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討近10年40歲以下肺癌病例的臨床病理特征變化及意義。方法 對2001年1月一2010年12月88例肺癌病例的臨床及病理資料進行收集,分析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理類型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動態變化。結果 88例肺癌中男性50例,女性38例。發病年齡為24-40歲,平均年齡35.7。左肺41例,右肺47例。鱗癌27例,腺癌38例,小細胞癌10例,低分化癌6例,肉瘤樣癌2例,唾液腺腫瘤2例,其它3例。結論 10年來青年人患肺癌中女性發病比例明顯升高(P
【關鍵詞】肺癌 臨床 病理
近年來,青年人肺癌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由于患者年輕,自身不重視且誤診率高,多數病人診斷時已屬晚期[2],療效差,病死率高,對社會及家庭危害較大,正逐漸引起重視。現就我院2001-2010年確診88例40歲以下肺癌患者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材料:收集2001-2010年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確診的88例肺癌。
1.2方法:統計分析以SPSS16.0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發病例數及其動態變化
88例中有32例發生在2001-2005年,占2001-2005年診斷肺癌病例總數的11.1%。56例發生在2006-2010年,占2006-2010年診斷肺癌病例總數的4.67%。10年來青年人患肺癌的比例明顯下降低(P
2.4發病部位分布及動態變化
88例中發生在左肺41例(46.6%),右肺47例(53.4 %)。發病部位在這十年沒有明顯改變(P﹥0.05)(表4)。
2.6不同性別的病理類型分布
表6所示,男女患肺癌的病理類型具有顯著差異,男性以鱗癌為主,女性以腺癌為主(P
3 討論
關于青年肺癌發病年齡,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學者以≤40歲來劃分[3-4]。近年來,肺癌患者逐年增多,女性患肺癌的發生率尤其有上升的趨勢[5]。
回顧性總結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2001-2010年88例肺癌病例資料,發現(1)10年來青年人患肺癌的比例明顯下降低(由11.1%降至4.67%)(P
參 考 文 獻
[1]李龍蕓,葛摘.肺癌的靶向治療進展[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l2-13.
[2]張平德,蘭英,畢炳炎,等.青年人肺癌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分析[J].臨床醫學,2005,25(6):39-40.
[3]羅洪英,王海成,曾慶富.40歲以下肺癌患者的臨床及病理特點[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10):645- 646.
[4]曾燦光,戎鐵華.年青人原發性肺癌的臨床研究[J].癌癥,1994,13(1):57-59.
[5]SmithRA,Glynn TJ.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J].Radiol Clin NorthAm,2000,38(3):453-470.
[6]Maruyama R,Yoshino I,Yohena T,et a1.Lung cancer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40 years of age[J].J Surg Oncol,2001,77:208-212.
[7]陳廷鋒,蔣國粱,付小龍.40歲以下青年人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J].中華腫瘤雜志,2003,25(2):157 -159.
[8]Whooley BP,Urschel JD,Antkowiak JG,et a1.Bronchogenic carcinoma in patients age 30 andyounger[J].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0,6(2):86-88.
[9]Radzikowska E,Glaz P,Roszkowski K. Lung cancer in women:age, smoking,histology,performance status, stage, initial treatment andsurvival. population-basedstudy of 20 561 cases[J]. Ann Oncol. 2002 Jul;13(7):1087-1093.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2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兒童在醫院外獲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而在入院后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是相對于醫院內肺炎(HAP)而言的[1]。兒童CAP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威脅中國兒童健康的嚴重疾病,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均居首位,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發達國家肺炎病原主要為病毒,發展中國家肺炎病原主要為細菌[2]。為了尋找降低CAP發病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明確病原是首要問題。CAP病原流行病學特點隨研究的年代、季節、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因此隨時了解本地區或本醫院的CAP的細菌學變化及抗生素耐藥現狀,對指導臨床治療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尤為重要。2008年9月~2012年2月對嬰幼兒CAP作痰培養,獲得328例陽性結果,現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8年9月~2012年2月收治嬰幼兒CAP患者3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3,4]。
檢測方法:所有病例入院后當天內取咽部分泌物,用無菌吸痰管從口腔深入到咽部,用吸引泵負壓吸引取到足夠分泌物,立即將分泌物放入無菌管內送細菌室進行痰培養和藥敏試驗。細菌學鑒定和MIC測定使用Microscan Walkaway40儀,選用NC21及PC12復合板,以國際標準NCCLS作為敏感度的解釋標準。以大腸埃氏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9)、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為檢驗質控。按照衛生部抗生素藥物耐藥性監測中心規定的標準操作。
結 果
痰培養結果:328例痰培養分離出肺炎鏈球菌112例(34.14%),ESBL(+)36例,流感嗜血桿菌79例(24.08%),ESBL(+)2例,大腸埃希菌39例(11.89%),ESBL(+)2例,肺炎克雷伯桿菌32例(9.75%),ESBL(+)1例,產氣腸桿菌25例(7.62%),ESBL(+)2例,鮑曼不動桿菌18例(5.48%),無ESBL(+)病例,陰溝腸桿菌11例(3.35%),無ESBL(+)病例,枸櫞酸桿菌7例(2.13%),無ESBL(+)病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1.22%),ESBL(+)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3例(0.91%),ESBL(+)2例。
藥敏結果:4種主要細菌對氨芐青霉素、頭孢唑啉、頭孢噻肟等常用抗生素敏感率均較低,其中氨芐青霉素對肺炎克雷伯桿菌耐藥,對大腸埃希氏菌敏感率66.67%,肺炎克雷伯桿菌對亞胺培南敏感率均100%,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青霉素敏感率53.16%。
討 論
本組資料所有痰標本均在使用抗生素前通過氣管插管用一次性痰培養管采集,有效地防止了咽部細菌污染和抗生素的干擾,較準確地反應了下呼吸道菌群分布,由于是患者入院當天取的標本,故也排除了本次院內感染的可能。
我院常用的抗生素主要為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包括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類,其中有阿莫西林/棒酸、氨芐青霉素、頭孢唑啉、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地嗪、頭孢哌酮/舒巴坦。其他類如萬古霉素、亞胺培南、克林霉素等藥物。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明顯。有資料顯示,我國因耐藥菌引起的醫院感染例數已經達到住院感染患者總例數的30%左右[5],體外藥敏試驗可了解細菌耐藥情況及變化,對臨床用藥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從而減少盲目性。本資料顯示,小兒CAP的主要致病菌肺炎鏈球菌的耐藥性非常嚴重,目前對阿莫西林/棒酸敏感,小兒CAP的第二主要致病菌流感嗜血桿菌,對阿莫西林/棒酸及頭孢二、三代均敏感。
本組328例患兒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如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也可見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因一些兒童家長在家濫用抗生素治療,特別是廣泛應用抑制革蘭陽性球菌的抗生素,從而使正常菌群中球菌減少,革蘭陰性桿菌增多,形成菌群失調,常使條件致病菌造成二重感染,患者就診不及時,或醫院的漏診、誤診會使療程明顯延長,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并使病死率增加,應引起重視。有研究表明[6],第三代頭孢菌素的使用對某些腸桿菌科細菌ESBL的產生具有誘導作用。另外,微生物在抗菌素作用下通過突變和選擇促進正常微生物群耐藥性增加,這已經成為醫學界一個很難克服的問題。所以廣大兒科醫生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適應癥,正確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張帆.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J].中華全科醫學,2008,6(9):988-990.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85.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呼吸學組.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試行)(上)[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2):83.
4 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74.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3
關鍵詞:闌尾炎;闌尾切除術;腹腔鏡
闌尾炎是普通外科常見疾病,是最常見、最多見的急腹癥,在急腹癥中容易診斷和鑒別的疾病。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開腹闌尾切除術,我院自2012年7月開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發現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術后疼痛程度、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切口感染等方面明顯優于開腹闌尾切除術。現對臨床資料的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慈溪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闌尾炎病例120例,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18~70歲,平均44歲,60例中慢性闌尾炎10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5例,急性壞疽性l闌尾炎5例。 開腹闌尾切除術(Open appendectomy)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8~76歲,平均42歲。60例中慢性闌尾炎12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5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7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6例。分組為隨機分組。兩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嚴格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出現的情況,以及住院時間。
1.3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病例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見表1。由表1可見,LA與OA相比,明顯具有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見表2,可見兩組擁有同樣的手術安全性,但是在切口感染、切口出血、腸梗阻等并發癥的方面LA明顯優于OA,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逐漸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自1983年[1]以后已逐漸應用臨床。雖然仍有許多學者認為LA比OA相比沒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是我們通過對本組資料分析研究后發現LA較OA有以下六大優勢:①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LA組平均手術時間為35min,平均住院時間為3.2d,而OA組平均手術時間為55min,平均住院時間為5.8d,可見LA在平均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較OA明顯縮短,具有統計學意義。②減少術后切口感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糖尿患者越來越多,切口感染率有上升趨勢,腹腔鏡下將闌尾切除后可將闌尾放入標本袋內取出,避免闌尾與皮下組織及皮膚的接觸,減少術后切口感染。文獻報告LA切口感染在1%以內[2],盆腔及腹 腔膿腫發生的機率也較低。本組60例LA,1例切口感染,而60例OA卻有8例發生切口感染。③減少腹腔膿腫及術后腸粘連的形成[3,4],LA腹腔局部沖洗便利,減少術后殘留膿腫形成,從而減少術后腸粘連甚至腸梗阻形成的機會。本組60例LA,術后無腸粘連梗阻,但60例OA卻有8例發生腸粘連梗阻。④切口小,可用敷貼粘貼切口,傷口愈合快,無瘢痕。⑤減少切口出血,LA切口小,對腹壁損傷小,創口出血的機率小,而OA手術創傷大。結合臨床資料,LA術后無切口出血,而OA術后有5例出現切口出血。⑥LA既是治療方法,也是較好的診斷方法[5]。LA手術視野清晰,便于發現闌尾以外的病灶,并能取活檢,減少誤診、漏診的發生。
綜上所述,我們研究發現LA和OA在手術的安全性無明顯差異,但是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方面,LA較OA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可進行腹腔探查等優勢。我們相信隨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技術的逐漸提高,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將逐漸成為急慢性闌尾炎的首選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Wilde KL. Goodby to late bowel obstuction atfer appendectomy[J]Lancet,1991,338:1012
[2]王繼生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浙江省微創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7,331-332.
[3]匡毅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4,9(4):241-242.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4
【關鍵詞】腦卒中;恢復期;益氣活血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49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19-02腦卒中即俗語所稱腦中風,具有發病率高,發病后致殘率高的特點,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早期給予腦卒中積極、正確的康復治療,將使80%的患者的功能在恢復期明顯改善。尤其隨著中醫康復醫學技術的發展,對對腦卒中恢復期提高有效,降低致殘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文就采用益氣活血湯藥對腦卒中恢復期治療效果分析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13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齡(50-71)歲,平均(57±2.5)歲;觀察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齡(49-68)歲,平均(55±3.5)歲。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及病史資料分組中無差異性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維腦路通注射0.36g/次+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觀察組經中醫辨證論治[3]。給予益氣活血湯劑(人參15g、黃芪15g、當歸12g、赤芍12g、紅花12g、桃仁9g、三棱9g、莪術12g、地龍12g、全蝎12g、甘草9g),3次/d,1劑/d。兩組4w/療程后對比分析療效。
1.3療效評估本組130例病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采用Ashworth量表評定療效[4]。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Ashworth痙攣狀態評分對患者肢體肢進行恢復期效果評估。
1.4統計學方法本組計量資料采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13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經過4w的治療后,采用Ashworth量表評分標準評定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兩組肢體恢復效果均得到改善,而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好與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χ2=16.82,P
表1兩組腦卒中恢復期Ashworth療效評估分析
組別1例數1治療前1治療后1X21P對照組16516.12±0.5614.79±0.37觀察組16515.98±0.4511.89±0.26116.821
腦卒中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殘率等特點,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常導致患者常出現意識障礙、口眼歪斜、偏癱、抽搐、失語及肢體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癥狀。現代治療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腦卒中恢復期生活質量功能是臨床首要任務。治療腦卒中患者首先應提高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功能恢復,才能使患者在神經功能結構上或功能恢復重新組織能力,而且及早接受康復訓練,可實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重塑,采用中藥康復有助于恢復期康復療效[5]。本文13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對照組給予維腦路通注射0.36g/次+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治療后起到一定效果;而觀察組給予益氣活血湯劑(人參15g、黃芪15g、當歸12g、赤芍12g、紅花12g、桃仁9g、三棱9g、莪術12g、地龍12g、全蝎12g、甘草9g),3次/d,1劑/d.兩組4w/療程后對比分析療效顯示兩組患者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兩組肢體恢復效果均得到改善,而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好與對照組,Ashworth量表評分標準評定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χ2=16.82,P
[1]勵建安.社區康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80-18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李家邦.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312-313.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5
【關鍵詞】 高磷血癥; 腎功能衰竭
磷在生命過程中十分重要,體內重要的生命化學反應皆有磷的參與。因此,對血磷的研究已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磷是維持骨和細胞正常代謝的重要成分,大約85%分布在骨骼,14%在軟組織,1%在細胞外液,僅極少量(約總體重的0.03%)在血漿中。磷在血漿中10%與蛋白質結合,56%為離子狀態,34%與鈣、鎂、鈉等形成復合物,后兩者能被透析膜濾出體外。正常成人每日攝取磷約1000~1800 mg,主要由小腸吸收。磷的排出約70%由腎完成,剩余部分經糞便排出。正常情況下血磷濃度為1.13 mmol/L,波動范圍在0.8~1.60 mmol/L之間。細胞內磷的釋放、排泄不充分或攝取過多可能是造成高磷血癥的原因[1]。高磷血癥是一種嚴重危及生命的電解質紊亂,可引起一系列相關的臨床表現,現就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高磷血癥30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0年1月~2010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高磷血癥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22~84歲,平均(45±12)歲。臨床表現:30例高磷血癥患者均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胸悶、心悸、發熱、全身乏力、四肢肌肉酸痛或出現低鈣抽搐,有2例出現嗜睡、癲癇發作等神經精神癥狀。
1.2 檢測方法 均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采集非抗凝血2 ml,離心沉淀后提取血清備檢。采用浙江東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通過本院檢驗科用Olympus Au400血生化自動分析儀,以磷鉬酸紫外線測定血磷,MBT比色法測定血鈣,IFCC推薦法測定堿性磷酸酶,同時檢測心肌酶、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等。
2 結果
全部患者中急性腎功能衰竭10例(占33.3%),慢性腎功能衰竭11例(占36.7%),急性白血病化療后導致高磷血癥3例(占10%),靜脈輸入果糖二磷酸鈉導致高磷血癥6例(占20%)。
血磷正常濃度0.8~1.6 mmol/L。30例中血磷濃度為3.3 mmol/L,平均(2.3~9.60 mmol/L)。血鈣濃度1.30~2.25 mmol/L,平均2.05 mmol/L(正常值2.25~2.75 mmol/L)。
3 討論
血磷濃度成人>1.6 mmol/L、兒童>2 mmol/L時稱為高磷血癥[2,3]。引起高磷血癥的原因包括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個方面,正常腎臟有排出大量磷的能力,高磷血癥之所以發生,多與腎功能不全,同時有內源性或外源性磷負荷加重有關;亦可因原發腎小管功能缺陷,使磷在腎小管回吸收增加而發生。嚴重急性高磷血癥的原因多與腎功能減退,同時機體過量攝入磷酸鹽有關[2,4]。在本組病例中,有21例患者存在腎功能不全或潛在腎功能障礙,其誘因與藥物有關者6例。腎功能障礙導致腎排磷減少,含磷酸鹽藥物的攝入造成進入細胞外液的磷酸鹽增加而引起藥物性高磷血癥。嚴重高磷血癥可引起低鈣血癥,手足抽搐和轉移性鈣化(可發生在關節、軟組織、肺、腎臟和結膜等部位),嚴重時可導致心臟驟停。此外,高磷血癥抑制腎臟活性維生素D合成,進一步加重低鈣血癥,可導致竇性心動過速,QT間期延長伴異常T波,心臟停搏等[5,6]。本組病例中3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出現高磷血癥。血磷急劇上升至3.23 mmol/L以上時可危及生命。一旦發現高磷血癥應限制磷的攝入,增加磷的排泄,并針對其基礎疾病采取治療措施。急性高磷血癥的治療可輸入葡萄糖溶液,同時加用胰島素及排鈉的利尿劑,如有腎功能減退可給予血液透析治療。慢性高磷血癥可口服能與磷結合的藥物以減少磷的吸收。若血清鈣顯著降低,出現手足抽搐等低鈣血癥的癥狀,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10~20 ml靜脈推注,并根據低鈣血癥的程度決定以后的用量[3]。
在許多情況下,高磷血癥是能夠被預防或有效治療的,應重視在腎功能不全病程早期就采取有效預防措施,積極進行健康教育,獲得患者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遇到高齡、腎功能減退的患者,應用二磷酸果糖注射劑、磷苯妥英注射劑、含磷酸鹽的灌腸劑等含磷藥物時尤需權衡利弊,慎重用藥,需監測血磷濃度,以及時診斷,防止高磷血癥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張凌.重視慢性腎衰竭患者高磷血癥的處理[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4,6(4):448.
[2] 劉大為.危重病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94-295.
[3] 林素霞,蔣俊煌.急性白血病并發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附12例報告)[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8,28(3):367-369.
[4] 梅曉蓉,潘慧君.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鈣及高磷血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3,4(7):423-424.
[5] 張季平.臨床內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44-754.
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6
【關鍵詞】 血脂檢測;臨床協作;心血管事件
為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增強人民體質,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CCEP)—“冠心病血脂干預推廣”項目已經出臺。血脂分析對動脈粥樣硬化(AS)、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1,2]。血脂測定是否準確是血脂異常防治、降低CHD和CHD等同危險狀態的重要環節。新時期,醫學實驗室如何順應形勢的發展,積極幫助臨床做好AS的防治工作已顯得十分迫切。臨床醫師是患者診療方案的制訂人,從臨床實驗室檢查項目的選擇到檢驗結果的合理應用貫穿于整個醫療過程。因此,臨床醫師與檢驗醫師的協作與交流是保證醫療質量的基礎,也是保證血脂檢驗質量的基礎。下面談幾點看法,供參考。
1 確定合適的檢驗對象
由于AS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輕度血脂異常通常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這也是高脂血癥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尤其要注意沒有癥狀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檢查血脂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外專家建議下列成年人更需要進行血脂檢查:(1)已有冠心病,腦血管病或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病者;(2)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者;(3)有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早發病或早病死者;(4)有黃瘤或黃疣者;(5)有家族性高脂血癥者;(6)40歲以上男性或絕經期后女性。
一般正常人每隔2~5年檢查一次血脂就可以了,4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血脂。兒童的血脂異常也應引起重視。冠心病的部分危險因素在兒童期即可存在并且加劇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病理過程。此外,因肥胖所致的繼發性高脂血癥也是一個日趨嚴重,應引起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美國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2歲兒童也作為血脂檢查對象:包括父母或祖父母在55歲前經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曾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經確診的心肌梗死、心絞痛、外周血管疾病、中風或猝死;父母有高脂血癥。
2 血脂測定項目的合理選擇
近年來,循證醫學和循證檢驗醫學在醫學領域中迅速興起,為以往以經驗醫學為主的臨床醫學注入新的活力。循證醫學就是準確、合理地使用當前最有效的臨床依據,對患者采取正確的醫護措施。循證檢驗醫學要求檢驗醫師不僅要向臨床醫師報告檢驗結果,解釋檢驗項目的意義,而且要幫助他們選擇正確的檢驗項目,合理地利用實驗室資源。這是因為有時候臨床醫師并不一定熟悉這些新的診斷指標,相反,過多的檢查會提供一些不必要信息,從而干擾診斷和治療。因此,積極向臨床醫師和護士宣傳血脂檢驗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概念就顯得尤為重要。臨床醫師只有在正確了解新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意義后,才會積極應用于臨床工作實踐,才能增加標本的送檢率。轉變臨床醫師和大眾的有關觀念,最大限度滿足臨床診斷、治療需要,是吸引臨床多送標本,同時也是讓部分臨床檢驗實驗室走出困境有效對策。近年來,國際上臨床血脂檢驗技術方面有較大發展。檢驗醫師一定要讓臨床醫師了解這一領域的進展,及時改變以往學習的陳舊知識和過時方法。
從臨床實驗室的角度來講,血漿脂質測定一般包括總脂質、TC、TG、PL和FFA等,脂蛋白測定包括HDL-C、LDL-C和Lp(a),載脂蛋白測定包括ApoAⅠ、AⅡ、B100、CⅠ、CⅡ、CⅢ和E等。近年來,一些實驗室還開展了載脂蛋白、脂蛋白受體、脂質相關蛋白等基因突變分析或基因多態性分析(gene polymorphism)。
目前國內外均要求臨床常規血脂測定中應至少測定TC、TG、HDL-C和LDL-C這四項,若僅檢測血清TC、TG不足以反映脂質代謝紊亂的全貌,盡管TC(或)和TG屬正常水平,其HDL-C/LDL-C有可能出現異常。有條件的實驗室可測定ApoAⅠ、ApoB及Lp(a)。近來,國內外相繼報道將傳統的瓊脂糖凝膠蛋白電泳技術進行改良,結合TC或TG酶試劑染色,可很好分離各種脂蛋白區,通過掃描確定各自所占百分含量,結合血清TC或TG值,則可同時對脂蛋白膽固醇或TG進行定量。值得一提的是,血漿靜置實驗是粗略判斷血中脂蛋白是否異常增加的簡易方法,可作為高脂血癥的一種初篩實驗。
一些特殊檢查項目,如其他Apo(AⅡ、CⅠ、CⅡ、CⅢ和E)、FFA、CETP、LPL、LCAT測定等,多用于科研或臨床特殊病例研究。近年來,小而密LDL(sLDL)、氧化LDL(ox-LDL)、富含TG脂蛋白/殘粒樣脂蛋白膽固醇(TRL/RLP-C),一些新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HCY、高敏(或稱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等測定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有些項目已在臨床常規使用,但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臨床實驗室的條件合理選擇與應用,特別要注意所選項目測定的方法學與合適范圍的正確確定。
臨床上應根據醫院和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臨床意義明了、操作方法可靠、比較成熟的測定項目,糾正那種盲目追求新的測定項目或經濟利益的行為。
3 指導臨床開展檢驗項目的正確采樣與運送方法
機體處于動態代謝變化過程之中,人體標本中任何物質的含量與功效也隨時間而變化。國內在這方面存在問題不少,包括臨床沒有嚴格按照有關采樣和運送操作程序進行、操作程序沒有詳細介紹、甚至操作程序過時或錯誤。
對于血脂測定,應特別注意分析前變異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前變異因素主要來源于:(1)生物學因素,如個體間、性別、年齡和種族等。研究發現,TC、TG、HDL-C、LDL-C、ApoAⅠ、ApoB及Lp(a)的平均生物學變異分別為6 1%~11%,23%~40%,7%~12%,9.5%,7%~8%,6.5%~10%和8.6%。(2)行為因素,如飲食、肥胖、吸煙、緊張、飲酒、飲咖啡和鍛煉等。(3)臨床因素,如:①疾病繼發(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腎臟疾病、肝膽疾病及其他);②藥物誘導(抗高血壓藥,免疫抑制劑及雌激素等)。(4)標本收集與處理,如禁食狀態、血液濃縮、抗凝劑與防腐劑、毛細血管與靜脈血、標本貯存等。
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減少血脂和脂蛋白測定分析前因素對結果的影響:(1)血脂分析前受試者應處于穩定代謝狀態,至少2周內保持一般飲食習慣和體重穩定。(2)測定前24h內不應進行劇烈體育運動。(3)如血脂檢測異常,在進一步處理前,應在2個月內進行再次或多次測定,但至少要相隔1周。(4)雖然有人認為TC測定可不用禁食,但應注意飽餐后TC會有所下降;對于TG和其他脂蛋白檢測則需至少禁食12h采血。(5):抽血宜采取坐位。經臨床驗證,除臥床的患者外,受檢者一般應坐位休息5min后再抽血。一個人躺臥5min TC開始下降,20min可下降10%~15%,如果從站姿到坐姿20min,約降低6%,故要求坐5~10min再抽血。(6)采血技術要規范:靜脈穿刺過程中止血帶使用不應超過1min,如果超過2min,血脂可升高2%~5%,超過5min,血脂升高5%~15%。采血時不要讓血液阻滯的時間過長,插入針頭前使用止血帶盡可能輕,采血前應放開止血帶。(7)血清或血漿標本均適用于血脂、脂蛋白測定,但現在主張一律用血清。如用EDTA作抗凝劑,分離血漿后應馬上放在2~8℃保存,以防組分改變,測定結果需乘以1.03。(8)血清標本應及時測定,如24h內不能完成測定,可密封置于4℃保存1周,-20℃可保存數月,-70℃至少可保存半年;應避免標本反復凍融。(9)已知某些疾病會對血脂濃度產生暫時性的影響,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卒中急性期和感染或炎癥性疾病,此外,大型的外科手術和妊娠也對血脂水平有些影響。一般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在胸痛發生24h內測定的血脂濃度可代表患者的基礎值情況。LDL-C濃度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12~24h開始下降,1周內降低幅度最大,爾后逐漸回升,約需12周才回到基線水平。所以,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因急性胸痛懷疑為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患者,均應在最初24h內進行空腹血脂測定。
4 臨床醫師要加強工作責任心
由于工作責任心不強造成的檢驗報告錯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工作疏忽而錯填或漏填患者信息,使得檢驗結果張冠李戴;二是由于不按照醫療規章制度,將他人的血標本以患者的名字送檢,造成結果混亂。
5 協助臨床正確閱讀和分析血脂檢驗報告單
由于教學體制問題,國內的許多臨床醫師對血脂檢驗報告單的正確判讀存在困難。對于臨床醫師來說,要做到正確合理地使用檢驗報告中提供的各組信息數據,首先應對報告單中結果的臨床意義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臨床醫師要學習掌握新標準、新技術的應用。
我國目前尚無涵蓋全國范圍的系統性血脂調查資料。不同經濟條件、地理環境和職業人群間血脂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我國于1997年參考國外經驗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組織制定了“血脂異常防治建議”[1],其中TC、TG、HDL-C、LDL-C等4項血脂指標的合適范圍和升高水平的劃分為臨床冠心病危險個體的篩選提供了具體標準,而且規定了飲食與藥物治療指針以及治療所要求達到的目標值。2001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提出了檢測、評估、治療成人高膽固醇血癥的第3版文件(ATPⅢ)[3],除再次明確規定降LDL-C治療為冠心病防治的首要目標,要求將患者的LDL-C控制在2.59mmol/L以下外,還提出應將具有冠心病等同危險性狀態(CHD riskeguivalents)的個體血漿LDL-C也降至2.59mmol/L以下。有3種情況屬冠心病等同危險狀態,即:(1)有其他臨床表現的動脈粥樣硬化,包括周圍動脈疾病、腹主動脈瘤和癥狀性頸動脈病等;(2)糖尿病;(3)預計10年冠心病危險性>20%的多項危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ATPⅢ特別強調代謝綜合征,將其作為降低冠心病危險的第二治療目標,提出用非HDL-C(non HDL-C)(VLDL-C+LDL-C或TC HDL-C)這一新指標作為高TG患者的第二治療目標具體指標。當首要治療目標已達到,但TG仍較高時(2.26mmol/L),non HDL-C應該作為輔助指標以監測療效。處于TG邊緣升高1.70~2.25mmol/L的患者,ATPⅢ主要推薦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TLCs),不需要計算non HDL-C。ATPⅢ還修改了TG、HDL-C、LDL-C水平的劃分標準。血脂指標反映體內脂質代謝狀態,血脂異常(如TC、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可用于冠心病的危險評估,而不是冠心病的診斷指標。應避免把危險因素當作診斷指標看待,強調血脂異常水平劃分的重要性,才能做到血脂分析的合理應用,恰如其分的評價其應用價值[4]。
目前,新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sLDL、ox-LDL、HCY、hs-CRP等及各種Apo[如ApoE、ApoB、Apo(a)]、脂蛋白受體[如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極低密度脂蛋白受體(VLDLR)]和脂質轉運蛋白和酶(如CETP、LPL)基因多態性在冠心病中的應用均是國內外的關注、研究的熱點課題。我們應重點把握其與冠心病易感性、臨床表型和預后及治療效果等3個方面的聯系,為冠心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新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新.動脈粥樣硬化與生物化學檢驗.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245-249.
2 鄢盛愷.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勻相測定法及技術要求.臨床檢驗雜志,2002,20: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