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1
以家庭為中心護理(Family-centeredCare,FCC)是建立在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庭之間合作基礎上的一種計劃,提供和評價醫療護理的方法,其四個核心概念為尊重、分享信息、參與、合作[1]。FCC理念最早始于美國,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2],其強調護理需要重視家庭的作用,以家庭為中心不是單純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突出了家庭在整個疾病治療護理中的作用。在兒科臨床護理中,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指導家庭對兒童的正確護理,滿足家長和患兒的需要。新生兒是胎兒的繼續,其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各個調節中樞及臟器功能不健全,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如果在這個時期,新生兒沒有得到良好的護理,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入侵。因此,對新生兒更適用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通過家長的全程參與照護,使新生兒各方面都能達到完善的狀態,提高父母的育兒知識,促使父母育兒行為的改善[3],提高新生兒的健康水平,從而保證其后續的健康成長和發育。
1新生兒特點
新生兒是小兒生理功能進行調整以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身體各組織和器官的功能發育尚不成熟,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和調節性差,抵抗力弱易發生疾病,且病情變化快。因此,新生兒時期應特別加強護理,如保暖、喂養、清潔衛生等。
2新生兒護理的指導內容
2.1居室環境:
新生兒室必須陽光充足,溫度保持在22-24℃之間,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之間。采用FCC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定時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新。
2.2維持體溫恒定: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較快。環境溫度過低可使新生兒體溫不升,影響代謝和血液循環,尤其在冬季或寒冷地區出生的新生兒更要注意保暖。指導家長正確采用暖氣、空調和室內生爐子等辦法提高居室環境溫度,如用煤爐取暖應預防煤氣中毒;局部保暖常用襁褓法、熱水袋等,教會家長正確使用并防止燙傷。如果新生兒出現面紅耳赤,體溫超過37.5℃,說明室溫稍高或是衣被過厚、包裹過嚴。應隨氣溫的變化調節環境溫度,增減衣被、包裹。
2.3喂養的護理:
母乳是滿足嬰兒生理和心理發育最天然的食品,營養豐富易被消化吸收,且富含免疫成分,任何乳類都不能代替。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嬰幼兒喂養策略》建議生后6個月內完全母乳喂養。
2.3.1正常新生兒生后半小時即可哺乳,應母嬰同室,提倡按需哺乳,可促使產婦乳汁分泌。在每次哺乳前給新生兒更換尿布,母親洗凈手用溫開水清洗。哺乳時,先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下次哺乳時則先吸未排空的一側。
2.3.2哺乳時母親取坐位將嬰兒抱在懷中,和大部分乳暈送入嬰兒口中,做到“三貼”,即胸貼胸、腹貼腹、下頜貼,母親一手呈C型手勢托扶,食指和中指夾住防止奶過急,并注意嬰兒鼻部不要受壓,隨時注意吸吮和吞咽情況,每次哺乳結束不要強行拉出,可輕壓下頜使嬰兒自己張口自然脫出[4]。哺乳完畢后將嬰兒豎抱起,頭靠母親肩上輕拍其背,直至打嗝后再取右側臥位,以免溢乳或嘔吐。
2.4皮膚及臍部的護理:
新生兒皮膚嬌嫩且新陳代謝旺盛,應每日沐浴,生后24h即可洗澡清潔皮膚。洗澡前應先將大人的手洗干凈,水溫以自己的肘關節探入水中不燙為宜。清洗時尤其注意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處,洗后用軟毛巾輕輕吸干水分并涂抹少許爽身粉,以保持干燥。臍部是細菌侵入新生兒機體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因此需要保持臍部的清潔衛生。在臍帶脫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簽蘸碘伏進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種粉劑,亦不要讓大小便弄濕臍帶及覆蓋的紗布引起感染。臍帶一般在出生后1-2周會脫落,之后就不再需要紗布覆蓋,但仍要保持臍部清潔和干燥。采用FCC由專業護士向家長示范和講解新生兒皮膚、臍部的護理,糾正了以往不規范的操作方法,使皮膚感染、紅臀、臍炎的發生率大大減少。
2.5衣著護理:
新生兒皮膚較嫩,要盡量選擇柔軟的純棉衣服,舒適寬松,干凈清潔,簡單易穿;若是舊衣服應清洗干凈并消毒。尿布要選擇吸水性強、細軟的純棉布,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尿布要勤換洗,并用肥皂和開水燙洗,避免細菌感染。尿布外面最好不用塑料布襯墊,這樣利于散濕散熱,減少皮膚刺激[5]。
參考文獻
[3]資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02(11):33-12.
[4]陳秋蘭.強化早期產后訪視提高母乳喂養率[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1):4501-4501.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2
【摘要】目的對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對新生兒進行母嬰同室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產婦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平均每組46例。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采用共同參與模式對實驗組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結果實驗組產婦的新生兒護理能力評估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產婦干預前后HAMD焦慮評分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結論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對新生兒進行母嬰同室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共同參與新生兒母嬰同室護理
目前臨床產婦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且又初為人母,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的知識及經驗非常缺乏,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新角色的難度相對較大,在圍產期內普遍會出現緊張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使其不良情緒消除,使其角色適應速度加快,使其對嬰兒進行護理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是目前產房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1]。本次研究對92例產婦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進行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2例產婦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產婦中初產婦31例,經產婦15例;年齡19至38歲,平均24.8歲;孕周36至43周,平均40.3周;實驗組產婦中初產婦33例,經產婦13例;年齡18至39歲,平均24.2歲;孕周36至41周,平均40.6周。抽樣研究對象的年齡、病程、性別等自然資料無顯著組間差異(P>0.05),可進行科學性的比較研究。
1.2方法
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由護理人員獨立完成對產婦及新生兒的體溫、呼吸、體重等指標進行觀察和檢測的工作,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對尿布進行更換、幫助產婦及新生兒進行沐浴,對臍部和臀部進行常規護理,對新生兒進行喂養,在整個產婦和新生兒護理的過程中不邀請產婦家屬進行參與[2];采用共同參與模式對實驗組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邀請產婦家屬參與到對新生兒及產婦進行護理的整個過程中來,護理人員主要負責指導產婦家屬如何對新生的體溫、呼吸、體重等指標進行準確的觀察和測量,而實際操作工作由產婦的家屬來完成,在日常護理期間指導其如何及時對尿布進行更合,如何幫助新生兒及產婦沐浴,如何對其臍部和臀部進行有效護理。護理人員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床邊講解和發放資料等多種方式幫助產婦家屬對新生兒及產婦護理的知識及操作要點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掌握,有針對性的對其實施科學的健康教育。整個護理過程應該對產婦家屬完全開放,對其在共同參與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疑問,應該給予耐心正確的解答,使產婦及其家屬的精神顧慮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消除[3]。對兩組產婦的新生兒護理能力評估結果、干預前后HAMD焦慮評分改善幅度進行對比研究。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3
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吉林長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配合方法和體會。方法 對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產后窒息實施搶救復蘇護理的113例新生兒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經過完善的復蘇護理配合,113例新生兒產后5 min復蘇成功86例,10 min復蘇成功24例,死亡3例,復蘇成功率為97.3%,平均住院天數(8.6±1.8)d。結論 正確、及時、有效地復蘇配合,不僅可使新生兒各項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減輕新生兒的痛苦,還可降低死亡和后遺癥的發生,對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配合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c)-0056-02
新生兒窒息是指產婦在胎兒娩出過程中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是新生兒的常見癥狀,也是導致新生兒傷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因母體妊娠合并癥、骨盆狹窄、胎位異常等高危因素及分娩時不良情況的發生[1],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據報道[2],其發生率在我國為5%~10%,如不及時搶救,可導致腦細胞發生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腦病,進而造成小兒智力低下、腦癱和癲癇等后遺癥。因此,助產士作為新生兒的最早接觸者,積極有效地復蘇護理配合直接影響著新生兒的預后,對減低新生兒病死率和后遺癥發生有重要意義。對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產后窒息實施搶救復蘇護理的113例新生兒進行回顧分析,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配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共分娩產婦6689例,年齡23~38歲,平均30.9±3.5歲,經陰道分娩2717例,剖宮產3972例。發生新生兒窒息113例,其中孕≥37周94例,<37周19例,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g91例,<2500g22例。患兒均有面部及全身皮膚青紫、呼吸表淺、不規律等癥狀,以Apgar評分[3],輕度窒息87例,重度窒息16例。
2護理配合
2.1 復蘇方案
由于新生兒窒息是胎兒宮內缺氧發生呼吸窘迫的延續,因此,在每一位產婦分娩前應事先了解母體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胎兒的胎心、胎動及羊水和胎盤的情況,對每一次接生即使產婦及胎兒各方面均預計正常,也要做好各項復蘇準備。嚴格執行ABCDE復蘇方案[4],熟練掌握復蘇的技能和步驟,以確保窒息新生兒復蘇成功,改善預后。
2.2 復蘇前準備
了解有無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的高危因素,認識到窒息在一定時間內的病理、生理改變是可逆轉的,復蘇越早,新生兒致殘、致死率越小,預后越好。對有發生窒息可能的高危分娩應通知產科和兒科醫師在場,避免因錯過搶救時間而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盡早做好復蘇前的準備。
2.2.1 物品及藥品準備 物品:聽診器、喉鏡、給氧裝置、牙墊、注射器、剪刀、無菌手套、注射器、新生兒吸痰管、吸痰器、留置針、消毒液、預熱的新生兒輻射臺。藥品:5%碳酸氫鈉、10%葡萄糖、維生素K1、地塞米松、1:10000的腎上腺素,納洛酮等。
2.2.2 人員準備 每一位產婦分娩時都應有一位產科醫師和經過專業培訓,掌握完整復蘇技術的助產士在場,掌握面罩、氣囊給氧、氣管插管及搶救藥物應用技能。
2.2.3 環境準備 應提前進行手術室準備,保證室內溫濕度,控制溫度在26~28℃,濕度在55%~65%之間,將新生兒輻射臺預熱好,使新生兒體溫保持在36.4~36.7℃左右。
2.2 復蘇時護理
2.2.1 通暢呼吸道 抬頭娩出后應立即用紗布從額部向鼻、口、下頜擠擦黏液,用吸球吸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糞和口咽部與氣管內的黏液。胎兒娩出斷臍后將其置于輻射臺予保曖,擺正,使新生兒頭輕度伸仰,用吸痰器清理呼吸道,吸凈口腔、氣管中的分泌物,注意限制吸管的壓力和時間,壓力應控制在13.3kPa,時間每次不超過10 s,以免過度吸引導致喉痙攣和心動過緩引發自主呼吸延遲[5]。對輕度窒息新生兒可用手拍或手指彈新生兒足底以誘發自主呼吸,對重度窒息新生兒應立即用氣囊面罩正壓給氧,以促使恢復通氣,通氣時注意觀察其面色、呼吸、心率和肌張力的變化,以便對新生兒復蘇恢復情況進行評估。
2.2.2 建立呼吸和有效循環 對重度窒息新生兒應立即建立有效循環,將正壓給氧氧流量調至4~5 L/min,保證吸氧管與呼吸氣囊各連接部位的通暢,擠壓氣囊時,注意擠壓時壓力及頻率,以胸部輕度起伏即可,頻率40~60次/min,觀察缺氧是否改善,如心率仍<60次/min時,應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時注意深度和強度,并觀察患兒面色、皮膚、呼吸的恢復情況。
2.2.3 藥物應用 應遵醫囑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保證用藥過程中藥物名稱、劑量、用法、途徑、時間的準確性。對醫生下達的頭口醫囑,助產士應再次復述,經兩人核對無誤后立即執行,避免用藥錯誤,對使用過的空安瓿保留至窒息兒搶救結束后,保證整個搶救過程在有序、快速、有條不紊中完成。
2.2.4 保暖與評價 有專家認為[6],沒有良好的外部熱源會導致復蘇反應的延長、減少或缺如,使新生兒耗氧量增加,代謝亢進,進一步加重窒息。而且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差,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過低的體溫可導致微循環障礙而加重缺血缺氧程度。因此,保暖是保證新生兒復蘇成功的關鍵。在整個復蘇過程中要保持新生兒溫度的恒定,并注意觀察復蘇過程中新生兒的面色、皮膚、精神、呼吸、心率等恢復情況。
2.3 復蘇后護理
2.3.1一般護理 復蘇成功后,應密切觀察患兒的體征變化,注意神志、膚色、排尿情況,并注意觀察患兒有無驚厥、尖叫、肌張力等腦損傷表現,及時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使患兒保持側臥位,防止因嘔吐物誤吸再次引起窒息而引發吸入性肺炎。
2.3.2預防感染,防止并發癥發生 新生兒因機體抵抗力差,皮膚嬌嫩,屏障功能弱,病原菌易侵入機體引發感染[7]。因此,我們人員應盡量對新生兒實施隔離性保護,接觸患兒前應仔細洗手,減少探視人員數量和時間,定期更換、消毒物品,做好皮膚、口腔、臍部和臀部護理,從而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傷殘率發生。
2.3.3喂養護理 窒息患兒由于缺氧,血氧分壓下降導致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的血液集中供入腦、心等重要器官,從而使腸壁處于缺氧狀態,容易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發生[8]。因此,喂養時應根據患兒病情進行少量多次、由稀到稠的喂養,指導產婦正確的喂養姿勢和奶量速度,防止因吸奶費力或過急而導致嗆咳、呼吸困難等,喂奶完畢后將患兒抱直,輕拍背部,使空氣排出,并觀察患兒有無吐奶、青紫、憋悶的異常發生。
3結果
經過完善的復蘇護理配合,113例新生兒產后5 min復蘇成功86例,10 min復蘇成功24例, 3例因孕周不足30周,體重不足1500g死亡,復蘇成功率為97.3%,住院天數5~13d,平均(8.6±1.8)d。
4體會
新生兒窒息作為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癥狀,對患兒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優生優育工作的開展,做好產前檢查、消除和預防妊娠期各種高危因素的發生對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本組資料的護理,本人認為,正確、及時、有效地復蘇配合,不僅可使新生兒各項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減輕新生兒的痛苦,還大大降低了死亡和后遺癥的發生,進而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
[
參考文獻]
[1] 桑曉燕.手術室護士在新生兒窒息復蘇中的配合要點[J].心理醫生,2011(7):542-543.
[2] 張綺翎.復蘇在搶救新生兒窒息的臨床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8):37-38.
[3] 申桂英.助產士窒息復蘇培訓對新生兒窒息率及復蘇成功率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3(4):108-109.
[4] 李曉麗.助產士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中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9):200-201.
[5] 陳詠華,熊瓊.剖腹產手術新生兒窒息復蘇的護理配合[A].2012年華東六省一市手術室護理管理研討班暨三屆四次手術室專業學術交流會資料[C].2012:77-79.
[6] 蘇紅,史秀瓊.助產士在新生兒窒息復蘇中的護理配合[J].內蒙古中醫藥,2012(4):168.
[7] 吉小平,王宋青.新生兒窒息的臨床搶救和護理分析[J].吉林醫學,2012,8(15):33-29.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4
1.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10例住院產婦,年齡19~37歲,平均25.5歲。胎兒是因缺氧發生呼吸衰竭,其中男新生兒6例,女新生兒4例,依據Apgar評分標準[2],新生兒輕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3例。住院天數6~12天,平均8天。
2.新生兒窒息的因素
母親因素:孕婦年齡>35歲或<16歲,孕期合并心腎疾病、高血壓、嚴重貧血、糖尿病、多胎或孕婦既往有全身性疾病,本組1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的母親是高齡(37歲)且嚴重貧血的初產婦。子宮因素:子宮痙攣或出血等。胎兒因素:如新生兒畸形、新生兒顱內出血、早產兒和巨大兒等[1,2]。臍帶因素:臍帶繞頸,打結等。胎盤因素:胎盤早搏,前置胎盤等。難產:胎頭過大,胎位不正,產程延長等。
3.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搶救
清理呼吸道:護士準備搶救用物要齊全,保證功能和性能的完好,當胎兒頭娩出后,若評分4分,新生兒發生無呼吸或疑有分泌物堵塞氣道者,立即用喉鏡檢查,在最短的時間氣管插管,用導管將粘液分泌物吸出,要求護士熟練、敏捷、配合清理呼吸道。建立有效的呼吸:胎兒娩出斷臍后先不要結扎,立即清理呼吸道。胎兒一般會自主呼吸,若哭聲小立即輕拍底、臀部,要有足夠的肺泡通氣和換氣,保證患兒O2的供應和CO2的排出。輕度窒息者進行間斷性吸氧[3]。采取積極措施,逐漸建立自主呼吸改善全身狀況。建立循環功能:嚴重患兒開放靜脈通道,心率慢,pH<7.25時用5%碳酸氫鈉2~3ml/kg加10%葡萄糖液緩慢靜注以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心音弱,心率<60次/分可做心臟按壓,給予1:10000腎上腺素0.5~1.0ml靜注,胸外心臟按壓要方法正確、熟練、及時,防止新生兒顱內出血。保暖:護士要注意新生兒在搶救過程中的保暖,室溫保持在32~35℃,在保暖平臺上進行搶救,注意不要在吹風口處,新生兒取側臥位,搶救過程中注意新生兒臍帶結扎情況,隨時檢查,避免臍帶結扎套脫離出現漏血。
4.新生兒復蘇后的護理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寶貝,復蘇后的護理如果處理不當極易發生醫患矛盾。另外,新生兒窒息后,產婦的情緒會發生一定波動,這對產婦健康不利,護士要做好產婦和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解除產婦焦慮恐懼的心理,避免影響乳汁分泌,因此護士應做好新生兒的復蘇后臨床護理的同時,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減輕產婦的不良情緒,耐心地介紹配合要點。⑴臨床護理和生活護理:①吸氧吸痰:輕度窒息氧流量最好1~2L/分,重度窒息氧流量最好2~4L/分,一般可持續給氧2~5小時。要及時給予吸痰,在吸痰時護士動作要輕柔,注意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吸凈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證患者呼吸通暢,預防窒息的再度發生。護士要時刻注意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變化,吸管不要插入太深,以免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咳嗽、嘔吐。待新生兒呼吸恢復正常面色轉紅后30分鐘停止給氧。護士要經常為患者拍背變換,促使痰液盡快排出。②控制感染:復蘇后患兒的抵抗力較低,生命隨時存在著危險狀況,很多不利狀況都增加患者感染的機會。因此應對患兒實行保護性隔離措施,患者搬人新生兒室,對有感染患者,護士根據醫囑使用抗生素用藥,劑量準確,不得馬虎大意,護理上遵守消毒隔離室守則,每日1次對患兒行皮膚清潔護理、臍部護理,動作輕柔、敏捷,注意操作時護士的指甲不要劃傷新生兒皮膚,積極控制感染。③保暖和合理喂養:將患兒置于暖箱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隔離消毒制度,保持新生兒溫度在36.5~37.5℃,并根據新生兒出生體重大小調整好暖箱的溫度與濕度。對于一般早產兒適宜的溫度為32~36℃,相對濕度在55%~65%。體重>1500~2000g者,暖箱溫度調節在30~32℃;無條件時可采取包被,也可使用熱水袋等保暖,并適當變換,告知患者家屬經常檢查,熱水袋1~2小時換水1次,不要過熱防止燙傷患兒。應延遲喂奶時間,重度新生兒窒息建立靜脈補液。⑵并發癥觀察和處理:窒息對中樞神經的影響要密切注意,缺氧對新生兒的腦細胞影響損害最重,可引起腦水腫,顱內出血,傷殘和死亡率較高,工作中不斷評價及時處理,疑似者頭部CT排除,維生素K1預防出血,顱內出血給予1~2mg/kg,3天肌注。注意心腦腎的損害、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缺氧時胎兒深呼吸,吸入大量羊水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要密切注意臨床表現并仔細觀察做好防治工作。⑶出院指導:新生兒出生的時神經細胞壞死很難恢復,但受損腦細胞缺氧性壞死患者,早期進行智力和肢體運動訓練,可以不顯現出發展的異常。家長要做好新生兒日常護理,早期充分訓練,注意日常保暖,調整好家里室溫、濕度,注意預防新生兒感冒發生,患兒病情恢復后可指導產婦母乳喂養,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叮囑產婦按母乳喂養,定期隨訪新生兒狀況,發現新生兒出現問題及時給予處置和診治。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5
新生兒皮膚疾病
1.濕疹
濕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往往與寶寶的體質有關。新生兒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完全消化奶中的蛋白質,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濕疹又叫奶癬。人工喂養的寶寶較母乳喂養寶寶病情重。另外,寶寶皮膚比較柔軟,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這與濕疹也有一定關系。
表現:
寶寶出生后兩周開始,面部的眉部及發際處皮膚表面出現紅斑、丘疹、皰疹、糜爛、滲液和結痂,有的波及四肢及軀干;外界溫度越高,濕疹越重;由于濕疹較癢,寶寶有時會出現哭鬧。
治療:
濕疹一般無需治療,只要查找誘發因素并予以糾正,以及隨著寶寶輔食的添加,大多數濕疹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濕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乳母可暫停吃雞蛋等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不可使用肥皂或用熱水燙洗局部,并避免太陽照曬,避免毛衣或其他化纖織物與皮膚接觸。
急性期局部有滲液時,可用1%~4%硼酸液濕敷或雷佛諾爾氧化鋅軟膏外涂,激素類產品雖見效快,但一旦停藥容易復發,并且長期使用后殘留物會導致皮膚發白甚至發黑,盡量不要選用。
2.尿布疹
尿布疹也叫紅臀,是由于新生兒柔嫩的皮膚受尿液的刺激而致,也有的是因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干凈刺激皮膚引起。
表現:
墊尿布的部位,皮膚發紅,甚至糜爛,容易發生細菌感染。
防治:
大便后洗凈臀部,給寶寶擦屁股要輕;
外涂以用魚肝油滴劑與凡士林混合配制的紅臀膏,或涂以經過消毒的植物油;
還可用燈泡或電吹風局部烘烤,每天2~4次,每次10~15分鐘,以促使紅臀部位的皮膚干燥和局部供血,但烘烤應離臀部皮膚有一定的距離,防止燙傷;
及時更換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尿片,勿在尿布下墊放塑料布或橡皮布;
用尿不濕的寶寶,應選擇質量好且透氣性能好的產品,尿片或尿不濕包裹不宜太緊,以便寶寶四肢可以自由伸展。
3.痱子
夏天,新生兒皮膚細嫩,易生痱子,有的痱子可形成小膿皰,甚至發生敗血癥,所以重在預防。
室溫保持27℃左右,避免新生兒大哭,以防出大汗;用溫熱水及新生兒專用香皂給寶寶洗澡,注意保持皮膚干燥;如果頭部生痱子,可將頭發全部剃掉,以減少出汗。
痱子如果形成小膿皰,早期可用75%的酒精棉簽將小膿皰擦破后,再涂上0.5%碘酒,必要時還可使用抗生素。出現發熱、拒食、不哭等異常情況,必須去看醫生。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被染成黃色,醫學上把出生28天內的黃疸稱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1.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可達4周,無其他臨床癥狀者不需要治療。
2.病理性黃疸:若出生后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復出現,或出生1周后才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觀察要點:
因黃疸只是一種癥狀/體征,其診斷并不難,但鑒別診斷很重要,如與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敗血癥、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等疾病相鑒別,這些都需要醫生予以鑒別。
嬰兒出生后就應密切觀察:皮膚、黏膜、小便的色澤情況以了解黃疸的變化;注意觀察黃疸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癥;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觀察黃疸要在自然光線下觀察面部皮膚,粗略地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面部、頸部、皮膚稍黃(生理性黃疸);中度,面部、頸部、軀干皮膚明顯發黃。重度,面部、頸部、軀干、四肢皮膚深黃。
預防黃疸:
合理喂養,新生兒要早喂、多喂、量足;對母子血型不合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觀察治療。
預防感染,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好新生兒臍部的護理,局部要保持干燥,洗澡時最好不要弄濕,每天用75%酒精擦洗1~4次;禁用臍帶粉、龍膽紫;勤換尿布衣物;尿布不宜過長。
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的清潔,防止破損感染;小兒不適時要就診;懷疑病理性黃疸應及早看醫生。
新生兒硬腫癥
新生兒硬腫癥主要由寒冷、早產、感染、窒息缺氧等多種因素引起,常發生在寒冷季節。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過多;早產兒熱量攝入不足而糖原儲存少,產熱少;生后有感染;這些都是新生兒硬腫的重要原因。
表現:
臨床以低體溫為主要特點,甚至可低至31℃~35℃,哭聲低或不哭,不能吸吮;動作少,四肢發涼;皮膚暗紅色,嚴重者呈蒼白或青紫色,皮膚及皮下組織變硬如硬橡皮樣;硬腫開始多在下肢臀部,以后蔓延全身,嚴重者可發生肺出血。一旦確診即應住院治療。
預防:
1.做好圍產期保健,加強產前檢查,防止妊娠并發癥,避免早產及產傷;
2.對新生兒做好保暖工作,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對高危兒要做好體溫監護,保證足夠熱量供給;
3.積極治療引起硬腫癥的基礎疾病(如感染、顱內出血、畸形、窒息、產傷等);
4.注意環境衛生和用品消毒,預防繼發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
新生兒腹瀉
新生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但生長需要的營養較多,又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因而容易發生腹瀉。
各種不同腹瀉和應對
1.生理性稀便: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8、9次,較稀薄、色黃。
對策:只要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無需治療。
2.喂養不當:給新生兒喂食的奶粉過濃、過涼,奶粉中加糖,過早添加米糊等淀粉類食物,都可導致腹瀉。特點是:大便含泡沫,有酸味,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
對策:糾正不科學的喂養方法,若癥狀不能改善,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3.奶粉過敏:是對奶粉中蛋白質的過敏,腹瀉多超過兩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可伴隨皮膚濕疹、氣喘等癥狀。
對策:根據醫生的建議喂特殊奶粉,爸媽不能盲目給寶寶更換奶粉。
4.病毒或細菌感染:主要是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腹瀉,常常在冬季發生于醫院的新生兒室,病菌經過母親產道或醫護人員的手傳給新生兒。此病潛伏期短,癥狀重,腹瀉呈水樣,可伴有嘔吐發熱,一天大便可達10次左右,且會伴隨脫水。
對策:若大便含黏液膿血,應考慮細菌性腸炎,要立即看醫生。
5.其他:患感冒、肺炎等也可導致腹瀉。
對策:積極治療感冒等疾病,適當給予口服補液以防脫水。
呵護指導
堅持母乳喂養,不要禁食,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暫時吃脫脂奶粉。
保證給寶寶多喂水以防脫水,喂水困難或嘔吐頻繁、少尿時,應看醫生。
不要濫用抗生素。
仔細觀察寶寶大便的性質、顏色、次數和大便量的多少,做好記錄。
注意寶寶腹部保暖,以減少腸蠕動。
護理好寶寶的小屁屁,防止紅臀、潰爛等。
寶寶腹瀉期間,媽媽以清淡飲食為主,不能吃過于油膩、辛辣的食品。
預防要點
注意飲食衛生:奶源應新鮮、清潔,奶具每次用完洗凈,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新生兒臍部護理要點范文6
關鍵詞:母嬰同室;產婦;新生兒;并發癥;護理質量
母嬰同室是當代產科常見的護理方案,指足月兒或1500g以上的早產兒在產出后與產婦24h共處一個房間,由產婦親自照顧新生兒的飲食起居[1]。在住院期間母子共同生活,醫療和其他操作每天分離不超過1h。據臨床實踐表明[2],新生兒在產出后,肢體上的撫觸能使新生兒感到安全及愉悅,有助于刺激新生兒發育。除此之外,母嬰同室能促進產婦盡快泌乳,減少陰道出血,促進產后恢復[3]。本研究對本院產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順產產婦進行對照研究,旨在進一步研究母嬰同室護理對產婦并發癥發生率及新生兒護理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產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順產產婦,設為對照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6.4±3.1)歲,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兒體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嬰22例,女嬰20例;選取我院產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順產產婦,設為研究組,年齡為20~37歲,平均年齡為(25.1±2.8)歲,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兒體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嬰23,女嬰23例。納入標準:產婦無精神病史;無任何重大軀體性疾病;產婦及其家屬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組產婦在年齡、孕周、新生兒體重及性別經統計學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產婦在分娩后,護理人員在確認產婦及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的情況下,將產婦送往病房休息,同時將新生兒送往育嬰室。在新生兒需要喂養時,將新生兒交與產婦予以母乳喂養。12h后進行第一次喂奶,隨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組
新生兒產后30min內,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頭部和身體血跡、羊水,剪短臍帶后將新生兒置于產婦胸部,引導嬰兒的嘴觸碰,幫助嬰兒吸吮母乳。護理人員應稱贊產婦在分娩時的表現,并表揚新生兒的可愛,激發產婦初為人母的喜悅感。鼓勵產婦通過親吻、撫摸等肢體接觸刺激新生兒的感官反應,增加新生兒對外部刺激的印象。經過分娩處理后,將新生兒置于母親身旁,讓母子進行共處一室。護理人員應對產婦開展健康宣教,指導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要點、重要性及注意事項。護理人員應從旁協助產婦進行更換尿布、喂養、臍部護理等日常護理。值得注意的是,護理人員應提醒產婦每2小時母乳喂養一次,并在喂養的同時給予語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與新生兒進行交流,激發新生兒對外部刺激的主動反應。
1.2.3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2組產婦產后出血、產褥病及乳腺感染并發癥發生狀況。②記錄并比較新生兒哭鬧次數、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瀉發生率。
1.2.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采取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22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3討論
3.1分娩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行為,而在分娩后產婦需具備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儲備能力,使自身能盡快進入母性角色,以此滿足其初為人母的愉悅與滿足感。傳統的產科護理方案強化了產婦的患者角色,新生兒喂養、更換尿布、沐浴等護理工作都由護理人員完成,這不利于產婦分娩后的角色轉換。母嬰同室護理強調由母親作為主導角色,而護理人員從旁協助產婦完成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母嬰同室作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強調將新生兒與產婦視為同組個體,激發了產婦的早期母愛,通過感官刺激與撫慰等方法幫助建立母子之間的感情,激發新生兒吮吸、擁抱等本能反應,從而達到刺激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后出血為2.2%、產褥病2.2%,乳腺感染2.2%,對照組產后出血7.1%、產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組不良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這主要得益于母嬰同室過程中護士鼓勵產婦及早哺乳,新生兒的吮吸作用將刺激產婦催產素分泌,有助于子宮收縮與惡露的盡早排除[5],預防乳腺感染、產褥病等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產婦身體恢復。產婦產后子宮受創,乳腺分泌物多,極易產生感染,而及早促進產婦泌乳則有利于子宮收縮與惡露的排除,進而降低產后出血、乳腺感染、產褥病并發癥的發生。
3.3從2組新生兒各項觀察指標可知,研究組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為2.2%、皮炎2.2%、腹瀉2.2%,對照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為7.1%、皮炎9.5%、腹瀉7.1%,研究組的數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因為母乳是新生兒最安全及營養結構最為合理的食物,能增強新生兒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降低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指導產婦開展肢體撫摸、親吻等行為能使新生兒獲取安全感,有助于減少哭鬧頻率與次數。值得注意的是,產婦缺少有關新生兒護理的知識,極易出現認知偏差,在護理新生兒的過程中可引發潛在風險事件。因此,在母嬰同室護理中,護理人員的健康宣教作用起著引導作用,應科學、合理地幫助產婦構建新生兒護理知識體系,并促使產婦認識并發癥的誘因以及新生兒照護中的預防舉措、注意事項,以最大限度降低產婦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6]。
4小結
母嬰同室護理能幫助產婦構建新生兒照護的知識體系及實踐技能,可有效降低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并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值得在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榮娟.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7):86~87.
2萬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導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4):56~57.
3華驊,沈國英.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問題分析及臨床護理路徑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對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77~78.
5徐海寧,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對母嬰同室產婦產后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4,14(12):1973~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