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1

[關鍵詞]體育;課余訓練

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訓練作為中學課余體育活動的一項特殊組織形式與活動,在促進中學課余體育鍛煉,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熱情,促進學生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體育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們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訓練水平,應該是我們中學體育老師深刻思索的問題。

1.現階段中學體育課余訓練的困惑

1.1學生課業負擔重,訓練的系統性得不到保證,這是直接困擾體傳校田徑課余訓練的最主要原因。

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15―17歲)時期應是具有田徑才能的運動員展露頭腳的時期,也是運動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專項訓練階段。此階段的訓練時間,訓練強度,訓練量都將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為運動員今后取得優異成績打下堅實基礎。然而這時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為繁重的時期,文化學習和課余訓練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會環境、升學就業壓力迫使課余訓練讓步,運動訓練時斷時續,甚至是被迫中斷課余訓練。主動訓練的系統性難以得到保證。

1.2地方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對青少年競技體育運動不重視,是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課余訓練發展的最深層原因。

現如今,城鄉的體育設施依然落后,全民的體質測試水平,特別是青少年體質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級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門對體育不重視,更何況課余的體育訓練了。田徑運動是最為彰顯人的能力與價值的一項運動,受眾廣,參與人數多。然而在現階段中,青少年田徑比賽隨意更改,推遲,取消,特別是在教育系統內普遍存在的。沒有形成規范合理、系統的田徑比賽制度,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大為挫傷。

1.3各運動項目對運動等級評定的不一致性導致田徑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課余訓練中參訓運動員的積極不高。

在青少年體育競賽中,球類項目比賽運動員技術等級評定是根據本次比賽的等級和球隊所獲的名次而定的,其標準是浮動的,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田徑競賽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是明文規定的,成績是電子計時的,都是客觀、準確的。懂體育的人都知道田徑項目及其它計時項目運動員技術等級是較球類項目來說是最為可靠的。各項目對運動等級評定的不一致性,導致運動員在升學進入高校單招考試中的不公平,影響了田徑運動員今后的發展。

1.4教練員工作負擔重、專業性不強、訓練效率低。

現階段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課余訓練的教練員都由體育教師擔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學、教改任務,又要兼顧田徑課余訓練;既要上好體育課,提高廣大學生身心健康,又要選好、訓練好運動員,展現他們運動潛能,身心疲憊。另外田徑課余訓練和田徑體育教學應屬于不同專業領域的兩個范疇,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科學,隨著科技發展,科技在田徑運動訓練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2.提高與改進中學體育課余訓練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認識,堅持“體教結合”,各部門協調配合,促進中學體體育傳統學校田徑訓練發展。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校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外體育訓練和比賽,培養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主體性教學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中學體傳校田徑課余訓練實際上就是使具有田徑特長的中學生運動員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具體形式與內容。“關注每一名學生發展”、“以生為本”是主體性教學的核心內容。各個部門只有真正認識到改進與提高中學體傳校田徑課余訓練,不僅是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和學校體育發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徑運動天賦學生運動員的內心需求。我們發揚體育部門在科技和經驗方面的優勢,堅持“體教結合”,通力協作,才能為中學體傳校田徑課余訓練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與平臺,為其健康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2.2完善中學體傳校田徑課余訓練規章制度,確保田徑課余訓練工作有效務實。

完善的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課余訓練的規章制度包括有:《田徑課余訓練考勤制度》、《田徑課余訓練備課制度》、《田徑課余訓練賽前集訓制度》、《田徑課余訓練參賽制度》、《田徑課余訓練運動員補課制度》、《田徑課余訓練獎懲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我們不怕訂得細,細而不亂、細而不繁,因為這都是為促進田徑課余訓練發展的,都是為確保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學體傳校田徑訓練規章制度的保證下,生動活潑,科學有效的田徑課余訓練局面才能得以展開。

2.3減輕教練員工作負擔,加強專業培養,提高訓練的有效性。

中學體育傳統學校的領導應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核準該校田徑課余訓練教練員的工作量,在體育教學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師同等對待。田徑課余訓練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與正常體育教學差距很大,運運員的肌肉類型,機能發展規律,素質敏感期,個性特點,運動技術的經濟性等等都是體育教學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識。更何況隨著科技發展,田徑訓練的科學性不斷向前發展。田徑課余訓練教練員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是絕對不能的,必須加強專業培訓,了解運動訓練領域的科技發展動態和科學的訓練方法,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整合原有的訓練理論,研究探索適宜不同運動員,不同項目類型的科學的訓練理論和方法,提高田徑課余訓練的有效性。

2.4加強對青少年體育競賽管理,嚴格運動員競賽參賽制度,確保競賽的公平。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2

【關鍵詞】體育鍛煉專項運動體育競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國啟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戰略舉措。這一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陽光體育的抓手作用,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形成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這種形式逐漸顯現出不足之處,體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組織形式與之相適應。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最好補充,充分利用好課外體育鍛煉,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課外體育鍛煉的特點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學校利用課余體育鍛煉的本質特點。在這里的健身性是指體育活動是有效增強學生的體質,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娛樂性

娛樂性指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快樂的心理體驗。學生的體育鍛煉是一種課余的、自愿參與的體育活動,非強迫性的體育活動。娛樂性是學生參加這種活動的必要條件,否則,他們就很難持久地進行這類活動。

1.3全體性

課余體育應是體育教學課的延伸,當然也應該是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

1.4主動性

主動性是指學生在體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現出來的積極參與、持之以恒的特點。

1.5靈活性

靈活性指體育活動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的特點。在追求健身目標上,一個人對運動形式的選擇是可以多樣的。

1.6藝術性

當前,藝術,特別是音樂、造型和舞蹈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學校體育鍛煉中。實踐證明,體育活動中配以音樂,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體更健康。這種特點對學生有著極大的益處與吸引力。

2 組織與管理

2.1“兩操”

堅持開展“兩操”活動。早操和課間操是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重點內容。通過“兩操”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和集體觀念,并起到增強體質和調節學生身心的作用,這對培養學生動靜結合,接受自然力鍛煉,消除腦力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起著積極作用,對造就校園嚴肅、緊張、活潑的良好學習環境十分重要。

課間操組織形式的改革。課間操的組織形式應圍繞課間操的目標,根據季節、氣候、學生人數、學校場地設施等情況,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課間體育活動、課間跑步等各種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為主,采用單操輪換模式用音樂和操型變化調控;春、秋兩季合操與分組活動相結合;冬季以分組活動為主,增大活動量。

2.2業余運動隊訓練

加強專項運動隊的訓練,在開展群眾性課外活動的基礎上,應集中挑選在某一專項上有特長的學生組成運動隊,并加以科學的訓練,以提高本項運動技術水平,更好地促進群眾性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為各班培養一批體育活動骨干,以促進各班級體育活動的開展。

學校領導既要重視體育特長生的訓練,又要重視體育特長生的學習。班主任、任課教師和體育教師要對體育特長生齊抓共管,綜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學期開始、期中、期末召開聯席會,班主任、任課教師、體育教師分別介紹思想表現、學習情況、訓練情況,做到對每個體育特長生的各項情況心中有數,便于齊抓共管。分管校領導也參加聯席會,便于掌握情況,協調工作,以進行綜合管理。

2.3體育競賽

舉行各類體育競賽,通過舉辦全校性的體育競賽,可以調動全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檢閱學生的體育活動技術水平,通過競賽,學生的組織紀律、班級之間的團結也得到了加強,集體主義精神得到了增強,而且各班的體育骨干也在競賽中鍛煉了組織能力,從而帶出一批體育活動的骨干力量。實踐證明,每次競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可以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和活躍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

學校群眾體育競賽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應根據種地不同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民族習俗、狀況和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特點,綜合考慮科學性、實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適用性而又不泛競爭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區特色的競賽體系,形成本校的傳統制度。

2.4俱樂部

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和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打破原來的班級分組,實施年紀分組開放和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單項俱樂部制,是課外體育鍛煉的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各俱樂部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自己的練習手段、練習強度、練習伙伴,創造自主練習的氛圍。聘請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培養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5體育節

競賽是推動體育活動開展的有力手段,特別是當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提高之后,渴望競賽的欲望將會更加強烈,這就需要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3

體育興趣是怎樣產生的?教學中興趣最重要,但與課的類型無關,那么我認為需求是體育興趣產生的先決條件,分直接和間接的需要。那么直接的體育需求是學生被體育活動本身所吸引從而對體育活動產生濃厚興趣,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而想學習或參與的體育活動的過程。而通過讓學生充分認識練習的意義,讓學生對學習體育產生好感是間接的體育需求。

1.教育教學模式的轉型,教學結構的創新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四段教學模式”來自蘇聯,其流程: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是一種教學目標單一、死板沒有變化的課的形式,套用現有的流程的現象是大部分體育教師在上課時候所采用的形式。如果根據每堂課的不同需求進行引導,夠因材施教,效果會更加突出。現階段我們的體育課不管上什么內容,準備活動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學生慢跑徒手操動作。學生在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結構下做準備活動的時候感到枯燥乏味,準備活動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學生體會不到課的新鮮感,不利于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的培養,不利于發揮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

全面實施新課改,改進套用式的教學模式使課的形式有了實質上的提高。教師把原來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改用新穎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例如:我在初中一年級《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一課教學中,改變以往:開始部分(宣布課的要求)準備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結束部分(放松)的四個階段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自身出發,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以下模式:引導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提高活動能力學習技術發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愿望)放松與恢復等六個階段。課的開始,我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帶著學生做一些讓學生能夠感興趣的游戲,由游戲引致本堂可的學習內容。籃球接龍由游戲引入(引導激發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興趣:沙包怎樣才能丟的又快又遠(增強信心提高活動能力學習技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術概念后,引導學生進入正課,比一比誰擲得遠(發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愿望)。最后,結合音樂結束活動(放松與恢復)。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在產生興趣的條件下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投擲動作,課堂上學生學得開心,玩得有趣,每一名同學都能大膽表現,成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改變了以往教學中讓學生在反復、單調的投擲練習中掌握動作的辦法。

2.課堂教學與體育競賽等活動相結合。

體育競賽能夠激發學生斗志,培養不怕困難、勇敢拼搏的品質,體育競賽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的一種活動,所以體育競賽能夠非常好的培養學生的體育情感。中小型的比賽,不僅參與人數多、受益面廣、而且時間地點、場地器材、人員調換,受限制面小,舉辦容易。我們在學校要經常開展多樣性、小型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考核性等這樣的體育比賽活動,使體育競賽與體育活動、體育課、考核達標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緊密結合,提高體育技能。學生體育鍛煉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促進、檢查、評比、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好基礎,我國社會體育的全局性和指導性的綱要是全民健身,要實現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長期乃至終身從事體育活動,并依此促進整個中華民族身體素質的提高,將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實施到學校體育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體育競賽。為此我們要認識到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質,徹底轉變傳統的以單一的競技運動項目為主要課堂教學,做出全年體育活動計劃與安排。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為民族的振興培養本錢。

3.學校體育運動與體育考核相結合

體育畢業升學考試的內容與形式,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于升學考試內容對學生的興趣不夠濃厚,沒能用比賽促進這些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方法的興起。需要教師在比賽過程中編制一些自創游戲或競賽項目就能在各班、組之間產生競爭,互相監督。使考核在積極競爭、努力拼搏的條件下進行。并且與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有關,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比賽掌握并運用各種測試項目的相應技能,在緊張而愉快的競爭中完成既定的鍛煉任務。

4.學校群體體育競賽與健身運動相結合

體育的魅力在于競爭,學校體育競賽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特點,引起學生興趣。推動群體活動深入廣泛持久的開展。學校與老師能結合學生身心特點與知識層次,開創一些簡便有效科、科學有趣的集體性競賽項目,讓學生置身于快樂的氣氛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培養競爭精神,促進鍛煉自覺性積極性,達到學校體育健身育人的目的。科學、簡便、有趣的健身性競賽項目,能夠滿足他們豐富課余生活,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信念。

5.提高認識,把握改革的正確目的。

組織學校體育競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推動群眾體育活動廣泛、深入、持久的開展,強化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正確把握了這一目的,能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制定具體合理的改革競賽內容與形式的目標,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師資,場地器材等方面的優勢和群眾競賽的功能,讓學校體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融入社會,面向未來,。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運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楚繼軍湯起宇《普通高校群體運動競賽內容的改革》《體育函授》[M]1996(4)

[2]鮑源林,崔承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體育函授通訊》[M]1997(1)

[3]李居昭《體育協會把課外活動搞活了》《中國學校體育》1999(2)

[4]田徑.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0.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4

關鍵詞 課余 體育 訓練

課余體育訓練工作是一項巨大的人才培養工程。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課余體育訓練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任務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國體育普及和提高的重要中間環節。那么,如何加強高中生的課余體育訓練呢?

一、課余體育訓練的特點

課余體育訓練是指利用課余時間對部分有一 定體育運動特長的學生進行的體育訓練,培養競技能力,使他們的運動才能得以發展和提高的一個專門組織的教育過程。它屬于學校教育的范疇。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與體育教學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余性

學生在校是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體育訓練為輔,必須在完成學校教學計劃的規定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自愿原則,在課余或節假日時間參加體育訓練,所以,學校必須根據學期、學年的周期性特點和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的特點,設定周訓練計劃、日訓練計劃及學期、學年訓練計劃,一般以每周訓練2~3次,每次1~1.5小時為宜。月設定循環訓練競賽訓練,學期設定小型比賽訓練等,寒暑假期則可集中時間訓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從所處學校的地理、天氣特點出發;從周圍人文特點出發,加強科學管理,正確處理好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的矛盾。

2、訓練的基礎性

學校課余訓練主要進行基礎訓練,這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校體育訓練的課余性特點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基礎抓起,著力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訓練,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今后創造優秀成績做好準備。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經過實踐證明,我國對高中學生課余體育訓練提出的選好苗子、從小培養、打好基礎、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指導方針,是十分正確的。因此,要求體育教師在訓練時要內容全面,要有科學性,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照顧全面,對運動量的增加,變化幅度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注意培養他們的專項興趣和意識,為以后專項訓練打好基礎。

二、課余體育訓練的原則

1、直觀性原則

指在課余訓練中充分運用多種直觀手段,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激發活躍的形象思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與實踐,提高學生競技水平的訓練原則。

2、適宜負荷原則

根據運動員承受負荷的能力、人體機能的訓練 適應規律,以及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需要,在訓練中給予相應量度的負荷,并使大、中、小負荷科學結合,以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現代運動訓練的經驗證明,量大、強度大的負荷訓練是提高訓練水平和運動成績的關鍵。

3、區別對待原則

指在課余訓練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個性、身體條件、訓練水平、不同專項、不同訓練任務和不同訓練條件等方面,有區別地確定訓練任務,安排相 應的訓練內容、手段、方法和負荷。區別對待原則的價值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運動潛力,遵循個體差異。

三、加強高中生課余體育訓練的策略

1、協調學生學習、生活、訓練之間的關系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出較高的競技水平,但也難免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其它各科的學習。學生學習與訓練產生了矛盾。這就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學訓關系”的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此問題,小到影響訓練隊的生源問題,大到影響隊員的終身。本著“一切工作為了學生”這一原則,作為體育教師,要有正確的態度,力爭想辦法把此問題的負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兩者相互促進的方面而努力。這里體育教師與各班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協調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①我們與各班任課教師、學生家長一起討論制定課余體育訓練計劃(主要是時間安排),落課后的補課方案等。

②日常訓練中,學生可能在訓練中出現因疲勞影響課堂效率、家庭作業質量等現象。此時,任課教師及時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而家長須加強他們作業時的輔導工作,提高作業質量。另外,我們與家長、任課教師要加強聯系,交流看法,及時了解學生各階段的身心狀況,改進工作方法,讓學生能更好地訓練,健康地成長。

2、注意安全,積極預防運動傷害。

在體育訓練中,運動傷害事故時有發生,而一旦發生運動傷害事故就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輕則不能按計劃訓練,運動成績受影響,重則斷送該生運動前程,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訓練中,首先教育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學習運動創傷的預防知識,克服麻痹思想;其次,要做好準備活動,掌握動作要領,加強保護幫助;還要注意控制運動負荷,加強醫務監督等。總之,對待運動創傷問題要重視,貫徹“以防為主”的方針,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運動創傷的發生。

3、展示體育魅力,體現學生自我價值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5

【關鍵詞】民辦高校;課余體育;現狀分析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in Private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LI Gang1,ZHAO Jun2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2, Henan;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takes the nine private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life, sports association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of sports matches in these colleges.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se field and puts forward ways to improve.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urrent situation

隨著陽光體育運動活動的開展,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的體育活動開展也逐步豐富起來,但在不斷的進步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調查研究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現狀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了解學生對體育活動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課余體育活動開展及管理,豐富校園體育文化。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河南省9所民辦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現狀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根據有關資料設計了關于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現狀的調查問卷,分別向黃河科技學院、鄭州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河南省民辦高校體育教師發放95份問卷,回收90份,回收率94.7%;向學生共發放1000份問卷,回收931份,回收率93.1% 。

1.2.2數理分析法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用Excel等統計軟件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

1.2.3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與本文有關的期刊論著等文獻資料, 為文章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

2結果與分析

2.1河南民辦普通高校學生體育生活現狀

2.1.1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學生健康觀念

經過多年對健康理論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對健康概念已經基本上達成共識,也就是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狀況。在被調查的河南省民辦高校的在校生中,83.7%的學生對健康概念有了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但少部分學生對概念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在對學生健康狀況自我評價的調查中,只有19.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一般(56.9%),還有的學生選擇亞健康或不健康,即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太滿意。這也給學校的體育工作者一個重要的契機,即是如何加強引導,使學生從“要我練”轉變成“我要練”。

2.1.2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學生體育鍛煉情況

如表4 所示,在被調查的河南省民辦高校的學生中,喜歡體育運動的占到了59.3%,僅有4.9%的學生不喜歡體育;有36.6%的學生會經常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49.6%的學生偶爾參加體育鍛煉;35.0%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閱讀體育報刊和觀看體育比賽的習慣,而只有16.3%的學生不太關心體育方面的消息。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民辦高校中喜歡體育運動的人群雖然相當廣泛,但真正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和關心體育消息的學生呈現出棗核形狀態,即大部分學生只是偶爾參與和關心體育,要改善這一局面,就需要促進中間狀態學生向標準體育人口轉變。從表5和表6可看出,在河南省民辦高校的學生中,平均每天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占39.8%,30-60分鐘的占35.8%,根據國家教育部門的要求,各類學校應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河南省民辦高校學生鍛煉時間顯然達不到要求。體育鍛煉的方式以和同學一起為主,比例為72.4%,在教師指導下的體育鍛煉只有12.2%;而在對90名體育教師的調查中,只有38.9%的體育教師經常在課外指導學生體育鍛煉(見表7),可以說,除了正常的體育課外,體育教師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指導較少,這主要與民辦高校體育教師數量不足,教師工作負擔較重有關,學生在缺乏教師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不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及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還增加了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

在對阻礙河南省民辦高校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調查中(表8),在校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學校不重視、場地器材不足、體育教師不組織,比例分別達到了46.3%、29.3%、17.9%,這三方面因素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影響較大,也是民辦高校體育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1.3河南省民辦高校普通學生體育知識獲得情況

學校體育宣傳工作是向學生傳播體育知識的一個重要媒介,通過體育宣傳,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體育方面的知識以及各類體育賽事,從而激發起他們體育鍛煉的熱情,培養他們的體育興趣。目前河南省民辦高校的體育宣傳工作相對落后,只有兩所學校設有體育宣傳欄及網絡體育教學設施(見表9),而體育教師對學校的體育宣傳工作不太滿意的比例占到了64.6%(見表10)。體育宣傳工作的落后成為制約河南省民辦高校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主要通過室外課傳授學生體育與健康方面的知識,比例達到了94.4%(表10),經常組織學生觀看大型體育賽事直播的只有20.0%,因為學校多媒體設施的不足,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體育知識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不利于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對民辦高校學生的調查中(表11),對體育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呈現出中間多兩頭少的情況,即大部分學生(78.9%)認為自己對體育健康知識掌握得一般,如果對這部分學生加大體育知識傳播力度,很可能使他們成為熱愛體育人群中的一分子。

在體育規則、體育保健、體育技術理論、體育文化、體育心理5項體育知識中,河南省民辦高校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體育保健知識,比例為54.5%(表12),這反映了最近幾年,我國加大了對全民健身方面的宣傳,大學生們對自身的健康比較關注,希望了解到更多的體育保健知識,也有不少學生對體育規則和體育技術理論的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通過此次調查,使我們明確了民辦高校的學生們對體育知識的興趣所在,在今后的教學中,學校及體育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對學生更加喜歡的內容著重傳授,滿足大部分學生對體育知識的需求。

2.1.4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大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

從表13可以看出,河南省民辦高校學生感興趣的5個動項目依次是: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臺球,總體集中在球類,這主要與民辦高校的場地設施有關,也與項目特點和學生特點有關。如籃球、足球項目對抗比較激烈,在運動中具有刺激和競爭性強的特點,符合大學生不畏困難、勇于進取的年齡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而羽毛球、乒乓球、臺球所占場地空間較小,學校便于開展;其他的運動項目如網球、游泳、體育舞蹈等雖為社會新興的體育項目,很多學生希望接觸,但由于場地器材和師資的限制,開展得太少;另外學生感覺田徑類項目單調枯燥,成為不感興趣的項目。

2.2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社團現狀

高校體育社團是高校學生的一種自發的、非正規的、松散的群眾性組織。它作為一個團體,源于各團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具有共同的需要,是自由、自發和自主的團體。高校體育社團活動,作為高校課外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能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質,共同完成高校課外教育的任務,成為實現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1〕。

如表14所示,河南省民辦高校都組建有學生社團,數量共有65個,參加人數共有約3050人。河南省民辦高校的學生中有69.1%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學校的體育社團(見表15),這是一個比較可喜的數字,一方面表示民辦高校的學生對參加體育社團的熱情較高,學生們希望通過參加體育社團更好地學習體育技能,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另一方面,有參加社團意愿的學生比例與實際參加體育社團總人數嚴重失衡,反映出民辦高校應進一步加大體育社團的宣傳力度,組建多種項目的體育社團,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目前河南省民辦高校的體育社團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單純地由學生自籌或學校劃撥,僅有一所高校采用的是學校劃撥、學生自籌、企業贊助相結合的模式,這是解決社團經費不足問題的一種很好的辦法,值得其他學校體育社團借鑒。

2.3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課余運動訓練現狀

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對部分有一定體育運動特長的學生進行體育訓練,培養競技能力,使他們的運動才能得以發展和提高的一個專門組織的教育過程〔2〕。學校體育運動代表隊參加各類比賽,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不但樹立了學校的形象,而且可以促進學校體育運動的開展,所以國內許多著名高校都組建了自己的體育運動隊,有些體育運動隊水平還特別高,甚至直接為國家隊輸送人才,也因此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聲譽。河南省9所民辦高校中,有4所組建了體育運動隊,共有144名學生和18名教練員加入(見表16),在近年來的省內各類比賽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說,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只在少數幾所辦學時間長、學生人數多、硬件設施比較齊全的民辦高校存在有體育運動隊,多數學校對此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體育運動隊訓練不系統,有些項目隊只在比賽前臨時組建,教練員由本校體育教師兼任,執教水平有限;運動項目較為單一,只有籃球、足球、田徑、武術代表隊,而這些傳統項目由于其他高校開展的時間長,實力雄厚,所以民辦高校要從這些項目上有所突破比較困難。

2.4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課外運動競賽現狀

學生體育競賽是指全體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的旨在豐富課余文化體育生活、增強學生體質的體育比賽。學生們在體育競賽中身體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進一步增強了體質,另外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參加身體運動劇烈的比賽,可以緩解精神疲勞,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如表17所示,河南省的9所民辦高校每年都舉行校級的運動會,運動會類型以田徑運動會為主,集中了學校師生的全部力量,校領導也會親臨現場,可以說對整個學校體育氛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外,學校每年還要舉辦一些單項的體育賽事,以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這些開展基礎好的球類項目為主,這些單項的體育賽事是大型校運會的有力補充。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這些項目的特點決定了只能是少部分體質較好的同學參加積極性高,它不能滿足廣大同學對課余體育運動需求及參加競賽的渴望,影響整個課余體育校園文化的充實性。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部分學生對健康的認知程度較低,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評價一般;喜歡體育運動的人多但真正主動參與的不多,大部分學生只是偶爾參與和關心體育;平均每天鍛煉時間不足一小時;鍛煉的方式以自由為主,缺乏教師指導;對體育知識了解少,學習興趣不濃;由于場地及師資的限制,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總體集中在球類。

3.1.2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體育社團組織數量多人員廣,學生參加社團意愿的熱情高,但參加社團意愿的學生比例與實際參加體育社團總人數嚴重失衡;體育社團的經費來源單一,常出現經費不足問題;而且活動缺乏必要的指導。

3.1.3河南省民辦普通高校中多數學校對課余運動訓練重視不夠;體育運動隊訓練不系統,比賽前臨時組建較多;運動項目較為單一;學校組織的大型運動競賽主要是以球類和田徑為主,少部分體質較好的同學參加積極性高,不能滿足廣大同學對課余體育運動需求及參加競賽的渴望,影響整個課余體育校園文化的充實性。

3.2建議

3.2.1正確引導健康觀,做好體育促進健康的宣傳工作;改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加強教師指導,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減少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加大對體育知識的宣傳力度,豐富體育教師體育知識傳播手段,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與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

3.2.2進一步加大體育社團的宣傳力度,鼓勵組建多種項目的體育社團,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體育社團的經費應采用多種渠道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學校劃撥、學生自籌、企業贊助相結合的模式,以擴充體育社團經費,更廣泛地開展體育社團活動;確立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以“健康第一”為指導的思想,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加強體育教師的正確引導。

3.2.3應加強對課余運動訓練的重視程度,加大對課余運動訓練資金和師資的投入,另辟蹊徑突破常規傳統項目,組建有本校特色的體育運動隊;盡可能創造條件,除集中力量舉辦較大規模的綜合型運動會外,還要鼓勵指導學生社團或者班級經常組織各種小型的友誼賽,爭取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參與權,以滿足廣大同學對課余體育運動需求及參加競賽的渴望,豐富整個課余體育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 李浦豪.高校體育社團的德育載體作用〔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9):43-45.

課余體育競賽的特點范文6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expert interview, regard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ulture qualit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rong such 4 aspects as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sports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base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關鍵詞:高校素質教育體育文化對策

Key words: colleges quality education sports culture countermeasure

現代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是通過文化來教養的。高校體育文化以其獨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園文化中,在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總目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人的全面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素質。體育所承載的功能絕不是超然于人類生活之外的簡單肢體運動,也不能只限于技能技巧的傳遞,而它必須肩負起新時期社會發展所需的體育文化使命。而高校大學生數量,覆蓋范圍、參與體育的熱情等優勢使其天然成為體育文化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體育文化在高校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對于高校體育文化素質的理論研究較多,而通過實踐探討的相關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廣東省為研究范圍,以廣州大學為例,詳盡探討了高校建設大學生體育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和模式,旨在為推進廣東省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建設提供些實踐方面的借鑒和參考。

一、人才培養方案

綜合性院校中,體育學院在構建全校文化素質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努力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使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做到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在制定學院《2008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體現了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精神,使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具有專業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文化藝術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修養,培養“一專多能”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

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 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2]。第一課堂適當增加文化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如體育史學、心理學、武術、藝術體操等課程的課時量;同時,引導學生選修學校晚上開設的通識類選修課,增加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心理學、宗教學等課程的知識。第二課堂主要是組織開展一些專題講座,并組織學生在課外開展卡拉OK大賽、文藝體育表演、有獎知識競賽、社團活動等豐富多采的文化活動, 以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增長知識, 提高文化修養。

1.2加強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因此,學院把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培訓納入整個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中去, 統籌規劃, 狠抓落實。在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爭取一切機會,派出相關老師參加各種培訓活動。

高水平的文化素質教育, 必須還要有高質量的教材做保證。學院針對體育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 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編寫一些質量高、針對性強的好教材, 同時,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整體革新,幾乎全部課程使用國內最權威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為文化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條件。

1.3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教育實習

文化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結合體育學院所開設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學院領導一直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體育俱樂部及訓練基地進行一些社會調查和訪談活動,并與一些社區、俱樂部及訓練基地形成長期互動關系,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同時,積極尋找適合體育學院學科發展和學院師生特點的實習單位,并在教育實習中把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實習中。如在魚窩頭中學的教學實習中,學生們把啦啦操動作代替熱身活動,在專項技術學習過程中融入體育游戲內容,把瑜伽動作代替放松活動,效果顯著,并受到實習單位師生的一致好評。

1.4結合體育課程特點,寓文化素質教育于課程教學之中

體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3]。我院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體育課程的特點,把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很好的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如武術課程,重點教導學生要講究武德、武藝,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及民族精神;競技體操、藝術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等項目,藝術性較強,與音樂、舞蹈有密切聯系,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審美的能力和美的表現力;球類等集體性項目,重點培養學生集體主隊精神、融洽的人際關系、協調配合能力以及頑強拼搏的精神。因此,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就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革新,把文化素質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經過實踐驗證,效果良好,值得廣泛推廣。

二、大學體育課程

校園體育文化教育是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體育課程面向全校近2萬大學生,能否把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實際教學中關系到我校學生校園體育文化教育的成敗。因此,在實際的大學體育教學中,體育學院教師把校園體育文化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具有教育、陶冶情操、促進社會規范化、增強校園凝聚力、強健身心和育人等功能的內容較好的融入實際教學中。

2.1加強大學體育課程建設

體育學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資源和師資力量,努力加強大學體育課程建設。努力培養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和形體等課程的師資,并增大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比例。武術的普及和開展,不僅可以使學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可以使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中國的傳統哲學、醫學、美學、中醫學、軍事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各種文化的深刻內涵,在受其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傳統體育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健美操等課程的開展和普及,不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落實全民健身戰略,而且能夠增加學生的審美觀、審美能力和美的表現力,促進學校的文化素質教育。

2.2加強大學體育理論教育,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體育理論知識是校園體育文化的特有形式,體育理論教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體育能力的基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體育課上的理論教育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體育理論知識的教育應突破課堂教學延伸到課余體育中來。因此,體育學院根據這一現狀,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各類競賽及課余活動之前,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舉辦了各專項體育知識講座和裁判員培訓班,舉辦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在學校承辦的各類別體育競賽和群體活動中,讓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競賽的編排和組織工作;根據學生對體育相關知識的實際需要,開設了瑜伽、體育舞蹈、形體課、推拿與按摩、營養與膳食、NBA鑒賞等通識類選修課程。同時利用校園網,積極宣傳體育知識、各項目的基本技術與技能,及時各類別競賽信息和我校運動員參賽獲獎情況。

三、體育設施建設

體育建筑、場地、設施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4]。在文化環境的構建中,物質文化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不管是學校組織還是學生自發,都需要物質條件支持。因此,重視校園體育文化物質環境和建設,包括建造體育場館,添置設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場地設施和體育用品是很重要的。2005年9月,廣州大學整體遷入大學城,學校體育場館、場地得到實質性改善和提高,擁有各類場館73個,占地面積達14萬平方米,但學生人均使用面積僅有4.36m2,在整個大學城處于中下游水平,特別是大學體育課,經常出現“打游擊”的現象,特別是需要在室內上課的課程場地更是急缺。針對這一現狀,學院經多方努力,在學校一些教學樓架空層搭建出一些室內場地,較好的緩解的室內場地缺乏的窘境。同時,計劃借助廣州2010年亞運會的契機,抓住機遇增大我校場館規模和增強場館功能。

四、體育競賽活動

4.1積極開展校內外體育競賽活動

校內體育競賽不僅是推動學校體育活動廣泛開展,促進學生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校園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學校通過組織校內體育競賽,可以達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活躍校園體育氣氛的目的[5]。學校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競賽形式,選擇適合普通學生的競賽項目,調動學生競賽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2009年廣州大學校園里組織的一些競賽活動如,廣州大學新生拔河賽、女教工“慶三八”趣味比賽、廣州大學“萬人健身跑”活動、體育學院網球比賽等等。

4.2抓住大型體育賽事的契機,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根據學校的運動項目水平和師資條件,組織校體育代表隊,加強訓練,參加國內外各類別體育競賽活動。既促進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又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同時找出自身體育工作的差距,揚長避短,促使學校體育工作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更上新臺階。例如2009年我校高水平運動隊參加的全國大學生第五屆跆拳道錦標賽、全國毽球錦標賽、第三屆亞洲室內運動會毽球比賽等,均取得優異成績。高水平運動員即為學校爭光,促進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豐富了我校的校園文化生活,

五、結語

廣東省高校文化素質基地建設時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文化素質建設亦是如此。廣州大學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大學體育課程設置、加強場館建設和積極推進體育競賽工作的發展途徑和模式,通過實踐驗證成績斐然,效果顯著,全校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其體育文化素質不斷得到提升。但仍有許多不夠完善和待加強的地方,如師資培養,學校場館建設有待加強,對體育場館的開發和利用不夠,高水平運動隊梯隊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平衡發展等問題。因此,高校體育文化素質的建設工程,必須不斷鞏固現有成果,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適宜各自學校整體發展的文化素質基地教育發展模式,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復合型的現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王斌.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J]. 體育文化導刊, 2006, (4): 71-72

[2] 錢杰, 等. 全面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對策研究[J]. 中國體育技, 2003, 39(6): 38-40

[3] 蔡藝,等. 淺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10(2): 86-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不卡国产视频 | 亚洲 欧美 国产另类首页 |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观看网站 | 图片专区亚洲 欧美 另类 |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黄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高清 | 91原创在线 | 婷婷成人亚洲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久久一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 | 日韩欧美综合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日韩一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99热免费| 欧美嘿咻视频 | 亚洲日韩第一页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青青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高清视频在线 | 黄色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91 | 国产一级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 欧美亚洲综合视频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a毛片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欧美专区亚洲 | 国产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