帝、昭帝、宣帝及桓帝、靈帝時期,在武帝、昭帝、宣帝時期是非正式通行期,在昭帝、宣帝時期雖非正式通行期但是流通仍很多。這樣的結論是客觀的,只是沒有對半兩的類型與時代對應起來有一點遺憾。
但是對于五銖的分型分期卻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五銖錢,最早的起武帝中、晚期,下限到東漢末,數量眾多、差別微小的錢幣,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能夠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書中以墓葬及遺存的年代(包括墓葬結構、共存遺物及出土情況)為主要的判斷依據,結合文獻、類型學、圖像學方法進行分析(包括對錢幣的文字、形制及錢范的考證),綜合考察并確定隨葬五銖錢的歷史年代。先對五銖錢類型的相對年代考察,再分別對五型的絕對年代進行判定,客觀嚴謹。
將五銖分為五型(圖2):第一型為武帝到昭帝時期,“五”字中間相交兩筆為直筆的是武帝時期的,昭帝時期的稍彎曲,“銖”字“金”頭為鏃形,多不清晰,“朱”字頭方折;第二型為宣帝至西漢末,“五”字兩筆彎曲(越晚的越彎曲),“銖”字同前無大的變化,但字劃清晰;第三型為東漢前期,字體較寬大,金字頭較前為大,如三角形,“朱”字頭圓折;第四型屬于東漢中晚期(桓帝及以后),各種特點基本同于東漢前期的三型,只是較薄,文字輪郭更淺平,并帶有陰文或陽文符號;第五型為靈帝時期,背有四道內外郭相連的四出文是其主要特征。
“前人定五銖錢年代,說多無據,惟“四出”為有據,有由據者推之,知無據者盡臆說矣。”清代戴熙若是看到蔣若是先生提出的五銖分期斷代,定不再有此感嘆。此外還有一些地域或時代特征的五銖錢幣。(圖3-1、2)
這一成果概括了各個時期五銖錢的基本特征,讓行用時間長達700多年的五銖錢分期斷代有了科學可靠的根據,歷經半個世紀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說,這是一本將考古學方法應用于研究古錢幣、將古錢幣研究納入考古學范疇的重要著作,在古錢學和考古學中都意義重大。
當然在五銖錢的分期斷代研究上,《洛陽燒溝漢墓》也有不足。但是這是由于非錢幣學專著,沒有深入探討,由于燒溝漢墓墓葬時代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洛陽燒溝漢墓》提出的分期標準不能面面俱到,它對早期五銖錢的類型認定有些不足,例如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
《洛陽燒溝漢墓》得出的結論并非不準確,其結論仍然是可用的,只是有一些片面,沒有能夠涉及到西漢前期五銖的特征。滿城漢墓的發掘,則填補了五銖錢分期斷代研究的這個空白。1968年發現的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墓主劉勝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其妻竇綰卒年可能稍晚,在這座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的墓葬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五銖錢4200余枚。從墓主入葬時間斷定,滿城漢墓五銖錢基本或多數為上林三官鑄錢之前的郡國五銖錢,其特點表現在錢文、記號、質地的多樣性上,在滿城漢墓中發現的就有十余個品種之多。在《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中,作者對四千余枚五銖錢逐一進行了測量重量,將五銖分為三型,對“五”、“銖”兩字及記號等特征又作了分析,取得了準確的資料,充實和訂正了《洛陽燒溝漢墓》的成果。蔣若是先生還寫了《郡國、赤仄與三官五銖之考古學驗證》,以其慧眼對郡國、赤仄、三官五銖進行了系統的區分,功不可沒。
考古學研究范文2
關鍵詞:出土錢幣 斷代 社會現實 文化交流
錢幣,在考古學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論是考古學界還是錢幣學界,對出土錢幣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無專文論及。出土錢幣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但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出土錢幣在考古斷代中的作用
考古學斷代的方法在史前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歷史時期考古學斷代方法,除各時期考古通用之類型學、地層學外,還特別注重文字材料,如簡牘、銘文、碑志等等。在我國,錢幣用于考古斷代,僅適用于歷史時期。歷史上的錢幣均有各自的時代特征,這是利用錢幣進行斷代的理論前提。宋代以前,有布幣、刀幣、半兩、五銖、開元通寶等錢幣,一般無年號,但各種錢幣的行用均有時間范圍。綜上所述,出土錢幣為歷史時期考古斷代帶來了極大便利,成為考古學斷代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錢幣進行考古斷代時的注意事項
雖然利用出土錢幣進行考古斷代作用巨大,但在具體操作時有一些注意事項,否則可能得出錯誤結論。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層、遺跡、墓葬等單位出土早期錢幣的情況。從理論上看,晚期單位(地層遺跡、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遺物,而早期單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遺物。因此,在晚期單位出土早期錢幣的情況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見的。第二要注意的是錢幣的行用時間下限。一種錢幣的頒行時間是其行用時間的上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時代下限卻難以確定,因為頒行新幣后原來的錢幣并沒有立即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與新幣共同流通,有時流通時間還甚長,這在五銖、開元通寶等長壽錢身上體現特別明顯。
三、研究社會現實
錢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財富的象征。在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支下,不管高下貧富,人們都要往墓中放置一些錢幣,這些錢幣有的是流通的實用幣,也有的是非流通的冥幣。從隨葬錢幣的情況可以窺探當時社會現實,如社會盛衰、貧富分化、喪葬意識等等。錢幣是社會盛衰的一面鏡子,但利用出土錢幣進行社會盛衰研究,需要較多地依賴歷史文獻、社會背景來進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這方面多作論述。
一個墓葬是否厚葬,可通過陵墓大小、隨葬品多寡精粗等方面體現。錢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隨葬品,也是體現是否厚葬的一面窗口。以洛陽燒溝漢墓為例。該墓地的墓葬全為中小型墓,即便如此,225座墓葬共出土錢幣11265枚,平均每墓出土錢幣約50枚¨。當然,這只是考古出土的,如考慮到歷史上被盜和自然破壞,其數目將更大。為讓讀者對50枚錢有個明晰的印象,我們可以簡單地看看當時人們的賦稅和生活狀況。西漢的人頭稅分算賦和口賦兩種,前者課于成年人,后者是未成年人。算賦在西漢多時每人120錢,少時為40錢,口賦為23錢。東漢時繼承了西漢的算賦和口賦。因此,50錢相當于算賦的41.7%-125%,相當于口賦的2倍多。這個數據應該說是比較多的。
四、研究經濟文化交流
中國在歷史上多數時間都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從未中斷。錢幣作為支付、貯藏的手段,是貿易時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國境內出土了不少外國錢幣,如波斯薩珊朝銀幣、東羅馬和阿拉伯的金幣以及日本錢幣等等,在國外也出土過不少我國古錢幣,尤其是唐宋以來的錢幣。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異國錢幣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出土的異國錢幣是研究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一種有效手段。學術界很早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較豐碩。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紀50~70年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統計了當時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薩珊朝銀幣、阿拉伯金幣、東羅馬金幣等,并對其背景進行了探討。近年來,康柳碩先生《中國境內出土發現的拜占庭金幣綜述》《從中國境內出土發現的古代外國錢幣看絲綢之路上東西方錢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和羅豐先生的《中國境內發現的東羅馬金幣》等文章也是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前幾年出版的戴建兵、王曉嵐《中外貨幣文化交流研究》是這方面研究的一本專著。
國外學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國F·蒂埃里c·莫里森的《簡述在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其仿制品》等。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上述外國錢幣在新疆出土最多,這跟文獻記載相符合。《隋書》卷24“食貨志”記載:“河西諸郡,或用西域金銀之錢,而官不禁”。從新疆到關中的絲綢之路沿線均有外國錢幣發現,甚至在洛陽也有部分出土。據夏鼐先生統計,薩珊朝銀幣在中國已經出土2000枚以上,分屬十幾位王在位時期,時間跨度從4世紀至8世紀。在國外也有不少中國錢幣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國的五銖錢、貨泉以及后代的歷朝錢幣。有的地方出土數量很大,如寶冢市堂坂遺址出土了10萬多枚,而山口市大內遺址出土的則有250公斤。另外在越南、朝鮮等地也曾出土過中國的古錢幣,散見于國內外的報道中,此不贅述。利用出土的異國錢幣固然是研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筆者認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國影響而鑄造出的錢幣也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來的一個學術熱點,中國境內出土的外國錢幣、國外出土的中國錢幣以及能體現相互之間貨幣文化交流的錢幣材料都是有力的歷史見證,對它們的深入研究,必將推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古錢幣研究正方興未艾,越來越走向深入,與考古學的結合也日益緊密。
參考文獻:
[1]蔣若是.秦漢錢幣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97.
考古學研究范文3
【關鍵詞】學科互涉 美術史學 考古學 關系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歷史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在信息化的時代,現代知識體系中的學科交叉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學科互涉”的性質,形成了美術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此學科兼具美術學和考古學兩方面的特點,對美術史和古代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方法論和結構,探討二者之間的滲透和交叉關系,對各學科的研究邊界進行討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古物學對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影響
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較為明顯的是,二者在發展過程中都受到了古物學的重要影響。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上都有收藏古物的習慣,中國古代存在著“玉府”等收藏古物的專有機構;外國的皇族對于古物的喜好也成了當時古物學發展的動力。
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真正開始交叉滲透的時間是在18世紀中期,溫克爾曼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其著作《古代美術史》的研究內容主要是針對美術的發展歷史。該學者在編寫的過程中,從美術史的角度出發,對促進民族發展的古物和記載美術史的古物文獻展開了研究。正是因為該學者將古物學和美術史學、考古學結合起來,才發現總結出美術的發展歷程,促使了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成熟,溫克爾曼也因此被稱為“美術史學之父”和“考古學之父”。無論是溫克爾曼的稱謂還是其著作的特點,都向我們反映了一個信息:美術史學與考古學之間都受到古物學的影響,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聯系。
二、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相互滲透和了解
不同學科之間跨越了邊界之后就會產生互相滲透,即產生我們所認為的“學科互涉”。許多學者認為這種滲透是必然的,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叉主要體現在學科的認知方向和知識體系等方面;學科的指導思想、理論和研究方法;與學科相關的社會和技術問題;與其他學科產生的滲透和交叉性;學科內外的定義等。美術史和考古學學科互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的認知方向和知識體系
無論是考古學還是美術史學,在對相關的方法和對象進行論述和解釋時,都涉及大量的說明和闡釋,此特點表明了人文學科的鮮明特點。若根據研究對象來進行劃分,美術史學屬于美術學的范疇;若根據研究體系來看,美術史學又屬于歷史學。在美術史學的發展中,人類的審美情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感性色彩較為濃烈,理性認識的實現也需要通過感官來進行。我們可以將美術史學的研究實質歸結為:通過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來認識美術家或者是史學家的思想感情,從而探索其中蘊含的發展規律[1]。
與美術史學的不同之處在于,考古學直接強調理性在研究和發展中的作用,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代人類的發展,通過分類描述遺留的物品來對古代社會的存在形式進行研究,并研究遺留物品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相關的功能,此外,對遺留物品的發展和改變進行研究和分析,能夠了解古代社會發展的文化特色并得到相關發展的具體意義。無論是探索背后的規律還是直接將理性思想運用于分析和調查中,考古學和美術史學的發展和研究都是將探索和研究物質世界作為主要的研究途徑和方向來實現目的的。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產生的交叉
考古學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為研究地層和器物的類型。20世紀中期的考古學主要局限于單純的研究和記錄,核心的研究思想和內容就是對地層以及器物的類型進行研究和總結。直到1960年之后,丹麥的著名學者克里斯丁在對古典的器物進行研究時,融入了情境,并對器物的裝飾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不僅對考古學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對美術史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之后蘇秉琦也利用了美術的圖案分類將美術的寫實與寫意等方法融入了考古學中。
在美術史學中也有考古學的滲透,例如,廣泛應用于年代和類型的研究方法同樣能夠為美術史學的研究提供便利。在對美術的風格進行研究時,法國的夏皮羅采用了層析法進行研究,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層析分別是對形式的要素和形式之間的關聯進行的研究,與考古學的研究方式非常相似。在世界范圍內,這種學科互涉的現象都非常普遍,外國學者溫克爾曼的作品是最典型的學科互涉。在我國的古代,學科互涉的例子也有很多,常任俠和段文杰等大家都為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叉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2]。
(三)研究對象的滲透和交叉
從研究對象來看,美術史學和考古學之間也有一定的交叉和滲透。美術史學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美術的作品以及美術作品的創作者,尤其是在對古代的美術作品進行研究時,涉及的研究對象往往都屬于考古學中的古代文物,也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由此可見,考古學和美術史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資料上都具有一致性,例如壁畫、雕刻、神殿、石窟以及工藝品等等。對人類古代遺跡進行研究和保存是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
(四)學科結構的交叉和衍生
除了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工具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之外,美術史學與考古學在自身的學科結構等方面也有相似之處。
若根據美術史學的學科性質來進行分類,可以分成歷史和藝術等方面的課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大類:美術基礎實踐,主要是指對美術的基本技能進行的練習和創作等,目的是加強素描、繪畫等基本的美術技能;美術史論,是指對美術的歷史和評論等方面的學習,目前出現的課程分類主要包含文物的保護以及鑒定、藝術作品評論、藝術作品鑒賞、文藝理論等方面,其中的文藝理論課程和文物相關的課程都與考古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相關數據表明,美國早在20世紀中期就開設了多種美術和藝術史課程,涉及的范圍也較廣,初步統計已經達到了800種。這些新設立的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課程是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并設立的,為學生學習文物的維護和修復提供了一定的美學基礎[3]。
從考古學的結構出發,除了對基本的文物展開研究之外,對考古的材料分析也涉及一些美術知識。此外,考古學涉及社會、文學、美學等多個方面,所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借助于多種其他學科,例如地質學、建筑史學、體質人類學、醫學等,對多個學科的發展都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其中的建筑史學就包含在美術史學中。因此,二者在結構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4]。
三、美術考古學的形成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學科互涉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就目前而言,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研究和分析時,已經涉及了大量的美術史學的資料和方法。同樣的,美術史學家在對美術歷史進行研究的同時,也使用了考古學中的大量資料,各專家的研究視角越來越廣,概念也越來越寬泛。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實踐,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交叉滲透已經促使一個新的學科形成,即美術考古學。該學科是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有效融合,具有更加廣泛全面的研究內容、對象以及方法論。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各個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流會越來越頻繁,信息化的發展為學科互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今的學者必須利用好各種有利的條件,加深對各個學科邊界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促進各學科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玉平.從“學科互涉”看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06):88-95.
[2]侯妍文.淺談美術考古與環境藝術之聯姻[J].美術大觀,2013(08):71.
考古學研究范文4
文化性質這一遺址的器物可分三組:第一組本地因素,如折口圈足碗、平折沿釜可從本地早期的文化中找到相似。第二組商文化因素,如假腹豆、斝等。第三組結合了第一、二組文化的因素所創新的出來的,如帶扉棱足鼎、高圈足假腹豆等。第一階段主要為本地文化因素,二階段出現不少商文化因素,三階段,器類增多,不少是一、二兩種文化因素結合下的產物,四階段,商文化因素大大消退。在這一變化中,本地文化因素一直占主導地位,一脈相承,因此,皂市遺址的性質應該是受商文化強烈影響的本地青銅文化。
斑竹遺址,主要有澧縣斑竹、保寧橋等六處。
(1)出土遺物罐:A型:長頸,分三式,頸和器身變矮。B型:粗矮頸,兩式,口變小。C型:頸比B型更短,三式。D型:長弧腹,有肩,凹底,飾繩紋,Ⅰ式平折沿,Ⅱ式半圓唇。豆:A型:高柄,折腹。三式,柄變矮變細。B型:矮柄,折腹。兩式,變化同A。C型:高柄,弧腹。兩式,腹部變圓滑,柄變高。D型:矮柄,弧腹。兩式,變化同C。盆:A型:深腹盆,四式,口沿漸窄,器腹變淺。B型:淺腹盆,四式,器腹漸淺。鼎:A型:高足,足尖外撇,。B型:矮足,兩式,肩部變圓滑,足跟變尖。鬲:A型:圓錐形足。B型:聯襠,飾繩紋,Ⅰ型錐形足,Ⅱ型柱形足。
(2)分期與年代第一期帶有皂市遺址最后一期的文化因素,相當于殷墟三、四期。第二期十字鏤空紋和高足鼎消失,相當于西周初年。第三期不見鬲,相當于西周早期。第四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見鼎,鬲的粗繩紋裝飾與后一期接近,相當于西周中期。第五期變化更大,多飾粗繩紋,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相當于春秋早期。
考古學研究范文5
關鍵詞 質量評估體系 成人學歷教育 考試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2
On Adult Education Examin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LIN Mei, LI Rongju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Adul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in the referendum. Examination as a direct means ofeduc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 test education, but this test assessment models used at this stage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so to protecteducation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row the effective examin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education examination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rational, relevant, scientific, normative principles, to develop a wide range of evaluation objectives, evaluation of the main evaluation contents multifaceted, diverse evaluation methods, popular, in order to achiev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comprehensive, multi-angl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ull feedback,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education; examination
0 前言
近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下,社會對勞動者知識及技能水平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成人學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參與成人學歷教育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其在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培養集文化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方面具有重大意義。①考試是當前成人學歷教育考核學生學習成果最主要的手段,但從現階段來看,以考試為唯一手段的教學效果評價模式并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再加上我國的成人學歷教育起步較晚,目前還未構建出一套規范的、系統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成人學歷教育的對象為成人,其本身就與全日制學生有著較大差異,所以在構建成人學歷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成教學生特點的考試質量評估體系。
1 構建成人學歷考試質量評估體系的基本原則
1.1 針對性原則
人類的流質智力到成年以后會逐漸衰退,同時晶質質量會逐漸增加,所以成人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反應慢、記憶力不佳等問題。②對他們進行量與時間限制的題海戰術,往往會導致其產生厭學情緒,反之,成人學生的歸納及綜合分析能力卻相對較強。為此,在建立成人學歷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成人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盡可能地減少卷面形式的考核,而多運用觀察、談論、面談、實地操作、口頭報告等評價方式,評價方式要具有針對性,側重于歸納比較、綜合分析能力的檢驗,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將考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
1.2 合理性原則
在成人學歷教育教學質量考核中,考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不應當簡單地看重得分的高低。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應當充分重視平時考核,教師在平時可運用作業、問答、觀察等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核,了解其學習情況。所以,在成人學歷教育的學習質量評價中,要充分考慮到所選擇評價方式的合理性,可多運用形成性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如實踐教學、作業、課堂表現、上課出勤、課外教學活動評價等),以全面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綜合素質水平。③
1.3 科學性
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試卷的設計是一項重要內容,其所涉及學科知識的廣度、深度、知識與能力的比例分配、試題難易程度比例分配、主客觀題比重等等,所以在對試卷內容進行選擇時,應當在全面考核學生能力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評價方式的實用性與科學性。另外,還要認真進行試題分析,選擇科學、合理的表達形式與量化指標,提高定性分析內容的規范性,科學分析試題的有效性及目標實現效度,從而為提高試題評價效度創造有利條件。
1.4 規范性
對評價制度加以完善,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提高評價標準的可操作性、規范性、制度性,能夠有效降低教學考核的盲目性。由專業評價機構制定完善的評價制度,能夠有效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故而在成人學歷教育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制度,以保障試卷設計的科學性、考試過程的規范性。
2 成人學歷考試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策略
2.1 確定多元化的評價目標
成人學歷教育對象為成人學生,而這些學生多已走上工作崗位,且具有多重身份角色,可能同時扮演著家長、領導、學生等多重角色。正因為成人學生具有多重社會角色和多元社會生活經驗,所以對其的教育教學不僅是為了傳遞知識、熏陶情感,也是為了培養其行為及意圖。④鑒于此,要通過成人學歷教育來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理論知識的獲取,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必須制定出多元化的評價目標,全面評估成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其在評價中體驗成就感。
2.2 設定多層面的評估內容
克爾派翠克的階層評價模式認為,學習成效的評價應當從多個層面來詮釋,這與成人學歷教育學生的學習特點不謀而合。鑒于此,在成人學歷教育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評估內容應當涵蓋行為、學習、成果、反應等多層面內容,用以檢驗學生各個層面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除了要了解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了解其對實踐技能的掌握,除了要了解其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況,還要了解其思想素質的培養狀況,除了要檢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還要了解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況。總而言之,對成人學歷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應當是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過程與方法的動靜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才能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2.3 積極引入多種評估模式
成人學歷教育學習效果的評估,應結合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多樣化的評估。以前所采用的閉卷筆試評價方式雖然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直接途徑,能夠直觀、迅速地反映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但這種評估模式并不適合具有顯著個體差異的成人學生。另一方面,閉卷考試作為一種終結性評價模式,無法檢驗出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也難以檢驗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
縱觀成人學歷教育學習質量的評估體系發展歷程,既往的以傳統卷面考試為主的評估方式已難以適應現代成人教育的需要。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成人學生要求、現代社會發展的成人學歷教育學習質量評估體系,就必須打破傳統的考試評價模式,以生為本,積極引入各種評價形式,建立起多元化的學習質量評估模式。具體來說,對學生基礎知識、基礎概念、基礎理論掌握水平的檢驗,仍可沿用卷面筆試形式,但是對學生理論知識實際運用水平的檢驗,則應采用行動報告、動手實踐等評估方式,具體到語言學習,應綜合運用筆試與聽力測試、口試相結合的評估形式。通過筆試、實踐、口試等考核形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將演講、辯論、論文、課程設計、競賽、舞臺表演等形式作為補充,就能夠讓學習質量評估既具有靈活性又具有精確性。⑤唯有如此,才能克服單一卷面考試的弊端,提高檢驗的靈活性,最終實現學習成果的多方面檢驗,讓學習質量評估的可信度與質量大為提高,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 評估主體要多方參與
在成人學歷教育學習質量評估中,實施評估者應當包括管理者、教師、學生多方面人員,只有通過多個評價主體,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學習質量評估主體中,管理者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其是平體系的統籌規劃者,教師是質量評估的踐行者,也是參與度最高的評價主體,學生是參與學習的主體,由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所以在評價體系中應當對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過程引起高度重視。⑥上述三方共同參與教學質量評估,能夠有效建立起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從而更加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平時情況、綜合素質及應用能力,有效克服單一評價主體造成的評價結果主觀性強的問題。⑦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成人學歷教育考試質量評估體系是評估教師教學成果、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的質量評估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確保評價目標具有針對性,又要考慮到評價類型的合理性、評價模式的科學性和評價制度的規范性。因此,必須要制定多元化的評價目標,多層面的評估內容,并運用多樣化評估模式和多元化的評估主體,以確保評估的全面、真實、客觀,也才能讓評估體系的教學反饋與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基金項目:(1)本文是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XJK014OCR003)
(2)本文是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4]247號文件422號課題
注釋
① 汪富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辯證關系探討[J].南方論刊,2015,(2):109-110,108.
② 邵曉楓.我國西部農村社區成人教育質量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51-55.
③ 方園.全球成人教育質量評價與保證――基于《成人學習與教育全球報告》[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6):8-10.
④ 周姣,蔣求生.淺談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質量[J].科技信息,2011(18):216.
⑤ 周玉國,夏惠蕓.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的質量保障措施――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4(3):19-20.
考古學研究范文6
關鍵詞: 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 考核評估機制 改進對策
近幾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這項有利于改善城鄉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現狀的活動得到了國家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開展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過程中,已有的考核評估機制仍需不斷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們參與教師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擴大支教規模,提高支教效率,最終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提供有效保障。我們通過對桂林市臨桂縣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到該縣具體分析其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考核評估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其他地方的城鄉中小學教師考核評估機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和寶貴經驗。
一、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相關內容
廣西桂林市臨桂縣自2002年實行“以縣為主”的教育行政體制后,在規范學校崗位設置和人員安排,壓縮中小學非教學人員、實行編制限額統一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幾年,臨桂縣城和鄉鎮所在地部分學校超編現象嚴重,而那些富余人員卻不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教師資源。相比較而言,貧困和邊遠鄉鎮的農村學校師資缺乏。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臨桂縣教育各部門上下聯動,建立起長期堅持的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制度。臨桂縣從2006年開始連續五年共派出超過250名的城鎮優秀教師到12個鄉鎮的農村或薄弱中小學進行支教活動。這對該縣的師資隊伍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對農村或薄弱學校教育又好又快發展是有力的促進。[1]
(一)交流目的與任務。
實行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制度,主要是通過交流教師的帶領作用推動和促進受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交流的目的與任務,一是承擔受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將新的教學教學理念帶到學校,推動受援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保證執教班級的教育教學質量有較大提高;二是通過上示范課、聽課、教研室討論、課題論文研究等多種形式,親身參與受援學校的教研活動,給受援學校教師提供教學與科研等方面指導和幫助;三是以身作則,通過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爭取成為受援學校教師們學習的目標和榜樣。
(二)交流要求。
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工作始終堅持積極穩妥、派其所需、注重實效、互相幫助的原則,每年秋季學期開學前,各城區中小學、城鎮中心校根據教育局所分配的學科交流教師名額擬定交流人員名單,經學校領導班子討論確定后上報教育局支教辦,由支教辦根據各鄉鎮中小學村完小,或者教學單位實際需要,統一行文,將其派往指定受授學校開展教師交流。交流教師必須制訂好該學年的教育教學計劃,準備好教案,上好每一節課,積極開展聽課、說課、評課活動并做好記錄,寫好工作總結和教學體會。這些材料必須收集整理好,它們是考核評估交流教師表現情況的重要參考。此外,交流教師應該與受援學校教師們開展幾次經驗總結會,將寶貴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傳授給他們。
(三)交流條件
1.年齡和教齡
臨桂縣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相關政策中明確規定了支教教師的年齡和教齡,凡在城區中小學、鄉鎮中心校工作滿三年,當年8月31日前未滿50周歲的男教師和未滿45周歲的女教師(含以工代教人員)均屬派出交流對象;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原則上不派出支教;孕婦及哺乳期女教師暫緩安排支教。從而,保證這些交流教師們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素質水平,有助于加快農村教育發展進程,確保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2.交流年限
合理的交流年限是保證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原則上,教師交流時限為每次一學年,最長不超過兩學年。交流滿一年后,由受授學校對交流教師的工作情況進行評定,并存檔上報臨桂縣支教辦,由局支教工作領導小組決定是否抽回輪教教師的任務。未能履行輪教職責、工作無起色的,第二年繼續留在原受授學校支教。
3.交流的人事管理
交流期間,派出交流教師不辦理調動手續,其人事關系和工資待遇留在派出學校,享受派出學校同等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但是,黨員和團員需要辦理臨時組織關系,將組織關系暫轉移至受授學校,有利于他們按時參加受授學校黨、團組織生活。交流期滿,經考核合格者仍回原單位工作;考核不合格者或學年末考試所任教學班成績在倒數10%者,則由縣教育局另行安排工作。
二、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考核評估制度
(一)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考核評估標準。
交流教師的考核評估結果由受援學校對交流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情況、教研活動開展、教育教學互動、學科教研組建設、教學手段創新與改革等方面綜合評估得來。然后,縣教育局支教辦根據受援學校的評價對交流教師做出最終評定,給予“合格“或“優秀”的成績評定。交流教師學年度考核評估標準如下。
1.交流教師學年度考核為“優秀”的條件
(1)遵守紀律,服從分配,能認真積極地完成領導分配的各項工作;(2)以身作則,吃苦耐勞,能主動地與所教學生在心靈上溝通,能主動地利用學生的特長積極地啟發,溝通思想,把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3)為人謙虛,戒驕戒躁,主動地搞好業務學習,鉆研教學問題,能主動地與領導、同事相互溝通,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好;(4)在學年度支教工作中,責任到位,成績突出。
2.交流教師學年度考核為“合格”的條件
(1)遵守紀律,服從分配,教育教學工作踏實。尊重領導,團結同事,為人心胸坦誠;(2)能較好地完成一學年的支教工作;(3)能主動搞好業務學習、鉆研教學問題,主動地幫助他人。
(二)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獎勵辦法
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不僅工作條件艱苦,而且工作任務繁重,為了全面推動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各項工作勝利開展,充分調動廣大交流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鼓勵交流教師在受援學校積極參與集中學習、自主學習和各種科研活動,臨桂縣教育局提出了給予交流教師“繼續教育學分”加分獎勵。具體做法是,對于交流滿一年并且受援學校評定為“合格”者,自學分加5分,集中培訓分加5分;評定為“優秀”者,自學分為10分,集中培訓分加5分。
“教師輪崗程序要公開,保證輪崗公正合理。要實現教師定期輪崗制,不僅要有制度和流動程序可依,而且要有一個有效的內在激勵。即要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3]所以,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及教育局號召參加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成績表現突出者,還能夠獲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交流教師每學期的下鄉車費(4趟來回/月)由教育局支教辦按實際票價核定后同意造表于每學期期末一次性報銷,同時教育局,于每學期期末一次性給支教隊員發放50元/月的交通補助,為交流教師們解決一部分交通費。在評獎、評優、評先、評模、提拔任用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參與過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的教師。凡未在農村或薄弱學校有過一年以上任教經歷者,不得申報評聘教師職務,獲取相關等級職稱。
三、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與獎勵辦法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不夠全面。
由上面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來看,只根據受援學校僅僅依據幾條簡單的評估標準對交流教師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定,是不夠全面和客觀的。在關于普通教師對考核評估機制了解情況調查中,認為正在實施的考核機制完善的占16.67%,而認為不完善的高達50.6%,對考核機制不清楚的占32.53%,而在支教教師中對現行的考核機制比較滿意的占24.1%,認為一般的占60.84%,不滿意的占10.24%。從上面的數據可見,大部分人認為現行的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是不夠完善的,應當建立健全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做到明確評估標準,規范考核程序,讓考核評估工作在陽光下進行。
(二)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的獎勵機制不夠完善。
在交流教師對現行獎勵機制滿意度調查中發現有53.01%的教師對現行的獎勵很不滿意,有19.27%的教師對現行的獎勵機制不太滿意。由此可見,大部分的交流教師對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獎勵機制不夠滿意,認為在許多方面還有待完善。結束任期后,評定為“合格”或者“優秀”的交流教師也都只是獲得繼續教育加分而已。這些加分獲得的途徑非常廣泛,不單單限定參與教師交流活動才能獲得,因而對交流教師的激勵作用實在有限。每月50元的交通補助,對于交流教師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當前多數交流教師們存在的普遍問題。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履行家庭義務和責任。被安排到農村學校開展為期一學年的教師交流活動,這就意味著不能經常回家,否則往返車旅費將是一大筆開支。所以,這種獎勵措施保障作用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僅僅起到象征性作用,無法幫助交流教師解決實際存在的經費不足問題。此外,在評獎評優中優先考慮交流教師必須在相關制度中體現,并且將其科學化和規范化,才能有效保障交流教師的合法利益。
四、改進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考核評估機制的對策
(一)建立多樣化和綜合化的考核評估機制。
現行的支教教師考核評估機制只有受援學校評定一項,是比較單一的。為了使考核機制更為客觀和科學,應該建立一個多樣化和綜合化的考核評估機制,不僅是受援學校對交流教師進行評定,還應該加入交流教師的自評和受援學校學生對交流教師的評定。教師自評主要是對自身的教學計劃、每節課教案的準備、聽課和評課的記錄、課堂教學的創新和教學教育質量是否明顯提高等幾方面進行自評;學生對支教教師的評估主要是教師的上課氣氛、態度、課前準備情況、教學手段、課后的作業批改情況、班級管理情況等對交流教師進行評估。將受援學校對交流教師的考核評定、教師自評和受援學校學生的評定這三者綜合考核評估,最終確定科學評定交流教師完成任務情況是“合格”還是“優秀”,評估結果也能更具說服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獎勵機制。
“教育經費的投入直接決定教育水平,低水平的投入,獲得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教師的收入很低,加大教育投入會極大調動教師交流的積極性”。[4]補助金必須按月按時發放,使交流教師在經濟上無后顧之憂。通過調查了解到,福利待遇差、交通不便利,是很多教師不愿意參與教師交流的主要原因。縣教育局對教師交流的相關補助和獎勵措施少,受援學校由于本身的資金條件也沒有能力向支教的教師發放額外補貼,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影響著教師交流的效果。政府不僅要依靠精神獎勵,而且必須加大物質獎勵,從兩方面入手,保障交流教師的生活和工作能順利開展。針對這樣的狀況,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性投入,發放到縣級教育局,由教育局統一規劃、統一發放,以學生的人數為基數,制定統一的撥款標準,實現支教經費的均衡配置。還可以建立教師交流基金,向社會、企業和個人募集資金,多渠道多方面集合資金、人力和物力,使交流的硬件和軟件條件能夠得到改善,從而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三)加大考核監督力度,確保教師交流公平、公正地展開。
為了使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工作能夠順利展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既要制定合理的支教制度和輪崗支教的流動程序,又要加大對支教工作的考核監督力度,用政策保證教師交流和考核評估能夠有序透明地進行。首先,主管部門要經常下到基層了解交流情況,及時解決受援學校、交流教師,以及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其次,為了保證考核評估結果公平、公正、客觀、透明,要求各受援學校必須嚴格按照“考核標準”實事求是地對交流教師們這一年來的交流情況進行公正評定,并將評估結果在校內公示欄和相關網站上進行公示,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最后,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城鄉中小學教師交流活動,監督受援學校對支教教師的考核過程和結果,保證考核評估公平、公正、順利地展開。
參考文獻:
[1]關于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或薄弱學校支教的指示.臨政教字[2006]24文件.
[2]關于印發臨桂縣第三期支教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臨政教字[2008]56號文件.
[3]屈光濤,陳光春.教師交流制度實施的障礙與對策[J].大家參考?教育管理,2007,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