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1
[關鍵詞]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內控缺陷
一、引言
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利于外部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而對其風險和收益進行評估后作出投資決策;也有利于管理者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進而改進內部控制,不斷地提高經營效率,實現經營管理目標。
二、國外研究現狀
1、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分類與認定
大多數的研究者一般都首先假設上市公司能夠對其內部控制缺陷進行專業的認定和披露。根據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對內部控制缺陷所做出的定義,McVay和Ge (2005)對SOX法案生效后披露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的261家公司進行了研究,將內部控制缺陷細分為了九大類型,并且詳細說明了每個類型的特征。在他們的研究中把重大內部控制缺陷分為了以下九個大類:賬戶、培訓、期末報告和會計政策、收入確認、職務分離、賬戶核對、子公司、高管和技術類的缺陷。
Rama和Raghunandan (2006)將重大缺陷分為系統性的重大缺陷和非系統性的重大缺陷兩類,并通過這兩個分類來研究分析重大內部控制缺陷與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Doyle等(2007)從影響程度的角度講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分為公司層面的重大缺陷和賬戶層面的重大缺陷;又將內部控制缺陷按照產生的原因分為三類,即人事安排的缺陷、業務復雜性的缺陷、一般性的缺陷。
2、公司的特征與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Ge和McVay (2007)以2002-2005期間披露一項以上內控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為樣本,對應計質量和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存在缺陷的公司應計質量更低,而且具有公司層面缺陷的公司比具有賬戶層面缺陷的公司的應計質量更低。
Ashbaugh-Skaife 等研究了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常伴有較高的應計盈余噪音和異常應計盈余絕對值,同時還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公司的盈余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3、外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國外的學者也研究了內部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對于審計費用的影響。在Rama和Raghunandan (2006)的研究中,表明審計費用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之間的關系在系統性缺陷、非系統性缺陷這兩種不同的缺陷類型上并沒有實質區別。Hogan和Wilkms(2008)也作了類似的考察,其研究將內部控制缺陷按照缺陷覆蓋范圍的大小分類,其研究結論表明如果內部控制的問題越嚴重那么相應的審計費用會更多。
審計師的變更通常也被認為是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信號之一。Dye(1993)認為,如果會計師事務所面臨著較大的訴訟風險,他們可能會更加有動力去發現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此來避免審計失敗可能產生的高額訴訟費用。因此認為審計師變更也是影響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一個因素。
二、國內研究現狀
1、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與分類
齊堡壘等(2010)在研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影響因素中,將實質性內部控制缺陷分為了期末報告與會計政策類缺陷、特定賬戶類缺陷、收入確認類缺陷、子公司控制類缺陷等。
王慧芳(2011)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困境破解與框架建構》一文中從制度、理論以及操作三個層面對內控缺陷認定困境進行了解析,指出內控缺陷認定困境主要表現在:內控缺陷的概念和分類缺乏明確界定,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缺乏具體認定標準,有關制度規范缺乏細化指導規則等。針對這些難題,作者提出從制度層面、理論層面、操作層面三個方面著手對三種程度的內控缺陷進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
2、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因素
田高良等(2010)將2008年深市494家對外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驗證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他的研究發現,公司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其一般經營的情況更為復雜,存在的會計風險更高,內部控制建設相對來說可能更不完善;那些經歷了注冊會計師師變更、財務報告重述的公司更有可能披露其內部控制缺陷。另外,聘請的審計師質量越高,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田勇(2011)利用Logit模型研究表明:公司重大重組與內部控制的實質性漏洞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公司的資產規模、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審計委員會召開會議的次數與內部控制的實質性漏洞顯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性;然而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規模以及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其中獨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與公司內部控制的實質性漏洞的相關性卻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我國的上市公司建立審計委員會的時間還較短,且公司的獨立董事在防范內部控制漏洞方面還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結論與展望
從以上的國內外文獻綜述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在內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方面與國外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對內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比較零散,更是缺乏系統和專門的研究。究其原因,我國上市公司還尚未真正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對外披露其內部控制信息,因此缺乏研究樣本。國外的研究對于我們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深入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參考文獻:
[1]Ashbaugh,H.,Collins,D. & Kirmey,W..2005.The discovery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ied audi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Iowa.
[2]Beneish,Messod Daniel,Mao' Brooke Billings,and Leslie D.Hodden 2008.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nainty. The Accounting Review,83(3):665-703.
[3]Dye,R..1993. Auditing Standards,Legal Liabilities,and Auditor Weal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887-914.
[4]陳麗蓉,牛藝琳.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意見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0,(7):67-70.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2
【關鍵詞】 審計委員會; 內部控制; 影響; 文獻綜述
一、前言
近年來財務舞弊案件層出不窮,歸根結底仍是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失靈的問題。內部控制是為確保實現企業目標而實施的程序和政策,涉及企業財務、運營及法律法規遵守等各方面,其與公司治理的關系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其一是環境論,認為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保證,內部控制處于公司治理設定的大環境下;其二是嵌合論,認為公司治理是公司整體控制循環中的組成部分,而內部控制則可看作為公司治理內容在生產經營方面的延伸和具體化。
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下設專項委員會,負責監督財務報告復核,主持外部審計事務,領導內部審計,評價內部控制等職能。相較于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能更有效地關注內部控制運行,被認為是完善內部控制最有影響力的治理機構。
隨著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作為公司治理非常設機構之一的審計委員會如何影響內部控制以及其是否對內部控制運行產生實質性影響成為各界越來越關心的問題?;诖?,本文通過綜述前人研究成果以了解該問題的研究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未來研究的突破口。
二、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影響研究綜述
Turley and Zaman(2004)指出前人關于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的研究大多以檢查審計委員會特征與財務報告質量之間的相關性為主,很少涉及審計委員會的運作過程。吳清華等人(2006)也指出,研究審計委員會的治理效率應當從其參與治理的邏輯過程出發,深入至審計委員會具體的行權過程與效率。
鑒于審計委員會對監管內部控制職責的認可是其實現監管目標的前提,研究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需從其對監管職責的認識出發,識別審計委員會如何影響內部控制運行的過程,并最終以檢驗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是否有實質性影響。因此,本文從審計委員會對監管內部控制職責的認識、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過程及影響結果三方面綜述前人研究成果。
(一)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監管職責的認識
關于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監管職責的認識,國內外有如下看法:
1.國外審計委員會對監管職責的認識
通過調查69名審計委員會成員關于其職責的看法,Abdolmohammadi(1992)發現,監督內部控制被認同為是其最經常履行的職責。
Wolnizer,P.W.(1995)系統地提出了17項審計委員會目標,其中包括對內部控制系統的監督。DeZoort(1998)在該17項目標的基礎上,設計調研問題:(1)審計委員會的職責是否被正式地賦予審計委員會;(2)審計委員會是否承擔了除被正式賦予的職責以外的責任;(3)被賦予審計委員會的職責是否恰當。并以問卷形式調查134家企業的500名審計委員會成員,得出結論:評估內部控制被廣泛地認同為是審計委員會最重要的監管職責。
Verschoor(2002)指出,盡管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層的責任,而審計委員會則是內部控制運行的監督者之一。
2.國內審計委員會對監管職責的認識
楊忠蓮,徐政旦(2004)以我國382家企業為樣本,研究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動機,發現隨著董事會規模的增加,為監管公司已審計財務報告質量和內部控制,公司有動機成立審計委員會作為一個有效的監管機制。
黃溶冰,王躍堂(2009)指出,隨著審計委員會更多地參與傳統意義上委托給管理層的內部控制,以獨立董事為主體的審計委員會將最終成為內部控制監督和評價的主體。
(二)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過程
審計委員會為董事會下屬委員會,作為非常設機構,審計委員會如何影響日常內部控制?前人的研究解釋了該問題:審計委員會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實施影響。
1.通過內部審計的影響
Gendron et al.(2004)研究發現,通過評估管理層對內部審計所指出的內部控制缺陷的解決程度,審計委員會將以此了解內部控制狀況。
Sarens and De Beelde(2006)指出,內部審計活動形成對已有問題的關注,因此審計委員會及其潛在影響的發揮高度依賴于內部審計的中介作用。
Gerrit Sarens et al.(2009)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四個樣本企業審計委員會成員實施一對一訪談,并總結出在企業運作中,內部審計機構作為公司具體信息(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狀況)的提供者,為審計委員會監督職責的履行提供支持,內部審計扮演著審計委員會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溝通者角色。
2.通過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聯合影響
Turley and Zaman(2007)通過案例研究審計委員會非正式渠道的行權效率,發現審計委員治理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非正式地、自愿地與高層管理、內部審計及外部審計的互動。
Beasley et al.(2009),研究了42家美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監督過程,發現審計委員會成員在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時,明顯地依賴于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
胡蘇(2011)從投入、過程和產出三個維度整合審計委員會運行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形成治理績效評價體系。在過程維度績效評價指標中,他指出審計委員會應通過投訴機制、直接調查、外部審計以及內部審計等渠道監督內部控制的成效。
(三)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結果
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是否有實質性影響,學術界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無關論
Collier and Gregory(1996)設計與檢驗了以下兩個研究命題:(1)審計委員會為提高審計質量,因此需要增加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費用;(2)由于審計委員會的存在強化了內部控制運行,因而公司可以減少相應的審計費用。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第一個命題,而關于第二個命題卻未得到任何的支持性證據。
Scarbrough et al.(1998)發現,在聘用及解雇內部審計師方面,管理層起主導作用,審計委員會影響有限,因此審計委員會對內部審計項目(如內部控制等)影響不大。
Goodwin and Seow(2002)研究發現,盡管審計委員會在加強外部審計以幫助公司發現重大錯報方面的效率得到了諸多肯定,但其是否能有效地幫助公司預防以及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和舞弊仍是疑惑的問題。
謝永珍(2006)以2002年我國632家上市公司為對象,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設置及其運作對上市公司穩定財務狀況的形成不具有顯著作用,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設置是外部制度要求的結果,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自發性要求。
2.相關論
(1)國外研究
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審計委員會特征對發現內部控制問題的貢獻程度。
①獨立性
Scarbrough et al.(1998)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研究72家加拿大制造企業,得出結論:僅由外部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的企業更容易與內部審計機構頻繁接觸,并對內部審計項目(如內部控制審計)以及審計結果實施監督。
Krishnan(2005)研究了128家更換審計師并披露內部控制問題的企業,發現內部控制問題(特別是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的出現通常與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獨立性顯著負相關。
②財務專業性
DeZoort(1998)隨機調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100家公司的69名審計委員會成員,發現具有從事過審計或會計工作經驗的審計委員會相較于那些沒有經驗者在作出內部控制判斷時更加接近于外部審計師的判斷,幫助其提高在監督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方面的效率。
前SOX階段,Krishnan(2005)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問題的出現與審計委員會中財務專家的人數呈負相關;SOX法案頒布后,Krishnan and Visvanathan(2005)發現審計委員會組成中財務專家所占比重少的企業更容易報告內部控制缺陷,Yan Zhang et al.(2007)在研究內部控制問題披露時同樣證實了上述現象。
③活躍性
Krishnan and Visvanathan(2005)通過研究Compliance周刊上2004.11.15―2005.3.1期間列示的118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發現更加活躍的審計委員會更有可能發現并報告內部控制缺陷,但并未發現其他審計委員會特征(如任期或審計費用)在及時報告內部控制缺陷方面有貢獻。
(2)國內研究
程曉陵,王懷明(2008)以COSO內部控制目標(經營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真實可靠以及法律法規遵守)的實現與否作為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依據,并通過對1162家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設立審計委員會對提高公司經營績效有積極作用,但在防范違法違規及保證財務報告質量方面無顯著效果。
張先治,戴文濤(2010)通過建立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以問卷調查方式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發現設立審計委員會將正向影響內部控制質量。
三、文獻評述及啟示
(一)文獻評述
委托的治理結構下,實現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良好對接是決定公司經營效率和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通過綜述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有以下發現:
1.監督內部控制職責已普遍為審計委員會所認同
審計委員會為董事會下屬機構,無需對管理層負責,相較于內部審計,審計委員會具有較高獨立性。鑒于此,隨著審計委員會制度的逐漸普遍化,越來越多國家的審計委員會已被正式賦予監督內部控制的職責,如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及《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都提出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包括審查公司內部控制,監督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等
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監管職責的認可是其實現監管目標的前提條件,前人研究發現,監管內部控制的職責已廣泛為審計委員會所認同。
2.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審計實施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管理層負責建立與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擁有大量內部控制基本信息;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外部審計掌握關于內部控制的客觀評價,兩者為審計委員會實施監督提供了輔助支持。更主要的,前人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通過與內部審計的互動影響內部控制運行。
審計委員會為非常設機構,通過與內部審計的及時溝通解決內部控制信息不對稱問題,內部審計扮演著審計委員會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溝通者角色。在確保內部審計有效的前提下,審計委員會以評估內部審計計劃,分配審計資源等方式影響內部審計活動;內部審計實施審計工作獲得對內部控制運行狀況的評價,以內部審計報告等形式向審計委員會反饋。在此基礎上,審計委員會通過復核內部審計結果,及時與管理層溝通,確保內部審計提出的建議得到落實,通過參與外部審計活動確認內部控制客觀現狀,以指導內部審計工作,最終實現內部控制的充分與有效。
3.關于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是否存在實質影響,學術界仍存在較大分歧
不少學者質疑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他們認為,實務中內部審計機構直接接受審計委員會領導的制度并未真正落實,管理層負責內部審計人員的任免,致使內部審計受制于管理層壓力,從而導致對內部控制影響有限。
相對于持否定及懷疑態度的結論,更多研究揭示了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對內部控制的運行有一定積極影響。綜述發現,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財務專業性及勤勉程度(活躍性)等特征與內部控制問題的出現顯著負相關。獨立董事與企業不存在經濟利益沖突,在監管時更公平客觀,獨立董事比例越高內部控制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越??;具有財務專業知識或熟悉財務報告流程的審計委員會成員更容易發現和解決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問題,財務專家人數比重越大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審計委員會通過會議與內部審計頻繁接觸,幫助其增進對企業內部控制的了解,一旦出現內控問題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因而審計委員會的活躍程度與內部控制質量正相關。
(二)研究啟示
國內外關于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影響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國內研究主要討論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否對內部控制質量改善是否有影響,而國外更注重研究審計委員會的組成特征對其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問題的貢獻程度,可見我國關于該問題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通過文獻綜述,作者發現我國關于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影響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主要集中在規范研究階段,僅有的實證研究也只停留在檢驗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是否對內部控制有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審計委員會制度在我國應用時間不長,其治理效率未得到足夠重視,如有學者指出我國審計委員會只是上市公司的“門面”;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上,內部控制缺陷等信息的披露取決于上市公司的自覺性,為研究帶來一定難度。
近年來我國內部控制在實務中的發展,如五部委制定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特別是《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于2012年起在深交所及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施行,打破了研究的瓶頸格局,為研究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創造了有力條件。
審計委員會制度作為重要的公司治理機制之一受到諸多肯定,在國際化趨勢下,我國公司治理實踐中也借鑒了許多國際標準,其中包括對審計委員會組成成員中獨立董事及財務專家比例的最低要求等,然而這些治理經驗的總結是否適用于我國特殊政治經濟背景下(如股權集中度高)的治理要求則需要通過對我國經驗數據的檢驗。因此,未來研究可討論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特征對內部控制運行的影響,以便更好地完善審計委員會的建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程曉陵,王懷明. 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J].審計研究,2008(4).
[2] 黃溶冰,王躍堂.公司治理視角的內部控制――基于審計委員會的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1).
[3] 胡蘇,涂建明,賈云潔.審計委員會的關鍵成功因素與治理績效評價[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3).
[4] 王躍堂,涂建明.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
[5] 吳清華,王平心,馮均科.審計委員會之治理效率:實證文獻評述與未來研究方向[J].審計研究,2006(4).
[6] 謝永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1).
[7] 楊忠蓮,徐政旦.我國上市公司成立審計委員會動機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4(1).
[8] 張先治,戴文濤.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7).
[9] Abdolmohammadi,M.J.,Levy E.S.Audit committee members’perceptions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J].Internal Auditing,1992.
[10] Beasley.M.S., Carcello,J.V., Hermanson,D.R., Neal,T.L.The audit committee oversight proces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26).
[11] Collier,P. The Rise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UK Quoted Companies:A Curious Phenomenon[J].Business and Financial History,1996(6).
[12] DeZoort,F.T..An Analysis of Experience E?ects on Audit Committee Members’ Oversight Judgment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8(23).
[13] D. Paul Scarbrough, Dasaratha V Rama, K. Raghunandan.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l Auditing:Canadian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1998(12).
[14] Gendron,Y,Bedard,J.and Gosselin,M.Gett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 field study of practices in“effective”audit committee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23).
[15] Gerrit Sarens ,Ignace De Beelde ,Patricia Everaer. Internal audit: A comfort provider to the audit committee[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9(41).
[16] Goodwin,J,L.Seow. The In?u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n the Prevention and Detection of Control Weaknesses,Fraud and Error:The Perceptions of Auditors and Directors[J].Accounting &Finance,2002(42).
[17] Gopal V.Krishnan,Gnanakumar Visvanathan.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Sarbanes-Oxley era: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005.
[18] Jayanthi Krishnan.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
[19] Stuart Turley , Mahbub Zama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Effects of Audit Committe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2004(8).
[20] Stuart Turley,Mahbub Zaman.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informal processes and behavioral effects[J].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7(20).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3
【關鍵詞】內部控制缺陷 影響因素 市場反應
一、內部控制缺陷的定義
據2008年6月28日我國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控制缺陷是指:內部控制的設計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錯誤與舞弊,或內部控制的運行存在弱點和偏差,不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與舞弊的情形。
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審計準則第2號(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會不利地影響公司按照公認會計原則可靠地初始化處理、授權、記錄、處理或報告對外財務數據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導致不能防止或發現對公司年度或期中財務報告大于不重要的錯報。
可見,國內外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定義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階段。強調由于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會導致不利的結果。但是,問題就在于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對“實質性”或者“重大”內部控制缺陷進行定量,或者提供標準的判斷依據。
二、內部控制缺陷的具體分類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首先將內部控制分為了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并按其影響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Ge和Mcvay(2005)將內控重大缺陷分為九大類:會計類、培訓類、期末報告和會計政策類、收入確認類、職務分離類、賬戶核對類、子公司類、高管類和技術類。
可見,評價指引對內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類并不能滿足內部控制實踐中的要求。管理層和審計人員需要對內控中存在缺陷進行更細致的分類。
三、內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治理特點。
Krishnan(2005)檢查了1994-2000年間上市公司因更換審計師而被要求強制披露的128項內控缺陷,證據顯示審計委員會的質量與內部控制質量之間正相關。但是,同樣的研究在中國卻得到了相反的結論,田勇(2011)以2009年深市445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得出內部審計委員會會議次數與內控重大缺陷顯著負相關,內部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與內控重大缺陷的相關性沒有通過相關性檢驗。
(二)公司面臨風險
Ashbaugh-Skaife等(2007)研究表明當公司處于虧損狀態時,其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扭虧為盈和降低退市的風險。因此,在公司處于虧損狀態或陷入財務困境時,其內部控制更加可能出現問題。
田高良、齊保壘等(2010)把影響內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經濟因素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經營復雜性、內部控制建設和會計風險,通過研究發現經營復雜性和會計風險與內部控制缺陷正相關。
綜上,可以發現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隨著委托矛盾的加深,都會使企業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增加,這主要表現在公司的規模增大,經營更復雜等方面;而針對中國獨有的董事長和經理合一的研究發現,不利的公司治理環境確實會增加內控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另外,審計委員會開會次數、規模等在國外的研究中,顯著的影響了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但是在國內的研究中卻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國內企業對審計委員會等機構的設置和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踐中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內審委員會的作用。
四、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場反應及對投資者的影響
(一)自愿披露階段。
McMullenetal(1996)將是否受到SEC的處罰以及是否更正之前報告的會計盈余作為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變量,發現內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沒有動機自愿披露內控報告。
馮建和蔡叢光(2008)則檢驗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文章分別對2003-200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A股上市公司年報分析。表明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有顯著的負面反應,但AAR的統計結果不顯著。
(二)強制披露階段。
在SOX法案頒布以后,美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報告逐漸過渡到整體性的強制披露階段。
Li.H(2004)通過運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薩班斯法案》公布實施后市場預期反應。通過單變量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薩班斯法案》的公布并最終實施對資本市場上有著正向顯著作用。
我國政策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內控的強制披露,2012年實施范圍擴大到國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由于中國尚處于從自愿披露到強制性內控信息披露的過渡階段,文獻研究成果有限。
綜上可以發現,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都是有市場價值的,并且這種價值會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影響表現出來。中國尚處于過渡階段,強制階段的到來意味著會給實證研究提供豐富新鮮的大量樣本。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市場的反應之間的黑盒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者打開。
五、總結
內部控制建設和完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中國的內控從自愿披露到強制披露已經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希望在強制披露階段,管理層通過不斷的自我評價和反思,改善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缺陷和不足,積累內控建設的經驗,促進內部控制的發展,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田高良,齊保壘,李留闖.基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影響因素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4).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4
[關鍵詞]高校內部控制;風險防范;主體視角;政策制定;組織實施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0-0180-03
1 引 言
近年來,高校招生腐敗案件頻發,保送生舞弊事件、加分門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自主招生、補錄及調換專業成為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三大環節。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建議:“不能因為高校招生出現了腐敗就只關注招生,其實這是制度的問題,而制度背后,又是行政部門不放權的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招生腐敗問題,還是需要高校去行政化?!庇捎诟咝炔靠刂撇坏昧?,改革成為必然趨勢。如何改革使高校內部控制更為有效,成為不少國內專家學者致力研究的一大課題。
2 文獻綜述
2. 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學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于我國,且相對完善,發生的問題較少,直接涉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較少,而國際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各個國家針對企業的規定來建立自身內部控制制度:普遍以美國COSO委員會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全面風險管理――整體框架》這兩個理論體系為標準。
1992年COSO框架提出內部控制構成要素有:①控制環境,包括治理結構、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及機構設置等。②風險評估,即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③控制活動,即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④信息與溝通,即及時、準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有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單位內部、單位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⑤監督,即單位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缺陷并及時改正。
繼COSO框架后,委員會又于2004年頒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整體框架》。該報告將內部控制整合到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之中,將其視為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使內部控制的內涵得到延伸。
2. 2 國內研究現狀
與國外不同的是,國內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流程為發現問題――提出對策――頒布法規的形式,其中一些法規集中體現了國內前沿主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等教育學校財務制度》、《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等。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高校內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根源探究。丁新農等(2010)從財務、資源等四個層面提出目前高校內部控制失效的具體表現,楊雅蘭(2011)主要從意識和制度兩方面探討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根源,唐華琳(2012)認為目前高校內部控制審計尚存在四個亟待突破的難點。
第二,完善高校內部控制現狀的對策。王衛星等(2008)提出應根據高校內部控制要素兩個層次的具體指標按比例制定合理的內控制度監管體系。唐華琳(2012)則從思路、形式、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與二者不同的是,袁燕(2012)立足于具體的微觀層面――高校內部控制的組織實施,提出各個環節嚴抓共管,共同促進。
第三,基于COSO整體框架某一具體要素所進行的研究。劉正兵(2013)基于財務風險管控角度提出應從治理、產權和財務預算制度方面規范內部控制。類似地,年素英(2011)也基于風險管理角度提出要分別從環境、規范、意識和評估機制四個方面防范風險。
基于以上思路,筆者結合國內外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國內高校的特點和內部控制的現狀,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對解決我國高校內部控制出現的問題提出更為合理化的建議,為高校完善內部控制提供更為有效的參考。
3 高校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3. 1 內部控制環境不成熟,高校治理結構存在缺陷
從宏觀層面上看,內部控制是組成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基礎,探討高校內控問題的根源首先要從控制環境著手。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層和治理層缺乏重視,實施力度方面不盡如人意,流于形式,逃避實際問題;高校治理結構不合理,政府監管不嚴、產權代表缺位、人情大于法制,弱化了內部控制環境。主要表現:院校系的組織架構易形成獨攬大權、有些單位片面追求高收益,出現了資金投向不合理、資金期滿難收回的現象,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和浪費;停留在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干部任用論資排輩,沒有有效調動教師積極性,浪費了人力資源;部分教師缺乏職業理想和責任感,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錢財,給學校造成不良影響。
3. 2 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評價標準不明確
我國高校目前采用的2001年《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主要適用于國家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高校內部控制仍單純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的范圍內。
學校資產內部控制存在缺陷。①存在于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學校管理者忽視資金的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受限。②存在于固定資產內部控制:采購環節、驗收環節、報廢審批環節管控不嚴,導致信息失真、賬實不符。
隨著高校科研的經濟活動在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校辦企業等方面內容的不斷增加,舊的內控制度不能與時俱進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經濟業務,某些領域出現管理真空。
3. 3 內部控制意識薄弱,風險和成本意識不強
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對內部控制的必要性認識不足,漠視風險防范的重要性。事實上高校在運營中存在許多風險,如財務管理風險、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基建立項風險等,如果不注意防范,可能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至2009年年底,全國公立高校銀行貸款總額達4500億~5000億元,且數額在不斷刷新。高校債務壓力越大,對其經濟運行、形象和穩定性的不利影響就越大。
長久以來,高校慣于服從計劃經濟體制,對于成本的使用缺乏計劃性,不少高校采用固定教室而非流動教室,致使大量教室資源閑置;校園綠化、基礎設施的重復設置造成資源的隱性浪費。
3. 4 信息化水平低,溝通效率低下
會計制度陳舊,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差:負債內容披露不全面;債券資產核算不完整;忽視對無形資產的核算等。
“科層制”的信息傳遞模式,即單一的自上而下傳遞行政命令,這并不利于信息的網狀傳遞和有效交換。
同時部分高校仍采用手工記賬的方式,結算方式單一;各部門內部自成體系,相互孤立;財務溝通的效果差,財務信息披露不完整。
3. 5 內外部監察力度不夠
有效的監督能夠保證高校內部控制的實施,但目前國內高校的監督并沒能充分發揮。這是由于政府、審計部門等外部監督機構(教育部門)監管松散,資金管理與預算執行不能及時到位;信息閉塞,社會監督無法實現;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及人情因素,有關紀檢機構很難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同時缺乏有力的獎懲機制,這一系列因素使得檢查力度不夠,高校領導違規違紀現象頻發。
4 完善高校內部控制解決路徑
為了順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的發展,克服高校在內部控制方面的缺陷,提出一條適合國內高校改革發展的路徑迫在眉睫。因此筆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內部控制的幾點思路建議。
4. 1 風險防范視角下的高校內部控制
從風險管理意識上看,不斷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關系到每一位教師。建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吸納財務、情報、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從風險評估機制上看,建立一整套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設定控制目標,化被動為主動,及時開展對科研、房產設備、財務和物資采購管理等環節的風險評估。針對重大方面采用定性與定量的方法,按照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分析識別的風險,制定應對措施。
從審計程序中的準備階段采用查閱、調查、研討會、自評等方法收集資料,重點調查,識別風險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形成審計方案。實施階段采用觀察法、穿行測試法、問卷調查法,建立專案小組,分別對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測評,形成工作底稿。終結階段根據結論出具審計報告,呈報給高管,同時提出意見建議,嚴格全程把控風險及漏洞。
4. 2 主體視角下的高校內部控制
維護高校內部控制高效運行,有必要以國際化的視野從主體角度考慮,重視審計問題。
有賴于美國高校審計的獨立性,2012年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生的高?!拔膽{門”事件才得以曝光。據悉,美國大學同時接受聯邦政府、州政府、社會和內部審計4個方面的監督。
中國在實施審計時可結合自身情況對美國審計方面的具體內容加以借鑒。具體應該按層級進行劃分:第一層是國家審計機關,審計高校財務收支進行的合法性、真實性、效益性及領導任期經濟責任;第二層是教育部門設置監察處,監督財政財務收支和使用情況;第三層是校內審計監審處,審計下屬院校和后勤部門;第四層是由相關部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專項審計;第五層是高校師生和社會群體,增強個體的審計意識,開通監督舉報渠道,形成全社會廣泛的審計體系。
另外,政策制定方應不斷完善審計監控的領域,避免遺漏,使舞弊更容易被查處;高校內部不斷培訓和提升審計人員素質,優化內部控制結構,增強內控風險意識,重視內控取得的收益;外部監管機構加大對高校審計的查處力度。
4. 3 政策制定視角下的高校內部控制
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有特色的校長負責制,處理好黨委、行政和學術三者的關系,從根本上改變國企的性質;實行市場化管理,精簡機構,采取市場化招聘,教學和行政相分離,防止一權獨大的現象。
合理化內部控制標準。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核心。做好一般指標(健全性、有效性)和具體指標(總體評價指標、業務層級評價指標、部門層級評價指標)相結合。根據風險發生概率、重要性水平設定權重形成具體的評價分值對照表,據此對一般指標作出評價。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完整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有賴于把各種制度和組織機構建立的原則和方法貫穿到授權和財務風險控制制度、資金預算和工程項目管理制度中去。
4. 4 組織實施視角下的高校內部控制
高校業務活動種類繁多,應對內部控制的新變化,也要從組織實施這一微觀層面考慮:
設備采購過程中應制定科學的供應商評估準入制度,嚴格擇優選擇供應商,設置專門的驗收人員負責驗收報告,增強付款環節的合法性、有效性及預付賬款的定期追蹤核查;固定資產管理過程應嚴格詳細信息的登記,定期清查,同時關注關聯交易,防止資產流失;基建過程執行崗位責任制,委托專業的評估機構評審,嚴格招投標過程和工程監理制度;人力資源過程控制應堅持招聘和錄取的透明化公開化,預防舞弊;融資控制應規定必須對融資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嚴格簽字權和監察制度。
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高校各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都應當積極配合,全力承擔責任。
總結,高校內部控制的高效運行有賴于高校內部、監管部門和社會群體的共同維護,從風險防范、審計監察、政策制定和組織實施等各個方面全面把握,盡管現行內部控制制度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但是相信在社會各界不斷積極完善的努力之后,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財政部. 關于印發《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的通知[Z]. 2001.
[2]李佳媚. 高校內部控制缺陷及優化對策的探討[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6).
[3]王衛星,趙剛. 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6).
[4]唐華琳. 淺析高校內部控制審計的難點及其突破路徑[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5]劉正兵. 基于財務風險管控視角的高校內部控制框架體系構建研究[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6]年素英. 基于風險管理的高校內部控制研究[J]. 會計之友,2011(19)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5
摘 要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的支柱企業,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推進的情況下,國有企業之間的經營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新經濟形勢之下的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控制機制己經難以完全滿足目前國有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由于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的復雜多變,近幾年來,國有企業通過不斷地改革和脫困,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某種程度上,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是健全的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控制機制。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內部控制體系,只有高度重視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改革與發展。才能保證國有企業主體地位不動搖。本篇文章通過對新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強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合理對策和方法,能夠有效指導國有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從而實現國有企業的的平穩持續發展。
關鍵詞 國有企業 內部控制 分析
一、引言
在某種程度上講,國有內部控制作為企業內的一種管理和控制系統,想要建立健全我國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需要引進以及借鑒國外相關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理論依據。因此,相對于其他管理體系,可以從中借鑒與創新,企業內部控制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性,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促進我國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目標
國有企業的平穩發展是關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內部控制是通過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來實現目標的。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從專業化的角度來說,主要包括決策管理機制、預防管理機制等。因此分析并解決新經濟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主要是為了確保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方而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實現有企業的資產安全、企業財務報告資料的完整性以及其他相關信息的真實性以及規范性,完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降低國有企業成本,從根木上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推動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人員綜合素質水平低、文化建設不完善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風險意識相對較低,人力資源激勵約束制度不合理、關鍵崗位人員管理不完善等問題。盡管許多國有企業認識到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將企業文化建設形成系統,受固有文化傳統的影響,企業員工對企業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宣傳和教育,致使企業文化難以深入人心。企業員工未將企業組織目標成為員工個人的努力目標,部分員工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團隊協作,缺乏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二)新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一部分管理層并沒有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定位,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還停留在企業是否合規操作上,忽視了內部控制方式的跟進。從而能導致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比較淺顯。使得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如同虛設,難以發揮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
四、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在運行的改善方案
(一)建立企業員學習內部控制的氛圍
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佳,提高國有企業工作效率,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來解決。全體員工是國有企業的主體,主要包括:國有企業的領導、管理人員以及普通員工。首先需要提高全體員工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意識,加強宣傳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的重要性的力度,增強員工對國有企業內部的重視,積極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二)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
健全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監督機制是保證國有企業內部運行的關鍵環節。從專業化角度出發,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監督機制是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有企業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梢酝ㄟ^建立健全獎懲制度、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引進等方法實現。減少工作中的失誤,提高工作效率,從根本上保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以及監督管理結構的有效運行。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是改善新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途徑。國有企業經濟利益的獲得,從根本上影響到我國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只有緊密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不斷地改變和調整,通過加強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才能鞏固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工偉.基于風險管理視角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研究團[J].現代商業,2012.10:179-180.
[2] 吳俊英.淺談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與運行團[J].商場現代化,2007.5.17.
[3] 劉贊.公司制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研究[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6.
[4] 張艷.試論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J].西部財會,2008(9).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6
關鍵詞: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影響因素
一、引言
2012年3月14日,新華制藥董事會公告稱,欣康祺前期經營出現異常,資金鏈斷裂,可能對本公司資金回籠產生較大影響。而新華制藥早在2011年底就發現欣康祺公司有資金斷裂的跡象,2011年底山東省公安部門也對欣康祺非法集資事件進行了立案,2012年3月23日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為新華制藥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內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不僅對新華制藥的業績造成了損失,公司股價也受到嚴重沖擊。可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對公司取得良好的業績和持續長久的發展異常重要。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況,還會影響投資人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及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進行有益的探索。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國外學者從規范角度主要的研究觀點有:因果關系理論觀點和自我選擇理論觀點。因果關系理論觀點認為,強制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能促使管理層重視公司的內部控制,在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之前,他們會采取相應的措施克服內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和執行中存在的缺陷,以健全、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可以改善公司的內部控制狀況及相關財務控制的狀況。自我選擇理論觀點認為,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情況下,不存在嚴重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愿意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而當上市公司被強制性要求向外界披露其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時,存在內部控制問題的公司在沒有解決其內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之前也可能會披露“本公司內部控制系統運行良好”等虛假信息。所以自我選擇理論觀點認為強制性要求公司對外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并不一定能夠明顯地改善公司的內部控制狀況及相關財務控制的狀況。從實證角度主要的研究觀點比如:Weili Ge,dtal.(2005)通過對《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2002)頒布后的261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這些上市公司經營業務的復雜性與其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正相關,而公司盈利能力與其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負相關; Jeffrey Doylea,dtal.(2006)指出,公司存在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與公司成立時間、公司規模、財務狀況、公司成長速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二)國內文獻 我國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有代表性的主要觀點包括:蔡吉甫(2005)研究發現,財務報告質量、公司經營業績、盈利能力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顯著正相關,還指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未得到有效執行,多數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僅流于形式;方紅星、孫篙(2007)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受資產規模、是否在海外上市、外部審計意見等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強;宋紹清 (2008)從公司治理的視角對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公司規模、統計年度、上市地點等因素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有顯著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根據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提出如下假設:(1)公司規模。一般來說,規模較大的公司,無論其影響力還是社會關注度都比較高,與其他規模較小的公司相比承擔著更多的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監管機構對它的監管也更加嚴格,所以規模較大的公司會披露更多包括內部控制在內的公司信息。因而,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公司規模顯著正相關
(2)盈利能力。在證券市場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較高的公司股票價格可能會由于投資者的購買而預期上漲,相反披露水平較低的公司股價可能下跌。因此,較強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更愿意及時地把公司優質的內部控制信息向市場披露。因而假設:
假設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盈利能力顯著正相關
(3)負債比例。上市公司管理層向外界披露公司內部控制信息,可以為債權人提供更多的投資依據,提高公司自身的信譽,從而可以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因此,負債比例高的上市公司管理層更有動力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因而假設:
假設3: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負債比例顯著正相關
(4)獨立董事比例。已有研究認為,獨立董事比例較高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結構相對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股東、公司管理層侵占中小股東利益。因此,獨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有效約束管理層行為,促使其對外披露更多的內部控制信息。故假設:
假設4: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獨立董事比例顯著正相關
(5)股權集中度。若股權集中度較高,則大股東便有足夠的動機和能力私下收集相關信息以監督管理層行為,來降低成本。同時,大股東、管理層也可能會通過減少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向中小股東隱瞞公司信息,達到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目的。若股權集中度較低,股東個體對管理層的監管力量不足,便會要求公司管理層充分披露公司內部控制等相關信息。故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5: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股權集中度負相關
(6)董事會規模。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故假設:
假設6: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董事會規模正相關
(7)監事會規模。監事會應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檢查監督、獨立發表意見并在監事會報告中專設一節予以披露。所以,監事會規模越大,越能有效履行其職責,越能促使管理層遵守信息披露相關規定向外界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故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7: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與監事會規模正相關
(二)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8年至2010年滬深兩市上市的河北省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的信息為研究對象。剔除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篩選后共獲取有效樣本74個。本文所涉及的內部控制信息均源于上市公司對外的年度報告及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其他相關數據信息主要源于巨潮資訊網、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和中國證監會網站。
(三)變量選取和模型建立 (1)被解釋變量。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依照《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等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章的要求,將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分為十項并設定相應的權重,建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進行量化。本文定義“ICDI”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具體賦值如表(1)所示。(2)解釋變量。依據本文提出的假設,解釋變量共7個,公司規模(GSGM):采用公司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公司規模;盈利能力(YLNL):采用基本每股收益來衡量公司盈利能力;負債比例(FZBL):公司負債比例=總負債/總資產;獨立董事比例(DLDS):采用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成員總數的比重來衡量;股權集中度(GQJZ):由于河北省上市公司多為國有控股,股權相對集中,故采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來衡量股權集中度;董事會規模(DSRS):董事會成員總數;監事會規模(JSRS):監事會成員總數。具體如表(2)所示。
四、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本文所選樣本公司的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觀察表(3)發現,采用內容分析法得到的河北省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均值為0.35;公司規模設定為總資產的自然對數,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別為14.80、25.38、21.94,說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規??傮w水平較高且差別較大;盈利能力均值0.22,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6.77,說明所選樣本公司盈利能力差距較大,這可能與本文沒有區別不同行業有關;負債比例的均值為0.53,這說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負債比例較高;獨立董事比例均值0.36,說明河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法設置了獨立董事,而其最小值0.21,說明仍有部分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比例低于1/3的法定要求;股權集中度均值為0.41,最大值是0.58,這說明河北省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較高,這與河北省上市公司大多為國有控投有關。樣本公司2008年至2010年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4)所示??梢钥闯龊颖笔∩鲜泄緝炔靠刂菩畔⑴端街鹉晏岣?。
(二)相關性分析 本文用SPSS軟件對所選樣本公司的各變量進行了相關性檢驗。觀察表(5)發現,股權集中度、公司規模分別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相關,假設1、假設5得到驗證;負債比例、董事會規模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負相關但相關性并不顯著,沒有驗證假設3、假設6;盈利能力、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規模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之間的方向與預期相同但相關性不顯著。
(三)回歸分析 由上述分析所知,所選樣本公司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65,故各變量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繼續使用SPSS軟件對各變量作回歸分析,結果如下:由表(6)知,方差檢驗值(F)為1.712,Sig值為0.122,該模型通過了檢驗。由表(7)知,該回歸方程的復相關系數0.395,模型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較大關聯。由表(8)可知:(1)盈利能力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呈正相關關系但相關性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表現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有許多,如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等,因此在指標選取上可能存在差異。(2)股權集中度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之間顯著負相關,驗證了假設5。這說明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有顯著影響,二者呈負相關關系。(3)公司規模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性顯著,驗證了假設1。這說明上市公司規模越大,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這符合信號傳遞理論。(4)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規模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呈正相關關系但相關性不顯著。這種結果說明目前上市公司監事會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仍有待增強;雖然大部分公司都已設置獨立董事制度,但其發揮的作用有限,沒能對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起到很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5)董事會規模、負債比例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2008年至2010年滬深兩市上市的河北省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的信息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結果發現:(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參差不齊,仍存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不規范的現象,但整體水平逐年提高。(2)公司規模和股權集中度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影響顯著,其他所選因素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有一定影響但并不明顯。本文就因此提出如下建議:強化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強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管制有助于改善現階段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建議相關監管機構結合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逐步強化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健全完善治理結構。本文實證研究表明股權集中度、獨立董事比例、董事會規模及監事會規模等因素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進一步規范各層委托人與受托人的委托關系,平衡、優化股權結構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民、錢華、李敏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與改進》,《審計研究》2003年第5期。
[2]蔡吉甫:《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3]方紅星、孫篙:《強制披露規則下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