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1

【摘要】本文對國內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發現國外主要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內部控制報告自愿性披露與強制性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披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主要是從內部控制披露現狀、有用性、影響因素與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評價與審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我國今后需要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內容規范、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內部控制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做深入研究。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本文首先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國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研究,其次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國內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最后對國內外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對我國未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一、國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國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文獻比較豐富,但比較零散,其成果主要體現在對外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影響因素,是自愿性披露還是強制性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與效益、與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披露對公司的影響等方面。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McMullen,Dorothy和Ragahunandank(1996)對1993年2221家公司的年報的研究表明,有742家提供了內部控制報告,占 33.4%,他們還對 1989―1993年的4154家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平均有 26.5%的公司提供內部控制報告,而財務報告有問題的公司中,僅有10.5%的公司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小公司內部控制報告與財務報告問題的相關關系更為明確,他們認為財務報告有問題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內部控制報告。

(二)內部控制報告需求與自愿性還是強制性披露研究

Hermanson(2000)通過對9種財務報告的使用者(363份有效問卷)的調查研究表明,內部控制報告改進了內部控制,提供了額外的與決策有用的信息。調查顯示被調查者非常認可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認為內部控制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好的保證。調查對象認為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內部控制報告都能促進披露公司的內部控制,但自愿披露比強制披露在決策方面更有作用。

(三)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研究

Stigler(1964)和 Benston(1973)從成本效益分析角度,認為美國證券法對投資者的平均保護獲利的程度比花費的成本要高得多。信息披露的成本非常高昂,包括:直接成本(公司制作并交付信息及保存資料、聘請會計師查核等各項支出),間接成本(公司職員、政府人員及投資者為符合信息公開所耗費的時間),機會成本(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有些資料因不能立即公開所導致的成本)。既然強制信息披露的成本要遠遠大于收益,應取消信息披露制度。

二、國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文獻綜述

(一)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研究

吳水澎等(2000)和饒盛華(2001)分別對曾經轟動一時、蜚聲全國,爾后面臨著破產境地的鄭百文和亞細亞兩家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表明,這兩家公司之所以經營失敗,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內部控制不健全、內部監督缺乏。由此他們都提出: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建立健全其內部控制體系,建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機制,加強外部監管力量。

(二)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的有用性研究

為了了解我國各界對內部控制信息的認識與需求,陳關亭(2003)在2003年2月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財務主管、注冊會計師、監管機構及高校學者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經過分析后得出:回答者強烈肯定內部控制信息對企業管理的促進作用,比較肯定其對財務報告的保證作用以及提供附加信息的作用;肯定強制性內部控制信息對于企業管理和財務報告的積極作用:在提供對投資者有效信息方面,回答者認為強制性報告略優于自愿性報告。同時,回答者強烈同意應該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內部控制信息,并比較認可該報告應由外部審計師進行審核。楊雄勝等(2007)對我國內部控制的社會認同度進行研究,通過我國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認同度進行研究后認為,公司治理在我國仍缺乏應有的認同。

(三)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經營業績越好、財務報告質量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傾向于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而財務狀況異常(即股票交易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明顯不足。方紅星、孫G(2008)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證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為契機,利用2006年年報資料,對滬市非金融業上市公司炔靠刂菩畔⑴露行為及其動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絕大多數滬市上市公司未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監事會報告、重大事項和公司治理中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較多,詳細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較少;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總資產規模較大、外部審計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控制人為國有和規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有較強的動機披露內部控制情況的信息

(四)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評價與審核研究

仇瑩(2005)提出了內部控制評價模型。何鳳平、吳軍(2005)認為上市公司應加強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和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兩者缺一不可,不能孰輕孰重。張剛、周云鵬(2004)提出為了滿足投資者需求,減少信息不對稱風險,企業應委托注冊會計師出具針對其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期間性內部控制審核報告。陳關亭、張少華(2003)針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其審核問題,經問卷調查和分析論證,認為我國應當強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內部控制報告,并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該報告發表審核意見。

三、國內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文獻述評及未來研究展望

綜上可見,國外學者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文獻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業績好的公司愿意選擇自愿性披露內部控制信息。2.內部控制報告的使用者非常認可內部控制報告,認為內部控制報告的自愿性披露對決策更有作用。3.薩班斯法案的頒布使得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具有強制性的要求,并對財務報告的舞弊有抑制作用,但是可能成本很高,管理層會質疑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4.2002年薩班斯法案頒布后,學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方面的研究。

國內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對國外有關法律和學術成果的引入和介紹及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的描述性統計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的范圍較窄,并且缺乏深度。目標、披露框架、披露內容及可操作性指導規范方面缺乏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蔡吉甫.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山東經濟.2005,(04):3135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2

一、抽樣調查的方法和樣本

根據泉山區工商聯統計,截至2011年底,泉山區共有小微企業458家。筆者采用組織形式分類的方式隨機抽取了100家小微企業,其中公司制企業50家,占樣本總數的50%;其次是獨資企業25家,占樣本總數的25%;合伙企業25家,占樣本總數的25%。應該說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調查資料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泉山區小微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二、當前徐州泉山區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內部控制有一定認知但尚不到位

為了考察中小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知情況,問卷主要設計了內部控制適用范圍、內部控制目標和內部控制參與者等幾個問題。在對內部會計控制適用范圍的認知上,有32家企業的被訪問者認為只適用于企業,占到總數的1/3以上,有57家認為不但適用于企業而且適用于事業及國家機關等單位。可見很多中小企業人員對內部會計控制適用范圍的認知還存在偏差。

2.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

制度建設是制度執行的前提,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得好壞與否,將直接影響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和內部控制的效果。在被調查的企業中,有17家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占被調查企業的17%;有58家將內部控制融合在企業規章制度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近2/3,這種做法可能是中小企業的一種現實選擇,但是這樣做不能引起對內部控制的足夠重視,會影響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被調查企業只有15家建立了單獨的內部控制制度,僅占總數的15%。

3.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效果不理想

如果有了好的內部控制制度,而執行不好,那么內部控制制度的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本次主要進行了內部控制總體執行情況的調查。在被調查的73家建有內部控制制度的小微業中,有4家認為內部控制執行得不好;有41家認為部分執行不好,部分執行較好; 有28家認為總體執行效果較好,只占總數的28%,而沒有一家認為內部控制執行得很好。

三、政策建議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企業競爭的日益加劇,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越來越重要。結合本次調查,建議如下:

1.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統一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

雖然我國理論界近年來在內部控制理論方面試圖緊跟國外的先進水平,但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在內部控制方面的理論研究仍然比較滯后,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權威性高、得到廣泛認可的內部控制概念。因而對內部控制應包括哪些內容、應如何構建、各種要素有哪些聯系等也認識不一,對于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個公認的標準體系,還沒有形成內部控制的整體框架。我國的理論界應及時順應內部控制發展的趨勢,密切關注國際內部控制相關理論的演進,同時緊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套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2.專門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狀況整體不樂觀,這與缺乏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密切關系。針對這種情況,財政部應當考慮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內部控制的差異性,盡快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制定我國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以幫助中小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

3.優化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或實施特定政策和程序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控制環境主要反映企業內部管理者、所有者及其他人員對控制的態度、認知和行動,即構成一個單位的氛圍。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主要是由企業所有者、經營者造就的。內部控制是否有效,與企業所有者、經營者是否重視、是否帶頭執行有很大的關系。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領導方式,決定一個企業管理的特點和企業文化。因此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要認識到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自覺接受監督。良好的控制環境僅僅有領導的主觀努力還遠遠不夠,還要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并完善公司治理。中小企業在設置組織機構時,首先要根據自身特點,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劃分不同的管理層次,設計不同的組織機構,不能僅為面面俱到求得職能部門齊全,也不能因陋就簡使關鍵職能缺失,而應充分注意部門之間職能的科學劃分,做到簡單、高效、協調,確保控制目標的實現。要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明確規定各職能機構的權限與責任。要規定各層次主管人員不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且要對其下屬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檢查,保證各層次目標的實現。組織結構要有利于上下級信息的溝通,避免機構重復,以最小費用取得最大效果。企業文化在營造內部控制環境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文化包括道德、行為標準及如何在業務中溝通與強化,企業中正式的政策文件等只能書面表達,管理階層想讓什么發生,而企業文化則決定什么會發生。企業應積極建設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創造有利的內部控制環境。

參考文獻:

[1] 鄧春華.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發展建議[J].審計研究,2005,(3):72-75.

[2] 楊雄勝,李翔,邱冠華.中國內部控制的社會認同度研究[J].會計研究,2007,(8):60-67.

[3] 賀欣.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05,(10):44- 46.

[4] 張宜霞.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性質與概念體系——基于系統和整體效率視角的研究[J].會計研究, 2007,(7):36-43.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3

近年來,我國內部控制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為規范內部控制奠定了基礎。2010年五部委再次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進一步完善了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使我國內部控制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1]而美國早在1936年《獨立公共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中就首次對內部控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內部控制研究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和制度體系,使得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2013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內部控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促進我國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

二、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較早,在理論和實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Bodnar(1975)通過建立數據模型衡量內部控制的可靠性,研究發現新內部控制措施的實施,不但沒有提高內部控制的可靠性,反而導致了內部控制可靠性的下降。[2]Barfield(1975)使用時間序列模型定量分析內部控制的效果,并詳細研究了各種內部控制因素之間的相關性。但是由于企業實務中使用內部控制模型的成本較高且對公司數據的完整性要求較高,所以應用并不廣泛。[3]

國內學者對內部控制的實證研究近年來才發展起來。林斌、饒靜(2009)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發現內部控制投入資源大、設置了內部審計部門的成長型上市公司更傾向于主動披露企業內控情況;而財務狀況不良、組織結構頻繁變動、上市時間較長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公司不愿意進行內部控制披露。[4]胡為民(2012)從企業內部控制戰略出發設計內部控制基本指數,并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作為基本評價指標,在對內部控制基本指數進行了補充與修正后,構建出內部控制綜合指數,并利用所構建的指數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主動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效果更好。[5]

我國學者主要集中于內控理論和評價指標的研究,而本文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運行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可以豐富國內內部控制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統計數據來源于深圳市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中的2340家上市公司。

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

(一)內部控制環境薄弱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環境薄弱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者內部控制意識不強。內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運行效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許多管理者認為內部控制投入成本高而運行效果差,忽視內部控制對公司運營的長期作用,致使公司內部控制局限于形式而難以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真正發揮作用。二是內控制度設計不合理,由于我國內部控制理論尚不完善,國家內部控制體系尚不健全,公司內部控制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導致內部控制制度在設計上存在缺陷。有些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過于死板,盲目照搬照抄知名企業內控制度而忽視企業自身情況,導致內控制度執行難度大、執行效果差。

(二)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

在經濟和信息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上市公司面臨更加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致使上市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系統風險。因此,增強風險意識、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本文的統計中,只有15.6%的上市公司明確建立了風險預警機制,超過80%的上市公司并未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也沒有在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做出披露。由此可見,我國上司公司普遍存在風險管理意識不強、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尤其是意想不到的突況會給上市公司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三)內部控制監督不力

在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對執行效果的監督和反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我國,常見的內控監督機構是監事會和內部審計機構。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機構并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則能極大地提高內部控制的運行效果。本文統計數據顯示,54.6%的上市公司建立了內控監督機構,而接近半數的上市公司未建立內控監督機構或內控機構受控于總經理,不能有效發揮監督作用。

四、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議

(一)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發達國家內部控制的相關理論和法律體系已經比較健全,尤其是2004年出臺的薩班斯法案對內部控制進行了一系列嚴格而具體的規定。因此,我國政府部門在制定內部控制相關法規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但是切勿盲目照搬照抄,而應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達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效果。

(二)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針對管理層內控意識不強的問題,可定期管理人員培訓、借鑒知名案例進行教育宣傳等方式增強管理層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針對內控制度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公司可通過部門專業人員(如內部審計人員、事務所人員)進行內部控制的檢查、完善和再設計。此外,提高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獨立性,防止任何人的主觀意志凌駕于董事會之上,保證董事會決策的獨立性。

(三)健全風險管理機制

健全風險管理機制的基礎工作是提高管理者的風險管理意識,監督和制約管理者權利的下放,即管理者合理授權。同時健全公司預算機制,并設置相應的獎懲制度。預算執行效果好的部門職工和負責人,給予適當獎勵;預算執行效果差的部門負責人則進行適當懲處。還需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條例,包括管理權力的約束與制衡、職工的部門調動和定期輪崗等。通過風險管理機制,保持上市公司對風險的敏銳性,爭取更多時間進行風險應對,減少公司損失。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4

一、課題研究目的

《論內部控制理論創新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就新環境下,信息技術對企業內部控制要素的影響,分析企業內部控制的特點,探討內部控制理念的創新,以期達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內部控制質量。

二、課題研究意義

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現代企業理論和管理實踐表明,企業一切管理工作,都是從建立和健全內部控制開始的。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與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虛擬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要提高起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勢必要強化其內部控制。現如今,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廣泛和深入,在企業中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術來管理企業已變成主流,因此,對內部控制的理念創新研究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研究背景

xx年7月,財政部相關部門成立了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著手建設中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體系。同時,證監會、國資委、上交所、深交所、銀監會、保監會等單位也紛紛著手內部控制標準的制定及研究工作。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被置于一個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國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和實踐與國外相比,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企業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務處理的應用中已顯得不相適應,采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勢在必行。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傳統的內部控制理念中的控制活動由對人控制轉變為對人、機共同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控制理念中有所創新。

四、課題研究內容

(一) 研究的主要內容

1.內部控制理念發展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趨勢展望;

2.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分析;

3.內部控制理念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

4.內部控制理念創新:

(1)企業內部的觀念創新:包括內部控制在企業中的重要性、注重企業人員的素質培養、注重企業文化的灌注、創造開發思維的學習環境等等。

(2)企業內部的制度創新:如因環境的改變對原有不和諧的制度加以刪除、改革,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以創新等。

(3)企業內部的管理創新:如管理層次、管理體制、管理方法等等。

(4)科學技術的創新:系統開發的控制、系統安全的控制、系統維護的控制、防治病毒的控制等等。

5.內部控制觀念創新之后對企業的影響。

五、論文提綱

前言

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關鍵環節和經營管理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發展壯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實施情況的好壞,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敗的關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劇增,單純依賴原有的內部控制理念已難以應對激烈多變的市場經濟,會計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創新。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二)內部控制的構成要素

1.控制環境

2.風險評估

3.控制活動

4.信息與溝通

5.監控

二、內部控制的發展簡史

三、我國內部控制的現狀

四、信息技術對企業內部控制要素的影響

(一)控制環境得到改善

(二)控制風險加大

(三)控制活動發生變化

(四)信息與溝通方便快捷

(五)監控任務增加

五、內部控制理念的創新

(一)企業內部的觀念創新

(二)企業內部的制度創新

(三)企業內部的管理創新

(四)科學技術的創新

六、創新點

1.建立信息技術運用到內部控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針對信息技術,建立新的內部控制制度。

七、參考文獻

1.王利彥、張繼東 《企業內部控制》 機械工業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紅 《企業內部控制》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顏夢玉 《淺談企業內部控制》 《企業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4.李連華 《企業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的鏈接與互動》 《會計研究》 xx年第2期;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5

[關鍵詞]董事會特征;內部控制

一、引言

從2002年美國國會頒布SOX法案到2008年我國財政部、審計署等多部門聯合基本規范指引文件,再到2010年配套指引以來,內部控制一直是學術界和理論界探討和研究的熱點話題。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內部控制在提升上市公司運作管理效率和規避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時,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公司資源配置效率,其在增強內部控制有效性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已有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從公司治理層面來著手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而此次研究的預期目標是通過分化、梳理國內外內部控制和董事會特征二者之間的文獻綜述,為進一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二、董事會特征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學術界對董事會的研究成果比較多,目前學者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角度來研究董事會特征問題:董事會規模、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情況、董事會會議頻次、獨立董事比例等。

(一)董事會規模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關于董事會規模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結論。

喬旭東(2003)通過構建上市公司年度報告自愿披露模型來實證分析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因素后發現董事會的規模與公司自愿披露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關系。

但是組織理論認為大規模的組織中其交流和溝通效率會收到阻礙,從而會增加組織的溝通成本。而大型董事會成員之間的溝通不暢,必然會影響到董事會的決策效率。Jensen(1993)等的研究顯示規模較大的董事會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這種低效率會導致管理層傳遞虛假信息給董事會,進而損害股東的相關利益。然而那些小規模的董事會又會由于專業能力的缺乏導致董事會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董事會比較合理的人數規模是7到12人,這意味著保持適當的董事會規模才能保證公司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沈藝峰(2002)的研究顯示導致ST公司董事會治理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董事會規模過大。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是否自愿披露信息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方面。喬旭東(2003)通過構建上市公司年度報告自愿披露模型來實證分析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影響因素后認為董事會的規模與公司自愿披露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關系。

可見,隨著董事會規模的發展,大多數學者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會增加組織間的溝通和交流成本,從而導致組織的管理效率低下,反而不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兩職狀態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委托理論的基本理念是委托人和人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董事長代表委托人監督總經理,保護委托人的利益;而被監督人總經理在與董事長的博弈中會尋求自身

利益的最大化。表面看來,如果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那么這種監督與被監督的平衡關系就會被破壞,容易使得董事會被內部人控制,自然會降低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學者們研究也證明了以上論點。Forke(1992)認為,在董事長和總經理由同一個人擔任的情況下,原有的監督制衡機制會完全失效,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兩者的利益會緊密聯系在一起, 因此在兩職合一的情況下企業自主披露內部控制相關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狀態和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

我國學者也有類似的結論。殷楓(2006)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董事長與總經理由同一人擔任會造成權利過于集中,從而憑借其優勢地位限制其他董事運用監督權利,因此董事長也不會向外披露公司信息,這種情況下,只會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不利于內部控制的執行。

當然也有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我國學者鐘偉強和張天西(2006)通過對比分析2004年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后發現,中國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狀態和是否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這意味著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設置狀態,并不會影響到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

從已有的文獻研究可以看出,多數學者傾向于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兩職分離有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董事會獨立性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所謂獨立性,一般指獨立董事在公司董事會中所占的比例,很多學者都使用這個指標來研究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問題。早在1983年,Fama和Jansen就指出獨立董事的比例與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他們認為外部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越高,意味著外部董事就越能憑借其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發現公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能有效地遏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公司在外部董事的壓力下也會更加積極地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從而達到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目的。在后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反復證明了這一結論,Chen(2000)也得出了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

國內學者關于獨董比例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結論卻不盡相同。喬旭東(2003)系統分析了所有影響公司信息披露的因素后認為獨立董事與公司信息披露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即獨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動機就越強。鐘偉強和張天西(2006)則認為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體系來激勵獨立董事的監督和約束行為,而獨立董事由于自身力量的薄弱,其合法權益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獨立董事的比例對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不會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三、小結

縱觀目前的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對董事會特征和內部控制有效性都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也取得了很豐碩的研究成果,基本認同董事會特征與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但是不同的學者對于同一董事會特征與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的影響卻有著不同的結論,這為進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沈藝峰,張俊生.ST公司董事會治理失敗若干成因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2(03)

[2]張先治,戴文濤.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07)

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范文6

關鍵詞:內部控制效率 內部控制缺陷 公司治理

內部控制理論的演進,主要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五個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內部控制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基石,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確保公司的正常運作與發展;內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意味著公司運作的好壞。本文擬通過對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目的在于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介紹和總結,以期望能夠為我國在內部控制效率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一、西方國家內部控制效率研究綜述

( 一 )內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顧 安然、世通等舞弊案件的爆發,充分說明內部控制失效會給投資者、公司員工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加大對內部控制的監管力度,2002年美國頒布了SOX法案,以提高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重建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根據SOX法案302和404條款的要求,在美國的公眾公司必須在定期報告中公開披露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由于內部控制數據可以公開獲得,這也為進行實證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在國外的實證研究中,通常以內部控制缺陷來衡量內部控制效率(Doyle et al.,2007;Ashbaugh-Skaife et al.,2009)。一些學者從內部控制缺陷的決定因素出發,分析了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Ge和Mcvay(2005)認為,發生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與公司業務復雜程度正相關,與公司規模和盈利能力負相關;Doyle et al.(2007)則發現,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財務狀況差、業務復雜、增長速度快或處于重組階段的公司,存在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較大。可以看出,公司規模、盈利能力、財務狀況以及公司業務等方面,都有可能對內部控制效率的高低產生影響。在SOX 法案404條款及SEC的配套規定下,在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中必須披露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而對于重要缺陷(Significant deficiency)和控制弱點(Control deficiency)則屬于自愿性披露。Hamersley et.al(2008)認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其特征具有信息含量,能夠向市場傳遞信息。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往往財務信息質量較低,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可能性較大,客觀上增加了審計風險。由于內部控制對審計模式與審計風險的重要影響,許多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內部控制缺陷所帶來的經濟后果。把缺陷存在視為風險較高的標志,研究其對審計收費、審計師變更和審計延遲的影響。審計依賴于內部控制,審計師利用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可以減少審計時間和成本,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當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時,不但會增加審計工作強度和審計成本,還會增加審計師的風險,因此審計師會傾向于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Hogan和Wilkins(2008)認為較高的內部控制風險,將導致審計費用的增加。實證研究結論證明了這一觀點,即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審計費用明顯較高。J.Bedard et.al(2006)認為在非加速申報下,披露內部控制需支付更多的審計費用。審計師事務所在非加速申報下采用風險導向審計定價的方法,針對公司存在的內部控制問題會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R.Hoitash et.al(2008)選擇了加速申報的樣本,檢驗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他們發現針對內部控制風險,審計師傾向于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審計費用隨著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內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響審計師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內部控制風險較高的公司,往往財務風險也較高,客觀上增加了審計風險。審計師為了規避風險,容易退出高風險的審計領域。國外學者通過研究內部控制與審計的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內部控制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效應。SOX法案404條款要求審計師必須對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進行審核,并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Chan Li(2007)和Yun-Chia Yan(2007)在他們的博士論文中都指出,公司在收到負面內部控制審核意見之后,容易發生主動解聘審計師現象。Zhang et.al (2007) 的研究結論表明,審計師獨立性越強,越容易發現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最近年度發生審計師變更的公司,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較大。Krishnan(2005)認為,與內部控制不存在缺陷的公司相比較,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發生審計師變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民間組織的調查報告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如FEI的研究發現,那些披露重大控制弱點的公司中有44%的公司選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即從原來的四大改為較小的事務所審計。

( 二 )內部控制效率研究述評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財務報表出現錯報的可能性較大,審計師需要擴大審計范圍,加大審計投入,從而會導致審計時間的延長。因此,檢驗了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報告時滯的影響。Chan Li (2007)認為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將會導致更長的審計延遲。Michael et.al(2006)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對審計報告時滯有顯著影響,即內部控制效率越高,審計報告時滯較短。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出現與更長時間的審計報告時滯相關;與具體的重大缺陷相比,一般重大缺陷與更長時間的時滯相關性更為顯著。總之,較低的內部控制效率會影響財務報告披露的及時性,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會導致更長的審計報告時滯。

二、我國內部控制效率研究綜述

( 一 )內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顧 隨著政府保護投資者的意識日益增強,從90年代開始,政府加大了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管力度。在我國內部控制的建設中,財政部、注冊會計師協會、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等監管部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8年和2010年,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先后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以及《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在基本建成我國企業內控規范體系的同時,確立了企業內控有效性的自我評價制度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由此推動我國企業內控體系貫徹實施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劉玉廷、王宏,2010)。由于內部控制數據的局限性,我國對內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以規范分析為主,從理論上分析公司治理結構、產權制度、信息技術、分工和控制權配置、資源基礎觀以及人的行為等因素對內部控制效率的影響。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國內學術界存在著三種觀點:(1)內部控制包含公司治理,將公司治理作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2)公司治理包含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實現公司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3)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相互交叉與重疊,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雖然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結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之間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因此,公司治理是否會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效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吳粒、滕麗丹(2005)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不同公司治理結構下的內部控制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徐桂菊(2006)把內部控制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以股東為主體的董事會關鍵控制,以經理人為主體的內部控制,以監事會為主體的監督控制。內部控制的效率主要取決于這三個層次的控制效率,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中,董事會、管理層、監事會的設置和功能存在差異,所以不同的治理模式的內部控制效率也不同。任悅(2009)指出,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嵌合關系,決定了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對內部控制效率會產生重大影響。馮均科(2001)認為不同產權結構下的內部控制具有不盡相同的效率。只有把握好了產權結構以及其所引致的治理結構的內在規律,才有可能提高企業的內部控制效率。劉志遠和劉潔(2001)探討了信息技術對內部控制效率的影響。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內部控制框架的內部構成產生了新的變化,給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增強內部控制效果,帶來了新的機會,也產生了潛在的風險。林鐘高和徐虹(2009)在研究內部控制效率時,引入了分工和控制權配置理論。從涉及的領域看,內部控制效率是生產和交易領域互相促進和影響的效率;從涉及的時間看,內部控制效率是短期的靜態配置效率和長期的動態變遷效率在時空轉換的效率;從理論基礎看,內部控制效率是微觀各責任主體互動形成的一種企業內部整體效率。林鐘高和吳林(2010)將資源基礎理論與企業成長理論納入到內部控制效率的分析框架,即企業內部控制模式的配置行為和效率不僅是基于產權理論節約交易成本的效率,更是基于資源基礎理論追求持續成長優勢的戰略。另外有一些學者認為,“人的行為”也能夠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效率。馮均科(2001)基于“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變好,壞的制度可以使好人變壞”的思想,提出在提高內部控制效率方面,沒有比配備誠實的員工更重要的控制要素。陳志斌(2004)認為,問責制能影響制度執行人的行為,從而影響制度的實施效果,提高內部控制效率。鄧春華(2005)指出,“以人為本”是內部控制效率的核心特征。一個能力強并且講道德的人,可以大大節約企業委托關系中的監督成本,而低的監督成本與高的內部控制效率是正相關的。

( 二 )內部控制效率研究述評 由于內部控制數據的局限性,我國在內部控制效率方面的實證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信息披露是重要的信號顯示機制,作為最了解內部控制效率高低的管理當局,會通過一些信號向外部傳遞其真實信息。因此,一些學者以信號傳遞理論為依據,在內部控制效率領域展開了實證研究。陳麗蓉、周曙光(2010a)利用2008年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數據,實證檢驗了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效率狀況,結論表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不高,內部控制效率普遍較低。陳麗蓉、周曙光(2010b)實證檢驗了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在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響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結語

國外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完善。但我國內部控制規范的建設,在借鑒國外理論成果和實務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SOX法案實施以后,由于內部控制信息數據可以公開獲得,在美國出現了大量的內部控制實證研究文獻。內部控制缺陷是內部控制效率較低的標志,根據內部控制與審計的密切關系,很多學者以審計為切入點,研究了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費用、審計師變更、審計延遲等方面的影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國在內部控制效率方面的研究,以規范分析為主。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2006年分別頒布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從2007年度起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需要全面披露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況,標志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由此進入了強制性階段,這為實證檢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效率提供了數據支撐。“他山之石,可以功玉”,國外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成果,為我們研究中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啟示。然而,內部控制效率是一個相對的、抽象的指標,不能通過實物觀測與衡量。對內部控制效率的衡量,首先需要設定一個評價標準,它取決于人們的判斷。但是,目前國內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評價指標。因此,如何構建準確的內部控制效率度量標準,將是我們今后進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麗蓉、周曙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效率實證研究――基于審計師變更視角的經驗證據》,《當代財經》2010年第10期。

[2]陳麗蓉、周曙光:《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財會通訊》2010年第10期。

[3]陳志斌:《問責機制與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會計研究》2004年第7期。

[4]鄧春華:《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發展建議》,《審計研究》2005年第3期。

[5]馮均科:《不同產權結構下內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8期。

[6]李享:《美國內部控制實證研究:回顧與啟示》,《審計研究》2009年第1期。

[7]劉玉廷、王宏:《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會計研究》2010年第7期。

[8]劉志遠、劉潔:《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企業內部控制》,《會計研究》2001年第12期。

[9]林鐘高、徐虹:《分工、控制權配置與內部控制效率研究》,《會計研究》2009年第2期。

[10]袁敏:《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美國經驗及借鑒》,《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Ashbaugh-Skaife, Hollis ,Daniel W. Collins,William R. Kinney Jr, and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12]Chan Li. Three Essays on the Effect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on the Audit Environ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Kansas, 2007.

[13]Doyle,J.,Weili Ge,and Sarah McVay.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7.

[14]Ge Weili,and Sarah McVay.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iey Act. Accounting Horizons , 2005.

[15]Hoitash R.,U.Hoitash,J.Bedard. Internal controls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 Oxley Act. Working Paper. Bentley College, 2008.

[16]Krishnan,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 精品国产网站 | 久久久久久综合成人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毛片 | 久久er| 国产综合社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在线 |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 国产一级特黄a大片99 | 久久久精品国产 |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爽毛片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 自拍 欧美 日韩 | a毛片免费视频 | 日本黄一级日本黄二级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天堂网 | 国内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国产一区不卡 | 最新国产网址 | 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一精品 |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 92国产福利久久青青草原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 国产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毛片久久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 | 精品伊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影视 | 香港经典a毛片免费观看…伊人色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 | 欧美综合亚洲图片综合区 | 欧美精品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