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1

[關鍵詞]哥特;工藝美術運動;工業革命;家具設計

前言

一種風格的興起和衰亡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背景等客觀歷史原因,哥特式藝術從中世紀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的沒落,歷史的車輪并沒有在此停滯不前,在19世紀的中后期,從英國興起的偉大的設計運動——工藝美術運動又將它重新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并在這段期間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工業設計領域,尤其是室內家具設計。

一、哥特式藝術的概述

(一)哥特藝術的歷史背景

在中世紀,人們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揚可以通過虔誠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與偉大的上帝進行溝通,并最終得到感召,死后的靈魂將進入天堂。而人類的無論起源與否,最終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世俗權力的支撐,這和中國的佛、道、儒如出一轍。西方的基督教在這時亦與歐洲的封建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禁錮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時的歐洲猶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滯,是歐洲歷史上社會生產、經濟發展最緩慢的時期,故又稱為“黑暗時期”,但這一切并不妨礙藝術的發展與進步,正是在這樣一個發展緩慢、社會壓抑的狀態下,誕生了偉大的哥特式藝術。

(二)哥特式藝術的概念

“哥特”本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野蠻部落民族,第一次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出現在藝術史上,則是源于偉大的意大利藝術家拉斐爾寫給當時的教皇立奧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爾將中世紀后期即羅馬式后興起的建筑樣式稱之為“哥特式”,與“野蠻”一詞同義。此后到了16世紀又一位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喬爾喬•瓦薩里將它的時間范圍擴大到整個中世紀,認為它們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被賦予了三種主要含義:野蠻如中世紀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紀的社會環境;神秘如地獄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時期的家具

人們所熟知的哥特式風格設計多集中體現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國巴黎圣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等,主要特點就是高聳而直立的尖拱、修長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它們整體給人一種高而直的向上趨勢,故“哥特式”也被稱為“高直式”。而當時的家具作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與這種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時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頂蓋床等家具,均具有這些特質。在中世紀,家具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別高,頂端多設計成火焰型,有的還加有高聳的頂蓋,座面多為封閉的箱形,整個家具采用嵌板結構的窗花格。(見圖1)這個時期的餐具柜是用來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層數與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聳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頂蓋床是在床的頂部安裝一個頂棚,增加床的體積感。床的頂蓋大小也彰顯著使用者的地位。這些家具都具有體量龐大、線條直立的造型特點,在裝飾上采用尖頂、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給人一種挺拔嚴謹、莊重宏偉的氣勢。

二、工藝美術運動的背景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從英國開始,歐洲各國先后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它對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均起到重大影響,在工業生產領域開始出現勞動力的分工和機械流水線的廣泛應用,于是大量的機械制品涌入市場,傳統手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出現兩級變化:一種是極力推崇的純手工制品,在工藝和造型上毫無突破,是傳統風格的模仿,并且價格昂貴、裝飾繁復,僅為富人階級服務;一種是機械制品,價格低廉,為中下層人們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觀丑陋、做工粗糙、質量低下。這些顯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設計,為此英國政府首先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開展相關的設計活動,比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的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因在“水晶宮”展覽館舉行,故也稱之為“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本是為展現英國工業革命后的偉大成就,并試圖引導大眾的審美情趣,制止對舊有風格的模仿,可結果卻讓人始料未及。這次展覽會陳列的展品大多是機制產品,不少是為參展而特制的。這些展品將裝飾作為其產品設計的重點,將功能與形式分離,且形制守舊毫無創新,將整個市場上的產品設計弊端完全暴露,激發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認識,掀起了設計史上最重要的設計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三、哥特式風格對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家具的影響

(一)哥特式風格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之間的聯系

工藝美術運動與哥特式風格的聯系主要是從英國建造師普金開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響,自小就對哥特式風格癡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處》中包含了對當時的建筑和對中世紀高貴的建筑的比較,并認為哥特式是先進的,從而批判貪婪的僵化的19世紀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現一個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盞明燈》里強調建筑家應通過建筑設計來達到真實而真摯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統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頭》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風格,認為中世紀建筑偉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揚和領導下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莫里斯帶領著一批杰出的設計師包括羅伯特•阿什比、沃賽等通過對不同設計項目的完成,實現著對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實踐,將工藝美術運動從英國推廣到世界。對于哥特風格為什么會幾百年后的英國重新風靡和提倡,筆者認為主要是哥特風格自身擁有純粹的精神化特征,這與中世紀的教義精神是緊密聯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蠻”、“神秘”等精神化的詞匯,皆是源于中世紀人們在認識上的缺陷,對種種自然現象不解而產生的神秘、恐懼、敬畏之感,體現在設計中往往具有理想主義色彩。而在19世紀機械文明發展下,機械產品對于人們生活的沖擊也使當時的人們感到恐懼與無助。面對混亂的市場現狀,人們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來指引,而藝術領域亦迫切要求尋求到一種不同于現有所流行的歷史風格的設計形式,以此來扭轉藝術設計界的精神匱乏和粗制濫造。這就好比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這些在不同時期的復古風潮一樣,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風格對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家具的影響

哥特式風格在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極力推崇后,對當時英國的設計領域尤其是室內家具設計均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1.家具的形式根據前文所說的哥特式風格,不難看出哥特式風格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一種直線線條的運用,具有向上的動勢,簡潔有力而清瘦挺拔。那個時期的英國家具設計師正是將這種哥特符號多次運用于他們的設計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設計的系列椅子(見圖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別由三根平行的橫桿組成,靠背的上部則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桿組成。沃賽在1889年設計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見圖2)則具有更為明顯的哥特特征。從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線條,椅背狹長而高直,椅背頂端的立柱高聳。家具通體上除了在椅背中間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無任何裝飾,將哥特風格的簡潔、挺拔、穩重的特點發揮到極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藝術對于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形式上,還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說,工藝美術運動時期,正是機械化迅速發展階段,面對大量涌入生活的機械制品,藝術家們從厭惡到恐懼,而傳統手工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為此,莫里斯等激進的藝術家們便開始組織各種設計事務所進行實際的設計改革,但這些事務所卻被他們冠以“行會”的名號。行會原本是中世紀手工藝人的行業組織,莫里斯等人之所以會如此稱呼他們的組織,可見其反機械化的決心與勇氣。在莫里斯的設計主張中可以明確看出他已經將哥特文化與手工藝合二為一,將哥特風格理解為傳統手工藝的一部分。那么顯然這些藝術家組織的“行會”所設計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無任何機械運作,與市面上的工業制品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些家具設計師還會學著哥特時期建筑者在設計作品上鐫刻自己名字的習俗,也將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這些標記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凸顯出手工藝品的獨一無二。這表面上是設計者對中世紀藝術熱愛,實質上依然是一種反機械化的表現。3.家具的設計理念著名美學評論家和符號學家蘇珊•朗格曾說過,一切藝術都是人類表達情感的符號。哥特時期的家具裝飾簡單、造型簡潔且重視功能性,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生產力水平是分不開的。當時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會財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僅限于少數富有的貴族或宗教組織。但哥特家具卻因此具有一種自然、淳樸之美,而這正是工藝美術運動時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設計原則中的曾明確要“忠實于自然”、“提倡實用藝術”,這些主張在當時的一些重要設計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體現。而圖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重要設計師———阿什比之手。家具通體無多余的裝飾,通過矩形的面與直線產生強對比,并故意將家具的卯榫結構暴露,起到一種變化和裝飾性。白色織物與原木色材質交相呼應,產生一種自然、質樸的設計效果。

四、小結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2

一、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僅僅擁有不同的物產,還擁有迥然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更是造就了工藝美術作品的文化地域性,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文化地域性成為工藝美術作品中最珍貴的價值,也是一地一隅最明顯的文化符號,這種無形的價值不是一件工藝美術作品具有多大的商業價值能夠涵蓋的,它已經成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世界都應珍視的瑰寶,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Intangibleculture》(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和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存的以人為存在基礎的傳統文化形式,是人類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文化延續、發展、創新的主要形式,既保持了文化傳承的統一性,又通過發展和創新實現了文化的連續性和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正是秉承這一原則發生和發展的,非物質性的提出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傳統工藝美術是文化的載體,具有地域性符號價值,不同地域根據各自不同的氣候條件產出不同的動植物材料,這些材料天然的成為工藝美術的制作基材,也同時將地域性賦予了工藝美術品,這是材料地域性;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性是指以一定的制作材料為基礎,依靠材料本身的性狀和工藝特性,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完成工藝美術品的制作過程,如陶瓷藝術依靠陶土和釉料配合經過高溫完成陶瓷制品,而傳統牙雕以象牙和犀角等原材料為基礎,通過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精湛的技藝手段配合完成作品;所以工藝材料,工藝手段和最終的工藝美術品都具有物質性,這種物質性使工藝美術品成為天然的商品,而產品所具有的流通性是創造價值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工藝美術本身能能夠實現價值的最主要方式,工藝美術品的市場問題也是當代工藝美術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直接影響工藝美術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工藝美術品做什么?怎么做?賣給誰?怎么賣?都將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傳統工藝與工業化生產的矛盾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工業革命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新興資本主義工業化從工場手工業向密集型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力,用大型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業作坊手工生產的一場劃時代的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標準化使工廠生產的產品整齊劃一,完全一模一樣,產品與產品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化,這也同時要求工人在生產加工的時候,不得根據個人想法或對產品的任何細節進行更改,工人在生產中的主觀能動性就完全喪失了。由于工業革命初期,廠商并未注意產品設計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致使當時大量的工業產品外形丑陋,結構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這諸多的問題也工藝美術運動所詬病的主要原因。工藝美術運動的創始人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均希望通過推動工藝美術運動發揮匠人們的設計能動性,將設計的多樣性因人而異、有的放矢的實現在產品上。工藝美術運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直視工業革命時期全球暴增的人口數量和潛在的巨大需求,大量常規手工作坊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工藝美術運動50年,也確實影響了一個時代的設計師,但是最終他們的設計作品并沒有大行其道,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進入千家萬戶,而是做為工藝美術運動中優秀的作品進入設計博物館,究其原因,并非是他們的設計作品水平不夠,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設計理念不對,他們最終還是敗在了產品的價格上;眾所周知,產品的售價是影響產品銷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手工業作坊無疑拉高了單個產品的制作成本,而工廠的產品恰恰在產品價格方面占盡優勢,這使得人們更愿意選擇價廉的產品,在這場半個世紀的爭論中,到底是工廠還是手工作坊的產品好,不同立場的人見仁見智。綜合來看,在當代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工廠化的生產已經在全力解決設計問題,產品沒有設計就沒有市場,設計已經被消費推上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地位,而手工業生產作坊除了一部分徹底消失外,一部分也轉向更加個性化、小眾化的發展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與傳統工藝和手工作坊并非水火不容,應該取長補短,發揮工廠標準化、批量化的優勢,注重設計,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讓工藝美術與工業化共同發展,為生產力的解放和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共同努力。

三、審美意趣的變化與工藝美術的傳承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3

家具廣義上是指人類維持正常生活、從事生產實踐和開展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類器具,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家用的器具”。狹義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臥憑依或貯存支撐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類社會出現家具以來,其發展便再也沒有停止過,家具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載體,中西方家具發展都經歷了多個歷史時期,各種各樣裝飾風格的形成,造型、結構、用材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十九世紀是處于古與今的交替時期,中國仍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家具發展出現了頂峰后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進入資本主義世界,家具發展締造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頁。中西方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一時期下所發展的家具裝飾風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它們對今天的家具設計發展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對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

十九世紀中國家具裝飾風格的演變

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古人習慣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為主要的家具。后來出現了屏、幾、案等家具,床既被用于坐具也用作臥具,榻則在床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到了南北朝,人們從屈膝而坐逐漸變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開始流行于當時的社會。

在家具設計風格上,中國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裝飾風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補、兼收并蓄。如秦代家具制造匯聚六國工匠的技藝精髓,漢代家具融南北方風韻于一體,唐時期家具風格借鑒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別具外來風韻。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家具設計令人稱道,其精湛的工藝和設計的別致性成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寶貴的一筆財富。尤其明清家具設計藝術以其簡約的線條、古樸的質感、簡潔而精美的木雕裝飾讓人流連忘返。在中國家具發展歷史中,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一定會被相提并論,在這里先探討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脫俗為裝飾風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風格的基礎上,繼承優點并逐步演變而成的,被稱為“細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對后世影響深遠,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樣、構造巧妙,實用性和審美趣味相統一而聞名于世。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蘇州地區出產的明式家具,其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家具風格鮮明,經過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們的喜愛,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稱為“蘇式家具”,或“蘇做”。名貴的黃花梨、紅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于制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貝殼等多種裝飾材質也會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藝術手段和裝飾美學的極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設計史上是罕見的,是功能與美學高度統一的完美例子。

中國古代家具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到明中期達到頂峰,一般來說,“明式家具”和中國傳統家具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當然,乾隆之后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國傳統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終僵化,因此還是以明式家具來代表中國傳統家具。

2.以繁復華麗為裝飾風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簡潔而優雅為見長,那么清式家具則更注重細節局部處的裝飾、雕刻,尤其是皇室宮廷的家具。清式家具從歷史角度可分三個階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結構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點,仍可稱為明式家具;從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慶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發展的鼎盛期,家具華麗的裝飾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家具過多的奢華達到極致后,是中國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制作從造型、工藝、裝飾、材料等各方面都趨于成熟,特別在家具的種類上,也比以往朝代豐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黃金時代。家具設計風格多樣,主要特征是造型莊重、雕刻樣式繁雜、體積大、氣度恢宏。這期間最出色的是宮廷家具,色彩絢麗、紋飾華麗,形成獨具韻味的裝飾風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紀初期。自乾隆年間家具發展的頂峰后,清式家具出現了追求華麗和精細的裝飾雕琢的風格,比以往任何時期更注重裝飾帶來的整體效果。但除了細密的裝飾外,晚清標新立異的家具作品已經少之又少。道光年間,隨著的結束,家具業出現了長時間的停滯,工作量日益減少,家具生產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輝煌。

十九世紀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演變

十九世紀的西方世界正在頻繁地進行著工業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學革命,在這些帶有創新思維的革命推動下,進入了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西方各國由于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社會條件及其后的不同,所用材料各異,呈現出不同的裝飾風格,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末就爆發了幾個影響深遠的藝術運動,分別是新古典主義運動、工藝美術運動以及新藝術運動。在這三個藝術運動中,家具設計風格有著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一定程度發展。

1.以高雅精致為裝飾風格的新古典主義家具

新古典主義運動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紀初風靡歐洲各國的藝術運動,它的出現代表著借古復今的潮流,并標志著一種新的美學觀念。這一時期的家具裝飾藝術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復古運動。在藝術風格來看,新古典主義家具以其莊重、典雅的古典主義格調代替了華麗且脂粉味濃的洛可可風格。

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家具可以說是歐洲家具中最杰出的家具藝術。首先,新古典主義家具中對直線的運用,為家具的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奠定基礎;其次,它具有結構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適性,還有優雅而不做作的特點,是古為今用的典范。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家具裝飾風格,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審美觀,給奢華的洛可可風格所籠罩的西方國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裝飾風,對古典藝術進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質樸純真為裝飾風格的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家具

工藝美術運動是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國設計革命,也是一場著名的設計改良運動。這時期的裝飾風格特征具體表現在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代替人手生產;提倡設計應以誠信為本,反對嘩眾取寵和浮夸,注重簡單、樸實無華和良好的功能。

這時期的思想也體現在家具設計上,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原則,主張藝術家在家具設計中,追求多采用自然紋樣作裝飾,這場運動打破了矯飾主義盛行的沉悶之風,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重新喚醒,讓家具設計在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受到關注。家具設計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多用幾何體作為造型手法,排斥多余的裝飾,用作裝飾的部位都要帶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與裝飾風格的統一。

3.以美輪美奐為裝飾風格的新藝術運動時期家具

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啟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及美國出現了名為“新藝術派”的實用美術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響極大的“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本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的延續,同樣是對工業化的一知半解,同樣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線及自然草木中的紋樣,但表現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之一是深受東方藝術的日本所影響。日本家具對新藝術運動的不對稱形式的影響深遠,很多新藝術家具中的花卉圖樣就是采用了日本“浮世繪”的特色,東方藝術的淡彩、細長的線條和空間的運用都在新藝術家具中有所體現。

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家具裝飾也是獨一無二的。早期的家具風格僅停留在表面的裝飾,但隨著藝術家的創新,在家具設計中融入雕刻、鑲嵌等藝術手段,不僅使藝術形式更加生動,拓展了家具設計的表現手段,也使新的藝術語言在家具設計中得到恰到好處的應用。

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對比

1.十九世紀中西方社會背景的差異

十九世紀的中西方世界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個時期中國正處于晚清年間,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于閉門造車的封建農業社會里面,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毫無興趣,固步自封。直至兩次以及1894年的,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署了一連串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才被迫打開了國門,而這時候西方世界快速社會和技術變革都發生在此期間。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都先后完成,資產階級社會快速發展,成為社會大部分財富的主人,他們追求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于是渴望變革。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是家具產品得到批量生產,但其外觀與設計都是比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產生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把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運動。這個時期中國的少數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救中國,從而開始把西方的機械技術帶到了中國。

2.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差異

十九世紀初,中式家具的裝飾風格沿襲了乾隆時期的風格,而西方世界則剛興起新古典主義風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強調體積較大,沉穩、厚重,注重富麗堂皇的裝飾與雕鏤;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傾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模仿,造型多參照古典建筑的形體。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式家具業日漸衰落,過度的裝飾造成了必然的衰敗,家具的造型粗糙簡陋,行業早已出現長時間的停滯不前。此時以英國為首的工藝美術運動正遍及歐洲,家具設計的造型簡單而自然,帶有明顯的哥特式與中世紀風格。

同治、光緒時期,中國的家具業已經日趨沒落,家具設計變得越來越程式化,連蘇式家具都陷入了形體笨重、裝飾繁縟累贅的境地。這時期整個歐洲與美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正不斷邁向成熟,把家具設計引向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3.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相同之處

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都體現一種濃厚的裝飾味風格。對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華麗與高貴,無論在紋飾或手工藝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顯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亞風格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西式紋飾”,如卷草紋等。西方的三次藝術運動都強調裝飾,紋飾的設計與運用都達到了較高的成就,精湛的制造工藝使家具設計更趨精美優雅。這一時期的西方家具設計受到中國的影響,西方家具的美感與工藝的創新同樣給予中國啟迪。

結 論

通過對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發展的研究,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家具發展在經過長時期繁榮與昌盛的頂峰時期后漸漸停滯了,家具業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統治的沒落。而同時期的西方家具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各種藝術運動的發起,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朝著把家具藝術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這一目標前進,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最終成為了現代設計的開端。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4

“應該講我們是沒法(憑空)創造所謂的現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我們只能在文化文明這條延長線上繼續完成著我們人類應該走的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人能超越,也沒有人能把自己放在這個時代之外來看待這個時代。”1——黑川雅之(日)

1原始社會的平民設計

追溯設計的起源,我們通常會想到從遠古先民日常生活所用的石器、木器、陶器中尋找。設計是人的活動,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設計產生于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對石器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加工制作2”。可以說,只要打上人類思想烙印的東西都是設計過的。

原始社會中,人們集體勞作,共同享受勞動成果,設計器物也是共用的。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設計能力更多地體現在人的手工制作能力。原始社會的設計是屬于社會大多數人的設計,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

2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平民設計

階級社會中,社會的話語權掌握在少數統治者手里,他們享有一切社會活動的優先權。階級社會的設計行為主要是為宮廷權貴、上層階級服務的,先滿足了少數人的需求之后,才是人民大眾的。一方面是由于生產力低,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只有在滿足第一需求“生存”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統治階級掌握社會的權力財富,在不斷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多的是追求享樂、炫耀等精神需求。統治者錦衣玉食大修宮殿使得設計行為得以完成實現,統治階級是當時的設計對象,所以等級社會的設計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不平等的設計,非平民的設計。

在中國歷史上從殷周時期就存在民為邦本的治國思想,但這些只是為了興國即維護統治秩序,“并不是給民以人格尊嚴和監督統治者政治的權利”3,并不是讓民眾享有設計服務的權利。“重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4”。“哲學意義上的美學、政治意義上的傳播和實用意義上的設計是等價的5”。

“古往今來的經典建筑、家具、平面設計、服裝等等,其實都不是大眾享有的,而是為權貴的。現代主義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要改變設計為權貴的這種數千年的歷史,而是企圖讓設計為大眾服務6”。

工業革命以前,“18世紀的設計活動主要是基于手工業為中心的活動,并且設計者和制作者往往是同一人,并沒有精細的職業分工。而設計服務的對象,也僅僅是權貴和上層貴族階級,對于平民大眾并沒有設計可言7”。

3工業革命以后的平民設計

著名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理論指導人約翰·拉斯金(John·Ruskin)認為:“藝術家已經脫離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臘和意大利的迷夢之中,這種只能被少數人理解,為少數人感動,而不能讓人民大眾了解的藝術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創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對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鳴,并且都喜歡它,那么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罷,實質上只是一件十分無聊的東西8”。

在工業革命時期,由于蒸汽機的發明,動力問題得到解決,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人們渴望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這些是以各種物質條件為基礎的,同時也就擴大了對各種新事物的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在當時條件下,只有大規模的批量生產,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拉斯金所主張的“設計要為人民大眾”。

由此看來,這應該是最早的設計以“民”為本的觀點,也最早回答了“設計為誰服務”這個問題。“作為最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拉斯金的設計理論具有強烈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色彩。他強調設計的民主特性,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設計。他說:以往的美術都被貴族的利己主義所控制,其范圍從來沒有擴大過,從來不去使群眾得到快樂,去利于他們。與其生產豪華的產品,倒不如做些實實在在的產品為好9”。

眾所周知,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在建成紅屋后,自己動手設計了墻紙、地毯、餐具、燈具、家具等家居用品到室內,風格統一,引起設計界廣泛的興趣與稱頌,使他感到“社會上對于好的設計、為大眾的設計的廣泛需求,他希望能夠為大眾提供設計服務,為社會提供真正的好的設計,改變設計中流行的矯揉造作方式,反對維多利亞風格的壟斷,也抵御來勢洶洶的工業化風格10”。

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工藝美術運動卻充滿了矛盾,主張“設計要為人民大眾”,又反對標準化、批量化生產;主張“藝術要與技術相結合”、“與工業相結合”,又強調手工技術和手工業;主張“美術家要從事產品設計”,又反對“純藝術”。拉斯金、莫里斯所倡導的“工藝美術運動”的最可貴之處是在設計理念上的一些新的觀點——“設計要為人民大眾”、“設計要與工業結合”、“美術要與技術結合”、“美術家要參與設計”、“師從自然”、“反對純藝術”等。工藝美術運動處在農業文明時期與工業文明時期的過渡階段,在設計理念上是屬于工業文明時期的,在設計實踐上是屬于農業文明時期的。也就是在理念上是本著為“民”設計,然而實踐卻是相反的。

4當代的平民設計

“如果說手工制作是農業文明時期的設計行為,那么現代設計才是工業文明時期的設計行為。”11

既然工業文明是設計以“民”為本的歷史前提,那么由此可以判斷現代設計就是以“民”為本的真正的設計實踐。那么現代設計史就應該是一部“以‘民’為本的設計史”?

從20世紀開始,進入現代主義設計階段,它是從建筑設計上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設計的民主主義傾向和社會主義傾向;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材料——鋼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鋼材的運用;新的形式——反對任何裝飾的簡單幾何形狀,以及功能主義傾向,從而把幾千年以來的設計為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12”。

勒·柯布西耶編著的《走向新建筑》是現代建筑史上一部宣言式的革命著作,是典型的現代主義觀點。“我們想到了房子里的居民和城市里的群眾”13,還提出“必須樹立大批生產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進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愛大批生產的住宅的精神面貌14”。他提出了這樣一種咄咄逼人、高度理性的設計觀念,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成功的作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后的重建以及工業文明的洗禮,原有社會結構瓦解,階層的概念取代了階級的概念。“平等、尊重、和平、寬容、清雅樸素和自然的價值觀深入社會各個階層”15,平民化的概念逐步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設計界出現了另外一種力量,他們認為“現代主義使用的方法太有限了,以致無法設計,它對機械的崇拜壓制了人類思想的創造發明力。同時它忽略了給予物體個人的感情和復雜意義,認為只有一種設計方法是對的和適當的,這種觀念無疑是錯誤的16”。現代設計在設計實踐上實現了以“民”為本,卻忽略了大眾的審美。

“1952年底,在倫敦的當代藝術學院(InstituteofContemporaryArt),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評論家成立了一個‘獨立團體’(IndependentGroup)。他們圍繞大眾文化(如電影、小說、廣告機器之美)進行探討,其中一個議題就是如何把大眾文化引入美學領域中來。他們開始關注周圍的生活和事物,在創作的作品中也漸漸開始形成日后波普藝術和設計的許多語匯和傾向17”。他們主張“設計價值可以不必普遍化,應該合理地少注重些功能,多注重消費者的愿望和需求18”。“漢密爾頓給波普下的定義是:通俗的(為廣大觀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可消費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機智詼諧的、性感的、詭秘狡詐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險性的、大企業式的19”。

波普設計的審美觀是迎合大眾的,設計作品也是屬于大眾消費層次的,那么波普設計是否真正實現了平民設計?然而波普設計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它是瞬時的,可消費的,年輕的,是短暫的以“民”為本的設計,是部分的以“民”為本的設計,是不全面的以“民”為本的設計。

后現代主義始于20世紀40年代,從70年代開始成為主要力量。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一樣不僅僅是設計的觀點,是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它的影響比現代主義更大,存在于各個領域,建筑、科學、批評理論、哲學和文學等。

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Papanek)出版了《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fortherealworld)。“該書集中探討了設計師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強調設計師的社會及理論價值。巴巴納克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在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20”。然而“就像無法改變某種社會意識形態一樣,社會的貧富、人類的戰爭與和平同樣是設計師無力改變的,那么我們有能力做些什么呢21”?

“亞洲經濟的快速增長,少數人短期致富,成為社會廣為羨慕和追求的‘新型貴族’,以至于將這種‘新貴族’意識播撒至幾乎所有的領域”22。“盲目的追求豪華與高檔并走向奢侈誤導了大眾的價值觀,逐漸遠離真實的生活而進入誤區23”。早在70年代,“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對產品設計規范性的指導建議就提到了‘反對過度的奢華,與對產品外在的盲目追求,同時主張考慮對環境生態的保護’,但直到今天,在全球各個角落,無不將能買得起用得起大眾所無法承受的商品當作是一種自身地位與高貴的顯示,而平民階層也刻意地模仿著這種近似扭曲的消費心理24”。

從原始社會時期樸實的平民設計,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非平民的設計,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理念平民化,現代主義的設計實踐平民化,以及波普設計的審美取向平民化,到現在后現代主義的各種設計趨勢,人性化設計、綠色設計、非物質設計、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等等,都是或多或少與設計以“民”為本有一定的聯系。設計以“民”為本一直都存在著,但卻很少被真正提到一個理論高度,更沒有被當作某個時代的設計趨勢或風格而推廣開。

參考文獻

1.《設計學概論》尹定邦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

2.《工業設計史》何人可主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

3.《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情趣的設計世界——張劍產品設計作品選》張劍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7

5.《新平民化意識——一種新的人居環境設計觀》陳六汀《裝飾》1999NO.3

6.《設計學概論》尹定邦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

7.《現代十大設計理念波普設計》張承志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8

注釋:

1《思想的設計》吳晨榮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次版11頁

2《設計學概論》尹定邦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68頁

3《中國文化導論》李宗桂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2358頁

4《中國文化導論》李宗桂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2358頁

5《黑格曼與他的學生們Students&FonsHickman》何見平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98頁

6《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46頁

7《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47頁

8《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53頁

9《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54頁

10《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55頁

11《設計之思》王晏飛

12《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08頁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埃編著陳志華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頁

14《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埃編著陳志華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6頁

15《新平民化意識--一種新的人居環境設計觀》陳六汀《裝飾》1999NO.3

16《設計學概論》尹定邦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142頁

17《現代十大設計理念波普設計》張承志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83頁

18《設計學概論》尹定邦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150頁

19《現代十大設計理念波普設計》張承志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87頁

20《工業設計史》何人可主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204頁

21《情趣的設計世界--張劍產品設計作品選》張劍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731頁

22《新平民化意識--一種新的人居環境設計觀》陳六汀《裝飾》1999NO.3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5

從英國的威廉•莫里斯開始的工藝美術運動開始,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始對待工業化對批量化生產是持有一個排斥的態度,他們企圖逃避現實,回歸哥特式風格,和從前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新藝術運動的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工業文明也抱有這樣的態度,但是有一些設計師卻看到了工業文明的大勢所趨,并開始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影響著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這里要提到的就是比利時的凡•德•威爾德。他是著名的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現代設計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論深刻影響著德國設計乃至現代設計的發展。凡•德•威爾德的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他一反當時藝術家對工業文明的厭惡態度,而是倡導機械的發展,他認為只要很好的利用機械,就可以促進設計的發展。他倡導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反對技術與設計的分離。從他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主義思想的雛形,也就是說他的設計思想已經超出了同時代的新藝術運動的其他的藝術家的思想。另外一個前衛的設計思想來自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提出了“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的口號。分離派的設計風格簡潔、精致。他們提倡簡潔的幾何外形與自然流暢的造型相結合。這樣的風格體現明顯的是奧地利的藝術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代表作品《朱利斯》等都是應用這樣幾何樣式和自然相結合,他的繪畫作品非常具有裝飾風格,華麗的形式,表達的確是深刻的主題。分離派的產品設計簡潔,強調功能性。在這樣的維也納風格樣式中,暗示了一種20世紀功能主義的設計方向。體現其功能性特點的是奧德利建筑師奧托?華格納,他的著作《現代建筑》,闡述了他的現代主義思想。他認為建筑應該為現代生活服務,為現代人服務,他在其中指出裝飾是為建筑的實用目的服務。從他的設計思想上我們看到的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雛形。以上是對新藝術運動“新”的思想特點,當然新藝術運動的思想來源不止上面的兩點而已,一個運動的開始,有著它深刻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潮,人們生活等等復雜的綜合產生的,不能對它進行簡單歸類,也有著它產生的必然性。我們在這里論述的是新藝術運動“新”的思想。自然這樣的“新”在我們今天看來都不在“新”了。但是我們要將眼光回到100多年以前的時光里,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新”的思想。那些藝術家和設計師面對巨大的變化,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并且這樣的努力直到現在我們仍在受用,他們和他們的思想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這也是他們精神的延續。

二、新藝術運動在各國“新”的體現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新”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法國也在進行工業化進程,近代以來法國一直就被譽為“藝術之都”。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像一顆盛開的花朵,異彩繽紛。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體現的“新”在建筑上比如著名的吉馬德。他設計的巴黎地鐵站,他在巴黎總共設計了一百四十多個不同的地鐵入口,采用金屬鑄造技術和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手法,使地鐵入口處的裝飾具有典雅、富麗而又不失自然的特征。雖然在戰爭期間有很多遭到迫害,不被重視。但是時間證實吉馬德的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吉馬德仍然被譽為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今天的巴黎還保留吉馬德的七十多座地鐵作品,他們安靜的矗立在時空之間,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也喚醒我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法國新藝術運動的平面設計也有著顯著的發展,在法國誕生了很多平面設計師至今還影響著當今的設計。這里有著名的廣告之父———朱爾斯•謝列特。他設計的海報作品具有顯著的新藝術特點,他筆下的女性優雅嫵媚,獨顯女性的曲線身體,甚至引領了一個時尚潮流,當時的女性紛紛模仿其中的穿衣方式。而另一位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是勞特雷克。他著名的《紅磨坊》開啟了現代平面設計的繪畫方式。

1.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之前提到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暗示了20世紀功能主義方向,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不僅新在口號上,奧地利的設計作品也同樣具有新的樣式。著名的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繪畫作品極具裝飾趣味,應用簡單的幾何形式和曲線來裝飾畫面,內容上卻反映著深刻的主題,有關生與死的永恒主題,而且他的作品結合一些當時前衛的工具材料,比如金屬等材料表現效果更佳強烈。

2.德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

提到德國的設計我們就會想到質量良好的,造型簡約,理性,冷酷等特點。德國在初期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也明顯的帶有新藝術運動的自然主義的特點,之前提到的彼得•貝倫斯,他是德國現代設計之父,他設計的通用品牌設計理性經典,在初期的海報作品里也明顯帶有自然主義特點。但是德國后期發展思想開始轉變,開始具備現代主義的特點。德國青年風格在受到凡•德•威爾德思想的影響,設計開始轉向理性,也許是德國人骨子里的理性特質,此后德國的設計一直以可靠,功能性著稱。這也是德國在新藝術運動里的獨特之處,也是它“新”的特點。

3.英國的“新”藝術運動

馬金托什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設計的作品其實也明顯脫離了新藝術運動的特點,帶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征,這也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新的特點,馬金托什設計的作品通常以直線為主要的特點,他設計的椅子,高高的椅背,用長長的直線分割,具有一種典雅高貴的氣質,他設計的很多室內設計以及建筑設計無不帶有這種直線風格,他的這種設計風格和新藝術運動的倡導以曲線風格為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他本人受到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很大。他的妻子,瑪格麗特也給了他很多的靈感,雖然最后他離開了英國,但是他的設計作品至今也影響著現代設計。他那優雅的長長的直線,一直被稱為經典之作。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英國的新藝術運動的一位重要的平面設計書籍插畫師———比亞茲來也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被魯迅先生得到高度的稱贊,在比亞茲來的畫作里,將19世紀末的頹廢而又傲慢的情調表現無疑,考究而虛飾,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用藝術譜寫他對藝術對生活的感受。他對代表作品《黃皮書》,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他的作品幻化成黑與白的生命,相互交織在一起將人性中的與罪惡表現出來,叩擊著人類的心靈,激發人們對希望與拯救的渴望。雖然他的生命短暫卻創造出了無線的生命價值。這可能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價值的意思。

4.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一個人的城市

西班牙是一座融合多種文明交匯的城市,由于他豐富的文化的相互撞擊,在這座美麗的國度也誕生了許多天才般的藝術家,畢加索就是在這座城市中誕生的。還有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安東尼•高蒂。他用他一生的心血打造的了一座甚至于屬于他的城市,一座屬于安東尼?高蒂的城市。而這座城市里只要曲線。高蒂曾說,直線屬于人類,只要曲線屬于上帝。他也用他的作品實踐了這句話。

三、總結

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背景范文6

關鍵詞:設計產業;設計思想;產業形態;工業設計

一、調研背景

德國作為一個大的制造業國家,將設計運用到企業中,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和價值觀念。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改變,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人們觀念也從以往只注重產品性能、質量轉變為重視產品的外觀、審美價值。精致的外觀和耐用的性能相結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內涵,賦予了商品長久的生命力,設計的理念就在于此。

德國重視設計的觀念,給產品注入靈魂,打造品牌意識,充分彰顯了民族特色,不僅為德國的制造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使得德國的產品得以走向全世界。最具典型的就是德國的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有寶馬、奧迪、保時捷、大眾,電子產品如西門子等,他們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水平在世界生產制造產業中獨樹一幟。

今天的中國,處在一個全面開放的時代,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生產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如何轉變我們的產業理念,這將是我們值得思索的問題。德國設計產業的成果給中國指出了一條發展的方向,我們應該在學習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道路,讓中國的品牌也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二、德國工業設計的發展

“工業設計”是十九世紀中葉,德國著名建筑學家歌德弗萊德?謝姆別爾在其撰寫的《科學工藝美術》和《工藝與工藝美術的式樣》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機械文明和物質文明過度繁榮下,現代社會矛盾的產物,“設計”本真的還原了人們對藝術的感知,不僅滋潤的人們的心靈,而且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超越浮華的美感。1880年到1910年德國“新藝術”將藝術和設計融入工業大生產中,為德國工業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德國工業設計的探索時期

德國工業設計的探索時期是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個時期正是工I革命的啟蒙時期,這為設計和工業相結合提供了實踐上的意義,一批設計的先驅者們開始探索和發掘這一時期工業時代的設計標準和人們的審美觀點。

1907年在德國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為德國的第一個設計組織,其創始人:穆特修斯、貝倫斯、維爾德等人,在實踐和理論上豐富了工業設計的發展,為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希望將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相結合,運用設計,制作出優秀的產品,產品本身不僅僅具有使用價值,而賦予了產品以設計的美感,在肯定了機械化大生產的前提下,積極推廣和鼓勵發展工業產品,為推動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國著名建筑師彼得?貝倫斯,他是工業產品設計的倡導者之一,他同時也擔任了“德意志制造同盟”首席建筑師,1907年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聘請他當設計師,從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的工業設計師。此后,他在工業產品、建筑和企業形象的設計等方面面開創了先河,創造并設計出了許多形式簡單、性能良好的工業產品,并將這些工業產品進行了大批量的生產,同時,他為其所在的公司設計了一整套企業形象,為企業形象的發展和創立開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德國工業產品的典型風格是“青春風格”, [1]奧托 埃克曼和理查德 里默施密德等人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們以《青年》雜志發表對藝術的看法,埃克曼主要是強調流暢的線條性并具有裝飾性,它的設計線條變化多端,自然流暢,并采用書法的特征進行創作。

(二)德國工業設計的成型時期

德國工業設計的成型期是在20世紀20-40年代,這一時期,工業設計初具規模,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也為設計的成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德國工業設計經歷了工藝美術運動、芝加哥學派、新藝術運動、德意志制造聯盟等流派的發展,逐步走向現代主義設計,這一階段正是工業設計的雛形階段,是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其發展和不斷的完善,為工業設計奠定了基礎。現代設計崇尚理性,在一些優秀的建筑等設計師格羅佩斯、米斯等人的積極推動下,逐步完善起來。

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現代建筑師格羅佩斯,他創建的包豪斯設計學校,成為現代工業設計教學體系中基礎而且是最具影響力的建筑,這就為推動工業設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二戰后的重建時期

這一時期是在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到5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的社會和經濟受到重創,而就在這一時期,德國人發揚了他們的“德意志精神”懷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1953年相繼成立烏爾姆高等造型學校和德國設計協會,自上而下的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在恢復的基礎上在技術和分析方面進行深入挖掘,為現代設計的重建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烏爾姆的學校辦學理念承襲了包豪斯的理論,并且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烏爾姆還倡導“藝術史生活的最高體現”和“促進將生活本身轉化為藝術品”[2]的觀點,把科學和技術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闡釋了新的現代設計理念,為后來的德國工業設計的復興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

(四)多元化和信息時代

20世界50-70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復興的時期,德國的工業設計進入了繁榮的時期,新的材料和工藝的大量涌現,新的審美和消費觀念的多元化發展,也給德國的工業設計增添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現在設計方面:人們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產生不斷的變化,設計領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巨大的市場潛力激發了設計師們的創作熱情,工業的繁榮也為設計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各國之間的聯系加強,美國等國家的設計產業發展起來,德國面臨著來自不同國家和各種流派的挑戰,而當時社會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石油危機、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政局不穩、戰爭爆發,這些都為使得人們對工業化產生了抵觸的情緒。

而到了80年代以后,德國的設計明顯轉變為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播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經濟出現了多元化,交流變得日益密切,1980年的“孟菲斯”迅速征服了設計界,德國受到重創,也是因為這一危機,德國人開始擺脫原有的桎梏,開始放眼全球,進入全球化的國際設計浪潮中。德國艾斯林哥創辦的“青蛙”集團就是在這種危機中建立起來的,公司適時提出了實施全球化戰略,適應時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德國設計產業形態

德國比較有名的產業是汽車、電子、建筑等產業,下面以德國的汽車產業來分析一下德國的設計產業形態。

德國是汽車產業大國,汽車產業也是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世界著名的汽車品牌中,德國知名品牌有Audi, Daimler, Mercedes, BMW, Volkswagen 以及Porsch等,“根據德國機動車輛管理局KBA公布的數據,2014年上半年德國市場共售出153.8萬輛汽車,同比增長2.4%,6月份,總共售出27.76萬輛,同比下降1.9%。在銷量前十榜單中,大眾集團旗下車型壟斷性地位有些松動,多款小型車的銷量排名均大幅上漲,其中排名前十的汽車品牌有:大眾高爾夫,銷售量19826輛,大眾帕薩特銷量:6049輛,奧迪A3銷量:5806輛,寶馬3系銷量:5706輛大眾Polo銷量:5591輛,歐寶可賽銷量:5565輛,福特福克斯銷量:5480輛,寶馬1系銷量:5263輛,大眾途觀銷量:5248輛,歐寶雅特銷量:5219輛。海外市場中,德國的汽車產業銷售量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國的汽車占歐洲汽車市場占有率的將近一半,其中大眾公司在歐洲的銷量仍然位居首位。(數據來源:中國情報網2014年6月份德國汽車銷量排行榜)。

德國的汽車產業中注重產品的設計,例如,大眾Tiguan汽車的暢銷不僅取決于這款汽車的性能,主要體現在它的設計方面:這款車長4.457米,寬1.809米,高(不包括行李架)1.686米,整體車身線條流暢,比例勻稱,外形上總體有種工藝的質感,正面簡單大方,前燈的設置注重美感,突出線條的柔美,在性能更加越的基礎上,強調設計的精致,尾燈方面設計比較圓潤,燈型成橢圓形,時尚大方,從整體上看,這款車造型更加輕巧靈活,在“黃金比例”中使車身更加完美協調,不管是從外形的設計還是內部的設計,都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現代感和一種視覺的沖擊。

德國的設計產業為中國的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德國設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始終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著,而創新是他們得以發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二戰經濟受到重創之后崛起,他們才能始終保持設計領域里的“德國制造”的旗幟不倒,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改革開放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巨大空間,經濟也迅速發展,“中國制造”產業也異軍突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缺乏設計型的人才,我們國家的品牌觀念意識薄弱,這正是我們要從德國的設計產業中學習和借鑒的東西。產業和設計相結合的道路是順勢而為的道路,我們應該對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打造自己國家的品牌,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滿文化內涵的產業品牌,在重視質量的同時,追求一種對審美需求的肯定,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鄔烈炎, 袁熙D. 外國藝術設計史.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9: 59 .

[2]孫景平.情感化工業設計, industry desing@online.

[3]葉霞,千年甲骨文淺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刊:81下轉84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徐曉庚.設計藝術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5]朱孝岳.工業設計簡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6]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

[7]雅克?德比奇.西方藝術史.(徐慶平).海南出版社,2003.9.

[8][法]馬克?第尼亞.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藝術.(滕守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 在线亚洲电影 | 九九啪|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 xx欧美 | 91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一边摸一边叫床一边爽视频 | 久久国产高清 | 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a级一级黄色片 |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 | 最新国产在线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五区六区 |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进入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 |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 一97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 欧美人与禽交zozo | 日韩欧美中文 | 国产精品伊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精品国产福利 | 国产日韩亚洲欧美 |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免费看 |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永久牛牛 | 日本韩国一区 | 亚洲一二三区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欧美一区不卡二区不卡三区 | 91狠狠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