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1
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關鍵。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應用性較強,就業前景較好,薪資待遇、提升空間較其他專業具有獨特優勢,目前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數量正不斷增加。但是,面對醫學界高端人才的緊缺,當代大學生學習態度卻遠不如以前。如何培養一批具有扎實理論功底、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醫學檢驗人才,值得醫學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
1調查方法
筆者設計了“大學生學習態度和策略調查問卷”,通過發放問卷對我校醫學檢驗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調查,問卷涵蓋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課堂狀態及未來規劃等20多項問題。
2調查結果
2.1學生學習態度及專業喜歡程度現狀
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只需要考前突擊或根本無所謂。這說明多數學生因為沒有學習動力,自制力差,不知道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所以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有53%的學生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或根本無所謂,這可能也是學生缺乏良好學習態度的原因,學生當初選擇專業可能受家庭、社會、高考成績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沒有積極的目標和學習態度,雖然絕大部分學生知道就業形勢嚴峻,但并沒有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因此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養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根據以上問題來看,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未來規劃。
2.2學生課堂預習及思考現狀
很多學生沒有預習習慣,有60%的學生不知道教師要講哪,從而不預習,導致其上課不知所云。有78%的學生上課被動思考甚至不思考,不會跟著教師的思路,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導致學生對學習喪失積極性,不去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教師講課的好壞不是根本,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對待學習,缺乏學習動力是學生學習效果差的根本原因。上課期間教師要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思考,建立自信。因此教師的帶動作用很重要,要幫助學生思考,才能提高學習效果。
2.3師生互動及專業學習現狀
有71%的學生不喜歡師生互動。教師上課提問時,大部分學生知道回答問題會鍛煉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害羞、害怕而不敢回答問題,這樣就使得課堂師生互動少,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導致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缺乏理解。經過調查,有39%的學生愿意花更多時間在課外學習專業知識。如果以上幾點得以加強,相信課堂授課效果會越來越明顯,進而帶動整個醫學檢驗專業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4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現狀
絕大多數學生由于對自己認識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尤其是對未來工作性質缺乏了解,對自己專業發展前景產生質疑,導致其學習態度差,沒有建立學習目標,因此曠課頻繁。若教師上課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積極性,會嚴重影響學風。大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地方,很多學生卻僅為了考試及格而學習。大學不僅僅是學習一技之長,學生不能因為專業的社會地位不高,就認為專業不好,以后的工作肯定不行。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認識自己以后的工作,產生興趣;學校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3建議
根據問卷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應對考試及就業,也有出于興趣愛好的。針對這些情況,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不斷提高,本文提出以下意見。
3.1轉變學習觀念,變被動為主動
社會上關于大學生“眼高手低”的評價,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度更低,既然社會不認可,那就沒必要學習。這種觀念是很可怕的,學生務必要弄清楚學習是自己的事,是一件長遠的事,當然知識本身不會發生作用,關鍵是看你會不會將知識聯系實際、運用于實際,所以想要擺脫“眼高手低”的評價,現在就更需要學習。
3.2培養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學生若對某一門課程產生興趣,就一定會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地鉆研它、弄懂它。所以學生要培養良好的興趣,并且根據興趣選擇學習方法,使學習充滿動力和激情。
3.3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習目的的手段。學習方法正確了,學習起來就順心順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別人的學習方法對你不一定有用。因此學生大一時就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未來學習做好準備。
3.4合理設置課程,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大學的責任,所以大學課程設置要聯系實際,在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要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真正將知識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5加強校風校紀建設,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應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嚴明學習紀律和考核標準、考試制度,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由他律轉化為自律。
3.6積極發揮教師作用
某種程度上,教師的態度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要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同時教學要有感染力,學生自然就會對本門課程興趣加倍,精力加倍。
3.7積極發揮家長作用
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醫學技術也進步了不少,因此醫學領域人才需求旺盛,每年都有大批的醫學畢業生涌向醫院、企業求職;隨著低端市場的飽和,中高端醫學人才依然短缺,尤其高端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填寫志愿時,不少家長秉承這一觀點,對子女填報志愿多加干涉,甚至完全由他們決定,那么學生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也不是不可能。家長要尊重子女的選擇,教導其慎重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3.8積極發揮社會作用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2
關鍵詞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 職業輔導 生涯輔導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deology under the Standard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YANG Zhicheng, LI Qiwei, WANG Shengchun
(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The Educ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 The Major ofClinical Medicine(a trial implementation) provide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platform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change from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to vocational guidance. It requires the higher medical college to transfer to a vocational ideology with education humanization, life-long planning and professional guidance; to adjust the focus from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to humanization cultivation; to transfer the attention from the stage of career choice to life-long learning; to change gradually from the supply to integration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then to provide a complete set of vocational guidance which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Educ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vocational guidance
1 職業輔導人本化轉向:從職業能力培養調整到關注人自身,指向人的發展、完善
職業輔導的對象是人,它本應深深地考慮人的發展需要和特點,但以往的職業指導強調“擇業為本”,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對人自身的關注,形成了嚴重的“無人”現象。一定層面上,它不是從人本身、從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的,而是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形成對職業知識與技能的灌輸,以使人機械地尋求自身與職業的匹配。在此觀念的引導下,職業指導過程等同于求職技能培訓過程,由專門的機構和專門的人員在專門的時間里,以傳授的形式、灌輸的方法來實施,把活生生的職業輔導實踐轉變成規定性、物化的規范知識學習。直到今天,這種既不符合現代社會人本要求,也不符合職業輔導本體性特征的現象,在現實中依然存在并且仍然較為嚴重。
職業輔導的現狀要求反思傳統的輔導理念與價值,逐步使職業輔導的重心由職業能力培養調整到關注人自身,指向人的發展、完善。“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①職業輔導的最終目的也在于指向人的發展的終極關懷,讓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價值和創造潛能的存在,并為自身潛能的實現與發揮提供條件,在自我認知、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發展中實現人與職業、人與社會的動態呼應。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制定為職業輔導理念人本化轉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以人為本原則既體現在“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上,也反映在醫學生職業素質和良好人格雙重教育目的上。《標準》在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中明確指出:“認識到持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斷追求卓越。”這些觀念與經歷了從“擇業為本”到“以人為本”轉變的生涯教育價值追求非常契合。“生涯教育應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境教育,不僅重視知識教育,而且特別重視人格培養,生涯教育要突破國界,回答個人要求、社會要求、時代要求,希望人們在改造社會的同時改造自己,從改造自己的成功經驗中使他人受到啟發,產生彼此合作的理念、信心,最終達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使被動的人變成主動的人。”②反映出生涯輔導作為一個整合概念,對就業指導、職業咨詢的超越與揚棄,使指向人的終極發展的生涯輔導目標與高等醫學教育理念有機結合。
2 職業規劃終身化轉向:從職業選擇的階段性轉變為注重終身學習,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從時間向度看,職業輔導本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全過程,視可持續發展為職業規劃的目標與方向,然而,以往的職業指導強調階段性,將指導的重點聚焦于求職,以協助個人選擇職業、準備就業、安置工作與就業后的適應為主,突出人職匹配,使人們很容易的將職業指導作為職業輔導的代名詞,從而忽視職業觀念、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形成、發展、穩定、完善的整個過程,造成嚴重的“短視”現象。在此觀念引導下,職業輔導常常發生于畢業時、求職一刻,而不是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過程。其重點也在于短期職業技能培訓,而不是長期的人生規劃和職業設計。這樣一種指導模式,以人為的方式活生生的割裂了人的整個自我發展、完善過程,也使被指導者對自己的職業、未來沒有清晰的認識,只能到職業選擇階段加緊補課、匆忙應對。
傳統職業輔導短期性、階段性的不足要求伸展職業輔導的時間跨度,實現職業規劃終身化轉向,更加注重終身學習,從而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在此意義上,職業輔導是一個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它不應該成為一時作出的有關自己終身的決定,而應該是基于人們逐步形成、完善的職業觀念,是經歷整個教育歷程、社會影響、自我認知才形成的;職業發展過程也如同大多數事物一樣,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成若干連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職業規劃重點、特征、學習任務不同,而每個階段又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前一階段的職業發展任務將會促進或者阻礙下一階段職業發展任務的完成,整個人生規劃也在這環環相扣中得到時間的檢驗與推動。職業輔導就是通過研究不同階段人的職業行為、發展階段、職業適應和職業發展任務來協助個人發展并接受統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時發展適切的職業角色形象,使個人在現實世界中接受考驗,并轉化為實際的職業,以滿足個人需要,同時造福社會。
在我國高等醫科院校中,職業輔導也迫切的需要實現職業規劃的終身化轉向,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制定為此提供了契機。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終身學習觀被確立為基本原則,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本科醫學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的第一個階段,其根本任務是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終身學習能力、終生學習觀念、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職業發展和持續醫療實踐等范疇不斷出現,某些情況下還預留了畢業生未來的學習發展空間。如《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在第五條教育計劃第十一款“與畢業后和繼續醫學教育的聯系中”指出:“教育計劃必須考慮到與畢業后醫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并使畢業生具備接受和獲取繼續醫學教育的能力。”基于全程化理解的終身學習觀與生涯輔導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擴展了教育的時間維度,使教育不再限于那種必須吸收的固定內容,而被視為一種人類的進程。
3 職業輔導專業化轉向:從職業信息供給調整到注重整合,提供完備的生涯輔導
職業輔導本應是全方位、專業化的輔導,它融入職業和生活雙重角色,綜合運用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知識,形成一個綜合性整合范疇。然而,傳統的職業指導過分強調職業角色,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職業認知與選擇上,突出反映人的特質與職業需求之間的契合關系,在工作方法上常常以授課為主,運用有限的教育形式實現“教”與“學”,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職業輔導即就業指導的直觀印象,從而忽視了與個人事業角色發展密切相關的其它角色,也忽視了對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在此觀念引導下,我國高校職業輔導視域狹窄,方法有限,在實踐中常常表現為就業指導課、就業信息供給和政策法規解讀,形成了嚴重的“單一”現象。這樣一種指導模式,只看到人的職業性一面而忽略其他,也沒有深入的探索職業性與其他角色之間的緊密聯系,再加上指導手段的單一,使被指導者不能清晰全面的認識職業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區別與聯系,不能獲得全方位的輔導與咨詢,導致職業輔導的效果欠佳。
傳統職業輔導視域狹窄、方法有限的不足要求拓展職業輔導的思維維度,不僅注重教育更要注重實踐,不僅關心職業選擇,更要關心職業與生活的和諧,從而在更高的層面實現整合,提供完備的生涯輔導。“生涯的發展是一生的過程,生涯能力的培養是永續的活動。”③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角色重疊與轉換,在成功的表現某一角色過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遇到職業困難,它有時發生在職業選擇階段,有時發生在職場過程中,這都需要提供綜合全面的職業輔導。
在我國高等醫科院校中,也迫切的需要實現職業輔導的全方位、專業化轉向,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在制度設計時就為此做了考慮,為實現更好的職業輔導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平臺。從制度層面看,《標準》體系下的學生支持與咨詢體系與整合的生涯輔導體系內容上保持一致。在《標準》中,學生支持與咨詢是一個為學生提供咨詢和指導服務的平臺,學生支持服務包括醫療衛生,就業指導,為殘障學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認真執行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等助學制度,為學生提供經濟幫助等各項內容。在內容上,《標準》體系下的學生支持與咨詢體系與整合的生涯輔導體系是統一的,不僅包括求職擇業指導,還涵蓋了從學業輔導、生活輔導到心理輔導、創業輔導等諸多內容。此外,這樣一個整合的平臺也不限于相應機構和專門人員,高校各部門、各院系、各層次的人員全體參與、相互協調、形成合力,以此實現生涯輔導理念的普及,為大學生就業和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推動下就業指導向生涯輔導的轉向,使高等醫學教育理念、職業指導思路發生巨大變化,以人為本、終身學習、全過程輔導成為教育的中心,可持續成為教育的主題。高等教育與生涯輔導的關系得以協調。高等醫學教育成為“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的第一階段”,④生涯輔導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將醫學生職業發展與人的發展、完善有機結合。
立項:2009年南華大學教育改革課題
注釋
①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②第六屆國際生涯研討會對生涯教育理念的闡述.轉引自池忠軍.生涯輔導淵源與方法辨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1):93.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3
關鍵詞 醫學生 就業心態 現況調查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90
Investigation on Attitudes Medical Students Have towards Employment
ZHANG Fabin, LIANG Xiangyong, ZHANG Haiqing, LI Bin, WU Ping
(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carrying out career guidance reasonably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reduc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Method: Adopting the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part of three, four, five grade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respects of their attitude towards employment, employment mood, preparation time, attitudes toward work, views of employment factors(P0.05);Different majors' expectation after graduation, different national views 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Conclusion: The attitudes medical students hold on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essential that school, society, family and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work together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us, creating a goo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mentality ;Inventory survey
隨著我國高校大學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統包統分,雙向選擇逐步過渡到了自主擇業時期,①使畢業生接受市場考驗,自己解決就業。在這種情況下,當今大學生無疑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自1999年以來大學畢業人數持續上升,使得大學畢業生心理上增加了更大的負擔。若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因此引發心理健康問題,也必將導致各種矛盾,其結果將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造成不良影響。②為了了解我院醫學生的就業態度及影響因素,為今后合理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就業,促進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開展了此項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對象
青海大學醫學院大三、大四、大五年級學生。
1.2 方法
采取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不同專業學生,運用自填式問卷對其進行調查,從不同專業、民族、年級、性別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02進行數據錄入,使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采用檢驗、秩和檢驗,檢驗水準 = 0.05。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20份,收回有效問卷501份,有效回收率為96.35%。調查學生的構成基本符合我院學生整體特征(見表1)。
2.2 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形勢認識的比較
認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占大多數(61.88%);認為就業形勢很好的僅占極少數(1.00%),不同年級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 = 3.571,P = 0.168)(見表2)。
2.3 不同年級學生面對就業的態度
不同年級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18.167, P = 0.02),其中對就業持擔心、焦慮的占大部分(42.71%)(見表3)。
2.4 不同年級大學生對就業的準備時間比較
畢業前一年準備就業的占大部分(47.90%),畢業前倆月或更晚準備的學生占少數(12.38%)。不同年級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8.76, P = 0.005)(見表4)。
2.5 不同年級大學生對工作的態度比較
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大學生占大部分(52.89%),就業態度不同年級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7.24, P = 0.001)(見表5)。
2.6 不同民族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及就業形勢看法
對所學專業認同的只占少數(19.46%),認為就業形勢一般的占大多數(36.73%)。不同民族之間就業形勢看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Z = -2.342,P = 0.019)(見表6)。
2.7 不同年級大學生對影響就業因素的看法
認為影響最主要的因素是專業設置182人(36.3%),影響最小的是就業指導35人(6.99%)。不同年級之間影響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358, P = 0.399)(見表7)。
2.8 不同專業大學生畢業后的期望
大部分學生選擇先就業(40.72%),選擇自主創業者占少數(18.56%),不同專業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4.58, P = 0.001)(見表8)。
3 討論
3.1 對自我及就業形勢的認知方面
不同年級大學生中認為就業情況非常嚴峻的占大多數,可見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對自身能力的認識隨年級升高而更趨客觀、實際。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畢業難就業造成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持不樂觀的態度。
3.2 就業情感方面
有研究表明,即將步入社會開始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容易產生應激和壓力,當就業率較低時,畢業生與失業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應急和焦慮水平。③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對就業問題持擔心、焦慮態度的占42.17%,高年級學生的就業信心低于低年級學生。這可能與低年級學生尚未面臨就業考驗,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度不高、認識不足有關。隨著年級的增高和就業時間的臨近,學生開始關注就業,必然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就業信息,考慮的問題也比較多,對就業的認識也逐漸趨于理性。尤其是在面臨就業選擇時希望一次性找一個較滿意的工作,故擔心和焦慮感隨之增強。
3.3 行為傾向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畢業后希望就業的比例從三年級的44.8%增至五年級的56.8%,準備考研的比例隨專業的不同而不同。大學校園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與心理問題成正相關,④主要的原因是專業的設置不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其次受教學師資、教學和科研條件及水平、學校綜合排名等方面的影響,使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感到悲觀,對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的信心降低,導致擔心和焦慮感增加,這是對當前嚴峻就業環境和就業壓力的應激反應。如果控制適當,則可以產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反之則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3.4 對策與建議
(1)優化大學生就業環境,減輕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消極認識和恐慌、焦慮等。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因此,國家應:一方面,通過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將有能力的人才吸納進入各個單位為其服務,從而減少未就業大學畢業生人數。國家還應通過相關政策,要求用人單位承擔必要的職業培訓責任,通過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另外,在完善市場競爭配置人力資源機制,發揮人才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繼續探索建立和完善諸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到村任職”、“特崗教師”、“青南計劃”吸引大批人才到基層就業,給大學生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使他們發揮聰敏才智,減輕對就業的擔心和焦慮。
(2)為學生搭建綜合就業服務平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區、學校三級就業網絡,加大不同行業就業雙選會、不同類型就業洽談會的信息采集和,尤其是與用人單位長期保持有效溝通和信息互通,只要有用人單位來訪,隨時舉辦專場招聘會,力爭為畢業生搭建立體化、多層面、多渠道的就業供需空間。
(3)加強專業建設和創業教育。學校通過畢業生回訪和向用人單位進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場需求和質量反饋,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專業調整和修訂培養方案,強化醫學生人文素養、科研意識、創新意識、實踐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政府因大力扶持創業,為就業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協助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創業鋪平道路。學校利用SYIB創業教育平臺,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創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為創業提供精神動力。
(4)加強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結合大學生在就業應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挫折,要適時開展心理疏導,并積極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就業、成才、成長,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發展與成長與“中國夢”相結合,教育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把個人的成長融入到社會和國家的需要,主動到基層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對就業困難學生實行實名登記制,由專人“一對一”幫扶,在招聘會時給予優先推薦等。
(5)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人力資源配置體系不斷完善,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意義重大。職業目標清晰,職業規劃科學,自我評價客觀,職業定位準確有利于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因此,今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團隊建設,為畢業生合理制定職業生涯指導方案,強化職業能力培訓,增加抗壓訓練,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幫助學生制定科學、有效的職業規劃,為就業和創業早作打算。
總之,良好的就業心態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全面實現,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建立和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 聶杜艷.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活動的質量與效果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2):96.
② 秦儉.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4
當前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在職業培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沒有建立職業準入制度(我國至今尚未建立醫學裝備執業工程師制度);二是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還較為落后。國家勞動部門已經組織專家對醫療器械行業進行職業規劃。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在校學生和社會求職者通過系統培訓獲得職業資格,定向求職上崗,以滿足行業需求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目前,國家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開展和逐步完善,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用人單位和學生都將受益。
研究的基本內容
目前在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較多接受專業知識的教育,對醫療器械整個行業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因而有必要擴大他們的認知空間,及早進行職業規劃。
1.醫療器械行業相關法規的研究
為了使學生在就業前對醫療器械行業的政策和法規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首先對國內的政策和法規進行分類整理,對醫療器械產品認證、質量體系認證、質量體系考核、審核員的培訓和認證實驗室的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條款進行分析研究。其次,對歐美國家醫療器械的產品標準和注冊過程進行整理、分析。
2.在教學中引入職業培訓模式的探討
為了提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業能力,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探討在教學計劃中引入職業培訓的內容、時間、師資和教學模式。探討學生在校期間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和可行性。
3.獲取行業職業資格的實踐環節的研究
當代臨床醫學工程師的職責包括醫療設備引進的選型論證、標書撰寫、招標采購、安裝驗收、使用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維修、維護直到最后的報廢處理等。醫學儀器研發工程師需要了解市場調研、產品開發、產品檢驗、臨床實驗、產品注冊、技術服務的各個環節的主要內容。力爭在研發階段就能按照產品注冊標準進行設計,以減少重復性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安排學生到生產企業和醫院進行生產實習、就業實習甚至畢業設計是較為有效的途徑。需要學校、求職者和雇主共同轉變觀念,研究其實施和管理的細節。
研究的創新點
1.注重職前教育,打造實用型人才
將用人單位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部分內容提前到在高校期間完成,節約了資源,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獲取職業證書,培養專業人才
通過系統培訓獲得職業資格,完善和規范專業知識、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3“.預”就業與用人單位接軌
延長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時間,拓寬就業渠道,使學生盡早進入就業崗位,通過“預”就業的方式在高校和用人單位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術路線
本課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就業率為基本目標,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增加行業職業資格的培訓,擬采用圖1所示的技術路線。1.醫療器械相關法規的搜集整理搜集整理國內的醫療器械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FDA認證等。
2.在教學中引入醫療器械相關法規的講解
在教學中介紹相關的政策法規,重點介紹醫療器械產品的安全要求、臨床試驗和產品標準的編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方式一:在醫學儀器原理的課堂教學中對應穿插相應的產品檢測和注冊過程的講解;方式二:單獨設置選修課,集中講解醫療器械產品的各種管理規定。
3.師資力量培訓
選派在校教師參加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舉辦的各類培訓班,也可以邀請藥監局的專業人員來校對師生進行培訓。
4.工程實踐環節的設計
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生物醫學工程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將生安排到企業或者醫院中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鼓勵完成應用型課題,如產品注冊、產品檢測、產品采購、產品維護等工作均可以作為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
5.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與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建立聯系,根據學生的就業需求,協助學生考取醫用電子儀器維修員、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員、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醫用放射線設備維修員、醫療器械購銷員等職業資格證書。
6.信息反饋,調整戰略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5
關鍵詞:高職院校;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
當前,醫學檢驗的檢驗方法正在不斷改進,其所使用的儀器和配套試劑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由于這些儀器和試劑屬于技術尖端領域的設備和產品,在使用時必須要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檢驗人員需要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方看得懂儀器和試劑的說明書,從而才能進行后續操作。在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中,需要保證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明確人才的培養目標,才能使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中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
1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目的
隨著檢驗醫學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尖端技術檢驗儀器和高質量檢驗試劑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醫學檢驗人員需要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醫學檢驗工作水平。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需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學生通過專業英語知識學習后,可以掌握與醫學檢驗有關的知識,熟練運用專業英語閱讀醫學檢驗資料、英文參數、配套儀器,英文說明書等。由于在臨床醫學檢驗中的試劑和儀器精密性極高,因此有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英語技能和更加先進的技術,這樣就可以保證醫學檢驗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2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學生英語基礎能力有待提升
通常,來到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英語能力不足,這就對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帶來許多影響。一部分學生的英語聽寫和閱讀能力也比較差,詞匯量不足,在閱讀專業詞匯和長句時,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學習英語比較吃力,學習效率比較低。由此可見,在專業英語教學中,如果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就對人才培養造成很大的限制。
2.2學生自律意識不足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律意識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由于高職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大多具有獨立的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一方面向往自由自在的學生生活,另一方面也期待成為有用的人才。然而,由于學生對于學習缺乏明確的目標,不能結合本專業制定完善的職業規劃,在學習中比較迷茫,加之專業英語教學難度比較高,學生在課堂中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狀態和行為,一旦遇到比較難的知識點,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很難得到進一步提升。據了解,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會有效地開展課前預習,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中缺乏積極探討問題的習慣,不能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對待學習缺乏興趣,這樣就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2.3教師能力有待提高
許多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并不是海歸一族,盡管這些教師會有扎實的英語知識,但卻很難將專業英語與醫學相結合。雖然一些高職院校會聘請專業的醫學檢驗教師開展專業英語教學,但這些教師的英語語法和詞匯知識與技能并不扎實,有的教師發音不標準,這樣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3高職院校醫學檢驗類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改進
3.1將專業英語教學與醫學檢驗相結合
為了有效改進醫學檢驗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必須要將教學與學生的就業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要將與儀器設備相關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能夠熟練閱讀事跡說明書,掌握常用檢測項目和技術參數,正確操作儀器,了解樣本的檢測和信息的錄入方法,正確清洗和維護儀器設備。
3.2積極開展試驗教學
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設置完善的實驗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結合所學的內容精心設計實驗,比如,在《MethodsofUrinalysis》這節課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各項知識,教師可以率先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為學生介紹專業實踐課的英文版設計說明書,并按照相應的英文實驗要求與試劑說明書要求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了解的詞匯,學生要主動查找相應的書籍,或者對這一詞匯進行討論。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實驗教學方式通常要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后,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團隊協作意識。開展專門的實驗后,學生既可以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又能夠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
3.3開展信息化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輔助專業英語教學,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上傳相應的教學資源,學生既可以在課堂學習,又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課外時間觀看和學習,使學習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查缺補漏。
醫學檢驗專業職業規劃范文6
【摘 要】本文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平臺、以科研為導向的學生科研創新平臺、自由寬容的學習氛圍教育課程平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外專業實踐基地平臺、以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學生第二課堂平臺五個方面論述了加強中藥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五個基本要素。
關鍵詞 中藥專業;自主學習;五個要素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8-0033-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中藥現代化需求的產學研結合中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HE1001)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發揮著為國家培養高等專業型人才,推動知識、技術創新,進而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作用。高等教育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怎樣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自主學習能力是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培養的重要目標
關于自主學習,人們普遍將其指代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者的研究,他們認為教學的遠期目標是培養符合人本主義心理學標準的人才,近期目標則是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不斷發展,自主學習理念也在更新演變,從最初的外語教育開始擴展至各個學科,成為培養學生特別是高等院校學生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中心任務和核心內容。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使命與責任。高等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關鍵環節。高等教育之于國家社會,需要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各行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對于大學生個人而言,則需要滿足大學生自我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強調發展大學生學習能力特別是發展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個人發展而論,高等教育不應當是一個職業化教育的最終環節,反之高等教育應當成為學生個人職業化選擇的起點。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需要成為具備良好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人才。社會發展也是需要高校培養出具備良好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快速適應并融入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適應中藥行業的快速發展。中藥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中藥學學科同中醫學、醫學、化學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文件規定,中藥學屬于醫學門類,可授予醫學或理學學位。這要求中藥學專業學生要具備現代藥學理論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更要具備傳統中醫藥思維和知識基礎。而通常開設中藥學專業的高校,由于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類型不同在課程設定上在醫學和理學之間有所取舍。這就需要學校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營造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做好自我發展和規劃,配合好課堂學習。
二、中藥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五個平臺
高校中藥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需要高校在多個方面具備一定條件,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和相關活動提供平臺,這也是培養學生成才的五個基本要素。
1.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平臺。大學時期是年輕人的自主意識發展及自我統一性逐漸確立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不斷克服一些由學校走向社會所面對的不適應和障礙是這一時期需要解決的主要心理問題。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必要方面,正是從這些問題的解決入手,塑造對大學生對自身專業及未來職業的價值判斷和觀念認知,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自身職業道德的培養應當成為中藥學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首要問題,學校應當開辟藥學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實踐教育平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
2.以科研為導向的學生科研創新平臺。學生科研意識培養是高等學校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設中藥學專業的院校應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本科生階段,學校課程設置上為學生接觸科研提供了一定的機會,如畢業實習、基礎實驗課程等方面。此外,高校應當為學生在課堂之外提供一定的科研創新機會和平臺,如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傳統技能訓練集科研小組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和傳統中藥應用技術傳承活動,拓展學生創新能力。特別是具備理學屬性的中藥學專業,學生課外學術科研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方式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3.高校自由寬容的學習氛圍的課堂教育平臺。應重視中藥學專業多學科交叉特點,注重其他學科的滲透對中藥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為此,高校更應當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除專業學習之外的相對自由寬容的學習氛圍。自由寬容的學習氛圍要求高校在正常課堂授課安排下,在課程安排及課堂管理方面為學生提供旁聽的時間和空間。特別是在相近學科。中藥學專業學生在學好本專業課程之外,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中醫學、臨床藥學等其他學科知識,學校應當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可選擇的機會和平臺,并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和未來職業規劃做好學習規劃。
4.以就業為導向的課外專業實踐基地平臺。中藥學專業的總體目標是培養能夠從事中藥生產、檢驗及藥學服務等方面工作,并具備將來在中藥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國際交流及文化傳播等行業發展潛能的畢業生。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藥學專業課外專業實踐應當至少包括傳統中藥制備和銷售、現代中藥生產研發以及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這涉及到中藥學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的主要去向,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盡快適應崗位需求提供幫助。開設中藥學專業的院校必須建立穩定的本專業學生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實踐基地,如醫院藥房、制藥企業及科研院所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做好課外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
5.以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學生第二課堂平臺。學生課外活動又稱為學生第二課堂,在高校學生培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組成部分。相對于課堂教學,學生課外活動著重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特別是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課外活動的意義是不可取代的作用。中藥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在校學習階段需要多參與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這對于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開拓視野及增強對本專業的理解和掌握等,開展豐富的學生課外活動體系,將第二課堂納入學生培養的計劃,是目前各大高校力求促進本科生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徑。
三、以自主學習平臺建設為基礎正確處理主輔關系
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發端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和社會需求,在保證學生專業學習正常開展的同時,不斷增強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規劃發展的能力。
1.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面對如何對待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問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其主導作用體現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要讓所有學生都有所發展,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到學習全過程中,從而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多種條件為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正是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逐步發展,需要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積極做好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
2.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的關系。第二課堂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甚至部分觀點認為高校的第二課堂不僅是第一課堂的補充,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第二課堂固然重要,由于兩個課堂指向的側重點不同,在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中,兩個課堂固然都不可輕視,但不能用第二課堂取代課堂教學的地位,課堂教學依然是高校學生培養的主要模式,主要作用毋庸置疑。妥善處理好兩個課堂的關系,要保證好學校教學秩序的正常開展,發揮二者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中藥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切實發揮好學校教師和學生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高校中藥專業學科的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杰.大學生的認識論信念及其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2]林展,黃小玉.醫學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第二課堂建設的思考[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6).
[3]張彥君.通過學習者訓練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的實驗[J].外語界,2004,(1).
[4]嚴軍.創新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