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1
關鍵詞:趣味性;教學效果;案例教學
《會計學基礎》是高等教育中的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核心課程。作為會計學的入門課程,它融合了學生將來從事會計相關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會計知識,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會計要素、復式記賬法,熟悉賬戶的含義、賬戶基本結構,熟練掌握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從而樹立正確科學的現代經濟管理理念,為日后的《財務管理》、《會計英語》、《成本會計》、《項目管理》、《連鎖經營管理》等課程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學生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難度大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采取一系列嚴密、科學、完善的專門方法,對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來說,沒有在社會實踐中接觸過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缺乏對《基礎會計》的感官認識,只靠傳統的灌輸式授課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教學內容看,該課程基本概念抽象,專業術語多,且操作性強,龐大的課程體系和核算方法需要大量的記憶與理解,課程模塊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如果不能良好的掌握會計核算前的預備知識與核算方法,就不能完成企業典型業務的核算。對某個科目的一知半解很可能會影響編制會計報表的真實準確,導致企業管理者依照錯誤信息做出錯誤的決策。大量的理論知識環環相扣,一個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就會影響后續的課程,容易使學生失去信心、望而生畏,造成厭學的負面情緒。
(二)教學方法陳舊
《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多、習題多,教師在授課時多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過多的理論授課環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單純的理論講解起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缺乏模擬、實訓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方面要注重運用實踐環節來進行學生的引導。近幾年我國會計行業處于低端人才不缺,實踐人才告急的階段,企業對會計人員的實務操作能力有較大要求,有著三至五年的會計工作經驗,有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才是真正符合市場要求的合格專業技術人才。雖然傳統、重理論的教學方法有著其不能替代的優勢,但授課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會使基礎會計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凸顯不出教學的實踐環節,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不懂如何運用到工作中,更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
(三)學生缺乏對會計的認識、意見分歧多
會計工作是一個系統性極強的工作,而且不同級別、不同側重的會計工作所能接觸的業務、所承擔的責任和收到的回報大不相同。對于剛剛接觸到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的大學生來說,基礎會計是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會計課程時缺乏對會計職業的充分、客觀的認識,缺乏求是上進的精神和毅力。如果沒有打牢基礎,就會影響到后續課程的進一步學習。
二、《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建議
(一)合理安排課程,把握課程難度,增加實訓環節
《基礎會計》的內容繁多,授課教師要針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要求選取保持“基礎”特色的教學內容,做到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理論夠用為標準,突出應用,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內容選取方面要力求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以情境設計為載體,增加大量實訓環節,把真實的經濟業務和賬簿發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借貸記賬法在賬戶中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在練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熟悉賬戶的結構,理解記賬規則,掌握賬戶的對應關系,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會計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選取。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淺顯易懂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等基本會計原理。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大量的案例逐步引導學生體驗會計工作,進行會計角色扮演。把枯燥的課本知識變為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社會現象的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翻轉課堂式互動教學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由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課堂上由講授會計理論知識轉變為討論疑難問題。學生能主動地接受知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借助網絡教學資源、書籍、小組討論等進行知識要點自學,完成事先布置的實訓指導習題,教師通過課堂測試和提問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程度,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解答,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分組教學甚至個別輔導,對一些沒有完成教學進度的同學進行批評,以促提高。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到課堂當中,在教師的有效督促下,完善互動教學,借助個體和群體的智慧多方向地傳遞、探討問題,實現有效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基礎會計》中的知識技能,有助于學生增強自身成就感,樹立自信,肯定自我價值。3.多媒體教學在《基礎會計》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選擇現代教學媒介,與講授、板書等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把會計晦澀、抽象的語言文字用圖像、“微課”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上傳《基礎會計》相關學習資源,布置線上作業,督促學生及時預習、復習,使任課教師及時獲得教學反饋。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媒介,加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把枯燥的學習變得妙趣橫生,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探索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行的課程考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核。鼓勵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對通過考試的學生進行加分獎勵。在設計具體的考核內容時,授課教師要根據《基礎會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減少對單個知識點的考核,增加對整體知識體系的綜合考核,把日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實訓教學等納入考核范圍,加大考勤、線上作業、課上發言等平時成績的考核占比,促使學生注重日常的積累,鞏固所學知識,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運用情況。
參考文獻:
[1]劉要紅,基礎會計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探討[J],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010(3)
[2]高風麗,基于教學實踐的《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探討[J],他山之石,2008(1)
[3]初國清,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重構及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教育教學研究,2013(1)
[4]晏國菀,朱丹,談《基礎會計》教學中的師生興趣互動[J],財會經緯_教育園地,2009(1)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2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視角 初中教學思考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本人由組織安排到鞍山市第二中學掛職任副校長。雖然這半年時光短暫,但對我個人來說收獲頗多,意義非凡,對個人今后的工作影響深遠。新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領導同事,給予我新的收獲、思考和積淀。在掛職鍛煉期間,我嚴格按照預期規劃中的各項任務和要求,認真工作,邊干邊思考、總結。掛職期間,主要完成和參與的工作有聽課(公開課、隨機聽課、試卷分析課等)、集備、教研組試卷講評與分析、例會等。同時,還積極參與其他校園活動。整個過程中,都認真聽、研、評、講,積極配合,總結經驗,與兩校的教學實際相結合,探索改革,思考策略。
一、深入基礎教育實踐的心得
(一)收獲新知,開拓思維
在掛職時期,時刻感悟到只有深入基礎教學,才能真實地發現問題,才能把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不固化思維才能開拓思維,收獲新知。在二中的教學中,突出的教學類型就是試卷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精確,這就是他們優于其他校的地方。試卷分析、講評不是個別老師的個人行為,而是集體分析討論的精華,詳盡徹底,全面深刻,并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做全面指導,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去傳播,凸顯個人優勢、經驗和長處。
這一點,應該對我們的大學教學有所啟發。大學教學中的考核,結課考試完畢之后只有試卷分析,沒有講評.且沒有對學生面授的試卷分析和講評。學生不知道正確答案,也不知道得分的緣由,而學生其實非常想知道關于試卷的情況,尤其是答題方法和答題技巧,這對下一階段科目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在本科教學中可以嘗試開設師生間關于考試問答的平臺和空間,傳遞關于考試的正確答案,試卷上出現的答題問題等,在公開公平的背景下共同成長,不僅學生學習了,進步了,教師也可以憑此了解學生的答題思維,在“復錯”的模式下,師生互相了解,共同糾錯,共同進步。
(二)提高了專業研究水平、思考能力和綜合素養
本人對掛職期間的聽課做了整體規劃。分階段地有計劃地去聽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授課類型、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政級別的老師的課,以便學習不同的任課態度、情緒、風格等,并與自己的教改研究相結合,收獲詳細全面的經驗。實踐獲知,二中的課程分解非常細致,授課細膩認真,師生都爭分奪秒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對知識的鞏固性訓練做得非常強化深刻,精益求精。教師在新授課上的風格差異不大,但在試卷分析、習題課等其他課型上的差別則較為明顯。當然于此也體現了老師之間教學水平的差別。本人從他們的課堂上也學到了很多,邊聽邊思考,獲得了很多啟示和感悟。
(三)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尤其是對本專業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啟示
二中的聽評課非常之多,且非常細致。尤其是聽完之后的集體討論和評價,客觀真實地反映問題,剖析問題,不做表面浮夸蒙蔽,共同的目標就是“成績”,相互間在反復錘煉中水平自然提升,不單打獨斗,這種實干精神、協作精神可敬可慕。多輪聽評課之后主推的精x優質課成為全校的公開課、觀摩課,不做重復性資源浪費,可以嘗試調整同行聽評課的方式。而這一點對我們大學教育應有所啟發。大學的同行聽評課可以嘗試利用平臺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如精品課、優質課等可以通過平臺,大家自覺自行選擇、學習、感悟、參研,這樣做可以更靈活、有效。
(四)完善了自己,收獲了友情
在掛職期間,二中的各級領導都對本人非常關懷、體貼,考慮周詳,還配備了獨立辦公室。每個分管年級的副校長不僅提供授課信息、教研活動信息,還介紹了一些授課老師的情況。課下一起探討兩校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一些問題。這一點非常可貴,不僅便于工作的展開,還收獲了珍貴的友情。
本人在整個掛職期間。謹慎行事,在不擾亂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下,盡量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經驗和意見。由此我意識到,在理論上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們在各自的領域上都有很大的建樹和成績,但在實踐中,彼此之間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所以,相互間的探討和切磋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的實際教學問題對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會有很大的啟示。
二、對本專業教學教育的啟示和建議
(1)二中的語文教學體系非常全面、細致,課程類型劃分得也很細致,分為新授、教研、習題、試卷分析等,因此知識分解細化,課程結構合理緊湊,課堂學生學習效果好。考試訓練反復深刻,是突出的優勢,但過多的重復性練習不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建設。有些課堂模式較固定,有僵化的局限,如在講《論語》不同章節的內容時都采用同一模式教學。其實可以嘗試根據不同章節的不同內容變換授課模式,以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同時,也要考慮這樣的情況,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如分組式討論、競賽式教學等只在公開課或內容特殊的課堂上進行,不能每節課都進行。新授課的模式在集體備課中形成,較為固定,可變可發揮的空間不大。
綜合上述情況來看。這些應對我們正在轉型的大學教學教育有所啟示。結合初中教學教育特點和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和實踐培訓,以“優質的成手”亮相、入職。本科教學單位可以嘗試開設這類“量身定制”型課堂。嘗試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的方式。加大實訓強度,在實踐實訓的過程中,全方面打造“優質的成手”。
(2)對于一流的基礎校的學生來說,語文教材過于簡單,可以有很多剩余時間補充課外知識,突顯教學優于其他校之處。但個別班級只求熟練掌握,不求深入拓展。精準訓練很到位、深入,進入復習較早,復習的頻率高,重復性很強,穩、準、精、達,這有利于成績的提高,但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這部分占據的時間和精力反而多于新授課。而初中階段學生的知識體系建設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單純性追求成績,有可能延誤學生的知識結構建設。初中階段是非常好的時機。既不同于高中階段承擔緊張的高考任務,也不同于小學階段接觸知識的有限性,在探索欲的激發下,身心輕松的狀態更有利于擴展知識的攝入。在現實調查中發現,基礎教育中的“二課堂”的開展程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深度不夠。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個階段擴大知識涉人范圍。也可以真正使第二課堂活躍起來。這對于我們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教育研究前景上有一定的啟示,也可以以此拓寬研究領域。嘗試高等院校和本地基礎教育學校合作研究,共同探索拓展知識的方式和空間,尤其是第二課堂的深入方式。
(3)“課上的精英學子,課下的行為表現判若兩人”,課上課下“雙面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如何使素養教育行之有效?如何將我們豐碩的教育研究成果切實落到實處?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和領域。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3
一、留日歸國學生成為高等教育的生力軍
1895年,中日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中國的慘敗,使先進的知識分子覺醒,“受的刺激,中國的士大夫們開始尋求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發現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學生對日本的富強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也必須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費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曉,西書已由日本摘要翻譯、刊有定本,日本的風俗習慣近似于中國等原由,認為應將日本作為中國派遣留學生的首選國,并通過各種途徑向日本派遣留學生。”1896年唐寶鍔、胡宗等13名學生赴日留學,標志著中國近代留日運動的開始。1903年清政府公布《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明確了對留學畢業生給予相應的科名獎勵辦法。“在清廷獎勸留學政策的推動下,在日本政府擬與中國倍敦友誼,為幌子而極力地慫恿下,十年間,留學日本蔚為風氣,極一時之盛,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前所未有。”留學日本運動的興起,對封建高等教育的徹底解體和以日本為藍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巨大的催化和促進作用。
“清末時,赴日留學生讀師范、學教育的占相當大的比重。1903年4―10月,共畢業175人(不包括入其他學校繼續深造者,下同),其中讀師范者71人,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共畢業124人,其中讀師范者86人,占69.3%;1904年5月至11月,畢業165人,其中讀師范者37人,占22.4%。”這些學生在日本專攻教育、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等課程,通過聽課、參觀、討論等活動,貪婪地吮吸辦理近代新教育的新知識,回國后,憑借在國內積累的一定的管理和教學閱歷,被迅速充實到高等學校的行政管理和師資隊伍中。1907年清政府規定,凡官費留學生回國后,皆須充當專門教員五年,以盡義務;在義務期未滿之前,不得調用派充其他差使。這使得大部分留日學生無論是學工、學農、還是攻醫、讀經濟,歸國后都首先從事教育工作。全國各地各級各類高校,出現了一個數量比較可觀、分布十分廣泛的留日學生群體,他們成為清末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輸送者”。
大部分留日學生歸國后從事教育工作,進一步充實了新式高等學堂的師資,壯大了實業技術人才隊伍。他們翻譯了大量日文西學書籍,將日本高等教育部分地移植到中國,較廣泛地傳播了資本主義思想觀念。
二、模仿日本而建立中國高等教育制度
和維新運動時期,各地相繼建立了一些新式學堂,但這些學堂在學業程度、課程設置、學習年限等方面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清政府為了加強規范,消除分歧,決定以日本的學制為參照藍本,制定全國統一的學制系統。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主持擬定的一系列學制文件,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
“癸卯學制”規定的學校體系完全參照1900年日本的學校制度模式,由低到高從“蒙養院、初等小學堂(藝徒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實業學堂、實業補習普通學堂)、中等學堂(中等實業學堂、初級師范學堂)、高等學堂(譯學堂、高等實業學堂、大學預科、優級師范學堂、實業教員講習所)、大學堂、通儒院”分為七級,而日本的學校制度也分為“幼兒園、初等小學校、高等小學校(職業學校、職業補習學校、藝徒學讓)、中等學校(職業學校、師范學校)、高等或大學預科學校(專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帝國大學、研究生院”等七級。高等教育制度也完全模仿日本,設了三級(高等學堂、大學堂、通儒院),而同一時期的英、法、德、美等國家的高等教育一般只設本科及研究生院兩級。除宏觀的高等教育制度外,當時,每一所高等學堂內部的規章制度、課程設置、甚至房屋式樣、學舍間數也參考了日本的樣式。如,兩江師范學堂設立前,總教習繆荃孫專門赴日考察,歸國后主持設立的兩江師范學堂的教學內容及形式,都仿自日本,課程除倫理學、經學、修身、歷史等課外,其余均參照日本師范學校所設課程而行。“癸卯學制”的頒布實施,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標志著中國封建高等教育制度的徹底崩潰和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開始確立。
中國高等教育制度完全模仿日本,使中國順利建立了新式的高等教育體系。但由于當時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相當階段,而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剛剛起步,兩國經濟相差懸殊,興辦新教育的財力、所需人才的層次等自然也不相同,所以,當時脫離中國國情構建的高等教育體系,存在名不符實的現象。
三、大量日本教習參與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
招聘日本教習是清政府師法日本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近代高等學校建立后,教師非常缺乏,開始大量聘請外國教習。20世紀初期,新式學堂聘請的教習以歐美等國為主,1904年后,大量日本教習來華,在外籍教師中占了絕對多數。他們執教于各級各類學校,主要擔任實業課程、自然科學課程和日語的教學,分布也極為廣泛。據1909年7月統計,405名日本教習分布在直隸、四川、江蘇、廣東等20個省區,其中,在高等學校執教的占80.9%(405人中,在大學堂、師范學堂等高等學校執教的328人),保證了當時各級各類高等學校課程得以順利開設,對緩解當時高等教育師資匱乏的狀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本教習的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日本教習出于基本的職業道德,在工作中盡心盡力,教學水平十分高。如,管學大臣張百熙為京師大學堂聘請的東京帝國大學文科教授、文學博士服部字之吉、法學博士巖谷孫藏、日本第二高等學校教授代家謙曹等教習,都有很深的學術造詣;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師范高等學校的前身)先后聘請80余名教習,其中日本教習約30人,這些日本教習都經過了嚴格的選拔而聘任,有經驗一定的教學經驗。但也存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些人在日本沒有固定職業或根本沒有職業,來華的目的只是為了淘金,如河南高等學堂聘請的三宅善代太,“到堂二年余,所授僅日本俚語,未免進步太遲。況該教習乃岡山縣尋常師范出身,以之擔任高等理科,其庸有當乎?”更有甚者,酗酒、打架、挑起爭斗和事端,品質惡劣,不堪人師。日本教習出現的問題與聘任過程有很大關系,針對這些問題,為加強管理,保證教習的質量,清政府改變了日本教習的聘用方式,由開始時的學校單獨進行改由政府統一雇聘,而且加強與日本的聯系,由日本帝國教育會負責來華教習的遴選和培訓。
從整體上看,日本教習在清末高等教育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是清政府學習日本教育的重要途徑。大量來華的日本教習,對促進中國培養新式專門人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起了積極作用。
四、高等學校的教科書大部分來自日本
教科書是高等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的物質基礎。清末教科書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高等學校大量開辦時,必需能供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張百熙奉命承辦京師大學堂后,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他認為,“新學制只是新教育的外殼,課程是其靈魂,教科書實與學堂相輔而行”。因此,為解燃眉之急,當時采取了三種途徑加以解決:第一,直接翻譯日本大學使用的教材。1900年成立了譯書匯編社,先后將日本當時大學使用的教材翻譯后,編輯為單行本發行,如《國家學原理》(高田旱苗著、稽鏡譯)、《文明之概論》(福澤渝吉著)等;第二,由來華任教的日本教習編寫教科書,如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服部宇之吉編寫的《萬國史講義》等教科書;三是由中國教習依據日本教科書的觀點、體系改編,如1905年兩江師范學堂教育課教師張子和,根據日本松木孝次郎及松浦的《教育學》著作編寫的《大教育學》一書,作為學生的講義。“這三條途徑殊途同源,可以看出,清末我國高等學校的教科書主要取自日本。”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4
關鍵詞:遠程指導;高等網絡教育;個體化學習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93.09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4-0000-01
Role of Remote Guid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Huang Yan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ardiovascular Institute,Changzhi046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learners to continue learning demand, one education form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came into being.Against various types of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remote guidance through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to provide individual learners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Keywords:Remote guidance;Higher education network;Individual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高等網絡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優勢,為十八周歲以上的成人提供高中起點專科、高中起點本科、專科起點本科及本科第二學歷教育,另外也提供非學歷教育。由于網絡教育打破了時空局限,求學者只要有學習需求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學習資料,進行最有效的學習,因此日益成為求學者采用的學習模式。但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成為求學者希望解決的難題。遠程指導可以為求學者提供個體化學習支持服務,包括學習條件、學習環境、學習材料等各種學習資源和輔導、答疑等教學環節,不斷增強求學者的定位意識,提高學習效率[1]。
一、現代高等網絡教育的局限性
雖然國家投入巨資建設高等網絡教育資源,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進。
(一)現代高等網絡教育不能滿足求學者個性發展的目標
教育原本就應該是以促進個性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謀生手段只是教育的屬性之一。但我們目前看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忽視了個性的發展。因此對于具有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個性偏好的求學者,采取的是“一刀切”,“一起跑”,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求學者的個性發展。
(二)不同學習需求的求學者對教育資源的選擇存在盲目性
目前大多求學者的自我評估能力還比較欠缺,不清楚自己適合向哪方面發展,或者在職人員再教育過程中不清楚如何用最短的時間補充最急需的知識,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時一片迷茫[2]。目前我們了解到很多電大學生由班主任包辦選課,或者跟隨大家的意愿,什么課程好學就選什么。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導致課程體系與求學者已有知識基礎和學習初衷不一致,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能力得不到進一步培養,同時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3]。而試圖通過開放教育補充新知識,培養新能力的社會其他人員在面對各類學習資源時由于對自身已有知識體系的評估能力比較欠缺,往往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同樣過多地耗費時間和精力。
二、遠程指導在高等網絡教育中的作用
針對以上問題,遠程指導可以通過以下實施步驟為求學者提供個體化學習支持服務:①開發具有不同個性偏好的網絡開放教育課程清單;②建立網絡心理學測試數據庫及職業咨詢服務平臺;③求學者能夠查看他們所屬的個性類型以及相關適合的開放教育課程作為參考[4];④整合各網絡高校教育資源并建立相應鏈接。通過遠程指導以期達到下列目標。
(一)協助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求學者進行網上選課
求學者可以通過網絡心理學測試了解自己適合的領域,從而選擇相關學科,如有的擅長組織各類活動,可以建議這類人群學習管理學相關學科。有的善于給計算機和機械設備設計應用程序,可以建議這類學習者選學工程類學科。有的喜歡文學,音樂,攝影等等。根據不同的興趣偏好可以提供合理的建議,可以讓不同求學者的個性得到最大的發展。
(二)對不同職業需求的學習者發揮遠程指導的導學作用
由于知識的更新速度的加快、半衰期的縮短,在職人員必須不斷地為自己補充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信息,才能趕上職業要求的變化。遠程指導根據社會需要、學習者的要求和職業本身的實際情況,建議選擇相應的課程。有些求學者想通過網絡學習另謀出路,遠程指導可以根據求學者的特長提供再就業參考,比如提供所需學習的參考資料,網絡課堂,同時鏈接各網絡高校的網站提供詳細的課程內容介紹,課程安排和學分以及課程要求等信息,供學習者選擇。在學習評價方面,通過在線測試,電子檔案,監督考試等形式對網絡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課程內容,以實現不同求學者的學習目的。
三、結束語
現代高等網絡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服務平臺和重要支撐,將在建設知識型社會、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使“人人學習、時時處處學習”的美好理想逐步變成現實。而遠程指導作為導航儀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Weiyuan Zhang,Ng T-K.Distance guidance for lifelong learners in Hong Kong: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programme prefere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2006,25(6):633-644.
[2]胡建華.遠程教育社會功能的社會學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9.(7):21-24
[3]胡芬.論遠程教育及存在的問題[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3(1):27-28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5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考核;改革;階段式
1、現有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總結,能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學生的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符合我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課程考核方式,這就迫切的要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對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而在我國高職教育中,對于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將其分為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兩種方式,理論考試的考核重點在于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理論考試的缺陷在于,考核的知識面有限,不足以覆蓋整個網絡基礎課程對相關知識點的要求,學生在應付考試時可能會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這種現象不但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的了解,也不利于學生將來對知識點的靈活應用。實踐考試在傳統的考核方式中,考核的知識點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樣的也只能考核到學生對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培養技能型人才不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此,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迫切的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優化考核標準,爭取能通過考核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整個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在這種迫切需要改革的形式下,我認為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中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而言,采用階段式考核方式將更有利于全面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種分階段的考核方式是在學生學習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別采用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學生也進一步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習薄弱點,教師就可以在授課時重點講解,這樣不僅利于教師的教,也利于學生的學。同時,在學期末根據各個階段考核的成績所占有的比例得出學生的最終成績。
2、采用階段式考核的思路
對于理論知識,在計算機網絡基礎整個學期的授課中基本上分為三方面:第一,是對網絡基礎知識的講解,包括計算機網絡的定義、組成、拓撲結構、數據通信系統。這一階段授課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有一個初步的系統的認識,在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布置習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形成一個成績,這個成績占學期最終總成績的20%。第二,是對網絡基礎課程重點知識的講解,包括OSI參考模型、TCP/IP參考模型、網絡互連設備、IP地址和域名。這一階段授課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各種參考模型、網絡互連設備、IP地址和域名,并且能將所講授的相關知識應用到各種網絡拓撲結構中,如給出一拓撲結構,在此拓撲結構中兩個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分析數據在此拓撲結構中傳遞時會經過OSI參考模型中的哪些層次和使用了TCP/IP參考模型中的哪些協議,以及如何為該拓撲結構中的計算機分配IP地址。在這一階段,通過閉卷的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形成一個成績,這個成績占學期最終總成績的20%。第三,是對網絡基礎課程難點知識的講解,包括局域網技術、網絡構建、網絡管理、網絡安全。這一階段授課的目標是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局域網構建技術、網絡管理與安全技術,并且能通過給出的需求分析,對該局域網進行規劃。在這一階段,通過大作業的方式,由教師給出需求分析,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局域網的規劃,并形成文檔,最后由教師給出一個成績,而這個成績占學期最終總成績的40%。學生在整個學期的考情以及作業占整個成績的20%。由此構成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而在這種階段式的考核中,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個階段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也更進一步的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對教學進度與安排進行更為合理、有效的調整。
對于實踐考核,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主要是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客戶端的配置,二是服務器的搭建。因此,在階段式考核上也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客戶端配置的實驗,主要包括:雙絞線的制作、操作系統的安裝、對等網的組建、網絡連通性的測試等基礎性實驗,在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實驗課程,對學生在實驗課做的每一個實驗當堂進行考核,并給出各個實驗的考核成績,而這些基礎性的實驗成績占實驗總成績的40%。第二,服務器的搭建,主要包括WEB服務器、DNS服務器、FTP服務器、DHCP服務器等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在這一階段,教師首先通過講解讓學生在實驗室分別安裝、配置服務器,然后通過綜合性的案例來讓學生分析案例中所需服務器以及根據用戶需求如何配置這些服務器,這樣不僅考核了學生對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的掌握情況,也通過具體的案例式的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一階段學生的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60%。由此構成學生的實踐成績,通過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網絡客戶端的配置,并且通過案例式的綜合實驗進一步讓學生掌握了網絡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這種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總結: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各所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盡相同,探索高等教育考試改革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在對待考試改革的課題上,也有很多優秀的教師提出過各自的見解。針對高等教育中的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考試改革,結合我的教學經驗,我認為采用階段式的考核方式更為合理,不僅克服了傳統考試方式中學生臨時抱佛腳敷衍考試的心理,更進一步的是通過各種考核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更為牢固,對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范文6
【關鍵詞】 問題教學法; 醫用高等數學; 學習興趣
1 醫用高等數學的重要性和教學困難
馬克思曾經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整的地步”。從某種意義而言,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開展研究的基礎。隨著醫學科研突飛猛進,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也不斷地由定性向定量轉化,朝著數學化的方向邁進,高等數學在醫藥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顯重要。
高等醫藥院校開設高等數學課,旨在增加學生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數學方法分析、解決醫藥科學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某些醫學課程打好必要的數學基礎,為今后的醫藥科研、工作實踐奠定基礎。但由于教材上大多例子與醫藥科學聯系較少,加上高等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使許多學生對它望而卻步,提不起學習興趣,產生了老師背著沉重的教學負擔奮力教學,想盡各種辦法,但學生仍是敷衍了事,妨礙了其他各相關專業的學習,更談不上數學能力的培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數學能力,是每個高等數學教師都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牽涉到方方面面,但從教師自身來說,重視高等數學與醫藥學的緊密聯系,采用問題教學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的。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備課將教材的知識點設計成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收集資料、分組討論、動手實驗等教學形式來深刻理解、掌握知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判斷、綜合、運用以及創新能力。
2 問題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2.1 動機、興趣及其對學習的作用
動機是由需要所推動的、達到一定目的的行為。動機具有激起、調節、維持和停止行為的作用。人們的一切活動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人的動機與目的有著密切的聯系,動機推動人們去實現目的。動機的表現之一就是學習興趣,它是學習的一種內部動機,是同人們愉快情緒相聯系的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效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激起作用,即促使學習者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② 指向作用,使學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學習課題上而遠離其他事物;③ 維持作用,讓學生把飽滿的熱情傾注在學習活動上,使其學習活動有一定的緊張度,且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
2.2 醫用高等數學的特點與學習動機
抽象性和邏輯性是醫用高等數學的特點,但不是全部,實際上,醫用高等數學具有二重性,“冰冷的美麗和火熱的思考”。 荷蘭數學家Freudenthal說過:“沒有一種數學思想以它被發現時的那個樣子發表出來,一個問題被解決以后,相應地發展成一種形式化的技巧,結果使得火熱的思考變成冰冷的美麗”。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夠把醫用高等數學的另一面“火熱的思考”展現給學生,一定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化作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學習。思考的是什么呢?當然是與醫藥學相關的數學問題,把隱藏在冰冷后面的數學思想呈現出來,這樣醫用高等數學將會是多姿多彩的,學習也將是引人入勝的。
3 問題教學法在《醫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實施實例
我們通過對比試驗,針對09級臨床專業大一新生,隨機選取一個階梯教室(5個班,200人左右)作為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對象,其余學生按原來教學方法講授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采用問題教學法的學生明顯比按原來教學方法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明顯增強,成績提高較快。下面以第五章——微分方程基礎的教學為例。
《醫科高等數學》第五章——微分方程基礎,3周9課時,旨在使學生掌握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會解諸如可分離變量微分方程、一階線性微分方程、二階線性微分方程及可降階高階微分方程等簡單微分方程,了解微分方程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并善于將醫藥學予以量化,建立醫學數學模型,正確應用微分方程來解決醫學中的簡單問題。講授本章時正值甲型H1N1流感在全世界蔓延,甲型H1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建立傳染病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傳染病的傳播過程,分析受感染人數的變化規律,預報傳染病的到來等等對于控制傳染病有著重大意義。以此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無移除的簡單傳染病學模型”(可分離變量的微分方程),并通過布置作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①收集甲型H1N1流感的病理知識(傳播途徑、病毒特征、流感病毒類型)以及相關數據;②以宿舍為單位,根據收集的資料建立甲型H1N1流感的傳染病模型(參考2003年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試題1),3周后討論。3周后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收回作業30份,從中可以看到學生一方面自主學習了大量有關傳染病模型的知識,例如SIS模型(病人被治愈后變成健康者,健康者還可以被感染再變成病人),SIR模型(病人被治愈后有較強抗體,既非易感染者,也非已感染者,退出傳染系統),并能結合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理知識以及現實生活中政府所采取的各項措施給出合理假設,建立模型,雖然不精確,但仍倍感欣慰;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能夠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在本章的單元小測中全體成績優秀。
4 問題教學法在《醫用高等數學》教學中實施的注意事項
4.1 緊密聯系醫藥學,適當提出問題
設計的數學問題要源于現實貼近實際,緊密聯系醫藥學,可以開發學生專業科研的潛力,培養科研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就是說應具有3個特點:①可接受性;② 障礙性;③探究性。學生不能按照某個模式去解決,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最終能解決的問題。
4.2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新考核評價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相信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作為主體共同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傳統的考核方式單一,帶來的結果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更新考核方式,采用考試與平時表現相結合:考試主要考察學生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平時表現則通過課堂表現以及作業的形式,并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哪怕很小的創新點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增強其自信心。
5 結束語
問題教學法一方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探究心理,提高了課堂效率,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進取,變記憶學習為認識學習,真正做到“授人于魚”的同時“授人于漁”,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我獲取知識再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更加契合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師生間的合作以及學生間的相互分享學習成果的優秀行為。
【參考文獻】
1 張選群.醫用高等數學. 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姜房源,金星,葉俊.數學模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