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wǎng)精心挑選了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1
文藝復興時代精神的象征是人文主義,由人文主義思潮所孕育的人文文化構成了那個時代文化的主題。人文主義的倡導者借助“復興古典文化”的名義,反對封建的神學體系和經院哲學,反對神權,提倡人權,肯定現(xiàn)實世界,高揚理性與智慧的旗幟,人文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思想和新文化給當時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文文化逐漸成為文化復興時期大學文化發(fā)展的一種主導文化,大學同時也成為了當時傳播人文主義思想和培養(yǎng)新人的主陣地,涌現(xiàn)除了一大批具有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家,這些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比較系統(tǒng)的提出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目標、內容和方法,很多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把教育理論與豐富的教育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人文主義教育實踐探索的新模式。在人文主義思想熏染下的人文主義教育對文藝復興時代整個歐洲的人文主義教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高等教育影響之深和范圍之廣也是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作為人類歷史上反封建、反教會的偉大思想,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弘揚奴隸制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主要是“借用它們的名字、戰(zhàn)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6]人文主義思想在當時高等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大學里傳播古典人文文化知識,廣設人文學科課程,弘揚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并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經世致用之才是其最主要的表現(xiàn)。為了掙脫中世紀大學以宗教神學為主的文化枷鎖,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強烈要求解放被神學束縛的文學、藝術、哲學、文學、政治學和自然科學,促進近代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產生,強烈要求用人文主義的教育來取代經院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很注重人文學科在大學中的地位,此時的人文學科主要是指純文學、歷史、詩歌、藝術等學科知識,在原來“七藝”的基礎上擴充以人性和人際關系為主要內容的人文學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文學科的地位,使之從神學之婢女的地位中走出來,成為正式的傳授人文之學的學科。這樣,大學中人文主義的學科或課程分支逐漸增加,為大學引進了具有強烈人文主義色彩的“新知識”。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人文主義學科中當然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也納入了當時大學的教學內容,但此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在大學還沒有應有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文藝復興主要是人文主義對當時大學文學院人文學科的滲透,文藝復興的主要目標是在治人之學,而非治物之學。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主要是為了反抗中世紀的精神文化上的桎梏,把“人”從“神”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并獲得自由的發(fā)展。由人文主義新文化所導致大學課程體系甚至是教育價值體系的變革,使人文主義的新學科沖破了由經院哲學單獨把持大學講堂的僵化教學狀況,進一步豐富大學的課程內容,為中世紀后期日趨保守以及拒納新知識的大學開創(chuàng)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人文主義思潮對大學的影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文藝復興運動雖然產生在14世紀初,但真正對大學產生較大影響是15世紀后半期的是事了,這除了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之外,高等教育內部本身也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教育的組織似乎比教會本身還更為排斥變遷,更為保守和傳統(tǒng)。教育組織的功能就在于將某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遞給新的一代”。[7]序言對人文主義思想的接受,大學也經過了一個保守抵制,滲透接受的漫長過程,直至最后對大學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大學才慢慢接受人文主義文化作為其發(fā)展的一種文化模式。
文藝復興首先從意大利興起,更重要的是人文文化的興起與傳播主要是在大學外的一些地方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科班指出:“中世紀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職業(yè)性學校。他們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以為以后從事法律、醫(yī)學、教學這些世俗專業(yè)或獻身教會工作所用”。[8]所以,大學對職業(yè)方面的教育是十分關心,專業(yè)科目在大學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而對人文主義的教育就比較忽視了,對人文主義方面的“純知識”也關注不夠,甚至在一些大學把人文主義當作一些不實用的東西予以排斥。魯?shù)险f:“歐洲大學中那些保守的人把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看做對他們既得學術利益的威脅,認為它減損了大學教授的職責,也許還會顛覆高等教育一直允諾要維護的那種信仰”。[9]63因此,一種新的文化要對舊有的文化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和沖擊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文文化對以宗教文化為主的中世紀大學的影響也經歷了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隨著大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文文化進入大學而取代宗教文化成為大學文化發(fā)展的主導模式也是不可逆轉的歷史發(fā)展趨勢,15世紀中后期,大學的保守、落后與腐朽為人文文化加速對大學的滲透創(chuàng)造了契機,人文文化深入到大學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大學的變革,促進了大學的發(fā)展,人文主義的教育運動在各國大學如火如荼地開展。自15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的牛津與劍橋大學順應時代潮流,相繼掀起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潮,大力推進人文教育在大學中的實施,到16世紀的時候,牛津大學已經成為歐洲人文主義文化的傳播中心之一,與此同時,劍橋的人文主義教育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在法國,人文主義思潮在大學的傳播有點特殊,主要是因為巴黎大學是經院主義最堅實的堡壘,大學的宗教性特征十分明顯,盡管當時的教會和巴黎大學對人文主義文化在法國大學的傳播有較大的抵觸行為,但歷史的發(fā)展是不可逆轉的,隨著深受人文主義文化教育的教師在大學的聘任、人文課程的開設、人文主義書籍的出版以及后來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法蘭西學院等等,所有這些大大促進人文主義思潮在法國大學的滲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巴黎大學也改變對人文文化的抗拒態(tài)度,甚至巴黎大學的一些教授也加入到了人文主義者的隊伍當中,共同推動人文主義文化在法國大學的發(fā)展。在德國,“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是從大學開始的”[5]158,從15世紀中葉開始,一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人文主義學者開始在大學講授人文主義課程,傳播人文主義思想,從16世紀開始,隨著人文主義思想在宗教領域內的滲透,人文主義借助德國宗教改革的契機,加快了人文主義思想在大學的傳播,增加大學的人文主義課程科目,擴充人文主義學科的傳播范圍,最后德國主要的大學都接納了人文主義的學科,人文主義文化在德國大學產生廣泛的影響,也促進德國大學的文化發(fā)展。“到16世紀上葉,德國的哈雷——維滕堡大學(1502年)、法蘭克福大學(1506年)、馬爾堡大學(1527年)、科尼斯堡大學(1544年)、耶拿大學(1558年)等相繼建立,德國各大學都采取了人文主義的改革措施,擺脫了經院哲學的樊籬”。[10]201到16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大學的課程重點主要體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人文學科上,人文知識成為大學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此時的高等教育文化選擇體現(xiàn)一種明顯的人文文化傾向和特征,人文文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文化選擇。
二、人文文化選擇與文藝復興時期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關系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2
教學目標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yǎng)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tài)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zhàn)斗精神的講述,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的科學素養(yǎng)和優(yōu)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教材對學生發(fā)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xiàn)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jù),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xiàn),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fā)展在科學發(fā)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fā)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fā)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fā)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fā)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fā)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xù)發(fā)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jié)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chuàng)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xiàn)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xù)發(fā)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jié)課所學內容與本節(jié)內容較好的聯(lián)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xù)發(fā)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qū)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jié)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shù)學、物理學的發(fā)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關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發(fā)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3
依據(jù)“歷史課程標準”建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的要求,制定如下研討目標:1.設計切實可行的學案;2.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3.培養(yǎng)教師同伴互助,潛心鉆研的精神,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研討過程:
〈導入研討〉
李 靜:《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是歷史教研組承擔的市重點規(guī)劃課題。學案導學就是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全面人才。學案導學第一步就是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學案,今天我們研討《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一課的學案設計。
〈首先展示楊雪老師的學案設計〉
一、明確目標
課標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認識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依據(jù)“歷史課程標準”,在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立本課的學習目標。1.了解文藝復興的背景,知道文藝復興巨匠的主要作品,理解文藝復興巨匠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精神內涵。2.理解文藝復興的性質和影響。3.認識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tài)度,注重人的價值、熱愛生活、積極進取。
重點問題:薄伽丘等人作品中人文主義的體現(xiàn);歸納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內涵的理解。
難點問題:理解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性質和影響。
二、基礎梳理
原因:經濟:________工商業(yè)城市興起,出現(xiàn)了________。
政治:新興的________要求沖破封建思想束縛。
思想:________壟斷西歐文化教育千年之久,人們生活在夢寐當中。
天災:________在意大利蔓延,給人們帶來極大恐慌。
成就:1.文藝復興前三杰:薄伽丘與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前三杰。他的代表作品________。
2.文藝復興后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達?芬奇:①善于將________、________和明暗轉移法運用于繪畫中。
②突破“圣像畫”畫法,用________的筆觸揭示人性的善惡。
③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米開朗琪羅:意大利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其作品具有雄渾壯偉的氣勢,因此被譽為“________________”。
拉斐爾:意大利著名畫家。以擅長畫________著稱,被稱為“________”。最著名的代表作是《________》。
3.莎士比亞: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麥克白》等。作品特點:人物形象富有個性,深刻反映人文主義思想追求。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________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核心:________思想,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倡導個性解放,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反對盲從盲信的愚昧思想。
性質:________的思想文化運動。
影響:這場思想解放運動適應了________發(fā)展的需要,為近代________和各種學術的發(fā)展清除了思想障礙。
三、探究誘思
1.文藝復興發(fā)生的原因:欣賞14世紀歐洲社會視頻,結合教材理解文藝復興發(fā)生的原因。
2.文藝復興前三杰。
閱讀薄伽丘《十日談》中《綠鵝的故事》,思考這則故事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反映了什么思想?故事如下:
一位父親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塵世生活的種種誘惑。兒子到了18歲,隨父親下山到佛羅倫薩,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麗的少女。頭一次見到女性的小伙子問父親這是些什么東西,那個虔誠的信仰基督教的父親惡狠狠地說:“這是些名叫‘綠鵝’的‘禍水’。”要他趕快低下頭去,豈料一路上兒子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卻偏偏愛上“綠鵝”, 并一再懇求父親讓他帶一只“綠鵝”回家去。
3.藝壇三杰。
(1)仔細觀察達?芬奇和中世紀畫師《最后的晚餐》,找出兩幅作品中的猶大,分析達?芬奇繪畫的特點和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
(2)欣賞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大衛(wèi)》,探討對美的認識,理解人文主義思想。
(3)據(jù)下圖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圣母像與中世紀圣母像有何不同?
4.莎士比亞的戲劇:你了解莎士比亞嗎?談談你對莎士比亞戲劇的理解。
5. 通過對以上作品的賞析,探究人文主義的思想內涵?探析文藝復興的性質和影響?
四、達標檢測
1.薄伽丘的《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齊名,享有“人曲”的美稱,主要是這本書:________。
①在死神籠罩的黑暗中,打開了人們的心靈之窗
②全書貫穿人文主義思想,矛頭直指天主教會
③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反對封建等級觀念
④整篇以詩歌形式抨擊教會丑惡,歌頌現(xiàn)實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曾提出“誰不尊重生命,誰就不配有生命”人性覺醒口號,他給人類留下的杰作是:________。
①《蒙娜麗莎》 ②《西斯廷圣母》
③《摩西》 ④《最后的晚餐》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③④
3.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像主要體現(xiàn)了當時的:________________。
A.人文主義思想 B.蒙昧主義思想
C.禁欲主義思想 D.浪漫主義思想
4.有人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fā),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下列不屬于這種社會風貌的是:________。
A.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B.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
C.教會的黑暗統(tǒng)治 D.一大批文藝巨匠的誕生
〈集體研討〉
李 靜:這一課的學案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楊雪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注重對教材的鉆研和材料的收集,并且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案導學的目的,并提供了視頻、故事、藝術賞析等多種形式的資料,采用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活動方式。下面我們就她的學案設計進行研討。
一、學習目標
楊熙銘:學習目標中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有體現(xiàn),但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能力目標和學習過程與方法,是否可以明確告訴學生利用本學案的基礎梳理、探究誘思時要注重養(yǎng)成一種自學的習慣,注意提取有效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丁 艷:我認為楊熙銘的建議可以采納,學案導學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授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自學的意識和能力、方法非常重要。
李 靜、楊 雪:同意,學習目標應該明確學習方法和能力要求。
二、基礎梳理
李 靜:我認為基礎知識梳理方面線索清晰、知識準確,可以很好地把握教材。
楊熙銘、丁 艷:同意。
三、探究誘思
1.探究1研討
李 靜:這段視頻錄像是否有必要?通過基礎知識梳理學生已基本明確了文藝復興發(fā)生的原因,在探究階段播放視頻是否“畫蛇添足”?
楊熙銘:在探究階段使用這段視頻效果不太好,我認為這段視頻可以在導入新課時使用,它的內容還是非常符合本課要求的,因為學生畢竟對中世紀的歷史比較陌生,使用視頻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李 靜、丁 艷:同意楊熙銘的建議。
2.探究2研討
丁 艷:我覺得《綠鵝的故事》使用不太恰當,容易使學生產生對中學生情感問題的質疑,在課堂上糾纏不清,反而適得其反,不如直接使用教材上《楊諾勸教》的故事。
楊 雪:我不這樣認為,《楊諾勸教》是從批判教會和教士的角度體現(xiàn)人文主義,《綠鵝的故事》是從人性和現(xiàn)實生活角度闡釋人文主義。
李 靜:二位的意見都有合理的方面,我看可以這樣,為了全面理解《十日談》的人文主義,兩個故事在課堂上都引用,分析《綠鵝的故事》時老師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把人的自然天性和中學生情感的關系處理好。
楊熙銘:我同意李靜的意見,借此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發(fā)揮歷史課的育人功能。
3.探究3研討
丁 艷:問題設計比較合理,讓學生站在人文主義視角去品讀大師的藝術作品,既有利于理解人文主義,又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楊熙銘:這樣設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在探究完這些問題之后加一些技巧的點撥,如對思想大師及其作品的把握要緊扣人文主義的含義,重點放在作品是如何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明確這節(jié)課的主題,加深學生對人文主義的理解。
李 靜、楊 雪:同意二位的觀點。
4.探究4研討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4
關鍵詞:文藝復興;德育觀;轉化
一、文藝復興時期德育觀轉化的原因
文藝復興過程中,為什么宗教的教育權會漸漸喪失,世俗的教育權漸漸得手?為什么在德育的博弈中,平凡的人類最終戰(zhàn)勝了萬能神靈?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一)資本主義的興起――德育觀轉化的物質基礎
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在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那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較早。中世紀沒落的死氣沉沉的社會文化氛圍已經迎合不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口味,人們要求個性解放的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xiàn)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2]資本主義強烈要求解放生產力,為了追逐金錢,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被允許。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講述了取得和保持權力的多種方法。他認為強大聰明的君主要要像獅子那樣使人懼怕,又應像狐貍那樣善變多謀。他甚至主張,君主是否要遵守諾言和信義要以對己是否有利為轉移,“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3]
(二)民族思潮的產生――德育觀轉化的強勁推手
民族思潮要求人們培養(yǎng)、遵守國家的道德,而逐漸消除甚至放棄宗教道德。意大利政治理想主義代表是康帕內拉。他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畢生追求真理,大力提倡愛國主義精神。為此,曾先后被教皇入獄達33年之久,做過50個牢房。[4]由此看出,民族思潮的產生對德育從宗教轉化到世俗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用其摧枯拉朽般的力量,來達到爭奪德育權力的目的。
(三)宗教道德的滑坡――德育觀轉化的現(xiàn)實原因
在當時,羅馬基督教會中盛行著西門主義與尼古拉主義,像一顆巨大的毒瘤,嚴重危害了天主教的健康和發(fā)展。顧名思義,所謂西門主義,即教職買賣;而尼古拉主義,即教士。[5]在文藝復興時期,原則上教會圣職人員需要保持獨身,但實際上以及私下里教士的婚姻性事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
俗話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羅馬教會的墮落,使得其承擔不起為基督教的信眾規(guī)范、維護基督的道德信仰的責任。人們也無法信服基督教的道德,基督道德在世俗世界中被認為是偽善的代名詞,已經失去其權威,只剩下一副空殼茍延殘喘。那么對世人的德育,就順理成章的落到人們自己的手中。
二、文藝復興中德育轉化的過程
在這場人神爭奪德育權的過程中,既有教會學校自身的改革,來保持自己的權威;又有世俗學校的發(fā)展,來突破宗教道德的束縛。它以意大利為中心,刮起文藝復興的狂風。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勝利的天平逐漸傾向世俗世界。
1.肯定和尊重人的個性和社會性
文藝復興中,教育家們提倡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傷害學生的尊嚴。反對宗教實行的禁欲主義,認為這樣會造成學生性格上、道德上的畸形。如開拓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的維夫斯認為,教學工作不能單純地根據(jù)學科內容和題材的本身來安排教育過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學習者的本性和心里狀態(tài),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并改革教學方法。他還提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這與當時教會提倡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恰恰相反。
2.采用新的教育和教學方法
同中世紀經院主義教育弊端、壓抑兒童的教學方法相反,人文主義教育家強調尊重和關愛兒童。反對對兒童進行體罰,鞭笞等酷刑。提倡根據(jù)兒童的不同年齡、智商、性格及素質實施不同的教育。法國人文主義教育家蒙田強調教育應當貫徹“可接受性的原則。”他主張教師不能用同樣的內容和同樣的教學方法去教不同智力和不同素質的學生。
3.強調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文主義教育家認為,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還需要有堅強,正義,愛心等的品質。教師要始終對教育保持著最虔誠的信仰與熱情,努力建立師生和諧的關系。這些都有別于基督教會的舊教師觀。
三、文藝復興時期德育觀轉化的結果
(一)張揚了人性道德
在神學的領域中,人們的道德要向神看起,人要不斷地折磨自己,以便使自己的道德接近神靈。創(chuàng)建耶穌會教育體制的羅耀拉,被困在巴塞羅那附近的曼羅薩小鎮(zhèn)時,為了加強自己的精神訓練,每天不梳理自己,堅持在鎮(zhèn)外山上的洞穴中祈禱,并多次鞭撻自己,以求自己在道德上成為上帝的仆人。而人文主義則反對這樣虐待自己,要求張揚人性自己的道德。人沒有必要在道德上成為神靈的奴仆,人可以成為自己道德的主宰。
(二)確立了資本主義道德體系
資本主義道德是緊緊圍繞人而產生的道德需求與價值,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與中世紀道德的為神性相比,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尤其是新的德育觀的產生與推廣,使得人們不再把自己囚禁在神靈的牢籠里,而開始突破神性的牢籠,沖向屬于人類自己的道德領域。它竭力描述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形象美和身體美,提倡了人的個性,樹立人的自主道德意識。德育從為神性轉向了為人性,人們的精神生活從此豐富了,也多樣化了。
(三)提出了科學的德育方法
文藝復興時期,“人”的意識逐漸顯露,“神”的意識逐漸淡化,相應的對人的道德要求也隨之改變。人們不再去追求無謂的自我傷殘,也不會去為那些虛幻的神做奴仆。因此,人文主義者以人性為基礎,提出了科學的德育方法。如西班牙人文主義者,教育家維夫斯重視并贊揚了教師在德育中所起重要的作用;弗蘭西斯?培根把道德觀念進一步世俗化,遠離了神學道德,道德為人類自己服務,張揚了人性的道德,這些都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新道德的要求與肯定。
不可否認,文藝復興時期德育從神學領域轉移到人類領域的確功不可沒,同時,對人性的覺醒,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道德從神的手中滑向人的手中,具有著不可逆轉的潮流趨勢。文藝復興以后,人類最終戰(zhàn)勝了神靈,取得了道德教育的決定權,從而完成了德育觀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有林,張啟華.論馬克思揭示的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04.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5
一.古希臘羅馬文學與人的觀念
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強調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導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馬史詩中“阿喀琉斯的憤怒就是我的主題”,就是集中體現(xiàn)了個人與群體分離狀態(tài)的個體本位意識,其中神和英雄們對個人榮譽的崇尚,則表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個體生命意識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現(xiàn)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體現(xiàn)了人對個體生命意識與欲望的放縱。在《奧德修紀》中,詩人高度贊揚了奧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識”的人道觀,把人從蒙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了,極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現(xiàn)人的思想感情,鼓吹個性解放。古羅馬文學是對古希臘文學的直接繼承,古希臘文學中的世俗人本意識在古羅馬文學中得到了再現(xiàn),并經由古羅馬文學廣泛的流傳于后世的西方文學中。希伯來—基督教文學中,“靈”取代了“肉”,在關于人的理解上,與古希臘文學表現(xiàn)了明顯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體之勢,體現(xiàn)出一種尊重了理性、群體本位、崇尚自我犧牲和忍讓博愛的宗教人本意識,則是后世西方文學之文化內核的又一層面。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與人的觀念
早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自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的蘇醒則使人們重新理解上帝的內涵和人與上帝的關系,同時在宗教的名義下探討自我的價值。而此期出現(xiàn)的圣母崇拜則是基督教人性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為此后人文主義思想的弘揚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中世紀文學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張揚了中世紀人民努力掙脫精神枷鎖,尋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緒。《神曲》在西方文學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隨后在文藝復興的早期,人文主義思想是以古希臘—羅馬的世俗人本意識為主體的。它的以人為本,以人權反神權,以個性自由反對禁欲主義等思想指導下文藝復興運動將一度極端化了的人神關系,也即原欲與理性的關系作了調整,從而有了人的覺醒與解放。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人文觀念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說,文藝復興確實如布克哈特所說的是一個“人的發(fā)現(xiàn)”的時代的話,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中,這個“人”才被發(fā)現(xiàn)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人文主義的內涵也才發(fā)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莎士比亞通過悲劇告訴人們: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僅有原欲的解放和滿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僅僅體現(xiàn)在原欲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須在自然欲求與社會道德律令、原欲與理性、出世與入世、個體與群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作出準確地把握。莎士比亞的作品既溝通了人文主義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tǒng),又延續(xù)了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的血脈,是世俗人本意識與宗教人本意識的融合的典范。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為起點的人文主義文學,到了莎士比亞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識,歐美文學“人”的觀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義文學啟蒙運動文學與人的理性
17世紀的歐洲強調理性與秩序,這種時代精神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流—古典主義文學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從而也使文學中“人”的觀念發(fā)生了新變。古典主義文學所表達的人對自我力量的肯定與頌揚主要是理性意義上的“人”。這種通過對古羅馬的崇尚文學,歌頌了從神權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人自己,正好是對人文主義文學之“人”的解放主題的一種延伸,是從另一條道路、另一種意義上延續(xù)了文藝復興運動。
18世紀啟蒙時代被稱為“理性的時代”。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個體的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就是在張揚人自己。啟蒙文學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時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這種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學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張揚理性也即張揚人的個性,表現(xiàn)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對人與上帝、人與王權、人與世界之關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義文學與人的情感
資本主義新的政治經濟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會結構,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自我觀念得到了強化,人的命運也得到了重大變化。這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藝術的方式描繪了這一特定時代人的激蕩、亢奮而敏感、纖弱的心靈世界,展現(xiàn)了有著強烈個性擴張欲望的“自我”。
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崇尚“自然”,表達的主要是人對自然純真的人性的崇尚,對被理性與文明壓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與欲望的追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展現(xiàn)的是渴望自由、熱情奔放,張揚“自我”,個性主義的“人”的形象。夏多布里昂的小說通過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愛與宗教的尖銳沖突,顯示了潛藏于人們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愛的美,說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總之,浪漫主義文學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張揚個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豐富而纖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滿擴張欲望的“自我”,表達了現(xiàn)代人要求擺脫傳統(tǒng)文明束縛的強烈的個性主義愿望,使歐美文學中“人”的形象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主體意識。
六.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人的異化主題
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作家延續(xù)著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思想,并接納與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與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實”、“寫實”原則,展開了對人的靈魂的空前真實、細致的剖析,從而改變了歐美文學“人”的觀念。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范文6
關鍵詞:文藝復興 視覺藝術 文化走向
14世紀從意大利發(fā)源的文藝復興運動經過了近四百年的歷史蔓延至整個歐洲,在人類文明史的諸多方面都留下濃重的筆墨。在視覺藝術方面,從數(shù)量龐大的學術著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這一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等主流的視覺藝術形式進行的分析和評述,都肯定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藝術史也將這一時期的眾多視覺藝術奉為經典。但除了藝術層面的研究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轉向文化的視角,并且這一研究的轉向正方興未艾。普遍的觀點認為,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引導,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多被冠以“人的覺醒”、“表現(xiàn)生命的尊嚴”、“展現(xiàn)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等與中世紀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的新名詞。對于這一時期藝術造詣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多歸結為當時的人文主義觀念和當時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此外,將這一時期的視覺藝術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進行分析,可以搜集到零星的關于18與19世紀藝術的主題,如吉倫?伍德(GillenWood)的《現(xiàn)實的沖擊:1760年至1860年的浪漫主義與視覺文化》、薩拉?帕森(Sara Parson)的《圖像帝國:1765年至1807年的奴隸制與英國視覺文化》等,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的《15世紀意大利繪畫與經驗》可以作為這一領域的典范。
國內對文藝復興藝術史的研究受到國外理論的影響比較大,學者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藝術形式如建筑、繪畫、園林、音樂等進行的研究也是著述頗豐,人民出版社也曾出版國內眾多知名學者撰寫的《歐洲文藝復興史》(包含總論卷、政治卷、經濟卷、史學卷、法學卷、文學卷、藝術卷、哲學卷、宗教卷、教育卷、科學技術卷、城市與社會生活卷),這一系統(tǒng)且龐雜的文藝復興史卷是國內學者們首次系統(tǒng)梳理和全方位闡釋文藝復興成果和歷史經驗的成果,其中包含了視覺藝術和其他各方面的社會文化遺產的總結,將視覺藝術放在整個當時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分析,總結藝術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基礎,分析人的意識和價值觀,并進行哲學的理性反思。近年來關于文化哲學的研究在國內逐漸興起,其主張透過文化符號形式對人做總體性把握,注重研究文化符號形式與人的生存、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傳播性特征、互相借鑒特征、文化與歷史的關系等等。而藝術本質上可以界定為一種文化符號形式,與神話、宗教、歷史、科學、語言等具有同等價值。藝術可以“啟迪無知者的心靈,是幫助人們記憶和進行教育的工具”。①因此,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視覺藝術的文化哲學審視可以更好地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發(fā)展軌跡做全方位的把握。
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主要是以14世紀至17世紀的意大利及北歐部分國家盛行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建筑、雕塑以及工藝美術品等為主,作為物質文化的基本組成,視覺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物質生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們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過精心選擇的意象服務于明確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過特定形式傳遞著信仰和價值觀。比如,遍布市井街區(qū)的教堂及壁畫形成的反復且持久的日常經驗就起著維系著群體意識與的作用,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圍無不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基督教藝術形式的變化中可以逐步顯現(xiàn)出人性精神的高揚。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這一時期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張力構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驅動力。不同于中世紀宗教觀念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文藝復興時期除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外,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題材的選擇、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蘊的表達,以及空間、色彩、線條等形式要素描繪的圖像都充滿了象征意義,透過符號語言可以揭示文藝復興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處在中世紀和西方近現(xiàn)代社會的過渡期表現(xiàn)出的獨特文化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90%以上是以宗教為題材或者為宗教服務,但是世俗化的傾向仍然可以從宗教繪畫中描繪的家族事務和貴族人物身上體現(xiàn)出來。建筑及工藝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務。藝術創(chuàng)作除了在精神內涵上表現(xiàn)人的覺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視法的使用也是通過平視的視覺方位彰顯了人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流行的肖像畫和家族形象畫同樣也是個人主義高揚的表現(xiàn)。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性主義彰顯的文化價值。對希臘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使這一時期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對幾何學、解剖學、數(shù)學、透視等原理的運用,不但使藝術家成為博學廣識的通才,對藝術鑒賞者的知識要求也極高,理性主義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同時藝術家地位的凸顯甚至影響了當時的教育和學術觀念。
文化價值可以體現(xiàn)人對生命存在的文化意義的理解,人的信念和理想等精神內容要通過外在的現(xiàn)實性展現(xiàn)出來,而藝術可以很好地承載這一使命。文藝復興時期仍是宗教意識占主導力量的時代,但是其中蘊藏著對禁欲主義、蒙昧主義的批判和對人性、欲望、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期待。雖然這一時期還沒有從基督教的社會文化母體中嬗變出整個社會的現(xiàn)代性,但是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念暗含在其中,通過視覺藝術建構起來的話語在社會文化交流系統(tǒng)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新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倫理精神。這一時期重新建立起來的人的崇高地位和尊嚴,至今仍是支撐人類價值觀念和實踐原則的重要支柱。
通過對文藝復興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中視覺藝術的符號、形式、意象、宗教題材、世俗化特點以及宗教意蘊的表達等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文藝復興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對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的隔代復興,但是它在繼承了古典時期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這一時期特有的、通過基督教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張力形成獨特文化內涵。除此之外,它對世俗化傾向、個人主義和科學自然主義等人文主義的新觀念的表達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透視這些藝術載體背后人的意義和價值,用理性的反思重新界定視覺藝術的歷史價值,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走向的建構性,可以促使人們要更深入地思考視覺藝術對于人類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意義。
本文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1E064)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1251224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