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唐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唐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范文1
關鍵詞:工藝美術,宋代,中外經濟文化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在兩宋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工藝美術的發展越來越快速。在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日益進步以及海上交通越來越便利的宋代時期,人們開始擴大對外商品輸出的規模。而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工藝美術品作為宋代經濟文化的載體而不斷向外輸出,增進了宋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比如,北宋和中東、東亞和東南亞這些地區的國家都有經濟來往,交流頻繁。
1 宋代工藝美術發展現狀
自唐末以來,中原地區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的局面。而宋朝的建立使得這一局面瓦解,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維持了社會的穩定。而在這一社會經濟形勢下,發展迅速的手工業推動了宋代工藝美術的進步,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宋代工藝美術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生活習俗也在發生改變。紡織品、玉器、漆器、瓷器等等工藝品種不斷在增加,同時出現了日漸豐富的裝飾手法與新型的裝飾技術,形成了工藝美術品多種多樣的新面貌。宋代政府對工藝美術給予了很高的重視,為其專門設立的管理機構大而齊全,促進了工藝美術的更一步發展。根據《宋史?職官志》記載的內容來看,宋代繼承了唐、五代的舊制度,在宮中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工藝珍玩生產的文思院。文思院分為上界和下界兩個部分,分別負責生產金銀珠玉、鋼鐵竹木雜料等。上界生產出來的工藝美術品是最精致的,其價格相對來說比較昂貴。而且宋代還在盛產絲綢的地方設立了管理機構,比如成都的錦院,高度重視絲綢織造業和工業。紡織工業在宋代的發展比較快速,其生產技術、生產數量、花色品種以及織物種類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新。宋代的經濟非常繁榮,商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政府高度重視手工業。另外,探索創新的學風盛行,都為宋代工藝美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 基于工藝美術的宋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分析
2.1 宋朝對高麗王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代,主要以貢賜貿易的形式來對高麗王朝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民間的出口商品比較多。高麗所處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北宋和南宋時期分別以遼國、金接壤。在北宋中期之前,高麗的使者都會在登州上岸,而遼、金兩國先后將其占據,官方航線被阻斷,出入地點改為明州。而在北宋中期之后,政府以提高高麗的地位而意圖籠絡高麗與遼國對戰。高麗使者即國信使,在過道的時候,各州通判或者知州都需要出城迎送,沿途費用還會由當地官府來負責,是一種高規格的接待形式。神宗時,宋朝與高麗的貢賜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熙寧年間,同文館的設立就是為了接待高麗使者。而在北宋末年,開始由宋朝的樞密院來對高麗貢賜貿易進行管轄。宋代與高麗的貢賜貿易越來越繁榮,大量的瓷器和絲綢等工藝美術品流入高麗,其審美趣味和裝飾紋樣都為高麗帶來了很大影響。而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拓展,大量的折扇、紙、墨和硯等物品從高麗流入了宋朝,而且非常受歡迎。由此可見,兩國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彼此都存在影響。
2.2 宋朝對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朝,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實際上很少,但是民間貿易卻得到非常好的發展。宋代商人一般會將香藥、織錦等運往日本,文具和茶碗也比較多,還有雕刻、茶葉和佛器等等。宋代對日本帶來了影響,在鐮倉時代中期就涌出中國絲綢紋樣的仿制品和絲織產品,比如常陸綢、阿波絹和甲斐斑布等等。日本陶瓷的瓷器紋樣也受到宋朝工藝美術的影響,比如比如建窯黑釉茶盞是宮廷御用茶盞。在宋代,經常會有日本僧人進入國內,比如僧人榮西第一次入宋的時候就將喝茶的風氣帶回了日本,更是著了《吃茶養生記》這一本書而使得喝茶的風氣流行于禪僧中。另外,宋代工藝還影響了日本雕刻紋樣,甚至有宋代工匠參與了日本京都東大寺的佛像鑄造。而宋代工藝商品流入日本的同時,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流入中國。在北宋時期,日本流入的商品折扇在士大夫中很受歡迎。而宋、遼和金等都仿制了日本折扇的制作技巧與紋樣,在當時的臨安已經出現了折扇鋪。日本流入宋代中國的另一商品刀劍也是宋人非常喜愛的,也仿制了很多類似的商品。
2.3 宋代對其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分析
在南宋時期,政府授商以官,獎勵商人的貿易活動,從而增加國庫的收入。而當時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就是泉州,其出口瓷器會轉銷到印度等國家,還會遠銷到北非。在非洲和西亞出土了宋代中國的陶片和瓷器,可以說明宋代中國與阿拉伯這些國家之間的瓷器貿易非常繁盛。而中國也專門生產有阿拉伯風格的瓷器,并且大量出口。埃及受到宋代中國瓷器的影響,在法蒂瑪王朝時期對宋代青瓷進行了仿制。后來,埃及還對青花瓷與青白瓷進行仿制。仿制的瓷器從一開始的形制、紋樣造型到后來的式樣、釉彩,都與中國原產十分相似。在南宋時期,青白瓷是對外出口的主要瓷器品種,在很多國家與地區都比較暢銷。
3 宋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發展原因主要包括三個,首先是宋代經濟的繁榮。在宋代,社會比較穩定,為社會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農業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宋代的發展非常快,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商業也是社會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宋代的商品經濟也非常繁榮。在宋代,不再沿襲唐代的抑商政策,在城市內取消了方形之坊的劃分,不再是由官府來對城市市場進行設定,而是由商人自己來決定商業交易時間與交易地點等。因此,北宋在縣以下的商業繁榮的地方第一次設立鎮市,形成了商賈的交易場所,增強了城市的經濟能力,促進了商業、手工業與海外貿易等方面的發展,為工藝美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其次,是宋代科技的發展。在古代科技與生產的發展過程中,材料與技藝在不斷發生變化,人類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也在不斷進步。因此,很多類型的工藝美術品種、裝飾與造型開始出現,從而適應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多半都是誕生于宋朝,而且宋代的醫院與天文學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被稱為科技百科全書。最后,在宋代,航海技術得到了較大進步,很多大型船舶都被建造出來,指南針的運用更是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將其稅收作為國家的重要收入之一。宋代航運的發展使得海外貿易出現了空前的盛況,大量的瓷器與絲綢被出口到日本、阿拉伯和朝鮮等國家。海外貿易的繁榮使得工藝美術品的出口為北宋的財政收入提供了重要來源。反過來,國家重視海外貿易,也促進了社會經濟與工藝美術的發展。
結束語
在兩宋時期,工藝美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繁榮的宋代社會背景下,對外輸出的規模越來越大,成為增加宋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與高麗、日本和越南這些周邊國家進行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大力傳播了工藝美術,其影響甚至波及整個東亞。宋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發展狀態堪稱極盛,而其中發展繁榮的工藝美術可以對兩宋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進行解讀,認識到宋代中國取得的成就,也探討了其發展原因。
參考文獻
[1]谷莉. 從工藝美術看宋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152-156.
唐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范文2
關鍵詞:陶瓷,陶瓷史,工藝美術
中國最早的陶瓷是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隨著中國原始藝術的第一繁榮時期的結束,迎來了新石器時代工藝彩陶的第二繁榮期的來臨。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現在河南省淹仰韶村發現。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發現西安東郊半坡村,分布地區集中在關中平原。彩陶以黑色與紅色為主。裝飾圖案有人面紋、魚紋、鹿紋、蛙紋等。而中晚期的魚紋從靜態轉為動態,不在注重形態,通過對口,眼腮尾鰭的描繪來表現魚的動態。半坡型彩陶鐘情于幾何紋樣的造型。說明了我們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廟底溝型彩陶首先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主要分布在陜西中地區。廟底溝型彩陶整體造型的線條極為流暢。裝飾圖案多采用圓弧線,直線和點。構成雅致流美的神韻。馬家窯型彩陶是廟底溝的延續和發展。首次發現于甘薯馬家窯。碩士論文,陶瓷史。。馬家窯型彩陶整體風格是豪邁、大氣,有著極強的動勢。圖案中,大量出現平行線,平等圓弧線,同心圓,在漩渦式的滾動中所有出現在圓點,恰恰又產生出靜態美。
到了夏、商、西周時期,陶瓷制作工藝大大提高,而且窖場規模也不斷擴大。由于商飲酒之風盛行,所以陶質酒器很多如:觚( gu )、尊、壺、爵( jue)等。到了西周,陶質的酒器明顯減少。裝飾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選擇比例的權衡虛實,繁簡的搭配在這個時期已經體現出來。這個時期隨著三層花,理性色彩的增強以及竊曲紋,波紋,重環紋,瓦紋等的出現更好的體現了夏商西周時期工藝的提高。
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的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秦漢工藝美術是以強盛的打帝國為背景的大一統美術。以儒教思想為背景的禮教美術和以人生享樂為背景的神仙美術。其中,漢朝的陶瓷工藝有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繪陶,陶塑等。漢末晉初最好的青瓷窯是越窯。胎質堅硬,胎色灰白。這個時期的主要瓷器是青瓷?;撅L格是清雅,裝飾紋樣的舒緩,釉色清新可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以佛教美術的興起哲學思想進入藝術領域,本時期主要以清淡,玄學,竹林七賢為主要的風格。大量的出現白瓷、青瓷。瓷是由陶演變發展而來的。與前面提到的陶有著本資的區別: 1.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瓷用瓷土。2.燒制溫度不同。陶器低,在800℃左右。3.質地不同。陶器質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質地細密,敲擊聲脆如金屬聲。碩士論文,陶瓷史。。
隋唐時期是中國工藝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時期。無論是陶瓷上的南北交流清白并重,還是金屬器皿上的中外合璧,都表現出匠師那種“不薄技術,愛藝術,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內在追求與氣質。創造了開放的華美時代。
隋朝的白瓷,釉色光潤。以青瓷為主流產品。唐三彩女傭的出現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唐三彩女傭那雍容華貴的大家風范,實在是大唐包容一切外文化的象征。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稱。多用白色粘土做胎;以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為著色劑,配制低溫釉,施于胚體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溫中燒成。其彩色并不僅限于三種顏色,一般有綠、黃、藍、白、紫等多種色彩,但以黃、白、綠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隨葬。常見的有瓶、缽、罐、盤、杯、碗、枕等普通生活器皿,此外還有各種動物和人傭及建筑家具等。
隨著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宋的工藝美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這時期出現了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均、定。
1.汝窯(以燒造青瓷為主),天青色,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溫。汝窯瓷器樸素、高雅是統治者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現實反應。體現了平淡、蕰籍之美。
2.官窯,胎有灰、黑和米黃數種,紋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黃、深米黃等。北宋官窯窯址未明,南宋修內司官窯及郊壇下官窯窯址在杭州鳳凰和烏龜山。碩士論文,陶瓷史。。
3.哥窯(龍泉窯),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黃之分,以灰青為主,釉面布滿龜裂的裂片,有開片。弊病稱為了一種紋理,好像冰裂變化萬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鈞窯,在河南禹縣,有天青、月白、灰藍、海棠紅、玫瑰紫等色。藝術特點為:“夕陽紫翠忽成嵐”天青色于玫瑰紫色交織,釉色美如朝暉。銅的運用高溫形成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5.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燒的白瓷,兼燒黑釉,綠釉醬釉。地址在河北曲陽。釉層薄而滑膩滋潤。釉色白中微微閃黃,好似古代婦女薄施粉黛。給人以柔潤,恬美的美感。碩士論文,陶瓷史。。
南宋 足洗和明永樂、窖青花纏枝山茶紋扁壺都為上海博物館的珍藏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碩士論文,陶瓷史。。
兩宋時期瓷的發展有兩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發展;二是官窯,民窯都在發展而元瓷的發展則集中在江西景德鎮的發展上。其主要工藝是青花,釉里紅,中國書畫藝術與中國陶瓷工藝得以充分完美的結合。這是景德鎮瓷工藝的重大貢獻。而且元代還燒制高溫卵白釉、紅釉、藍釉。碩士論文,陶瓷史。。
到了明朝,景德鎮瓷器獨領。主要瓷器品種為:青花、釉里紅、五彩、琺瑯彩、粉彩。極具宮廷貴族氣象的典雅,其突出代表要數五彩冰梅蝶紋瓷瓶了。圈足與瓶頸裝飾帶采用紅綠相間的民間抽象、寫意的表現手法,與肩、腹、腰部的冰梅蝶的主體紋飾形成強烈的對比,色調雅致而明潔。清朝的宜興紫砂壺制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文人雅士的積極參與其中。書畫與紫砂壺的關系更加的密切,同時也反應了紫砂壺制作更加文人化了。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國古文明史和審美史的縮影。由于每個歷史時期的制作工藝和審美感受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陶瓷裝飾形式。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閃現時代光輝的精美之作,體現了各個時期的陶瓷發展特點。陶瓷燒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陶瓷工藝也將展開新的一頁。技術與時代完美結合,相信陶瓷事業將會變得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海天.中國工藝美術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唐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范文3
關鍵詞:青花藍;青花;現代設計藝術;民族性;文化性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8-0080-01
色彩作為一種主要的視覺語言,具有其特有的視覺沖擊力和情感意識,直接影響著設計的功能性及裝飾性。在中國傳統色彩中融合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審美愛好,經歷了五千年的文明洗禮,形成了中國特定的色彩審美定式——民族文化色彩觀,這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有關青的詮釋以及中國古代色彩觀
青,本意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顏色與藍色相仿,但是比藍更深。從油畫角度來看,色相傾向于鈷藍色;化學工藝上,所制顏料的色相有個游移的范圍,包容由藍到綠之間有一定寬度的色域。青花誕生源于唐三彩中鈷藍色的使用,而河南鞏縣窯的工匠們大膽的首創將鈷藍繪在白瓷胎上,雖然其胎質疏松,呈色不穩,但成就了中國的原始青花。
《考工記》“設色”篇中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該段文字被許多學者認為是體現中國上古時代的色彩思想與運用,蘊含“五行”之意;吻合于西周形成的青、黃、赤、白、黑——“五色體系”?!拔逍小闭f既以東方屬木,作為草木之藍、綠色的青當然成為東方以及春天的象征色;在中國傳統五方正色中,木為青,象征東方,相當于現代色彩體系中的藍。常見于建筑、瓷器上,尤其青花瓷已成為其工藝美術中典型的代表,可見在中國思想的肇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樸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構成的哲學理論。
二、青花藍的色彩情感
一個民族早期藝術審美的發生,都是源于自然環境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古代中國人對色彩的感知和把握當然也是從生產生活實踐出發而又隨著客觀環境條件而推進的。
第一,漢語習慣中,青與他字連用組詞時,往往給連綴之物附加藍色和冷意,如“青黛”指黑里透藍綠、“青眼”本指西域佛僧的藍眼珠、“青鋒”指寒光閃閃的刃器。此類例子顯示中國人自古對色彩的感覺與表達就是很敏銳細膩的心理感受。
第二,古代中國人對青的描述基本對應著藍、綠色相區域,青色意味清新明麗,冷靜,生命活力。唐至五代有關青瓷的名句:“雨過天青云”“奪得千峰翠色來”,從碧、青、縹、翠這些用字,可見古人的青色涵括了在不同光、氣條件下的藍、綠變化,這些都形象地指明了青色的基本范圍。
三、青花藍作色彩元素的應用
(一)在傳統工藝美術中的應用
(1)青花瓷。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這種返璞歸真的藍白配,一直受到歷朝歷代人們的認可。(2)青花布。從青染料的制作工藝上去溯源,先秦時代的染藍,是采擷藍草之鮮葉與草木灰相拌、浸水中漚制出染液,將素色的布帛置漿液中浸漬染色。由于以發酵為主的制靛法可能遲至漢魏以后才產生,故另一種藍草蓼藍當時只可用來染碧,不堪為靛。由此染色工藝中的青,本指較清亮之藍色,若欲布帛變深為藍色,就得反復染多遍才行。故荀況《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一句,可理解為布帛上染得的青色在明麗性上優于原生的藍草,也勝過渾濁的藍染漿。3.其他藝術形式。如13世紀下半葉,由阿拉伯工匠引入中國的金屬胎琺瑯制品——景泰藍;古代宮廷建筑藝術紋樣中的旋子彩畫等藝術表現形式,青花藍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色彩符號,它的頻繁或大面積的出現和搭配,體現了歷代人們對它的鐘情,也彰顯了它獨特的民族文化氣質。
(二)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青花藍
每個時段、每段地域似乎都有流行的藝術樣式和藝術詞匯,恰恰是這種流行性構成了一個文化上的趨同性,藝術的民族性、象征性以及時代性也就萌生出來。
(1)奧運色、流行色。青花藍——溫潤而典雅,在2008奧運會上發出新芽,這種白得溫潤,藍得鮮明的效果展示著華夏文明深邃而廣博的精髓。這一中國元素的重要部分,以其獨具的魅力,不斷向外延伸。如奧運禮儀服中的青花瓷元素系列,奧運支線北土城站“青花瓷”特色的出入口,青花瓷元素的電話亭等等。(2)新時期的青花藍色彩元素風。青花這一色彩元素已不再是瓷器的專利,她在現代建筑、服裝設計等方面的運用,使得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在各個設計領域得到更加廣闊的天空。海爾熱水器在產品設計中,很好的承接了奧運青花藍這一設計元素;“蘸一角天青色,聽喧囂中的一段留白,呼吸在徐志摩的詩情里,好個不染纖塵的江南。”步步高以一首小詩把i6這款手機展現得恰如其分,引入了消費者的視線當中。
四、小結
青花藍通過以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在一定的時期內,塑造的藝術形態體現著對工藝水平上客觀把握,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民族特征。我們今天引以為傲的是青花藍的藝術,通過中國古代工藝技術,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斷擴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站在這個流動的“歷史長河”之中,也許不需要經過太長時間,青色也會像京劇、水墨畫、中國紅一樣帶著它自有獨特內涵和意蘊更加的深入人心,延續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色彩觀。
參考文獻:
[1]朱磊.淺談顏色符號的民族性與國際性[J].科技信息,2009,24.
[2]黃芳芳.“中國紅”色彩元素的文化探源[J].大眾文藝(理論),2009,10.
唐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范文4
關鍵詞:惲壽平 沒骨花鳥畫 技術風格
基金項目:齊齊哈爾大學大學青年教師科學技術類科研啟動支持計劃項目《現代工筆畫中設計構成要素研究》(項目編號:2012W―M17)
惲壽平(1633)生于明末清初的衰落書香家庭,其原名為格,字壽平,后改為字正叔,其號南田,別號也有許多,江蘇武進(現常州)人。由于其生活的年代多動亂,因此對其后來的思想文化及生活都造成了相應的影響。惲壽平從小就比較聰明,其學習繪畫主要師從于其伯父惲向,自此之后惲壽平便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創作生涯。由于受到父輩們的氣節和學識愛好影響,其未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而是成為隱士,并經常與友人一起討論沒骨畫法。其還和當時的“四王”、吳厲等人并稱為“清初六家”;不僅如此,其還是常州畫派的創始人。惲壽平的藝術造詣較深,其主要以花卉畫藝影響較重,其自創的沒骨花鳥畫為當時的花鳥畫增添了鮮活的生機色彩,始終能給人一種淡雅清新之感。其采用的沒骨法多用色彩渲染,勾勒較少,且畫法較工整簡潔,文人情味一目了然。
一、沒骨法的具體考究
沒骨法作為我國花鳥畫法的一種,其產生時間較為久遠;創始人為五代時期的張僧繇,當時的形式多為山水畫,主要采用青綠重彩通過明暗層次的渲染來表現。而在我國的唐代至北朝時期的莫高窟中發現了沒骨畫畫法的蹤跡,其主要是采用色彩直接進行渲染。據相關史料,沒骨花鳥畫主要開始于北宋時期,其具體人物為徐崇嗣。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就是以其為基礎開展的,并在此之中創造出了更加新穎的形式。對于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作品,在畫畫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的先墨筆勾勒輪廓再著色的方法,而是直接采用色彩渲染,通過點染并用的方式進行。注重生活化的畫風特點,在與大自然相結合的過程中,使其作品的自然氣韻更加濃烈。在歷史不斷的發展中,針對沒骨畫法的理解有兩方面:第一就是淹沒,色彩渲染將輪廓勾勒淹沒;第二則是沒有,具體指不進行輪廓的勾勒。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對沒骨畫法進行了記載描述,說明了徐崇嗣沒骨畫法的特點及其淵源,揭示了徐崇嗣從野逸的落墨為格到皈依了宮廷畫的富貴風尚的原因。郭若虛也曾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到過徐熙堂兄徐鉉記闡述其繪畫的特點是以墨色為重,色彩輔之。許多有關沒骨畫法的文獻記載都使我們了解到沒骨畫法的發展歷史,以及其不同發展時期人物的不同風格特點。
二、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風格特點
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特點是以清新高雅為主要特色,在欣賞其畫作時就好像有種清風拂面的感覺,那種樸素之美讓人過目難忘。惲壽平筆下的畫作注重景物的平實特點,其色彩描繪雖然艷麗,但卻不顯得媚俗,非常清新潔凈。在純自然的手法塑造中,使作品表現出天然的特點,絕不存在矯揉造作的感覺。同時,惲壽平的作品取材比較廣泛新穎,通過其獨具匠心的繪畫手法,其作品都能達到較好的藝術造詣水準,充分展現其內在生動的景物形象。在對傳統沒骨畫法的繼承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創造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沒骨畫法,奠定了我國花鳥畫的發展實力。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創作皆源于生活,在生活化的基礎上推動其自身的藝術創作思想發展。惲壽平額沒骨畫法主要繼承徐崇嗣,其注重自然寫生的渲染。其沒骨畫的創作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即探索期和成熟期。其中,探索期主要是其四十歲前,在對此階段的相關作品分析中,可知道其受沈周、陳淳的影響較深。成熟期則為四十歲后,此時期為沒骨畫創作的輝煌階段,其作品大都比較著名。如其創作的《蓼汀魚藻圖》,在清勁的筆墨、濃厚的色彩設計中,使作品顯得既艷麗又不低俗,既形象又生動,清新高雅,接近自然。惲壽平的沒骨畫素材較多,包括各種花類、蔬果類等,還有就是常見的梅蘭竹菊。除此之外,其還比較善于描繪魚類和鳥獸等。比如《雙清圖》主要是描述花類的作品,其取名“雙清”,主要原因是其描繪的梅花和水仙各自所代表的品格比較清潔高雅,因此便以雙清命名。作品的畫面主要采用淡花青暈來進行渲染,以此烘托兩種花色。其中的梅樹枝葉繁盛,其形態以橫斜為主,花瓣的畫法采用了南宋揚無咎的畫法,利用墨線勾圈形成花瓣。對水仙描繪則借鑒了趙孟堅的白描手法,加強了葉片用筆的緩重疾馳、陰陽頓挫,在變化多端的手法中,使花瓣賦予生機。靈活多變的方式展現梅花和水仙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兩者的美感,同時追求渾然天成的自然特色。對于中國畫而言,其不僅要注重線條的完美,更要加強色彩的協調以及畫面的結構性。如果要在畫面上題字則必須結合整個畫面的內容和畫面的結構來進行,合理的詩詞配合畫面會使畫作的意境更好。自宋代蘇軾后,詩書畫印一直被人們所采用。惲壽平在自己的畫作中也采用了這樣的方法,且使其相互之間緊密連接,缺一不可。比如《題畫竹詩》中的“寒窗畫竹與三枝,筆試參差手不知,還憶去年今日事,掃花庵內雨絲絲”,這首詩詞和畫作很好地結合,通過文字的描述來表達畫中的內容以及畫作者的情感,可謂畫龍點睛之筆。
三、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影響
惲壽平在繼承沒骨畫畫法的基礎上,獨創性地建設了屬于自己的技法風格,不僅在當時頗有影響,對后世的沒骨畫畫作技藝影響也較深。惲壽平的徒弟也有許多,其中以自己的玄孫女惲冰得其精髓造詣最多,而最有成就的則是華暑。華暑同樣也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結合當時的環境,創造出符合當時人們審美要求的沒骨畫法。清代的胡敬曾在評價惲壽平時曾說其是花卉畫法的第一人,充分肯定了惲壽平在我國畫史上的影響力和功績。惲壽平對于自己的畫作作品藝術有著個人獨特思想,他曾說人們對于畫作的鑒賞多認為色彩設計比較容易,但卻不知渲染工作是比較難的。其還宋畫主要是工整性較好,而元畫則主要是寫意性,如果能把這兩者相結合,才能使畫作更加生動形象。惲壽平主張學習古人技藝的同時要注重自我的變通,不能照搬照抄地死學,而是要活學活用,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其認為自己的畫法是和天地物趣相結合的,是一種不打破自然規律、巧妙采用自然風光景物的畫法。由于其清秀明麗、樸素淡雅的風格,使其畫作比較受當時的一些統治階級喜愛,使其很快成為了花鳥畫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惲壽平的沒骨寫生性花卉,給當時的花鳥畫市場提供了新的希望,在得到眾多門徒的同時,促使其成了常州沒骨畫的代表性人物,使其也成了清初六大家之一,其地位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四、結束語
沒骨畫法的歷史久遠,在長時間的發展中被人們不斷創新,延伸出了許多不同的技藝風格。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其注重色彩的渲染,在濃烈的色彩渲染中,形成系統的色系搭配,使其畫面顯得清秀樸素,更加具有自然寫實的風格韻味。惲壽平繼承和發展沒骨畫畫法,開創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技巧風格,為沒骨花鳥畫在中國的畫壇中增添了新的生機。其對沒骨畫法后世的發展影響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